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德育工作低效原因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学校德育工作低效原因分析
作者:陈启超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7年第04期
近期有关研究揭示:我国中小学生品德得分随年级增加而逐渐下降。中小学生道德滑坡现象令人担忧。轰动一时的北京海淀区艺术职业学校“视频辱师事件”刚刚平息,前日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发生类似辱师事件。这绝不是个别现象,在某些场合算是常见的现象。不要说在某些学校,就是在家长们看得到的地方,都能看得出来,如今的孩子们放肆嚣张,已经远远超越了所谓个性发展的限度,并且逐渐走向了极端的自私、自大、娇惯、狭隘、贪婪,放纵,也正在变成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丝毫不顾忌社会公德,丝毫不敬畏传统价值,丝毫不理会秩序规则。近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占全部刑事案人员10%以上,而青少年犯罪则占全部刑事作案人员的50~70%左右。四亿青少年中每年有160万犯罪,面对这种种问题,无一不令人忧虑。毋庸讳言,青少年学生的行为与学校德育工作者的期望产生严重偏差,说明我们目前的德育工作确实存在着低效的现状。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仅提出几点我个人的思考:
一、应试教育的隐形指挥棒下,难以体现学校德育的核心地位
(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产生偏差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新世纪培养素质合格的人才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可是,往往人们一谈到素质教育就认为只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艺术素质等一些谋生所必须的教育,忽视了素质教育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即如何做人,做什么样人的教育。即使开展一些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也是重形式,不重实效。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进步,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赋予了时代特征:良好的综合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突出的实践能力等。但是,学校教育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制度依然行使着应试的功能,学校仍然像军事竞赛一样推出一项项应试的武器。我们常常听说“高分低能”者对各种考试精验老到,但却缺乏最起码的人格修养或不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综合素质。
(二)学校德育的渠道不畅通
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并没有有效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教师课堂上只是传授知识,忽视德育功能。各科教学中许多本来很好的德育素材被老师忽略,即使有些教师注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却存在生硬结合的现象。因此在应试教育中“知识教育是实的,智育是偏的,德育是虚的,体育是弱的,美育是空的,劳动教育是极少的”。五育中只有智育受到重视,但我们的智育并不是从开启学生智慧入手,而以考什么、教什么,紧紧围绕高考、中考转。德育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
(三)社会评价体系的偏差
在升学考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宗旨某种程度上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升学率始终是许多学校唯一的教育目的,衡量教学质量及教师工作都以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主要依据,德育工作似乎永远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我们的“高考”、“中考”在学校教育中处在了核心的地位,并赋予了“指挥棒”的尊称。学校虽然在理论上承认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实际去做的又是另一套了。在目前条件下学校也不得不这样做,因为不管是哪个地区,哪个部门都是拿中考、高考的成绩来判定学校工作的。社会人士择校择师也是以高考、中考成绩来衡量的。学校为了发展,为了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拼命地抓智育;教师为了生存,为了在学校和社会站稳脚跟,也只能是苦干加巧干地去提高学生成绩。这样一来,迫于社会压力,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片面追求升学率,是不可能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主,并投入主要精力的。不然,学生的成绩差了怎么向家长交待?教师如何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二、学校德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一)学校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脱节
