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愿做人梯

时间:2019-05-15 15:5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甘愿做人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甘愿做人梯》。

第一篇:甘愿做人梯

甘愿做人梯 倾满腔真爱

巴拉格歹中心校于淑芝我是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通教师,今年38岁,由于父辈的影响,1991年我走上了教育岗位,分配到远离故乡,人地生疏的巴拉格歹小学,开始了教育生涯。从小我就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一颗憧憬的心萌动着一个七彩的梦——长大了当一名教师。如今在开满鲜花的苗圃里一直耕耘着,21年的班主任工作,如沧海一粟,转眼已经过去,但回头一望自己走过的是一条学习拼搏的路,在这条路上我找到了我的人生价值,也认识自我,从此会扎根于这片热土,献身于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班主任,孩子们的领路人,我深深地知道自己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些孩子身居山坳,看到的只是头顶上的一片蓝天,脚底下的一方黄土,我们传授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要扩展他们的视野,既教书育人,这样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小学毕业生。下面,根据我这些年的教学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塑造自我,默默奉献

刚刚走出校园的我,踌躇满志的踏上了征程,走上了教育之路,开始了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的事业,也开始了我的班主任工作。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始终信奉这句格言,但是塑造学生的同时首先应该塑造自我,洞悉自己的素质。我想教师的举止言谈,衣着得体都能影响着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处处示人之美。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表率,最直观最有效益的规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如:说脏话,穿衣服不系扣等,这些小而易见的事是教育学生的先决条件。

学识渊博,志趣高雅,治学严谨,专业知识娴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保证,每到开学初我都设计一整套教学方案,拟定教学计划,认真备课,积极钻研业务,深入探讨、研究,改变教学方法,那种“口耳相传”的注入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彻底消除“满堂灌”的思想意识,在教学中查缺补漏。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总结经验,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运用自如,一节课下来不是无精打采,唉声叹气,而是满座哗然,议论纷纷。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教师也在学生心中塑造了良好的自我形象。

二、师生共同努力树班风,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班风是整个班组特有的风貌,他对于学生有着强大的教育作用。在班级里我经常教育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帮助,讲究卫生,持之以恒,班风自然形成了。如二00七年春季运动会上,我班姜文明同学刚刚出院,考虑到他的身体我没有给他报名,可他坚持要报。长、短跑都有,对他说如果坚持不下来就算了,不要累坏了。出人意料的是他竟都坚持下来了,而且成绩很好。为班级争得了荣誉,该生如果集体荣誉不强的话是很有理由不参加的,在他的思想意识里渗透着班荣我荣,班耻我耻。可见,优良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对班级每个学生起着积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室内的布置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每开学初我和学生精心设计和美化班级。《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各类表格和制度也恰当地置于墙上,同时还备有图书角、卫生角。教室布置井然有序,看着温馨,住着舒服,妤激发了学生向上拼搏,又唤起了学生的荣誉感。

三、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的结为一体。

师爱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家庭对孩子的直接影响,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多,有的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到学校也很任性,不能和老师、同学融洽相处。还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不可救药。面对这种情况,我每月都要对个别

学生进行家访,转化家长溺爱、偏极的心理。陈小龙同学学习很差,但少和同学、老师接触。有一天我把他叫到跟前苦口婆心的讲道理,这个同学突然抬头对我说:“老师,你别讲了,我妈说了我永远没出息,小学毕业就不让我念了。”我听完之后爱抚地摸了摸他的头。放学了我急忙赶往他家,针对学生的心理说服她的妈妈,改变对孩子的看法。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他是儿童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母亲感化了。经过半年的观察,该同学进步了,多次在班级受到奖励。苏联著名科学家罗芳说:“爱能使枯叶复苏”。孩子得到父母和老师的爱像雨后春笋茁壮成长。

深入社会,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吾自教育。如清明节带领学生祭扫烈士墓活动,带领学生走访军烈属,聆听着他们讲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那些长眠在青松翠柏相间战士的英雄事迹,了解战士们穿的是草鞋,吃的是野菜,劳动人民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无数先烈的鲜血,无数劳动人民的汗水,无私的友爱,无尚的奉献换来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十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同学们听了各个摩拳擦掌,他们懂得了一分钱的内涵,立志铭记先烈的丰功伟绩,下定决心 长大要报效祖国。

四、有效的加强班级管理

在班级管理上我首先深入学生当中,把自己当成他们的大姐姐,课余时间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业余时间邀请学生到家谈心,在无拘无束中学生了解老师,老师更多的了解了学生。知道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调动班级干部的积极性,在班级里给他们“小老师”的权力,更换班级干部,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这样层层突破,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我严格要求学生,一个班集体必须有一个严明的制度,我在管理班级时要有一个严明的制度,我在管理班级时,要求学生必须遵守学校和班级制定的各

项规章制度,时刻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的要求来教育学生,与此同时持之以恒,奖惩严明,以身作则,给学生起表率的作用。每次的校内校外劳动我都抢着干,去年秋天我带领学生到校外勤工俭学,肾病又犯了。腰痛的厉害,每扒一穗玉米都要慢慢的站起来用手捶一捶,学生看见了总是把我推在一边不让我干,都抢着干,就这样在我的带动下我班的任务总是完成的最好。

另外我在学生中树立一颗爱心。爱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而爱的过程就是一种教育过程。对于那些又脏又笨而又丑陋的学生要爱,对于那些被污染,被损害甚至身上还带有“原始野性”的学生也要当作“有病害的花朵”去真诚的爱,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这种庞大的爱使学生的人格受到感化,使他们的情操受到陶冶,是自卑者自尊,使落后者上进,使悲观者看到希望,使冷漠者燃起热情,所以,教师对学生不但要严格要求,而且要有一颗至诚的爱心,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十分必要的。

五、爱心浇灌、悉心培养

班主任爱学生是天职,是师德。不仅要有爱,而且要会爱。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一个班级不可能都是优等生,还有后进生,对后进生不但要关心爱护,更主要的是尊重他们的人格,所以对他们我给予了更多的关爱。给他们温暖,给他们力量。让他们赶上来,减少掉队的痛苦。

