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案例--张伏珍德育工作室 - 世界大学城
创新案例——张伏珍德育工作室 创新案例——张伏珍德育工作室 ——
http:// 发布时间:2008 年 7 月 10 日 15:53 【纠错】 来源:湖北宜都网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创意单位:湖北宜都市陆城第一中学 活动范围:湖北宜都市陆城第一中学
一、创意缘起 张伏珍老师 1941 年 7 月出生,1984 年入党,中学高级教师,现年 64 岁,1996 年从宜都市陆城一中退休。但她退而不休,时刻关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日常生活 中,当她看到一些学生节假日无所事事,有的沾染恶习,影响学业,有的学生
则将零用钱、早餐钱都花在“网吧”里,有的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交不起学费,干 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的她再也坐不住了。2005 年 7 月 27 日,张老师捐出 1 万元积蓄 设立“张伏珍贫困助学基金”,2005 年 9 月 15 日,“张伏珍德育工作室”正式挂牌,张老师被学校聘为德育副校长。
二、主要任务 张伏珍德育工作室由张伏珍老师“领衔”为学生进行“把脉问诊”,同时吸纳 了该校 9 名在各科教学中成绩突出的教师参与工作内容主要有德育指导、心理咨询、作文辅导、助贫帮困等。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
三、主要做法
1、德育指导。学校组建了由校长任组长,张伏珍老师为副组长的德育工作领 导小组,并成立了由张伏珍老师任主任的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以此指导本校德育工 作。
一是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全体教师以张伏珍老师为榜样,牢固树立“育人为 本,德育为首”的观念,不断改进德育工作的方法。德育领导机构更加健全,党支 部、政教处、团支部、工会、班主任等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更加协调。整 合了学校一切德育工作力量,努力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社会 育人。二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校以青少年学生思想道 德建设为主题,重点开展以基本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为内容的主题 教育活动。立足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把握学生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根据不 同年级学生特点确定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不断完善了学生道德素质状况监测评估 制度。以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并结 合学校实际开展爱护环境卫生、爱护公物财务、爱护学校集体声誉的教育活动。以 多种活动为载体,从小事抓起,对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心 理健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同时
一是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全体教师以张伏珍老师为榜样,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不断改进德育工作的方法。德育领导机构更加健全,党支部、政教处、团支部、工会、班主任等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更加协调。整合了学校一切德育工作力量,努力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社会育人。
二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校以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重点开展以基本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为内容的主题教育。立足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把握学生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确定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不断完善了学生道德素质状况监测评估制度。以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并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爱护环境卫生、爱护公物财务、爱护学校集体声誉的教育活动。以多种活动为载体,从小事抓起,对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同时,在张老师的倡议下,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建立了家长、社区、武警部队、政法部门等参加的德育社会组织,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的德育网络。
三是加强校风建设。张老师自己本身就是一名专家型的教师,在国家级等刊物上发表过近百篇文章。虽然退休,但她仍笔耕不辍,受其影响,全校教师教研之风盛行。张老师还经常抓住学校运动会、德育活动和看电影等机会,为同学们写“下水作文”,她用一颗慈爱的心和一篇篇美文感染着学生的心灵。在张老师的组织下,学校成立由48名教师、48名学生组成的义务网吧监督员,利用休息时间到网吧巡查,帮助学生戒除网瘾。同时,张老师加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研究,及时跟踪教育,给他们苦口婆心的教育和春天般的温暖,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四是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学校校园之声广播站、文峰电视台、宣传橱窗、黑板报等文化阵地建设得到了加强。学校在张老师的提议下在校门口专门设计制作了一尊反映当代中学生精神风貌的雕塑,在校门口、走廊上、楼道内、教室内张贴宣传标语、名人画像、校训、班训及用眼卫生知识等内容,让每一面墙壁“说话”。同时,学校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校园内绿化布局合理,一种和谐幽雅的育人环境逐步形成。
