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等职业学校营销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报告
摘 要 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营销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是课堂学生主体、教学过程性、思维开放性和理论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也决定了教学方法必须采用讲授、问题探究、知识竞赛、演讲、参观、模拟和承揽现实业务等多种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达成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高等职业学校 营销专业课程 理论和实践 研究报告
研究高等职业学校营销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探索营销课程如何能较完整地形成营销专业教育预期的教育成果,这是本课题的理论要求;而设计具体的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方法以体现如上的课题的理论要求,是本课题实践的必然结果。
一、研究背景
不管在高等教育领域还是中等教育领域,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的教育在教育界早已达成了共识,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准确地说在理论教学实践上,职业教育中的几乎所有课程都完全模仿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已经变成了一种通例,把完全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实践教学课程变成仿照普通教育的实验类课程,也已经成为了共同做法。探索高等职业学校营销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应该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即理论基础),并设计出营销理论课和实践课进行教学的具体方法(即实践性),是本课题的主要宗旨。
职校生与普教生相比虽然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略逊一筹,但在实际操作技能上应该有一定优势,特别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不仅是职业教育对各类职校生的要求,也是他们以后从事自己职业生涯首先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国家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对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提出的要求以及他们与普教生相比,由于学历问题带来的更大的就业压力,对他们实施动手能力教育就有了“精神”条件。这就要求高等职业学校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是把理论知识的掌握放在第一位。但现实的做法如上所述,“职业教育中的几乎所有课程都完全模仿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已经变成了一种通例,”这种“复制”普通教育的做法自然而然是培养不出具有熟练的动手能力的“蓝领”人才的。
营销学与其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理论,还不如说它是一种源于企业商业实践又指导企业商业实践的操作工具和方法,正因为这样,营销理论的研究以营销活动实践作为基础显得更有意义。本课题就是在研究改革营销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出营销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案。
二、理论基础
本课题的理论基础就是从高等职业学校营销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特点出发,探索该课程的教育教学规律,并为营销专业课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如前所述,如果认为普通教育重在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输送基础理论、科技研究和知识创新型人才,与之相比,职业教育就主要为企业造就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这是我们该项研究的一项理论认同。在这一理论基础上,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即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体现这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教学,都必须以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学重视过程、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思维能力、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等观念作为教学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动手、社会活动和实践等能力为教学目的。
我们对如上教育思想的具体阐述如下:
1、课堂学生主体思想。关于谁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师还是学生,形成了“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和“教师学生双主体”等思想,我们赞成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思想。课堂学生主体思想是指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学生的现实情况展开。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而不是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营造一种能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课堂氛围。当然,课堂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互结合的。比较形象的说法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像导演和演员的关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像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2、教学过程性原则。这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变以往的把现成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记忆该结论的传统教学方法为启发和鼓励学生探索结论产生的“过程”的方法。过程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我们知道,现代营销学理论是以美国学者菲利普?科特勒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在综合前人的理论并紧密结合现实的营销实践基础上创立的,营销理论本身就来源于实践。把营销学的每一个理论成果“还原”成它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营销理论的神秘性彻底解除,对于提高学习的兴趣,达成学习效果意义非常巨大。
其实,现代教育不仅要求营销教学,也要求所有教学把过程教学,而不是把结果教学放在首要位置,因为过程教学是送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而结果教学只给学生的是知识财富本身。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开放式的教学思维。思维开放性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堂形式,使学生敢于向各种权威、课本、教师、“定律”挑战,而不迷信定向思维中现成的课本中的“结论”,以逐步养成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营销理论的特点是它和现实的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手段等方面采取开放的教学模式;又由于营销实践的不断创新,在教室里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是脱离实际的,也不可能在学校通过一些模拟活动教会学生从事营销工作,必须让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他们成熟的营销素质。这就客观上规定了营销教学必须是开放性教学。
营销教学开放性的特点,也要求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过程和进行教育结果评定时必须以全新的开放性观念进行操作,用传统的封闭式方法进行营销教学过程管理不仅与营销理论的内在要求背道而驰,在效果上将达不到营销教育的目标。
4、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如前所述,营销理论是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现实实践活动的理论,进行营销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这个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进社会进行现实的实践活动,因为“真枪实弹”的实际操作比任何形式的模拟活动效果要好得多,后者只能被认为是一种“演练”。其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三、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我们对高等职业学校营销课程实施教学方法的理论认同,即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放在首位,这样就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由此,设计全新的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就已经变得清楚:这就是只要服务于培养学生能力的任何教学方法都应该有用。具体方法如下:
1、通过学科课程使学生掌握营销基础理论,可以采用讲授、问题探究、知识竞赛、演讲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科课程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文化课程,在这里我们主要是指营销专业理论课。与传统的学科课程中培养学生营销学基础理论的方法不同的是,变教师的课堂“一言堂”为教师和学生的“群言堂”。不同于以往的教师的满堂灌的讲授,这里的“讲授法”既有教师的讲授,也有学生针对某些问题的讲授。“问题探究法”是一种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课堂讨论形式,这种方法对于深入的理解基本理论、发现问题和活跃课堂气氛效果非常理想。营销知识竞赛、营销专题辩论赛和演讲等教学方法,都是理论教学可以采用了的重要方法。案例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会使学生掌握活生生的营销理论。采用这些方法的目的是让学生熟练、灵活和深刻理解并掌握营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这些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虽然在形式上各不相同,但它们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变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中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单向传授为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双向、立体和多维交流,变传统教学法中的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为学生主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带着“嘴”,学生捧着“耳朵”就可以完成整个课堂教学。这种新型互动的教学方法,要求师生都带着嘴、耳朵、眼睛、手等所有“身体器官”去上课,当然更主要的是他们都带着思考问题的大脑进行课堂交流。问题探究、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案例教学只不过是这种方式的具体形式。
第二篇: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开发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苏中地区中等职校“产学结合”模块化专业课程开发与管理研究
结题报告
◇ 策划 钱国华 ◇ 执笔 严邝明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这要求职业学校的课程及教学模式应和产业部门的生产经营有效对接,为学生就业后能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在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继续学习能力等方面奠定基础。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作了方向性描述:“在对大类专业相应行业进行行业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方法,遵循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着眼于学习者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建立适应岗位(群)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和以项目课程(包括任务中心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规划,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建设,以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因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差异,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差异,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建设更多体现校本化的特点。加强校本化教科研,借助于产业部门的力量,走“产学结合”之路,开发和实施专业课程,是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必由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经历了“宽基础、活模块”,“理论学习——技能操作一体化教学”等几个发展过程,2002年以后,“项目教学法”被引进中职学校课程及课堂,2005年以来,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开发项目课程逐步成为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主流。在本课题规划、申报时,苏中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产学结合项目课程还只占专业课程中很小一部分,远没有达到《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规划》中规定的“以项目课程为 主体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中“主体”的要求。另外,开发出来的单科项目课程尽管符合了职业岗位需要,实用性、应用性较强,但存在知识技能零碎不系统的倾向,没有体现“模块化”的特征。
本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有很强的理论及实践探索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为:
1.贯彻与体现“产学结合”的要求,探索建立具有苏中地域特色的机电、模具、服装、电子、计算机、财经等专业模块化课程框架体系,依据模块化课程框架体系,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渠道,开发并实施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项目课程,并由此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系统。
2.实施与“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立足课堂,面向现场,任务驱动,建设富有校本特色的理实一体化课堂模式。
3.建立和完善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制度,如课程计划管理,项目课程开发、实施及评价管理,师资培训及管理,实训基地建设及管理等制度,形成课程建设的良性发展机制。
本课题研究基本实现了预设目标,其意义在于:
1.有利于推动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开发涉及众多专业门类的具有苏中地域特色和校本特色的模块化课程,为省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提供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积累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2.有利于培养适合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技能型、技术型人才,提高中等职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能力。
3.有利于提升教师课程开发及实施能力,促进了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模块化课程
指职业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在职业分析、生产分析的基础上,将若干项生产技能的学习确定为项目学习模块,然后遵循职业实践的逻辑顺 序以及学习者的智能水平、认知规律,将这些项目学习模块综合统筹、优化组合,组成的系统科学的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主要特点为:①作为专业课程的主体,它和专业基础课一起组成一个较为完备的的课程体系,对应的是某个专业门类在职业实践中所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它是通过学校与产业部门的密切合作,运用职业分析、岗位职责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教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开发出来的;②它由若干个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项目模块组合而成,每个项目模块对应某项具体的岗位任务;③它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生产发展,科技进步,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不断升级,模块化课程根据工艺技术的升级和创新,适时改进和调整项目,吐故纳新;④职校专业课程改革,因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不同,新技术新工艺翻新很快等原因,统一课程难以兼顾,因此,模块化课程更多显现出校本化特点。
2.产学结合 指职业学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与产业部门、生产单位紧密联系,及时了解生产一线职业岗位技能规格和状态,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对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方式尽量与对应生产岗位要求相契合,注重实践运用,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在本课题中,侧重指职业学校借助产业部门和企业的力量,开发与相关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密切结合的课程,使之能更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3.“产学结合”模块化课程开发与管理
“产学结合”模块化课程开发指将中等职校教学与实际生产岗位需求紧密结合,以职业领域分析、教学分析为前导,综合统筹,科学筛选,确定若干学习项目,构建模块化课程框架,思考各课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位置、作用及相互关系,编制课程计划,然后运用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方法,开发项目课程并付诸实施,不断积累,不断反思优化,以形成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符合学习者发展需求的专业课课程体系。
“产学结合”模块化课程管理用以规范课程计划编制、课程开发实施、课程更新等流程,包括课程计划管理,项目课程开发、实施及评价管理,模块化课程适应生产发展的动态管理,师资培训及管理等内容。
4.苏中地区“产学结合”模块化课程开发与管理
苏中经济板块经济包括南通、扬州、泰州三个区域,随着江苏省“沿江产业带”建设的深入发展,该经 济板块呈现越来越强的经济活力。学校针对苏中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及产业部门对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具体要求,贯彻“产学结合”的精神,开发适应经济社会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有效保障实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的为区域经济服务。
加强和苏中地区兄弟学校在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上的交流,及时了解兄弟学校在项目课程建设方面的成就,积极推广本校课程建设成果。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的过程
1.理论研究:拓宽视野,广采博取求突破。
