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学互帮导学法”教学改革实施方案4
“自学互帮导学法”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的教学改革,科学高效地完成本期的教学任务,为教师的自身发展和提高创造机会和平台,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质量,本着实用、适量、可行的原则,在本学期具体开展以下教改活动。
㈠继续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转变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采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我校特点,课堂教学要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⑴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做好引导工作
美国现代著名认知理论专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老师 “讲”得少,起主导作用;学生“想”得多,起“主体”作用。如果课堂上仅是教师把系统的知识有条理地讲给学生,老师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只是忙于支起耳朵听,忙于作笔记,看似学到了很多知识,其本质是被动的消极的学习,是思维的懒惰,成绩是很难提高的。因此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改老师的教法,目标是改学生的学法。从教改理论上讲,老师想讲的话想法让学生自己说,说得合情合理,老师想板书的语言想法让学生锤炼,说得条理清晰,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走向教学目标。因此,建议我们的课改可采取以下措施:
⑴参照实施关于 “改详讲为点拨”的课堂“十不讲”措施,改进过去的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
1、学生会的不讲
2、学生能学会的不讲
3、根本学不会的不讲—偏、难、怪题
4、学生个别性问题不讲
5、习题不全讲
6、学生能讲的,自己不讲
7、学生回答问题,如果正确不重述
8、不讲凭感觉的难点、重点、易混点
9、不讲防错、堵错内容
10、引入、过渡、连接的话不讲
⑵ 重教学的启发性
启发性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学生获得刺激信息,形成探究的欲望,从而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习题课中的启发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启发要适时、适度,教学中若教师一出完题就急于启发,这种提前启发达不到启发的目的,因为在此时多数学生还处在阅读和理解题意之中,思维尚未进入分析解题阶段。有的教师在启发的同时已把解题思路详细地进行了分析,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使学生丧失了锻炼分析能力的机会,同时也将学生的一些错误思路完全堵死,把学生的思维硬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从而掩盖了学生错误思维的暴露,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启发对于学生的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②启发要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对一道题,教师要善于通过层层启发,使问题不断得到分解或转化,或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联想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
⑶ 改不管为堂清
改“不管为堂清”,就是要改变教师精心备课,课堂上按计划一讲完事。至于学生学会没有,学会多少,教师从不了解,也无法了解。只管教不管学,只管讲不管会的现状。这种“不管”的结果,必然出现差生。现在就是把“不管”改为 “堂清”,就是在学生预习、听课、练习之后,按照课堂教学目标要求,开展小组验收。验收过程中生生互动,能者为师,人人学会。
⑷ 把握随堂课堂练习、课后作业选题的准确性、适用性。
①克服选题的盲目性,把握练习的准确性。教师教学时,如果教师只为完成教学计划,图省事,凭感觉或“经验”随意挑选几个题目, 就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题、习题的编、选, 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学生要达到的能力水平确定。②把握基础。选题要着眼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围绕基础这个中心进行策划,要控制运算量,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真正有效地发挥习题的功能。③控制难度。一般来说,作为平时的习题课,题目的综合性不要过强,这是因为学生对新概念、新知识接触的时间不长,有的学生尚未完全理解和掌握,如果题目背景较深,信息量较大,涉及到的新知识较多,学生的思维可能跟不上,这会影响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丧失信心,即便是要选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一般也应采取分步设问的方式给出,这样做学生易理解、易成功,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兴趣,有助于学生把问题搞懂。
⑶开展反思性教学
①注重教学小结,教师在教学前后,对近一阶段的教学情况做些回顾与小结很有必要。如果教师对教学情况心中无数,全凭感觉或“经验”随意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就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小结应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入手,对于“教”而言,要冷静客观、全面地分析知识到位了没有,教学计划落实的情况如何,教学中是否出现过差错,教学方法是否妥当,问题的提出及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否予以充分暴露,等等。对于“学”而言要了解学生对重点内容理解到什么层次,难点消化到何种程度,思维训练收效如何,还存在哪些困惑以及作业中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等等。以便掌握情况,只有吃准了教与学两个方面,教学才有针对性,才能收到实效。②注重对学生练习、试卷统计分析提高习题课的时效性、针对性
要求各学科教师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对学生作业及每次考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做到讲评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个别辅导到位。提高习题讲评课的时效性、针对性。附录1学生考试练习统计表;附录2试卷讲评模式。以供参考。各组将本组的试卷分析方案,报送教研处存档。
⑷加强学法指导,开展反思性学习
针对学生普遍陷入题海,学习效率不高的现状,指导学生开展题后反思训练,针对各学科特点,课任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简捷、实用的反思提纲,介绍具体的反思方法、步骤。提供范例,定期检查、指导。培养学生主动反思的习惯,并做好反思记录,定时翻看。
⑸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教好自己的学生就要付出十份爱心,七份耐心。关爱他们,鼓励他们,赞扬他们,让他们充满生活的信心。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是互相影响、互相生成的,学生一旦面对挫折习惯了,麻木了,暗示自己成功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一天没有了困难,他们已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了。教师要鼓励他们坚定地面对挫折,调整心态,控制冲动,远离忧伤,坚定信念,勇于追求成功。良好的教育一定能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特别在高中一二年级,学习不是太紧张,做好补习和基础知识学习就现的尤为重要。
课堂上努力活跃课堂气氛,多创设情境让学生展现自己。诸如开展辩论、分组讨论、小组竞赛等等,想办法让学生敢问敢答敢争论,让学生在自我展现中亮出自己的风采,收获赞许的目光。自习课作好指导学生预习巩固的工作,如果学生基础不太牢固,自习堂又多根据自己的计划走,不能带着问题听讲,上课势必会陷入迷惘之中,感到枯燥乏味。另外,老师作业量适中,批改及时,反馈到位,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提高自习堂学习的效率。从而使自习与课堂相得益彰。㈡加强教师间的团结协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⑴加强备课组建设,促进同学科教师间的团结协作
为充分发挥备课组的教研功能,促进教师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各备课组要定时间,定任务,保质保量地开展教研活动。本学期各备课组要具体开展以下教研活动:
①及时修改调整学科教学计划。本着以本学期教学计划为主,灵活调整为辅,制定出本周详尽的教学计划,统一进度。并将计划于周一提交阶段领导,以备检查督促。
②编制适用的章节练习。根据我校学情,各备课组长安排具体教师分工合作,编制适用的章节练习,所编练习原则上做到:抓基础、重提高、分类别、出高效。并及时将所编练习题一式三份提交教科研处存档。
③开展组内研讨课的听、评活动
为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方法,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各备课组要针对某一课型或教学任务,进行认真研讨,博采众长,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每周推荐一名教师上研讨课。由执教教师主动调课,同组老师全员参加听课,并认真填写听课记录。听课之后及时评课,提出改进建议,努力探索适合我校的学科成功教学模式。备课组长在本周内务必将本组教师听课记录和评课纪录一同交于阶段领导存档。
④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制作实用的多媒体课件
各备课组要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通过网络搜集或自行制作、运用多媒体课件。达到分工协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⑤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
各备课组要本着团结协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资源共享的原则。收集整理学科教学资料,以扩充教学容量,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
⑥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开展实验教学
各理科组要充分利用我校的硬件设施,根据学科要求,要集思广益,准备整理实验器材,开足、开好演示实验和自备实验。
⑵加强班级协作,促进班级课任教师间的团结协作
针对我校学生普遍偏科的现象,在每次阶段统考考试后,各班班主任要组织由包班领导参与的课任教师碰头会。对AA班全体学生,A班大部分学生,B班优秀学生逐个进行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定于每次考试成绩公布后一周内举行。班级课任教师认真查找所教学科成绩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优补差方案。最后由班主任做出总结材料,及时上报阶段以备检查督促。
