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英语教师的学生观
浅谈英语教师的学生观
日前,经过语言学家多年来的探究、发现语言学习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学习者本人。这就使得语言教学理论研究的重点逐渐地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因此,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旧习,就成为日前教学发展的必然。现在就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角色转换
我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朋友关系,又是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英语教学特别如此。教学活动中的师生角色是可逆的,即学生向老师学习,但老师也可以向学生学习。因此,我们必须转换观念,灵活地变换自己的角色,把教学由教师单向的传授知识变成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二、打破陋习,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要努力避免“初学皆大欢喜,继学风化两极,再学垂头丧气”的局面。而造成上述这种局面的主要是教师没有学生观,他们往往是自己讲得多,而让学生练得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越来越大,学生中丧失学习兴趣的越来越多,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教师上课尽量少讲,而让学生多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因材是施教,分层教学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他们进行目标分层,既让中下水平吃得了,又让优等学生吃得饱,最终全面完成教学目标。
三、指导学生学习
现代的外语教学研究表明,外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要重视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研究,仅让学生被动地学是不能提高外语水平的。教师要精练精解,避免“题海战”要让学生多互动,形成在教师指导下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边和多边的交际训练活动,对个别达不到要求的学生,要及时采取课内、课外补救措施,进行分类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坚持不懈努力一定会取得成效的。
第二篇:教师应该具备的学生观
教师应该具备的学生观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最好的班主任》
有感 王占梅
假期很长,应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而作为老师,最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抓住一切时间给自己充电。于是就在网上购买了李镇西老师的三本书。
看完三本书的最初感觉是,这三本书中都贯穿这一种精髓力量,那就是李镇西老师的学生观。虽然书的名字不同,呈现给读者的方式不同,或重视实例的叙述,或偏重于理论的阐述,亦或重视对教育一线案例的分析,他都离不开自己早已确立的根深蒂固的学生观——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人”的发展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历程。在教学中,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在班级建设与管理方面,要解放班主任和班主任的自我解放,把班主任的权威转化为学生的集体权威,实现班级管理的由“人治”变为“法治”。
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师之路。在毕业的九年中,我一直担任中学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工作,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对班主任工作的经验积累,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名成熟的人民教师了。
但当我读完李老师的三本书后,我脸红了。自己哪里是成熟了,连最起码的做人民教师的位置还没有摆正,再通俗一点讲,就是教师是什么?这一基本概念还没弄懂。由此,九年来自己的工作目的一直很模糊,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一系列问题都回答不了。所以就年来的最深体会就是累,或者说很累,总觉得被一种神秘的力量牵着走,它往东,我就东,它往西,我就西。而此时学生的一切行动都是跟随我而前进的。想想,我一个人要把几十号人甚至上百人拉着走,我经常这样来取笑,还带着点怨气地对学生说:你们真是想把我累死,我就是一头老牛拉上你们,你们还不懂。在这过程中,由于我的霸权,强求所有学生改变自己的意志,顺从我。这样的一个人,叫他老师合适,还是称作封建社会的帝王更合适呢?
曾经很多时候也这样提醒自己:你面对的是人,人就有个体的差异性。个体差异的表现就是他们的意志。这是客观存在的,是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是那句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样一看,我累的活该,因为我做的是唯心主义的事情。这样看来,老师的工作也就做到头了,学生改变不了,教育又从何谈起呢?
改变是要发生的,即使没有教育,学生的自身发展过程也在改变。那我们作为教育者,读了那么多教育理论的书籍,就改变不了学生了吗?
