第一篇:我是这样在语文课堂中设计提问
我是这样在语文课堂中设计提问论文
初中语文课程提问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是鼓舞学生追根求源、掌握知识的动力。要地课堂提问,提高提问的效果,搞好课堂提问设计。
一、要明确目的1.以培养学生记忆能力入手。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记忆的教学内容信息,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记忆能力出发,设计知识(回忆)的提问,要求学生用所记忆的知识照原样来回答,让学生记住先前所学过的内容。,诸葛亮是朝代人?《出师表》是在时候写的?“表”是文体,它有哪些特点等等。
2.以培养学生感知能力入手。教师在学生阅读的上,应让学生对读物的印象作出积极的反应。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先写,后写,层次怎样划分,结构有特点等。为此,教师可设计(感知)型提问,培养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知能力,学生构建阅读的整体框架,理清文章的来龙去脉,以促使学生的认识活动迅速深化和完善。,请用你的话简要说说,《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是?
3.以培养学生浅析、、综合能力入手。在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的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立足点上对全文作出理性的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作者为要那样写,而不这样写,那样写有作用和好处等。,在提问设计上要考虑于培养学生浅析、、综合的能力。如《桃花源记》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向往样的社会?对社会怎样评价?
4.以培养学生运用能力入手。语文教学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语文知识,还要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阅读技能,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理由。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以心理学中迁移的论述为,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阅读中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5.以培养学生欣赏、鉴别能力入手。语文教材中蕴含着的美育内容,语文教师应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教学要求设计有关课堂提问。如《沁园春·雪》上阙是怎样描写北国壮丽雪景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要考虑价值
1.启发性。设计的提问于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调动的思维器官不断理由和解决理由的。
2.选择性。语文课堂提问的天地是广阔的,以字的多音、异读到字的形体、笔顺笔画,词的构成、含义,句子的构造表达的效果,句段间衔接照应,作者思路、意图、感情倾向,语言风格等都可提问,但不加选择,面面俱到,选择,做到,角度恰当。
三、要讲究艺术
要准确严密。教师设计的每提问严谨科学,做到在语言设计和运用上精心思索,巧妙安
提问论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生成毕业论文(2)预读:提问,差的学生;考虑积极发言的学生,也要考虑不肯发言的学生。设计好每个理由,应考虑在理由向全体学生,应指定哪一类学生回答,在理由的后面标出提问的的姓名。原则上是比较简单的理由应尽量指定中、下学生回答,较难的理由也可指定中等生回答,中等生回答不出来,再指定较好的学生补充、解答。
第二篇:浅谈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设计
遵循原则 巧妙提问 提高效率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为了在语文课上表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出现各种各样的课堂形式。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课堂形式,都离不开师生语言的交流,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核心。提问质量的高低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极其重要地作用。对于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提问,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遵循紧扣学生知识结构的原则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求教师在筹划课堂提问时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提出的问题按知识点的难易级差递升,体现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不能天马行空随意设置问题。为了使问题呈现一定的坡度,要求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诊断,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以使问题能和学生独特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而在把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各小问题的坡度,要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分解的理由,并能自然地把各个阶段的解决策略串联起来而得到原问题的解决,否则学生就是死记硬背,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是没有帮助的。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如果事先学生不了解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学生就很难理解范进为什么宁可忍受屠夫的凌辱,也要去考功名,而中举之后为什么会突然的疯了。这些情感体验没有一定的科举制度的知识做铺垫,学生是无法理解的。
2.遵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原则
学习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问题,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积极的思考。首先,发挥文本中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优势。语文教学中潜藏着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触点”,如很多篇章是关于地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内容,教者若抓住这些“触电”进行提问,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积极思维和回答问题的兴趣,往往能加深学生对整个篇章的理解。这就是“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的道理。其次,运用灵活多样的提问形式。初中学生的心理自控能力还不强,长时间的面对一种提问形式会产生心理疲劳,从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厌烦情绪。同时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不同提问方式所能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又因课堂变化的不确定性,故而在学生回答遇挫时,教师应依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预设,根据情况的变化,运用教育机智有针对性地分解、重设问题,用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来促进原问题的解答。第三,要避免施教者预设性的、居高临下的提问方式支配和左右课堂教学。现在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有个人的思想和看法,不喜欢囗头的说教,反对思想的专制。教师要敢于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构建宽松的学习氛围,善于创设让学生质疑问难的特定情境,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谈话、讨论来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而不局限于师生间的单向交流。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句话就强调了教师一定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方能让学生乐学并学有成效。
3.遵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原则
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贯穿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对于初一学生的思维,具有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因此,教师应该发挥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力量。对于初二初三学生逐渐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注意难 易适当。所提问题要与提问对象的思维特征相匹配,问题应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即问题要高于或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其难易应处在学生潜在发展区之内,在学生经过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跳一跳”就可“摘到桃”的理想境界。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在不同的知识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有区别,宜由易到难。特别是难度较大的问题,一般要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小问题。只有这样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提问,才能引发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起到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也应视其具体情况而把握提问分寸,坚持面向全体,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从解答问题中受到获取新知的乐趣和自信,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不同提问方式所能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又因课堂变化的不确定性,故而在学生回答遇挫时,教师应依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预设,根据情况的变化,运用教育机智有针对性地分解、重设问题,用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来促进原问题的解答。