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高考化学知识要点集锦: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学
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学反思
《硫和氮的氧化物》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的第三节,化学新课程中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与传统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相比,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并不仅仅教给学生“纯粹”的化学知识(这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严重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而是倡导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置于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真实背景,并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使学生体会知识的价值,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供有效途径和载体。因此,在备课时,对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某些基本性质,认识氮氧化物的生成和转化,能够正确书写有关反应方程式;
2.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完成NO2吸收的实验设计;
3了解氮的氧化物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环境的污染和防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NO2和H-2O反应的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以及训练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勇于探索化学的精神;
2.通过介绍一氧化氮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性质的两面性,感受科学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义
确定目标后,在课堂上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我的做法是:
第一环节:从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化学物质(氮肥、钾肥、磷肥)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结合农谚 “雷雨发庄稼”的说法,让学生尝试着阐述其中的科学道理,明白自然界现象中的化学原理,了解化学物质对自然社会的积极作用。
第二环节:1.通过播放氮气与氧气反应(模拟雷电固氮)的实验录像,再现生活实例,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同时将反应原理直观化,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2.演示NO与O2反应的实验和NO2与H2O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化学反应原理,培养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与思考能力。本环节以讲述NO和NO2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为重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演示实验的形式突破重点。
第三环节:科学探究:现给你一试管NO2,其它药品和仪器自选。
1.请你设计实验,要求尽可能多地使NO2被水吸收。
2.你的设计对工业上生产硝酸有什么启示?(从原料的充分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等方面考虑。)
引导学生画出设计的实验装置简图,并将实验设计的步骤、现象和解释填入教材的表格中,本环节考察和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探究最后学生解决疑问,使本节课的难点(NO2与水反应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得以突破。
第四环节:设疑:在探究实验中当试管中全部充满液体时,通入的O2体积是原NO2体积的几分之几?由此你能推导出NO2、O2和H2O发生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引导学生讨论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让学生根据相同原理,分组讨论写出NO、O2和H2O发生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本环节适当拓展知识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五环节:通过展示酸雨对环境的破坏和几起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氮的氧化物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环境的污染和防治,从而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反思:通过教授本课时,有如下反思:
一、开放式教学思想。本课一开始,从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化学物质(氮肥、钾肥、磷肥)着手,很自然地导入新课,这样就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之上,并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教学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实验、实验探究等多种形式突破重难点,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自豪感。最后让学生回归生活,解决疑难。这样既加深了对NO和NO2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本课时教学的第四环节是不妥之处,因为从高中化学新课程设计思路中可以看出,必修模块的内容涉及面广,但要求相对较低,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化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不强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求学生掌握的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形成获取这些知识的能力,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做好知识和能力上的铺垫。