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我院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院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梁德亮
学风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学生在校园中,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影响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学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方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一、学风的不良现象
目前我院学风状况,与前两年相比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总体来说差强人意。比如各年级到课率参差不齐,这是一个显性问题,也是至今为止尚未完全解决好的问题。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表面现象,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问题不得不让人去思考。
首先,到课的学生中不听课的大有人在,不带书的为数不少,不做笔记或没有一个完整笔记本的乃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上微机课时,学生上网玩游戏的现象屡禁不止。
其次,各年级每学期课程量安排松紧不一,在相当空闲的时间内,学生中自觉学习、复习、预习者较少,独立完成作业的的能力较弱,一个班级中作业雷同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学生甚至连一次作业都没有交过。无论白天或晚间真正去图书馆学习学生比例比较低。图书借出率特别是专业书籍的借出率低。
再者,实验实训环节是增强学生动手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学生独立完成或正确完成实验项目的并不多,对平时的动手训练机会不重视、不珍惜。
另外,学生在课余时间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意识薄弱,未能学会充分利用大学资源提高和完善自我,为今后工作、生活做准备。常见的就是活动参与意识差,活动后的反思改进多虚化,活动效果多归零化,即每年活动差不多都一个样。
上述诸多现象,应该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风问题。
二、原因分析
通过与学生谈心、家长交流以及较长时间工作观察,总结产生学风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构成:
第一,学生自身行为与方法的问题。
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风建设的核心因素,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我们需要切实深刻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学习基础,才可能有针对性地扎实开展好学风建设工作。
1.因生源层次的关系,我院学生在进校初的管理中就容易暴露出一些“先天不足”,如学习自觉性不高、组织纪律意识淡薄、自控能力差、基础文明素养欠缺等。进入我院后,学生不能及时调整更新在中学教育环境里形成的一些学习、生活、发展的观念。他们在圆了大学梦后,缺少及时确立新的奋斗目标的意识,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放松懈怠,不会主动地了解大学生活、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在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时,他们往往会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遇到问题不会主动寻求解决,遇到挫折不能积极应对等等。时间一长,学生的惰性思想意识就形成了。如,04级的学生知道只要过了c语言课程就不影响拿毕业证书,所以许多学生甚至放弃了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
2.部分学生进入大学时对专业不了解,选择专业不恰当(多半系家长所为),更何况有的原高中学文科却报考理科,原高中学理科却报考文科,为的是今后好找工作。但进入专业教学后,发现实在跟不上了,逐渐丧失对专业的兴趣,自暴自弃。还有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程设臵及前后的衔接不了解,感觉学无目标,不知学有何用,同时对实验实训课程不重视,不乐意动手,认为所做的东西没用,没意思。再加上理论知识没有掌握好,动手培训不知所为,主动放弃。我们04级计算机专业,进行了一次组装电脑技能比赛前的调查,两个班70人只有5名男生自信的将手举了起来。这是多么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让人不免为他们的就业担心,毕竟就业市场是现实而残酷的。
3.部分学生从众心理很强,只要有人逃课、迟到、早退,就随之而去,对自己要求不严。
第二,家庭教育与社会影响的问题。
少数家长的心态是:现在家庭经济不愁,孩子今后的工作不愁,唯独担心孩子进一步学“坏”,并为此而犯愁。他们希望学校管理严一点,孩子能学得好点就学,比放在家里自己管要好得多。这种思想对学生影响极大。同时,社会不良风气也对学生发生着相当消极的影响。没关系,无所谓,不负责任等现象在这部分学生中表现得较为明显。
第三,教学环节与教风的问题。
从教学环节入手,我们是否应当审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问题是否解决?效果怎么样?教与学的互动性如何?不能忽视的是,现在教与学脱离现象依然存在。比如,注重学习结果多了一些(关注及格率),而关注教学过程的质量以及学生掌握实际理论或动手技能高低少了一些。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为“主动”,学为“从动”。应该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被动的事、补救的事多了,而主动性作用的发挥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里所说的“主动”就是:应在教学环节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改革和改进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将一些好的教学成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而不是简单降低教学要求,去被动迎合“学生基础差,自觉性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当”等现实情况。
同时,学风与教风相互之间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从本三层次客观需要出发,虽然降低了一些课程的理论难度,但是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监控力度不应降低,对学生课余作业完成质量的要求不应降低,对学生实验实训内容、效果的检查力度和对实验报告规范化指导要求不应降低。而且,这种监控、检查和要求,需要贯穿于整个教与学的进程中。
