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学校德育课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方法探析
职业学校德育课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方法探析
一、中职德育课构建有效教学的迫切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极大的增强德育课教学的效果。但据调查表明,目前中职德育课堂的教学气氛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有近85%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一般甚至是枯燥乏味。我们发现,现在中职德育课课堂现状是教师认真备课,辛苦上课,讲课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课堂教学“死水一潭”,课堂无欢声笑语,无思想交锋,这样上课的结果是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可以说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德育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实效可以说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的经验是要把握教学的切入点,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二、中职德育课构建有效教学的几个切入点
(一)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1.钻研教材、深入浅出
新编师大版德育课程是符合中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实效性。中职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普九教育后基础也有所提高,那德育课低效的现状问题在哪?主要是部分教师对教材钻研不透,讲起课干巴巴,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也难怪学生不买这种教师的帐。德育课教师要对教材深入进行钻研,钻研教材时先从整体入手,浏览整册教材,明确教材结构和地位,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然后进行模块钻研,先是单元看,再以课时为单位看。课时钻研时,要一篇一篇地看,一个字一个字的想。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时的主要内容;对于课后练习,要像学生一样认真地做课后练习。遇到无从下笔做答的问题,看不明白的问题用笔记下来。教师备课时经历这样的过程所得到的收获,是任何参考书都无法提供的。
教师这样做后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上起课就能够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就能够讲在点子上。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如笔者在执教《法律、生活、职业》第十三单元“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时就播放了有关少年犯的视频:一群花季的孩子在迷惘、在沉沦、在犯罪,这段视频是少年犯血泪的结晶,惊心动魄的真实故事的播放,极大的震撼了学生,使学生很快就进入到教学中来。但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境”,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情”。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学生听课也必然冷漠;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只有激情才会在师生间
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情感激发的目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
3.挖掘典型生活素材,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德育要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师必须要在挖掘素材上下工夫,让学生感受到德育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同时能够学以致用。课本上的一些道理学生听起来往往觉得比较抽象、空泛,从而失去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在讲课时就要时常引用鲜活的实例,调动学生的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选取素材时要精心筛选,不能随便捡几个敷衍了事。很陈旧的例子难以反映鲜活的现实生活,对阐述、理解理论毫无帮助,也很难让学生产生认同感、信服感。我们要找那些典型的、真实的、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事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用所学理论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找案例在课堂上阐述、讨论,这样学生的兴致就会提高,教学能够有效进行。如我在讲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时,引入近期发生的多起幼儿园教师严重疏忽而致学生死亡的事例,学生听得很投入,并且深感震惊,他们对这些身边的事例讨论得很深入,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的重要性有了真实的认识,接受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水到渠成。在讲到价格变动的影响时,我采用了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模拟市场的教学模式,以商场的服装随着季节不同价格的变化、当地的液化石油气的价格变化、空调的价格不断调整与生产关系等为例创设问题情境,材料源于生活,贴近学生,并且体现地方特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模拟情景游戏,寓教于乐,教学效果得到了保证。
4.精心预设、促进生成当前德育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表现之一,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有些教师教学就是依据教案来上课,如有位老师在教《企业与经营》时设计的教学难点是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可当他在PPT打出这个问题后,学生立即就说,老师我们知道它们的区别,我们在经济法的课上已经学过。可这位老师说,说过,再学一次也不多。表现之二则是生成过多,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多彩的消费》时,一堂课设计了两个调查,四个合作探究活动,有两个探究都仅用时一分钟。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可以说是为探究而探究。
构建德育课有效教学要转变课程观。要精心预设、促进生成,德育课教学不能也不再“我”讲你“听”;“我”讲你“通”的过程,而应该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相互促进、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5.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构建德育课有效课堂要把实践性教学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围绕教学内容和目的,选择恰当的形式来组织实践性教学,务必使之针对性和有效性。既要启发、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还要适当的进行讲评、归纳、提高,以巩固教学效果。例如《法律、生活、职业》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宪法、民法和刑法为基础,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我们可以邀请一些法官和律师给学生做报告,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热点和疑难的法律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法庭旁听,熟悉案件的审理程序;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法律专题录像片,或举办模拟法庭,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监狱、劳改农场等地参观调查,提高知法、守法的自觉性等等。
6.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共同成长
发挥德育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教师是关键。职校德育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本领、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严谨的教风、踏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课教师更是如此,在学生面前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你课堂上讲要文明礼貌,不能随地吐痰,刚下课,你出了教室门就是一口,好了,你所讲的其他内容,学生也不信你的了。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来自于他高尚的品格、精湛的技艺、高尚的道德素养赋予教师以责任心和爱心,只有在责任心和爱心的推动下,教师才会千方百计地去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进而追求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创新,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1.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实现主动学习
连续三年新生开学时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是:“能引发较多的讨论交流,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对以往德育课学习的评价是:“最不喜欢”、“实用性最差”“、内容偏多”等。这就给了我们启示: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发展,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发言,自主探索,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过分强调趣味或半途而废等不利因素,老师应及时调控和引导,自主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将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于学习实践中,学习效率会显着提高。例如在讲述“把握现实机遇,发展职业生涯”时,我让学生分组收集比尔盖茨各个年龄阶段的素材,参考已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如职业生涯的特点、职业理想的作用、职业生涯发展要从所学专业起步,立足本人实际,发展职业生涯等,分组讨论比尔盖茨各个阶段的特色,教师关注每个小组讨论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引导,最后各小组汇报成果,学生认识到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寻找机会的人,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就去创造机会的道理,同时也意识到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自己应该为将来打好基础,做好准备。这样的教学效果比教师讲述、学生被动接受要好得多。
2.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传统的侧重于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明显不适合中职学生,教师应该想办法让课堂“活”起来。在教学中我发现“小课堂、大社会”的实践课比较受学生欢迎,实践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达到既巩固理论知识又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实践课的具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比如主题辩论、模拟法庭、职业生涯设计、社会调查、志愿者行动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会拉近他们和德育的实际距离,学生不再觉得德育课是空洞的高高在上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课既要重内容又要重形式,既要重过程也要重结果。例如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内容比较抽象,靠老师灌输式的说教效果肯定很差。于是我就组织一场辩论,先确定辩题,明确正、反方观点。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辩论的规则,然后自由分成正方反方,推荐辩手,围绕本方观点寻找材料。学生的一系列准备及时告知教师,教师予以必要的指导。在自由热烈的辩论中,学生以自己认为有人生价值的人物作为材料证明本方观点,感悟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最后教师就整个过程做出点评,肯定学生的表现,指出学生在准备、辩论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目的水到渠成。通过辩论学生对知识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同时自信、口才、胆识和个性得到训练和培养,综合能力得
到提高。德育实践也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宪法、民法和刑法为基础,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法庭旁听相关案件的庭审过程,采访庭审法官和有关当事人,这对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法律条文非常有益,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实践的结果检查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三)从教育评价体制看:
1.建立有效评价体系,面向全体学生
改进德育课的考评方法也可以促进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个性和潜能上的差异,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构建科学的考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既能增进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德育课程服务于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要求。为构建德育课有效课堂,实现激励学生学习和推进教师教学的教学评价目标夯实基础,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师生共评等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客观评价。总体而论,在教学中形成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学生反馈”的评价流程,使全员评价有机、有序地结合起来,可以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接纳、尊重、理解、赏识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如笔者执教 “开启职场之门”中的制作简历的内容时,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一份简历,完成后由我们同学来评比,并选出其中优秀的在学校的宣传栏予以公布。
在接下来简历这一主题教学时笔者发现学生上课是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提出了许多针对自身的问题。在制作他们自己的个人简历时,学生是象着了“魔”似的。他们自己修改,组内讨论,大部分学生的简历都修改了四五次,有的学生修改了七八次。让学生学会自己评价,学生的自我肯定,学生与学生之间无距离的认同、老师欣赏的目光、赞赏的话语,让学生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提高。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实现自我升华。
有效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评价形式多样化。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笔试的基础上,可以大胆尝试开卷考试和闭卷相结合,引导学生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走出课堂,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印证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口试、答辩等多种考核方法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不仅仅是德育课老师、班主任,还包括学生自己。通过学生自主评价、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班主任的参与也是德育课评价主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意识进行评定。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体现考核的全方位、统一性、独立性与协调性相结合的原则。
(3)评价范围广泛化。德育的评价范围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可以渗透到学生所有的德育范围,通过对学生知识、情感、意识、信念、行为等多方面的评价,实现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知识到行为,从行为到情感,从情感到心理,从心理到意志的综合评定。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评价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肯定,形成良性循环,对于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句话多元评价、激励成长
构建有效教学的途径很多,我们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教师要注重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静态、凝固、共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动态、流动、个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构建德育课有效课堂,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以上是我在德育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项艰苦的、复杂的劳动,没有什么现成的公式和模式可以套用,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和反思。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原因及应对策略的探究
探究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原因及应对策略
江苏宝应县画川初级中学郭顶标***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原因主要有: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缺少方法指导;没有强烈的目标意识;不能灵活恰当运用多媒体;无鲜明的文本意识。教学应对策略有:须坚持关注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须方法先行,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准确灵活运用多媒体,用在最适宜处;须有强烈的文本意识,让学生充分感悟文本。
关键词:关注学情重方法紧扣文本用好多媒体
一、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原因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课堂教学确立了明确的目标,但是现实和目标之间总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身为初中语文教师,最大的苦恼就是看到了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看到了这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其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热情不高,缺少方法指导。
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自己解决语文问题的勇气和方法,而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提供。许多学生对语文课堂缺乏应有的兴趣,对问题敷衍了事。不少学生有极其严重的厌学情绪,并在课堂上形成了极其不良的学习氛围。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语文逐步变为“边缘主科”,地位与数学、外语不可同日而语,重视程度日渐衰弱,学习时间不能保证,形成了学习时间与成绩落后的恶性循环。很多学生不会主动参与课堂,基本的语文学习意识都未形成。
(2)没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比如,语文课伊始,我们不少老师也喜欢介绍一些时代背景等知识,可有时时代背景的介绍与本节课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学生听了反而感觉“云里雾里”的,干扰了下面的学习。有时,课刚开始时,我们也往往喜欢让学生根据题目设疑。有些学生的问题提得很散,有些学生的问题,我们教师觉得不值得一提,于是课前提问只是一个摆设。学生提学生的,教师仍旧按着自己的预设目标上自己的课。这些现象反映了我们教师唯教参至上,有时并没有读透教参,只是将教学步骤按部就班,对于如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心中无底,对于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无法灵活地加以运用。比如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校内公开课《幽径悲剧》开始时,她绘声绘色地讲了季羡林的一个故事,一年,北大秋季开学,一位新生报名时,因行李太多,便请路过的季羡林帮他看了一个多小时的行李。等第二天开学典礼时,这位新生发现,昨天替他看行李的人居然是北大副校长季羡林。这个故事可以反映季羡林先生良好的人品修养以及平易近人的作风,但与本课的教学目的无关,教者完全可以不讲这个故事。
(3)不能灵活恰当运用多媒体。
在当今信息时代,语文公开课课堂上已不满足于幻灯片、录音机等教学设备了,更增加了电脑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等先进的教育手段。语文公开课上,我们经常见到,教师的讲台摆满了各种设备,平时难得一用的现代化设备如同“满汉全席”一样全盘照搬出来,可往往教学效果并不见得好。有的语文老师上课时用完这个用那个,忙得不可开交,整堂课很少说话,不像是老师,倒像是演示各种设备的工作人员,语文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现在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硬性规定教师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且将其作为公开课比赛评奖的一项重要标准,以此证明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育能力。我们觉得,语文课文多是文学名篇名著,学习文学名篇名著是要让学生有所领悟,有所感悟,现代化手段往往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如果无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还是少用这些手段的好。例如,本学期我校一节语文公开课上,一位老师讲《梵天寺木塔》,他就播放了好多幅扬州和宝应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的图片,图片拍得非常优美,可与课文教学无关。我们知道,文学作品就是通过语言来感悟这种情境的,需要学生去想象,而想象比任何实际图像更辽阔、更丰富。如果我们每次教学都给学生看图片和录像,这对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很可能是弊大于利。滥用、乱用就是多余的累赘,就是画蛇添足,就是导致语文教学低效的元凶。
(4)无鲜明的文本意识。
比如我校青年教师上《明天不封阳台》校内公开课,这位青年教师在带学生匆匆讨论了课文的几个问题之后,就让学生用将近10分钟欣赏动画音乐《我是一只小小鸟》。这个作品是全国比赛获奖作品,设计优美,形式新颖,非常吸引人,与本课主题也有关系,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用这么多的时间欣赏动画,无疑使学生理解文本的时间减少了,对文本的内涵只是浮光掠影地知晓,总体看是得不偿失的。
二、教学应对策略
(一)须坚持关注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扬州教育局师资处处长王力耕坦言:优秀教师更注重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并且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寻找教育的契机。他强调课堂教学中的“六让”:只要学生能看懂的,就让学生去看;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去思考;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去动手;只要学生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去得出结论;只要学生能评价的,就让学生去评价。他还勉励该校教师要努力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思维意识、诚信意识,实现教学的智慧,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心灵、人格、智慧的唤醒。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可以说,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教学中师生、生生间多向交流,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式的主体化交流网络,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活跃的状态,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化、表面化的互动。合作小组成员分工明确,组内1+1或1+2结对,每个成员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积极评价和补充他人发言。问题设计合理,有启发性,互动真实、操作有效,能引发学生讨论、思考,或将讨论引向深入。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互助(站立)、全班互动有序展开,时间掌控恰当。
(二)须方法先行。
真正践行陶行知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根本目的。教学不是“告诉”,教师应该是学生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1、探讨方法,授之以渔。譬如,排序常见题型有:排序题,即给出若干句子,按照语境、要求排列成连贯的句子;嵌入题,已给定上下文,确定了语境,要求在其中嵌入一句话或一段话使上下文衔接,语意贯通;承接题,只给定上句,要求选择或补充与之衔接相连贯的下句。而我们扬州主要考察的题型是给出若干句子,按照语境、要求排列成连贯的句子。例题:句子的排列顺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②‘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④‘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吟诗作对了。
A.③④①②B.①③④②C.③④①②D.③①②④
小结:选C.这一语段就是以时间顺序排列的,标志性的词语是:日暮——夜里(有人活动)——更深人静——第二天的早晨
所以:以时间为序,应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
提示:这是最简单的一类排序题,做到两点即可,一是弄清中心话题,二是排好时间顺序,一般是从早到晚,或是从过去到现在,如果其中还有插叙手法等,那就更得仔细推敲!
