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教学之我思
新课程教学之我思
我区2004级初一新生使用了全新的《思想品德》教科书。经过一学期的使用,笔者在新教材的教育教学过程逐步积累了一些个人的经验和体会,在此与各位同仁共享互勉。敬请批评指正。
首先要增强使命感,高度重视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在有些学校和有些教师的思想认识中,与其他年级尤其是毕业班的思想政治课相比,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往往不被重视。其实,无论是兼课的还是专门教授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只要从长远打算,从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连续性和对学生成长负责的角度来认识,增强使命感,多投入些精力,多采取些力措施和方法,就会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和教育效果。新版教科书的全新内容和结构,对任何一名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新课程改革在此提出的新要求。如果我们不是仅从应试教育的分数出发,而是从落实素质教育的高度,和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的使命出发,相信每一位教师都会积极钻研新教材,研究新问题,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融洽师生关系。从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其次,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方式。再沿用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目的的方式方法,显然不适合新教材新要求,也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相悖。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贯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新授课教学中,通过前后左右3——4人分为一组,把一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发动学生去讨论解决,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也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习惯,一举多得。在复习课上,同样运用分组合作,每个学生检查一个或几个问题,彼此互相帮助检查对知识的记忆情况,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就可以腾出精力用于重点问题和重点学生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再次,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掌握了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钥匙。在每一学期的开学初两节课,我都先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我从上学期考试成绩突出的学生中每班选出四人,请他们总结上学期学好政治的经验和方法。课堂上他们的经验介绍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导,也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然后教师再进行补充、总结,系统化:(1)抓住三个主要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2)课前预习或自学,自己找出问题及其答案要点,标注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3)课堂上做到专心致志地听,积极思考和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师补充的课本上没有的新内容及时记下关键词,(4)下课后及时整理笔记和复习所学知识;(5)独立做题进行练习,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学会抓关键词进行记忆,理解记忆。等等。
第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述学习的好方法学生一时用到学习中是不成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坚持,持之以恒,形成习惯。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指导、训练、纠偏和督促。扶上马再送一程。经过一个月甚至更多时间,直到大多数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形成习惯,其余的学生可以在学习小组中通过“兵教兵”的方式逐渐达到熟练掌握。比如
在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方面,我积极争取班主任的配合,充分利用各班后面的黑板报,开辟“每日时事快讯”专栏,要求学生一人一天,把自己通过听广播、看电视新闻或报刊了解到的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各写一条,每天下午上课之前完成。开始,经常有学生忘记写。我请全体同学监督,时常提醒,指导学生怎样抓住重要的新闻。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学生们形成了习惯,并培养了兴趣。好习惯成自然后,不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第五,抓住学生心理,细节决定成败。初一学生好奇心强,积极性高,但也常出现错误和不规范的现象。尤其是活动课的教学中,可能发生一些学生过于活跃的现象,显得纪律比较乱。处理这一矛盾的原则我认为首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切不可矫枉过正。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鼓励、引导学生,少训斥不挖苦学生,经常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规范课堂教学秩序,严而有度,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以学习上进的信心和帮助,在这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孕育出的积极情绪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久而久之,形成良性循环,抓住了学生,也就抓住了成功的关键。
第六,要对学生进行应试指导。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只要言之有理,就要肯定。但考试则要求语言规范,层次清楚,准确性高。尤其是初一学生第一次面对政治闭卷考试,难免摸不着头脑,心理紧张。教师完全可以把应对考试的心理、物质准备;答题的要求,方法、技巧等印发给学生。每次考试,拿出来看看,教师进行细致的指导。这样对学生会起到很大的稳定军心的作用,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相信只要每一个教师真正从学生一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考个好成绩,更在于学以致用。那么,师生在新课程的教和学中都会收获自己的希望。
第二篇:高考之我思
又是一年高考,又是一重感触
今年高考已渐渐落下帷幕,高考成绩已陆续揭晓,紧接着的便是志愿的填报,此时的考生们,必是查阅各种资料以求一个心中最美的结局。
虽然如今的我已大一,已行走西北大学的校园里,已奔波在自习室与图书馆中翻阅着各种经济类读物,仿佛高考已经成为一个曾经。可是,我还是关注着高考——人们心中至为神圣与重要的人生转折点。
首先,高考是我们学习数十年的最终测试,也是我们通向高等教育的必经之路与敲门砖,它给了我们一个普遍公平的平台。在我国,高考成绩就是学生能力的体现,也是学校招收的参考标准。只有通过高考,我们才能进入梦想的大学,去向往的城市,或许高考改变我们的命运这句话一点都不为过,它不仅决定着四年,甚至一生的人生轨迹都会因此发生不同。我们可以理解学生夜以继日,一心只读圣贤书,家长苦口婆心,事无巨细,一切围绕孩子学习,老师严格要求,紧抓学习;我们也可以理解多少考生因为成绩的不理想而多次重读高三,重走高考路。对所有的高考生,我们都要予以祝福与鼓励,因为他们是勇敢的逐梦者,是用自己的实力实现梦想的人!