在几千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念。我们做教师的都会说,也能解释他的含义,但又有谁真正做到了呢?能够做到的人就对学生实施了成功的教育,就改变的学生。
而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改变发生的前提条件,在我看来,至少有二:一是尊重自然规律,我们要尊重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又要看到个体差异的规律;而是民主平等的思想理念。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就应该有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思想,不能嫌贫济富,同时教师应该有和学生平等对话,即民主的思想,只有这样才可以洞察学生的细微变化,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抓住教育对象的特点。简单点说这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提。
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也是源于李老师这三本书的启迪。比如:在李老师的书中有这样一些提法: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终身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都无从谈起。
他对教育的阐释: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但这种教育,不应该是教师的居高临下与学生的俯首帖耳,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再明确一点说,就是民主的教育,就是教师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育学生。
他的学生观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互助,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人格的发展,同时实现自我的超越。完全实现民主教育,在平等中培养平等。人做对了,一切都会顺理成章。
李老师的书中给我们阐释了具体的做法: 1.作为教师,要始终保持一颗童心。
2.对待让人头疼的孩子用“科研的眼光”来看,会增加很多科研课题,从而获得乐趣。3.做教师要有四心:奉献之心------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理解之心------我们要懂的儿童;平等之心------拜小孩为老师;责任之心-------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4.让阅读和写作成为教师的习惯,提高自身的素质
读了李老师的书,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不觉发现自己在做舍本逐末的事情,所以今后的教育工作应该尽量扭转南辕北辙的态势,以实现民主教育为最终的奋斗目标。
第三篇:学生观
学生观
定义: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传统学生观把学生视为被动的客体,是教育者管辖的对象,是装知识的容器;而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
经典语段:
现在强调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有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个辅助作用就可以了。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喜好来选择教学内容,曾经有的公开课上,老师说:“同学们,你们这节课最想学哪篇课文?希望老师怎么上?”然后真的按照学生的意识去上相应的内容,迎合学生的可谓。听到这样的课,刚开始感觉到这课上的真好,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说明了老师心眼中有学生,真正以学生为本。可是,过后这样的课总让人不是滋味。一节课这样上还好说,但是如果平时也这样上,这样能真正以学生为本吗?
这样的做法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相违背。
传统、现代学生观比较:
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师为上,生为下”,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必须服从老师,否则就要受到老师的管束。现代学生观认为,在教师的心目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是具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具有人权的人,同时,学生也是有潜力的稚嫩的、不成熟的人。
新学生观应该是:
一、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都是人才。
应试教育把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分数高就是人才,就可爱;分数低就不是人才,就可恶;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许多分数低的学生被斥为废物、笨蛋、朽木不可雕者,而一些新校园歌谣更是让人听了辛酸。“世上只有分数好,分高的孩子像块宝,投入分数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分数好,分数低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分数的怀抱,惩罚少不了,幸福哪里找„„难道分数低的孩子就不是人才?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即使成绩最差的学生,也有很多长处,关键是教师能不能从差生中发现其长处,就好像在广袤的沙漠中寻找水源和石油一样,就如清朝诗人顾嗣协所说的“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一样。
二、正视学生的缺点,允许学生犯错误。
