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的论文

时间:2019-05-15 14:1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共读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共读的论文》。

第一篇:共读的论文

通过共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乌鲁木齐市第21小学王欣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直要求学生读课外书籍。学生的阅读到了什么程度,有没有读课外书都是一个问题。我想要谈到的是课标中所要求的阅读量学生是否达到了?首先我来浅显的分析一下课外阅读的现状。从我读小学时就有课外阅读的要求,每年学校都会发给我们 一本《课外阅读读本》的书,说实话当时我的这本书就睡在我的书架上了。想想当时还小,老师的教学任务就是教科书,至于《课外阅读读本》就是带回家的一本无用书了。谈到读书也许大家都认为小孩子肯定不是太喜欢。据我观察,并不是小孩不喜欢读书,而是家长、教师有没有创造条件,有没有找到孩子的兴趣,有没有引导学生去读书。我所带的班级结构比较特殊:全班有13名汉族学生,7名东乡族学生,12名维吾尔族学生,一名回族,两名哈萨克族,两名苗族。家长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学生中有大部分母语不是汉语。对于班级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是有困难的。从一年级起,我班就建立了图书角,学生将家里的课外书带到学校来,此时我就发现有些学生家里根本就没有课外书,大部分拿来了幼儿园的书籍。个别同学买来了新书,仅有四五名同学有课外书籍刊物。就这样东拼西凑一个图书角建成了。一下课,图书角都围着许多同学,经常见到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读一本书。我常常在想,难道我们的孩子真的不爱读书吗?一学期下来,由于学生还没形成爱护书籍的习惯,也许书籍传阅的次数太多,许多书籍破损了。我想虽然图书角的建立特别困难,但可以看出孩子们是有阅读的兴趣的。又是谁夺走了孩子的兴趣呢?第二学期,图书角建不起来了,原本带书的学生害怕书再损坏不愿带来了,没书的孩子占大多数。我侧面了解了许多学生回家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的同学增加了。为了改变现状,我想只有从课外阅读入手来与孩子一起读书,让他们重新爱上读书,让阅读成为自己的兴趣。从我的女儿阅读足迹来看,孩子的阅读离不开家长的引导和陪伴。我的女儿从胎教开始,每天都听故事,现在她已经六岁了。每晚讲故事已经成为了她的习惯。孩子三四岁时,就开始了假阅读。她要求我把她喜欢的故事讲许多遍,当我特别忙时,她也能翻开书将滚瓜烂熟的故事,手指着字背下来。我想这也与就是识字的第一步。我想除了家庭教育外,第一个我要感谢幼儿园老师,她们在教学时就是用故事、儿歌来吸引孩子。当她开始自己拼读时,她已经认识了一些字,阅读时会遇到困难,如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地方,有家长的陪伴能降低她的困难,不会出现畏难情绪。我再回头看看我的学生们,有许多家长不懂汉语,有些家长没有文化,还有些忙于工作根本无暇关注孩子的阅读。为了改变现状,我想通过语文教学与课外阅读兼顾的原则,带领学生一同阅读,可以让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培养阅读兴趣。

二年级第一学期,我向学生推荐了第一本书《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本书是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童话故事,故事跌宕起伏,尼尔斯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我女儿的年龄与学生相仿,她所读的书中她特别喜欢这本书。我想学生也一定会被这本书吸引。我就利用早读时间先给学生读了第一章,学生被故事吸引力,我告诉学生希望他们能读读这本书,里面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不久,许多学生都买了不同版本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下课时孩子们一边读,一边交流书中的故事,我暗自喜悦。我没有陪伴学生一起读,只是介绍了这本好书,全班有20名学生读了这本书,我想一定有一部分学生在囫囵吞枣,但我想激发阅读的兴趣做到了。与家长沟通时,有些家长说发现孩子爱读书了,经常写完作业就开始看书,而且看得津津有味。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家长不赞成孩子看书,觉得该完成的学习任务都做不好,还看什么课外书,于是根本就没给孩子买书。也有一些学生买了书,但不认识字或不能理解没有读完。还有一些家长有能力给孩子买手机,却舍不得花钱给孩子买一本书。也有孩子很爱学习,但家长确实没有能力买书的。综合以上问题,我认为教师与学生共读特别有必要,当课外阅读成为一门课时,家长才会更重视。如果学校的图书室能有可供一个班阅读的相同书目的书就好了。如果从一年级就能让学生看一些优秀的绘本,二年级开始读经典的童话,家长能够支持,相信学生当六年级的积累就会日渐丰富,课外阅读的好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出来的。如果孩子能感兴趣相信会终身受益。我有时就在想,过去所教的学生中,喜爱阅读的孩子见识就广,词语就很丰富,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如何能使文章有血有肉。现在的孩子活动的空间本来就少,电子游戏泛滥,培养一个兴趣是多么的重要。学生中也有学生,不但读了《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我还介绍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下课后学生之间互相讲述着有趣的故事,交流着书中的故事情节和喜爱的人物。我想我现在做的还不晚,愿好书能伴着孩子长大。下学期我将为努力为每一名学生配备人手一本同一版本的书,开始我与学生的共读新阶段。

