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著百篇》读后感5篇

时间:2019-05-15 15:1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论著百篇》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论著百篇》读后感》。

第一篇:《教育论著百篇》读后感

《教育论著百篇》读后感

周晓礼

陶行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他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倡导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作为教师我们还应真诚对待学生,这样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平日里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那么,在孩子心里就会很满足,他们也会特别感激你。“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要以广博的爱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灵塑造人。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陶老先生说过:教学要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这本书用了很通俗、很简单的语言让我们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他对此还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光学会书本上的知识,不懂得如何去实践运用,即使把书上的内容倒背如流,又有何用呢?因此,教师不应该仅仅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去用

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 1

展。反思自己的课堂,不禁羞愧。每个班级总有几个“调皮鬼”喜欢“节外生枝”,总是和我唱“反调”。这是怎么了啊,怎么会这样,抱怨不听话的学生成了我每天必做的事。于是自己给自己找的理由是美术课在学生心目中不是主要的课,因此课堂成了他们“放肆”的地方,也给了他们趁机“捣乱”的机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在课堂上可能我一直处于主宰地位,学生被动的接受我的知识,因此常常出现“调皮鬼”。

书中还提到“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活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这就要求我们要具有奉献精神,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新时代,尤其要求我们要向陶先生学习,以一种奉献的精神提高职业道德。

学生是正成长中的孩子,有一句话说的好:“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孩子,没有错误的学生,只有错误的教育。”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有缺点就有优点,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 “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我们应该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要时刻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更多的知识,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的有用之材

第二篇:教育论著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毛泽东同志盛赞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女士则称其是“万世师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基础,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也是历久弥新的。我把《陶行知教育名篇》放在案头随手就能翻阅的地方。每次掩卷沉思,我都深深折服于他爱生重教,以教兴邦的高瞻远瞩,折服于他蹲下身子与孩子交流的民主思想。“教学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教学合一》一文中对“教学合一”思想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

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他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学生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

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教学生学”,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就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诸因素,这也要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统一,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一面教,一面学”,深入掌握教材内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的书本为中心”,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

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他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他经常将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改;他办安徽公学、晓庄师范,育才学校都是贯彻这一原则,主张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等思想,无不与“教学相长”有渊源关系。“因教施教”则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他说:“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朱熹曾经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据“为学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乐学,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厌学,对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助。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整天为了学生而苦恼,脸上总

是紧绷的,没有了亲切的笑容,或许回到家,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是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枯燥的文字来教学,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发展。学生学得快乐,教学教得也轻松,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和师生互动的活动,其乐无穷。

教师不单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快乐。如果把教师当成职业来做,当然也有做得很好的,但这背后很可能就是怨言、辛劳。如果把教师当作快乐的来源,一切都将不一样。然而如何才能爱上教师,拥有快乐呢?教学合一就是关键。总之,教学合一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迫切要做的,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教育走了许多弯路,蓦然回首,才发现陶先生早在八十年前就给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指出了素质教育的要义所在。如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时刻记住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教是为了不教”,“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应试教育的阴霾才能彻底驱除!

第三篇:教育论著读后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 涞水县三坡学区马各庄小学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先生的办学心愿。

教育需要爱心,儿童渴望得到爱。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当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爱奉献给孩子,用爱来灌注自己的事业,才是我们能真正给予学生的最好的东西。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也正因为如此,教育和培养好儿童,成了我们的千秋大计。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醒教师要做到“有

教无类”,在教师的心灵天平上,给每一位学生应是同样重的砝码。也就是说,我们对每一位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有些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对他们“另眼相待”。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多年的教学使我发现,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好动的学生,让他们单独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确实是强其所难。为了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不伤自尊心、学有所得,我让他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积极参班级管里,但是他们具有表演的才能,此时我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表演。这样使这些学生有了收获,而且对学习也有了兴趣。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当走进校门,看到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顿时感觉很放松,因为他们对我来说就象颜料盒里那五彩缤纷的颜色,象画纸上那美丽的风景。我也因他们的精彩而精彩。

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

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 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民办教育更应如此。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学校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 都可以称之为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可以说是事

关教育成败。教师对学生表示好感,学生就会在学业、品德、习惯方面表现进步;教师对学生表示厌恶或失望,学生心理就会产生负效应,表现为退步。在集体中得到教师接纳的学生,往往积极乐观,充满信心,容易产生于社会、集体一致的价值观、道德观。相反,一个在集体面前遭到教师另眼相看的学生,则会在学习、生活上心灰意懒,在行为上违规、违纪。因而,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关爱、接纳。

一、接纳一切学生。

教育不是单纯的精英教育,而是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因而,我们要接纳一切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点,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是学生进步的支柱,发展的希望。作为教师,不仅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鼓励,而是要能正确对待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的缺点。我班上有一位学生,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从小缺乏教养,十分顽皮,成绩又差,但在体育方面非常突出。我在众多的缺点后面终于发现他这个优点,并以此鼓励、引导,推荐他担任体育委员,帮助他确立做一个有文化的合格学生的志向。通过反复做细致的工作,这位学生最后评上了优秀少先队员,学习成绩也达到了良好的水平。如果只抓学生的缺点,那师生心理对恃是在所难免的,帮助学生主动发展就会变得更困难。