2、心理咨询。张伏珍德育工作室设有专门办公室,有心理信箱,有专门供学生查阅资料的电脑。每周星期一是心理咨询日,张老师采取主动找“问题学生”交谈或学生上门咨询的办法进行。交谈时以平等身份对待,以诚相待,尊重学生个性,保护学生隐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心理上的问题。同时帮助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加强交流,消除误会,增进团结,建立和谐学习生活氛围。张老师不在校期间,其他9名志愿者教师轮流到张伏珍德育工作室值班,继续为同学们服务。
3、作文辅导。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校专门成立了近80人组成的作文兴趣特长班。每个星期三,张老师都要为他们进行辅导。其余时间学生可到张伏珍德育工作室或张老师家里去寻求辅导。为辅导好作文,张老师利用业余时间收集资料70多本,文章5000多篇。使每位学生人手一本,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作文素材。张老师运用多年作文教学的丰富经验和独创的“三角运势法”,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快速提高。
4、助贫帮困。“张伏珍贫困助学基金“开有专门帐户,专人负责帐目,资金使用时由校长和张伏珍老师共同签字。贫困助学基金主要采取以下办法资助:一是每学期开学资助。开学时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根据情况进行资助,使他们能够顺利入学享受义务教育。二是期末总结表彰。每学期期末学校对品学兼优但家庭贫困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资助。资助人数原则上每班2人。三是突发事件资助。当学生家中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张伏珍贫困基金及时提供资助,使学生不因天灾人祸而失
学。同时,张老师和比较贫困的“留守子女”结成帮扶对子,从学习上、生活上、精神上关心帮助他们。
四、工作成效
1、学生通过找“知心奶奶”张伏珍和志愿者教师交心谈心,师生之间交流更加密切,师生之间关系更加和谐,学生心理更加健康,班风学风校风明显好转,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
2、通过张老师精心辅导,学生作文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有十多名学生的作文分别在《三峡商报》、《三峡晚报》等刊物上发表。
3、“张伏珍贫困助学基金”本学期为10多名学生提供了资助,被关爱的“留守子女”学习稳定,生活有人关心,家长在外放心。
4、张伏珍德育工作室的开办,使全体教师找到了榜样,更看到了差距。全体教师以张老师为榜样,比、学、赶、帮、超,个个劲头十足,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正逐步形成,师德师风得到了明显改善。
第二篇:德育创新案例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德育创新案例
夏向娟
(一)产生背景:
近年来,随着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员子女的数量逐年攀升,他们的云涌而入,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教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我校“外籍孩子”的比例已超过百分之四十,由于居住环境、文化意识、经济条件以及家庭中诸多的特殊性与不均衡性,使得这部分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同学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学校在转化学生思想,规范养成教育及落实文明礼仪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学年内,结合课题研究,我们养成教育的着重点在于贫困生、学困生的扶助与转化工作。
(二)案例内容:
这是校园内真实而常见的一幕:学生午餐后,听见几位学生在向班主任老师汇报:“小A今天语文课上又不认真了,他写字的速度实在太慢,课堂作业没来得及完成”。再看班主任老师,并没有当面批评这位男生,而是微笑着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俯身在他耳边轻轻地说了一句话,只见该同学慢慢地点了点头,师生之间的默契可见一斑。小A同学是一个几乎令所有老师都摇头的孩子,就连家长都曾经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但我们的班主任和主要任课教师却时刻关注着他,每天都在为他创造机会,采取旁敲侧击,鼓励为主的方式默默地关爱着他,班级同学也自愿成立帮困小组,陪伴他一起进步。
(三)具体做法:
这样的“外籍孩子”在我们每个班级中都有,被老师们称为“学困生”,他们是每个老师最关注、倾注心血最多的学生,也是最令班主任老师头疼的学生。另外,学校还有小部分的贫困生,有的甚至是“双困生”。如何走近这些特殊的孩子,给予他们最真诚的帮助和最有效的指导是让他们摆脱困境的最佳途径。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家访,了解“外籍孩子”和学困生的现状,分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确定研究对象,研究教育教学对策,采取相应措施,加强转化工作的力度。在各年级段都开展了帮困活动,参与面广,活动开展正常、有序,中、高年级段的效果尤其明显。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落实:
1、树立学习信心。