读书还需要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段时间,我忙于自己的业余学习和教学工作,阅读的时间明显的减少了,这样学生的阅读也告一段落。我发现了不少学生的抽屉里多了漫画书还有一些娱乐书。冰心说过:“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看到学生们读书,我很喜悦,可是现在的书籍中尤其是漫画中渗透了许多不适合学生阅读的内容,过早地涉及到了情感的问题。这是我所担心的,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这些内容有些不合时宜。我发现学校的图书室中可以借来一些名著。我隔段时间为孩子们借些书来,让他们自己挑选,为我介绍他们喜欢的书籍,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我也不再担心选书的问题了。我认为学生读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书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名著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我还在不断摸索之中,希望我与学生的共读能帮助他们树立高雅的兴趣爱好,树立远大的理想。

第二篇:如何读论文

如何读论文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常常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阅读。一些人可能会按从头读到尾的顺序阅读论文,这样会陷入论文阅读泥潭中,浪费宝贵时间。所以,有策略的进行论文阅读就显得非常重要,正所谓磨刀不负砍柴功。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S.Keshav教授的见解。S.Keshav把他十多年来读论文的经验总结成“三阶段法则”,凡是论文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的阅读方式。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的时间一般是5-10分钟,扫一遍文章,具体要看的部分有:

1.标题、摘要、简介

2.章节以及子章节的名称

3.总结

4.看一下引用,记住哪些论文已经看过了

在第一遍之后,应该已经掌握的:

1.论文门类。这是一篇关于已有系统的分析,还是研究原型描述呢?

2.论文上下文。相关论文和作者解决问题用的理论基础

3.作者做的假设是否合理

4.论文贡献是什么

5.这篇论文写作是否条理清晰

大部分情况下,一篇论文只会被别人进行第一阶段的阅读,所以在写作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第一遍会被阅读到的部分,有如下几点建议:

1.章节之间是否条理清晰,脉络明确

2.摘要是否简洁,是否全面的描述论文内容

3.论文的主要idea有没有体现出来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一般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这个阶段要仔细阅读文章,不过忽略例如理论证明这样的细节。具体要注意的部分有:

1.注意论文中的图示。仔细查看这些图示是否有都正确,坐标轴是否正确的标识。数据说明有没有合理的表示,有没有统计上的错误。(论文评阅者会从这个方面区分优秀和拙劣的论文)

2.标记出没有阅读过的相关引用

这个阶段结束之后,应该掌握的程度如下:

3.领会文章内容

4.可以总结这篇论文的精髓,并介绍给他人

第二阶段结束后,可能会出现因为术语和缩写太多等原因而无法理解论文的现象,这可能是因为背景知识的缺乏。可以考虑进行一些学习之后再来读相关论文,或者直接忽略这篇文章。

如果对文章的内容只是感兴趣,第二阶段就可以结束了,但这对于专业需求而言还不够。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是精读阶段,叫做“论文重构”。对于入门的研究生,这个过程可能需要4-5个小时或者更多,对于有经验的研究院,这个过程大约是1个小时。

这个过程中要做的事情有:

1.做出和作者一样的假设

2.重新实现这个问题,并就自己的重现和作者的实际论文进行比较

在这个过程要注意的有:

1.发现论文的创新之处,隐藏的问题和隐含假设

2.思考自己如何提出一些特定的idea

3.学习别人论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记录下可能的未来工作

第三阶段应该达到的目标:

1.在大脑中重建论文的结构

2.辨别论文的长处和短处

3.发现文章的隐含假设,缺失的相关工作,实验或分析方法中的潜在问题

最后我来一点小小的评论:这篇文章作用不仅是从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角度出发,也从一个论文评审的角度出发看待论文的阅读和评价问题,所以不仅指导我们读论文,更重要的是通过鉴别什么样的论文是好论文,自己写论文的时候也就会注意很多。

