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的导学

时间:2019-05-15 15:3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物理教学中的导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物理教学中的导学》。

第一篇:物理教学中的导学

物理教学中的导学

录入时间:2014/5/29 9:17:00编辑:施剑儒

成功的导学,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它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主动、热情、高效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对课堂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新课标又推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教学理念。所以,我们的物理教学要注重从小实验、生活小实例等入手,设计成功的课堂导学,从而让学生对物理课堂充满浓厚的兴趣,充满获取知识的渴望。

例如,我在讲“光的色散”知识时,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彩笔和白纸来绘出一道美丽的彩虹,学生一个个精神抖擞、跃跃欲试,可是一落笔就出现了问题:七色彩虹到底是红色最靠上呢,还是紫色最靠上呢?学生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这时,我趁机拿出一个玻璃三棱镜放在阳光下,在教室的墙壁上出现了一道彩色光带,学生一下子鸦雀无声,用惊喜的目光盯着彩色光带:红、橙、黄、绿、蓝、靛、紫,最顶端是红光,最低端是紫光,红光偏折得最少,紫光偏折得最多。学生纷纷动笔正确地绘出了一道道美丽的彩虹。之后我告诉学生,彩虹是雨后天晴太阳光经过小水珠折射形成的,所以太阳光为复色光,它由七色光组成,它们经过小水珠、三棱镜等透明物质都会发生偏折。由于“红光”波长最长,紫光波长最短,所以它们经过小水珠、三棱镜等折射的程度不同,红光偏折得最少,紫光偏折得最多,于是就形成了七色彩虹。

七色彩虹和刚才的彩色光带的成因相同,都属于“光的色散”。学生个个心领神会,纷纷点头。这样使学生不仅明白了彩虹形成的原因、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形成的复色光,还掌握了“光的色散”知识。

再如,在讲“蒸发吸热”这一物理现象时,我准备了两只同样的温度计。先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它们的温度值是相同的,都等于当时的气温;然后将其中一只温度计的液体泡处裹上湿巾,再让学生观察两温度计的示数,学生惊奇的发现,裹有湿巾的温度计的示数在慢慢下降,而另一只温度计的示数则没有改变,仍然指示当时的气温;同时湿巾里的水分减少了,可见是蒸发掉了。这样就巧妙地得出了“蒸发吸热”的结论。然后再打开风扇,学生还发现,周围凉爽了,裹有湿巾的温度计的示数下降更快,而另一只温度计的示数仍然不改变,学生更为惊奇,我趁机鼓励学生大胆展开讨论,最后得出:气流快慢影响液体的蒸发快慢知识。

巧妙利用导学不但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而且记忆牢固。当然,物理的导学方法很多,关键是要精心设计,导学得当,才能让学生喜爱你的课堂。

可见,“导”和“学”都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引导”和“指导”上,“引导”得当可以顺利带领学生及早地投入到学习意境中去,“指导”得法能够敏锐的捕捉到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所暴漏的问题,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导学式教学的运用

论语文教学中”导学”模式的运用

田云锐

导学式教学,在我国教育中有久远的渊源。孔子有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 ①,这句话的含义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能举一反三,具有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句话可以看作导学式教育思想的发端。孟子,在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他主张‚君子引而不发,正如引弓不发,跃如也‛ ②。其意思是说,教师要教育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就象教射箭,拉满了弓,但不发射,只是教其方法,让学生兴奋不已,自己去体验,从而有所得。孟子的教学思想可看作是一种‚诱导式‛教育思想。孟子的这种教育思想,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兴趣和得到心得。到了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大胆主张:‚书用你自己去读,道理用你自己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③。他的话,更是直接,科学地揭示了教师的‚引路‛与学生自读自学之间的关系即‚导学‛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导学‛模式进行教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乘着改革之风,语文教育界的对语文教学的改革也广泛开展起来。一时间,流派纷呈,群星璀璨,‚导学‛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中的代表是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和重庆市著名教师黎见明。他们是当今导学式教学的倡导者,探索者和实践者。经过他们的努力,基本创立了导学教学 法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

知识和学问是无止境的,现在,全国有无数的语文教师与日俱增在对语文‚导学‛式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索,不断补充、丰富、扩展着这片领域。

