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现在的学生很多从幼年时期就开始接触计算机,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对于计算机的自发式学习更多的是使用计算机玩游戏和聊天,并不了解计算机到底可以做些什么。为此,我们在计算机与语文教学课程整合方面的探讨核心是:如何把计算机当作日常学习中的一种工具,提高其使用效率,使其发挥作用,使其能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课程整合应立足于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 1.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课程整合要求,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这些任务是语文教学中具体的学科任务或以真实的社会问题形式反映的学科任务,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必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课程整合强调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在于设计任务,即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教学研究上,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师生交流不能被计算机与学生的交流而取代。使用计算机于课堂是以提高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计算机只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要避免为使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的现象。
3.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不但掌握了所需要掌握的小学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使用各种资源和工具去主动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互联网技术条件下语文教学新的模式实验
为实验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语文教学新的模式,组织了不同年龄的多个学习小组进行了多个自立课题的研究,包括在识字、阅读、作文等多个方面。现以一个作文的案例加以说明:
1.课前老师确定任务:以“奋斗 ”这句词展开,围绕主题分类,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广泛的资料收集和信息整理;几个人共同组织材料,合作写一篇作文。仅提示学生可以使用“百度”、“Google”搜索引擎。
目的是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主题活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为活动课的开展作好铺垫。
2.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信息搜索能力,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能紧密围绕主题开展更深入的自主学习、信息搜索活动,从而获取真正属于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
学生对搜索到的相关资料和信息会产生很多的疑问,这进一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拓展学生的信息来源,为学生的后期创作活动提供素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让学生基于这些疑问通过互联网继续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网络优势,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相宜地进行帮助和个别辅导;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辅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解疑或引导其利用网络资源自主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的活动过程中,还可以鼓励同学之间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对活动主题有更深刻的、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快速阅读能力也得到培养。发现平时对计算机操作较为熟悉的学生在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明显优于其平时在群体中的表现。
3.老师引导学生,对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帮助学生把握各类信息内容的要素,形成观点或突出某一个主题。然后让学生利用信息资料与伙伴合作,在电脑上进行相关的创作活动,在学生创作活动过程中,老师只起着引导的作用。老师要放手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和展示、发挥自己的特长。
这种互联网技术条件下语文教学新的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息收集能力,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能力。协同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提高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通过本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授课教师也获益良多,促使教师们主动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定稿)
现在的学生很多从幼年时期就开始接触计算机,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对于计算机的自发式学习更多的是使用计算机玩游戏和聊天,并不了解计算机到底可以做些什么。为此,我们在计算机与语文教学课程整合方面的探讨核心是:如何把计算机当作日常学习中的一种工具,提高其使用效率,使其发挥作用,使其能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课程整合应立足于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 1.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课程整合要求,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这些任务是语文教学中具体的学科任务或以真实的社会问题形式反映的学科任务,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必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课程整合强调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在于设计任务,即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教学研究上,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师生交流不能被计算机与学生的交流而取代。使用计算机于课堂是以提高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计算机只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要避免为使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的现象。
3.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不但掌握了所需要掌握的小学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使用各种资源和工具去主动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互联网技术条件下语文教学新的模式实验
为实验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语文教学新的模式,组织了不同年龄的多个学习小组进行了多个自立课题的研究,包括在识字、阅读、作文等多个方面。现以一个作文的案例加以说明:
1.课前老师确定任务:以“奋斗 ”这句词展开,围绕主题分类,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广泛的资料收集和信息整理;几个人共同组织材料,合作写一篇作文。仅提示学生可以使用“百度”、“google”搜索引擎。
目的是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主题活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为活动课的开展作好铺垫。
2.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信息搜索能力,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能紧密围绕主题开展更深入的自主学习、信息搜索活动,从而获取真正属于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
