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3)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4)素质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2.新课程改革的推进3.学校管理、课外、校外活动、班主任工作。
1.发挥教师的作用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4.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3.素质教育要求: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以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应当把学生视为独立的完整个体、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尊重学生、必须意识到学生的发展潜力,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1以学生的个性为本。2.要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
2.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1.一视同仁,正视差异。2.体谅和宽容.3.因材施教
学习主体。独立完整个人。潜力。尊敬
教师构建师生关系的途径 1.热爱学生2.尊重学生 3.了解学生 4.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5.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正规的专业教育2.非正规的专业教育3.校本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1.专业知识学习2.教育反思3.教育研究
○1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教师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成为反思型教师
3、强化创新精神
4、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5、教师要成为课程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1、树立终身性学习。
2、注重实效性学习。
3、强调研究性学习。
4、提高专业化学习。
5、坚持工作中学习。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为人师表是区别于其它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篇:《综合素质》精选练习题:教育观
《综合素质》精选练习题:教育观
(一)单项选择题
1、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A.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社会实践能力 B.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C.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审美素质 D.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 【答案】B 【解析】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形成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首要任务之一。
2、测验题目对预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宜性程度,被称为()。A.效标关联效度 B.预测效度 C.构想效度 D.内容效度 【答案】D 【解析】题干符合内容效度的定义。
3、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保罗•朗格朗 B.罗杰斯 C.索尔蒂斯 D.布鲁纳 【答案】A 【解析】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是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发表的《论终身教育》报告书,标志着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
4、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是在()。A.1904年 B.1922年 C.1949年 D.1986年 【答案】A 【解析】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其规定设初等小学堂,招收7岁儿童入学,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5、描述单个数据在样本或总体中的地位的统计量数是()。A.集中量数 B.差异量数 C.地位量数 D.相关系数 【答案】C 【解析】题干符合地位量数的定义。
6、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A.17世纪末 B.18世纪未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答案】C 【解析】略。
7、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的教育思想是()。A.教育民主化 B.教育信息化 C.全民教育 D.终身教育 【答案】D 【解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的教育思想是终身教育。
8、下列教育阶段中不属于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的是()。A.初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义务教育 【答案】D 【解析】义务教育不属于学校教育体系,而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案例分析题
1、一次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讨论会上,老师们积极发言,王老师说:“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文体活动,多上文体课。”李老师说:“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请运用素质教育的有关知识,分析教师们的发言。【参考答案】
材料中两位教师的认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误区,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有一定的误解。
(1)王老师的认识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和内容的误解,片面的理解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教育过程“多开展文体活动,多上文体课”的确能培养学生体育和美育的发展,但他却忽视了智育、德育等其他方面的发展,这并不符合素质教育当中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教育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2)李老师的看法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的形式不只包括百分制考试,并且考试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应试教育中使用其作为学习的目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但这并不是说要完全的摒弃“考试”,而是要将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手段,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
2、炎热的夏天,几个学生正站在树下,仰着头聚精会神地听着什么,一位老师远远地看见了,慢慢地走过去,轻声地问:“你们在干什么呢?”
“听知了唱歌呢。”学生头也不回,随口而答。“知了唱什么歌呢?”老师又轻声地问道。
学生们回过神来,纷纷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不知道知了唱什么歌呢,就是觉得好听。” 老师笑着说:“知了是会唱歌,那你们知道知了是怎么唱歌的吗„„” 学生一边听,一边点头,并与老师进行讨论。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评析。【参考答案】
案例中教师的行为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他不仅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也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体现在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该教师能够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案例体现了该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清楚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听知了唱歌”说明学生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儿童特有的想象力,是学生的一种体验,而该教师的行为尊重和保护了孩子的兴趣和想象力。(2)学生“在聚精会神地听”,表明其处于自身的活动过程,体现了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而“教师轻轻地走过去”是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护学生,给学生以支持的表现。(3)教师就“知了唱歌”展开科学教学,将学生的想象力加以引导,衍生到科学知识的学习上,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对其兴趣加以正确引导,体现了教师能够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学习者为中心,真正做到素质教育。
教育观
(二)单项选择题
1、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A.终身教育 B.普通教育 C.职业教育 D.义务教育 【答案】A 【解析】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它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2、教育法律关系中两个最重要的主体是()。A.教育部门和下属学校 B.教育机构和非教育机构 C.教师和学生 D.教育领导和教师 【答案】C 【解析】略。
3、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教育改革的原点是()。A.家庭教育 B.教师培训 C.课外活动 D.课堂教学 3.【答案】D 【解析】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教育改革的原点。
4、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教育具有了()的特征。A.广泛性 B.普遍性 C.强制性 D.全民性 【答案】C 【解析】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教育具有了强制性的特征。
5、素质教育是促进()的教育。A.个性发展 B.认识发展 C.情感发展 D.意志发展 【答案】A 【解析】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6、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A.课外活动 B.教学活动 C.班主任活动 D.实践活动 【答案】B 【解析】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活动,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7、以反映教育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以及教育活动中各要素之间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概念是()。A.关系概念 B.属性概念 C.操作性概念 D.集合概念 【答案】A 【解析】略。
8、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为主。A.应用型人才 B.管理人才 C.战略性人才 D.专业技术人才 【答案】A 【解析】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这正是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
9、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予以保障。
A.国家 B.社会 C.学校 D.人民政府 【答案】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10、一位教师走进教室时,刚刚推开虚掩着的教室门,忽然一把扫帚掉了下来,不偏不倚,正好打在教师的讲义夹上.课堂上一片哗然,这分明是学生搞的恶作剧。
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A.老师大发雷霆.立即查找恶作剧的人
B.自我解嘲地笑着说:“看来我工作中的问题不少,连扫帚都向我表示不满了。希望你们在课后也给我提提意见.帮助我改进工作吧!”
C.稍作整理批评训斥学生
D.认真地说:“我就喜欢接受他人的挑战。” 【答案】B 【解析】教师面对损害自己的行为以幽默带过.既显示了教师的诙谐大度,又让自己摆脱尴尬境地,还为学生创设了自我教育的氛围。
教育观
(三)单项选择题
1、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义务教育 C.终身教育 D.建立学习型社会 【答案】A 【解析】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其中包括: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也是根本途径。
2、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A.德育 B.智育 C.创新教育 D.全面发展教育 【答案】C 【解析】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以创新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3、可用来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行动规范、价值观的教育定义属于()。A.约定性定义 B.描述性定义 C.纲领性定义 D.操作性定义 【答案】C 【解析】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佛勒(IsraelScheffler)在他所著的《教育的语言中》,提出了以下3种定义方式:描述性定义(Descriptive)、规定性定义(Stipulation)与纲领性定义(Programmatic)其中纲领性定义则明确地或隐含地告诉我们,事物应该怎样,应该如何。三种定义的功能各不相同,规定性定义的功能是交际,描述性定义的功能是解释,而纲领性定义的功能是陈述一种道德价值规范。
4、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改革。A.教学内容 B.教学方法 C.课程 D.教育体制 【答案】C 【解析】教育的一切是围绕着课程来进行的。
5、鼓励学生大胆思维与想象,培养创新能力,适应未来创新性的工作属于教学生学会()。A.学习B.生活 C.关心 D.发展 【答案】D 【解析】教学生学会发展包括:(1)教学生学会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2)教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为自己未来发展而储备知识与技能;(3)鼓励学生大胆思维与想象,培养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创新性的工作;(4)帮助学生锻炼毅力,增强环境适应能力。
6、按测验的功用分类可分为学绩测验、能力测验、()A.人格测验 B.个别测验 C.团体测验 D.常模参照测验 【答案】A 【解析】按照测验的功用分类,可分为学绩测验、能力测验、人格测验。
7、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学校责任适用的主要归责原则是()。A.过错责任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严格责任原则 D.公平原则 【答案】A 【解析】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对学校归责时,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兼顾公平原则。即只有校方对校园事故发生的确有过错。
材料分析题
1、为推广新的广播操,某学校决定举行广播操比赛。有人选择某年级四个班针对广播操比赛全过程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四个班主任在动员、训练中对学生的教育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比赛结束成绩公布之后。四位班主任的做法如下:
某(1)班(冠军):“同学们,经过全班同学的努力,我们班荣获了四个班级广播操比赛的冠军,老师祝贺你们,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某(2)班(第三名):“老师不打算对这件事进行评价。”
某(3)班(第四名):“同学们,这次广播操比赛,很多同学都尽力了,但还有一些方面做得不太好,因而成绩不太理想。失败不可怕,只要同学们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将成功的经验用于今后的活动中去,改进这次比赛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我想我们一定能够成功!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这次比赛同学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某(4)班(第二名):“这次比赛由于有的同学不努力,我们班没能获得冠军,老师很失望。” 问题:请你根据四位老师不同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答案】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素质教育实践中要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评价的目的,不把评价作为“甄别、选拔”的方法。促进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评价,是以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来判断的。在教育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
比赛结束后,有一个班获得冠军,至于是哪个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不能把这次比赛与整体教育割裂开来只看比赛成绩。从动员比赛到比赛结束的过程中的教育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更好地总结经验和教训。
在以上材料中,(1)(4)班的班主任对本次比赛的评价都只单从结果进行评价,(2)班班主任不对学生进行评价,都是不恰当的,忽略了本次比赛过程中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要求;而(3)班班主任能正确看比赛结果,并且在过后和学生一起总结经验和教训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这样的方式是值得提倡的。
2、涛涛爱淘气,经常在课堂上说话、做小动作,有时还不完成作业。一天,他又在课上说话、做鬼脸,被班主任老师发现了。老师非常生气,对涛涛说:你的课不要上了,回家把家长找来,什么时候你爸爸来了,你再来上课。涛涛不敢回家,只好在教室外面站着。这时,正好校长路过,问清了原因后,把涛涛送回教室。事后,校长把涛涛的班主任老师找去,提出了批评。
问题:你认为校长批评的对吗?班主任和涛涛同学应该怎样做呢? 【答案】校长的批评是对的。
(1)首先,根据《教育法》规定“学生享有参加教育教学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权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课堂教学、讲座、课堂讨论、观摩、实验、见习、实习、测验和考试等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借口非法剥夺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这位班主任老师让学生把家长找来才允许学生继续上课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这项权利。
其次,教育和帮助有缺点的学生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学校、老师应当对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的学生给予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因此,在发现涛涛在课上说话、做鬼脸,违反课堂纪律时,作为班主任老师首先是制止其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保证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课后再对采取适当的方法对涛涛进行教育,帮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必要的时候可以和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制定对策,帮助涛涛身心健康成长。
(2)经过教育,涛涛也应当认识到自己课堂上随便说话的行为不仅违反了学校纪律,也影响了别的同学听讲,实际上也侵犯了其他同学受教育的权利,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应该接受批评教育并配合老师及时改正。
3、(1)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幸运的是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校长的惩罚是要麦克劳德画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学生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他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2)据报载: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直打瞌睡,教师发现后并未板着面孔去训斥,而是从故事说开去。他说,英国著名前首相丘吉尔,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就寝,并说:“我的觉有一半是在汽车上睡的。”教师说:“我看,有的同学的觉有一半是在课堂上睡的。”又说:“丘吉尔被人称为一只勇猛的狮子。我看现在在课堂上睡觉的同学,今后也可能成为一只勇猛的狮子。”这位教师幽默的语言使得大家包括那位打瞌睡的学生都笑了起来,教学在轻松的气氛下继续进行下去。
问题:请结合这两个事例,谈谈现阶段我国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学生观。【答案】以上两个案例实际上都说明:一个教师只要真正地“爱”学生,对孩子寄予期望,这些孩子(包括差生)都会取得较大的进步,反之则会使孩子的学习倒退,甚至彻底丧失学习的信心。所谓教师的期望是指教师对学生所作的关于当前与未来学业成绩和行为表现的推断和预测。它通过教师的话语、暗示、行动等表现出来,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动产生复杂的效应。
