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对师生角色的新认识

时间:2019-05-15 15:1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背景下对师生角色的新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背景下对师生角色的新认识》。

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对师生角色的新认识

新课程背景下对师生角色的新认识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教学过程能否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运行的前提和保证。”

而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现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由此,就要重新定位师生的角色

一.教师角色

教师不信任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做主,事无巨细包办代替,这在以往的教学现实中是很常见的事,而这些都是阻碍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的主要因素。而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一)成功的设计者

课程改革把教师定位与参与者,它改变了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权威者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的是给予启迪,点拨。让学生自己去尽情发挥,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而教师只是适时,适当的进行参与设计,把探究的机会交给了学生,1

(二)积极的引导者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如何真正成为主体,学生怎样真正实现主体参与,在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与教师的引导,教师应该用积极的、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多关注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内在需要和倾向,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造就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不断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入。

(三)热情的赞赏者

心理学原理指出:人性的最大需求是渴望得到赏识。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牛顿,你的冷眼中有瓦特,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尤其是赞美。否则,成功的机会会与学生擦肩而过。课堂上时时处处听见“你真棒”、“你真行”、“表扬他”、“夸夸他”等话语,于我们只是小事一件,于学生却是影响深远。试想,心情愉快了,兴趣提高了,学习轻松了,教学效果当然也就显著了。

(四)真诚的宽容者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学生正在成长的特点,而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对学生求全责备。这是和发展观点想对立的。其实,作为发展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则是不符合实际的。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就要真诚的理解和宽容学生的错误,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二、学生角色

教学是多元的,学生是各异的,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变革,学会适应是把万能钥匙。尤其作为从教一线的教师,就要时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不要一味固守“教”,也不要一味强调“学”,大多时候,尝试着让学生充当各种角色,变“课堂”为“演堂”,随着课堂气氛的加温,于无形中教学遍地开花。

那么,如何使课堂丰富多彩,让学生充当各种角色来实施教学呢?我觉得适时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展能力,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最大可能的调动其潜能,让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得。鉴于此,我们不妨做以下尝试。

一、争当“小医生”,培养判断力。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就应当多让他们自己来当“医生”,帮助同学改正错误,同时也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

譬如:在学习《乌鸦喝水》一文的字词中,出现的“渴喝”、“乌鸟”、“处外”等字,学生一时很难分清,一味的死记硬背,收效不大。如果换个方法,让学生充当“医生”:先诊字音,再诊字形,后开药方(即如何记住形近字)。这样步步为营,既使学生印象深刻,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充当“医生”的喜悦,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尝试“小博士”,发挥活教材。

老师不仅要充分相信学生,还要为他们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创造条件,让学生扮演“小博士”角色,把时代的“活水”引进课堂。

例如:在学习《大海》单元时,让学生收集有关大海的材料,并进行整理,老师课前进行筛选,从知识的广度、高度上确定“小博士”,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发问,从而替代传统的乏味说教。这样,课前的准备,既能培养学生搜集材料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乐趣,深切感受海之美丽、海之富饶,加强对课外知识的拓展;而课堂上的发问、交流,旨在让学生体会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成功的快乐,并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以后的活动,学生会人人尽心尽力。

三、争当“小助手”,见仁又见智。

即使传统意义上属于教师的活动,也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充当“小助手”的角色,如贴挂图、做头饰、制教具、写简单的板书板画等课堂活动,都可以让学生协作完成。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被

别人重视的渴望,而孩子最为强烈。在我们看来最为简单的举手之劳,通过让学生的参与,极大地满足了他们急欲让人注意的渴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

四、充当“小老师”,体会成功感。

人有所长,亦有所短,切忌一把尺子量人。学优生未必样样优,学差生也未必样样差,应尽量发现学生的长处,以激励其进步。因此,课内外营造能者为师的氛围,创设“小老师”的角色亦能调动学生的乐学情趣。

例如,你比别人多认一个字,你就教他这个字,即一字为师;他比你读课文有感情,他就指导你读,即读书老师;他字写得好,你就学他写字;你表达流畅,他跟你练习。如此种种,学生教得兴趣盎然,知识学得轻松愉快。总之,人人为师、人人跟学,既满足学生的成功欲,又促使学生向更高层次攀登。久而久之,课内吸收,课外延伸,效果不言而喻。

总之,只要你想,那么课堂可以是一家“超市”,可以是一艘“游艇”,可以是“电视台的播音室”,可以是“舞台”,可以是“公园”┄┄如此,何愁学生不爱学,何惧教学不如意。

教育星空灿烂,愿你我同行!

