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调研 报 告
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已十余年,在近五年中,我作为一名基层管理人员,同时也是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深感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对教师的学习培训也是面面俱到,不能不说教师队伍在这五年的时间里得到飞速地发展,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现实的情况看来,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总体上看,还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
一、教师基本上还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首先,不少教师仍在扮演绝对权威的角色,侧重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决定你服从,以师者的种种威压,以牵牛鼻子走的形式,实施着填鸭式的教学,这不但抑制着学生的思维,也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质疑,个别老师为按部就班地照教案进行,总是武断地制止学生:“你不会动脑筋吗?你不会自己想想?”或是“下课在讨论你的问题!”给打发了。这样的情况很多,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高年级中的段落概括,常常死扣教参做标准答案,对于段意,也只是照抄现成,基本没有引导学生概括段意的方法,甚至不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句概括。
其次是过分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发挥的主导作用。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是应该由教师来决定,不考虑或忽视学情,学生-1-
在教学过程中则处于从属地位。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课堂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活动,教代替了学。导致学生的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思维僵化,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一些教师还是只重视教师“教的一面,却忽视了学生学的一面”。造成了质量不高的局面。
二、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固然要以知识的掌握为基础,但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代替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一些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方面虽然取得了偶然的成功,而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取得的成效是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现在的课堂教学忽视了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两重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学中重工具而轻人文。如:着重讲字的笔画、结构和词义,段意等,而忽视其运用。考试中出现了字的笔顺,而且要学生不能写错顺序,而且常考的字中有些笔顺本身也有争议。这主要表现在对分数的追求上,只要学生能取得高分,不管这种教法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都是好教法,都是值得推广的。比如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这一方法得到了多少人的推崇,有多少学生正在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原因就是考试考条文,学生背是背会了,但却不能真正掌握它,一考完,就差不多都“还给老师了”。
三、教学方法落后僵化
一是教案为主宰教学: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按照教案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课时任务),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决不能越教案一步,不管学生是否知道了、掌握了、提高了,赶着学生往指定的步骤走,把教案完成了,教学目的也就算达到,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一点在青年教师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奇制胜。这实际上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缺乏生气和乐趣。
二是以统一为标准的一致性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习惯于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强调
以中间状态的学生作为授课的标准,这就导致超过一般水平的学生感到太简单,缺乏挑战性而出现心理抑制,分散注意力;而发展状况低于一般水平的学生,因跟不上节奏而十分吃力,产生失败和无助感。这种状况的存在,难以实现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目标。而在现在有不少课堂教学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较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较新鲜的见解和主张,教师却误以为自己引导得法,就跟着这些“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则丧失了“发挥”的机会。这种现象在公开课中比较常见,违背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从而限制了大多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实施创新教学,以改变当前质量不高的现状: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性语文
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维、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的前提
条件。因此,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总以一种高高在上,令学生敬畏三分的“尊容”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以朋友谈心式的语气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在平时,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老师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以各种方式来与学生沟通,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上课伊始的导入阶段,许多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倡导质疑问难,展开热烈的讨论等等。这都是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良好氛围。
二、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实践证明:风趣、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能使枯燥乏味、抑郁沉闷变得趣味盎然。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才能做到学有兴趣、学有个性、学有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是促进学生潜力、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客观条件。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打开与学生心理沟通的渠道,营造一种真诚、信任、民主、愉悦的课堂心理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之间建立合作、教学相长的现代师生关系,在师生互动和合作性学习中开发增值性教学合力。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知识的主宰者、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的角色从以往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探索者,变为积极进行实践活动的主体。
三、改革备课内容:创新性语文教学要求把备课教案改为从学生自学开始,注重学法的指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把课文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解决自己找出的疑点。使课堂教学过程由教师讲、学生听,教
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向教师积极启发诱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的过程转变,努力构建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课堂教学。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特色,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样,备课的重点就应放在学生学法的指导上,既发展学生个性,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目标应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两者要共同达成的目标。以往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搞一刀切,搞统一要求,结果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教学成了一种中等生的特权。因此,我们可以要求教师制订目标设定上限和下限,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达成目标,从而使教学目标对各层次的学生都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的作用,每一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例如语文《草船借箭》一文中教学目标之一让学生理解“神机妙算”的意思。根据学生实际,下限目标定为“能查阅工具书知道„神机妙算‟的含义”;发展目标定为“能联系课文的具体内容说出„神机妙算‟的含义”;上限目标定为“在理解„神机妙算‟的基础自己创设情景运用这个词。”当然,教师也可鼓励学生根据教材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自行拟定教学目标,自主选择学习目标,从而使目标更具实效,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优化教学方法:以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教育方式是创新性语文教育一个重要特征。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新课程改革最推崇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改变了过去教师“灌”,学生“喝”的单向交流方式和教师问,学生答的双向交流方式以及师生之间互相问答的三项交流方式。这种综合交流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课堂教学顿时成为了一系列学生主题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适应了学生的多边交往需要,为学生个体的发展、个性的张扬提供了更广阔自由的空间。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在小组中得到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小组内优势互补,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二篇:当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当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曼林小学 吴新月
新体育课程实施几年来,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但在体育课堂教学层面上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方面。只有真正做到注重研究、备好教案,注重实效、保证质量,注重反思,促进交流,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这几年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及参与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的心得,我发现当前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方面的问题。课前——研究不深,准备不够 2 课中——看似热闹,实则无效
过分强调过程评价,忽视了总结性评价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我 比较注重结果的评价,往往采用统一的模板去衡量每一个学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
但实施新课程后,我 却发现了一个截然相反的现象,我在教学中采用的评价几乎都用于过程评价,对结果评价很少涉及。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 我在评价学生的练习结果时都只采用了笼统的口头表扬,而没有深入到内在,即学生经过练习后到底是进步了还是没有变化,都没有进行评价。3 课后——只有反馈,没有反思 上课后几乎没有进行反思
相信很多老师肯定有很多这样的时候,课上好后就完成了任务,至于这堂课是好还是坏已无关紧要了——“跟咱没关系了”。
反思只是流于浅层面,没有深入研究“为什么”。有的老师就是有反思,可能他也只是停留在浅层面,停留在当时,停留在“听听激动,想想要动,回来不动”的状态上。我想这个感觉大多数老师都是有的吧!