但是细究高考,尤其是在我上了大学之后,回想起高中生活,竟不免有些感叹。是的,以前在高考的重压下真的缺少了本应该属于那个年纪的东西,甚至是更早之前的游戏与娱乐,也没有培养那个年纪独特的创新能力,只是一心的学习,为应试而学,积累应试经验,学习应试技巧,而不是本应有的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只读课本,只信课本,没有自我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差。现在想想,不免有些遗憾。相反,到了大学,大家似乎都想改变生活模式,抑或是想补偿曾经的缺失,但结果往往是矫枉过正,大学生活的颓废侵蚀了我们的精神,影响了我们的习惯,磨灭了我们的意志,这是及其可怕的结果,最后导致我国的大学生整体并没有达到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并没有拥有一个大学生应该有的专业水平与研究能力。反观外国的教育模式,放下教学方式不谈,在我们的小学中学阶段,学生们很轻松,有充足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那些特别有能力的学生会进入高等教育殿堂,到了大学,更是考验一个人实际能力的时候,这时大学生普遍很忙,并且要不断充实自我才能跟得上学校的要求与进度。一张哈佛大学图书馆的照片显示,在早上四五点的时候,图书馆座无虚席,学生们都在刻苦的学习。而中国大学生这个时候都在干什么呢——答案不言自明。当然,我并不是认为是中国的教育模式导致中国大学生的颓废,毕竟,一个人的态度与努力与否完全是个人的选择,与人无尤。我只是想,如果我们的教育模式能有所改变,结果是不是就会好得多呢。虽然社会各界都提出了对教育的改革,去年也对高中是否分科而进行过积极的讨论,但是毕竟那么多年的历史与习惯,要改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是,我们都应怀有美好的期望,希望我国的教育体制能进行有实效的改革,让学习真正成为学习。
而高考的一个附生物便是大家对于高考状元的追捧。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后,各省各市各个学校都大力宣传状元的学习经验,甚至是状元的老师对其的培养与称赞,以宣传学校的办学质量。而商家也不甘其后,纷纷打出广告牌。今年5月,高考前期,杭州市场上热销一款名为“贴身卫士”的学习内裤。内裤包装盒上印的不是什么大牌明星,而是五个2009年各地的高考状元。更甚至于,买这款内裤还会附赠一本由状元们的经验汇总的而成的夺冠秘籍,约一万多字,据说全是又状元们撰写。这些行为令人啼笑皆非,热炒高考状元说明中国的教育在浮躁着,中国的社会在浮躁着。
教育的本来意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培养人的能力、精神、人格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而决不仅仅是一个状元。多年来,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以分数作为评价一切的标准,以分数作为对付学生和老师的法宝。急功近利的结果是升学率提高了,综合素质下降了;分数上去了,体质下来了;智力进步了,人格分裂了。每一年,素
质教育都被一个高考状元轻轻松松地打垮了。
状元头上的光环犹如雨后的彩虹,是历经风雨的结果,艳丽明亮,赏心悦目,可喜可贺。却又有可能是昙花一现。放过状元吧,捧杀有时比棒杀更可怕,状元们未来的路还很长。这些热炒状元的行为不知是商人的可悲还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可悲。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技巧与特点,不要盲目追捧。再言之,状元的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模仿是不会有效果的,状元真的就是完美无缺的吗?希望那些盲目追捧的家长和学生们能有所清醒,心情与愿望可以理解,但请不要盲从。
也有省市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18日发布消息称,今年将出台规范高考成绩发布的有关规定,明确不许对学校、学生进行排名,各高中学校不得公布学生高考成绩排名榜,不得以高考成绩排序向学生及其家长发喜报、贺信。禁止宣传高考状元。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要抓好落实,说到做到,不放空炮,讲求公信,给人以信心。我们也看到,应试教育的囚徒困境,确实颠倒了不少学校教书育人的价值理念。5月17日凌晨3时,武汉市新洲一所初中学校30余名毕业班老师在一位副校长的带领下,冒着冷雨去禅寺敬香拜文殊菩萨,他们想以向菩萨“行贿”的手段,求得心理上的些许平衡。不难想象,当升学人数、升学率、升入重点大学人数成为校长政绩和教师福利待遇的唯一度量标尺时,同教师集体敬香拜佛一样,宣传高考成绩和炒作高考状元,恐怕就成了释放校长和教师们心头上的沉重负荷的一个药方。
高考带来这么多可怕的附生物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啊。我还是想说,剔除应试教育陈疴顽疾,让教育回归理性,应始于高考制度的彻底改革,至于时间,至于结果,我们应怀着美好的期盼,拭目以待。
第三篇:教学设计新发展之我思
教学设计新发展之我思
——教学设计融合绩效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当前的信息化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化工具,设计适合的教学环境,最终实现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最优化,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强调提高教学效率,注重教与学的过程;绩效技术的目的是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绩效水平,侧重环境动机的影响。无论是教与学的过程还是环境动机都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可以设计出更完美的教学过程。
正如美国教育技术领域著名学者Barbara B.Seel和Rita C.Richey所指出的,未来教学设计与技术的实践领域将聚焦于绩效的提高,强调“结果导向”的设计,而不是传统的教学设计。由此可见,绩效技术正逐渐成为教学设计关注的重点,而绩效技术的引入也给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将会给教学设计带来新发展。
一、绩效技术是教学设计的一个新发展方向原因浅解
