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应做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5 14:3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应做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应做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应做的几点思考

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应做的几点思考

在思想品德课中始终贯穿心理品质教育,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更好地融入社会,回馈社会,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本着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从尊重人、帮助人,到发展人的思想,通过采用提高认识,课程和教法的改革,以达到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几点思考,与大家探讨: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心理素质过硬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健康的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对自己的心理素质、业务能力、授课特点、社会角色等有一个全面准确的定位,不盲目、不畏惧,勇于担当,通过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业务培训、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二、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也是课堂和学校教育的“终端产品”。“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了解全面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全面已势在必行。当今信息社会,学生接受的信息是庞大而复杂的,鱼龙混杂,很多学生在互相干扰的信息面前也很“纠结”。只有设身处地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矛盾的心理,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缓解和解除学生的心理矛盾,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教师要有效沟通学校。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科教学不能涵盖学校教育的全部。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过程中,思品课教师还要发挥教师群体和学校环境的力量,让学生接受到更直观、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方法,让更多学科的教师参与其中,发挥群体优势,争取更好效果;创办专刊,向广大师生传播有关心理现象的知识、信息和动态,有效地优化了学校的“心育”环境;加强和完善教室文化、宿舍文化、校园环境文化等校园建设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教师要懂得放眼社会。

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如致家长的一封信、召开家长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努力创设出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形成更多有健康心理素质的社会群体。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个学生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不仅仅成就一个社会个体,这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国运昌盛,需要全社会的行动和努力。

第二篇:优化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优化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教师心理问题不断受到关注,许多调查都显示部分在岗教师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教师都反映现在当教师压力太大,升学压力过重,竞争过于激烈,工作强度超过平均,社会期望过高。由此而引起的心理应激不断威胁着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心理健康已经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众所周知,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精熟的教学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够健康,就会对教学、育人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所以,有针对性地研究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新时期教师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并思考相应对策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心理学理论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能够充分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使之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并有创造的理想。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个体达到心理健康状态,成为心理健康的人。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具有下列五种良好特征的心理健康的个体:

第一,广泛的活动兴趣;

第二,融洽的人际关系;

第三,健康的情绪体验;

第四,积极的进取精神;

第五,稳定的工作热情。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影响会很深远。因此,教师不仅要具有健康的心理,还应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尽管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已有一些时日,但其效果不容乐观。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比如,仍有不少教师把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有的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却认为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更有不少教师认为心理健康虽重要,但比起中考、高考来就不重要了,类似思想观念仍然普遍存在。因此,只有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有着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有意识地培养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2.有利于学校工作效率的提高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1

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4、有利于师生的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身心疾病。身心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分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

三、教育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是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的重要途径

实践是运用知识、提高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应把所学的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去。

(一)在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教材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料,既集中了前人的各种非常有价值的经验成果,又具有社会性,所以应多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兴趣特点编制。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二)在师生交往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学生在学校的交往除了与同辈群体进行交往之外,最主要的交往就是师生间的交往,师生间的交往除了课后,最主要的时间还集中在课堂上,课堂上的交往主要表现在提问、评价、关注等方面,因此教师应掌握对学生的提问策略,如多用询问式或期待式,少用命令式。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多用赞扬式、肯定式,尽量不用否定式。还要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像皮格马利翁对待自己的雕塑作品一样对待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期待自己的学生都能成为强者。

(三)在课外活动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行为

课外活动是一种学生喜爱的活动,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诸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活动等,来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现代教育的发展走向,致使教师的角色正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知识的点拨者、促进者,道德的引导者、示范者,思想的启迪者、疏导者,人格的塑造者、提炼者,教育实践的改革者、开拓者,的确任重而道远。放眼明天,把握今天,路在脚下。在跌打摔爬中,体味为师的艰辛,领悟教育的真谛;在自强不息中,积累育人的经验,提升人生的品位,这应成为广大教师的理性追求。

第三篇:申请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面试辅导

C证面试辅导 面试程序 抽活动课说课内容 备课 可带资料 面试 不可带资料,可带自己写好的东西 自我陈述 面试员质疑与评价 评价标准 稳定的情绪 自然的表情 流畅的表达 准确的自我分析 恰当的课题 具体的活动环节 面试评价标准 运用基本理论是否得当 辅导过程设计是否得当 语言思维表达是否得当 情绪行为表现是否得当 对自我分析的综合印象 面试注意事项 衣着得体 充满自信 目光平视 面带笑容 坐姿自然 携带身份证 注意事项 带参考资料 面试时尽量不读 与测试员有目光交流 面试内容

一、自我分析:

1、对自己的心理素质做一个简要分析,包括:性格、气质、情绪、思维等. 2、简述自己申请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理由。时间:5分钟。

面试内容

二、活动课 根据所指定的内容范围,以自己所在学校的学生为对象,构思与设计一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并简述各项设计安排的主要理论依据。时间不超过10分钟。气质类型及特点 胆汁质 热情积极,容易感动,情感体验深刻而且稳定,行为坚忍不拔,迅速而又坚定,言语明确,并富于表情。情绪方面,无论高兴还是忧愁,体验都非常强烈,容易暴跳如雷;工作上生气勃勃,工作表现顽强有力。思维敏捷,爽直果断,有进取心,不怕困难,精力旺盛。抑郁质 多愁善感,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多血质 感情容易表露,行为敏捷,思维灵活,反应迅速,有很高的热情,喜欢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强,感染力强,适应性也强。缺点是轻举妄动,做事欠考虑,容易盲动出错,同时也缺乏耐力和毅力。粘液质 感情不容易发生也不容易暴露,即使在可能引起激动的情况下,也很难引起激动,“喜怒不行于色”。遇事谨慎,三思而后行,持久力强。