教师的期望效应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师的期望有积极和消极的差别,教师应力求发挥人际期望的积极效应,防止消极的效应。这取决于教师形成的期望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根据期望采取的行动是否适当。
教育观
(四)单项选择题
1、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答案】D 【解析】18世纪普鲁士颁布了多项教育法令,规定了国家强迫义务教育的各方面具体要求和措施,如1763年的《普通学校章程》。1885年普鲁士实行免费初等义务教育。
2、素质教育进入实质性阶段是在()年。A.2005 B.2004 C.2000 D.1998 【答案】A 【解析】素质教育进入实质性阶段是在2005年。
3、关于教师人格的作用,被广泛接受的是()的观点,“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A.加涅 B.布鲁纳 C.班杜拉 D.乌申斯基 【答案】D 【解析】该句为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的名言。
4、下列属于创新教育的是()。A.心理创新教育 B.和谐教育 C.赏识教育 D.愉快教育 【答案】A 【解析】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心理创新教育;(2)思维创新教育;(3)实践创新教育。
5、()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桥梁。A.生活理想 B.人生目标 C.职业理想 D.社会实践 【答案】C 【解析】职业理想是社会理想的具体化,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桥梁,人们总是通过职业理想的实现达到改造社会、造福人类的目的。6、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一书中确定了“终身教育”思想,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A.《学会关心》 B.《学会做事》 C.《学会生存》
D.《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答案】C 【解析】1965年,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7、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素质教育以促进知识深刻内化为目标 B.素质教育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
C.素质教育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 D.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 【答案】A 【解析】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案例分析题
1、苏瑞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不太好,但上课时特别爱举手回答问题。有的时候,老师的问题还没有说完,他便把手高高举了起来,让他起来回答问题时,他又答不出来。老师课下和苏瑞聊天,问原因,苏瑞说:“班上的同学总笑我成绩不好,说我笨,我不服气,所以老师提问时我总举手,是想向大家证明我不笨。”老师了解了原委后,并没有批评苏瑞,而是和他定下君子协议:“以后老师提问时,如果真会回答,你举左手;如果不会,就举右手。”在以后的课上,老师抓住苏瑞举左手的机会,让他回答问题,并经常地表扬他。从那以后,苏瑞在学习上很有起色,不久就跨入了“先进生”的行列。
对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析。
【答案】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案例中的老师从尊重学生入手,巧妙地采取“左右手”的方法,给苏瑞在班上表现自己的机会,既保护了苏瑞的自尊心,又提高了苏瑞的学习自信心和兴趣。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
2、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国现阶段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教育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
请你就创新教育对于中小学教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谈谈你的理解。【答案】为适应实施创新教育的要求,中小学教育应当努力做到:
(1)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即应该把培养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2)教师注意组织启发式教学,即致力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并以创新精神去理解和运用知识;
(3)确立学生与老师共同作为教学主体的意识,强调学生要自主学习,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之中发现和理解知识;(4)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坚持能力立意为导向和多向性及过程性的新的评价体系。
3、小文是一位刚从外地转过来的学生,但几乎全校的老师都知道他,因为他是有名的“捣蛋鬼”,与班上的同学关系极其不好,并经常欺侮“弱小”的同学。他对学习极为反感,对英语更是恨之入骨。老师知道他并不笨,本质上还是好的,于是经常找他聊天,让小文讲讲自己的爱好,讲讲他的特长,说说他爱上什么课„„并根据他每天来学校的时间比较早,将班级的钥匙交给他,并让他做了班里的公物保管员。小文自从拿了班级的钥匙,每天放学都是关好灯、关好窗,锁好门后才离开教室,做事情非常井井有条,班上的同学开始慢慢和他交好,并在学习上不断地帮助他,小文不断地在进步。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评析。
【答案】该教师用自己的一颗热爱学生的赤诚之心去对待“后进生”,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其建立融洽的关系,并从思想上、生活上关心和爱护学生,使其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期许,从而自觉地将老师的爱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动力。老师根据小文的性格特点及实际情况,分析小文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帮助,使小文从中获得自信,取得进步。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用爱感化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
教育观
(五)单项选择题
1、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A.爱工作 B.爱学生 C.爱学校 D.爱教育事业 【答案】B 【解析】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能够喜欢老师,亲近老师,才能尊敬和追随老师,老师的教育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所以说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应该是相互的尊重和关爱。
2、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最根本的特点是()。A.以升学为最终目的 B.升学是为了就业
C.以人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 D.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答案】C 【解析】略。
3、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答案】B 【解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成长。
4、下列关于素质教育的说法,错误的是()。A.素质教育以促进知识深刻内化为目标 B.素质教育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
C.素质教育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 D.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答案】A 【解析】素质教育是以“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的教育,而不只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标。
5、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最早出现于()。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D 【解析】略。
6、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A.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B.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C.重视高尚品德的培养 D.重视劳动品质的培养 【答案】B 【解析】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7、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是()。A.先进的社会制度 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C.脑体结合
D.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A 【解析】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先进的社会制度是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唯一方法。
8、某班学生做完早操回到教室.忽然有人发出“哎哟”的叫声老师发现原来有人在班干部的凳子上反钉了几个钉子。
下列处理方式中,最恰当的一项是()。A.立即查找肇事者
B.让学生把钉子敲平,开始上课,课后处理 C.幽默带过,开始上课 D.让班干部自我反思 【答案】B 【解析】对有些偶发事件应暂时冻结,仍按原计划进行教学活动,课后进行处理。
9、学习化社会中终身教育的特征不包括()。A.社会能够为每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B.终身教育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C.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当中
D.现代科技进步使每个人都处于信息剧增的实惠和威胁之中 【答案】D 【解析】选项D是终身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10、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A.创新精神 B.合作能力 C.个性发展 D.学习能力 【答案】A 【解析】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教育观
(六)单项选择题
1、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思想政治教育 C.课外活动 D.教学 【答案】D 【解析】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的主要意义是: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教学作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
2、我国教育近代化之先河开启于哪一时期?()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答案】A 【解析】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作为中国近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第一次交锋,它的产生无疑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对我们的当今教育改革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开启了我国近代化之先河,A项正确;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一项政治改革运动,B项错误;辛亥革命是一项反抗清政府的爱国运动,C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的临时性内阁,是一项政治运动,D项错误。所以选择A选项。
3、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和实践能力。A.高水平的智力 B.创新精神 C.健康体魄 D.个性发展 【答案】B 【解析】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下列哪句说法是错误的?()A.素质教育是指以促进知识深刻内化为目标 B.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
C.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 D.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 【答案】A 【解析】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5、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A.保证中小学生每天半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B.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C.保证中小学生每天半小时校园文艺活动 D.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文艺活动 【答案】B 【解析】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時校园体育活动。”
6、关于教师人格的作用,被广泛接受的是()的观点,“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A.加涅 B.布鲁纳 C.班杜拉 D.乌申斯基 【答案】D 【解析】该句为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的名言。
7、下列属于差异量数的是()。A.标准差 B.平均数 C.众数 D.中数 【答案】A 【解析】差异量数是对一组数据的变异性,即离中趋势特点进行度量和描述的统计量,也称为离散量数。这些差异量数有全距,四分位差,百分位差,平均差,标准差与方差等等。
材料分析题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怎样评价学生的优、良、中、差呢?为此,我制订了这样的标准:一是在大纲规定的基础科60分以上,并能发现自己的特长且有所发展的,视为及格;二是基础科及格或良好,特长科明显超过同年级学生的,视为良好;三是基础科良好,特长科大大超过同年级学生或有所发明创造的,视为优秀;四是仅基础科及格或仅特长科有所发展的,均视为不及格;五是仅基础科良好,或特长科单方独进的,视为畸形发展,作降格评价。这一评价标准的实施,使绝大部分差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找到了自己成才的优势与途径,也使文化课考试分数好的学生不再自我感觉良好,从而找到了良性互补、和谐发展的新路子。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涨,各科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各科总分由原来年级的倒数第二,上升到年级的第二名。
问题:请你针对案例中制订的评价标准,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且具有个人特长的有用人才,其实质就是通过合格加特长的标准和策略培养人才。因此,我们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在学生的身心特性确立发展方向时,特长的发展最好与相关方面的发展和谐并进。但和谐发展与全面发展又有所区别。和谐发展是学生对全面发展的具体选择。作为学生整体来说,应把全人类的知识、技能和优良品质都继承下来;但作为学生个体来说,只能以特长为龙头带动相关方面和谐发展,成为基础相对宽厚而特色鲜明的人才。
教育观
(七)1、下列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区别的叙述。说法错误的是()。
A.二者教育目的不同,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应试教育以考取高分为目的 B.二者教育对象不同,素质教育即精英教育,面对部分精英,应试教育则面对大众
C.二者教育内容不同,素质教育立足社会需求,应试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考试和升学需要 D.二者评价标准不同,素质教育以多种形式全面衡量学生,应试教育以分数作为唯一评判标准
B。【解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体现在多个方面。A、C、D三项所述都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B项说法错误。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它以一切学生为教育对象,应试教育才是精英教育。
2、构建素质教育目标,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素质发展的(),才能保证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A.顺序 B.客观规律 C.特征 D.重点
B。【解析】青少年身心素质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制定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
3、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即()。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技术教育
B。【解析】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即智育。
4、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应该遵循()原则。A.准确、完整 B.及时、适当 C.真实、公平
D.依法、客观公正、合理适当
D。【解析】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三条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应当遵循依法、客观公正、合理适当的原则,及时、妥善地处理。”
5、要做到严谨治学,最重要的是要()。A.一视同仁 B.实事求是 C.宽宏大量 D.以书为本
B。【解析】实事求是是教师严谨治学的基本原则。
6、一位语文老师刚刚跨进教室,发现学生都望着天花板,原来一条凳子上的座垫挂在天花板外面的电灯线上。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A.找班干部把坐垫取下来
B.让学生写一篇命题作文《由座垫飞到屋顶上谈起„„》 C.幽默带过.开始上课 D.老师把坐垫取下来
B。【解析】有些课堂偶发事件,要及时果断处理,趁热打铁,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B项.一篇命题作文,相信会受到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亲身的感受,写出的作文真实生动,那位挂座垫的同学.或许也能在作文中承认错误。
7、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A.言行一致 B.衣着整洁 C.举止端庄 D.谈吐文雅
A。【解析】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言行一致。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言行一致,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8、一位教师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突然发现黑板上画了一幅自己的画像。引起课堂上一阵骚动。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平静而真诚地说:“画得多好啊,确实像我,希望这位同学以后为班上做画报” B.不予理睬。擦掉画,开始上课 C.立即查找作画人 D.批评教育学生
A。【解析】在面对课堂上的偶发事件除了要冷静处理,更应该合理运用教育机智因势利导,在短时间内选择最有效的策略去引导、启发和教育学生。A选项既快速地处理的突发事件,又鼓励了作画的学生。
9、男同学小陈平时自由散漫,学习不认真,一天在课堂上用手机给班上的女同学发短信“曾某,我爱你”,被上课的王老师发现收缴,并将小陈的短信向全班同学宣读,同时指责其“思想堕落.道德败坏”。下课后小陈要求王老师归还手机,王老师说:“这是罪证,不能归还,要交学校德育处。”校长指出,王老师:①未经学生同意翻看短信侵犯学生的隐私权。②批评的话语侵犯学生的人格权。③收缴手机侵犯学生的财产权。④作为老师不能以违法的方式对待学生的违纪行为.你认为校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D。【解析】此教师的行为的确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人格权和财产权,属于违法行为。故选D。
10、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的培养。A.创新能力 B.读写能力 C.听说能力 D.交往能力
A。【解析】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教育观
(八)1、下列不属于国家为保证学生的受教育权而做的努力有()。A.为所有学生提供正常教育机会 B.关注贫困生,设立帮助基金 C.关注残疾学生,设立特殊教育机构 D.允许学校体罚学生
D。【解析】体罚学生是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
2、我国现行法律对教师职业的规定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A.私人职业 B.从属职业 C.专门职业 D.附加职业
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由此可见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3、强调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国民和全体适龄儿童,反映了素质教育的()。A.主体性 B.全体性 C.发展性 D.全面性
B。【解析】所谓“全体性”,广义地说,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狭义地看,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
4、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A.邓小平教育理论 B.教育理论发展 C.可持续发展战略
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5、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是()A.创新能力的培养 B.读写能力的培养 C.听说能力的培养 D.交往能力的培养