1、回顾过往,绩效技术在教学设计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国外,有一部分人认为绩效技术与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中的重要领域,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种观点得到了国内外外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绩效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相较而言,教学设计的发展似乎不那么乐观。随着绩效技术的深入发展,业内人士发现培训和教学在很多时候并不是解决某些绩效问题的最佳方案(干预),甚至不能对绩效的提高产生影响,因此,教学设计受到业内人士的质疑和批评,这一现象引发了教学设计人员的思考。教学设计人员在反思教学设计的同时,也在总结绩效技术的优秀经验,他们紧随时代的发展和绩效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吸纳绩效技术的全局性(组织、环境、个人等)、合理有序的系统化观点,采用了其目标导向(最优状态、提高绩效)、任务驱动、项目管理等优秀的思想理念,开始尝试改善原有的教学设计传统模式,并探求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操作模式。
教学设计人员的反思和钻研是有益的,许多教学设计的模式和方法改头换而,以改进后的新姿态林立在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中。比如David Merrill提出的“问题核心”的教学设计模式,Darryl Sink在传统的基于网络培训的教学设计模式(ISD For WBT)加入了项目管理的方法,将原有的ISD模式修改形成新的基于网络培训的教学设计,以使教学设计达到更快速、更优良、更简单的目的。
2、基于绩效的教学设计是近年的的研究热点
短短30天,基于绩效的教学设计大会在内在芝加哥召开了2次。2004年年会的议题依然是基于绩效的教学设计,会议邀请指出,如今的教学设计和方法必须指向结果,也就是不仅要重视学习,还要重视其绩效结果,教学设计必须被作为提高绩效的合理有序的系统方法加以检查。从国外对“基于绩效的教学设计”的频繁讨论中,从历次大型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基于绩效的教学设计是近年来国外学者所关注的最热点问题之一。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有着逐渐融合的趋势.3、我国绩效技术应用于教学设计的尝试有待加强
《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的序言提到:“绩效研究”将成为教育技术研究的新动向。现在“绩效研究”已经成为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关于绩效技术的论文大量涌现,在一些国家建立了专业协会,如国际绩效改进协会。美国教学设计与技术教授(PTDI)协会讨论教育技术趋势时,曾经强调教育技术学科把重点之一放在企业绩效技术研究方面,日前,美国相当一部分教育技术专家已经将绩效技术列为研究生必修课程。
对比国内外对绩效技术的研究情况,对照国内外对绩效技术与教学设计的关系的认识与讨论,我们不难看到我们与国外存在的巨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有进一步被拉大的趋势。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对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尚不全而,缺乏对应用中产生的问题加以研究的机会,从而导致教育技术的基础研究在某些领域内无法很好地深入下去,然而。在我国将绩效技术应用于教学已经在意些学校进行尝试,并取得一些成绩,绩效技术思想已经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在绩效技术上的新发展定能引发国内学者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地研究。
二、绩效技术是教学设计的一个新发展方向具体体现
绩效技术所提出的需求以及所提供的带有具体领域特色的研究成果可以推动和丰富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为教学设计人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拓展了教学设计的实践范畴,提供了教学设计技术研究新的范式,即从学校、课堂到企业,从学生到一般个人或组织的行为,从以知识获得为目的到一般行为业绩的增强。
1、学习需要分析的新发展
教学设计的内容之一是对教学和学习需要的分析,包括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张祖忻教授指出:教学设计研究越是深入,则越需要重视分析,其评价手段也越完善,对需要分析的意识和评价技术的科学化促使教学设计者首先关心:绩效方面是否存在差距? 问题有多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绩效差距分析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传统的教学设计设计也注重分析,但它把重点放在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上,而绩效分析运用于教学设计则把重点放在如何教更有效,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如何使学习效率更高,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而不单单是学的问题,故而,若运用绩效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分析时,更多的将以教与学的结果为导向,而不是以过程为导向。就学习帮助来说,分析重点在于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应该不应该提供帮助,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应该提供多大程度的帮助等。
2、教学设计干预措施的新发展
应用绩效技术的教学设计强调教学目标要具有多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还要帮助学生设置各自的学习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指导的教学过程能使教师的教有靶可射,使学生的学有的放矢,这样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最大绩效.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教学结果所采取的方式、方法的总和,因此,应用绩效技术的教学设计强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师生、不同的环境资源,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对任务较难的应选择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对学生加以定向引导和给以帮助;如对难度较小的应选择掌握学习策略等,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环境资源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达到最佳的匹配,发挥合力所长,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即最大的教学绩效.