第二篇: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师生关系的新认识

东茅街小学彭辉“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教学过程能否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运行的前提和保证。”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

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在传统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否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被动载体。这样的师生关系和学生观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更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

所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身体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随处可见对这种师生关系既新的学生观的要求的体现。

如《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的“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就明确的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质、体、美的和谐发展。第(二)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也非常清楚地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还有很多具体阐述,就不一一例举了。)

试问如果教育教学活动不是在构建了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进行又如何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达到和谐发展,又如何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呢?所以说构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我们在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既教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根本。

教师不信任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做主,事无巨细包办代替,这在以往的教学现实中是很常见的事,这些都是阻碍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的主要因素。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构建起新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应从思想上改变过时的观念和专制的作风。并且要从思想上肯定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教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以上都应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处处落实。

最根本的还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人,是发展的人。

学生不是一张没有思想的白纸,也不是一只空空如也的盛水的容器,更不是复印机和传声器。他是人,是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教师应用积极的、乐观的眼观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多关注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内在需要和倾向,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造就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好心做坏事”的例子。例如在教室门锁了的情况下一个学生为了帮助同学拿丢在教室里的文具翻窗而入。我们的教师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该如何处理呢?我相信绝大部分老师首先会肯定孩子助人为乐的精神,然后再把翻窗的危险性告诉他,再告诉他今后遇到这样的事该如何处理,我也相信这个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会更乐于助人,而且处理事情起来也会成熟很多。我们再试想一下,如果教师采取相反的态度,忽视学生助人为乐这一美好动机,而一味指责他违反校规爬窗户这一行为,那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可想而知。

(二)“我相信你会做得更好”

这是我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相信也是每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这说明每个教师都相信学生的确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在教育实践中,有不少探索,正是基于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学习成功的潜能的信念,取得了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良好效果。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教育家去到一个班做实验,随意从中抽出一部分学生进行谈话,告诉这些学生他们是教育家从同学中选出来的最聪明的孩子。一段时间后再来校发现这些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正是教育家点亮了这些学生心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信

念之灯,使他们发挥出了潜能。

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教师不断的期待和鼓励中获得点点滴滴的成功与进步的。

(三)“多一份爱心,多一分宽容”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学生正在成长的特点,而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对学生求全责备。这是和发展观点想对立的。其实,作为发展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则是不符合实际的。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如果身为人师者爱斤斤计较,喜欢小题大做,你的学生又怎么会是一个宽容的人呢?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失败的例子。

在我的学生中有一位班干部,各方面素质都不错,我对他的期望也非常高,一直把他做其他学生的榜样。一次音乐课后,任课教师告诉我这堂课纪律非常不好,还指出几个人的名字,其中就有这位班干部。听了之后当时我就气过了头,急匆匆走进教室,大声的责问全体学生是怎么回事,并当众训斥了这个班干部。事后我对自己发那么大的脾气很懊悔,但没想到的是我的小题大做给这个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来话就不多的他言语更少了,轮到他值日的时候,登记本上总记了一大串名字。刚开始我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到后来在意见箱中看到学生给他提的意见,说他动不动就记人名字,我才知道他的心因为我的那一次过激的行为变得有狭隘倾向了。

虽然后来我通过多种渠道帮助这个学生纠正了过来,也让每一个学生和我一起懂得了宽容对每个人的重要,但这件事留给我的教训的确是非常深刻的。

综上所述,要构建一个新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的思想认识和态度。

新的课程改革才刚刚开始,就让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表者从今天开始,以新的定位,新的观念来善待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构建一个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参考书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现代教育思想专题》