二、接纳学生应该是全面的。

接纳学生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落实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课堂上,要选择适当的问题,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信心,要善于用各种机智方法作一些引导和启示。即使学生是在回答不下去的时候,也要鼓励学生作进一步的努力,相信在下一次回答中成功,尽力避免“后进生”在公众场合处于尴尬境地。教师对学生的接纳不仅表现在课堂

上等公共场合,还渗透到日常与学生的随意接触中。通过平时的拉家常、交流信息,是每个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情感。他们不仅能体会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还能揣摩教师的一些自己未曾注意的非言语行为。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对他们都会有特殊的涵义。我班有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到:“老师,你好久没有对我微笑了,也没有提问我了,是不是由于我那次迟到了。老师,我一定向鲁迅先生学习,保证以后天天早到校。”其实,我不是故意不理他。由此可见,我们教师不经意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对学生的情绪影响都是很大的,这需要我们时时保持一份爱心,去接纳、关心每一位学生。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每次听到这首歌,心中都会不由地产生那份对教师的崇敬之情,无数次弯腰,无数次微笑,他们不辞辛劳地守护着身边的小天使,给他们爱的呵护,心的抚慰。多年来,我一直被感动着,并默默许诺:长大后我要成为你。今天梦想终于成真了,我兴奋地高声呼喊:长大后我真的成了你。我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莘莘学子,但喜悦之时,我担心稚嫩的我无力面对时刻的挑战,害怕缺乏经验的我无法马上胜任繁杂的教育工作。我开始彷徨,我渴望鼓励与帮助。作为一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没多久的新教师,我开始摸索,开始前进,开始自己人生中一次新的征程。

一提到教育与爱,在小学的生活中我们就会联想到教师对幼儿“像妈妈一样的关怀”,和蔼可亲地对待幼儿,其实,教育意义上的爱不等同于一般的情感呵护,教育与爱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师对幼儿以母爱为起点的“投入式教育”。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要不断的给予孩子不同的爱,要时刻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教师这个职业,不是权力的象征,教师没有权力禁止孩子做一些

事,也没有权力收回你的爱或挖制其程度。在对待孩子们的同时,不要偏激地理解你的爱,不要认为爱孩子是规定,是任务,而是要从内心真正理解后再去爱,这样的爱才是最真的,才是最适合孩子的。在每天工作结束后,老师要反思自己一天工作中对孩子的爱是不是最真的,有哪些不足,这样以便以后的工作顺利开展。

细细的体会后,我知道了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上,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原则,教书育人是一项职责重大的严肃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敷衍和马虎,否则必辱使命。我们要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做到乐教勤业。我明白了教师就是为人师表,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要有好的职业道德。同时,我们要热爱学生,因为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

牛顿曾说过: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没有牛顿那样伟大,不敢奢望能有他那样的成就,但我想,这些成功的经验,至少能给我们青年教师一个较高的起点,缩短了我们探索真理的路途。身处新时代,就得与时俱进,应当有新的信念,新的做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学校注入新的血液,才能让自己不落后!青年教师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要健康地成长就要遵循这几个规律。职业理想是成功的要素,要把个人的奉献与自身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教育理念是成长的关键,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知识水平是成长的基本要素,教育实施能力是成长的核心要素,环境是成长的外部要素。影响青年教师成长的主要因素有教师的工作态度,组织教育能力和人际关系。作为青年教师要关心集体,团结合作,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尊重前辈,诚恳待人,信守诺言。同时还要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

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仍是我努力的目标。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当一些学生辍学,是否反思自己将爱洒向他的心间去了呢?有一个乡村女教师为走访学生翻山越岭,不幸摔伤,但第二天又冒雪走访了,她硬是以满腔的爱找回20多个辍学生。我们能否用自己的爱将孩子牢牢留住,不让他们流失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仍是我努力的目标。

第四篇:教育教学论著读后感

教育教学论著读后感(2011-02-19 20:39:54)转载标签: 教育

在这段时间,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在此我们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下面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育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爱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我们上课时有时常常会感觉到学生学的没劲,教师也感觉讲得没意思,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对教材研究不深,没有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除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外,不注意调节课堂气氛,以至于孩子们有的听不进,有的听不懂,也因此形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的这种淡而无味的课堂教学,对教材钻研不精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面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学生怎么能精神得起来,兴奋得起来?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他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它让我谨记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努力改进并完善教育方法,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搭建发挥发展才能的平台,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

第五篇:经典教育论著推荐

作者简介

石中英,男,1967年生,安徽寿县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育学报》杂志社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学),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教育民俗学等,担任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基本理论方向学科带头人、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人文与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家和学校重要研究机构的兼职研究员;主持国家优秀博士论文基金项目“文化视野中的教育改革”、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项目“当代英美教育哲学的新进展”、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内容简介