第三篇:共读共赏共成长(课外阅读论文)

第13届

主题研讨交流材料

共读 共赏 共成长

高邮市城北实验小学 孙丽华

【摘要】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提倡多读书,读整本的书。目前大部分老师能注重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但在阅读指导方面还缺少相应的策略、评价和激励机制。本文以指导阅读《时代广场的蟋蟀》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师生共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质态。

【关键词】课外阅读读整本书师生共读

【正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氛围。

这一要求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一是兴趣为先,增量扩面,读整本书。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想方设法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升他们的阅读量,要求学生把书读全。二是精心指导,组织活动,交流展示。在学生阅读活动中,教师要设计开展各种能提升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质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展示自己读书收获的同时又获得读书动力和兴趣,保证读书活动的长效性,进而养成终身读书的良好习惯。

目前大多数老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都有充分的认识,能够做到以上的第一点要求,即:提倡学生多读书,想办法提高他们的读书兴趣。但是课外阅读还普遍地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课外阅读评价的缺失。多数的课外阅读只流于形式,缺乏相应的评价、检查,缺乏对应的激励监控机制。

二、教师自己不读书,导致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三、读书计划只重量,不重质。不少教师能把这学期要读哪几本书,每天读多少页都规定好,但是达成目标、实施方式没有具体规划,导致学生读书不投入,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下面我就以指导四年级学生读《时代广场的蟋蟀》为例,谈谈如何利用各种评价机制,通过师生共读,有计划有成效地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

一、好书推介:总结读法,从课内到课外

如何导读?我认为要切合每本书的特点。赏读《时代广场的蟋蟀》,我迅速被其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所吸引:有点贪财爱耍小聪明的塔克,才华横溢而又时刻想念家乡的柴斯特,心地善良的玛利欧……这些形象立体丰满,活灵活现,在他们身上,我们有时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有时能看到孩子们的影子。这种心领神会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最吸引我的地方自然是这本书最出彩的地方,也是小说最令学生着迷的特点。如何让他们的阅读之苗开出更绚烂的花朵?那就得引领他们感受小说在人物描写上的独特与精彩。——提前自读,为我开展导读找明了方向。

接下来就是明确导读方法。此时,一篇课文进入了我的视野,它就是《蕃茄太阳》。这是一篇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文章,通过文中多处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活泼、开朗、聪明、善良的盲童形象。同样是读人物,何不借助这篇课文的学习来个以小见大、从细节到整体的读书历程呢?由此,我蕴酿了一节“好书推介”课。

学完《蕃茄太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总结自己对主人公“明明”的印象,并且去文中找一找,文中哪个地方体现出了他的这个特点。学生划出了很多处对“明明”的描写,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明明”的性格特点,从而确立一个观点:读人物不能只读一处,要留心文中所有关于人物的描写。在读完全文的基础上,把描写人物的句段前后联系起来读一读,更能读懂人物,全面了解人物的特点。读一篇课文如此,读整本书也是如此。

这时,我向学生们展示了《时代广场的蟋蟀》这本书,推荐:这本书中有不少值得我们结识的人物,他们各有各的特点,读着读着就会让我想起身边的一些朋友。希望同学们用心读一读,把前后文联系起来读,在脑海中勾勒出主要人物的形象。

这样的推介让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买来这本书,津津有味地开始阅读。由于在课上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引——读人物不能只读一处,要上下文联系起来读,因此,学生在阅读中就有了关注点和方向感,感受就更加实在、具体。上下文联系的阅读方法让他们拥有了全盘视角,更有利于实现对一本书的整体把握,阅读质态从而得到了大大提升。

二、过程管理:全程参与,循序渐进,从形式到内容

1.定好计划,循序渐进地读

上好阅读推介第一课后,学生便进入自主阅读阶段。我安排专人在黑板固定位臵写上每天的阅读要求:读多少页,思考什么问题。关于这个做法,不少老师存有疑议,他们认为学生读书就应随意一些,规定得太死会扼杀孩子读书的热情。而我在实际操作中得出的体验是:如果不规定一个目标,那些本来就只想着玩的学生是不会主动读书的。目标的存在,就是读书意识的提醒。长期看到读书要求,学生会逐渐形成读书意识。所谓习惯成自然,读着读着,他就找到门道了;读着读着,他就沉入其中了。激发兴趣固然重要,但习惯是需要用规定来强化的。

