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着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时间:2019-05-15 14:3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着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着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第一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着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着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内容摘要:新课标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内在修养、思维品质、心理需求等方面的导引,鼓励学生大胆地创新。如今,教师也开始走出了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注重通过知识的传授转化,对学生进行思维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习惯培养

现在的初中生,由于学习压力加大,学习内容加大,再加上老师为了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更多的传授知识,从而减少学生思考的时间,忽略了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我在从事语文教学的同时也担任着所教班级的班主任工作,于是我将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相结合,从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着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一.在听说训练中结合思维训练,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听说训练作为信息输入并经过大脑思维内在转化输出信息,在语言交际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传统的听说训练中,我们往往侧重于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等心理品质,常常忽略了思维方式的训练。如:听一般材料,有的教师在朗读时故意读错,让学生在读完后指出错误的地方。这种思维已趋于保守和僵化,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不利于活跃思维。我在听说训练中做到如下几点:

1、通过情境描述法训练学生想象思维

在听之前,要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其中的场景,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例如,可以将图像关掉,只让学生说出一段描述剧情的文字。也

可以看图像后进行创造性猜说画片上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描述头脑中形成的情节,意境或影响。我在教学《三峡》时,在学生打开课本之前,先给学生展示几幅三峡景色的图片,其中有特写山高、峻的图片;有特写飞泉瀑布的图片;有远眺山水一色的图片等;然后放录音。第一遍要求学生了解大意,第二遍要求学生边听边展开联想与想象,然后描述一下情景。以上训练,能将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发展,培养想象思维。

2、通过续情节法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

可以给学生读小说片段,让学生猜读小说的开头或结局会如何,会有几种开头或结局,然后再把原作读出来。如读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先让学生深入了解时代背景,然后阅读小说的前半部分,并注意小说中对“老头子”这个人物的描写,最后让学生猜结局,理解作者巧妙的构思。也可以在全班进行故事连载接力赛,达到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3、通过实际练习法训练学生求同思维

每节语文课,我设计课前5分钟说话训练,同学们可以选择寓言、童话、幽默故事、讽喻小说等。我启发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找出与之相类似的课文或故事,并指出其中蕴涵的道理。这样,不但学生锻炼了说话能力,而且,学会了归纳总结、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求同思维习惯。

4、通过对语意、语境的理解,培养求异思维

在讲授《愚公移山》时,我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思考:

以现代的眼光看,愚公到底愚不愚,为什么?在学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思考课后习题:文中的骗子是否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这两道思考题,都要求学生从不同于常规的认知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目的。

5、通过争辩法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逆向思维

对一个问题的争辩有助于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调动思维和知识储备,并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利用语文课和课堂教学开展辩论赛和辩论活动。在教授《伤仲永》一文时,我设计这样一道题,“天资聪慧的人是否一定会成才?谈谈你的看法。”学生结合课文和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很有新意,学生很欢迎这样的课堂。在教授《羚羊木雕》一文时,我利用语文课让学生分角色,就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同样受到良好的效果,许多同学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得到充分显露。

二.在写作训练中结合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培养想象力是语文作文教学和思维训练的最佳结合点。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的潜力,注重培养和优化学生的思维,可以通过写作训练来进行。因为写作需要想象。如果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则文思如泉涌,下笔有神,也就能写出个性鲜明的人物,描绘出多姿多彩的景色,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观察法训练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观察生活能丰富感性认识。生活是想象的源泉,培养想象力形成形象思维,务必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起步。离开了对生活的观察,想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想象的丰富与否,决定于是否对生活的深入和对宇宙万物的观察与思考,是否了解食物的本质属性及其互相的联系。”臧克家的话揭示了观察与想象之间的辨证联系,他以诗人特有的经历证实了观察体验生活对想象力形成的重要性。天地变化无穷,世人思想感情各异,社会急剧变革,因此,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永远无休止的丰富的课外活动,如春天带学生爬山,挖荠菜,春游,夏天领学生去赏绿,游故宫,秋天去让他们品味丰收的果实,冬天去让学生读白雪,感悟寒风。在此过程中,发动学生将五官一齐放开,让大脑同时通过五条渠道去认识生活,经过加工和改造,想象出一幅美妙的立体画。鼓励学生在课前5分钟讲一事的始末,举行假日趣闻,课堂剧的编写,为想象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通过想象作文,训练想象力

