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培综合实践活动作业三
作业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列举一例说明你是如何重点贯彻某一理念,或计划怎样重点去贯彻某一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记得以前学区组织了校际之间听课学习活动。自己听了好多老师的课,学习了好多好的教学方法。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气氛过于严肃,有教师的表情严肃,整堂课没有一丝笑容,只有教师的一言堂。
二、低年级课上,教师在上课时则一直要求学生把手背过去,还不时的一口令统一步调:“一、二、三,坐好了。”学生是坐端正了,但效果又如何呢?
三、还有部分教师时不时要求学生:“学生就得有学生的样子。就要听老师的话,不听老师的话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老师教什么,你就要学什么”等等。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就是要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本质观;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变“讲堂”为“学堂”,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目前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还有许多传统的教育思想,即“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不可冒犯等正统思想在教师心目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因此,在以后教学中我将重点落实“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这一理念。
第二篇:国培综合实践活动作业第二阶段
国培综合实践活动“诊断示范”阶段教学反思
永吉县万昌镇官厅九年制学校 周红燕
炎炎的夏日没有阻挡住我们学习的脚步。6月13、14日,我非常荣幸参加了综合实践活动在岔路河中心小学校举行的“送教下乡”活动第二阶段“诊断示范”。在活动中,我感动着黄榆九年制学校朱春梅老师的开题课和西阳九年制学校孙冬老师的方法指导课,更幸福着岔路河中心校孙秀艳老师的方法指导课和金家九年制学校张瑞老师的成果汇报课。回顾这次学习,收获颇多。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一、研究性学习中方法指导课的教学流程
方法指导课是学生在确立研究主题之后,根据研究需要而选择的学习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我往往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而直接传授方法。当认识到这一点后也没能找到改进的方法和措施。通过对两节方法指导课的研讨,我找到了突破这一难点的方法,就是按照方法指导课的基本流程设计指导方案。它的流程我简单总结是:讨论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示范指导研究方法的步骤——合作总结研究方法的步骤——初步应用方法进行制作——评价反馈——应用方法进行创作——作品展示——总结评价。在整个活动流程中,教者要在时刻遵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者只是引导、服务,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这一理念进行。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经验,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课堂生成性。
二、学会合理的评价
教师心中不仅要有爱,还有相信你的学生。赞美能使学生内心开满自信的花朵。教师要大气,学会接纳和原谅。用欣赏的眼光去评价学生。
通过四节课的学习,我认识到在研究性学习中评价贯穿整个活动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建立自信心,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在孙秀艳老师的方法指导课中,她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小组作品的平台,并向每个小组颁发荣誉证书,在整个过程中包含了小组内的评价、组与组的评价、师对生的评价、生与生的评价,内容非常丰富,再添入孙老师优美的语音、语调的渲染,使每个评价都更为高效,达到了激励学生的目的,让听课人也享受了一份心灵大餐。
总之,两天的岔路河之行让我收获很多,我将把研修的理念、内容,应用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去,为我以后的教学事业增砖添瓦。再次感谢四位老师精彩的课堂设计,感谢吕艳秋老师高屋建瓴的点评,感谢金光明老师热情周到的服务,还要感谢共同学习的同事们在交流研讨中毫无保留的知识分享!