教育哲学 以一定的哲学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学科。古代思想家曾根据各自的哲学思想论述教育的基本问题。1832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为培养公立学校教师开设教育哲学讲座,最早使用“教育哲学”一词。1848年,德国哲学家罗森克兰茨(Karl Rosenkranz,1805—1879)著《教育学体系》,1894年由美国教育学家布莱克特(Anna Callender Brackett,1836—1911)译为英文,取名《教育哲学》,使该词成为学科和著作名称。20世纪起欧美出现众多教育哲学流派。在旧中国,对教育哲学以介绍、评价为主。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继承中国

作者简介

1870年生于意大利,是家中推一的独生女。1896年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1907年在罗马创办了第一所新型幼儿学校;“儿童之家”。从此确立了系统化、科学化的蒙氏幼教法以儿童的德要为依据并予以诱导,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成长又被称为“实验教学法”在英国和中国台湾被称为“发现教学法”。

蒙台梭利一生视儿立为中心,将儿童教育视作伟大的社会运动。不断探索、著述和讲学。蒙氏幼教法也快速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使之成为20世纪儿立教育最直要的、影响深远的改革家。1929年她于荷兰创建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MI)。二战期间在印度讲学、研究与写作。二战结束后回到欧洲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其为”教育和世界和平的伟大象征”。

1952年。蒙台梭利逝世于荷兰。

今天其思想和方法已在全世界范围被认可或采用深刻地影响管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台核利协会,蒙台梭利训练中心、儿童之家遍布全球,蒙台梭利幼教经典丛书被全球110多个国家的家长和学校教师所尊奉与采用,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内容简介

《教育中的自发活动》是蒙台梭利在儿童教育方面被使用得最广泛的精妙方法。它使无数人受益终生,可以说是改变了整个西方世界。蒙氏幼教法培养的儿童,在诸多方面要优于其他幼教方法培养的儿童。我热忱地向中国家长、教师推荐这套幼教经典,希望能“把蒙氏教育带回家”,用最科学有效的方法教育您的孩子成长。

作者简介

蒙谨,原名李彦芳。教育学硕士,心理咨询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曾在国内杂志报刊发表散文、杂文多篇。近年开始著述家教图书,将自己的教育经验和心得写出来和天下更多的家长分享。

内容简介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的人生都充满了尝试与错误。

“开智书坊”著名教育人蒙谨的又一本心灵教养书,以自己18年的教养经验,通过10个话题、50条建议、150个亲子案例,从儿童生命的整体意义出发,揭示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帮助焦虑父母走出误区,拥抱孩子所犯的错误;教导聪明父母学会“智爱”,聆听孩子心底的声音,让孩子心灵的成长和身体的成长一样,获得均衡的营养!

一次智慧与爱心的激情碰撞!

一部年轻父母们的心灵教养宝典![

作者简介

卡尔·H.G.威特(Karl heinrich Gcottfried Witte,1767-1845)儿童早期教育鼻祖,第一次用实证方法证明了早期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开创了影响东西方几个世纪的教育方法——全能教育法,造就无数天才。卡尔·H.G.威特是19世纪初德国的一位乡村牧师,特别热衷于探讨儿童的教育问题,针对当时流行的“天赋决定论”,他赞同法国思想家爱尔维修“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当,也将成为不平凡的人”的论断,并且认为孩子的教育必须与孩子智力曙光的出现同时开始。卡尔·H.G.威特为了向人们证明早期教育对儿童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当儿子小卡尔·威特出生后,他便按照自己的方法开始对其进行早期教育。小卡尔·威特在父亲的指导下,很小的时候就通晓法语、意大利语,9岁开始阅读《荷马史诗》,10岁便进入大学,14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23岁在哈雷任专职教授。这一引起世界轰动的惊人成就,让人们认识到了早期教育思想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卡尔·H.G.威特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自己教育小卡尔·威特的过程和方法,于1818年写成《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成为世界上现今仍然被使用的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200年来造就无数天才,他的教育理念也被后人奉为早期教育的经典。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地讲述了老威特的教子过程,记载了小卡尔的成长历程,以及老威特的教子心得和全能教育法。老威特早期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由天赋和遗传决定的,而是由出生后的早期教育决定的;对于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智力曙光的出现同时开始;尽可能早、尽可能多、尽可能正确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这样孩子就能成为天才。

作者简介

金耀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校长。著有《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国政治与文化》、《剑桥语丝》、《海德堡语丝》等。

内容简介

《大学之理念》[1]

主要内容:在今日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作为发展知识主要的地方,已经成为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种机体了。大学越变得重要,就越需要对大学之理念与功能作反思。何谓反思?知识是否是一种或一型?大学又是否只是求真,而与美、善无涉?不夸大地说,大学之发展方向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文明之性格。