A。【解析】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6、下列关于终身教育的说法错误的是()。A.终身教育是指非正规教育
B.终身教育这一理念是由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最先提出来的 C.终身教育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D.教师和学生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A。【解析】该项说法错误。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们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正规教育,又有非正规教育。
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A.可以 B.不得 C.应当 D.自行决定
B。【解析】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8、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A.以学生为本 B.以教师为本 C.以学校为本 D.以课程为本
A。【解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本。材料分析题
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课上,马老师给大家讲“波义耳定律”。他说具有恒定质量和温度的气体,其压力与体积成反比。后来他又出示一个公式“PV=K”并解释说其中P代表压力,V代表体积,K代表一个恒量(恒量中包括恒定的质量和温度)。他边举例边板书:如果P=2个大气压,且恒量为8,那么体积就是4立方厘米。2个大气压×4立方厘米=8,如果我们把压力变量改为4个大气压,体积就成了2立方厘米,4个大气压×2立方厘米=8,别的同学都懂了,可是班上的小妮、小刚还是搞不明白。老师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他说,你可以想象,你有个气球,你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对,体积再小,压力会更大,甚至还会爆了呢。”对于小刚,老师也了解他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他对小刚说,你鼓起腮在嘴里憋一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把另侧面颊变得硬邦邦,当你把手松开,口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了。小刚自己尝试了几次,也搞明白了“波义耳定律”。
问题:结合相关教育理念,分析马老师的行为。
【参考答案】(1)此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和我国成功教育经验总结而提出来的。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3)在案例中,老师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并且了解小刚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这充分说明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后面因材施教奠定了基础。对于小妮,老师说,你可以想象。你有个气球,然后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而对于小刚,老师说,你鼓起腮在嘴里憋一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把另侧面颊变得硬邦邦,当你把手松开,口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了。这也体现了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教育观
(九)1、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考试与素质的关系是对立的 B.应试教育片面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
C.素质教育把面向全体学生放在首位,强化普及意识 D.应试教育只重视考试的课本内容和各种升学资料的死记硬背
A【解析】考试与素质的关系并非是对立的,考试是帮助评价素质教育质量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的评价手段。
2、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强调()。A.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B.教师在教育中的权威作用 C.教师处于顾问地位 D.学生活动处于中心地位
B【解析】“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权威作用,认为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的学习应围绕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来进行。
3、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是()。A.创新能力 B.学习能力 C.拼搏精神 D.团结精神
A【解析】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4、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A.提高个人素质 B.提高国民素质 C.培养精英 D.培养有特长的人 B【解析】略。
5、构建素质教育目标,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素质发展的(),才能保证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A.顺序 B.客观规律 C.特征 D.重点
B【解析】青少年身心素质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制定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
6、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都能得到自己的发展,这是检验教育者是否坚持()的一块试金石。A.育人为本 B.以德兴教 C.面向全体 D.精英教育
A【解析】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都能得到自己的发展”正是育人为本的要求,也是检验教育者是否坚持育人为本的一块试金石。
7、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B【解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8、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具体表现在()。①对教育目的的认识不同②面向的教育对象不同 ③选学的教育内容不同④教育评价标准不同⑤运用的教学方法不同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D【解析】略。
9、强调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国民和全体适龄儿童,反映了素质教育的()。A.主体性 B.全面性 C.发展性 D.全体性
D【解析】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指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10、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A.终身教育 B.普通教育 C.职业教育 D.义务教育
A【解析】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它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教育观
(十)1、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活动是()。A.德育 B.美育 C.体育 D.智育
D【解析】智育是教育者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来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2、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应尽可能尊重()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A.教学内容 B.教师 C.每个学生 D.每个人
C【解析】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因此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
3、()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包括一切教育活动、一切教育机会和教育的一切方面。A.应试教育 B.回归教育 C.创新教育 D.终身教育
D【解析】题干符合终身教育的内容。
4、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A.平等关系 B.上下关系 C.道德关系 D.教育关系
A【解析】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5、“教书”和“育人”的关系是()。A.并列的 B.递进的
C.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 D.互补的
C【解析】教书是育人的一部分,是育人的基本方法,而育人是教书的最终目的。
6、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最根本的特点是()。A.以升学为最终目的 B.升学是为了就业
C.以人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 D.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C【解析】略。材料分析题
7、有调查显示,有81%的小学生对考试感到“非常”忧虑;63%的孩子担心会受到老师惩罚;44%的学生曾经有过被体罚的经历,并且男生比例比女生高;73%的儿童曾被家长体罚。此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对沉重的家庭作业怨声载道。而压力过大就最终造成:超过1/3的学生每周至少一次头疼或者腹痛,最严重者一周有4次身体疼痛或不适。专家称,一味讲求竞争和有错必罚的教育理念带来的就是学生精神过于紧张,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而减轻不必要的压力则是势在必行。
针对上述材料对目前的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参考答案】
现代社会,考试成绩、升学率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繁重的作业、补课以及由此产生的体罚等行为都给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要改变这种情形,首先,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能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其次,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热爱自己的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教师对学生的体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不够。面对小学生的种种不良习惯,教师要做的不是盲目地体罚,而是去关心他们并且帮助他们改掉这些坏习惯,让他们没有心理负担并快乐地学习。最后,家长也不应体罚孩子,应从问题的根源着手,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教育观
(十一)1、一位教师走上讲台。发现讲桌上放着一张字条,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老师你以为当老师就可以压服学生吗?你高昂着头,铁青着脸,像个活阎王,但是有谁能服你呢?”落款是:“让你最讨厌.等待你处罚的学生”。
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A.向学生诉苦
B.不予理睬继续课堂教学 C.稍作停顿批评训斥学生
D.在班上宣读了信的内容,并检讨自己平时工作方法的粗暴,感谢这位同学给自己敲了警钟
D。【解析】虚心宽容是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心理基础,宽容在处理偶发事件中的作用是极富艺术性的,宽容不是软弱无能,不是无原则的迁就,教师要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反省,要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仁厚和良苦用心,应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心和理解,促使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让学生们体会到老师的虚心、宽容。从而形成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2、老师穿了一套新衣服,课前一进班级,所有学生的眼光集中在老师身上。有几个淘气的男同学就凑在一起,用调侃的语调大声喊道:“老师,我爱你。”
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A.露出羞涩的神情 B.严厉地批评他们
C.微笑着说:“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也爱你们。” D.不予理睬开始上课
C。【解析】中学生正处于青春萌动期,对于“爱”有些敏感,如果老师保持缄默,不挑明师生的这种情谊,给他们树立一种教师的和蔼可亲的形象.这堂课学生肯定很难集中精力听讲。如果老师严厉批评学生或者露出羞涩的表情.都会损坏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对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影响。C项老师对这次偶发事件的处理既是对学生的宽容和教化.又提升了自己的形象.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3、历史课中讲到“楚汉战争”中项羽自杀时,一个学生突然说道:“傻瓜。”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指桑骂槐的批评 B.不予理睬继续课堂教学
C.老师微笑着说:“刚才有人说‘项羽自杀是傻瓜行为’,大家怎样认为?” D.否定学生的观点
C。【解析】看似随意的一句“傻瓜”,实质上是学生有话要说,想一吐为快,如果老师不应对,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只能沉默,长期下去只会兴趣全无,有时学生“捣乱”是有表达的欲望。老师应当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历史的兴趣,帮其挖掘有价值的东西。故选C。
4、一位高中教师刚走进教室就看见同座位的小王和小张同学打架,你推我拉,互不相让。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
A.马上制止,让两位同学到班主任办公室解决 B.不予理睬,继续课堂教学 C.批评训斥学生
D.微笑着说:“怎么啦,你们俩,都已经是高中生了,有了小矛盾还不会处理?双方冷静一下.相信你们能够自己解决的。” D。【解析】有些偶发事件,学生多半头脑发热,情绪不稳,很难心平气和地接受教育,甚至会产生更严重的逆反情绪,使局面难以收拾;而老师容易心理失衡,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冷静的分析。如果贸然进行“热处理”,难免发生失误或难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D项使一场“龙虎争斗”平息了下来,既避免了事态的激化.又没有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自己解决纠纷.更体现了这位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
5、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A.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B.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C.重视高尚品德的培养 D.重视劳动品质的培养
B。【解析】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6、()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A.创新教育 B.义务教育 C.素质教育 D.全面教育
C。【解析】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7、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A.理论联系实际 B.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解析】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其中包括: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也是根本途径。
8、被分为两个阶段的学校教育层次是()。A.中等教育 B.高等教育 C.初等教育 D.幼儿教育
A。【解析】中等教育是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的学校教育层次。
9、素质教育是面向()的教育。A.全体教师 B.全体学生 C.全体社会成员 D.全部个性
B。【解析】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因此,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教育。10、20世纪末在中国开始的“素质教育运动”实质上是()的具体实践。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八人本位价值取向 C.文化本位价值取向
D.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解析】20世纪末在中国开始的“素质教育”运动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教育观
(十二)1、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A.爱工作 B.爱学生 C.爱学校 D.爱教育事业
B。【解析】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能够喜欢老师,亲近老师,才能尊敬和追随老师,老师的教育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所以说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应该是相互的尊重和关爱。
2、要做到严谨治学,最重要的是要()。A.一视同仁 B.实事求是 C.宽宏大量 D.以书为本
B。【解析】实事求是是教师严谨治学的基本原则。
3、“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指的是小学教育的()。A.义务性 B.全面性 C.全民性 D.法制性
B。【解析】小学教育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现的是小学教育全面性的特点。
4、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A.提高国民素质 B.贯彻教育方针 C.培养四有新人 D.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A。【解析】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所以,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5、一位政治老师,误把“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表述成“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A.碍于面子,将错就错,不加纠正
B.及时对学生说:“你们好好想一想,老师刚才讲得对吗?” C.重新说一遍 D.快下课的时候再讲解
B。【解析】教师是必须保证所教知识的正确性。
6、下列不属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是()。A.现代的教育观 B.现代的学生观 C.现代的教学观 D.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D。【解析】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7、终身教育是()。A.古代教育的特点 B.中世纪教育的特点 C.近代教育的特点 D.现代教育的特点
D。【解析】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是现代教育的特点。
8、从()上看,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限制了那些不擅长考试但有能力的人的进一步发展,容易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
A.教育目的 B.指导思想 C.教育途径 D.教育对象
B。【解析】从指导思想上看,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
9、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目的相背离的,下列选项中不利于克服这种消极现象的是()A.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B.积极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 C.加速开展素质教育,废止考试制度 D.加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
C。【解析】C项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本身并没有错,错在于应试教育中的使用者将其看做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不能废止,但若很好地改进考试制度,会有助于克服这种消极现象。
第三篇:教育观
一、单项选择题
1.建立健全素质教育的(),就是提供保证素质教育正常运行所需的基本条件。
A.约束机制
B.动力机制
C.激励机制
D.保障机制
2.()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A.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
B.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
C.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
D.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3.素质教育理论的基础是()。
A.邓小平教育理论
B.教育理论发展
C.可持续发展战略
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
A.培养四有新人
B.提高国民素质
C.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D.贯彻教育方针
5.素质教育中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这说的是素质教育的()特点。