要使学生将观察所得的感性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为我所用,还需要通过写作实践。教师要善于设计想象的作文,因为这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作文中通过加工,改造旧有表象,从而达到再现客观事物,生活画面的目的。这种加工和改造,总是与思维同步,与想象密不可分。想象作文的设计方法如下:

(1)结合课文作片段想象练习。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后,引导学生想象“于勒发财后„„”的情景。学习《蜡烛》后,引导学生想象一下“老妇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学习《孔乙己》之后,引导学生想象 “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之后„„”。

(2)给予部分条件,提出想象要求。如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想象一下结果。也可以给出结果,想象可能的原因,或设在一定时间,地点,环境下,会发生什么事,如《世界无水之日 》。处于一定的身份会怎样做,如《二十年后的我》。

(3)结合课外阅读材料,视听内容,设计想象文。如看《我们的长征》电影的观后感,古今中外名著的读后感等。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从善于想象变为乐于想象,这就需要开展创造性活动,设置氛围优化学生想象。因为只有在创造性活动中,才能不断地挖掘想象的潜力。如:开展影评,书法,演讲,辩论,绘画,表演课本剧等语文竞赛活动,以开发学生想象力和思维习惯;也可以开展灯谜晚会,诗歌朗诵会等文艺性活动,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日,就近拜访老农民,老工人,民间艺人等,请他们讲自己的经历,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回校整理成文。这些创造性活动,实践性强,学生乐于参与,并能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推动学生想象力迈上新台阶。

第二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效渗透着法制教育的心德体会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效渗透着法制教育的心德体会

沿河二中

冉沿霞

当今的社会是法制的社会,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广大青少年知法、懂法,是其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治是进程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治本之策,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对广大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步骤。

法制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关系到未来的公民是否具有“知法、守法、用法”的素质,因此,“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法制教育”是学校工作的目标之一。中学各科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是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思想品格的熏陶的主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将现行各类学科的教学进行全面的开发,并把开发出来的法制因素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渗透,从而在各科教学中增加法制含量,加大法制意识培养的力度,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实施法制教育的学科体系。而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它的教育优势是法制教育其它途径无可比拟的。新课程要求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也是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唱响法制教育的主旋律,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法制教育。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是进行法制教育的一条主要途径,也是实施法制教育的必由之路。

法制教育渗透学科教学的重要性,紧迫性。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顺畅的渗透法律知识首先就是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法制素养,解决好“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其次就是从网络和一些资料中了解其教学中可渗透法律知识的点和可渗透的法律知识,这样才能打有准备的仗;再次是要精心备课,舍得花时间、精力准备拟定渗透法制的内容,认真研究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实现学生学科素养和法制素养的双提升,真正的做到让学生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原则。渗透法制教育要创设适当的情景,要找准切入点,频率不要过高。从具体到一节课的时间占用来看,最简单的,只要求告知学生法律法规名称,最复杂的,占用时间 也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其次,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上有明确的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并作了相应设计。只要坚持这些原则,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快乐的学习过程,甚至于有时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即已完成法制教育的任务,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更不会伤害学科本身,达到双赢目的。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如:

1、在生活中渗透。在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2、在情境中渗透。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的气氛中,可以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3、在案例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

4、在课堂小结中渗透。结课点睛是教师在课堂结束部分的处理上运用的渗透法。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在对学科教学进行言简意赅的结课时,把课上学生所接触到的法制因素恰到好处地点上一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对法制的感受,通过教师的指点变得明了起来,这种结课时教师的轻轻一点,往往会给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不过度。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教师要明白教师“教书·育人”的真正含义;认识到学生不仅知识水平的高低跟我们教师有关,他们的自身素质、道德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教师对他们教育了多少。所以,现代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给他们文化知识,还要时时进行渗透法制教育,将教学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创建一个新型法制型社会从学校开始。

总之,法制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大课题,有待于我们广大任课教师去探讨和研究。我们要切实按照这次培训所提出的要求去做,在法制渗透方面探索一些可行的途径,把传授科学知识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

2014年1月3日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湖北省通山县宋家桥小学

陈昭宇

【摘要】:思维活动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核心,进行语文教学应从语言文字角度,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那么,怎样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本文将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强化逻辑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分析事物三个方面入手,说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就自己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加强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只满足于学生的答案正确,而忽视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不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就不能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很难得到提高。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例如:《大海的歌》一课,第一自然段里有这样的一段话:“展现在我眼前的是蓝天、白云、碧绿的海,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讨论这句话的:

