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记专题--中国教育的冰山一角
日记专题——中国教育的冰山一角作者:潘一凡时间:2012-2-7
教育很重要,这大家都知道。受教育,老百姓通常认为是“出人头地的最好捷径”。从大一点的角度来说教育是国家培养人才(特别是青少年)的最常用的也是最佳的方式。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因此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纵观中国古代的教育,大都是以经学和诗词等为主,教授的无非是些《论语》呀、《三字经》呀、《唐诗三百首》呀,以及一些史书等,而很少重视科学、数学、天文等知识,目的只是培养出一些效忠于封建统治的官吏。正是由于制度的落后和教育的失败导致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再来看西方的教育,虽然中世纪时西方的社会发展受宗教的阻碍,但是进入近代,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革命之后,欧洲的社会飞速发展,教育也逐渐完备,各种学科例如各种语言、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科学、艺术等等都日渐完备,虽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但可谓是向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迈入21世纪,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已跃居世界第二位(虽然人均收入较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按理说泱泱大国,教育制度应是比较完备了吧?可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下面仅以我所了解到的这一点情况做简要分析。首先,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教育已进行了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效仿了西方的许多先进之处,并且为学生配上了一些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当然仅限于东部发达地区)。但是,较发达国家,我们还是有诸多的不足。
一、我们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吗?
在一些地方,老师们最常说的话之一就是“到学校来就是为了学习”,请注意,这句话里的学习指的仅仅是“学智”。
不信?看看我们的同学,我们“祖国的花朵”,有很多人脏话连篇、不思进取、思想不良、打架斗殴、拉帮结伙„„这绝不是夸张其辞,而是教育的现状。可见,学校对学生“德”的培养几乎为零。而像德国这样的国家呢?人家的国民素质跟我们真是没法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的差异!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远不如人家,而尤以学校教育最为突出。
再看“体美劳”。国家规定学生平均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可我们的学校是怎样执行的呢?很多学校操场的大小根本就远远小于国家规定的标准,这就是使得学校压根就不能贯彻落实国家的政策。而且很多学校还任意侵占学生的活动时间。课间十分钟,学生们基本上在教室,顶多去趟厕所,老师们上一节课拖点,下一节课早上一点,十分钟就这样被压榨得不剩多少了;课间操,学生们基本上一周五天有三四天被学校“逼迫“呆在教室里;体育大课间,好多学校压根没有,学校只不过是在上级来检查时贴张假课程表糊弄糊弄罢了。美术、音乐这类课本身一周只有一两节,还动不动就被占,而考试前的几个周压根就不上。一些特色课,如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不是被占就是让学生们不停地抄笔记以应付上级检查。文体活动,像爬山、去博物馆这些活动在很多地方也几乎见不到,学校给的理由竟是“不安全”、“没条件”等荒诞至极的话。以上是在有些学校真实发生的事情。有些地方像贫困山区确实是没条件,但是在东部发达地区难道也不可以吗?我们坚决抗议,我们“宁可在半道被车撞死,也不要在家里被吓死”(这是
许多同学的共同想法)。
再说来学校的县级检查学校工作的同志,他们有好多人也是不认认真真的检查、询问学生,即使询问也查不出什么,因为学校早就将学生教好了该怎样回答这类问题,回答的原则是“只说‘好’话,不说不利于学校的话”,这分明就是学校教着学生撒谎嘛!我们的国民素质就是从学校开始败坏的!老师惩罚学生时总是说“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不能撒谎”,往往因为学生辩解了两句或试图减轻一下罪责撒了一点小谎而加重处罚学生,是的,他们是做错了,但是我想反问一下这样的老师们,你们做到以身作则了吗?你们“身教”了吗?也许老师们会辩解说是学校领导让我这么干的,那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明知是错事为什么还要做呢?不是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吗,你们集体抗议不就行了吗?哼,这分明就是你们做错事的借口!你们只会站着说话不腰疼地批评学生。怪不得我们国人的素质这么差呢!原来跟你们的关系是如此的紧密。
所以说我们的教育并不能完全称得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有如此多的空白。
二、我们的“智”发展得怎样?