我们平常所指的学困生,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对学困生”,另一类是“相对学困生”,即先天智力正常,但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因为外部因素的影响,没有达到教学所规定的水平。在我校中插班生不少,且多数是“相对学困生”,大多因为缺少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习惯所致。无论是学困生或贫困生,在他们身上几乎看不到自信。学校从上而下,都非常关心他们,从党支部、校行政到工会,都向学生伸出了援助之手,全体党员分别与学校的贫困生“一帮一”结对,全体教师与“学困生”结对,从生活上、学习上双管齐下,让他们体会到浓浓的关爱。师爱是一种强大无比的感召力和教育力。教师倾注的爱像春雨般滋润着他们干枯的心田,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2、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师爱叩启了后进生的心扉,而要想改变他们的学习现状,首先就要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在学科建设中,各科任教师起到了关键重要,他们立足各自的课堂实践,给予学困生特别的关照。如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即从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过程分层、评价分层等方面入手,大胆尝试,不断反思,及时总结得失,始终以激发学困生的兴趣为宗旨,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3、开展学习辅导。
在加强课堂建设,弥补学生之间小差异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大差异,这是造成他们落后的最直接的原因。为此,学校要求教师进行对策研究,各主要学科根据摸底情况,制定跟踪计划,开设兴趣班活动。既有校级的学科兴趣小组,也有年级组的活动小组。根据学科特别,结合学生实际,在每周安排各项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学科辅导,此项工作得到所有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已经步入正轨。
4、密切家校联系。
学校在改革课堂教学、加强课外辅导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校学生的生源决定了家教工作的薄弱,但教师能正视客观差距,理解家长的困难,努力探求切实可行的三结合教育途径。充分利用网校资源密切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各年级的家长学校活动都能有目标、按计划地进行,并能及时反馈信息,总结经验,以便更有效地开展此项活动。除常规工作外,家长们对学校的帮教措施也十分支持,能配合做好班中帮教对象的督促工作,各科老师能及时联系部分家长,以便让他们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进步情况和学习的近况。在学校、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不少孩子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的努力有时会让老师们“大吃一惊”,让同伴们“刮目相看”,更让他们自己“沾沾自喜”。
(四)基本成效:
通过多方努力,目前我校贫困生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学困生的学习有了不少起色。全校上下群策群力,师生之间坦诚相见,形成了有效沟通。特别是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其重要意义得到了全体教师的认同,正确对待学困生,努力转化学困生也是面向全体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正是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自主学习、不断探索、注重反思,以不懈的努力去实践教育新理念。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德育创新案例
付艳华
案例:谢某,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单亲家庭。他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母亲、老师批评后,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砸东西,逃避别人。
(一)原因分析
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他俩是再婚的,但他父亲仍不珍惜这段婚姻。在他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儿子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既胆大怕事又固执任性。二年前,父母又离了婚,使他受到很大打击,加上母亲常常在儿子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二)个案处理
(1)、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2)、爱护、尊重学生。
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问题是,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嘘寒问暖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殊不知,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3)、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治疗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4)、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他还不愿上学,我去到他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地给他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他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冷漠。同班级同学知道这种情况之后,主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陪他聊天,给他讲讲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慢慢地,他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渐渐地露出了一丝向往。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他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第三篇:德育创新案例
德育创新案例
泉眼无声细细流
——对少年儿童感恩教育系列
唐钱楼小学田翠玲
一、活动背景:
1.家庭教育方面