如我班有个叫卢景林的学生。他是天生弱智患者,不好好学习,理解能力较低,缺乏与别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怎样去教育他,也是令我头疼的问题。和家长联系,家长表示也无可奈何。后来在一次“畅谈理想”的班会上。他的发言已改我从前对他的看法。

他说:“我的理想是长大挣多多的钱,养活我的妈妈。”这句话出自他之口大

家都感到意外。当时我的心一热,多么真诚多么朴实的话语,他深深地触动了我。此后我认真的反省自己,以前为什么忽略了他——一个特殊的孩子,没给他多一些的关心和爱护。岂不知墙角的小草更需要阳光和雨露,更需要人们加倍的呵护。他天生的智障,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我就先从生活上关心她,看到他的作业本破了,我就给他买本;记得有一次快放晚学,他生病了,高烧的厉害,由于是住宿生,家离学校几十里,我没顾上通知家长,急快用摩托车送他去医院,医生说高烧39℃,马上打点滴,这一夜我没有回家,在医院陪同,虽然家里扔下两个孩子,但第二天早上我的学生烧退了,我特别欣慰,他拿着我给她买的吃的,一边吃一边看着我开心地笑„„渐渐地,他走近了我,并用她那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我想这就是教师独有的快乐吧!

从他身上,我更加坚信了一句话:“差生身上也有闪光点”。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可爱之处,就看我们教师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没有一颗真诚的心。教师不能吝啬自己的爱,要多把目光投向后进生、贫困生和特殊的孩子!多给他们一些呵护、理解和帮助,你收获的必将是丰硕的成果!

经过一次次的努力,一回回的奋斗,终于取得了点滴成绩,多次被评为乡级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旗级先进班集体,2012年被评为旗级优秀教师。但我知道,我所做的一切距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很远,肩负的责任也是十分重要的,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健康的思想,聪明的才智,在科学的道路上才能谱写一曲又一曲的凯歌,我要以百倍的信心,更上一层楼,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努力探索,精心育苗,奋斗不息,为巴拉格歹教育事业再创佳绩。

“三 育 人”

先 进 事 迹 材 料

巴拉格歹中心校——于淑芝

2012年10月28日

第二篇:工程院院士毛二可我甘愿做年轻人前进的人梯

毛二可同志先进事迹

工程院院士毛二可:我甘愿做年轻人前进的人梯.....................2 雷达院士毛二可..........................................................................4 为了祖国的雷达事业..................................................................6 “雷达院士”的三种精神.............................................................12 工程院院士毛二可:我甘愿做年轻人前进的人梯

“我甘愿做年轻人前进的人梯”——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雷达专家毛二可

新华网北京6月27日电(记者李江涛)记者面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毛二可,身材不高又很清瘦,头发灰白。就是这位朴实无华、70多岁的老党员,50多年来带领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所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努力拼搏,为我国雷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奋斗在国防科技战线和高等教育战线的科学家,毛二可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所做出的科研成就,还在于他建立和培养了一支有凝聚力和团结协作、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研梯队,为国防科技的持续健康发展培养了后备军和生力军。

毛二可很早就认识到,高校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依赖于一支高素质创新团队的建立。他一直把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作为自己的一项战略性工作。20多年前他就说,我现在已50多岁,我们要多培养年轻人,把他们带上路,这样雷达研究才能后继有人。当时,高校、科研院所待遇较低,大量人才流向社会,北理工雷达技术研究所也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窘境。到1993年,全所仅留下4名青年教师,这4人在以后的3年内也先后离开了雷达所。

眼睁睁看着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一一离开,毛二可焦急万分,他经常伤心地讲,买了这么多仪器设备,将来给谁用啊!当时正在读博士的龙腾,正是听了这些话,毕业时二话没说留了下来。

龙腾留校后,生活条件很差,三名青年教师挤住在一个12平方米的筒子间,每月工资只有600元,而他在中关村公司工作的硕士班同学月工资可达到5000元以上。

为了解决青年教师的生活困难,从来没有为个人待遇向组织提要求的毛二可和其他老同志费尽了心血,多次找校领导和主管部门反映情况。终于在龙腾结婚时,为他申请到一个12平方米的筒子间。高梅国博士也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在国内数字处理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时候,他已成功地完成了全数字动目标跟踪的核心技术工作。毕业后他分到外地工作,但不能发挥作用。毛二可向学校领导申请把高梅国调回,并千方百计为他解决进京户口。高梅国当时没有学校的教师身份,毛二可就从老师的奖金里挤出钱来,给高梅国发工资;没有学校分给的住房,就由研究所出钱租房。经过学校多方努力,高梅国终于成为雷达所一名正式职工。

为了留住人才,毛二可不仅想方设法地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还竭尽所能为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获奖人员名单和学术论文署名,他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学生后面,甚至不署名;学校为院士专门提供的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他让给青年教师及博士生作为工作室。他尤其注重选拔培养基础好、事业心强、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好苗子为青年学科带头人。

毛二可为了使青年人更快成长,主动提出退居二线,让青年人挑担子。他说:“我甘愿做年轻人前进的人梯。”他协助他们制订方案,讨论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而把研究成果归于青年同志。

正是在他的带动和关心下,自主创新、勇于拼搏的雷达所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已初步形成,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青年骨干人才。高梅国到学校工作后,已完成多项重大课题,发挥了骨干作用。现在他正从事一项新的雷达研究项目。龙腾在毛二可的关心与帮助下,在雷达、制导、航天遥感、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研究所的骨干。吴嗣亮在现代信号处理理论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参与某靶场测试设备研制中,对系统的信号处理算法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提出的模型和软件算法大大提高了系统功能,测量精度超过预计指标。

现在,雷达所已获得6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

如今,年事渐高的毛二可仍然战斗在科研第一线。他说:“年纪大不要紧,重要的是我还能在这岗位上发挥一定的作用。”(完)雷达院士毛二可

毛二可,这个名字看上去有点儿俗。

这个取了如此普通名字的人很不平常:他是学术造诣深厚的院士,雷达领域公认的专家,桃李满天下的教授。

不平常的毛二可又有一颗平常心,在荣誉面前,毛教授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集体的一员,成绩的取得是我们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

