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万人迷教师养成宝典》读后感
《万人迷教师养成宝典》读后感
——怎样激励没有动力的学生虹桥二小任乐
没有动力的学生总是没有成就感,反之,没成就感也缺乏动力,书中说“学生之所以缺乏动力”是因为他们没有被激励。
通过课堂观察我发现,美术课不是所有学生的动力是持久的,班级里只有绘画相对优秀的少数学生学习动力较好,处于中间层次或能力较弱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激励,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
美术学科与数学语文不同,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水平提出不同的创作标准。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在造型、构图、色彩等专业方面高要求,能力弱的孩子要根据其不同阶段的进步程度,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创作要求。例如,5年5班的王俊杰同学,性格内向、胆小,绘画基础很差,每次都是其他同学已经开始进行创作了,他却迟迟不肯下笔,摸着小脑瓜,很犹豫的样子。分析原因,首先他的先天造型能力就弱,其次,他也希望自己做的好,对自己的要求超出了本身的能力范围,我意识到此时的王俊杰更需要被激励,我先从给他建立信心开始,当他勇于下笔时,哪怕他画的再糟糕,我都要表扬他的勇气,让他知道勇于下笔,大胆实践是成功的第一步。建立了初步的信心后,接下来在创作方面逐步提出要求,不断鼓励,造型从简单到复杂,表现内容从轮廓到细节,色彩从单一到丰富。现在,他已经能独立完成作品,造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书中说:“因材施教,这是他得到成功感的唯一途径”,对于需要
被激励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可能他的作品看上去很凌乱,但他的作品却很有创意,有自己的想法。不仅可以从作品上给学生激励,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学生的表现,比如,他能积极带美术用具,他的听课态度很认真,他能积极发言,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材施教,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激励,同学们的学习动力一定会得到提到。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句书中很耐人寻味的话:“教师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而是你在他们的心中点燃了多少火种。”
第二篇:万人迷教师养成宝典读后感
《万人迷教师养成宝典》读后感
虽然是匆匆的看了下这本《万人迷教师养成宝典》,但其中对我的启发是非常多非常大的。小时候其他班级小朋友都非常羡慕我们班级有一个这么完美优秀的班主任,我的班主任可以说就是一个人人都喜欢的万人迷老师。现在我自己也成为了一名老师,我也想要成为一名像他那样的万人迷老师,但是在在很多的时候总是力不从心,对于一个班级的组织活动与教学过程中,经常是让我措手不及,计划好的情况总是会变得乱七八糟的。看到《万人迷教师养成宝典》这本书我很希望通过它来实现我的希望。
但是,一篇篇读下来,发现书中并没有告诉我如何成为一个“万人迷”,而是不断地告诉我在面对相同的情形时,一般的老师是怎么做的,优秀的老师又是怎么做的。让我万分惊讶的是,当我字字句句仔细读下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就是书中那个“一般的老师”,包括处理问题时说的话,当时当刻的心理,都让我有一种似乎无法遁形的感觉。心中既万分愧疚,又感到庆幸无比,因为,我至少现在正面对着自己的错误和缺失,而且我也可以依据优秀老师们的做法来一一订正我的行为与教育方式。
看完这本书后我首先感到的就是要坚持,对于教育孩子最最重要的是要有无限的耐心,很多时候面对孩子非常得崩溃,书中说:“最卓越的老师通常也是最开心快乐的老师,没有自怨自艾,只是真正爱着他们正在从事的职业,即使很多事情超出他们最初的计划。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上面,而不是怨天尤人”。是呀,我们老师平时工作琐碎,班级人数超编,新教材的运用,独生之女的个性等等,使得我们现在的幼儿老师身心及其疲惫。碰到同事经常埋怨这个孩子不乖,那个孩子顽皮,班级的孩子们浮躁,新教材的不适应,造成老师也浮躁,每天发火,生气自怨自艾,整天忙忙碌碌,但看不出自己工作的成果。看完这本书后,使我懂得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工作中没有抱怨,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要努力学习新的理念,适应时代的发展。做一个最开心的老师,如果在工作中碰到困难,也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上面,而不是怨天尤人。
书中写到:“和蔼而严肃地解决问题。你可以批评这个问题本身而不是攻击这个人。学生越不能自控,有效的老师就应该越能控制自己。有效的老师都认为,无论如何,朝学生怒吼都不是一种正确或有效的方法。”读到这里,我也不禁想到自己平时的表现和处理问题时的不冷静,如书中所言,我也往往是以怒吼来企图控制混乱或吵闹的局面,殊不知,这样的教育行为与我们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书中则提到:“你可以选择你每天在教室的态度,然后学生会知道你的态度暗示着什么。你决定了课堂的天气阴晴。”的。使我们郁闷、悲伤、痛苦,我们也要伪装快乐,绝不能将这些负面情绪带到学校,更不能带到课堂中。对于学生,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用心去关爱、了解、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去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帮助他们找到信心、体会成功的快乐,让他们学会去爱和尊重。
我还知道了规范比纪律更重要,要想要课堂上高效高质的完成教
学质量只有给孩子做好规范,这样远远比在课堂上出现问题采取纠正要好得多多的多,在课堂上教育孩子的问题不仅浪费时间,也不会有预期的效果,过后孩子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的,但是如果放任不管的话后果只会更加的糟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再学习中学会提问,在阅读中学会启迪,学会思考自身的不足,将好的方法践行于教育中去。
第三篇:读《万人迷老师养成宝典》有感
读《万人迷老师养成宝典》有感
记得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现在我想说:“不想当优秀老师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当热,并不是每一名老师都能成为优秀老师,他们需要不断的磨练、不断积累经验、不断的总结…….。而我,作为一名新老师,从进学校的第一天起,我就下定决心,为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而努力奋斗,因为既然自己选择了老师这个职业,就绝不后悔。我自己更清楚地明白,优秀老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是我已做好了迎接困难,迎接挑战的准备。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于自己的经验不足,有些事情处理起来就显得不是很得心应手,有时会觉得有些无助。所以,现在摆在我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不断思考,总结方法,并要应用到实际教学和班级管理中。
利用课余时间,我积极与老师们交流经验,但读完《万人迷老师养成宝典》给我了更多的感悟、更多的启示。首先,这本书写的非常的详细,按照七个秘诀进行划分,每个秘诀又分为七个部分,这样的话,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的阅读,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其次,我还学习到一些行之有效的秘诀,这可以帮助我解决学校里可能遇到的大小麻烦。这些秘诀虽然简单,但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因为它们都是那些优秀老师所经历的真实故事。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其实并不难,关键要靠老师们的努力,要把老师这种职业作为自己事业,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万人迷的老师是可以“学”出来的,那些技巧是可以“传授”的。最后,我找到了自己与优秀老师的差距。一篇篇读下来,发现书中并没有告诉我如何成为一个“万人迷”,而是不断地告诉我在面对相同的情形时,一般的老师是怎么做的,优秀的老师又是怎么做的。让我万分惊讶的是,当我字字句句仔细读下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就是书中那个“一般的老师”,包括处理问题时说的话,当时当刻的心理,都让我有一种似乎无法遁形的感觉。我一边手心冒汗,一边又充满期待与探寻的兴致,心中既万分愧疚,又感到庆幸无比,因为,我至少现在正面对着自己的错误和缺失,当然我也可以依据优秀老师们的做法来一一订正我的行为与教育方式。
现在开始,我要从心态上,教学方法上,处事方式上改变自己的状态,去做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
第四篇:幼儿园教师《万人迷老师养成宝典》读书心得
幼儿园教师《万人迷老师养成宝典》读书心得
最近我看了一本《万人迷老师养成宝典》的书,确实是给我在幼儿教育的一个角开启了一扇门。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个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能。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做个开心快乐的老师
书中说:“最卓越的老师通常也是最开心快乐的老师,没有自怨自艾,只是真正爱着他们正在从事的职业,即使很多事情超出他们最初的计划。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上面,而不是怨天尤人”。是呀,我们幼儿老师平时工作琐碎,班级人数超编,新教材的运用,独生之女的个性等等,使得我们现在的幼儿老师身心及其疲惫。碰到同事经常埋怨这个孩子不怪,那个孩子顽皮,班级的孩子们浮躁,新教材的不适应,造成老师也浮躁,每天发火,生气自怨自艾,整天忙忙碌碌,但看不出自己工作的成果。整天看了这本书后,使我懂得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没有抱怨,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要努力学习新的理念,适应时代的发展。做一个最开心的老师,如果在工作中碰到困难,也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上面,而不是怨天尤人。
二、幼儿不遵守纪律怎么办?
“如果你班的孩子不遵守纪律怎么办?”。看了这节内容,使我更加深刻体会到怎样对待那些不遵守纪律的孩子。平时我们有很多方法做得错误的。现在才知道对待这些孩子不能这么做:1在幼儿违反纪律之后警告孩子。
2、因为幼儿违反纪律而让你自己失去控制。
3、让你的愤怒和挫败感决定幼儿违规后应采取的惩罚措施。
4、随意设立纪律。要这样做:
1、告诉幼儿,因为他选择了违反纪律,所以他就必须接受惩罚。
2、贯彻执行纪律极其惩罚措施。对于纪律和规范的秘密,非常简单,就是知道你要怎么做,然后坚持下去!教师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周围孩子的行为意识,因此,教师每一个细微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意识、行为习惯的养成,真如书中所言“教师的每一种行为背后都包含着对幼儿教育及儿童发展等问题的认识。”我想要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幼儿教师应该从细微之处去注意自己的行为,树立孩子的事无小事的意识去处理好每一件事,要学会换位思考,充分理解孩子。
三、教师不是教书匠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并不容易,而作为一名深受幼儿和家长亲睐的教师更不容易,其肩负着是无数人的希望和重托。对新时代的教师也无疑是一次对知识、教养能力、综合素养的考验,其中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就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
与反思中,我觉得幼儿园的活动设计,必须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出发点。教育活动设计应适应幼儿水平,对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既不可任意拔高,也不能盲目滞后。内容应以幼儿身心发展的成熟程序为基础,注重幼儿的学习准备。幼儿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活动设计应促进幼儿内部矛盾的产生并解决,促进幼儿尽早尽快地获得发展。教师不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幼儿今天知道了什么,明天将学会什么,而应该着重考虑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如何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学习,以及该活动会对幼儿的发展起什么作用等方面。
教育活动设计的生活化,就是要使幼儿园的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义。要求选择符合学前儿童学习的生活经验,把富有教育价值的内容纳入教学之中,增加教育的人文精神。众所周知,对幼儿来说,生长是重要的,他的发展是随着生命运动而进行的。儿童在自己的亲身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学习,由此获得各种生活知识,习得人际交往的经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园的活动设计,应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遵循生活化的原则。
四:怎样让每一个幼儿都觉得他是你的最爱
当一个孩子要从家庭进入幼儿园时,总是有很多的问题会出现,比如情绪不稳定哭闹的、注意力不集中、挑食、身体较弱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等一系列问题强烈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随机应变”,最好能拥有像孙悟空般的72变。既然没有悟空那种能耐,那就只有看书吸收本领了。碰到孩子如果哭闹,要是以前我便会跟孩子进行移情情绪,但是如果移情还是不管用时便只是用放任的态度处理,让他一个人冷静会。看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孩子也有自己的情绪,正确引导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很重要。老师首先要对这个情绪进行识别,深入的了解观察这个情绪产生的原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首先鼓励幼儿将事情表达出来,一般我们常见的有移情情绪的方法,其实让幼儿宣泄情绪也很重要,让幼儿用活动来发泄不愉快的情绪,如让他去踢球、跑步、跳跃、大声吼叫等,在剧烈运动中将积累的情绪能量发散到其他地方。而且也要避免经常问幼儿不愉快的事情。通过阅读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门,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人的一生有很多的门需要开,既然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要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寻找更多的钥匙„„
对此,幼儿教师应有足够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一视同仁,公平施爱,不能凭自己的好恶厚此薄彼。否则,一些孩子得到偏爱,一些孩子受到冷落,就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后果:得到偏爱的孩子容易形成处处不同于他人的优越感,助长许多不良习惯的形成;受到冷落的孩子往往会灰心泄气,感到失望,无助和自卑,致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难以摆脱的阴影。这使我深深认识到:对幼儿的偏爱和冷落,会带来不少负而影响。正确的态度是,力戒偏向,充满热情地去爱每一个幼儿。
五、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在每一次活动前,我都会对前一次的活动进行反思,想想自己是否与孩子亲近尊重了孩子的发展;是否适时的介入活动,有效的引导幼儿;是否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做出了及时的反馈„„除此之外,我还会对孩子在本次活动中的一些表现进行估计,孩子对这个游戏的兴趣会怎样,是否会出现比较激动的场面,一旦出现该怎样较好的引导;回答问题时孩子会回答哪些方面的内容,考虑各种答案的可能性等。我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提高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活动中我常常会对孩子的一些表现、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调整。我认为教学后的反思更为重要,它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提高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因此每一次活动之后,我都会对活动中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否恰当、与孩子的关系、眼中是否有每一个孩子、指导策略是否正确、对孩子的表现是否及时反馈等进行反思,总结本次活动的优缺点,使其成为今后活动的一个借鉴,通过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要不断加深对反思深刻含义与重要性的认识;也让我了解到,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究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如目标、内容、组织、教学策略、师幼互动等,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调整,需要反思的问题不一定是单纯的“不足”或“缺陷”,也可以是在以幼儿言行为镜反思自身问题深刻剖析其行为背后的理念支持,挖掘思想深处自己也许从未意识到的观点信念,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进而从调整改善自身教育行为做起来影响幼儿,实现与幼儿的良性互动。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就是要在学习中学会提问,在阅读中学会启迪,在写作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做人。
第五篇:教师宝典
班主任兵法---当老师的看看绝对有好处
来源: 郝惺志的日志
班主任兵法(完全版一)
一、引言
学生最佩服的教师是什么类型的?让学生服气可以依靠做事公正,让学生佩服只能依靠教师的智慧了。师生是分属不同阵营的,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战”之中,如果能够智胜一筹,以智取胜,学生会甘愿做你的“手下败将”的!既然要以智取胜,我们就不能不依靠军事思想,军事思想中有大智慧啊!
二、自保第一
一切军事思想的最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多地消灭敌人,尽可能多地保存自己。自保得比较好的老师通常都是有一些“绝活”的。
除了在专业上能镇住学生之外,教师的幽默感也是学生很看重的。幽默的教师通常都很受学生的欢迎。其实,不仅学生欢迎,人民群众都喜欢幽默的人。学生每天读书也挺累的,碰到一个上课乏味的教师确实没劲,如果这教师还经常骂人,不逆反才怪。所以,既然学生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我们就努力培养一下自己的幽默细胞吧。
三、攻心为上
孙子兵法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是一条至高无上的原则。也是一切兵法的核心思想,鄙人认为,这也是一切学生工作的核心思想。
那么,何谓攻城,何谓攻心呢?攻城,乃是以武力去征服之,比如:我们碰到学生做错了事,抓到办公室里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如果学生不服气,接着骂,必要让其服帖为止;我们要让学生学习,以强力胁迫之,对于不认真学习或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施以高压政策,必要让其崩溃;教师以自己的理解去要求学生,规定学生必须要做的事情,全然不顾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对于不同意见,千方百计打压之,必要时祭出校纪校规或请家长来校等法宝,定要让学生就范。由于教师是强者,学生是弱者,攻城之术乃是以强击弱,教师很容易就取得胜利,因此,广大人民教师甚好之。
可是,攻城是有副作用的,而且副作用极大。首先,学生总是要反抗,有些是表面反抗,更多的是默默地反抗。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相当严重,教师若采用强攻的办法,学生即使最后就范了,心里必不服气,由此会造成学生的心灵扭曲,从长远看,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与健康发展不利。其次,攻城的过程中,教师也会有损伤。由于是硬攻,教师难免发火,怒火伤身,急火攻心,加之学生再有反抗,急切之下,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于是,身不由己,口不择言,一片爱生之心付之东流。教师一旦控制不住自己,有了不当言行,最终反而伤及自己。攻心就不同了,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思索学生的动机,站在学生角度体会学生的感受,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使用的办法通常都比较缓和,但是正好击中学生要害,犯了错误的学生,不但乖乖认错而且心服口服,教师的任务通常也能很好地贯彻下去。学生的行为表现完全出自自愿,并非老师强迫,但却是老师的目的。
因此,我们主张,学生工作,只可智取,不能硬攻。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攻心,首先要能控制自己的心灵。有一些老师,自己情绪失去控制,当众与学生发生冲突。为师者决不可如此,否则必败无疑。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使自己的心灵象天空一样开阔。
攻心,还得了解学生心理。不了解学生心理,你如何去攻呢?所以教师要研究学生,要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切忌想当然,以及之心,度人之腹,目标不明,方向不清,就开火进攻,到头来,一无所获还是好的,学生离心离德害莫大焉。
攻心,一定要善于随机应变。学生的心理是千变万化的,在一些具体场景中,常会有突发情况发生,当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时,教师一定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策略,方可牢牢锁定目标。青少年的心灵是敏感而脆弱的,同时,也十分地多变。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因素也有很多。教师不是圣人,也不一定能够洞悉一切,计划没有变化快,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就更加显得重要了。
要知道,我们教师所试图改变的,不是学生的身体,而是学生的心灵。所以,攻心乃是第一要务,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
有些教师,运用了错误的方法,比如说体罚。有些体罚,确实有震撼学生心灵之功效,但是更多的体罚,只能使学生情绪更加对抗,心理更加逆反,这与我们的攻心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体罚就如同攻城一般,学生即使被征服,教师也会付出一定代价。本着保护自己的的原则,我们反对使用体罚,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
那么,对于个别特别顽劣的学生,难道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非也。错误是得用心灵去认识的,有效的惩罚也一定是触及心灵的。因此,若是真的要惩罚学生,心罚才是最厉害的惩罚!