《〈基础教育实施纲要〉(试行稿)解读》

第三篇: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

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突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极其重要的。

这次谈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开展好语文阅读教学;二是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来提高阅读质量。

第一个问题: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开展好语文阅读教学?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首先要以情感人,引起共鸣。小学生情感发展容易受到老师语言、神态的感染,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神态等感召效应,引起学生的情感转移,最终能达到共鸣的学习效果。其次,要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如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文《快手刘》变戏法时,把一个玻璃球放到了一个白瓷碗里,可随后“快手刘”掀开一看,什么也没有!那么“快手刘”怎么把球变没了?球又到哪里去了?学生兴趣极浓,积极思考,大胆地展开想像。再次,要借助情景,导情入文。即借助一种情景的创设,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让学生回忆国庆五十周年时盛大的庆典,借此情景,导入《开国大典》一文的学习,重温1949 年的开国大典盛况,激发爱国之情。最后,可以游戏介入,自己体悟。即适当地介入游戏,使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如教学《寓言故事三则》时,让学生参与游戏、演小品,使学生在游戏中自己体悟课文,达到了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突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一方面是教给学生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多种能力。

苏教版课文时代感强,文质兼美,由于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朗读练习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善于运用声情并茂的描述性语言,通过播放音乐等手段来烘托、渲染气氛,促进学生入情入境。小学生注意的分配能力不强,默读可以留给学生想像的余地。教师要经常提示学生运用扫读、跳读、重点处反复读等方法,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和默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人们学习语言大多是先记而后逐步理解的,或者是朦朦胧胧地知道一点意思后,随着知识的增长与阅历的丰富,到达一定的程度,自然产生一种“顿悟”。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好、学习语言的最佳期。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精讲巧练,挤出时间来指导学生背诵。背诵是一项艰苦的学习,学习只有掌握一定的背诵方法,才能顺利地完成背诵。背诵训练要体现出层次,先要求大多数学生正确背,再要求全班学生正确背,最后要求大多数学生有感情地背,加快背诵速度。

三、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易放过,力求发现他的特性。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可以从多方面来改进教学方法。

1、进行学法指导。如在教《小镇的早晨》一文时,全文的构段结构一致,所以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学生分析一段,然后归纳这段的学习方法,再把这个段与其他段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学其他的段落,由扶到放,充分体现学法指导。

2、让学生自学、讨论、质疑。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在学生自学、讨论前首先出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有的则是让学生自学质疑,通过读课文,提出疑问。

3、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四大任务,阅读的最终目的还是落在“写”上,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不能孤立地进行,要有机地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第二个问题: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来提高阅读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从阅读功能看,阅读是搜集、筛选、发现信息的过程;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来提高阅读质量呢?

一、适当的煽情

当代格鲁吉亚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如果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阅读,那么这个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阅读,那他就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全体学生都喜爱阅读、热衷于阅读,那他就不仅是一个好教师,而且是一个优秀教师。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受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进入课堂要以饱满的精神,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再反转过来如水似地流到学生心中,唤起学生的情思,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例如一些课的导语,尤其是一篇课文教学之始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炼、感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一节课的结束语,特别是教完一篇扣人心弦的记叙文或抒情散文时的结束语,应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达到“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新的欲望。

当然,教师要煽情,要动情,也不是任意地让感情泛滥,要以自己的独特、真挚、强烈、坦荡的情怀与学生见面,扣击学生的心弦,使自己、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二、驰情其中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启动情感。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那得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须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如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情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期待着故事将怎么发生,将怎么一步步进展。如教学《月光曲》时,我以贝多芬的《月光》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部分,之后引导: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谱写成的呢?