笔者认为,‚导学式教学‛简单地讲,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指导、辅导、督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并运用心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个教学过程。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导学式教学‛重视学生自己对语言、对生活的感受,认为语文学科面广,头绪多,特别需要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分析、综合、整理、融汇,特别需要独立思考、心领神会。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时间、空间去探索、探究、探讨,让学生通过自主发现去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与热爱,让学生把学习活动看作自己的需要,使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

另一方面,‚导学式教学‛认为学生毕竟不成熟,他们虽然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探索,但他们的奇思妙想有很多不成熟,他们经常会语文知识和技能的障碍,这时候教师就应该站出来,给学生合理的引导,使他们提高认识,获得技能。

二、重视课内课外导学相结合。

‚导学式教学‛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认为中学生学习语文除了从课本、课堂学以外,各种书籍、报刊、影视、戏剧、广告、招牌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生都是他们涉猎和探求的对象,都是值得他们广泛深入学习的生动教材。一句话,‚导学式教学‛认为中学生学习语文应课内课外想结合,老师的‚导学‛也应课内相结合。

三、重视引导、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作风。

全国著名语文教师于漪说过,语文教学应当要求学生做到‚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字要规规矩矩地写,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另外,由于家庭教育的不足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影响,中学生在学习,在语文学习上粗心大意、浅尝辄止的现象屡见不鲜。‚导学式教学‛认为这些决定了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

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导学”式教学?

‚导学‛模式包括的语文教学内容,听说读写兼顾,读写这主。对阅读教学而言,‚导学‛就是‚导读‛,那么,怎样进行‚导读‛呢?

一、对教学中需要精读的名篇佳作,我在教学上‚导读‛的作法是这样的:

‚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这种心智活动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活跃的、充满创造的。因为同样的文字符号对不同的人所代表的心理意义是不完全相同的,这是由文字阅读主体的知识、经验不完全相同所致。任何阅读,阅读主体都要在自己头脑中所储存的思想材料与读物内容二者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考获得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 ④。这段话科学地概括了阅读活动的本质,也深刻地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一定要‚充分地让学生读‛。而阅读教学呢?‚阅读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对于教材(课文)‛的认读、理解的过程‛⑤。这句话又清楚地告诉我们,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导‛。另外,‚一篇课文的教学必须符合两个规律,一是‘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的阅读规律,一是‘预习-听课-巩固、运用’的教学规律‛⑥。我在基本遵循以上原则、规律的基础上将阅读教学‚导读‛的过程分为了四步,即:初读感知→细读理解→点拔感悟→评价迁移。下面以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谈谈这四步教学的具体过程:

第一步:初读感知

这一步‚导读‛的具体作法是教师先创设文章内容、结构、主题、写法、语言等方面的一些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读文章,读完后思考并回答教师创设的问题,以此方式达到初步感知全文。

《最后一课》的教学,我首先创设了以下问题:

(一)、作品主要写了什么?

(二)、作品的结构怎样划分?

(三)、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四)、你认为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五)、‚我‛(即小弗郎士)在作品中起什么作用?

我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文章,读完之后凭自己的直觉和思考回答这些问题,要把以上问题和问题的答案写在笔记本上,之后老师抽答。

包括本文和其它精读的文章,在初读之后对教师创设的问题,大多数学生能够作出五六成准确的回答,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回答不完整,片面化,太简单。如对‚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为‚是个严格的老师‛,或‚是个平易近人的人‛,或‚对工作有满腔热情的人‛等。

通过以上第一步,学生对我创设的这些问题有初步的,比较准确的认识,很显然对文章也就有了比较准确的整体感知。

第二步:细读理解

这一步,教师的‚导‛是告诉学生,经过第一步,大家已经对文章有了比较准确的整体感知,但是还不够,还需再读、细读,以进一步加深对以上问题的理解,读的时候要反复揣摩语句,反复思考问题,并将思考所得补充到第一步做的答案上去。教师还告诉学生,再读、细读完成后,先‚小组合作讨论‛,再‚ 老师抽答、争论‛,以不断补充、完善问题的答案,使之更全面、更准确。这一步,学生的‚读‛是在遵循教师要求下的读,学生是主体,有充分的时间的读、思考、讨论。

在学生的读、思考、讨论完成后,教师即对第一步回答得不够好的问题进行抽答并要求学生争论、论战,当学生回答臻于完善、完美时,教师适时给予表扬,肯定,之后导引到下一个问题上。