2006年,我们开始实施本课题时,国内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处于起步阶段,当时能够找到的国内理论参考主要是《江苏省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行动方案》,但它更偏向于目标何行动指南。因此,我们利用互联网、职业教育类的杂志,搜寻德国、美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相关理论,研究他们职业知识分类、职业知识排序、职教课程组织等理论,并结合国内的人力资源理论、普教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改革理论、课程评价理论等进行探索。从这些理论中我们吸取营养,确立课题操作的行动依据。2006年底,课题组设计了“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的“技术流程路线图”。该流程设计由教科室牵头,拿出初步方案,通过各次课题研究碰头会、学校课改工作会、课改推进会上的碰撞不断完善起来。这个流程不是个别人闭门造车搞出来的,而是众多参与者从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角度出发,集体智慧碰撞的结果,这种碰撞过程,就是一种研究。回过头来看,此流程设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和江苏省后来大力推行的项目课程开发流程是吻合的。
在课题推进过程中,课题组十分注重关于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理论的学习,关注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最新进展,以多种形式组织课程理论学习:外派教师参加各级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理论培训,并完善了校本转培训制度;外请省内专家,内选校内课改骨干等,举办系列讲座;创立了课改现场会、课改论坛等活动形式,宣讲课程建设理念,进行课改实践;承办了省、市课程改革现场观摩活动,本校教师和课程专家及外校同行进行了思维碰撞;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兄弟学校课程建 设经验,并邀请兄弟学校领导、教师到我校为我们的模块化项目课程建设把脉等。
多渠道的理论学习,使我们的视野不断拓宽,保障了实践探索的质量。2.现状研究:寻找同盟,突出重点求质量。
课题组贯彻“产学结合”策略,把能力本位作为目标、把职业实践作为项目课程模块化的线索,在行业企业中广泛寻找同盟,支撑项目课程的开发探索。2007年起,学校各专业部都成立了课改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作顾问,各专业部还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课程理论专家等组成课改咨询委员会,对项目课程开发进行技术指导。
2007年初,课题主持人钱国华同志撰写了论文《课改视野下工作任务的筛选和提炼》,登载于校报《通职信息》,该文提供了和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改调研的行动指南,指导开展项目课程开发调研。
要保证项目课程建设的质量,应突出“就业导向”,项目必须源于本地区行业企业生产实际。2006年9月份开始,学校各专业对苏中地区相应行业企业及职校毕业生进行调研,通过教师到企业进修、问卷调查、开座谈会、个案分析等调研手段,获得关于苏中经济板块产业结构对技能型、技术型人才需求的相关数据,分别撰写了本专业的《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调研报告》。
各项目课程开发组(项目组)也遵照先赴企业调研,后开发实施课程的行动准则,派出骨干教师到同盟企业蹲点进修,了解该项目在企业里组织生产的具体情况,撰写调研报告,并将生产方法生产工艺融入项目课程中。
3.行动研究:加快实践,着力开发求效率。
2006年底,课题组编制了学校“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体方案,之后每学期都出台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推进要点、进度安排等文件规范项目课程建设行动,及时将理论研究向课改行动转化。2006年4月,我们通过实行招标制度试点,成立项目组,吸纳骨干教师加入,开发了《简单凸模的线切割加工》、《三相异步电动定子绕组更换》、《俄罗斯方块游戏软件设计》、《现金会计实务操作》、《印花枕套设计(平涂风格)》5门单科项目课程,使教师获得初步感性认识;2007年2月,学校五大专业群分别选择了机电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服装设计与制造、会计电算化、电子信息技术5个专门化方向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职业领域分析和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分析;2007年4月,机电 技术应用专业选择数控专门化方向率先开展课改试点,并被省厅认定为省课改实验点,08年4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也被省厅认定为省课改试验点。截至2010年7月,已先后开发了6个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30余门项目课程标准,积累20余门项目课程教材或教学活页,初步形成了产学结合模块化的项目课程体系。
在项目课程建设实践中,课题组设计组织了大量活动,如举办校本培训、组织课改论坛、组织课改现场会、组织外出取经、组织校企对话等活动,着力推进项目课程建设。
4.团队构建:组合培训,扩容队伍求发展。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注意加大对教师进行项目课程理论及开发实务、专业技能的等方面的培训。学校用足省教育厅给的各类培训指标,每年有近40位老师参加省骨干教师培训和四新培训(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近三年有10位教师到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接受培训。我校每年有大量的专业教师到企业进修,到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生产任务,进行体验式培训。由行业、企业代表组成课改专业技术指导委员会也适时对专业教师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讲座。学校通过课改论坛等平台,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参加过出国培训、国家和省骨干教师培训的老师回校后都必须进行转培训,一部分在课改实践中率先成长起来的教师被我们请来进行业务辅导和经验共享。
对的具体课程开发,学校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着力打造几个整体业务能力强、具有高效率、团队凝聚力的项目组。对表现优异的项目组,将有产学合作发展前景的升格为以项目组组长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学校将帮助其完成注册,公开对外服务,学校已有洪琪工作室、张宇霞工作室、朱新民工作室等三个名师工作室。
通过各类培训、课改实践及政策激励,我们的研究队伍、课改师资队伍不断扩大,为“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5.文本创生:适时总结、系统积累求品位。
从每学期的课程建设要点、课程建设总结来看,可以清晰看到我们的课题向前推动的运行轨迹,从单科项目课程开发试点到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改试点,到6个专业的铺开,每个环节上都有较多的过程性资料和相应成果,我们都能注 重积累,不断总结。
课题研究中过程性的资料有:问卷调查表、座谈会记录、校本培训记录、课题组项目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课题研究的成果性材料有6大专业“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调研报告、6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30余部项目课程标准及校本教材或教学活页、教师的教研论文等。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尤其注意将实践成果理论化,即使提炼总结经验,形成理论成果,出现了一批有分量的论文,其中发表于省级及以上教育类刊物的27篇,发表于南通市级教育类刊物的10篇。《课改视野下工作任务的筛选和提炼》、《项目教学课程改革应避免的几个误区及对策》、《对职校校本项目课程开发的思考》、《把握项目课程实质,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促进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数控专业项目教学法的思考和实践》等论文分别发表在《江苏教育》、《职教通讯》、《职业技术教育》、《西北职教》、《交通职业教育》等颇有影响的职业教育类杂志上;另有《增值式评价策略及其在项目课程中的应用》、《中职学校课改背景下教师短板及解决策略》、《职校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刍议》、《关于职校生顶岗实习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等论文参加省职业教育课改创意论坛(2007年到2009年),获得3个一等奖,10余个二等奖、三等奖,产生较好的影响。
(二)研究的方法
在本课题研究中,或先后或同时运用了以下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通过发布和回收调查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联合苏中地区兄弟学校,了解并掌握本地区产业结构特点、企业各岗位分布、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以及同类学校“产学结合”课程开发状况,为确立本校“产学结合”模块化专业课程建设的方向及内容重点,构建“产学结合”模块化课程框架体系等提供直接依据。
2.文献研究法 查阅相关资料,收集国内外职业教育“职业知识的分类理论”、“职业知识的排序理论”、“职业知识的组织理论”等课程建设理论,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
3.行动研究法 课题研究与项目课程建设实践相结合,研究者与实践者互为一体,贯彻边研究边改革的精神,致力于实际问题的解决。4.个案研究法 对若干个新开发“产学结合”项目课程进行深度剖析,以点带面,提供借鉴指导,促进课程开发工作更加科学规范、优质高效。
四、研究成果的概述
(一)探索了“产学结合”项目课程建设赴企业调研的策略,对苏中地区相关行业企业工作岗位分布及任务、生产技术与工艺等情况进行了分专业调研,对苏中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及实施情况进行了较深入剖析。
1.明晰了赴行业企业调研的行动策略。
项目课程的开发,关键和难点是工作任务分析和学习项目设计。学习项目的设计必须以企业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科学准确的行业企业调研,是项目课程成功开发的必要前提。课题组钱国华和严邝明同志分别撰写了《课改视野下工作任务的提炼》和《中等职校项目课程建设赴企业调研的操作方略》,用以指导对行业企业的调研。
①确立对行业企业调研的目标。
调研必须遵循从行业分析到工作任务分析再到教学分析的工作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企业及社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项目课程建设的调研,以提炼在多数企业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为目标。通过调研,熟悉行业生产现状,拓展职业领域视野,对行业中各类企业的了解达到一定广度;通过调研,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深入研究,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了解达到一定深度;通过调研,比较各企业的生产任务的异同,提炼共同性,实现典型性的归纳;通过调研,了解并把握学生的学习实际,结合学情改造典型工作任务,使之成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项目,并实现学习单元的前后呼应。
②遵循对行业企业调研的要求。
A.调研贯穿课程建设整个过程。不能仅把调研看成是专业课程改革的前期基础,调研应贯穿整个项目课程建设过程。调研既是项目课程设计的基础,但同时,在项目课程的实施、评价等阶段,也离不开调研。项目课程的实施阶段,应边实施,边调研,根据企业及学生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计,调 整实施方式及实施环境;项目课程的评价,也离不开调研,体现在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在企业的适用效果为评价标准,广泛听取学生及企业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B.调研兼顾多种层次性特征。为实现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突出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调研应兼顾多种层次性。
调研企业的层次性:既要熟悉国有企业又要了解独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的生产情况;既要掌握本地企业的相关情况,又要了解外地企业的情况;既要了解大中型企业的情况,也要了解小企业的实际,借此拓展职业领域视野,对行业中各类企业的了解达到一定广度。
调研内容的层次性:既要调研学习者,又要调研企业人员。对企业人员的调研,既要面向一线工人、技术骨干,还要面向技术主管、人力资源主管等,广泛获取关于工作任务内容、工作任务展开程序、工作任务的实施环境、产品的检验等方面的材料,以提炼“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所需经验。
调研顺序的层次性:调研应遵循从职业领域分析到工作任务分析再到教学分析的实践顺序,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螺旋型上升的思维过程。首先进行职业领域调研分析,开拓职业视野,尽可能多的了解企业,从各个企业中提炼共性,从而熟悉行业现状;再深入到典型企业调研,分析工作任务,提炼典型任务,设计学习项目;还需将开发实施的学习项目通过调研来检验和评价。
调研方法的层次性:为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应根据地域及校本特点,研究设计适合自身的调研方法。一般说来,将多种调研方法组合使用,更能提高调研的效率和真实性。调研应广泛调研和典型调研相结合;一般调研和深入蹲点相结合;问卷调研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等。
C.调研成果及时归纳和交流。课改调研是项时效性很强的工作,调研成果应及时归纳提炼,用以项目课程设计、实施、评价。教师之间、专业之间、学校之间,应将课改调研成果进行经常性沟通,实现资源共享。
③创立对行业企业调研的方法。
为保证所开发实施的项目课程在企业中既有广泛性、普适性,又有高效性、针对性,课题组在项目课程开发调研中探索创立了“三步调研法”:借助毕业 生、顶岗实行生进行广泛调研;借助教师赴企业进修进行典型调研;围绕专业能力体系表、实施性教学计划、项目课程标准及教学活页等进行专家调研。
A.广泛调研: 以获得企业工作岗位分布、各岗位常见工作任务、生产流程及生产工艺特点、生产设备及生产工具等信息为目的,科学设计调研问卷,利用学校就业生及顶岗实习生的渠道,向他们所在企业发出调研问卷,获取较广泛的行业生产方面的信息,了解并提炼各行业常见工作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调研问卷分两类,一类面向学生,另一类面向企业人员。面向学生的问卷,主要获取产品、工艺、生产环境、所学知识技能适用性等方面的信息;面向企业人员的问卷,获取生产任务、企业对员工要求、行业发展展望等方面的信息。此类调研也可搭配使用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法进行。
B.典型调研: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选取本专业对应行业的典型企业3到4家,借助教师赴企业进修的渠道,进行深入调研。选取典型企业时要综合考虑到企业规模、生产工艺先进程度、产品知名度等因素。教师在企业进修时应重点考察并学习企业岗位分布,各岗位常见任务,各个任务的操作流程,生产设备及生产工具使用,岗位操作要求等。赴不同企业进修的教师回校后开展交流,筛选并提炼岗位任务,编制职业能力体系表。
C.专家调研: 各专业聘请对应行业有经验的企业专家和课程方面的专家组成课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前期广泛调研及典型调研的基础上,各专业相继编制职业能力体系表、实施性教学计划及项目课程标准等文字材料。采用“头脑风暴式”或“特而非式”等方法,充分发挥专家们的智慧,请专家们对模块化项目课程建设的相应文字材料提建议和意见。职业能力体系表、实施性教学计划、项目课程标准等,通过“特而非式”调研,经过专家的多轮论证,不断优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约请专家来观摩教学现场,项目课程教学活页形成后应约请专家审定。课程评价阶段,约请专家对课程进行验收及评价。
2.获得了项目课程开发的“蓝本”。
我校机电、电子、财经、服装家纺、模具、计算机等六大专业,对苏中地区对应的产业进行了调研,经历了广泛调研、典型调研、专家调研等阶段,分别形成各自专业的“产学结合”项目课程开发的调研报告,并以此为蓝本,编制了本专业的职业能力体系表,开发出实施性教学计划。①机电专业 2007年暑期对富士康科技集团、振华港机、金驰机电、宏图机电等企业进行了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座谈会等形式,与已就业的本专业毕业生、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生产部门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重点了解了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我校数控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分布,各岗位重点工作任务,及对职业能力的要求。
②电子专业 2007年10月份开始,电子组织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苏中地区 30余家电子企业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研。调研采取实地走访和发放调查表的形式,围绕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和知识能力、知识结构情况,企业对电子类人才的需求状况和素质要求等问题展开,获取了项目课程建设的基础数据,形成调查报告。
③模具专业 2007年10月份开始,组织6名模具专业教师组成项目课程建设社会调研组,对我校毕业生、顶岗实习生、模具企业、用人单位进行了广泛调查。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不同的调查内容,灵活合理的运用问卷调查、访谈、抽样调查、资料查询、案例分析、座谈反思等方法对社会人才需求整体状况、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及用人单位对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进行调查,获取项目课程建设的基础数据,形成调查报告。
④服装家纺专业 2007年暑期,开展了对服装家纺行业岗位分布及能力要求,本校毕业生岗位适应情况,用人单位对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等的调研,获取了服装家纺专业培养目标、毕业生敢为分布及职业能力要求、用人单位对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数据,形成调查报告。
⑤财经专业 2007年10月开始,我校8位会计电算化专业老师组成项目课程建设社会调研组,对部分毕业生、实习生及其工作岗位进行了广泛调查。调查组调查了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等近四十家各类大中小型企事业单位。被调查对象主要为:单位的财务负责人、会计主管及我校1993-2007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和2006级实习生。其中有公司经理、私营业主、财务科长、现金出纳、成本会计、车间统计员、仓库保管员等。本次调研形式主要为企业走访,采用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就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对在校期间学习的文化、专业课知识与现行岗位能力的适用性,用人单位会计岗位的需求情况和对毕业生从事会计岗位工作的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全面调查,获取了项目课程建设的基础数据,形 成调查报告。
⑥计算机专业 2009年7月至9月,调研组利用暑假休息及开学初不太忙的时段进行计算机专业项目课程建设的行业企业调查。调查期间,课题组成员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在南通市范围内对多个行业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对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人员、网站建设与维护人员的社会需求量、薪资情况、知识技能要求等状况作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并于10月份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归类整理,筛选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3.剖析了苏中地区职业学校的课程建设情况。
课题组通过走访、电话调查、网络调查、参加专题会议等渠道,既请专家会诊了我校项目课程建设的推进情况,又了解了兄弟学校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写出《苏中地区中等职校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与管理情况综述》,对这些学校的项目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较深入剖析。
①项目课程建设围绕“五大任务”逐步推进。
苏中地区的中等职校,“产学结合”项目课程建设大都围绕“开发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完善促进学习者智能发展的评价方式”、“建立新的课程管理制度”、“形成课程实施能力的发展机制”等五大任务逐步推进,虽然起步有早晚,行动力度不尽相同,但在以上五个方面,都取得一定进展。
②项目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逐步明晰。