或者说大多数的老师的反思充其量职能算是反馈,根本没有再往深层次去考虑,没有再进一步问自己一个为什么,这种状态是非常无奈的,几乎不会有大的收获。二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过于注重安全教育和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发现一些传统体育教学中的精华也随着糟粕一起被抛弃了,学生刻苦锻炼精神的培养被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忽视了,学生的挫折教育被忽视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最常被提起的。但新课程后,我们似乎又有些矫枉过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的确确被确保了,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被忽视了。淡化了对体育学习的基本要求,使评价运用出现了偏差 新课程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但这种做法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片面地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会学”,重要的是学生努力了就行。解决的对策探讨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认为也是正常的。我 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把先进理念落到实处,要改变基层体育教师的新课程培训策略,要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执教能力,要改革现行的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机制。
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益,我认为还是应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方面下功夫。课前——注重研究,备好教案
教师能否在新的课程标准下编写教案,就是教师教学行为是否开始转变的具体体现。教案是一堂课的设计思路与组织方法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学行为的开始。
(1)目标统领教学内容
新课标下的体育课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的空间,既激发学生 的练习兴趣,练习充满情趣,让发展学生终身意识的目标从时间上延伸到课外;从空间上延伸到校外。
(2)以学生为主设臵目标
新课程教案在学习目标的设定上,可以站在学生角度与立场上来定。由于学习手段的多样性,主体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进行练习。此时,学习对学生有一种约束力,不同学生可以实现自己不同的目标,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时则有很大的灵活性。
(3)给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空间 新课程能使学生学会自我锻炼的能力,使学生能把课堂中所学的用到课余锻炼中。因此,我们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动态表现。如学生的选择性与创造性的表现,学生兴趣爱好,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师生之间的交流等。例如学生学练兴趣正浓时,就可适当增加练习时间;相反,有的环节学生不大感兴趣,则应及时缩短或调整。课中——注重实效,保证质量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如何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学练,同时又能巧妙的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也就是说,最关键的是如何保证既有实效,又能达到一定的“质”和“量”。
(1)注重合理性
课的组织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课组织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注重教学组织的合理性,使每节课都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发挥最大的效应。
如在教学组织时要注意场地、器材布局合理且充满趣味,能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要注意身体练习多样化、游戏化,使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完成任务与目标;要注意提高器材利用率,尽可能地使一材多用;要注意因地制宜自创教具,根据有关教材需要,教师动手制作简易、安全;要注意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增设一些对抗性强的项目,如球类练习,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胜欲望,既达到锻炼目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班级凝聚力等。
(2)注重实效性
除了合理性,我们还应注重的是实效性,要强调教师能控制课堂。走进新课程后,我们觉得教师在课堂中的组织作用不仅不能减弱,反而要加强,应该不断提升教学行为能力与艺术。
如我们应常以趣、新、奇的方式导入课,组织有效的教学秩序;多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做,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表现,给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较大的灵活性,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尝试;注重分层教学,因人评价。采用哪种组织形式,教学时间如何分配,主要根据教学内容性质、难易程度、场地器材、性别差异等具体情况而确定,不能模式化、形式化。在评价时尽量注重差异,引导学生多进行自我横向比较,使得学生在评价中体验快乐;注意培养和使用体育骨干,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开展互助教学;让教师的语言(体态)丰富起来,让师生的交流真实起来。
(3)注重安全性
教学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根据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实际情况,在设计课时,重视对练习方法的介绍,在课的各个环节中应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课后——注重反思,促进交流
要改变现有的只有反馈没有反思的课后交流现状,我们认为关键是抓好自身和同伴互助两个环节。
(1)自身反思
我们认为每个教师都应经常进行课后的自我反思,主要可以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的组织等进行分析研究。
(2)同伴互助
我们可以通过评课等形式进行同伴间的互助交流,通过交流使教师逐步形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研究氛围。
在评课时,我们可以围绕以下这些要点进行: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每个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要促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体力、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为核心;要着眼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
(3)撰写案例 我认为另一个重要的反思形式就是撰写教学案例。因为通过教学案例的撰写,就可以使教师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有一个全面的、及时的反馈,使教师的思想、行为的改变获得力量,从而达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的目的。
在新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应正确对待,积极应对,尽早解决。
造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对新体育课程理念的理解还有差距,还没有吃透,还没有把理念真正融入到我们的教学思想中,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努力做好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项工作,真正做到注重研究、备好教案,注重实效、保证质量,注重反思,促进交流,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益。
】
第三篇: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学习目标制定不够具体,如何制定不明确。
首先要弄清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定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为主导,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
学习目标,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设定的。现在的教学目标一般指三维目标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 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区别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精确地表达了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任务,由于它是预先设定的,所以也是衡量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标准。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归宿。确立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每位学生的首要学习任务。目标越明确、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其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
可见,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而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实现的目的。教学目标中包含着学生的学习目标,而学生的学习目标应该是教学目标的一部分。二者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设立的。
如何确定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呢?
第一、目标的确定必须准确适度、明确具体。
1、要准确有度。所谓“准确”,一是目标必须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提要和概括;二是知识点要准,教材中要有知识点的确定位置;三是课标、教材对知识点要有教学要求。所谓“有度”,是指水平区分、程度区分和重点区分。
2、具体可测。如果目标不可测,就无法评价是否达标。因此要求教师在制定目标时把握好测标点和测标方法,并且具体明确。
3、简单易懂。要求目标的表述要简洁、明了、通俗、重点突出,条文不宜过多,要学生看得懂,听得便。
4、有利于教学。要求目标有利于导教导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二、目标的展示必须适时恰当、灵活自然。
展示目标课堂的重要环节,展示目标就是要把学习目标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教给学生,让学生学有目标,教师导有方向。课堂教学就是要以目标作为师生双边活动的结合点,并以此来调控教。因此,不展标或展标不适时、不明确、方式不恰当,就不足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其主体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第三、目标的达成,必须扣标施教,突出重点。
实施学习目标,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达成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瞄准目标,导入能揭示目标,训练能围绕目标,检测能紧扣目标。并根据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各种问题情境,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争论、有发现、有创新。
第四、目标的检测,必须按标测试,及时反馈。
及时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当老师组织学生学习后,就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检测,以了解学生的达标情况。
二、教材把握、处理不到位,重点不突出。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准确把握课文,一是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对体现课文中心的重点词、句、段要有深刻的理解,而不能只是大体上知道它的意思。二是要准确把握课文的表达特点。三是要准确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解读文本”。解读文本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我们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关系到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解读文本需注意三方面:
1、读懂文本编排意图,搞清文中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现行人教课标版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包括实物图、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等,在插图旁还标注文字、提示语,这些有机的编排成分能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能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
2、读懂例题的地位作用,弄清例题与习题的关系,梳理新知识点。例题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它具有典型性、规范性。要弄清习题与例题相配合的基本题、变化题、探索实践题,提高题等的分布情况,正确解读习题不是例题的简单重复,而是必要的补充、发展和延伸。
3、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联系。在每节课,每个知识点、每个例题怎样才能得到落实。
如何正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1、什么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难点”一般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其二,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
“关键”是指教学或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教学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学的关 2 键。它是教学活动中解决主要问题的着手点。教学的关键也可以说成是教学重点中的重点。
2、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依据。
(1)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新的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目标。
(2)学生实际: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学重点尤其是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言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是通过课堂提问、课后辅导、批改作业、分析试卷等方法,分析学生的疑难所在,以作为今后教学相应内容时确定难点的借鉴。
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教学难点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做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
3、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1)突出教学重点。
一是分清主次。吃透教材,首先是吃透教材的重点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灵活调动教学内容,可以围绕中心问题合理变动顺序,突出中心环节。
二是围绕重点作必要的补充,以求课堂讲授内容具体、深入、明确,使重点更加突出、丰满。对于非重点的教学内容,则予以适当精简,概而述之。
三是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予以切实保证,使重点部分得以讲清讲透。(2)突破教学难点。
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很多,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复杂为简单,或变生疏为熟悉,其目的都是为了化难为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运用直观的方法加强学生的感知,如多媒体辅助法。
第二,创设情境,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第三,补充材料,化解难点法。对于一些结论性难点,化解的方法是需要引用一些典型的事实材料,并以材料为依据进行分析,从而化解难点。
第四,对于易混淆的内容,运用对比方法区分各自的特点,如表格比较法。第五,分散难点,各个击破,如分层设问法: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不妨把问题按难易程度分解成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小问题,小坡度式地层层递进,划难为易,由易到难。
三、无导言或导入无趣味,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不出来。
