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媒体作品的合成》评课心得
《多媒体的合成》评课心得
今天观摩了的张老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媒体的合成》。她扎实的教学功底,以及在新课改要求下与时俱进,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让我感触颇深,受益良多。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实践,谈一谈我的评课心得。
一、游戏导入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张老师在上课前先组织学生做游戏,再导入新授知识的学习,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轻松、诙谐、幽默的游戏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识。而且在本次课程的游戏中,让学生猜出奥巴马这个人物,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引发学生的极大兴趣,使新课的导入很成功。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张老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多媒体作品。教学中张老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并适当的给予指导,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最后通过对学生激励的形式,使操作技术比较熟练的学生极大地增强了自信,技术一般的学生也能体会到一种竞争的氛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三、考虑学生的水平差异,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
在本次教学中张老师充分考虑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课堂内容面向在大部分同学的认知需求上,并且在教学中途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调整,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课程安排紧凑
在教学中张老师合理的利用了短暂的一节课时间。对于简单明了的内容,学生回答后就一笔带过,不再重复。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知识,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记忆此类知识。课程内容衔接的过渡语运用的较为恰当,能使各教学内容顺理成章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在老师的引导下,走向正确的方向。
五、教学语言的表达幽默,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教学中张老师运用了一些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经常运用的生活语言,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课堂回答问题的气氛活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和交流欲望,从而使知识的传授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索取。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些欠缺和不足。例如
1、没有小组合作,学生的制作比较松散,动力不足。
2、在教学节奏上,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有部分的内容有点赶进度,导致学生的操作不充分,从而影响了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些问题也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应当多加注意,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 《多媒体作品的合成》评课稿 粤教版必修1(模版)
《多媒体作品的合成》评课心得
通过观看《多媒体作品的合成》一课的视频,执教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执教老师整体水平较好,她在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思想的更新上,对教学内容的驾驭与处理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上,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上,均有值得我学习的特点:
一、创设情境,体会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比如说,老师首先通过展示奥巴马通过网络宣称自己的图片,充分利用网络击败了对手麦凯恩。再对比:针对网络上的个人简历来说,将平面文字型个人简历和多种媒体合成的个人简历进行对比,来说明:多媒体合成的目的和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所举的例子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
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力。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即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精心设计了“个人简介”一个多媒体作品的教学范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了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
二、采用分层次教学,力求“人人能成功,个个有发展”
例如课堂中在讲解作品合成阶段设置了两个梯度的问题:
梯度一:(1)按钮中添加图片的编辑操作
(2)按钮中添加声音的编辑操作
(3)进行帧的复制、粘贴及移动操作来添加翻页效果
梯度二:(1)添加on(release){gotoAndPlay(“场景名”,1);}命令实现按钮的功能
(2)在按钮上添加影片剪辑动态效果
学生可依照自身的操作进度和能力,利用辅助文件进行自学操作,美化作品。
专心爱心用心 1
这种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课堂中通过设置多个梯度难度的练习,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在课堂中老师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更多的平等和情感。伏下身子和学生一起探究,一起交流。深入其中,融入其中。在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做到既是他们的老师同时也是他们的朋友。