教学的第四环节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于无形之中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因此,在以后必修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更新观念,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没有必要求大求全求深,毕竟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是建立在一定认知和积累基础之上的,在不同阶段,学习的重点和能力的培养应该有所侧重,不能一步到位。
三、本课时内容重难点突出,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操作比较简单,以后教学中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差别较大,要想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能力,应牢记“以实验为基础”不仅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也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化学新教材尤其重视这一学科教学特征。“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栏目引领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做中学”的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发现的乐趣,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它重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而不是直接给出规律),因此,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试行),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2008]
第二篇:【化学】2011高考化学知识要点集锦:化学实验之危险化学品总结
学科网(www.xiexiebang.com)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高中化学实验安全之危险化学品总结
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对于药品、试剂的了解,特别是对于危险药品、试剂的了解和安全使用的学习,是一个尤为引以重视的教育教学环节。所谓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特性,会对人(包括生物)、设备、环境造成伤害和侵害的化学品。一般而言,危险化学品具有能够燃烧、爆炸、毒害、腐蚀、放射性等危险性质,在与人或某些物品接触时,或在受到摩擦、撞击、接触火源、遇水(或受潮)、强光照射、高温等外界条件的影响时,能够引起强烈的燃烧、爆炸、侵蚀、中毒、烧伤、灼伤,甚至致命等灾害性事故。所以在购取、保管、使用各类危险化学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及药品操作流程、规则,谨慎地按照产品说明书照章办事。
高中化学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危险化学品是有限的,我们只有在系统地分析、总结了各类危险化学品的性质特点、保存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后,才能更安全合理、高效环保地开展各类危险品的相关化学实验。大体上讲,高中化学可能用到的危险化学品分为以下几类:易燃类危险化学品、易爆类危险化学品、有毒类危险化学品、有腐蚀性危险化学品、强氧化性危险化学品等。
一、易燃类危险化学品
易燃类危险化学品包括易燃液体药品、易燃固体药品、易燃气体药品、易自燃药品、遇水易燃药品等。1.易燃液体药品
性质特点:沸点低、易挥发,遇明火易燃烧;其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达到爆炸极限范围,遇明火、火星、电火花等均能发生猛烈的爆炸。常见的这类药品有“汽油、苯、甲苯、甲醇、乙醇、乙醚、丙酮、乙醛、氯乙烷、CS2、乙酸乙酯” 等。
保存方法:密封保存,置于阴凉处避光保存,且要远离火源和氧化剂,同时应注意保持通风。2.易燃固体药品-性质特点:着火点低、易点燃,受热、摩擦、撞击或遇强氧化剂等,可引起剧烈连续的燃烧、爆炸;其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遇明火、火星、电火花能剧烈燃烧或爆炸。常见的这类药品有“硫磺、镁粉、锌粉、铝粉、赤磷、萘、樟脑、硝化纤维” 等。
保存方法:密封置于阴凉处避光保存,远离火源,同时注意通风。另外要跟氧化剂分开
存放。3.易燃气体药品
性质特点:撞击、受热可引起燃烧;与空气按一定比例混合,则会爆炸。常见的这类药品有“氢气、乙炔、甲烷”等。
注意事项:使用时注意通风。如为钢瓶气,不得在实验室存放。
4.易自燃药品
性质特点:在适当温度下跟空气接触被空气氧化、放热、达到着火点而引起自燃。常见的这类药品有“白磷(白磷同时又是剧毒品)”等。保存方法:少量白磷保存在盛水的试剂中,白磷全部浸没在水下,加塞,保存于阴凉处。使用时注意不要与皮肤接触,防止体温引起其自燃而造成难以愈合的烧伤。5.遇水易燃药品
性质特点:与水激烈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并放出大量热,此反应热会引起燃烧。常见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www.xiexiebang.com)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的这类药品有“钾、钠、碳化钙、磷化钙、硅化镁、氢化钠” 等。
保存方法:存放于密闭容器中,置于阴凉干燥处。少量钾、钠应放在盛煤油的试剂瓶中,使钾、钠全部浸没在煤油里,加塞存放。保存于煤油中的时候,切勿与水接触。
二、易爆类危险化学品
性质特点:摩擦、震动、撞击、碰到火源、高温都会引起引起强烈反应,放出大量气体和能量,即产生猛烈的爆炸。常见的这类药品有“三硝基甲苯、硝化甘油、硝化纤维、苦味酸、硝酸铵、雷汞” 等。
保存方法:置于于阴凉、黑暗处避光保存,装瓶单独存放在安全处,要保证轻拿轻放。使用时要避免摩擦、震动、撞击、接触火源。为避免造成有危险性的爆炸,实验中的用量要尽可能少些。
三、有毒类危险化学品
性质特点:剧毒,少量侵入人体(误食或接触伤口)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常见的这类药品有“氰化钾、氰化钠等氰化物,三氧化二砷、硫化砷等砷化物,六氯环己烷,升汞及其他汞盐” 等。汞和白磷等均为剧毒品,人体摄入极少量即能中毒致死。可溶性或酸溶性重金属盐以及苯胺、硝基苯等也为毒品。
