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前20天,我们该做什么?
[原创] 中考前20天,我们该做什么?
积累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中考前的20天是学生思想最为复杂的时候,面对即将来临的中考,教师的叮嘱、家长的唠叨,学生自身的失望、悲观、紧张、期待蜂拥而来,学生容易变得烦躁、意志消沉,或者无所事事不知该做些什么,他们往往会在痴痴构想未来中虚度光阴,善于幻想而不会付诸行动,想得多做得少,时间就在茫然失措中悄悄流逝。所以,我认为,考前20天,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很关键。而我们的大部分教师,面对越来越近的中考,越来越少的时间,往往显得比学生还紧张,很多教师把自己和学生都深深地陷入题海中摸爬滚打,弄得自己和学生都疲惫不堪,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我认为,帮助学生有一个轻松的心态来对待即将到来的中考才是毕业班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在最后的20天里,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我们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做好三个“准备”:
一、准备好“心情”
中考是学生人生中的第一次大型考试,在这样一个人生的转折点上,每个没有经历过大事的初中生都难免紧张。不管是高考或者中考,历年来都有这样的现象:一些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因心情紧张、心理素质不稳导致考试失利;而有一些学生,虽然平时成绩一般,但因为考试时能沉着应考、心理素质稳定反而能考出好成绩。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中考前20天,首先要教会学生调整好心态,准备好“心情”。
准备好“心情”的第一步是教学生戒骄戒躁。先对学生进行分类,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已经学得差不多了,骄傲心理常有。其实,这一类的同学,知识可能掌握了,但是答题的技巧,应试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可能还是欠缺。我们都有这样的共识:平时学习优秀的同学,往往听不进别人的建议,换句话说就是有点自负。这时候,由班主任出面调整是最好不过的了。因为班主任在学生中享有任何人都比不上的权威性。班主任在做优秀学生工作时,要讲究和风细雨,命令性的语言常常会引起优秀学生的反感。必要时,班主任可以让优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让优生看到“山外有山”,自然就不会傲慢无物了。对于平时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我们也要教他准备好“心情”。尤其是那些平时成绩不稳的同学,有时成绩好,有时成绩差。产生这种结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佳。面临大考,这一类学生更是需要重点辅导。辅导的重点首先就是要消除学生的担忧心理,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作为班主任来说,要联系任课教师分析这些学生的不足,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接受现实学习水平,不要未考就做自我否定。教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消除考试压力,进而树立考试必胜的信念。
二、准备好“身体”
身体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学习生活忙碌而繁杂,更需要有一个好身体来支撑。有些学校,中考来临,不但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锻炼身体,更有甚者,连体育课也停了,其实,只有让学生把体能调整到最佳状态,才能考出成绩和水平。我们要时刻提醒学生,临到中考,更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我觉得中考前我们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密切联系,让家长做好学生中考的坚强后盾,保证学生的饮食营养而有质量,让家长多给孩子提供高蛋白食物,如鱼、鸡、蛋、瘦肉、牛奶、豆制品等;要减少高糖、高油质食物,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少吃些油腻食物。在饮食中要有一定的蔬菜,保证学生身体所需的维生素。在考试前,视天气状况调整学生的饮食,比如天气太热,就让学生吃些西瓜,喝绿豆水等来降温降暑。同时督促学生午睡,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学生精神饱满,思维才能活跃,临场才能以充沛精力和体力一搏。中考前20天,学生对知识的贮备已经定型,这时就没有必要拼命挤时间苦学了,如果苦学只能导致越来越差的效果。因为睡眠不足,学生体质就会下降。体质下降,学习时间就不能保障。如果身体状况极差,还可能导致疾病的产生。
三、准备好“方法”
在准备好“心情”和“身体”的前提下,还要教学生准备好“方法”。准确、适当的学习方法不仅能节省时间而且能提高效率。中考方法可分为考试前的准备、考试中的把握和考试后的调整三方面。
(一)考前准备
我们教师应该做的:
1、梳理知识,沙场点兵。任何一门学科的复习,我们教师都要教学生不能脱离课本。到了最后的复习阶段,有很多教师就不再强调学生看课本了,其实这种做法犯了舍本逐末的错误。初中三年的内容多而繁杂,很多知识学过以后由于使用的机会少,学生相对来说较为陌生。因此考前应该把课本从头到尾看一遍,把相关的知识点画下来,达到温习的目的;重点知识要重点圈画重点复习。做到有条不紊、重点突出。
