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之我见
新课程之我见
晋江市南岳中学刘建庭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很多,听到很多,我也想了很多。我想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新理念是:师生角色的变革、以人为本思想、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等。
【关键词】:新课程、品味、体验、身体力行
首先,学习新课程,改革师生角色定位;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其次、学习新课程,树立“以人为本”思想。
“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面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我们该深思,该警醒!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才无愧于心,无愧于祖国和人民,无愧于子孙后代!仔细想一想教师是不是应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是不是应多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专家呼吁,教师应该首先看到新课程这一价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将带来的长效。”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这个“课堂”,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
1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化到学科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应是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要懂得如何善待自己: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发现自己和优点与弱点,知道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处。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第三、学习新课程,品味课程观念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而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这也就要求教师的观念要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意识,是否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念,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以往,我们的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课程的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即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第四、学习新课程,品味新教材。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科学实验,学生可以设计出十几种形式和内容。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以我们物理科为例,现在更强调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进行物理探究的兴趣。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学会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结束语:教师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过去,但他们希望改变学生的态度,并能让学生在他们的课堂上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新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们自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是终生的学习者,我们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二篇:OK教育新理念之我见(新课程)
教育新理念之我见
教育新理念之我见
四川省巴州区上八庙镇中心小学
邓太平
近年来,四川省对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不仅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这次的培训活动不仅使教师获得许多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更新,素质得到的提高。这对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新的教育理念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自己首先得有问题意识。在学习《教育新理念》的过程中,我对该课程以下内容提出点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创新能力。《教育新理念》中对“创新能力”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个体思维发展的角度和学校教育的角度作了比较全面的解释。但我对“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是个体意义上的创新,而不是种系意义上的创新,也就是说,创新不创新是就他个人而言的,而不是与别人比是否有所创新。”①有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人运用已有的知识、经念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的思想、技术或产品的能力。这种“独特、新颖”,不仅是对创、/3 教育新理念之我见
新者个人而言,更重要的还是与别人比较而言。创新是一种突破,是一种超越,它不仅是超越自己,更重要的是超越他人,就是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如果说创新仅仅是就创新者个人而言,他的创新成果不断推出,但总是滞于别人之后,这样的创新也就失去了意义,要赶上甚至超过别人自能是一句空话。
二、关于科学精神的超功利性。《教育新理念》讲道“科学精神还有一种超功利的精神、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不为任何非科学的压力所屈服。”②我认为,真正超功利的人或事或物是不存在的。自然界中,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东西,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或用处,如果某个物种没有任何作用了,自然法则就会将它淘汰。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目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要么是满足心理需要,要么是为了生理需要。人们聊天,是为了消遣或沟通;散步,是为了锻炼身体;即使一个人坐着发呆,也是为消磨时间或放松心情;人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是为了探索自然奥秘,改变我们的生活世界,使人类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更舒适。科学精神是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其核心就是探索真理。“探索真理”就是科学精神的目的,是科学精神的功利性所在。
三、关于T型人才。《教育新理念》讲道“在变化中学习。专门人才能否在世界不断不变化的潮流中,适应这种、/3 教育新理念之我见
变化,成为T型人才,成为复合型人才,成为能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人才,这就决定了该人在社会上发展的可能性。”③在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是否拥有大批创新能力强的高级技术人才,决定一个国家能否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国际竞争需要新型人才。人才需要具备多种能力,而衡量人才最根本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有创新能力。有人形象地将人才分为四种类型:“一”字型人才,这种人才虽然知识面比较宽,但是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创新;“1”字型人才,在某一专业方面研究得比较深,非常可贵,但知识面太窄,缺少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创造性研究的能力;“T”字型人才,不仅知识面比较宽,而且在某一点上还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其弱点是不能冒尖,没有创新;“十”字型人才,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点上有较深入的研究,敢于出头、冒尖,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十”字型的人才。所以,我们的学习也应该从线性学习向“十”字型学习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注: ①见《教育新理念》(袁振国 著)第1页。
②见《教育新理念》(袁振国 著)第35页。
③见《教育新理念》(袁振国 著)第91页。
2011.8.6
(附作者信息:工作单位:四川省巴州区上八庙镇中心小学
联系地址:四川省巴州区上八庙镇文庙街136号、/3 教育新理念之我见
联系电话:***
联系人:邓太平
邮编:636068、/3
第三篇: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任大红
(武威市马行河小学甘肃 武威733000)
摘要: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民族素质即将产生深
刻影响。这次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功能的转变,更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我们广
泛讨论了:“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转变哪些观念?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关注学生什么?怎