A.全体性
B.全面性
C.统一性
D.发展性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
A.全体性
B.全面性
C.基础性
D.发展性
7.提出着眼于素质发展的课程观,是针对当前课程观念在学生发展、学科体系、(三者之间的某些失衡现象而言的。
A.教师发展
B.学校体系
C.社会需求
D.教育发展
8.素质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包括()。
A.导向环节
B.调节环节
C.检测环节
D.反馈环节
9.()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
A.改革高考制度
B.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制
C.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
D.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10.()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
A.素质教育
B.应试教育
C.德育
D.智育)
11.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A.让每个学生都能上大学
B.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智者
C.让每个学生成才
D.为每个学生以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定的基础
12.素质教育应该把()放在首要位置。
A.智育
B.美育
C.德育
D.体育
13.素质教育把()作为重点,反映了新时代的要求。
A.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B.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C.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14.幼儿园教育要树立()皆课程的教育理念。
A.游戏
B.音乐教学
C.一日生活
D.健康教育
15.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
A.教师教育艺术的创新
B.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
C.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D.学生思维的创新成熟
二、材料分析题
1.小文是一位刚从外地转过来的学生,但幼儿园大部分的老师都知道他,因为他是有名的“捣蛋鬼”,与班上的同学关系极其不好,经常欺侮“弱小”的同学。他对学习极为反感。老师知道他并不笨,本质上还是好的,于是经常找他聊天,让小文讲讲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说说他爱玩什么游戏„„老师根据他每天来幼儿园的时间比较早的特点,将班级的钥匙交给他,并让他做了班里的公物保管员。
小文自从拿了班级的钥匙,每天放学都是关好灯、关好窗、锁好门后才离开教室,做事情也变得井井有条,班上的同学开始慢慢和他交好,并在学习上不断地帮助他,使小文不断地在进步。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评析。
2.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培育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孔子在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教育理论。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请分析“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蕴含了怎样的教学理念,并分析它对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有怎样的启示。
3.当我们走进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幼儿园时,发现这里有超市、医院、食品店、理发店等,看到有人进门,两位小“礼仪”彬彬有礼地迎过来;食品店的“大厨”立即捧上一个蛋糕请人坐下“尝尝”;如果你买一块“蛋糕”,“服务员”只收“两元”;来到“医院”门口,嘿,“患者”正在排长队,一位“医生”和一位“护士”正忙着给“患者”打针、量体温„„这些仅仅是该园生活化教育的一个方面。
该园进行的游戏,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也都是从幼儿熟悉的生活活动中演化而来。同时,该园用音乐游戏引领幼儿一日生活。洗手、如厕、集合、进餐、入睡等环节均选择适宜的音乐游戏,让幼儿在边听音乐边游戏的过程中完成各项活动。
在小班教育活动中,出现了这样一幕:“我看到了绿色的天空、绿色的墙、绿色的轮胎„„”
“我看到了绿色的字、绿色的滑滑梯,老师,还有绿色的你„„”一群孩子在幼儿园的院子里欢呼雀跃,透过绿色眼镜,他们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绿色世界。这是该园的孩子们学习诗歌《绿色的世界》时的情景。
孩子们玩得越来越开心,家长们却有了心病:每天上幼儿园光玩了.什么都没学会,以后上了小学可怎么办?
面对家长们的担心,该幼儿园通过自助晚餐活动来解除家长的心病。在该幼儿园举行的自助
晚餐活动中,孩子们彬彬有礼,谦让有加,走红毯、过拱门、服务员列队迎宾„„这场盛会的幕后支持者就是家长义工团队。家长们提供了无微不至的服务,也看到了孩子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
家长程女士参加自助晚餐活动后感慨地说:“走进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才理解了生活就是教育,明白了游戏并不是单纯的玩。”
为了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工作,转变教育理念,该幼儿园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组织家长培训会等形式,形成家园一体的课程游戏化共识。
问题:结合材料从教育观的角度谈谈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1.【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略。
2.【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20世纪末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4.【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入。
5.【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素质教育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6.【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题干所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特点。
7.【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提出着眼于素质发展的课程观,是针对当前课程观念在学生发展、学科体系和社会需求三者之间的某些失衡现象而言的。
8.【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素质教育的激励机制是一种引导过程。它包括四个环节:导向环节、检测环节(亦称评价环节)、分配环节和反馈环节。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9.【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思想观念是人行为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证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所以,只有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才能体现创新意识,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做好教育工作。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10.【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相对稳定性,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素质教育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基础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11.【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对素质教育做出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由此可知,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基础,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12.【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2004年2月26日,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教育工作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也进一步提出要从思想认识和行动上真正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全面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培育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13.【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14.【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幼儿园教育要树立一目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要综合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来实施教育,达成课程目标。
15.【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新课程理念指出: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二、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用爱感化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该教师用自己的一颗热爱学生的赤诚之心去对待“后进生”,详细地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与其建立融洽的关系,并从思想上、生活上关心和爱护学生,使其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期许,从而自觉地将老师的爱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动力。老师根据小文的性格特点及实际情况,分析小文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帮助,使小文从中获得自信,取得进步。
2.【参考答案】(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其字面意思为: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道理,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道理了。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每个人由于遗传、后天影响等各种原因,其智力水平是不一样的,应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确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2)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均获得最佳的发展。这一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使教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的个别特点是搞好因材施教的基础。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擅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对反应迟钝的学生,要激励他们积极思考,勇于回答问题和进行争辩;对能力较强而态度马虎的学生,要给他们一点难度较大的作业,并严格要求他们精益求精;对语言表述缺乏条理的学生,要让他们多在课堂上作复述和发言,以克服其不足;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要多暗示、提醒、提问,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对视、听觉不好的学生,要照顾他们坐在比较适合的地方;对学习感到很轻松或很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给能力强者开点“小灶”,增加课业,对困难者给予特殊帮助或补课。做到了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活动取得预期的效果。
3.【参考答案】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所以,幼儿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为其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在幼儿教育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素质教育。
1.树立面向全体幼儿发展的观点。首先应确立幼儿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幼儿爱祖国、爱集体、爱生活的情感和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道德品质,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对周围事物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对社会、自然及音乐、美术的感受力和欣赏能力。此外,还要培养幼儿的爱心、同情心等。材料中幼儿园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特点,创设与其直接经验相关的游戏场景,用音乐游戏引领幼儿一日生活,有助于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2.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素质,把素质教育贯穿在幼儿的各科教学中。
幼儿素质教育是一个全面的范畴,可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可以采用色彩鲜艳的、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并随着季节或内容的不同,创设和谐的氛围和优美的教学环境,引导幼儿观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材料中幼儿园开设“超市”“医院”“食品店”“理发店”等活动都是通过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素质,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
3.创设育人环境,使幼儿健康活泼地成长。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设施,要多为幼儿准备各类游戏,包括智力游戏、结构游戏、角色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此外,还应该经常组织幼儿外出活动,让幼儿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自然界奇妙的变化,寻找自然界中美的事物,唤起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材料中《绿色世界》的教育活动体现的正是这一理念。
4.幼儿园和家庭相互配合。为了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工作,转变教育理念.该幼儿园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组织家长培训会等形式,形成家、园一体的课程游戏化共识。
总之,幼儿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转变观念,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四篇:教师证——综合素质总结 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
学生观
学生是人
1.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
作为社会成员之一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像某种物质的原材料被加工、被消极地被支配,他是有主体思想、有自身选择、有主观能动作用的。这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共同的基本特点,学生也不例外,不可因学生年龄小、经验少而忽视这一基本特点。
2.具有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情感来到学校,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和学生进行着情感交往。尊重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特点。
3.具有个性特征
人的身心发展由各种条件决定,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人的发展不可能是同样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努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青少年学生正在发展中,他们的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品德、观念、习惯都还处于易变的阶段,在他们身上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可能性,他们的身心已经出现的某种发展的不足之处,思想行为上的缺点和错误,较之成年人来说,一般都有较大的矫正的可能性。面对青少年,任何教育上无能为力的消极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青少年有容易接受不良影响的一面,更有容易接受正面教育积极上进的一面。培养人才要打好基础,整个教育活动中应该特别重视对青少年的基础教育,错过这一阶段,损失是难以弥补的。
2.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由于青少年各方面发展不够成熟,取得成人的教育和关怀就成为他们发展中的必然需要。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才能以一种成长的观点去对待学生,积极发挥教育的作用。认为儿童无需成人的帮助教育,听任他们自由发展,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共同承担起保护与教育青少年的责任,控制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因素,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具有身心发展的全面性
学生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两者互为条件,互相制约,构成发展的整体。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水平的提高又促进身体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青少年的发展必须是全面的,任何片面地、单纯地强调智力或体力的发展,都会损害学生的整体发展。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学生的主要职能是学习,这就决定了学生在社会结构中所占据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参加社会生活结构的方式。具体说,也就是赋予他们认真接受教育的社会义务,以及不断促进自身发展的意愿和责任感。总之,期望于学生这一角色的行为程序都是由此而生的。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这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区别之一。教师的指导不仅使学习更具成效,也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学习活动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在当代,科学技术日趋复杂化,离开教师的指导,有很多的学习几乎不能进行。教师的指导对学习的质和量都能发生作用。
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它是由一定的教育制度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所规定了的。因此,作为学生的一系列行为模式的规范不仅要受到社会传统观念、文化习俗等影响,而且还要为确定的制度所规定。师生之间存在着制度化的关系,各自都负有制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甚至负有法律上的责任。
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学习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进行的。1.学生是教育对象
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教育活动的承受者,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育的结果就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这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整个教育活动的方向和质量都是教师起主导作用。人们自发地认识世界的学习从生到死一直都在进行,接受学校教育则是在特定阶段进行的事,在这个阶段里,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作为教育的对象并不排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个体的发展同其他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其发展动力不在个体的外部,而是在个体的内部,在于个体内部的矛盾斗争。教师的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外因,教师只能指导、帮助、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能也无法替代学生的发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通过自身积极的矛盾运动,去接受教育和发展自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任何人不能取代的。