心理辅导教师基本素质 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有爱心; 有奉献精神;

name=baidusnap1>宽容的胸怀; 有耐心、沉着、冷静; 有敏锐的感受性; 有较强的理解力; 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教育责任心; 有维护自己身心健康的能力 申请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理由如下: 心理辅导工作是一项“必不可少、大有作为、功德无量”的事业,充满人文性,实实在在影响人的一生。我喜欢做些实实在在、能为别人带来快乐的事,同时从事心理辅导工作对我自身人格的完善很有帮助。具有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应有的个性特质,如较强的感知能力,善于洞察对方的情绪、情感,为人善良,喜欢帮助他人,不计个人名利,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有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的人性观。心理辅导活动课构思与设计 ①本堂活动课的主题; ②本堂活动课的主要目标; ③课前准备的主要内容; ④活动的主要过程; ⑤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原则 动感第一原则(活动性-基本形式)情境体验原则(体验性-关键和价值所在)现场生成原则 主体参与和成员互动原则 和谐有序、民主开放原则 倾听、理解与尊重原则 “全人发展”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 助人自助原则(实质)活动课方案基本格式 活动主题 适用年级 辅导理念 辅导目标 设计思路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暖身活动、体验感悟、与人分享、引导实践(明镜台、智慧泉、回音壁、启示录)活动主题

自我意识辅导

学习心理辅导 人际交往辅导 生活适应性辅导 自我意识辅导―

name=baidusnap0>学会认识自己 ●罗杰斯认为:自我意识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

△ 自我认识辅导――从“自我知觉”、“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角度展开;

△ 自我体验辅导――从“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等角度展开;

△ 自我监控辅导――从“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调控”等角度展开。

学习心

学会学习

●张春兴认为:在个体20岁以前的五个发展阶段的发展危机,无一不与认知学习时成功或失败所带来的快乐或痛苦经验有关。△ 智力因素发展性辅导(智力因素有哪些?)△ 非智力因素发展性辅导(非智力因素有哪些?)

人际关

学会交往

△ 同伴交往辅导

△ 师生交往辅导

△ 亲子交往辅导

△ 陌生人交往辅导

生活适

学会生活

△ 青春期适应辅导

△ 环境适应辅导

△ 升学就业辅导

△ 消费休闲辅导

辅导理念 辅导理念是辅导教师设计班级辅导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指南,它反映了辅导教师对组织某一次辅导活动的理性思考,它侧重于表述辅导教师对辅导主题的理解和把握。辅导理念主要包含了三个层面:

⑴ 教师对辅导主题在理论上的辨析。

⑵ 确定这一辅导主题的针对性是什么?也就是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倾

向是什么?这个问题要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中去找依据。

⑶ 实施这一辅导主题要达到的目的或产生的意义是什么 在我们设计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时,首 先要考虑的是: 我要解决什么问题? 班里学生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是什么? 他们的年龄特点又是什么? 这样,我们的选题才会有的放矢,才会受到 学生的欢迎。辅导目标 要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目标,目标必须集中,必须可操作,不宜太宽泛太笼统。放松心情,调节情绪,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注意有重点地坚持一些辅导的共性目标――如

任;

学会自我接纳;容忍别人;学习作出决定并接受其结果;减少孤独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增强关怀别人的能力;学会善解人意;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建立良好自我意识;合理调控情绪;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训练抗挫折能力;培养注意、记忆和想象等思维品质。

辅导思路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其关键在于理清思路,如果设计思路没有理清,情况就会比较被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学生主体参与率很高、课堂活动流程动感很强。辅导活动的现场是瞬息万变、很难预测的,把辅导理念和基本步骤仔细想清楚,并且多考虑几种可能出现的学生反馈的角度以及自己应对的办法。过程中感觉不够流畅、效果不佳,除了教师个体因素外,问题往往出在辅导思路的迷失上。