但是,在教学中,还有不少课程的作业批改量不足(甚至不改),对学生作业完成质量要求不高(一张纸也可),作业流于形式,学生不能通过完成作业的过程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寻找到正确答案。
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不注重学生的听课质量和学习效果,以自己为中心满堂灌,或者因备课不充分而“读书”,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学习,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答疑和辅导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也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是,有的教师在考试前,将已经多次模拟练习的例题再次明确化,或者清晰点化了相应的考试重点。有一部分学生不重视日常学习过程,迟到、早退、旷课,寄希望于考前透题、圈题,突击背题,满足于“60分万岁”。这种现象与个别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严格要求不无关系。
第四,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与能力问题。
1.有的辅导员不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表面号召多,工作不落实,缺乏针对性,不善于总结或吸取他人经验,工作方法简单,威信差,没有号召力,对问题学生的触动性不大。
2.有的辅导员思想认识有误区,认为这部分厌学的学生只要不犯事就行了,得过且过,甚至原则性不强,处理学生违纪等问题不及时(或不处理),无意识地助长了不良习气。
三、思考与对策
优良教风是良好学风的基础和保证,教师是教风建设的主导。教师除了遵循教学规律、规范教学环节、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外,如何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是我们每个教师应当认真思考的课题。
从许多老教师多年的教学示范和自己教学实践中感悟到:为人师表,是树立教师威信的关键;敬业精神,是感召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丰富的知识面,是吸引学生兴趣的源泉;幽默诙谐的语言,是调动学生情绪的有力武器;亲和力,是保持与学生良好交流基础;严肃性,是规范学生学习的原则;严谨的治学态度,是确保教学质量的保证。总之,教师和政治思想工作者的一言一行,是潜移默化地教育、改变学生学习行为十分重要的因素。
作为民办院校教师和辅导员,需要真正了解我们学生各方面状况的参差不齐,需要在提高授课质量和授课效果上下功夫,需要在加强自身内涵和素质上下功夫。我们学院有不少学生高考入学分数并不高,但学习目的性明确。通过不懈
努力,他们不仅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在综合素质培养上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也有部分学生,入学成绩很好,却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思进取,滑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
所以,辅导员和所有学生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要加大感情投入,要做学生的知心人;要把普遍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结合起来,把坚持原则和人性化教育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要严格履行教师职责;要加强课堂的监控力度和对学生作业的指导力度;要不辞辛劳,真正掌握学生的实际状况,有的放矢地改善教学方法;不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更要注重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而且会找到适应本三层次的教学途径和有效管理方法。
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以及严格的要求,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教风对学风的辐射、引导和示范作用不但是极其重要的,而且往往也是决定性的。
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措施,通过教育、教学环节的齐抓共管,以及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依靠广大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以及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从教(管)、学多方面入手,把学风建设、教风建设作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中心工作来认识和实践,问题的关键就容易被抓住,“负笈东方成才成长”的办学宗旨就一定能够得以实现。
第二篇:当前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9范文网)
当前,加强党支部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我院在院党组领导下,机关党支部建设的形势从总体上来讲是好的,呈现出不断加强和改进的趋势,特别是今年以来,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开展“创先争优”、“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活动为契机,通过实施“党建工程”,党支部建设出现了新气象,发生了新变化,党员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机关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就党支部建设的现状而言,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用改革的精神,发展的办法去研究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业务轻党建,政治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一是个别支部书记角色定位不准,把支部建设同业务工作割裂开来,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了审判工作上,忽视了支部书记的责任,对支部建设抓而不紧,对党员管理不热心,存在党建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致使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脱节,党建的龙头带动作用不强;二是有的支部书记对大局缺乏了解,找不到党支部建设紧贴中心、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工作盲目被动;三是有的尽管能够把党支部建设同审判工作结合起来,但在实际工作
中,开拓进取、迎难而进的劲头不足,工作成效不明显,支部建设流于形式。
