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让语文教学在探索中起步

时间:2019-05-15 15:0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校本教研,让语文教学在探索中起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校本教研,让语文教学在探索中起步》。

第一篇:校本教研,让语文教学在探索中起步

校本教研,让语文教学在探索中起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更深刻认识到深入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课改实验的主旋律,也是教学相长得以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只有搞好校本教研,不断探索语文教学新途径,才能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一 正确认识校本教研,是搞好教研活动的基础。

校本教研是教育科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育科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教育科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性。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虽然我们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了认真的解读,我们已初步了解它的特点及实施要领,这也为我们参与实验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但面对这次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在课改实施中,仍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困惑。

例如: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如何在语文课堂中组织有效的小组合组学习?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语文探究活动?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解决起来并不比教育观念的转变轻松多少。我们需要更实际、更具体的指导,需要教研工作的有效跟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全面提高老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搞好教研活动的基础。

二 确立研究课题,明确研究内容。校本教研解决的问题均发生在教师身边,遇到问题时,教师要敢于质疑,这就是课题。在工作中,每位教师参与教研组课题的制定,把自己关注到的问题在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把达成共识的问题确定为教研组课题。这种课题是自下而上形成的,制定课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分工合作,探讨交流的过程。语文课博大精深,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针对我们学生的特点:在新课改语文教学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放在第一位,在读写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好读书。我们把老师们平时读过的好书、好文章介绍给学生,读给学生听;鼓励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好文章推荐给大家,使学生之间进行同伴交流;定期开展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展示,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并及时根据书或文章内容进行思想教育,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如在教授《死海不死》时,一开篇就让学生思考:题目中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他们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兴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

再如:讲授《孔乙己》时,一开始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一下子难以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兴趣盎然地深究其名?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利导地让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激疑激趣的疑问,会诱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第二,引导学生探索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书。因为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语文课文已不再是灌输、训练的工具,而是学生以主动学习方式与对话、体验、探究的文化载体。阅读成了一种“聚会”,是作者被读者相约或召唤入场,读者与作者对话,理解课文,并以个性化方式去体验课文,去探究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如在教授《变色龙》一文时,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老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就

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地过程中,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很容易地就解决了。

第三,想方设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并教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运用。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出了一个号召“大家共享阅读的快乐”,只要每个学生手里有一本书,然后交换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就会扩大好几倍。有好书好的文章,同学们会争相传阅,或者由语文课代表读给大家听,或者把好的文章抄写在板报上„„我们的学生还有一个阅读资源库,老师把每次考试的优秀作文贮存在电脑里,并经常印发给学生阅读。读身边的文章,读自己的文章,学生们兴致更高。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阅读就是他们搜集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写读书笔记,可以进一步深化他们在阅读中的收获,有的同学写了一千多页的读书笔记。通过阅读与写笔记,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拓宽,其感受体验生活的敏感度也得以提高,为其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第四,阅读教学的成功尝试,使我们在写作指导上有章可循。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做到了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为此在教学每一课时,我们都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让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去挖掘文章的美,如语言美、结构美,主旨美等。对于那些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不仅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反复诵读,而且要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进行感情升华,同时让学生进行片断练习。

为了更好地突出读写结合,几乎每学一课,我们都会根据课文特点,设计一个片断练习。这样的读写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从总体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研究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正是大纲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小论文的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所引用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在文后注释;另外要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以此养成研究的习惯,培养研究的能力。

如在学完《孔乙己》之后,同学们就写出了《我说孔乙己》、《孔乙己之死》《孔乙己是个可笑又可悲的人》、《孔乙己是个可怜又可憎的人》、《走近孔乙己》等文章,学生们深入挖掘教材各抒己见,由表及里,全面深刻的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从而带动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三 让校本教研走向课堂,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

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教师真正作到精讲,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开花,也不能不动脑筋地把教参上的东西和盘端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常式上去生疑,也从特殊变式上去生疑,教会学生思。并通过与人交流激活思维,解开思维的死结迸发创造的火花,发展创新能力。其次,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教学目的改成学习目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目标。从授课上,应留给学生教学活动的空间、时间。如果可能的话,每篇课文都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话题可以是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是对课文的评述性问题等等。这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如:上完《愚公移山》后,我就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了一场愚公移山还是搬家好的辩论赛,同学们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饭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投诸渤海之尾的做法是利己不利人,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最后老师在肯定同学们的意见的同时结合文章的写作目的,引导学生形成共识:愚公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必过多强调愚公的做法,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到先秦时代去考虑。但在当今的经济社会,还需要开动脑筋,运用智慧,不光肯干,还要巧干。这样既达到了教学