保存方法:剧毒品必须锁在固定的铁橱中,专人、专柜保管,现用现领,剩余物统一回收,并购进和支用都要有明白无误地做好记录。一般毒品也要妥善保管,使用时要严防摄入和接触身体。
四、有腐蚀性危险化学品
性质特点:具有对衣物、人体等有强腐蚀性。触及物品造成腐蚀、破坏,触及人体皮肤,引起化学烧伤。常见的这类药品有“浓酸(包括有机酸中的甲酸、乙酸等)、氟化氢、固态强碱或浓碱溶液、液溴、苯酚” 等。
保存方法:盛于带盖(塞)的玻璃或塑料容器中,置于低温阴凉处。不要与氧化剂、易燃易爆药品放在一起。使用时勿接触衣服、皮肤,严防溅入眼睛中造成失明。
五、强氧化性危险化学品
性质特点:具有强氧化性,遇酸、受热、与有机物、易燃药品、还原剂等混合时,因易发生反应引起燃烧甚至是爆炸。常见的这类药品有“过氧化钠、过氧化钡、过氧化氢、过硫酸盐、硝酸盐、高锰酸盐、重铬酸盐、氯酸盐” 等。
保存方法:置于阴凉通风处。使用时要注意其中切勿混入木屑、炭粉、金属粉、硫、硫化物、磷、油脂、塑料等易燃物。不得与酸类、易燃品、爆炸品、还原剂等存放在一起。
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第三篇: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要点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你有在为明年的高考奋斗吗?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要点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要点1
生成氧气的反应
(1)、氯酸钾热分解(二氧化锰催化)
(2)、高锰酸钾热分解
(3)、过氧化氢分解(二氧化锰催化)
(4)、电解水
(5)、氧化汞热分解
(6)、浓硝酸分解
(7)、次氯酸分解(光)
(8)、氟与水置换反应
(9)、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10)、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11)、光合作用
以上1-3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但一般所谓“实验室制取氧气”是指1、2两种方法。工业用氧气主要来自分离液态空气。
有氧气生成的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2H2O= 通电= 2H2↑+ O2 ↑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MnO2 △= 2KCl + 3O2 ↑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MnO2= 2H2O+ O2↑
加热氧化汞:2HgO =△= 2Hg + O2↑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要点2
生成氢气反应
(1)、锌、镁、铁等金属与非氧化性酸反应
(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3)、钠、镁、铁等金属在一定的温度下与水反应
(4)、钠(钾、镁、铝)与醇类反应
(5)、焦碳与水高温反应
(6)、电解水
(7)、甲烷高温分解
其中(1)、(2)适用于实验室等少量氢气的制取;(5)、(7)可用于工业制氢;(6)可能是未来清洁能源的来源。
生成氢气的所有反应方程式
金属与酸放出氢气(实验室制氢气),Zn+H2SO4=ZnSO4+H2↑
碱金属或碱土金属与水产生氢气,2Na+2H2O=2NaOH+H2↑
电解饱和食盐水产生氢气(工业制氯气),2NaCl+2H2O=2NaOH+Cl2↑+H2↑
用铝(锌,铍)和氢氧化钠反应制取: 2Al+2NaOH+2H2O=2NaAlO2+3H2↑
用水和碳反应(水煤气法)C+H2O==CO↑+H2 ↑
电解水产生氢气,2H2O==2H2↑+O2↑
负氢和正氢:SiH4+3H2O==H2SiO3+4H2↑
铝,锰,铬,镉,铁在红热时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高温)=Fe3O4+4H2↑
铜与氰化钠水溶液,Cu+4NaCN+2H2O==2NaCu(CN)2+H2↑+2NaOH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要点3
有关水的反应
1.水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作用
(1)、水作氧化剂
水与钠、其它碱金属、镁等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和相应碱:
水与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氢气和铁的氧化物(四氧化三铁):
水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水煤气”:
铝与强碱溶液反应:
(2)、水做还原剂
水与F2的反应:
(3)、水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
水电解:
(4)、水既不作氧化剂也不作还原剂
水与氯气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
水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水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2.水参与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1)、水合、水化:
水与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等酸性氧化物化合成酸。(能与二氧化硅化合吗?)
水与氧化钠、氧化钙等碱性氧化物化合成碱。(氧化铝、氧化铁等与水化合吗?)
氨的水合、无水硫酸铜水合(变色,可检验液态有机物中是否含水)、浓硫酸吸水、工业酒精用生石灰吸水然后蒸馏以制无水酒精、乙烯水化成乙醇
(2)、水解:
卤代烃水解、乙酸乙酯水解、油脂水解(酸性水解或皂化反应)、水与碳化物——电石反应制乙炔、盐类的水解、氮化物水解、糖类的水解、氢化物——氢化钠水解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要点4
某些有色物的颜色
1.红色:铜、Cu2O、品红溶液、酚酞在碱性溶液中、石蕊在酸性溶液中、液溴(深棕红)、红
磷(暗红)、苯酚被空气氧化、Fe2O3、(FeSCN)2+(血红)
2.橙色:溴水及溴的有机溶液(视溶液浓度不同,颜色由黄——橙)
3.黄色(1)淡黄色:硫单质、过氧化钠、溴化银、TNT、实验制得的不纯硝基苯、(2)黄色:碘化银、黄铁矿(FeS2)、工业盐酸(含Fe3+)、久置的浓硝酸(含NO2)
(3)棕黄:FeCl3溶液、碘水(黄棕→褐色)
4.棕色:固体FeCl3、CuCl2(铜与氯气生成棕色烟)、NO2气(红棕)、溴蒸气(红棕)
5.褐色:碘酒、氢氧化铁(红褐色)、刚制得的溴苯(溶有Br2)
6.绿色:氯化铜溶液(蓝绿色)、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硫酸亚铁溶液或绿矾晶体(浅绿)、氯
气或氯水(黄绿色)
7.蓝色:胆矾、氢氧化铜沉淀、淀粉遇碘、石蕊遇碱性溶液、硫酸铜溶液
8.紫色:高锰酸钾溶液(紫红)、碘(紫黑)、碘的四氯化碳溶液(紫红)、碘蒸气
有色物质的溶液为什么会有颜色?