作为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缺点,甚至是有很多缺点。他们不是缺少缺点,而是缺少优点,不是缺少批评,而是缺少鼓励,因此我们不能“损不足以奉有余”。教师的职责不是挑毛病,不是批评和惩罚学生,而是要从正面着眼,看到其优点和进步,多予肯定和鼓励,多予尊重和欣赏,使其看到光明和希望。学生犯错误往往是出于好奇或无知,有时候也与自控能力有关,作为学生本人犯了错误常常惊慌失措,以为从此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信任,而这时常常是教育效果最好的时候。一名学生用墨水把教室里的一堵墙刷成了黑色,老师进来后看到了这堵墙,微笑着说:“我很高兴我们班有这样一位幽默的学生,他非常聪明,非常有创造力,这么多年了没有一个人想到把墙刷成黑色,可是我们这位同学想到了,我相信这位同学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而且我也相信,这位同学既然能把墙刷成黑色,那他肯定也能把墙还原成白色,让我们用掌声来表示对他的信任”。这位教师在遇到学生犯错误时,并没有立即拆穿点破或公开指责学生,让他难堪,相反却用冷静的心态,创新的思路,委婉的方式,不露痕迹的暗示,让学生知晓过错,促使其源自内心的觉悟,进而达到自律。我们总是说学生需要关爱,需要宽容,但宽容并不代表放纵,那样的话只会使学生得意忘形,得寸进尺。要真正做到关爱学生,让宽容结出累累硕果,就需要上面说的这种不轻言放弃的教育智慧。教师应建立新的学生观。不论学生的成绩如何,品格心里是否有缺陷,都要在内心里欣赏他们,在语言上鼓励他们,在行动中帮助他们。教师每时每刻都应给学生以启迪和力量,从而使优者更加突出,使稍差者迅速提升,使落后者迎头赶上,在师生相互接纳、相互激励中获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名言: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爱因斯坦
“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爱因斯坦 “教育——首先是人学” ——苏霍姆林斯基
要得到孩子的尊重和爱戴,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人格,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须是一个因材施教,公正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的教师。幼苗需要土壤的滋养,孩子需要教师的爱护。每一个学生都是好学生。
不放手让孩子去做,犹如血液循环受到阻碍,是会防害孩子增强体质的。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儿童作出或好或坏的评价。要做孩子的老师,先做孩子的朋友。
师德最朴素的认识就是“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坚持启发式,避免注入式。
尊重和爱护孩子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良好的师德风范必须“心中有学生”“有学生立场”。教育的技巧在于教师如何释放对孩子的爱。教师施爱宜在严爱与宽爱之间。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孩子的世界更可爱,我愿沉浸在孩子的内心世界弹拨和谐动人的乐章。
应该经常和学生商量一点教学实验,这样就使教学充满了源头活水。——魏书生 “互助”二字很重要,帮助学生学习,就不是让学生学习,更不是强迫、命令学生学习。从中我们这些老师也可以学到很多。
陶行知:
“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四块糖: 当年陶行知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行知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了,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强按鸡头: 一次,陶行知应邀到某大学演讲。他走进教室,就把一只大公鸡往讲台上一放,抓起一把米让它啄食。可是,公鸡惊惶不肯啄食。陶先生见它不吃,就强按鸡头“请”它,可公鸡拼命往后退,仍然不肯吃。陶先生干脆掰开公鸡的嘴使劲往里塞米,公鸡拼命挣扎,死也不肯吃。之后,陶先生松开手,后退数步。公鸡稍稍平静,徘徊一阵后,慢慢靠近米粒,继而悠悠地啄起米来。
杜威:
“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把全班儿童笼统的看作一样,不去辨别他们的个性,决不会有真正合于科学原理的教育发生。”
苏霍姆林斯基
反思失误: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也曾有过这样的失误。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一个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过分顽皮,在一次玩耍中无意把教室里放着的一盆全班十分珍爱的玫瑰花给碰断了。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大声斥责了这个学生,并竭力使这个闯祸的孩子触及灵魂,吸取教训。事后班上孩子们又拿来了三盆这样的花,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们用心轮流看护,惟独斯捷帕没有获准参加这项集体活动。不久这个学生变得话少了,也不那么淘气了。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想,这倒也好,说明自己的申斥对这个学生起了作用。
可是不愉快的事件在他斥责这位学生的几周之后的一天发生了。这天放学后,苏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还留在教室里,斯捷帕也在这里,他准备把作业做完回家。当发现教室里只有老师和他两人时,斯捷帕便觉得很窘迫,急忙准备回家。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无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采花。这时斯捷帕表情迅速变化,先苦笑了一下;接着眼泪直滚了下来,随后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跑着回家了„„
这件事对苏霍姆林斯基触动很大。此时,他才明白了,这孩子对于责罚,心里是多么难受。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觉地对孩子的一种疏远,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为孩子弄断花枝是无意的,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愿意做些好事来补偿自己的过失,而自己却粗暴地拒绝了他这种意愿。对这种真诚的、儿童般的懊悔,报之于发泄怒气的教育影响,这无疑是对孩子的当头一棒。