其次对学生采用激励式教育,对其点滴进步或成绩,以各种形式(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等)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教学中还注意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多看多练。在练习过程中使学生发现问题,充分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体验成功的机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变知识导向型教学为技能训练型教学
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力。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即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精心设计了一一个教学范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了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
五、注意事项:
1、教师的应变能力和语言的感染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2、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不到位。
3.建议采用分组协作式学习。这样使学生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同完成作品。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协调的能力,培养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专心爱心用心 2
第三篇:评课心得
各位老师上午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就昨天下午的三节课和大家进行交流。首先我要说的是能站在这个讲台授课的教师都不简单。三位教师在科学合理设计导学案、精心制作准备教具、渗透高效课堂理念等方面均做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此谨代表我个人对昨天授课的三位教师表示感谢。感谢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感谢他们给予我思考的机会!本着相互研讨的目的,下面我分别对昨天下午的三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到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第一节冷集毕老师所上的课《24。1。1圆》,总体上能够按照高效课堂的要求,较好的体现了预习、展示和测评(反馈)三大板块,我想从三个方面对本节课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简称为“三有”,即有思想、有行动、有突破。首先说有思想,本节课体现了“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理念,围绕教材让学生分步预习,分步展示,整体反馈,反映教师有比较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其次是有行动,关键是毕老师能把自己的思想转换为实际行动,较好体现肖主任在教研会上反复提到的“书让学生读、结论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归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第三是有突破,我们很多老师在尝试高效课堂模式的时候,注重形式化的东西较多,较少体会高效课堂的实质。本节课上毕老师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上有所突破,一是预习方法的现场指导,比如要求学生阅读是画记号,小组合作时强调小组长要发挥作用等等,体现了学法指导。而不是让学生自己预习阅读,老师不管不问。二是在教具的制作和演示上匠心独具,特别是用两根铁丝演示等弧的问题,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学生表现的状态很好,注意力高度集中,我感到这是本节课学生精力流失率最低的环节之一。
当然,从我个人的理解上,也有几个问题提出来和老师们一同商讨。一个是导学案中,新课设计要不要例题的问题,目前我们学校在编写导学案时,一般设计五个环节:复习回顾(或情境引入)-新知探究(预习思考)-拓展应用(合作探究)-巩固练习(反馈矫正)-小结测评(当堂检测)。其中拓展应用环节就是设计两到三个例题,以此体现本节知识的核心应用。处理方式还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再组内交流,最后集中展示(大展示),学生讲解点评。最后教师引导归纳基本方法和解题技巧。本节课我觉得把点p到圆o上各点的距离中,最长的是8,最短的是2,求圆o的半径或直径作为例题教学是不是好一些。第二个是关于圆的集合的定义,在处理时有点快,虽不是本节重点,但是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原来导学案中设计有画图,结果教学时好像没有见到,如果能让学生亲自画图观察,在圆上取点,测量该点到圆心的距离或以圆心为端点画长度等于半径的点段,然后进行观察分析就会轻松得到,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什么什么圆上,圆上各点到定点的距离都等于圆的半径,并由此归纳出圆的集合定义。第二节石花四中冷老师的课,讲的是垂径定理。导学案的整体设计上没什么大问题,只是“知二推三”的拓展似乎超过课标要求。“知二求三”才是本节核心。另外推论得出上的设计过于简略,导致学生在此处卡壳。如果能细化一点,就可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画一条弦cd,取cd的中点m,连接om,求证:om⊥cd,如果延长om、mo分别交圆o于a、b两点,有哪些相等的弧?由此你能发现什么结论吗?其次是具备了高效课堂的某些形式,比如学生自学预习、小组合作讨论等,但不是很深入、不是很细致。整体感觉还是老师讲的多,不过冷老师是老教师,我们同龄,思想和行为转变起来确实很困难,不要心急,只要敢于尝试,大胆放手、相信学生,我们就会在高效课堂的路上走得更好。垂直于弦的直径教师教学用书上建议安排一个课时,实际上,应该是两个课时的内容,有必要附加一节习题课。
第三节是王老师的旋转试卷讲评课。我也以“三有”为关键词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即有创新、有实效、有准备。有创新是指这种试卷讲评的模式让人耳目一新,原来肖主任主持的教研会上也对试卷讲评课做过研讨,而王老师的这节课在糅合高效课堂理念上,有创新。比如先让学生围绕要求自己组内改正,自我纠正、查找错因、组内合作这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值得学习效仿。有实效,主要体现在错因剖析、变式练习上,从我自己的角度看,我也想这么做,但从来没试过。因为很多学生并不清楚自己错在哪里,让他说,要么说忘记了不知道,要么半天说不到正点,所以每次试卷讲评效果不佳,错了的以后仍然会错。而王老师的这种方法,我觉得真正把原因弄清楚了也算是把问题真正弄明白了。其次是学生疑难点的变式练习,借助多媒体课件增大课堂容量的同时,一方面反馈改正效果,一方面进行有益的拓展延伸,增大思维含量,效果非常好。上好试卷讲评课的关键是教师课前的准备,教师通过批阅试卷必须收集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后备课、制作课件。本节课王老师准备充分,特别是课件制作上,能在第二、三活动前。出示活动要求,方便学生明白做什么,怎么做?需要商榷的是王老师对第17题的讲解似乎不很到位,虽然有学生回答了旋转中心的坐标是(5,2),也说了自己的思路。但不科学,王老师也沿用了这种方法。我个人觉得根据旋转的性质确定旋转中心是先找两对对应点,接着分别作两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最后两中垂线的交点才是旋转中心。其中在网格中的技巧是尽量找是“正方形”顶点的对应点,这样容易看出垂直平分线的位置。