从光学角度,是说溶液对某一种或几种颜色的光的吸收能力很弱,而其余的可见光都被溶液吸收,因此我们看到的溶液的颜色就是除掉被吸收的光后剩下的光的混合颜色.比如说硫酸铜溶液,就是将除蓝光以外所有光都吸收了,只剩下蓝色光,所以我们看到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另外,从物质角度考虑,对于离子型的溶液(如硫酸铜溶液),是溶液中的某些离子(如硫酸铜溶液中的水合铜离子)的d轨道能级分裂成高、低两部分,而这两部分的能量之差恰好为某种颜色光的能量(如硫酸铜溶液中,水合铜离子3d轨道的分裂能恰好为某种蓝色光的能量).在这种情况下,当高能轨道上的某个电子跃迁到低能轨道上时,释放的能量便将以这种颜色的光的形式释放。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要点5
铝及其化合物
1.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4Al+3O22Al2O3
2.铝片与稀盐酸反应
2Al+6HCl=2AlCl3+3H2↑
2Al+6H+=2Al3++3H2↑
3.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2Al+2OH-+2H2O=2AlO2-+3H2↑
4.铝与三氧化二铁高温下反应(铝热反应)
2Al+Fe2O32Fe+Al2O3
(引发条件、反应现象?)
5.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2Mg+CO22MgO+C(现象?)
6.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Al2O3+2NaOH2NaAlO2+H2O
Al2O3+2OH-===2AlO2-+H2O
7.硫酸铝溶液中滴过量氨水
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
Al3++3NH3·H2O=Al(OH)3↓+3NH4+
8.①、氢氧化铝溶液中加盐酸
Al(OH)3+3HCl=AlCl3+3H2O
Al(OH)3+3H+=Al3++3H2O
②、Al(OH)3与NaOH溶液反应:
Al(OH)3+NaOH(6)NaAlO2+2H2OAl(OH)3+OH-=AlO2-+2H2O
9.偏铝酸钠溶液中加入酸
NaAlO2+H2O+HCl=Al(OH)3↓+NaCl
AlO2-+H++H2O=Al(OH)3↓
NaAlO2+CO2+2H2O=Al(OH)3↓+NaHCO3(CO2足量)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要点6
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
(一)钠的反应
1.钠跟氧气常温下一般认为生成氧化钠,加热(或点燃)生成过氧化钠.(钠的保存)
2.钠跟硫研磨能剧烈反应,甚至爆炸
3.钠跟水反应(现象)
4.钠跟硫酸铜溶液反应(现象)
5.钠跟乙醇反应(与跟水的反应比较)
(有机物中的醇羟基、酚羟基、羧基都跟钠反应生成氢气,但剧烈程度不同。)
(二)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1.都是固态物,颜色不同。氧化钠是白色,过氧化钠是淡黄色;
2.氧化钠是典型的碱性氧化物,跟酸、酸性氧化物、水反应都符合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3.过氧化钠不属于碱性氧化物。(电子式,阴阳离子个数比)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用作供氧剂):※作呼吸面具上述两个反应均存在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强氧化性)
(三)氢氧化钠的性质
1.白色固体,易潮解,溶解放热,强腐蚀性(使用中注意安全、称量时应注意哪些)
2.强碱,具有碱的通性:跟酸中和;跟酸性氧化物反应;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沉淀;跟铵盐反应生成氨气(实验中制取氨气用消石灰)
3.氢氧化钠跟两性氧化物(Al2O3)反应;跟两性氢氧化物[Al(OH)3]反应
4.氢氧化钠与金属铝反应生成氢气和偏铝酸钠.5.腐蚀玻璃、陶瓷等硅酸盐制品,特别是熔融态的氢氧化钠强腐蚀性。(保存中注意避免在有玻璃塞、玻璃活塞的容器中时间过长;熔化氢氧化钠的容器选择等)
7.氢氧化钠跟氯气等非金属单质反应(用NaOH溶液吸收残余氯气);实验室制得的溴苯有红褐色(溶有溴单质),可用氢氧化钠除去。
8.氢氧化钠跟苯酚(酚羟基)反应(用于苯酚与苯等有机物的分离)(醇羟基没有酸性,不与氢氧化钠反应)
9.酯的碱性水解;油脂的皂化反应(制肥皂)
根据生成沉淀的现象作判断几例:
①、加氢氧化钠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氢氧化钠沉淀不消失—可能是镁盐
②、加氢氧化钠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白色沉淀逐渐消失—常见为铝盐
③、加氢氧化钠生成白色沉淀,沉淀迅速变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亚铁盐