通过以上导读、导议,学生能对文章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入,同样以‚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为例,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韩麦尔先生是个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开诚布公,襟怀坦白,无限依恋学校和自己的学生,有深切国土沦丧之痛的教师。这样,很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比初读感知时大大进了一步。

第三步:点拔感悟

这一步的‚导读‛,一是教师指点、点拨前面学生回答得还稍有不足的问题,二是教师按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体现教学目标‛这一标准,提出一些前面没提的文章内容、结构、主题、写法、语言等方面的问题,同样先学生思考作答,后教师指点、点拨。三是一、二完成之后,要求学生向老师提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老师通过点拨达到感悟。

同样以《最后一课》为例,首先,对‚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这样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有关语句、段落,更进一步指点、点拨学生,除了你们说的以外,他还是个‚响当当的,顶天立地的爱国者‛,‚他有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以此让学生充分深入地领会、感悟这个问题。其次,我再创设了‚作品描写小弗郎士进教室后发现了一些异常情况,是哪些异常情况?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就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应怎样理解?‛等问题,和前面一样,这些问题先学生思考回答,后我根据文章和相关语文知识指点、点拨学生正确领会感悟,并作好笔记。最后,就是我在听取学生提的各种问题后给予学生指点。

这一步,体现了鲜明的‚导读‛的特点,虽然这一步费时费力,但通过这一步,学生对文章各方面问题的理解感悟会有质的飞跃。

第四步:评价迁移

我所主张的的整个‚导读‛是‚出入阅读‛这样一个过程,前三步可以说是‚入‛,那么这一步呢?很显然这一步可视为‚出‛。

这一步,因文而异,教师要顺势而导;这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中走出来,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这一步,主要作法是教师创设和文章有关的问题或话题,要求学生回答或写作,使学生既达到评价,又达到迁移。

仍然以《最后一课》为例,这一步我创设了‚联系个人实际,谈谈小弗郎士懊悔以前荒废学业对你有何启发‛?‚你最钦佩韩麦尔先生什么品质,为什么‛?‚通过了解法国人上最后一课的情景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为什么?‛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最后一课》和其它精读的篇目,在评价迁移这一步,我总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关于人生、文学、艺术、审美、道德、历史、社会、法制等各种经历、感受拈到课堂来,追求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言论。使学生主要不是面对知识,而是面对生命问题引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去,到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遗产上去⑦。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的语文教育观是大语文教育,学语文要处处和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和各种知识联系到一起。

二、鼓励开展课外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导读‚

学习一种语言,必须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才能由点连成线,由线构成面,由面演成体,扎扎实实地提高语文素养。所以学生必须开展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要搞好课外阅读,老师的导读很重要,导读的主要方面有:导认识、导兴趣、导读物、导作品、导读法等,鼓励开展课外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导读可以加强阅读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学到很多终身受益的知识。

写作教学怎样‚导写‛?

一、课堂作文‚导写‛

(一)、作文前的指导(立意和选材的指导)

很多学生写作文感到难,我认为他们感到难的第一个原因是立意难。但立意并非真的很难,所谓难者,乃是不得法而已。‚意在笔先‛,好的立意是奠定一篇好的文章的基础。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在学生写课堂作文前重视指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侧面进行立意。例如写作《冬天的早晨》,我问学生‚写这个题目你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多数学生说表现冬天早晨寒冷,少数学生说写冬天早晨景色美。我告诉学生第一种立意平淡、缺乏新意,第二种立意要好一些,因为多数人认为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春天才美,冬天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冷,能反其道而行之,想到冬天美,就令人感到新颖别致了。接着我又追问‚还可以确立其它主题吗‛?学生们沉默不语,我知道他们的思路、思维打不开,于是启发他们:

1、描写冬天早晨特有的迷人景象,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

2、通过描写冬天早晨的寒冷以及人们早晨活动的情况,歌颂人们不畏严寒,顶风冒雪坚持工作学习的精神风貌。

3、通过描写早晨奇寒难熬,万物凋零的苍凉景象描写,表现出渴望春天早日来临的思想感情。

4、通过冬天早晨奇寒难熬,万物凋零的苍凉景象描写,并与春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充满微型机省略的景象进行对比,领悟到一个人失意遭难时,不要泄气,要充满希望,表现‚人生的冬天过去了,春天就要到来的主题。‛