2.家校结合,保证读书时间

在校时,我用心给学生打造适宜的读书空间,午读时让学生静静地读,与作者、书中主人公对话,徜徉在书海中。每天会把读书要求通过校信通平台发给家长,让他们在家和孩子一起读,使得那些只注重让孩子做题却忽视读书的家长转变做法。

3.课间交谈,点燃思维火花

四年级的学生都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己的个性特点,他们的喜好各不相

同。于是课间我问学生:你读了多少页了?你觉得谁最有趣?哪些地方最好玩?他们往往说着说着就大声起来,互相争着说,有时还展开了辩论。这时,我就打开书,向他们展示自己读书时写的批注,跟他们展开交流。这样一来,本来就爱看书的学生读得更认真了,而不太爱看书的同学为了在这样的讨论中拥有话语权,会强制自己认真去读书。

4.精彩片断,五分钟小组讨论。

语文课的时间很宝贵,但我总会省下五分钟,留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根据学生的阅读进度,我会选取一个精彩片断,让他们共同阅读,展开讨论。有时我会自己提出讨论的主题,如:这一段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或者:读了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感想?有时我会让他们自由讨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阅读最大的好处,就是能随时让学生沉浸其中、乐在其中。

5.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阅读指导课往往花样百出,每个人的方法都不一样。但我认为,如何指导,指导什么,必须要贴合文本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学生读了一部分书的基础上,我精心设计了一堂阅读指导课。这节课呼应了新书推介时的课文《蕃茄太阳》,以讨论人物形象为主题。

我以“你记住了谁?对他有什么印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说自己的阅读体验。然后选取塔克这样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展开了深入地研读与讨论。先是自己找出相关片断,阅读体验,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体验。实实在在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了一次书,学会了一种读书的方法。

课后我布臵了一项作业,让学生选择文中的一个人物,写写自己对这个人物的印象。根据这篇文章的质量和内容,我评选出了“塔克知音”,“柴斯特知音”,“玛利欧知音”……把他们的文章贴在读书角中供大家阅读、欣赏。

6.举行朗诵会,享受美文时光

朗读优美片断是我指导学生读书常用的展示手段。《时代广场的蟋蟀》中,有不少打动人心的文字,如第二章中,玛利欧第一次听到柴斯特琴声的感受,第十四章《奥尔甫斯》中描写柴斯特最后一次为大家演奏的片断,都是非常优美动人的。我先向学生宣布近期要举行一次关于《时代广场的蟋蟀》的朗诵会,让他们选取自己最喜欢的片断,做好准备。然后选择几首优美的乐曲,作为朗诵会的配乐。

在朗读内容的选取上,为了调动学生兴趣,让朗诵更富于个性色彩,我对学生进行了一些提示:

1.个人演绎:语句优美的片断。如描写柴斯特演奏的许多段落。

2.小组合作:个性鲜明的对话。如享利、柴斯特、塔克在一起聊天的片断。

为了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学生往往再次快速通读全文,反复斟酌,这个过程就是一次再阅读、再思考、再感受的过程。读对话需要小组内成员的团结合作,他们对内容的选取以及语气上的处理使生生之间的思维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什么叫“以活动促读”?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朗诵会上,学生争着诵读自己喜欢的片断。在音乐的配合下,所有人都被一段段优美的文字打动了,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柴斯特无与伦比的演奏中,感受到了他那不同凡响的源于大自然的乐音。合作分角色朗读则趣味十足,学生把不同人物的个性诠释得活灵活现。我想,即便是不喜欢读书的孩子,也会因此被深深吸引。他会觉得,读书是一件多么迷人多么有趣的事情。

三、边读边评价:与活动同步,灵活多样,模糊与量化相结合 评价手段的恰当运用,能充分发挥其激励功能和促进作用,实现有效的课外阅读。

1. 以评促读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学生,而是为了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为明天准备,为未来做准备。结合前面介绍的活动,我进行了多角度、多形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有时在课中讨论交流时产生,有时只是课外围绕阅读内容聊天时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或者仅仅是与学生热烈交谈本身,就包含着对已读内容的宣传,对优秀学生的鼓励,也必将对下一轮阅读有所促进。