④、加盐酸(或硫酸)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沉淀逐渐消失—偏铝酸钠
⑤、加盐酸,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沉淀不消失—可能是硝酸银或硅酸钠或苯酚钠
⑥、加氨水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银(或黑褐色沉淀—氧化银)继续加,沉淀消失—硝酸银(制银氨溶液)
⑦、加氢氧化钠生成红褐色沉淀—铁盐;生成蓝色沉淀—铜盐
⑧、石灰水中通入气体,能生成沉淀,继续通时沉淀逐渐消失,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
⑨、通二氧化碳能生成白色沉淀,继续通,沉淀能逐渐消失的溶液:石灰水,漂白粉溶液,氢氧化钡溶液;继续通二氧化碳时沉淀不消失的有硅酸钠溶液,苯酚钠溶液,饱和碳酸钠溶液。
(四)、既跟酸反应又跟碱反应的物质小结
1.金属铝
2.两性氧化物(氧化铝)
3.两性氢氧化物(氢氧化铝)
4.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3)
5.弱酸弱碱盐(如(NH4)2S;NH4HCO3等)
6.氨基酸、蛋白质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要点
第四篇:高考化学复习方法和策略
高考化学复习方法和策略
高三化学总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类、查漏补缺,加工提升、综合应用。高三化学总复习采用的是三轮复习模式,即:第一轮复习:分章节复习;第二轮复习:分小专题复习;第三轮复习:综合训练,冲刺高考。
第一轮分章节复习,基本上按照高中课本先必修后选修的内容,逐章进行复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实际教学中,先让学生做一点基础练习,以暴露知识缺陷,然后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缺陷,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再现、梳理知识点;通过联想,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校正理解上的一些偏差。通过一些练习巩固知识加深认识。
1、阅读教材,以本为纲
课本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复习的关键首先要过好课本关。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代替课本。因此,在总复习中必须重视课本的阅读。阅读课本时,要全面看课本内容,如,书上例题,有关习题,课本演示实验和有关的分组实验。在看书过程中要划出重点和难点,了解哪些知识属于记忆性内容,哪些属于理解性内容,哪些属于综合运用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用旧知识的砖瓦建造新的高楼大厦。如果一味的看书,不细读、精读,是必引起味同嚼蜡之感。因此,在看书前必须明确章节学习目标。如化学平衡一“卤族元素”时,类似的内容就不必这样很深入地讨论,只讨论本族元素的变化规律。总之,我们学习时必须善于抓住基础,理解基础,掌握基础。如果在复习中往高、难两方面延伸,做练习往难题、偏题、怪题等方面发展,就会使自己误入歧途、自找苦吃。
2、适时练习、注意总结
做题时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但决不是搞题海战术,逢题便做,浪费精力和时间却达不到复习的目的。因此,在总复习过程中,要根据章节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做适量的练习。目的在于帮助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哪些问题已经模糊的。从而为精读打下基础。
3、自我强化,自测自评
高考是对学生五种基本能力的考核,因此一个章节复习结束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验收,自己对自己也要进行验收。特别是综合复习阶段,要进行自我强化。强化的办法是:按照高考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试题,最好是近年来的高考题材和各类摸拟题。像统一考试有人监考一样,在120分钟内答卷,然后,对照标准答案,辨明正误,自我评分。通过自测自评,发现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查阅资料,及时补缺。对典型题目展开思路,寻求规律,总结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类型。制定新的措施。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应试能力,使高考乃至终生受益。
4、考试认真,重视讲评