这次立意指导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收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经过多次类似的立意指导和立意训练,学生们感到作文不难了,立意不难了,甚至很多学生感到写作文是一件有趣的事。

我认为学生写作文感到难的第二个原因是选材难,征对这个问题,我指导学生从分析名篇佳作入手,掌握选材方法。我告诉学生,《背影》一文之所以写得新颖和有极强的感染力,是因为作者写的是自己回家省亲和父亲送别自己的真实经历,写的背影是自己内心切身感受。当时作者家境潦倒,此种情况下亲人分离最令人伤感,也最使人难忘。父亲的背影所含的意蕴是多方面的,是深刻感人的。有儿子对身处逆境中父亲的同情,有因为父亲亲自送别自己的感激、还有以前不理解父爱的惭愧等,都在看见父亲晃动的背影这一瞬间迸发出来。父亲的背影撞击着儿子的心,点燃了激情的火花,作者灼热的情感通过笔墨得到淋漓尽致的渲泄,文章浑然天成又感人肺腑。分析完之后,我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要使写的文章新颖又能打动人,在选材上就要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你的亲身经历必定是别人没有经历过的,所以必定会很新颖;你内心的真实感受必定是别人没有感受过的,是真情实感,所以必定能打动别人。

(二)、作文中指导(巡视提醒)

在学生写文时的20-40分钟时间里,教师干什么呢?我的做法是走五圈、五看、五点拨,具体如下:

走第一圈,看全班学生的选题情况,同时了解学生这个题目从哪个认识角度去写,选什么材料,适时给以点拨指导。

走第二圈,看全班学生材料、语句有没有体现主题,点拨学生材料、语句要围绕主题。走第三圈,看学生的细节描写,点拨细节描写要炼字炼词,要体现中心,减少盲目描写。

走第四圈、第五圈要重复上述几个方面,然后重点点拨写得有创意的学生和写作困难的学生。

在巡视中教师要一边看一边指导。教学实践证明这种点面结合的导写效果较好。

(三)、作文后指导(批改评讲)

1、淡化精批细改,注重重点讲评。

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对学生作文每篇精批细改必定是不现实的,必然会耗费老师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影响教师钻研教材,学生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于是我采取了‚全收全看,重点讲评‛的方法。‚全收全看‛意在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完的作文收上来,了解整体情况,‚重点讲评‛意在使作文评讲有征对性。

2、重点讲评的方法:

重点评讲,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受反馈,并对自己的作文及时‚扬长补短‛;可以使师生双方营造出民主、平等、合作的氛围;可以使学生激发思维,焕发创造活力,从而获得人格和作文的双重发展。在讲评上我的具体做法主要有:

(1)、上好讲评课,多说好话。

多说好话可以使学生肯定自我,激发潜能。考虑到每个学生都有被重视(关心、肯定)的渴望,所以不但要表扬好学生,更要肯定中下学生的进步。越是作文基础不好的的学生,教师的表扬越要真心实意、大张旗鼓。一名学生在一学期中至少有一次肯定的机会,使他感到他在教师、同学心目中是有分量的。

(2)、对比评讲。

这是将两类或几类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作文各选一两篇进行对比评析,通过对比,文章的优缺点就更清楚了。不仅甲乙两人的好作文与差作文可以对比,同一学生的差作文和好作文、同一篇作文的初稿和修改稿,供学生作为模仿材料的范文和学生模仿范文的作文等等,都可以进行对比评讲。

(3)、学生现身评讲。

前几种方式都是老师评讲或以教师为主进行评讲,学生评讲,顾名思义,自然是以学生的评讲为主。有的学生作文水平较高,也较稳定,他们在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读写结合,或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锤炼语言等方面,有这样和那样的体会,可以让他们把自己体会最深切的东西写出来,经教师审阅、修改后,由他们在作文讲评课上介绍写作经验。有的学生原先作文成绩不突出,但善于学习,作文进步很快,也可以让他们总结一下心得、体会,向同学们汇报。这些同学现身说法的评讲,往往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写作热情和蓬勃向上的精神。这种评讲,人数不宜太多,一次以三、五个同学为宜,学生讲后,教师要作小结,以巩固和扩大学生的收获。