(二)重稳妥轻创新,组织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个别党支部班子成员在抓支部建设中,按部就班,略于应付,工作能力、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上欠差,群众威信不高,带领干警高位求进办法不多,在面临当前发展方式转变的形势下,还没有实现这种角色的根本转变。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能力,不善于或不会运用新的管理方法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加之党支部年轻党员比例较小,党员队伍年龄老化,上进心部分丧失,支部建设缺少活力,削弱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重说教轻提高,队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在教育方面,多数支部组织生活仍以读报纸、学文件为主,活动形式单一枯燥,组织生活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和随意性,“三会一课”制度的执行依然困难。在管理方面,对那些个别不自觉履行党员义务、不自觉参加党内生活、不主动交纳党费的党员缺乏严格有效的组织处理措施。在监督方面,党内监督的方式方法都比较软弱,有的参加组织生活应付,交党费的不积极,这些现象的存在反映出在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方面的有很多缺失,致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在服务群众和业务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四)重形式轻落实,机制优势未能充分显示。主要表现在:一是支部建设说的多落实的少。活动安排,工作部署
热衷于会议,讲面子,流形式,不看实效看简报,形势与内容脱节。二是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不自觉。有的正副书记集体领导观念不够强,遇事喜欢个人说了算,不想发挥成员的作用,甚至担心发扬民主不利于集中;三是党建考核机制不完善。多数党建目标责任制考核因指标较为笼统,难以量化,且缺乏及时有效的监控措施和制约手段,导致党支部工作的考核操作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责任制的全面落实。
二、加强党支部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当前,我院正处在服务达州跨越发展,建设幸福达州的重要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机关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的作用更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围绕中心工作,发挥党支部的战斗保垒作用。机关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贯彻到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是要抓好政治教育,增强先锋意识。要从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要系统地学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树好大局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党组织在安排布署工作的时侯,要把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合起
来,层层落实工作责任,注重发挥党建的龙头带动作用,切实把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之中。三是突出工作重点,加强支部建设。以“警民亲”、“创先争优”、“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活动为契机推动实施。发挥机关内网优势,加大党建工作力度,推动支部建设。
(二)着眼发展需求,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综合能力。要采用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组织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综合能力,改进工作作风。一是要加强思想建设。要使支部班子每位成员牢记党的根本宗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工作的摔打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二是要加强作风建设。教育每位支部班子成员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抓实干,吃苦耐劳;三是要加强能力建设。要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培训教育,培养他们适应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培养开放意识和开拓精神,提高工作的本领。
(三)创新方式方法,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监督。一是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教育资源,组织党员进行理论学习和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党员的能力。二是加大发展力度,充实后备力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强对机关干部中的优秀青年的教育和引导,把优秀
青年人才吸引在党组织周围,使其积极向党组织靠近。三是创新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内容上,要把学习文件、了解上级精神与学现代知识、学业务、学法律知识等结合起来,增加广泛性;在教育形式上,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请专家教授上课、到爱国主义基地和党建模范支部参观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吸引力;在教育时间上,原则上要保证每周一次,但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统筹安排、灵活开展。同时,要建立和健全党员管理监督机制,使党员的言行自觉落实到组织的管理监督和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引导党员树立良好形象。要创新管理方式,分类进行帮扶,通过开展创业培训、实用技能培训、建立党员示范岗等,使党员有所作为,让他们增强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