现在,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导致不少家庭急功近利,在孩子教育上重学习、轻品德,把分数、升学、上重点学校看得至高无上,严重忽视品德教育、情感教育;缺乏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2.学校教育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目标过于功利;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教学成绩几乎成了学校的唯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微不足道,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中学教育教学范围。
3.社会感恩氛围的缺失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滋长,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致使有些人急功近利,心地浮躁,尔虞我诈现象时常发生。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
因此对目前处在娇生惯养环境中的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为了改变他们唯我独尊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对周围给予自己关爱的人和事心存感激。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不仅有助于丰富学校德育工作的内涵,塑造学生健全和谐的人格,而且可以让学生养成知恩图报、感恩于心、回报于行的良好习惯和人格素养。
二、指导思想
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三、活动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为了每一位学生的能力、素质、情感的全面、和谐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懂得人文关怀;
4、活动面向学生的生活范围和社会实践。
四、活动具体目标
1、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知恩”。要让学生明白,在这个社会里,爱从来都是双
向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父母、老师、朋友、他人、学校和社会的恩惠。
要让学生懂得在正视个人价值的同时,还应该顾及他人的利益。要用感恩的心去
融化自私、冷漠的心,培养学生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
2、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学会“感恩”。要让学生明白,胸怀感恩之心是每个公民
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最起码的修养,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不会感恩、不愿感恩是缺乏修养、自私自利、内心冷漠、没有人情味的表现。
3、通过感恩教育,在学生中倡导“施恩”精神。倡导拥有热情、宽容的心态,不图任何名利的崇高精神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4、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确对自己、对家庭、对
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感,让学生知道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让感恩之心渗透于学
生心灵深处,成为学生自强、自立、进取的内驱力和推动力。
五:感恩教育系列活动
第一阶段:全方位地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发动,使学生有一个心存感恩的环境和
氛围。
1、营造“感恩”的氛围,宣传感恩
2、进行感恩故事搜集,召开“感恩”故事会和演讲比赛;
3、感恩板报比赛
第二阶段:知恩感恩,报恩在行
4、算算亲情帐
5、亲情教育,报恩在行
6、回报师恩,促建和谐校园
1.营造“感恩”的氛围,宣传感恩
为了营造感恩的氛围,广播感恩种子,我们利用课间唱或者班会课学唱感恩
歌曲,增强学生感恩潜在意识。
推荐歌曲如《感恩的心》、《为了谁》、《妈妈的吻》、《爱的奉献》、《常回家看
看》。
2、进行感恩故事搜集,利用班会课召开“感恩”故事会演讲比赛
(要让学生明白,在这个社会里,爱从来都是双向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
父母、老师、朋友、他人、学校和社会的恩惠。)
3、板报比赛
主题:以“感恩在心,报恩在行”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
要求:版面设计美观,内容丰富贴近主题,抄写端正。学校组织检查评比。
4、算算亲情账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算一算自己进入高中后,平均每天学习了多少小时,又浪
费了多少时间,并对自己入学来的收获做出自我评价。
(1).将自己的学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
(2).算一算我上高中除去正常的学习,生活费用外,浪费了父母多少钱?
(3).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同报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投资。
教育引导学生不带手机、不过铺张浪费甚至于不符合高中生现在要求的生日。在学生中人力倡导节约之风,杜绝浪费、攀比现象。
5、亲情回眸,激发情感,延伸内涵
说出让你最感动的事情,让学生回忆并讲述自己与父母亲之间曾发生过的感人事。
通过真实事例来促动和鼓励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素质上获得提高,使其不断进步,超越自我,实现个体价值。
廷伸:父母所付出的一切艰辛和心血,我们应当如何报答?
例如:
生活中多一些关心和问候,少一些骄气和脾气;
父母亲下班回来后端上一杯热茶;
劳累时给他们捶捶背;
遇事多与父母商量;
记住父母亲的生日和节日,送上轻轻的祝福
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向他们汇报;
(让同学们盘点一下经历过感恩的事,撰写一篇感恩的信给父母。通过写信的方
式,坦白自己的心声,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让父母亲体会到自己的孩子真正长
大、已经懂事。)