活动过程 团体暖身阶段(初步互动,营造氛围)团体转换阶段(创设

境,提

题,激发探索)团体工作阶段(自我开放,面质回馈,问题探索)团体结束阶段(收获延伸,问题解决)团体暖身阶段(5分钟)通过热身游戏或其他媒体手段,促成团体成员初步的互动。营造轻松温暖氛围,调动情绪,集中注意力,增进信任感和凝聚力。充分展现教师的“尊重、接纳、关爱”的辅导态度。微笑、点头等体态语。必要时明确告知团体基本规范及辅导活动的注意事项。游戏、肢体活动、影视、音乐暖身 团体转换阶段(10分钟)以形象具体的方式提出某一个被团体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出团体成员不同观点和不同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的碰撞和冲突。鼓励全体学生参与互动讨论,积极对他人的意见予以回馈。小品表演、录像或电影剪辑、游戏情境 团体工作阶段(20分钟)设置更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反应学生成长困惑的活动或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体验思考。继续催化正向团体动力,促进学生自我开发。鼓励团体成员间不同观点交换,在支持与面质间取得平衡。注重团体的组织调控,引导学生关注团体目标,鼓励学生倾听,共同研讨有效策略。团体讨论(六六法、配对法、鱼缸法、代议法、班级论坛)、创意思考(脑力激荡、六W)、联想活动(自由联想、故事接龙、语句完成、辩论活动、机智问答、角色扮演、身体活动、回馈活动、比拟活动等综合运用。团体结束阶段 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收获,澄清团体经验的意义 鼓励学生将认知、经验加以生活化与行动化,使自己的收获向课外延伸 注意问题 结构完整、层次分明、主题明确、形散神不散 必须让学生“动”起来 必须从情景体验开始,引领感悟 必须促成主体自我发展 确保每个学生被注意到了 不要讲得太多,要创设平等和谐民主开放的氛围 必须拒绝对学生作否定性评价 祝您成功!* * 总体来说我是一个性格外向、胆汁质和多血质混合气质类型的人,具体来看大致如下: 对待自己:我是一个自信、自爱、自强、大方、谦虚的人,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属于天生的乐天派。“过去不等于 未来,只要起步,永远都不算晚” 是我人生的座右铭。

对待他人:我是一个喜欢和人交往,乐于帮 他人,能处处尊重、信任他人,对他人热情、关心、正直、诚实、礼貌、讲信用、重感情的人。能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站 在他人的立场审视自我的行为,体验他人 的心理感受,努力让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对待工作:我是一个敬业、乐业、勤奋、敢做敢为、精力旺盛、喜欢尝试新事物、积极上进、有较强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人。对待现实:我是一个适应环境能力较强、不容易 被击跨、节约、能吃苦的人。认知方面:我是一个反映灵敏、记忆准确、思路 清晰、想象丰富、善于洞察对方的情绪、情感的人。情绪方面:我是一个情绪周期性较为明显,有些冲动 但能善于自我调控的人。意志方面:我是一个坚强、勇敢、自主、果断的人。个性方面:我是一个能够体验此时此刻的情感、对情 况作出有节制的反映,能够以积极的方式 体验自我、悦纳自我、对生活充满信心的 人。是心理素质(性格、气质、情绪、思维等)自我分析,不要写成个人小结 语言生动 活泼 可以有鲜活案例 不要千篇一律(所提供的例子仅供参考)自我分析注意事项 温馨提醒

class=“ad_box”>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

第四篇:教师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摘要]网络欺凌指人们利用互联网做出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恶意、重复、敌意的伤害行为,以使他人受到伤害。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网络欺凌现象严重,并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了巨 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现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欺凌;青少年;心理原因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684(2013)12-0007-03 青少年网络欺凌:现状与思考

□ 崔璐 张野

一、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l。现在我国网站的注册数据位居世界第一,而1997年我国网民才62万。今年的全国人大第十二届第一次会议中有代表提出,在互联网的世界巾,信息随意传播,真伪难辨;各种人生观、价值观,在网上自由呈现;传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围观性、从众性和发泄心理。这样的网络环境易对心智还不成熟的青少年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今天的青少年通常被称为“网络一代”,他们通过大量的数字和电子技术,包括互联网、社交网络工具(如QQ、校内微博)、于机和在线游戏进行沟通。这些数字和电子工具是他们同龄群体彼此沟通的“生命线”(Keith&Martin,2005),然而成年人或许低估了科技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技术的扩张和可用性为青少年提供了许多好处(如教育和社会福利),但互联网和移动技术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网络欺凌发生率的增加。

二、网络欺凌概念的界定

欺凌是一种敌对的和有预谋的恶意活动。Dake(2003)提出一个人因受到伤害而产生痛苦后,会将欺凌实施给另一个人。欺凌引起的情感和身体的损伤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有关部门也采取了法律行动。欺凌已逐渐从面对面的伤害转变成多媒体的互动,电子通讯的发展是网络欺凌的基础。网络欺凌是欺凌的一种,但不同于传统的校园欺凌,它潜伏在隐蔽和匿名的网络空间。网络欺凌滥用了科学技术(Willard, 2006)。

网络欺凌是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和互联网发生的。Hinduja和Patchin(2011)提出每一代孩子都有欺负他人的现象,然而最新的一代,已经能够利用网络技术来扩大他们的势力范围,加深对他人的伤害程度。网络欺凌通常会引起青少年的创伤性经历和无数令人不安的躯体、认知、情感和社会后果(Carncy,2008;Hayward et al,2001;Patchin& Hinduja,2006)。不同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因为技术的便利性、方便性和匿名性可以深入青少年的生活,其形式包括戏弄和嘲笑(Hinduja&Patchin,2010)。有研究者认为网络欺凌是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汛、聊天室、网站和数字信息或图片发送到手机(Kowalski&Limber,2007)等途径实现的。网络欺凌的监控具有挑战性,因为它通常发生在私人聊天信息、不公开的论坛、个人手机短信和其他形式的交流中,不易被其他人看到(Moire.2012)。

综上所述,网络欺凌就是在网络科技的背景下,人们对他人实施大范围的敌意、重复、攻击和威胁的伤害行为,并造成了他人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