在学校德育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什么、怎样学,甚至为什么学都由老师决定,学生只是等待加工的“原料”。学校德育的主体应是学生。表面上看来是面向全体学生或由学生参与的学校德育,在不少学校却越来越远离学生,越来越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许多中小学举办的德育评比和竞赛,主题虽然涉及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但由于缺少联系现实生活,对学生的自尊、自信及个人利益避而不谈,内容比较片面,往往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有些教师盲目追求各种名次,无论是纪律评比还是清洁卫生检查,都关心备至,事必躬亲,而对学生的言谈举止,思想境界中一些具体的、实际的问题则很少过问。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出现空缺,不知廉耻、不讲信用、不诚实、不讲良心、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的隔离,造成了学校教育资源的“最大浪费”。由于对学生缺乏深入的了解,就不可能确立教育和管理目标的层次结构,甚至目标倒挂,即“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对中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而对大学生却进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这样就使教育和管理失去了依据和方向。这种状态下的学校德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学校德育注重灌输,理论教育与行为训练脱节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工作往往是宣讲道理多,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少。单纯地把道德当作知识来讲,当作知识来学,甚至用“应试”的那套办法,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原理。这样空洞的说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反思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又确实是如此这般进行道德教育的。灌输道德准则多,实实在在的、一点一滴的品德培养少,在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当人们把道德准则作为一种知识对待时,它就不能深入人心,不能成为行为的实际准则。说的是一套,行的是另一套。结果是学生知行脱节,一个品德差的学生很可能政治课上拿高分;一个众人眼中的好孩子,教师心目中品学兼优者,也可能出现在学校里很听话,在家里却很霸道,在社会上很冷漠的双重性格,甚至出乎意料地成为违法犯罪分子。
三、学校德育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也给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学校德育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日趋加剧,学校德育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一)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导致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从总体上看,社会基本的道德水平在下降,行为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风气严重恶化。人们视行贿受贿为常规,讲道德的人吃亏,不讲道德的人反而占便宜。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以及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丑恶现象,这些东西尽管是社会意识的支流,但是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是常规教育,但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当他们走进社会时,学校德育的弱点就表现出来了:你在学校谈做人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可学生进入社会后面对的却是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你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的教育,他走进社会后看到的是某些党的败类——腐败分子的丑恶嘴脸;你在学校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而学生踏进社会的大门却看到是不劳而获者大有人在;而对这样的社会环境,学校德育工作难度增大,有些甚至显得苍白无力。
在社会上流行这样一个德育效果公式:5+2=0,也就是:学校正面教育5天,好象在他的理想上已经满满写上了一“黑板”,等到双休日放假2天后走进社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影响:赌博、污秽语言,有色情内容的电子游戏机,网吧,色情、凶杀的电视与录像等。好象一下子将“黑板”上的内容擦完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老师们艰苦的教育成果,往往毁于社会、家庭错误影响的旦夕之间。
(二)不良文化制品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虽说我们党从实行改革开放那一天起,就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然而,主旋律之外仍有大量的格调低下的不健康文化制品的充斥市场。一些音像、书刊大肆宣扬暴力、色情,黄、赌、毒泛滥成灾。此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网络影响迅速扩大,这虽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条件,但是也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网络对学校德育、对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正日趋明显。一些敌对势力通过反动网站兜售反动的政治观念,毒害人们的精神。所有这些不良文化的存在,受害最深的是我们的青少年,而且已经产生了恶果。部分青少年存在的暴力意识、团伙意识、色情意识大多来自不良文化的影响。
(三)不良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是旧的应试观念的影响,在一些家庭中,孩子的学分是家长重点关心对象。孩子考好了,皆大欢喜,又是庆祝,又是奖励。考不好,就训斥,有的甚至粗暴地打骂。而对品德表现却很少过问。在孩子心目中,对家长要负责的只是学分,别有无关紧要。
其次是过分溺爱。家庭围着孩子转,老的围着少的转。爱孩子连孩子的缺点也袒护,明明是孩子错了,却硬要找一些客观理由为孩子开脱。久而久之,孩子身上的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的性格就形成了。结果是这些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品质,缺少社会责任感。
此外,不少家庭存在着许多家庭精神污染。家长的不良嗜好,不良习惯,不正之风,低级趣味等不良影响也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篇: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原因分析及建议
