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籍架起我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迟丽珠
书籍架起我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清华实验学校 迟丽珠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书籍是架起我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有时候,她像一杯好茶,给人以沁人心脾的舒畅;有时候,她像一缕清风,给人以温柔的抚慰;有时候,她像一张精美的书签,给人以最深刻的历史记忆;有时候,她更像一座沟通的桥梁,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她就是书籍——人类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
书是贮存知识的宝库,通过书籍,我们可以穿越时空,尽情沐浴先贤智者思想的恩泽;我们可以遨游天下,悠然领略种种极致的风景。读经传以厚根底,阅史鉴以通事理,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群高尚的人对话,读书的好处显而易见,作为一名教师,读书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
2011年9月我的教师职业生涯正式开始了,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我来说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对于知识上的问题在我的努力下大部分可以解决,可是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与学生沟通却时刻困扰着我。最初的我凭借着自己年轻的外表让学生喜欢自己,与学生打成一片,像朋友一样,我以为这就是最好的沟通了,内心里还有一点点自满。可是,一学期后我发现不但学生的成绩惨不忍睹,他们对于我的态度也是毫不在乎,根本不把我当作老师。我渐渐的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努力回想着大学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可是那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传统教育理论似乎难以帮助我。这时,师父送给我一本《班主任兵法》,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便像在荒漠里遇到了绿洲,如饥似渴的阅读起来。
书中首先就给我们介绍了一个禅里面的经典公案《他不是我》,“他”指的是“他人”,而不是我,此话的意思是指他人的修业不能代替自己的修业,他人的体验代替不了自己的体验。所以说我们不是学生,学生也不是我们,学生永远不能了解教师们的真实的生活,教师也永远无法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师和学生永远是属于两大阵营。把学生看作是对手,其实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表现。所以教师一定要智慧的与学生相处。读到这里我似乎才认识到了问题所在,原来我从未真正的尊重过学生,又怎能让学生尊重我呢?
后来我一边研究书中所提到的理论,一边参考其案例,并根据自己的学生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然后加以运用。感受最深的便是“冷处理”这一篇。我没想到我的课代表竟然会在课堂上公然顶撞我,当时的我真是又气又委屈,课代表呀,我对你的关心可是最多的了,你怎能如此对待我呢?可是学生就是学生,当你触碰到了她最敏感的那根心弦时,老师仍然是学生的敌人,即使你是无意的。毕竟心中有“兵法”,我没有与她针锋相对,而是对这件事进行了“冷处理”。结果,几天后她主动找我承认了错误,不好意思的跟我道歉。我表面没说什么,内心里却是欣喜若狂,正是这本书才让我获得了这小小的成功呀!
在体验到了书籍带给我的甜头之后,我把自己更多的时间都用来阅读书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青年教师的建议》、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的《与青春同行》„„无不使我受益匪浅。从书中我得知教师应该用健康的、正确的思想教育学生,以自己高尚的灵魂和言行感染学生。能够尊重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而教师读书更深层次和更深远的意义则在于提升人生境界和加深对教育的理解。
毕淑敏曾说过,书不是胭脂,却会使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人千变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使教师充满生命的激情,能改变教师的人生。
沟通是从心灵开始的,当心连着心的时候,我们便拥有了无穷的力量,我们便能够信心百倍地迎接任何挑战,而书籍就是这沟通的桥梁,让我们在这座桥梁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教育这个神圣的事业中贡献我们的力量!