第三篇:国培计划综合实践作业
1与传统的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哪些新的特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何在?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类独立的课程,它与学科课程一起,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完整的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是某一学科的一种教学活动,而是与学科课程处于同一层面且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从这一层面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具有严密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各种经验、社会实践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研究与实践的形式对各类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合作精与和综合实践的能力。
对应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概括起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传统课外活动的升华与发展。
学校传统活动是以某种特长活动为主的实践活动,如体育活动、唱歌跳舞、绘画书法、科技活动等等,他注重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特长与兴趣,而综合实践活动则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参与学生都参与的活动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如“奥运在我心中”这一综合实践课例,不仅可已搜集奥运会的历史、精神、奥运项目、举办城市、历史意义等知识,还可以动手制作精美的图画卡片、制作电子幻灯片,组织设计吉祥物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与学习,进一步激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树立长远的奥运理想。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传统学校活动的单一性的特点,它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合作精与和综合实践的能力等。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科课程的整合与生成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互补性。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五、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学科课程是以某种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教育门类,突出知识性与专业性,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是学科知识的整合与生成。如美术学科,在普通的学科美术课上,教学的主要活动是美术表现,如画画、折纸、粘贴、泥塑等单
一、专业的学科活动,而综合实践的美术活动不仅含盖美术的知识与技能,还可以与社会活动、班级活动相联系,通过研究与学习美术知识,可以设计生活、学习物品、撰写作文、为古诗配画、绘制音乐剧背景等。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生成更多的研究课题。使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延续性与发展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校本课程的理论依据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地方资源与特色自主研发的课程,是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为依据,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来开展特色校本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统一的综合性课程,属同一体系。
学校教育活动体系不能仅仅建立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之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反映的是一种开放的教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助于学校超越单一的知识教育或书本教育模式,实施多元的学生发展策略。如综合实践活动为学校德育提供新的平台和有力支持,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发展机会等。综合实践活动对学校教育系统变革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一门具体课程的局限。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只有实践才能有所体会,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找到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各类关系的个性化策略。希望我们的学校在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建立有魅力的学校文化,提升学校的品味。
2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员自主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如何?教师应该采用哪些教学方式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实现学员自主? 一是要突出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一是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导师与学生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要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起着指导作用。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方面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景,激学引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利用教学情景能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或让学生发现问题。因此,利用学案实施教学活动,也需要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一个合理有效的物理情景引入课题,这就等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比如学习串联和并联这一节,学生已经会连接一个灯泡的电路,但是由于对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生活经验不足,缺乏对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感性认识,如果教师直接引入对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学习,学生会感到很茫然。这时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电源、两个灯泡、三个开关、若干导线等实验器材,先让学生连接一个让灯泡发光的电路,学生会很快完成。再问:你能连接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的电路吗?学生立即会跃跃欲试,本能地产生一种想“试一试,做一做”的冲动,紧接着就会连接成五花八门的电路。这样教师就会在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的同时,很自然引入了对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学习,并且连接出的各式电路也为后面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学习做了有益的铺垫。
二、借助学案,自主学习
在学生产生了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后,教师顺势让学生运用学案这个主动学习的工具,独立自学教材。根据物理新授课的内容特点,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借助学案阅读自学,二是动手实验探究。
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问题是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条主线,所以学案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需的导学问题和必要的材料;设计具有一定隐蔽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探索,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组建者”。2.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精读并注
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3.教师要不断巡视,督促学生看书思考,帮助学生控制时间和进度,对自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探究性学习是物理教学中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物理新授课的教学大都要围绕实验展开。在这一学习环节,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实验前要给学生准备好充足的实验器材,这一点相当重要。比如说,学生要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师按照课本上的内容,准备了不同材料、不同长度、不同粗细的导体,但是按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极有可能提出导体的电阻可能还跟导体的湿度等其它因素有关,这个时候,探究的相关器材没有,你让学生怎么继续探究?这就要求教师编写学案时,不要受教材的禁锢,要根据教情和学情,充分地考虑到并准备好课堂上可能用到的器材。实验前还要对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以保证学习活动沿着达成学习目标的方向发展。实验中教师要深入各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发现问题及时点拨指导,确保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探究,不至于影响后续环节的学习。
三、暴露问题,合作学习
完成“学案自学”步骤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好“兵教兵”的组织协调工作。通过兵教兵这种方式,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兵兵受益,共同进步的目的。对交流中暴露出的问题,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组织学生开展小组间的交流,全班学生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就要及时搜集起来,为下一步教师的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教师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不能过分追求场面的热烈,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真的在讨论,讨论是否有意义,讨论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太远。讨论交流中学生往往各执己见,甚至争执、辩论,乱作一团,以至于学生难以听清彼此的说话声,更不用说如何达成共识。因此,教师要善于控制合作交流学习的进程,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成为无头苍蝇自己做旁观者,亦不能流于形式,使师生间、生生间彼此在知识、情感等层面都不能产生碰撞与共鸣。要及时纠正偏见,消除误解,预防冷场和过度依赖个别同学或老师,更要关注学习消极的学生。
教师对学生合作交流学习还要做好两个方面的指导:①合作技巧的指导。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合作技巧,就无法进行真正有效的合作交流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指导合作小组分配学习角色;指导小组成员辅导同伴;指导小组成员学会相互共同讨论;指导小组成员学会相互交流;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②学习困难的指导。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师也是合作者,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交流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当小组的合作交流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及时、适时地加以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精讲点拨,释疑解难
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其次,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再次,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精讲应揭示规律性。这也就是说,利用学案并不是就一味不要教师的讲解了,关键在于讲要讲到学生需要之处,讲到学生困难之时,讲到点子上。讲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除疑点,强化弱点。不仅要讲知识,更重要的是讲方法,讲思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达到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教师觉得通过语言还表达不清或学生仍然难以明白的,还可以合理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抽象、复杂的现象或实验直观展示出来。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对比较幼稚的问题不能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五、分层练习,共同发展
由于知识基础及智力能力的差异,学案中教师要精心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有层次的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地选择练习。在这一环节,教师更不能清闲,需要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组织学生讨论。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还要即时补充补偿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六、梳理反思,形成网络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由于多年以来,学生习惯于教师整理好以后再根据老师整理的内容去死记硬背,靠学生自己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整理出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从那些方面进行梳理,用哪些方法编制出知识网络,怎样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等,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另外教师还要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的核心是“导和学”,关键是教师,根本在课堂。“主导”者,主要在“导”。导的形式多种多样,多姿多彩。需要教师导以目标,导以兴趣,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规律,导以能力,导以创新……。“学案导学”模式促使“教”围绕着“学”转,但以学定教,不是对教的全面否定,而是对教师的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学案导学”这一模式,教师只有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正确处理好导和学的矛盾,才能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登堂入室引路人的角色,实现教和学的双赢.