作者简介

林存光,1966年生,山东济宁人,哲学博士,中国政法人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传统、先秦诸子学、中国儒学史、中国哲学史等方而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代表作有:《儒教中国的形成——早期儒学与中国政冶文化的演进》、《历史上的孔子形象——政治与文化语境下的孔子和儒学》、《耻:人之为人的底线》、《儒家式政治文明及其现代转向》(主编)、《先秦诸子政治哲学研究》(主编)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郭沂,1962年生,山东临沂人,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人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四川大学占籍研究所客座教授。曾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韩国首尔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儒家哲学、道家哲学、先秦典籍、出土文献、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代表作有:《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孔子集语校补》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内容简介

《孔子评传》内容简:林存光、郭沂二位教授汇聚最新研究成果,以史为据,深入2500年前的历史星空,探究那颗最耀眼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孔子一生的经历及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详细、生动地剖析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诸多领域以及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的文明形态和特征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作者简介

匡亚明,1906年生于江苏丹阳,1926年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长期从事教育和党的理论、新闻、宣传工作。历任《日日新报》主笔,《大众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华东政治研究院院长、中共华世局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吉林大学校长、南京大学校长。现任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吉林大学名誉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主编。曾著《社会之解剖》、《血祭》、《农村工作论文集》、《学习列宁的风格》、《孔子评传》等专著以及大量学术性或政治性论文。

内容简介

本书是齐鲁书社1985年出版的《孔子评传》的修订本。作者根据近年研究所得,在齐鲁版的基础上,除增写了《经济思想》一章外,对其他各章也分别作了较大修订,对孔子以仁的人生哲学为核心而展开的伦理、政治、经济、教育等思想全貌及两千多年来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和影响的曲折变化过程,都作了评述。作者以更广阔的视野对原著作了重大修改,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朝着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孔子这个目标迈出了新一步。书前所附画像,冠之以《布衣孔子三十而立像》,寓意颇深,耐人寻味。书后附有孔子年谱、人名索引、文献索引和词语索引,为读者阅读提供方便。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易》经中,有六十四个不同的卦名。《易》经是按中国古典哲学道理,在尚无文字使用的历史上,先依阴阳对立统一之规律创造出阴阳爻,再按天道、地道、人道、时变编制出卦画,运用“象术”(不是“象数”)命称不同的卦名,以象征不同事物及事物变化规律而表达哲理的。

作者简介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内容简介

上卷:上卷叙述卢梭于1712年出生之后到1742年来到巴黎之前的生活。其中,第1章写他1712年到1728年,亦即16年的生活;第2章写1728年3月到同年12月,亦即9个月的情况;第3章是写1728年12月末到1730年4月底,一年半时间;第4章是1730年4月底到1731年10月初,共17个月;第5章和第6章,是从1731年10月初到1741年秋天,两章共包括10年的时间。[1]

下卷:第7章是写1741年秋到1749年夏,前后共8年;第8章从1749年秋到1756年4月,共6年半;第9章从1756年4月到1757年12月末,共1年半的时间;第10章从1757年12月末到1760年12月末,前后3年;第11章从1760年12月末到1762年6月,共两年半;第12章,从1762年6月到1765年10月底,共3年半。下卷主要是写作者在巴黎的生活,写他同百科全书派的关系、与他们的恩恩怨怨以及他的几部重要作品的创作。[

作者简介

罗宾斯,J.Jerome Robbins(1918~)美国芭蕾演员、编导。1918年10月11 日生于纽约。1937年作为话剧演员首次登台。1940~1944年加入芭蕾剧院。1949年任纽约市芭蕾舞团艺术指导,长期作为G.巴兰钦的主要助手,继承和发扬了巴兰钦的艺术风格。1944年罗宾斯创作第 1部作品《心驰神往》。1958年他创作的音乐舞剧《西城故事》,于1962年拍成电影,获奥斯卡金像奖。他的创作特点是:能敏锐地捕捉住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底层的典型生活,把具有美国风格和特色的生活动作溶化进古典芭蕾之中,又富于幽默感。他善于通过人物的动作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舞剧的情节和情绪。他的主要作品还有《水兵上岸》(1944)、《牧神的午后》(1953)、《协奏曲》(1956)、《婚礼》(1965)、《晚会上的舞蹈》(1969)等。1962年,罗宾斯荣获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奖。1981年率自己的芭蕾舞团访问中国。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最畅销的组织行为学教科书之一,被全球500多所大学选作教材,受到世界各地管理学界师生和企业界管理者的好评。

本版在保持了以前版本优点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如增加了“情绪和心境”一章,增加了对于影响工作满意度要素的讨论,增加了个人与组织匹配的新内容,并且内容更加实际,几乎每个概念和理论都有现实中的故事来诠释和注解。

本书内容经典,篇幅适中,非常适合作为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教材,也可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在职学习和培训用书

作者简介

帕克·J·帕尔默是一位作家、教师、活动家。他独立地从事关于教育、共同体、领导、精神和社会变革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他的工作囊括了很多机构——高等院校、公立学校、社区组织、宗教机构、公司和基金会。他是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的资深会员,费兹尔研究所的高级顾问,也是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教师养成计划的创立者。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作者以轻松的文笔,探讨教师的内心世界。观念发人深省,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的启发。本书英文版是亚马逊网站五星级畅销书之一。