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原因分析及建议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加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是关系到提高中华民族素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是新
时代教育工作的需要。
一、学校德育工作滞后的原因分析
1、学校德育传统内容及观念及教育方式难以适应开放的社会环境,学校
正面教育难以抗拒社会负面影响。
处在改革开放、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时代的青少年儿童,接受着广泛的社会影响,他们在社会及家庭中耳闻目睹了许多不良的社会现象。而他们在学校这片“净土”中所接受的是正面的、正统的理想、前途的教育和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这样就出现了学校德育与学生认识社会的背反现象。学校“说教式”的教育工作不能有力地指导学生认识人生与社会。
3、家庭教育出现畸形。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把成绩当作孩子一切表现的指针。在今天,家庭出现了单亲离异家庭的子女增多;因随父母外出打工的流动型学生增多,因父母外出打工而形成的寄养子女数量增多,面对这些各具特点的“几多现象”,实施家庭德育的家长思想、文化素养普遍偏低,家庭教育中难以实施健康正确的教育方法,家长对子女缺乏正确的指导和辅导,往往指责多鼓励少,造成孩子心理负担
重,在育人上适得其反,影响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
4、社会教育呈现管理的真空。
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机构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影响学校德育工作效果最严重的是社会的负面冲击波,既社会文化娱乐环境中的音像书刊、舞厅、网吧、电子游戏中的不健康因素。很多宣扬色情、暴力、赌博的东西泛滥,严重的侵蚀
和毒害着广大青少年的灵魂,阻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5、德育队伍建设滞后。
学校德育队伍素质整体不高,德育方法多说教化、粗暴化或成人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难以应付新情况新问题。教师自身的敬业思想和业务水平有
待提高。
二、创新德育建设,向德育要质量
学校德育必须明确一个目标,那就是“立德树人”。对于当前的教育,我们必须具有危机意识,必须充分提高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
次要,干起来不要”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1、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学校德育工作。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端正教育思想,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地位。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当前我国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
针对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复杂的环境和新的形势,切实加强教育工作指导思想、明确目标要求势在必行。我们应根据青少年学生发展和适应时代的需要,开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道德品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提高识别真善
美的能力
2、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
目前,充斥文化市场和娱乐环境中的含色情、暴力、贩毒、黑社会组织、赌博等不健康因素多的音像书刊、网吧、舞厅、电子游戏室等应于清理和限制。严格禁止赌博,录象场所和营业性舞厅严禁学生入场。学校内部环境应注意净化,定期清理图书馆、阅览室里的图书杂志和报刊。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加学生的判断力和辨别力。加强与公安派出所和社区居委联系,互通有无,以
保证学生在学校受到良好的环境熏陶。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络,使学校教育转向
社会化
抓好对青少年一代的德育教育,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学校教育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建立法制副校长制度,定期聘请法制副校长到校讲课,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机构,吸收学校、家长及社会代表参加,定期研究青少年思想的现状及对策。
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教育具有互补性。学校德育比较系统、规范,多从大处着眼,理论性强;而家庭环境中孩子是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细小境地,具有具体、生动、现实性强的特征。学校德育内容有限,课程之外的许多伦理问题也主要在家庭环境中得以自觉补充。除内容外,家庭环境亦是学校环境之外的互补时空之
一。同社区一样,学校德育影响在校园之外能否继续辐射和强化亦有待于家庭和社会的配合、补充。与社区及社会宏观环境不同的是,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的补
充往往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
设立家长开放日,广泛听取家长意见,请家长参与和协助学校的德育活动。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调动家长们积极参与和协助的重要性,要正确地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结合,充
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潜力。