以上活动各备课要根据本学科和本组特点,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切实完成好两至三件。
最后为保证我校教改措施的顺利实施,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科研出本学期还将开展以下工作:
⑴定期参加各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及时了解各被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力所能及的帮助老师解决实际问题,收集整理优秀的教研成果,在全校推广展示。
⑵组织听、评名师的公开课,学习、推广成功教学经验。大面积提高我校教学水平。
⑶组织评选各级段、各学科优质课,为推选县、市、省三级优质课做准备,为教师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和机会。
⑷聘请专家向老师讲授,如何总结成功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加快我校各级教师由经验型教师、熟练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⑸同时为了解和掌握各学科课堂教学情况,解决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各段主管领导不定期的听推门课。
第二篇:自学互帮导学法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自觉互帮导学法专题培训
心得体会
我们的收获
2009年9月,我校分学科举行了“自学互帮导学法”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竞赛,结合平时对教师的听课情况,对教师课堂实施“自学互帮导学法”的综合印象是:
1、教师的素质正逐步提高。教师更新了观念,树立起了正确的学生观和质量观,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的求知欲。绝大多数教师都能自觉运用“自学互帮”的理念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突出“真、实、活、趣、新”,做到以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学习情绪为教学起点;以科学生动的自学、互帮的学习过程为教学的核心;以活泼、愉悦的共同互帮互学为教学氛围;以有效地探寻知识为教学目标;以学习的成功,体验成长的快乐为保证。我校分别有孙兴莉、龙丽娟2位教师为今年新分教师、孙兴莉、张群兰2位教师在华蓥市“自学互帮导学法”小学语文、数学研讨会上作该课题的课堂教学展示。在今年9月份第四片区举行的小学语文、数学以“自学互帮导学法”为专题的课堂教学竞赛中,我校孙兴莉、姚志刚老师均以第一名的成绩代表本片区参加10月份该课题的市级课堂教学竞赛。
2、学生的能力正逐步增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情境下的新问题。学生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质疑问难的能力、独立自主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时闪现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常常令我们惊讶和赞叹;喜欢与其他同学互帮共进,乐于交际分享彼此的成功,常常令我们佩服和欣喜。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显示和张扬,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正在形成,智力水平得到可喜的提升。2009年春季在市教育局组织的五六年级质量检测中,五年级获得了全市第三,六年级获得全市第一(其中语文、数学、科学均获全市第一)的喜人成绩。
我们的困惑
1、动机激发。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是课堂的灵动力,多数教师的动机激发在新课伊始进行,课中的激发有时总感学生无动于衷。我们要问:如何让学生的探究动机一直处于亢奋之中?
2、互帮成效。课堂中发现,学生的互帮多是结论性的告诉,少有方法性的指导。究其原因不知其所以然。我们要问:应该怎样让先会来教后会?
我们的打算
1、继续加强对“自学互帮导学法”相关理论的学习,特别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针对出现的问题有目的地寻找解决办法。
2、探寻“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使其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简易性,让教师的课堂有章可循。
3、学校加大投入,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培养一批该课题的知名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效应,使我校该课题研究纵深推进。
近半年来的“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改革中,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困惑,该课题改革今后的任务还很重,我们会不断地总结经验,克服不足,不断增添措施,在课改进程中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创造性,实现“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突破。
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自学互帮导学法”之我见 的春风正改变着我市教育的面貌,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如何坚持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实施“自学互帮导学法”呢?现结合参加暑期教师学习的心得,参加观摹课、研究课的感悟,以及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对此作一点探讨,以求共同提高。
一、转变教育观、质量观,是实施“自学互帮导学法”的先导。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学互帮合作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对象,强化主体意识,把以教师为本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即“生本教育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待点燃的学习和发展主体,力戒“朽木不可雕,孺子不可教”的习惯思维,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全面发展。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有赖于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自觉参加各种培训及读书活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深化对师德的认识,增强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引导学生自学互帮合作学习。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引导学生自学互帮合作学习的基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支配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倡导者、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欣赏者;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逐渐消失;过去那种沉闷的课堂氛围被打破,师生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学生知识的仓库,而是要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因此,我们必须关心、关注、宽容全体学生,鼓励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构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我们就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了学生,构建起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质的飞跃。
三、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自学互帮合作学习的关键。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学习,就会把学习当作一件苦差事,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是很难发挥的。如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因此,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是引导学生自学互帮合作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根本保证。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引导学生自学互帮合作学习,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探寻适合学生自学互帮合作学习的导学思路。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已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课堂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再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对掌握教材、提高思想品德素质有帮助的探究性情境、案例,让学生思考,让学生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口表达。这样,就把教学过程变成了“阅读、质疑、探究、合作、创造、展示、交流、总结、提高”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获取知识、提高思想品质素质。从而形成“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导学思路。
2、引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为学生开设了平等互助的自主学习的场所和机会。课前,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并给组内成员一个特殊身份,如“主持人”、“记录员”、“学习检查员”、“发言代表”等。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进行引导、点拨,避免流于形式,流于嬉闹,努力促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氛围。