(四)健全工作制度,为推进党支部建设提供保障。进一步完善党组织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机关党委、庭室支部在党的工作中的应有作用。一是建立和完善党建目标责任考核机制。要以《创建“五型”党组织量化考核细则》和《党员工作考核细则》为参考依据,进一步细化支部建设工作任务,量化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力度。二是健全和完善支部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健全完善以党建联席会为主的协调机制、以 “三会一课”的监督机制、以岗位目标承诺和党员承诺为主的管理机制,以关心激励为主的党员发挥作用长效机制,为党支部建设和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创造环境。三是健全完善党内民主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党务公开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疏通和扩大党内民主渠道,强化党内民主参与的力度,使党员能够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发挥集体智慧,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第三篇: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以“三清三改”为切入点,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依靠群众,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成效显著,试点村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市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上级投入资金有限,县级财政配套能力较弱,各地资金投入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少数试点村“等、靠、要”思想严重,群众资金筹措难,因资金不到位,大多数村因为搞新农村建设而负债,有的村负债达20多万元,成为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新问题。
(二)旧房拆迁难。由于“祖业不可废、存下一片瓦、留与子孙用”,以及宅基地是祖业等传统思想作怪,加上补偿费不多,即使是旧房、烂房,有些村民也不愿拆除,还有一些破旧房房主在外打工,难以联系到人,拆迁也很难进行。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虽然各地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但许多试点村的特色产业,普遍存在着“优”而无“势”、“特”而不“强”现象,缺乏规模效应,加上一些试点村存在重“三清三改”轻“生产发展”现象,导致产业培植难,农业龙头企业量少质弱,科技含量不高,带动辐射能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四)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新农村建设使试点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些农民思想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一些地方群众集体主义思想缺乏,农村文化生活单调,科学文化还停留在原来的较低水平上。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行为,以及占用耕地建房、建坟墓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五)后续管理工作有待加强。由于资金短缺,多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没有建立起真正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后续管理空缺。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卫生保洁难。一些村刚修好的整洁巷道、广场由于缺少专人负责,一年半载后,人畜粪、杂草、垃圾又到处都是。二是公共设施维护管理难。器械自然磨损、灯具使用到期后,因为维修资金难筹,这些公共设备一旦失修便无法使用。三是规划坚持难。少数试点村没有按“五先五后”的程序建设,造成人力、物力浪费;有的地方新农村建设过后,一些村民仗着家(宗)族势力,批地建房不按规划实施,甚至未批先建、随心所欲,新农村规划意图难以落实。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处理好“六大关系”。各地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正确解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问题。一要着力处理好生产发展和村庄建设的关系,经济发展要优先;二要着力处理好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关系,坚持从群众最迫切需要的事情做起,从改善最基础的条件做起;三要着力处理好干部引导和群众参与的关系,大力提高农民积极性;四要着力处理好国家投入和农民投入的关系,农民参与是主体;五要着力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增强群众民主管理意识;六要着力处理好新农村建设短期见效和长效机制的关系。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起长效投入机制,设立新农村建设基金,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要探索建立新的融资机制,进一步拓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避免因搞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负担、让村民背上新的债务。
(三)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专门的乡村规划审批办法,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的总体规划,要经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以法律文本形式确定下来。村庄规划一旦经过批准,就要坚持一个规划管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要引导干部群众围绕规划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用规划引导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提高农村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四)大力扶持、培育特色产业。一是要找准产业定位,培育和发展最具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要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向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紧紧依托“红、古、绿”优势,开发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促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一批旅游文化村、民族生态村,培育富民强村的新亮点。二要依靠龙头带动,扩大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各县(市、区)要大力扶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出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政策,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设立担保机构,推动农业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三要发展产业集群,进一步抓好试点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的研究制定,让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民掌握大量土地,带动产业规模扩张,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同时要切实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力引导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为主的品牌产业链;要加速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创造良好条件。