目的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在教授《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就曾组织过一场鲁庄公真的‘鄙’吗?的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辨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这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平庸国君、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

在学习《孔乙己》《范进中举》这个比较单元时,我也采取了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不同意见的同学持之以据地分析,然后也从课本出发,点拨学生,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中,深入领会文章,从而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四 采用灵活的研究方法,讲求校本教研实效性。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研活动。

在实验的进程中,每一位一线教师都会不时面临一些具体的、特殊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教师个体的教育经验与教育环境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以个体自主活动的方式开展研究,自觉地针对面临的教学问题,进行教改实践尝试与理性反思。

实践证明,这种自主性研究,对教师教学智慧的不断生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⒈重视集体教研制度,构建同伴互助平台。

校本教研以校为本,教师互助是校本研究的标志与灵魂。进行集体备课,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同伴互助的有效途径。

在备课中,教师不同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方法在交流、讨论中会产生碰撞,促使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我们实行集体备课制,总体思路是“分组备课、集体评议、个人

修改、注重反思”16个字。在分组备课中我们采取说课、写课的方式。说课即说教材、说方法、说依据,以此训练老师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和用普通话教学的能力,达到独立钻研教材,用普通话授课的较高教学水平。写课,即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训练老师即席写教案的能力,要求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教案的内容体现知识的科学性,方法的实效性,设计的艺术性。在写课的同时要绘制教学所需的简笔画,板书设计,制作教具,课件。集体评议中,看备课时教师是否做到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否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科学的设计教学过程,如何让新理念、新精神逐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当中。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必须要有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和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都记录下来。在集体备课中,教师充分发扬了协作、互助的精神教学成绩突出的骨干教师能尽力帮助、指导新教师,使其能尽快适应新的要求,真正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达到了师师互动,共同提高的目的。

⒉倡导个性化教学,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课改实验应培养会思想、会创新的有个性的教师,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我们在抓好集体备课的同时,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课堂学习形式的多样性,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根据研究课题、所教学生及所喜欢的形式进行创新备课研究,以求达到有个性的特色教学。

⒊确立“校本教研日”,使校本教研制度化。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中间力量与基本组织。每月两次为语文“校本教研日”,教研活动中要求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学期末有总结。教研组每月开展一至二节的教学观摩研讨课,定时组织本组教师进行说课、评课、教学案例交流、下水文评比、撰写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等活动。要求每位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研活动,主动与同伴交流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我们的教师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研究”变为“主动研究”。

⒋教研活动形式多样性。校本教研的生命在课堂。我们对课堂教学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研究和探索。

除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外,我们还开展了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活动,把教师执教的课拍摄成录像,一是让该执教者观看,进行自我反思;二是让教研组的教师观看,认真探讨,学习优点,提倡个性;三是骨干教师带徒活动,骨干教师要上示范课;四是要求每一位教师每月写一个教学故事,并在周四教研日上讲述;五是同伴互助方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合作上课,也可以与不同年级的教师交换上课;六是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让家长也与新课程一起同行,使学校形成“课堂能搬出教室,家长能走进课堂”的景观。

⒌组织落实,制度保证。先后制定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听课评课制度、青年教师评定制、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学校对在教育教学中做出突出贡献和在教科研中勇于创新的教师给予奖励,鼓励教师向“科研型、学者型”转变。

五 取得的初步成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们在校本教研中有了初步的效果,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欲望增强,专业水平和专业意识得到提高,初步具备自我反思与交流协作能力。教师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研讨、听课、评课、上研讨课的一系列锻炼,初步学会了自我反思、同伴协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了反思,在教研活动中学会了交流,在交流学习中学会了接纳,在接纳感悟中学会了调整,在同伴互助中学会了成长。我校语文教师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获奖的有十几篇,多名语文教师在省市级学科评优活动中获奖,涌现出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

总之,校本教研使我校语文教学在探索中起步,回首过去,我们在校本教研上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展望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实践中教研,在教研中成长。