高三复习以“知识升华”为能力,“提高成绩”为目的。一次考试或练习,实际上是一次信息反馈过程。试卷的讲评,是教师根据学生试卷反馈回来的信息,将知识清晰化、脉络化的过程。教师必然要通过错题分析,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总结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结合出现错误的性质,找出发生错误的根源,防止下次重犯。还要归纳每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一题多解方法中的最佳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得分率。因此,学生本身要像对待高考一样,认真参加每次考评,专心听取老师对试卷的分析。老师的讲评课听好了,就可开拓思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结构
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编写者往往把知识点分散到不同的章节中。学生刚学完新课,完整的知识体系没有形成。这些分散的、不完整或不全面的知识,需要在复习时集中完善。如氯气的性质,主要集中在《卤素》“氯气”一节,但“卤素性质比较”、“硫及其化合物”、“铁及其化合物”、“烃”都有涉及。在复习氯气的性质时,至少要将其完善为:氯气和金属的反应;氯气和非金属的反应;氯气和水的反应;氯气和碱的反应;氯气和某些还原性化合物的反应;氯气和烷烃的取代反应;氯气和不饱和烃的加成反应;氯水和醛的氧化还原反应;氯气和苯、苯酚的取代反应。再如氧化还原反应,从化合价升降判断氧化和还原反应、到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到判断反应能否自发、应用电子守恒进行计算,都需要完善。
6、坚定信心、胜利在望
信心、意志、毅力是提高复习质量、复习效率、考试成绩的重要前提。因此,每个学生都要把思想意志品质的培养和磨炼贯穿于总复习的全过程。不要认为一两次考评自己的成绩不够理想,就片面地认为自己基础知识不牢固,审题能力差,应变能力弱,甚至认为自己笨,天生不是学化学的料,从而对学好化学失去信心,这大可不必。从化学知识的特征看,知识有些锁碎,难记爱忘。特别是十八、九岁的年龄段,又多偏重理解不爱记忆,要避免这点,可通过适当的综合练习加深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另外,对于化学基础较差、自控能力不强的同学来说,还可和那些学习有计划、有章法、成绩好的同学结成对子,共同制定复习计划,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这一阶段要重视复习好基础化学理论,并且引导学生用化学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在学习无机化学的时候正确的方法是把所学过的基础理论以及化学反应规律指导下进行学习和复习。中学化学有三大基础理论,分别是物质结构理论,包括原子结构、化学键、物质的形成、晶体的类型、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平衡移动的理论。电解质溶液中的理论。两大反应规律为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离子反应(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在三大基础理论、两大反应规律指引下复习元素单质以及重要化合物的知识。主要包括:重要典型代表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以及用途。
第二轮分小专题复习。这一过程是将中学化学内容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复习。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使化学知识深化、集成化、系统化。
1.知识的深化
知识的深化就是更深层次上认识知识、理解知识,其途径有:
(1)从现象(形式)到本质
如复分解反应的形式上生成沉淀、气体、难电离物质,由强酸生成弱酸、由溶解度大的物质生成溶解度小的物质,其本质是:由离子浓度大的向离子浓度小的方向进行。
(2)从个别到一般
由mno2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要推广到负一价氯的化合物和强氧化剂制取氯气,或用高价氯的化合物和还原剂反应制取氯气。
(3)从理论到实践
工业制取硝酸,氯气在战场上的使用利用了它的什么性质?氯气泄露的话应该怎样处理?物质制取,考虑原料成本、反应、环保等众多问题。
(4)从定性到定量
如al(oh)3的制取方法,定量分析反应消耗酸、碱的量。
2.知识的集成化
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使用使计算机体积更小、运行速度更快,性能更优越。受此启发,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集成化,使教材变薄、知识便于记忆,特别是作推断题很好。
具体做法是将具有某属性的分散物质集中归类,形成集成块。如
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氯气、次氯酸及其盐、na2o2、h2o2、so2、o3、活性炭。
呈淡黄色的物质:s、agbr、na2o2、tnt、fes2
不稳定酸有哪些?还原性酸有哪些?