三、网络欺凌的现状

“如果他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早知道他有多么的绝望,也许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来帮助他。”——这是一对父母在知道儿子自杀的噩耗后发出的感慨。当他们知道自己的儿子在互联网和社交网站上被同学骚扰后是多么无助时,他们试图改变儿子死去的事实,但为时已晚。青少年中网络欺凌所造成的悲剧变得越来越多。

(一)国外网络欺凌现象极为严重

美国的网络欺凌现象较为严重,研究表明,约1/4的学生遭受过网络欺凌(Li ,2006;Wright et al,2009),约1/6的学生欺凌过他人(Li,2006);另有研究表明这些数据被“低估”了(Dehueet al,2008;Kowalski&Iimher.2007)。网络欺凌甚至导致了青少年的自杀行为。例如2009年,两个女学生由于无法忍受学校社交网站的欺凌辱骂而自杀(Starr,2009)。

网络欺凌不仅在美国存在,也在全球许多国家蔓延。在韩国.一个女学生因在火车上拒绝清理狗便,照片发布到了网上而被骚扰,甚至搬家(2008)。在日本,14岁的女学生上吊自杀,原因是她的朋友在网络上说她的坏话。在新西兰,研究发现1530名学生中,43%的参 与者曾经历过网络欺凌的事件(Raskauskas,2010)。在英国,有1429名学生认为他们和挑衅者之间的意图和力量不平衡(Ilunter et al.2007)。受访者的年龄都在8到13岁,他们觉得自己没有方法和能力解决被欺负的问题。另有研究指出,学校中增长的网络欺凌问题是攻击性行为的一个方面(Jenniferet al,2006)。在加拿大,177名参与调查的学生中,54%的学生是传统欺凌的受害者,25%的参与者曾遭受过网络欺凌,15%的参与者通过网络手段欺凌过他人。另外,现实生活中曾遭受过欺凌的学生也会变成网络欺凌的实施者。据调查,大约有3/4的网络欺凌行为持续时间为一个月左右,但1/4的网络欺凌行为会持续几个月甚至数年。而且即使持续时间短,影响也很恶劣。调查还显示,有1/3的网络欺凌受害者被骚扰过三次以上,大约有一半的网络欺凌者用电子手段欺负过不止一个人。

(二)国内网络欺凌现象日趋增长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网民数量急剧上升,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显示,到2012年初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32亿,占整体网民的45.1%,占青少年总体的64.4%。近几年社交网络(如微博、贴吧、空问等)的发展,更加速了网络欺凌现象在中国的蔓延。国内只有少数学者对网络欺凌现象进行了研究,多数人并不了解网络欺凌。本文搜集了国内近几年的网络欺凌案例,希望引起人们对网络欺凌的关注。

常上网的人一定听说过“人肉搜索”,从2006年的“女子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2009年的“贾君鹏事件”到2010年的“主播门事件”。“人肉搜索”一方面提供给人们一个相对自由的表达平台,发泄在现实社会中压抑的情绪;另一方面当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被毫无保留地公布之后,其会遭受到巨大的人身攻击和伤害。

另一种“中国式”的网络欺凌产生于贴吧。贴吧为人们建立了一个在线的交流平台,让那些对同一个话题感兴趣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方便展开交流和互相帮助。然而,贴吧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网络问题。例如2007年,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在贴吧里被攻击,他本人和家人的私人信息被曝光,更有人将他的头像和动物结合在一起,做成漫画并在网络上传播,他的人格受到了极大的侮辱。而2009年1月,香港基督教服务处调查了900余名小学四年级至中学六年级学生,结果表明,18%的学生曾遭遇网络欺凌,13%的学生承认过去一年内曾于网上欺凌过别人。

四、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心理原因分析

网络欺凌已经引起了不同学科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大部分的学者是从社会环境和政府法律等方面对网络欺凌的原因加以阐述(李静,董金秋,李震英,2010)。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青少年期从十一二岁开始到十七八岁结束。这一时期是人们从孩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很容易出现一此心理和行为偏差。心理变化产生的问题成了青少年网络欺凌的一部分原因。

(一)身心发展的不平衡

人的心理发展离不开生理发展,只有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保持同步,人的身心才会达到 健康、和谐的状态。青少年时期在人的一生中相对特殊,人在这一时期生理发展的速度极快,而心理发展相对缓慢。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速度不一致,导致了青少年的身心处于不平衡 的状态。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引起了青少年许多心理冲突和矛盾,其心理水平呈现出半成熟、半幼稚性。

因为生理上的快速发展,青少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这种强烈的成人感促使他们产生了独立意识。网络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尤其对于想要摆脱孩童时代的青少年,他们急于在互联网中了解世界、证明自己的成长。他们不再对父母和老师言听计从,并且产生了强烈的逆反情绪。但是,青少年并不希望完全摆脱父母,他们希望父母能够在精神上支持和理解自己。然而许多父母并没有处理好这一时期与孩子的关系。这就导致大部分青少年选择网络,他们在网络上发泄情绪,甚至以伤害他人来获得快乐。此时,父母和教师在青少年心中的道德约束作用相对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欺凌事件的发生。

(二)自我意识的偏差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他们尝试着扮演种种角色,觉得难以理解别人,别人也不理解他们。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也提出,青年期是形成自我同一性或出现同一性混乱的时期。自我意识的飞跃,使得部分青少年个性上出现了一些偏差。

