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遵循小学生认知和人格发展,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效果
遵循小学生认知和人格发展,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效果
现在不少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上课注意力很不集中、自控能力很差,听课质量不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老师应遵循小学生认知和人格发展,科学地实施课堂教学,让学生及时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很有必要。结合自己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导入很重要
课堂教学中,导入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万事开头难”,这一关把握得当,那就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顺利进入新知识学习的第一步,是重要环节。可以设计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使学生对新课学习充满热情。导入与新课学习应该具有内在联系,过渡自然,以便学生顺利进入新课学习。
二、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设计做游戏,识字写字和朗读比赛,说话和写话比赛,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等等的有情趣的场景,这样的教学方法就能让学生注意力很集中,教学起来就很轻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现代教育注重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因此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适量的课堂练习很重要
课堂教学还应注意讲练结合,适当的课堂练习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实施教学反馈的一种好方法,但课堂练习的选用一定要注意练习题的分量不能太多,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另外,还要针对教学要点适当地布置一些课后练习,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总之,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的规律,在教学上下功夫,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教材教给学生知识,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
第二篇:浅谈遵循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你期待,我奋进
——浅谈遵循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现在所教的班级是五年级,是从一年级教上来的,一路教上来,看着孩子们从五、六岁成长到十一、二岁,真的很开心。在这个过程中也我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惑,有时,你精心准备了一堂课,兴致勃勃的去上课,但效果却是令人大跌眼镜。为什么,付出的努力得不到孩子们的认同了呢?直到今天,我看了通识四,了解了儿童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才明白了,教学设计一定要符合孩子们的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
我想要符合孩子们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课堂一定要是深动有趣的。要想课堂深动有趣,在我看来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一定要稳中求新,稳中求变。
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就在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孩子们的知识目标清晰,很容易完成;好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环环紧扣,老师一条教学路线,学生一条学习路线,老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简单,教学环节紧凑,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有一些创新的版块,与众不同,让学生眼前一亮。二、教学过程一定要轻松愉快。
(一)课堂活动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一堂课中,只是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老师累得半死,学生却乐得清闲。课堂中可以设计一到两个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中学到知识,还间接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动手的能力,合作意识和团结的品质。
(二)老师一定要成为教学中的艺术者,欣赏者。一堂课中,老师是主线,线松弛有度,手中的风筝才会飞得越高。在课堂中,教师一定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孩子们平等,自由,民主的交流;课堂中,老师要学会做一个幽默的人,让孩子们听着顺耳还乐意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课堂中老师还应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孩子们犀利的发言,独到的见解,进步的言行,闪光的地方,恰当地利用时机表扬,我想这正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期盼的吧!
(三)多媒体课件让课堂变得丰满起来。
小学生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语文教学中,一些与课堂相关的图片,一些历史比较久远的故事,孩子们还不能凭自己的认知水平去想,去理解,老师应多查阅资料,做成课件,形象直观展示给孩子们看。
三、课后的闲谈是课堂的延续和升华。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关注,被认可。我想我们很多时候课上完就算完,批改作业还来不及呢,谁曾想过回访一下孩子们:上节课你学懂了吗?学到了什么只是,懂得了什么道理?老师哪里做得好,哪里需要改进?其实,在这个询问的过程中就是关注的过程,关心的过程,我想这应该也是孩子们所期待的吧!