课堂导言有如戏曲的开场白。一个漂亮、吸引人的课堂导言可以为整堂课的讲解定下基调,使整个教学进行得和谐自然。课堂导言在每节课的教学之始,它是一堂课 的最先一个环节。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个环节,认为无关紧要。其实,成功的一堂课还应有导言的一份功劳。一个好的课堂导言不仅是一个新的认识过程的起点,又 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课堂导言。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由于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开头也不会相同。即使是同一内容,不同老师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下面介绍一些课堂导入设计的类型和方法,可作为老师设计课堂导入参考。
1、开门见山,揭示新课
这是针对教材特点,直接揭示学习目标。就是在上课开始后,老师开门见山地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等,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或要解决的问题,以此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这种导入式特点是“短、频、快”。即省时,接触新课主题迅速,能及时起到组织学生进入学习角色的作用。
教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我们天天读书,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以至进入大学。这是为的什么呢?就是为了中华的崛起,为了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使我中华繁荣富强。这是我们读书的目的。周恩来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就给我们树立了典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板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自读。
2、联系旧知,提示新课
复习旧知识的导入方式重在恰到好处地选用与新授课内容关系密切的知识。这种导入有4种具体方式:
(1)从总结旧课入手导入新课。又称为归纳导入式。(2)从检查提问旧课入手,导入新课
(3)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听、写、练等活动,导入新课。
(4)向学生提示问题,引导回忆旧课或者有关的知识、事情导入新课。
3、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悬念式导入,它是指老师上课伊始,有意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疑问,摆在学生面前,又不直接说出答案,从而进入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状态的一种导课方式。这种导入方式是利用上课头几分钟的最佳时机,通过设疑、制造悬念,创设问题,以奇特的形式设置悬念,使学生的大脑产生兴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问题导入到新课之中。采用这种方式导课,所设悬念应是发生在学生周围的,是学生特别感兴趣和非常敏感的,又是同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热门话题
4、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包括演讲、小品、歌曲、幻灯、音像等),渲染气氛,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引起心理共鸣,从而进入学习新课“角色”的一种导课方式。
5、故事吸引,启迪思考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学生一般能感觉而不能理解。一旦把它提出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给予科学的解释,不仅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实用感,而且也极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6、审题入手,提纲挈领
它是指教师直接从解释或发问教材的课题词语入手,帮助学生审析题意,了解所学 内容的大致概况,为进入新课做好铺垫。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又突出中心或主题,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因此也是各科导入常用的方法。运用此法的关键,在于针对教材。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认真组织。此外还要善于引导,让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思考。
7、直观演示,提供形象
直观演示是指老师上课之始,通过展示图片、图表、音像片等直观教具,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或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等,引起学生对即将讲授内容的关注,然后从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要求,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从而使学生直接进入寻求新知识的一种导课方式。这种导入方式一方面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加强对将要学习新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这类导入方式运用很广,各学科,各年级均可运用,尤其在中低年级和自然学科中,运用这种导入方式,效果更好。
8、设疑问难、制造悬念式
它是指教师上课伊始,教师有意围绕教学主题,设疑问难、制造悬念,从而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导入方法。它有意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疑问,摆在学生面前,又不直接说出答案,但设疑布阵要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做到有疑可设,自然合理,切不可为疑而设,故弄玄虚。
9、因势利导式
它是指教师上课时,就课前发生的情景,巧妙地结合教学内容,顺势开讲,恰当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带到学习新课知识上来的一种导课方式。
四、教学程序安排合理性不强,有混乱现象。
教学程序的安排上,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顺序。
以往的课堂教学一般分为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教学新课、课堂练习﹙巩固练习﹚、全课小结、布置作业几个基本环节.但现在的新课程框架下的教学模式的多种多样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随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模式的有别,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有比较大的区别。但仍然可以找到创设情境引发思考、独立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巩固练习、全课小结等环节。
常见的教学过程参考:
(一)激趣导入: 一节课的导入,不仅作为教师讲授新课的铺垫,即为进入新课学习提供背景,还应具有引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功能和作用。
(二)探究新知:是课堂教学的主干部分,也是一节课的核心
(三)体验发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体验发现,巩固提高。
(四)拓展延伸: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
(五)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系统归纳和总结。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的水平,通过积极的引导,将教学的这个环节交由学生完成。使他们既重现 和复习了刚刚学过的知识,又在方法和技能方面得到一次训练的机会。“学、导、练”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程序: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出示自学提纲。
3、学生自学。
4、出示习题,反馈检测。
5、自学后教师的“导”。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提纲,明确重点。
2、品味感悟,美读升华。
3、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三)学用结合,多元检测。
“学、导、练”之小学数学新授课基本程序:
1、情景引新。
2、学一学。
3、做一做。
4、议一议。
5、练一练。
如何设计教学流程?一般要包括三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情趣-------引发探究欲望。
1、联系生活实际及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和方法。
2、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景。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甚至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他们探究知识。
(二)优化师生关系,激发学习情感-------营造探究氛围。
1、留出空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下几个环节中留出“空白”,让学生去探索、思考。(1)在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时留“空白”;(2)在提问后留“空白”;(3)当学生对知识认识模糊时留“空白”;(4)在概括结论之前留“空白”;(5)在出现错误之后留“空白”;(6)在出现难题时留“空白”
2、群体互动,提倡合作探究。
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
(三)挖掘探究资源,激发学习热情-------开展探究活动。
1、挖掘教材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凭借课本,而应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探究,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2、善用故错效应,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故意出错,引导学生去探究、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3、紧扣生活实际,开展探究活动。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编制程序,一般要遵循的原则: 1.积极反应原则
一个程序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2.小步子原则
程序教学所呈示的教材是被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由于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小,所以学习者的学习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
3.即时反馈原则
程序教学特别强调即时反馈,即让学生立即知道自己的答案正确,这是树立信心、保持行为的有效措施。
五、师生双边活动设计差,无安排或随意性强。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学”,而教师教的怎么样,关键要看学生学得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愉快地学,是当前教改的热点之一。
师生互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互动双方中的一方时,学生可以以学生全体、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三种身份出现。师生互动可以是教师与单个学生互动、教师与学习小组互动、教师与全体学生互动,也可以是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
在课堂中,要加强师生互动,需从哪些方面入手:
(一)预习中的互动
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在上课前,可设计预习作业,如:让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就了解本文的学习内容,从而使他们的预习有意识、有目的。课前教师与学生有效的互动,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1、平等是互动的前提
《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 谐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
2、创设情景是互动的必要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探究学习即要求学生的学习应该置身于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中,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很难忘记的,即使忘记,还可以重新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更重要的是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组织和引导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和发现过程,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知道了结论,还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主动探索知识,总结规律,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3、激励是互动的动力
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行为科学家总结出一个公式:工作绩效 = F(能力×激励)即是说,个体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个体的能力与激励水平高低。可见,要使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须要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动力,切实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课堂中,教师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神状态积极饱满,才能在课堂中,充分参与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
4、互动离不开课堂提问。提问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有目的地提出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学习者。关键之处智慧的一问,确实能让人豁然开朗,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5、角色的适当变换是互动的必要
在传统的观念里,上课只能是老师在上面讲,同学在下面听和抄,其实,适当的让学生上讲台做一名“小老师”会对教学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应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输的思想,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如果给他们一个上台当老师的机会,那么他们所做的准备工作一定是平时的好几倍。如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而且由谁上是临时抽签决定的,并要求同学们要评出最佳的“老师”,结果是抽到的同学会尽力当好“老师”,而没抽到的同学则尽力做好“评委”。在这里老师的作用只是在学生讲完后我们做一个评价就可以了。
6、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师开展师生双边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以“课件”为载体,大大缩短了时间,更加丰富充实了课堂 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互动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
其一,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通过“我们应当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确立学习目标。
其二,参与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确立,通过对重难点的讨论和对不同意见的分析,学生主动向教师进行即时反馈,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实现多向互动
其三,教师要在学完一课之后带领学生参与回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我会学”向 “我学会”转化,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
六、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自主、探究太少。
课堂上,一些东西不需要老师讲太多,一味地讲只会占用时间,且让学生在坐享其听中变得迟钝,最终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兴趣。而少讲精讲,能将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探究、展示、讨论、感悟。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说,教师进课堂的任务不是讲,而是组织学生学。
教师讲述、讲解务必做到以少胜多。在教学中,要讲精华,抓住规律;讲重点,不离核心;讲难点,扫除障碍;讲关键,带动全文。不管是讲授、讲述还是讲解、讲读,都要依据学生的认识特点,按照教材的系统,分清主次,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用较少的时间讲清主要内容,使学生在拥有充分的时间和良好的知识条件下进行学习。如何少讲?