听了以上的话,您一定觉得既然学校只顾抓“学习”,那么“智”一定发展的很好喽?那您就错了。我们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是“老师只管用嘴,学生只管用耳”的课堂,教授方式基本上是老师说、学生记式的,这种方式怎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学生已把知识学死了,学生的学习自然不会像想像的那样好(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且学校一天能来好几个测验,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练习题更是像暴雨一样袭来,作用真的很大吗?这给学生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有了这个功夫还不如把这些知识点直接告诉学生,只是适当的来一点测验足矣。
老师们总说“多上课是为了你们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试问,如果人人成绩都提高10分,那比较起来还不是一样吗?这个社会,人人都应有属于自己的岗位、自己的特长、自己的天地,并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是学习异常出众的。再说,提高成绩,应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为突破点,多上课收效甚微,且会增加学生的压力,甚至会使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比较利弊,多上课作用不大。
我们不妨算一下,仅初中生为例,初中生每天在校8小时,加上晚上作业(住宿学生的自习)1~2小时,平均每个初中生每天要“工作”9~10个小时,最少的也有8小时,多的有11~12小时,天哪,工人一天才工作8小时啊!别以为学生每天只是坐着,他们也是脑力劳动者呀。工作时间如此之长可能也是许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之一吧。
我们中国有13亿多人口,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却远在第二名之后。以上这些均证明,我们的“智”发展得也并不理想。
三、关于学校的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自从有了群体生活之日便诞生了。用各种制度才能约束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才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是,一些学校的某些规章制度有不容质疑的不足之处。例如,在某学校,学校规定任何学生不得穿牛仔裤。可能学校的本意是怕女学生穿的那种紧身裤子给身体发育带来不利影响和为了杜绝不良风气,但是不分青红皂白就强制任何人不得穿牛仔裤是否侵犯了学生的人身自由了呢?并且该学校在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提出了抗议后仍拒绝更
改这项规定。这毫无道理!还有一些如教室里连课间都不准学生说话、学校的体育设施不许动、学校本就是供人休息的花园不准进这样的本就无道理、行不通的规定令学生如何遵守?还有一些规定本身是好的,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些强制措施使许多学生苦不堪言,如因学生没有遵守规定而强制剪头发、剪斜背书包带子、没收手机首饰等。另外,学校的执法者有的也有问题,一些自身品行就不端正的学生“混”进学生会等组织,“为非作歹”、徇私舞弊,任意扣除一些学生的考核分,令部分学生感到非常气愤。
可见,关于学校的许多规章制度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四、关于老师的一些行为。
谈到老师的行为,不得不谈到关于体罚学生的事情了。体罚学生,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而且按照旧道德,这是被允许的。但是现在国家法律明确规定,教师不得体罚、变相体罚、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等行为。可是,仍有很多的老师不管不顾,对学生进行以上的下流行为,这真是有辱“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谓。不得不承认,有些学生确实是有或轻或重的不良倾向(特别是在高年级),但是,即使是再严重的不良行为也应当通过其他的更好的方式来解决,我们决不能容忍体罚这类的严重错误的行为。这类行为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容易让学生的心理发生扭曲。这类行为应坚决制止!老师们也没有这个权利,不论找什么理由。
我前一段时间看到报纸上有一篇文章,写的是某校某小学生在与同学交谈中骂了某老师一句脏话,被该老师恰好听到,其便不依不饶非要该学生及其家长登报道歉,该生及家长答应在学校范围内道歉,但其仍不满意,非要求他们登报道歉不可,家长无奈,只好照办。此事后被当地教育局得知,将该老师撤职查办。小学生由于年幼无知,犯了错误应该批评教育,责令、劝导其改正,而该老师却无视学生尊严,身为人民教师,做出这等出格之事,我个人认为,实在是罪有应得。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作为老师,不仅仅要有较高的学识,更重要的则是要有高尚的品德。现在国家给老师的待遇也不算很低了吧?这就是希望教师们能够以身作则、认真从教,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老师们教育学生要尊重老师,一些老师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尊重学生了呢?
还有部分老师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牟取利益。如:唆使学生到指定地方去买一些无关紧要的教辅书,自己从中渔利;为自己或亲戚朋友的子女牟取“特殊照顾”等等。这些行为国家虽有禁止,但由于各种原因,此等行为仍时有发生,应坚决制止。
总之,我国目前的教育还有不少缺陷,仅以我了解到的这一点情况便可证明,还有好多情况我们还不得而知。教育事关重大,它关系着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更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我真心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能够高度关注这个问题并拿出好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搞好我们国家的教育,令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与富强!