第二篇:在校本教研中成长

在校本教研中成长 作者:单位:郾城区龙城镇XXX

XX小学

在校本教研中成长

在区教育局、镇中心学校的支持下,我校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现在,“校本教研”已成为我校教师积极参与的活动,教师们都希望以“校本教研”活动为契机,研究并解决自己在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教师们都非常主动承担研究课,大胆实践,下面结合我校实际谈谈我们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我们对“校本教研”的理解。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它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教研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校本教研能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全体师生和学校共同发展。因此,学校认真制订了校本教研计划并组织实施。

教师们通过学习、实践、总结,深刻地理解了“校本教研”所包含的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即校本教研是为了解决学校存在的种种教学问题,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在学校中”,也就是说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的教师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三是“基于学校”,也就是各种培训、研究、设计的课程,都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挖掘学校所存在的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加充分地利用,让学校的生命力释放得更加彻底。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学实践,让教师全员参与,共同进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我们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做法。

(一)成立领导小组,完善管理机制

学校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抓教学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各教研组长为成员。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校本教研在校长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展活动。

(二)通过“走出去”和校内培训,促进教师成长。

1、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取经学习。安排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校本教研培训,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人人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通过组织教师走出去到校本教研成效较好的学校取经。多次派出骨干教师到外听课学习,回校之后让他们在各教研组传达,让全体教师共享他人的成功经验。学校专门拨出培训经费派教师参加区组织的各类培训,目前学校全部教师都参加了全员培训。

2、加强校内培训。每月组织一次全校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每2周组织一次业务学习。通过传达校本教研会议精神,组织学习校本教研有关理论,以及组织观看VCD等形式,提高教师对校本教研的理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教师深刻理解“校本教研”的含义,理解校本教研的理念,学习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为了确保教研组业务学习有充分的时间,开学第四周我们对课程总表进行调整,使每个教研组在每周保证有一个单位时间是全教研组教师集体备课、评课的时间。

(三)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校本教研活动。学校按学科分为6个教研组,即:中高年级语文、低年级语文、中高 年级数学、低年级数学、综合教研组(含英语、美术、体育、音乐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按“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教学实践——自我反思”的操作方式开展教研组教研活动。

1、提出问题。根据教研组教师的实际,选择想要解决且可能解决的问题,筛选出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本教研组的校本研究课题。

2、制定计划。对本组筛选出的课题,全体组员通过上网、查阅书报等搜集相关资料,组长推荐好文章等,每2周组织一次学习、交流,了解所研究的问题的关键,制定教研方案和措施。各教研组根据实际制订教研计划,并落实方案和措施。

3、组织教学实践。根据所选课题,各教研组开展“两课两反思”活动,通过2种形式加以实施。

方法一:同一教学内容由同一教师进行首次和第二次教学实践和反思。每个组分别安排2位教师进行教学实践(上研究课),在探索中保持同伴互助。主要包括如下环节:(1)集体备课,群策群力,增强团队精神。(2)教研组集中评课,发现问题,研究问题。(3)修改教案,调整教法。(4)再上课,做好资料的对比分析。(5)再评课。

通过组织教学实践,上课教师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组成员共同提高。

方法二:同一个教学内容,由2位教师分别进行首次和第二次教学实践和反思。

4、撰写教学心得,提高教研能力。写教学心得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我们要求教研组成员在教学后都要写校本教研中感触最深的一件事、一个教学片断、总结过程的得失,并上交学校。

(四)加强对校本教研工作的督导和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学校领导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及提高,对各组开展的教研活动进行监控,经常与教师一起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解决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面临的困惑和疑难,推动整个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发展。教导主任积极参与每个教研组的每一节研究课的听课、评课,并给予指导,最后根据评课的结果给予“优”、“良”、“合格”的评价。

(五)为教师搭建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

1、期中各教研组组织一次教师教研经验交流会,总结上半学期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的情况,教师间交流教研心得,教研组教研解决了哪些教学中的问题,并对下半学期教研组教研活动提出建议,完善措施。

2、期末学校组织一次教研组校本教研展示汇报会,促进不同教研组的教师相互交流、学习。今天的交流汇报会的“前身”就是我们的教研组教研展示汇报会,现已提升为区级的档次,还有专家、领导身临指导,一定会让我们有更大的进步。