作者简介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如果说皮尔士创立了实用主义的方法,威廉·詹姆斯建立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那么,杜威则建造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学、艺术、宗教伦理、政治、教育、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诸方面,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内容简介

本书系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一部堪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相提并论的巨著。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融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性为一体,可供教育工作者参阅。

作者简介

铃木镇一(1898-1998):生于日本名古屋市,父亲曾经创办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小提琴厂。铃木镇一在东京完成学业后,留学德国柏林,跟随卡尔·克林格尔教授学习小提琴演奏8年。1928年与妻子回到日本,开始演出和教学活动。与三个兄弟组建铃木四重奏乐队之后,他发现了年龄幼小的儿童都具有学习潜力,随后创立了世界著名的“才能教育研究会”(Talent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铃木镇一主张通过儿童早年良好的音乐教育,培养个性优雅、才能卓越、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他的教育理念引发了世界范围的教育革命。[1] 内容简介

本书以音乐神童莫扎特为契机,对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进行探讨,以作者的“铃木教学法”为指导,阐述了儿童对乐器的最初认识、音乐对儿童大脑潜能的开发,及音乐教育与孩子一生的关系等。[1]

作者简介

克利福德·格尔茨,1926年出生,美国文化人类学家、修辞家、符号人类学和释义人类学倡导者,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格尔茨以其《文化的阐释》、《爪哇的宗教》、《地方性知识》等著述影响了人类学界内外的众多学者,被誉为二十一世纪一位“具原创力和刺激力的文化人类学家,也是致力于复兴文化象征体系研究的知识运动的前沿人物。” 内容简介

虽然重新定义文化是我作为人类学家最持久的兴趣,但是我也在经济发展、社会组织、比较史学和文化生态学领域里做了一些拓展——为了避免离题太远,本书就没有反映这些关注。因而,我希望,这一组论文看起来就像是一篇通过一系列具体分析而得来的论文,不要仅仅是一种“尔后我写道„„”这样的对有些漂泊的职业生涯的回顾。这本书要进行论证。

作者简介

帕蒂·惠芙乐(Patty Wipfler),1968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奥西丹特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的研究与实践。她认为,为了让孩子在童年和少年期人格和心理健康成长,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为了能很好地倾听孩子,父母们自己也需要得到倾听。1988年,她在加州创办了一家专门为父母服务的机构,为父母们在如何更好地抚育子女方面提供咨询与培训。惠芙乐已为父母们编写了十几种读物,发行二十多万册。这些读物已经或正在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其他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1 内容简介

《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第2版)》要告诉父母们的最核心的一点是:你们有能力帮助孩子处理各种负面情绪,让孩子有更好的注意力去认知、学习,为友谊、合作和欢乐敞开自己的心胸。《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第2版)》还会为父母们提供一些基本思路帮助维系亲子之间的珍贵关系,其中有关如何倾听的方法不但有助于减轻孩子的烦恼,同样有助于减轻父母的烦恼。[

作者简介

约翰·格莱德希尔作者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内容简介

约翰·格莱德希尔作者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权力及其伪装——关于政治的人类学视角》是其主讲“政治人类学”课程的教材。本书是作者从广泛的经验事实中成功地提炼出政治人类学的各种主题和理论焦点,并赋予它们以鲜活的生命力,所涉经验事实范围覆盖全世界,作者的论证是批判性的、令人信服的,是一本很好的政治人类学导论书。

作者简介

弗格森(JamesFerguson),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人类学系副教授,著有《反政治机器:莱索托的“发展”、非政治化和官僚权力》(剑桥大学出版社,1990年),他还同AnkilGupta合编了《文化、权力_和地方:批评人类学中的剥削》(杜克大学出版社,将出)。近期,他关注赞比亚(opperbelt的城乡关系和现代化定义。

古塔(Akhil Gupta),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近期将出版的作品为《后殖民的发展:构建现代印度中的农业》(杜克大学出版社),他还同James Ferguson合编《文化、权力和地方:批评人类"学中的剥削》(杜克大学出版社,将出)。最近他致力于在印度北部地区从事民族志调查。[ 内容简介

《人类学定位》内容源于一次名为“人类学与田野:学科构成的界限、范围与基础”的学术会议,这一会议于1994年2月19至20日在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召开。这次的会议主要由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文化研究中心和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主办,但同时还受到了斯坦福大学艺术和科学院、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人类学系以及社会科学学院的资助。我们衷心感谢这些支持,并特别感谢人类学系主任George Collier先生、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Anne peck

作者简介

纳日碧力戈,1957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所长[1],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2012~),国际萨满研究会副会长(2013~)。原美国明尼苏达州卡尔顿学院珍尼-拉菲尔·伯恩斯坦亚洲研究及人类学讲座教授。贵州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是在京部分社会文化人类学者通力合作的成果,反映了学术对话、反思、继承、创新的学科趋势,是有关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全球化和地方化的辨证思考。全书共有十二章,其内容包括: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文化与21世纪;美英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时空变迁;人类学:理解与应用;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历史的回溯;从学术传统看中国人类学的新格局;汉族的家族与村落:人类学的对话与思考