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往往只注意到练习、作业乃至考试的反馈,而没有注意到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变化、教学气氛和回答问题的反馈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情绪变化、教学气氛及回答问题的反馈做出预测,设计多种教学策略,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反馈信息作出临时的选择,恢复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动态性和情境性,并非传统的、单一的、线性的教学设计。
3、教学设计评价的新发展
在绩效技术的组成步骤中,评价是最为重要的一步,评价有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评价的结果随时作用于每一个步骤中,无论是教学设计方案还是学习材料,这些设计成果一般在推广使用之前,要在小范围内使用,测定它的可行性、适用性和有效性以及其他情况,来检验方案并不断修改、完善方案,使教学设计过程及其成果更趋有效。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一般也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形式,但它不同于其他评价的主要特点在于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主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也就是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果要在其形成的同时对其加以评价,并且是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方面的达标程度来考虑,而没有从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来考虑。运用绩效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绩效评价,更注意教师花费多少时间、精力,使用了多大的资源来提高教学能力、掌握教学方法,学生花费多少时间、精力,多大程度地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有所改变,思维方式是否有所改善,学习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结语:
教学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为绩效技术打下了基础,同时绩效技术也开阔了教学设计工作者的视野,扩展了教学设计领域的范围,将绩效技术引入教育技术领域,与教学设计相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将为教学设计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学设计逐渐从学校走向企业,绩效技术也在教育领域同教学设计有所融合,二者的最终目的是统一的。希望在不远的将来,绩效技术会和教学设计融为一体,共同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谭伟.徐连荣.论教学设计的理论转向 [J].现代教育技术杂志,Vol.24 No.1 2014
[2]周松.浅谈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新发展[J].新课程(教研);2010年07期 [3]卢洪艳.中国(内地)教学设计研究30年:关键论文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4] 吴娟.马宁.何克抗.人类绩效技术与教学设计的比较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5.08.002 [5] 张祖忻.从教学设计到绩效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00(7)
第四篇:名著教学之我思
古典名著教学后之我思
名著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尤其是要上好一节有品位,思想认识程度高,有核心的课很不容易。
今天,我讲了从教一年半来的第二次汇报课,我汇报的课文是新选入中学课本的《小圣施威降大圣》。与之前相比,这次汇报课对我来说,即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挑战是这次讲课没有师傅们的支点和帮助,从选课,备课,上课全凭自己去努力准备,心里有些担心和恐惧;但这次讲课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机会,学校那么多老师去听自己的课,同时给自己评课,这将对自己明确教学理念有极重要的影响。
为师者,不易;欲成名师,更是不易;名师要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教育思想,新颖或者博采众长的教学语言,独到的教学方法,有自己的绝招,也即杀手锏,身上散发着一种平常教师达不到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信赖,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人生路上当之无愧的引路人。
我着重讲评课的结果及对我的启示:
对于语文课的讲评,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语文课作为母语,听课的老师或者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谁都可以听出优缺点,说出个一二三,;语文课既有其专业性,又有其平常性。我在教学设计的初衷时通过孙悟空与二郎神大战的几个精彩场面分析他们两人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色,这篇课文通过七个场面的描写,每个场面有其特色,讲完课后我才发现,越往后场面越精彩,同时发现课堂上没能调动起大部分学生参与文本的赏析之中。我的师傅和杜老师给我提出的建议抓住了这节课的核心,因为我在板书时只写到斗智斗勇,没有联系到七个场面的情景,孙悟空怎么变,二郎神怎么去降他,只有通过变,才能体现斗,斗和变是辩证统一的,变是斗的过程,斗是变的目的,只有“变”才利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吸引读者的注意,而我却忽略了它俩之间的关系,如果从变的角度去讲,也许教学效果会更好。同时我在文本把握上也存在问题,其实名著选段既要将选段本身的内容,又要跳出文本以整体思维来宏观考虑任务性格,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由于自己对《西游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内涵把握不深,所以显得教学思维不开阔,没有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在人物分析上不是很到位,如果能将神话传说的特点讲出来就更好,二郎神就是“人神合一”的化身,孙悟空就是“人神猴”为一体形象,人有那些性格特点,神有哪些性格特点,猴子又有哪些特点,根据文本及我们的常识就可以将孙悟空和二郎神的形象分析的更丰满生动,活灵活现,更具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都是我以后要注意到的,在课堂上随时掌握动态,提高驾驭课堂能力。