3、鼓励支持教师把积累的经验写成论文或学术报告。

三、我们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进步

1、通过同伴互助,转变了教师观念。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提出教师上研究课不能孤军作战,教研组成员必须全员参与,加强同伴互助。如:中年级语文教研组准备上作文研究课——“编童话故事”。在上课前,教研组长组织教研组成员集体备课,一起想办法,出点子,设计教学方案,从一开始的备课环节就要求全员参与,通过教研组教师的互相支持、帮助,执教老师带着教研组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头 表达能力”去实践教研组的课题。教师压力小了,“上阵”也轻松了。在评课过程中,改“评人”为“评问题、评方法”。评这节课哪些方法运用恰当,提出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措施方法。备课、评课的方法改变,使教师观念也随之转变了,大家乐于上研究课,也积极参与听课和评课,教研活动结束后,无论是执教老师、还是听课、评课的老师,教学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2、通过两课两反思,提升了教师的能力。我们要求每位教研组成员围绕本教研组的课题,设计一节课,上一节,经过实践后,写一份首次教学反思,总结优点,发现不足,改进措施,再上第二次实践课,进行反思,教师们通过“两课两反思”,促进了教学能力的提高。

3、通过创新实践,提高了教研的效益。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围绕各教研组的问题,群策群力,出谋划策,想出了许多新的尝试,设计了一份份符合新课标理念又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方案,效果较好,大大地提高了教研的效益。数学应用题是高年级数学的一个教学重点,但是,学生总觉得乏味,兴趣不大,因此,高年级数学教研组选择了“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作为研究课题,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解决了应用题教学中的难点,效果显著。

经过一段时间的校本教研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校本教研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受益最大的是学生、进步最大的是教师,发展最快的是学校。”今后,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大胆实践探索,以创新求发展,以实践出实效。让校本教研在我校能绽放绚丽的花朵、并能结出累累的硕果。

第三篇:校本课程实施在探索中前行

校本课程实施在探索中前行

对校本课程的概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校本课程指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既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也包括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这些课程都需要按照学校自身的情况进行设计开发,实现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狭义的校本课程则专指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这种课程由学校教师自己开发,结合本校实际,开设形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随时调整,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对于多数学校来说,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均聚焦于狭义的校本课程。

新课程实施以来,各地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从数量上看,有些学校开发出了数百种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以课程超市的形式供学生选择;从开设形式上看,则主要采用走班制的模式,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进行必要调整后,打破行政班限制,重新编班,在新的教学班开设实施。

我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以来,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部分学校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数量不足,达不到实现课程超市的自由选课要求;二是部分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尚不具备实行走班制教学的硬件设施条件,在人员安排、教室配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具体困难;三是不少学校的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观念和课程能力等方面尚有较大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学习、培训和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形式和内容等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在课程开设的形式方面,某校提出了走班制教学、行政班教学、活动课程、兴趣小组、讲座形式等五种校本课程开设的模式。其中,行政班教学是走班制的一种变通,具体做法是:根据不同班级的文理科倾向、班主任所任学科、班级多数学生的学习程度等情况,由学校在已经开发出的校本课程中选择适合本班学生实际需要的课程,安排教师在原行政班开设;活动课程主要在科技创新、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通用技术等领域的校本课程中开设;兴趣小组则在传统的艺术、体育等领域校本课程中组织实施;讲座主要用于文明礼仪、学校传统教育等方面的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方面,该校强调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强调从学生的不同实际出发。学校开发的数学学科类校本课程,按照泰勒原理的四个步骤,课程目标的制订分为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和数学文化三个方面;课程内容的选择注意学生需求、教师特长,随时调整,灵活呈现;课程实施则采用了走班制、行政班、活动课程、兴趣小组、讲座等五种不同形式;课程评价注重过程,注重多元评价。

表面看来,上面的案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有一定差距,主要是走班制之外的其他几种开设模式对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有所削弱,对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有可能照顾不周。但是,这种从学校实际出发的力所能及的举措仍然是难能可贵的。首先,面对课程改革进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学校积极应对,努力解决,没有退避三舍,敷衍了事,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学校课程建设态度。其次,从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发,以生为本,以校为本,大胆探索,勇于尝试,体现了新课程教育理念。第三,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兴趣得到了激发,学校特色得以逐步确立,学校课程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案例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水平一定会不断发展和提高,与校本课程实施理想状态的距离会越来越近。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也不例外。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研究解决本校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应该是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正确方向。