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活动,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动员各方力量,让社会教育的作用充分体现,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城区的青少年宫应加大投入,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基地;社区建设,让学生周末和寒暑假有生活娱乐的地方;发挥老同志余热,齐心协力搞好关心一下代工作;学校现有设施也在星期天和寒暑假对学生开放,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减少学生接触社会不良习气。
4、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教育是一项宏伟的育人系统工程,要教育出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学生,除领导重视以外,还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广大教师应淡泊名利、志存高远。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学校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水平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单一凭分数论高低。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价值观。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共青团、大队部等机构和班主任、科任教师的作用,各个部门各条线都要做学生的德育工作,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形成强大的育人声势。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对德育队伍进行轮训,提高德育管理的能力,对直接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要给他们参加一定的社会政治活动的机会,给他们一定的外出参观学习、考察、提高的机会,以适应工作需要。同时在经济待遇上给予一定的照顾,以确保队伍的稳定。
5、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增强育人效应。
我们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开展教材教法的研讨,挖掘寓于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做到融德
育与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也是最丰富的教育,因为课堂教学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递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的内容。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具有最基础、最丰富的特征,伴随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
作用。
课堂教学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强调学校教职员工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人人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同时,抓提高认识,注重制度、网络建设,保证使课堂教学发挥德育功能并转向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健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的德
育常规制度,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做到定期检查、定期考核,让德育贯穿于
教学过程中。
运用电教,研究教法,增强德育效果。像今年开展的“全国形势教育大课堂”效果好,学校还应利用身边学生成长的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现身说教,起到教
育警示作用。
5、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学校有关部门要及时通报表扬,必要时给予一
定的物资奖励,树立典型,弘扬正气,以彰显德育。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极少部分学生由于受到家庭及社会的影响太深,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还不懂得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还不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惩戒。激励和赏识是教育,批评和惩罚同样也是教育。惩戒教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对包括受惩戒者在内的所有学生的负责和爱护。惩戒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它不是与尊重、信任相对立的教育行为,换句话说,“它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去避免惩
罚,而不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失败去体验惩罚”。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最繁重、最复杂、也是最困难的工作,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责任心,齐心协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努力营造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良好环境。
第三篇:学校德育教育低效无效成因分析
学校德育教育低效无效成因分析
黄俊虎
(泾川县黄家铺中学 744306)
摘要:道德教育低效无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
一、德育教育的目标存在虚伪性。
二、德育教育的效果被抵消。
三、德育教育的动力不足。