第四篇:国培综合实践活动作业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新特点或者特征
1.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具有开放性。4.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5.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兴趣,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符合其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点。任何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知识体系的学科来“教”的做法,都有损于其课程价值。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何在?
第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启发学生潜能,对于学生体验人生,关注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交往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激发了学生创新潜能。第二、促进学校课程的创生与发展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传统的教材为依托,需要学校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学校特色和当地课程资源,开发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给予学校教师丰富的创造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促进学校课程的创生与发展。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促进了学习
型学校建立和校内组织文化变革。再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促进了学校管理制度变革。第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转变教师新课程实观念、提升课程开发能力、改变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第一、有助于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通过主题开发和实施,从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意识,增强课程开发意识和课程整合意识。第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首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有助于提高指导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规划能力和设计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师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了指导教师发展自我的实践能力、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能力。有助于提高自主获取信息、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增强课程评价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自身新课程的实施能力。第三、有助于教师成为反思型新时代教师。
因此,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员自主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如何?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要求,要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应该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是参与合作,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建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互动式交往和对话。3
正确处理好“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关系,有助于建立起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生活的基础上。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学习行为,不同的创造力,应该站在这个基点上来考虑。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主提出研究主题是不太现实的。绝大多数的活动主题是学校规划的或教师事先确定的,学生对于这些活动主题可能不熟悉、不感兴趣,至少部分学生不熟悉、不感兴趣。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努力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去尝试、体验和感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担学习的责任。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任何一个内容和阶段,教师都应该鼓励并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亲身体验,积极实践。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不要代替学生研究,不要引导或暗示学生向教师自己觉得正确的答案逼近,应该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但是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自主而忽视了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开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活动的质量、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收获,无一不和教师的指导有密切关系。让学生自主选择不是放任学生而不管。
对学生提出的研究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筛选,整合。在筛选整合过程中,就要注意学生研究的问题要有可行性,价值性。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筛选和整合。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指导,才能保证活动过程的顺利。让每个孩子能顺利的体验到研究的乐趣。
综合实践活动开始阶段,教师要创设科学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在这个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培养他们对活动、对研究的兴趣,引导他们从问题情境中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够凸现自己个性、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活动内容。同时,对学生的自主选择决定的活动内容方式、活动结果的展示等,给出较大范围的提示。
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研究阶段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个别指导。指导学生的重点,应该以鼓励去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体验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实践,去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可能陷入的困境,建构学生知识与能力。活动中,应该要求学生勇于承担他自己决定的事情或者小组中分配的任务,督促学生认真负责地完成。同时,帮助学生开发其他学科教师的智慧,寻求其他老师的帮助。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才能多姿多彩,真正发挥其魅力所在。
教师应该采用哪些教学方式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实现学员自主?