6、各班级利用班会课组织开展讨论活动
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假如我是一名老师”的换位思考活动,让学生体验老师
教书育人的辛苦,在课堂上应当自觉学习,维护好课堂纪律,从而在日常学习活
动中更加努力,争取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各班列举校园之中不爱护公物的现象,结合本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谈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结合本班学生
存在的卫生问题,开展“感恩社会、感恩学校、净化美丽校园”的活动。让学生
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感恩教育。
阶段总结:要求学生懂得“知恩图报”和“施恩应当”的道理,做到既有报
恩之心,更有感恩之行。在家庭尽孝心,在学校献关心,在社会献爱心。具体表
现在下列几个方面:在家里,孝敬父母,孝敬前辈,孝敬老人,知恩报恩;在学
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文明礼貌;在社会,遵守公德,尊老敬贤,关爱他人。
六、活动要求
学校大队部负责活动的组织、安排、检查、督促。各班级要根据学校安排,切实抓好该项工作。各班主任负责本班“感恩”教育活动的落实,要结合本班学
生实际,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各班充分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对表现积极、突出的学生要及时表彰,树立班级学习的榜样。为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
各任课教师结合学科特点,配合班主任做好工作。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寓感恩教育于日常教育教学全过程。
2、充分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让学生从教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
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
3、充分发挥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纽带作用,构建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
4、学校将针对各班在主题教育月中的综合表现,评出先进班级;同时针对学生
在主题教育月活动中的表现,评出“美德青少年”若干名。由学校统一表彰。
七、总结与拓展
1.写一份活动开展归纳的研究性小结
2.深入广泛的调查和研究,把感恩教育推广开来,将感恩进行到底。
附相关材料
事例: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古人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
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
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
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
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
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朋友的巴掌与帮助有两个人在沙漠中行走,他们是很要好的朋友。在途中
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吵了一架,其中一个人打了另个人一巴掌,那个人很伤心
很伤心,于是他就在沙里写道:“今天我朋友打了我一巴掌”。写完后,他们继
续行走,他们来到一块沼泽地里,那个人不小心睬到沼泽里面,另一个人不惜一
切,拼了命地去救他,最后那个人得救了,他很高兴很高兴,于是拿了一块石头,在上面写道:“今天我朋友救了我一命”朋友一头雾水”奇怪得问:“为什么我打
了你一巴掌”你把它写在沙里,而我救了你一命你却把它刻在石头上呢?那个人
笑了笑,回答道:“当别人对我有误会`或者有什么对我不好的事,就应该把它记
在最容易遗忘,最容易消失不见的地方,由风负责把它抹掉,而当朋友有恩与我,或者对我很好的话,就应该把它记在最不容易消失的地方,尽管风吹雨打也忘不
了。
老总的礼貌换来感恩
有一家公司的老总,不论对谁,说话办事都非常礼貌周全。啊怕是对保洁员老大
爷,每次碰见,他都会主动向对方打招呼问好。每次从地下车库开车出来,他也
会摇下车窗,向保安道声:“兄弟,辛苦了。”就是因为平日里这种小小细节,出
现了后来的感人事件。
一天下班之后,一名窃贼溜进公司办公大楼,撬开财务室的门进行盗窃。结果窃
贼刚进去,就被打扫卫生的老大爷发现了。老大爷不顾小偷拿刀威胁,死死揪着
小偷不松手,并大声呼喊。大楼的保安闻讯起来,小偷急红了眼,在老人身上连
捅三刀,想挣脱逃走。不曾想,老人浑身是血受伤倒地时,还紧紧拽着小偷的裤
脚。保安赶到将小偷逮个正着。众人连忙拔打120把老人送到医院进行抢救。
幸好抢救及时,老人从鬼门关走了个来回。事后,家人责怪老人不懂保护自己。
自己年纪一大把,又不是公司正式员工,干吗那么拼命地去抓小偷,还差点把老
命反搭上。老人一听生气了;“不为别的,就为庄总每次见面都主动向我打招呼
问好!我扫了十几年的地,也遇见过不少老总,就庄总每次见了我,都热情地笑
着向我问好。就凭这点,我也不能放过那个贼。”
孝敬父母10要求
1、自己事情自己办,不给父母添麻烦;
2、家务劳动帮着干,多为父母减负担;
3、对待父母有礼貌,早晚起居要问安;
4、探亲访友离家前,禀告父母莫牵挂;
5、衣食住行牢牢记,尊长敬老想在前;
6、艰苦朴素少花钱,不与别人比吃穿;
7、思想学习勤汇报,恳求父母多指点;
8、批评教育不顶撞,感谢父母要求严;
9、养育之恩重如山,儿女责任勇承担;
10、为人在世品行高,孝敬父母最当先。
“常想感恩和谐之利,增强团结意识;常存感恩社会之念,增强爱国意识;
常怀感恩组织之心,增强爱党意识;常行感恩群众之举,增强公仆意识;常思感
恩父母之德,增强孝敬意识;常履感恩自然之责,增强环保意识”。
第四篇:德育创新案例
每个心灵都需要呵护与引领
xx市xx学校 xx
“学校教育,以人为本”,承担这一重任的主要力量——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学生健康的引领者,是沟通家长和学校的桥梁。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说句实在话,当过班主任的教师肯定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班主任的工作实在辛苦,实在琐碎、繁杂。但是,只要是踏进了教育这番圣土的你一定会毫无怨言地热爱起这份职业,这个岗位来。当别人问起我们的职业时,我们一定会很自豪的告诉他们我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是许多人羡慕的职业,人人都说教师一年有谁都无法享受的三个月假期,尤其是和别人谈到自己的学生时,每个教师更加显得骄傲无比,因为学生值得我们去炫耀。因为学生会让我们逐渐走向成熟。让我们体会到了成功带来的喜悦。