常见气体及其颜色、溶解性
两性物质(指酸碱性、不是氧化还原性):氧化物、氫氧化物、弱酸酸式盐、弱酸弱碱盐、氨基酸。
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醛、甲酸、甲酸酯、甲酸盐、葡萄糖、麦芽糖。
要使用催化剂的反应有哪些
„„
3.知识系统化 知识系统化是根据某些知识的属性或关系把某些零碎的、分散的、孤立的知识变成全面的、集中的、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的过程。高三复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如复习化学基本计算时,以物质的量为中心,以每个物理量的单位为切入点(单位就是化学含义),全面辐射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的个数、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气体的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将质量守恒定律、气体阿伏加德罗定律应用到化学方程式的适量计算、过量计算、差值法计算当中。
在复习化学基本计算时还要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在复习化学基本计算时,一定首先要正确使用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要的典型的重点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和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再使用化学计算定量的解决化学实际问题。
这一阶段复习还要重视几个解题专题,如有机化学的试题是十分有特色的,一般的情况下,与实际结合的比较紧密。但是,试题的各种信息的给出一定可以用中学的最基础的有机化学知识作为载体和依托,来加以解决的。有机化学的核心是官能团化学,要引导同学们紧紧抓住官能团的性质从结构出发,仔细审题找出试题的突破口,就一定能够得到解决。怎样找突破口呢?那就需要仔细审题、深入挖掘试题给予的各种信息,特别是隐蔽信息。在做有机框架图时,一般的方法是首先正推,然后逆推,前后呼应,总是能够找出解决的办法。在解决有机化学框架图时,还要十分注重有机化学的结构,具体地说,就是要正确使用价键理论,明确有机化合物中各种化合物的衍生关系,使用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就能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轮复习——模拟训练,冲刺高考。
这轮复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做到查漏补缺。我们的做法是把综合训练分为前期综合训练和后期模拟测试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尽可能做到周期短,频率高,每次训练或测试题力争做到覆盖面广重点突出,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准确查漏,及时补缺,迅速反馈,重点讲评,这样通过做适量的练习题,既查补了学生的知识漏洞又提高学生的做题速率,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锻炼学生的理综应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理综应考水平。
这一阶段要重视选题和解题指导,要诀是:准、精、薄。
要诀一:准
“准”就是题目要和高考大方向吻合,要体现化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热点,要瞄准学生的知识缺陷、思维障碍。这一阶段各种资料铺天盖地,老师要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对众多的复习资料不要照搬照抄全盘接受,更不能被资料牵着鼻子走,不要做资料的奴隶,而要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结合学生的实际,去粗取精,增删修改,取我所需,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有效性。
保证“准”的措施:认真分析研究考试说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权威学校的最新高考模拟题;广泛搜集、查阅、研究本学科有关期刊杂志上的高考信息;深入学生之中,通过交谈,问卷调查,作业、试卷的批改洞悉学生心理兴奋点与知识缺陷、思维障碍。要诀二:精
“精”就是精讲。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与学生困惑易错的地方详讲,其他知识略讲。精练。针对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与学生困惑易错的地方多练。根据高考的能力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练习,不搞撒大网捕小鱼,不搞题海战术,浪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重点知识要多练,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形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对常考的热点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并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精评。对试卷和模拟套题考后练后,不要从头到尾逐个讲评,甚至每个题详细讲评。所谓精评就是画龙点睛,有代表性、典型性、迷惑性的问题着重评,学生都会的题目只需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讲评形式以多样化为好,可以老师评,也可以学生评,还可以师生一起评、相互评。
保证“精”的措施: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学生、相信学生,不要总不放心学生,复习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站得高,看得远,从高校招生的角度,从高校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从本学科知识结构的整体上来分析研究高考的要求,从而更有效、更准确地把握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潜心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复习心理与考试心理,只有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与困惑易错的地方对症下药,我们的备考复习才能真正做到精讲、精练、精选、精评,实现高质量、高效益。
要诀三:薄
读书学习有两个飞跃,一是从薄到厚,二是从厚到薄。第二个飞跃更为重要,它代表着知识的升华、能力的提高。高考前的复习,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从厚到薄:理线索、清思路、观大势,摒弃繁杂,立足核心,突出主线,便于记忆,有利发散,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和能力结构。
“薄”的构成:①画知识网络图和知识树;②能力结构图;③方法技巧一览表;④心理调控,考场最佳发挥要诀等。把高三以来整理的错题集重新整理也是一个由“厚”变“薄”的过程。
第五篇:化学教学论_考试要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自然界里存在的物质,而且包括人类创造的新物质。
2.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化学教学系统,即研究化学教学中教与学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
3.我国化学教育始于1865年,至今已近140年,经历了如下几个时期:
成形期——19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
充实发展期——20世纪30年代
变革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4.课程:课程是为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而设计的内容,它与教学的起点(课程目标)、教学的过程(课程观念、课程内容、教科书)和教学的结果(课程评价)密切相连。5.化学课程:化学课程是为实现化学教育目标所设计的全部内容。6.化学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是指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所组成的课程。
优点: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有助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
缺点:造成和加深学科分隔,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妨碍课程内容更新和综合素质提高。
活动课程:是指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优点: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主动获得,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各种经历、体验、感受和感悟。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 必修课程是指每一位学生为达到规定的学业要求必须学习的课程。
• 选修课程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职业倾向等要求而选择学习的课程。
•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由2个必修课程模块(化学Ⅰ和化学Ⅱ)和6个选修课程模块构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
(3)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的内容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具有统一、共性的基础要求,为必修课程。
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需求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得需求,体现不同的基础。
研究型课程旨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强调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属于必修课程。
(4)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分科课程是指由一系列自成体系的科目组成的学科课程。例如学校课程表中的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生物课等,都属于分科课程。
• 分科课程的优点是: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严谨性,重视思维的逻辑性,但弱化了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学科之间的渗透、联系较少,理论化的倾向较重。
• 综合课程是指由若干不同学科领域组成的、具有独特育人功能的学科课程。
开设综合理科是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需要。
7.科学素养: 一个是指有学识、有教养的(专家);另一个是指能够阅读、书写和计算,有文化的(公民)。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的内涵包括:①基本了解科学知识;②基本了解科学的方法;③基本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
“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科学的本质和价值”是构成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
• 8.化学课程的目标:是人们赋予化学课程教育功能时所规定的最低要求,是为实现化学课程一定的教育目的而预设的结果,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教育价值取向。9.传统的学科课程与现代的学科课程有何差异?