3、坚持“有字书”与“无字书”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主体性教学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场所必须从课堂走向社会,学习内容的载体也必须从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师要善于发掘校内外资源、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创设条件和有效服务。第一、要把鲜活的社会生活内容引进课堂。我时常把 《中学生时事政治报》、《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思想政治课教学》等书报及其他媒体上的典型事例、趣味案例、社会热点、大众焦点恰当地用于课堂,并要求学生多观察社会、留心生活,用书本知识去分析解答社会问题,用社会实践来丰富、检验所学知识,从而让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并不高深,而是来源于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它就在我们身边。
第二、充分发挥活动课的独特作用。活动课的形式多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学互帮合作学习。
第三、充分利用本地的德育资源,如小平故里、华蓥山红色文化、自然风光等德育材料,增强思想品德(政治)课的亲切感、现实感,拉近思想品德(政治)课与学生的距离。
4、尝试师生换位,让学生当小老师。
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当老师的角色,进行一些简单的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当小老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习内容要有实效性。选择学生关注而与学生知识水平、心理实际最接近、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完成的内容来讲。(2)教学过程要体现全员性,不能只让个别学生独霸课堂。(3)教师的总结、点评要有拓展性。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我认为,实施“自学互帮导学法”对广大初中政治教师是挑战,同样是机遇。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坚持新课程理念,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去安排;多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去寻找答案;多给学生一些冲突,让他们去探讨;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去锻炼、去创造,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发挥,就能引导学生自学互帮合作学习、全面发展,我们也就在促进学生发展中与“自学互帮导学法”一同成长。
第三篇:《屈原列传》自学互帮导学教案
《屈原列传》自学互帮导学教案
四川省华蓥中学 彭爱明
自学目标:
1、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自学互帮导学内容
一、导入。
由屈原作品名句“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举世混浊而我独清。(《渔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研读1—3段。
1、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
2、教师指点重点词语及句子。
“屈原者,名干,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滋号得氏的。楚国王族姓举,屈原先祖暇,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后文“三间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压之,屈乎不与。” 明确: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按:这样解释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明确: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按: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
3、把握 这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1)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2)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这是屈原的见任。
4、把握 幻想的方式,设想一个老大姐式的人物——女媭,劝诫他不要那么端方刚直,不要那么坚持自己美好的节操,既然别人都结党为朋,你也不妨随和一点。他听了不服气,就去向古帝虞舜陈诉。当他认为已得到公正的评判之后,便满怀信心周游太空,上求天帝,下索佚女(美好的女子),探寻实现理想的途径。然而天庭同人世一样混浊,天帝无法接近,下索佚女也因种种原因没能成功。这是以幻想的方式表现自己在现实中的追求和遭遇。②“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这句提出屈原作《离骚》的缘由之一:“穷”,处境困窘,走投无路,屈原之穷——“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由“穷”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写“怨”,屈原之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劳苦倦极”,与下句“疾痛惨怛”四字对举,“极”,应解作“困惫”。
③“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这句承“上称(称道)帝喾”等句,进一步说明《离骚》的内容。“明”是“阐明”。“道德”,在这里不但指个人品格,还指政治上举贤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义,见《礼记•王制》)。“条贯”,条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进一步推演,可用来指因果关系。整个这句可以译为:“(作者)阐明了‘举贤授能’的道德的崇高伟大,国家治乱的因果关系,(所要说明的道理)无不完全揭示了出来。”“见”,通“现”,表现,表达。
④“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这句是总说《离骚》写作特征,下面“其称文”数句是这句的具体解说。课本注释解释“约”为“简约”,“微”为“含蓄”,似欠妥帖。因为《离骚》的文辞并不简约,相反,它在反复申说;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这两句是同义反复,意为“它的文辞迂典深微”。“约”的本义是“缠束”,可引申为“迂曲”,“微”的义项之一是“深微”。整个这句话应译为:“它的文辞迂曲深微,它所表达的志趣是高洁的,所表达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⑤“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速而见义远。”
这两句互文见义,承接“文约辞微”加以申说。课本已有注释,要补充说一说的是,这两句是说明《离骚》的“引类譬喻”这一表现手法,如用“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驾凤,以托君子,飘风去霓,以为小人”(王逸语),等等。
⑥“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这两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称物芳”,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操,多用兰惠费桂等芳香草木来说
明自己的爱好。这两句可译为:“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谗谄小人所容。”
⑦“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自疏’以下五句,表达的意思重复,而且句式、节奏不很协调。据前人考证,可能有“异文窜入”,加上词语解释,说法甚多,是全段的难点。因此,我们只要借助注释,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译得很顺畅。
译文: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个洁白干净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我们推论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6、理清本段的思路。
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流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因才能卓越重用
写屈原初次被疏 因上官进谗被疏远(“谗”、“硫”、幽怨,统率全文纲领)
因忧愁幽思作《离骚》
7、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委”,呈献;“质”通“蛰”,但作信物解。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
(2)“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明确:“以”。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国去。句意谓: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
(3)“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明确:要注意“因”是介词,凭借;“用事者”。“臣”,均为“靳尚”的同位语;“于„„郑袖”是状语后置,即向怀王宠姬郑袖说假话:设“诡辩”的主语是靳尚。据被记》中《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秦王甚爱张仪,而必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赔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诓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
2、重点翻译8、9小节
楚国人抱怨子兰因为劝说怀王到秦国去却没有回来;屈平始终痛恨子兰,虽然被流放,仍眷恋楚国,惦记怀王,没有忘记楚国和怀王,希望返回朝廷,盼望怀王能幡然醒悟,世俗的陋习能全部革除。他爱护国君、振兴楚国而一反楚国衰弱局面的意愿,在一篇文章中再三表露出来。但是终究没有办法,所以不能回到朝廷,终于由此看出怀王终究没有悔悟。
一个国君无论他是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不想寻求忠臣、任用贤良来辅佐自己的;可是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却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过,也许就是因为人君所认为的忠臣并不是真正忠诚,所认为的贤臣并不是真正贤明啊。怀王因为不懂得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平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身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怀王不了解人所招来的祸患啊。
2、行文思路。
(1)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
点拨:写了六方面的内容,概括写到的楚国的历史。
屈原被绌,张仪行骗
怀王被惑,纵仪归秦
诸侯击楚,楚兵大败
怀王赴秦,客死异乡
屈原被放,心系怀王
子兰使奸,屈原被迁
(2)探讨,为什么历叙楚国的历史?