2. 多方评价

师评、家长评、生互评,这些都是课外阅读评价常见的方式。

朗诵会上读得最好的学生,我会在读书角中公布他的名字。合作出色的小组则会被评为“书香小组”。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写的读后感、读书卡,以选出优秀作品张贴的方式加以肯定和鼓励。

为了保证学生在家中的阅读时间与质量,我充分鼓励家长对孩子的阅读进行评价。每天的家作本上都有一条读书20分钟的作业,后面必须有家长的签字与评价,评价以打星或者是简单的评语形式呈现。有些原本不太管得住孩子的家长,因为有了这把“尚方宝剑”,说话管用多了,很少再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读书了。

小组读书时,用互评的方法给组内成员打分,小组合作诵读小说片断时的互相磨合和排练,都体现了生生之间的评价。

3.模糊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对课外阅读的评价总体上遵循模糊性原则,重在激励与指导,但是量化评价以其公正和客观以及直观的特点,在课外阅读中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我经过实践得出的经验。我把课外阅读评价纳入了班级表彰积分制度,家长给孩子加的星、优秀的读后感、读书卡、朗诵会的获奖名次等等,都可换算成相应的班级积分作为奖励,这些积分将有助于他们在期末的表彰评选中胜出。随着分数的增加,差距的拉开,学生读书的劲头也有增无减。

如此读完《时代广场的蟋蟀》,我发现孩子们和我更亲近了。他们时常拿来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和我探讨书中的内容。有时会问我:老师,有什么好书推荐给我吗?同时,很多学生更愿意向我倾诉自己的心里话了。还记得有一次,谈到柴斯特对家乡的思念,我对孩子们深情地回顾了自己在家乡度过的童年时光,他们听得入了迷。那一瞬间,我和学生的心贴在了一起。我突然意识到,和学生共读的收获绝不仅仅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也不仅仅体现在语文学习中——师生共读,让我不知不觉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与他们共喜悲、同成长。

蹲下身子,用学生的视角去看周围,让孩子感觉到,老师就是他们的学习伙伴。在共读中,我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一起成长。让我们通过共读把一本本生动有趣又耐人寻味的书,带到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阅读,朦朦胧胧间,就能使他们一生的日子都有了方向。

第四篇:读马克思论文有感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读后感

马克思是伟大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领袖。马克思出生于拿破仑覆灭,封建势力重新复活,普鲁士专制政府试图恢复封建社会结构的莱茵省.但当时却充满的自由的空气,盛行自由主义的精神。马克思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度过了他的童年和中学时代。

我怀着对无产阶级导师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读了马克思在中学时代的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论文语言优美,逻辑结构严密,阐述了职业的含义以及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应该考虑的要素。

马克思说:“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能使他和社会都得到提高的地位”。这是人优越于其他生物的地方,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的并且必须面临着职位的选择。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一个目标,正如马克思所言:“神决不会使世人完全没有引导,神总是轻声而坚定地作启示”所以,获得一个遵从内心的工作是必要的,至少我们对于那份职业没有厌恶,充满激情。

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一个自己认为伟大的职业呢?马克思在文中说:“伟大的东西是光辉的,光辉则引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容易给人鼓舞或者是一种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但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去的地方;他已经不再自己选择他在社会上的地位,而听任偶然机会和幻想决定它”我们选择职业不是为了炫耀,因为长期从事这种职业,会让我们感到无法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会情绪低落,从而怨天尤人。所以,我们选择职业不能让虚荣心驱使我们,这时候,我们的理智也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我们应当听取父母的意见,他们饱尝人世的辛酸。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难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那么,我们就应该选择它。

但是,除了热情和兴趣,我们还应该考虑自身情况和生活条件。“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视它的权利”如果我们不考虑自身体质限制,超越体质的限制,那么我们就会垮得更快,就像把大厦筑在松软的废墟上。如果我们错误的估计了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无法胜任的工作,我们会感到惭愧,从而感到妄自菲薄,“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永远啮噬着我们的心灵,吮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我们择业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所以,我们应该从事为人类,为社会造福的职业,这才是高尚的职业。选择了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位,那么,我们不会感到辛苦,我们的幸福属于千百万的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的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把社会集体的事业放在第一位,个人和集体密不可分,我们当代大学生,就是应该在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去到需要我们的地方,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孔子说过:“不患无,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这世上必然有自己的位置,只要有使人信服的才德。所以我们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人格。