(五)加强文化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各地要在调动群众投入新农村建设积极性的同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试点村长效机制建设,如引导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合理流动,进一步强化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让新文化、新观念规范农民行为,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第四篇: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国家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深入,以及当前时期高校的发展,高校的改革也正在进行之中,学风是高校的灵魂,学风建设也是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当前学风建设中依然存在着一些较为严峻、值得让人深思的问题。本文通过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对高校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以便于对当前乃至以后的高校学风建设提供帮助。关键词:当前时期、学风建设、问题、解决对策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能否营造一个优良学风环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1]。面对国家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发展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攻坚区,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高校近年来的扩招以及教育制度改革所带来的种种影响,高校的学风建设依然是高校的重点,但新时期又有新的问题以及过去遗留的一些旧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深究。
一、近年来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大学生层面出现的一些问题
大学生作为高校学风建设中的核心人物,既是发起者又是执行者、收益者。大学的主体就是为了大学生服务,同时作为大学生也应该充分理解自己的使命以及肩负的责任。
1.1、学习适应能力差 我国的高校大都是“严进宽出”,同时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的高中生活一般都是较为枯燥的全天学习模式,来到大学对于大学全新的培养模式有些不习惯。有些学生甚至在高中就被老师灌输了一种思想—“你们现在的刻苦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大学放松,等你们到大学就解放了。”殊不知,大学学习的知识将会是影响他们以后职业生涯的东西。由此可见,有些中学老师为了激励学生努力而给学生埋下了一粒不良的种子。面对大学秉承自由开放的学风,在没有老师的监管下,有些本身很优秀的同学竟然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没有自己自学的观念最终在大学里迷失、放纵。相反有的学生善于适应环境,在大学里如鱼得水,积极向上,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就。这正如青年大学生的社交网络上较为流行的一句话,“来到大学才发现,班级的学霸高中时竟然是个学渣而班级了最颓废的那哥们在高中竟然是班级里积极向上的学霸。”
1.2、享乐在前,吃苦在后
新时期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娇生惯养的学生很多。并且在来到大学后并没有正确定位自己的位置,没有明白自己以后以及目前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有的学生则是在父母的过度安排照顾之下,到了大学后依然还像高中那样衣来伸手,没钱张口就要。更有甚者家长给学生灌输不良思想,让其在大学期间毫无压力,一味的贪图享乐缺乏担当思想。一些学生的家境并不富裕甚至较为贫困,但是来到大学之后有的收到身边同学的影响,跟着学会了放纵,有的则受不了来自外界以及自身的压力最终自暴自弃,贪图自己今天的“好日子”,逃避未来。
1.3、学习无目标,对于未来迷茫
当前的部分大学生对于自己没能有良好人生规划甚至是短期的规划。有些同学在上大学或者是填报志愿的问题上盲从他人,来到大学才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跟自己的心里想象的专业有相当大的落差导致了学习积极性不高,基本上处于混日子的状态,并且自身为未能调整心态。有些同学来到大学只是做到了每天去上课,期末考试,然后就是在其他地方玩乐完全没有为自己的大学之后的生活做到合理规划,日子一天一天过,等到大四了,其他同学都在忙碌时才仓促的做出了决定。有些同学则受到了外界压力的影响,比如“房价”、大学生就业形势等,甚至怀疑自己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没能正确认识到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反而抱怨社会导致了逃避现实的现象在高校存在。他们似乎想在虚拟的社交平台、网络游戏上找到一种短暂的满足感,却忽略了学习的重要性。
1.4、功利心严重
学生把一切的学习任务都与“好处”挂钩,为了满足入党、保研等条件而去学习。或者是学习只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采取考前突击的模式,这也能从高校自习室考前爆满考后冷清的现象反映出来。
1.5、纪律涣散
学生把大学自由开放的办学理念当成了对放松生活的解释,无故迟到、旷课的现象普遍存在。生活中的散漫与学习上的懈怠相互结合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2、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2.1、学校在思想教育上有待加强
学校没能很好地在学生新入学时让学生正确认识大学,没能正确地把学生引导上适合大学的学习模式。同时在学生入学后没有很好的进行跟踪教育,以及时刻帮助指引。
2.2、学风建设机制不够完善
高校的学风建设是整个学校的乃至社会都应该参与的一项大工程,而不是把学风建设归为某个学校组织或者某个群体去执行。同时学风建设机制缺乏深入大学生内部的调研,无法了解学生的新动向,导致有时做出的决定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当前的需求。
2.3、教师没能以身作则