潜心实验,乐于奉献

大学考进华北大学工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工作,从此毛二可踏上了为雷达事业奉献一生的征程。

辽宁省冰冷的海岛上,卢沟桥酷热的河滩边,都印有毛二可的身影;10厘米厚冰的甲板上,骄阳酷热的烈日下,都留有毛二可的足迹。

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所有一句名言:“外场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毛二可克服恶劣的环境和不便的交通困难,披星戴月地亲自架雷达、摆设备,一丝不苟地搜集实验数据。有一次,毛二可被上千伏的高压电一下击倒在地,他手上顿时划出一道3厘米长的口子,鲜血直流。但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他只是简单包扎后就又开始实验。他对工作的投入深深地鼓舞着他的团队奋勇前进。

成绩突出,专心科研

毛二可领导的雷达研究所在信号处理和雷达抗干扰的研究领域里,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发明奖。在荣誉面前,毛二可一再谦虚。但正是他身先士卒、奋不顾身的表率作用,形成了雷达所勤奋、求实、创新的精神面貌,为团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无论工作条件多么恶劣,科研资金多么紧缺,毛二可和他的团队都坚持进行雷达实验。有一段时间国防研究非常困难,很多教授都转到其他研究方向,但毛二可对雷达的研究却从未松懈,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2000年之际,毛二可根据雷达技术的发展趋势、国家相关领域的发展态势和雷达所的情况,提出了开展新体制雷达系统研究的设想,并身体力行地研制出多种新体制雷达,为今天我国国防领域的雷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辛勤育人,甘为人梯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毛二可最开心的时候。他说:“研究型大学一定要培养高质量的学生,要有好的教师队伍,形成一个宝塔形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才能保证人才队伍的连续性。”毛二可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雷达所现已形成了一支拥有35名教师、110名博士生、140名硕士生的科研团队。新任所长龙腾说:“毛二可团结创新的科研精神和宽以待人的行为准则,为雷达所凝聚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了集中管理、交叉互补的团队模式。可以说,雷达所今天的成绩,都是在毛教授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当问毛二可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院士身份时,他谦逊地表示:“其实我只是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只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了一点成绩,我还应该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这一切。”可以说,正是毛二可的平常心,使他做出不平常的贡献。

如今,毛二可和他的团队正走在一条情系雷达、甘于奉献,光辉而又艰辛的道路上,他们那看似平凡的不平常人生也注定会绽放更耀眼的光辉。

《人民日报》(2006年01月19日第十三版)为了祖国的雷达事业

雷达,被形象地称为“千里眼”。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雷达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国防、航天、航海、地形测量、气象等各个领域。世界各国充分认识到雷达的重要作用,纷纷投入巨大力量来研究雷达,国内不少实力强大的科研院所都着力在这一领域抢占高峰。

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所是依托于高校的小规模研究所,却在强手如云、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发挥智力密集型的优势,在研制新体制雷达上下功夫,争得了一席之地,得到了业界的充分肯定与认可。这些成就,与该所原所长、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专家毛二可及以他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创新团队密不可分。

信仰坚定矢志不渝追求进步

毛二可是一名信仰坚定的优秀共产党员。大学二年级,他就成为全班第一个新发展的共青团员,年仅19岁的毛二可从此开始了对党的执着追求。“文革”中他受到冲击,名字被划入“另册”,工作和生活无法正常进行。在艰难困苦中,他仍然意志坚定。1984年6月23日,毛二可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而这时,距离他第一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已经31年了。

入党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母亲瘫痪在床,妹妹有病拖累。作为孝子、兄长的毛二可,在承担起繁重家庭负担的同时,牺牲更多休息时间,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国防科研任务。他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两次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而在周围熟悉的同事和学生的心目中,他更是当之无愧的优秀共产党员。

科技报国五十余载情系雷达

毛二可1956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并留校任教,但他与雷达的不解之缘,可以追溯到1947年。那一年,正在重庆南开中学读高中的毛二可参加了学校的无线电协会,自己动手装配出了一台电子管收音机,开始从浩瀚的天宇中捕捉神秘的电波。几年后,他考入北京工业学院电机系。1953年,因国防建设的需要,他所在的班级改学雷达专业,于是他成了全国地方院校中第一个雷达专业的第一批大学生。从此,他的一生便紧紧与雷达科学、与新中国的雷达事业联系在一起。

还在学习阶段的毛二可就参与了当时在苏联专家帮助下的雷达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使北京工业学院无线电系成为我国雷达事业发展的重要基地。1956年,在毕业设计阶段,以他为主的几个同学成功地完成了电视实验发射中心的研究设计,取得了邮电部颁发的我国第一个电视频道的执照。1958年,他任教两年后,又在学校建成国内第一家实验用电视发射台。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学校决定筹建雷达实验室,重担落在了毛二可及其同事们身上。当时的经济条件极其困难,没有现成的仪器设备,他们就自己动手修理组装;没有实验台,他们就把床板支起来使用。他们自己画图、设计并请人制作的30套实验台,至今还在使用。毛二可和同事们在一穷二白中建成了雷达实验室。

六七十年代,身处逆境的毛二可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尽管在那时,再多的科研成果也不能给毛二可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但他依然执著地奋斗在科研一线。不能直接从事雷达研究,他和志同道合的同志们就主动开始了在雷达及通讯系统中有重要作用的测试仪器“高频相位计”的研究。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高频相位计”终于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的一项空白。

文革结束后,毛二可迎来了自己科研事业的春天。在艰难的条件下,雷达技术研究室重新起步了。为了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在个人生活十分清贫的情况下,毛二可和同志们拿出本该发给个人的科研奖金,连续十多年每年挤出一二十万元,先后购置了多台先进仪器设备,为雷达研究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毛二可带领同事和学生,长年累月地辛勤耕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高难课题,取得了累累硕果。1978年,“新型十公分稳定振荡器”获全国科技大会表彰,1981年某“微波雷达动目标显示系统”获原国防科工委重大技术革新二等奖……20多年来,毛二可领导的雷达研究室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其中某“动目标显示系统”获1987年国家发明二等奖,是当年军用电子学领域国家级最高奖。20世纪90年代他提出的某“动目标信号处理机”研制成功,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求实创新走出科研发展新路