选择合适的职业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同时也是对父母,对社会负责,所以我们应该谨慎对待,用马克思的思想指导,珍惜时间,强化自身的各方面,以追求日后伟大的事业,造福社会。

第五篇:读三毛_感想_论文

“后来我有一度变成了一个不相信爱情的女人,于是我走了,走到沙漠里头去,又不是去找爱情,我想大概是去找一种前世的乡愁”这是三毛在《沙漠》这首歌前说的一小段话。前世的乡愁,把沙漠和一个浪迹天涯的女子,联系了起来,从此再也不能分开。后来人们每每提及三毛,都难免要想到撒哈拉,而许多人对茫茫无际的撒哈拉沙漠的感性认识和幻想,或许正是从这个女子的笔下开始的。

一直以来,我都没有把她当作一个作家来看,至少不单纯是一个写字的人。而且从文字的角度来看,她并不是很出色的。她更多的是一个生动有趣的人,她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色彩,质朴而平淡,然而也正是那些淡然的文字使得三毛在她的读者心中变成一个灵动活泼的人,立体、丰富,而不只是一个活在纸上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她从未到过或者接近我们的真实生活,可是在印象或者意念中,她又仿佛在自己身边,我们看着她的欢笑,感受她的伤悲,虽然这个空间那么遥远。

记得年少时看她的书,好像自己的一双眼睛就系着她身上,随着她到那一个个陌生的国度行走,看到有趣的事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而遇到不平让人气愤的事也会跟着较真或者无奈;那些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却过着完全不一样生活的人,让我觉得新鲜和好奇。事隔多年后,把她拿出来重新看,自又是觉得浅了许多,而另一方面,却又觉出了另一番真味。虽然已不太会再随着她的情绪起伏,却更添了一份对于她的尊敬。她路见不平的“拔刀相

助”,对于陌生贫弱者的仁义,在危险境地里的镇定自若,处于困境中的坚强忍耐,无不让我心生敬意。曾听到过一首歌,大约是郑华娟唱的,里面有唱到“你柔弱却勇敢的肩膀,是我心中英雄的形象”,每听到这句,总不禁会想起三毛。

其实世界大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世间万物就是那样存在着的。可是看它的眼睛却是千差万别的。有人曾指责三毛的文字过于虚化现实,淡漠人世的痛苦,对此三毛自己说过,正因现实中的苦痛太多了,才希望文字能轻灵一些。在她的书中,我们看到她常常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那种乐观不是天生乐天派的无忧无虑,而是经历过痛苦的折磨、阅尽红尘之后的乐观,是在悲观的土壤上开出的乐观的花朵。

年少的三毛,就显示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逃学去墓地看书;疯狂地喜爱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对着他的照片请他等自己长大嫁给她;在写关于长大的理想作文时,因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做一个四处乱走捡破烂的人,使一直看重的她的语文老师气得朝她扔粉笔头。她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多年间,她一直实践少时的理想,甚至出了一本《我的宝贝》,为她历年捡的那“破烂”正名以作纪念。

在台湾遭遇情感困顿后,只身远赴西班牙。也就此成就了一个我们熟悉的三毛。异国他乡的生活,挖掘出来她天性里的坚韧和达观,也大大开拓了视野,增加了人生历练,使得曾经只躲在自己小天地里的悲观的女孩,逐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智慧的女子。当然,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遇见荷西。虽然三毛也曾有过动摇,然而对于小她许多的荷西,究竟有着许多不确定性,也许曾经的创伤让她学会了在情感上本能的自我保护。她终是选择了放弃。

然而事隔六年后,三毛再次回到马德里,又遇见荷西。三毛看到在荷西的房间里全挂满了自己的照片,霎那就下定决心,非眼前这个人不嫁。一辈子能被一个男子如此长情而专注地爱着,作为一个女子,夫复何求?