一是走“产学结合”之路,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实验。大多数职业学校立足于当地产业格局,依托本地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进行项目课程建设。象仪征职教中心校依托上海大众汽车开发汽车专业的专业课程;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和扬州餐饮行业密切合作,既开发项目课程,又开发新的菜品;如皋职教中心校依托熔盛重工,开发船舶专业的专业和课程等。
二是走“由点及面”之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扩大课程建设实验。以实际问题为抓手,立足于学校实际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探索,边研究、边实践、边推广,许多学校探索了按照专业和实验班开展实验的多种方式。
三是走“课题引领”之路,借助于课题研究开展项目课程建设。如东第一职业高中、高港职教中心、靖江职教中心等学校发挥了应用性课题研究对学校课程建设实验工作的引领作用,从行业的职业标准、岗位工作任务 分析、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等方面选取课题开展应用性研究,并把研究中的成果运用于提高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培训上。
③项目课程建设的团队及职责趋于明确。
许多学校的校长作为课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挂帅,通过规划引导、方案制定、课程管理、制度建设、组织构架等整体性布局,确立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工作方向。项目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由学校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等组成,主要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模式改革、相关产品研发等工作。
4.培育了一支胜任项目课程建设的教师团队。
课题组在对教师进行项目课程建设的培训中,围绕凸显中职课程建设个性特征的“职业能力”、“职业视野”、“校本开发”等关键词,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为重要推手,加强对先进课程观、课程开发技术的培训,通过师资来源“四源并进”、是自培训“四位一体”、教师职业成长“四能并举”、教师团队“四组并存”等工作方法,培育了一支胜任项目课程建设的师资队伍。
①师资来源“四源并进”。一方面,学校致力于加强在职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主动和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本校毕业生精英联系,主动聘请他们来校讲学,形成教师来源专兼综合,四头并进的局面,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②师资培训“四位一体”。学校统筹安排好教育系统内培训、赴企业进修、校本培训、自我培训,四类培训一盘棋,为每位专任教师提供系统培训的机会。尤其是赴企业进修,我校将之称为“体验式培训”,规定每位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的企业工作时间,以此加强“产学结合”的契合度。
③教师职业成长“四能并举”。四能是指专业业务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学校视“课程开发能力”为教师职业能力的新增长点,通过建立教师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教师职业成长评价机制来促进教师能力的整体提升,通过建立骨干教师库、建立项目组等一系列管理手段,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
④教师团队“四组并存”。学校教师团队目前有教研组、课题组、项目组、年级组等四类。其中,项目组是项目课程建设背景下诞生的新型教师团队,它一种是临时性教师组织,围绕某个工作任务,将来自校外行业专家、多个教研组的 教师组织起来,集体攻关,任务结束,项目组一般也解散。我校着力探索了项目运行机制,如人员组成与分工、经费保障、项目开展、项目监控、项目评价等。项目组如果出色完成任务,并有产学结合面向社会服务的优势,我校将其升格为名师工作室,为之投入注册资金,使其对外服务。
(二)探索建立了产学结合模块化化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原则及技术路径,逐步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1.探索确立了“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实施的原则。
①应用性原则 项目课程开发要从本地资源的实际出发,突出实用性要求,以本地行业企业典型产品的生产为蓝本;课程开发要从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突出能力本位要求,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为立足点。
②灵活性原则 项目课程开发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模块化的项目课程为主体,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创新精神。
③协调性原则 项目课程开发必须与国家、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保持一致,保证与国家及地方课程的协调统一。要防止与国家课程必修与选修模块简单重复,防止项目课程成为国家统一课程的随意加深与拓展。
④动态性原则 项目课程实行动态管理,课程内容应反映经济社会最新的生产知识、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方法、经营理念,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及时作出调整。
2.探索确立了“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的技术路径。
精选典型产品生产为课程内容、确立合适的学习方法及模拟企业化的教学环境,是项目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满足的三要素,围绕这三要素,课题组研究探索了“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及实施的行动路径:“五步行动法”。,第一步,进行职业领域分析及岗位能力分析,撰写调研报告,编制职业能力体系表。
采用多种调研方法,遵循从广泛调研到典型调研的思路,加大和行业企业合作力度,对大类专业对应的行业和企业进行用人需求、岗位任务、岗位能力等方面的调查分析,撰写调研报告,编制职业能力体系表,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第二步,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及学情分析,开发实施性教学计划。在职业领域分析及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分析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项目,编制实施性教学计划。编制实施性教学计划的核心是创新课程结构,课程结构中应包含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德育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化的项目课程等,其中,项目课程应成为专业课程的主体。
第三步,提炼学习项目,开发项目课程标准及教材(教学活页),进行课程实施实验。
《课程标准》的开发以课程内容纲要为核心,以省教育厅下发的规范格式为蓝本。内容纲要应是模块化设计,以不同的任务来区分模块。开发实施项目课程时,应注重成果的多元化,开发和使用诸如活页讲义、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音像制品、教具等多种形式呈现的校本教材。
第四步,探索与项目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设计,进行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改革。
项目课程的教学设计体现能力本位、任务驱动、学生主体、合作学习等教学要求,积极探索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将课堂建立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促使教、学、做合一。广泛使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师徒结对教学法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学环境设计应尽量向典型企业看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生产经验。
项目课程的教学评定应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经验,发现和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其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充分反映学生不同智能类型和水平;广泛采用笔试、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学习方法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第五步,探索“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的评价与管理制度,促进课程进一步优化。
学校以“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和增值探索”为课程评价目标,制订评价准则,对项目课程的目标、开发实施方案、实施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学习情况等进行评价。建立以学生、企业、教师、课程专家等为评价主体的多元课程评价体系;建立课程审议、开发实施、反思评价、二度开发的运行管理机制。课程评价应在客观描述的基础上作价值判断,并以二度开发为目标,通过增值探索,指导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课程评价,对已开发实施的项目课程提出完善建议。在课程的第二轮实施时根据评价建议进行二度开发,不断完善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及教材建设,以多轮打磨,打造校本精品课程。
根据社会生产、科技进步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理念引进课程,将过时的知识、技术、工艺、方法、理念调整出课程。
3.开发出六大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①机电专业 机电专业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使用,从事数控编程与数控加工以及相关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等工作岗位,对应“劳动部车工中级工证书”、“劳动部数控车工中级工证书”等职业技能证书,编制了本专业的职业能力体系表,并开发出实施性教学计划,构建了以《榔头的制作》、《机械制图教模的制作》、《国际象棋的制作》、《图章的制作》、《台灯的制作》、《艺术笔架的制作》、《徽章的制作》等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并开发出多部项目课程。
②电子专业 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电子电信制造业产品装配、调试、检验、销售、和服务等一线岗位,对应劳动部门电子技术方面的职业资格考试,梳理了用人单位对中职电子技术类人才的岗位要求,编制了职业能力体系表,开发出实施性教学计划,构建了以《电子测量与仪器》、《电子产品调试与检验》、《电工电路制作与调试》、《模拟电路制作与调试》、《数字电路制作与调试》、《电子产品装配应用技术》等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电子专业课程体系,并开发出多部项目课程。
③模具专业 通过调研,获取了用人单位模具人才的岗位分布及能力要求,用人单位、毕业生对学校模具专业课程建设的建议等数据。面向模具设计和制造,冲压与塑料成形机械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生产一线管理等工作岗位,对应“劳动部模具钳工中级工证书”、“AUTOCAD绘图员技能等级证书”、“数控机床操作技 能中级证书”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编制了职业能力体系表,开发出实施性教学计划,构建了以《冷冲模具的测绘》、《塑料模具的测绘》、《模具模板制作》、《简易凸形模具制作》、《不锈钢电饭锅盖模制作》、《塑料杯盖模具的制作》、《垫片冲裁模具制作》等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并开发出多部项目课程。
④服装家纺专业 以调研为基础,面向服装造型设计、样品制作,服装成衣生产、质量检验与管理,服装样板设计与推档,服装产品开发与服务,服装成衣制作与生产管理,外贸跟单与服务,工艺编排与生产管理,质量检验与控制等工作岗位,对应“服装样品制作中级工证书”、“服装CAD操作行业认证”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编制了职业能力体系表,开发出实施性教学计划,构建了以《市场分析与营销策划》、《服装典型部件结构造型与工艺》、《裙装制图与工艺》、《裤装制图与工艺》、《衬衫制图与工艺》、《两用衫制图与工艺》、《西服制图与工艺》、《贸易单证与实务》、《技能鉴定模拟考核》、《印花枕套的设计》、《印花被套的设计》等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并开发出多部项目课程。
⑤财经专业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面向中小企业现金会计、成本会计、辅助会计、总账会计等岗位的实务操作等工作岗位,对应“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珠算等级证”、“会计电算化证”等职业技能证书,编制了职业能力体系表。开发出实施性教学计划,开发了《现金银行结算会计实务》、《往来会计实务》、《材料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总账会计实务》、《会计软件操作》模块化的项目课程。
⑥计算机专业 以前期调研为基础,面向汉字速录、软件应用、网络维护、影视和大众传播媒体行业的设计、策划等工作岗位,对应劳动部门的计算机技术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开发了实施性教学计划,构建了以《微机基本操作与录入技术》、《操作系统WINDOWSXP》、《办公自动化—WORD排版艺术》、《办公自动化—EXCEL图表制作》、《办公自动化—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Photoshop平面广告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基础(二维)》、《网页动画设计软件Flash》、《网站的构架设计Dreamweaver》、《网络布线与小型局域网搭建》、《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等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并开发出多部项目课程。
(三)加强实训基地等教学环境建设,实践探索与模块化项目 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进项目教学法,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1.破教室局限,设仿真企业生产现场的教学环境。
以往专业教学,理论课在教室进行,实训课到实训基地。项目课程教学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统一,其课堂一般放在实训车间或实训室。
①模拟真实的车间环境
首先,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在环境布置、设备配置、文化氛围、管理模式等方面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车间环境。
其次,突出地域特征,实训室的设备和设施在类型、功能、技术参数等方面尽量贴近当地企业;教学计划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根据未来岗位的工作特点妥善安排;按照当地行业对技术与工艺的具体要求设计训练项目;实训室与当地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一批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成为实训室的兼职教师或顾问。
再次,实训过程要注重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标准化意识、成本意识,及时进行6S的渗透教育,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世界标准、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强调技术的应用性与训练的实效性。
②实训场所科学分类、合理布局
实训室如何分类是建设实践教学基地首先要确定的问题。一般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模式:
一是根据技术的应用领域或技术群按技术大类来划分实训室,一般可按机械、电子、生化、汽车、自控、管理、经济、艺术等划分。根据学校发展规模,每类还可以细化,也可以合并;二是根据专业的设置来划分实训室,此方法最适合项目教学工场建设,其最大好处是专业人员全方位参与实训室的规划与建设,可以确保实训室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三是是根据学科属性划分实训室,在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也有一些基础类实训室应按学科划分。这些实训室的主要功能既有技能训练,也包含学科理论学习必须要做的实验,比如物理、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机械基础等实训室。
以上三种划分方式可以互相融合,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结合学校的具体情 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实训室内部设备布局一般有四种模式。
第一种是按工艺流程布局。有些技术类职业岗位面对的实际工作具有很强的工艺流程性,一环紧扣一环,每一环都由严格的工艺控制,可以按工艺流程布局;第二种是按生产流程布局。某些技术类别对应的职业能力包括生产流程中相对独立的不同工位的多种技能,可以考虑按生产流程布局;第三种是按实务流程布局。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许多专业,其职业岗位面对的不是产品而是各种报表、帐单、票据等文件,其技术应用不是去操作机器生产制造产品,而是用脑和机器去处理各种事物,这些文件或事务按照一定的流程在不同的工位上得到处理;第四种是按技术模块布局。某些技术类别,其岗位能力由多种相对独立的技术模块组成,比如自动控制专业包括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PLC技术、变频技术、液压气动技术等。其实训室按技术模块布局比较合适。
③接近生产实际,体现先进技术和工艺
实训教学在采用的设备、训练的内容等方面应尽量接近生产体现先进技术和工艺。
要接近生产指要从生产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真刀实枪的训练;技术要符合工厂实际,在实践教学中注重技术的应用、技术的先进程度、学生实际操作的熟练程度;接近生产中先进工艺是从科学、合理、规范的要求出发,在项目实践教学中注重标准化意识与质量意识。
2.破“三段论教学”模式,设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
职业教育传统“三段论”教学模式是指第一步教师传授新理论和技能,第二步学生练习,第三步教师集中评讲。传统“三段论”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学习兴趣难以充分激发。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和学的模式,它以某个“项目”为学习任务,完成项目任务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该目标能激励学生自觉融入项目的完成过程中,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中等职业学校引进“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在自我探索、合作探索中完成新知识的建构,新的操作技能的形成及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促使他们形成继续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中,“项目”往往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者设计一项具有社会实际应用价值的方案或服务。前者主要应用于工 科类教学中,后者应用于经济管理类、服务类专业的教学。同时“项目教学”也可以成为专业理论课甚至某些文化基础课新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而不仅仅新授课之后进行的一种辅助性的练习手段。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倡导项目教学法,紧紧围绕“学生主体、能力本位、任务驱动”三个关键,作出有效探索:
①推行理实一体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有机结合,知识服务于技能,将课堂的主阵地建立在实验实习室或生产实习岗位中,促使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做中学、学中做”,形成教、学、做合一。理实一体课堂明确规定每个项目应达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学习目标,以能力目标为核心,我们对掌握相应能力的判断是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并能将之运用解决项目任务。理实一体课堂以完成一个实践项目为核心组织,根据项目的大小,我们一般安排两课连上或一个半天。
②以任务驱动教学过程,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以能力为本位,在课改教学过程中,强化任务意识,把完成某个项目的生产或某项服务的设计作为课堂的目标及进程把握,学习评价的依据。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负责地做好集体指导和个别辅导,使学生都能完成每个任务。所以在项目课程试点的理实一体课堂中,我们有时会安排了两位教师合作教学。