在对典型例题讨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技巧归纳:一般来说,语段的排序主要涉及到以下一些方法:
(1)明确顺序
①空间顺序: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从里到外。
②时间顺序:或从早到晚,或从过去到现在等。若有回忆或描写上的使用插序手法等因素,那就更应该仔细分析和推敲。
③逻辑顺序: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或由易到难,或由浅入深,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或由一般到个别,或由个别到一般;也可为由概括到具体,或由具体到概括„„做题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整体语段的基本内容,找到其中体现顺序的那道“线”,然后才能进行合理的排序。
(2)抓关键性的词语
①关联词。并列、转折、条件、假设、递进、因果„„②暗示性词语。“同时”,“与此同时”“与此相反”,“总之”,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③有指代意义的词语④句子之间的过渡、对应关系。
(3)统揽全局,善抓中心句,然后分析其它句子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
(4)保持话题及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前后一致。
(5)切记排列后要通读全文,斟酌个别难以分辨的语句的顺序,颠倒比较,最后确定。
(6)注意上下文文句式的协调,首先要明确不同句式的概念和作用。根据题目的要求使用整句或散句、主动句或被动句、肯定句或否定句、长句或短句等,一定要考虑整体协调,注意与上下文衔接。(一般都不能改变原意)
必要时可以摘录总结答题步骤口诀,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能牢记答题方法。附排序题口诀:
排序题,并不难;通读题,前后看;
有代词,往前串;同话题,连一连;
找顺序,时空间;逻辑题,思维变;
内容上,要映现;排完了,先浏览;
不通顺,再换换;对答案,笑开颜。
2、平时教学中可以规定一些答题方法,这样可便于学生在学习之初有个抓手。
譬如,喻证法(比喻论证),即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在帮助学生分析其作用时就可以指导按下里格式去完成: 作者把„比作„,从而证明了„的道理,把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再如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可按下列格式指导。
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更本质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打比方:把„„比为 „„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体会文章语句含义可按以下三步进行指导。
(1)弄清词语/句子描述的对象是谁?表层含义
(2)结合词义句意写出这个词句表现了所描述对象的什么状况?深层含义
(3)结合主旨,写出这个词句反映了什么情感、态度、性格等。
(三)准确灵活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要慎重、恰当、合理,用好了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语文课堂当然不可能离开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语文教师只要不一味地依靠这些教学设备,那么教师的教化作用和人格影响也能发挥作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应该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是为了帮助教师使教学工作更轻松些,而不是使教师的教学更繁琐、更沉重,更不是把使用它当作一个目的。比如本学期我校初三一位教师在校内公开课《病句辨析与修改》复习课教学中,恰当运用课件,迅速而准确地展示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训练量,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的课堂活动不能再把运用现代化手段当成一道“大菜”拿出来展示一下做做“秀”而已,而是把它真正地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去,需要就用,不需要用就不用,宁精勿滥,使语文教师真正成为教育工具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四)须有强烈的文本意识。
语文课上,学生应该充分感悟文本。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抓住关键语句,指导学生品读赏析,从中感受语言的美感。而我校另一位骨干教师上《明天不封阳台》一课时,则紧紧抓住文本,让学生在细读课文之后,寻找并把握线索,概括课文内容,辨析“封”“不封”阳台的原因,品味描写鸽子的词句,如“伏”“惊恐”“蜷缩”“紧紧盯”“令人怜爱”等,朗读赏析文中议论性的语句,理解文章主旨,然后再适当延伸拓展,让学生说说如何保护环境,爱护生灵,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这样的设计虽然不像前者那样时尚新潮,但是阅读能力训练踏实有效。
语文有效课堂总的来说就是落实“生本”理念。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郭思乐教授的著作《教育走向生本》中对“生本”理念的阐述是: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具体有三点:首先是目标明确度。新课程呈现多维教学目标,概括地说,就是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目标;二是发展性目标。即一堂课既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同时又要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其次是方法有效度。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最关注的是它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能促使教师组织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而且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判断一个教学策略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它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否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能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能否鼓励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有就是学生参与度。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由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比较被动,学习方式也较单一,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新教材的研究性给学生创设了广阔的参与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栏目,以栏目为“路标”,给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坚持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教学,语文教学肯定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
语文有效课堂总是自主课堂。老师要能采取灵活的手段,将自己的教必须转化为学生的学,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和激励,努力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
语文有效课堂总是活动课堂。老师要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探索、去发现,在活动中体验有效的喜悦和创造的欢乐。能根据课堂需要和学生水平不断变换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用活动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语文有效课堂总是情感课堂。老师要能较好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较好的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多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情景,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并快乐着,在有效课堂里,师生之间心要相印、情要相通。
第三篇:课堂教学12种低效行为
课堂教学12种低效行为
1.讲评课上学生“爬黑板”无目的。
解读:讲评课课前在黑板上公布选择题答案无可厚非,但如果在讲评课中间,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选择题的答案,那就是纯粹为“爬黑板”而“爬黑板”。学生爬黑板,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环节,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评。
这条错误的提出,就是要求老师们明确让学生“爬黑板”的目的,预先确定好“爬黑板”的学生的层次和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好“爬黑板”的预设与生成。
2.课堂上满堂灌、集中讲、集中练,讲练比例失调。
解读:这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三个极端行为,是抵触课堂教学改进行动、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不顾学生学习效果的典型表现。
一堂课连续讲授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学为主体、练为主线、讲与练有机结合”是我们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的基本要求。事实表明,“有讲有练、边学边练,讲与练有机结合”,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科特点,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有的学科适合讲一条练一题,而有的学科就不能这样,它需要经过学生的整体把握和感悟之后才能练,况且,课堂练习也不能只练选择题,应该兼顾各种题型才好。
3.假问题充斥课堂。
解读:那些学生不需要动脑筋就能回答的问题是假问题;一个90%的学生能很快回答的问题是假问题;那些老师领着学生自问自答式的问题是假问题。假问题充斥的课堂看起来师生互动很活跃,但实质是低效的。因为学生没有经过思维,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假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师对问题教学的目的不理解,二是教师备课不充分。
另外,“对不对”、“是不是”对有些老师来说,可能是一种语言习惯,但这种习惯一定要彻底改掉。
4.课堂教学结构松散。
解读:有的老师没有创设教学情境,没有课堂导入,上来就讲,问题与问题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没有过渡语言,也不给学生揭示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罗列;有的老师没有课堂小结,即使有,也只是手指板书提纲重复一番,没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地概括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体系,没有给学生留下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节课下来,“自主”、“合作”环节貌似有了,老师讲得也少了,训练题目也跟上了,看似什么也不缺了,实际上却没有给学生留下一个清晰、明确、完整的知识结构。
5.片面追求“自主”与“合作”,没有处理好“自主合作”与老师讲授的关系。