(一)定目标明要求:让学生明确课堂要学什么。
教学中让学生知道自己将要学习什么?在每课起始时就告知并强调学习及训练重点,在布置或检查预习时阐述学习目标,在阅读行为开始前提出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甚至可以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单元或每课时的学习目标或任务。
(二)教会方法:教给学生处理课本中不同素材的方法。
教学中先把方法教给学生,并作适量的训练熟悉方法,然后进入正课的学习,即将素材(包括课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处理手中的素材。
譬如语文课后训练要求部分的内容,数学课的例题,就让学生先找出关键词。“找出关键词”,要求学生在默读课文小字部分时,用铅笔划下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有多少划多少,不必多想,只要自己觉得重要就划下来。
“确定内容”,默读勾画的关键词,确定本文段的表述对象是什么。
“理解意图”,确定作者在文段里试图表达的东西,譬如小字部分是从哪个角度阐述分析课文的内容的;理解各类图、表是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把要点表述在课本空白处或者勾画在文本文字上。
(三)打开思维通道要重操练:让学生由听懂到会用,提高能力 任何能力都是在反复操练中不断提高的,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要给学生足够的操练时间。另外,应该精选一些素材供学生操练,教给学生解题、阅读、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反复操练,直至掌握。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等能力,除了做题外,还应在后续单元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加强操练。
及时地总结方法、反馈信息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就可以更快地进步。学习完每一课每一单元都要对学到的方法进行总结,这样才能进行能力迁移。总结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也可以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可以课上完成,也可以课下完成,方式应该灵活多样。
(四)把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多学,真正实现课堂高效 1.把研读课本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基本的学习方式是研读课本,要“少教多学”,就必须把课本的研读权还给学生,进行五方面改革: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先自主学习、教师据学情施教的 模式;二改备课、上课、批作业为编制学案、查研学情、设计导引;三改学生先听讲后做练习的方式为学生先自主学习,后与教师互动交流的方式;四改教案编写为学案编写,改作业为课堂过关检测;五改过去人人面向黑板的座次布局为以四至六人为一组的小组同学围坐布局,实施有助于小组互助学习的课堂布局,变教师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
2.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自主学习。
学生“多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训练”。教师要有重视“学为主”、“学而会”、“学在先”的意识,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权才能得到保障,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3.把活动的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良好的自学环境。
在活动空间上,应做到自动与互动的和谐统一;在内容空间上,应做到钻入书跳出书的和谐统一;在范围空间上,应做到进入课文或教室与跳出课文或教室的和谐统一;在教学的维度上,应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让学生“钻进去跳出来”,入情入境地学习。
4.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创造性地研讨。
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要充分备课,寻找学生的发问点。在操作上,要设定自我评价教学标准:一是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二是“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三是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算是好课。
5.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体验学习,传统教学全部问题的肯綮都在于体验的失败。要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实践;尊重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千万不要“喂”不要“灌”,让学生自己咀嚼、回味、感知、体验。
(五)教师转换角色要少教:学习先进理念,实现课堂高效 1.教师设定条件,要求自己“精讲”、“少教”。
要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要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急于讲话。
2.选准载体,给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找抓手。
要改课堂教学中课本和黑板的“载体”为以屏幕和展台为主的多媒体。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并编制学案或课案;充分运用课本、试卷、其他资料进行训练;利用课堂练习簿、黑板、媒体展台等载体扩展丰富教学内容。
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 语文教师谈经验:
1、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了火药,他们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 书本。
2、让学生尽可能去“看”,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获得“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多媒体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一下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根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3、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培养他们的思维力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了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4、让学生尽可能地去“说”,锻炼学生的口才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能够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以“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5、让学生尽可能去“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书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书中所有的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主性、积极性。
6、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
我们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同时,还需要告诉学生“捕鱼”的场所。如通过报纸剪贴、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
数学教师谈经验: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充分体现数学的趣味性,创造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情境,让数学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饱满。在“分类”一课中,我把食品、水果、饮料、文具和生活用品混装在五个箱子里,让学生对这五类商品进行有条理的摆放。教学中,我设计了“我的食杂店”的教学情境,告诉学生如果摆放的没有条理,那么顾客就会找不到想要买的东西。这样就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自己拥有食杂店的生活情境,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他们马上就开始了积极主动地探究、合作、交流,为使自己的食杂店怎样能够整洁有序而紧张地忙碌起来。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提高了学习兴趣。
2、设置疑问,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设置一些疑问,然后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和提出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困惑后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促使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数学教学,这时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完成教学过程。在“认识乘法”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乘法是加法的简便写法是教学的关键。我让学生写“3个2相加”,学生轻易写出来;“5个2相加”,学生也能够完成;“100个2相加”,学生面露难色,却也硬着头皮写下去,但终于还是有孩子嘟噜了:“这么多,怎么写呀?”“数都数不过来啦!”„„我趁机让学生讨论、探索新的方法,并介绍了乘法算式的写法。在揭示乘法课题之后,学生更加感悟到乘法学习的必要,学起来也就更加积极主动了。
3、观察操作,形成自主探究的深刻体验。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活动,让学生拥有主动权,使学生得到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机会。在二年级“认识时、分”教学中,我把教学内容和“龟兔赛跑”的故事结合起来,乌龟像是时针,兔子像是分针,乌龟爬了一大格,兔子跑了一圈,他俩走的时间是一样的„„接着让学生通过动手拨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等多种感官参与到活动之中,建立了牢固的知识表象,体验到了成功,也体验到了数学的乐趣。
4、学教结合,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合力。
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又要让学生学会读书、思考、讨论、合作、实践、归纳,还要允许学生质疑,同时,教师还要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分类指导,及时进行点拨,耐心细致引导,从而真正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合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
七、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没有体现,有的也是流于形式,活动设计必要性不强,评价机制不健全。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 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在实践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以下问题:
1.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并不是形式上让学生凑在一起。有的教师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一起,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八舌,整个课堂闹哄哄,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没有实效性。这是表面上的合作,是假合作。