四、德育教育不能坚持德行合一 关键词: 德育 效果 低效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尽管“德育为首”的观念早以深入人心,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德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一些了。但学校德育工作却陷入进退两难的泥沼,整体效果仍然令人失望,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常常是低效,甚至无效,以致不少人对德育的前景逐渐失去了信心,大有一种黔驴技穷的无奈。有人将其根本原因归结为改革开放,认为是改革开放冲击了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观,并使德育工作失去了以往良好的社会基础,导致了道德的衰落。现在的德育工作在相当程度上成了一种过场和形式,成了令教育者无奈、受教育者生厌的负担。我认为,德育工作及其效果之所以会落到如此尴尬和无奈的境地,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德育无能,也不在于改革开放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社会转型,而在于我们对道德本身、尤其是对道德的核心的认识的不当。由于对道德本身认识的错位,由此所进行的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方方面面的改革也就自然从根本上是不对路的、徒劳的。因此,很有必要探究成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新的形势和新的社会条件下找到德育教育的出路,使德育工作真正有所突破。
一、德育教育的目标存在虚伪性
长期以来,我国德育所推崇的可以说是一种“圣人道德”和“英雄道德”,不切实际地要求人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党叫干啥就干啥”、“大公无私”、“心中只有他人唯独没有自己”、“只讲奉献不讲索取”、“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以及遇到危险就要挺身而出,等等之类的“无限道德”。甚至在有些人头脑中至今还存在着:“党叫干啥就干啥”,领导叫怎么做就怎么做,“心中只装着人民,惟独没有自己”,“不要问党给了我什么,只问我给了党什么”。等思想。这其中,有的道德标准(“圣人道德”)严格地讲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不可能存在和为任何人所真正做到,有的道德标准(“英雄道德”),虽然可以为部分人所做到,但也不可能为大众普遍的道德践行。在一般人心目中,我们所宣扬的一些道德标准就如同海市蜃楼,虚幻飘渺、遥不可及,使人感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难之又难,甚至有些令人畏惧。道理很简单,这些道德标准没有对合理的个人利益的最起码尊重,缺乏公平、公正的内核和与这些原则相关的必要前提。实践证明,“圣人道德”是严重脱离社会发展现阶段实际的,也是有违人的本性的。“英雄道德”尽管很感人,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它毕竟在实践上难以转化为一般人的道德行为。这种道德,是集权、专制、个人崇拜和愚民政策的产物,与其说是纯朴,不如说是愚昧,与其说是道德,不如说是不道德的道德。在“文革”以前,许多做法在表面上看是道德的,但从本质上看,这种道德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不道德。道德的真实都没有了,还有什么道德。人们不得不违心地说自己不愿说的话,做不愿做的事,开不愿开的会,表不愿表的态,见不愿见的人„„精神作弊,话语作弊,表情作弊,人性被践踏,性格被扭曲,心灵被污染。由此看来,我国德育教育的目标有一定的虚伪性,教育工作者抱着虚伪的目标进行德育教育,无论形式多么花样翻新,其结果只能是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二、德育教育的效果被抵消 尽管教师不厌其烦的对学生进行着各种美好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可是,人际互动关系构成的育人环境氛围,造成德育的威信或可信度丧失,学生甚至教师不再相信教科书的道德原理是真理,教者和学者内心充满矛盾、困惑、无助、无奈、无聊,这种学生道德认识形成中的“无氧”化氛围,无疑是导致学校德育低效化的主要根由。
(一)信任危机导致德育低效。
无论是“毒奶粉”“苏丹红”“瘦肉精”,还是“逗你玩”“蒜你狠”“姜你军”,或者官员贪腐,这些社会问题成为抵消德育教育效果最强大的力量。就学校来说,教师失信于学生,导致
敬畏心理丧失。有时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课表作息时间表,用两套应对,为了考核,无中生有,瞒天过海等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这势必给以信任和权威为心理基础的道德教育造成客观障碍,再加上个别教师职业精神底线频频失守。结果造成学生精神偶像和学习范式缺损,学校精神家园荒芜,教师职业的神圣性和崇高性动摇,是德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不公平造成部分学生逆反
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和学校“以分数论英雄”的作法是部分学生心理失衡,出现逆反心理,导致越教越差,越育越弱。
三、德育教育的动力不足
美国学者麦克默林宣布“情感的因素是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的基础”[1]。这与我国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所主张的“用情感的方式,将教育期望的社会内涵负载在一定的人、事物及其关系上,引起人的特定价值反应,从观察、注意、反应到自己赋予价值,乃至构成一定的价值体系”[2]的观点是一致的。因为情感是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动机、道德需要、道德行为,确立从知到行实现“知行统一”的关键环节,更是将知、意、行粘合在一起形成道德信念的黏合剂。有了道德情感的参与,就等于增加了一个新的心理动力和中介环节,使得道德认识与道德意志之间的结合才最紧密,道德意志才能变成“自由意志”,道德信念才能确立。也可以说,只有架设了道德情感的桥梁,道德个体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之间的道路才可能畅通起来。道德情感对道德认知赋值,从而使外在于个体的道德规范转变为个体内在的道德价值观念,个体才会去真正践行之。
从整个社会来看,情感已然成为了需要媒体大肆急呼的稀缺品,而现实学校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心理互动有序有效的前提——“信任”的危机和缺失,情感这个信任的衍生物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孕育的基础。学校中知识传授拓展了多媒体、多渠道,可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的大门却缩小到了近乎关闭和堵塞。本应该以工作生活热忱去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情感的教师,课上课下的职业脸谱形象和两面人格,使失去了情感色彩的道德教育成为苍白无力和干瘪伪善的说教,这种学生道德情感培育中的“缺养”化土壤,同样是导致学校德育低效化的又一重要原因。