2、精选练习,题海淘宝。总复习一开始,我们教师都会印发大量的试题给学生做,这些试题,很多教师和学生在做完后就丢弃一旁或者束之高阁了。这样,就算考试遇到了做过的题目也会因时间过长而淡忘了。其实,教师在第一轮复习时给学生提供的练习题就已经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弃之不用着实可惜。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时间将做过的题目重新进行梳理,尤其是曾经做错的题,更要淘出来重做以引起注意。再次,教师在中考前20天,要精选、重组几套高质量的综合题给学生做,尤其是理科教师,甚至可以估题。
3、整合知识,引经据典。中考涉及的很多知识,包括一些经典的解题规律、思想方法、解题技巧等,在初次复习时,教师都给予了归纳和总结。因此要指导学生考前把这些“精华”进行积累、汇总。这种积累不贵多而贵精,以期达到在考试前几分钟都可以拿出来复习的目的。历年各地的中考试题我们教师都要拿过来先自己做,精选后再让学生做。学生做题时提倡他们独立完成,完成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及时总结不足,以备下一轮复习时使用。
4、充分准备,考前放松。考前的两三天一般学校会安排学生放假休息,这几天里学生除了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调整好生物钟外,也不能够放纵自己。放松不等于放纵,此时最好把前面准备的错题集、小笔记、模拟题进行浏览,加深印象,做到头脑清醒,有的放矢。考试前一天的晚上,要把该带的东西准备好:准考证,文理科考试所需用具,掌握时间的手表等。要再熟悉一下考场地点、考试科目顺序,安排好赴考场的充裕时间。教师还要指导家长根据孩子身体状况带引用水和应急药品。同时,教师要告知学生,不携带考试严禁携带的物品。因为一旦学生因为携带了不该带的物品而遭到监考老师的批评或者没收,那么势必影响该学生考试的情绪而导致考试失利。
(二)临场考试
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拿到试卷后,不要急于答题。先按照要求填写好市、县、学校、准考证号码、姓名等。然后总览全试卷,按顺序答卷,不要漏答考题。答卷可先易后难,注意分配好时间,最后要认真检查试卷。以往考生曾总结出临考试的三句话:答卷审准题,做题落准笔,检查需仔细。这几句话可以借鉴。
(三)考后调整
考试后的调整是指某科考试完毕之后,要让学生迅速从这科考试的兴奋中解脱出来,不论这科考试自己是否满意,也要忘掉,以平常心准备下一门的考试。
总之,考前20天,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真正让学生浮躁的心沉下来,脚踏实地,科学安排时间,这样,中考就会变得自然而简单。
第二篇:三年级我们该做什么
家长会发言稿
————三年级我们该做什么
各位家长:
大家好!首先,向各位家长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孩子进入三年级,三年级是一个关键年级,一切都有较大变化,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开始出现,无论是学习观,学习情绪以及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在这个年龄都会发生,有的学生很可能就在这个年级段成为学困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因为孩子从二年级升入三年级,无论是心理特征还是将要学习的语文内容都明显区别与一二年级,是低中段的一个大跳跃。
一、主要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学习内容
首先,三年级开始,孩子的学习内容变了。低年级主要是一些非常基础的知识,拼音 生字,词语,句子也是结构非常简单的,读几遍,抄几遍,只要孩子肯下功夫,一般不成问题。三年级的语文,除了掌握基础知识以外,作业更多的是句与片断,作文的练习,或者收集整理资料等比较“活”的题目,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必须扎扎实实掌握,该读的还要读,该抄的还得抄,但同时还有拓展孩子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
2、心理方面
其次,孩子的心理状况也变了。人大心大。三年级的孩子对于很多事情都非常好奇,似懂非懂,开始有独立性,不愿意将自己的小秘密与大人分享,自尊心也逐渐增强。如果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标准,你也不要一味的指责,应该从方法,过程,结果等几个方面对孩子加以引导,引导他学会处理事情。才能让孩子平稳的度过这个非常时期。特别要主意的是,这阶段的孩子自尊心逐渐增强也就是知道难为情了,怕丢面子了,所以各位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请把握好尺度。
3、思想意识
孩子的思想从单纯走向了复杂。其实,也就是孩子想的事情多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意向,有了自己的打算。我们常常听到家长说:这孩子很倔,不听家长的话了。这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注意与老师的要求保持一致,否则学校老师再怎么严格,对正逐步想要走向独立,正拥有反叛意识的孩子来说,将绝对出现效果为“零”的教育,有时甚至还会出现负数。
这么多的变化,对于只有8,9岁的孩子来说是个挑战,我们老师得当好这关键时刻的领路人,家长得做好关键时刻的朋友知己。这也是我们今天召开这个家长会的主要目的之一。
二、造成学生差异的原因
首先,每个孩子家庭背景有差异。喊破嗓子,不如作出样子。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教材。这也是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因。
其次,孩子的学习习惯有了差异。班里有一部分学生在一二年级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专心,作业专注,所以作业速度很快。可是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做作业时磨蹭拖拉,做作业时不专注,喜欢左顾右盼,交头接耳。为了等几个人,我一遍一遍催一遍一遍问。我很少放学后留学生,可是,有时你看到他昨天家作或学校作业没完成,回家又要做家庭作业,旧债未了,又添新债,不得不留。