譬如说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就是一个很好的心罚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不公正的表扬与批评是很大的心罚,他会不理解:为什么老师表扬别人却不表扬我?为什么老师对我的进步视而不见?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事情?老师为什么不批评我?教师的不公正的态度会在学生心中激起巨大反响,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种心罚。
譬如说教师对学生的故意冷落。有人说教师对学生的冷落是对学生最残酷的惩罚。此言不虚。人人都有被肯定被重视的需要,学生尤甚,如果明显受到教师的冷落,必定心中极为痛苦,此种惩罚,教师若能巧妙用之,效果与体罚不可同日而语。
这还不算,还有最大的心罚。曾有一人在报上登载寻人启事,寻找文革中教他的老师,原来文革之中他造老师的反,强迫老师跪在地上并把粪浇在老师头上。多年以后他事业有成但每想到此事却悔恨不已,不找到老师当面道歉便寝食难安。老师最终找到,已是白发苍苍。老人轻轻一笑,我不怪你,那时你还是个学生,不懂事。一番话,说得此人痛哭不已,羞恨难当,老师骂他一顿他反而会好受得多。可是就这么轻轻一句话,反而让人心灵受到更大的惩罚。所以最大之心罚乃是让学生自己意识到他所犯的错误,等到他幡然悔悟的那一天,羞愧难当之时,只怕地上如果有一条缝,他也会立马钻进去,而教师的宽容更会使他的心灵备受煎熬。
需要说明的是,心罚杀伤力极大,既是一种惩罚,教师要慎用之。若是使用不当,会对学生产生不可弥补的心灵伤害。对普通学生最好不要采用,对犯错学生也要偶一为之,而且,使用时最好在专家指导之下或是自己成了专家之后,以防误用。
一名教师,与其说他从事的是传授学生知识的职业,不如说他肩负的是改变学生心灵的重托。学生心灵改变的过程,是他自己体验、自己感悟的过程。其实,不需要很多,也就在那么关键的时候,关键的地方,我们稍微使一点点力,就可以使学生的航船纠正方向,加足马力,驶向光明美好的前方。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以此为准则,则我们的工作必将事半而功倍,无往而不胜。
四、战略战术
战略战术的最高原则就是: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重视对手。教师的对手就是学生。
走进教室,面对几十双眼睛,首先要有底气,要知道,不是你怕学生,而是学生怕你。在与学生的对视中要信心十足,不可以有目光的躲闪,因为你是教师,在战略上你要藐视他们。
许多教师,虽然教了几十年书,但是在底气这方面做的其实是不够的,举个例子,请他们在大会上面对全体教师发言,很多人都不敢讲或讲不来。我是敢讲的,而且侃侃而谈,我是这样调整自己的:我上台之后,会很冷静地看台下的人,我假想他们都是欠了我钱的人,我是来找他们要债的,而他们都还不出来,正在苦苦哀求我宽限几日。所以,我就是上门讨债的债主!有了这种感觉,我还怕谁?
可是,光有战略是不够的。还要有战术。有些教师,气势很足,对学生很凶,很严格。但是缺少工作方法。给他一个班级,纪律能摆平,教学任务也能贯彻下去,但是教育目标却很难实现。为什么呢?因为他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把学生当机器,忽略了他们也是活生生的有情感有生命的不同个体。还有一类教师,对学生工作充满热忱,也不乏爱心,试图对学生实施宽容与民主式的教育,但是缺乏对学生工作的艰苦性和复杂性的足够认识,他们同样把学生工作看的太简单了,他们虽然尊重学生,也鼓励学生,但是却不能令学生信服,对学生产生不了足够的积极影响,这是缺乏战术的表现。最终也会影响到教师自己的信心,战术的失败使得好的战略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优秀的教师,在做学生工作时,战略与战术是兼备的。高明的战略战术素养并非天生具备,而是后天习得的,什么叫“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重视对手”?为什么要“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重视对手”?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去体会,去琢磨。
战略上要藐视学生,他们不是你的对手。学生不守纪律了,你应该高兴才是,为什么呢?因为你又可以批评他们了,又可以显示你教师的作为了。一个好的教师,是有很强的求战欲的。如果让我去接一个差班,我会很兴奋,因为这样的工作有挑战性,如果我整天没事,班级的学生都很听话,我反而会闲的慌。战略上藐视对手,就是遇到任何情况,都要做到不慌。教师在学校里常常会碰到一些突发事件,有很多是在课堂上发生的,甚至在个别情况下,会有学生向你挑衅的行为,碰到这些情况,教师首先要做到不慌。为什么不慌呢?因为有底气,不怕,和学生相比,你一定是智胜一筹的。你是强者,他们是弱者。最最忌讳的是教师先乱了阵脚,碰到一点点小事就失了方寸,手足无措,举止适当,这样的教师难免要把事情弄砸,也必定要被学生轻视。
要做到战略上藐视对手,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仓中有粮,心里不慌。教师要不断地总结以往的经验教学,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技能,不断地思考以往失误的原因和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逐渐增强自己的信心。新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在碰到具体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不要着急,经验的积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错误,不断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要知道,办法总比困难多。经历的失败越多,教师也就成熟地越快,终有一天,你会发现,面对学生的时候,你已经心中有底,可以俯视他们了。
战术上重视学生,就是要尊重他们。因为你一旦不尊重他们,便会忽视他们,忽视他们的能量和能力,你要犯轻敌的错误,就要吃败仗。要打败对手,首先要尊重对手,这是一条原则。尊重学生,也就是要平等地对待他们,凡事以理服人,不要去压制学生。批评也好,表扬也好,务必要让学生心服口服。学生有思想情绪了,不要认为这是一件小事,一定要抽时间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千万不要有“小孩子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思想。否则,日积月累,等到学生的问题成为三尺之寒,酿成大错,后悔也就晚了。
战术上重视学生,就是要研究他们。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敌情不明,你如何打仗?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在决定动手做学生工作之前,一定要把情况了解清楚,并作好详细计划,不打无准备之仗。研究学生,还得尊重自然规律,要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知道各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不作违反教育规律的事情。
要做到战术上重视对手,教师必须勤勉,要关心学生,与他们亲近,要知道他们想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要经常参加学生的活动,而不要整天坐办公室里,离学生远远的。对于学生的变化,要及时予以关注,不要忽略学生一丝小小的变化。学生的一些反常的行为,一定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的,不能只看到表面,要挖掘深层的原因,设法打开学生的心锁,解开学生的心结。
对于学生的不良言行,教师要勇于指出来,有些教师,主要是副科教师,碰到学生违反纪律,睁只眼闭只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极端错误的,必然招致学生的轻视和不尊重,最终自食其果。遇到学生做了违反原则的事情,教师应该大义凛然,坚决与学生的不良行为作斗争。这是战略上藐视学生的表现。学生犯了很大的错误,也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一棍子打死。要怀有宽容之心。要知道,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难免要犯一些错误,这是正常的现象。要相信学生总是向上的,向善的,要对学生抱有期望。学生出现了反复,不要气馁,要有耐心,要鼓励他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学生的错误都是可爱的错误,现在的调皮大王将来很有可能是和你感情最深的学生。教师的心态要平和,要有主帅的胸怀与气质,这也是战略上藐视学生的表现。
在具体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则要讲究策略,光有大无畏的气概是不够的。教师要精心备课,要精心布置战术,要善于等待时机。教师要深谙因材施教的准则,要重视学生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能随机应变,具体情况具体处理,考虑问题要全面,做到要么不出手,一出手必得手。这是战术上重视学生的表现。
教师要冷静地看待自己的不足,要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对于不能做的事情,不去勉强做。自己失误或做错的地方,要勇于承认,而不是遮遮掩掩,或千方百计寻找理由。教师对于形势要有清楚地判断,特别是在学生情绪激烈的时候,不妨退一步,避其锋芒,而不是强行压制学生。平时,教师也要善于听取他人尤其是学生的意见,要学会反思,对于师生冲突和矛盾,教师要有承担百分之百责任的勇气,这也是战术上重视学生的表现。
学生毕竟还是可爱的,虽然有时候犯了很严重的错误,但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对孩子要有爱心,要理解他们。教师看学生的眼光应该是俯视的,这是战略的需要。学生犯的错误,教师不要耿耿于怀,要学会以德报怨,不要跟学生一般计较。对于那些迷失了方向的孩子,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另一方面,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也要保持高度警惕的头脑。学生的教育工作很重要,不能放任自流,不能轻描淡写,不能无为而治。这也是战术的需要。该执行的规章制度一定要执行,该有的惩罚一定要惩罚,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惩罚小的错误是为了避免他将来犯更大的错误。
战略与战术不是矛盾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常常说“大处着严、小处着手”,这里的大处指的是战略,小处便指的是战术。因此,我们做学生工作时,一方面要高瞻远瞩、胸有成竹,这是战略的体现;一方面也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是战术的要求。什么时候我们将这两方面都做好了,什么时候我们的工作就进入境界了。
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重视对手,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我们高水平高能力的体现。
五、阵地战
班主任接班的时间长了,师生之间相互会逐渐熟悉起来,在最初的试探过去之后,师生间会形成一种对峙状态。这种对峙状态永远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有些教师处理得巧妙一些,有些教师处理的笨拙一些而已。在这种对峙状态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每天都在进行着一些你来我往的“斗争”,这种“斗争”与军事中的阵地战非常类似,只不过学生工作的阵地战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的,但是如果我们认真观察,这个阵地的界限还是非常清晰的。
首先有校纪校规,其次还有班规。学生要是个个都很老实,从不违反纪律,那班主任可要谢天谢地了。但是这通常都是美好的愿望,学生中常常有那么几个不是省油的灯,总会给老师添那么一些乱子,要是教师方法不当,处理不力,班级弄得一团糟,纪律失控,教师的阵地也就全部被学生夺走了,教师只能接受失败的结局。除了守住自己的阵地之外,教师还得要进攻学生的阵地。教师总是有教学任务的,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的多,能吃苦的少。教师的教学要求往往要被学生打折扣,对于个别学习情况很糟糕的学生,教师就得使出一些手段了。除此之外,在一些突发事件中,教师也不得不面对一些难度很高的攻坚战,教师如果缺乏经验,仓促上阵应战,遭遇滑铁卢的事也是常常发生的。
对于教师来说,要守的阵地很多。以前的教师通常要守住“师道尊严”这个阵地,现在的教师观念比较开放,对此并不十分斤斤计较,然而教师毕竟还是教师,有一些底线是不能被学生攻破的。譬如说,我不大能容忍学生当面直呼我的名字,虽然我知道学生直呼教师其名也未尝不可,在有些地方有些学校那里甚至得到推广,但鄙人既保守又倔强,总是不能忍受,因此,这个就是我的阵地,我必要守住。其实,我主要是不能容忍学生不尊重教师,因此,学生在我面前直呼其他教师名字时,我也要加以批评,当然,如果有其他更加过分的学生不尊重教师之行为,我更是要与之斗争到底。
客观地说,教师要守住自己的阵地还是很容易的。相对于教师来说,单个的学生的攻击力并不是很强,教师可轻松战而胜之。但是如果教师面对的是一个学生群体,就要谨慎了,不能力拼,必须找个“战壕”躲起来,以以此作掩护。这个“战壕”就是师生间的距离,教师隔得远远的,藏在掩体或工事的后面,不用担心自己会有被学生射中的危险,对于胆敢来进攻的学生,来一个,灭一个,来两个,灭一双。
有人考试作弊?那是一定要按照校规或班规处罚的。违反一人处罚一人。断不可将首犯之人放过,否则,此人就成为你的软档,将来一旦对面有个什么风吹草动,他马上就被利用,来个里应外合,你的阵地不保矣!
要坚守阵地最好建一些坚固的工事,比如碉堡什么的。仅仅靠与学生拉开距离作战壕还不太保险,难保没什么冷枪打到你。因此还是躲到碉堡里安全。那么,碉堡怎么建造呢?我以为,最坚固的碉堡就是两个字:公正。教师只有恪守公正的原则,尽可以躲在碉堡里高枕无忧。要知道,这公正二字做成的碉堡,可是坚硬似铁,牢固如钢,学生是永远攻不破的。恪守公正原则的教师,即使暴露在学生中,也可高枕无忧,恰似穿了铁盔铁甲,不用担心会被学生的冷枪冷弹击倒。
说起这公正,也恰似一阵地,或者说是教师的底线,断不可以失守的,否则,你丢了这个阵地,必定兵败如山倒,此后,你无论如何进攻,都无法收复失地了。
阵地战,通常都是易守难攻,教师守住阵地也并不是很难,可是,进攻学生的阵地就不一样了。进攻分两种,主动进攻与被动进攻。高明的教师总是采取主动进攻之态势,在问题刚刚出现还处在萌芽状态时,一举进攻,将其扼杀。此时的进攻是容易的,只要看准时机,当学生并无防备且势力并未壮大之时,一击得手。譬如说班级中有学生说脏话粗话,此问题如毒细胞一般传播极快,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在只有星星之火之时,及时出手,采取断然措施,将其扑灭,并怀有高度戒备心理,以防复发。这种策略就如同集中优势兵力,在局部战场形成绝对优势,以强击弱。如果发现的比较晚,等到星火燎原之际,教师的工作就陷于被动了。
一俟班级真的出了突发性的大问题,教师只能被动地处理,此时的进攻称之为被动进攻。被动进攻由于学生方准备充分,且已经构筑好防线,对教师来说通常颇有难度。譬如班级发生偷窃事件,教师若此前毫无思想准备,且没有掌握任何相关情况,处理起来必定十分棘手。当然了,也正因为难,教师如能圆满处理这样的事情,成功攻破对方阵地,此战一定是十分经典的。我看过的几则著名案例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般教师先对全班作一番声情并茂的思想工作,给作案者施加一定的心理压力,然后采取巧妙手段,比如说有教师做一个大的空纸箱放一房间里,全班学生每个人排队进去,把手放进去再拿出来,最终丢失的东西出现了,但是也保全了偷窃者的颜面。
被动进攻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教师要以情动人,以智取胜。譬如说有学生打了架,欺负同学,性质比较严重,按规定要给予处分,班主任做其思想工作。这是一个攻坚战。我们讲教师要以智取胜,指的是教师不要硬攻,要找到学生思想深处的薄弱环节,先打开缺口,有时,不免还要使用一点迂回战术。一旦打开缺口,就要集中强大火力,使学生思想防线彻底崩溃,教师要善于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终以情和理取胜。
当然,最好还是不要等问题发生了,教师采取进攻,工作应该做在前面,教师应该有深刻的洞察力,对学生的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我们说攻心为上,平时要做一些瓦解学生阵营的工作。如若班级的工作及每一名学生的思想都在教师的控制之中,教师的工作算是做到家了,如果班主任对于这个班级是部分或者完全失控的,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那么,这个班主任将疲于应付,最终学生阵地没攻下来,自己阵地丢光光。
六、运动战
在班级的日常工作中,班主任做学生工作仅仅局限于阵地战是不够的,要想把工作做得更有效,有时候还得采取运动战。
运动战和阵地战不一样,运动战不是静止的,而是要运动起来,要根据形势大踏步地前进或是撤退,在运动中调动对手,在运动中战胜对手。
阵地战最大的优点就是比较安全,教师守着一方阵地,躲在工事后面,运筹帷幄,岂不快哉。可是阵地战虽好,但是也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举个例子。譬如有这样一名学生,在学生中影响很大,有领袖气质,可惜思想方向错误,兴趣不在学习上,总是要和校规校纪对着干,可是他又很聪明,在班主任面前表现很好,态度也很好,真正违反纪律的事情他不会出马,而是怂恿班级里一些没头脑、没判断力的学生(每个班级总有这样的学生)出头,最后,挨处罚的是他们,教师虽然知道后面那个学生是罪魁祸首,但是又很难抓住他的把柄。那么,对于这样的学生,怎么办呢?传统的阵地战的战法是不行的。因为他总是缩在后面,不会来进攻你。你要去攻他,师出无名不算,他的防守滴水不漏,你没有胜算。
像这种情况,可以采用运动战的战术了。运动战的目的是,不能让他总藏在后面,要把他调动起来,让他也运动起来,他一旦运动起来,免不了会有漏洞,你就有办法了。
要使对手运动起来,你先得运动起来,你就不能缩在后面防守了。你也得露出来。这是运动战有难度的地方。一方面,你处在运动中,你得集中精力躲避对方发射来的枪弹,你有受到对方袭击的危险,另一方面,你还得动脑筋,在自我保护的同时找出克敌之良方。因此,运动战需要有很高的作战技巧,初学者很难掌握。
可能,有人问,怎么区分运动战与阵地战?阵地战有一个固定的阵地,而运动战没有,这是主要区别。阵地战中,大家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守住自己的阵地,抢夺对方的阵地。而运动战的目标就不是很明显了,有时候,你不知道对方在哪里,想干什么,当然了,你也最好不要让对方知道你的目的是什么。这是运动战高深的地方。
在运动战中,最重要的是调动对手,而不是被对手所调动。这是运动战的精华所在。试想,如果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在你的意料之中,他的反应和行动没有逃脱你的计划,你还有什么好担忧的?你完全可以高枕无忧了!教师若采取运动战,一定要采取一种主动的进攻态势。要牢牢地掌握主动权,这是很重要的。在运动战中,主动权是双方争夺的焦点。谁掌握了主动权,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有些教师,工作不主动,结果整天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总是等班级里出了事才被动应付,焉有不败之理?