学生对搜索到的相关资料和信息会产生很多的疑问,这进一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拓展学生的信息来源,为学生的后期创作活动提供素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让学生基于这些疑问通过互联网继续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网络优势,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相宜地进行帮助和个别辅导;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辅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解疑或引导其利用网络资源自主解决问题。
第三篇: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
一、评价的目的评价是教育和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对教育和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改善过程”。一个评价活动不仅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结束,更重要的是又一个新的学习过程的开始。现代先进的评价方法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基础知识的接受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信心、创新意识、审美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
二、评价原则
小学信息技术课实施学生学习自我评价,我遵循了以下原则。
“公平原则”。在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自我评价过程中遵循“公平原则”。在课堂上老师讲授知识后一般由学生开始上机操作,不管是谁,只要完成操作,就可以给自己打满分。
“优先原则”。同时采取谁完成的又好又快,通过同学互检确认,在评价表中表扬一项加分。用于激励计算机能力强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互帮原则”。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有的学生完成操作有困难,提倡互相帮助,对被帮助的学生,如果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同样可以得满分,帮助的学生可以在评价表中帮助一项加分。互相帮助,互助互利。这个原则调动了后进学生和先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实原则”。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自我评价整个过程,都要求根据当堂现实的学习情况来进行自我评价,不允许当堂不评课后补评。
“诚信原则”。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自我评价整个过程,虽然是当堂自我评价,学生也可以互相监督,但是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要事实求是,不要虚报成绩。
“全面原则” 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自我评价整个过程,不仅对每一项计算机操作进行评价,学生每一堂课结束前对自己的本堂课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进行自评。
三、评价对象: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
四、评价方式:采用过程评价的方式及电子作品评价的方式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五、评价内容:(主要作为期中、期末电脑测评)
三年级——键盘指法,综合评价在于金山打字中英文文章和中文文章练习和测试;
四年级——电脑绘图,电子作品的内容由任课教师自己确定;
五年级——电子小报,电子作品的内容由任课教师自己确定;
六年级——幻灯片作品或动画,电子作品的内容由任课教师自己确定。三年级——键盘指法评价
评价等次:五星制(100字以上为五星,余下70、50、30、10)
键盘指法——符合指法习惯比较符合部分符合 不符合盲打熟习——不用看键盘 符号要看键盘小部分字母要看 大部分字母要看 完全看键盘
平均速度——100字以上为五星,余下70、50、30、10
四年级——电脑绘图评价
评价等次:五星制内容与主题——创造性地表达主题
所画内容比较切合主题
所画内容基本切合主题
所画内容与主题没有关系
所画内容标新立异(所画内容比较新颖 所画内容新颖程度一般 所画内容无法体现新意)
使用技术——使用了5种以上工具使用了4种工具 使用了3种工具 使用了2种或以下工具
视觉效果——对观众极有吸引力较有吸引力 视觉效果一般 视觉效果不理想,没有吸引力
介绍交流——在介绍过程中有不同的方式与观众交流没有交流
五年级——电子小报评价
评价等级:优+优优-良+良-中差
内容与主题——
1、内容组织能紧扣主题比较切合主题 基本切合主题 不切合主题
2、语句通顺且优美,用词准确,没有错别字
语句基本通顺,用词比较准确,有少量错别字
小部分语句不通顺,某些用词不太准确,错别字较多
多数语句不通顺,用词不太准确,有大量错别字
3、报头富有创意,画龙点睛 报头能较好衬托主题 报头基本上能衬托主题 报头无法衬托主题
布局元素——报头、中缝、版面、标题、题花、插图、边框等报刊主要元素完整合理
报刊主要元素比较完整,布局比较合理
缺少小部分报刊元素,布局基本合理
极少的报刊元素,布局欠合理
介绍交流——在介绍过程中有不同的方式与观众交流 没有交流
六年级——幻灯作品评价
等级:优+优优-良+良-中差
内容——多媒体演示非常有效地对重要信息进行了概括
多媒体演示比较有效地对重要信息进行了概括
多媒体演示基本对重要进行了概括
多媒体演示不能对重要信息进行概括
文章编辑——语句通顺且优美,用词准确,没有错别字
语句基本通顺,用词比较准确,有少量错别字
小部分语句不通顺,某些用词不太准确,错别字较多
多数语句不通顺,用词不太准确,有大量错别字
使用技术——演示作品中包含5种及以上多媒体类型
演示作品中包含4种多媒体类型
演示作品中包含3种多媒体类型
演示作品中只包含2种多媒体类型
页面数量——有12-20张幻灯片有8-11张幻灯片 有4-7张幻灯片 幻灯片少于4张
视觉效果——对观众极有吸引力。每个主题都有相应的视频信息:如图像、绘图、表格等视觉效果对观众较有吸引力。
多数主题有相应的视频信息 视觉信息一般。
少数主题有相应的视频信息 视觉效果不理想,对观众不太有吸引
力
版面布局——每一张幻灯片在视觉上有整洁和统一的版面设计
多数幻灯片在视觉上有整洁和统一的版面设计
幻灯片的版面设计不很统一
幻灯片在视觉上没有整洁和统一的版面设计
介绍交流——在介绍过程中有不同的方式与观众交流 没有交流
第四篇: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世界信息技术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作为信息技术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具有很大的导向功能。我教研组各位教师在相关理论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拟定如下“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
1.上机常规评价
信息技术课堂不同于学生日常上课的教室(座位、室内电器设备、各种电源、网线等连接线„„),并且,上课前涉及到转换教室,需要学生自己按时到所在位置做准备。为保证课前准备的时效性,对上机常规进行评价。(如表1)
表1信息技术课堂上机常规评价
信息技术课堂较特殊,通过“上机常规”的考核、评价让学生能形成使用计算机网络教室正确意识,并遵守使用规定,负责任的使用计算机及网络。
2.作品/作业评价
所谓作品/作业评价,就是指教师对学生作品/作业完成质量的评估。教师可收集学生作品/作业,从学生完成作品/作业的质量判断其有关水平和能力。这种评价,有助于较客观地了解学生一段时期以来的成长轨迹。
1在作品/作业评价中需要有量规(Rubric)作为有效的评价指标,所谓量规,是指导、管控和改善学习行为而设计的一套评价标准,比如在学生学习PowerPoint课件制作时就可以采取相应的量规(如下表2)。
表
2量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结构性评价工具,通过量规评价工具可以充分反映学生在制作电脑作品/完成作业任务时的各种技能水平,比较科学评价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的智慧和潜能。
3.课堂表现性评价
简单地说,表现性评价是指学生在各种真实的情境或模拟的生活情景中使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完成一定的任务,通过对学生在任务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完成任务的成果来评价学生。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表现/成果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态度。每次上信息技术课学生在纪律、卫生、帮助同学完成任务等等方面都要一一做出记录(如下表3)。
表3平时表现评价指标
学生平时表现性评价可以总体上反映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4.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又称“成长记录袋评价”或者“文件夹评价”,主要是指将学生学习的情况、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目的地汇集起来,以展示学生在较长期的时间内在课程的一个或多个领域中做出的全部努力、进步、学业成就。档案袋评价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