教育本身是一个服务行业,要想服好务,就一定要了解孩子们是怎么想的,他们想要的是什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遵循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1.思考题: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遵循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的规律要服从于“学”的规律。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只有顺应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最佳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敏锐地意识到目前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根据中小学阶段青少年理心理特点、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我个人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习的特点。五年级小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逐步对教师产生选择性及怀疑的态度。通过几年集体生活的训练,已经比较习惯于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生活,开始把自己看成是集体的一员,重视班集体的舆论和评价作用。随着自主、自律能力的增强,对学习、对集体的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同时逐渐形成了对作业的自觉负责的态度,开始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出现了意识较强的学习动机。
2.认知的发展。在注意方面,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在想象方面,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3.情感的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情感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丰富,他们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且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强。在道德情感方面,学生主要以具体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同时,也开始出现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作为依据的道德判断。在意志方面,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有一定发展,但不显著。
4.个性的发展。在自我意识方面,幼儿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更多地受情境因素的支配,变化较大,因此,还不能形成真正稳定的个性。进入小学后,特别是通过小级阶段的学习适应性锻炼,他们逐步把握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形成集体意识,学生的自我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这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
人格教育是最基础的素质教育 ,小学生人格教育就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规律 ,利用非直接教育方式 ,即通过生活、学习、活动中经常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过程。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塑造和品格养成的教育。
总之,通过这次国培视频的学习我认为:在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研究,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以提高全体学生语文学科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从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教学策略研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整体素质,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第四篇:如何遵循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
浅谈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规律
在这次学习中,听了北京教育学院高明书教授的讲课,通过对专题的学习,我更加认识到了中小学生的认知和人格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敏锐地意识到目前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根据中小学阶段青少年理心理特点、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人格的发展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应该说,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中小学生的人格状况总体看是健康的,但是,改革开放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活力机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一切必然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灵,某些影视、歌舞厅及电子游戏机也无不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独生子女家庭教养的误区和离异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都误导着青少年人格的发展。下面分别描述下我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他提出了著名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个体都会面临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该问题引起个体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危机。如果个体能顺利解决每一阶段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相反,则会产生消极影响。如果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危机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就会影响个体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而适当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发展危机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发展,不适当的教育则会阻碍个体的发展,因而,教育就是要了解学生人格发展不同阶段的独特性。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最为重要的第四、第五,更需要教师在了解这三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与危机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大量的问题情景,在活动和交往中,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解决好每个阶段的问题,顺利渡过危机,以免儿童的人格发展出现障碍或者迟滞,以至于导致以后的发展,甚至影响一生。
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制约学习内容的深浅,制约学习方法的选择,对个体的学习效率产生影响,在学校教学中,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目标。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方法和内容恰当,系统的学校教学就能够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人格教育是最基础的素质教育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就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规律 ,利用非直接教育方式 ,即通过生活、学习、活动中经常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过程。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塑造和品格养成的教育。
总之,通过这次国培视频的学习我认为:在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研究,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以提高全体学生语文学科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从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教学策略研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整体素质,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第五篇: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遵循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遵循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作者:蒋淑君(小学语文
青海海东小学语文十七班)发表日期: 2012-10-18 18:51:20 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抓住课堂的引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要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入的方法有好多种,(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关键是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导入方法,使学生的原有的知识跟现在要学习的知道有联系,使原有的知识起到对现有的知识的铺垫,过渡作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的、探究性活动。
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置于适当的情境下开拓、扩展,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从“统一”之中求“发展”,在“发展”之中见“统一”。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不断提出问题由学生猜想、比较、判断、推理的方法。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采用实验的方法,使学生的推断能力不断发展和提高,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耐心力与刻苦的能力。这样做更接近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发展规律。老师通过这样不断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老师在教学中对提出不同思路的学生能要多鼓励,以提高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对错误的思路要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原因。不能怕在课堂上耽误时间,而不分析错误之处。老师经常这样分析,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的。使学生在课堂始终处于兴奋、高昂的状态。以最好的状态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爱国注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充分的挖掘教材的内容,结合身边的事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如: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榜样、不断的渗透英雄人物、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注意热情。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同事、领导的关系。
教学过程面对的是人,而且需要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配合,试想一位与学生没有感情的老师,学生能配合好吗?所以老师要在平时多与学生接触、多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老师要多鼓励学生,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教学活动才能顺利的完成。
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劳动,需要各方面的协调才能完成,如果同事给你出难题,领导给你使绊子,你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所以老师要谨慎的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样才能集中精力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总之: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好教材教给学生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爱国注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同事、领导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处理好与学生、同事及领导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