作者简介

作者:(英)马纳德译者:王建民刘源等

内容简介

《人类学历史与理论(修订版)》包括了人类学的先驱者、各种各样的进化论、传播论和文化区域理论、功能主义与结构-功能主义、行动中心理论、过程论和马克思主义观点、相对论的多种面目、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以及最近的阐释论和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作者阿兰·巴纳德现任南非开普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兼任爱丁堡大学社会与政治研究学院教授。他曾著有《亲属关系研究的探索实践》、《南非的猎人与牧民》等,并与乔纳森·斯潘塞合编《社会文化人类学百科全书》。

作者简介

《人是如何学习的》是美国国家研究院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教育委员会学习科学开发项目委员会主持的一个课题,由国家科学院和美国教育部基金资助,参与者有16位国际著名的学习研究专家教授,分别来自美国1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该课题以原有的学习研究为基础,借助学习科学的最新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多维的研究,历时两年,最后以论著的形式发表

内容简介:

阅读本书的经历,将是一次学习爱的技巧与接受爱的训练的过程,它给了你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指引你切身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通过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帮助你和孩子建立起一个能够快乐交流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父母配合。掌握了“如何说?”“怎么听?”的技巧,就能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与孩子达成美妙的交流沟通,让孩子在您的引导下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

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美国最畅销亲子教育书系作者。阿黛尔·法伯,本科毕业于美国皇后学院的戏剧专业,获学士学位,又在纽约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她曾在纽约市的高中任教8年。

伊莱恩·玛兹丽施,本科毕业于纽约大学,获舞台美术的学士学位,毕业后创建并指导了格罗斯维诺尔和雷诺克斯·希尔社区活动中心的儿童节目。她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画家和作曲家。

法伯与玛兹丽施都是三位孩子的母亲,她们已被收录于美国名人录。[

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 桑新民

内容简介:

社会契约论(法文:Du Contrat Social,又译《民约论》,或称政治权利原理)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于1762年(壬午年)写成的一本书。《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逐步废除欧洲君主绝对权力的运动,和18世纪末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帝国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争。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及两国的宪法均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民主思想。

作者简介: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 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 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作者简介:

菲利普·杰克森(Philip W.Jackson,1928—)[1],美国当今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现为芝加哥大学教育与心理系“大卫·李·西林劳杰出贡献荣誉退休教授”。发表过诸多著作,包括《课堂中的生活》、《教学方法与传统》、《约翰·杜威与哲学家的任务》等。

内容简介:

《什么是教育》,是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杰克森。作者在书中总结了自己对“教育”的思考,主张从第一线的教学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来思考教育的本质,主要教育应该是“道德”的,教育从根本上属于一项道德事业,教师与学生都应当成为“更好的人”。

内容简介:

《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英文名: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是1793—1794年作者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1793年夏天开始写作,1795年经整理出版,并发表于《季节女神》上。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这些书简成为了现代性的审美批判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

作者简介:

席勒(1759—1805),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歌德并称为“德国最伟大的作家”,死后与歌德合葬。席勒与歌德的合作创造了德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十年,他的《欢乐颂》被贝多芬谱为《第九交响曲》四海传唱,他以美学为依托思考了人性的完善、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改良。席勒的著作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从蔡元培到郭沫若,从鲁迅到田汉,从王国维到朱光潜、宗白华,无不推崇他的思想成就、受到他的直接影响。

内容简介: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作者简介: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内容简介:

整个成书过程约四十年之久。

本书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礼记·中庸》)的现代版。所谓 “天命之谓性”也就是对于生命来讲,活着比死要好,这是天命。为什么?谁也说不清。快乐比痛苦好,这也是天命,天命如此,本性如此。“率性之谓道”,意思是说顺着本性做,这就是生活之道。本性由天命而来,我们的生活之道只能这样。

作者简介:

张中行(一九0九年一月~二00六年二月),曾用名张璿,著名语文学家、散文家。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一九三一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一九三五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曾教中学、大学、编期刊。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任编辑、特约编审。著作先后出版有《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作文杂谈》《负暄琐话》《文言和白话》《负暄续话》《禅外说禅》《诗词读写丛话》《顺生论》《谈文论语集》《负暄三话》《说梦楼谈屑》《横议集》《说书集》《流年碎影》《说梦草》《散简集存》等。张中行博学多识、造诣深厚,加之阅历丰富、治学严谨,其著述,谈学问以探赜索隐的知识性见长,书杂感以揆情度理的哲理性取胜,均以其真情、真知、真见,有益于世道人心,因而颇为学术界和读书界的人们所喜好,并成为当代杂体散文创作的代表性一家。

内容简介: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念自引进以来,影响了越来越多的父母及教师,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不但意味着本书9年前第一次出版时的7个教育预言一一得到应证,更重要的是,它说明,所有中国家长都应该读完《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这本“教育孩子的教科书”。作者简介: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年4月27日–1903年12月8日),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他为人所共知的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所提出一套的学说把进化理论适者生存应用在社会学上尤其是教育及阶级斗争