第二篇:冰山一角的理论
冰山理论:露出水面的仅仅是冰山一角
一座浮于水面的冰山,露在水面上以上的只是其十分之一,而另外90%是看不见得。当一艘巨轮撞到冰山的时候,很可能会遭受核泰坦尼克一样的厄运。无独有偶,国际航空界也有一个著名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的航空事故背后,必然有近30起轻微事故和300多起未遂事故先兆,以及10000多起事故隐患”,要消除一起严重的事故,就必须像发现并回避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那样,把这10000多起事故隐患控制住并消灭在萌芽状态。真正可怕的,并不是眼前发生的事故,而是更多潜伏未知的隐患和威胁。
破窗效应:破窗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筑物的一扇窗户破了,如果无人理会,很快这里其他的窗户也会破掉。破窗似乎在告诉大家:主人并不在意窗户是否破损,这里管理混乱,人们被动消极。其实,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如果对那些看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的不闻不问、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从容更多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要知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相反有个所谓“热炉效应”:用炉火取暖,谁都不敢去碰炉子一下。
第三篇:中国教育梦
中国教育梦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
——学习体会
王海英
2014年5月24日和25日两天,我去参加了在赤峰市党校举办的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本次活动全面围绕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为重点,采取名师现场教学真实观摩、真实案例、名师分析等来进一步提升教师能力和素质。
本次活动我一共听了4节课以及课后名师对这节课的评价和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内容分别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1+x”课程研究中心教研员易博老师执教的示范课《秒的认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的示范课《平均数的练习课》及讲座《融错:减负高效之良策》、刘劲苓老师执教的示范课《点阵的规律》及讲座《打开数学的画卷》、许卫兵老师执教的示范课《认识小数》及讲座《关于有效教学的深度思考》、全国著名特技教师钱守旺老师执教的示范课《亿以内数的认识》及讲座《打造动态课堂的24个策略》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执教的示范课《埃舍尔和他的神奇骑士图—密铺》及讲座《交则通
通则透》。这些名师不但给来自本市的几百名数学老师亲自示范数学课堂,还给老师们带来最前沿、最前线的数学思想的指导。下面我借本次学习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在观摩的课堂教学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华应龙老师的课。华老师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解、恰当而不浮夸的肢体动作调动着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另外华老师以尊重别人,来彰显自己风采。1.尊重听课老师。华老师是我听过课的老师中唯一一位有与听课老师分享思考的老师。虽然他是一位名师,但他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在这节课中就提出3个小问题:①参与求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怎样让学生体验?②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数,平均数是什么数?③怎样的活动能很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特点?2.尊重学生。华老师在喊上课到问候之间停顿了10秒钟,在这10秒钟时间里华老师眼睛瞄过所有的学生,不放过任何的角落。在问学生姓名时,他稍稍地低下身子问:“您贵姓?”把学生当做朋友一样看待,这样的老师,您说孩子会不喜欢吗?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平易近人的学者、大师。“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华老师还是一个会思考的人。他说:“有问题才愿想,有胆识才敢想,有激情才能想。”他的报告《融错:减负增效之良策》,又让我有一种“沉醉不知归路”的感觉,他说过一段话:“我每天晚上12点关灯睡觉,然后想到什么就开灯把它写下来,所以觉得自己的床头灯像萤火虫,每天晚上一闪一闪地。”深深打动了我,自己不由提醒自己今后是否在教学上也应该想到些什么。当然关键还是要坚持。最后他说,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最重要的是热爱,艾青说为什么你的眼里总含着热泪,因为我爱这片土地,因为你爱数学就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数学题材,张爱玲说的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其实我不是勤奋,我是在享受幸福,所以做一个研究型老师和王国维说的做学问的三个境界是完全一致的,我的理解就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教学手法大家都很清楚,这是第一境界,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当你琢磨的时候会有很多问题,一下子找不到办法,所以衣带宽,人憔悴,什么是创造,用生命去交换。
在观摩特级教师钱守旺的精彩讲座《打造“动感课堂”的24个策略》后,让我在教学设计、定义教学策略上有了进一步的启发。其“对话-分享”式课堂使学生勇于思考、分享和互动,从而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富有活力、富有动感,学生们会产生更多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其中“教师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教师变导师,教室变学室,灌输变探究。努力打造具有愉悦感、充实感和成就感的课堂”此观点尤其令人眼前一亮。譬如作为新老师的我,偶尔会感受到有些学生抢答问题不积极,课堂下的作业状况也不够理想。若能调动学生,增添课堂中的愉悦感、充实感和成就感不足,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探究能力都会起到质的飞越。其中钱老师定义的理想的课堂上应具备“新、趣、活、实、美”。让我也更进一步理解了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应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认真学习新课标,明确改革方向。比如,《新课标》从“双基”到“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技能与基本思想,这便要求我们应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演绎能力和归纳能力。总而言之:教师基于新课标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的培养。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教师不仅要设计好问题,还有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告诉学生“2+3=5”这不是教育;如果你告诉学生2+3为什么等于5,这是踏进了教育的门槛;如果你告诉学生2+3=4,你们一起论证这个结果是否正确,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思想是课堂的生命,问题是课堂的灵魂。因此,课堂好问题的特征需具备:①具有探究性,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去探索;②具有开放性,能够使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提出不同层次的解决办法;③具有启发性,能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让学生在写作学习中共同建筑知识;④具有挑战性,能够给孩子带来认知冲突;⑤具有可接受性,问题处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两天的学习时间是短暂的,虽然身体很累,但留给我的收获却是无穷的。每个人都可以是一颗种子,在数学教学的滋养中生根发芽长叶开花;每个老师都可以是一个引路人,举起火炬,山一程水一程地,带着孩子们回到数学的本质。
第四篇:中国教育学会
会长
钟秉林,2001年由国务院任命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主要兼职:全国政协委员暨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暨机械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会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英国加迪夫大学名誉副校长、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海外理事等。
常务副会长
戴家干,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教育部应急管理咨询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考试评价研究院理事长。
刘堂江,教育部新闻宣传专家顾问组成员、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委、《未来教育家》杂志总编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记协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期刊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