项目体现出“实用性”,能将一个或多个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项目生产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项目进行过程能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项目学习体现出“探究性”,学习内容应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同时项目内容必须包含激发学生兴趣的亮点,能勾起学生探究欲望及成功的预期;项目体现出“综合性”,项目的背景知识往往呈现比较复杂的构造,可以是多个单元知识的综合应用,甚至是多个课程的知识的综合运用。
③以小组合作为学习形式,加强合作意识的培养。
合作学习就是利用学生的交往——交流智力强项,根据学生的知识和智力特点进行分组学习,利用小组各成员之间的合作、分工、互动、头脑风暴等策略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多元智力。合作学习要 求学生就某个学习主题进行合作,建构对该主题的认知并经历平等和互助,小组成员都要对小组的成就贡献知识和能力并努力完成相同的任务。
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智力特点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对学生分组时要坚持异质结合的原则,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根据学生特长进行有效的分组,使各小组学生能优势互补,相互取长补短,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在该主题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贡献并能建构对主题知识的理解。
④以开放学习为拓展延伸,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项目教学”活动因“项目”的大小教学时间或长或短,但总的来看,一个完整的“项目”不可能总在课堂上进行。“项目”内容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学习活动不仅局限于某个知识单元或某门学科。
“项目教学”活动的开放性体现在时间的开放上。一个较大规模的“项目”,很可能要花几周甚至半学期或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开放性还体现在空间的开放上,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室或实习实验工厂进行,但为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也会出入与图书馆或网络机房,在书本及互联网上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有时学生也可能走上社会,去企业寻求帮助,或是找相关老师或其他专家帮助解决问题。在开放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破传统教师岗位角色,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学校的传统教学中,专业教师的角色比较固定,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泾渭分明,一般由理论教师在教室内完成理论知识教学,再由实习指导老师在实训车间指导学生练习操作技能。这种将知识与技能人为割裂地教学模式无法胜任项目课程的教学。承担项目课程教学的教师,既要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要能进行技能实训指导,其岗位角色体现出“双师”特征。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使专业教师能承担理论及实训教学的双重任务,是推进与项目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的必备前提。
课题组探索总结了“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几种模式:
A.“校本位”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以学校为主体,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培训形式、培训内容、考核方式纳入学校的工作范畴。学校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制订培训计划,教师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参加培训。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学校和教师在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具有培养体系连贯,培训目标、形式、内 容切合实际,形式灵活,考核方便等优点。但这种模式也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是受制于本校教育资源的数量、水平,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培养的质量。B.“培研结合”模式。培,指培训;研,指教研、科研。这种模式主要是指让教师带着教研、科研课题到有关师资培训机构培训学习,寓研于培,寓培于研。这一模式不仅可以克服“校本位”模式的局限性,还由于培训的目标指向更为明确,可以更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借助培训机构的力量解决教学实际、生产实际中的某些难题,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但这一模式往往受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参与的面不可能很广。
C.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可以整合校企资源,实现区域资源共享。校企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参与一线管理,了解、掌握新设备的性能与使用、熟悉当前企业生产所采用的技术、工艺、流程;可以选派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进行产品研发、技术革新,在合作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可以让教师到企业的相关岗位上顶岗操作,在生产过程中提高操作技能水平。这一种模式往往可以实现学校、企业的双赢,深受学校、企业的欢迎。
(四)确立了新课程下学业评价的原则,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建立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探索实施了“增值式”评价模式。
1.确立了学业评价的原则。
①评价内容综合化原则。既关注显性学力的评价,更要关注隐性学力的评价,在职教课改背景下,学力的评价应该以模块化的项目课程为载体,通过项目课程的实施综合地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加以全面评价。
②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参与评价者应包括老师、同学、家长、其他管理服务人员及被评价者本人,课改背景下,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将更多地采用项目式课程,其特点之一就是与实际应用具有密切的联系,在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将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与市场与企业与客户打交道,所以在学力评价时,来自于学校外部的所有这些客户的评价也应该是一个重要方面。
③评价实施过程化原则。应采用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特别是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情境式评价等评价手段的应用。
④评价方式多样化原则。应广泛采用笔试与口试结合,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结合,知识技能性考试和活动性考试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⑤增值式评价原则。要注重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尤其是针对职校院校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情况,更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材评价,引导纵向增值,淡化横行比较,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促进学生学力逐步增强。
2.梳理了职校生学业评价内容。
职校生学业评价的内容从层次上讲包含了基础性学力评价、发展性学力评价以及创造性学力评价,从性质上讲包含了通用性学力评价和专业性学力评价,用冰山模型理论的观点看,又可以分为显性学力评价和隐性学力评价。
以机电专业为例,基础性学力中除包含了基本的读写算等通用基础能力外,还包括机电类专业从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如:基本读图和识图能力、基本的机械常识和电工知识以及基本的机械装配、电气安装等技能,所有这些基础学力的评价基本可以通过学校的笔试或实践操作考试来完成,属于显性的范畴,也就是冰山模型中浮于水面上的部分。同样,发展性学力包括学习主体为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自我学习的兴趣、态度、能力与知识基础,如:自我提高的意识、读书学习的习惯、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生活而进行的外语学习能力、计算机网络知识学习能力、驾驶技术学习能力等,就机电类专业学生而言还包括适应本岗位工作并且实现专业发展的能力,以及岗位群之间转换所需要的转岗能力,如由读图到制图、由手工制图到计算机绘图的能力,由车削加工到铣削加工的转换能力,由操作工到质检员、设计员的发展能力等,这些能力在未经过专门培训或其自身实践之前都属于隐性范畴,属于冰山模型中隐没于水面下的部分,是学校常规的考试手段所无法加以评价的,需要设计专门的方法加以测试和评价,这也正是教育界所关心而又难以操作的一个问题,多元智能理论和所谓的“第十名现象”恰恰说明了加强对这些隐性学力开发和评价的重要性,也反映了现有学校教育评价机制尤其是学力评价机制的欠缺和片面性,冰山模型学说表明:隐没于水下的那部分冰山占到了冰山总体积的80%以上,现代生理学也为我们充分展示了人的潜能的巨大性,所有这些充分说明了 对于隐性学力的培养和评价的重要性。此外,在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题的新课改背景下,以质疑、探究、批判、创造等为主要特点的创造性学力应该越来越成为学力评价的主要内容。
3.探索实施了“增值式”评价模式。
增值式评价策略是发展性评价思想的一种具体应用,其主要观点认为应该从起点看变化,并不断确定新的起点,不断评价新的变化,以不断肯定进步、促进不断发展、鼓励逐步提高。
项目课程融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于一体,其实施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同时涉及与课堂外市场的联系,需要用到包括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协作等非智力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等通用职业素质,所以项目课程实施涉及的评价主体及评价维度都呈现出更多的多元性。
①确定评价主体。在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被评价者(学生)不仅要与课任老师、班主任打交道,而且要与学习小组内其他同学打交道,项目实施中还涉及材料的采购与项目产品或作品的宣传推广与销售,学生还将与市场客户打交道,这一过程还会与家长联系,所以项目课程评价的主体应当包括课任老师(相当于上司)、同组同学(相当于同事)、客户、班主任及家长等。
②确定评价维度。项目课程的每一项目或模块均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主要涵盖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通用职业素质(包括表达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学习或做事的态度与敬业精神、学习或做事的方法与技巧等),这些就是评价的维度。
③设计评价记录表。主要包括:A.评价表(供评价者使用),一个项目或模块(一般作为一个评价周期)一张,每张评价表上的被评价者包括项目组所有成员;B.评价汇总表(又称学生成长记录表,供项目课程主任教老师使用),每张表上的被评价者只有一个人,每个项目课程有一个汇总表,是对该项目课程中所有项目、所有评价者评价意见的一个汇总,该表包含两种,一是按评价维度汇总,二是按评价者汇总;C.评价反馈表(供项目主任教老师向每一学生反馈最近一个项目或模块学习情况使用),一般一个项目或模块评价结束即向学生反馈一次,每一项目或模块可以单独一张反馈表,所有该项目课程所包含的各项目或模 块的反馈也可以在一张反馈表上;D.自评反思表(供被评价者本人进行自评、针对评价反馈表反馈意见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办法及改进目标使用);E.学生个人成长K线图(供项目课程主任教老师使用),反映被评价者在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增值变化(进步)情况。
④评价的实施。主要明确如下几个问题:
一、谁来实施,即明确评价者、汇总者、反馈者、反思者;
二、什么时间实施,一般一个项目或一个大型模块作为一个评价周期,在每个项目或大模块结束时进行评价,各评价主体评价完毕即交由主任教老师汇总,之后即向学生反馈,被评价者接到反馈表即进行自评反思并填写自评反思表,然后与老师进行交流;
三、如何实施,各评价主体要充分了解被评价者,平时要积累有关过程资料,做好记录,如记分册、学习日志、工作日记等;评价时要独立、客观,反映被评价者的真实的变化(增值)情况,项目课程主任教老师或项目主任教老师在汇总时要综合各评价主体的意见,综合地反映被评价者的增值情况;主任教老师在反馈时要跟被评价者个别反馈交流,力求独立进行;在填写评价表和反馈表时,可以借鉴股市反映股价涨跌变化的办法,分别用向上的箭头↑和向下的箭头↓表示进步和退步,即增值的情况,用双箭头↑↑或三箭头↑↑↑表示进步或退步的幅度变化,即增幅的情况,在“评述与期望”栏目中也可以借鉴股市反映牛市与熊市的办法分别用红色块表示肯定的评述,用绿色块表示不足而需要努力的期望。
⑤要注意的问题。对于评价者而言,既要注重评价,更要注重反馈,对于被评价者而言,既要注意反思,更要加强改进。无论是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都要树立发展性思想,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别人,评价和反馈的主要是增值变化的情况,评价者更多地要看到被评价者的优点和进步之处,多加鼓励,多提希望。作为主要评价主体的教师要善于发现作为被评价者的学生的潜在的能力和素质,要善于做能发现千里马的伯乐,更要做能把普通树根雕琢成艺术品的根雕师。
(五)探索建立了“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的评价体系,完善了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保障制度。
1.探索建立“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评价体系。
①明确了项目课程评价的目标。项目课程评价的功能目标可定位为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和增值探索。A.客观描述 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系统收集和分析校本项目课程前期调研、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于实施、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评价及教学效果等信息资料,对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进行质和量两方面的描述,为其后工作奠定基础。
B.价值判断 在客观描述的基础上,对照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对项目课程价值和作用进行判断,主要体现在:
需求判断:判断项目课程是否符合学生及企业的需求,是否符合课程计划的需求。主要着眼点在于学习项目的设计是否源于典型工作任务,其在各类企业的适用性;学习项目是否符合学生学习心理,适合学生在该阶段学习。
课程诊断: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的指导下,明确项目课程课程目标、开发与实施过程、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模式选择、教学评价及教学效果中的优点及缺点,并提供修改建议。
课程比较与选择:对相同专业领域内容相近的项目课程,通过比较其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等,明确其优劣,从而做出选择,对优秀课程写出书面推荐意见,向学生推荐。
C.增值探索 校本项目课程评价致力于课程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促进课程间的交流,使项目课程通过评价得到优化,更符合企业生产实际、更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增值探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激励功能:通过评价反馈,对开发相对成功的项目课程的教师团队形成激励作用;对不太成功的项目课程,则通过指明不足、提出改进意见等促使教师去完善项目课程。
导向功能:教师本人参加课程评价,也得到评价结果反馈,这些能促进教师更熟悉新课程理念、熟悉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路径,对今后的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起到指导作用。
交流功能:校本项目课程评价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反馈——调节系统”,是广大教师共同研究和交流的过程,有助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②确立项目课程评价的主体与指标。
职业学校校本项目课程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由开发团队自评、学生代表评、企业代表评、家长代表评、教师代表评、课程专家评、学校课改领导小组评等组成。在评价开始前,学校应明确评价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各方的评价范围及权重分配。所约请的各方代表一定要有代表性。
课题组研制了《课程建设项目评价细则》等课程评价的文件,项目课程的评价指标由以下五个一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内又有若干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有指导性描述。
一级指标1:课程开发组人员素质,由“开发组组长”、“项目成员整体素质”、“教研能力、创新能力”等二级指标构成;
一级指标2:课程目标及组织框架,由“课程目标”、“课程框架与内容”、“教材开发”等二级指标构成;
一级指标3:教学模式改革,由“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成果展示”、“教学评价”等二级指标构成;
一级指标4:教学条件,由“教学环境设计”、“教具开发”、“教学资源外延拓展”等二级指标构成;
一级指标5:教学效果,由“学生学习效果、“在企业的适用性”、“经验共享与推广”等二级指标构成。
③确立了项目课程评价的实施方法。
在众多课程评价模式中,选择CSE模式进行项目课程评价,包括四个步骤:需求评定、选择方案、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A.需求评定 评价项目课程的目标是否符合企业的生产需求,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否体现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经验的统一。该评价过程以听取企业代表、学生代表的看法为主。
B.选择方案 评价课程开发团队的行动方案的可行性,对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性和开发成功的可行性作出评价,包括对资金使用、实训设施、人员配置等情况进行研究。该评价过程以听取课程专家、教师代表、企业专家、学生代表等的看法为主。
C.形成性评价 本过程重点在于发现课程开发团队在开发与实施项目课程的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借鉴了项目管理中“检查点”、“基线”、“里程碑”的等概念,进行该过程评价。检查点,指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对项目进行检查,比较实际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差异进行调整。开发与实施一门项目课程的周期往往需要一年,我们可以选择每个月检查一次项目开发团队的工作进展情况并进行评价,每个月的某一固定时间即是检查点。
里程碑,完成阶段性工作的标志。我们可将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一些阶段性工作定义为里程碑,如课程开发调研报告、职业能力体系表编制、项目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环境的布置、各个教学单元的结束、学习成果展示等,在这些工作阶段性完成后,可组织相应人员对开发团队的工作进行评价并反馈,以及时修正偏离目标的地方,保证课程开发目标的实现。
基线,指一个(或一组)配置项在项目生命周期的不同时间点上通过正式评审而进入正式受控的一种状态。基线其实是一些重要的里程碑,其相关环节要通过正式评审并作为后续工作的基准和出发点。在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课改调研报告、项目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活页)、产品展示、开发与实施反思等可作为基线,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在这些环节实施完毕后进行及时评价,并给出正式反馈。
D.总结性评价 在上述三个评价过程的基础上,对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和相应的判断,并及时向开发团队反馈。该过程由学校课改领导小组综合开发团队自身、学生、教师、企业、家长等各方面意见,对开发团队的工作进行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及增值探索,使项目课程得到优化。
2.提供“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保障。
①经费保障: 学校每年事业经费预算中独立设置课程开发与实施经费,由课改领导小组统筹使用,做到专款专用。