运动战是最需要计谋的。古往今来,多少著名战役,几乎都是运动战。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三十六计,也基本是在运动战中产生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动战的技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师要善于随机应变,审时度势。在运动战的过程中,形势可能瞬息万变,计划不如变化快,教师要有一些急智,要能够及时调整战略。譬如说,你原来准备批评学生的,但是突然感觉气氛不对,学生情绪很激烈,如果你在此刻批评学生,效果一点没有,你自己反而可能陷于被动,你要及时停止批评,把情况调查清楚再说。再如,你找一名学生谈心,本来准备好了一些话语,谈了两句之后,突然发现有重要隐情,你可能一时猝不及防,不要慌乱,马上调整谈话方式和计划,必要时可及时中止谈话,要知道,一次不成功的学生谈话不是零效果,而是负效果,还不如不谈。
古时两军交战,两方先锋狭路相逢,大战回合,不分胜败,一方突然佯装败走,然后使拖刀之计,一举拿下对方,这是一种谋略;还有的,直接卖一个破绽,对方若径自来攻,会因为早有防范,便中了招儿。这些都是在运动战的时候所用的一些小技巧。
运动战的战法千变万化,但有以下几个原则要考虑:
第一,要善于打心理战。运动战几乎都是打的心理战。围魏救赵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欲解赵国之围反而去攻打魏国,就是算准了你一定要回兵去救;诸葛亮摆空城计,就是料定司马懿小心谨慎一定不敢冒险;现代战争也一样的,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也充斥了心理战,以至于双方发出的战场信息都是不一样的。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我们要掌握对方的心理而不让对方掌握我们的心理。学生工作中的运动战也是这样的,我们不但提出攻心为上,并且指出学生工作的攻心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一名好的教师一定是一个精通心理学的人。
第二,要善于以实击虚。要能够集中优势力量,形成局部战场的绝对优势兵力。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不可给学生以可乘之机,同时也要善于运用集体的力量,集体的力量往往非常强大。如果犯错误的学生是一个群体,你要注意,分清楚主次轻重,不要一网打尽,因为自古就有法不责众一说。学生人数多不要去贸然进攻,学生情绪激烈不要贸然进攻,学生早有准备不要贸然进攻,这些都是在进攻“实”,胜算不大,或者即使胜了,也要付出不小的代价。要善于寻找对方的薄弱环节,对方保护的好,要调动对手,使得他把薄弱环节暴露出来。比如,不良的学生小团体可以分化瓦解之,学生有准备要不动声色,突然改变计划,学生情绪激烈等他冷静了,此时对方的虚暴露出来了,你再用你的“实”击之,就很有把握了。
第三,要灵活机动。何时该前进,何时该撤退,这是有具体形势所决定的。不能固守成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注定要全军覆没;兵书上讲不能在河边扎营,可是韩信破釜沉舟反而有奇效;毛泽东四渡赤水出奇兵,直到晚年还引以为生平灵活用兵的得意之作;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具体到每一名学生,也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自大的学生不妨灭一灭他的威风;自卑的学生不妨多给他一些鼓励;软弱的学生多给他一些独立自主的机会;鲁莽的学生多给他一些教训与忠告,等等。这既是因材施教的需要,也是灵活用兵的需要。灵活用兵还要求我们一定要抓住战机。该出手时就出手。特别是利用一些大家都很关心的重大事件,或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突发事件及时作一些文章,往往会有奇效。有经验的教师绝对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第四,要出其不意。如果你一张口,学生就知道你要说什么,你这个教师太失败了。教师要琢磨学生的心理,然后经常给学生一些意外,使学生的印象深刻。学生如果把教师讲的话深深记在脑子里,教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孙子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道理太深刻了。学生自知犯了大错,你已举起了板子,在给了学生足够的心理负荷之后却出人意料地轻轻地落了下来,你首先作自我批评,承认自己的疏忽,并承担大部分的责任。学生印象一定极为深刻,教育效果一定不会差。有一些教师,善于设疑,制造悬念,结局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是运动战的高手。
回过头来讲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名学生,教师是有很多办法来应对的。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教师都要有信心,要坚信自己智胜一筹。比如说,教师可以以静制动,先不采取任何措施,只是着重观察,掌握虽然隐蔽但是还是存在的证据,做到有理有据;还可以突然改变态度,冷淡他,忽视他,甚至有意无意地激怒他,看看他有什么反应,最好他失去控制,他一不冷静,就会犯错误;或者去亲近他,感化他,宽容他,甚至“纵容”他,最终让他惭愧,让他自责。方法很多,目的却很明确,要改变他的心灵,要帮助他走上正确的道路。优秀的老师,总是善于打运动战的。教师和学生在实力上是不平等的,因此在和学生的运动战中,教师握有先天的主动权,如果还打败了,实在是太可惜了。
七、游击战
在学生工作中,居然还有游击战?教师还需要打游击?大家伙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
游击战为大家所轻视是由来已久的。当毛泽东运用游击战术成功粉碎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前三次反“围剿”时,当时党内的“左”倾领导人仍然认为游击战不上台面,博古合理的这样议论毛泽东:他是个成不了大事的农民!最终,在他们的战术思想指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最终走上长征之路。在之后的抗日战争初期,党内外仍有很多人轻视游击战争,他们把希望寄托于正规战争。毛泽东于年月写成《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把游击战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事实证明,毛泽东的战略是成功的。八路军新四军从抗战前的万多人发展成为日本投降时的多万人,最终在与蒋介石的内战中取得胜利。游击战主要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采用的。在学生工作中,有时会碰到非常令教师头疼的情况,学生非常调皮,用通常的办法很难奏效。教师若采取强硬措施可能根本不会有效果甚至会遭到学生强烈反抗。教师有时会有一种人单势孤的感觉。此时,不妨试一试游击战。
作为副科教师,有时需要用到游击战。众所周知,在学校里,上至领导、教师,下至学生、家长,对副科相对都不是很重视。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回避或抱怨是没有用的。班主任或主科教师直接握有学生的生杀大权,事关学生的命运,学生不得不有所顾忌,副科教师就不同了,学生从心理上就不重视你这门学科,你没有“杀手锏”,对学生形成不了约束,此外与主科冲突了你还得让路,这是副科教师所面临的实际情况。这个时候,游击战的方法便可以采用了。当然了,要最终解决问题,副科教师还应该多多地与班主任联系,毕竟有些问题不能拖,不能躲避,还是需要通过班主任解决的。
学生情况不明朗时,要使用游击战术。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教师新接一个班,对班级情况缺乏了解,马上采取行动是不太可能的,即使要烧三把火,也得一段时间之后,等情况摸准了摸透了才能实施;事情的牵涉面很广,且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对事情的前因后果不是非常了解,此时不可贸然下结论,要谨慎对待,轻率会导致失误;有事件发生,但当前的主要矛盾不在于此,比如正值大考,或者学校班级有主题活动之时,教师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无法花费大量精力处理矛盾,但是不处理又不行。具体情形会有很多,总的原则是没有把握或条件不具备时可以用游击战术。
新教师或新班主任初次工作时,可以使用游击战术。新教师本身从教时间短,对教育教学的规律了解不多,可能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此时,能做的事情就做,不能做或者把握不大的事情暂不做或缓做,绝对不要贸然与学生硬拼,硬拼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明智的做法是先保存实力,即使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要把问题弄得更糟,使自己陷于更大被动。这是符合游击战的思想的。
对手实力相对比较强或者比较难以教育时,宜采用游击战术。比如说有些学生,心胸狭窄,看问题很不全面,自己犯了错就要别人原谅他,别人犯了一丁点儿小错误都不行,更要命的是,他还是典型胆汁质类型的学生,冲动的不得了,教师批评的话语稍有过激,教师的处理稍有不公平,那就要发脾气。对这样的学生,不能硬攻,只能智取,这是一种。有些学生,自身行为不正,在学生中有威信,有影响,其不良行为形成可追溯至数年前,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要教育他使他早日走上正轨亦非一日之功,教师若自忖学生积习较深,影响较大,凭自己威信、能力还需要假以时日再采取措施时,先采用游击战给学生一些警告作用是正着。这也是一种。还有一种学生,比较“狡猾”,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但防守滴水不漏,不让教师抓到把柄,对这样的学生,教师也可以掩盖真实意图,先有游击战术“骚扰”一下他,使他暴露出真实面目再进行教育。
要说明的一点是,游击战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方法,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法,最终解决问题还须靠运动战。毛泽东在第一次反“围剿”前曾写过一幅对联,生动地阐述了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战术思想。对联如下: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券 大步后撤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也是游击战的著名的十六字方针。
敌进我退,是当形势对学生有利,并且学生在向你进攻时,应该暂时采取撤退的战术。比如说学生情绪比较激烈甚至有失控可能时,学生有错误但是支持者甚众时,教师言语不当,已落下风时,教师应当审时度势,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先撤为妙。撤不是一走了之,也不是就此撒手不管,撤是为了避免更大的矛盾,为了将来更好的解决问题。要知道,教师的尊严或威信不是靠强词夺理,靠压迫学生树立起来的,一时冲动的后果是给将来的解决问题设置更大的障碍,是与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大丈夫能屈能伸,此一时彼一时,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用毛泽东的话来说,把拳头收回来是为了将来打出去更有力!
敌驻我扰,就是说当你退却之后,学生也不再进攻了,一段之间之后,学生冷静下来了,或者是在平静的时候,我们可以“骚扰”一下他。比如说,可以问冲动的学生,你上次那么不冷静,是不是准备打老师啊?问自暴自弃的学生,你一直考不及格,将来有什么打算呢?这是属于“揭丑”型的;还可以这样问,你是不是抄作业了?是不是又欺负同学了?对方必要反驳:没有!谁说的?这是属于“污蔑”型的;还可以故意忽视某一个学生,对其视而不见,同样的成绩只表扬别人不表扬他,同样的缺点只批评他不批评别人,这是属于“挑衅”型的;当然使用最多的还是“试探”型,试探的目的也同样是看学生的反应,从学生的反应中得出对你有价值的东西。在“骚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既然是游击战,就得随时准备撤,一旦对方被激怒了,你要及时地撤退,不能让对手的重拳击中,否则,“骚扰”战术就失败了。等到顽固的学生不胜其扰的时候,他的方寸必乱,教师的机会就来了。
敌疲我打,就是说在教师的调动之下,学生已经很疲倦从心理上已经认错的时候,教师要好好地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毕竟是学生,有些学生虽然狡猾,但是在教师的不断“骚扰”下,方寸已乱,方寸一乱,难免要犯错误,教师候个正着,当场拿下。在众人面前,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学生只能受罚。还有些学生,在公众场合,说了对教师不尊敬的话,当时碍着人多,不便发作,等到学生落单了,教师就可以单独进行教育了。此外,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也是他比较“疲软”的时候,教师尽可以放心批评教育,只要讲得在理,学生自然没有话说。
敌退我追,就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情况之下,不能放过,要一追到底。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是指的此时的情景。犯错误的学生已经彻底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教师要因势利导,要深刻地挖掘他思想深处的东西,一定要触动他的灵魂深处,不如此不能让学生痛改前非。以前犯过的所有错误,都要秋后算账,以显示教师明察秋毫,对人对己都要有个交待。敌退我追,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做文章,不仅教育本人,也要教育其他同学,要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其目的是彻底地杜绝学生再犯此类错误的可能性。教师忍辱负重,如今终有出头之日!
在游击战中,教师对形势的判断是很重要的,什么时候该退,什么时候该扰,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该追,这个分寸要很好地掌握。否则,该退的时候进了,损失惨重,该追的时候退了,贻误战机,我们的工作看起来也很辛苦,但是却收不到成效。
适当地把握游击战的距离感,这是一项教师需要修炼的内功。距离远了,学生感受不到你的压力;距离近了,由于“敌强我弱”,自己的安全要受到威胁。由于双方都是在运动的,所以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措施,以保证合理的师生距离,使自己有尽可能大的灵活空间与回旋的余地,同时,也能尽可能多地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
游击战虽然只是个辅助的方法,但是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补充教育手段,在某种场合某段时间可以作为主要方法使用,用得好可以产生奇效。
八、谋攻篇
某位爱狗成疯的人,常常花费巨额金钱,购买昂贵的健康食品,来宠养他的名犬。他听人说深海鱼油对狗的发育很有帮助,于是每天一大早,他都把狗抓来,用双膝夹紧狗头,勉强它长大口,然后对准喉咙灌进鱼油。有一天,狗儿大力挣扎,甩脱了主人的双膝,鱼油也流得满地都是。这人生气之余,看到狗儿自己转过身来,静静地舔食羹匙,此时他才回过神来,发现狗所抗拒的不是鱼油,而是他宠食鱼油的方法。这是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例子,和我们教师教育学生是多么的神似啊!我们以为我们对学生是一片爱心,我们给他们的东西都是为他们好,可是万没有想到学生竟然那么抗拒,甚至拚死不从。我们觉得很受伤,觉得学生不懂事,觉得我们的爱付之东流,可是我们有没有考虑过学生的心理感受?学生为什么会抗拒?是抗拒我们的爱心吗?是抗拒我们给他的东西吗?
不是的!学生抗拒的,不是我们给他的内容,而是我们给它的方式。所以说,我们在做学生工作时,光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还得有方法。爱心是基础,也是我们要给学生的内容,但是如果缺乏正确的方式方法,再好的爱心也没有效果。因此,好的老师,一定是注重对学生工作的谋略和方法的。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顾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上兵伐谋,这是孙子军事战略的大智慧大谋略。如果认为将军的功勋应该在战场上建立,将军的丰碑只能在尸骨上树起,这是十分偏颇的观念。孙子告诉我们:百战百胜,不是最好的将军;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将军,才是最好的将军。如果最后实在要力战攻城,那已经是不得已的方法了。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很多工作方法,即是攻城之法。我们对德育工作不可谓不重视,我们的校规校纪不可谓不严格,我们有少先队组织,有共青团的队伍,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接受教育到高中三年级毕业至少接受了十四年的基础教育,而这十四年正是学生从懵懂无知到长大成人、逐渐认识世界、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段,但是当他们毕业时,他们的好的行为规范是否养成了?我们教给他们的那些东西是否都在他们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了?是否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了?当我们的大学德育工作者不得不从最基本的文明礼貌,最基本的公民素质开始教起的时候,我们是如何反思我们的教育的,我们又是如何改进的? 有这样一些教师,工作是很有经验了,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学生服服帖帖,纪律良好,似乎这位教师是成功的了。教师自己也称,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到我手里“一熨斗烫平”!教师的工作热情我不能不赞叹,充足的自信也不能不肯定,可是,这样的“用熨斗把学生烫平”的做法,图的只是眼前的太平,争的只是一时的安静,却换不了长久的平安。只是一种以霸气压人,要知道学生是弱小的,教师若以霸气压人,总是能压住的。可是,这其实是下等的工作方法。
不战而屈人之兵,多的是德仁兼备,靠的是天道人心,以霸气压人,虽也能迫人服顺,但终究要埋下反叛的种子,时机一到,旧病又会复发,并且不会减轻,只会更加厉害。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拨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这是《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的重要结论:善于用兵的人,降服敌人,不是靠硬打;夺取敌人的城寨,不是靠强攻;灭亡敌人的国家,不是靠久战。必须靠万全的谋略争天下,所以我军不受挫折,却能得到全部的胜利,这就是用谋略战胜敌人的原则。
可是,这个原则很多从事教育的人都没能掌握。打学生、骂学生、体罚学生的事情仍时有耳闻。他们不是认真地去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不是认真地去研究学生的心理,而是一味地局限在自己的狭隘的思想圈子中,他们问学生:你为什么不认真读书?自己却从来没有很好地去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学生不认真读书?为什么我的学生不认真读书?我对他们了解吗?我对教育的规律掌握了吗?他们采取的是硬攻的方法,其结果只能是学生离心离德,师生之间越来越对立。
不仅仅教师对学生如此,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也是如此。许多教育主管部门,要么不愿深层次地思考教育现象后面的原因和规律,要么是看到了而不愿去面对,只是依靠一纸行政命令,以为这样就可万事大吉,所有问题迎刃而解,怎么可能呢?让学校“减轻学生负担”,不许布置作业,不许补课,规定到校时间,离校时间,学校也这么做了,结果怎么样,学生负担真正减轻了吗?家长倒是发愁了,作业这么少怎么行,学生这么早放学没地方去怎么办?规定教师要进修,要考证,要什么什么学分,否则便拿不到上岗证,这样的规定考虑到教师的需要了吗?最终还不是流于形式,浪费精力,浪费钱财。不许学校乱收费,否则撤校长的职,学校乱收费是怎么造成的?是校长的错误吗?学校为什么能收到钱,家长为什么愿意付钱?不顾这些问题而强行禁止学校乱收费,这个规定必将成为一纸空文。
教育主管部门的强制命令就如同强攻一样,虽然表面上是以霸气取胜了,但是学校怨声载道,教师怨声载道,学生得不到任何益处,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面严厉禁止,下面“打擦边球”,风头一过,所禁止的事情只会变本加厉。
将在外而君命有所不受。这是古代君王的常识。不了解自己的军队不能进攻,而偏偏命令进攻;不了解自己的军队不应撤退,而偏偏命令撤退;这叫束缚自己的军队。不了解自己军队的实际情况,却硬要干涉三军的指挥,必然是三军将士的思想疑惧而困惑。这是君王的灾难,也是军队的灾难。
教育部门要给学校充分的自由度,学校也要给教师充分的自由度。学校领导不要具体干涉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任课教师做学生思想工作时,班主任和其他教师也不要过多干涉,否则,一旦大家思想不统一,造成学生的思想混乱,学生反而会乘机利用这一点,这是教师的灾难。
如果是符合我的利益的我所想要做的事情,即使禁止我做,我也会想方设法去做;如果是不符合我的利益我不愿意做的事情,即使强迫我做,我也会躲避不从。这是大家都认识的道理,是符合事实,符合规律的。按照规律办事,尊重事实,尊重实践,这是谋攻的指导思想。因此,我们要研究事实,研究实践,研究规律,研究对手,研究自己。一切都研究清楚了,认识深刻了,就稳操胜券了。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我们的目标本质上与学生是一致的,教师与学生可以看作是在一条船上的,可是为什么师生间还充满反抗,充满“战争”?我们对学生的爱心学生难道感觉不到吗?我们所做的一切难道不是为了学生吗?好了,现在可以不必有这样的疑虑了,我们所缺少的只是对规律的认识,让我们吃力和痛苦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学生,而是来自于违反规律。
有一个年轻的牛仔想把一只小牛赶进牛棚里喂食,可是这只小牛不愿意进去。年轻牛仔用力地抓住牛角,想把牛拉进牛棚,可是拉不动。牛仔的爸爸见到了,也出来帮忙,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可是这小牛发了牛劲,抵死不从,无论两人怎么费劲,小牛都不肯进去。这是他们家的保姆出来,轻轻地吹了一声口哨,然后把大拇指塞进了小牛的嘴巴里,小牛含着保姆的大拇指,乖乖地跟着她进了牛棚。改变我们的工作方法吧!学生抗拒的不是我们给他的内容,而是我们给他的方式。让我们的所作所为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实际,让我们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喜欢的教师。
九、形篇
有一位班主任,这样问他的学生:你同样的错误犯了一次又一次,老师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为什么改不掉?你说,老师究竟要怎么做,你才能不再犯这样的错误?学生回答:只要你不做我们班的班主任!我想这位班主任听到学生这样回答他大概要昏倒了!我不能说这位班主任的工作一定是失败的,但是,至少在对这名学生的教育上,他是不成功的。到了这样的地步,即使让我出主意,我也是没有办法的,由于前面的教育方法已经很错误,后面再怎么努力,其结果只能是大败和惨败的分别了。
善于打仗的人,先立于不败的地位。这是孙子兵法第四篇《形篇》的重要思想。原文是这样说的: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首先不被敌人击败,然后不放过击败敌人的机会。
首先立于不败之地,这个想法太重要了!可惜我们很多教师可不太明白这个道理。比如说在做后进生的工作时,急功近利,缺乏耐心与宽容心的例子比比皆是,恨不得这些学生一夜之间老母鸡变成鸭,一个个都实现质的飞跃。学生进步不大,或出现反复就唉声叹气,丧失信心,结果是这些后进学生经过我们教师的教育,不是变好了,而是更差了!说到后进生,他生来就是后进生吗?我们可以回想我们的学生,当他们小学一年级第一天背着书包欢欢喜喜地进学校时,哪个不是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哪个不是积极向上准备充当好学生?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一批一批的后进生形成了,最终,有些学生积重难返,甚至不可救药,个别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一生前途毁于一旦。对于后进生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的教师有没有责任?该不该反思?或许有教师说这些学生的失败有很多原因,家庭的,社会的,不是教师所能左右的,此言不虚。但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有没有责任呢?学生以一种失败者的心态从学校毕业,我们的教育有没有在其中起了坏的作用呢?