2.小组合作的问题过于简单。在听课中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老师的问题还没说完,学生就已说出了答案。对于这种现象,老师还让学生继续讨论,进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
3.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有些教师不经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直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感到措手不及。
4.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常见到有些教师给学生提出“下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就放任自流,不指导、监控学生的交流活动。
5.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在小组活动中抢占话语霸权,起着支配的作用,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不去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渐渐地他们对小组学习失去了兴趣,表现出冷淡、麻木,直至是自我放弃。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科学组建小组
分工要明确
1.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把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学习小组,即每个组的成员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而且各组之间必须大体持平。这样做既有利于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又有利于小组内成员互补互助。为以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般情况下每组4—6人为宜,按长方形围坐,以便启发引导之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小组讨论。
2.小组人员分工要明确: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不同进行不同的分工。善于组织活动的学生为组长;善于记录的学生为记录员;善于表达的学生为中心发言人。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锻炼,定期轮换主发言人,每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在主发言人表达之后,如有遗漏,中心发言人可以补充。
3.发挥小组带头人的作用。学习小组确立后,教师要选择能力强、成绩好、善于表达、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小组长很关键,老师要不断培训组长,教给组长管理的方法,树立组长的威信,用表扬激励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对小组长的培训可以分为集中培训和分散帮扶两种形式。集体培训是召集班级所有小组长专门立会,具体讲解小组长的行为条件,特别要明确小组长的具体职能,培养责任感,树立小组长的自信心。让组长知道都需要开展哪些方面的工作。如:督促和 检查本组组员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组织本组同学积极进行交流学习;考核本组同学的学习参与情况等等。分散帮扶是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教师根据各个学习环节深入各小组帮助引导小组长有效地组织本小组的学习活动。
(二)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
1.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教师首先针对学习目标、教学内容、重难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把分组讨论的指导思想、意图、要求、作用明确地告诉学生,直到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逐步形成“敢说—— 会说——创造性说”的习惯。
2.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交流技能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五会”:(1)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2)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做进一步的解释;(3)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修正他人的观点;(4)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5)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三)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时机。
为了使合作学习收到实效,而不是“形式化”,“合作时间”的安排也很关键。然而在教学和研究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担心时间不够,结果刚开始的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刚进入角色,便草草收场,让学生汇报,成了简单的教师“导”,学生“演”,当然结果也就成了“导”不明,“演”不精。合作学习时间可长可短,我们可以把一堂课甚至几堂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究、互动式的学习,也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短时间的讨论、争辩。但不管怎样,每次合作学习,教师都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独立思考的余地,有交流的尝试。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把学生的课堂合作延伸到课外合作,给学生创造合作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小组探究。只有做到了课内合作向课外合作的延伸,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性学习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使用,也不是一堂课自始至终都使用,更不是只在课堂中使用。课前的预习,课后的阅读,课外实践更离不开小组合作。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训练要求,把握合适的时机进行合作性学习。
1.涉及知识面过多的问题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当学生因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的限制,独立完成有困难时,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启发,多角度思考,充分发挥其群体创造性。
2.有争论性的问题适合小组合作学习。争论性的问题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知结果不晓过程。反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就会越辩越明。
3.课外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鉴于学生在家庭背景、爱好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可让学生组成合作性的读书学习小组,并设立阅读专题,教师还可定期评定出小书迷、小博士、小诗人、小老师等进行奖励,让学生在活动中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四)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 1.把握好评价的内容
新课标提示我们在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交流意识、行为习惯等进行评价。如:培养学生乐意与同伴交流合作、善于倾听同伴的发言、有礼貌地帮助同伴等良好习惯。
2.把握好评价的契机
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优点在小组中及时表扬,对很突出的优点可在全班交流时给予赞赏,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也应委婉指出来。在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时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后再总结评价。
3.把握好评价的主体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除了教师给予评价外,可以由小组的成员自己评价,还可以由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价。如:合作学习结束后可指名小组长对自己所在小组组员刚才的组内发言和倾听等合作学习情况作一简单小结,并说一说讨论结果,再由其他小组对讨论结果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作总结评价。
4.把握好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要对学生的精彩评论、优点、点滴进步大加赞赏,并可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可用语言激励法、动作爱抚法、授予荣誉称号法、小组加分法、物质奖赏法等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客观存在,我们要善于抓学生的闪光点,对缺点和不足委婉指出千万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当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声音小需要再说一遍时,教师可说:说得太好了!老师还想听你大声地说一遍。这样学生更有信心大声地说。当发现某小组有不足的地方时,其他小组或老师可送一个好建议给他们:假如你们能……那就更好了。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同时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教师去挖掘。
评价方法有:
1、学生自评
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通过让学生反映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困难和经验,反映自己的学习情况。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感受自己的不 断成长和进步。
自我评价指标包括:
单项指标优
4、良
3、中
2、差1 参与情况:学习投入情况、提出问题并发表见解。合作与交流: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并询问、能将自己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情绪与状态: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对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克服困难的意志与自信心。
学习动机:认为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认为自己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有充足的自我支配学习时间。
学习环境:民主和谐的生生、师生关系。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主动请教他人。能主动找到舒适的学习环境。
学习过程: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干扰或困难,能完成每项学习任务。学习结果:具有实际的学习成果。
2、学生互评
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还应进行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互评时,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找出优、缺点,最后由小组长根据大家的意见,记录评价结果,交给任课教师。目的是在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团结合作、互相勉励、共同提高的氛围。
评价指标:优10 良8 中6 差4 1.小组内有共同的目标,整体态度积极,参与性强。2.小组讨论现场气氛活跃。