牵住情感。儿童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可以由生成——发展——稳定;也可以由生成——淡化——泯灭。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惭惭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奋,拨动他们的心弦。

推动感情。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头涌动,这是阅读成功的契机,应及时把握,并顺势将阅读过程推进课文精彩片断词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读出其神韵。当学生通过音乐和图画,对《月光曲》的内容有了深刻的感悟并陶醉其中时,水到渠成了,让学生尽情地朗读。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音乐的优雅、轻盈、热情和不可遏制的沸腾, 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使学生走进了贝多芬的情感世界。

痛快抒发。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说,想抒发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通过抒发,可以使儿童的情感更加明确。及时引导儿童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阅读的需要,而且也是儿童心理的需要。当学生对课文《月光曲》不仅仅停留在喜欢,而且有了深层的感悟,对贝多芬有了更深的敬慕。他们明白,正是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才能创作出这样美妙的音乐,把穷苦兄妹俩带到了这样的光明美好的世界!此时就要让学生痛痛快快地去评,去赞美,进一步把情感推向高潮。

三、张扬个性“差异”

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产生感悟,必然会带浓重的个性化倾向。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位学生阅读时有着自己注重的焦点。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保护好这宝贵的积极性,对学生这一倾向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理解。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即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时,教师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应是多元化的、开放性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会完全一样。”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既可以理解为质地纯正的绿宝石,也可以理解为“小家碧玉”的美貌女子。

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在传授学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烈火烧身时,我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这一部分课文,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用插图来帮助理解。” 有的说:“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有的说:“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通过阅读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四、尝试评论

小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预习了课文,他们就知道了课文大概情节,“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这时,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因此,阅读时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那就是让学生尝试阅读评论。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琢磨传神的词语。学生对语言的细致感受、揣摩、推敲,以至咬文嚼字,都是阅读过程所必需的。传神的词语,其精妙之处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教学《梳羊角辩的小姑娘》时,学生提出文中“捡了了半截油条”、“拣了最刻薄的话”的“捡”与“拣”有何不同?通过琢磨,使学生感悟到张丽认为小姑娘是个斤斤计较的人,对小姑娘十分的不满。

玩味优美的句子。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这一段时,让学生看画面读课文,听曲子读课文,想贝多芬创作的经过读课文等,使学生的阅读期待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收获阅读的成果。阅读课文后,还需在整体上要对课文自觉地进行品评鉴赏,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如读罢课文后,引导学生掩卷深思,从写作技巧、思想内容、知识信息等方面自觉地总结收获,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变化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变化

1.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

从课程设计者、课程研究学者和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又应该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实施的课程,并不是别人设计好教师被动地执行的。只是被动地完成别人既定的课程设计,这样的课程是不能真正地落地、真正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所以说,从课程设计者、课程标准制定者,以及语文课程论的专门研究者与一线语文教师的关系角度看,语文教师应该是课程实施的主体,让理想的课程扎根在现实的土壤里,生成鲜活的语文课程是广大语文教师的责任。

2.教师是学习的引领者

教师主要是在积极地创设知识学习的情境,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是学习的伙伴,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经验与认识的对话、交锋、碰撞和协商。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掌握预设的教学内容,并能得到修正补充。学生的学习融入了自己已有的经验,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所积累、有所反思,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又是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同时教师又承担一种伦理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他承担着主流意识、主流价值观的教育责任。

4.教师还是教学的革新者。

在教育方式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在新旧观念碰撞的时候,走在前面的往往是以一个革新者的姿态出现的教师。这些教师是愿意接受新事物的人,是认为生活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人。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原因,提出了教师角色转变的策略,以及对我国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原因

义务教育新课程,是全新教育理念下研编而成的,在内容上、教法上均产生了质的改变。它呼唤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要求学生学会终身学习,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师的教法、素质和能力,都需根本性转变和提高。传统理念下,教师体现的“指挥官”的角色,是无法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其原因有四:

(一)新课程注重以生为本的理念,课程内容设置有利于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它把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作为教育的思想基础和基本目标。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表现,从根本上讲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它彻底解放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被动局面,学生有自己课堂活动的权力;同时它还重视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自觉、积极、主动地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意识和欲望。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根本性转变。