正是因为孩子学习习惯上的差异,就造成了学习效率的一种差异。关于效率,家长最关心的就是作业了。我们理解每个家长的心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乐轻松。其实作业问题体现了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问题。中年级我们要追求一定的书写速度了。除了偶尔的情况外,一般情况下孩子的作业时间为一个半小时左右,这是中等学生的作业时间。而有一些速度慢的,或者学习习惯不是很好的学生,时间会长一些,都是很正常的。但是,同样的作业,有的家长说要做三四个小时,这就要问问孩子的学习效率了。我们允许个体之间有差异,但是差异太大时就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上有问题。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我们关注的不是孩子的成绩,不是孩子的学习,我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行了。这话看似正确。而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习上没有钻劲,常常在偷工减料上下功夫,那么我想他今后无论做什么,也不会有较理想的结果的。反之,如果孩子在学习中形成了这股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无论走上哪一行,相信总能打造属于自己的一份广阔天地的。
三、减少差异的方法
首先,我从语文学习方面来谈。在教学中,我首先抓的是阅读。
语文学习讲究积淀。阅读欣赏能力,写作能力是日积月累形成的。语文学习就是大量记诵。现在我们在每天夕会时读《增广贤文》,很多同学订阅了《儿童文学》之类的书刊,午休时听读《昆虫记》。在教学中,我不希望学生一学期仅仅学会一本语文书,我希望我的孩子有“书卷气”,能见多识广,所以我更希望孩子们能在课余时间养成阅读的习惯。(每天抽出半小时读书,不必规定孩子一定要读作文书或者学科类书,只要是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都可以让孩子去涉及。如果您有条件,最好是能陪着孩子一起读书。
第二“抓作文”。
写作是语文的灵魂,有些家长反应孩子不喜欢写作,主要原因:一是无话可写(其根本原因就是阅读量少),二是不知道怎么写(原因主要在于没有观察)。久而久之,学生便怕写,不愿意写。三是懒惰的孩子只愿讲不愿意写。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家长,首先要消除“速战速决”,“一劳永逸”的念头。作文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耐心地陪同孩子一步一步积累,一步一步行走。关键是兴趣不能打消。(关于培优)
第三“抓写字”。
中年级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将从铅笔字向钢笔过渡,同时毛笔字也逐渐入门。能让孩子写出一手好字,相信是每个家长的乐事。想提醒各位家长朋友的是:别老是专门让孩子在某一个时间练字,而应该让孩子养成“提笔即练字”的习惯,每一次作业,甚至留个便条,都应该认认真真写好它。
其次,我想从孩子的做人上来讲一讲,也就是孩子的意志、品质等。不管我教的学生是几年级,我始终要向他们传递这样一个观念:做人第一,学习第二。我常对学生说,说到做到,不食言!(有些事情也许你们家长见了认为是小题大做,没事情找茬。可学校没小事,件件是大事。这是教育人的事情,得从小事情抓起。例“找零钱”的回条)
好的习惯终身受益。有些家长认为三年级了,他该自觉了不要管了。如果你的孩子好习惯还没有形成,你这样想,那苦恼的日子在后头。你现在帮他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今后可以轻松,反之,你现在放手不管,那后面有更多让你手足无措的地方。刚刚我们也谈到了孩子的差异造成,主要是习惯、态度的差异。(例:校外托管班)
关于作业,我希望家长配合的是:① 督促孩子细致及时完成作业,并请家长检查孩子的字是否已经认真书写。② 督促孩子完成口头作业。语文和数学不一样,没有厚积是不可能有薄发。靠平时多读多积累。该读的书,该背的背,一定要一丝不苟地让孩子读、背,毫不马虎和随意。③ 督促孩子认真阅读课外书。
最后,想给家长朋友们提一点儿要求:
① 尽量抽时间与孩子们在一起,经常与孩子沟通,学会平等地与孩子们一起看待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多鼓励,给他们以自信,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耐心地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不足,共同制订计划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尤其主要不要当着同学和老师的面打骂自己的孩子。
② 教会孩子善于与人沟通。当孩子和同学发生矛盾了,要教会孩子用语言去化解矛盾,学会和别人沟通,并解决问题。
③ 分享孩子的欢乐和痛苦。有些家长看到孩子考好了奖励一顿肯德鸡,考差了恨铁不成钢,回家狠狠揍一顿。这样做是不妥当的。看到孩子试卷的时候,别光盯着分数,希望你能帮助孩子一起分析错误原因,薄弱环节,找到下一步努力的目标。分享孩子学习中的苦乐,理解孩子。
我希望每个家长,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责备;多一份责任,少一分放任;多一份鼓励,少一份训斥;多一份关心,少一份随意。
想和您探讨的东西很多,限于时间关系,不能详尽叙述。在此深深感谢各位的理解与支持,我始终相信,付出终有回报,在各位家长的配合下,在孩子们的努力下,我想孩子们一定能茁壮成长。今天我要讲的就是这些。讲得不当之处,请各位海涵。
2011-9-12
第三篇:我们该做什么样的老师
我们该做什么样的老师? 什么样的老师才受学生欢迎? 什么样的教师才能最有效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古人云: “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热爱、崇敬之情感时,教师的传道授业便能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的铸造学生的灵魂。这样的教师才是成功的教师。而要达到这种程度,我认为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把品德、学识、情感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学生,影响着学生的一生。