殷忠民,现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
副会长
丁钢,男,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紫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烈,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参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教育干部培训及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综合审议组专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及兼职教授。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兼任国家督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王嘉毅,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国家督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教师教育委员会成员,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教育部西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甘肃省教育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尹后庆,现任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兼任第九届国家督学,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同时还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兼职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朱慕菊,2009年---现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0年---现在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2011年---现在 教育部第二届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袁振国,中共党员,博士,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顾久,2005年4月到省文史研究馆任馆长至今。2008年元月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胡金波,管理学博士,教授,现任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正厅级),分管基础教育、体卫艺教育、教育督导、语言文字等方面工作。
郑树山,中共党员,工学硕士,北京市人。曾先后在海军北海舰队、中国科技大学和国家教委、教育部工作。历任国家教委办公厅主任助理,国家教委监察局副局长,国家教委办公厅副主任,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办公室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国家教委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国家教委办公厅主任,教育部办公厅主任,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
林炎志,中共党员,全国政协委员。2000-2007吉林省委副书记;2007-2012.2吉林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
张绪培,现任兼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国家督学,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关工委副主任,浙江省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
张卓玉,2003年至今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
张志勇,后先任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兼任国家督学、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山东省教师教育学会会长等。
吴颖民,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院长、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中小学德育》社长、总编。第二届全国教师教育课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顾问,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主任,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广东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教育督导学会会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秘书长
杨念鲁,男,1957年10月生于山东青岛,汉族,中共党员,北京大学教育管理学博士 2009.10-2010.07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 2010.07至今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
副秘书长
马建华,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发明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2006年6月至今任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孟刚,巴彦淖尔市教育局调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2010.10——至今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田京生,现任北京市西城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西城教委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王燕,中共党员,副研究员
第五篇:中国教育学刊
中 国 教 育 学 刊
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2011)征稿启事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最新精神,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教育管理工作者和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理论水平,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举办“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论坛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和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平台。本论坛在原来成功举办十届的基础上,继续面向教育系统工作者特别是广大教师征稿。具体事项如下:
一、征 稿 对 象
各级教育行政科研部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广大教师。
二、征 稿 内 容
征稿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是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二是教育行政管理与教育教学管理;三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四是教材教法研究与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五是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以上范围仅供参考,来稿可自行确定选题和内容。
三、征 稿 说 明
1. 征稿时间:从2011年2月10日起 到2011年9月20日止。
2. 稿件要求:稿件限5000字以内,可以是公开发表过的,也可以是新撰写的;稿件一律打印(网上投稿除外),自留底稿;稿件末尾注明作者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邮编、工作单位等。
四、评 奖 与 发 表
1、活动将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颁发获奖证书。
2、获奖稿件征得作者同意后入选《 现代 教育 理论 与 实践 指导 全书 》。该书作为国家级出版物,是各类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参考文献,也是单位学术科研成果和个人晋级晋职的重要依据。获奖作品也将被推荐发表在教育权威杂志《中国教育学刊》(标准刊号ISSN 1002-4808,CN 11-2606/G4)上。
五、组 稿 编 委本活动欢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负责人和学校管理工作者担任组稿编委,优秀者将获得组织奖。
(本论坛具体情况可参见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网站和本论坛网站)
来稿请寄:北京100085信箱45分箱组委会收邮编:100085 联 系 人:王老师万老师
电话:(010)8275***3(组委会)
(010)64845199(学刊社)
投稿邮箱:jiaoyuxuekan0123@sina.com编辑部
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 杂志社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