②师资保障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落实教师赴企业进修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项目课程开发者、实施者给予理论和实践的指导。通过专家引领、校本教研、经验交流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建设项目课程的水平。
③实训保障 加强实训基地、实验室、图书馆、校园创业基地、科技创新活动室等设施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项目课程实施提供物质保障。
④课程资源保障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以企业的参与来保障项目课程的质量。可采用“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双方有关人员共同编写符合企 业需求的教材,由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评审”的模式进行课程改革的合作;“订单培养”可采用“以企业为主导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案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学校据此实施教学,以企业为主组织教材编写,或直接使用企业已经编好的教材”的模式。
⑤经验共享保障 学校认真总结项目课程建设经验,充分发挥优秀项目课程的示范作用对取得突出成果的专业、项目组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并选择有产学结合前景的项目组升格为名师工作室,学校帮助其进行工商税务注册,使其能对外进行技术服务。
3.探索建立“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建设的管理机制。
①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该小组由校长,教学校长,教务实训科研部门人员、各专业负责人,企业代表、教师代表等组成,负责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审议学校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制订项目课程开发与管理的配套的制度,检查评估开发与实施的执行情况等。
项目课程建设实行项目管理,由项目组负责各门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各专业聘请相应行业及企业代表组成课程建设咨询委员会,在生产任务提炼、生产知识、工艺、技术、方法,经营理念等方面给项目组以指导。学校教科室承担课程理论的研究,为项目组提供课程理论方面的指导。
②制度管理 为了确保学校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制定了相应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课程审议、教学管理、项目课程评价、教师校本培训、学校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及激励制度等。
③经费管理 学校每年预算中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课程开发与实施,由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统筹使用。各项目组根据课改项目所在专业特点及规模大小,学期初编制课程开发实施预算方案,学校课改领导小组经研究配置经费及相关设备。课改经费由项目组专款专用。
根据申报项目组的多少等实际情况,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可选择招标或指定的方式确定课程开发与实施项目组。
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对各项课改成果进行质量评定,对优秀成果,进行物质奖励。④实施管理 学校将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在实施前的一个学期递交南通市教育局审定。每隔一段时间,学校向市教育局报告有关实施情况,确保学校课程的顺利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作用。
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要适时组织对项目课程的评价,并将评价意见和建议向开发项目组反馈,指导项目组二度开发。实施性教学计划及项目课程实施动态管理,根据生产及科技的进步及时调整。
⑤资源管理 项目课程原则上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发,也可以联合其他兄弟学校、教研机构、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并通过网络、教研活动等方式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
项目课程由专业部和教务处共同管理,专业部和教务处建立课程档案。⑥评价管理 依据学分管理制度,由教务处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每16课时计1学分,记入学籍档案。项目课程的考核可采用笔试、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学习方法记录等多种形式,防止单一以笔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的依据。
五、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探讨如何建立学校与企业关于课程建设的长效合作机制。
在课题运行中,各专业项目课程建设赴企业调研大都是集中进行的,是学校主动寻找企业帮助。而如何建立校企课程建设合作的长效机制,激发企业参与的兴趣,是政府、企业、学校都应思考的问题。
校企关于课程建设的长效合作机制体现在:将学校教育延伸至企业,使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参与工学结合课程及其教材的开发,全面实施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并实现其常态化和规范化;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校企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承担专业教学,校企共同实施教学考核与质量监控;全面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技能;强化生产性实训,建立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体现全方位育人的顶岗实习——实习内容是校内学习的延续,合作单位有专门的岗位供学生轮流上岗,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实习指导,学校教师和企业有关人员全程进行管理。如何激发企业的兴趣,明确企业参与培育人才的责任,此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2.探讨以课程建设为平台,以“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形式促进职教名师队伍建设。
职教名师工作室的理论及实践探索启动稍晚于普通教育,目前将职教名师工作室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从中不断总结经验,提炼理论经验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职教名师工作室运行处于自发状态,尚没有建立从工作室人员组成及选拔机制、工作室运行的机制,工作室的工作策略,工作室成果鉴定及推广机制等一整套理论;普通教育名师工作室功能定位主要是新课改背景下名师资源的培养,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除名师培养功能外,还要关注其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项目课程开与实施等方面的功能,如生产性实习指导、校企合作技术开发、对企业员工培训等,以促进名师工作室在学校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科研部门主导,区域内职业学校共同参与建设的名师工作室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加强区域内各校合作建设名师工作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集中发挥名师资源的团队优势,以名师工作室为单位开展项目课程建设的实验攻关,促进优质课程资源的推广,此方面的研究有重要的探索价值。
3.探讨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由名义上的“双师”真正实现“双能”。
一般来讲,“双师型”教师是指持有“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的教师。但鉴于目前我国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不规范,证书资格与实践操作能力并不完全相符的事实,具有“双证”的教师也不一定能很好地胜任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工作。
如何促使现在的“双证型”的“双师”,走向真正的“双能”,即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具有专业操作技能,能胜任学校的实训指导、企业的技术攻关,从而为项目课程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这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第三篇:职业学校学分制改革与实践研究报告
职业学校学分制改革与实践研究报告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课题组 2006.11.10 导 言
本课题《职业学校学分制改革与实践研究》是经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于2005年5月批准立项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专项研究”课题,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孙俊台校长任课题负责人,全面负责主持组织了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工作。
课题组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以科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针对职业学校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围绕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深入调研、比较研究、改革实践、总结经验和理性思辨,使我们进一步转变了观念,深化了课程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完善了现有学分制条件下的相应管理制度,推进了学校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积累了可操作性强并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经验成果资料。课题研究中,我们也深深感到目前存在着诸如政策配套不完善,深入推进学分制有困难等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待于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大胆实践和创新才能得以逐步解决。
一、研究背景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有关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回首过去的改革实践,大多是沉淀在单门学科课程及其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上,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从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反映出来的信息看,虽然求职者众多,但企业还是常常抱怨找不到合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社会关于深化职教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当大家在探索深化职教改革到底要改什么、如何改的时候,教育部2001年和2004年分别颁发的《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意见》(教职成厅[2001]3号)和《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厅[2004]10号)两个文件,为深化职教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认识到: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是教育制度改革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对端正职教思想,更新理念,完善职教功能具有根本性的作用。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是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教思想的制度保障。贯彻“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在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中主要体现为: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权利,承认学生的自我价值,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实行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技能型人才,有利于特长学生的脱颖而出,有利于强者更强,弱者变强,人人乐学,人人进步,人人成功,各成其才。实行学分制是深化职教改革的必然选择。
我校自2000年起,试行学分制已有五年的时间了。通过五年的探索实践,我们积累了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初步经验,但也遇到了较多的矛盾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相关政策的不配套,教学管理制度的不适应,学籍管理制度的不适应,学生自选课程能力的不足,选修课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及其评价办法须深化改革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大胆实践探索逐步解决。本课题正是要从学校操作层面的角度,通过实践,研究制订适应学分制条件下的职业学校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探索学分制条件下职业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进一步推进学校事业的发展;为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作贡献。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对象
1、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
(1)通过实践,研究制订学分制条件下的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2)通过实践,研究制订学分制条件下的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制度;
(3)通过实践,研究制订导师制实施办法,以明显提高学生的选课能力;(4)通过实践,研究制订选修课管理办法,以提高选修课教学质量;
(5)通过实践,研究制订选修课教学考核评价办法;
(6)学分制条件下教学管理软件的二次开发,搭建好教学管理软件平台。
2、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
(1)我校02、03级五年一贯制在校各专业高职学生;
(2)我校03级三年制在校各专业中职学生。
研究对象包括大专与中专两个层次,涉及机电工程、自动化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工程四个系,共34个班级,1408名学生。
三、主要研究方法
在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是本课题研究中采用的最主要的基本研究方法。我们对现行学分制条件下中高职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和评价进行了改革实验研究,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开设了课程改革实验班,计算机软件专业引进了印度niit培训课程,并开设了实验班等。
2、调查研究法。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是职教制度和职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涉及到社会、家长、教师、学生等方方面面。欲取得改革的成功就必须得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经常倾听各方,特别是学习主体——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此,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专题调研的方法,搜集各方信息,注重做好课题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3、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是理性思辨的基础,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更明确改革工作的方向和改进现有工作的不足。我们进行了学分制与学年制教学的比较研究,职业学校现行学分制与国际惯例学分制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进一步更新了观念,明确了方向,增强了信心。
4、经验总结归纳法。及时的经验总结归纳是将实践的感知上升到理论创新,从离散的数据、现象中找出规律的重要过程。我们通过对实验数据、效果的总结、归纳和修正,撰写了相关子课题的研究报告及修订了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实施细则等具有借鉴推广价值的成果积件。
四、主要研究内容
1、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实验研究
(1)教学常规管理改革实验研究;
(2)任选课程管理改革实验研究;
(3)学分的配置、核算及奖励办法研究;(4)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改革研究;
2、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研究
(1)学分制条件下学籍管理政策研究;
(2)现行学分制条件下学籍管理实施办法研究。
3、建立导师制与培养特长学生的方法研究
(1)导师制实施办法实验研究;
(2)特长学生培养组织实施实验研究。
4、任选课程教学实施实验研究
(1)任选课程的类别与设置实施研究;
(2)任选课程教学评价办法实验研究;
(3)规范、提高学生选课能力的实验研究。
五、主要研究成果
1、完善了现行学分制条件下的相应管理制度 我校在试行学分制过程中就已深切地感受到原有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内容已不能适应学分制条件下的办学管理要求。诸如:实施学分制所遇到的学分如何配置、核算和互认;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评价;弹性学制,课程的选修、免修和重修;伴随选修课而产生的教学班管理;选修课程管理;转专业和第二专业;学籍管理;如何实行导师制;如何提高学生选课的科学性和能力等新问题,都必须研究制订与学分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规定来规范现行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活动与秩序,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创设与学分制条件下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保驾护航”。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一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苏教职[2005]2)号文件精神和我校实际,按照:学习→研究→制订制度(规定)→试行→听取反馈意见→修订→颁布正式实施的程序,制订完善了适应现行学分制条件,可操作性强的相应管理制度。主要有:
(1)《学分制实施细则》。包括:总则,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学分和绩点分,成绩考核,课程的选修、免修与重修,休学、复学与退学,毕业,其它学籍管理等内容和规定。(详见附件一)
(2)参与制订和贯彻实施了《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包括:入学注册,成绩考核,课程的选修、重修和补考,课程的免修、免听和免试,学业警告及转入下一年级,转学与转专业,休学、停学与复学,退学,纪律与考勤,奖励与处分,毕业和结业,附则等内容和规定。(详见附件二)
(3)《关于任选课、重修课的成绩与学分管理办法》。包括:任选课的成绩与学分管理,重修课的成绩与学分管理等内容和规定。(详见附件三)
(4)《关于实行学业告诫制度的决定》包括:关于考试资格,关于留级,关于旷课等内容和规定。(详见附件四)
(5)《导师制实施方案》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实施细则,工作步骤,工作评价等内容和规定。(详见附件五)
2、调整了教学计划,优化了教学过程
教学计划是实施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教学安排的主要依据。2000年以来,为了确保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我们根据学分制的要求,对专业教学计划不断地进行分析、调整。总体来说,是降低了理论教学重心,加大了实训课和选修课的比重。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2000年与2005年各类课程计划课时与学分配置调整情况见表一:
表一:各类课程计划教学课时及学分配置调整情况表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选准培养目标,发挥五年制高职的学制优势。