首先我提问学生:“如果课文这样写‘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天、云、海、朝’我们不是也能明白吗?”学生回答:“这样写只能让我们清楚‘我’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还说:“天具体是什么样?海具体是什么颜色?我们不知道。”我接着说:“对了,作者写得好就好在具体、生动上。”这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读这句话,会有什么感觉?读后,让学生谈谈感受、体会。学生兴趣盎然,回答说:“我好像也看到了这美丽的景色,天是瓦蓝瓦蓝的,有白云在飘动,很高很高;海水是碧绿碧绿的,海面非常开阔。这时,火红火红的太阳从东方慢慢升起来了,我觉得景色更美丽了。”

这一教学过程,我是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比较这一思维方法来体会,使学生悟出运用形容词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二、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强化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中,我运用逻辑性较强的教材片断加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训练,使学生对于语言文字间的关系更加清楚,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我在备《惊弓之鸟》一课时,发现更赢最后说的那段话哲理性很强,结构十分严谨,是进行逻辑推理训练的好教材。当然,教这类课文时要把握好尺度,不能搞成逻辑学教学。但若不加以引导,学生则只是读读而已,无别的收获。教学中,我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已基本了解的基础上,组织讨论,最后引导他们推论出更赢只拉弓不放箭却把大雁射下来的原因,使其把这一逻辑推理过程彻底弄明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堂教学是这样进行的:

我问:“为什么更赢只拉一下弓就把大雁射下来了?”有的学生说:“因为大雁受过箭伤,一听弓响就害怕,所以更赢只拉一下弓,就把大雁射下来了。”这个回答只从大雁这一方面回答的,不全面。我接着问:“更赢怎么知道大雁受过箭伤的?”有的学生回答:“因为他看到大雁飞得慢,听它叫得悲惨,就判断出来了。”我再问:“魏王等人也在场,也看到了,听到了,为什么没想到拉弓来射雁呢?”大家发言更热烈了,有的说:魏王他们看到了,听到了,也不知道是只受伤的雁;有的说:魏王他们即使知道是只受伤的雁,也想不到采用拉弓射雁这一妙法。我继续问道:“为什么更赢就能知道雁是受伤的,并想出这个妙计来呢?”大家很快找到根据:“因为课文开头就交代了‘更赢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有丰富的经验。”

经过以上的讨论,学生把这个问题彻底搞清楚了,了解了这些事物间的联系,得到了逻辑推理训练,对全文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效果比较好。

三、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分析事物,培养思维能力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还采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作为分析事物的依据,从而打开认识问题的通路。但学生往往不会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遇到这种问题,我先给学生加以提示和引导,唤起他们对平时经验的回忆,再因势利导灵活运用思维方法来理解问题。

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在讨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整个森林浸在浓雾里。”这句是不是表现了树木很密这个问题时,学生认为“是”。但不知从哪儿找到依据加以证明。这时,我启发学生联系平日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来分析、判断。学生通过回忆,再与文中描写的现象一比较,便茅塞顿开。一位学生说:“平日我看到雾升起来后都要扩散的,不可能沉在下面。书上说这时的整个森林浸在浓雾里,“浸”就是“泡”的意思,说明雾扩散出去,这就是因为树太多了,树枝太密了。这是学生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思维方法。所以,这句话正好说明了森林很密。这是学生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

学生的这个分析,实际是论证了一个正确的判断,即“这句话是表现树木很密的。”„„

综上所述,本人通过以上课堂教学训练学生的思维,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使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个人简历】

陈昭宇 :本科学历,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曾获县“教学常规先进个人”、“骨干教师”、“先进德育工作者”等光荣称号。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国家级一等奖。辅导学生作文竞赛获县级一等奖。我坚信: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自始至终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下面我就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心得。

一、善于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景如此,教学也一样。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虎门销烟》这一课,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年的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样的灾难,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再结合图画或ppt课件影片,联系当前的现实,让学生说说看到塑像想说什么?现在有不少人身陷毒品不能自拔,有什么看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尽情尽兴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想法,这样就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感悟课文内容,更深地理解了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等。使学生不但认识了伟人,了解了历史事件,从多方面培养思维能力,而且让学生树立了远离毒品,强身为国的坚定决心。