我想,对于后进学生的教育,教师保持一颗平常心是最重要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情况不是变得更糟就是胜利。抱着这样一种思想,我们的工作才会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才有可能一点一点地转化学生,才不会犯事与愿违的错误。
有一些教师,总是心太急,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学生犯一点点小错都不肯原谅,都要批评。学生进步不大,就要严辞训斥。于是,作业布置很多,题海战术,卷子一张接着一张;上课恨不得一分钟掰成两分钟来用,还要经常拖堂;学生的进步总觉得不够大,要是退步了更是不能容忍,一顿臭骂是至少的。对于这样的教师,学生怎么可能不反感呢?可是,教师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是对的,自己是为学生好,学生不服气,有情绪他也很痛苦,但是没有去反思自己的错误和责任。如果我们冷静下来仔细的分析情况,就会知道,这位教师违反了首先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则,他很想做出成绩,弄得学生都很讨厌他,结果适得其反。我对这些教师的一个描述,叫做:立功心切,结果反而用力过猛。
本文开头讲的这位班主任,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用力过猛,败相已露。事到如此,他已经没有什么取胜的机会了。他和学生的关系已经弄僵了,在师生关系中已经被动了,就好像下棋一样,一着受制,步步受制,一着被动,步步被动。一开始不谨慎,后面无论如何补救,都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在做出决定之前,一定要反复考虑,这样做有没有副作用,这样做会不会有不良后果产生,没有把握的教育,就暂时放一放,没有深思熟虑,就不要说过头的话。通常来说,多一些鼓励赞扬是没有错的,尽量不要盲目地批评学生,因为不当的批评是很容易使教师陷入被动的。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这是深刻的耐人寻味的道理。胜利的军队总是先造成胜利的条件才同敌人作战,失败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打起来然后侥幸求胜。其实我们很多教师就是这样的。对付不同的学生,采用同样的办法,不了解学生的实际,就进行教育,就算是成功了也是侥幸的。真正高明的教师必须把情况调查清楚了,胸有成竹了再出手。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可是要把工作做好我们就必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而不能两眼一抹黑,碰运气。教到好的学生便是运气好,教到不好的学生便认为自己比较倒霉。经验是可以积累的,方法也是可以学的。错误可以犯,但是相同的错误不能重复,时间长了,我们总能摸索到教育的一些正确途径。
决定教育成败的因素是很多的。而学生的发展也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位教师的教育工作可能成功还是可能失败,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且,就像成功的战争一样,成功的教育是可以预见到的,但不是通过蛮干取得的。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教育是否能够成功,我们通常可以观察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这个学校或班级的规章制度的情况执行得怎么样?邓小平说,好的制度,坏人也可以做好事,不好的制度,好人也能做坏事。可见制度是很重要的。学校、班级是不是有法可依,是不是有法必依,教师是不是赏罚分明,学生是不是有榜样,正气是不是压倒邪气?这些都是对学生发展影响很大的因素。好的规章制度应该是符合人的心理特征的,应该是能够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的。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一个凝聚力强的集体,纪律一定是严明的,制度一定是合理健全的。经济学家张五常在一次演讲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年他来广州看他的姐姐,那时候广州晚上全是黑的,街上没有灯;市场上连一只鸡蛋都买不到,到外面吃饭很难找到一家好的餐馆,有时候叫了菜也没有白米饭,因为那时候白米是要配给的。年之后的一个农历新年,他又到广州来,到佛山一家酒家吃午饭。那酒家里有一条食街,你可以随意选购东西让他们煮,有汤水部,有海鲜部,有小炒部,有烧腊部……光是海鲜部里就有六种虾,任君选择,琳琅满目,多得不得了。那酒家全坐满了人。年时间,同样的地方,同样的人,产权制度改了,生活就可以有这么大的变化。如果中国还是年代那种制度,那就连一只鸡蛋都买不到。所以说制度很重要,我们现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反思应试教育的危害,搞课程改革,考试改革,就是为了创造一种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制度。
第二,学生的成长环境如何?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已经很明了了。学生不是个体的人,是社会的人,受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受他的朋友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青少年学生自控力弱,由于不慎交了不良的朋友,轧了坏道,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好的教师一定是注重校风、班风的建设。好的环境和风气对学生的影响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有些家长愿意出很多钱把孩子送到一个好一点的学校读书,就是看中那里的氛围了。一些名校,由于历史悠久,积淀很厚,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这种氛围是几代人共同创造的,是金钱所不能换来的,是弥足珍贵的。我们看一个人的成长,可以先分析他所处的环境,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生的。有一个这样的实验: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车子停放在类似的环境中,其中一辆车的引擎盖和车窗都是打开的,另一辆则保持不动。打开的车辆在三天之内就被人破坏无遗,而另一辆车则完好无损。但是当实验人员将这车子的窗户打破一个之后,一天之内,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了,内部的东西也偷得一空。这项实验就是著名的“破窗户理论”。所以在不良的环境中,人的本性中不好的一面完全暴露出来,而且因不良环境而放大,使环境更糟,形成恶性循环。对于这一点,教师不可不察。第三,教师是不是有人格魅力?学生长大之后仍然记忆如新,不能忘怀的教师一定是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学生时代是很容易崇拜一个人的,如果教师能有幸成为学生的崇拜者,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荣誉,对学生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件益事呢?尤其是学生所崇拜的教师又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好的教师不但会使学生提高自己的起点,更能够让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一个人一旦有了目标,他的成功的机会就很大了。苏格拉底有一天外出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径上遇到一个年轻人迎面而来,苏格拉底首先问他在哪里可以买到这样的东西;在哪里可以买到那样的东西?年轻人一一回答苏格拉底的询问。然后苏格拉底问道:“那你可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制造良善和美德的人?”年轻人回答:“不知道。”苏格拉底说:“那么就跟我来学吧!”俗语说,经师易找,人师难寻。遇到苏格拉底这样的良师,是每一位学生的幸运。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更重要的是要修身养性,让你的学生无时无刻都感觉得到你的人性光辉。
第四,学生的潜能是不是受到激发?要知道人的潜能是无穷的。这个观点已为许多心理学的实验所证实。美国一个心理研究组织曾做过一项实验:安排几个志愿人员,先测量每个人的握力平均是一〇一磅,然后将这些人催眠,并暗示他们现在是软弱无力,浑身没劲。经过这种催眠暗示之后,在重新测量他们的握力,结果发现,他们的平均握力居然只有六十磅左右了。但是,在同样被催眠的情况下,如果给予他们一种完全相反的暗示,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是大力士,强壮无比。如此一来,其平均握力竟可达到一百四十磅。换句话说,他们的平均握力在瞬间增加了百分之四十。教师应当懂得心理学,应当善于激发学生的向上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象保护幼苗一样保护学生的上进心,所谓气可鼓而不可泄,也正是这个道理。学生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是不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他是受压抑还是蓬勃发展的,他是不是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是学校教育要着重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教师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我怎么来评判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教育是否成功?就看以上四点。如果以上四点都做得很好,我可以这样说,它的教育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即使有个别小的地方不尽如人意,但是已经无碍大局了。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他不可能学坏!如果我是学生的家长,我会很放心地把小孩送到这样的学校去读书。孙子说,胜利者作战,就像掘开八百丈高山溪谷中的积水那样奔流直下,具有雷霆万钧之力,不可阻挡。善于做教育工作的教师也是这样,成功只是时间问题,为大势所趋,这是因为他关键的因素都抓住了,都做得很好。为什么我们许多教师觉得自己对教育事业已经很投入了,付出也很多了,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感到很郁闷,究其原因,其中一点就是力气没有花在刀刃上,他所做的事情大多是没有效率的。决定教育成败的主要因素没有抓住,花再大的力气也是收效甚微。这样的教师,只能屡战屡败。
十、势篇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是《孙子兵法》第五篇《势篇》中的观点。意思是,凡是作战的人,都是用正面交锋,用奇兵制胜。
奇与正看起来是相反的两方面,但其实正是符合事物本来的规律的。奇正相生相成,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对将军来说,它是作战的法宝,对教师来说,它同样也是工作的利器。
教师平时做工作,一定是要以正面的态度面对学生的,常规工作、常规方法不可缺少。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大量现有的规章制度、常规固定的做法都是“以正合”,这是我们的基本功,是必须做好也是能够做好的。但是,要想使工作达到好的效果,则不能因循守旧,不能受旧有思维的限制,要想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方法,出奇制胜。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要会创新。
“以正合”要求教师要做好常规工作。没有常规工作哪来的“奇”?教师要建立班级的规章制度,为班级发展打下一个合理的框架。既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又对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学校的课程设置、班干部队伍、班级日常管理、每天的作息制度、校园和班级环境等等都是一旦定下来就相对比较稳定的东西,它们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很大,班主任一定要注意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受到影响。“以正合”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有些教师,也发挥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而忽视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在班级工作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扬民主,但是也需要一定的集中,不能什么事情都由学生说了算,以至于对班级不闻不问。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该表扬的要表扬,该批评的要批评,赏罚分明,张弛有度。在碰到大是大非的问题时,教师能迅速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不能采取躲避、忍让的态度。对于班级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有直面的勇气。对于一些班级中不良的倾向和不好的苗头,教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以正合”要求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做思想工作。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思想问题,教师不是任其自生自灭,而是正面迎上去,及时地给予辅导和帮助。大道理是必须要讲的,但是要讲得生动,要讲得让学生容易接受,能听得进去。讲道理的方法很多,最有效的办法莫过去通过讲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了。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中寓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故事是一个载体,通过故事这个载体,道理会更容易被人接受。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是无原则无节制地批评,而是以理服人。善于讲道理的教师一定是能够让学生心服口服的。
“以正合”要求教师要善于以情感人。情感是人世间永恒的东西,在学生面前,教师能够敞开自己的心灵,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并且用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学生。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人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学生更是如此。做学生的工作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变化,同时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成功的教师尊重学生的情感,但是也能改变学生的情感,并且善于创设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对于学生的不正确的情感,教师应有能力加以引导,使学生及时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以奇胜”则是攻心为上的需要。孙子曰:兵者,诡道也。学生工作虽然不应也不需要使用阴谋诡计,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总是用老一套的方法去做思想工作,时间长了学生要厌烦,如果经常能使用一些“奇招”,往往能收到“奇效”。
“以奇胜”是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的。教师如果一张口,学生就知道你要说什么,教师说的内容还有什么意义?我们做学生工作,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道理学生都懂,可就是记不住,事到临头还是要犯错,对于这样的学生,你再对他讲大道理是没什么用处的。即使讲了,他也可能不会认真去听。相反,教师别出心裁,想出不一样的方法,必定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把旧的道理用新的形式表达出来,会让学生对这个道理有新的认识。
“以奇胜”是有效的工作方法。我们上课也好,做学生工作也好,常感觉效率低下,跟学生讲的东西讲了无数遍,可是还是有学生不能做到或忘记。有时我们忍不住要罚学生,为的是让他印象深刻。但是罚是有副作用的,必须谨慎采用。既然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那么为什么不出奇制胜呢?用学生想不到的方法,给学生一个鲜明的刺激,学生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记,教师的目的也达到了。何乐而不为?
“以奇胜”要求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学生是很聪明的,他们也会经常地作出判断,他们也会时常揣摩教师的意图,从而制定自己的对策。比如说,学生犯了错,总是心中惴惴不安,他们等着接受批评,但是也想好了很多借口,教师如果知道学生的这些思想活动,不是一上来就批评学生,而是从其它角度入手,出乎学生所料,反而更能收到效果。反过来,若是我们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学生已经有了准备,做好了思想防线,教师用常规方法就很难攻破了。教师就是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让学生准备不充分,无以应对,从而一举获胜。
“以奇胜”要求教师要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学生对教师的观察可谓入微,教师的每一丝细小变化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教师进教室上课,如果脸上挂着笑容,那么这节课学生必定会稍微胆大一些,因为他们知道教师很高兴;反之,如果教师寒霜罩脸,学生自然噤若寒蝉,不敢轻举妄动。当然我不是鼓励教师不苟言笑,只是要说明一个道理:太容易被学生摸透的教师很难在学生中有威信。出奇制胜的教师是不会轻易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真实意图的,否则谜底揭开之时,就没有好的效果了。
战术不过奇正两种,但是奇正的变化却是无穷无尽的。有时候,奇就是正,正反而是奇,个中变化,很难用言语说清楚。奇正如何搭配,则要看“势”了。激流飞下,能够冲走石头,这是由于迅猛的水势造成的;鸷鸟急飞猛扑,毁骨折翼,则是因为没有控制住势。奇是一种势,正也是一种势,当奇正搭配对比实施时,这种势的力量会格外强大,就如同拉满的大弓一样有力。善于控制势的人,与千丝万缕之中,游刃有余,进退自如。他善于审时度势,善于做形势分析,他知道,何时该正,何时该奇。
高明的教师,能够出奇制胜,当水落石出之时,结果虽出意料之外,但细细思之,却在情理之中,这便是“以正合,以奇胜”了。出人意料又符合情理要求教师“正”的工夫要熟练,“奇”的工夫要精湛。奇正搭配,运用自如。
有一位教师说起她初中的数学老师,那是个老太太。关于这位老师,她有一件印象最深的事:老师有一个圆规,她曾经告诉全班,这把圆规陪伴了她的整个教学生涯,虽然现在有很多更好的,但是她从来没有换过。后来有一天,一个调皮的学生不知道怎地,把圆规弄坏了!老师当然很生气,但是她没有批评那个学生,而是自己拿着圆规在那里生气,甚至上课了都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全班寂静无声,谁都不知道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那个学生先忍不住了,他站起来大喊:“你生气就骂我呀!这是干吗呀!”说完就冲出了教室。大家都愣在那里了,有几个同学要去拉他回来给老师道歉。你猜那老师说什么?“让他去吧,他在气头上,一会就好了。”语调还是一样的平淡,接着就开始讲课。真乃神人也!后来那个学生给她买了一个特别好的圆规,老师起先不要,他就说老师不要就是不原谅他,老师只好收下,但是她说,她还是用修补好的那个圆规,因为那是她一生的财富,而这把新的,她会好好珍藏。从此以后的数学课上,就再也没有一个同学说闲话开小差了。
在这个故事中,老教师的“奇”并非有意为之,只是本性所然,但是由于其他教师的“正”反而衬出了她的“奇”,结果这件事情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印象,对所有学生尤其是当事人产生很好的教育作用。以至于许多年之后,当年的学生仍然记得这位老教师,仍然记得这件事。
当然了,我们所主张的并不是这种“瞎猫碰到死耗子”式的“奇”。这样可能偶尔有一次奏效,但是大部分时候就没这种运气了。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学习学习再反思,出奇制胜的招数只能是有限次,学生一旦适应了,原来的“奇”就不再是“奇”了,就得换别的方法了。
要说明的是,奇正不过是我们处理事情的两种方法而已,其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把事情做好。绝对不可以为“奇”而“奇”。有时候,必须要义正词严,正气凛然;有时候,必须要出其不意,迎头痛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一切标准,奇正策略是否正确必须依靠效果来检验。奇正作为手段和方法,脱离了具体事情本身就无法判别其优劣。我们认为,符合形势顺应形势的做法才是好方法,产生良好教育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为“奇”而“奇”只会弄巧成拙。
最近看到一则短消息,非常有趣,是这样的:忙碌的生活,很容易消磨一个人的热情,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所以偶尔也要停下脚步,认真地想想……是否该去尿尿了。
短消息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的产业,果然是以奇取胜,不同凡响。所以当我们日复一日地工作,面对着同样的学生,教着同样的内容,讲着同样的道理,我们是否偶尔也要停下脚步,认真地想想……是否该有些改变了。
以正合,以奇胜,我们便能够给不变的生活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平凡的思想产生震撼的效果,我们便能够促使学生思考,在思考中认识,在思考中提高。
十一、捭阖之术
捭阖的本义是开合。捭就是拨动,阖就是闭藏。战国时期著名战略家、军事家鬼谷子认为一开一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是掌握事物的关键。
三国时曹操与刘备都是深谙捭阖之术的英雄。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就是双方捭阖交锋的经典之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强大。刘备起兵未久,势力尚弱,为防曹操谋害,便闭藏自己,在后院种菜,以为韬晦之计。一日曹操召见刘备,二人在小亭旁煮酒畅饮。席间,曹操多次以言词试探刘备的反应,意欲得到实情,刘备却十分谨慎小心,始终不以真情流露。后来曹操以天下谁是英雄再三相问,刘备无法,只得虚与委蛇,一一说出袁术、袁绍、刘表等二流人物相搪塞,均被充满霸气的曹操否定。曹操最后以手指刘备,又指自己说:“天下英雄,就你我二人罢了。”刘备大吃一惊,手上的汤匙、筷子不自觉掉在地上。当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不愧为胸藏韬略的大英雄,他故作从容捡起筷子,说:“雷声震动,将筷子吓掉了。”这样,将掉落筷子的真正原因,轻轻掩饰。曹操的反复进行拨动和试探,差一点就要成功,但刘备的闭藏术毕竟技高一筹,后来终于得以三分天下,与曹操、孙权成鼎足抗衡之势。教师在做学生工作尤其是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如果想要更有效率更加圆满地解决问题,就必须掌握捭阖之术。
当学生处于开启状态时,他的心扉是敞开的,对教师是信任的,是不加防备的。教师可以很准确地知道学生的真实情感、动机、意愿等等,而一旦了解了真实情况,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
当学生处于闭藏状态时,他的心扉是紧锁的,对教师是不信任的,是加以防备的。教师无法了解引起学生行为和情绪变化的真正原因,只能靠猜测或主观臆断来作出分析,就如同蒙上眼睛打猎一样,难以集中目标,教师的工作不能触及到学生的问题根源,也就难以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因此,在做学生工作时,最好的结果就是使学生处于开启的状态。当学生处于开启状态之时,教师可以闭藏起来,以更仔细地观察学生,观察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优缺点,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喜怒哀乐之情;也可以敞开自己,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用自己的观点去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化学生。总之,当学生处于开启状态之时,学生便处在明处,我们无论在明处还是在暗处,都可以比较自如地选择有效的方法对之进行教育。
教师找学生谈话时,最怕的就是学生闭藏起来,学生一言不发,什么都不讲,全是教师讲,讲的又都是一些空洞的大道理,学生根本听不进去,教师白费口舌,对学生产生不了任何作用。因此,高明的教师在与学生谈心之时,一定会想法设法使学生开口,学生讲得越多,谈话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师要想方设法揣摩学生的心理,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使学生从闭藏到开启的办法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用激励、褒扬去鼓动学生。褒扬是一种方向性的暗示,学生很有可能朝着你指示的方向努力,学生一旦努力了,有成绩了,教师马上予以肯定,再送上几顶高帽子,把学生的进步加固,断了学生回退之路,这样,便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达到教师的目标。学生在沿着教师指示的方向努力之时,也就自然而然地处于开启状态了。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不经意地表扬某一名学生某一次作业做得很好时,这名学生往往在下一次的作业中会做得格外认真,教师如果及时加以表扬,再把他的作业在班级张贴或冠之以诸如“作业标兵”之类称号,这名学生再想退回去就不太可能了。教师就成功地实现了对该学生的控制。从人的本性来说,对于表扬的话语,不管是不是符合实际,人都是先接受了再说;对于批评的话语,也不管其正确与否,不自觉地会生出抗拒之心。因此,通常情况下,表扬使学生开启,批评使学生闭藏。
二、用言语去试探对方。在很多时候,教师可以先暂时闭藏起来,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用一些与事实不一定相符合的话语去试探对方。比如说,教师可以这样试探学生:我听说某某这次考得不好,你在旁边幸灾乐祸啊!学生肯定会使尽浑身解数进行辩解,在辩解的过程中,学生吐露的基本上都是实情,学生也就不知不觉地处于开启状态,而教师也就得到了足够的信息。末了,教师可以这样说,哎哟,我不了解实情,幸好今天跟你谈了一谈,差点冤枉了你,希望以后你有情况多与老师交流。既巧妙地消除了一开始那句“信口雌黄”的试探的负面影响,又为下次与学生交谈做好铺垫。激将法也属此类。三国赤壁之战时,诸葛亮为试出周瑜抗曹的真实想法,故意歪曲曹操《铜雀台赋》的意思,说只要东吴把二乔送给曹操,魏国自然退兵,周瑜立刻被激怒,立下了与曹操死拼到底的誓言。诸葛亮却佯装不知小乔是周瑜的夫人,假意道歉,实则心中暗喜。
三、故意保持缄默或忽视对方。当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或关注时,教师却一反常态保持缄默,甚至故意忽视学生。教师的闭藏态度不但令学生不能理解,也完全令学生失望。学生会终于耐不住性子主动向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教师等待已久,已做好充分准备,趁机加以引导。我听说,有一位教师找一位学生谈话,两人进了办公室之后,教师一言不发,只是盯着学生看,看了足有分钟之久,学生终于忍受不住,率先向教师开口提问。这位教师面对的谈话对象是一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学生,但是这位教师也的确把捭阖之术用到了极致,非有极大的耐心与信心不能做到。“卖关子”亦属此类方法。明明有所图谋,勾起了对方的极大兴趣之时,却故意引而不发,直到对方苦苦相问,或承诺什么条件之时,才讲出实情。古代谋士向君王进谏之时,因怕劝说不成,反而惹下杀身之祸,常常祭出此招,待到君主答应不加怪罪之时才和盘托出。
四、使对方与自己情投意合。这个方法是教师所广泛采用的。教师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充分表达自己对学生的同情和理解之情,目的是拉近双方距离,为后面的沟通打下基础。比如说有教师处理学生早恋工作,一开始就先谈自己学生时代的早恋故事,学生马上就会觉得教师很亲切,原本抗拒反叛的心很快就冰释了。教师然后再谈自己现在对当时早恋的看法,虽然是在说自己,但是学生已经能完全领悟教师的良苦用心。通常我们所讲的“以情感人”即属此类,要求教师要有真情实感,能以己度人,切忌无病呻吟。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讲一讲学生的优点,讲一讲学生辉煌的过去,讲一讲自己对学生的肯定与关心,对后面的谈话无疑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战国策》中触龙说赵太后也是一个这样的很经典的故事:大臣们劝说赵太后为了国家利益把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去当人质,赵太后不但不肯,还立下毒誓禁止别人再来劝说。触龙却独辟蹊径,见到赵太后之后,先从自己的脚有毛病,身体也不太好开始,讲到饮食,日常起居,逐步拉近了与赵太后的距离,然后,触龙以自己的小儿子不争气,想在自己死之前把他安顿好为突破口,逐步地诱导启发赵太后认识到,把长安君送到齐国去是为了赵国好,也是为了长安君的将来好。触龙就这样巧妙而成功地说服了赵太后。
使学生开启心扉的办法还有很多,不能一一道来,有时候,还需要好几种方法并用。只要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师生之间的沟通始终畅通无阻,教师的工作便不可能不成功。
以上讲的是学生心灵的闭与合的状态。其实,在学生身上,还有另一种更为重要的闭与合,那就是学生的精神状态。
不同的人精神状态相差是很大的。有的人消极低迷,有的人积极进取,有些人自暴自弃,有些人斗志昂扬。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状态,每一个人都有低潮,有高潮,有碌碌无为的日子,也有充实紧张的时光。不同的精神面貌是由不同的心理状态决定的。有人说,人的心理状态是由一个开关控制的,开始可能处于一个闭合的状态,但是一旦过了临界线,开关打开了,人就进入了开启的状态。在开启状态下,人会表现出与闭合状态完全不一样的特征。
这种不一样的特征差别是非常大的。当人处于闭合状态时,整个人体机器的运作是比较缓慢的,人的智力水平,反应力,记忆力等各项综合水平都处于比较低的状态。人对于学习、成功的渴望很淡薄,没有什么动力,即使有动力也不足以改变整个精神状态。处在这种状态时间长了,人的潜能就会受到抑制,甚至退化,日子也就过的庸庸碌碌,很是平凡。
当人处于开启状态时,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是积极的,活跃的。各个器官的运转速度明显加快,人体的工作效率提高,这时候的人渴求获得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渴求提高,有不断学习与工作的欲望。在这样的状态下,人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会因为取得的成绩而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从而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归纳研究。他们找了二十个大学刚毕业,决定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的人;另外也找了同样学历和年龄,决定先投身热门行业,赚到钱,再做自己喜欢事情的二十个人。二十年后,在两个对照组中发现,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的人,有十八个成为百万富翁,而后者只有一个成为百万富翁。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不同的二十个人,其状态是不一样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人,一定是处于开启状态的,他们会在自己的工作中聚集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不会因为厌烦而闭合。而那些投身热门行业的人只是因为这份工作薪水比较丰厚而不一定对这门行业本身感兴趣,因此时间长了其工作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他的状态就会逐渐变成闭合。这样日积月累,很长时间以后,巨大的成就差别就显现出来。现代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应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迎接挑战的积极心态。爱因斯坦在他的《论教育》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学校里和在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产——知识和艺术技能。”爱因斯坦这里提到的心理基础也好,心理力量也好,正是一种开启而不是闭合的心理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总是对学习充满热情,对生活充满向往,对未来充满渴望,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为社会培养的都是这样的人群,我们的民族怎么可能不强大呢? 那么如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这种精神状态呢?