个性上的偏差主要表现为总觉得别人不怀好意,这种想法促使青少年变得压抑和紧张,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无处宣泄自己的痛苦,网络恰好解决了他们的需要。在网络的世界中,没人知道各自的身份,人们更不会为自己的网络欺凌行为承担后果。

青少年也会产生反抗心理,其中一种表现形式是冷漠。现实生活中对于他们想要反抗的人,通常会采取无视的态度。而强烈的报复心理促使他们在网络上攻击想参加这样的亲身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发展和培养其创造力。1画一画中再现文本情境

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凭自己经验,动手画一面,在课文情境的再现中加深理解,获得新知识。如教完《赵州桥》一课.设计的作业是:请你回去熟读第一、三自然段,再根据理解画出赵州桥的简笔画。从中加深学生对李春的设计和创造才能的认识。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思维活动始终处于兴奋之中,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和乐趣。2做一做中培养探索精神

在学生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健康的情感、情绪。如我教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后,设计的作业是:请回家和家长一起动手做一做实验,看看结果如何。在这一实验性作业中,学生在动手中既巩固了语文知识,又活用了常识学科的知识,数学学科的计算知识,体现了学科整合的理念,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新能力,让学生有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推陈出新、继续探索的可能。3养一养中了解事物特征、科学研究发现,孩子们饲养小动物有益身心健康,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心、责任心,还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状物课文,我们在课后作业中开展养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学生的知识,让学牛获得愉快而难忘的体验。如教学《白鹅》等课文时,设计的作业是:回家后条件允许的学生可养些蜗牛等小动物,仔细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得不到的知识。学生在相对独立的状态下,以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进行求知、研究、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完成作业,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4查一查中丰富生活经验 小学语文教材的说明文占了很大份量,教完这些文章后,我们可设计调查作业,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进行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如教完《飞向蓝天的恐龙》后,设计的作业是:请你去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编制恐龙专题小报一份。这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的喜悦,体验了成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蓬一小,杭州,311225)

编辑/杨怡 终校/黄才玲

教师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梁淑桢

[关键词]教师子女;心理健康;家庭教育

教师子女是教育群体中的特殊人群,他们因为有做教师的父母,在学校中就有了一些所谓的便利和特殊照顾:教师的偏爱,享受特殊待遇。这些的确为教师子女的成才提供了捷径,但结果却与人们的普遍认知大相径庭。

我作为一线的班主任,又是孩子的母亲,对教师子女的成才非常关注,环顾周围的教师,我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教师子女能成为优秀人才的很少。更奇怪的是,优秀的孩子相对集中在父母是教研工作人员或学校行政人员的范围里,而真正 一线教师的孩子实不多见。为什么会这样?分析来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身为教师的父母,本身过于重视或者轻视基础教育,从而造成自己的孩子偏离正确的方向。

在我接触的教师的孩子和自己的女儿身上,我见到最多的就是两种教育倾向。一般来说,初高中教师对基础教育有一种屑高临下的态势。这种思想倾向使较高层次的教师站在教育的更高点上,从而忽视子女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他们觉得小学知识层次较浅,不用下大工夫,这种思想或多或少会被孩子感受到,这就有可能直接导致孩子对自己的老师所授知识、所讲道理持怀疑态度。有关调查数据表明,中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自制力最差的时期,若在这一阶段的校园生活中没有一定权威信仰的支持,极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甚至偏离人生的正确方向。早期教育失败后即使作出再大的努力往往也无力回天。可见,教师对白己的子女早期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基础教育时期子女教师的充分尊重是非常必要的。陶行知 先生曾说过:“必须唤醒国人明白幼年的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作为教师,更应明白这一点。可惜许多我的同行忘记了这一点。

另一种现象就是教师本身的优越性,带给孩子的不是真正的帮助,而是适得其反的作用。因为有同事关系,教师自然就萌生了得到照顾的想法。座位的安排,班干部的选拔,各项活动的参与,甚至是学业上的小灶,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这些无形的照顾使教师子女 产生了优越感,缺点和不足被忽视或淡化,孩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还有可能造成同学间的矛盾。这些好心的照顾起到的却是反向效果,更有甚者一旦脱离这个环境就会因“失宠”而导致心理失衡。孩子是天真烂漫的,他们最需要和最懂的就是平等,任何特殊的对待都不会产生好的结果,这种教训在实际中屡见不鲜。

其次,教师角色转变不当,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这也是教师的孩子心理成长的问题之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是截然不同的。在学校,听话乖巧是衡量学生的一条重要尺规,这种判断的标准使得大多数教师在思 维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 学生。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格外严厉,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过于关注琐碎的细节,对孩子个性化的举动都视作大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尤其偏爱说教。长此以往,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遇事也会更多地考虑困难的一面,他们关注细节过程比关注结果要强烈,对处理事情难度的预设会更为仔细,因而容易产生退缩情绪。再加上教师子女耳濡目染的都是教育成才的典型范例,本身存在压力和负担。父母过多的批评,加重了他们自身的心理焦虑,一些教师子女从厌烦到反感,性格中逐渐滋生叛逆,与父母之间的鸿沟增大。从而越来越难教育。

综上所述,教师子女的心理问题大多是教师职业和教师本人的心理造成的。因此在明确了造成教师子女心理问题的原因后,最重要的就是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弥补。