二、课外练笔‚导写‛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学生要提高写作水平,除了掌握正确的方法外,还要多写多练。在课外练笔导写上,我认为首先要给学生以最大程度的自由,让学生自己选材,自己命题或不命题。举凡化合物速写、景物描写、音乐欣赏、书画评析、诗文鉴赏、影评剧评、时事评论、旅游观感、读书笔记、知识小品、经验介绍、思考一得、科技信息、市场印象、街谈巷议、社会调查、学校新风、家庭琐事以及各种文体的习作,或虚或实,或长或短,均可写入练笔本中。

其次,教师要及时批阅,定时进行讲评,使学生对随笔写作保持持之以恒的兴趣,完成由‚勤写‛到‚爱写‛的转化。作文最怕等。等的时间一长,学生会对作文的兴趣冷淡。每次作文写完,学生总希望及时了解到老师对自己的作品的评价,特别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赏识。因此,教师及时的批阅就尤为关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星期一将随笔本上交,老师迅速浏览批阅,有时打等级,有时给分数,有时批一两名肯定鼓励的话,有时提一点改进的意见,当天就把随笔本发下去。此举是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耕耘的成果,享受作文的乐趣,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及时投入新的写作。遇到精彩的好文章,会适时让学生在班上朗读自己的作品;有时也把优秀作品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或在教室里张贴;有时帮助他们向有关报刊杂志推荐稿件。教学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有较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导学‛模式的意义

一、导学式教学可以激发、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导学式教学,改传统‚教‛为核心的课堂结构为‚导学‛为核心的结构,教师不是给学生现成结论,而是给学生激励、点拨、启发、引导,都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活动,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发现,这样可以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可以开发他们的创造、创新的能力。

二、导学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使教师因此而少数,学生因此而多学,让校园充满欢乐与生机‛。启发引导式教学,改革了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课堂结构,代之以‚导学‛为核心的课堂结构,使学法指导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情境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能力和驾驭语文工具的能力,导学式教学课内课外结合的鲜明特色,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使他们感到新鲜新奇,可以使他们觉得每节课、每天都有所学、有所得、有所积累,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积极向上的力量,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导学式教学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不同学生有兴趣爱好、性格气质、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语文阅读、写作中则表现为有的思维敏捷,有的见解深刻,有的长于形象性,有的长于感悟,有的情感丰富等等,千差万别,不一而足。导学式教学,因材施教,针对学生语文阅读、写作中呈现的不同个性,灵活引导,使之自我发展,良性发展,从而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导学式教学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作用非常大。语文学习习惯是学生在语文读、写、听、说过程中,逐步养成的,一旦形成后是短时间不易改变的、自动化了的语文行动方式。导学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逐渐能产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认真作笔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提问的习惯,质疑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写作中讲真话,诉真情的习惯等等,所以‚导学式教学‛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① 摘自《论语.述而》 ② 摘自《孟子.尽心上》 ③ 摘自《朱子语类》

④ 参考《语言,民族文化的根》(选自《审视中学语文教育》⑤参见《中学语文教学法》第126页。社))。王世堪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

第三篇:课堂教学中导学环节如何设计问题

课堂教学中导学环节如何设计问题

“学案导学”的基本教学方式是“问题”式导学,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创设问题”在学案导学中既是教师“导”的基本思想策略和方法的体现,也是知识和能力的集中体现,所以问题的设计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而且要使学生知道思考什么,从哪些方面思考。所以,问题设计的好坏决定了学案导学的质量。

1.问题设计之精妙——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即:问题的设计以学生的“原认知”为基点,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设计在“将来发展区”时,学生“够不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问题设计在“现有发展区”,学生“已摘到”,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当问题设计在“最近发展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所以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机衔接起来,不仅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有发展的空间;而且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得到”,有成功的可能。

2.问题的设计要以知识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为关键点,做到“有的放矢”的突破。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切不能用不着边际的问题为难学生。

3.问题的设计要以学习方法为亮点,起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巩固复习。

4.问题的设计要以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形成过程为着力点,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物理学有很多重要规律,如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均是直接进行纯理论推导而得出。结果多数学生明白推导过程,而应用却无从下手。所以在这些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可将纯理论推导改为设计一组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深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形象的思维过渡到抽象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从而达到“活化”的程度。

5.问题的设计要以科学探究方法和探究思想为落脚点,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因此,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要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对物理世界的直接体验,理解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和探究思想。

总之,学案中问题的设计是导学效果的关键和难点。要想设计好这些问题,老师本身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教学的关键,研究和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设计问题时,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认识该问题的始点出发,按照学生认识该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逐步上升到问题的终点,得出结论或规律,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第四篇:《骆驼祥子》读中导教学设计