首先,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鼓励会使学生的心态更加积极,更加开放。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之下,更倾向于作积极的尝试,如果在尝试中体验到成功,他便有可能达到启动捭阖开关的临界线,便有可能进入开启状态。教师通过鼓励以及对学生努力之后所取得成绩的肯定,可以不断筑高学生的基点。当学生最终达到临界状态,从闭合状态跳转为开启状态,学生就有了自己前进的动力,就好像一列小火车,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得小火车启动之后,教师就不必再费力地推了,只需要偶尔适当地加一点油,以使学生这列已经发动的小火车跑得更快。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不断地提要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要对学生提要求,而且要尽量多地提要求。教师对学生提要求实际上也是一种尊重学生的表现,是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对学生潜能的一种肯定。在尊重与要求的双重作用下,学生就会逐渐从闭合转向开启,并不断地达到新的高度。
再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目标。目标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功的人通常都有很明确很远大的人生目标,很难想象一个处于开启状态积极进取的人只是漫无目的地过日子而没有目标。一个有着坚定不移的人生方向的人,才有可能克服不断出现的困难和阻力,而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更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制定目标。让学生自己学会激励自己,自己学会调整自己。
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的开启状态可能有时不会非常的稳定,会因为一些突然的失败或挫折而重新消沉下去回到闭合状态。教师的工作就是及时地激励学生,及时地点燃学生已经熄灭的希望之火,尽量不要让每一个学生闭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保护幼苗一样保护学生的上进心,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这应当成为学校和教师最核心的工作之一,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动摇。
开启学生心灵的工作是辛苦的,却是非常值得的。懂得捭阖之术至少可以让我们看见光明,使我们有努力的方向。想象一下那些面对着一群闭合自己心灵的学生的教师们的痛苦吧,他们在作着没有希望的努力,想奋起却无力改变大局。失败不但使学生的心灵闭合得更紧,教师自己的心也终将闭合起来,对教育的前景充满了悲观与绝望。
十二、手段与目的
多年前,西方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写下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名言。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诸葛亮平定南方部落,把孟获抓住之后却又放掉,有部下不理解,费了很大力气好不容易抓住叛军首领,为什么又轻易放掉他呢?这便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抓孟获不是目的,使南方部落心悦诚服永不叛乱才是目的。诸葛亮的七擒六纵因此传为千古美谈,以至于几十年后,已经一百多岁的与诸葛亮同时代的南方部落的一位老人在谈到诸葛亮时,仍由衷地赞叹说:聪明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孔明那样把任何事情处理地那样得当的,还没有遇到过。
可是,许多职业军人就不管那么多了,他们要么只看到一城一池的得与失,要么只懂得能否杀人三千,斩首万余,而对国家为什么要运用战争这种手段,以及运用这种手段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却早就丢到了九霄云外。中国几千年来一直被许多军人们奉为经典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兵家名言,就给战场指挥官以机动专行的权力而言,自然是真理,但将其推广之,变成许多将军使自己的行动脱离战争政治目的的制约的借口,可就谬之千里了。以至到了后来,中国的旧军人的口头禅经常是“我是军人,不谈政治”。用现在的目光看,这是错误的,也是极端狭隘与愚蠢的。因为,政治是目的,战争只是手段,手段是要为目的服务的。
今天,我们用军事思想来研究学生工作,也是符合手段为目的服务这种思想的。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是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在新形势下,学生的情况与几十年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工作也更加复杂多变了,完全采用以前的那种“传统而高尚”的方法来教育学生,可能不一定能完全收到效果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一些新的方法,借鉴一些其他方面的思想,比如说军事方法与军事思想,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呢?
当然了,我们首先要保证我们的教育目的是正确的。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军事家孙武,就把政治因素的“道”,列为战争“五事”之首。《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这样说:“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即战争的政治目的,是否符合天理人心,是否是正义的。我们在做学生工作时,也首先要考虑的是,我们所教给学生的东西,我们所试图传递给学生的思想,是否是正确的和有价值的。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很多教育措施已经偏离了正确的目标。我们批判应试教育,是因为应试本来只是一种手段,现在却被当成了最终目的,而真正的教学目的则被遗忘和忽略。教师的头脑中只有分数,只有升学。学生如此,家长如此,整个社会都是如此。虽然有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状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在功利心的驱使下,错误的目标暂时仍然会吸引千千万万的目光。这正是令人痛心之处:当目标不正确的时候,我们的努力越多,错误也就越大。
教学的目标不正确,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教育的目标也同样有偏差。在学校里所谓思想品德好的学生就是守纪律、听话的学生,那些整天调皮捣蛋闯祸不断的“问题学生”思想品德等第无疑是很差的。但是我们老师常常惊讶地发现,从做人的角度来说,长大之后,仍然尊重老师,与老师亲热无间的反而更多是那些读书时思想品德“不好”的学生。有时候,我们甚至光天化日之下教学生撒谎。上级来检查工作,我们事先进行所谓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有时与事实是完全相反的;教师开公开课,许多东西都是事先演练好的,学生只需配合教师“表演”就行了。此时我们的目标也就是变成了通过检查和获得领导的认可,即使与真正的教育目的相违背也在所不惜。
更多的时候,我们的目标也正确,可是缺乏有效的手段。比如说,现在倡导素质教育,很多家长便一窝蜂地让小孩去学琴、学画、学艺术等等,全然不顾孩子的爱好和水平,这是因为我们对素质的理解有欠缺,素质不仅仅是钢琴十级或围棋两段,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独自应对世界,应对人生的能力;再比如说,我们要教学生有爱心,讲诚信,可是,我们却常常对学生痛加斥骂,毫无尊重和同情,自己当着学生的面经常不守诺言,对学生的影响可想而知,这是教师或家长本身素质有欠缺的表现,只会言教不能身教的教育岂有成功之理;还有,我们要想使学生养成好的行为规范,制定了许多的规章制度,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但使学生经过多年学校教育离开校园之后,好的行为规范一点没有养成,最基本公民素养仍然很差,这是因为我们对教育的规律没有掌握,我们没有理解学生自身的体验和理解才是决定其行为的最重要原因,而并非别人的说教和限制。
符合实际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有效果的手段就是好手段。邓小平那句著名的“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原来是一句四川农谚,据说这句大实话是他的老搭档刘伯承过去在打仗时经常讲的。昔日刘邓大军所向披靡,没有别的秘密,“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了算数”。
《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有一段是这样说的: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意思是说,把根据敌情变化而取得的胜利摆在众人面前,谁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人人都知道我战胜敌人的战法,然而弄不清我怎样因敌变化而灵活运用这些战法的,所以这样战胜敌人的方法是永不重复,适应各种敌情而至于无穷。
孙子认为方法和手段应该像水一样,水随地势的高下而没有固定的流向,方法和手段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采用,我们说教无定法,也是这个道理。但是,好的方法一定是有利于实现我们的最终目标的。有教师在做学生工作时,情绪失控,说了过头的话,便是迷失目标的一种表现。要知道,最初,他是要教育学生认识错误的,可是,最终反而南辕北辙,为了发泄自己的怒火,而把教育学生的目标抛于脑后。还有的教师心胸狭隘,对学生的一些损害自身利益的过失耿耿于怀,甚至和与学生斗气,更是不值得,有失教师身份。
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有教师便严厉地惩罚学生。惩罚不断失去效果,于是惩罚的方式不断升级,到头来,惩罚成了目的,教师为惩罚而惩罚。这样的惩罚不但不能产生效果,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反抗。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冷静地思考一下,便会知道,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惩罚只是其中一种手段,而并不是唯一手段。如果用其他的手段也能达到目的的话,惩罚并不是必需的。
惩罚实施不当常常会带有副作用,因此惩罚的技巧性是很高的。常常有老师因为滥用惩罚不仅没解决问题并且使学生心灵受到伤害,于是我们又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不许惩罚。要问他为什么不许惩罚,他说不许惩罚就是不许惩罚!不许惩罚竟成了目的!可是,如果碰到只有必要的惩戒才能产生效果的场景,难道我们就必须守着“不许惩罚”的教条而眼看着我们的学生一错再错,然后从小错变成大错?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孩和他的妈妈晚上去商场里购物,小孩子喜欢上了商场里的木马,一玩就是两个小时,并且玩上了瘾不肯下来,眼看商场要关门了,很多人进行劝说,小孩子平时被娇宠惯了,就是不依。有人请来了商场里的心理专家,心理专家使用了很多招数,都没有效果。这时,旁边围观的一个工人说,我来试试。他跑到小孩子面前,把嘴巴凑到他耳边轻声说了一句话,奇怪的事发生了,小孩子马上撒手跳下木马,跑到他妈妈身边。大家都很奇怪,问他对小孩子说了什么,那工人说,我就说了一句话:你要再不下来,我就把你脖子拧断!我不知道我们那些从事教育工作尤其是一些从事教育领导工作的教条主义者看了这个故事有何感想。为了达到我们的目标,我们并不是不择手段,而是要“择”手段的,要选择那些恰当的有效果的手段,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我们一方面提倡尊重教育、理解教育,可是一方面又意识到学生心理承受力太弱,因而提倡挫折教育。我们就常常在这样的困惑中徘徊。教育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绝对不是单纯地用是或否就能给出全部答案的。我们常常矫枉过正,可是有时候又有点鄙视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觉得那不能解决问题。其实,冷静下来想一想,答案真的很简单,既没有那么多原则,也无须那么多顾忌,我只要牢记我的目标就行了。首先要看准老鼠,其次选择那些能捉住老鼠的猫,最后还得研究一下为什么这些猫能捉住老鼠,而那些猫不能。
韩信受了胯下之辱,终成大器。我想当他功成名就之时,他应该感谢那几个小流氓,没有他们,说不定他这一生也就庸庸碌碌过去了。我要是有未卜先知的功能,我就做韩信的老师,我当这个老师只需做一件事,就是雇用那几个小流氓,然后我就可以培养出一代名将。
十三、掌握时机
作战是要讲究时机的。一名好的指战员在战场上要不断地审时度势,势指形势,时也就是时机。在双方力量相等的情况之下,战争的胜负往往可能在一刹那间决定。而一旦错失战机,等待的可能就是失败的苦果。我们知道,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强弱也是相对的。任何事物,单个来看,都有发生发展的过程,个人也是如此,人有生物钟,有智力、情感、体力的生理周期。我们有时做一件事没做好,或失败了,不是因为这件事本身是错的,而是时机没有掌握好。金鸡报晓本来挺好的,可是如果总是半夜鸡叫,结果反而不美。时机和处理事情的度一样,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是很难掌握但是又必须修炼的两项本领。掌握时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争取时机。有些时机是争取来的,特别是在和别人竞争时。在战场上,兵贵神速,大家抢的就是时机。拿破仑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如同物体的动量是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一样,军队的战斗力是兵力与速度的乘积。红军长征时,飞夺泸定桥一役,就是和敌人赛跑,和时间赛跑,沿着大渡河的两岸,双方士兵在比赛,最终红军抢在敌援兵之前赶到泸定桥并立刻进行强攻。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关键一役,而红军的速度更胜一筹。
教师的教育工作有时也是要抢时机的。比如说,初中学生常常有这样的特点,初一初二比较糊涂,乱七八糟事情也挺多,但到了初三,会一下子开始懂事了,学习也比以前认真很多。但是当有些学生明白过来的时候,发现已经来不及了,他以前的基础太差,而马上就要面临中考,再想努力但时间已经不够了。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个规律,便会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在没有幡然悔悟之前在学习上尽量能够跟上,不要拉下太多。并且在初三来临之前很注意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得学生在醒悟之后仍然有充足的时间把功课赶上。
二、等待时机。在战场上有时也是需要等待战机的,敌人来攻,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正盛,不能出战,等到再而衰,三而竭之时,敌人士气衰弱了,便是出战的好机会,可一战而胜。这是《战国策·曹刿论战》一篇中的著名作战思想。在伏击战中,时机也是很重要的,布好了一个口袋阵,等敌人来钻,前面的要先放过去,等到主力全部进了我方包围圈,再突然发动进攻,把口袋扎紧,毕其功于一役。《烈火中永生》中的邱少云就是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敌人的燃烧弹点着了他埋伏的草丛,为了不暴露目标而被活活烧死。等待时机是需要耐心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为了等待一个机会的到来,可能要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时机不成熟时只能等待。
在学生工作中,等待时机的例子太多了。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话语,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说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苦口婆心地劝告不及学生自己去碰了一次壁,“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到学生自己吃到苦头之后,你再去劝告他便会听进去了,他知道你讲的是有道理的,是为他好并且是对他很重要的东西。因此,教师要等待这样的机会出现,一旦有了这样的机会,便不要放过。表扬学生也好,批评学生也好,也是有一个最佳时机的。学生正骄傲的时候,不要表扬他,等到他信心失落对自己产生怀疑的时候,教师的表扬就显得珍贵了;学生有情绪的时候,不要批评他,等到他冷静下来,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再严厉的批评学生也能听进去。在做后进生工作时,教师尤其要有耐心,学生的成长过程不是均衡的,平稳的,而是跳跃式的,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要等待的就是量变到了一定程度,及时地使学生产生质的提高。
三、利用时机。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有时候会突然产生一些本来不是机会的机会,高明的将领会随机应变,及时利用这些机会,创立战功。三国时,曹操进犯赤壁,刘备与孙权联合起来抗击魏兵。周瑜作为东吴的大都督,在善于利用时机上有独到之处。比如,他少年时代的好友蒋干从江北来,本来是想当说客的,不想反被周瑜利用,成了他反间计的重要棋子,最终使曹操杀了蔡瑁张玧,去除了魏军善于水战的最重要的两位将领。
在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中,每天也会有大量的事情发生,其中有些事情教师如果好好利用,便是非常好的教育的时机。比如说运动会的比赛,全班都参与了,这便是一个很好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时机,教师可以给运动员打气,组织女生拉拉队加油鼓劲,组织没有比赛任务的学生端茶送水,让他们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比赛完了之后要及时总结,及时鼓励和表彰,总之,教师如果充分动脑筋,把一些大家看似平常的事情做足文章,是会产生非常好的教育效果的。
四、创造时机。当有些工作很紧迫不能等待必须要解决,而又没有合适的时机时,只能创造时机了。狼要吃羊,便找借口硬说处在下游的羊把上游的水弄脏了,这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比较原始的创造时机。在古代战场中,双方主将在运动战中,经常会用一些计策来创造战机,比如说孙膑的“围魏救赵”之计,使得庞涓不得不回兵来救,魏国军队一旦被调动,便为齐军创造了战机,齐军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一带步下了埋伏,最终魏军全军覆没,庞涓饮恨身亡。
中国人在创造时机上是很有特点的。比如说中国人求人办事,很少像洋人“此来为某事”那样直截了当开题。而是讲究迂回战术,有一种起承转伏的特点。林语堂先生总结这类创造时机的谈话可分为四段:第一段是寒暄、评气候,双方极容易找共同点,可联络感情,不至于遭到抗拒;第二段是叙往事、追旧谊,这是一个深入的过程,做得好,双方感情可能会有真真的融洽;第三段是谈时事、发感慨,这一段做得好,感情更为融洽,声势又壮,甚而到了相见恨晚、两肋插刀的程度,于是,便可以陡然下笔,相机言事了;第四段,可客气起立,言有一小事奉烦,先生不是认识某某吗?可否请写一封介绍信云云,要做得自然随意,不给对方造成很大压力或使对方觉得自己该欠他多大之情,而是要利用前叙铺垫,陡然收笔,总结全文。学生工作中的创造时机与之类似。其中的重要思想就是在实施自己的目的之前要尽量创设对完成目标有利的条件。教师在与学生的谈话中是常常要用到这样的方法的,尤其是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而学生思想有顾虑或因其他种种原因不愿配合之时,教师不宜开门见山,而要闲聊一些别的话题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等到学生的戒备消除了,情绪缓和了,师生感情融洽了,再慢慢进入主题,或许会有好的效果。在教学法中有一类叫做情境教学,其原理是努力创设适合教学目的的情境,学生在适当的情境中会很轻易的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时机紧迫要争取时机,时机未到要等待机会,有机会要利用机会,没有机会要创造机会。这便是我们对待时机的态度。
学生工作由于其特殊性,有一些时机是我们必须特别关注的。教师的教育相当于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这个内因就是学生的思想认识。外因要想起到作用,就必须抓住内因出现变化的机会。当学生的思想一直处在闭合的状态,对外界的作用便不会有什么响应,这时候的教育工作就会很困难,教师既吃力又没有效果;反之,在学生的思想处于开启状态时,外部的影响很容易产生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时机。学生换了一个新的环境是好的教育的时机。比如说学生进入起始年级的时候,面对的是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环境。以初中预备班为例,学生从小学毕业进入中学,从外部环境来说,是全新的,从内心来说,经历着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角色转变,这个时候,一些小小的外部力量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改变。教师如果善于在起点班给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狠抓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与信心,学生往往会有一个明显的变化,会出现一个质的提高。这样的机会不多,是必须等待的,当然了,也可以创造,古代的“孟母三迁”便是一个例子。