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社会地位
1.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
从道义上讲,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从法制上讲,青少年是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不仅享受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还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
2.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1)生存的权利。中国《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废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
(2)受教育的权利。中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3)受尊重的权利。《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4)安全的权利。《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校舍或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或其他未成年人集体活动的室内吸烟。”
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概念: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作用:人民教师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各种人才的培养者,对于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未来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劳动,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兴盛紧密相连。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着整个社会教师的利益,它对促进教师完成教书育人工作,陶冶学生的情操,推动社会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和教育作用 所谓调节作用,指教师道德具有纠正人的行为和指导实际活动能力;所谓教育作用就是教育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的职业,认识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利益关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
二、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
榜样作用,在道德行为上,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
带动作用,包括教师所起的带头作用,纽带作用和思想政治品质的教育作用。
三、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
1、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通过三个渠道表现出来:通过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而影响社会道德;通过教师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而影响社会道德;通过教师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2、对物质文明的推动作用
师德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精神力量,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工具,而人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是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经过教育的劳动者是高素质的劳动者。这样的劳动者有助于扩大再生产。在社会主义社会,教育以教育活动为中介,以自己的崇高师德为重要教育手段,通过培养“四有”新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
教师道德是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的,同时它对社会经济条件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基本内容: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以身作则几个方面(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当今的中国,正经历着全面的改革开放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轨,这一重大的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极大变化,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教师职业道德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师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师德修养的主要内容。现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其内容的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二、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
1,明确使命,增强师德修养的自觉性 2,加强学习,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 3,投身实践,教学相长
三、加强师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
1、加强道德理论的学习。
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理论,吸取其精华,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认真学习共产主义道德理论,用先进的道德理论,武装自己,教育自己,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认真学习一般的道德理论和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论,从多方面获取道德知识,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加强师德规范的学习。
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衡量教师道德是非、指导教师道德行为、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标准,是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具体地向教师表明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正确回答了教师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有力保障。要将教师的师德规范,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内心信念,需要教师有一个自觉学习、接受教育的过程。加强师德规范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自觉性。
3、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
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
(二)、加强在实践中的磨练
学习理论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付诸教育实践,因为教育实践不仅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检验教师师德修养的唯一标准,是教师师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只有经过实践的反复磨练,道德认识才能日益明确和深刻,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才能日益坚定,道德情感才能日益丰富,道德理论才能日益完善,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品质,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三)、加强向优秀教师的学习。在优秀教师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所倡导的优秀品质,他们的教育实践和先进事迹,生动体现了新时代师德的特点和要求,他们从不同的侧面把教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具体化、形象化了。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感人事迹,既能帮助我们提高师德认识,又能诱导和激发我们的师德情感。
(四)、加强内省和慎独
内省和慎独,是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内省就是自觉进行思想约束,内心时时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教师以师德规范为准则,以品德高尚的人为榜样,时时反省自己,就能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有做坏事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慎独”一词源于《礼记·中庸》,书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古人尚知内省和慎独,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更应该努力加强自修养,通过自我修养,强化自己的道德意识,磨练自己的道德意志,并在实践中把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总之,教师要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经受住社会和自身的各种考验,就必须明确师德规范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强修养,通过修养,增加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树立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坚定道德意志,并在实践中进行道德行为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师德素质,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民教师。(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其内容的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教师的职业观念
(一)教师职业概述 1.教师的概念
教师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是指教育活动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人,教育活动主要通过他们的活动来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变化。他们既可以是家庭中的父母,也可以是社会上的其他人。狭义上的教师是指以学校为其活动背景的教师,他们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为职责。我同《教师法》对教师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有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是教育者,承担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是在学习、接受人类经验与消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这一过程是社会教化的结果。个体只有通过社会教化,才能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3.教师的社会地位及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与传递者 教师是社会发展的“中介人”,联系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教师继承、传递人类社会和民族创造、积淀的社会文明,对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社会意识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桥梁的作用。教师的劳动对于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间接或直接的创造者 教师通过向个体传授一定的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使个体进入社会生产领域,成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教师的劳动成为个体进行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物质财富的间接创造者。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把学生培养成思想家、理论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教育家,等等。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知识、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创新,是教师创造精神财富的表现。因此,教师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全面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在学生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指导他们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教师全身心地培育学生,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教师对儿童的人格起到感染、熏陶的作用。
4.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角色,是指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来说,教师职业角色主要有:
(1)传道者
教师具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进入现代社会后,虽然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居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并且用这种观念引导年轻一代。
(2)授业解惑者
唐代的韩愈在《师说》里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便于年轻一代学习掌握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人类几百年、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
(3)管理者
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4)示范者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夸美纽斯曾很好地解释了这种角色特点,他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动,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5)父母与朋友
教师往往被学生视为自己的父母或朋友。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做是父母的化身,对教师的态度类似于对父母的态度;高年级的学生则往往视教师为朋友,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同时又希望教师是分担自己的快乐与痛苦、幸福与忧愁的朋友。(6)研究者
教师T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教育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师不能以千篇一律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而是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观点、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各种教育活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不断发现新的特点和问题,以使自己的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并且有所创新。
教师职业的这些角色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和重大责任。5.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职业是一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特殊的职业,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师劳动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脑力劳动。教师劳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复杂性
一方面,教师劳动的对象具有复杂性。学生在性别、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包括性格、个性方面的特点都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教师劳动的任务和内容是复杂的。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既要培养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技能,又要培养他们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2)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指教师要给学生作出示范,以自己的形象影响和感化学生。教师只有首先把教材中的智慧和情感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才能在教学中感染学生。教师在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道路上发挥了主导作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具有神圣的地位。教师的言论行为、道德品行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直接榜样。
(3)创造性
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师必须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创造性地设计教育方法,对不同学生要因材施教。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工改造,变成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体系,准确、通俗地教给学生。这种创造性还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这是一种教师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发或偶发事件的特殊能力,特别是教师面对临时突发的意外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
(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于人的成长是自然发育和社会化的统一过程,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知识的掌握需要长期积累,技能、技巧也需反复练习才能形成,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培养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周期长、见效慢,教师的教育影响不能马上就显露出来。教师劳动的效果只能在学生未来发展的成就上体现出来,教育的成效最终要在学生参加独立的社会实践后才能得到检验。
(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教师的劳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在一定的目标上,都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每一位教师都要以自己的知识、才能、品德、智慧去影响学生,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即教师的劳动从劳动手段角度讲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任何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都不仅仅是不同科目、不同年龄阶段许多教师共同影响的结果,也是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的个体劳动最终都要融汇于教师的集体劳动之中,教育工作需要教师的群体劳动。教师劳动的群体和个体统一性,要求教师要协调好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环境,特别是处理好自身与教师群体的关系,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业务水平.6.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职业素养是由教师的社会角色、地位及其职能等决定的。具体来说,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结构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道德素质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教师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知识素质