一、爱岗敬业 教育事业是一项需要用生命去热爱、去呵护的事业。也是一项需要生命激情的事业,如果一位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那么他表现出来的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乐于奉献,甘于清贫,耐得寂寞,不为名利所支配,远离世俗之浮躁,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体现了人民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爱岗敬业具体表现就是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二、关爱学生 教师的教书育人,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是无可比拟的,他不同于炼钢工人干上几个小时就能看到火焰般的铁水,他可以很快的尝到收获的快乐。教师却要等上几年、十几年,要面对几十个活生生的人,要把很多的知识、道德、人性等一些有形无形的文化一点点地输入给学生,这需要一种奉献,并又要在奉献中忘我。我们以“爱与创造”建起了育人的平台,学校倡导要用真情、真爱、真心去关注学生,呵护心灵,营造一个处处充满爱的校园。这不是简单的儿女情长,更不是盲目的感情堆砌,“一个都不能少”,也决不能成为一句空话,他需要教师时刻关注你的教育对象,关心他的一切,包括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丝情绪,趴桌子的学生你要把他叫起来;课堂溜号了,你要提醒他; 犯错误了,再指出错误的同时,更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潜能; 学生有不懂的问题,你不管再忙再累,也要放下手中的一切,不厌其烦地为他解答,并不失时机地鼓励他,树立孩子的自信,这种平凡中的关爱伴随着我们整个教育生涯。“为师不忘少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换位思考,我们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其实“有了学生才有教师的岗位”的反思,让教师也学会了感恩。有了感恩才有了对事业的忠诚,才有了对教育对象的无私的爱。其实这也是不容易的,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家,有孩子,有一大堆的家务要料理,可我们首先要教好这些孩子,这是第一位的,家长把孩子非常信任地交给了学校,做为教师来不得半点疏忽,如果玩忽职守那是对人性的亵渎。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我深深懂得,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还需要教师奉献师爱。“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这句话深深震撼了我!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
三、无私奉献 选择教师职业在我国就意味着是一种奉献,没有这点精神就不宜做教师。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的内涵随着外延的不断扩大而越来越深邃。“教师”已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的名称,而是一种使命的代名词,它承担着培养祖国后代、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因此,教师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 “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到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其实,教师之所以有别于其他职业,重要一点就是教师在道德意识上比其他职业有更高的水准,有更强的示范性。这就要求为人师表者,必须具有奉献精神,不计个人得失,要有博大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不能以任何理由推托对学生的教育责任。
总之,现阶段要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就必须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对任何微小的有损教师形象的缺点错误都要认真改正,时刻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对照和要求自己。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一个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四篇:我们该做怎样的老师
我们该做怎样的老师
各位老师:
你们好!本人已从教十多年了,在很多老师面前只能算个新手,但我已经腻了,作为一个老师,特别是一个语文老师,我感到困惑而无聊。当你讲得唾沫横飞的时候,很多学生冷漠地观望,觉得自己激情飞扬,完全是自作多情;有个学生一个学期不做语文作业,甚至根本就不来,考试却并不比那些认真听讲的学生差,很有些觉得是对自己教学的一种讽刺;拿到试题答案的时候,觉得很难自圆其说,但为了适应标准,生拉硬扯,很有些得尴尬,甚至背脊生凉。还有很多的时候,我心悲凉,我很早听一位年长的老师说过,“前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是报应。我本以为是那位老师的愤激之辞,后来和很多老师交流过,很多人知道这句话,可见并非那位老师的首创。近年,更有“误尽苍生”和“过街的老鼠”之说,简直是千夫所指,你说作为语文老师,悲凉不悲凉?