求实创新是科学研究的不二法门。多年来,毛二可总能够敏锐地从部队对雷达新技术的迫切需求中找到创新点,始终走在雷达科研领域的前沿。他特别注重把科研成果应用到部队装备中,解决实际问题。早在80年代初期,他的“高稳定本振源”等三项成果,使转产单位获产值上千万元;“电荷耦合快慢钟”项目成果,使某厂积压的四十多部雷达得以更新出厂,价值4000余万元。90年代他主持完成的某科研项目,已推广到几种重要的雷达设备中,部分装备还出口到了国外。

十几年前,为了满足国防建设中的急迫需求,毛二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不仅要搞雷达中的部件,而且要做雷达系统整机。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很多同事吓了一跳:一个仅有十几名教师,专业不齐全,没有天线、微波、机械加工等实力的小研究所,要想构建雷达系统整机,岂不是异想天开?

但是,毛二可仔细分析行业特点,指出雷达所要搞雷达整机系统,一定要避免在传统、成熟的雷达体制上和雷达整机所竞争,而是要进行雷达系统的创新性研究,研制新体制雷达。这些新体制雷达不能是国外先进雷达的翻版,而要从雷达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我军未来的作战需求出发,独立自主地提出全新的解决方案。

实践证明了毛二可的科学预见。某测量系统,是国际上公认的难题,主要用于检验导弹是否命中目标,如果没有命中,需要测出偏差的距离和方向。1992年,毛二可在某试验基地了解到部队急需一种可以安装在靶船、靶机、地面靶标上,能快速测量导弹脱靶量的电子系统。当时国内外已有的测量方法都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毛二可敏锐地感觉到,这种系统有可能用新体制雷达来实现。回到学校,他立刻投入了忘我的工作。综合多种雷达体制和处理方法,他提出了一种采用复杂天线和数据拟合处理的测量系统,很快获得基地的立项支持。

项目研制过程中,毛二可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外场试验,历经8年,终于完成了系统定型,取得了高精度的测量效果。在成功研制第一代测量系统的基础上,近几年,他又带领吴嗣亮教授和团队其他成员,通过进一步的创新和完善,取得了新的突破性进展,研制出了可靠性更高、体积更小、操作更方便的测量系统,很快就在陆海空各种平台中得以应用。高瞻远瞩建立创新科研梯队

作为奋斗在国防科技战线和高等教育战线的科学家,毛二可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所做出的科研成就,更在于他建立和培养了一支有凝聚力、能自主创新的科研梯队,为国防科技的持续健康发展培养了后备军和生力军。

90年代初,高校、科研院所待遇较低,大量人才流向社会,雷达研究所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窘境。眼睁睁看着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一一离开,毛二可焦急万分。他经常伤心地自语:买了这么多仪器设备,将来给谁用啊!当时正在跟随毛二可读博士的龙腾听了这些话,毕业时二话没说留在了学校,留在了雷达所。

龙腾博士留校后,和其他两名青年教师挤住在一个12平米的筒子间,每月工资只有600元,而他在中关村公司工作的硕士班同学,月工资可达到5000元以上。从来没有为个人待遇提过要求的毛二可和其他老同志,多次找校领导和主管部门反映情况,终于在龙腾结婚时,给他申请了一个12平米的筒子间。

高梅国博士也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在国内对数字处理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时候,他已成功地完成了全数字动目标跟踪的核心技术工作。毕业后他分到外地,但不能发挥作用。毛二可得知后,立即向学校领导申请把高梅国调回。那时,要申请一个进京户口谈何容易,进京手续一办就是两年多。没有学校的教师身份,毛二可就千方百计挤出钱来,给高梅国发工资;没有学校分给的住房,就由研究所出钱租房。最终,经过学校多方努力,高梅国才成为雷达所一名正式职工。

为了留住人才,毛二可不仅想方设法地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还竭尽所能为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获奖人员名单和学术论文署名,他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学生后面,甚至不署名;学校为院士专门提供了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他让给青年教师和博士生当工作室。毛二可尤其注重培养青年学科带头人,他常说:“只有培养出一批高水平青年学术骨干,才能使事业不断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一席之地。”

如今,凝聚着毛二可无数的心血与希望,龙腾、高梅国、吴嗣亮、赵保军等博士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成就,成长为雷达所第二代领军人物;曾涛、李海、侯淑娟等雷达所第三代人才也正在茁壮成长。

让出研究所领导岗位、主动退居二线,自己甘做人梯,是毛二可加快青年人成长的又一举措。在他的带动下,雷达所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初步形成,已有6名博导、40名教师、近300名研究生,形成了雷达所科研创新梯队。

雷达所科研创新梯队的发展还得益于以大团队为基础的运行管理模式。这一模式把所里的科研经费、实验室设备等公共资源集中起来,统一进行管理调度,可以形成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生大成果,为团队的成功奠定了体制基础。

大团队的运行模式,还为雷达所营造了人尽其才的和谐氛围。在培养中青年科技骨干的过程中,毛二可深思熟虑,针对每个人的特长,帮助他们确定各自的研究方向,使每个人可以独当一面,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成为颇有影响的中青年专家;团队成员研究方向的发散,则扩展了雷达所的研究领域。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开拓出新的、自己独有的技术生长点,从而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团队效应。

行为世范高尚品格感染后人

所有见过毛二可的人,无不感叹他的平易近人、朴实无华。在他身上,随处可见一位党的老科技工作者的优秀品质。

他热爱工作。从年轻时起,毛二可就爱动手实干,他的老师戚叔纬至今还记得他在实验室连续两天两夜做实验的情景。在几十年的科研工作中,毛二可始终坚持到现场去检验科研成果。哪一个外场试验困难最大,他就会出现在那里。微波辐射危害身体健康,但为了完成一项试验,他将自己的身体完全暴露在“危害”面前,数次被高压电击倒、手臂被撕裂。为研制一种新体制测量雷达,他在8年间,往返奔波于北疆某试验基地。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海边靶场做试验,夏顶烈日、冬冒寒风,年事已高的他身先士卒。无论谁,只要跟他说起雷达,他经常会在兴趣盎然的讨论中忘了吃饭的时间。