教师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知识。首先,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业务知识。教师应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它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教师要精通业务知识,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准确地讲授教材,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其次,教师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艺术。教师应该更多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教材教法等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掌握教育理论,懂得教育规律,具备强烈的教育意识和各种教育教学技能。再次,教师要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教师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发展。严密而有组织的教育秩序,更有利于教育T作的开展。同时,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少先队、共青团丁作,班主任T作以及课外活动等,都需要现代的管理理论作指导,从而使教育活动得以正常的开展。
(3)能力素质
一个合格的现代教师应有以下几种基本能力:第一,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讲课能力,掌握教学的基本功,如教师应具备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选择和运用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能力;第二,教师应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的能力,包括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管理学生、班集体的能力,从集体中选拔学生干部的能力等;第三,作为教师,良好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非语言表达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能力的一项基本内容。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找出教育的规律性,使自己成为“教育研究者”。
(二)现代教师观
教师观是指教师对自己教育身份的认识和基本的态度。“教师中心论”曾经一度是比较盛行的观点,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这种观点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权威作用,认为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的学习围绕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来进行。“教师中心论”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而现代教师观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师身份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而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教育活动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应当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和研究,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课堂上为全体学生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再次,教师不再是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应该成为动态教育活动的研究者。教师应成为“行动研究者”、成为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研究和改进,达到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的目的。(三)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具体来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的拓展与加深、学科专业素养的深化、教育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升华等方面。
2.教师的专业结构构成(1)教师专业意识
教师的专业意识,主要涉及的是人的主观世界。教师专业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信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
②专业态度和动机,主要是指教师专业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系统。③自主发展需要和意识,是指教师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2)教师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个人实践知识等。
(3)教师专业能力
主要包括教师的一般能力和专业特殊技能。3.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①关注生存阶段
这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他们经常注重自己在学生、同事以及学校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出于这种生存忧虑,教师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
②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认为自己在新的教学岗位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后,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手型教师更关注这个阶段。
③关注学生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情感和社会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可以说,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由上述可见,教师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关注重点和需要,这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和课堂行为。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个教师的发展都会完全经历这三个阶段,事实上,有些教师就没有进人到第三个阶段。
(2)教师发展的五阶段理论
教师发展的五阶段理论,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伯利纳在人T智能领域的“专家系统”研究以及德赖弗斯职业专长发展五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情况提出的。
①新手阶段
新手型教师是指经过系统教师教育和专业学习,刚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他们表现出以下特征:理性化,处理问题缺乏灵活性,刻板依赖规定。这个阶段教师的主要需求是了解与教学相关的实际情况,熟悉教学情境,积累教学经验。②熟练新手阶段
新手型教师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后逐渐发展成为熟练新手,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整合;处理问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能很好地区分教学情境中的信息;缺乏足够的责任感。一般来说,具有2-3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处于这一阶段。
③胜任阶段
大部分的新手型教师在经过3-4年的教学实践和职业培训之后,能够发展成为胜任型教师,这是教师发展的基本目标。胜任型教师的主要特征是:教学目的性相对明确,能够选择有效的方法达到教学目标,对教学行为有更强的责任心,但是教学行为还没有达到足够流畅、灵活的程度。
④业务精干阶段 一般来说,到第五年,积累了相当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便进入了业务精于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教师表现出以下的特征:对教学情境有敏锐的直觉感受力,教师技能达到认知自动化水平,教学行为达到流畅、灵活的程度。
⑤专家阶段
专家阶段是教师发展的最终阶段,只有少部分教师才能达到这个阶段。专家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主要特征是:观察教学情境、处理问题的非理性倾向,教学技能的完全自动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3)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比较研究 本节通过课前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连续的阶段,把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进行对比,总结出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相比所具有的特点。
①课时计划的差异
与新手型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②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A.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专家型教师制定的规则较明确,更能坚持执行。有研究认为,专家型教师能够鉴别学生的哪些行为是合乎要求的,哪些行为是不合乎要求的,从而集中关注学生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事情。
B.吸引学生注意力
专家型教师善于运用一些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使学生不易受到过多无益干扰。如声音、动作及步伐的调节;在一个活动转移到下一下活动或有重要信息时,提醒学生注意等。
C.教材的呈现
专家型教师注重课前回顾,教材呈现多用导入式方法,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D.课堂练习
专家型教师善于运用课堂练习的教学方法,他们关心学生是否学会所教知识。E.家庭作业的检查
专家型教师检查家庭作业规范化、自动化、效率高。F.教学策略的运用
专家型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应用。新手型教师或者缺乏或者不会运用教学策略。
在提问策略与反馈策略上,首先,专家型教师比新手型教师提的问题多,从而学生获得反馈的机会就多.学习更加精确的机会也就越多。其次,在学生正确回答后,专家型教师比新手型教师更多地再提另外一个问题,这样可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再次,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专家型教师较之新手型教师更易针对同一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或者是给出指导性反馈。最后,专家型教师比新手型教师在学生自发的讨论中更可能提出反馈。
在对学生发出的非言语线索上,专家型教师常利用这种线索来判断和调整教学。新手型教师往往只注意课堂中的细节,难以解释他们看到的事情问的联系;而专家型教师则试图从这些活动中作出推论。
③课后评价的差异
在课后评价时,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研究发现,新手型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型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而专家型教师则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
教师的权利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 教师的权利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师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各种权利;二是作为教师所享有的权利,这部分权利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联系,是教师职业特定的权利。这两部分权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作为公民享有的权利,有一部分体现在教师的职业
一、教师的权利
教师的权利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师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各种权利;二是作为教师所享有的权利,这部分权利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联系,是教师职业特定的权利。这两部分权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作为公民享有的权利,有一部分体现在教师的职业中,然而,也有一部分是教师职业所独具的,与其它公民的权利不同。结合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权利包括以下6项:
(一)教育教学权
《教师法》第7条第1款规定:教师有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改革和实验。”这是教师最基本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非法剥夺在聘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改革和实验这一基本权利。其基本含义包括(1)教师可依据其所在学校计划,教学工作量等具体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自主地组织课堂教学。(2)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其教学内容和进度,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3)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在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实验。
有一点需要说明,对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不得享有这项权利;对具有教师资格,尚未受聘或已辞聘的人员,这一权利的行使便处在停顿的状态,一旦受聘担任教师工作时,其权利的行使才恢复正常状态。合法的解聘或待聘不等于侵犯教师的这一权利。教师在行使这一基本权利时应保证履行相应的义务和职责。
(二)科研学术活动权
《教师法》第7条第2款规定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这是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一项基本权利。教师的科研学术活动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可以自己确定科研课题和科研方法。
2.教师有权自己决定是否参加学术团体。
3.教师在学术活动中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决定是否出版论文著作。但应注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按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进行讲授,不应任意发表与讲授内容无关且有损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个人看法。
4.教师的科研学术活动最好围绕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
(三)管理学生权
《教师法》第7条第3款规定教师有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生成绩。这是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教师有权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并在学生的特长、就业,升学方面给予指导。教师有权对学生的品德学习、社会活动、劳动文体活动,师生及同学关系等方面的表现作出公正的评价。教师有权利严格要求学生,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对不良行为提出批评。并根据学生的个性指导学生的发展方向”。
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由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正确指导学生发展方向,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素质和才能。
教师应该认真行使管理学生权,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管理,做到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四)获取报酬待遇权
《教师法》第7条第4款规定“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息”的权利,这是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劳动权利和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的具体化,其基本含义包括:(1)教师有权要求所在学校及其主管部门根据教育法律,教师聘用合同的规定,按时足额,支付工资报酬。(2)教师有权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工资报酬包括哪些内容:它包括基础工资,职务工资,课时报酬,奖金及津贴,班主任津贴及其他各种津贴在内的工资收人。福利待遇一般包括医疗、住房、退休等方面享有的待遇和优惠。我国一些地方规定教师待遇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提供了一定的实际经验。
(五)参与民主管理权
《教师法》第7条第5款规定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称为“教师的民主管理权”。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听取校长工作报告,讨论学校工作计划,发展规划,学校改革方案,教职员工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2.讨论通过岗位责任制方案,教职工奖惩管理办法以及其他教职工有关的基本规章制度,由校长颁布施行
3.讨论并决定教职工的住房分配,教工福利费管理使用原则和办法以及其他有关教职工的集体福利事项。
4.对学校各级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对干部进行评议,表扬和批评,必要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建议予以嘉奖,晋升或处分,免职。
教师在参与学校管理时要注意民主集中制原则,同时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不得压制教师的批评和意见。
(六)进修培训权
《教师法》第7条第6款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教师的这一权利同时也是政府和学校的义务,政府和学校应采取措施落实教师这一权利。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教师中还有相当的比例没有达到法定的学历标准,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偏低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这条规定十分必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校长做好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承担这一培训任务。对未达到的合格学历的教师,要加强培训,这种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补足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达到合格学历,这是一种基础性的培训。而对广大具有合格学历的教师来说重点放在岗位培训和更新知识,提高水平上,即我们说的继续教育。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继续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科技的迅速发展,使教师必须不断地拓宽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作为一个教师来讲要充分利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提供的条件认真参加进修,积极参加培训。
在享有进修培训权利时我们感到教师应树立新的观念以适应21世纪教育事业的发展。
1.终身教育观:欧洲经济发展组织(OECD)明确地提出这种观念一教师需要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接受终身教育。
2.树立以学校为中心的进修观念。
国际上曾就此问题召开过多次讨论会议。这个进修观念协调进修人员与教师合作共同研讨学校面临的问题,要从整体上提高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培训进修的实效,在重视针对学校实际问题进行研讨的同时又肯定了由校外专家学者指导进修方式的有效价值。
一、教师的义务
教师的义务像教师的权利一样,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作为公民应承担的义务;二是作为教师应承担的义务。这部分义务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联系,是教师特定的义务。这两部分义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作为公民应承担的一部分义务体现在教师特定的义务中,教师的特定义务有一部分是公民义务的具体化、职业化。两者也各有一部分是独立的,互不重复。结合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应承担的义务主要有以下6项:
(一)遵纪守法义务
《教师法》第8条第1款规定教师应“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这项可称“尊纪守法义务”。此项义务也是教师所担负的“育人”职责和教师的劳动“示范性”特点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教师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堪为学生和社会一切人的表率和楷模。“遵纪守法”,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目的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必须首先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为此,教师必须在这方面作出榜样,这要求教师首先要遵守国家法律,作一个守法的好公民。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师表,是学生直观的活生生的榜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教师表现怎样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习惯,对于可塑性,模仿性很强的青少年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和熏染作用。因此,古今中外的优秀教育家,都倡导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学生,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显著特点。