样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力推动了课改的深化。文章就新课
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观谈几点学习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
1领会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数学教学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要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与现实社会、与生产劳动、与工作学习、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认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识、态度与习惯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获得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化“静”为“动”
新教材无论是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留有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把教材作为一个工具,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站在数学教学新的理念高度,根据本地实际、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情况来呈现教材。另外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呈现一般是叙述性的、静态的,大都由教师直接采用课本上的复习、例题、习题讲述的,在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要把静态的知识内容结构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在知识的呈现上应由静态呈现变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的动态生成。如一位教师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时,采用课件演示:一个两分硬币重1克,1000个两分硬币放在一起称重量是1000克,也是1千克。然后让学生自己称苹果,看几个苹果是1千克,再用手掂一掂。让学生通过看、称、掂等活动体会1千克有多重。这种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效果特别好。
3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强调师生交流,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3.1重构师生关系是师生交流的落脚点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一种传统的师生关系、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命令与服从关系。教师是权威、是中心、是表演者,学生是观众、是听众。在教学中,教师常以权威者和社会代言人自居,以长者身份自居,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从而导致了师生之间缺乏交往与对话,也就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精神上的交融。其实,师生之间不仅仅是一种认知关系,更是一种交往关系,是一种共同创造意义的关系。要重构师生关系,这不仅是教学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关系中,教师的作用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它要求教师在交往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超越自我,真正承担起教师应当负有的责任。
3.2正确认识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了接受学习,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基于此,新课程倡导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教学广角”这一课时.先出示动物画面和录音,老虎大王说:“用1和2组成一个两位数,你们能写出几个?”学生写出12、2l后提问:”观察这两个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出了“个位和十位数字交换了位置”的结论,为后面作了铺垫。接着让学生用1、2、3三个数字卡片摆一摆,能摆出几个两位数?学生分组活动,然后汇报,老师板书各组的结果。(1)12、13、21、23、31、32,(2)2l、31、12、13、23、32,(3)12、23、13、21、31、32。检查各组写出的两位数,讨论怎样才能不重复写和不漏写?学生通过观察、互相交流,最后发现其中的规律:1打头的数能写两个,2打头的能写两个,3打头的能写两个。也可先写12,交换位置写出21,13交换位置写出31,23交换位置写出32。学生在初步建立数感的基础上形成技能技巧,发现其中规律。这样既能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又能使全体学生逐步培养成善于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4结束语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积极的行动,使新课程教育观尽快走向现实,构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第四篇: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新课标的提出更加说明推进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以教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变学会为会学、大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成为当前教育的基本要求。新课标在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数学课堂的面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作用我们有目共睹。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数学课堂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改善传统教学模式,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让学生对数学更感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在新课程标准下,所谓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认为如何将课改的精神实质有效地贯彻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现阶段教师仍需探索的问题,同时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虽在教学一线工作几年,但经验尚浅,只能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注重导入,提升数学趣味性
有位著名教育家说过“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认真的把它学好。”这样趣字当头,乐在其中,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有一种吸引力。因此,一节课的导入就变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情境导入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一些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枯燥无味,认为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其实不尽然,那要想抓住学生的心,就必须在课前导入上下功夫,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导语,就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瞬间就能把学生的心牢牢抓住,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通过实践,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情境容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带着积极的情感,愉快的投入学习,认真听课。教材本身已经编排了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足球赛的输赢”“打折销售”等等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转变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而《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
数学教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应充分意识到自我角色的变化,教师要完成从讲授者、权威者向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华美转身。这样的角色定位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少主动讲授、总结,多引导学生探究、归纳,由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这对于很
多传统教育者来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但只有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才能真正改变以往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讲堂”为“学堂”。
