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心理学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谈谈心理学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逸夫中学/陈麒
摘自:《厦门逸夫中学》
摘要:数学是集理论高度抽象化和应用具体化为一体的一门科学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仅仅答疑解惑是不够的,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还原学生课堂主体,激发学生寻幽探微的兴趣,这样课堂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占有。本文拟分析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入心理学,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单一模式,通过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进而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心理学,论文
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就是为了解决学生与所学知识间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一矛盾,学生必须自身参加教师指导下的一切学习活动,如积极主动地接受有关信息,进行独立思考,并经常向老师提供反馈信息,注意学习活动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等。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和处理信息的主体。因此,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积极地、主动地、独立地进行学习,才能将课程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能力。学生在学习上的这种主观能动作用,是任何其它因素所不能代替的,这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唯一的内部原因。
那么,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呢?
1、确立正确的教师行为。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有效的认知往往伴随着肯定、赞许、羡慕等积极的情感,厌烦、不满、轻视等否定的情感难以产生积极的认知,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课堂上出现某种心理气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尊重学生,使自己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其次,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寻求知识、吸取知识、运用知识,寻求机会的“向导”和“组织者”,成为深刻地理解学生观点、想法和情感特征的“知音”,这样,学生就能以极大的热情、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形成和谐、积极、友好的教学气氛。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心理特征就是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所谓“课堂气氛活跃”,真正的活跃是指学生思维活动活跃,而不是指对那种没有思考性的问题答来答去的表面热闹。思维总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一般的情况是,当一个人产生了必须排除某一个困难时,或是要了解某一个问题时,思维活动就活跃起来。希尔伯特有句名言: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在数学中概念、定理、公式及法则等虽然都是重要的,但与问题相比其重要性还不居首位,概念、定理、公式及法则等所构成的理论是数学思维的结果,而问题才是思维的开始,在数学中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引起思维。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学生思维是否活跃,除了与他们对学习某知识的目的、兴趣等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他们有否解决问题的需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就是学生
对于知识“心求迫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在这种情境下,教师所讲授的原理、论证,所提出的问题就能引起学生高度的注意,积极地思维,并产生克服困难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动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若能给学生创设这种“愤”和“悱”的情境,即创设存在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情境,就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去探求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讲授“平行线的判定”时,可以这样给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你面前有两条直线,问你这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你如何作出判断呢?”这时学生会回答,“我就看这两条直线是不是相交,如果不相交,那么这两条直线就是平行线。”然后教师就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眼睛看见是不相交的直线,让学生作出判断,学生会不加思索的判断为平行线。于是教师提出疑问:“你能肯定地说这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直线吗?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部分是不相交的,但你能肯定的说在远处它们也是不相交的吗?”这一问便使学生陷入了思考,经过思考,学生会对自己先前作出的判断产生动摇,发现自己作出判断的根据并不充分,从而懂得直接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去进行判断是很困难的,由此激发思维的积极性,并跟随教师一道去探索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又如,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以这样来创设问题情境:先让学生解一个二次项系数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给学生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所解的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看它的根与系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谁都想第一个发现这种关系。进而再让学生解一个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再让学生观察找出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进入第二个高潮。由于这两个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于是教师给学生提出第三个问题,“能不能把这两个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统一起来呢?”这就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进入第三个高潮。通过分析、比较、归纳这两个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的共同规律性,从而引出韦达定理。
再如,讲授“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时,第一个例题是: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函数y=x2,y=(x+3)2,y=(x+3)2-2的图象。
在解题前,先让学生观察指出,这三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给学生提出问题:“这三个函数的表达式之间有着这样一种特殊关系,那么,它们的图像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呢?”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要解答这个问题的愿望,激发起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边思考,边专心地看教师解题。
有学者对诸多创造心理因素进行过调查分析,这一分析表明,在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自然科学应用研究、自然科学开发研究及科技管理研究这五大类研究中,在创造心理因素中,其作用大小占第一位的都是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在整个自然科学的创造活动中的作用都是很突出的。