明确:是把屈原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写屈原处江湖之远,依然心忧祖国。虽然怀王“终不悟”,但屈原的“存君兴国”之志从未泯灭。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屈原却无论是否在其位都要谋其政。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屈原则是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屈原的爱国之心既不会因个人的荣辱而动摇,也不会随楚国的治乱而改变。对祖国的一片忠心是屈原傲骨的内在精髓。
这样写就突出了屈原的精神和品质。
3、反复诵读8、9两段。感受屈原的精神和司马迁的寄托。
(1)疏通文意和难句。
“屈原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语,俗之一改也。”
明确:“虽放流”,意为“即使流放在州’。有人解释“放流”为“放浪”,从文字学角度看,尚欠根据。从这句看,屈原一生曾流放两次,要返回朝廷,“反”,通“返”。“冀幸”,“冀”是希望,“幸”也有希望意,指存有万一的希望。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明确:“存君”的“存”,意为关怀;“反复”连用,意为挽转过来,“反复之”即挽转楚国的局面。下面的“然终不可反”的“反”,仍通“返”,指屈原终于不能返回朝廷。“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是句很重要的话,说明这段所论屈原的心迹,仍同评介《离骚》一样,是从屈原作品中概括出来的。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明确:“圣君治国”,应看作联合短语,即圣明的君主,治平的国家。“累世”,犹言“多少世代以来”。“而不见者”的“者”,表提顿的助词,引出下两句的解说。
(2)这两段的脉络:
这两段紧承怀王三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远接评介《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二语,并把议论推进一层,’指明“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的原因,就在“其所谓忠者不忠,贤者不贤”。这个见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个人的体验在内,寄托着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特别值得注意。从这两段本身的脉络来看,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人君“不知人之祸”。两相结合,在文笔上就显出往复回环的特点。
(3)顺提司马迁的政治遭遇。
全文中的议论部分都寄托着作者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内,而以这两段议论最突出。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他和李陵本无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士”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失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许
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加上他又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当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现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坏话,于是就想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这一来,就触怒了武帝,被下狱治罪,被处以腐刑。在封建立大夫看来,受腐刑,这是极大的耻辱。他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发愤写出《离骚》一样。这就是他要在《屈原列传》中寄托自己政治幽愤的原因。
四、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1、点名学生朗读课文。
2、难句解释。
(1)“屈原行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慌粹,形容枯槁。”
明确:紧承上文,“江滨”是沅、湘一带的水滨;“被发行吟”,“被”,通“披”“颜色”,指面容、脸色,“形容”,指整个身影。按:“被发行吟”是一种潦倒到了极点的举止,“推淬”、“枯槁”,是一种近死的容色;一句话就把读者带入到充满悲剧气氛的境地,正因为这样,所以渔父见而问屈原“何故而至此”。“何故而至此”,就是怎么弄到这种地步的意思。
(2)“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醴?”
明确:“铺,读?,“食”的意思。这句话是用譬喻的说法问屈原为什么不同流合污。上句的“随流场波”,下句的“怀瑾握瑜”,都是譬喻说法。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明确:“沐”,指洗头;“浴”,指洗澡。这里是用“洗头洗澡”的比喻说明不愿让干净的身子再被灰尘玷污。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明确:“察察”、“汉汉”均定语后置,整句可译为“人们又谁肯让洁净的身子,受到污浊的东西(玷污)呢。”这句仍是切“沐浴”而言。
(5)“又安能以皓昭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明确:“皓皓之白”,喻高洁的品格。这句是说:“又怎么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蒙受世俗的尘垢污染呢?”
(6)“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明确:《怀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绝笔。“怀沙”二字,旧时解作怀抱沙石,即下句的“怀石”。但也有人解释为“怀念长沙”。长沙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古时长沙包括的地域很广,泪罗也在其内,屈原在泪罗投水,也就是要归死先王故居之地。“自投泪罗以死”的“以”,连词,表行为的结果,和用作连词时表目的不同。
(7)“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明确:“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个多义词。“从容辞令”,课本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这是一说;另一说,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
3、行文思路
提问: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屈原的? 点拨: 脉络看 回答
(二):死要坚持节操 议论形象化
五、分析课文内容。
(一)文章思路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分三部分。
同这些损害楚国利益的谗佞之徒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不仅“嫉”恨这些奸臣,而且敢于“刺”责那听信谗言,不辨忠奸的昏君,这一“疾”、一“怨”、一“刺”、一“嫉”,便是屈原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的突出表现。这种正直高洁的品德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象经线和纬线一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织成了宏伟壮丽的浪漫主义诗篇《离骚》。在诗中,屈原多次表白了自己的高洁德操。
课文的最后两部分通过屈原同渔父的比喻性对话,让屈原将自己以死保节的决心作了最终的表白,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唯独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清白”的品德节操使他“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这种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屈原的死,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屈原的这种反抗终究是消极的,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傲世疾俗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他轻视群众,脱离人民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表现了他的“国无人莫我知”(《离骚》)的孤独感。(三)记叙和议论的结合(夹叙夹议): 本文是一篇极为精彩的传记文学。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情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贵品德,也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的阴险,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文章 记叙和议论结合在一起,好处是便于发表议论,更便于抒发情怀。由于屈原人格的伟大,也由于作者的身世跟屈原有些相似的地方,作者跟所有志士仁人一样对屈原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在记叙中一直满怀激情,因此就要议论,亦即要作最高的赞颂。
六、整理文言词汇和句式。
1、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属:屈平属草稿未定 动词,zhǔ,连缀,引申为写作。
亡国破家相随属 动词,zhǔ,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托,动词。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 用芽者自从本说 代词,这、此。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量词,册。
臣本布衣 副词,本来(是),原来(是)。一说,动词,出身于。
抑本其成败之迹 动词,推究,考察。
2、词类活用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动词用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
谗谄之蔽明也 动词活用作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邪曲之害公也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小人。
方正之不容也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方正之人。
明道德之广崇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