我常想,是什么使我们悲凉?仔细想来,可能是我们条分缕析,用文章学的理论,把生动的文章剖析得杀猪似的大卸八块,除了旁观以外,却很难有美的感受,为了防止学生作壁上观,于是我们千方百计,设计各种问题,组织各种形式,美其名曰“诱导”,很多情况下是“引诱”,时间长了,学生不吃这一套,烦了,厌了,语文课成了休息课,成了可有可无的课。我们谆谆教导,写作应当如何如何,可是他写作并非“心中有所郁结而发之于外”,只不过是为了应付而作,于是作文语句不通,感情虚假,责骂他为何狗屁不通,学生说,“老师,我真的无话可说。”我们还有最后一招,试卷,作业。你要分数吧?你要升学吧?于是考题,讲题,可是这绝非语文的目的,怪不得洪禹平老先生在《误尽苍生》里这样说,“为此,我想先要认真了解一下实情。我请人为我找来一些高中语文课本以及相关的“教参”、考卷。长夜孤灯,我将这些资料认真看了一遍,有些“教参”和考卷,我是翻来复去看了几遍才能大体上看“懂”其中的含义和思路。它们给我的总的感觉是烦琐而荒唐,试题花样层出不穷,出题考人成瘾成癖。就我所见的这些资料看,情况要比那三篇文章说的还严重得多。这实际上已不是误人子弟的问题,因为所有的老师都得用这种课本、“教参”教书,都要想尽办法让学生们能对付这种试题,还有天下所有当父母的,都得为这种烦琐荒唐付出财力、精力。所以我说,这是一件误尽天下苍生的大事!诚如我那位堂兄说的,要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呼吁,请他们在日理万机中把这件事也当作一“机”过问一下。”
那么,当什么样的老师,交给学生些什么样的东西,才会使我们少些悲凉呢?这个问题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和老师的价值取向等很多因素相关,这里,我说说我的感受,我想,应该是交给学生终生有用的东西,即能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东西。我们的一切语文课,应该是以此为终极的目标,尽一切努力,采用一切的方法,争取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而不是止步于其他的任何一个目的。所以,在讲解《祝福》的时候,应该更多地把情感投注在对祥林嫂的同情、对旁观者的愤怒上,而不是对作者写作技巧的分析上;对《边城》的分析,应该着眼于翠翠的善良、孝心等美好的品性上,而不是沈从文小说的特点上: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讲解应多关注于孔子的思想,而不能止步于词句的含义或人物的性格;对《归去来兮辞》的讲解应多关注陶渊明清高平和的心态,而不能止步于词句或行文的特点。
有人会问,难道《祝福》的行文特点不突出吗?难道沈从文的小说特点不应该让学生知道吗?我想,知不知道没有什么妨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喜爱,绝不是对作家行文特点的喜爱,很多是对人物形象的喜爱,进一步可能是对语言的喜爱,但是这些文学或文章学的专门知识,可以留给那些对文学有兴趣的同学,对于面向全体同学的基础教育,没有必要为了少数同学的需要而花费过多甚至不必要的时间。
长期以来,对于课堂的形式争论很多,批评“满堂灌”的落后,欣赏你来我往的“对
话”,推广分组式的“合作”,我想,这种形式之争,实在是无关紧要,凡是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即能促使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促进形成健全人格的形式,都是好形式,反之,就不是好形式。《百家讲坛》哪位老师不是“满堂灌”,却赢得了全国无数观众的喜爱;平日整天的唇枪舌剑,未见得有多少收获;课堂上的分组,正好是学生课堂上闲话的最好时机,未见得有多少创新的结论。