解读:有的老师仅仅把“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出现在课堂上,没有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才能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合作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老师解答。
“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民主的、和谐的,既有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应该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必须在学生“自主”或者“合作”之前,提出明确的“目标和标准”,让学生按照这个“目标和标准”去“自主”、“合作”。学生“看看、背背”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前后、左右同学泛泛地“讨论”一番也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我们强调“自主”、“合作”,不是削弱老师的讲授功能,重要问题老师还是应该讲透彻,重要的知识,还得需要老师根据学科特点加以概括、归纳,形成有规律的东西呈现给学生。其实,老师也是“合作学习”中的一员,应该“该出手时就出手”。
6.机械地硬性规定主观命题的答案要点。
解读:文科教学中,有的老师在讲评题目或试卷时,将主观性题目的参考答案或者制作在课件上,或者抄在黑板上,或者印发给学生,这些做法本身没有错,但有的老师往往还会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必须记住、背过。这样做,纯粹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尤其不利于文科成绩的提高。
对于文科的主观性命题来说,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仅是参考性的,它要求的是主题明确、要点准确,允许学生在基本的答案要点之外有自己的见解。同时,不同的命题者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也可能存在差异,因而答案的表述也就不会完全一样。因此,在进行文科主观性试题的讲评时,除了要让学生把握该题的主题思想、理解必要的答案要点外,还要指导学生创新,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7.剥夺学生思维,直接将答案呈现给学生。
解读:在课堂上,有的老师担心授课进度,担心课堂秩序,一些重要问题虽然也进行了提问、引导,但还没有经过学生思考回答,或者学生的回答不正确,老师也不再进一步启发引导,就迫不及待地将答案讲了出来。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教学进行得很顺利,秩序不混乱,但是,它没有帮助学生真正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在这里,老师既是思维的主导,又是思维的主体,唯独不见学生,他丢掉了课堂秩序最关键的东西——课堂思维秩序,因而,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而事实上,老师控制课堂秩序的标准,是看学生的思维秩序是否展开、活跃、有序、有实效。良好的课堂思维秩序,关键在于处理好学生思维的“等待时间”与教学进程的关系。用“真问题”组织教学时,要给学生留足两个“等待时间”。第一等待时间:问题提出后要等待全体学生都能产生思维结果,教师不能用自问自答式的讲解剥夺学生的思维空间;第二等待时间:学生表述思维结果时,老师要耐心倾听,直到学生讲完为止,允许异想天开和稀奇古怪,允许正确与错误并存。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使问题的答案逐步趋于完善,不要将学生的思维结果强行拉到自己的预设上来,更不能越俎代庖。两个“等待时间”是课堂教学中老师还给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真正体现。
8.没有掌握学情的讲评。
解读:考完试(包括学生做完练习题),阅完卷,人们习惯上关注分数。学生如此,老师如此,学生家长更是如此。而对于考试中的“失误”和“失分”却往往重视不到位。
考试后的分数固然重要,它反映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智能的发达水平,而知识的漏洞、技能的缺陷、智力的不足,却体现在成绩之外——“失误”和“失分”上。在检测性考试或诊断性考试结束后,师生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失分”上而不是在“得分”上。统计发现,考试中因失误而失分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每科平均失分在10分以上的学生约占30%,5—10分的约占60%,5分以下的约占10%,不失误的学生基本没有。失误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有的学生因审题不缜密,曲解题义而失分;马马虎虎,眼下误、笔下误,眼高手低,“会”而失分;对知识一知半解最终得不出结果或回答不全面而失分;书写潦草、答卷不规范而痛失步骤分或卷面分;还有的是因为对上次考试的“失误”、“失分” 不细研究、没吸取教训而重蹈覆辙,再考再失分,等等。
以上的损失,有学生的原因,亦有老师的原因。对“失”的原因,师生要共同研究,仔细探讨。每次考试后,只要大家都集思于“失”上,就能大大减少以后的“失误”、“失分”,杜绝重复失分现象的再次发生。事实提醒我们,考后工作要重于考试过程。要采取具体有效的针对性措施,认真地、有区别地、有步骤地认真对待。作为教师,要详细地统计好错题和“失误”、“失分”情况,以及失分人数和失分率等数据,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以引起下段教学的注意。若为班主任,工作量会更大一些,可要求学生对各科进行全面地分析、统计,分析失误的原因,统计失掉的分数,包括单科失多少分,总共失多少分,并且制订出下次考试的目标分数。这样的统计分析,定会使学生对自己的“失误”、“失分” 感到震憾。
当学生对自己的“失误”、“失分”有了充分的认识后,老师应当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要求:审题不缜密的,平时要在审题时精读细研;会而失分的,要注意在知识掌握的扎实性和牢靠性上下功夫;被扣卷面分的,平时要注意书写训练,加强卷面规范化,等等。也可以举行优秀试卷展评活动,通过让学生 作总结、谈体会等方式达到教育目的。同时,老师还要督促学生建立健全错题本、纠错本等,在每个失误的地方写下点滴体会,并且组织好二次过关考试,以使学生达到“满分卷”。
对于布置学生课后做的习题,老师一定要在全部批阅后,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提前备课,进行分析、归类、归因,找准讲评的侧重点以及为解决该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等。对于在课堂上随时所做的巩固练习题,老师应该利用提问、访谈、抽查等形式预先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做题情况,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地、有代表性地讲评、点拨。
9.漠视课堂生成,不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进行课堂教学。
解读: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者做题,出现意想不到的错误是正常的事情。对于类似的错误,有的老师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就是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样子。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教师的备课不充分,即使理由是怕影响教学进度,也是不可原谅的。这样简单的处理方式,既不能给学生解决问题,又浪费了其他学生的时间,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效优质课堂要求,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问题,但不能给学生遗留困惑的问题。对于发生在课堂上的上述现象,老师应该立即抓住典型错误,引导学生分析成因,找出避免类似错误的方法和规律。这样既可以使犯错的学生“刻骨铭心”,也可以使其他学生受到“警示”,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事实上,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来解决问题,避免错误,这也是一名教师在课堂上最容易“出彩”的地方。
10.课堂提问不规范。
解读:课堂提问要指名道姓,这既能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又能使学生感到都有被提问到的可能,全体同学就会积极认真地思考、准备回答问题。课堂提问不规范的典型表现有:
⑴仓促提问。课堂提问的正确程序应该是:创设情景→教师设问→学生思考→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就是说,课堂提问时,老师一定要先提出问题,给每个学生都留出思考的空间,然后再找学生回答,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个 问题上有所收获。然而,有的老师是先提问题,后叫学生,这不但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扰乱教学秩序,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为对于被提问的学生来说,突如其来的提问会使他心慌意乱,无法进入思维状态。
⑵强迫提问。课堂提问应该在积极主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提问的学生过于集中,从表面上看,课进行得很顺利,但易被假象所迷惑,许多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将被掩盖(这其实是涉及到受教育的均衡问题)。因此,课堂提问要兼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当学生对提问不能做答时,教师如果强行点名提问,也会将被提问的学生陷于被动难堪的境地,把教学秩序导入混乱。
⑶穷追猛问。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说明其听课思维积极、注意力集中,教师应该努力保持学生的这种思维活跃状态,珍惜和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当学生的回答不全面时,不可过分苛求学生,不必“还有呢,还有呢?”穷追猛问到底,非得要学生回答得像老师设计的那么圆满不可。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提问其他学生或再启发诱导或自己补充等方法来解决。否则,踊跃回答问题的学生往往以佼佼者的形象站起来,结果以失败者的姿态坐下了,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发言和交流的积极性。
⑷低级提问。教师应该认真备课、备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其难易程度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学生认知规律特点,过难或过易都达不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向学生提问思维含量不高的问题或过于简单的问题,不仅无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反而容易引起反感。学生回答之后的点评也要注意改进。有的老师不论学生回答什么,都是“很好”、“不错”,表面看是“拿起了表扬的武器”,但却没有告诉学生一个思考问题的标准;还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做评价,接着提问其他学生再答,使学生无法判断自己回答得准确与否;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一听到学生回答得不对,就立即打断,也不给学生分析错在什么地方。
11.自主学习无的放矢。
解读:“把时间还给学生”,是课堂教学改进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有的老师往往以此为借口,在无任何学习要求的前提下,把课堂放给学生,让学生整堂课读 书、背诵、做练习等,浪费课堂时间。学生是有差异性的,“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只是一种教育理念而已。如果将这个理念引申为“只有考上大学,学生才是学得好、老师才是教得好”的话,实在不敢苟同。因为从升学的角度看,确实就是有大量教不会的学生存在嘛!应该承认,人在智力上的差距是要比体力上的差距大得多的。因此,要研究和搞好分层教学,布置作业与检查反馈也不应该一刀切。在教学中,如果老师没有要求地将课堂放给学生,就会导致有的学生在这段时间无所适从,无所事事,甚至干脆干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将学生知识生成过程的哪一阶段给学生,怎么给学生,在学生知识生成过程中老师该做什么、学生该做什么设计好。在课堂上,我们如果做到了“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把思维的时间还给学生,用思维的时间开掘思维的空间,这样,就能从真正意义上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才会用“过程”产生知识、形成技能,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才会真正成为智慧形成和生命成长的过程。