首先,教师本身的反思和改变是调整子女心理状态的基石。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种榜样 的力量能左右孩子的终生。如果一 个教师只知教书,而与此相应的琴 棋书画、弹唱说写、人生哲理等高雅 情趣和智慧都不能进入他的现实生 活,那么,对孩子而言,当教师的父 母并不能凭借自己这份职业魅力惠 及孩子,孩子也不会以父母是教师 为荣。因此,做一个阅读型的教师,做一个有高雅志趣的教师,不仅对 学生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对自己 的孩子有着固本培元的作用。孩子 无论在哪一个成长阶段,父母都能 以一个真正的教师的高度跟孩子沟 通,那么,无论多么平凡的孩子都会 脱颖而出。

其次,在具体的事件中,学会 与孩子沟通,将阳光乐观撒入彼此 内心。

我是教师,也是家长,无论谁的 孩子,都是国家的财富,培养他成才 是我的愿望和责任,直到那件事情 后,我才明白孩子的心理状态远比 其他更为重要。

一直以为自己作为班主任是成 熟的和成功的,那么多的孩子在自 己手中成长,轮到自己的孩子了,内 心的激动和渴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 敏感和矛盾,既希望孩子能像其他 孩子一样成长,又担心自己的身份 给他带来负担和不必要的麻烦。还 好孩子在班级内一直都很顺利,他 没有骄纵,没有桀骜不驯,学习在年 级虽不是排名第一,却也名列前茅,乒乓球打得好,羽毛球打得好,运动 场上阳光舒展,关心班级、关心同 学、沟通能力强。于是当轮到女儿参 加市级优秀干部的选举时,我对结 果很是期待,而她自己却显得淡然。直到临选举前的晚上,她才一边说 笑一边不太认真地练了两遍,倒是 我显得紧张,一次次督促。

终于到了第二日的中午,选举 结束,我没有立刻去问结果,而是 走入教室察看孩子的脸色。她竟然 直言不讳:“妈妈,我选不上,我的 对手太强。”

我的心一瞬间冰凉,脑中一片 空白,来回思考:我该怎么办?女儿 该怎么办?无语的我默默地走出教 室,调整情绪,将课上完。

我回到办公室,思想停滞,只是 想如何去与女儿沟通,能将伤害降 到最低点。时间在焦虑中流淌,女儿 放学了。背着大书包的她施施然出 现在我的面前,一如既往,坐在我的 对面卖弄,拿出竞选稿,自言自语: “唉,失败呀!技不如人!

我感到一丝心痛,暂时压住情 绪,轻声细语问道:“你很上火吗?”

“没有!”爽快的声音瞬间传 出,“我学习本来就比不上他,活动 参加也不多,选不上是应该的。就是 有点可惜。我的稿准备得不认真,早 知道好好写写。”女儿的 脸显出稚气。

我的心略微放松了些,试探 道:“如果没选上,你会怎样?”

“我也不靠这五分上重点中学,自己努力就行。以后还有机会的。” 女儿的那种坦然让我感觉到自已的 狭隘和小气。一切就在谈笑间隐没 于暮色中。

回想自己面对荣誉的患得患失,面对教师子女的特殊化,面对自己 孩子的教育,我才发现囿于自己的 思维,将她定位于教师的子女就必 须享有一些特权,当这些特权消失

以后,心里就失衡、伤心、不满、委 屈。谁规定教师子女必须与众不同,必须有特权呢?我的确低估了女儿,女儿告诉我:平等不是口号,而是内 心的坦然。女儿让我的教育观念又 前进了一步!

当然,调整教师子女心理的方 法各异,但是身为教师,在繁重的教 学工作之外,必须把对自己的子女 教育问题当做重大的人生课题来对 待。要客观对待自身的工作环境,变 劣势为优势,为教育子女多出一份 心力。

现实生活中,有一位过来人说: “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 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 有限的。”把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揭 示出来,藉此与所有的教师同行共 勉: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能成为好 教师。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第五小学,白银,730900。)

编辑/李益倩

终校/黄才玲

第五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普兰店是第十七中学教工心理健康教育材料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数年来,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康道成绩的同时,我还看到了诸多的问题。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较低,发展速度缓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问题与障碍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还有日趋严重的趋势。开展此项工作数年,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是多样的,在多样的原因中,我们常常忽视一个因素——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这里所讲的不是指对每个学校配备的寥寥可数的几名心理健康教师进行教育,而是指对整个教师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里所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包括对全体教师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维护心理健康解决心理问题与障碍,还包括面向整个教师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的教育,也就是说每个教师都应该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将康教育方法。

为什么要如同上述要求进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呢?我们作如下的分析与解释。

首先,让我们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近几年来,关于教师的负面新闻报道出现不少。比如禽兽教师侮辱女学生,教师体罚学生致伤、致残,教师职业倦怠等等问题。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而我们又往往忽视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成为心理问题与障碍的高发群体。所以我们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我们传统的观点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的对象不包括教师。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教育的主体包括教师,教师的职业角色与特点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之前必须先教育好自己。如果教师自身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或障碍,还如何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我们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让我们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第一,从文化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来讲,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把文化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割裂开来,加之有中高考指挥棒的指挥,大部分人盲目的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其实心理健康教育与文化教育是平等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学能力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习成绩提高了,我们就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心理健康教育,进而在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第二,从文化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来说,我们主张在文化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健康教师的独有工作,而是全体教师参与进来的大工程。各科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极大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学生有了健康的心理素质,就能更有效地进行文化学习,提高学习成绩。所以,文化课教师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文化教育课堂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阵地。