当前有高考的压力,我知道很多愿望难以实现,但是为了我了良心的安稳,做得了多少算多少。
总之,精英教育的归精英教育,基础教育的归基础教育。我们能看到学生多一点健全的人格,多一点人文的素质,我们就多一份欣慰,少一份悲凉。
以上,是昨晚急就的,难免存在诸多问题,思路不清,讲述不明,请各位老师包涵。
第五篇:我们该做什么样的教师
我们该做什么样的教师
我是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2007年参加工作,教龄刚刚满5年,那么,像我这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基层教育工作者该思考些什么呢?作为这样的一名教师本身,我常常在问自己。总有这样的一些时候,谈起国内外的教育,很多教师甚至是一些年纪大的教师都怨气冲天,也有的感觉无能为力。近几年,新课程的呼声日新月异,种种教学法推陈出新,甚至有时难免前后略有抵触。所有的这些让我们一线工作者有时会产生茫然无措的感觉。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后果,导致应付、随大流的现象不可避免,甚至导致盲目的推崇省外教育方式。新课程停留在表面,无法融入我们教育体制的核心。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清楚:我们的工作究竟是面向谁呢?
我们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或者我们会对新课程提出的理念、方式不理解,那么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呢?或者我们会有自己固有的观念、个性,那么,它们对学生的影响会是怎样的呢?
曾经在一个网站上见过这样的一个调查:你认为教师最基本的素质是什么?我慎重的选择了责任感。我想起霍懋征老师的一句话:我欣慰的是,我从没有放弃一名学生。这里面透着的,就是一种责任感。而我认为,不论一位教师的个人素质如何,责任感应该是对一名合格教师最基本的、也是最纯粹的要求。
其实,一个人的一生也就是由他个人的责任感所决定了的。不仅仅是针对某一职业,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没有责任感,一切也都将变得一塌糊涂。一件衣服买错了,可以扔掉。甚至一次基金投资做错了选择,可以从头再来。而一个人的成长塑造却绝没有第二次的机会。那么作为塑造人的教师职业,我们怎可以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呢?一个教师的失责,影响的将是一个人、一批人甚至一代人的人生,如果我们都能这样看待我们的职责,看待我们每天所从事的看起来是繁重而又琐碎的工作,那还有什么做不好的呢?审视我们的责任感,认真对待我们所从事的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一些小事,这是对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应该是我们时时反省自己、监督自己的最好标尺。责任感,表现在每一堂课我们精心的准备,表现在对每一位学生我们一致的耐心。责任感,就是当你对一个顽皮的学生屡教不改时,想到他的将来。责任感,就是当你心怀疲惫想要敷衍了事时脑海中浮现学生真诚的眼睛。责任感,是当个人的情感将要突破理智的堤坝时想到他首先是你的学生。责任感,就要求我们抛开自己,为人师表;责任感,就是你从心底里看到他们都是你的孩子,你手中的教鞭指引着他们的人生。哪怕我的学识是短浅的,业务水平是不够高的,责任感也让我们教会学生:对人生负责是首要的人生原则。因此,我每每反思自己:今天我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吗?