每一个新学期的开始也是好的教育的时机,此时的学生总是踌躇满志的,经过暑假或寒假的长时间的休整,学校的生活还需要他们用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去适应。新学期伊始,教师第一次进课堂,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特别专注?教室特别安静?好的老师是不会放过这一大好时机的。这样的机会也是必须等待的,但是有一个好处就是这样的机会总是存在的,每个学期都有,通常在每个学期开始的前两周,是最佳教育时期,机会一旦来临时,我们就不能够错过。因为一两个月之后,学生适应了学校生活,往往又会松散下来。
当学校、班级里乃至社会上发生突发事件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时机。比如说班级里发生不团结的现象,发展到打架的地步,教师此时因势利导,进行谦让精神与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座谈会,主题班会,或其他一些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刻地认识,这样的教育就会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实效。这种机会虽然不可预见,但是因为学生在学校里生活,每天发生的事情有很多,教师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总能够利用其中的一些事情作为教育的时机,甚至可以把一些坏事变成好事。学生个人犯错误、受到挫折或取得成功之时,对他本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时机。列宁小时候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并且撒了谎,最终在姑姑的帮助下,他承认了错误,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小孩子犯错误时,通常喜欢撒谎,因为他们怕说出实情会受到惩罚。犯了错的学生其心理活动是复杂而剧烈的,表现出心事重重的样子,有经验的教师一眼就能看出来。受到挫折或取得成功时的学生,同样也是面临着心理上的巨大波动,这时教师所产生的教育给学生的印象将会是十分深刻的,教师对受到挫折的学生进行鼓励,帮助他分析失败原因,对取得成功的学生进行赞美,并肯定他取得成功所作出的努力,不仅可以使师生间的感情更加融洽,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也要比平时显著的多。学生的成长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常常有成功、有失败,有高潮、有低潮。在学生情绪变化最激烈的时候,教育的时机也就凸显得最明显。当时机出现时,平庸的教师可能会火冒三丈,或者牢骚满腹;而高明的教师则是高瞻远瞩,胸有成竹。正确把握教育的时机,是我们教师必须修炼的一项内功。
十四、虚实篇
河豚遇到危险之时,会把扁平的肚子一鼓再鼓,瞬间膨胀成可怕的大圆球,以此来吓退敌人。这是一种典型的虚张声势,在动物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是动物为了自保而经常采用的一种策略。
二战时德军也采用过隐弱示强这一战术。年月日,德军出动许多战斗机、轰炸机低空盘旋在挪威首都,一支人数不多的空降部队,突然攻击了该市附近的法布内尔机场。这支小部队在飞机的掩护下,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阅兵式的步伐,沿主要街道一直行进到市中心,让人无法相信这是一支兵力单薄的队伍。结果,一座万人口的城市不战而降。德军的虚张声势取得逼真的效果。
还有另一种隐藏虚的办法。三国时,诸葛亮失了街亭,眼看司马懿大军杀来,情急之下,摆出空城计。实际就是一座空城,也就是那么几个老兵弱卒,大模大样地摆出来,反倒让司马懿拿不定主意,以为对手以逸待劳,极其强大,越想越怕,连忙传令全军急速后退。《三十六计》说:“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意思是实际空虚而又故意显示出空虚的样子,就能使对方难以揣摩,反而得出相反的结论。明明强大,却故意示弱,以引诱敌人,这也是军事将领常用的计谋。孙膑减灶诱杀庞涓即是一个有名的例子。为了麻痹对手、诱敌深入,孙膑在与庞涓作战之初佯装节节败退,卒散将逃。第一天有炊灶十万,第二天只有五万,第三天仅剩下三万了,三天之内兵将逃去三分之二,终于诱动庞涓轻骑冒进,兵败马陵。《孙子兵法》曰:“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又曰:“避实而就虚。”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论断,不仅仅对指导战争有效,在学生工作中我们也可以有很多的启示。
首先,作为教师,你不能让学生把你摸透。一旦被学生摸透,你就“致于人”而很难“致人”了。要知道,学生都是很聪明的,而且很会钻空子,他们很容易适应一成不变的东西并且很快想出应付的办法,教师一旦被学生调动,就只能疲于奔命了。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当处于主动地位,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引导学生,这样的工作才可能是有效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呢?这就需要教师懂得一点虚虚实实的原理。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实相间,让学生找不到规律。教师要修练内功,要有修养,有城府,有内涵。在必要的时候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高明的将领,“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已经找不出痕迹了,高明的老师,也会做得非常自然,仿佛事物原本就是如此一样。
其次,教师要善于“以实击虚”。我们都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为什么庖丁会做到游刃有余,因为他解牛所用的刀的“实”,遇到的都是牛身上的“虚”,所以旁人就觉得异常轻松。要是一个不熟练的屠夫去操作,一刀砍在骨头上,牛痛苦,人也痛苦。这叫以实击实,通常都会导致两败俱伤。我们常常见到有老师对学生发火,但是不得其法,学生并不服气,甚至发生学生当面与教师顶撞,使得教师骑虎难下的场面,这都是没有做到以实击虚的缘故。而如果教师本身言不正,行不正,却去教育学生,或者教师不做调查研究,草率做出判断,而冤枉了学生,这便是“以虚击实”了。任凭你是教师,面对学生,也不能以虚击实啊!最终必败无疑,学生毫发无伤,教师却败得很惨。遇上教师修养不好,而恼羞成怒,结果便是一败涂地,这个班级再也无法教下去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实击虚呢?教师一定要知己知彼。了解自身的虚实,了解学生的虚实。教师要善于做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自己在学生当中的形象,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还要善于分析学生心理,分析学生的动机,分析学生所惧怕的,所不惧怕的。能够从一些表面现象挖掘出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学生思想的一些细微变化,因为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学生的“实”与“虚”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以往“虚”的地方现在不一定“虚”,以往“实”的地方现在也不一定“实”。教师能够掌握虚实变化的规律,实践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虚实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虚,哪来实,同样的,没有实,何谈虚。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虚与实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既矛盾,又统一。一名学生,数学和语文都考了分,可是,事实上,语文的分可能是班级前几名,而数学的分可能是班级后几名。所以虚与实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必须在有了比较之后我们才可以判断数学的分是“虚”,语文的分是“实”。
从发展的眼光来开,虚实的确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说,小王违反纪律了,他自己已经也意识到犯了错误,这便是他的虚,教师根据校纪校规之“实”来处理此“虚”,会非常顺利,小王没有话说。但是,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处理,导致违反纪律的学生越来越多,教师如果只单单处理小王,小王便有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原来的“虚”便不再“虚”了,他会说又不是他一人违反纪律,教师只处罚他太不公平。再比如说,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的兴趣,可能因为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刺激的话,而受到打击,从而抑制了学生在这门学科的发展,学生在这门学科中的“实”可能会变成“虚”。
由于虚和实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要善于把虚和实结合起来运用。虚实对比所产生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俗语说:人比人,气死人,又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说的是同样的道理。虚与实放在一起,实可以衬托出虚,虚也可以衬托出实。这两者互相衬托,显示出的效果可能极具戏剧性。古时将领用兵打仗,极其强调赏罚分明,而且是重罚重赏。若无所畏惧,奋勇向前,则加官进爵;若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则就地正法。也许赏是实,罚为虚,或者罚为实,赏乃虚,但是无论何种情况,两方面一起强调都是必要的,有赏无罚与有罚无赏都是要不得的,在实际操作时只能失败,很难成功。
邓小平对于虚与实之间的关系是运用得极好的。中国改革开放碰到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左”的思想,邓小平也在多种场合强调反“左”。但是,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他是孤立地谈防“左”的。比较经典的论述是他在年的南巡谈话:“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着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就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便是邓小平的高人一筹之处,他深深懂得矫枉过正的道理,警惕右是虚,防止左是实。虚实交错,我们看待问题的眼光便全面了。
具体到学生工作中,虚实的原理又有哪些应用呢?试举几例。
例子一。班级里有学生早恋,教师找另外的学生了解情况。通常这种情况之下,教师的目的如果太直露,学生可能不一定配合,也许会有所隐瞒。这便是“致于人”了。不妨这样开始谈话,先从谈话对象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开始谈起,让对方猜不出教师谈话的真正用意,况且,当教师找学生谈他本人的表现时,学生都是比较紧张的,实际上这是教师的“虚”晃一枪,随着话题地进行,可以很自然地过渡到班级里有人早恋的事情上来,这才是教师的“实”。在具体操作时,虚与实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甚至可以相互转化,通过与学生谈话如果了解到学生有一些其他更重要的情况,教师的侧重点完全可以调整。这样,主动权完全在教师手里,教师的灵活性充分得到体现。
例子二。教师发现班级风气败坏,学生大面积地违犯纪律,许多学生是非不分,违规现象层出不穷,教师认为已到了不整顿不可的地步。于是,教师了解情况,摸清事实,准备召开一次班会对一批为首的学生和一些严重的违纪现象进行集中处理,在制定班会计划时,千万别忘了,在处罚之前一定要表扬。表扬什么呢?无论情况多么糟糕,班级里总是有一部分学生是没有参与不良行动的,可能会有少部分学生自始至终对自己严格要求,不受环境和他人影响。那么,这部分学生就是教师要大力表扬的。在大批评之前要有大表扬!表扬的好处多多,因为我们不但要抑恶而且还要扬善,由于表扬和批评同时进行,表扬和批评的力度同时得到加强,绝大部分处于中间跟风的学生也会有方向,有目标,便于引导。当然,教师的侧重点在与处罚,处罚是“实”,表扬是“虚”,但是由于有了表扬的存在,整个措施的效果就不一样了,教师也好,学生也好,对事情的认识也更全面了。
例子三。教师拟对学生严格要求,但是如果一开始就马上实施,有一些学生可能就会把自己的真面目隐藏起来。教师不妨先放松要求,把自己严格的一面掩盖起来,以仔细观察学生的变化。这样一段时间之后,教师便可以了解到真实的学生状况,一些习惯不良、规范不好的学生也会逐渐露出马脚,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之后,可显现出自己真实意图,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问题。此所谓“欲擒故纵”之法。放松是“虚”,收紧乃“实”。
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掌握虚实原理,则具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是善于做学生工作的,他有时疾风骤雨,有时和风细雨,有时风和日丽,有时“腥风血雨”。他富于变化,且左右逢源。他工作轻松,效果却极好。他爱学生,关心学生,却让学生感觉到他的严厉;他批评学生,惩罚学生,却让学生感受到他的爱心。他只有虚实两种招数,但他的办法却无穷无尽,用之不竭。
十五、赏罚分明
孙子兵法开篇就讲:“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其中说到赏罚是否分明是一支军队是否有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历来治军严谨的将领都是非常强调奖赏与处罚的。正所谓军令如山,军中无戏言。三国时,马谡失了街亭,酿成蜀军惨败,诸葛亮终于挥泪斩马谡。事实上,同情马谡的人很多,为马谡求情的人也很多。而且,从全局的角度来说,马谡还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诸葛亮平定南方部落七擒六纵攻心为上的建议就是马谡提出来的,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严重缺乏,姜维独木难支,如果留下马谡或许有用。但是,诸葛亮最终一意孤行,没有采纳众人的意见。今天,我们站在客观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马谡到底该不该杀呢?从治军的角度来说,答案只有一个。杀,没有办法。
你只看到了很多人为马谡求情这一面。若是放过了马谡,他日再有将领玩忽职守,导致全军惨败,折损大将与士兵无数,你是诸葛亮,你该怎么办?有了先例,便无法下不为例了。马谡不杀,军纪即乱,此时你再要对别人严格要求,根本就不行了。军纪一乱,部队的战斗力就下降,战斗力一下降,就要打败仗,打败仗可是要付出许多士卒甚至将领的生命的代价的。是马谡一个人的生命重要,还是全军将士的生命重要,诸葛亮是一清二楚的。所以,很抱歉,我非杀你不可,但是,你死之后,你的家人我一定好好照顾,你的尸身我要厚葬。当然,街亭之败,我也有错,我自贬三级,以谢全军。所以,马谡虽然不想死,至死也没有什么怨言。
军队里的事情讲起来是惊心动魄的。为什么呢?因为将领是要让他的部下上战场的。而上战场就意味着有送命的可能。蝼蚁尚且偷生,岂能白白送死?所以,没有外在的强有力的约束,军队是根本没有办法打仗的。战国军事家吴起所著《吴子》一书中,也提出赏罚分明的观点,只是,吴子的思想更为果断:“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吴子强调的是重赏重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奖励,一定要有物质的奖励,没有一个人是不喜欢物质的奖励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但是奖励的作用不仅仅是在物质层面,精神的奖励更重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受到他人重视,自己的行为被认为有特殊的重大意义时,人的主观能动性便能够被充分被激发,潜在的能量才能够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和运用。士为知己者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皆是很好的例证。
与没有一个人不喜欢赏一样,也没有一个人是喜欢受罚的。应该说,几乎所有的人都怕被惩罚,更不用说是重罚了。军队里重罚的意义已经不是对事件本身的处理了,而是对其他人乃至全军的告诫。在特殊的情况下,惩罚与平时甚至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在别的地方开小差,也就是一顿臭骂,在战场的最前线,如果临阵脱逃,可能就是就地正法了,根本不可能跟他讲道理,晓以利害。这是形势所逼。重罚的结果不但要使当事人再也不敢犯这样的错误,更要使其他人不敢效仿。用杀鸡儆猴来描述,是再准确不过了。有人以为班级管理与治军不太一样,没有必要把这一套搬过来。那时他不明白人的本质。人性的弱点是普遍存在的。士兵如此,学生也是如此。只是,具体操作的时候,在尺度的把握上,我们可以灵活地掌握。尤其是在重罚时,因为我们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我们还必须“治病救人”,不能把犯错误的学生一棍子打死,要给他机会,让他翻身。但是,罚,还是一定要罚的。
生命有两个最基本的范畴:尊重与公正。这也是作为个体的人最需要的两样东西。学生也不例外。尊重自不待言。因为人要过社会性的生活,其生活的美好程度最终有赖于社会制度和社会各方面条件是否有益于人的生活和生长,此时,公正的社会秩序便成为每一个人的追求,公正也成为每一个社会人发自内心的需要。事实上,我们在学生中作调查,他心目中的好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无论你在哪里作调查,公正这个品质大抵是逃不脱的。
那么如何做到公正呢?太简单了,只要做到赏罚分明就行了。学生工作中的赏罚,可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可以只赏不罚。赏与罚是相对的两个概念。有时候,不赏就意味着罚,不罚,也就意味着赏了。赏是可以单独存在的,尤其是在不便于或者没有必要实施处罚的时候。对于好的行为的奖赏本身已经是一种明确的导向性的行为,基本上可以起到大半的效果。比如说,对学生做作业的情况,可以每次都表扬一下作业做得好的学生,实际上,对于那些没被表扬的学生来说,也就是一种批评了。
二、有罚必要有赏,重罚必有重赏。罚是不可以单独存在的。只罚不赏很容易激起人的逆反心理,使人抗拒。即使最终也能达到效果,但是,气氛却是压抑的,人的心情也不会舒畅。尤其是在教室雷霆震怒,大为光火之际,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尤其是对着全班发火之时。就算是错误真的很大,要千万要记住,犯错误的毕竟只是一部分同学,还有很多人,他们至少没有同流合污,这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对全班发火连这些学生也打击进去是不公平的。因此,我主张,在重罚之前对这些学生要重赏。重赏的目的有二:其一,分化学生,使得中间学生非常容易找准自己的方向;其二,赏罚同时进行,互相印衬,增加赏与罚的戏剧效果,使学生印象更为深刻。
三、必要时改罚为赏。有时,犯错误学生众多,已到了法不责众之境地,无法处罚下去,不如改为奖励那些没有犯错误的少部分同学,这样也能保持公正。另一种情况,由于赏与罚是相对的,而赏是一种积极的方式,罚是一种消极的方式,因此,用赏取代罚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试举一例。学校里举行行为规范评比,你任教的班级表现很不好,于是你在班级里内部进行检查评比,每人满分分,内部检查,查到一项扣分。这样做效果一定是明显的,但是,这样做,师生关系可能会受影响。高明的教师会改扣分为加分。每人基础分分,每次检查,合格者加以一定的分数,然后比较谁的分数高。这样做,无疑更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和谐。
四、赏罚要公正。赏罚不明不但是兵家大忌,也是班主任工作的大忌。有一些班主任,规章制度定的很好,但是事到临头,有学生违反了,却常常心软。尤其是犯错误的学生是教师喜欢的好学生时,更容易犯此错误。算了算了,下不为例。好,全班同学都看在眼里,下次张三又犯了这个错误,你怎么办?不处罚吧?张三太坏了,绝不能放过他。处罚吧?张三振振有词,他举出上次的例子,觉得教师不公平。这是很常见的例子。从此班级管理陷入混乱。有一些没有经验的教师,在学生中没有威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做到“信”。赏罚不信,做事不公正,学生怎么会尊重你呢?想想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例子吧,该赏的必须赏,该罚的还是要罚。
五、赏罚要坚持“诛大赏小”的原则。这是处理赏罚的一个小技巧。所谓“诛大”,也就是擒贼先擒王。孙武训练女兵,在三令五申之后,吴王的两个宠妃仍不以为然,孙武便下令处斩,女兵骇然,无不听孙武号令而动,此时,孙武对吴王说,即使现在让这些女兵赴战场打仗,她们也不会有所犹豫。我们在处罚学生时,也一定要把事实了解清楚,板子一定要打在为首者的屁股上,否则,处罚便不能服众。而“赏小”,是指要奖励普通士卒。抗金名将岳飞,非常善于治军。军队即使冻死也不拆百姓房屋,饿死也不抢劫百姓,因为如果有士兵拿了老百姓几根麻绳的,立刻依军法处死。但是对于朝廷的奖赏,岳飞都分给士兵,自己丝毫不取。每立战功,都归于将士,自己毫不居功。所以他的军队令出如山,勇猛善战,敌人哀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个例子也提醒教师在平时一定要更多的关注普通学生,尤其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在奖励时,要更多地考虑他们,而不是那些张扬的学生,这样的奖励,才更有激励作用。