他热爱运动。毛二可从青年时代起就养成了每天跑步锻炼身体的习惯。如今他年事已高,但每天清晨起床,还边做早饭边在家中的跑步机上锻炼。在校园里,毛二可总是骑着一辆自行车,有时左手拿着课本,右手扶把上车,骑车技术令很多青年学生自叹不如。周末的时候,毛二可则经常去爬香山。健康的身体是毛二可学术研究的充分保障。雷达所的年轻人都说,和他在一起总能感受到无限的活力。

他谦虚谨慎。对于已取得的成就,他说:“我只不过是一直没离开过雷达这个专业,一直干着自己觉得应该干也乐于干的事情,经验多一些。”对于得到的诸多荣誉,他一再表示:“我所得到的比实际成就要多。有些老师付出的不比我少,可得到的相对比我少,所以我时常会感到愧疚。”对于生活,他要求很低:“只要有一般的生活条件,能安心地做学问,就满足了。”

他公正无私。由于在业界的声誉,毛二可经常被邀请参加部队单位的职称答辩会和招投标评审会,担任评审委员。他从来不违背原则,总是从申报材料入手,认真审阅,科学评判,不讲私情。毛二可常说:“做科研、做学术来不得半点虚假。如果搞科研的人都不能按科学规律办事,那就太不应该了。”

人们说,雷达所的每一个人身上几乎都有毛二可的影子。在毛二可的感召和带领下,这个创新团体的凝聚力吸引着许多青年才俊。正如青年博士李海所说:“我毕业留在雷达所,不是因为喜欢雷达,而是因为喜欢这里的氛围和成长环境。”

如今,年过七旬的毛二可仍然战斗在科研第一线。他说:“我也有紧迫感。生命总是有限的,在最后的时光,我一要在科研上尽量多做一点,二要为年轻人创造条件,让他们更有作为。”《现代教育报》 “雷达院士”的三种精神

6月26日下午,北京会议中心会议大厅。当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教授走上讲台时,台下长时间响起热烈的掌声。

他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我国雷达领域公认的专家;他是一个勇于创新、学术造诣颇深的院士;他还是一个乐于奉献、甘为人梯、桃李满天下的大学教授。

这位老教授就是被人们尊称为“雷达院士”的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共产党员,我国著名雷达技术专家毛二可院士。

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毛二可一直把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作为自己的一项战略性工作。10多年前他就曾说:“我现已经50多岁了,要多培养年轻人,把他们带上路,这样雷达研究才能后继有人。”

当时,高校和科研院所待遇较低,大量人才都流向社会,毛二可所在的雷达研究所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窘境。他对此焦急万分。到1993年,全所仅留下4名青年教师,这4人在以后的3年内也先后离开了雷达所。眼睁睁看着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一一离开,毛二可伤心地说:“买了这么多仪器设备,将来给谁用啊!”当时正在读博士的龙腾,正是听了这些话,毕业时二话没说留在了学校,留在了雷达所。

龙腾留校后,生活条件很差,3个青年教师要挤住在一个12平方米的筒子间,每月工资只有600元。而当时龙腾在北京大公司里工作的硕士班同学,月工资可达到5000元以上。这样的生活条件要留住优秀的年轻人才确实很难。

为解决青年教师的生活困难,从来没有为了个人待遇向组织提要求的毛二可和其他老同志费尽了心血,多次找校领导和主管部门反映情况。终于在龙腾结婚时,给他申请了一个12平方米的筒子间。

为留住人才,毛二可不仅想方设法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还竭尽所能为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获奖人员名单,他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学生后面,甚至不署名;学校为院士专门提供了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他让给青年教师及博士生当工作室……

毛二可特别注重选拔培养基础好、事业心强的好苗子作为青年学科带头人。他经常说:“雷达技术研究所只有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青年学术骨干,才能使事业不断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一席之地。”

正是在他的带动和关心下,自主创新、勇于拼搏的雷达技术研究所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已初步形成,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青年骨干人才,这其中包括国家“863”专家、总装备部专业组专家、北京市五四奖章获得者、北京市优秀教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跨世纪优秀人才、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等。

醉心科研的“钉子精神”

毛二可平时不是一个健谈的人,但无论是谁,只要跟他说起雷达来,他常常会在兴趣盎然的讨论中忘却了吃饭的时间。

毛二可与雷达的不解之缘,最早可以追溯到1947年。那一年,正在重庆南开中学读高中的他参加了学校的无线电协会,自己动手装配出了一个电子管收音机。几年后,他考入北京工业学院电机系。1953年,他所在的班级改学雷达专业,于是他成了当时全国雷达专业的第一批大学生。从此,他的人生便紧紧与雷达联系在一起。

1958年,就在毛二可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学校决定筹建雷达实验室,重担落在了他和他的同事们身上。当时的经济条件极其困难,没有现成的仪器设备,他们就自己动手修理组装;没有实验台,他们就把床板支起来使用。

上世纪90年代初,雷达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当时军用雷达研究领域竞争激烈,加之国防科技投入有限,雷达所的传统研究领域和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另一方面,通讯技术迅猛发展,学电子的学生都热衷于学通讯,然后到大的通讯公司赚大钱,而不愿意学雷达。在这种大环境下,还要不要坚持以雷达为主的研究方向,研究所内部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毛二可、韩月秋等老同志力排众议,坚持研究所定位于雷达技术研究。毛二可说:“搞科研不能盲目跟风,我国的国防事业需要雷达技术,我们的研究专长在雷达技术,不能轻易改方向。”

毛二可醉心于科研工作,从年轻时起就爱动手实干,他的老师戚叔纬至今还记得他在实验室连续两天两夜做实验的小细节。在几十年从事雷达技术研究中,毛二可始终坚持到现场去检验科研成果,哪个外场试验困难最大,他就会出现在哪里。