1、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在呈现新的学习内容时按照学生学习的先前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借助实验,有序和结构性的展开教学。直接教学策略的论述是建立在加涅的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加涅提出的五种学习结果,并提出与之对应的九个教学事件,阐明不同学习类型的不同的学习条件,即学习条件可以分为学生自身条件和情景条件。教学就是依据预期的不同学习结果,创设或安排适当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和教学事件,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使预期的学习结果得以实现。因此,在我们目前正在实施的二期课改中所强调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中,特别是在学生学习事实、规则、动作序列等中,直接教学策略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研究型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本书还提出鼓励学生从他们自身的经验里运用实例和参考材料,帮助他们从课文中构建出自己的意义;通过师生之间的分享的策略的实施,使得学生能有效的学习;让学生从他们已知的事物中寻找分类、对比和联系;以及把观点同学生自己感兴趣和关心的东西以及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鼓励对观点的理解和复述。在这里我们似乎也看到了当代建构主义心理学关于在符合学生社会生活情境中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对话来使得学生在分享和交流中学习的萌芽,也就是学习是社会协商的萌芽。在我们目前正在实践的二期课改之中,强调要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本书比较详细的、浅显易见的介绍了探究性学习策略,对于普通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应用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3、合作学习
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所依据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反映了“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的隐喻。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教学获得这样的现实映象。这种知识观的最大问题是忽略了世界的无限复杂性和未知性,忽略了人作为认识主体所具有的巨大的能动性。上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兴起的建构主义思潮试图从“新认识论”的视角对这种客观主义的认识论作深刻的反思。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认知的功能是适应,它有助于主体对经验世界的组织。能提供认知工具,蕴含丰富资源,鼓励学生通过与人和环境的互动去建构个人意义的“学习环境的创设”,成为与“学习是知识的建构”的隐喻相对应的教学隐喻。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仅通过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且通过社会性的相互作用来建构。认为学生知识经验发展的基本途径就是在与教师或其他学生的交往活动中依靠他们的帮助,解决自己还不能解决的问题,理解体现在教师身上的“自上而下的知识”,并以自己的已有知识为基础来获得新的知识的意义,从而把“最近发展区”变成现实的发展。而社会文化认知观也受到维果斯基理论的影响,关注学习的社会性,但更注重知识或学习与文化、历史、风俗习惯背景的密切联系,强调知识的来源是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出学习应该像实际活动一样展开,在为达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实际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某种知识。学生在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中都处于主动地位,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一定可以获得外部的支持。在我们的实际的课堂教学观察中,运用合作学习时往往对学习小组的组成存在认识上和组成过程中的偏差。学习小组的安排不仅仅是以往在课堂教学中,前后几个学生凑在一起就可以组成的,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下,组成的方法不同,而且在小组组成之后,还需要对小组内的学生进行学习的角色分配。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情境主义学习观依据了“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景性、复杂性和默会性”,也是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一。我们在新的课改实践中,应该而且必须运用合作学习的策略,通过“学习小组――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让学生在符合其生活背景、生活经验、生活经历、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学习,即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来展开有效的学习。教师也应此而成为能够使用有效教学方法的有效教学教师。
4、通俗的语言,具体的实例,理论的依据
教师能够理解的通俗的语言、具体的教学实例提供了以加涅和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直接教学策略和间接教学策略,提供了依据社会建构主义和社会文化认知观等建构主义理论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在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教师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让教育理论可以据此指导课堂教学;让教师可以据此在实践中去学习现当代教育心理学理论,并且能够帮助教师通过学习、模仿和实践,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的目的。对新教师而言,可以据此比较迅速的了解和掌握各种教学策略,比较快的适应目前急剧变化的课堂教学改革,比较快的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对于一个比较成熟的教师而言,在他们已经具备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批判性反思和总结,可以更好的帮助他们踏上新的发展台阶。
第五篇:国培顶岗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作业
贵州师范大学教科院2011年国培计划顶岗实习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任务安排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际上是主题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知识的逻辑系列呈现,而是以主题活动形式展开的。活动的实施离不开一定的主题。主题的选择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内容,可以以学生为核心,围绕“三条线索”来进行。
1.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选题。如《鸟的聚会》、《走近家乡的中草药》、《变废为宝》、《小环保调查员》等。
2.围绕学生与他人、社会的关系选题。如《走进残疾人的世界》、《息烽阳朗辣子鸡》、《寻找校园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小学生偶像现状调查》等。
3.围绕学生自身的有关问题选题。如《小小的我》、《玩具总动员》、《有意思的姓名》、《校园陋习调查》、《梦想之旅》等。
提示:无论顺着哪一条线索寻找活动主题,都应力求活泼新颖、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具有研究的价值。
具体要求:根据“三条线索”的提示,编写一份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名称表,针对每条线索选题不少于三个。
二、仔细研读《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了解并熟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流程,从你设计编写的《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名称表》中选取一个主题,认真设计一份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并针对某活动阶段写出一个活动课时的详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