人民教师以身作则的几个重要内容:
第一、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热爱中国共产党,确立崇高理想和坚定政治信念。
第二、热爱伟大的祖国,具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三、要使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第四、知识上的进取精神,教育工作上的改革精神。
(二)教育教学义务
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也是教师的基本义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履行聘任合同中约定的教育教学职责。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根据中小学教师的任职条件和其他规定,这项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作为教育方针的执行者,首要的任务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由应试教育转到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上来,纠正和防止片面追求升学率等不良倾向。
2.实行教师聘任制以后,教师与学校签定聘任合同,教师应当按照聘约的规定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3.遵守规章制度,主要是指关于遵守教育教学的规章制度。悉心备课,认真讲课,仔细检查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书育人的义务
《教师法》第8条第3款规定教师要有“对学生进行宪法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这项义务可称“思想教育义务,也是有关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的义务规范”。教师应当结合自己的教学教育业务的特点,把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贯穿教学工作之中,教师在德育方面的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劳动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面。
(四)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
《教师法》第8条第4款规定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这项可称是“关心和尊重学生人格一义务。爱护学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教师一方面热爱学生,另一方面保护好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把热爱学生作为一个“好教师”的重要条件。他指出:“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是怎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教师应该懂得,尽管学生在许多方面是有待成熟的人,但是学生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教育的对象。因此,教师必须极大地尊重和信任他们。教师如果把教育学生的权利凌驾于学生的人格之上,必然会把斥责、讽刺、挖苦视为正常教育手段,甚至发展到辱骂,体罚学生的地步。“亲其师”是“信其道”的重要前提,师生关系紧张使学生在“亲师”方面产生反感、困惑,必然会影响教育效果。
青少年学生都有较重的自尊心、自信心与上进心。都希望得到家长、教师的尊重、信任与鼓励。“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失去了自尊心、自信心,就不会有积极的追求与进步。教师尊重学生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发扬他们身上闪光的美好东西,能使他们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更加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并且较好地去克服自身的缺点。
(五)保护学生权益的义务
(教师法》第8条第5款教师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教师履行本项义务是有特定范围的。教师应当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至于批评抵制有害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主要是指社会上出现的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现象。
(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义务
《教师法》第8条第6款规定教师有“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这项义务可称“提高水平”的义务。
教师首要职责搞好教学,教好功课,要完成知识教学任务,教师就必须锐意进取,刻苦学习。要使学生学好知识,教师首先必须学好知识。明清之际思想家,教育家黄宗益早就指出:“道之未间.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解,则非师也。”陶行知则更明确地说:“要出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而在当代,教师更需要不断提高自己思想业务水平。当代知识发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数量上“暴增”,二是“老化”周期日益缩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这项义务实际上是国家对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目前,我们正处在新旧之交的关键时刻。历史发展到今天,竞争已成为时代的特征,各类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因而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队伍,决定着跨世纪人才的质量,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教师法》是从提高教师素质的迫切性这一角度作为人民教师应有“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的义务。
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一)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有两种含义,一是法律关系一方面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二是法律关系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法律在赋予法律关系主体权利的同时,必须要规定其应履行的义务。这种权利和义务是相应的,无此轻彼重或此重彼轻之分。在执法进程中,教师既应享有自己的权利,又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法律在赋予法律关系一方权利时,实际上也同时规定了另一方义务;反之亦然。例如《教师法》第7条规定:“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与此同时《教师法》第9条就相应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义务,既“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学教育设施和设备”,“提供必需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
(二)在不同场合下,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互相交叉的,并可以相互转化。
权利和义务不是绝对的,有时权利也是义务。例如《教师法》规定:教师有“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这一项权利,实际上也是教师的义务。教师如果没有认真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没有认真的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则说明他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就是他的失职。又如《教师法》规定:教师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一的义务,这实际上也是教师权利。只不过以义务的形式出现罢了。应该说,这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改变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更具有针对性。如果哪一个组织或个人妨碍教师接受进修和培训,那么教师就可以依据《教师法》第2条第6款,要求对自己合法权益予以保障。
(七)此外,教师还有其它权利
1.申诉权
(1)教师这一权利的具体法律依据
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向有关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作出处理”。这是教师作为公民所具有的申诉权利的特殊体现。
我国教师的申诉权利是一项依法获得、用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其行使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申诉范围和程序来进行,其实现以教师申诉制度的完善和健全为保障。
(2)教师提出申诉的范围:教师可以对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及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的有关侵权行为或不公正处理提出申诉。具体包括:
第一,教师认为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这里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教师法》所规定的教师在职务聘任、教学科研、工作条件、民主管理、培训进修、考核奖惩、工资福利待遇、退休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虽然是否确实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要通过申诉后的查办才能确认,但只要教师认为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就可以提出申诉。
第二,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也可以提出申诉。尽管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可能侵害了教师的合法权益,也可能没有侵害教师的合法权益,如果教师对处理不服,就可以提出申诉。但其他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人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不属于教师申诉范围,而应采用其他诉讼法律程序解决。
第三,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
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第的节指出,在需要对教师工作作出直接评价时,教师有受到客观评价、并了解评价内容的权利,当教师认为评价不公正时,也有权申诉。
(3)申诉人和受理申诉的机关
申诉人即提出申诉者只能是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教师本人。教师本人由于身体状况或者其他原因,不能直接到主管行政机关进行申诉时,也可以委托代理人代为申诉。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当地人民政府的某一决定或行为侵害了一批教师的合法权益的情况下,为避免单个申诉案件处理的重复性,可以由各级教育工会组织代表教师提起集体申诉。如乡镇政府对当地学校教师作出的不合理摊派决定等。
受理申诉的机关,因被申诉主体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教师如果是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提出申诉的,受理申诉的机关为主管的教育部门;如果是对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提出申诉的,受理申诉的机关可以是同级人民政府或是上一级人民政府的对口行政主管部门。
(4)教师提出申诉的形式
教师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诉,即向行政机关送交申诉书。口头申诉、电话申诉均无效。
教师的申诉书应写明以下事项:第一,申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职务、住址等。委托代理人写的,需写明代理人的有关情况。第二,被申诉对象即被申诉主体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性别、职务、住址等。第三,申诉请求,主要写明申诉人对被申诉主体因侵犯其权益或不服被申诉主体的处理决定而要求受理机关进行处理的具体要求。申诉请求一定要具体、明确,以便受理机关按其申诉请求进行处理。第四,申诉理由,主要写明被申诉主体侵害其合法权益或不服被申诉人处理决定的事实依据。
(5)教师的申诉书必须向主管的行政机关提出
教师的申诉书必须提交给受理的行政机关,而不可向行政机关的个人提出,否则可能被当做一般的群众来信处理。
2.人身人格权利
(1)教师这一权利的具体法律依据
此项权利是教师作为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我国《民法通则》第九十八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依据这些规定,任何人不得侵犯教师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伤害教师的身体。任何辱骂。殴打教师或其他侮辱教师的行为都构成违法或者犯罪,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针对伤害教师人身权利或人格权利事件时有发生的实际,我国有关教育法规中都有对教师的这一基本权利的保护条款。《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禁止侮辱、殴打教师。《教师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教师人身权利和人格权利的内容
教师的人身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生命权是指生存的权利,即生命安全不受非法干涉,生命不得被非法剥夺的权利。健康权是指保持身体内部机能和外部器官完整性的权利。人身自由权是指身体不受非法限制以及安宁居住不受他人侵扰的权利。
教师的人格权利包括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和人格尊严有关的权利。姓名权是指决定和使用自己的姓名并得排除他人干涉及不得被他人盗用或者冒用的权利。名誉权是指以其名誉所受(精神)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如使主体产生自尊感)。荣誉权是名誉权的一种,是指以一定方式获得特殊身份的权利,通常以获得荣誉称号的方式实现。肖像权是以肖像所体现的人格利益为内容的权利。隐私权,又称私生活秘密权或个人生活秘密权,是指个人不愿公开的有关个人生活的事实不被公开的权利。
(3)强调教师这一权利的现实必要性
如前所述,我国现实生活中,各种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现象仍然严重存在。这种情况对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极为不利的,也是与我国的《教育法》、《教师法》中的有关规定相违背的。我国《教育法》和《教师法》中都有“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分别为第四条)的规定。尊重教师,首先就要尊重教师的人身权利和人格权利。
3.女教师应享有一定特殊权利
(1)女教师享有特殊权利的社会意义
当前,我国学校中有相当数量的女教师。女教师既是公民、又是教师,同时除少数未婚者外,绝大多数还是家庭主妇。她们不仅要完成学校里的本职工作,在家庭中还承担着繁衍后代的生育劳动和大量的家务劳动。在目前条件下,女性的生育劳动和家务劳动为社会所作的贡献仍未得到应有的社会承认。在教师这一较高职业群体中,率先对女教师的这一劳动予以社会承认,对于提高妇女的地位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社会意义。
(2)女教师应享有特殊权利的具体法律依据及其内容
根据我国宪法的第四十八条和第四十九条关于保护妇女和母亲的规定以及劳动法中有关女职工“三期”(即孕期、产期、哺乳期)的规定,女教师应享有一定特殊权利和待遇。
为减轻女教师的负担,除通过提高教师的经济收人,提倡家务劳动社会化,以及夫妇双方共同承担家务外,还要在人员编制上有机动余地,适当降低处于“三期”的女教师的工作量。特另是进行职称评定时,不得歧视处于“三期”的女教师。处理好女教师的“三期”问题,对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保证教师的工作质量,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二、教师权利的保障
《教师法》明确地规定了教师的权益,就使维护和保障教师的权益制止惩处侵害教师权益行为有了法律武器。《教师法》“法律责任”这一章节决定了他们不仅要教书,而且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宪法”的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重任。教师有义务批评和抵制有害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这就决定教师工作可能会与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发生冲突,也就产生了教师人身权利较其他人被损害的更多的可能性,因此《教师法》将侮辱殴打教师行为单独列举分不同情况予以制裁,就是为了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通过严格执法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
1995年12月长宁区某中学一位教师带学生去少科站参观在过马路时,有一辆汽车冲入学生队伍,带队老师为保护学生而责问汽车司机。汽车司机非但不接受批评反而出拳伤人,将带队老师打伤在地。此事引起社会公愤纷纷要求有关部门依照教师法及《社会治安管理条例》严惩这个司机,以树立社会尊师重教的风尚。
(一)侵犯教师权利的形式
1.侵犯教师的生命健康权和人格权、著作权、专利权。
2.侵占教师的财产。
3.侵犯教师申诉权。
4.侵犯教师的教育教学权,拖欠教师的工资损害教师的合法权益。
(二)侵犯教师权利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教师既是普通公民,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为了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教师法》针对侵犯教师权益的情况规定了如下法律责任。
《教师法》第82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1.《教师法》第35条对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教师法》第36条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146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3.《教师法》第38条对地方人民政府对违反本法规定,拖欠教师工资或者侵犯教师其他合法权益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严重妨碍教学工作;拖欠教师工资,损害教师合法权益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的经费,并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教师权利的保障机制
在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还要相应建立教师待遇的保障机制。这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并需要着力解决的迫切问题。就拿拖欠工资来讲,拖欠教师工资严重侵犯教师的基本权利,严重危及教师生计,严重伤害教师的感情,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坚定地予以遏制,并且采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对策,建立强有力的教师权利的保障机制,从法律的运行来看,教师权利保障至少有以下四个机制组成:
1.完善教师申诉制度一教师自我保护机制
教师要懂得如何实现自身的权利,熟知权利的救济途径,包括申诉的形式,受理机关,处理程序等制度。只有通晓这些,教师才能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的权益。
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的申诉制度,不同于一般的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的法定性,使教师申诉程序有了法律的确定性和严肃性。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依法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的落实,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有关部门对上级行政机关作出的处理决定必须认真执行。违反申诉制度的规定,即构成违法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教师法》对教师可以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提出申诉的范围规定得比较宽,这对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是十分有利的。这里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在职务聘任、教学科研、工作条件、民主管理、培训进修、考核奖惩、工资福利待遇、退休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当然是否确实损害教师的合法权益要通过申诉后的查办才能确认。