除了单元考试外,老师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做练习题。老师应该采用“做题(读书)——检查——讲评(点拨)——巩固”这样分段循环的方法来处理一般的习题课,以便能够更好地调整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12.关于教师板书和教学语言。
解读:有的老师板书字迹潦草,书写较差,有的老师板书比较随意,不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从中看不出这位老师的板书是否有过“设计”,还有的老师在没有导入新课之前,板书提纲就早已写在黑板上了,这势必导致讲课过程中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罗列,问题之间、环节之间缺少过渡语言。
严谨、逻辑、规范、凝练的课堂语言,应该是每一位老师追求的目标,课堂上要多用引导性、点拨性语言启发学生思维。但有的老师课堂语言罗嗦、语速过快、带有口头语,甚至还有一些不符合学科特点的语言。
譬如说:提出问题以后,不要轻易地缀上一句:“这个问题很简单。”这首先表明了这位老师设计的课堂提问思维含量不高,是一个比较低级的提问,不仅无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反而还会容易引起反感。
其次,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形成思维惰性,因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很多学生就可能不再慎思、深思,削弱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力,甚至干脆不去思考而开了小差,形成课堂气氛的沉闷无语局面。
第三,假如有同学起来回答这个问题,也可能会出现两种后果:一是即使这个同学会回答对了也不能引起共鸣,因为老师有言在先,“这个问题很简单”,回答对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二是假如某个同学回答错了,或者表述得不圆满,那么,这个同学必然心慌意乱,叫苦不叠:这么简单的问题自己还回答不上来,确实没面子呀!余下的时间他如坐针毡,并决心以后再也不回答这个老师的提问了,以免“上当受骗”。
开滦一中教师五忌讳: 一忌:问“是不是,对不对” 二忌:剥夺“等待时间” 三忌:问“还有呢?还有呢?” 四忌:表面看是“拿起了表扬的武器”,五忌:说:“这个问题很简单”
第四篇:学校德育工作低效原因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学校德育工作低效原因分析
作者:陈启超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7年第04期
近期有关研究揭示:我国中小学生品德得分随年级增加而逐渐下降。中小学生道德滑坡现象令人担忧。轰动一时的北京海淀区艺术职业学校“视频辱师事件”刚刚平息,前日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发生类似辱师事件。这绝不是个别现象,在某些场合算是常见的现象。不要说在某些学校,就是在家长们看得到的地方,都能看得出来,如今的孩子们放肆嚣张,已经远远超越了所谓个性发展的限度,并且逐渐走向了极端的自私、自大、娇惯、狭隘、贪婪,放纵,也正在变成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丝毫不顾忌社会公德,丝毫不敬畏传统价值,丝毫不理会秩序规则。近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占全部刑事案人员10%以上,而青少年犯罪则占全部刑事作案人员的50~70%左右。四亿青少年中每年有160万犯罪,面对这种种问题,无一不令人忧虑。毋庸讳言,青少年学生的行为与学校德育工作者的期望产生严重偏差,说明我们目前的德育工作确实存在着低效的现状。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仅提出几点我个人的思考:
一、应试教育的隐形指挥棒下,难以体现学校德育的核心地位
(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产生偏差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新世纪培养素质合格的人才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可是,往往人们一谈到素质教育就认为只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艺术素质等一些谋生所必须的教育,忽视了素质教育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即如何做人,做什么样人的教育。即使开展一些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也是重形式,不重实效。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进步,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赋予了时代特征:良好的综合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突出的实践能力等。但是,学校教育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制度依然行使着应试的功能,学校仍然像军事竞赛一样推出一项项应试的武器。我们常常听说“高分低能”者对各种考试精验老到,但却缺乏最起码的人格修养或不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综合素质。
(二)学校德育的渠道不畅通
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并没有有效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教师课堂上只是传授知识,忽视德育功能。各科教学中许多本来很好的德育素材被老师忽略,即使有些教师注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却存在生硬结合的现象。因此在应试教育中“知识教育是实的,智育是偏的,德育是虚的,体育是弱的,美育是空的,劳动教育是极少的”。五育中只有智育受到重视,但我们的智育并不是从开启学生智慧入手,而以考什么、教什么,紧紧围绕高考、中考转。德育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
(三)社会评价体系的偏差
在升学考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宗旨某种程度上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升学率始终是许多学校唯一的教育目的,衡量教学质量及教师工作都以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主要依据,德育工作似乎永远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我们的“高考”、“中考”在学校教育中处在了核心的地位,并赋予了“指挥棒”的尊称。学校虽然在理论上承认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实际去做的又是另一套了。在目前条件下学校也不得不这样做,因为不管是哪个地区,哪个部门都是拿中考、高考的成绩来判定学校工作的。社会人士择校择师也是以高考、中考成绩来衡量的。学校为了发展,为了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拼命地抓智育;教师为了生存,为了在学校和社会站稳脚跟,也只能是苦干加巧干地去提高学生成绩。这样一来,迫于社会压力,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片面追求升学率,是不可能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主,并投入主要精力的。不然,学生的成绩差了怎么向家长交待?教师如何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二、学校德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一)学校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脱节
在学校德育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什么、怎样学,甚至为什么学都由老师决定,学生只是等待加工的“原料”。学校德育的主体应是学生。表面上看来是面向全体学生或由学生参与的学校德育,在不少学校却越来越远离学生,越来越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许多中小学举办的德育评比和竞赛,主题虽然涉及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但由于缺少联系现实生活,对学生的自尊、自信及个人利益避而不谈,内容比较片面,往往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有些教师盲目追求各种名次,无论是纪律评比还是清洁卫生检查,都关心备至,事必躬亲,而对学生的言谈举止,思想境界中一些具体的、实际的问题则很少过问。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出现空缺,不知廉耻、不讲信用、不诚实、不讲良心、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的隔离,造成了学校教育资源的“最大浪费”。由于对学生缺乏深入的了解,就不可能确立教育和管理目标的层次结构,甚至目标倒挂,即“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对中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而对大学生却进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这样就使教育和管理失去了依据和方向。这种状态下的学校德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学校德育注重灌输,理论教育与行为训练脱节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工作往往是宣讲道理多,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少。单纯地把道德当作知识来讲,当作知识来学,甚至用“应试”的那套办法,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原理。这样空洞的说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反思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又确实是如此这般进行道德教育的。灌输道德准则多,实实在在的、一点一滴的品德培养少,在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当人们把道德准则作为一种知识对待时,它就不能深入人心,不能成为行为的实际准则。说的是一套,行的是另一套。结果是学生知行脱节,一个品德差的学生很可能政治课上拿高分;一个众人眼中的好孩子,教师心目中品学兼优者,也可能出现在学校里很听话,在家里却很霸道,在社会上很冷漠的双重性格,甚至出乎意料地成为违法犯罪分子。
三、学校德育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也给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学校德育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日趋加剧,学校德育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一)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导致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从总体上看,社会基本的道德水平在下降,行为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风气严重恶化。人们视行贿受贿为常规,讲道德的人吃亏,不讲道德的人反而占便宜。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以及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丑恶现象,这些东西尽管是社会意识的支流,但是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是常规教育,但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当他们走进社会时,学校德育的弱点就表现出来了:你在学校谈做人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可学生进入社会后面对的却是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你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的教育,他走进社会后看到的是某些党的败类——腐败分子的丑恶嘴脸;你在学校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而学生踏进社会的大门却看到是不劳而获者大有人在;而对这样的社会环境,学校德育工作难度增大,有些甚至显得苍白无力。