如何确定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关系到五年制高职毕业生的职场定位,也关系到五年制学制在职教体系乃至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是事关学校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从开办之初就意识到,五年制高职要想在招生和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仅靠大专文凭是不够的,必须在高技能培养上做文章。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术专门人才”,这个提法坚定了我们的信念。我们认为,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高技能专门人才上,通俗地讲就是“高级蓝领”或“灰领”人才,也就是所谓“知识型工人”、“智能型工人”。按这个定位,五年制高职不仅可以与三年制中职拉开差距,而且可以充分发挥高中后三年制高职所不具备的学制优势。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从2004年起就将所有五年制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具有大专学历和高级工证书的应用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并对过去挂靠省电大招收的五年制高职班的教学计划进行相应调整,增加了高级工培训和考核的课程。目前,已有两届五年制高职毕业生通过了高级工考核。实践证明,具有高级工证书的高职生比一般的大专生更受企业欢迎。
(2)实施“双证融通”,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
我校在中职阶段实行双证书制度已有20年历史,这种做法对促进学生提高技能水平起了很大作用。但是过去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关联度不很大,特别是职业资格证书的应知要求与相关专业理论的教学内容缺乏紧密联系,容易形成“两张皮”的现象。2004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我校列为全国百所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的试点院校之一,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指导下,我们对所有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了一次全面修订,即将该专业所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应知应会要求全部落实到相关课程中去,确保中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全部覆盖相关工种的初、中级工应知应会标准,五年制高职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全部覆盖相关工种的初、中、高级工应知应会标准。经省劳动厅评估验收,我校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制度得到认可。即中、高职主体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免试直接核发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而高级工考核则由市工考办组织实施。
(3)实行“二三分段”,增强五年制专业的应变能力。
由于五年制高职的学制较长,五年中社会需求会发生一定变化,学生对专业的内涵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因此适当推迟学生专业定向的时间,无论对学生还是对学校都是有利的。按照“宽基础、活模块”的思路,2004年我们先在个别专业上进行“二三分段”的试点,即学生入学后,前二年学习同样的基础课程,第三年起按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分流。2006年起,我们将这种做法推广到所有专业,演化为“大类招生、二三分段。”如机电系现设置数控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二个五年制高职专业,招生时我们就向社会宣布,这两个专业作为一个大类,统一招生数量、统一录取标准。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同样的内容,三年级才正式确定专业并重新分班。二年级结束时,学校根据当时的人才需求预测确定各专业人数配比,学生则根据前二年的学习成绩和个人爱好进行专业选择。实践证明,采用“大类招生、二三分段”的办法,既可以减少初中毕业生报考专业的盲目性,又可增加职业学校按需培养的灵活性,还可以有效实现同一类专业各班人数的基本均衡。
(4)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效率。
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最初都是由普通高校的课程简化或压缩而成的,文化课程则主要从普通高中移植过来。由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生源状况与这两类学校有很大差异,因此职业学校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使课程设置进一步贴近职业需求和学生实际。我校对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三类课程进行了如下改革:
——文化课改革总体上遵循“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重视发挥文化课为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质服务的功能的同时,强化文化课为专业课学习服务的功能。为此,我们将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模块。其中基础性文化课面向全体学生,应用性文化课面向专业大类。目前有关应用性文化课的课程标准正在相继出台,如语文组拟订了口语和应用文两个教学方案。
——专业基础课改革遵循综合化的原则,即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削枝强干,开发一批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综合化的基础理论课程,如数控技术专业将机械制图及cad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气控制技术基础等作为专业基础的核心课程,相关学科知识则整合在其中。——专业课和技能培训遵循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原则,即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或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以课题为单位编写校本教材,以教学周为单位编排教学计划,以实验室或实训车间作为教学场所,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实施教学。目前,我校开设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已达十几门。
最近,我们正在酝酿实施“2+1+1+1”的课程模式改革,即一二年级以基础文化课为主,三年级以综合化的专业基础课为主,四年级全部开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和实训课,五年级下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此项改革计划从明年起逐步推行。
3、完善了选课制度,构建因材施教的运行机制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几年来陆续开设了一百多门任选课。2005年我们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全面修订了学分制实施细则,建立了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我校选课制度有如下特色:
——任选课的比重较大。我校五年制高职的任选课从第三学期开始,连续开设五个学期。每周二、三、四下午统一作为任选课开设时间,周课时为6—8节。
——设置了特色选修课。特色选修课由具有特技的教师领衔,将任选课教学与特长学生的培养结合起来,体现了名师带高徒的教学特色。
——任选课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即分为公共任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其中公共任选课由学校统一安排,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选修课由各系自行安排,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
——少数学生如通过正常学习不能达到毕业学分的要求,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学校的培训超市选择适合的课程进行学习,也可在校外培训机构参加培训考证,学校经审核验证后给予相应的学分。
——建立健全任选课的管理规范。为了保证任选课的教学质量,我们从2000年起每年编印选修课指南,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行选课。学校还专门印制了“选修课笔记与作业本”,要求学生上课时人人记笔记、做作业,笔记和作业均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
4、改革了评价制度,健全了教学质量的监督保证体系
为了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我们按照终极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并重的原则,对教学评价制度进行了以下改革:
——改革理论课学习成绩评价办法,将平时成绩的比重提高到50%。所有理论课程取消期中考试,改为每月一次的单元测验。学期总评成绩构成如下:课堂笔记占10%、课外作业占20%、单元测验占20%、期末考试占50%。
——改革实训课程学习成绩评价办法。实训课程也按平时成绩与综合考核各占50%的办法计算总评成绩,其中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完成各项课题的情况和实习表现(含劳动纪律、安全生产、清洁卫生)综合评定,二者比例为3:2。如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规定的技术等级证书,则另加相应的学分。
——规范考试管理。各门理论课程大约每四周安排一次单元测验,考试时间为一节课,试卷由各教研组按教学大纲编制,逐步建成试卷库,随机抽卷。期末考试由教务处统一组织,严格实行教考分离。单元测验或考试作弊者,一律以零分计。
——对数学、外语等难度较大的文化必修课,设置基本学分。若学生平时成绩及格,而总评成绩不及格,允许他们作两种选择:一是通过重修取得该课程的b类考试学分(课程学分的80%),二是不再重修而以该课程学分的50%作为基本学分记载。所缺学分通过选修其他课程进行弥补。
——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建立中层以上干部听课制度和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建立教考分离和考情分析制度。每学期组织一次以教学“五认真”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质量检查,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无记名测评,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学质量奖的评比工作。
5、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了学分制管理
学分制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它虽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往往不易被广大师生及学生家长理解,同时也给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带来了许多麻烦,因此,我校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人与技术这两个因素的作用。
——加强宣传与学习,深入理解学分制的内涵。我们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入手,首先组织学校中层干部学习、理解,然后指导教研组长、班主任学习,再通过他们向广大的教师宣讲,从而使得学分制首先在教师中获得理解与认同;另一方面我们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通过入学教育、校班会、各种考试以及成绩通知单等途径与方式,组织学生学习、了解学分制的要求,理解实施学分制的意义,并通过家长会,向学生家长说明实施学分制的目的、要求及对学生学习的好处,取得学生家长的理解,为更好地实施学分制铺平道路。
——改进学籍管理手段,实行微机化管理。我们通过调查、了解、比较,选购了较符合本校实际需要的学分制管理软件,为每位学生建立独立的学籍档案,从学生报到注册、选课、考核、成绩记载、统计、学业提醒等各个环节,实施微机化管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实施学分制所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同时也使教学管理人员从复杂而又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六、实行学分制,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1、更新了观念,推进了教学改革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全校上下进一步提高了对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认识,端正了办学思想,更新了教学观念,推进了教学改革,特别是我校的课程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通过学习和研究,更新了职教观念,端正了办学思想。
学习现代职教理论,用先进职教思想武装头脑,是做好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对“以学科为中心”传统职教思想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现代职教思想的对比、剖析,我们认识到:传统职教基于学科体系的“基础观”,无视学生个性的千差万别和社会、职业的千变万化,用一种几乎是静止的、千篇一律的内容和要求教育生动活泼、爱好特长各异的职校学生。传统职教理念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企业抱怨找不到合适的高技能人才就不足为怪了。通过对现代职教理论的学习,我们还认识到:职业学校必须主动适应科学发展观对职教工作提出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是坚持学生以习得“行动能力”为一生发展的“基础观”,承认和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习潜能,提高教育质量,适应社会职业变化,培养创新人才的制度保证。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正是贯彻落实“因材施教”和“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理念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课题组长孙俊台校长先进办学理念的带领下,学校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学校工作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孙俊台校长也因此获得全国百名名校长荣誉称号。
(2)与实行学分制紧密结合的课程改革成果喜人
学分制于100多年前在美国随选课制的推行而产生。而今我国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我校根据制造类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积极探索和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理论实践一体化和项目教学课程为主体的综合化模块结构专业课程体系,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分层教学的需要和社会、企业的特殊需求大力开发选修课程。我校的选修课程分为:人文素养类、知识拓展类、操作技能类、健身强体类、特色选修类等五类共一百多门课程。课程改革的热潮现正在我校蓬勃展开,由十个主干专业的专业负责人领衔的专业课程改革研究课题已向校学术委员会申报立项作为校级科研课题。我校的课程改革工作同样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支持。为此,我校被教育部指定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课程改革组长校,并为教育部等六部委颁发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起草了中职教学指导方案;我校是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协作委员会理事长单位,担任了课程改革项目组和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组的组长,为学院起草制订了《五年一贯制高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我校还是无锡市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课题研究组组长单位。
2、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实行学分制而优化了专业课程的体系、结构和内容,改善了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还因为学校根据企业用人的特殊要求以及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原则,颁布了以专业技能为主,可获得奖励学分的“培训菜单”供学有余力和富有兴趣的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学生的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补充和提升。使得我校的职业教育更贴近市场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更符合学生特别是特长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质量明显得以提高。正因为如此,学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形势一派大好。实现了孙俊台校长提出的:毕业生要“进得了大企业,谋得到好职位,拿得到高工资”的要求。从近两年我校学生在江苏省、无锡市组织的各项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可以看出:学分制的实施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近两年我校在省市技能大赛中获奖学生名单见表二。
3、进一步推进了学校实验实训基础的建设
为满足实行学分制对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新要求,近年来我校进一步加大了投入,“十五”期间共投入1243万元人民币,用于实验实训基地的设施和设备建设,已建成了适合项目教学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具有现代企业环境,设备先进的机电技术中心、电子技术中心、信息技术中心。以机电技术中心为例,机电技术中心内可进行机械加工、数控加工、模具制造、机电控制、电气控制、自动控制、数控设备维修等技术培训。设备配置与现代企业生产设备基本保持同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大幅度提升了专业教学的能力。机电技术中心的主要设备配置情况详见表三。
表三:机电技术中心主要设备配置表
4、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行学分制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技艺高超、工作勤奋、乐于奉献的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是我校一贯坚持的首要工作任务之一。在孙俊台校长提出的“学校有特色才能生存,教师有特技才有权威,学生有特长才有出路”治校思想的指导下,我校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科技人员,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选派骨干教师出国培训,挑选教师参加国内高校进修和去企业当访问工程师,校内教师技能专项培训考核,组织教师科研攻关,开展校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比竞赛等措施,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而今我校已拥有一支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1)已有12位教师具硕士研究生学历,另有28位教师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
(2)有16位教师具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程技术职称;
(3)有48位教师获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技能等级证书,绝大多数专业教师已获得各类中级技能等级证书;
(4)近三年我校有15位骨干教师出国进修;
(5)近三年有百名专业教师参加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和“四新”专项培训。
(6)我校教师在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得好成绩。(详见表四)
(7)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提升,研究成果丰硕。(详见表五)表五:教科研项目成果一览表
(8)近年来出版社发行由我校教师主编、参编的各类专业教材四十余本。
(9)进一步发挥了我校“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江苏省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作用,2002~2006年间,培训全国、全省各类职教师资共1347名。
七、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对策措施
1、存在的主要矛盾
我校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阻碍深入全面推行学分制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为:
(1)全面推行学分制与配套政策不完善的矛盾 我校目前实行的学分制还是学年学分制,如实行全面学分制,则必定要以弹性学制、兼修第二专业、跨地区跨校间学分互认、工学交替学籍管理等配套政策为基础。目前相应的配套政策还不完善,推行全面学分制有困难。
(2)学生选课需求与教师资源、选课资源不足的矛盾
学分制赋予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利,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千差万别,也因为社会发展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要求的千变万化,新技术、新职业的不断涌现,决定了学生选课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从目前情况来看,学校存在教师资源和选课资源的开发还跟不上学生选课全方位需求的矛盾。
(3)选修课的多样性、学生的流动性与教学秩序控制的矛盾 目前职业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是行政班级,但随着学分制的推行,学生在参加多样各异的选修课学习时,打破了行政班级授课的惯例,到临时组建的教学班参加学习。由于教学班的临时性、自主性及管理上的松散型和学生的大面积流动,往往造成教学秩序控制的困难。
(4)学生选课的积极性与科学性间的矛盾
由于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阅历较浅,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深度不够,往往仅凭兴趣和随众心态选课,造成了学生选课的能力不足,选课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偏差。虽然学生选课的积极性较高,但缺乏科学性,对进一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造成了困难。
(5)教学管理手段与管理效率的矛盾
我国职业学校共有的一大特色是学生多。学分的统计、折算、学习的评价等工作量很大,特别是选修课开设时,千余名甚至数千名学生大规模流动到教学班上课,给学生出勤情况、学习情况、考核情况的统计、登录、管理等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总体上来说,现在还缺乏高效的教学管理平台和相应软件,存在着教学管理手段不足和教学管理高效率要求的矛盾。
2、对策措施
(1)完善配套政策,推进全面学分制改革
职业学校要在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大胆、主动地试行全面学分制,在取得相关经验后,主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由政府研究制订相关政策,以指导职业学校推行全面学分制,深化职教改革。
(2)继续加大投入,强化专业建设
实行学分制,事实上是对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要求提高了。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职业学校的投入,以增加培训岗位,满足学生的培训需求。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以提高选修课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
(3)积极探索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规范管理
针对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带来教学管理上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实践研究,本着“以人为本”与“管理保质量,管理出效益”的指导思想,采用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制订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管理规范条例,以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
(4)加强研究导师制,提高学生的选课能力
实践经验让我们感到,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还不足以完全胜任自主选课的要求。这就要加强研究导师制实行办法,挑选师德修养好、业务娴熟、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导师须全面关心、指导学生的德育和学习,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能力,指导学生自我设计专业发展方向和规划职业生涯,以增强学生选课的科学性,提高其选课能力。
(5)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发高效的教学管理软件,提高管理效率 为适应学分制条件下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要求,职业学校要主动加强与相关企业、专业公司的合作,联合开发实用高效的教育管理软件,搭建好适应现代化职教管理的操作平台。积极鼓励学校专业教师进行相关管理软件的“二次开发”,以提高管理的效率。
第四篇: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一、总则
1.为了进一步促进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 范化,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订本要点。
2.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 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学校管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高等技术应用 性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教学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研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形成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4.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 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师队伍管理,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5.本要点供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以 及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类教育机构(不含自学考试)参照实施。
二、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6.健全教学工作的领导制度。院(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分管教学的副院(校)长协助院(校)长主持教学日常工作。学校有关教学及其管理的指导思想、长远规划、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措施等,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院(校)长会议或院(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要建立健全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和各级领导定期听课、学习、调研的制度,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
7.建立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熟悉教学工作、有经验的教学管理人员组成,在院(校)长领导下,研究和决定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8.建立院(校)、系两级教学管理机构。
(1)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在整个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职能作用,明确其职责范围,建立协调的工作关 系。
教务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应健全机构,配备得力人员,以保证教学工作的稳定、有序运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2)系级组织是学校教学管理机构的基本单位。系主任全面负责系教学管理工作,系可根据情况设教学秘书或教务员处理日常教学行政的具体工作。
9.教研室是按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基层组织,其主要任务是按教学计划规定实施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科技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是否设置教研室由学校自主确定。不设教研室的,其教学工作可由系或其它组织形式实施。
10.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要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和管理理论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国内外教学管理人员的交流、考察活动,适应教学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需要。
三、教学计划管理
11.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要在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学校自主制订。教学计划既要符合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格,有相对稳定性,又要根据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和修订。为突出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可聘请一些在本专业长期工作的企业人员、学校教
师和管理干部一起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并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学计划一经确定,必须认真组织实施。
12.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依据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用人部门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专业目标的确定应努力体现学校和专业特色。
13.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产学结合思想;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原则。
14.教学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
(1)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3)修业年限;
(4)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
(5)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6)必要的说明。
15.制订教学计划的一般程序是:学习理解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广泛开展社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组织校内和社会用人单位专家论证培养目标、基本规格、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教务处提出本校制定教学计划的实施意见和要求。由系主持制订教学计划方案。经学校教学工作(学术)委员会审议,主管校长审核签字后下发执行。
16.教学计划的实施
(1)教务处编制分学期的教学进程计划,对各教学环节提出总体协调意见,安排每学期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教室和其他教学场所,确定考核方式;
(2)系根据教务处的总体安排,落实任课教师、编制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实施计划;
(3)教学计划确定的课程、教学环节、学时、授课时间、考核方式、任课教师等均不得随意改动,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的,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执行。
(4)教学计划的实施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完成教学任务、稳定教学秩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条件。教务处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管理中枢的职能作用,新学期的课程表应在上一学期结束前确定,经主管院(校)长审批后通知到各相关部门和教师,开学前一周,要检查教学准备情况。
四、教学运行管理
17.教学运行管理是学校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整个教学运行管理,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课堂教学(包括实习、实验教学)的管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贯彻教学相长的原则;二是以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为主体的教学行政管理,应制订教学工作制度的规程,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提出要求,并认真组织实施。
18.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落实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最基本的教学文件,学校要重视教学大纲的制订工作。制订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是:
(1)教学大纲要准确地贯彻教学计划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都要服从课程结构与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相同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要按各自课程结构的要求有所区别;
(2)随着各校专业设置的不断调整以及专业特色的不断强化,课程开发的任务较重。新开发的课程,原则上要先制订教学大纲,而后编写讲义或确定教材;
(3)教学大纲要体现改革精神,不能服从于某本教材或某一时期的特定体例;
(4)教学大纲的内容应包括本课程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学习要求以及必要说明等部分;
(5)教学大纲由系组织有关教师依据上述原则编写,经系校有关领导认定批准施行。每门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
19.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最基本的管理活动。
(1)认真选聘有相应学术水平、有责任心、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任课,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要补好教育基本理论课,教师开设新课程要有严格的岗前培训制度,并要求课前试讲;
(2)组织任课教师认真研究和讨论教学大纲,组织编写或选用与大纲相适应的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依据大纲编写学期授课计划、教学进程表和教案;
(3)有组织地进行教学方法研究,对积极钻研并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良好学风、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作出贡献的教师,要给予奖励。
(4)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20.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实践性教学内容要严格依据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中对实践环节的要求进行教学。各院校要特别重视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强的实验项目,加强现场模拟教学的组织和设计,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安排,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行选择。毕业设计(论文)要尽可能结合实际任务进行,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21.凡教学计划规定开设的课程都要对学生进行考核。积极改革考核的内容和方法,着重检查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鼓励采用试题库或试卷库命题,实行教、考分离。要制定严格的考试制度,严肃考场纪律,精心安排考务工作,对考试作弊者,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试卷评阅要认真、公正、客观。教务处要组织对试卷的复核及抽检工作。
22.学校应重视对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安排与管理,课外作业的份量要适当,安排辅导答疑要适当。安排非教学活动不得占用教学活动时间。
23.日常教学管理。学校要依据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学期的运行表、课表、考表,保证全校教学秩序稳定。对这三项重要表格文件的执行情况要有管理制度和检查办法,执行结果要记录在案。在实施过程中,要经常了解教学信息,严格控制对教学进度及课表变更的审批。及时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事故。
24.学籍管理。学籍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在校学习情况及学籍变动、毕业资格的检查、考核与管理。学校应依据上级有关规定,制订本校的学籍管理办法,并建立学籍档案。
25.学生注册制度的改革与管理。学生注册是学籍管理最基本的手段之一,要维护学校注册制度的严肃性,建立严格的学期注册制度。在注册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学年制、学分制的改革。
26.教学资源管理。要搞好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教学设施的合理配置与规划建设,充分加以利用,保证教学需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注意根据需要与可能,改进教室的功能,建设必要的多功能教室。
27.教学档案管理。各级教学管理部门都要建立教学档案,教学档案的范围包括:
(1)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下达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及有关规定;
(2)教学基本建设的各种规划和计划;
(3)自编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实验指导书、习题集、试题库(试卷库)、试卷分析以及各种
声像资料等;
(4)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进程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授课计划、课程教学总结、实习总结等;
(5)课程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6)学生学业成绩、学籍变动情况、学生座谈会记录整理分析、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毕业资格审核等材料;
(7)教学改革进展情况、教学研究计划、总结,典型经验材料和教学研究刊物;
(8)教师业务档案、各种奖励及成果;
(9)教学工作评价材料、教学工作会议纪要等;
(10)其他有必要立档的教学文件和资料。
教学档案实行分级管理,编目造册。建立教学档案查阅制度,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教学档案管理,应充分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28.要充分发挥系和教研室在教学运行过程的管理职能。教研室应按学期初制订的“教研室工作计划”,组织集体备课、公开教学、政治与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活动,定期组织检查和测评教师的教学进程和教学状况。系要定期召开教研室主任会议和任课教师会议,及时掌握教学过程状况总结和交流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及时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9.教务处应协助主管教学的校领导定期和不定期地召开系(部)主任教学工作例会或专题工作研究会,了解、协调和处理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五、教学质量管理与教学评估
30.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全面的质量观,持严格的质量标准。要从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内外部各主要因素(教师、学生、管理、政策、体制等)入手,严格把好质量关,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督导体系,形成分析、评价、反馈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1.认真抓好教学全过程的管理。
(1)把好招生质量关,做好招生宣传、招生录取、新生入学后的复审工作;
(2)抓好教学计划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要精心设计整体优化的教学计划,精心组织计划的实施工作;