当然对于部分是教师讲的,比如第16题和第20题的变式,我个人是赞赏的,高效课堂并不是不要老师讲,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老师讲效果并不差,怕就怕老师一讲到底,搞一言堂。新课标中,也提到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高效课堂并不排斥接受学习。
总之,三节课反映了老师对高效课堂的不同认识和理解,都值得我慢慢学习细细揣摩,从中汲取营养,改善自己的教学。再一次谢谢大家。
第四篇:图像的合成——评课
《图像的处理》评课稿
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老师很好的实践了这一课题,可以看出课前他做了大量精心的准备工作,紧密贴近生活,以当前社会热点中国梦为主题,导入大家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短片,切合时代主题,激发学生对传统美德的热爱。
接着给学生布置了当堂任务——制作一幅中国梦的宣传海报,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有了动力,才有结果。所以这堂课的开堂就使本堂课成功了一半。
合理的任务设置也是本节课值得称道的地方。以海报制作任务为主线,层层推进展开教学,通过导学案和精心制作的视频教程引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大胆下位交流学习;把海报制作分解成若干小任务,分组实施,教师适当的讲解,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反馈环节也是本节课的又一亮点,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之后,选择个别学生上台演示操作,顺利的操作使学生收获了成就感,同时也能使别得学生进一步的强化了操作认知和自信心,个人认为这比教师的演示总结效果更佳。
在有困难的地方,精心设置,让知识点层层递进,如魔棒容差的设置,对背景图半包围区别颜色的选取影响,分成两层处理,让学生发现问题,尝试修改容差,在实践中理解容差大小的作用。
在老师的引导下,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创作积极性高涨,可能是教师不忍心打断学生们的思路,伤害他们的创作热情,所以最后显得时间不够,如果稍微把时间控制的更精准一点就更好了。
就学生作品赏析部分我有一点个人想法,在学生作品赏析评价过程中,展示学生作品的同时,也能请创作者来谈一谈他的创作理念和实现的手段,这样可能会使得教学效果更加完满。
总体来说整节课从教学设计到教师的教态、教学思路和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都是非常好的。本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大部分孩子能够设计出自己的宣传海报作品,教学目标达成率高,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以上都是个人的一些陋见,水平有限,不到之处敬请指导。最后,再次感谢三中的潘老师给我们带来这样一节精彩的研讨示范课。
第五篇:欣赏多媒体作品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青岛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案《欣赏多媒体作品》
总体来看,本课属于一节比较成功的体验性的教学活动,注意了体验活动的目的性;兼顾了形式的灵活性与学生讨论深度的结合。建议与后续的技术学习和作品制作紧密结合,保证学生在获得丰富体验和探究欲的基础上,能将较高的学习动机在技术学习中释放;在欣赏他人作品并产生认知冲突的基础上,能将带着认知冲突深入系统地理解技术原理;在剖析他人作品并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能将他人的间接经验转化为自己作品制作的直接经验。
本活动课教学设计:立足于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开展以学生拓展所学知识和获得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苗逢春:在教学过程的那些环节上体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的具体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实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在信息技术活动课的教学设计方面,以“教师指导,学生主导”(苗逢春:“学生主导”的说法不妥,本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其实教师仍然是主导者)为教学理念,通过师生共同设置具体活动形式,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苗逢春:学生只是参加了评价指标的制订,而不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的组织其实仍然是教师,而且,由于学生的控制能力不强,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不合适)和评价等活动,形成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苗逢春:教材分析很到位,注意了知识的前后关联)综合活动课
基于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一书的第一章第三节《综合活动:欣赏多媒体作品》,并充分结合《信息技术》(必修)的第三章第3节——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同时,这个内容也是本书第八章内容的准备。
教学目标——(苗逢春:本课教学目标总体感觉很空,本课作为后续教学的铺垫更为合适,不太适合作为独立的教学活动)根据新课改的精神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已有的多媒体作品,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分析结果。(苗逢春:这些不属于知识与技能,建议进一步挖掘本课活动背后蕴含的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a)呈现多媒体作品,在短时间内使学生的视觉受到冲击,激活他们头脑中已有的认识体验,凭直觉对作品整体感受,然后问题引领,对作品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提升体验的内涵与价值;