六、赏罚只是外部的力量,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在动机。赏罚是激发、调动学生内在动机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毕竟只是一种外在手段。要使学生的行为长久,教师的要求必须要内化为学生的内部动机。否则,一旦外部的赏罚没有了,一切可能照旧。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成为不败之师,士兵有了集体荣誉感,以成为军队一员而自豪,即使最后没有赏罚,士兵作战仍勇猛,因为他需要捍卫常胜之师的荣誉。同样的,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使学生意识到做一件事不仅仅是因为有赏罚,而是自己必须这么做。这样的教育效果便长久了。
武侯问曰:兵以何为胜?吴起对曰:以治为胜。又问曰:不在众乎?对曰: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我们可以跟学生讲道理,但是,有时候,千言万语抵不上一个行动。老师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吧,赏罚分明、赏罚有信,这是治理班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十六、班主任的素养
俗话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一支部队,没有一个出色将领的领导、管理,很可能是一盘散沙,缺乏战斗力,遇有困难或敌情,定将一触即溃。同样的,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将领”,对这个班级的影响极大。一个班级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班级的班主任,因此,班主任的素养问题极为重要。班主任要具备的素养很多。有人说,班主任是最小的主任,平时要做的都是非常琐碎的事情,此言不虚。的确,通常学校里的一些常规工作都得由班主任布置下去,而班级工作又得常抓不懈,偶尔班级里调皮捣蛋的学生还要添点乱什么的,因此班主任需要有很大的耐心。我们有许多班主任非常认真,非常敬业,他们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工作也会做得不错。但是,如果要做出类拔萃的班主任,要有高的追求,就不能安心于做“最小的主任”。一个班级虽然人少,但是正如战国名将吴起所说,管理人多的军队与管理人少的军队是一样的。班主任志当存高远,要以一个管理者的身份来要求自己,从这个角度出发,班主任所要具备的素养至少还应包括以下几点:
班主任要德才兼备。德的内涵包括个人品质、伦理道德、政治品德;才指才智、才干、才华,等等。古代成功将领都是非常注重“德”的。三国时刘备便以仁德闻名天下,在遭到曹操的追击时,宁愿跟着老百姓一起走,而不愿抛下老百姓单独逃跑,虽然最后被曹兵追上而险象环生,但是因此赢得了民心。古人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领导人的德之重要性。宋朝司马光明确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从德和才两方面出发,司马光把人分为四种:德才兼备为圣人,德才兼亡为愚人,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在用人时,如果没有圣人和君子,那么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因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
孟子说“舍生取义”,把义放到了比生命还重要的地位。在民间作为“义”之化身的关羽,为了义而“身在曹营心在汉”,为了义而“过五关斩六将”,为了义而“华容道捉放曹”,他的行为被后人津津乐道,视为“义”的典范。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以善于用兵著称。他的军队,常常以少击多,以五百人、八百人打败金军几千人,几万人,金兵哀叹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治军,除了严之外,更强调“恩”。部下如果生病,岳飞会亲自探望,亲自熬汤煎药,部下将领中如果有人远征,岳飞就派自己的夫人去探望他们的妻子,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部下战死,岳飞亲自参加葬礼,凭吊死者。所以从普通士兵到将领,无不感恩戴德,愿意以死相报。战斗中,人人向前,从来没有怕死退缩的。义也好,恩也好,都是德在具体情境中的体现。在对待下属中,岳飞是把他的“恩德”做到了极致,在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如果也能这样对待学生的话,他不成功都很难。全国模范班主任、著名教师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教育》中就认为,他是欠学生的,学生对老师太好了,因此,他作为老师所作的一切,都是还学生的债。李镇西抱着这样一种思想,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很难说李镇西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有什么高超的技巧在里面,他只是把爱学生发挥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所以他成功了。在班级管理中,所有的技巧都抵不过爱学生,这是教育的关键,其余都是次要的。因而,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选择班主任的时候,在考虑才的同时,务必要把德放在首位。假如碰到很有才但是“德”有缺陷的教师,要非常慎重地使用,毕竟,作为教育工作者,他对学生的影响太大了,这种影响,短时间内不一定能看出来,但是一旦暴露出来,为时晚矣。我们看看汉朝名将卫青是怎么对待下属的,有个士兵腿在战斗中受了伤,生了脓,卫青查营时看见,竟然亲自用嘴把这个士兵腿上的脓吸出来。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士兵腿好了之后怎么在战场上拼死效命。别的我也不用多说了,名将就是名将。我们做班主任工作不是要照搬他的做法,但是这至少是一个思路。班主任也要刚柔并济。吴子曰:“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也就是说,文武兼备的人,才能胜任军队的将领,刚柔并用的人,才可以统兵作战。三国时张飞之猛,无人能敌,然而,张飞亦粗中有细,义释老将严颜就是一场经典战役。张飞虽刚,但是偶尔柔一下,亦威力无比。善于统帅军队的将领,性格应该是刚强时不可摧折,柔韧时不可屈服。能屈能伸,有勇有谋。
有些年轻的班主任,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处理事情比较刚性,尤其是遇到班级里比较调皮捣蛋的男生,一旦苦口婆心失效之后,便“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常常使出“以暴制暴”的手段。对于喜欢侮辱别人者,侮辱之,喜欢殴打别人者,殴打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种方法可能有时会奏效,但是通常来说,很容易遭致学生怨恨,学生口服心不服,班主任一旦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冲突,以至两败俱伤。
还有些老师,我们称为妈妈型的班主任,性格非常柔韧。做事兢兢业业,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儿女一样。只是做事不讲原则,学生犯了错只是和风细雨地劝说一番,而缺少严厉的批评。对待严重违纪的学生一味隐忍退让,出了事情能捂则捂,不能捂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是柔过度而缺少刚的表现。这样的班主任,班级里要么不出事,一出就是大事,而且处理起来,盘根错节,积习长久,有一些失控的班级或者年级里有名的“差班”、“乱班”可能就出自于太软弱的班主任。
好的班主任应该是刚柔并济的。该刚的时候要刚,该柔的时候要柔。他可以为维护教师自身的权威而对班级不良风气进行大刀阔斧的处罚,也可以在学生情绪激烈之时审时度势,稍作退让。而总体来说,我认为班主任对待学生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既有要求又宽大为怀。班主任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要体谅学生的难处,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学生犯了错,要尽量原谅他,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进步,要有耐心,永远给学生机会。这样的班主任学生自然信服。但是宽容并不等于放纵,该严厉是还是要严厉,绝对不能违反原则。否则将因为自己的过度宽容,而使自觉性不高的学生得寸进尺,以至于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以为教师软弱可欺。
班主任还应该善于激励。古代将领在指挥作战时,为了提高士气,常常身先士卒。西汉时的昆阳大战,义军被王莽大军团团围住,刘秀突围搬来援兵之后,其将领面对旌旗蔽天、营盘连绵的王莽大军却顾虑重重,缺乏打败敌人的信心。刘秀除了一方面用言语开导他们之外,更是亲自率领千余骑兵当先锋,冲入敌阵,连连杀死敌人数十名。将士们见此情景,精神抖擞,奋勇往敌阵冲杀,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取得杀敌近千人的首战胜利。刘秀在这场战斗中的冲锋陷阵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国家农村里也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这说明领导者的一言一行都备受群众的关注,也必将对群众产生极大的影响。党员干部自身的行为往往是对群众无声的激励。
班主任的工作不仅需要言教,更需要身教。有些班级卫生工作不好,班主任带头拿起扫帚做值日工作,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之后,班级学生自然被带动起来,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辅之以一定的制度管理,卫生状况自然大为改观。学生组织的活动,也特别希望教师的参与,如果教师能和学生一起打球,和学生一起搞联欢,甚至一起表演节目,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一定有一个大的提升,对学生的影响力也一定会有增强。要提高士兵的士气,除了靠将领的以身作则之外,还需要严明的管理。其中,“信”是非常重要的一条。以信治兵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守信用,不欺邻国,不欺民众。如魏文侯和看守山林的小吏约好了去打猎,结果到了那天下雨了,他就冒雨去向小吏说明不去打猎了。
二、赏罚必信。如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立木南门,移木北门者赏赐五十金。
三、将帅与士卒上下信任,同心协力。如朱元璋故意在降卒中挑选五百人充当卫队,降卒极为感动,于是甘心为他效力,成为朱元璋的忠实将士。
班主任的善于激励也体现在把班级建设成一支团结向上、凝聚力强、有战斗力的集体上面。这其中,以“信”治班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班主任要做事公正,要赏罚分明,在班级里要匡扶正气,抑恶扬善。同时,班主任教师还要有与班级学生同舟共济的思想,大家齐心协力把班级一起建设好。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大家的力量形成合力,这个合力的威力是无穷的。
班主任遇事还需要沉着冷静。沉着冷静,遇事不慌是为将者必备的素质。君不见诸葛亮在面对司马懿几十万大军时,大摆空城计,他本人则在城楼上悠闲地弹琴,司马懿仔细听了一会儿,感觉到琴声丝毫不乱,诸葛亮心静如水,于是断定城中必有埋伏下令撤军。生死关头,诸葛亮的意志多么坚强,心理素质多么过硬啊!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也应如此。学校里每天发生的事情很多,也经常会有一些突然的变故发生,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全班同学可能都在关注班主任教师怎么处理,此时要求教师尤其要沉着冷静,切忌冲动冒进,避免处理不当反而在学生中失去威信。即使在情况非常不利的情况下,班主任教师的镇定自若反而会使全班同学的情绪稳定下来,从而不会引起大家的慌乱,有助于事情的最终完满解决。要知道,冲动总是以愚蠢开始,以后悔结束。
班主任还要善于识人和用人。古时由于选帅不当导致打败仗的例子很多啊,比如纸上谈兵的赵括,长平一战,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红军在中央苏区由于李德博古的错误领导而遭致惨痛损失不得不战略转移,及至遵义会议之后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才走上光明大道。班级管理同样如此,一个好的班长以及好的班委集体对班级影响甚大。班主任老师如果能选择比较得力的学生担任适合他的班级职务,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班主任的识人还体现在对于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便是因材施教。多年前的孔子便是实践这一思想的典范。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一次请教孔子,知道一件事是对的就应该马上去做吗?孔子劝告他,让他先去问问他的父亲和哥哥,如果他们都赞成,那么才可以去做。不久,冉有又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鼓励他,让他去做。公西华目睹了这个过程,于是求教孔子同样的一件事为何因人而异。孔子解释说,子路性情鲁莽,做事冲动,让他同父兄商量,这样才会更谨慎;冉有性格懦弱,做事拿不定主意,此事必是思考良久,下了很大的决心才提出来,所有鼓励他去做。公西华豁然开朗,心悦诚服而去。所以我们对待不同的学生也得采取不同的方法,这是班主任的必备素质之一。
班主任的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做一个好的班主任也非常不容易。有人说,一个没当过班主任的教师是不完整的教师,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做班主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向自我挑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自我素养的过程,有时候它是痛苦的,但同时也是极有价值、极有意义的。
十七、无形篇
中国人是崇尚兵法的。在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因善用兵法而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像诸葛亮,几乎成为中国人崇拜的智慧的化身。但是我们在研究兵法的应用时,也会遇到一定的提醒,那就是必须注意到兵法的基本前提:双方处于敌对状态,彼此间是你死我活的不可调和的武装冲突;胜负的双方仅以武力为依据,没有什么道理好讲,正义的可能会输,非正义的也可能赢;战争允许双方不择手段,行为上没有什么限制;战争的目的是征服或反征服,死多少人都不当一回事。所以,当把兵法原理套用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时,我们就得考虑到这个前提可能发生的变化已经由此引起的争议。
有人说,商场如战场,于是兵不厌诈,瞒天过海之术就全使出来了;在人际交往中,为了达到目的而不顾过程,厚黑学因此应运而生,并且还常常奏效,一些人屡试不爽。有人以次来否定兵法,否定兵法在军事生活以外的领域的应用,但是,我想,这不是兵法的实质。兵法是一种思想,不是具体的行为,具体的行为要根据具体环境而变化,这才是兵法的实质。孙子还有一句话,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说得多厉害啊。我们研究兵法,研究学生工作的技巧,就得首先考虑我们这种思想方法的害处或者说是弊端,否则,就难免被人所误解,以为师生之间也存在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斗争呢。
兵法的第一个弊端是,既然是一种方法,就无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从它所处的环境中被割裂开来。因为方法是千变万化的,会因事、因时、因人而异,在现实世界中永远不要指望有什么固定不变的公式定理去套用。就好像学生学习,死记公式的人大都是学生方法不好的学生,真正聪明的学生是通过理解公式所揭示的规律而记住公式的。因此,常有人问我这种情况怎么办那种情况怎么办,我很难给出具体的回答。就是这个道理。汉朝时,有一个地方很乱,有人向刘邦举荐了一个人前去治理,刘邦召见这个人,问他的治理之道。此人曰,我还没到那个地方去呢,连具体情况都不了解,哪来的方法?刘邦觉得有道理,就任命他去了。后来,这个人果然把那个地方治理得很好。
兵法的第二个弊端就更“致命”了。兵法是一种谋略,用在别人身上大家都津津乐道,但是,如果用在自己身上,那感觉就不那么舒服了。人的心理都是这样的,一旦知道别人在对自己用谋略,马上就会产生反感。所以通常学生朋友看到类似《班主任兵法》这样的文章肯定要有抵触情绪,这也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反应。
弊端既然有,就要想办法去克服。也许有人说,不要用谋略,就不会产生这些弊端。只要我们满怀一腔热情,照样能把事情做好。但是,这只是理想中的情形,现实生活中的教育,并不永远是那么美好的,纯洁的,仅有一颗爱心,没有工作方法,我们反而有可能会被教育所伤。因为这个世界有规律,人性有弱点,所以必然就存在符合规律与不符合规律的方法,好的方法,事半而功倍;不好的方法,甚至会南辕北辙。比如说治水。自古以来,治水就是一大难题。有许多失败的例子,但也有成功之作,都江堰即为一例。我们现在去参观都江堰,可能会觉得平淡无奇,并不觉得它是什么人间奇迹。岷江水也很温顺,润泽整个成都平原,缔造天府之国之美誉。但也就是这么一个不太起眼的水利工程,却解决了大问题,以至于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受惠。应当说,李冰之前的太守们也不是不体察民情、也不是没有爱心,但他们实在是没有本事,缺少方法。我们千万不要以为都江堰是理所应当这样建的,事实上,直到现在,世界上仍有许多水利专家对其进行研究,而不得不叹服这是世界水利工程的一个创举。
所以方法是必需的,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至于兵法的两个弊端,虽然是由兵法本身所带来的,但也并不是不可克服的。
三国时,刘备任命马超为平西将军,封都宁侯,对他十分爱护。马超也就大大咧咧地不怎么注意君臣礼节,和刘备说话时甚至经常直呼名字。关羽对此很生气,请求杀了马超,刘备不同意。张飞说:“这样的话,我们应当给他做出礼节的示范。”第二天,刘备召集全体将领,关羽、张飞一同带着刀恭恭敬敬地站在刘备身旁。马超进帐,看坐席上没有关羽、张飞,抬头见他俩站在那儿侍候,很受震动。以后就非常尊敬刘备了。于不动声色之中就使马超受到了教育,不留半点遗憾与副作用,难怪说张飞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细,是大智慧的细。这是一种没有痕迹的智慧,是非常高明的智慧。
再举一个例子。西汉陈平原来是为项羽做事的,后来从项羽那里逃走。一次渡河时,船主见他一个美丈夫独自行走,怀疑他是逃亡的将领,腰中肯定有金银宝物,好几次打量他。陈平害怕,便脱下衣服,裸着身体帮船主撑船,船主知道他没东西,便算了。陈平巧妙地躲过一场杀身之祸。
所以说,好的方法,应当是无形的。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种无形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它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不用强,顺其自然,虽然使用了方法,但是别人不觉得,以为顺理成章。尤为重要的是,方法与目的是一致的,损害别人利益的方法绝对不是无形的方法。第二:方法融入了个人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我们真诚、自然地使用它,以至于自己都感觉不到在使用技巧或谋略。所以说,最好的方法是没有形迹可循的,并不是刻意为之,即使刻意为之,也非常自然,不被人感觉到。
唐宣宗因甘露之变而衔恨太监,曾授宰相令狐绹把太监们都杀掉。令狐绹虽然也想诛灭太监,但考虑到其中一些人是无辜的,就秘密上了封奏折,其中说道:“今后对待太监,只要有罪的不姑息,有空缺不补充,这些人就自然慢慢地被取消了。”
这是一种刻意的做法,但是自自然然解决问题,不用强,又丝毫不露痕迹。
隋朝初的牛弘,史称“大雅君子”,他的弟弟牛弼,好酒贪杯,经常喝醉。一次醉后竟射死了牛弘驾车的一头牛。牛弘回家,妻子迎面对他说:“小叔子把牛射死了……”牛弘接着说:“正好可做牛肉脯。”
干干脆脆的一句话,扫却了妇道人家的多少口舌。相信牛弘此举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其胸怀和人格的表现了。
把兵法用到无形的境地,就不会存在与现实割裂的问题。从古至今,熟读兵书之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能运用兵法带兵打胜仗的将领却寥寥无几,那都是因为生搬硬套的缘故。兵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无模可套,无迹可循,其细微之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把兵法用到无形的境地,更不会出现副作用了。因为兵法就是我的行为的一部分,是人的本色,并非虚情假意,口是心非。有人说,待人真诚是最高的谋略,但是这种真诚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否则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或者可以这样说,没有谋略是最高的谋略。《老子》十七章有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意思是说,最好的统御者,人民群众不感到有他的存在;其次,人民群众亲近和赞美他;再其次,人民群众畏惧他;再其次,人民群众轻侮他。老子在这里讲述了统治或领导优劣的四个层次,或者说也是四种境界。老子推崇第一个境界,用他在同一章里的话来说,就在于其“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就是说,领导者悠悠然不轻易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都说,“这是我们自己这样做的”。