当然还有一些教学细节问题,也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播放的视频应该有一定目的性,但我却与课堂脱节了,如果在播放之前提几个小问题就显得视频有用武之处,学生回答了问题,也加深对《西游记》理解;在教学板书上应该把二郎神放在左边,孙悟空放在右边,这样刚好和题目对应,小圣指二郎神,大圣指孙悟空,有异曲同工之妙,显得更具条理性。总而言之,这节名著教学课的讲评让我获益匪浅,大家热火朝天的讨论,既说优点,又说缺点,开诚布公,受益良多啊!
第五篇:我的初中思品教学故事
我的初中思品教学故事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中,我一直进行一项活动——课前时事报告。时事报告由学生自己选材,自己组织,最后由教师点评。这样有效地把课堂的内容与实际结合起来。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扩大了他们的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一种意识。当我开始上课之前,按照惯例,轮流到的同学都要在同伴的掌声里主动走到讲台,开始自己3分钟的报告。但,有一次上课铃响后,教室里显得挺安静。大家在等待会有人走出来。我环视了一下整个班级。看到一位同学在匆忙地借报纸。没有了掌声,他站起来,读了自己随便找的一则消息。很显然,报告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观点,而他恰恰缺少的就是这一部分。读完后,我说这位同学没准备好,一定有自己的原因。我们希望听到的是他的完整的一个报告。明天的机会还是他,我们大家也要支持他。掌声响了起来。机会再次垂青的时候,他珍惜了。第二天,根据当时的中、美、俄、日、朝、韩“六方会谈”,他做了关于朝鲜问题的系统的报告。报告持续了10分钟,10分钟里掌声不断。报告结束后,我做点评:这位同学很用心,在这个问题上研究的很深入,可能在某些方面是老师也不能及的——并不夸张地说——我挺佩服他。所以我说只要用心就能做好事情。我建议,让我们再一次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掌声又一次长久地响了起来。以后,这位同学一直都很用心,许多事情都认真去做。我看到了他的不断进步——这是一个老师的真正快乐。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就是给自己快乐的机会。期待是一种最能触动学生心
灵的深沉而挚爱的情感,它对学生能产生奇特的,巨大的鞭策力和感召力。所以选择教育的时机很重要,教室要辩证地看问题,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自己也能意识到。这时候,他自己原本就心虚,教师恰在这个时候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恰当地给学生机会,他就会萌生做好的决心。
我的教育故事之如何当好一名思想品德教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规定了思品课的性质。“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略)合性几个特点。实行新课改后,学科更趋综合化。思品教师虽不能成为“全球通”,但至少也要成为“小灵通”。新课程对思品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
思品学科与其它学科一样,都有一个知识更新的过程。但其它学科的教科书基本上是稳定的,即使有些变化,也只是知识的调整而已,学科教师只要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能够比较好的应对课程改革。而思品课就不一样了,除了知识的调整,体系的变更,更重要的是所教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调整而不断变化。他们是这样形容的:思品教材是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说好不变了,文件又来了。思品教材,就其学科性质而言,不变是不可能的,变是绝对的,只是变化的幅度大小而已,与时俱进是由它的本质决定的。由此,思品课教师,哪怕是教了一辈子书的老教师,就其所教的内容来说,他(她)还是一个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新教师,面临着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的过程,永远是一个小学生。
二、紧跟时代,密切关注时事
思品学科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
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的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是思品课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为了能很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思品教师必须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与国际接轨。平时要多留意国际、国内新闻,经常收看新闻联播,密切关切各类报刊杂志,吃透政策,把握时事最新动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思品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思品教师必须对时事政治做到了如指掌,否则有可能在同事和学生面前闹笑话、出洋相。在平时,我们经常会碰到博古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在遇到政策方面的事情或时事方面的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去问思品教师,此时,如果思品教师能脱口而出,轻松地回答出他人提出的疑问,他们会觉得理所当然,毕竟是思品教师,这些知识应该懂得;而一旦思品教师在这一方面一贫如洗,头脑一片空白,不