答:
现代的学科课程已从“学科为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系统知识”向“多元能力”转化,注重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选择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从而形成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
14.化学教科书单元内容的设计:建构单元内容的基本思路、设置单元的“先行组织者”、设计单元中的学习活动。
15.解释“先行组织者”:是在正式学习之前,以适当方式介绍的关于学习主题内容的前导性材料。
16.化学教材栏目的设计:(1)体现具体、明确的教学功能;(2)反映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要。
17.什么叫教学设计? 答: 教学设计就是预先构思并表达关于教学活动目标、过程和结果的意象的观念结构和活动方案的过程;狭义的教学设计仅指构思、表达教学活动方案的工作。
18.什么叫化学教学设计?
所谓化学教学设计,就是指化学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19.什么叫教学模式? 答: 教学模式是在某种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特定教学目标所建立的关于教学实践的一种规范化的运作方式及体系。
20.什么叫化学教学策略? 答: 化学教学策略,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确定师生活动成分及其相互联系与组织方式的谋划和方略;是根据化学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选择、组织各种基本活动方法,调节、控制主体的内部注意、感知、思维和操作活动,对教学活动进行内部走向指导、监控和调节的准绳。
21.什么叫化学教学方法? 答:
化学教学方法是化学教学系统中的主体,为了实现化学教学目的、完成化学教学任务而作用于客体,以及跟系统内其他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手段的规定。
22.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1)课程教学设计;(2)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设计 ;(3)单元(课题)教学设计;(4)课时教学设计
23.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设计准备;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整合、应用和反馈环节;设计总成与编制方案
24.化学课时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是教师日常最重要的工作,课时教学设计的反映就是课时教学方案,简称教案。
• 化学课时设计的内容
①课题②教学目标③教学重、难点④课型⑤教学方法⑥教学用品⑦教学过程设计⑧板书设计 • 化学课时设计的方法
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练习作业、设计教学板书、课时教学设计的评价。
• 25.说课:说课是教师对备课、上课乃至评课诸方面的设计活动进行口头和书面呈示、阐释以及自我监控的过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
• 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练习安排等。
• 说学生情况
• 说教法
• 说学法
• 说教学程序
26.什么叫化学教学技能? 答:教学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它往往既含有操作的成分,又含有心智的成分,能影响教学活动的效率。教学技能是联系有关认识和教学能力的桥梁。它以有关的认识为基础来形成相应的行为规则;经过熟练、概括化、内化、个性化、心理化之后,教学技能可以转变为相应的教学能力。
27.教学情境设置的方法:(1)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2)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3)从真实的问题探究入手创设情境;(4)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5)从化学直观手段入手创设情境;(6)从化学史实及科技成果入手创设情境;(7)从网络媒体资源入手创设情境
28.教学语言的基本特点:(1)遵守语言、逻辑规律;(2)适应教育教学要求;(3)符合化学学科特点
29.板书的内容:课题名称;授课提纲;教学要点和重点;补充材料和其他内容 30.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答: 符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特征和要素,并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明显支持和促进作用的教学活动和过程称为探究式教学。
31.科学探究的涵义:指的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32.探究式教学的特征:未知性与问题性;发现性与探索性;过程性与开放性;主动性与互动性
33.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答: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34.探究性学习突出的特征是:(1)自主性;(2)探究性;(3)实践性;(4)开放性;(5)综合性;(6)多样性
35.什么是化学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
38.•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