失梦人

——透过心理描写看真实的祥子

【作品解读】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创作于1936 年。1930年老舍从英国回来,面对满目疮胰的祖国,作品的格调开始变得沉重起来。

整部小说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情节发展的中心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苦难生活,艺术地概括了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挣扎苦斗,直到精神崩溃,走向堕落的悲惨一生。作者选择了一个由“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底层劳动者沦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的祥子,愤怒地揭露和声讨把祥子逼进堕落深渊的黑暗社会,小说还有力地揭露了在旧社会仅凭个人奋斗发家,只不过是一种幻想。反映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旧中国个体劳动者的悲惨命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批注赏析节选文段的祥子的心理,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2.探究祥子的性格与他悲剧命运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

批注赏析节选文段的祥子的心理,分析他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

探究祥子的性格与他悲剧命运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

批注式阅读法、讨论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导读课型 读中促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祥子热心买包子助老马爷孙”的短视频。

2.说一说:从这个电影片段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祥子?

明确:善良、乐于助人。

3.这样善良的祥子,却没一个好的结局。全班齐读: 只有他自己会给自己挣饭吃,没有任何别的依赖与援助。他为自己努力,也为自己完成了死亡。他等着吸那最后的一口气,他是个还有口气的死鬼,个人主义是他的灵魂。这个灵魂将随着他的身体一齐烂化在泥土中。(节选自第二十四章)

师:善良的祥子最终沦为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为什么会这样?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祥子的内心世界,一起认识一个真实的祥子,去探究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批注赏析节选文段的祥子的心理,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2.探究祥子的性格与他悲剧命运之间的关系。

三、任务一:知其心,懂其人

(批注祥子的心理,赏析其性格特征。)

范例1:

1.做法:出示范例1,让学生明确批注心理描写的大致模式。

2.学生模仿范例1完成填空,赏析祥子的心理。3.模仿范例,小试牛刀(2分钟)

试划出选文一另一处祥子的心理描写,并模仿范例1用简洁的文字批注赏析。

4.自主阅读批注。阅读批注主题:谁是祥子的知心人?

任务说明: 选文二至选文四任选几处祥子的心理描写加以批注赏析。(时间:10分钟)

批注句式:写出了祥子()的心情,表现了祥子()的性格。

温馨提示:

心情:愉快、焦急、痛苦、悲伤绝望、充满希望、煎熬……

性格:坚强、乐观上进、有理想、善良、乐于助人、谨慎、稳重、果断、犹豫、自私、堕落、悲观、不思进取… 评价标准:

A、能准确划出心理描写的句子,能仿照范例赏析批注祥子产生该种心理活动的原因及所体现的性格特征。

B、能划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基本能仿照范例赏析批注祥子产生该种心理活动的原因及所体现的性格特征。C、能划出一些心理描写的句子,不能仿照范例赏析批注祥子产生该种心理活动的原因及所体现的性格特征。

5.展示学生批注成果,按照评价标准评出祥子的知心人。

四、谈谈祥子之变

第五篇:历史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浅析

历史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浅析

美国学者贺拉斯说过:“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教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他有利地鞭挞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也向我们昭示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充满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针对当前的高中教育在很多地方接近普及的现象,生源的质量相对下降,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老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有一定的困难,就需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导学案”式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比较适用的。

一、使用“导学案”的好处: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为了使学生对历史感兴趣,我在“导学案”的末尾处插一个历史小故事,使学生深刻认识学习历史对总结历史经验、开阔视野,对学习各门社会科学及今后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极为“有用”的。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展现千百年来中外历史舞台上种种引人入胜的话剧,引导学生去逐步揭开许多千古之谜,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使学生感到学习历史是极为“有趣”的,逐步养成对历史学科的感情。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增长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技能,使他们感到学习历史确实“有得”。只要学生真正感到学习历史“有用”、“有趣”、“有得”,就会迸发巨大的力量,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去攀登。

(2)引导学生养成“多读、多思、多练”的学习习惯。学习历史要提倡“多读”,要广泛涉猎各种历史读物,观看历史影视戏剧,扩大 知识面。要“多思”。凡是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为什么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没有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大?等等。这对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形成正确的历史要领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及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很有帮助。当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提倡学生相互议论,以便集思广益。要“多练”。只有做到课课练才能真正落实。