b)能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分析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信息素养。——(苗逢春:本条不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
b)体验多媒体带给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便利,激发和保持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分析——(苗逢春:对学生的特点把握全面、具体且有针对性)
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且有几个学生曾获电子作品比赛初中组省二、三等奖。
现阶段刚好上美术作品鉴赏课,具备一些欣赏作品的方法。
知识结构:他们在初中和高一的必修课中已初步接触了多媒体技术的部分内容,能运用Powerpoint制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了解多媒体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 欣赏和分析已有的多媒体作品,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分析结果。
§ 体验多媒体的特点。
§ 体验多媒体带给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便利,激发和保持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的难点:——(苗逢春:教学难点分析不够深入,未能抓住本课内容的难点以及组织体验性教学的难点,比如说:体验性的活动容易出现“有活动,无目的”“形式丰富、深度不足”“体验丰富,但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缺失”等问题)§ 学生通过欣赏和分析已有的多媒体作品,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和分析结果。§ 激发和保持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教学手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所以本活动课采取的体验学习是一种符合时代精神和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
教学时间:1课时本活动课设计的三个环节: 准备环节、活动环节、总结环节
1、准备环节: 第一步:确定活动主题:欣赏三个多媒体作品(苗逢春:这能叫做“活动主题”吗?)第二步:以学生自愿为原则,确定活动展示课的主持人及各位专家的扮演者。第三步:师与主持人、专家根据主题需要,选出欣赏的多媒体作品。网页作品:《苹果树下的童话》;Flash作品:《选择》;Powerpoint作品《革命先驱--孙中山》第四步:教师准备多媒体作品第五步:教师准备学习网站第六步:布置场地,创设情境,落实相关器材。
2、活动环节:学生按照活动步骤进行自主活动。共同欣赏作品--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与专家对话。需要注意的是: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到活动步骤的连贯性、活动方法的选择、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活动过程的完整性以及活动目标的充分体现等问题。
3、总结环节:总结形式比较多样,有主持人或专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也有老师的总结,老师的总结是肯定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恰当延伸,超越教材,升华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活动过程:活动过程活动内容时间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主持人导入两位主持人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宣布活动主题,同学们玩连词游戏(苗逢春:具体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跟本课内容有内在联系吗?),营造活动气氛,然后把游戏难度提高,请出老师导学。2min参与游戏创设情景,质疑激趣,调动情感。教师导学通过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孩子。演示课件:多媒体作品《哪一个是我》。7min边看边说,共同参与导学,引领学生走进作品,品味作品。1让学生体会多媒体在表达效果上的优点2 让学生感受多媒体作品的技术特点3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深入了解作品,挖掘主体的潜能,拓展他们思维的深度,加深对欣赏内容的理解共同欣赏作品1网页作品:《苹果树下的童话》2 Flash作品:《选择》3 Powerpoint作品:《革命先驱--孙中山》3*3min单独用心欣赏作品,凭直觉对作品整体感受,然后用问题引领,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思考,深化认识,提升体验的内涵与价值。直觉感受、问题引领,体验作品 交流时刻1小组长组织组员讨论,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大胆表达出来,并记录。2主持人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依据评价标准给作品一个分数3 主持人请专家团亮出分数4 主持人分别请分数与专家团分数最相近和相差最大的小组代表陈述理由 7*3min1交流并给作品评分2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观点。从倾听他人的分析与见解中找出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以便得出更完善的意见。在对比中发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角,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分析结果和建议中学习,又可以从各自的错误中提取经验教训对话学生与自己推选出来的专家进行对话3min学生反思:通过欣赏这三个作品,最想了解的是什么?或有什么创作欲望?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回答一个问题更富有意义。教师指导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互助学习。学生在为解决问题而进行探索。为能提出问题而深入思考。小结肯定同学们的发言 1min 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拓展延伸: 1 给同学提供更多优秀多媒体作品的连接供课后欣赏,指引同学还可以通过EMAIL与作品的创作者交流2 给同学们讲述一个有趣并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引发他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2min青岛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案《欣赏多媒体作品》这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