此后,苏霍姆林斯基吸取了这一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责罚。通常,他对由于无知而做出不良行为后果的儿童,采取宽恕态度。他认为,宽恕能触及学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循循善诱:
那是暑假后的一天,苏霍姆林斯基所带的三年级甲班准备去野营训练。考虑到所带东西较多,其中一个学生建议,两个人结成一对,有的东西可以合用,这样可以减轻旅途负担。建议受到班主任苏霍姆林斯基的赞扬,孩子们开始自由组合,呈现一片欢乐的场面。大家都有了对子,惟独平时自以为是而妄自尊大的学生安德烈卡没有对子,他在一边哭泣着。
苏霍姆林斯基把安德烈卡叫到一边,问明情况,知道是同学都不愿和他组合成对。这孩子委屈地认为,是同伴们嫉妒他。苏霍姆林斯基深知这个学生的天性,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时机,便直截了当地对安德烈卡说:“你要明白,安德烈卡,最困难的就是迫使自己去感觉。你迫使自己去感觉,那你就会以另一种目光看你的同学、去看人。如果你老是认为,你是最聪明的人、最有才能的人、最好的人,那么到头来你就会成一个最孤立的人„„”
“但是,实际上我就是在解题上比谁都强,并比谁都快地背会诗歌„„多少次您自己都说:‘好样的,安德烈卡,安德烈卡学习了,就懂了„„’我比谁都懂得多,这难道是我的错?”孩子哭得更伤心了。
苏霍姆林斯基还能用什么语言再去解释呢?说教显然对这个孩子没有多大效果。他思索着如何对这位男孩子进行解释,才能让他懂得、认识并相信„„
“安德烈卡,咱们找个阴凉的地方坐下,我给你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与我们这件事十分相似,愿意听吗?”安德烈卡点点头。他们来到大橡树的树荫下,坐在一条长凳上,苏霍姆林斯基讲了一个“菊花和葱头”的故事。“在一个农村老大娘的住处旁,长着一株菊花。菊花老是沾沾自喜:‘你们瞧,我多美啊!在这地方我是最美的。’在菊花旁边长着一棵葱头,一颗普普通通的葱头。夏末,葱头熟了。绿色的茎叶蔫了,葱头散发出辛辣的气味。菊花扇动鼻子。‘呸,你发出一股多难闻的味道呀!’它对邻居说道。‘我真感到奇怪,人们干吗要种这种植物呢?想必是为了薰跳蚤„„’葱头没有作声,它把自己视为灰姑娘。这时,大娘从屋子里走出来朝菊花走去。菊花屏住了呼吸。她想:大娘马上就会说,她的花多美啊。菊花由于心满意足,已经感到有点飘飘然了。大娘走近菊花却弯腰拔起了葱头。大娘端详着葱头,惊呼了一声:‘多好看的葱头啊!’ 菊花感到困惑了:难道葱头会被认为是好看的吗?”听完了这个故事,安德烈卡眼泪已经干了,从这个故事中他好像悟出了一条道理: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用,不能自作聪明,看不起周边的人。他羞愧地低下了头,一言不发。
苏霍姆林斯基采用这种讲童话故事的方法,使小学生易于接受,并从类比中受到了应有的教育。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第四篇:教师观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交流的主题是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观-----“做好学之师”
中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在《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中说:“好学是可以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现今青年人所以不肯努力求学的缘故,主要是由于学校里缺少学问上熏染和督促的力量,我们知道:大凡生而好学为上,熏染而学次之,督促而学又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生而好学与督促不学的人究属少数,大多数得到相当熏染、督促就肯学了。但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更为重要。可见,好学的教师最重要。我们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老师;要想学生好学,必须老师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只有教师自身不断发展,学生才会有不断发展的力量。所以,教师要努力做“好学之师”。
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到“好学”,如何进行“自我学习”,我们应该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1、“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平等互动
“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就是教师要有学习意识。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以此来实现向学生学习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对话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积极性,促进教学中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情境中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互相包容、共同参与、共同分享。
教师要善于“倾听”,倾听学生的见解和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善于引导,通过示范作用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按预定目标发展,包括教师的言行举止,提问的方法,乃至衣饰、姿态、表情等。
教师要善于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能做课堂的统治者,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该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交流中做“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学习。
2、“弯下腰来与学生探讨”——虚心互学