四、德育教育不能坚持德行合一
在构建品德的“四因素论”中,道德行为是评价个体品德水平高低的最关键因素。因为无论是个体对道德规则的理解、认同、接纳,还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动力作用,最终还是要有一个现实的具体的体现——实践,即道德行为。反之则一切将流于空洞的、虚无的、脆弱的泡沫。
道德行为并不是在三因素基础上水道渠成般自然产生的,它需要个体从小时候、从小事情开始经受扎扎实实的严格训练和体验,这种训练和体验有时甚至看似机械无谓和浪费时间生命。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体笃信“做”所蕴涵的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养成行为习惯,形成思维定势和动力定型。如果把道德认知比喻做砖和钢筋,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比喻做混凝土,那么道德行为就是建筑工人的具体建造行为,只有这样理想中的“家园”才能诞生。同样只有“道德行为”才会为个体建造一个道德大厦——理想的精神灵魂家园。
现实教育中道德规则从小学阶段起就成为了一纸空文,正所谓“德育文件不断,德育效果瘫痪”。德育只停留在理论研讨、口头宣讲和书面答题、墙壁条文等虚拟环境形式上。学校不愿意花时间去训练,因为它不会带来升学率,没有了升学率也就没有了口碑政绩,没有了生源,没有了经济效益这个市场经济社会最能触动神经、引起高度兴奋的“尤物”。正所谓“智育好吃,美育好看,体育好活,唯独德育无用”。这样的结果是我们的学校德育一直在补课,补到大学毕业也没有补上“五讲四美三热爱”这一基础课,文明古国、礼仪之帮的后代,却让老外帮我们捡拾长城的垃圾,让老外视我们的游子为垃圾的制造者被警告拒游。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些高层次的东西也就无处着陆,又进而加剧了信仰危机、享乐主义、自私自利、惟利是图、损人利己等道德缺陷。事实上我国生活中的富人也很多,但慈善事业却举步为艰,泱泱大陆但骨髓捐献者却比不上台湾省。道德教育不是培养静观者,也不能简单的归结为“道德知识学习”,必须是训练培养学以致用的行动的实践者。道德之知内在于人的行为,只有去行,才有真知,这是陶行知的体悟,也是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人称之为的实践理性。相比美国孩子从进幼儿园大班起即开始接受正规教育。虽然以中国的标准衡量,美国孩子在二年级以前学的文化知识少得可怜,学校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培养却毫不含糊;美国的家长对孩子也如此要求,学生违纪家长惟恐老师认为他没有家教而自惭。正是因为美国老师和家长对孩子从小一丝不苟的态度,严肃认真地训练文明礼貌习惯,才使孩子长大后不会在家给父母带来耻辱、出外远游让祖国蒙羞。
正是由于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这种过于重视理性和我思的错误做法,导致了道德行为的偏瘫,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生道德认知偏差偏激、道德情感苍白干涸、道德意志软化脆弱。这种道德行为形成中的“缺钙”化状态,无疑是导致学校德育低效化的关键环节。参考文献:
[1]美国,琳达 兰奇,《情商培养》第28页 [2]美国,琳达 兰奇,《情商培养》第96页 作者简介:
黄俊虎,男,生于1967年5月,自考兰州大学本科毕业,中学一级语文教师。通讯地址:泾川县黄家铺中学
邮编:744306 电话:13830336716
第四篇:学校德育工作案例分析
学校德育工作案例分析
学校德育工作案例分析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忽视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遇到教师不问好、不让路,遇到客人视而不见,学校及上级领导下到班级检查置若罔闻。学生的表现大大有损于学校的形象,同时也反应出了学校在学
生礼仪教育方面的严重不足。
为了提升学校的公众形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学校在去年确定德育工作中心为:创建和谐校园,并将三月份定为“知礼仪、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月。现将活动方案简要摘录如下:
(一)、指导思想:教育和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二)、总体目标: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和谐文明的万宝中学。
(三)、基本任务:
1、加强对师生安全教育,创建和谐平安校园。
2、加强学生知礼仪、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实施方法、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张东富
副组长:张国太
组员:各班班主任。
2、创建和谐校园方法步骤:
①制定方案,动员部署阶段(3.1——3.20日)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书。②具体实施阶段3.21——11.1学生知礼仪、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由政教处、团支部负责实施;“书香校园”工程由教导处负责实施;“知荣辱学做人,争做文明好少年”主题教育由政教处负责实施。
③总结提高阶段(11月初)各班要对这项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将相关的总结材料、宣传资料、图片资料、活动照片等上交到政教处。学校对此项教育活动进行全面总结。
(五)、具体安排:
三月份:“知礼仪、明是非、讲文明”主题活动月。
1、主题班团会:学习“和谐校园活动方案”;学习“礼仪常规”10条;学习“日常行为规范”40条。由各班班主任具体负责,政教处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2、由团支部统一组织开展《守则》、《规范》知识测试。3.19——3.22日开展“校园环保周”活动。
3、加强学生礼仪常规教育:使用好礼貌用语: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
四月份:“知荣辱学做人,争做文明好少年”主题活动月。
1、以“安全教育”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
2、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征文活动。
五月份: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政教处)
六月份:“书香校园”主题活动月。
1、开展“好书进班级”系列读书活动。
2、开展“寻找我身边的科学”活动。