无论在什么层面上,大学的教师对于一个大学的责任都是无比重大的,教师是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的。同时学生们在没有入学前,就无比向往大学的老师。然而某些大学教师并不能很好的正确教导学生,相反误导了学生。这些教师在课堂上懈怠教学,下课就走,从来在教研室找不到老师;在考试时为了保证通过率,在考前对学生进行划重点甚至划题;在课堂上甚至传播不利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树立的言论从而误导学生;在科研上投机取巧导致抄袭之风盛行。
2.4、正确的价值观宣传力度不足、负面思想盛行
学生没能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就会很容易被不法分子乘虚而入,从而导致了负面思想、享乐奢靡之风等社会不良风气弥漫校园,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乃至祖国的发展都相当不利。
二、针对当前问题提出的对策
1、学校加强系统的思想教育
学校应该全面的针对全校范围进行思想教育,不仅仅是学生而且还有教师。让他们了解他们之中每一个人对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让教师与同学自觉排斥负面思想从而卯足了力量为学习、为科研而奋斗。
2、加强教师的培训
在欧美的一些名校里实行导师制度,对于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来说有点困难,教师并不能一对一辅导。但是我们应该借鉴导师制度中导师对于学生定期的引导作用。我们的教师应该在新生入学时期配合学校以及有关行政人员做好帮助学生完成从高中时期的学习模式到大学新的学习模式的平稳过渡工作,引导同学学习。必要时可以提前让同学了解自己的科研工作,这样的话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专业同时学生在基础教育完成后可以有针对的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要兼顾自己上课方式与高中教师上课方式的结合,可以对学生实行由严格到让其自学的平缓过程。同时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兴趣有方向的讲解知识,多于学生沟通。
3、合理的安排教学计划
鉴于绝大多数的学生容易在大一迷失自己,高校可以在教学计划上有所调整,尽量让学生在入学初多学知识,保持高中求学的劲头。在往后的时间可以逐步调整放缓课程的进度达到让学生合理的过渡到大学学习模式。
4、加强对学生的心里教育
针对学生对于未来迷茫的现象,高校可以考虑请来社会上杰出的人才多给本校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对于一些学生对专业有落差的现象给予正确的引导,每一个专业都有它的作用,都是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专业教师也要做好思想工作,教育学生。同时学生择专业也是学生的自由,专业老师也不必碍于专业发展强留学生,大可以在新生入学后得知学生非常不满意本专业时鼓励其转专业(因为高校转专业都要求学生的成绩比较高)。让学生有热爱学习的动力。
5、加强学风建设的机制完整性与科学性
正确的学风建设应该是发动全校而努力的,高校应该做好宣传工作,以及明确职责,同时需要深入学生内部调研,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以及让学生在学风建设中起到监督、举报、管理的职责。各行政人员做到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的全程记录以便于迅速解决问题。
学风是高校的灵魂,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学风建设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大学的水平。可以说高校的学风决定了高校以后的发展。所以它应该从整个高校出发,每个人都为之奋斗、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技〔2011〕1号
[2] 张婷婷.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探讨.黑龙江科技信息
[3] 赵治.试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18期 总第169期
[4]杜德新.浅析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理论前沿 2014 年第7期
[5] 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3月 第27卷 第3期
[6] 甘寿国.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调查与分析.高教探索.2009年第6期
第五篇: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文
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当今大学生心理的正常发挥,个性保持健康和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当代大学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普遍偏低,并且交往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由此值得我们去思考与解决。【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
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的类型可分为:与同学的交往、与教师的交往、网络交往。
由于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校园内,因此大学生交往相对比较简单、稳定,人际交往既可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又可以促进个体认识自我,同时它是实现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方式。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普遍问题
1.1不适应性和排他性
刚刚步入校园,周围的同学都来自五湖四海,地域文化的不同,使得大学生初始阶段很难找到合拍的人,而有些人过个一两月就能适应下来,有些同学却始终不能适应。有些人也许在原来的学校里是名列前茅,到了高手如云的大学,就发现自己各种跟不上,因而产生了自卑心理等负面情绪,也愈来愈偏离集体活动,只愿意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一直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的学生,未来几年的生活问题将接踵而来。
大学除了接纳本省的学生之外,还接纳外省的学生,部分大学生因为宿舍里本省的人较多,就容易产生小团体,对外省的同学有一些排他性。又因为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社会上地域偏见的风气影响,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出现一些偏离,来自发达地区的部分学生产生一些地域优越感,出现瞧不起同学的现象。
1.2实惠性和不平衡性
大学生经济压力相对较少,人际交往方面相对单纯,情感因素占绝大多数,他们在交往中更加注重的是真诚、理解与尊重等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然而,在近代实用主义风潮的影响下,大学生人际交往因素正慢慢向物质层面倾斜,至今,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并不纯粹是由于情感所向和志同道合,交往动机变得相对复杂,出现了更加注重物质实惠性的现象。