3.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尽其职。
4.每次讨论都对讨论主题做过相关准备。5.每个成员每次都能参与小组讨论和相关活动。6.每次讨论大家都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
7.每个人表达建议时能做到紧扣讨论主题。
8.组织讨论快速高效,每次讨论不偏离主题。9.小组成员进行有效交流对话,发言无垄断现象。10.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圆满解决问题。
.3、教师评价
合作学习重在过程评价,强调的是学生会学。但这并不是说可以完全排除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考察。所以,在重视学习过程评价的同时也要重视学习结果评价。总评时,教师可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把自己小组的学习情况和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鼓励其他小组的同学在听完汇报后提出问题,并可由该组的任意一位同学来回答。各组都汇报完后,可根据小组学习汇报效果评价的结果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积极主动、团结友好。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经常给予一些奖励,培养学生的团 队精神。
小组学习汇报效果评价:
评判内容
单项指标 优10 良8 中6差4 汇报态度:分工合作,准备充分。组员态度积极,配合默契。
研究内容:材料详实,有说服力。研究有一定创新与突破,有独到之处。研究成果拓展了教学内容。研究成果有实际应用价值。
汇报过程:汇报者言辞清楚,表达清晰,有条理。
(五)加强对合作学习中的细节与习惯的培养
1.课前准备好需要的课本、笔记本、预习内容、双色笔等学习用具。
2.学生自学时要求:①坐姿要直,头要正,切忌伏桌书写;②翻动书本、学案要轻,凳子尽量不要响动;③独学过程不要提问或交头接耳,独立完成;④遇到与己无关情况不能分神,更不能抬头张望;⑤独学认真思考,阅读教材,参考资料,独立学习,全面完成习题,不能敷衍对待,更不能抄袭他人学案,记录下自己的观点或疑问;⑥书写要字迹清晰、工整规范,行平列直,切忌潦草应付。3.小组合作时要求:a交流时声音适度,以双方及组内,听清为准,切忌大喊大叫,小组交流起立时,不要拥挤;b学生交流离座,要把凳子轻轻放入桌下,便于交流活动;c交流时,鼓励畅所欲言、神采飞扬、各抒己见的积极表现,防止一言不发、人云亦云的依赖心理;d严禁假交流,随意交流,更不能借交流之机嬉戏、玩耍;e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行动要迅速。
(六)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合作问题不要过于简单,要有讨论的必要。2.学生要经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后再开始合作。
3.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要强,合作参与要积极,不能造成部分学生被边缘化。4.合作要有序、分工要明确。
5.老师要关注学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注重巡视、调查各学科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交流、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6.提高凝聚力,引进竞争机制,激励合作学习。
7.要明辨真伪。实践证明,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的热情很高。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室里立刻会出现热烈讨论的场面。不久这种热烈讨论的场面就会异化。看似场面热闹,实则杂乱无章。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是一种假热闹。经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讨论中部分学生闲聊(与课题不相干的交谈),讨论后有时几个小组或小组内几个人同时争着发言,各不相让;有的小组讨论后一个人发言,其他人心不在焉,置身事外;有的小组讨论后互相推委,无人发言。这是不样之兆。教师要放慢教学进度,紧盯小组的运行。待运转正常后再调整进度。不然小组学习就会流于形式,而且教室纪律一团糟。
8、教师要特别关注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看到优生活跃的身影,听到他们独特的见解,俨然成了主角。而后进生总是静静地旁听,成了配角,有的甚至完全成了一个局外人,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不利于全体学生的 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特别关注合作中的弱势群体。首先,在分组时关注弱势群体。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时多采用轮流发言的形式,使每 个学生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这样使那些后进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不断进步。
八、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不够。
当前课堂上存在的不良学习倾向有:课前不预习;学习不定时定量;学生上课听讲注意不集中;不做课堂笔记;发言不积极;学习不懂时不问;思考探究不深入;不复习就做作业等。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需要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为学生终生学习做准备。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好的学习习惯能关系到人一生的命运。
2、好的学习习惯能使教学事半功倍。学生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绝大多数知识能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完成,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自己研究不出来。通过和同学们一起探究,集思广益,基本上所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老师只对疑难问题进行点拨,讲清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就行了。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需要培养哪些方面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的学习习惯有很多,内乡县中小学生学习常规八条(试行)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作出了明确要求:
1、有效预习,看书批注。根据预习提纲或课前提示及课后思考与练习题,利用课内与课外时间,在老师授课前充分预习,通过看书读书、圈划重点难点、批注相关知识、试做习题、设计问题等形式,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
2、课堂听课,积极参与。遵循老师课堂教学引导,注重解决自己预习中的疑难问题,积极参与教与学过程,在自学、互学、演板、检测、互评、纠错、归纳等课堂活动中勇于并善于表现自己,张扬个性,锻炼能力。
3、即时复习,巩固内化。充分利用课堂余留时间及课外时间复习当天所学内容,甚至入睡前,也像过电影一样回顾当天所学内容。重在理解巩固、堂堂清、日日清;重在梳理归纳,使前后所学知识网络化、系统化,从而内化为能力。
4、独立作业,规范整洁。作业是即时巩固所学知识、检测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应当像考试一样紧张地独立地完成,不抄袭课本和同学,务求正确、规范、整洁。对错题要对照课本或询问同学及时纠错并明确错因。
5、诚信考试,明得明失。考试诚信是一种道德品质。通过诚实守信的考试,明白自己学习的得与失,扬长补短,促进学业进步。要明白:通过抄袭课本或同学、利用通讯工具作弊或考前窃题等行为牟取高分数,都是虚伪的、带有欺骗和偷窃性质的不道德行为。
6、扬长补缺,梳理总结。根据作业与考试中反映出的成绩和缺陷进行针对性的培优补弱,梳理相关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总结方法规律形成经验和技能。
7、实践运用,探究深化。注重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养成实践探究的习惯,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在探究中深化理解。
8、勤学反思,循序渐进。学而不思则罔。在勤于学习的基础上善于反思,一天、一周、一月乃至一学期、一学年,要时时回顾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地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完善自己的学习品质,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一线教师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如下习惯。
1、学会倾听的习惯:(1)上课不做小动作,不玩玩具及学习用品,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2)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看他们发言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3)要倾听老师讲解,并按要求认真练习。
2、善于思考的习惯:(1)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发言。(2)善于发现,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懂的问题要主动向教师请教。(3)课前预习知识,不明白的问题提前做好标记。
3、敢于提问的习惯:(1)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与人交流,不怕说错。(2)发言时,站得直,口齿清,讲普通话,声音要洪亮。
4、与人合作的习惯:(1)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共同解决问题。(2)与同学交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和观点。
5、自主读书的习惯:(1)养成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注重知识的积累。(2)乐于读书,愿意和书交朋友,养成阅读的好习惯。(3)不阅读不健康书籍,不看不健康光盘,不浏览不健康网站。(4)爱护书籍,不在公用书籍上乱写乱画。
6、认真书写的习惯:(1)读写姿势端正,会正确执笔,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头,执笔处离笔尖一寸。(2)书写端正大方,保持卷面洁净,不乱用涂改液和修正纸。文字和符号都要规范,格式要美观。
7、自评互评的习惯:(1)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渐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学会激励性的评价,既会评价自己,又会评价别人。
8、搜集资料的习惯:(1)能利用查阅图书、上网浏览、实地考察、走访调查等渠道主动搜集与学习相关的材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2)对搜集的各种资料能进行分析、归类、整合。
9、动手操作的习惯:(1)学生能独立完成教科书上所要求的各类操作实验,操作步骤正确。
10、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1)能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认真完成并细心检查作业。(2)注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表现在:
学会听
在倾听别人说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上身可以微微向对方倾斜,以全身的姿势表达你在入神地听对方说话。也可用点头、微笑、摇头等非语言信号表示自己在听。
别人讲话时,不要急于插话,不打断对方的话。即使对别人的话不感兴趣,也耐心地听人家把话说完。
用心听对方说话,不要一边听一边考虑自己的事。用“我明白了”、“我同意你的看法”、“老师,请您把***再讲一遍好吗?”等语言信号表明自己的听的结果。慢慢地学生就会达到听懂、听出要点的要求,实现
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时,不要激动,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培养听的习惯,训练听的能力,一定要付诸行动。可以利用学校广播时间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学会说
“说”包括回答老师提问、修正他人发言和参加小组讨论三种情况。无论那种情况都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逐步做到语句完整,条理清晰,声音甜美,连贯流畅。并学会根据不同的场合调整语气、音量和说话的方法。