在社会上流行这样一个德育效果公式:5+2=0,也就是:学校正面教育5天,好象在他的理想上已经满满写上了一“黑板”,等到双休日放假2天后走进社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影响:赌博、污秽语言,有色情内容的电子游戏机,网吧,色情、凶杀的电视与录像等。好象一下子将“黑板”上的内容擦完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老师们艰苦的教育成果,往往毁于社会、家庭错误影响的旦夕之间。
(二)不良文化制品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虽说我们党从实行改革开放那一天起,就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然而,主旋律之外仍有大量的格调低下的不健康文化制品的充斥市场。一些音像、书刊大肆宣扬暴力、色情,黄、赌、毒泛滥成灾。此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网络影响迅速扩大,这虽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条件,但是也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网络对学校德育、对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正日趋明显。一些敌对势力通过反动网站兜售反动的政治观念,毒害人们的精神。所有这些不良文化的存在,受害最深的是我们的青少年,而且已经产生了恶果。部分青少年存在的暴力意识、团伙意识、色情意识大多来自不良文化的影响。
(三)不良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是旧的应试观念的影响,在一些家庭中,孩子的学分是家长重点关心对象。孩子考好了,皆大欢喜,又是庆祝,又是奖励。考不好,就训斥,有的甚至粗暴地打骂。而对品德表现却很少过问。在孩子心目中,对家长要负责的只是学分,别有无关紧要。
其次是过分溺爱。家庭围着孩子转,老的围着少的转。爱孩子连孩子的缺点也袒护,明明是孩子错了,却硬要找一些客观理由为孩子开脱。久而久之,孩子身上的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的性格就形成了。结果是这些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品质,缺少社会责任感。
此外,不少家庭存在着许多家庭精神污染。家长的不良嗜好,不良习惯,不正之风,低级趣味等不良影响也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五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案例教学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由于受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存在比较明显的重接受、轻发现,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研讨的倾向。课堂的开放度仍然不够,学生的思维仍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亲身体验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学生实际扮演的仍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德育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主导渠道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转变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已成当务之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笔者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案例教学做一探索,以期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学实效。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案例教学的内涵
现代案例教学发端于哈佛大学,广泛运用于法学领域、医学领域、工商管理学领域、师范教育和中小学师资培训领域及中学基础学科领域。关于案例教学的涵义,不同领域的案例教学专家有着不同的界定。哈佛商学院曾将案例教学法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这些案例常以书面的形式展示出来,它来源于实际的工商管理情景。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全班讨论。郑金洲教授认为:“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童宏祥认为:“所谓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作为教材,让学生处于当事人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讨论案例中的各种易难情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处理方案的教学。笔者根据各界学者对案例教学涵义的共识,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特点,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案例教学的涵义界定为:教师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宗旨,根据德育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政治、经济、法律、职业指导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 1 种教学方法。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案例的撰写
(一)案例撰写的基本要求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揭示德育原理、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案例撰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撰写案例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五个问题:
1.案例要尽量多地蕴涵教材中的概念和原理
案例教学是在引导学生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在案例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多少直接与案例探究所涉及到的知识的多少的有关。因此,教师在撰写案例时首先应将学生所应掌握的概念和原理排列出来,使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尽可能多地蕴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从而使学生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例如,在《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第六章第一节第三框《个人收入的支配》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掌握活期储蓄、定期储蓄、政府债券(国库券、建设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的含义、特点,并从经济建设的角度理解投资的意义,同时能利用所学知识为家庭或企业投资提出建设性意见。因此,案例就可以设计成:
“小王的爸爸、妈妈先后下岗了,单位一次性补给他们下岗费5万元。下岗后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的妈妈建议把这笔钱购买公司债券,开出租车的爸爸建议买金融债券,退休在家的爷爷认为应该买国库券,而正在上高中的小王则请求家里把这笔钱定期存在银行里,为将来自己上大学做好准备。问题设臵为:请你为小王家拟定一项投资计划,并对其可行性加以论证。”同学在学习时,必然会对案例中涉及到的公司债券、金融债券、国库券、储蓄进行分别讨论,分析其收益的大小,并考虑每种投资方式的风险性,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为小王家制定一种合理的理财计划。每个学生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既掌握了关于活期储蓄、定期储蓄、国库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的相关知识,完成了教学内容,也使学生明确在参与投资时需要权衡利弊,要“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2.案例要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试行)》中规定:“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讲究实际效果,防止空洞说教。”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这样才能保持德育课教学旺盛的生命力,让学生始终意识到他们所学的知识学有所用,能够应用于实践,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
案例教学所使用案例的主题必须要和真实的情况相近,并且是大家所共同感兴趣的。例如以现有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包括吃、穿、学习、娱乐等各个方面的花费计算为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一边分析现在中职生的日常消费内容,一边让每个同学计算并分析自己的消费状况,在对比中分析自己以及现在很多同学的消费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消费是生存资料消费,哪些是享受资料消费等,这样既领会了教材中关于消费方式、影响消费的因素等相关知识,也使同学们能通过对自身消费的分析体会到父母工作挣钱的辛苦,有利于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
3.案例应包含有复杂、模糊或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案例教学主要不是以传递信息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建构知识,所以,案例应具备适度的复杂性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这样才足以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
这是《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第六章第二节第二框《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的教学案例:
该不该换?
李大爷家80年代末原有的一台黑白电视机“退休”后,由一台18英寸彩电取而代之,使用至今没修过一次,图像清晰,色泽丰富,看得也蛮顺心。
近年来,每逢子女来他们父母处,就不免要唠叨几句,说什么现在还看18英寸彩电,多寒酸!谁家还没换大屏幕的!还开导说,现代人的消费观不能死抱住传统不放了,应该适应潮流,要学会享受生活。被他们这么一开导,他们的父母也感到有些困惑了。
李大爷家两老人细细思量,尽管经济上尚有换大屏幕彩电的能力,但换了以后,这台好好的18英寸彩电该如何处臵?卖了吧,三文不值两文,可惜!不卖 3 吧,让它躺着睡大觉,直到自然消亡,物不能尽其用,这算不算浪费呢?如果是属于浪费的话,那么与子女所说的“适应潮流”之间的矛盾又如何解决?
思考题:这台18英寸的彩电究竟该不该换?