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操作能力是最为重要的,这四种能力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思维能力在各种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数学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的心理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又是发展学生能力的核心。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1、教会学生“执果索因”,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逻辑思维是以概念为思维材料,以语言为载体,每推进一步都有充分依据的思维,它以抽象性为主要特征,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与推理。因此,所谓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正确、合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数学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逻辑推理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会学生当思维受阻时,如何转换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地改变先前的思维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思维灵活性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思维品质,它在数学学习中活跃地表现为解题能力,即有的放矢地转化解题方法的能力,灵巧地从一种解题思路转向于另一种思路的能力;或是指具有超脱出习惯处理方法约束的能力,当条件变更时能迅速找到新的方法,也能随着新知识的掌握和经验的积累而重新安排已学会的知识;还表现为从已知因素中看出新的因素,从隐蔽的数学关系中找到问题的实质。
爱因斯坦把思维的灵活性看成是创造性的典型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当思维受阻时,如何去调整思维。
3、教给学生一种想象的思维方法----猜想。
猜想是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
美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指出:“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必须猜到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的细节之前,你必须猜到这个定理证明的主导思想。”数学猜想是数学证明的前提,“数学事实首先是被猜想,然后是被证实。”数学教学中或解题中进行的探索,是关于问题结论或关于解题思路、方法以及答案的形式、范围、数值的猜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教会学生去进行猜想。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这样的教学就可以说是为学生未来的创造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而学生只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思维方法,发展了思维能力,从而也发展了思维的创造性,那么,他就能够独立地去进行思索、分析和解决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并富于探索与创新的精神。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临洮县东二十铺初级中学 杜胜龙 730500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进而使学生逐渐形成以上的各种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力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更有利于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我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重要作用。
一、多媒体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国家提供设备和资源保障的形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大大地缩短了城乡孩子们在教育起跑线上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公平,让农村的教育与城市的教育“同在蓝天下,共享好资源”。它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例如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中,学生对图形的特征虽然了解,但应用上把握不定。
我在设计课件这一部分时,采用动画显示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例如,可以使三角形自左飞入,然后按动画叠放次序播放,将所要平移的三角形自动地缓缓沿着移动的方向移动,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平行移动由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决定,加深了对平移的特征的掌握。
二、利用多媒体可启发学生理解抽象数学概念
对于几何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通过板书、作图来传递知识,而一些动态的几何知识的教学,教师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将动态画面说“动”,学生只能再通过想象去理解,被动地接受,倍感枯燥。作为学生,只有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才能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
利用多媒体可以使许多难以用语言或文字阐述的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将数与形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化传统教学中的静为动,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及学习方式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同学,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课件《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制作中,我适当地运用动画、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在同学观看时,教师结合课题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复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使学生在直观形象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初二 “探究性活动:镶嵌”,教师提供边长相等的多个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我趁机把学生的这些作品拍下来并制成幻灯片,事后播放给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了起来,因为他们从中获得了成就感,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不仅可以开拓了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五、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巩固练习,增加训练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够大大增加练习容量。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突出重点、难点。也有利于生动有趣的复习,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并且,这些能力的培养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单独孤立的。也就是说,通过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逐渐形成以上的各种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三篇:游戏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精选)
游戏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淅川县教体局幼儿园庞文彬
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数学教师,我在不断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角色、转变旧观念、改革旧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认识到,如果将数学教学与游戏、运动结合起来,幼儿园的数学课堂一定充满生命的活力。因为幼儿园的小朋友普遍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活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活动的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因此,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就将数学知识与游戏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游戏中、活动中学数学。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效果更好。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在游戏中学数学。