(二)新课程的设置具有人本性、综合性和均衡性,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实用性和师生共建性。在研编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力求保证每位学生全面、均衡、和谐地发展。同时还强化了学生的地域差异与课程的适应性,每个知识面处处都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展开。

(三)新课程突出了知识来源的自然性和探索性。在内容上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需求和身心发展需要,把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的培养放在了重要地位。解决了传统教材“繁,难,偏,旧”的现象和来源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缺乏与现代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相联系的问题。

(四)新课程的开发具有民主化、异地化,突出了地方和学校对课程设置的创新性和切合实际性。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教程中学习,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二)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比如在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比比皆是。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三)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这也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重视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感知→概括”,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知识的结论;第二次飞跃是“概括→应用”,这是把掌握的知识结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显然,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四)由教“学问”变为育“思维”

学生潜能能否得到开发,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思维是学生学习中主要的智力活动,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而更应该是方法,正确灵活的思维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创新思维的火花常常产生于多种思维相互碰撞、高度协调和合理组合之中,潜能的开发常是诸多思维品质长期积累而出现的突破。【1】[2]

(五)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传统的教学理论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略了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也是造成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又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六)评价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

原来对学生的评价完全由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决定,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新课改下,对学生的评价也变得多元化,既要对学生获得的知识进行评价,又要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获得知识进行评价,也就是要对学生的各个阶段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和缺陷,并能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就是要评价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世界观。在评价时还要注意信息的全面性。全面的信息包括学生学习缺陷部位、性质和程度,以及纠正的方法措施,这样才能切实帮助学生克服缺点,取得进步。教师必须承认差异,并注意进行层次教学,进而才能缩小差异,以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健康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应从传统教学中解脱出来,学习新理论,接受新观念,从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出发,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确立新型、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对我国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的思考

从近几年我国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教师角色问题的研究成绩是显著的,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观点可谓“百花齐放”各自均有不同的视角。尤其是2003 年以后关于新课程教师角色的研究论文和相关专著呈现不断增长趋势。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的实施给一线教师们带来了挑战和压力, 使教师角色定位问题引起了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研究基本较准确地把握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基本内容, 为我们全面思考教师角色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教师角色研究的领域不断地拓展, 如教师角色冲突的研究、教师角色理论的研究等等, 使教师角色问题的研究向前迈进。同时, 也丰富了我国关于教师理论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可以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师可以参照

这些研究发现自身的不足或借鉴他人经验, 从而为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发展指明方向。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对教师的角色转变在内容上只是片面地注重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 并且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角色内容大体相同。特别是不同学科下的教师角色内容也都没有明显的区别,没有具体化。二是是对教师角色的研究中理论研究较多, 而实证性研究较少,导致我国教师角色转变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没有落到实处。三是提高教师角色的措施不够细化, 特别是在心理调适和素质培养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对教师角色的研究在客观上折射出了新课程背景下正确认识并合理定位现代教师角色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海霞《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定位》2005

[2]张娟《谈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3]程俊俏《我国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研究述评》2006 [3]

下载新课程背景下对师生角色的新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背景下对师生角色的新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茹官娥 陕西省山阳县城区二小 726400 内容摘要: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

    对教师角色的新认识

    对教师角色的新认识 时代的发展要求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要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品质,即积极主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创造性。而主体性品质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因为儿童从生下来便具有主......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山西省神池县八角小学 李红芳 摘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告......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实施新课标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平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

    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角色研究(精选合集)

    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角色研究 一、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角色转换 (一) 关于教师角色的概述 1、 国内外对教师角色的研究现状 2、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研究成果 (二) 新课程背景......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新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一、实验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全球进一步开放、合作与竞争的时代,在时代和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中,我国......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

    新课程新教师新角色

    新课程新教师新角色 “燃烧的蜡烛”、“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光荣的称号赞颂了教师职业的崇高,也体现了教师行业的无私奉献,更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期待。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