这个案例的主题是家用电器的更新换代,可以说它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周围,或者也是我们有些人亲身所经历过的,因而,这个案例的主题是真实的。在这个案例中涉及到的彩电究竟是换还是不换,有着一定的模糊性,没有一个绝对的正确答案,而且,在这个案例中又蕴涵着传统与现代、节约与享受等一系列矛盾与冲突,这样就为学生在认知上形成冲突提供了条件。
4.案例要具有典型性
案例用于表述德育理论的典型特征、基本观点和普遍规律,必须具有典型性。首先,案例要具有典型意义,否则难以代表德育理论的普遍性,往往会误导学生以偏概全地推出伪科学;其次,案例要能明确表示主要原理和规律,如果案例与其要揭示的德育原理间对应关系不明显,会使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时走弯路,甚至步入思维误区,难以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掌握主干知识。
5.案例要具有启发性
案例教学中大部分教学活动由学生完成,案例必须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过于直白的案例会减少学生的思考量,不利于学生理解、内化知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的格式
德育课教学案例按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描述性案例和分析性案例。描述性案例一般是将事物整体或部分面貌、或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像讲故事一样原原本本、具体生动地描述出来,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分析性案例除具有描述性案例的特点外,还包含着可分析讨论的问题。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迅速地抓住案例主题,减轻学习负担,一般采用分析性案例,即教师在案例后面给学生提供可以研究的问题或方向。
分析性案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案例的标题、案例的正文、思考题。标题是案例的眉目。完整的标题可以帮助学生对案例的内容、性质和作用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标题的拟定一是要醒目,能够简明确切地概括出案例的主题。二是必须和内容相统一,绝不可片面追求题目新奇,而使之背离案例的内容。三是标题要有一定的艺术性,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启发阅读兴趣。
正文是案例的主体。在正文中应叙述事例的时间、地点、起因、具体内容和存在问题等。而且,正文要在体现原理的同时保证其思想教育性。
思考题是对案例主题思想的揭示,能为学生阅读和分析案例提供参考。德育案例反映的内容比较丰富,往往因考虑的角度不同而在理解上出现差异,通过思考题的提示,就可以引导学生集中领会案例中隐藏的主题思想。思考题提出的问题既要抓住要害,又要确切明白,既要结合案例紧扣原理,又要给人的思想留有余地,从而把学生引向更深的领域。
这是《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第三章第二节《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教学案例:
“小天鹅”卖身再嫁
曾几何时,“全心全意小天鹅”这句广告词响彻全国,作为国内洗衣机第一品牌的“小天鹅”,无论是其经营业绩还是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和形象都曾十分辉煌。然而市场风云变幻,连续10多年盈利,品牌价值高达50多亿元人民币的“小天鹅”折翅沦落,于2004年被斯威特集团并购。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小天鹅”的滑落,最重要的原因是企业领导的决策失误,管理失控。1997年,“小天鹅”申请发行股票并成功上市,事后为感谢某省领导的帮助,“小天鹅”领导层经研究决定,送给该领导1万股股票合11.24万元,此事被查处和曝光后,“小天鹅”的信誉和形象遭受严重的影响,从公司员工、经销商到客户都人心浮动,人们担心“小天鹅”从此一蹶不振。为摆脱困境,重振雄威,“小天鹅”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军备战”,先后兼并了宁波新乐、荆州三金等洗衣机厂,收购了开源机床、新中国国际集团公司。然而在企业大规模扩张的同时,企业的管理却没有及时跟上,企业内部机制缺乏活力,对外不能及时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内缺乏对各下属公司的有效控制和约束,导致摊子越铺越大。最后万般无奈,只得“卖身再嫁”。
思考题:
(1)“小天鹅”为什么会导致“卖身再嫁”的结局?(2)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的成败有什么影响,为什么?(3)要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经营者应该如何去做? 5(4)你如何看待企业的信誉和形象?(5)如何认识企业的兼并,兼并是不是企业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6)假如你是企业的老总,在“小天鹅”面临危机的时候,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拯救“小天鹅”?(7)请你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一些建设性的合理建议。
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案例教学的基本程序
(一)案例教学的准备
凡事预则立,中职德育课案例教学也是如此,在实施课堂案例教学之前,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是课堂案例教学阶段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与传统的教学准备相比,案例教学准备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主要涉及教师的准备、学生的准备及物质准备。
1.教师的准备
(1)掌握相关理论。深入研究案例,思考所运用的案例涉及的相关德育原理,明确教学要涉及哪些基本理论观点,其中哪些又特别重要,最适合引进什么理论来进行深入讨论;如何引导学生在思考学习案例的同时,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原理、概念,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熟悉了解学生。案例教学中,学生承担着从案例提供的拟真的情境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的重要责任,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学生的参与程度,虽然与学生自己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教师的有效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案例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熟悉了解学生尤为重要。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好以下工作:制作学生信息卡,了解学生基本信息,大致熟悉学生的生活阅历;适当归类,深入分析学生基本能力。例如,分析哪些学生善于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够以一种清晰的、符合逻辑的思维创造性地学习;分析哪些学生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能够针对案例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制订详细周密的解决方案;分析哪些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强烈愿望,思考如何既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又能够形成集体协作的良好的案例课堂讨论氛围。(3)认真研读案例。深入研读案例,力求尽可能多地掌握案例所涉及的知识。“教师对案例事实和数据越熟悉,在教学中就越主动。”只有老师对案例反映和包含的知识、理论背景及材料进行深入分析,注意从报刊、论著、参考书中收集更多与案例相关的材料,教师才能比学生知道更多,更能引起学生的讨论。具体来说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案例中的重点问题是什么?它涉及到哪些课本的基本知识点,要拓展哪些课本以外的知识?对于案例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什么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讨论?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对这个案例能分析什么?(4)精心设计教学。精心设计教学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要认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课前的探索性自学,做必要的理论准备和独立分析案例?在课堂教学阶段以什么方式来呈现案例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在案例讨论中可能发生什么问题及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如何对学生的讨论与交流进行总结?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完之后,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巩固呢?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所要考虑到的问题。
2.学生的准备
(1)自学理论知识。案例教学并非不要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案例教学的成功十分重要,因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就获得能力,觉悟也离不开知识的支撑。所以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要有针对性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的理论知识。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阅读习惯的关键,也是学生参与案例讨论与分析的重要准备环节。学生课前自学不是简单地看看书,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教师的这种引导不能就教材论教材,将课本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全部提示给学生,而要在认真分析德育课教学大纲和学生学习水平之后,给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同时创设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阅读分析案例。自学课本理论知识之后,让学生带着所自学的理论知识阅读和掌握案例的内容和背景材料,然后尝试分析案例。分析案例是阅读案例的发展和深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的思路重点是,案例中讲述什么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问题?案例涉及到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有哪 7 些?为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我是否还要查找什么相关的资料?等等。在阅读和分析之后,学生要进行归纳总结,将案例分析得出的基本认识转化为文字语言表达形式的简要提纲。学生自学理论知识拟定的提纲和对案例分析的简要提纲要及时上交,以便教师对学生的自学和分析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督促学生养成自学和思考的习惯。
(3)组建学习小组,积极参与讨论。这是案例教学课前准备比较鲜明的特色。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就组建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案例的学习准备活动是案例教学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启发、补充,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解决案例难题;同时,小组学习的形式还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缩短案例准备的时间;最重要的是,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小组的建立,一般以学生的志愿选择、自主结合为最优。只有以这种方式组建的学习小组,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高度自治的学习共同体,从而有效弥补课堂教学时空的不足。学习小组的规模一般以4-6人为宜。小组讨论的时间也不一定要很长,一般在3-5人的小组中,有15-30分钟就可以。
3.物质准备
在案例教学中,由于教学的组织形式相对传统教学来说,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学场地等物质设施的安排也相应地要进行一些变化,以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
(1)教室的布局
案例教学的教室布局需要根据场地大小、形状及学生人数灵活调整。调整应当遵循的原则主要有四条:①要满足听与看的条件,即学生可以在任何位置上听到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发言,不需移动位置就可以看到教师、写字板以及教室内设置的其它视听设备。②要保证教师不受限制,可以走到每一个学生的位置前进行对话和指导。③每个学生可以很便利地离开座位走到讲台前或其他学生的面前,进行面向全班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面对面的交流。④根据学生人数的多少,扩大或缩小课堂的沟通半径。
案例教学所用的教室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单向沟通性质的教室布局,布局样式有圆形、方形、矩形、六边形、八边形、马蹄形、梯形、弧形,等等。采用哪一 8 种,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满足前面四个原则,就是一种好的形式。
(2)其它教学设备
案例教学所用教室,不仅座位、黑板布局要好,其它教学设备,如计算机、投影设备、扩音器、放像机等视听设备都应考虑周全、布局合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虽然是一种开放的、崭新的教学形式,但是就课堂教学实施这一环节来说,还是相对封闭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我初步探索出了中职德育课案例教学课堂实施阶段的四个基本操作环节,即教师导向,出示案例——学生思考,分析案例——集体交流,讨论案例——教师总结,深化案例。
1.教师导向,展示案例
这是案例课堂教学的引入阶段。上课时,教师以恰当的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常见的案例呈现方式有:(1)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文字案例;(2)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到黑板上;(3)教师一般地念案例;(4)教师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中的内容;(5)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6)教师利用即时的刺激或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或者学生自己表演案例。因为在课前准备中己经把文字案例给学生,所以最好采用后两种方法来呈现案例,会增加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学生思考,分析案例
根据案例篇幅的长短、难易程度以及教学时间的整体安排,教师应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每个学生独立阅读案例,浏览教材,深入思考案例的整个过程、具体细节和相关原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明确自己的见解,写出自己的案例分析报告。这是案例教学的基础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需要学生充分调动自己以往的相关经验,消化分解案例所提供的所有信息,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因此,在有效的案例教学中,这个环节需要向前延伸,也就是在案例教学准备时,学生要提前认真研读案例。3.集体交流,讨论案例