教师申诉制度的建立,对于落实《教师法》有关教师合法权益的实体规范,完善教师合法权益的执法监督体制,转变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管理工作的职能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完善教师工资的管理体制 要从根本上解决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除了解决认识问题外,要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采取坚决措施。(卫)调整和完善教育经费和教师工资的管理体制,对乡财政薄弱,难以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贫困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暂将预算内教育经费和教师工资改由县一级政府管理,减少周转环节堵塞漏洞,充分发挥县政府统筹安排的职能和运用转移支付的能力。(2)以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各级人民政府按照《纲要》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
3.健全《教师法》的执法机构
当前落实《教师法》的主要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在管理教育,管理教师居主体地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的领导要严格依照教师法规定,对照检查总结经验,改进教师管理工作,对已有的有关教师工作的规章制度,凡不与教师法相抵触的,都要继续认真执行与教师法相抵触的要停止执行。
4.加强执法监督
人大常委会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执行《教师法》的情况要进行经常性的工作检查和监督。各级教育督导对学校实施《教师法》的状况,也要进行经常性督察。贯彻实施《教育法》《教师法》是全社会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在短时期内,有法不依,违法难纠的现象还会存在。但这并不抹煞《教育法》《教师法》的积极意义。用法律引导、推进和保障各项改革事业的发展是我国新时期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我们应当求同存异,用积极的态度,做好《教育法》《教师法》实施的各项建设性工作。
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由于教育目的不同,教育者实施的教育活动也不同,从而区分了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
教育观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关。在古代教育中,教育是为培养统治者服务的,这种社会政治形式下的教育是培养少数人的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育是为人民普遍的教育需要服务的,是人民的教育。
在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中,也可以有不同的教育观,这是由对教育活动内部的各种关系认识上的差异而产生的。例如,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如果强调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教师中心的教育观;如果强调受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学生中心的教育观。再如,在教育内容的德、智、体、美等不同组成方面的关系上,强调德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德育中心的教育观;强调智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智育中心的教育观。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违背教育发展规律或不能完整认识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观,进而导致错误的教育结果。
(二)素质教育观
1.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内涵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系统表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及实施方法。《决定》中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素质教育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中明确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是指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为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3)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素质教育反映了时代对人的素质提出的特别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的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素质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有三方面标准:一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二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三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培养了达到上述标准的人,才能够说素质教育真正得到了实施,也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3.外延
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终身的。从纵向来看,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素质教育包括了各种类型的教育。从横向来看,素质教育涉及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素质教育在外延上,甚至超越了学校范围,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学校教育范围中,素质教育从纵向上看,存在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上;从横向上看,素质教育渗透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个方面。
(三)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
1.素质教育观的产生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受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幼儿园成为小学的预科班。应试教育把教育活动的评价环节作为教育目的所在,把人的素质的某个方面作为全部,教育活动本身和教育培养对象被严重扭曲。因此,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
2.素质教育观的发展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
1996年3月由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发展,实施素质教育”。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所谓应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可以追溯到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科举取仕”是中国选仕制度的一大改革。科举制度对于封建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这一制度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维持了一千三百年之久,也使教育逐渐成为科举的预备阶段和附庸,学校教育逐步被拉上应试、做官教育的轨道。时至今日,我国中小学教育仍未彻底摆脱这一轨道,在一定程度上,应试、升学仍然左右着我们学校的办学方向。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当前有三类观点。
第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立的。有的认为,素质教育是针对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命题。应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因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
第二、不能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立的。如有的认为,教育与社会是互相照应、相依发展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都是社会发展在不同阶段的产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不能认为是对立的,肯定一个,否定一个。“应试教育也在提高人的素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两种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层次不同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低级阶段,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提„发展‟、„迈进‟比„转轨‟更为合适”。
第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或“升学教育”部分对立,部分不对立。有的提出把升学教育分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升学教育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升学教育,从而认为“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既对立,又不对立”。
我们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否对立,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应试教育”的涵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7条提出“应试教育”时,给“应试教育”四个字加上了引号,这就意味着不能简单地把整个教育从上到下都归结为应试教育,否则是不符合实际的。同时表明“应试教育”一词有其特定的涵义,“应试教育”一词是作为一个贬义词而提出的,凡“应试教育”都是单纯追求升学率的。而“素质教育”一词诞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它正是针对“应试教育”而出现的,是对“应试教育”的直接反驳。由此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全面否定我国过去的基础教育,事实上我国过去的基础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成就教育不是对我国现行教育的概括,而是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单纯以应考为目的产生的教育弊端的概括。”应试教育是一个贬词,但不能说我国过去的基础教育就纯粹是“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也培养一些素质。应试素质也是素质整体的一部分,但不能以此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看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不是某些应试教育内容本身而是整个的办学指导思想。“应试教育”关心的是如何考高分,关心的是应试能力,它不关心其他能力甚至排斥其他能力,也不关心应试能力的社会应用。它只知道工具的、功利的目的而不知道本体的、内在的目的。而素质教育是有灵魂的,它关注内在目的,它作为一个整体是不能割裂的,它不仅关注素质,而且关注对素质的驾驭。因此,虽然应试素质可以构成素质整体的一部分,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却是对立的,这正如同片面与全面是对立的。
我们摒弃“应试教育”决不是要摒弃考试。相反,素质教育更重视考试,更重视改进考试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我们否定“应试教育”,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并不等于反对升学率高的示范学校。升学率高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升学率高的学校,不一定完全实施素质教育,其真正的综合教育质量,可能高,也可能一般。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升学率一般并不比同类可比性学校低。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求或鼓励不及格,相反,实施素质教育必将硕果累累,高升学率仅是其中之一。
第五篇:吕叔湘的语文素质教育观范文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吕叔湘的语文素质教育观
浙江绍兴中专 张悦耳
吕叔湘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建国初与朱德熙先生合著一部影响很大的普及性著作《语法修辞讲话》,启迪了一代人。他不仅在语言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还十分关心语文教育,是一位语文教育家。在他的谈话及著作中,处处透射出他对语言素质教育的关心。
吕老对语文教学的现代及走向具有独到的见解,早在1978年3月16日的《人民日报》上,吕先生发表了《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样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十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言,都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吕先生的这篇文章,被语文教学界誉为“一声惊雷”,这一声惊雷震起了极为广泛的回响。吕先生中另一篇文章《语文教学要变被动为主动》(原载《语文学习》1984年第7期)中这样写到:“现在的语文教学,特别是毕业班的语文教学,一切以迎接高考为指归。作文则集中精力猜题并准备宿稿。虽然这几年的作文题多数是避熟就生,但是避者自避、猜者自猜。语文知识测验则广泛搜集题目,多多益善,让学生不死记硬背。整个景象叫人想起科举时代考八股文,熟记朱注,熟读新科闱墨的日子。废除科举快100年了,居然“流风余韵”还依稀可见。”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强烈地呼吁要改革现今的语文教学制度,给语文教学注入活力。在应试教育之风愈演愈烈的今天看来,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大部分教师还在循规蹈矩地教学生大背毛泽东语录的时候,吕叔湘就在1964年2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关于语文教学问题》在文中提到“语文课既然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吕老反对“保姆式”的以教师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反对教师“填鸭式”的“满堂人”,主张让学生“做中学”,主张让学生积极动脑。文中还引用了这样一句诗“鸳鸯乡取从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反其意而用之,指出学生毕竟是主体,教师起的仅仅是主导作用。关键不是教师讲得如何有趣、细致,把所有的知识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而在于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法”一样,把“教授法”又发展为“授做学合一”这才从根本上起到了作用。
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讲的方法,吕老指出: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文化课”。语文课不应上得过细,也不可扣上马列主义头街,致使学生重心偏离。一常课应多留点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是诱导式教学法,象魏书生老师的课堂教学结构正是吸取了这种方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生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抓住重点复习,积极动脑,做课堂的主人。总之,“学生要主动地学,教师要主动的教”,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优势,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语文学科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诸多因素
首先,要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吕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中提到,教学的方法不对,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还有臂如师资问题。现在教师的队伍很庞杂,特别是语文教师队伍很庞杂„„有许多不适宜做语文教师的勉强在那里教了,要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是高素质的人才,所谓“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做一个教师不仅要有过和硬的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教学基本技能,而且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远大的人生理想,高尚的人格魅力,多才多艺的老师是受人欢迎的老师,但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基本素质往往不尽人意。从正规的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基本功显然大多不过关。所以,不但师范院校要注意加强对未来的人民教师各种素质的培养,而且各地中学平时应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学习,适应日新月异的语文教学变化,要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发展自己,使每一位教师成为一名真正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其次,要重市制度的完善和社会舆论的作用。吕叔湘在《中小学语文学问题》和《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两篇文章中都提到了教育制度对改变滞后的应试教育的作用。他提出这么两句语,“一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是要允许教师作试验。”吕老认为,语文教学也要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不但要调查师资(专业、毕业学校、工龄)、调查设备(图书馆),还要调查教材(适用情况),调查学生的水平(优、中、下等),经过调查,掌握详尽的第一手材料,再反过来看几年或十几年教改走过的路,就更有说服力,也有的放矢,起到更好地改进作用,这需要教育领导部门的肯首。同样,教师做试验也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要得到教育方面的领导的表态,因为“现在做教师的不大敢做实验,教学已有一定的规矩了,你就按这个规矩办。你不按这个规矩办事啊,假如试验成功,便罢,试验不成功,人们就要指责了。所以,老师们是胆子很小不敢试验了。”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教育评价制度,要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的评估„„,进行教改,也需要社会舆论的支持,特别是能得到家长的理解,教师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的知识和思想行为的教育,需要家长、社会同步进行。比如一位教师进行语文教改,让学生走课堂学习等。一时间会遭来非议,这需要社会舆论的强作用。
三、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语文作为一门最有明显的文化载体这一人文性质的学科,更是一门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因此,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要使学生掌握使用语文这一门工具性学科的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
吕叔湘先生非常重视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重视“说”的训练。吕老在《关于语文教学问题》提出了语言训练的要求:“让学生在语言方面得到应有的训练,说起话来有条理,有头有尾,不重复、有脱节、不颠倒,造句连贯,用词恰当„„”怎样才能让学生达到这种水平呢?吕老认为首先应提高教师、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普通话水平提高了,就可以提高阅读中的的品德教育因素,通过对祖国语文的理解、欣赏、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从而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阅读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如略读、快读、默读、精读等,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多种阅读方式的训练,而且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再次,重视“写”的教学。吕老认为“写”的教学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写作教学,另一方面是书法教学。写作文前,要指导学生观察、指导作文的形式,批改和讲评也是写作指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吕老觉得大、中、小学生的写字现状不容乐观,他认为“不一定讲究书法,要怎么怎么美,总不能叫人看了皱眉头”,“中国人写汉字竟有被日本人超越的趋势”,吕老倡导“多练”。最后,“听”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学生要能抓住教师的重点内容,重点加以消化,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现在的中小学课本中都安排了听说训练,对学生的“听”的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注重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须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发展学生的特长。在今天的整个教育领域内,“以分数来衡量一切”的不良风气正在抬头,所以更有必要学习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教育思想,使之能更好地指导我们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