蝉蜕于浊秽 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浊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
厚币委质事楚 名词作状语,用厚币„„„
泥而不滓 名词活用作动词,nì,生活在污泥里。
其后楚日以削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亡国破家相随属 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
时秦昭天与楚婚 名词活用作动词,结为婚烟。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国外。
身客死于秦 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一说,以客的身份。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
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动词使动用法,使„„存,使„„兴。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名词活用作动词,效法,模仿。一说为意动用法。
3、偏义复合词
明于治乱,(偏在“治”,一说“乱”反训作“治”,“治乱”连文同义)古今异同词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古今同义:认为。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 又因厚币(赂)用事者臣勒尚(省谓语)以(之)出号令(省介词宾语)C、被动句 方正不容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
D、倒装句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介宾短语后置)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介宾短语后置)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介宾短语后置)明道德之广崇(定语后置,一说,非定语后置)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介宾短语后置)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同上)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同上)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宾语,前置,“自为(wéi)”与下文的“自佐”相对)
5、成语典故
怀瑾握瑜 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 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
随波逐流 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 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 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附:预习思考答案
一、1、平原 离骚
2、议论 抒情
二、属(zhǔ)草稿 惨怛(dá)帝喾(kù)...靡不毕见(mǐ)濯(zhuï)淖(nào)蝉蜕(chántuì)滋垢(zīgîu)浊秽(zhuïhuì)皭..........(jiào)然 泥而不滓(zī)既绌(chù)商于(wū)既咎(jiù)眷(juàn)顾 被......(pī)发 温蠖(huî)憔(qiáo)悴(cuì)哺(bǔ)育 啜(chuî)罹(lí)难(nà......n)
三、1、离—罹:遭受;
2、反—返:返回;
3、见—现:显现;
4、指—旨:旨意;
5、濯—浊:污浊;
6、绌—黜:罢免;
7、从—纵:合纵;
8、内—纳:接纳;
9、被—披:披散。
四、1、当时的
第四篇:《信陵君窃符救赵》自学互帮导学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自学互帮导学教案
四川省华蓥中学
彭爱明
自学目标:
1、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2、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和侯嬴的超凡出众的智慧。
3、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自学互帮导学步骤
一、有关背景常识。
1、本文虽是节选,却占原文三分之二篇幅。被删节的部分有:①信陵君有客能知赵王阴事;②留赵后,却赵封,与赵处士毛公、薛公游,倾平原君客(同版本第10—11段);③秦日夜伐魏,魏数请信陵君,乃归国;④将五国兵破秦军于河外,逐秦军至遂谷关;⑤魏王曰闻毁言,使人代公子将,公子病卒。以下略叙魏亡及汉高祖常祠公子。
从传记的大体内容可以看出,信陵君是个悲剧人物。他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并未得到发挥。
课文中说:“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这大约是指前266年以后的事。尽管如此,“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窃符救赵,又是违背魏王意愿的,虽然取得很大胜利,但公子仍不敢回来。留赵十年,秦军“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才迫不得已请他回来,做了上将军;可是击败秦军后又免去他的职务。“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卒后18岁而魏亡。
信陵君的悲剧命运跟魏国的衰亡过程是相始终的。
2、课文中以较大篇幅描写侯嬴,这涉及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士,即知识分子。这些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他们或走公室,或入私门,以自己的才学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其中一些最杰出的人物能以布衣而取卿相。
当时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所谓四君:“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司马迁为四君立传,都提到门客的事迹,重视这些人在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如《孟尝君列传》中提到冯瑗,《平原君列传》中提到毛遂,《春申君列传》中提到朱英。但比较起来,信陵君最善于结交士,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大。
读史传要注意传中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窃符救赵推迟了秦灭六国的进程,这是信陵君对六国反秦斗争所作的杰出贡献。这贡献是在侯嬴的帮助下作出的,也是信陵君善于养士的最有力的证明。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弄清有关的背景常识。
二、朗读全文并作补充解释。
基本方式:逐段进行(较短的段落可以合并)。步骤:先作补充解释,接着朗读,读后让学质疑并作解答。补充注释如下:
1、方数千里——不是确数,泛指全国各地,古人计算土地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凑成正方形。方数千里,就是每一边都是数千里。孟子说“天下方千里者九”,可见“方数千里”是指全国各地说的。
2、今日嬴之为(wéi)公子亦足矣——课文注释只有合注,无分注。关键是这个“为”字,照译文容易误读为wèi。其实,此“为”字应训“助”,古书中多有此训,译为“为„„尽力”“为„„效劳”都是对的,《集解》训为“羞”,非是。
3、留军壁邺——课文注释训“壁”为“驻扎”,误。古时说军队驻扎皆用“军”(如“沛公军霸上”),即环车为营,是临时性的。“壁”,这里用作动词,筑壁垒的意思,表示要做较长时间的停留。
4、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shùi)王万端——下句主语仍是“公子”,意思是信陵君跟宾客辩士一起劝说魏王(出兵救赵)。
5、我岂有所失哉——课文注释用“过失、错误”解释“失”,不确。此句与上文“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对针,“失”即“不备”,意谓失察或考虑不周。
6、屏人间语——间,应训“隔离”。课文注释以“悄悄地”释“间”,不确。“间”在此句中可以引申为“秘密地”,间语即密谈,这样才符合下文内容。
7、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课文注释有误。袖四十斤铁椎,意思是袖子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椎。袖,藏于袖。“椎杀”的“椎”,是名词做状语,不是动词,意思是用椎打死晋鄙。
三、分析结构层次
1、学生概括各段大意(板书可只写出其中加黑的字)。(1)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
(2)介绍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其影响。(3)详写信陵君结交侯嬴、亲迎侯嬴的经过。(4)略写信陵君结交朱亥。
(5)交代秦国攻打邯郸,魏王派救兵而持观望态度。(6)平原君让公子,公子数请而魏王不听。(7)详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8)写朱亥与公子俱行。(9)写朱亥椎杀晋鄙。
(10)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11)写侯生北乡自刭。
(12)写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
2、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
(1)提问:哪几段是写窃符救赵的? 明确:5自然段至12自然段。
(2)这部分是按怎样的层次写的? 明确:
5自然段写事件背景 6自然段写情节开端 7、8自然段写发展。9、10自然段写高潮和结局。11、12自然段是故事的尾声。
(3)前四段跟这个部分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
第1自然段是史传体裁的体例。第2自然段介绍主人公思想作风,“仁而下士”一语为一篇之纲 第3自然段为下文写侯生建策设伏。非信陵君能“下士”,侯生不会建此策并以死相报。
第4自然段由结交侯生而兼及朱亥,为下文写椎杀晋鄙设伏。由此可以看出本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
3、小结。
《信陵君列传》主要通过两件大事来表现信陵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一是这次却秦救赵之段(前257年);二是十年后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直抵函谷关。前者得侯生之助,后者归功于毛公、薛公之劝;前者是抗魏王之命而行,后者不过受任一时,他的军事才能并末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信陵君的悲剧。司马迁是怀着深刻同情来写这个人物的,读本文时应注意这一点。
四、阅读第一部分(前两段)。
1、开篇交代身份,有什么作用?