微波辐射危害身体健康,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但为了完成一项试验,他将自己的身体完全暴露在辐射危害面前,曾数次被高压电击倒。为研制一种新体制测量雷达系统,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他往返奔波于北疆某试验基地和条件非常艰苦的海边靶场做试验,夏顶烈日、冬冒寒风。

60岁以前,毛二可一直保持着每周7个工作日,晚上加班加点,寒暑假、节假日不休息的作息习惯。

不怕冒险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科技不断发展的灵魂。在科研工作中,毛二可之所以能不断作出成绩,就在于他坚持从实践、从国防建设的急迫需求中,敏锐地找到创新点,坚持科研创新,不断学习研究新理论,并将之用来解决有关雷达的实际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为了满足国防建设中的急迫需求,毛二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我们不仅要搞雷达中的部件,而且要做雷达系统整机。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很多教师吓了一跳:一个仅有十几名研究人员,专业设置不齐全,甚至没有天线、微波、机械加工等实力的小研究所,要想构建雷达系统整机,岂不是异想天开?

毛二可仔细分析行业特点后指出,雷达所要搞雷达整机系统,一定要避免在传统、成熟的雷达体制上与雷达整机所竞争,而是要进行雷达系统的创新性研究,研制新体制雷达。这些新体制雷达不能是国外先进雷达的翻版,而是要从雷达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我军未来的作战需求出发,独立自主地提出全新的解决方案。以后的实践证明了毛二可的科学预见。

1992年,毛二可在一次会议上了解到,某基地急需一种可以安装在靶船、靶机以及地面靶标上,能快速测量导弹脱靶量的电子系统。毛二可敏锐地感觉到,这种系统有可能用新体制雷达来实现。

回到学校,毛二可立刻投入了忘我的工作。他综合多种雷达体制和处理方法,独立自主地提出了一种采用复杂天线和数据拟合处理的脱靶量测量系统,并很快获得基地的立项支持。项目研制过程中,毛二可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外场试验,历经8年终于完成了系统定型,取得了高精度的脱靶量测量效果。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雷达所人员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关于雷达所的运行模式曾经出现过一些争论。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高校基本都是一名教师带几个学生,雷达所为什么要搞这么大的团队?为什么雷达所的教师不可以按照美国高校的形式,按导师分散成多个团队?

在各种疑惑面前,毛二可再一次坚持了不盲从、不跟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精神。他始终坚持实行集中管理、集体领导的运行模式,全所课题、人员、项目、仪器设备统一管理、统一调度。这种大团队管理模式在研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某测量系统的研究中,由于项目难度太大,在进度方面有所滞后,前期投入经费已经用完,而后续经费遥遥无期的艰苦阶段,毛二可发挥大团队管理模式的优势,用以前科研经费结余的自有资金投入测量系统的研究,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参与研制测量系统的一名教师说:“如果不是在雷达所,如果不是有毛二可,这个项目早就垮了。”

现在,雷达所已有6名博导和40名教师及近300名研究生,形成了雷达所的科研创新梯队。这支创新团队目前已获得6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00多篇,为我国的科研事业作出了贡献。《中国教育报》

第三篇:甘愿做“最美教师”

甘愿做“最美教师”

河南省长葛市第一小学 闫淑姣

教师,这是个多么温馨的名字啊!古往今来,无数的哲人、诗人饱含深情地歌颂教师,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无私奉献的蜡烛,生活清贫但精神富有,工作平凡但事业崇高,因此,我想说:做教师,真好!最近,一个事例更能诠释这一点。

2012年5月8日,在电视新闻中获悉佳木斯十九中学张丽莉老师勇救学生的事迹令社区党员干部居民深受感动。一辆客车在等待师生上车时,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致使车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之下,教师张丽莉将学生推向一旁,自己却被碾到车下,导致双腿高位截瘫……

她在学生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柔弱身躯支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之歌。她践行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彰显了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这位年轻的女教师,用生命谱写着最伟大的爱的赞歌,她是当之无愧的“最美教师”。我也被这“最美教师”的义举所感动,发誓不仅要做教师,还要甘愿做“最美教师”。

“最美教师”,就是做一个充满爱心、时刻关心爱护学生的教师。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作为年轻教师的我,对自己的事业满腔热情,深深地爱着我的学生。对特殊的学生我奉献出更多的师爱。班上有一位叫许波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个体,是一只需要勇气、热切期待展翅高飞的小鸟。我暗下决心,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我要用我的师爱感染她,拥抱她,树立起她的自信,找回她的自我。不记得有多少次,在学习上,我耐心地辅导,帮助她克服一个又一个个难题;课堂上和她眼神与眼神的交流,抓住她心理的每一次颤动,鼓励、表扬她;不记得有多少回,在生活上,我主动接近她,关心她,慢慢的,她开朗了,进步了,灿烂的笑容又重新回到了她的脸上。师爱的巨大力量挽回了一个孩子失落的心,这种喜悦,只有为师者才能尝到。爱是阳光雨露,可以温暖一切;爱是无私奉献,可以忘却一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最美教师”,就是做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德高为师,学高为范”,这是教师职业鲜明的旗帜!新课改的浪潮把我们教师推向了历史的又一个巅峰。机遇在我们手中,挑战在我们面前,此时此刻,我们民族的教育事业不单单需要我们有满腔赤诚,一身正气,它还需要我们勇于开拓,大胆改革,学习不断,创新不停。

八年来,我与学生共同成长,将全部的热情倾注到学生身上,通过我的点拨激活他们每一个细胞,闪耀出无数的思维火花。课堂,就是我与学生交融的时刻。精心设计教学课程,以“语文课堂是学生的舞台”为契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来当演员,共同欢快活跃地演好这40分钟的戏。对素质差的演员,关键就是帮其树立信心,付出耐心,用最亲切、最真诚的语言鼓励他。“你真棒!”“看到你的进步,老师真为你高兴”!课堂上如此,作业更是如此。对于优秀的同学,首先保持原来一贯的“100分”和“优”,然后三笔勾出一个灿烂的笑脸,加上注释:“是你让我如此快乐,谢谢你!”对于不认真的同学,不批注,用温暖鼓励的话:“老师相信你会做的很好,加油!”或送给他一句名言:大意失荆州,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他们为我真诚的付出而感动,尽而努力地改变着。那么,就请用我们的心灵,感悟学生;用我们的真知,浇灌生命;用我们的热血,铸造未来。