九月份:安全演练活动。(政教处、总务处)十月份:校园书画展。(美术组、团支部)
活动开展过程中全校师生认真执行“方案”,通过对活动效果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校学生文明礼仪素质公众满意率达70%。76%的人认为学生在校文明表现优于其它场所;认为学生能够对教师表现出良好礼貌的占33%、对同学占20%、父母占22%,其它人群总占有率为25%;学生不文明习惯主要表现为骂人(44%)、打架(22%)。
二、案例分析:
1、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仅仅依靠自觉性,必要的规范要求是很重要的,学生群体的不文明行为只能说明是学校管理的失职。
2、调查结果显示“知礼仪、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取得了阶段性令人满意的成效。一方面因为制定出了可操作性强的工作计划为指导;另一方面学校重视对班主任关于文明礼仪教育重要性的培训,引起教师思想上的足够重视;再有就是将学生的表现与班级量化考核挂勾,加强了督查力度;同时重视“三结合”教育网络建设,形成合力教育学生。
3、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不能松懈。现在学生的表现只是在校期间令人满意,在面对教师、同学、父母时能够表现出良好的文明素质。这说明目前学生的行为并非完全出于个人的主观意识,更多的是因为学校制度化要求的结果。今后工作中在继续加大规范学生外在行为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文明礼仪的传统教育,引导学生由外在表现深入到内部共识,进而反应为更高程度的自觉行为。
荐荐20122012
中德
学育
德处育
工工
作作
计计
划
划
荐“学期班主任德育计划”德育工作计划
荐“中学德育工作计划”德育工作计划
荐“2009第二学期地理德育计划”德育工作计划
第五篇:学校德育工作案例分析
学校德育工作案例分析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忽视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遇到教师不问好、不让路,遇到客人视而不见,学校及上级领导下到班级检查置若罔闻。学生的表现大大有损于学校的形象,同时也反应出了学校在学
生礼仪教育方面的严重不足。
为了提升学校的公众形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学校在去年确定德育工作中心为:创建和谐校园,并将三月份定为“知礼仪、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月。现将活动方案简要摘录如下:
(一)、指导思想:教育和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二)、总体目标: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和谐文明的万宝中学。
(三)、基本任务:
1、加强对师生安全教育,创建和谐平安校园。
2、加强学生知礼仪、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实施方法、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张东富
副组长:张国太
组员:各班班主任。
2、创建和谐校园方法步骤:
①制定方案,动员部署阶段(3.1——3.20日)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书。②具体实施阶段3.21——11.1学生知礼仪、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由政教处、团支部负责实施;“书香校园”工程由教导处负责实施;“知荣辱学做人,争做文明好少年”主题教育由政教处负责实施。
③总结提高阶段(11月初)各班要对这项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将相关的总结材料、宣传资料、图片资料、活动照片等上交到政教处。学校对此项教育活动进行全面总结。
(五)、具体安排:
三月份:“知礼仪、明是非、讲文明”主题活动月。
1、主题班团会:学习“和谐校园活动方案”;学习“礼仪常规”10条;学习“日常行为规范”40条。由各班班主任具体负责,政教处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2、由团支部统一组织开展《守则》、《规范》知识测试。3.19——3.22日开展“校园环保周”活动。
3、加强学生礼仪常规教育:使用好礼貌用语: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
四月份:“知荣辱学做人,争做文明好少年”主题活动月。
1、以“安全教育”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
2、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征文活动。
五月份: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政教处)
六月份:“书香校园”主题活动月。
1、开展“好书进班级”系列读书活动。
2、开展“寻找我身边的科学”活动。
九月份:安全演练活动。(政教处、总务处)
十月份:校园书画展。(美术组、团支部)
活动开展过程中全校师生认真执行“方案”,通过对活动效果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校学生文明礼仪素质公众满意率达70%。76%的人认为学生在校文明表现优于其它场所;认为学生能够对教师表现出良好礼貌的占33%、对同学占20%、父母占22%,其它人群总占有率为25%;学生不文明习惯主要表现为骂人(44%)、打架(22%)。
二、案例分析:
1、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仅仅依靠自觉性,必要的规范要求是很重要的,学生群体的不文明行为只能说明是学校管理的失职。
2、调查结果显示“知礼仪、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取得了阶段性令人满意的成效。一方面因为制定出了可操作性强的工作计划为指导;另一方面学校重视对班主任关于文明礼仪教育重要性的培训,引起教师思想上的足够重视;再有就是将学生的表现与班级量化考核挂勾,加强了督查力度;同时重视“三结合”教育网络建设,形成合力教育学生。
3、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不能松懈。现在学生的表现只是在校期间令人满意,在面对教师、同学、父母时能够表现出良好的文明素质。这说明目前学生的行为并非完全出于个人的主观意识,更多的是因为学校制度化要求的结果。今后工作中在继续加大规范学生外在行为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文明礼仪的传统教育,引导学生由外在表现深入到内部共识,进而反应为更高程度的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