在个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了,即集体交流,讨论案例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主要是集中集体的智慧,达到问题解决的最优化,同时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借鉴能力。集体交流有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两种形式。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的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4-6人,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和记录小组讨论的情况。小组中每个成员可以按老师提供的案例讨论问题的顺序简单的说出自己所做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或者提出自己的疑难点供同组内的同学讨论、补充。注意在小组范围内不一定要完全达成一致的意见,只要其理由充分,每种意见都要允许。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到各组的讨论中进行引导,特别注意: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并且谈话内容应与讨论问题有关。在讨论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讨论时往往背离主题或在一些枝节上纠缠不休,这种情况会严重干扰讨论的本意,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纠正,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沿着分析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基本问题——基本理论的思路进行讨论。②注意学生的讨论时间。每位成员的发言时间不能过于冗长,内容要清晰、简洁明了,以免其他成员丧失倾听、思考、发言和沟通的兴趣,影响讨论的继续进行。③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最好不要有明显的倾向性的提示或提供结论给学生,因为这样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限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当学生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应及时启发、诱导,提出新问题来活跃学生思维,起到点醒、催化的作用。为了使这个重要环节能够充分展开,避免走过场和形式化,也必须向前延伸,也就是说,要认真做好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
(2)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是案例课堂教学的高潮阶段,是确保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在进行全班交流时,可由各小组选派1至2名学生到讲台前介绍本小组讨论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本小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的组员也可以相互补充。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能得到进一步的交流和提升,但学生也可能会因为意见不统一而发生争论,甚至争吵,或者出现“冷场”、“走过场”等现象。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面临的考验最大,对教师的要求最高,当然也最 10 能表现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引导课堂讨论有序、有效进行。当课堂发言出现“冷场”时,教师要能够及时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当课堂发言偏离案例主题时,教师要能够及时把讨论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当课堂发言争执不下时,教师要能够及时“刹车”,将问题暂时“存而不论”,留待课堂总结和课后再仔细深入研讨等。总之,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能够保证课堂发言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4.教师总结,深化案例
这是案例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内化提升学生对案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证明,教师精彩的总结点评往往能够消除学生心头的疑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总结点评也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因为总结点评是否精当与教师的思维是否严密明彻、语言是否条理清晰、理论功底是否扎实、教学经验是否丰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教师在总结发言时,不应对案例讨论结果简单下结论,关键是要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中学生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不应”一刀切”,对一些有答案的案例可将案例真实处理情况及结果告诉学生,但重在说明处理的理由,没有答案的,老师也可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不可把自己的观点作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总之,教师要把握好总结发言的分寸,要把讲评重点放在学生讨论的质量上、思路上,要能够做到引而不发,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余地。
上述案例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增加一个环节,或者减少一个环节,也并非不可以,最重要的是达成案例教学的理想效果。
(三)案例教学的拓展
德育课课堂案例教学实施阶段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案例教学就完全结束了,完整的案例教学还包括案例教学课后的拓展阶段。案例教学课后拓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有撰写个人反思日记、整理课堂笔记、续写案例、进一步收集相关案例信息、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完成教师布置的其它作业等。每次课后,学生如果能够花上几分钟的时间重温案例,反思自己的课堂学习经历,将会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一般来说,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结束后的几分钟里,一般不要超过十分钟就进行反思,其效果是最佳的,因为这时对课堂活动的情景记忆犹新;当然,如果时间不允许,也可以在比较长的时间后(一般不要超过两天),借助整理课堂笔记重新回忆课堂教学的情景,完成课后的个人反思。课后拓展提高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是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在结束课堂讨论、吸收借鉴其他学生智慧、完成个人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完善自己的解决方案,把最终结果以简明的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形成一份案例分析报告。写案例分析报告应该以充分、正确的分析讨论作为基础,有效而清晰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报告应当能够概括案例讨论的主要成果和精华。
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
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相应地要高得多,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有很大的转变。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权威,处于统治者的地位,向学生注入的只是知识而非能力。而在案例教学课堂当中,教师这种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传统地位却发生了变化,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从知识的传递者转换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案例课堂讨论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要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使学生对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的人际交往,从而构建一个具有合作性的“学习共同体”。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停留在灌输——接受、听讲——背诵——练习——再现这种陈旧、落后的学习角色上。在课堂上,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这样日积月累,很容易造成学生依赖、被动的品质和习惯。但是,在案例教学中,需要的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需要的是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它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探索,重视的是学生个人的想法和意见。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新,案例教学便无从开展。所以,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中,学生 12 为了参与其中,一改往日的被动角色,成为一名主动参与者,课前积极做好充足的准备,并与其他学生非正式地讨论相关案例,进而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做出相应的贡献。这都是案例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新的学习观念和相应的新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合作的“学习共同体”中尊重其他学生不同的观念和思想,并发展自身的团体合作意识和能力。在学习团体中共享学习的快乐、学习的责任。
(二)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系统理论知识讲授的关系
德育课案例教学的特点是以具体反映整体,以特殊体现一般,以少见多。它以生动、具体的案例作为知识教学的突破口,能力培养、觉悟提高的载体,把德育课程整体的知识分解成各个部分,并融合到具体的案例中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来掌握课程知识、原理和方法,培养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德育课“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研讨”的弊端。但是,由于教学案例生动具体的特性,相对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案例本身更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如果把握、引导不好,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就事论事地分析案例本身,而忽视系统的理论知识的教学,结果导致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觉悟的提高成为无源之水。因此,德育课案例教学必须处理好具体的案例研讨与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把教学案例的研讨与德育课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有机统一起来,做到以“例”释“理”,以“理”析“例”。
(三)精选案例,建立德育课案例资源库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案例的类型、内容和特点,决定了后续教学是什么类型,该如何进行,应达到什么要求。因此,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时要精选案例,避免随意性。此外,德育课教师要通力合作,从广播、电视、新闻等媒体采集素材,撰写真实、典型、新颖、生动、贴近中职学生实际的德育案例,组建德育课案例资源库。
(四)强化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 案例教学中,学生学习成效更多地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参与程度,因此,强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保证全员参与案例的学习讨论,提高案例学习效果是至关重要的。要搞好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评价工作,发挥评价的定向、诊断、反馈、激励和鉴定等多种功能,既要注重对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过程性评价,又要注重对学生在学习结束后的终结性评价。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全面评价学生上交的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主要看案例分析的深度、广度以及分析的切实性和创新性等),把学生案例准备、课堂讨论参与发言质量与态度等都一并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一、著作部分
[1]郑金洲编著.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2]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3 [3]周俊.中小学管理案例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 [4]刘强主编.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5]吴铎编著.德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6]邝丽湛,王卫平,谢绍熺,何亮著.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7]《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编写组编.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 [8]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9]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 [10]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1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汇编[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 [12]商继宗主编.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二、论文部分
[1]翟文宪.案例教学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1996(1):57-59.[2]傅小悌.案例教学的运作与原理[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100-103.[3]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49-62.[4]唐世纲,李枭鹰.论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2004(16):47-49.[5]林森.中小学校长培训“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7(5):93-96. [6]唐世纲.案例教学的价值取向[J].人民教育,2007(9):63.
[7]张惠娟.谈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7(9):111-112. [8]陈前军.论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选择和使用[J].教育与职业,2007(11):140-142. [9]陈明.案例教学是教学相长的有效模式[J].教育艺术,2007(6):21-22.
[10]南永新.关于中职德育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5(1):49-50.[11]蔡明英.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1):98-100.[12]陈效兰, 吴玮.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03)82-84.
[13]李世春.案例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研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5):8. [14]姜黎敏.新课标下案例教学的探索[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9):24-25. [15]宣小贵.政治案例教学浅议[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10):17-19.[16]张章福.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浅谈[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3):25-26.[17]杨洪涛.应用“学习理论”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79-80.[18]麻晓春.加强案例研究,提高教学实效[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2):41-43.[19]王树权.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