明确:下文说的“不敢以其富贵骄士”“致食客三千人”都与此有关。补充:魏安釐王不敢重用信陵君,也与此有关,因为是有资格继承王位的。
明确:
2、信陵君为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仁而下士”。补充:“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是对“仁而下士”的解释。这一点,平原君、孟尝君和春申君都不及他,例略。
五、诵读第二部分(主要是第3段)。
1、学生齐读一遍后,复述故事情节。
2、给第3段划层次。
(1)信陵君为什么要宴请侯生? 明确:侯生不愿受“厚遗”,所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示他的敬意。要求注意“虚左”“自迎”“执辔”“坐上坐”“遍赞宾客”等语。)(2)侯生用怎样的方式来试探信陵君? ]明确:“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愿枉车骑过之”;“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3)试探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就公子之名”。要求注意“于众人广坐之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等语。)③本段关键是哪一句?(“能下士也”。)划分为三小层:
①概述侯生年龄、职业及不受公子厚遗一事(开头至“受公子财”); ②详述信陵君自迎侯生经过(“公子于是乃置酒”至“宾客皆惊”); 可加评点:“摄敝衣冠„„不让”后加“一试”;“愿枉车骑过之”后加“二试”;“故久立与其客语”后加“三试”;“宾客皆惊”后加“侧面写信陵君。” ③写侯生自述试公子之目的并赞公子之“能下士”(“酒酣”至段末)。3.分层练习诵读第3段。
重点是诵读第2、3层。读熟一层,检查一层,最后连贯背诵全段。
六、阅读第5、6段。要求弄清两点:
1、赵国的危急情况:“已破赵长平军”,意味着主力部队已被消灭殆尽;“数遗魏王及公子书”“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表明求救心切。
2、魏王的观望态度:“持两端”指的是救魏和自保(担心秦军攻魏),“留军壁邺”已暗示了这一点。正因为“留军壁邺”,军队远离首都,又接近邯郸,这就给信陵君创造了窃符救赵的有利条件。
七、诵读第7段。
1、诵读的准备。
先通过答问弄清本段基本内容:①信陵君辞决时,为什么侯生不趁此时献计?(信陵君以大队人马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意:且此时耳目众多,亦不便说出。)“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这两句是否有深意?(这两句话听起来十分淡漠,这是反常的,跟侯生的为人不相合;“不能从”又暗含不能从其“与赵俱死”之计,意在促其醒悟,并断定信陵君醒悟后必复返问计,所以下文说“吾固知公子之还也”。)②信陵君行而复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醒悟出自己失计,“一言半辞”就是指“计”说的。)“复引车还问侯生”和“公子再拜,因问”中的两个“问”字含义相同吗?(前一个是问何以“无一言半辞送我;后一个是“当用何计。”)③从什么地方看出侯生的计策是早已想好了的?(已打听出魏王藏符地点,想定窃符之人,还考虑到合符后晋鄙的态度。)
然后划分层次:①信陵君辞决侯生;②信陵君复返问计,侯生定窃符之策;③计成。
2、诵读练习。
诵读重点是第2层,特别是要熟读侯生说的两段话,即“公子喜士„„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和“嬴闻晋鄙之兵符„„此五霸之伐也,”要求边读边体会侯生的出众智慧,对有关的情况了如指掌,料事如神,而“五霸之伐”一语更表现出他的高瞻远瞩,真是一席话而使人茅塞顿开。
八、诵读第8段。
九、阅读第9至12段
①写晋鄙的神情、动作和语言,照应上文“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再次证明侯生料事如神。
②朱亥椎杀晋鄙,照应上文“不听,可使击之”。③“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照应上文侯生的最后一段话。④古代写战争的文章,大多略写战争进程,本文亦如此。⑤“赵王及平原君„„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此“人”字专指信陵君)这段话突出了信陵君救赵的历史功勋。
十、总结全课。
1、信陵君的形象。
本文主要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
关于“下士”,前面已经作过具体分析,这里只要求学生归纳出它的具体表现:①虚左自迎侯生;②数请朱亥;③辞决侯生后,省悟出自己“有所失”,而复返问计于侯生。
关于“仁”,也可以归纳出它的具体表现:①知侯生家贫,欲厚遗之;②急赵之困。计不独生而令赵亡;③闻侯生“不听,可使击之”而泣;④勒兵,令三种人归家。
2、史传中常见的写作特点。①典型材料的选择
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人,为什么专写侯嬴一人?
讨论后小结:此传是写信陵君的,要突出他的历史功勋,这功勋是在侯生帮助下取得的;而信陵君结交侯生、问计于侯生又最能体现他“下士”的作风。附带提一下,信陵君的另一个重大历史功勋是败秦军于河外,这是十年之后的事。当时信陵君在赵,许多人劝他归魏,他不听,甚至下令说:“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后来毛公、薛公对他说:“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立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信陵君立即归救魏。
②烘托手法的运用
可以先将烘托手法分为两种:一是以人物烘托人物,二是以事件烘托人物。然后让学生举例,只要求举出最主要的。
前者的例子有:以侯生之故作傲慢烘托信陵君的谦恭;以侯生北乡自刭、朱亥效命烘托信陵君之“能得士”;以魏王“持两端以观望”烘托信陵君“急人之用”。
后者的例子有:以信陵君虚左自迎生和“宾客皆惊”烘托侯生的不同寻常;以平原君之急切望救、魏王之观望、信陵君之欲赴秦军死烘托侯生巧设奇谋。
③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
关于信陵君、侯嬴、朱亥等人的语言动作,前而已作分析,不再重复。这里,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下关于晋鄙的语言、动作描写。
“举手”,表示他深信自己的判断正确——魏王不会在此刻派人来代他将兵。
“国之重任”,说明他意识到这次将兵责任重大。关系到魏国的命运;魏王欲易将,不会让别人“单车来代之”。
寥寥数语把一个深沉、老练的将领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十一、课文后面练习。译文:
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王的异母弟弟。昭王去世后,安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公子为人仁爱而尊重士人,士人无论是才能高的还是差的,都谦逊而礼貌地结交他们,不敢以自己的富贵(身份)慢待士人。几千里内的士人都争着归附他,招来食客(竟达)三千人。这时候,诸侯由于公子的贤能,又有很多食客,十几年不敢兴兵谋取魏国。
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嬴,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听说这个人,前往邀请,想送他厚礼。侯嬴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重视操守品行,终究不应因做守门人贫困而接受公子的钱财。”公子于是摆酒大宴宾客。(宾客)就坐之后,公子带着车马,空出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生。侯生撩起破旧的衣服,径直登上车,坐在左边的上位,并不谦让,想用这(一举动)来观察公子(的情态)。公子手执辔头,(表情)愈加恭敬。侯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肉铺里,希望委屈(您的)车马顺路拜访他。”公子便驾着车马进入街市,侯生下车拜见他的朋友朱亥,斜着眼睛偷看(公子),故意地久久站着与朋友闲谈,暗中观察公子(的表情)。公子的脸色更加温和。这时,魏国的将相、宗室等宾客坐满了厅堂,等待公子开宴。街市上人们都观看公子手拿着辔头。随从的人都偷偷地骂侯生。侯生观察公子的脸色始终没有变化,才辞别朋友上车。到公子家中,公子引侯生坐在上座,把宾客一个个介绍给他,宾客们都很惊讶。酒兴正浓的时候,公子起身,到侯生面前祝酒。侯生于是对公子说:“今天侯嬴为公子(打算)已经足够了。侯嬴(我)本是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却亲身委屈车马去迎接我,在大庭广众之间,(我本)不应该有过访(朋友)的事情,现在公子却特意地(同我)去访问朋友。然而,侯嬴是为了成就公子的名声,才故意使公子的车马久久地站在街市里,借访问朋友来观察公子,公子(的态度)却愈加恭敬。街市的人都以为侯嬴是个小人,而以为公子是个宽厚的人,能谦恭地对待士人。”于是酒宴结束,侯生便成为上等宾客。