(3)把好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关;
(4)注重教学辅助过程的质量管理;
(5)实行科学化的考试管理,建立科学的考试工作程序和制度,严格考试过程管理,进行必要的试题、试卷和成绩分析,认真进行考试与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6)实行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制度。
32.建立教学质量检查考核制度,并制订科学的、可操作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全校的教学质量检查,学校可根据情况每学年或每学期进行一次,由教务处组织实施。
33.实行教学工作督导制。选择一批热爱教育事业、教育思想先进、有丰富教学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的老教师(包括退休教师)和有专业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组成教学工作督导组织,进行经常性的教学工作督导,及时提供质量信息。
34.建立听课制度。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及教务处长、系主任、主管教学的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都应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包括实验、实习课),全面了解教师教课与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教研室应组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
35.组织开展教学评估工作。教学评估是调控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应经常化、制度化。教学工作评估一般包括校、系总体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课程和各项教学基本建设评估;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估等。开展教学评估工作要与日常教学管理与
建设相结合,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为重点,建立起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坚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原则,不搞形式主义。
36.教学评估工作要和学校内部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教学评估的结果与教师职务的评聘和报酬挂钩。对在教学上取得优秀成绩者要给予奖励,对教学责任事故,要分析事故原因,吸取教训,并按章处理事故责任者。
37.建立教学信息的采集和统计制度。对新生入学基本情况、学生学习和考试情况、毕业生质量及就业情况等主要教学信息应定期采集并进行统计分析,以不断改进学校的教学工作。
六、师资队伍管理
38.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学校要有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层层落实。要注意培养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并且要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要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包括科技工作)和业务(包括教育科学知识)进修,大力培养并尽快形成一批既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专职教师作为中坚力量,也可从社会上聘用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39.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各校自身的教学工作总量和师生总体比例要求,确定学校的教师编制,制定教师工作量管理办法。教师工作量完成情况与教学质量优劣应作为教师聘任、晋职和提级的依据。
40.学校要明确各级教师的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岗位职责分工。实行聘任制,建立教学岗位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对教师的政治表现、业务水平和工作成绩定期进行考核,一般每(学年)考核一次,考核情况载入教师业务档案。
41.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新教师要进行岗前培训。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工程设计和社会实践,鼓励从事工程和职业教育的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培养具有“双师资格”的新型教师。学校应十分重视实验技术人员和实习指导人员的选配和培训。
42.学校应制订各种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政策和措施,设立教师奖励基金,重点向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倾斜。对于工作不负责任,教学态度不认真,不能为人师表,教学效果差的教师,应调离教学岗位。
七、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43.专业设置与调整。根据社会的有效需求设置专业,要善于发现和预测新的社会需求,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新的专业。注意优化专业结构,保证基本办学条件,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
44.实训基地建设。建设校内系列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学校要依据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全面规划,逐步实施。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训练的旧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注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防止各专业自成体系。地处一个城市的同类学校也可共建实训基地,还可开展职业培训的有偿服务。
45.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尽可能争取和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实习。
46.做好实训基地的实训管理。实训管理包括:技术管理、设备管理、经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各项管理制度建设,要努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提高投资效益。
47.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和使用要有合理的规划和完善的制度。基础理论课教材的选用既要
注意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又要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鼓励选用通用教材和国家优秀教材,特色课程或专业课程可依据教学大纲组织自编教材或讲义。教材的类型包括文字教材、实物教材和声像视听教材等,特别要鼓励教师使用声像视听教材。
48.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要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抓好教师严谨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师表以及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学风。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特点,鼓励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及相关知识,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注意学生的创业精神。要特别重视考风考纪的教育,杜绝考试作弊行为。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49.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按照教育部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各种制度,制定完备的教学基本文件,在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化上下功夫。
八、教学管理与教育理论研究
50.教育教学管理是一门科学。学校的教学管理必须以正确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必须以教学管理研究和教育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展教学管理研究与教育理论研究是所有教学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和教师的共同任务。学校要把教学管理作为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学管理的一些重点课题进行理论研究。
51.加强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之间教学管理和横向联系与交流,合作开展教学管理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工作研究,共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九、非全日制及函授、广播电视教育的教学管理
52.上述要求同样适用于非全日制及函授、广播电视教育的教学管理。
第五篇:魏书生的理论和实践
王云玲
(摘自《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2.2)
从教至今仅十数年的魏书生成就斐然。他的显赫名声不仅誉满教育界,而且闻名全国。年岁刚过40的这位特级教师早已进入全国劳动模范之列,并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之一:魏书生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称号。这些较高荣誉称号的获得,不仅是他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的标志,也是他具有当代中国特点的教育理论的推行结果。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改革家,实践家,魏书生对教育理论探索的成熟性,可行性、有效性并不亚于从教一生的老教育家。本文拟从如下几方面对其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坚持正确的治学、办学指导思想,即明确的素质教育,是魏书生的一贯教育思想。
魏书生走上教育讲台的十数年,正是普通教育、整个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鼎盛时期。很难说有哪些政府部门,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哪些家长,甚至学生自己不是以追求升学率的标准来要求学校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犹似一股强劲的飓风,刮得校长、教师、学生头昏脑胀。但,正是在这种飓风式的潮流中,魏书生尽管刚刚踏上教育讲台,却以改革家的胆略和气魄反其道而行之。牢牢地统帅他的教育实践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我想的是二十年后我们国家的一代新人。”为此,他象统计师一样给学生算了一笔帐,到2000年仍有百分之九个几的人不能升入大学。“无论那时的他们和现时的你们,都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祖国各条战线的主力军,人生道路要靠自己走。因此,必须培养自载教育和自学能力。”这铿锵有力的一笔帐既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又能有力地顶住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正是由于坚持把追求升学率教育转为素质教育的思想。魏书生的眼睛不是只盯住几个能升学的尖子,也不是单纯地抓住升学考试的几门学科,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苦心钻研差生心理,因材施教,满怀豪情地教育每一个学生。他大胆地冲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障碍,坚定地沿着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道路走下去。为此,魏书生采取诸如“道德长跑”;“健身长跑”,记忆力体操,智力体操,眼保健操等措施,并且每周还安排课外阅读、写日记,抄格言,唱歌,画画,游戏,观察自然,参加社会实践等诸多活动,把德,智,体,美作为一个整体既着眼当前需要,也着眼未来要求去培育学生。
二,推行科学的,民主的教育手段和管理方法是保证魏书生教育效果的有力措施
只有端正的教育指导思想,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民主手段作保证措施,这种思想难免不成为空想。正确的思想要通过相应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的。十余年的实践证明,魏书生在短期内就能获得理想的成就,其有效的法宝就是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民主的手段。在科学管理方面魏书生坚持是:1,建立计划系统;2,建立监督检查系统;
3、建立总结反馈系统,关于民主手段,他认为,一是教师要有公仆之心,二是学生要有自主之意。在教育教学中魏书生用民主集中的办法把学什么、怎么学,目的要求是什么,明确地交待给学生。他在教育过程中完全废除了强迫命令,以及压服的手段,坚持师生平等的合作型关系,既注重教师的指导性主导作用,又发挥学生的自治性主体作用,大力启发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与此相适应,在教学中魏书生创造地总结出六步教学法以激发兴趣、引导前进,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切实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魏书生很形象地把科学与民主比作教育集体这只鸟的两翼,缺一不可,否则这个集体是腾飞不起来的。三,教人以渔,终生受益是魏书生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出发点人们常用“授人以渔,一餐之需,而教人以渔,终生受益”这句话来表明“教给方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问题,是多年来认真而严肃谈论的话题。可是究竟怎么做,有谁做得怎么样?魏书生对此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做出了肯定而出色的回答。魏书生不但非常赞赏我国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句名言,而他自己也一再强调“我从来不计算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我考虑的是如何培养他们获得知识的能力”。十余年来,魏书生始终遵循这条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观原理,按照知,情,行、恒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方法,并且取得了无可置疑的效果。
魏书生关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理论和实践多次著文阐述。他所坚持的“培养习惯”的论点,好比一个几何图形,是由点到线,到面,最终形成一个自学能力的体。魏书生同时也形象地把培养自学能力的习惯比作一部机器,其运转过程即首次慢动,到逐步加速,进而控制时空,最后进入轨道。这是一个极科学而又恰当的比喻。自学能力与习惯的培养,犹如冲破重重阻力进行空间轨道的飞行器,最后基本是靠惯性运行的。魏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作法,实践证明是非常富有效力的。他科学地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通常是:1.、定向,引导学生画知识树,归纳知识系统,2、自学,指导学生按科学的规律和方法自学,3、讨论,解决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4、答疑,由教师引导解答讨论中仍未解决的问题,5、自测,依教学要求,学生自己出题、自答,自评,自检效果,6、自结,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收获。十余年来,凡是魏书生所任教过的班级学生不管换了几轮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仅从1985—1988年这届学生为例,便可一目了然。这三年中,他既是两个班级共135名学生的班主任,又是他们的语文任课教师。这期间魏书生离校开会近三百天时间,最多一年离校达四个半月。语文课学生自学;没请人代过一节课。这段时间班级还接待过全国20多个省市的老师近万人次听课。1988年暑假升学考试时,该两个班级135名学生全部达到了上一级学校录取的分数线,百分之百的都升了学。不仅学生的及格率占全县第一位,而且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也占全县第一位。与此同时,该两个班级达到省级中专录取分数线的人数比镇内其它学校的总和还多这一年全盘锦市中学毕业生的政治,语文,英语,数学,化学,生物六个单科考试第一名也都是他任教班级的学生。全市44所中学总分超过600分的考生共30名,魏书生班级的学生就占三分之一。不仅如此,全市总分前三名都是他的班级学生。这真是惊人的创举。
魏书生从教的十余年中,没有让学生抄写一篇所讲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也不留作业,不考试,不批改作文,总之,在别人眼里通常都由老师做的一项,在魏书生这里都由学生自己去做,而学生的学习成绩又非常出色。其奥秘就在于魏书生把学习方法真正地教给了学生,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又不能不说,魏书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独具匠心的。
四,坚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魏书生成功的前提
我国的人民教师千千万万,从教一生的教师更是数不清,但是象魏书生这样成功的教师,且是“马到成功”的教师并不多见。总观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理论,实践,如同一篇完美的诗作,天衣无缝,令人折服。时间越长,越使人看得更清楚,魏书生的成功取决于他作为人民教师的素质。尽管他的学历不高,但是“自学”首先使他成为知识渊博的人。这使他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他本人就是他所培养的具有自学能力的学生的楷模,是一位勤奋好学的典范。这里不难看出,魏书生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是他自己怎样认真读书,刻苦学习,并有所得的成功经验,他就是向学生传其所得的自学方法和科学规律的再现。魏书生的成功,还在于他不仅有“公仆之心”,而且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之行来熏陶学生。他常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在人世间捧着一颗心来,不拿半根草走”来自勉。他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先做。他规定学生坚持“道德长跑”,他自己也率先写了几百万字的日记,笔记、文稿。他要求学生坚持的“健身长跑”,他自己也不辞辛劳地和学生一起做。他号召学生自学,他自己也带头自学,甚至不放过外出开会的任何空隙时间,等等。
在育人方面,魏书生还以身作则地抵御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在金钱冲击每个角落的时候,他的班级从不收费,更不借故乱收费,相反,魏书生还用自己本来收入不多的钱,拿出数百元给学生买书读。多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给学生补课,却从来没要过一次补课费。由于青少年涉世不深,一些学生对社会及其关系的看法就容易以点概面、以偏概全,也难免在认识上有误区,对此魏书生想方设法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同时也以身作则地抵御来自方方面面的不正之风。“既教作文,又教做人”,这既是魏书生对自己教育思想的概括,也是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体现。
改革是前所未有的事业,改革的路是漫长的,中国的教育改革无论是从理论的探讨还是在实践中的摸索都是无止境的。对魏书生这样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改革家,要求我这样一篇短文,把他的理论与实践作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精辟而透彻的分析,显然是不实际的,也是我力所不及的。不过,魏书生已经完成的改革业绩是有目共睹的,他留下的敢革足迹是清晰的。他不背传统教育的包袱,也不囿于传统教育的框子,他有独立的思维品质,他有着自己执着的追求。在教学改革中他闯出的是一条新路。他的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因为,以陶行知、叶圣陶为代表的老一代教育家对他都有影响,国外,苏联的主智主义教育流派,日本的“全人教育”流派,美国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他都有所吸收和借鉴,然而,他走的是自己的路,他的教育教学是有个性的,已经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教育风格。他是与传统教育截然不同的中国的现代派,他是与日本小原国芳有别的社会主义的“全人教育”,从他身上能看到苏霍姆斯基的影子,又不全是。他的教育主张使人耳目一新,他的教育实践令人赞叹不已,他的教学效果让人折服。
为有成效地改革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为全面落实我国的教育方针,为培养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必要深入研究魏书生,宣传魏书生,学习魏书生,如果本文能在这方面起一点作用,我的目的算是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