编辑:谢颖丽

第四篇:语文让教学在多媒体中开花结果-

让语文教学在多媒体中开花结果

襄阳市襄城区杨威中学 朱献红

[内容提要]:语文学科是一门有多种美育综合的课,老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领悟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本文重点探讨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的结合,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更好的服务于语文教学:

一、多媒体构建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

二、多媒体创设优美的语言意境。

三、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

四、多媒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语文、多媒体、氛围、意境、兴趣、空间 引言:

随着多媒体教学在农村中学的普及,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已成了广大师生目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囿于与外界接触面的狭窄,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来服务于自己的教学,是一种好的方法。

一、多媒体构建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引领者。现代教育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老师转变观念,变过去的“老师为主”为现在的“学生为主”,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健康活泼的学习。多媒体就是这样一种工具,它通过图、文、声、像等多种渠道达到这种效果,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出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也是极为必要和重要的。

如在《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我为了调动学生对威尼斯这座城市的喜爱,对城市小艇作用的深刻认识,在导语中设计了威尼斯这座城市优美的图景,小艇在这座城市中来回的穿梭,让孩子们一下了就走进了课文,对这座城市有了很直观的认识,对小艇的作用有了很深刻的体会。就直奔课文主题,给了学生很丰富的想象,培养了学生爱美和欣赏美的情感。有的孩子随着画面啧啧称奇,惊叹不已。课堂的气氛很自然的被调动起来。这便是多媒体的巧妙应用,它带给孩子的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的一节优秀的课所能比拟的。

二、多媒体创设优美的语言意境

教师对课文中优美意境的体会要比学生早、深,教师就可以带着自己的感受创设意境让学生也能感受到课文中的深刻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例如:在讲授《非洲的色彩》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画面:优美的画面中显示着课文中最能体现意境的句子,让孩子通过图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这些能描写色彩的句子,图文并茂学生一下子便进入情境之中来引领学生步入文本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情境,激发情感,启迪思想,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步入文本境界,感悟课文内容,达到既定的学习要求。

通过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由选择诵读课文的有关段落,体会课文的感情。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重点的选择,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强化语言积淀的目的。

三、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

一位教育学家曾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力争每篇课文都能做课件,虽然增加了不少教学负担,但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积极响应,完全溶入到教学中,我也就很开心了,觉得我所花费的功夫都是值得的。而且能充分利用资源平台的使其发挥更大的优势。例如:我在讲授《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优势,从网上下载了一个Flash动画,让学生们看了以后,上讲台来续编故事假如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会怎么办?要求按照Flash动画的情景,恰当得穿插旁白。学生们的积极性像炸开了锅一样,既有利于了解课文内容,以便下一课时的开展;又锻炼了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课件的恰当使用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更好的理解了课文,知道在困难面前不能停止不前而应该积极动脑想办法。直接升华了文章的表达思想,不必老师的泛泛讲解。而当老师结合这一情景又让学生下来做着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的放在瓶子里的实验的时候,孩子的兴趣就更高了,知识性一下子就体现出来。学生自己通过课件的体会、实验的观察、课文的感悟,朗读层次一下子就提升了一个台阶。老师的范读又给孩子以引导,因此本篇课文就在这样的轻松的环境中结束了。孩子的语文素养也相应的提高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随着我们教学的开展,也在不断扩大。可见学生们对于语文这门学科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信也一定会学好这门课。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地整合,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四、多媒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培养学生适于网络交际的语言能力。

1)、活用“电脑”语言。

在以多媒体为手段形成了电子文本中,除文字之外,符号、声音及二维动画,都成了构成电子文本的“表情语言”。“有声语言”。尤其在电子邮件和“聊天室”中,人们适时采用创造出的“脸谱”语言,表情达意,眉目传情。这种“脸谱”简洁、含蓄、形象、幽默,给电子文本增添了无限情趣,并与文字语言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网上交际任务。

2)形成个性的语言风格。

二十一世纪是个性张扬的世纪。个性化的语言特征源于独立的人格特征和思维品质。因此,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有自己的主见与认识理解,有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不盲目服从,不轻信他人;要勇于向常规发出挑战,标新立异,不满足与己有的结论,善于并敢于怀疑权威的东西。要鼓励学生大胆使用些不很成熟但极富个性的哲理性语言、独特的句式、选用独创的词语等。