第三,文化教师作为主力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使我们又面临新的问题。在师范院校上学或考取教师资格时,现在的教师都学过教育心理学。这里所说的教育心理学往往不包括或包括很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所以教师队伍中的巨大多数教师掌握很少心理健康教育和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这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我们所面临的新问题就是

对全体教师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维护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要树立新观念,补充新知识。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已经实施素质教育多年,教育已经不再是狭窄的文化教育,而是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发挥文化教师的积极作用,在文化教育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传播心理健康知识。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在不断的探索着前进,在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教师队伍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因此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从教师心理健康和教学业务两方面着手,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全体教师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一、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刻不容缓

(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近年来,国内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总数的5%;高中生约占19%。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触目惊心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强烈呼吁: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教师状况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层面很肤浅。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受传统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狭隘认识的影响,在校园里,有谈“心育”色变的感觉,误认为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疾病问题,还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就是进行心理咨询,稍进步一点认为只要上好心理健康课即可。可见,学校对此项工作还很陌生,认识肤浅,认为该项工作可有可无。对于担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教师有如此的认识,何谈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辽宁省1999年的一项检测结果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其中32.18%的属于轻度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有时失眠健忘、情绪不定、行为偏执、对人对己要求比较苛刻等;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表现为经常有上述症状;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一份值得深思的调查!教师的情绪和人格对学生构成直接的影响,要搞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抓好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否则,心里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心里不健康的学生。

3、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

据了解,北京市开展心理咨询的近30所高校中,心理教育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为6:10000,其中包括大部分兼职人员,实际比例为2:20000。城市高校师资如此匮乏,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可想而知了!况且,现在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由补救性为主转为发展性为主。所以,现实的师资状况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必须尽快提高整体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和实践证明,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许多情况下,教师心理健康的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可能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

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尤其是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和暴躁乖戾的性格,常常会成为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据有关方面统计,90%的学生所患的恐惧症是由于教师的非正常教学引起的。由于一些教师在学生交往中表现的过于情绪化,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倾向很容易受自己情绪的影响,缺乏应有的自制力。这种消极的和不稳定的情绪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一时的伤害,有时很可能会影响他们长期的甚至是一生的发展。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都予以高度的重视,对那些情绪经常失控的教师也有严厉的行政措施。比如,美国教育联合会在一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里专门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决定性影响,就不应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面。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忧郁、极度地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有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

(二)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项关于初中师生关系的调查中,让学生按照“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好比试——与——的关系”的句式来自由填写,结果有34.7%的学生感受是消极的,他们许多人的答案中把师生关系比作猫与老鼠、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警察与小偷、老虎与屠宰、法官与罪犯、暴君与复仇者、监狱长与囚犯、留作业的工具与做作业的工具、棍子与懒驴等。这一数字使我们想到,在另一项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有近半数学生对部分老师感到害怕的比例,足以说明我们一些老师在师生关系上存在问题。有的老师已能让学生害怕为荣,以把学生管老实了为能。为达到这一目的,有的甚至不择手段,什么训斥责骂、讽刺、挖苦、罚站、罚值日、打耳光、打脖溜、拧耳朵、掐嘴巴,直至拳打脚踢,各种体罚变相体罚的方法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的态度和生活态度

有些老师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导致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别,有时可以差到一天一个地下:好学生一般都是班里的干部,差生很少有这种机会;好学生能经常看到老师的笑脸,能经常得到老师的鼓励,在犯了错误时能得到老师的谅解,而这些对于差生都无缘。这种感情上的马太效应给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许多不应有的消极影响,在占学生总数20%左右的学习困难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成绩不良是同教师消极的态度有关的。显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教师错误的观念。

三、教育失衡,须高度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实际教育工作中,与学生心理教育相对应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认识上,还是开展情况上都远远不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在绝大部分领导与教师对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存疑义。实际工作中,我们也看到在普通中小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有了让人较为可喜的作法与进展。

在为此欣慰之余,当我们把目光转向相应的老师身上时,我们发现:我们的工作还不全面、还令人忧虑,即在重视学生心理教育的同时,却很大程度地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教师心理教育这块沃土,如今在很大面积和程度上还是一片荒凉沉寂。这其中的原因既有认识上的偏差,更有操作上的空白。虽然很多领导老师知道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首先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可实际情况大都只是停留在认识上而已,具体工作几乎为零。更令人忧虑的是:现在还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有的学校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更有的领导和教师认为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他们认为教师是成人了,而且是教育人的人,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还有的领导说现在新课改培训任务这么紧,抓业务还没时间呢,还哪有时间搞什么西方人所讲的心理教育,中国几千年没有什么明确的心理教育,不也照样发展与进步吗?心理教育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一些领导虽然有意识,但大多只是做一些浅层次的工作,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没有从事此项工作的专兼职

人员,有的虽有兼职人员,但工作实效很低。与之相关的心理教育,就更不尽如人意了,没有专门的培训教材,教师培训计划中也极少涉及教师心理教育的内容,教师心理教育还是教师教育的盲点。特别让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一些中小学校就连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几乎是一片空白,很多工作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