作为班主任,也应该用这个标准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是属于哪一个层次,哪一个境界。有一些班主任,甚至不能让学生服气,学生不尊重他而轻侮他,这是最低层次的,这样的班主任不多,但是依然存在;还有一些班主任,很凶啊,确实让学生畏惧,但是也就是畏惧而已,属于倒数第二个层次,停留在这个层次的为数众多;能够做到让学生亲近与赞美的班主任我认为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且学生还尊重他,不轻侮他,属于这样的班主任应该是有一批的,不管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我们身边都能找到这样的例子;但是依然还有一个最高的境界,那就是让学生真正的自主、自治,教师无为而治,发挥很大作用,但学生却感觉不到。
这样的老师应该是民主型的老师,他起到老师应该起的指导作用,但是更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毕竟,学生的成长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要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去完成的。学生学会了一样东西,不再说,这是老师教会的,他会说,这是我自己学会的;学生经历过失败取得了成功,却不再依赖老师或别人的帮助,他会自己寻找原因,总结经验,他用自己的大脑思维,用自己的思想判断。“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也许我们老师,应当更多的是成为这样的角色。
要说明的是,“无为而治”绝对不是放任自流,什么事情也不做。汉朝时“萧规曹随”的曹参,便崇尚无为而治。当时吏员住的地方临近他家的后园,一些官吏每天饮酒作乐,声音都传到外面来了。曹参身边的人希望曹参游园时能听到这些声音,从而整治一番。谁知曹参听到这些声音,反而立即叫人布置宴席,拿来美酒,也同样这样欢呼,与那些官吏相应和。于是,左右的人就不再说什么了。冯梦龙评论这个例子时说,曹参是极力绘出了太平的景象,暗中消除身边人的谗言与无形。
我认为,班主任也要有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现在的“治”是为了将来的“不治”,而平时的“治”更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治”,班主任从一开始就要有这种意识。一个老师,当他在班级时学生表现很好,但是一旦离开,学生却表现很差,不能够说这个老师的管理是成功的。这是一个思路问题。据说特级老师魏书生常年在外讲学,而他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照样学习很好,班级活动也组织得很好,这便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事例。可见,魏老师能评上特级教师还是大有道理的。
在日常的工作中,用无形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就会打开一片新的天地。试举几例加以说明。例一,幼儿园和小学现在都强调对学生的鼓励要有肢体接触。小孩子表现很好,教师看似不经意地摸摸其脑袋或拍拍肩膀后背,以资鼓励,对学生的鼓动非常大。有些小学甚至提出:今天,你摸孩子了吗?不能不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于教师来说,一开始可能有刻意的成分,但要力争做得自然,当形成习惯,与自我相融合时,也意味着教师的教育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例二,学生成长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些错误,有些错误只是阶段性的,教师如果过分追究,反而会起到强化的反作用,反之,适当的容忍和忽视会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学生会在错误中成长。教师有时也要难得糊涂,不要总抓着学生的小辫子不放。汉朝时光武帝斩了王郎之后,缴收了王郎的文书,获得一些官吏与王郎勾结来往的几千封信件。光武帝一封没看,会同诸将把所有信件都烧掉了,他说:“让那些睡不着觉的人感到安稳无忧吧!”这是一种帝王的气魄与智慧。教师要学会抓大放小,而且放也要放得无形。例三,对于一些脾气倔强易冲动的学生,不要指望强行把他的脾气扭过来,扭是扭不过来的。教师可以不动声色,有时明知学生这样下去会碰壁,也不加阻拦,而是默默关注。等到学生吃到苦头之后,暗中加以帮助或点拨,结果会有效率的多。高明的教师,有时还会人为设置一些陷阱或障碍,让性格有缺陷的同学去尝试体验,然后乘机再进行教育,当然要做的不着痕迹。例四,教师的真情投入往往是很重要的教育力量。上课时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调,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得牢牢的;教育学生时设身处地的关心,能够让学生心存感激;在学生犯严重错误的时候,一番义正词严语重心长的话语会让学生痛哭流涕;与学生亲近时的童心未泯或者真情流露,则更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种真情也有可能是刻意为之的,但是一定得是真实的,而不是虚伪的,造作的。于漪老师上课给学生读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时,会沉浸进去而流出泪来,这种教育的效果是巨大的,但却是自然的。没有半点伪造的成分。
无形虽好,做到却难。要真正实现无形,最最重要的不是技巧,不是方法,而是教师个人的修养,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当所有有效的方法都融入了我的思想和行为之中,我在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就会是很自然的,没有痕迹的,那么,我的方法也就自然是无形的,有效果的。就仿佛世间万物本来就是如此,一切都是理所应当,没有什么阻滞,没有什么别扭,可是就在不经意之间,多少不好的结果却已在暗中消除了。还是老子说的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能听起来是有点玄乎了,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十八、刚柔篇 班主任是极难当的。
对于许多新做教师的人来说,班主任工作是他们的一个很大难题。看着许多有经验的老班主任做起工作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轮到自己时却是处处受制,举步维艰,还不明白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真是学又学不像,做又做不来。再碰到学生不懂事的反目,领导不客气的批评,也只能“自己的心情自己感受”了。我们从新教师最关心的一个问题说起。如何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新教师往往把握不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的尺度。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思想常常很活跃,与学生有更多的共同点,容易受到学生欢迎,也更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但是,与学生距离近了之后,却发现学生会不尊重你,班级纪律成问题,学生们并不自重,理想中的民主成了现实中的散漫。于是新老师开始观察老班主任如何带班的,看来看去,看出一个字,那就是“凶”。凶的教师对学生冷若冰霜,学生在他面前噤若寒蝉。和学生严格保持距离,班级纪律自然是很好,各项常规评比也是遥遥领先。新教师很是纳闷不解,虽然心又不甘,然而最终还是会选择走这条道路。因为这条路走下去,至少能立马见到阳光。而民主的办法,往往会品尝到现实的苦果。但是用凶的办法对付以前的学生可以,现在也慢慢不行了。以前的学生犯了错误,你罚他,他会吓得发抖,乖乖听从处罚。而现在的学生就不一样了。你对他发火,他很可能会跟你顶牛,万一他跑出去不回来,你还得去找他,那个时候,你就被动了。要是碰到不太讲道理的家长到学校里来闹,你的日子还真不会太好过。
要是不想多事,就对学生的错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只要保证在你任上别出什么大事就行。那么,你就是那个“弥勒佛”老师,这样的老师在现在的学校里也是很常见的。学生其实很欢迎这样的老师,碰到期中期末考试学校安排这样的老师监考,学生们甚至会额首相庆。心底里,学生们其实不大在意甚至是不太看得起这样的老师。当然,这样的教师只要心态好,大可将烦恼置之度外,完全可以活得很潇洒。以上两种情况,一种是太刚,一种则太柔。如果你是一名有志向的教师,想做有成就的班主任,那么便不可太刚,也不可过柔,而应做到有刚有柔,刚柔并济。刚是一种威仪,一种自信,一种力量,一种不可侵犯的气概。刚是一个人的骨头,是人的精神内核。人不可无刚。曾国藩一生刚强,坚而不摧,以为古来豪杰以“难禁风浪”为四字为大忌。他曾自述道:“吾家祖父教人,也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又说:“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固‟,皆从„倔强‟二字做出。”自古以来,哪一个帝王将相不是自立自强闯出来的呢?哪一个成功的人不是在磨难面前不屈服,不退缩,最终有志者事竟成的呢?因此,刚非常重要,刚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基础。
柔是一种收敛,一种风度,一种魅力,一种婉转绰约的姿态。柔是一个人的皮肉,是一种处世方法。人不可无柔。中国谚语曰:“推己及人”。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我们要领会这种人情世态。我们与人交往,要谨记“谦虚礼让、柔以待人”八字。“善以不伐为大,贤以自矜为损”,舜因有谦让之德,而能名扬四海,汤礼贤下士,其圣敬之德乃日益精进。人生活在世间,总是有七情六欲,总是需要别人的帮助,因此,人际关系中,以“柔”为贵。
人不可无刚,无刚则不能自立,不能自立则不能自强,不能自强也就不能成功;人也不可无柔,无柔则不亲和,不亲和就会陷入孤立,四面楚歌,自我封闭,而拒人于千里之外。然而,刚柔也有有分寸,刚太过了,产生暴虐,便会折断;柔太过了,显得卑弱,便会靡软。
有两句话,是讲刚与柔的关系的。一句话叫做“外柔内刚”,有人以此来描述人立身处事的原则。第二句话叫做“柔能胜刚”,古人曾经以舌头和牙齿来说明柔能制胜的道理。牙齿不可谓不刚硬,舌头不可谓不柔软,然而一个老年人,活了七八十年,牙齿都脱落光了,舌头却依旧灵活。这便是柔能胜刚的最好例证。一名班主任如果很好地理解刚与柔的道理,并把它贯彻到日常对学生的工作中去,许多棘手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初接一个新班,班主任可以先以柔弱示人,不必轻举妄动,而是要先细心观察。学生自会来试探老师,让他试探,不必理睬,不要让他感觉到你的刚强。可以冲他笑一笑,一笑置之。学生很可能会欺你软弱,而无所忌惮,以至得意忘形。你只需冷眼旁观,待到所有情况了然于胸,胸有成竹之际,令旗一挥,露出刚强本色,三把大火熊熊燃烧起来。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你的刚强自然收到实效,而你行事公正,学生自然对你心生敬意。有了背后的刚强作基础,你再对学生柔和,学生既感受到你的亲和力,但同时也会对你尊重有加了。
三国时刘备其实胸怀大志,但是机会不成熟时,便示以柔弱,到处投奔,甚至一度终日种菜,忙于田圃之间。及至机会来到,便紧紧把握,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孙权打败强大的曹操,到最后西进西川灭了刘璋,并在白帝城称帝,终于成就了一番霸业。而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中,用柔弱掩饰刚强的例子不胜枚举,《孙子兵法》中便有“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的名句,这一方法也为后来广大军事将领频繁使用。班主任建立威信之后,在班级工作中当以柔为主,以慈悲为怀。要善于容学生之短,宥学生之错。学生所犯的错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教师以柔软的方式处理为佳。因为学生的很多错误都是成长中的错误,是阶段性的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逐渐意识到以往的幼稚可笑之处,以前不懂事时所犯的错误,教师若能以发展的眼光宽以待之,他们必会对教师心存感激,而有所回报的。春秋时楚王大宴群臣,席间欢歌笑语之时,突然一阵怪风,吹熄所有蜡烛。漆黑之际,楚王爱妃许姬悄悄告诉楚王,刚才有人乘机摸了她的玉手,而她也扯断了此人的帽带。不料楚王听了之后,大声命令不要点烛,还对众人说:“寡人今晚务要与诸位同醉,来,大家都把帽子摘下来痛饮。”蜡烛重新点燃之后,大家都不戴帽子,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这便是有名的“绝缨会”。后来楚王伐郑,有一健将独率数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逼郑的首都,使楚王声威大震。这位将军便是当年揩许姬油的那个人。能做到“明知故昧”,这种涵养,同那种“睚眦必报”的人比起来,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古人有“骂如不闻,看如不见”的“柔弱”功夫,既能避免是非,又更利于成功。
学生犯了严重的错误,触犯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必须予以处罚之时。教师要恪守外柔内刚之道。对于学生的原则性的错误,比如说考试作弊,偷东西,撒谎,恃强凌弱等行为,要坚决地予以处罚。但是这种坚决,要以柔和的方式体现出来。比如说,教师与学生谈话时,态度不必非常强硬,而要循循善诱,在告诉学生处罚决定时,要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解释,让学生理解。若学生哀求不要处罚时,教师不可丧失原则,要告诉他自己既然有勇气做那些事情就应当有勇气承担后果,把这次的处罚转变成自己的动力等等。并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失望和期望。有些班主任,自己班级的学生犯了大错时,往往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该处罚的不处罚,结果让学生生出侥幸心理,不吸取教训,及至将来犯了更大的错误。这是太柔的表现。还有些班主任,在学生犯错之时,火冒三丈,恶语相加,并不惜用最严厉的手段处罚之,导致与学生情绪对立,结果学生索性一错再错。这又是太刚了。
三国时马谡是诸葛亮好友马良的胞弟,史称其“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因而深受诸葛亮的赏识,让他担任参军之职。“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马谡开始时也的确不负诸葛亮的倚重,在军事上多有建树,如为诸葛亮“七擒孟获”提出“攻心为上”的建议等。但是,他毕竟缺乏实际作战经验,又不听诸葛亮指挥,终于导致街亭惨败。失利之后,对于马谡这样一位颇有才能又私交极深的将领如何处置,一度令诸葛亮十分头疼。当时蒋琬等人曾规谏诸葛亮宽恕马谡的过错,饶其一命:“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诸葛亮当然心若刀绞,但是他还是清醒地意识到“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这一要害问题,最终挥泪下令将马谡斩首示众,严肃军纪,以儆效尤。诸葛亮的“挥泪”与“斩”的两种行为,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刚柔如何相济的诠释。
班主任的学生工作也常常会体现出外刚内柔的方式。我们看到一些教师,对学生其实是很严厉的,但学生不但不忌恨他,反而很喜欢他。这是因为,这位教师的内心是柔弱的。教师对学生的爱心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内在的柔,而这种柔又通过教师的严格的管理体现出来。学生虽然感受到教师的严厉,但是知道教师是在为他们好,因此不会有怨言,多年以后,他们有成就之时,还会对教师心存感激呢。
汉朝大将卫青,史称“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作战常奋勇争先,将士皆愿为其效力”。有一天晚上,卫青到各营寨巡查,忽然发现一个士兵没有入睡,而在小声呻吟。一问方知,士兵腿伤未愈,脓水淤积于内,疼痛难忍。卫青见状,竟亲自伏下身去,用自己的嘴巴替士兵吸脓。卫青并没有著书列说,但是仅此一例,便可窥名将风采。卫青军纪极为严格,处罚士兵也不在少数,而所带兵士在战场上能忠心耿耿,骁勇杀敌,数次打败匈奴,以至让匈奴闻风丧胆,个中原因,是值得我们细细琢磨的。
孔子提倡仁道,但在齐鲁之会时,奋然于两君之间,击退齐国挑衅,保持鲁君尊严,这是以刚济柔之勇举;蔺相如奉命使秦,完璧归赵,威武不能屈,然其让车于廉颇,顾全大局,道义相尚,这是以柔济刚之义举。因此只有刚柔相济,做事情才能有理有利有节。每一位教师可以研究一下自己的性格,分析一下自己是偏重于刚还是偏重于柔的。如果太过刚强,要学会处理事情更柔顺一些,如果太过柔顺,则要努力使自己刚强一些。要尽量使自己的性格更和谐,刚柔二者互为补充,不可或缺。如果只是单纯地以其中一种方式来处理问题,也许会暂时地侥幸取得成功,但是从长远来看,必败无疑。
十九、应变篇
网络上经常有老师问我,班级里有学生学习差,行为规范差(即所谓的“双差”)怎么办?恨不得我立即教他一个方法,他好马上去做。对我来说,这实在有些勉为其难了。自古以来,熟读兵法的人何其多也,可是能带兵打仗百战百胜的将领又何其少也。而类似赵括、马谡这样只会纸上谈兵、照搬兵法的人导致失败的例子随处可寻。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他犯错误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同样是破坏纪律,有些人是因为心情郁闷,偶尔为之;有些是因为自制力差,明知故犯;有些是因为有类似多动症这样的生理或心理疾病,无法自控;还有些则可能是为了引起老师或同学的注意,而选择了错误的方法;甚至有些是由于对老师心存不满而故意跟老师对着干,有备而来的。你如果只是很模糊地问我学生上课违反纪律怎么办,没有场景,没有前因后果,你让我怎么回答?不过如果实在有人问得紧,我倒是可以告诉他一个“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这个“灵丹妙药”只有四个字。
我曾经看过一个香港的电视连续剧,是讲消防队员的生活的。教官在培训消防队员时问他们一个问题:如果看到在一个斜坡上有一辆原本停止的大卡车正在缓慢下滑,该怎么办?学员们说出很多答案,如往车轮底下填东西,找几个人到车尾把车顶住,把车窗打破拉上手闸等等,教官都摇头否定。末了,教官说,有一个四字的办法,你们回去想吧。第二天,一个消防队员在路上猛然发现了教官问他们的场景:一辆货车正从斜坡慢慢地往下溜!他连忙冲上去,先自己用身体去把车抵住,但根本无法奏效;又跳到车前,打破驾驶室玻璃,去拉手刹,才发现手刹已经坏了;想找锲状物塞到车轮下,但一来车在移动,二来环顾四周,竟一下子找不到东西。眼看着下坡不远处有一辆停在路边的油罐车,货车很可能与之相撞!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教官赶到。他迅速爬到货车上,货车上装了一些木板箱子,教官以飞快的速度把这些箱子往车后的地面上连踢带扔,箱子落地后以各种角度叠在一起,最终自然形成了锲形木块,在货车即将与油罐车相撞前阻止住了货车。惊魂未定的消防员问教官,您昨天教我们的四字方法是什么?教官长出一口气说,哪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方法,就是“随机应变”四个字啊!
在战场上,随机应变的例子不胜枚举。因为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有时一场战争的胜负可能就因为一个小小的决定。举个近一点的例子:一八八五年三月,清军与法军在镇南关发生激烈冲突。偏将张春发奉命带精兵数百人巡哨侦察敌情,行至一片大树林,突闻前方人马喧腾,号角声阵阵,原来是二千余名押解大批武器弹药准备去镇南关增援的法军正在行军。张春发等人很紧张,慌忙躲入树林中藏匿。没想到法军在穿越森林一半时,人困马乏,同时也害怕清军的埋伏,便停下来休息调整。清军藏了很久不见动静,以为法军已经通过,便急驰而出,想速回军营报告,不料冲到一半,正与法军迎面相遇。清军既惊且惧。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张春发对士兵说:如果我们逃命,法军有枪炮,我们很可能没有活路,其实法军也不知我方虚实,他们肯定也很胆怯狐疑,不如趁他们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之时突然进攻,杀他个措手不及,说不定我们可以生还。说罢领军向法军突击,与法军展开肉搏战。法军大乱,以为果然中了清军埋伏,一时间又不知道清军多少人,短兵相接中法军枪炮无法施展,死伤惨重,纷纷丢弃枪支弹药而逃。镇南关前线的法军闻知增援部队已溃逃,武器尽为清军所得,顿时军心大乱,遂亦败逃镇南关。这便是近代史上有名的“镇南关大捷”,清军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完全是因为偏将张春发的随机应变。
比如刘伯承就这样总结刘邓大军的所向披靡:“没有别的秘密。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了算数”。二
十六、气篇
此外,对于班主任来说,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和学校氛围,也是极其重要的。班级风气,校园风气,也是一种“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气”。新手打牌时,如果跟他玩的都是高手,那么他成长的也快,反之,他的水平也不会很快得到提高。我们放眼那些取得成功的学校或班级,都是形成良好教育气氛的情形。大家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力往一处使,“气”往一处运,没有做不到的事。就怕内耗,自己人跟自己人斗“气”,斗得伤痕累累也毫无价值。
真正的高手,手里无剑,心中有剑,他靠什么赢呢?靠的是剑气。可是还有人说,那不是真正的高手,真正的高手,手里无剑,心里也无剑,那么,他靠什么赢呢? 真能如此,他便心怀万物了,他以万物之气为武器,自然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