内容简介:

本书有一百条给老师的建议,内容充实,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书中的一百条建议,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是本教育经典书。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B.A.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内容简介:

美国的教育发展是一个奇迹,从独立建国至今不过两百多年时间,却一跃成为教育超级大国,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本书全面而重点诠释了美国素质教育的标准、唤醒教育、玩的教育、潜能开发、情商培养、德商教育、情感教育、能力教育、财商培养等素质教育的几大方面。同时,每个方面都具有生动鲜活的案例、详尽的分析和知道方法,语言简练朴素,内容兼收并蓄,以期对中国的家长、教师有所启发。[ 作者简介:

黄全愈生于柳州。土插队,洋插队,打短工,“磨”洋工,老三届,77级,工农商学兵(如果黑五类的红卫兵也算“兵”的话)全都沾边。抓锄头三年,拿榔头七年,“走读”四年。1982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赴美国讲学,1989获美国Villanova大学“人的组织与管理科学”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美国Miami大学“教育管理学”哲学博士学位。旅美教育学专家,现在迈阿密大学任教。近年,又挽起裤脚“下海”当儒商,在美国办了间叫“HCK”的公司——其实还是殊途同归,周旋于中、美的教育和文化交流、企业管理、人才培训等教育“本行”。

内容简介:

开篇便阐释了由霍布斯、卢梭、马克思和涂尔干等人提出的经典理论观点;随后的章节讨论了功能主义、经构主义、互动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概要最后还描述了社会生态学与后现代主义争论的范例。莱顿教授有详细的案例研究勾勒出了各种理论观点何以形成对特定的人类社会充分而有说服力的描述。

作者简介:

罗伯特·莱顿

内容简介:

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困难就是,必须想方设法意识到课堂里发生的所有错综复杂的行为。现代教学课堂,包括信息加工、决策、学生对一般知识及其课堂教学理论的应用。因而,我们在本书中探讨了教师所运用的各种各样的方法:用于增强和提高思考能力的方法,用于进行课堂决策的方法。我们相信,当教师清楚意识到课堂里发生了什么事并且能够监控自己的思维和决策时,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和个人目的。

作者简介:

陶志琼,教育学博士,宁波大学教授,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内容简介;比较教育学史

作者简介:

王承绪(1912-2013),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民盟浙江省委原常委,中国比较教育学创始人之

一、教育家、浙江大学教授、比较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193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并留校任教,1938年赴英留学,曾任诺丁汉大学讲师和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精通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多国语言。1972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后,王承绪是中国政府首批派出的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的学者之一。2003年,王承绪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革新终身成就奖”,成为全球唯一获此殊荣的教育专家。

内容简介: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 第一种

文化进化论 第二种

文化传播主义 第三种

功能主义人类学 第四种

文化模式论 第五种

荷兰结构主义 第六种

文化与人格的理论 第七种

新进化主义 第八种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第九种

结构主义 第十种

生态人类学 第十一种

象征论 第十二种

认识人类学 第十三种

解释人类学 第十四种

文化符号学 第十五种

现象学和人类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我的教学生涯:溉中华兮增国光》是一本传记文学著作,回忆了著者从幼年、中年到老年的学习、工作直至退休后的全部活动。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精选影集。第二部分为文字记述,共分十章,包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负笈岳云奠定基础,跨越两湖投考武大,院系调整来到华工,历经劫难意志更坚,编著高峰奖状频传,复出工作竭尽全力,交叉学科创新研究,桃李芬芳四海五洲,夕阳看好和谐亲情。

著者的座右铭是学问思辩、攻必求克。最渴望的人生目的是求知和奉献。最大的幸福是团结协作、事业有成。最经常的业余爱好是阅读文学著作、欣赏文艺表演、观看体育比赛和学习诗词写作。健康长寿的奥秘是重视食疗、坚持运动。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是在湖南岳云中学、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度过的。

作者简介:

斯霞,当代初等教育女专家。曾名碧霄,浙江诸暨人。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小学特级教师,当选过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曾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2004年1月12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4岁。斯霞老师毕生从事小学教育,为教书育人倾尽心血,贡献卓著。

内容简介: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作者杜威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我们怎样思维》和《经验与教育》是杜威的两部代表作。它们围绕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经验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述,深刻反映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于了解和研究杜威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约翰·杜威(John Dewey),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教育学家之一,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涵盖逻辑学、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哲学、美术和宗教。他的学术著作甚丰,仅目录就达125页,主要代表作有《民主与教育》《哲学的改造》《人类本性及行为》《经验与自然》《确定性的追求》《艺术即经验》《逻辑:探求的理论》《公众及其问题》《人的问题》等等。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世界教育名著近百部,其中许多篇目没有中译本。有代表古典教育理论的夸美纽斯的《美育学校》、洛克的《教育漫话》等,有代表现代教育理论的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加塞特的《大学的任务》、富尔等的《学会生存》、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等。