“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因为游戏深受幼儿喜爱,所以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很好。
1、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数学游戏。
日常生活活动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从家长的心理需要考虑,他们除了希望老师关注幼儿的生活护理外,更关注的 是幼儿的学习,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是幼儿园数学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我设计了一些游戏,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吃饼干的时候,小朋友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有时,我还启发幼儿想象自己所吃剩下的部分饼干像什么,孩子们有的说像游戏卡、像月亮,像小鸟等。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这样不仅巩固了幼儿对图形的认识,而且还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动脑筋的习惯,也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2、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游戏。
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来说,注意力更是难以集中。有一次,刚上中班的小外甥在我家里看动画片,他妈妈来接他回家,这时,小外甥正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西游记》呢,我一连喊了他几声,他都没有觉察。这说明,年龄小的幼儿不是不能相对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视内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儿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受这一生活特例的启发,在帮助幼儿进行数学知识复习时,我就将认识颜色和巩固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复习,利用充足的教具,使幼儿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复习效果特别好。
二、在运动中学数学。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 原因,幼儿园的孩子们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1、对现有体育游戏进行改编。
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因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现成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练习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5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5下” 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五下”。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2、根据需要创编体育游戏。
跟据数学学科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小朋友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练习的室外体育游戏呢?因为那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户外活动的需要,同时也能进行数学练习。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如: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可创编《我给球儿来排队》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结合“远近”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请你跳过来》等。
好奇心和相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引发他们强烈 的学习动机,利用玩具和游戏寓教于乐,这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而幼儿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点子,无形中就培养了幼儿灵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自主的掌握了数学知识,从而喜欢数学、学习数学到探究数学。
第四篇:浅谈游戏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游戏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数学教师,我在不断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角色、转变旧观念、改革旧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认识到,如果将数学教学与游戏、运动结合起来,幼儿园的数学课堂一定充满生命的活力。因为幼儿园的小朋友普遍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活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活动的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因此,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就将数学知识与游戏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游戏中、活动中学数学。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效果更好。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在游戏中学数学。
“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因为游戏深受幼儿喜爱,所以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很好。
1、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数学游戏。
日常生活活动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从家长的心理需要考虑,他们除了希望老师关注幼儿的生活护理外,更关注的是幼儿的学习,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是幼儿园数学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因此,我设计了一些游戏,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吃饼干的时候,小朋友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有时,我还启发幼儿想象自己所吃剩下的部分饼干像什么,孩子们有的说像游戏卡、像月亮,像小鸟等。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这样不仅巩固了幼儿对图形的认识,而且还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动脑筋的习惯,也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2、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游戏。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来说,注意力更是难以集中。有一次,刚上中班的小外甥在我家里看动画片,他妈妈来接他回家,这时,小外甥正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西游记》呢,我一连喊了他几声,他都没有觉察。这说明,年龄小的幼儿不是不能相对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视内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儿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受这一生活特例的启发,在帮助幼儿进行数学知识复习时,我就将认识颜色和巩固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复习,利用充足的教具,使幼儿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复习效果特别好。
二、在运动中学数学。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幼儿园的孩子们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1、对现有体育游戏进行改编。
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
训练,因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现成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练习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5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5下” 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五下”。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2、根据需要创编体育游戏。