二、注重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在现实中,我们认识事物一般都是顺向思维,而忽视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如果我们注意引导学生从事物或者事件的反面去思考,或正反互相调换思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是有益的。如四年级上册的《一路花香》一文,我知道学生从正面阅读中了解破水罐为在主人打水中暴露自己的弱点而始终惭愧不已,知道自身存在缺点不足。但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们引导学生从“一路花香”这个富有诗意的题目入手,让学生知道花香是从哪里来的,是谁浇灌了这么多鲜花呢,破水罐有用吗,有什么用处呢。这样一步步开拓思路,知道花香正是破水罐浇灌来的,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世界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发挥作用。这样不但使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要知道原因可以顺向思维,更应该逆向思维。

三、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训练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水平确实存在不足。学生在理解课文和习作练习时常常无话可说,没法下笔,主要原因是学生未能充分发现生活中多姿多彩的“浪花”。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大胆思考。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一时,要求学生自己设立节日,并交代设立的原因和如何度过节日的。在习作中学生总是离不开“六一节”、“国庆节”、“元旦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平时的大节日,这与作文所配的图画要求相悖。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由现实生活和插图展开丰富的联想,让学生回想父母在西洋百合(农业推广种植)丰收的情景中,设立“丰收节”,让学生知道就是在全家人喜摘花朵和上缴花朵的繁忙中,在辛勤的汗水里,相互倾诉着内心的喜悦中度过的。还可以让学生在“捣鸟窝”这件农村孩子常做的事件中,联想当前我们生存空间、环境的恶化、动植物的灭绝现状,让学生认识到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为了保护它们而设立“爱鸟节”。我们还可以结合学校校舍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多方面思维,设立“爱校日”。可以联系生活中的“雷锋哥”、“扑火哥”等事情,设立“爱心节”等。这样的习作教学,学生既有话可说,又有丰富内容可写,在习作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中得到训练。

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角度、多方面的,我们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去发现、去教学、去反思、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大荆镇砚川联办小学

编辑 聂蕾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特别是小学中年级学生刚刚开始从识字阶段向阅读阶段过渡,加强这一阶段小学生的阅读指导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应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提高阅读指导的全面性。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书面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首先是把文字符号变成声音,后达到对书面材料的理解。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那么,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到底如何呢?笔者就这个问题对我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95.3%的学生或多或少地读课外书,只有4.7%的学生从不读课外书。可见,课外阅读在学生中已是非常普遍的行为,这是非常可喜的。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真正对阅读感兴趣,能在课外阅读中汲取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享受阅读中的快乐的学生仅占一小部分,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没有对课外阅读真正感兴趣,不具有经常阅读的习惯,尤其缺乏自主阅读的能力。课外阅读尚处于一种消极、盲目、低效的状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势在必行。

在多年语文教学中,我体会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端正教育指导思想,摆正教与学、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首先,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施教是为了不教。

同时,在教学中不仅注意教师授“法”,更要重视学生悟“法”,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要“授之以渔”而且还应让学生悟到“打鱼之术”,鼓励学生去积极地探究。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这说明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师要精心设计“教”的过程,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只有这样,学生语言能力才会得以提高,而能力的获得又必须依靠学生的实践活动,即动口、动手、动脑。笔者觉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为主线,把主动权让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阅读能力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落实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减少自己不必要的讲解和提问,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语言行为的实践,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养成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批划的良好阅读习惯,使学生在质疑问难、讨论、剖析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

(二)、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

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课文中那些生动的画面,美好的向往,都会随着老师的范读,向溪水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在教学中,每学一篇课文,我都会用最美的语言来给学生范读。如教学《春风吹》[1]时,我在范读课文时,注重了诗歌的韵律美,突出了“绿、红、醒”等重音,读出了“春风轻轻地吹,春雨细细地下”的轻柔和“大家快来种树,大家快来种花”的欢快。我读完后,孩子们好象都陶醉了,有的孩子说:“春天太美了,老师读得更美,我好象看到了绿绿的柳树,红红的桃花。”有的孩子说:“我好象看到了燕子在天上飞,听到青蛙在呱呱叫。”这样,学生在细细的听读中,被老师美的情感,美的语调,美的语气感染了,激起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三)、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

在教师范读的影响下,孩子们都跃跃欲试了,这时老师就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扫除知识障碍,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断句。完成对重点词句的准确理解。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只有对词语准确地把握,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精彩的马戏》[2]时,文中用了“哈哈大笑、哄笑、喝彩”三个词来写观众的反映,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三个词的联系与区别,猴子爬竿,观众哈哈大笑,因猴子很顽皮,又穿着小孩的衣服。熊踩木球,观众哄笑,因为黑熊笨重,一会儿要摔倒,一会儿又稳住身子,观众紧张后发出一阵阵欢笑。山羊走钢丝,观众喝彩,因为山羊既没有猴子顽皮,又不像黑熊那样笨重,而是稳稳地走在钢丝上,表现出色,因此人们高声喝彩。又如《我要的是葫芦》[3]中“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两句话,充分表现了种葫芦的人根本不只虫子、叶子、果实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小葫芦都落了”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以便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全文。