即回答老师提问时音量要大,语气要肯定,让全班同学都听见;
修正他人发言时态度要诚恳,音量要适中,要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说出自己的意见,千万不要讲伤害对方的话,被修正意见的同学,应虚心听取对方的意见,不管对方说的对不对,都要耐心地让对方把话说完,如果意见正确,要点头表示感谢,可以说,:“谢谢你,我听明白了。”如果意见不正确,也要等对方把话说完后再发表不同意见,可以说:“谢谢你,不过我还是坚持我的意见,因为„„”;
小组讨论时要用商量的语气相互补充,音量宜小不宜大,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错误的读音和用词,还要教会学生长句短说,用示范的方法调控语速,使学生养成正确、有序、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学会读
读书分为课前读书,课中读书,课后读书。课前读书实际就是预习,每学一个新知识之前,我们都要求学生先把书读一读,找出自己会读的地方和不会读的地方,读的懂的地方和读不懂的地方,然后,带着问题听课;课中读书,是指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通过读书,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概括主要内容进行记忆和背诵。课后读书就是复习整理性地读书,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做作业之前,先把书读一读,想一想当天所讲的知识和方法,再写作业。
学会写
写字时,首先要求学生坐姿端正,握笔姿势正确。做到“头正、肩平、身直、足安”和“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胸离课桌一拳”。同时要求学生用本干净整洁;字迹清楚规范;有一定的书写速度。
具体说,各科都必须培养的良好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勤学好问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书写工整的习惯、学会分析的习惯、讲究效率的习惯、珍惜时间的习惯、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语文学科着重培养的习惯:语言积累与运用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感悟语言美与体验语言美的习惯。
数学学科着重培养的习惯:计算仔细的习惯、探索规律的习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其他学科着重培养的习惯:细致观察的习惯、动手动脑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
(三)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多种多样,实践中应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1、拿起表扬的武器,对处在萌芽状态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行助长。对那些出现良好学习习惯苗头的同学进行表扬,就会发现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同学越来越多。再通过引导这些良好习惯就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先学后教,先练后讲”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合作学习习惯的金钥匙。在老师教之前先布置学生自学,要讲的习题在讲之前先让学生试做。学生不能独立学会的知识就上课讨论,合作解决。老师只对疑难问题进行点拨,然后再让学生或自主完成,或合作完成。这样学生每天都在教师讲前接触新知识,不是自学,就是讨论。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久而久之就转化成了学习习惯。
3、“有布置有检查有措施”。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后作业,只要布置了就必然进行检查,对完成好的给予表扬鼓励,对不认真的提出整改意见。
4、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要有一个“教-扶-放”的过程。“教”就是教着学生怎样预习,怎样合作学习,遇到不会的问题怎么解决,怎样才算认真完成作业。“扶”就是在前一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着怎样做。老师观察学生的活动,对出现的偏差进行指导。“放”就是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已经形成习惯,就可以大胆地让学生独立活动。
5、通过建立班内机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任教的班级里,设有学科课代表。每一排桌设一个大组长。每一个大组设若干学习小组,小组内设组长。每一张桌子上设桌长。其它同学为组员。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凡是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由自己独立解决,同桌能解决的问题就由同桌解决,学习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在大组内或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6、从心理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有时上课时故意晚进教室,对在认真学习的同学进行表扬,并告诉他们老师就喜欢“自觉”学习的同学,就应该象那些自觉学习的同学那样,自觉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对学习自觉的同学经常进行表扬。这种思想灌输多了,受表扬的同学越来越多,自觉学习的同学也越来越多。
(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同时培养太多习惯。
2、忌“黑瞎子掰棒子”式的习惯培养。学习习惯可以一个一个地培养,也可以同时培养几个,但绝不可以培养了这个忘了那个。培养的习惯要经常运用,最终形成习惯网络,使我们的学生各个方面都有好习惯。
3、善待出现错题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回答出一个错误的问题正好提供了一个讨论的机会。对他为什么会这样回答,根源出现在什么地方弄明白,对学生更有好处。
4、莫怕影响教学成绩。在学生习惯培养过程中,短时间内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一段时间下来,不但会赶上,而且还会超过原有的水平。再说教学成绩并不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要。
5、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要有耐心,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
九、课堂练习时间及内容不足,课后作业多。
“学、导、练”三三课堂教学强调“练”的时间要占到三分之一。而实际上,数学课堂稍好于语文课堂,课堂上“做一做”、“练一练”还有所体现。语文课就差多了,多数下课时才布置作业,更有甚者,下课了还在讲课,作业完全留在课后。这不符合课改要求,作业质量也大打折扣。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
1、备课不充分,训练、检测预设不具体。
2、抓不住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平均用力,平均分配时间。
3、教学活动时间预设不具体或活动时间把握不准。
4、没有做到“三讲三不讲”。所谓的“三讲”就是大家熟悉的重点、难点、疑点; “三不讲”就是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永远也不会的不讲。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一)高效课堂有四个要件:一是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获得多少?(明确教学目标)二是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课堂教学效率与时间挂钩)三是让学生怎样获得?(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四是是否每个学生都达成了教学目标?(做到步步清、堂堂清、人人清)。我们首先要明确这些。
(二)讲练结合。课堂上,让学生在老师精讲的基础上及时地做一些针对性的习题,一定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就不要把大量的“练习”或“问题”留在课外让学生去解决或完成,“练习”应尽量在课内完成,“问题”更应该在课内解决,这样才可以及时地反馈信息,及时地巩固。
(三)充分准备课堂练习
要体现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在备课中就要对练习的形式、练习内容、练习难度、练习数量、练习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切入点、练习反馈形式进行精心设计,这是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的前提。练习形式可以口头练习、笔头练习、操作练习、自编练习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适当的练习形式。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编题目给其他学生做,既拓展学生自己的思维,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应用。
当然,练习的内容是最关键的部分,作为教师一定要精心选题,课前要先看课后习题及练习册中的习题,从中去选择适合课堂教学的例题、练习题、反馈题等,要选择具有思维训练有效、方法灵活、典型且有代表性的题目,要使学生做题不多,但收获很多,而不是不分题目,不分层次的一股脑的全搬到课堂上来。在选题时,还应使题目有一定的梯度。如果只练习同一梯度的题目,无助于学生的提高,学生只会机械的模仿;练习有梯度的题目,从基础题开始,逐渐提高,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新的知识,还锻炼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的设计应包含以下几点:
1、课堂练习的目的性和导向性。课堂练习是为整个课堂教学服务的,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做到有的放矢。对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考点的练习不仅要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要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课堂练习的合理性和时效性。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注意习题的合理性和时效性,注意质和量的关系,如果只注意量,很可能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完全的展现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点,既浪费时间,又加大了学生的负担,降低学习效率。如果不注重质,无层次,无目的的训练将会使课堂练习失去意义和效果。
3、课堂练习的层次性。忌练习“一刀切”,不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在设计课堂练习题时应注意层次性,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层次分明。设计练习题时,既可以让后进生和中等生获得做出练习的成就感,也可以让优等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要加强对易混知识的对比练习。通过对容易混淆知识的对比练习,学生从中可以找到题目之间的不同点,从而在以后的解题时引起警觉,进而达到提高解题正确率的目的.所以,在设计练习时,教师要加强对易混知识的对比练习。
5、要选择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开放性练习.练习设计力求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 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做较多较难的练习;能力弱的学生,只能作较少较易的练习。例如教师布置数学练习,除了指定若干基本练习题供全体学生练习之外,,还可以补充若干练习题供优秀学生练习之用。
(四)设计课堂练习的注意事项
1、控制好每次课堂练习的量。这里的量包括质量和数量,首先从质量上来说,要能体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从数量来说,要合理控制课习题的数量,避免在一节课上同一个知识点反复练习,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容易使学生疲劳。