跟据数学学科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小朋友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练习的室外体育游戏呢?因为那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户外活动的需要,同时也能进行数学练习。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如: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可创编《我给球儿来排队》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结合“远近”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请你跳过来》等。
好奇心和相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引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利用玩具和游戏寓教于乐,这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而幼儿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点子,无形中就培养了幼儿灵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自主的掌握了数学知识,从而喜欢数学、学习数学到探究数学。
第五篇:浅谈游戏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游戏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游戏具有种种教育的价值。儿童既然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活动来支配他们,来养成他们的学习习惯,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得到协调发展。可见,游戏活动对儿童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游戏活动数学教学作用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游戏具有种种教育的价值。儿童既然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活动来支配他们,来养成他们的学习习惯,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得到协调发展。”可见,游戏活动对儿童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以上基本理念,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着让游戏活动走进数学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智慧、灵感的源泉。学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它没有语文、思品和自然等学科那样充满情趣,它是符号教学、推理与运算的结合,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往往易于分散。而游戏活动是把学生引入“乐学”大门的好方法,妙趣横生的数学游戏活动,活泼的组织形式,就会像磁铁般地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数学学习上来。这样,数学知识与游戏形式都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头脑之中。例如,在“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中,我先组织学生进行套圈游戏活动,然后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你手中共有几个套圈?”“套进了几个?”“有几个没套进?”“套进与没套进的圈一共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使学生在玩中加深了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掌握了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计算,并为以后学习有关简单的应用题打好了基础。再如,我把平时的计算练习有机地结合到游戏活动之中,经常组织学生利用“开火车”“钻山洞”“过独木桥”“找朋友”等游戏活动进行计算练习,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后还在进行这样的游戏活动。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使枯燥乏味的加减法计算变成游戏活动内容,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
二、以游戏活动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方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根据儿童好动、好奇的天性,我常常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游戏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儿童喜欢游戏活动,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教学会使学生感到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但游戏活动必须紧扣教学内容这条主线来展开,使游戏活动的玩法和知识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愉快而欢乐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我在讲台上放着5个水果(把5个苹果,放到6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发一个),让6个学生上来每人拿走1个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前5个学生很快地拿走了自己喜欢吃的水果,第6个学生却为难了,不知所措。然后把水果重新放回讲台,另叫6个学生按上述方法再做一遍,结果相同。此时,我明知故问:“你为什么没有拿到水果呀?”学生回答:“水果没有了。”我接着追问:“那么,没有了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样的教学,通过游戏活动加深了学生对“0”的理解,知道了“一个都没有,就用0来表示”,而且牢牢掌握了0比1小,1比0大的相对大小关系。再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后,我组织同桌学生进行“猜数字”游戏活动,先让一位学生从自备的11~20数字卡片中任意抽取一张,然后让同桌的另一位同学猜“我拿的是几?”猜数的同学如果说出的数比卡片上的数大,手持卡片的同学就说:“大了”;猜小了,就说:“小了”,直到猜对为止,然后再交换进行。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11~20各数之间相对的大小关系,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以游戏活动开发学生智力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结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一些服务于教学内容的游戏活动,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例如,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中,我再次组织学生开展套圈游戏活动,但游戏规则有所改变。我先在地上依次放5个塑料瓶(相邻两个塑料瓶之间隔一定距离),要求学生任意套哪一个,但是所套塑料瓶的远近不一样,得分也不一样,从前往后套中第一个得一分,套中第二个得二分,套中第三个得三分,套中第四个得四分,套中第五个得五分。然后请学生来套三个圈,接着提问:“这位小朋友一共得了几分?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让你来套3个圈,最多能得几分?”“有位小朋友一共得了9分,他的3个圈可能套在哪里?”让学生在组内展开讨论。由于有了亲身的活动经历,学生的思维像打开了闸门一样,讨论得非常热烈。有的说:“他可能都套住了第三个塑料瓶。”有的说:“他可能一个套住了第五个塑料瓶,两个套住了第二个塑料瓶。”有的说:“他可能分别套住了第五、第三、第一个塑料瓶。”还有的说:“他可能分别套住了第二、第三、第四个塑料瓶”„„答案真是丰富多彩。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学生充沛的精力得到正当发展,并能积极地进行观察、试验和探索,从而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开发学生的智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经常组织学生找出相应的三张数字卡片,并根据这三张数字卡片说出有联系的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如找出4、5、9这三张数字卡片让学生说出4+5=9、5+4=9、9-5=4、9-4=5这样的有联系的四道算式。这样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培养,同时又为以后学习“求未知加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总之,游戏活动在教学中真正地起到了作用。这样的游戏活动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多种感官交替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发展了智能,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同步发展,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