“学博为师,德高为范。”这句话几乎印在了每一名师范生的心里。从我踏进母校师大的第一天,就眼见了这几个大字,心底蓦地涌起无比的豪气。“其身正,不令而行。”那么,作为一名与学生朝夕相处的基层教师,我们自身的修为就应当是当的起为人师的称号。作为教师,每每走出校门与社会交往,听到的往往是:啊,教师还这样?确实,作为教师,社会或许没有给我们更多的荣耀,但从这句疑问中我们应当可以体会到社会各阶层对教师的定义应当是不同于常人的。作为教师,我们必不可在公共场合叫嚣喧哗;
作为教师,我们必不可奇装异服招摇过市;作为教师,我们必不可为人行事猥猥琐琐;作为教师,我们必不能世俗市侩一身流气。所以,必得端庄大方,谈吐从容,处事文明,磊落清明。记得以前考师范有个面试过程,想来该是为此而设的吧,可惜现在已经见不到原来的设立本意了。
作为教师,如果要为学生示范的话,在做学问之外,为人之示范应是排在首位的。我们不是讲“先成人,再成才”吗?所谓成人,就是要求教师在日常行为规范上为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对学生进行正面的人格影响。此时,教师本身的个性魅力应当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曾读过不少大家怀念恩师的传记文章,其中关于恩师个人人格魅力令自己受益匪浅的记述每每感动人心。而由此联想到自身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我问自己:多年以后,当我的学生把我教给他的知识遗忘了的时候,我还能给他留下些什么?记得一篇文章谈到:遗忘了知识之后剩下的教师给予学生的影响,就是教育的实质了。那么,可以是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可以是真诚面对人生的求实品格,可以是虚怀若谷的人生态度......而每一位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我们是不是都应该问一问自己:我给学生留下了些什么?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有其根本职责在于授业。那么,关于授业,我们到底该做到怎样的标准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先辈已经为我们指出了方向。而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实施自己的教育过程呢?终其新课程的实质,无论方法如何出新,终归不过是要让学生学习,且是学会学习、终生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摆脱短视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从学生的终生发展入手,而不是看自己眼下的考试成绩。单就这一点看来是非常浅显易懂的道理,却正是非常难以克服的致命弱点。因为我们要面临评价,要评价就要有量化,而着眼于全局的长远发展是很难在短时期内进行精确量化的,所以我们关于教师评价的问题似乎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这时,就更要求我们能做到前面所说的,摆脱市侩心态,真正本着一颗责任心而不是功利心来面对学生的发展,来面对自己的教育。我曾见过一位小学教师,在教授一年级数学时,面临期末考试,不是为学生梳理计算方法,反而根据自己的所谓“经验”为学生划定考试范围,然后一背了之。当家长问及7+8为什么等于15时,孩子干脆地说:老师让我们背的。我不禁又想起私塾先生摇头晃脑的作派了。我们聪明可爱的孩子呀,就这样背完了自己本该充满探索与创造的人生!记得华罗庚教授在招收研究生时,提出只看解题方法不问计算结果的一则报道时,我曾想:计算也是一种能力呀!现在想来,面对现代发达的计算设备,还有什么样的人脑会比他们计算的更为准确呢?而与计算的准确性比起来,一个具有开创性的思路却是可以影响一个时代、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的呀!虽然说,基础教育阶段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而其本质也应该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的。那我们捡芝麻丢西瓜的做法是不是该早早退出教育阵地了呢?
首先,我们不要忘了自身的修为,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要让学生学习,首先自己要学习。而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我们的学习必须是博而杂。我们不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学习,我们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学习。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教育过程中需要什么,然后制定自己的计划。有相当一部分同仁,认为自己从事的不过是中小学的教学,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知识水平。就着碗底吃咸菜,得过且过。且不论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网络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我们如果还是井底之蛙,就将与时代脱节,更不用说在学生面前挥洒自如了。而没有了这种气度,又怎么能神态自若的去
要求学生呢?所以,我们的学习不是要成为专家,而是要做杂家,各种知识都要涉猎一些,更重要的是自己就先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正确方法,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真正的帮助指导作用,才不愧对为人师的称号。我们在学生面前不是惭愧自己不知道什么,而是惭愧自己是不是已失去了求知的欲望和生命的激情。而如果,我们自身都放弃了对知识的追求,放弃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探索精神,我们又怎能让学生对知识保持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呢?应该说,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有资格再去教育学生。
其次,在真正发自内心的责任感的驱使下,要正确对待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我们不要始终抱着师道尊严的面子不肯抛下,要想学生接受我们的教育,必要他先从心里接受我们这个人。我们不是在进行什么交接班,我们是要在一起共同学习、进步。那么,我们应该是共同探讨人生、体验成长的朋友,而作为老师,我们提前接触到的人生经验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借鉴、一种预见,但不可能是完全代替,且也没有可以完全代替的人生。那么,怎样才能令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而又青春无悔呢?我们需要沟通,需要勉励,需要引导。那么,我们是不是做好自己的角色准备了呢?
作为处在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是平凡无奇的,但我们的工作却真是神圣无比的。我们肩负着生命的成长与未来的开创,我们不是教书匠,我们甚至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的。一想到这里,怎能不心潮澎湃、热情万丈了呢?
作者简介:刘兴华 河北省迁安市第二中学教师,出生于1985年12月,现年27岁,中学二级教师,2003—2007年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8月参加工作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