作者简介:

单中惠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1965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长期从事外国教育史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学术方向:外国教育问题研究,西方教育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面对浩如烟海的西方学术经典,任何人竭毕生之力也无法读尽。由各学科权威学者主编的西方学术名著提要丛书,为读者铺就了通向西方学术殿堂的捷径。《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以简洁明了的文字介绍了西方心理学名著50部,《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一方面探讨了科学心理学的涵义及其诞生过程,另一方面围绕心理学传统主题或分支,对各学派进行比较,既评介了心理学各领域中的经典研究,又指出了各领域的新近发展趋势。

《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介绍的心理学名著可分为3类,分别是:系统研究西方心理学的理论与历史的权威著作、现代西方心理学奠基人的代表作、现代西方心理学各派别主要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杨鑫辉,男,中共党员,1935年7月11日出生于萍乡市湘东镇,1954年考入华中师江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分配到湖南耒阳师范,1965年,回到萍乡中学教语文,1979年12月,回到江西师范学院学习心理学,1995年调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教科所所长、心理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江西省人大代表、省心理学会理事长、省专家联谊会副理事长、省科协常委、省社联常务理事、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客座教授等。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省重点学科心理学科带头人,校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兼评议组长。为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全国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委会主任,全国维果茨基研究会顾问,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人·机·环境专业委员,《心理学报》编委,《心理学探新》名誉主编,《心理世界》顾问,江苏省心理学会高级顾问。

内容简介: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是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作者简介:

夏建中,1952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基地专职研究人员。曾先后在日本庆应大学、关西学院大学、筑波大学、早稻田大学、立命馆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囤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休斯敦大学、波特兰大学、乔治·福克斯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和比利时欧盟委员会等大学和机构进行研究、讲学或学术交流;并且是美囤富布赖特访问研究学者和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高级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学和社区研究,出版和发表多部专著、译著以及数十篇论文。

内容简介: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是由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凯罗琳·爱德华教授、美国麻州大学分校莱拉·甘迪尼教授、美国麻州大学分校乔奇·福尔曼教授合著。此书是对瑞吉欧·艾密莉亚的教育取向进一步的反响。它比较全面地从历史层面、哲学层面、环境设施、课程与教学法、教师、家长、组织机构等方面作了全方位的介绍。同时也描述了瑞吉欧·艾密莉亚的教育在美国课程的延伸和应用,反映出人们对瑞吉欧·欧密莉亚的教育取向的强烈兴趣和深刻的思考。

为了使中国的幼儿教师们能更多、更迅速、更方便地了解有关瑞吉欧·艾密莉亚教育的信息,我们认真阅读和研究了它的精神要领,用较为简明的语言,对此书进行择要的分析和解读。目的是希望将瑞吉欧·艾密莉亚的教育精神更准确、更深入地向广大幼儿园教师、幼儿教育工作者作介绍。

作者简介:

屠美如

1933年5月出生,江苏省常州市人。195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幼儿教育系。

内容简介:

《小地方,大论题: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主要内容: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的中国人需要人类学视野,越来越急迫地关怀世界议题的中国社会科学需要人类学视野。有鉴于此,我们把编译这套丛书既作为一项专业工作,也作为一项社会使命来操持。

这套丛书与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是姊妹关系,都是想做基础性的学术工作。那套书主要翻译人类学大家的原创性代表作,尤其是经典的民族志;这套书定位于介绍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知识,例如人类学的概论、多国的学术发展史、名家生平与学术的评介、人类学的分支学科或交叉学科。’我们相信人类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我们这个译丛要做的是着眼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来介绍人类学的基础性知识。若希望人类学在中国发挥基础性学科的作用,目前中国的人类学同仁还要坚持从基本工作着手。

作者简介:

托马斯·H·埃里克森(Thomas H.Eriksen),挪威奥斯陆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多年来一直关注政治、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等问题,已出版多部社会学著作及相关主题的书籍。因为个人亲身经历了信息革命带来的不可预料的后果,遂决意写作此书,分析和阐释当下社会发生的一切。[

下载《教育论著百篇》读后感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论著百篇》读后感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1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

    读教育论著心得体会

    郏县新世纪小学郑桂珍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和《爱的教育》,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

    读教育论著心得体会

    读教育论著心得体会 张彬 最近读了《中外教育名著导读》。在这短暂的几周里,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几周里,我感觉成长很快。眼睛里开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以下就是......

    教育论著读书心得

    让合作成为有效的学习方法 ——记我的读书心得 泰来农场学校金晓磊 为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在本学期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徐世贵编著的《新课程世事难点......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1 大学时在学校那座十二层图书馆里,不经意间在一个角落里瞟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当时并没有在意这本在图书馆里安静的陈......

    读教育论著心得体会

    读教育论著心得体会 读教育论著心得体会1 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导读》一书后感触颇多,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科学,为什么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1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专家,他在大量理论和实例研究基础上从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提出了幼......

    教育教学论著《学记》

    教育教学论著——学记 【简介】《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