日子虽然艰苦,会苦中作乐的三毛,却把这种生活过出了自己的乐趣。并且将之诉诸笔端,使沙漠生出了点点绿意,引得看书的人生出了对撒哈拉的向往之情。而她对于自己的病痛、恶劣的天气、不公的境遇,只是一笔带过,轻描淡写。游走过半个地球的三毛,已经学会了淡然地看待世情人事,却依然能热情真诚地投入生活。

和每个看她的书的人一样,对于她与荷西之间的感情当然是心生羡慕的。必竟世界如此之大,可是真正找到那个最贴合你的人,却非易事。她与荷西之间,没有什么海誓山盟,没有轰轰烈烈的大起大落,那么相同又那么不同性格喜好的两个人,自然地相扶相携。首发自承天八索http:// 转载请保留。和荷西结合后,三毛依然常常孤身一人远行,爱是自由而不是束缚,他们都深谙这个道理。记得有这样一个情节:婚后的荷西有段时间对另一个女子心生好感,而三毛却说要给荷西一

段时间,看他和那个女子是否更合适。当时年少的我有片刻的疑惑,继而明白这其实才是真正的有智慧。爱不是牵绊,而是给对方一个尽量广阔的空间,成全各自的生命的完整。

当然不能不提到她一生中唯一写过的一个剧本,这个被很多人揣测着与她的最终离去有着丝丝牵连的剧作——《滚滚红尘》。根据张爱玲一生遭际写成的电影剧本。这部作品为她的写作生涯划上一个休止符。也给她的生命抹上一缕悲情的色彩。少年时的孤寂苦闷,异国生活的五光十色,成名后深受拥戴的热闹喧哗,依然无法挥去她与身俱来的孤独感。就像她从不认为自己是芸芸众生的一员,似乎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她的绝然离去是对人生的绝望还是满足?听过她的讲话录音,她的声音有与年龄阅历不相符的软绵与轻柔,单从声音听来,她仿佛应只是一个温柔娇弱的小女人,她的话语透着梦想家的色彩,让我迷惑,无法把这样一个沧桑的女子与声音中的那个女子联系到一起。一切就是如此,充满着矛盾。

岁月如水般无声地流过,无论对于现存于世上的人抑或是已经离去的人,都一样的公平一样的匆忙。这个在石头上画画,在非州悬壶济世,能把一根不起眼的树干变成艺术饰品的女子,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十三年了。承天八索喧嚣的世界不停歇往前走,记忆不断被刷新,然而她一直留驻我心深处,即使淡成一个影子,却也不会被抹去。岁月寂寂,红尘滚滚。回望时,你的身影依然微微颤抖。

附:某些情感只适合放在心里,它们只属于自己,不需要与他人分享。虽然知道喜欢三毛的人很多,却从来没有和任何人谈三毛,也没有真正的写过文字来对此作一个交代。因为懂得,所以珍惜。或者是因为过于看重,轻易不能说出口。总觉得文不能达意。而写下以上文字,仍是这样的感觉。若干年之后,也许对她的感受更为淡然,就像现在我已不像当年那样狂热地喜爱她了。一切终须会变。值得记住的是,年少时曾经的热爱。

下载共读的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共读的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亲子共读

    “爱他,就和他共读吧!” --“亲子共读”倡议书 “爱他,就和他共读吧!”每天抽30分钟陪孩子一起读书,远离电视和网游。要想让孩子从小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必须在家庭内培植像样的......

    共读邀请函

    带着一位教师和一个孩子的母亲的角色,我走进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实在实用又实效的书。作为一名已有十七年教龄的“老教师”,自我感觉还......

    亲子共读

    亲子共读《假如给三我天光明》读后感 今天下午,我们四年级全体师生举行了一场读书报告,使我深有感触。 书中的海伦凯勒遭遇了不幸,她双目失明,耳朵也听不见,在她的生活中只有黑暗......

    家庭共读

    “家庭共读”阅读计划 细水长流,汇成大海。让课外书给孩子们打开一扇扇窗,开启一道道门,让孩子们遨游在书的海洋里。通过读书,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读书中体......

    共读一本书

    共读一本书 ——写给山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亲爱的小朋友: 你们好! 我是住在城市里的一个女孩,我并不认识你们。但是学校开展了“手拉手”捐书活动让我认识了你们。 我知道你们的......

    亲子共读

    送给心灵最好的礼物 ——共读《天蓝色的彼岸》有感 六一班林雅家长 唉!现在做一名家长真的好累!孩子一回来就催我写篇“亲子读后感”,童书对我来说感觉很亲切,它让我返老还童,又......

    “共读一本书”

    5月19日,我校以“共读一本书”为主题, 初中与高中分别围绕《》《红楼梦》开展系类活动。为了让学生感受国学的魅力,以切实实现国学教育,我校发动教师、学生团体与学校三个层面的......

    亲子共读

    亲子共读,见证成长 课外阅读不仅能为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而且能增大语文信息量。它既能开阔学生视野,弥补课内不足,又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