侯生对公子说:“我访问的屠者朱亥,这个人是个贤能的人,世人不了解他,所以才隐居在屠市之中。”公子拜访朱亥,多次请他,朱亥故意不回拜,公子感到奇怪。
魏安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击破了赵国长平的军队,又进兵包围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信给魏王和公子,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部队援救赵国。秦王派使者警告魏王说:“我攻打赵国,朝夕之间将可攻下,诸侯(有)敢于援救(赵国)的,(待我)拿下赵国之后,一定调动军队先去攻打他。”魏王恐惧,派人制止晋鄙,使军队留在邺城筑垒,名义上是援救赵国,实际上是观望双方(的形势)。
平原君的使者车马相连地往魏国,(平原君)责备魏公子说:“赵胜(我)所以自愿地攀附(公子)并结为婚姻的原因,是由于(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节义,是能够解救他人的危难的。现在邯郸城朝夕之间将要归服秦国,而魏国的救兵却没有到达,公子解救人危难的精神何在!况且,公子即使轻视(我)赵胜,抛弃(我),使(我)归服秦国,难道不怜惜你的姐姐吗?”公子为这件事忧虑,多次请求魏王(出兵),他的宾客有辩才的千方百计地劝说魏王。魏王怕秦国,终于没有听公子(的劝谏)。
公子自己估计终于不能说服魏王,决计(自己)不单独生存而让赵国灭亡,于是约请宾客,准备车骑百余辆,想带着宾客前往抗击秦军,与赵国同归于尽。(信陵君)路过夷门,见到侯生,把想同秦军去拼死的情况详细告诉(了侯生)。然后,(与侯生)诀别而起程,侯生说:“公子努力吧!老臣不能随从(前往)。”公子走了几里路,心中很不舒服,想道:“我对待侯生的礼节也算够周到了,天下没有不知道的,现在我将要战死而侯生竟然没有一言半语送我走,我难道有什么失礼的地方吗?”于是又带领车骑返回,询问侯生。侯生笑着说:“我原知道公子会回来的。”接着又说:“公子喜欢士人,名声传遍天下,现在有了危难,没有别的办法,却想到同秦军去拼死,这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如果这样),还要门客做什么呢?然而公子对待我很优厚,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公子连拜两拜,请教(侯生)。侯生才屏退众人悄悄地说:“侯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而如姬最受魏王的宠幸,(每天)出入魏王的卧室,以她的条件能将这东西偷出来。侯嬴(我)又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立意报仇已经三年,从魏王以下都想为她父亲报仇,没有做到。如姬对公子哭诉(此事),公子派门客斩掉她仇人的头颅,献给如姬。如姬想为公子去死,在所不辞,只是没有机会罢了。只要公子开一开口,请求如姬(相助),如姬必定许诺,那么,就可以得到虎符,夺过晋鄙的军权,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请求如姬(相助)。如姬果然盗得晋鄙的兵符给了公子。
公子启程时,侯生说:“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这样)对国家有好处。公子合上兵符之后,如果晋鄙不把兵权交给公子而再次请示魏王,事情就一定很危险了。我的朋友朱亥可以同公子一道(前往),这个人是个大力士。晋鄙如果听从,极好;如果不听从,可以让(朱亥)击杀他。”于是公子哭了。侯生说:“公子怕死吗?为什么哭呢?”公子说:“晋鄙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老将,(我)前去,恐怕(他)不听从,那就要杀掉他,因此才哭泣!哪里是怕死呢!”于是公子邀请朱亥。朱亥笑着说:“我本是街市中一个拿刀的屠夫,而公子多次亲自慰问我,我所以没有回报,是(我)以为微小的礼节没有什么用处。现在公子有了危难,这正是我效命的时机呀!”于是与公子同行。公子到侯生那里辞别。侯生说:“我应当跟随(公子前往),因为年老而不能(前去)。请(让我)计算公子的行期,在到达晋鄙军营的那一天,我将面朝北而自杀,以此给公子送行。”公子于是出发了。
到了邺城,(公子)假传魏王的命令取代晋鄙。晋鄙合上兵符,怀疑这件事,举手看着公子说:“现在我率领十万部队,在边境屯军,这是国家的重任,现在你单车来代替我,怎么回事?”想不听从(公子)。朱亥袖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锥,打死了晋鄙。公子于是掌管了晋鄙的军队。约束士兵,在军中传达命令说:“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回去;独生子没有兄弟的,回去赡养(父母)。”于是得到精选的士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秦兵解围而去,于是解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赵王和平原君亲自到边境迎接公子,平原君背着箭筒和弓箭为公子作向导。赵王拜了又拜说:“自古贤德的人没有比得上公子的。”在这时,平原君不敢把自己同信陵君相比。
公子与侯生诀别之后,到了(晋鄙的)军营,侯生果然面朝北方自杀了。
魏王对公子盗走他的兵符,假传命令杀了晋鄙,很恼怒,公子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他击退秦军保全赵国之后,派将领统帅军队回到魏国,他自己却与门客留在赵国。
第五篇:2012-2013“导学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石陵一中2012-2013学年
“导学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初稿)
一、指导思想和改革的总目标
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模式,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改革的总目标: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立足校情学情,让学生动起来,做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会学、善学、乐学,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组长:白向阳
职责:“导学案”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决策人和负责人,负责总体规划、宏观调控。副组长:白旭阳王晓庄
职责:组织实施校长决策,检查“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成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
职责:具体负责整个教学改革的指导、实施、调度和督促。
备课组长:语文:王云冬 侯捞 史竹芳数学:许杰孙宏伟陈晓红英语:姚妙丽 白照选 吕玲春物理:白玉良孙梅照
化学:张军涛
职责:负责组织本学科的议课,审查学案初稿,分配具体学案任务等。
要以教研组长为核心确定单元或阶段课型,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确定课时导学案模式,以班主任为核心实施班级小组竞争,以师生为主体落实教学改革,职能部门督促检查,确保落实。
四、“学案导学” 课堂教学改革细则
为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决定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自2012年秋季开始实施课时导学案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以案促学,具体实施细则如下:
(一)备课模式:“单元规划,集体研讨、分工合作、不断优化、学案导学”。
1、单元规划、集体研讨