“最美教师”,就是做一个坚忍不拔、严格要求自我的教师。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是教师教书的场所,同时也是育人的场所,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教师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言为人楷,行为示范,言传身教。教好书是育好人的前提。因此,我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参加各种学习活动,认真钻研教材,努力让学生喜欢上课,喜欢学习。另外,教师的言谈举止,个人修养也是学生模仿议论的话题。记得有一次,下课了,我在走廊上走着,看见地上有一片纸,于是弯腰把纸捡起来,当我抬头时发现同学们脸上的表情首先是惊讶,接着便是灿烂的笑容。我想,只要我们用“以学生为本,以师德为先,以能力为重,以终身学习为典范”来鞭策自己,教育的成功就在我们眼前。

当记者再次采访痊愈后的“最美教师”张丽莉时,问过她这样一句话:“回想这一切,你现在不后悔吗?”她微笑着、淡然地说:“我从不后悔!”是啊,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意味着无止境的付出和牺牲,意味着放弃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意味着蜡烛般的毁灭和粉笔般的磨损,意味着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些不平凡的事。但是,孩子那灿烂天真的笑脸是天底下最迷人的图画,教室里传出的琅琅读书声是世界上最美妙动听的音乐,为了挚爱的教育事业和全体学生,我们付出了全部心血,我们成了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因此,我想说:做教师,真好!做“最美教师”,更好!

第四篇:尽倾爱心育桃李,无怨无悔做人梯

尽倾爱心育桃李 无怨无悔做人梯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叫郝翠英,是马井镇大朱庄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时间的车轮飞速的旋转,蓦然回首,我在教育的沃土上已经辛勤地耕耘了30多个春秋。受父亲的影响,我自1983年参加教育工作时,就立志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因此,30多年以来,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勤勤恳恳工作,兢兢业业育人,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记得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创新的精神,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

前年我教过一个叫晁达的男生特别脏学习也特别差,一段时间的接触我知道他爸爸是个酒晕子,没有正当职业,妈妈是个憨子,生活不能自理,整天被关在家里,家里乱的不象家,除了住的那一间,另两间房顶漏着天。我跟他父亲见了几次面也谈了几次,卫生状况一点也没改观。一天我把我儿子上小学时穿的衣服给他拿来让他换上,看他实在太脏,又打了盆热水给他把头脸脖子洗干净,给他照照镜子小伙子挺精神的。然后给他父亲打电话说了一番,我又给他买了洗簌用品并对他说以后我负责他的个人卫生。从此之后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上干净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

为了做好本职工作,我放弃了所有的私心杂念,抛弃了家庭一切繁杂琐事,坚持早上班,晚下班,自觉遵守学校纪律。我有十多年的 严重胃病,2002年胃镜检查已达胃溃疡程度,并发多部位发炎,疼痛难忍,每堂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衣衫。但我一边服药,一边上课,硬是挺了过来。2005年秋季又犯了一次,也是如此,我没请一天假。平时药不离身,一副病兮兮的样子,被人戏为“病鸭子”。可每当来到学校,看到天真烂漫的孩子,备课,辅导,批改作业,疾病早已抛之天外。

对待差生,我始终记着一句话。每个差生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因此,对差生我不歧视,不嘲讽,总是利用休息的时间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辅导他们,使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提高。我班的王天乐,家里生活不好,人又老实,经常被同学欺负,成绩又差。对这样的学生我总是给以更多的关心,及时了解他的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同时多次找欺负他的同学谈话,及时表扬帮助他的学生,学生的心灵毕竟是天真纯洁的,渐渐欺负他的少了,帮助他的多了,他感到了家一般的温暖,他多次发自内心的对我说:老师,你就像我的妈妈,我会用努力学习来报答你的。

爱心是具体的,琐碎的,我每天总是早早起床,巡视教室,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同学们的衣服穿得是否合理。班中多是留守儿童,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学生吴紫瑄,爸妈都在淮北打工,奶奶充当临时监护人,她年龄小,在刚开学一周后的一个下雨天,她一不小心滑倒了,将左手手腕骨折断,当同学们向我报告后,我迅速跑到她跟前,看到她用右手将左手托着,脸色苍白,嘴唇发乌,大声的哭叫着,我没有多想,毫不犹豫抱起她,第一时间 送往医院。一路上,我一个劲的安慰她,没事的,别怕!并把她的左手尽量托着,尽量减少她的痛苦。医生接骨并找准位置接骨时,我紧紧抱住她不让她乱动,嘴里还一直说:一会儿就好了,听话好孩子。看她疼的额头上冷汗直冒,我心里真难受。我让她平躺在我的怀里,希望能让她减轻一些痛苦。在整个医治过程中,她紧紧的依偎着我,这时我感觉我们不是师生而是母女,直到把一切安排妥当把她交给她的家人我才安心离去。有些孩子由于基础太差,学习跟不上进度,我总是主动帮她们补课„„家长感激,学生感动,可我认为,作为教师,关心学生就应该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既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又要关心他们的健康,还要关心他们是否懂得怎样做人。这些看起来很平常,其实这正是一个教师爱心的具体表现。几十年来我就是这样播撒着爱的种子。