切莫让学生做“望梅止渴”的事,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二、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1.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导入新课时提问。一堂课,如果头开的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去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导入新课时候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来。第三、在创新思维处提问。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若能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这是教师应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完成任务,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思维正处于十分活跃状态时,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讨论,并与学生共同归纳结论,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2.控制好提问的频度。频繁地使用“为什么”“怎么”之类提问,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又过多地使用“对不对”“是不是”等选择性问句,因为太容易,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这样的提问到头来启而不发,学生没有主见,只答不思,只听不悟,难以发展、激活思维,相反却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可是如今有的教师借着“讨论式”的幌子在课堂上进行频繁提问,这种行为常常被人们容忍或忽视。事实上,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回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难点得不到解决,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所以,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提高及其身心的全面发展,每位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去备学生,考虑问什么,怎么问,真正做到提问要精妙,把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3.提问方式的启发性。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好处很多,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有这样的一个比喻,它形象地说明了启发性的含义:如果把知识比作果实的话,那么“教师不把果实塞到学生的嘴里,也不把果实放在学生手里或伸手就能逮住的地方,而把它挂在学生跳起来才能够的着的位置,让学生自 己费点神去摘取。”教学语言的启发性的关键在于把握“引而教”和“求而学”的原则和要求。“引而教”是指教师不把知识全部正面地从头到尾塞给学生,而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一定的基础上自己思考得出结论,掌握要领。“求而学”是指学生在教学语言的激发下产生出求知欲和主动性,目的明确地进行思考和学习。
在语文课堂上能坚持上几点,必能收到较好效果。
第三篇: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提问
在小学语文课堂要注重提问
我在乡村小学教书,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少,教师能照顾更多的学生。但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却发现,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有一部分学生从不主动发言。那么,怎样使课堂充满生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也听过一些语文课,发现有些课为什么不成功,很大原因是教师的提问出了问题。有的问题空泛,难度大,没有教学的针对性,有的提问过于简单而且没有准确性,有的提问过于急于求成。针对以上问题,我通过几年的观察、尝试,采取了不同提问的措施,我班的学生都能积极发言,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一、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保证各层次问题比例适当。
依据布鲁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方法,课堂提问可分为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应用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和评价性提问。在这六类提问中,其中前两类提问主要是一些检查知识的提问,属于低认知水平的提问,后两类提问属于高认知水平的提问,此类提问既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又能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教学环节顺畅的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难度会直接关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为了避免满堂问学生,提问次数过多,我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合理安排思考性大的问题与思考性小的问题出现的频率。只有保证与教学目标有关,发问频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与教学目标内容有关的问题上。
二、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应从课文的整体思路来设计。
我认为提出的问题要少而精,不能太琐碎,要基于课文的整体思路来提问。当前许多语文课堂问题太多太琐碎,而且许多问题毫无思维价值,反而破坏了课文的“整体感”。
基于课文的整体思路来提问,我认为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以下几种:
1、抓住题眼设置疑问,激活学生初读课文的兴趣。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谢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从文题题眼入手,有意设置疑问,从而激活学生阅读全篇课文的兴趣。当学生急于解开心中的疑团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然水到渠成。所谓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性词语,它往往显于题目的特殊性,有时还反映出文章的中心和写作时应该重点叙述的部分,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题目和文章的核心。如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我一出示课题,立刻启发学生寻找题眼,抓住题眼“和”字来设置问题,“将”和“相”是怎样和好的?由于一下子抓住了题眼,学生想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
2、抓住某一关键性的字词以牵动全篇。
根据《春晓》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设计问题时,利用一个“知”字,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在学生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花落知多少”一句中的“知多少”是“知”呢?还是“不知”呢?有的学生说,“知就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道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学生说,“知”就是“知道”,因为“夜来风雨声”,诗人一夜没睡好觉,所以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了“花落了很多”;还有的学生说,“知”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却不知道,也无从知道。这一问题紧紧扣住一个“知”字巧设悬念,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孩子,在表面的涟漪之下让他们的脑海中涌动着澎湃的思潮。
3、从文中中心句入手提问设计全文教学。
好的提问犹如画龙点睛,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互相沟通,把握意旨,理解主题,比如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我在设计问题时,先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围绕中心句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课文通过什么事情来体现这一中心的?于是学生对《詹天佑》这篇课文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迫不及待地到文国寻找答案,以满足求知欲。
4、从文章的难点来进行提问。
文章的难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的,常常需要疏散性提问来解决问题;一是课文理解类的,需要有的放矢,巧设问点,通过答问和归纳来解决问题。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儿》这篇课文时,小女孩被冻死了,怎么脸上还会出现笑容?这是一个难点,我是先引导学生对小女孩的心理活动作分析探究,进而让学生明白,穷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悲惨遭遇。
三、将“追问”进行到底,叩开思维大门。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对学生的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如果我们把问题换成“追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进而回答出问题。如我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时,针对“一动也不动”设计这样一疑问:邱少去为什么一动也不动?怎样做到一动也不动?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也不动?假如动了后果会怎样?这样用一词牵动全文,促进学生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始终处在积极思维状态。教师连续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解释自己的回答,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以帮助学生摆脱对问题的表面化理解。追问能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新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在情感上感受成功的体验。