三、走进心灵,做好思想工作
思品学科是德育工程的主渠道,思品教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国情教育、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良好心理素质教育等多重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其分内工作。而要很好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要求思品教师必须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要有更高、更深、更系统的心理动态,掌握心理辅导的一般技巧和方法。只有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摸透学生心理,才能搭准学生心理脉搏,教育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日常教育教学中,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锁,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此,思品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平时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和心
理学,这样教育时才能症下药,教育学生才能入情、入理,德育才能深入人心,产生实效。
四、精通历史,博古才能通今
俗话说:“政史不分家”,思品教师除了要精通思品教材上的内容外,还要对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造诣。我们都知道,在思品教学时,许多理论知识源于历史知识,是对历史知识的概话和总结,中间会涉及许多历史事件,在教学时只有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才能引导学生顺藤摸瓜,掌握道理。如果思品教师不懂历史,不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教师在教学时自己就很难把握和吃透教材,更不要说讲清内容,如此教学学生只知所云,别人会觉得你不称职,认为你没水平,孤陋寡闻。长此以往。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故事——感悟
思想品德新课程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思想品德、接触思想品德、学习思想品德,结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创设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不仅可以密切思想品德与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探究能力,有效落实新课标。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思想品德问题
因为许多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进而可以提炼出其中的思想品德问题。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就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会学生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如何孝敬父母。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思想品德问题
思想品德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相关。
现行思想品德新教材内容的设计尽量贴近了生活实际,甚至手中的一张纸,我们的生活用品都成了学生自己的研究学习对象,这样的学习易被接受。
直观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更容易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想品德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比如,学校侵害、家庭侵害、社会侵害等等,还有遇到骗子、遇到暴力抢劫,等等。通过大量具体的、真实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感受体会了解思想品德问题。
三、参与生活实践,认识思想品德问题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
任何束缚学生手脚,只允许他们冥思苦想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
例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父母、老师、朋友等等的角色,让学生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动,从而学会换位思考。
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运用思想品德原理积极展开思维,不仅使学生树立孝敬父母、真心交往、珍惜朋友等等的思想品德的意识;而且可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去亲自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就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
四、运用思想品德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思想品德现象,解决与思想品德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新教材努力从思想品德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思想品德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判断决策的能力。
所以,思想品德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思想品德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思想品德知识和思想品德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思想品德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思想品德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