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分析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成因,积极探索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和对策,是我们行之有效地开展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下面是我在班级教育工作实践中经历的一个故事。
案例分析:
蔡俊,本人很机灵聪明,接受能力强,能言善辨,懂得的道理也多,但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原因,该学生一直对学习没有真正产生兴趣,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学习行为习惯很差,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经常自己不听课还干扰别人;老师、同学讲话时喜欢插嘴,就是发言也是从不举手大声乱吼,对所学的知识也掌握不扎实,总是一知半解。有时上课会喊一些和课堂无关的话,而且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只要受到老师批评就会情绪激动,或与老师狡辨。而对老师、同学的错误则抓住不放,甚至幸灾乐祸。其表现出了明显的自私自利。
自从五年级时接这个班开始,就发现该学生不是很“听话”,上课时他居然无视我的存在,随意的站起、离开座位走动,还随意地动别人的东西,找别人讲话,别人不与他讲话时,还大打出手,恶语相向。此时我甭提有多生气,但要是不制止了,那以后的课堂还不知道会怎样呢?于是就把他“请”出了教室,但是突然他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一样,就扑通一声坐回到了位置上,还用无辜的眼神看着我,此时为了不耽误其他学生,我也就只好装作什么也没发生,压住心头的怒火继续上课。课后,我及时找他谈话,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给课堂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并表示我对他能积极发言、思考的欣赏和肯定,不
过要注意方法和课堂纪律。后来我让他当上了一个小组长,还时常地表扬、鼓励他,督促他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的他的学习态度端正多了,虽然上课偶尔还会开小差,但绝大部分时间能认真听讲,发言也较以往积极,知道举手,而且作业也能及时完成。看到他的进步,我感很欣慰,对他的看法也在不断改变中。
没有差的学生,只有不当的教育方式。教师要学会热爱学生,对每一个孩子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的激励方式,做到因材施教。所以对于该学生我经常关心他,经常鼓励、挖掘孩子的优点,用他的优点去消除他自身的弱点,使其感觉到他也是受人重视的,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这就是爱和宽容带来的美妙与和谐啊!教师对学生的爱、理解、宽容、尊重、鼓励,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诱发学生的内省,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鼓起前进的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胜利的彼岸。
学生都是有思想、不断发展的个体,没有谁是一块天生的顽石,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只要我们当班主任的工作做到家,我们定能触摸到这块地方,要知道,这儿就是学生心灵的门户,打开它,你就能看到一颗颗鲜活的心。天道酬勤,只要我们努力,一定会成功的。在实际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拥有敏锐的眼光,积极的思考,并能针对时代的新特点,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打开每个学生的心扉,与学生共同进步,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真正做到教好书,育好人。
第五篇:德育创新案例
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教育的嫁接
教育的嫁接如春天正待开放的树木,在需要生命重新生长的枝上,进行嫁接,让它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德育工作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们不能只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探察学生的心理,详细了解每个孩子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融为一体,产生心灵的碰撞。因为这样才能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采用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嫁接,让德育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打开孩子们的心结,让孩子们快乐的学习,健康的生活,拥有顽强的意志,德育教育就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而我在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的探索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我把它形象的比喻为教育的嫁接,现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教育嫁接的前提是教师能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放手让适合的人接过你手中的“接力棒”,去达到你想实现的目标。这时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个身心健康,阳光灿烂,努力拼搏的学生们。教育的嫁接让我们内心充满了喜悦与成就的自豪感!