四、善于等待,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教师提问以后,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千万不要急于指名回答。过去的教学往往使体验思考虚晃一枪,变成形式化环节,起不到实际的效果。国外研究表明,教师提问以后,多给学生思考5到10秒,学生的答案的深度与广度将会有质的变化,因此,只有给学生充分而适当的时间,才能使学生充分地体验,感悟有效思维,才能使情境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实效环节”。因此,在教学的问与学生的答之间要有充分的时间间隔,与其发问频繁,不如让全班众多学生沉着地彻底地思考。教师提问以后,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或答得不对,教师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且可以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自主建构或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五、善于利用提问,关注全体学生。
每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尤其是成绩不好的学生,所以他们也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如果教师总是关注不到他们,就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应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些都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让水平高的学生回答难度大的问题,让水平低的同学回答难度小的问题。即使是同一问题,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学生的认识有深有浅,分析不同,可集思广益,这样,每一个学生均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思维不断拓展,教师就应该善于利用提问,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利用课堂提问,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好所学习的内容,更快更深入的掌握要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83-01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高质量的提问是连接教师、学生和文本的纽带。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问题为导向、以训练为主线,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文本的阅读和内容的探究,领会和掌握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为例,谈谈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的具体做法。
一、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预期设想。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紧扣三维教学目标,用问题去引领学生朗读课文、感悟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海伦?凯勒》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结合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沙利文老师来到了海伦身边,她是怎样做的?海伦开始的表现怎样?后来是怎么做的?读了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通过朗读描写沙利文老师的句子,体会她的耐心、智慧,感受到她对海伦倾注的无私的爱,从中体会到了海伦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突出重点、难点
掌握一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把握文章精髓的关键,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应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理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将课堂提问的重点放在关键点上。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只捡儿童多处行》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文中诗句的含义,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儿童像春天的花儿一样生机勃勃、令人快乐。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之后,笔者这样设计问题:“‘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和‘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两句话应如何理解?你知道春天在哪里吗?让我们和冰心奶奶一起去寻找春天吧。”学生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去读课文、找春天,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笔者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儿童多?请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学生很快找出答案,笔者又提问:“你除了感受到儿童多,还能感受到什么?请找出来读一读。从这一群群孩子身上,你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到了孩子和春天一样生机勃勃。
三、有利于课堂生成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在小语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提问,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思维训练。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灰椋鸟》一课时,笔者用课件演示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然后提问:“看到这一场面,你想说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欣赏、解读画面,发挥想象练习说话,最终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幅动感十足的画。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教材中描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景之后,笔者追问:“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和同伴们说些什么呢?”笔者结合这一问题启发学生想象说话,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为他们驰骋思维、放飞思想提供广阔的空间。针对文章第五自然段写灰椋鸟在林中的热闹场景,笔者抛出一个问题:“作者已被这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如果你也在场,你会说些什么呢?”学生情不自禁地想象自己融入文中描述的场面中去,实现与作者、文本的深入对话。
四、提升思维品质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具体策略。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一课时,笔者在教学伊始播放了《二泉映月》乐曲,然后出示三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了这首曲子?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笔者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了他们的课前预习情况。对于第一、第二个问题,学生从文中就能找到答案,第三个问题则需通读全文概括答案,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笔者提问:“第五自然段在文字表达上很有特色,请同学们反复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学生通过朗读、思考总结出了这段话在文字表达方面的特色:“文章三次写到《二泉映月》的旋律,三次写出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文质兼美、语言流畅。”学生通过朗读、思考和归纳,进一步强化了学习效果,使思维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课堂提问是一门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准确、有效的课堂提问,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和人文的魅力,真正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责编 杨 春)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生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只要教师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注意提问的目标性、整体性,就能“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但是,如果问题的质量不高或提问不得法,不但起不到积极参与作用,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听了一位语文老师讲《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教师设计了些相关问题:老人爱海鸥,海鸥爱老人体现在哪些地方?从文章中的哪些段落中能够体会到。本来这个问题;涉及得非常好,是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学生在听到问题时,纷纷进行了小组讨论,但是时间过于短暂,教师在三到五分钟后,就请学生来回答。只有几位同学能够大概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陷入了沉闷。在回答时,学生自于准备的时间过于短暂,不能够系统的表述。教师应给以适当的肯定,然后慢慢地将问题引向深入。但是,这位教师,只是简单地总结了几句,就进行到了下环节。让学生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缺少深入系统的认识。
针对这次的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操作,我的建议是:
1、教师在设计课堂的提问时,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讨论时间,应注意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应有层次性、阶段性。要考虑到大多数的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还不是很强,应设计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就会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提出问题后,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在发现学生有为难情绪时,应适当地调整提问的方法,不能让学生产生为难情绪,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3、在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有一个整体的总结,让学生对问题的答案有一个清楚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