(四)、教给学生语言行为实践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所谓“动口”和 “动手”,实际上就是强化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活动,努力使学生成为阅读过程的主人,尽量多留出时间,激励、启发和指导形式动口、动手、动脑去对语言文字,对课文的字、词、句、段进行具体的阅读思考,让学生具体的读一读、看一看、划一划、问一问、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去开动脑筋独立地对字、词、句、段、篇进行分析、比较、揣摩、品味和表达,只有这样,阅读教学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才能有效地提高我们阅读教学的质量。

(1)、让学生“动口”把握文章的内容。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朗读训练。“读”是理解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朗读课文,去感受语言文字。学生只有“读”得充分,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当然这个“读”必须带着问题有目的得读,使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寻求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分析《黄山奇石》[4]中的“仙桃石”一段时,要让学生理解:人们为什么给这块石头起名叫“仙桃石”?就得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通过读,不难理解:仙桃石是由于这块石头样子象个大桃子,而且像从天上飞下来似的落在山顶的石盘上,人们根据这个想象而成的。另外“读”还应包括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引导学生体味情节时的自由轻读或表情朗读。这些“读”要贯穿课堂的始终。在小语界不是盛行一种“以读代讲”的说法吗,其根据就是语言文字常有一定的模糊性,有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要我们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感模糊的识别功能,就能达到不需教而“自能读书”的境地。

(2)、让学生“动手”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地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动手画圈的方法,提供给学生一些画圈的符号,使学生易于操作,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从现在开始》[5]一文时,当老师提问:“小猴子当万兽之王与其他动物的做法有什么不同?”时,就得出示明显的训练目标,即请用“~ ~ ~”画出小猴子的做法,用“——”画出其他动物的做法。目标的出示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令性较为明确,效果良好。这样学习,学生首脑并用,使思维趋于定向,读书有了凭借,易于操作,学生析句品词等语言文字训练就能落到实处。有的文章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动手”画草图,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解内容。

(3)、让学生“说、议”,理解语言文字,领会文章中心。

说一说,议一议实质上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语文教学,特别是受高考指挥棒——只考笔试,不考口试的制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说话训练方面都被忽视了。因此,我们语文教学要大胆地进行课堂结构改革,凭借教材,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说。教师要从鼓励入手,消除学生心理上的恐惧感和自卑感,教给方法,指导他们练说。一般地说,可选用先听后说,先看后说,先读后说,先想后说,说写结合等方法。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和有关的读写等学习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有目标,有依据。例如教学《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教师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录相或插图后,要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奇石像什么,在读了课文描写的段落后,再让学生不看书说一说、记一记课文是怎么说的,这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发展。

议一议这种形式要求较高,它既是学生思维的训练,又是形式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但要注意的是,课堂议论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作者写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我们读文章也是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必须对语言文字有较深入地理解。因此,必须培养小学生的品词和评句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抓关键词句、重点词句的方法,而且要训练他们抓得快、抓得准,评得对,评得深。

例如在教《草船借箭》[6]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师可组织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一,议论知人情,先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忙,并叮咛鲁肃不要把造箭的计划告诉周瑜,让学生明白诸葛亮知道鲁肃老实,周瑜疾贤妒能,然后讨论船只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为什么知道“曹军不敢派兵出来”,让学生了解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最后小结使学生明白诸葛亮知人情。第二,议论知天文,讨论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赶造十万支箭,为什么第一、第二天都没有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才出发“取箭”,说明什么,使学生明白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第三,议论懂地理,讨论诸葛亮为什么敢于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说明什么,使学生明白诸葛亮通晓地理。通过议论,水到渠成,学生弄清了这个了神机妙算的原因是知人情,识天文,懂地理,从而领会了文章的中心。