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贫富的差别上。由于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学生的学费大幅度提高,有些学生特别是下岗职工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和那些家庭、经济等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两个不同的群体。有调查显示,经济上的拮据使得前者在人际交往中较多的表现为被动、性格内向等,甚至个别学生还会由此产生自卑、孤僻心理。
1.3交往礼仪的欠缺
大学生是社会中具有较高知识素养的群体,通常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独立自尊的要求更高些,他们期待交往的双方彼此尊重,相互容纳。而由于大学生缺少交往经验,形成了有口难开的局面,如心里本想说一声“谢谢”,却还是硬生生的吞了回去。又由于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基本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来到大学后就会有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从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礼貌往来,有时甚至会不肯让步,激化矛盾。经调查研究,毕业大学生有百分之三十的人因面试中缺乏一般的行为素养而被拒,有些商家就针对这一现象,开展了礼仪课等活动。
1.4社交过度网络化
网络因为其快速、便捷、平等、自由、匿名等特点,为大学生们推崇。而电子邮件,QQ、BBS、虚拟社区、新浪微博等电子交友平台的风靡,使得多数大学生更愿意跟网络上的陌生人聊天,而不跟现实中的同学多接触。大学生成为“低头党”已经是大学校园里的普遍现象,因而网络上盛行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虽说是调侃,可却值得我们深思。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
2.1人际交往中摆正自己的位置
大学生既要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又要步入别人的小圈子,唯有这样,才能体验到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自卑的人性格一般比较内向、敏感多疑,所以应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在集体中,注意力会被他人所吸引,在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中跳出个人的小圈子,心情变得明朗起来。在活动中也可以培养自己开朗、乐观、热情、坚韧性、果断性等的优秀品质,克服自卑心理。人与人的交往是平等的,既不能把自己看得众若泰山,也不能把别人看得轻如鸿毛,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认识到自己不可能事事都是对的,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2.2遵循人际交往的原则
大学生人际交往八大原则:尊重原则、真诚原则、理解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适度原则、交互原则。大学生要把握好交往的广度、深度、频率、时间,阿伦森等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和喜欢一个人。被别人接纳和喜欢的前提是我们也要喜欢和承认他人的价值,并要对他们支持。大学生应当不以貌取人,不以势取人,进行适度的自我表露,站在对方的立场交往时应该做到一视同仁,记住别人的名字,说话注意礼貌。在人际交往中,不应该一味地索取,你想让别人为你做什么,那你也要有相应的付出,交往对方在满足对方需要的同时,又得到对方的报答,双方的关系也会继续发展。人们往往倾向于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
2.3培养健康的心理
自卑的人大多比较敏感,遇事过分小心谨慎,为减少挫折和失败,尽量避开人群。做事情时对自己要求很高,在交往中总是力求完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与优点,要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不仅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不要以自己弱项跟别人的长项比,要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评价事情的某次行为和结果时,不能以偏概全,比如自己考试失败了,对此的客观评价应该是“我只是这次没考好,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以后的考试都会失败,也不能说明我是个失败的人”。通过这种合理的积极的自我评价,便可避免产生自卑的负性情绪体验。也可以进行心理暗示,当遇到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不妨运用语言暗示,如“我一定能做到”、“ 别人行我也行 ”之类的积极暗示,则会增强信心。而一些嫉妒心较重的学生,应该把消极嫉妒的力量转移到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方面来,变嫉妒为虚心地向别人学习,变消极嫉妒为积极的博采众长,不断的学习、探索,不断树立新目标,使自己的知识、技能不断得到提高,缩小与别人的差距
2.4提高自身修养
2.4.1大学生应有意识的培养自信心
如加快走路的步伐,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懒惰的姿势和缓慢的步伐,能滋长人的拖拉和不自信,改变走路的姿势和速度可以改变心态。抬头挺胸走快一点,你就会感到自信心在增加。2.4.2学会正视别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不正视别人,意味着自卑和不真诚,正视别人表露出的则是诚实和自信。
2.4.3应当选择最前面的位置坐。
心理学家说: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现在就把它当做一个规则试试看,再去课堂或者聚会时,尽量选择前排的座位坐下,以此来锻炼自己。
此外,大学生应当注重谈话技巧,交谈中避免争论,学会倾听,适度运用幽默,善于赞美,主动交往,这才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2.5走出“低头”族
只有经过社会化,人才能从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社会人,由此可见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代科技越来越发达,手机也愈来愈智能化,它可以给大学生带来最新的外界信息,将世界缩微成一个地球村,但并不能因此心甘情愿做手机的“囚徒”,所以大学生不妨每天规定与手机的亲密接触时间,喜欢却不沉迷,毕竟完全抛弃手机是没有必要的,手机带来的心情愉悦也是不可少的,多增进与同学亲人的沟通,积极做一个“抬头党”。
参考文献
【1】林丹华 童成乾 鲍作臣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2】马丁·布伯《对人的问题的展望》商务印书馆 1997 【3】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