每周一上午为议课时间,备课组长负责召集全体组员提前两周就一单元或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研讨,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探讨教学切入点,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
2、分工合作、集体定稿
在集体议课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初稿,并交由备课组长审查修改,再有备课组统一意见(每周三上午为审稿时间),进行集体研讨、审定,制成正式文本并印刷。教师根据导学案二次备课设计教学流程,并对导学案进行个性修改。
3、课堂使用、整理成册
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体议课时小组交流。教师将“导学案”整理成册,以备检查和存档。
4、课后反思、积累经验
每位教师对使用后的导学案要认真反思,提出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导学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同时教师在导学案上要写出反思意见。
(二)“导学案”基本格式:8K,分栏。页眉页脚要有激励性语言。
课题、课型、执笔、审核、使用时间、【学习目标】——明确任务、注意表达方式,内容要具体。
【自学指导】(分步导学)
1、预习导学——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课前完成,不超过10分钟,达到了解)
2、问题探究——师生探讨·分析问题(课堂主体,教师引入,学生探究展示,教师点评)。
3、趁热打铁(训练)——自我检测·解决问题。
【延伸拓展】——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学习反思】——原理总结·自我反思积累(学生课后思考积累)。
【课堂作业】——巩固训练,要求适量适度。应分必做题、思考题和选做题。最好要求学生当堂完成,教师当堂批阅。(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做作业时间)。
(三)“单元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编写“导学案”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方便学、有利学。
2、记忆性原则:体现主干知识,必记必背。
3、基础性原则:学案编写要突出基础知识,以教材内容为主,不出过难过偏的练习。
4、探究性原则:充分利用教材探究性示例,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5、层次性原则: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每节课重点探究1-2个问题,问题要有层次,最好为有梯度的小问题合成探究性问题,便于学生思考。
6、宜粗不宜细:要体现主干知识,不必刻意分割教材内容,要为教师留有个性空间。
(四)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改革的核心在于用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学习,没有固定模式。
精讲示范课:适合每单元第一节或者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学生课前预习后,由教师根据
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讲解教学内容,体现内容的“真和美”,展示教师的教学魅力,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学会思考。此课型不等于满堂灌,一定要有学生思考的空间,引着学生追寻最美境界。
分步导学课:主要实施的课堂模式。学生预习,了解内容;教师引入新知并引导思考探究性问题;学生思考并合作探究,然后回答展示;教师点评总结并引入下一问题,最后小结,学生课堂完成作业。
习题复习课:适合单元检测复习。课前考试形式独立完成,课堂先分组讨论,然后诊断答疑的形式完成。
(五)“导学案”的使用原则
A.对学生的要求
1、课前对学生是自学提纲。所有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自学,自行解决“导学案”中知识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按学案思路深入思考,提出问题。任课教师课前检查。
2、课堂上对学生是学习笔记。要及时思考并做好记录,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任课教师要及时检查。
3、课后对学生是积累本。学生应将各科“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并对学习中遇到的东西进行反思积累。
B.对教师的要求
1、提前发放导学案,指导学生预习。课前检查导学案,了解预习情况。
2、课堂教学时首先引入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展示,教师精讲点评。
3、课堂上要求教师以学定教、灵活使用。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课后,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
(六)几点要求:
1、教师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突破教师不讲学生就不会,教师少讲唯恐学生不明白的观念,要敢于降低难度,坚定不移的进行课堂改革,用自己的巧妙“引导”让学生动起来,只要形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局面,最终能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导学案是学生的笔记和积累本,学生应当整理成册,妥善保存,班主任要强化学生学习品行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切实落实先预习后上课,先思考后提问的学习程序,倡导课前真预习、课上乐学习、课后善整理的学习风气。任课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会预习,会讨论、会质疑,会展示,让学生有序参与课堂。年级组要加大检查力度,确保落实。
3、建立健全班级竞争机制和文化氛围。各班形成班级口号、誓言等,健全并形成班级文化。
班内学生按自然组分组,小组间要学习能力公平。对课堂问题,首先要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教师根据讨论情况,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讲解,讲评知识点。回答问题时可以按次序,也可以主动回答,要多给其他同学机会,关注学困生。各班在此基础上创新班级管理体系,实施班级学生自主管理,探索班委领导,小组值周(值周班长),检查评比制度,内容涉及学案检查、课堂发言、违纪、卫生、纪律等。
4、每节课必须有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落实教师“三讲”:即讲重难点、课前建模或课后总结、引入知识和小结问题。“三评”:即评学生展示或有序参与、评易错易漏易混点、偶发讲评点。“三不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不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要求不讲。
附:导学案格式(通用)
****年级*********导学案
第课时执笔人审核人使用时间年月日
【学习目标】——明确任务、注意表达方式,内容要具体。
【自学指导】(分步导学)
1、预习导学——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课前完成,不超过10分钟,达到了解)
2、问题探究——师生探讨·分析问题(课堂主体,教师引入,学生探究展示,教师点评)。
3、趁热打铁(训练)——自我检测·解决问题。
【延伸拓展】——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学习反思】——原理总结·自我反思积累(学生课后思考积累)。
【课堂作业】——巩固训练,要求适量适度。应分必做题、思考题和选做题。最好要求学生当堂完成,教师当堂批阅。(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做作业时间)。
学后记:
教后记:
班级学生姓名第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