(4)、让学生“做、写”,深化中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既可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又能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课文中的有些知识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学生只能从书本中得到间接的理性知识,这个认识仅停留在记忆水平,如果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这种认识则达到了理解水平,学生的印象较深。例如在《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中,要引导学生理解猴子“抱”、“蹲”、“望”这三个动词时,教师可让学生上台分别表演出这三个动作,师生在台下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加以指导,使学生在活动中直观地理解词意,体会到课文用词的准确,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又如教学《乌鸦喝水》[7]一文时,边教边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做演示实验,一边指导学生把小石子漫漫地放进装水的瓶中(半瓶以上的水),一边观察水面的高度变化,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乌鸦遇到问题勤于动脑,积极想办法的良好行为,受到教育;在教学《詹天佑》[8]一文时,可以做“人”字形的铁路和两个火车头的模拟火车,边教学边让学生进行演示,从而加深印象,深刻体会詹天佑的聪明才智。

“写”挤进课堂,这也是当前得到小语界共识的问题,俗话说得好“磨嘴皮不如烂笔头”。因为书面语言表达有较充裕的时间进行思维,对于记录思想的文字可以进行推敲修改,因而可以使表达更准确、更条理、更严谨。它可以大大减少口头表达的毛病,使语言比较规范;另一方面,把“写”挤进课堂实质上就是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面大,不论程度深还是浅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使语言文字得到训练。例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时,在学生感知四块奇石的形状后,让学生动笔写出“它们像什么”的句子,进而继续加以深化,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找一找、说一说、写一写“什么像什么”这样的句子。这无形中就是给学生一次句式的训练,坚持这样做,时间长了就会提高形式语言表达能力。至于在课堂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哪些“写”的训练,我想,只要我们有了进行“写”的训练意识,就会找到众多的训练形式和内容。造句、命题作文不必说,还可以结合课文和学生实际进行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等。另外,凡是课文中要求口述的,好多都可以进而转为笔述,如说段意、说中心思想,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回答课后问题等。总之,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他们思维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爱动、好奇,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手、眼、脑等协同发展。

在多年语文教学中,我又体会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联系的习惯和能力

阅读教学中有许多知识存在着联系,如在教学中,能巧妙地组织这些联系,从知识的联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与学生思想实际的联系,重视课文内在的联系,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重视与当前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联系中让学生自己去看事实,去理解思想品质。

(二)、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和能力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可以说,作家离开想象,就无所谓作品。同样,我们读文章离开想象,就不能披文入情。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小学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属于形象文章,形象文章要用形象方式来读。通过想象,把话变为画,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和能力,一是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理解好。二是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时间。三是创设安静的环境,留给学生开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驰骋想象,拓宽思维空间。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意识是阅读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称象》[9]这一课时,我首先设计一个融洽的课堂交流气氛,让学生感到无拘无束。紧接着问:“同学们,如果不用石头,你们还有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吗?”这一问,顿时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思维也变得更为流畅了。有的说:用泥土,因为泥土比石头方便;有的说:用水,这样既省时又不费力气;还有的说:用人最方便了,能上能下。随着学生各种方法的提出,我及时又问:“这些办法合理吗?谈谈你的看法。”班里一下子更热闹了,大家议论纷纷。“可以用土。”“用水最好。”“用人不方便,无法和大象同样重。”这样一来,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有利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阅读教学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从而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成为有机整体。苏霍姆林斯说:“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谈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是不无裨益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越读越爱读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端正教育指导思想,摆正教与学、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语言行为实践的方法;同时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联系的习惯和能力,注意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和能力,注意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和能力,才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教版教科书小学《语文》 [2]百度“阅读的重要性”。

[3]百度“阅读的意义”。

[4] 百度“目前学生阅读的现状”。[5]读者。

[6]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中学《语文》教材。

[7]小学《语文》研究。[8] 中学《语文》研究。

[9]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中学《语文》教材。[10]人教版教科书九年级中学《语文》教材。

下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着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着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主讲人:王翠丽 讲座时间:9月24日 地点:二(1)班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大纲指出:“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摘要】语感的培养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师宗县龙甸学校课题 研究论文 题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姓名:吴华斌 工作单位:师宗县龙甸学校 邮政编码:655704 电话号码:*** 在小学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桂林山水的介绍,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言语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言语意识 【摘 要】指导学生领会课文,品味语言,增强言语意识,训练他们的语言敏感度,领会经典文章的严谨之美,解除阅读中的疑惑,深层次地挖掘语言的内涵,真正......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心”

    近年来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爱心”缺失现象较为严重,具体表现为:他们或以取笑别人的缺点、短处为乐;或对别人的困难、求助采取漠视态度;或对别人的疏忽及无心冒犯耿耿于怀,伺机......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传统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按教师和书本之导向去记忆和容纳知识。思维品质消失,依赖的思维心理严重。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