应当讲,没有或忽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教育是不全面的、不科学的、不适应实际与形势发展需要的。心理素质既包括人的认识、情感、意志;又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同时还包括人的心理健康。并不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么简单和无足轻重。要想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必须科学而认真地对待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转变那种做事只强调纳入议事日程,而不注重纳入办事日程的工作作风,要有“空谈误人,实干兴教。”的理念。

从长远角度看,如果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长期处于相对失衡状态,必将给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四、审视实际,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学习负担的日渐加重,以及交往中的困惑和身心发展所带来的烦恼,致使教师一时应接不暇,难以适应,陷入紧张、焦虑、压抑、苦闷和迷茫之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是很常见的。据国内有关专家的研究显示:我国教师的心理障碍百分比较国外教师和国内其它职业人员要高。一些教师工作不如意、工作不适应、生活有烦恼、家庭有困难时,如果能够自我疏导或调节,往往会从此走出心理低迷的阴影,不断进步,直至事业有成。但更应看到当教师心理障碍得不到有效地调解时,常会导致工作上一蹶不振,甚至破罐子破摔,有的还影响到家庭幸福,有个别的还做出十分过激的事。经长期了解与观察,我们发现普通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障碍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更令人担忧的是绝大部分教师还没有保持心理健康的意识,对自己存在的心理障碍不能主动察觉,更谈不上积极主动调节了。并不乐观的现实让我们看到,教师的心理素质还不是很好。

还要指出,我们常为思想政治工作收效甚微困惑苦恼时,往往忽略了教师心理方面的原因,如果在抓好正面教育引导的同时,不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常会使思想政治工作走出费时低效的迷宫。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还应看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的师德修养差,道德水平低,时有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事,一时还很难彻底杜绝的以教谋私现象;一些教师出现了信仰危机,信神信佛的人在增加;一些人热衷到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向网友倾诉心声,这些现象不单纯是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的问题,还客观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据有关部门的研究表明,现在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

五、正反对比,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必需抓好。

实际工作中,一些注重教师情绪、动机、意志、情感等心理调控的学校与领导,常能使一些有心理障碍的教师尽快调整好心态,更好地成长与工作。那些心理上有这样那样问题的教师在得到帮助之后,常常会主动要求进步,我们还发现:那些懂得一定心理学知识的教师一般都能有意识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的心态始终处于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下,在工作和成长上,他们大多会有不同寻常的表现。

相反,一些教师在心理障碍得不到有效地调节时,在使自己处于心理障碍困扰的同时,还常把影响带到学校和对学生的教育中去,这样不仅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工作、不利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与进步。记得一个小学规定:在上班时,老师不许乱窜办公室;不许在办公时,说闲话、闲聊天。学校出此规定的出发点是想让老师们集中精力做好工作。但实际情况是:老师们的工作实效并没有比规定前有什么显著提高,一些老师对此还有抵触情绪,有时还把事情扩大化了,老师与领导间相互批评、指责时有发生,一时间弄得学校领导与老

师关系很是紧张。从心理学上讲,人人都有与人交流的内在心理需求,如果不加区分地给予硬性限制,常会事与愿违。好的作法应当是积极导向,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趋利避害,争取在正当的交往中,提高教师们的合作意识,促进信息的有效交流,最后让老师们既能出色工作,又觉得工作是一件快乐的事。

应当讲,任何忽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想法与行为都是对工作、对教育事业不负责任的表现。退一步讲,单从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教师的健康、为了学校和教育发展的目标出发,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了;等到问题到了不解决不行的时候,也就是问题成堆时,那就说什么做什么都晚了,正如俗语所说的“积重难返”了。

总之,对比两种不同的认识与作法,我们要未雨缪谋,主动工作,防患于未然。希望我们把思想统一到“抓好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实事、好事”的认识上来。开展好相应的研究与实践,并要在学习与借鉴别人成功作法的基础上,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上有所创新与突破,找到适合自己又切实有效的校本教育模式。如可通过开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课、成立心理咨询室、请有关专家讲座、开通校内心理热线或网站等多种措施把教师心理教育这件事做实、做好。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维护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

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的有效措施

首先,教师要自我完善教师人格。

人贵有自知之明,教师要经常自省,不仅要明了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状况更要有点“自我感觉”。对有时意识不到的问题,求得组织、同事帮助认识它、承认它,使自己保持心里平衡。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接纳他人,以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教师具有多种兴趣和爱好,是教师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

其次,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工作,为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他们的教育对象是未成年人。教师不仅要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学校还扮演者学生的“监护人”、“心理健康咨询员”等角色。所以,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这既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也是对以往经验的总结。

下载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应做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应做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校本培训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此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慧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

    我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我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关注青少年及儿童的心理健康,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的心理健康,至今尚未引起社会的重视。中小学教师面对......

    高校导师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高校导师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榜样;引导者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以构建和谐班级为基础。导师班主任作为所任班级工作的全面责任人,自然成为所任......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文综组台勤江 中文摘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它关乎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本文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指出中学生心理......

    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动性的思考

    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动性的思考 摘要:在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主动性不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之所以主动性不够,主要是因为学校重......

    关于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要:中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关键的时期。较小学而言,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了发展,有了自己的一定看法,但是还不是非常成熟。进入青春期......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教师是教育影响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很容易把教师的一切视为自己效仿的榜样......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社会运转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这将使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心理问题不断增多。人们已深刻地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