(3)督促学生“自学、自得、自进”

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自学”,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必须让学生自己独立去解决,并使他们获得成功。如:导学案的填写。不这样做,就会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学生“自得”,对那些学生独立获得困难的新知识,应教学生以方法,使他们自己求得新知识。如:在学习每一课的时候,要求学生先明确本课课标要求,再构建知识框架,自主完成学案填写,解决探究问题等。要求学生“自进”,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增长才干,求得进步。

怎样运用“导学案”教学呢?其具体方法如下:

(1)引导学生自学

自学关键是教师必须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整个深层次教学的成败也在此一举。学生有能力自学,教师就可淡化知识的讲授,否则仍不脱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窠臼。在“学”与“导”的关系上,主要靠学生学,但关键又在教师“导”。“导”既要指向,即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自学,又要激趣,即激发学生学习有关课文的兴趣。如学习笔墨丹青一课,可以向学生展示各个阶段的书法图片,激发学生 的学习欲望。带着兴趣学习,快乐中掌握知识。

(2)学生自学中适时解疑

由于学生智力有一个发展过程,因此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要加强指导和检查督促。关于自学方法的介绍也要逐步深入。对于实践学生要求能正确地阅读课文,能划出重要年代、地名、人名、事件,基本上能讲得出重大历史现象的或历史事件的过程及评价。特别是要鼓励引导学生在自学中提出问题。作为教师我很容易就把握了学生的思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加以指点,使其扫除思考障碍;或者直接解疑,这都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愉悦感,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并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学生提出:“为什么中国的四大发明会对世界历史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这属于分析理解型的问题,不能一下给出答案。我先引导学生分析蒋介石的阶级本质。然后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国际形势,从而引导学生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3)教师精讲

这一环节最大特点是“精”。内容要精,语言也要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教材的知识结构。为了节省时间,我通常将知识结构预先写在幻灯片或小黑板上向学生演示讲解。不是讲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讲教材内容的“框架”。一段时期后,在课后打出幻灯,让学生自己对照结构优化其自学笔记。在精讲过程中发现有独创性的学生自学笔记及时予以表扬,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的发挥。因实践生知识和能力水平所限,不能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这些内容都是我要精讲的部分。如历史事件的背景,性质、影响的分析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政治主张的剖析等等都是我在讲授中引以重视的。在讲课中我 力求语言精练、点到为止,让学生独立感悟。

(4)反复演练

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检查教学效果。一节课的成败关键是在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历史事件发展的规律。这部分必须紧扣一节课的能力培养目标,巧设疑问。以《理性之光》为例为设如下提问:

(1)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

(2)启蒙运动的高潮?

(3)启蒙运动的扩展?

(4)启蒙运动了历史意义?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练习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直接动力,掌握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这些疑问可在精讲中提出,也可在前一节课上就提出让学生带着疑问投入自学、效果更好,也更省时。

实践历史教材的改革为导学式教学创造了条件。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地图、插图和文献材料,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基

下载物理教学中的导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物理教学中的导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课堂教学中导与学的和谐发展论文

    “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一当代美国杰出的教学设计理论家R.M.加涅提出的名言,言简意赅地指明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归根结底是为了使学生能更高效地学习。而教学策略是学生进行......

    物理教学总结-董学江

    教学总结 教师:董学江 紧张忙碌的高二下学期结束了。回首半年来的物理教学工作,有许多感触。参加工作不久的我,教学各方面都没有一点经验,加上随着教育的发展、高中扩招等诸多问......

    学物理教学论的心得体会

    学物理教学论的心得体会 学物理教学论的心得体会1 上学期的教学工作紧张而忙碌,作为一名新老师,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积极探索,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

    生物学教学中导学案的应用(5篇)

    生物学教学中导学案的应用 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指教师在准备教学活动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

    物理教育 学

    江苏教育学院编 (高纲号 0796)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物理教育学》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理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任务......

    新林二中导学案

    新林二中“BCA”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NO:主备人:曹涛审核人:§7.2.2 用坐标表示平移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学: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导:教师点拨解......

    小学美术教学中导入教学的方法(范文)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导入教学的方法导入教学是一门艺术,它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紧紧抓住学生心弦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趣味横生,或悬念于怀......

    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避雷针 一、演示目的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二、原理首先让尖端电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