三、强调合作,增强探究学习实效性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作为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由于合作探究学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倍受推崇。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固然能起到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的作用,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些课堂的小组合作探究过于流于形式。如何组织好合作探究,让其更有实效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根据个人的教学尝试及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增强探究学习的实效性。
首先,合理组建合作小组。要根据实际情况、遵循异质分组的原则,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男女生、性格内外向、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要合理搭配,形成互补。另外,合作小组应是不断调整的,尽量让学生保新鲜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提升空间。
其次,注重独立思考。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个别学生的抢先回答剥夺其他学生的思考权利。合作探究的主要特点就是发挥各人所长,所以要是离开了独立思考,个性也就不存在了,合作更无从谈起,因此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学习是独立思考的深入。
最后,把握合作时机。学生是主体,教师要根据实际学习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序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数学教学中较佳的时机是重难点处、迷惑混淆处、拓展提升处等。
四、关注评价,促进评价方式多样化
教学评价对数学教学起着重要的方向和质量监测的作用。教学评价有选拔的功能,也有发展的功能,但传统的评价方式过多地承担了选拔的功能。而由于种种原因,评价的选拔功能短期内也很难改变。
虽然我们不能彻底改变评价的功能,但我们可以从学科教学角度做出适当的调整。第一,改进评价的形式: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师生评价与生生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第二,改进评价的内容: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并重,学习成绩与发展趋势并重,学习成绩与认知能力并重;第三,改进评价的载体:不要总是采取卷纸考试的形式,可采用笔试、面试、自我报告、小论文、社会实践等多种载体。从而创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学生数学素养评价体系,采取多样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诊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恰当运用现代化,提高课堂容量及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而且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已成为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引人注目的焦点,随着现代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有利工具。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容量及教学效率,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但我们也不能盲目运用多媒体教学,要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学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我们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将课改的先进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学行为中,有效组织学生学好数学是近阶段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教学生涯中我们所必须探索和努力的方向。我们要正视初中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实践、反思,让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真正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出来,让课改更富有成效,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第五篇: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评价之我见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评价之我见
安徽全椒中学於平
新颁布的课标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因此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变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为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做到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语文教学要彻底改变那种教师独掌评价人权、评价方式单
一、评价内容繁琐机械的状况,真正让评价成为改进教师教、学生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这是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确定的评价目的。强调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理念。
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承载着传授知识,训育人才的重任。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全面。语文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场域,它包含许多学习方面,诸如听、说、读、写。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自己的语文实践,打破以“读、写”为中心的语文评价体系,拓宽语文教育的视野。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用现代的评价眼光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又关注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这才是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部。
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察,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无疑是评价中的重点。独立阅读,主要立足于理解能力的培养。鉴赏阅读,旨在“注重审美体验”和发展“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类文本中“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探究阅读,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力求明确界定可以预期的学习结果,阐述学习的内容。要针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前、中、后三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学评价的重心放在能够改进教学品质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形成性评价上。语文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必然要求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因为没有一种评价方法可以用来评价学生所有的重要学习结果,任何评价方法都有其特殊功能和局限性。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改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因此,获得一个正确的诊断结果或提供正确的评价反馈信息,对达到最终目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学生的表现,可以让具有不同情趣和经历的同学参与,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评价工作中来,保证充分客观地判断学生的学习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改变。无论如何,教学总是在某种情境中的教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都离不开特定的情境。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评价不能离开教学的情境。
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合理评价,可以作为我们改进教学的参考,作为补救教与学的依据。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教师可以明了自己在教学上的缺失,判断教材的可用性,判断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评价的结果,为我们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了十分有用的参考信息。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合理评价,还可以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类型,可以作为教师实施补救教学的依据,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学习行为特性,以及不同认知结构缺陷的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个别需要的补救教学的策略与措施,个别辅导,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