3)熟用交际语。

网上文章交际性强,培养学生肩“意识的运用交际性和论证性的常用熟语,显得也很重要。如要善于运用”我认为„„“、”我的做法是„„“、”我的观点是„„“、”我看„„“,”总之“等把握全文的篇章结构。

2、培养学生语文中的创新能力。

在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中,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江泽民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使命。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所有杰出人物的共同特征,也是国民素质的一个关键要素。随着国际间经济,科技,教育、军事及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将深入,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面对瞬息万变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创新“能力显得极为重要。因此,以创新为目标推进素质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1)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个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具备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获取知识进行整理,分析、综合、开拓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就必须煞费苦心的告诉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教会学生面对陌生领域去寻找答案的方法,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那个无边际无际的知识海洋。而现代教育基础就恰好具备了大容量存储教学信息的优势,他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的丰富的学习资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新离不开”想象力“。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科学巨匠爱因斯但也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着世界上的一切„„严格他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根本因素,可见,培养“创新”能力,十分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信息技术从多方面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首先,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传统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由被动变主动,由“接受”变“获取”。特别是通过交互式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又将影视艺术中时主跳跃,时间倒置,蒙太奇等手法运用于电子文本的合成中,这也非常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二十一世纪,写作将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为了使学生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弄潮儿,就必须培养学生应用电脑进行写作的各种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每学一篇课文结束后都有十分钟左右的学生进入资源库阅读的时间在这里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原有的知识储备和阅读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这些文章的选拔都是有一定的基础的,都经过老师的精挑细选,与所学例文类似的几篇经典文章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识字、认字,和扩大知识的存储量。使学生在一堂课的时间里超越传统的教学效果,达到跨越的目的。由于这种模式的习惯性养成现在班里很多的孩子多能在较短的时间里阅读八篇以上的文章,而且还能积累很多的好词佳句呢,这对孩子的写作也有着很重要的帮助。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不再以教师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事先的备课上,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划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困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以前学生提起写作头就很大,现在孩子可以主动的拿起笔来写下自己的心情、一天中的最大的收获与感受,而且每参加一项活动都主动带好笔记做好记录回来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定会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多媒体的互动性和流动性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强烈的变革需要,如何吸呐信息技术教育的优越性,采用何种教学手段作为观念的变革,如何充分利用网上的教育资源来加快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

语文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学科系统,开放性是保证它充满活力的源泉,而信息技术为语文教育的开放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只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深入的了解信息技术,我们才能知道那些东西可以使用,哪些该存放,哪些应毁灭。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第五篇: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新探索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新探索

陕西省吴堡县吴堡中学

孔德文

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国际化、现代化、社会化和信息化。这一发展趋势表明教育将面临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挑战和竞争。前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因此,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与模式,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自主活动和探索发现中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场教学设备上的革命已经在中国的教室里迅猛地展开了,而语文课更以其丰富的信息及文字书写量大且费时的特点,期待着多媒体的普及和有效利用。

计算机网络创设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是实现主体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想环境,是学生智力、能力、心理发展的一种理想环境。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而获得和提高的。

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学生的活动,确立科学、全面、具体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等特点,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目标进行资料查询、协作交流,模拟操作多媒体情景创设以及动态模拟展示等,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汇报过程中,完成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多向交流,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评价、反馈和指导,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视野和信息接收量,有利于信息加工,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运用和处理信息的现代化素质。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学校校园网的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以播音员朗读范文的动人声音,不但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更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网络情境的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当前最有影响的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之一D.H.Jonassen提出了一种用于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最新模型,它由问题、相关的实例或个案、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与协作工具、社会背景支持六部分组成。

我认为本模式应有以下表现形态: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以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也可用习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由电脑做出即时评价。

2、主题式阅读:主题式阅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在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

3、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4、情境写作:多媒体电脑为作文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情境呈现——讨论——交流——写作——评价”是常用的教学流程。

5、互动性写作:将“故事接龙”的样式放到网络上之后,其趣味性、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6、论辩性写作:将辩论赛移到网上以文字形式来进行,这种短小然而针锋相对的写作使思维不断碰撞,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7、一体化写作:即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主从网络上获取阅读材料,读后根据自己的选择和思索进行“吸收+创造”式的写作,使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共同提高。

8、听力训练:汉语亦应与外语一样进行听力训练。学生听取教师或同学或播放的有声资料,现场检测并由电脑做出即时评价。

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环节。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教师更多地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而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的主体,具