陶行知说过:“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老师学,跟大众学,更学生学,更朋友学,更大自然学,也要跟大社会学,不但学的专,也要学的博”。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也会有不懂的问题,教师要相信学生吸纳知识的速度和能力,有时会比老师懂得多,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现在提倡“终身学习”,教师更应该是终身学习者。教师要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要交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已不完全适应新课改要求,教师需要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引导学生去“挖泉”。
教师要由“导师”向“学友”转变,虚心向学生学习,要有甘当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
3、“竖起拇指给学生奖赏”——激励互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不是传授艺术,课堂教学艺术是激发、启迪和活跃”,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利用巧妙地办法使教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够主动地、富有情感地学习,学生只要有了这种活跃的情感,教师就不必额外督促学生好好学习,他们“必定会热爱教师,热爱学校和课本”。教学艺术的魅力则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对真、善、美发生乐趣,并心甘情愿地追求真、善、美。
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于学生的细微的进步,教师应当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和呵护,并以对明天的信心去保护其成长所必备的和谐健康的氛围,教师要多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释放出潜在的激情和能量。
最后,希望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好学之师,使我们越教越想学,越学越快乐!
谢谢大家!
鲁春燕2013-12-17
第五篇:优秀英语教师先进事迹
优秀英语教师先进事迹
xxx,男,25岁,本科学历,二〇〇一年参加工作。该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师德高尚,模范履行教师职责,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教育、教学成效显著,是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7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勤奋努力,他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创新,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始终以“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学效果非常
显著,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作为一名教师,该同志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平时,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务实求真。多年来的考勤表上,看不到一次事假,即使是特殊情况,他也不愿耽误工作。学校的事情,他不分份内份外,只要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他都乐意去做。一心扑在工作上,他始终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学习学科领域中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学习,认真踏实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上的课充满了激情、诙谐、幽默、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学生都喜欢听他上的课。为了上好每节课,他总是提前认真备课,写教案,精心准备。在课堂上,他启发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创新,力求使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学法指导,作业批改认真、及时。凭着扎实过硬的基本
功,他所教的学科成绩多年来始终名列前茅。但他从不张扬自己,更不满足现状,课后经常与同志们交流教学经验。作为班主任,他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格的培养。李老师教育学生有他独特的方法,主要是用自己的言和行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好的品德。如: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他每天总是早早地来到班上和学生一起学习,放学很晚才离开学校。要求学生尊敬师长,乐于助人,他自己首先就为学生树立榜样。李老师也喜欢和他的学生交朋友,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他都喜欢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完全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势。对班级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爱好也都了如指掌。学生中有谁家遇到了困难,都愿意跟他说出来,李老师总是尽力去帮助解决。在其所任教的班上有过一名学生因自卑成绩差,母亲患有慢性疾病,父亲又一直瘫痪在床,孩子学习无人照料,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李老师多次上
门到该学生的家中看望他们,并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专心于学习中,并对他进行专门辅导,最后该生在小学毕业考试中还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多年来的教育生涯,使他真切的感受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他已深深的爱上了教师这个岗位,并愿为祖国的教育事业默地耕耘着,无私地奉献着,孜孜地追求着,用自己的青春去谱写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