2、控制好每次课堂练习的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怎样将本节课的知识点练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除了控制好量之外,还要控制好时间。练习时间短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如果本节课练习量大,可将练习题分时段,分内容完成。
3、善于了解学生课堂练习的效果评价。课堂效果往往由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组成。教师的评价往往是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课堂练习成果等方面进行的总结或点评。学生评价,即由其他学生形成的评价。学生在评价同学的过程中虽然难免有失偏颇,但由于由于大家朝夕相处,团结和睦,所以学生的评价更乐于被被评者接受,同时,在学生评价过程中,教师也能发现新的问题以便于进行及时纠正;自我评价是学习者自我完善过程。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要认清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和优势,要冷静的对待大家的建议和评价。
第四篇: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校是一所成立时间不到三年的县城初中,教师是分三年在全县公开招考的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教师,教师们的学科知识是过硬的、扎实的,教师们的敬业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通过多次学深入课堂的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是与新课改要求相悖的,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改进,方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全面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一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是提教师们经常用说到的课改理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确并没有有效贯彻,许多教师在上课时还是满堂灌,一讲到底。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自主的学习,就必须保证学生有学习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可这种方式课堂基本被教师霸占,学和理被动的接受,要本就不能主动的学习。洋思中学的实践证明,课本上的知识有百分之八十是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根本就不需要教师多讲,并对课堂教学作出了规定,一节课教师纯讲时间不超过10分钟。我校也曾要求教师不能满堂讲,把讲授时间控制在25分钟,提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效果不明显。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必须从引导学生预习、鼓励课堂展示、保证当堂训练时间和进行课堂检测这几个环节上多下功夫。在课堂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核心的问题,讲学生思路和方法,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会了的不讲,学生能自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二是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
新课改要求师生互动,可很多老师把互动简单理解为教师问和学生答。甚至于有的课老师满堂都在提问,我就曾听个一名教师的课,一堂课发出的125个问题,试问解决了几个问题呢?所提的问题又有几个是有效的问题呢?在课堂提问时,有的是教师问学生统一答;有的是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有的是教师自问自答;有的是教师问后,就引着学生问答。学生根本没有思考,没有生成新的问题。看似热闹,但无实效。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摆在当前教师身上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在课前备课时就要充分对本堂课的教师的提问作好充分的思考,对问什么问题、怎样问、问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会怎样回答等作好预设。
三是教师作业布置多,学生独立完成少。
我曾对学生课后作业量及完成情况作过调查,我校学生的作业量普遍偏多,有一部分学生有拖欠或抄袭现象。这也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没有安排时间进行练习,就把大量作业留在了课外,这样做是适得其反的,师生俱废时废力不讨好,效果不佳。我们一定要在课堂上安排必要的练习,让学生训练并及时反馈处理。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要遵循三布置三不布置的原则,即布置发展思维的作业,布置发现规律和总结方法的作业,布置拓宽视野、引导探究、提升能力的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不布置惩罚性作业,不布置用时太多的作业。还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个性化的作业。
四是教师指责多,学生感恩少。
在课内外,经常听到教师们对学生的指责与埋怨,学生只要一犯点错误或考试不理想,教师大多会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但忽视了教育评价的原则是多表扬、少批评,忘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认可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在这种充满批评与指责的教育方式下培养了学生自然也就缺乏感恩之心。请老师们不要忘记在卡拉OK厅上无论演者水平如何低劣,观众都会给予热烈的掌声,每个演者都会越来越有兴趣。
五是教师要求多,学生达标少。
教师们对学生的期望都很高,有的教师或多或少的把学生与自己当时读书时进行比较,有的家长也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学生的身上。导致对学生的要求很多,很高,强制的要求学生达到某个标准,无疑是拔苗助长,而学生真正做到时少之又少。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低起点、小步伐、多活动、快反馈的原则。在教学中低要求学生,让学生在一次次成功中树立信心,最终就会成为优处生。让学生一步一步的自己去实现目标,日本的马拉松世界冠军就是利用目标分解法将遥远的马拉松赛程分成一个一个的容易实现的小目标去逐个实现的从而最终取得冠军的。在活动中学生是学生保持长久的注意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一定要多安排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活动,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动机与兴趣。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情况一定要及时的反馈,并在接下的教学中补救。这样我们课堂有效性一定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
六是教师备课备教师教多,备学生的学少。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分析学生学习情况、预设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学习检测、作业设计、写教案等步骤。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步,教师用在定教案上的时间最多点整个备课时间的五分之一。而我们许多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定教案,把写教案当成一种任务与负担,写教案是为了交差了事,应付检查。在备课是也是重在备教师的教而忽视的学生的学,特别是对学生、学法的准备明显不足。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有好的备课才有好的课堂效果。教师一定要坚持认真备课、备自己的课,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备出精彩的课。
第五篇:浅谈当前小学语文写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当前小学语文写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丘伟青
问题一:教师不够重视写字课及写字训练。
写字教学一直以来都不太被教师们所重视。随着教学任务量的加重,时间一紧,很多教师就把写字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给省略掉了,针对此种情况,我觉得当务之急,必须要改变这种现状,具体对策如下:
对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兴趣不是学生自发产生的,需要教师采用恰当的多样的手段激发、强化。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地提高学生习字的兴趣,激发学生写字的热情,增强学生习字的信心,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使学生能够自觉地知难而进,勤学苦练.
1、用奖励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写字积极性,提高写字兴趣。
2、榜样激励。教师应着力在四个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1)教师榜样。教师不分学科,在课堂上都应做到认真写好每一个字;课下坚持练字,并定期向学生展示。
(2)组织学生留心报纸杂志上的优秀书法作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好字,认真看,细揣摩,做到胸有成竹。
(3)同学榜样。定期在学生中开展优秀作品评比展览。
(4)自我榜样。引导学生定期公布自己所写的最漂亮的字,以自我鼓励,不断进步。
问题二:学生写字姿势不规范
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但是写好字的前提,也是提高身体素质的关键。而当前小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是个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一”大都不到位:
1、握笔离笔尖太近;
2、胸部紧贴着桌边;
3、头偏向左侧;眼睛离本子太近。
我曾随机观察、调查过本班和临近班级,发现写字姿势的正确率仅在5%—30% 对策:
1、利用一些方法辅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握笔习惯。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手小,小肌肉又不发达,以致写字姿势不规范。
所以我们在规范小学生写字姿势这个问题上,可以想想其他方法来辅助,如在笔的一寸处扎橡皮筋,小刀刻印等,直至习惯养成。
2、明确危害,做到姿势不规范不动笔。我们在集中指导和经常督促中,除了让学生懂得怎样写字是正确的姿势外,还得让其明确不正确的写字姿势对身体的危害——易患近视、斜肩、驼背、脊椎弯曲等毛病。引领他们反复练习,逐步养成不摆好姿势不动笔写字的习惯。
3、寻求配合,做到要求一致。为使学生养成姿势正确的写字习惯,我们还需要加强与课任老师联系,请他们上课时做到要求一致,督促学生保持正确的楔子姿势。并和家长取得联系,请他们在孩子写字出现错误姿势时,及时地进行纠正,配合学校规范孩子的写字姿势。
问题三:写字训练量不足
写字是一种技能训练,要想练好字,就得下苦功夫。尽管现在不少学校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开设了写字课,正常情况下每周两节课左右,一年下来仅有50多个小时,这么少的训练时间显然是不够的,再加上写字课经常会被其他一些主科挤占,可以说是形同虚设,写字训练量也就变得少之又少。
对策:
要解决学生写字训练量不足的问题,就必须坚持走两条路:
1、写字课时练;
2、平时作业时练
小学生虽然上写字课的时间不多,但平日写字实践的时间相当多。然而由于学生急于赶作业,注意力又不在练字上,所以往往缺乏训练意识,字写得不够认真。
因此我们应当引导学生确立一种“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不管在什么场合下写字,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地写,认认真真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行款整齐。一开始学生可能不太习惯,也可能影响做作业地速度,但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越练越熟,做到既写得好,又写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