一、把教师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嫁接到家长身上。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对成功起着很大作用,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性格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影响和帮助。著名教育家苏或姆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案例一
陈xx,女12岁,六年级学生,成绩突出,文静,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但却缺乏独立思考,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精神。记得一次,学校安排写作的任务,我在班级中宣布后,希望有学生能自动请缨,结果没有一个同学举手,我失望之余把眼睛投向了她,她却不自然的低下了头。我是多么期待她能站出来说:“我来。”我不禁迷惑:是羞于表现,还是缺乏用去。为了能培养这孩子的性格,我主动与家长取得了联系,把这件事详细的告诉了她的父母,并说出我自己想培养孩子性格的愿望。父母得知我的初衷,非常支持,赞同我的想法,我和他们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拟定了周密的措施。结果是下午孩子便主动找到了我,请求让她来完成这个任务。最终孩子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我们的孩子需要家长正确的引导,也需要教师的呵护。家校联手,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嫁接到学生的朋友身上。朋友往往能与我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更易与我们心意相通,更能理解我们的内心,也能在我们最需要时伸出友谊之手。
案例二
晋xx,男,12岁,六年级学生,成绩不够理想,为人却很豁达,不拘小节,善于交往,所以朋友很多,良莠不齐,其中还有一些经常违规乱纪的学生,甚至和他们拜了“把子”。但他却成为别人的“替罪羊”,替那些同学“背黑锅,做先锋”。我几次暗示,而他却全然听不进去,把全部心思放在了那帮人身上,学习成绩迅速下滑。我压抑住内心的恼火,苦口婆心的给他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让他看清问题。甚至告诉他长大后,有分辨是非,好坏能力时,可以从新选择。而他却一言不发,身体笔直的立在那里,犹如一位“勇士“。我知道他舍不得放弃那些所谓的朋友,一副哪怕为他们上刀山,下火海都无所畏惧的样子。这让我不敢继续往前,不能再期望得到一句明确的答复,否则的话只会“崩盘”,让事情更加糟糕。思虑再三,我采用了缓兵之计——给他充分的时间让他认真的考虑,而我思考新的对策。当我看到班上和他关系很不错的一位学生,我有了办法。这位学生和他一样是“把兄弟”,但却很少和那些违纪的学生来往。我叫来他,倾听了他内心的想法,并让他协助我去做佳豪的思想工作。没想到第二天我便得到了令人欣喜的答案。漫漫长路,朋友是前方明亮的路灯,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引领我们走向通往成长之路的阳光大道,并且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同时也让我明白,让同学或朋友间去做思想工作,往往比教师更方便,更高效。
三、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嫁接到学生的对手上。
人的自尊是十分强烈的,自尊受到伤害,人们往往会奋起反抗,自尊产生的动力是难以估量的。曾经又一位伟人说:“你90%的成就是你的敌人促成的。”而我把这句话运用到学生的教育中。
案例三
王xx,女,12岁,六年级学生,不爱运动,不爱说话,不愿与人交往,自我封闭,上下课都是一个人在教室里读书,同学们主动邀请她,却遭到了她的拒绝。看到她小组讨论时孤单的身影,我心理很不是滋味,决定扭转她的性格。多次的关爱和思想教育收效甚微。该怎么办呢?我一筹莫展。偶然的一次在网络上的一篇文章让我想到了对策。我把她最不喜欢的一位女生叫到宿舍给她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让她向雨筝发起挑战,如果不应战就用言语刺激她。如:有本事赛一场,你敢不敢来呀,怕输吧等等。就这样校园里每天都有他们比赛的身影——第一天踢毽子比赛,第二天打羽毛球比赛,第三天和同学们比赛跳舞……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一个月以后我发现,不让她出去玩都不行了。看着她的变化,脸上灿烂的笑容,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朋友给予我们的是支持,是信赖;而敌人却能随时触动你的心弦,刺激我们内心,激发出我们前进的动力。
德育是教育的基础,是社会的根基,是一门艺术,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去总结,去发现,才能不断的跟紧时代,跟上学生的思想,探索出教育的真谛。教育的嫁接就是实践中的产物,她让教师放松,让学生自由,让成果显著。
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教育的嫁接
定 州 市 南 辛 兴 小 学
王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