多年来,我就一直把养成教育作为班级管理的基础。第一、我利用班会,队会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他们了解懂得各项规范要求,为今后能遵规守纪奠定基础。第二、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我在班内利用国庆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植树节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教育;母亲节的时候,让孩子们给亲爱的妈妈送份节日礼物或帮妈妈做件好事,进行感恩教育„„。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教会孩子认识世界,明辨是非,学习怎样做人。第三;在教学的具体工作中,我一直注重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室南墙设立了一个“班级之星”专栏,凡是学生有 好的表现,就为她加一颗星星,一周一小评,“爱心”数量最多者为本周组长。一学期一大评,在每个学期结束时,总结一下本学期中获优胜次数最多者为该学期优胜,为该生颁发奖状,以表扬鼓励。正因为如此,孩子们有了明确的追求目标,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纪律增强了,学生懂得团结互助了,班风更好了,学风更浓了。孩子的教育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协作,可是,我每当与学生说到请家长时,他们就表现出一种畏惧和担心。究其原因,原来在孩子心目中,只有他们犯了错误时,老师才会请家长,每次请家长后就会被家长训斥,重者还要被打,所以孩子们很反感。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疑虑,我便试着改变策略,当孩子进步了,我电话通知家长;当孩子做了好人好事,成绩有了进步时,我把家长请来当面告知家长。我本着少惩罚、多肯定;少质问、多鼓励;少训斥、多交谈;少命令、多引发的谈话政策,进行入情、入理、入心的教育,让孩子不把学习当成负担,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家长和我一起分享孩子们成功的快乐。在抓好班级建设的同时,我更注重的是钻研业务。在教学中,我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精心处理好教学的每个环节,真正做到精益求精。我在课余时间总是不断地学习,在教育教学上,积极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指导学生。有风雨就有阳光,我的班级管理严谨,班风正,学风浓,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在多年的锤炼当中,我具备了过硬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学校勇挑重担的骨干教师。自己也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并多次在师德师风和考核中被评为“优秀”。我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文明班级”。现在每当有 人羡慕地对我说:“你真有办法,和学生的关系这么亲!”我总是笑着说:“我是用真心换来的啊!”是啊,班级管理工作虽然琐碎繁杂,千头万绪,但是教师只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无微不至的细心,足以融冰的爱心,那就一定能赢得孩子们那天真无邪的童心!

有人说,从来没有哪一个职业像老师一样付出如此之多。是啊,教师只求付出不求回报。可每到逢年过节收到那么多孩子的祝福,我就在心里说;“这就是最大的回报”。所以我会始终坚持用心去做,用爱心耕耘终生,无怨无悔。在座的各位都是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用自己的爱心来塑造美好的明天吧!

马井镇大朱庄小学

郝翠英

2014年11月18日

第五篇:甘为人梯 无私奉献

甘为人梯 无私奉献

商南县初级中学 孟超

近期我们学习了李保国教授的先进事迹。李保国,河北省武邑县人,中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引导人民发家致富,被村民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30年,可以让荒山变成良田;30年,可以让贫穷变得富裕;30年,可以让一个人变作一面旗帜。李保国,用他的30年,成就了一段秃山披绿,荒岗生金的传奇。

李保国30年如一日的扎根在太行山上最艰苦的农村,带领学生们在这里与村们同吃同住,改造荒山,实现绿水青山,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带领全村人民实现了集体致富。人生路上,我们需要这样的指路明灯,指引我们谱写完美的人生篇章。他是我们在工作中学习的楷模,学习他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学习他技术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作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的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份子,虽然我们不能像李保国教授用他的专业技能常年的扎根在第一线,但是我们也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认真教书育人,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李保国教授作为一名河北农业大学的教授,能够三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深入太行山区,为山区林业发展殚精竭虑,奉献毕生心血和汗水,最终积劳成疾,永远离我们而去。李教授虽然身体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用知识和技术毕生帮助山区人民致富的精神永不磨灭。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弘扬他的高尚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砥砺奋进。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扎根基层不怕吃苦奉献的精神风范。李保国教授生前长年累月,风雨无阻,奔走于太行山,播撒希望于田野。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干部,要学习他这种吃苦耐劳、刻苦奉献的精神品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务实实干、奋发作为的创业精神。李保国同志用科技的力量,带领基层干部群众共同把荒山秃岭丢进历史,把绿水青山留给未来;他用责任和担当,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奋斗,让贫穷困苦成为过去,让富裕文明变成现实。他这种务实实干、奋发作为的创业精神,在我们教育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心系群众、爱民亲民的大爱情怀。李保国教授之所以受到果农和各地干部群众的爱戴和信任,是因为他心系果农,热爱事业,用实际行动为果农的成长、事业的发展点滴付出。作为教师,我们要教好书育好人,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健康,用爱心感化学生。学习他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传播中华传统美德,淡薄物质财富,追求永远的精神财富。

下载甘愿做人梯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甘愿做人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甘为人梯 恪尽职守

    甘为人梯恪尽职守 ——任现职以来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盘县普古乡中心小学 袁玉才 我自1981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奔波于盘县最边远的教育、管理事业。在工作中我从各个方面严......

    优秀班主任申报材料——春风化雨甘奉献 诲人不倦做人梯

    秦皇岛市优秀班主任申报材料 春风化雨甘奉献诲人不倦做人梯 “爱之于教育,就如池塘之于水,没有水的池塘不能称为池塘,没有爱的教育同样不能称之为教育。"这句至理名言我一直视......

    乐做人梯通大厦 甘当绿叶托红花

    乐做人梯通大厦 甘当园丁育红花 ——倾听最美教师报告会心得 姜洪平在我心中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我一直以这个身份而自豪。听了2013年最美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我的心既有共鸣......

    甘愿解释及造句

    甘愿拼音【注音】: gan yuan甘愿解释【意思】:心甘情愿。甘愿造句1、我们看到他们为了多元化、开放与民主甘愿去冒生命危险。2、我们甘愿把个人生活、人际关系,没错,甚至可能还......

    甘为人梯,收获幸福

    甘为人梯,收获幸福 东关中学 李小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甘为人梯,收获幸福》。 几年前,我如愿以偿地踏上了三尺讲台,转眼间十个寒暑交替,身后只......

    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

    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 至今,我已在讲台上站了10多个年头。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为人师者的种种滋味尝......

    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

    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珠街镇中心学校倪先艳 十七大报告将教育工作作为民生的首要问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认......

    无私奉献,甘做人梯演讲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是县***的一名普通老师,在教师岗位上已经奋斗了18个春秋。我于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深深地体会到,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是无比光荣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