该评价方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评价方法。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本人一直关注档案袋评价的实践研究,实践证明,将所有的成果都集中到学生自己的档案袋里面,既可以在局域网内实现共享,又有利于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使用。档案袋评价的电子文件夹格式如下图1:
5.阶段性评价
阶段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阶段性地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展,为改进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每学年要举行一次阶段性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主要以笔试方式进行,从理论上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专业术语和基本原来进行笔试测验,以使学生学会使用专业的信息技术术语来表达,深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相关了解,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科学进行,同时兼以项目型任务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开展阶段性评价工作(如下表4)。
表4 阶段性评价笔试测验题目结构组成表
以上介绍的是几种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常用的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当然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需要将这些评价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以便能够更加科学、准确地评价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的潜能(如下表5)。
表5 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成果记录卡
通过评价,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健康开展,建立一支能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使他们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推动者。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真正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信息素养?
什么是整合?整合的内涵是什么?很多教育技术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对整合内涵的认识。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这一定义认为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所在。李克东教授在《数字化学习》中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在已有课程的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这一定义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起来创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的实质。年轻学者余胜泉在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一书中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广义上的教学与学习行为,其实质与内涵就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教育环境的数字化、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学习工具数字化为切入点,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学生学习情感激励工具与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材、教学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师、教材、教学媒体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传统教育思想、教学结构、教育模式甚至于教育的组织形式发生全面变革,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与教学方式,实现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要求的素质性人才。这一定义突出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作用,就是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教学效率,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综合以上大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的认识,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有机地使用和融合信息技术这种工具,创建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培养适合信息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
勿庸置疑,教师是进行整合必备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掌握者,在整合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比如教育技术基本理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教学系统设计,课件制作和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等。老师应该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这些基本要求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应掌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能力包括:
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方法;其中包括学习理论,视听教学理论,系统理论等,以及整合的内涵,层次,实质和目标等。
2、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其中包括对计算机系统的一般了解,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操作,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网页浏览,网上下载,发送接受电子邮件,聊天工具的使用等。
3、教学设计的能力;能够将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不同层次的教与学的系统的设计,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用理论指导来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并将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4、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能力;能够使用一种或几种多媒体软件制作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能够熟练的实施多媒体教学。
5、在教学中,能够实施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合理的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并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发展和提高的目的。
6、综合评价的能力;改变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方法,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看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掌握。
当然,上面的五个方面都是每位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能力。每位教师可以根本自身的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掌握。而掌握这些能力的渠道可以通过自学,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更新变化,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以跟上教育技术的前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