有充分的自主性。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1、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的能力

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及鉴别,对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利用的能力

计算机给阅读带来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方式的出现,网上连通就能实现文本节点的跳跃,向多重时空辐射和伸展,学生驾驭了超文本的写作,也就完成了“换笔”„(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形成网上获取知识、加工、反馈、整合的能力,具备了现代人应有的素质之一。

3、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使用网络语言交流的能力

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1)活用“电脑”语言

在以多媒体为手段形成的电子文本中,除文字之外,符号、声音及三维动画,都成了构成电子文本的“表情语言”、“有声语言”。尤其在电子邮件和“聊天室”中,人们适时采用创造出的“脸谱”语言,表情达意,眉目传情。这种“脸谱”简洁、含蓄、形象、幽默,给电子文本增添了无限情趣,并与文字语言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网上交际任务。

(2)形成个性的语言风格

个性化的语言特征源于独立的人格特征和思维品质。因此,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有自己的主见与认识理解,有自己的观点。要勇于向常规发出挑战,标新立异,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善于并敢于怀疑权威的东西。要鼓励学生大胆使用一些哲理性语言、独特的句式、选用独创的词语等。

(3)熟练使用交际语

网上文章交际性强,培养学生有意识的运用交际性和论证性的常用熟语,显得也很重要。如要善于运用“我认为……”、“我的做法是……”、“我的观点

是……”、“我看……”,“总之”等把握全文的篇章结构。

4、培养学生语文中的创新能力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使命。随着国际间经济、科技、教育、军事及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将深入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面对瞬息万变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创新”能力显得极为重要。

(1)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个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具备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获取知识进行整理、分析、综合、开拓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探究性学习”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提出来的。他认为学生应该像“小科学家”一样,以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就必须煞费苦心的告诉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教会学生面对陌生领域去寻找答案的方法。而现代教育基础就恰好具备了大容量存储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的丰富的学习资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探究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提高认知水平,更能激发其创新意识,发掘其创造的潜能。

(2)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新离不开“想象力”。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信息技术从多方面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首先,通过交互式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网络真正的力量在互动性,互动性创造了社区并且联合社区内的使用者,让人们对作品、主题、趋势和当中的想法产生兴趣。电脑网络交互式小说的兴起,大大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学生置身其中,可以充分驰骋自己的想象,随意改变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命运和结局。人机对话的互动性,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其次,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又将影视艺术中时空跳跃、时间倒置、蒙太奇等手法运用于电子文本的合成中,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总之,教师教育思想、教学手段的变化,必然导致教学模式的变化,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或采用单机教学,或采用多机教学,或多种教学手段同时使用,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对教材的挖掘,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引导学生自学,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和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信息技术课程和语文课程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陈至立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何克抗

《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

《新世纪语文教学与视角前瞻》姜广平

注:

通讯地址:陕西省吴堡县文化路4号 邮

编:718200 收 件 人:孔德文

下载校本教研,让语文教学在探索中起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校本教研,让语文教学在探索中起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本教研的探索与思考

    习酒镇中心小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场经验交流会xjzxxedu@163.com如何开展有效校本教研的思考与建议习酒镇中心小学钟明书尊敬的各位老师,上午好!我应活动组委会的委托,下面我就......

    初中语文校本教研探索与实践

    初中语文校本教研探索与实践安徽省颍上县八里河韩郢中学徐保峰摘要: 语文校本教研是实践语文新课程的需要,是调动语文教师的能动性,保证语文教学改革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因此......

    语文校本教研计划

    夹沟中心学校本部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一、指导思想 在上学期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抓制度落实,谋求方式创新,扎实有效地推动校本教研工作健康发展......

    语文校本教研心得体会

    语文校本教研心得体会 张秋菊 本学期的语文教研活动已经结束,通过一个学期的教研活动,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想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艺术美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艺术美 广汉市南兴镇三星学校向廷艳 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呈现以下的逻辑: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前提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生活 冠山联校庙沟小学白旭华 语文教学走进生活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生活的需要。学语文就是为了更好的运用语文,运用其为生活服务。俗话说:生活之中处......

    让个性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张扬

    让个性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张扬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是17世纪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它一语道出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社......

    我在校本教研中成长(共5篇)

    我在课程改革中成长 双明中心小学祝国新许小琴 新课程改革,犹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我县于2003年开始分年级进入新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