第二篇: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架起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做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
记得在我开始读小学的时候,经常在学校得到老师的关心,受到老师的赞扬,我感到特别开心。是他们让我的童年多了许多快乐,多了许多自信。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好喜欢老师,幻想着有一天我也能成为一名老师。当我幸运地走上了讲台,圆了我儿时的梦时,就立志做一个好老师,和我的那些老师一样,让我的学生也喜欢我,使我和学生之间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美好的回忆。我知道这并不容易。但是,这么多年来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始终尽自己的力量,用我的真心做了我自己喜欢做的事。
一、用心学习,满足学生的需求
我深深地知道,自己的那点文化知识根本就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他人的教学方法,苦练教学基本功,努力向着一个好教师的目标迈进。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更加重视学习。今年我的教学任务虽然重,但我的学习从来没有间断过。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当中,同事是我的老师,在办公室向同事请教和同事探讨教育经验。学习是我生活的需要,学习是我生存的需要。
二、用心研究,让学生乐于学习
2010—2011学年,我担任班主任。每天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让我疲于奔命。我时常在夜深人静时批阅试卷、钻研教材。我经常废寝忘食,投身教学改革,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曾经在小学教了各年级的我,虽然有一些教学经验,但我在备课的时候认真的研究手中的教材,努力寻找每节课的连接点,在课堂教学中寻找低年级知识的衔接,向上适当向高一年级小学知识延伸,结果真的很管用。学生学得愉快主动,我自己也教得很轻松。一学期结束,效果也不错,我开始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此时更激起我要要求自己,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经过我不断的钻研与努力,工夫不负有心人,学生成绩逐渐上升,学期考试也在全镇领先。更重要的是我的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上课积极投入学习的习惯,对学科学习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形成了自觉主动学习,而且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为下一年级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自己也在逐步向着一个“好教师”的目标迈进。学生说跟着我学习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家长说把孩子交给我放心。这是家长和学生对我的认可,我感到非常心慰。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研究中,我和同事共同研究,共同进步。在2010年,国家举办的远程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丰富了我的视野,开阔了我有眼界。通过学习,提高了我的教育信息技术的素养,提高了我的专业知识水平,使我的教育理念不断得到更新,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我要把这些感悟用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并不断的完善它合理地融入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三、用真心爱学生,我也得到了学生的爱
爱是一个人天性所需,爱也是教师的天职和美德,这是古今中外教育
家的共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爱孩子看作是教师最重要的品德,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在工作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播洒的一片爱心,是诱导和助长学生上进的阳光雨露。我从事教育事业走到今天,除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兢兢业业,除了各级领导的关心爱护,还有就是对学生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除了真心,还得讲究爱的艺术,要会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接受你的爱,将这份爱化作他们前进的动力。正是凭着这种爱,我当了这么多年的教师觉得越来越更爱教师这个职业了。
四、用真心对学生评价
我从来不单纯的依据学生的成绩来对学生作出评价。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是公平公证的正面进行评价。我经常跟他们说,我们现在学的小学语文和你一辈子将要学的东西相比确实太少了,但是,我们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一
种求真务实的作风,一种光明磊落的品质;培养自己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不计得失的精神;培养自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接受一些最基础的语文思想;培养自己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培养自己在充分自信的同时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别人;培养自己与同伴互助的习惯,与人合作的方法等等。平时注意观察、留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常和他们谈心,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诱导、多鼓励,帮助学生竖立自信心。
我知道,在家里孩子愿意看到父母的笑脸,同样,在学校学生也希望有一个快乐、充满活力的老师来陪伴自己学习和成长。所以,不管什么时候我始终保持用一个好的心态、一个快乐的笑脸去面对学生,感染学生。
我经常告诉学生,如果我伤害了你,那一定不是有意的,老师爱着你们每一个人。如果你有了委屈,千万不要憋在心里,你可以给我写纸条,也可以当面和我交流,我一定会让你满意。如果你不喜欢我,而我又不知道,那就糟了,因为你不喜欢我就会不喜欢我的课了。这样,我的孩子们很愿意和我交流,我也总是很真诚地给他们作出解释。
每到教师节,有很多的学生送我各种自己做的礼物,看着这些礼物,我有说不出的激动。可是,很快的我又陷入了沉思:我是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吗? 回想这么多年,我没有比我的同事们多做什么,只是在本能地的回报以前我的那些老师,继承他们的光辉事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对教师职业的爱,对学生的爱,也换来了学生对我们的爱。时代在变,我们的服务对象在变,学生对我们的要求也在变,做一个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将成为我一生奋斗的目标。
第三篇:架起家长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架起家长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黔西六中召开特色家长会,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成功的家长会有助于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建立一种“理解、信任、目标一致”的合作关系。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对家校双方都是有意义的。父母和教师一样是学生不可或缺的教育者。为了改变学生怕开家长会,家长怕见老师的尴尬局面,我们创新了家长会的召开方式。我们把家长会分为学生学情报告会和特色家长会活动两部分并有机结合起来。
第四篇: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曾经有位名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由此可见,沟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当代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十分丰富的。正确认识他们,理解他们,平等的对待他们,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会使教育收到预期的效果,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我从事班主任工作几年时间,在教育实践中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与学生交流,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氛围。而新课程理念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确立新型师生关系,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如何才能与学生架起沟通的桥梁呢?
一、用爱贯穿学生整个身心。
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首要条件就是给学生以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才能真正的了解学生,也才能爱学生所爱、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把学生的忧虑当自己的忧虑。一旦当学生感悟到老师真诚地热爱他时,就会激起他们心灵的火花,把教师当做最可信赖的人,并毫无保留地将心灵的大门向老师敞开,告诉你在他幼小的内心深处的秘密。
首先,教师热爱学生,关心是起点,也是沟通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不管是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都要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差生,更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当学生正待奋起的时候,你能送去的及时微笑;当他们置身迷途的时候,你能够及时给予指点;当他们失群、深感孤独的时候,你能及时给予关心,送去一份温暖;当学生犯了错误,感到内疚的时候,你能给以语重心长、慈母般的劝慰。如果抓住了这些有利的教学时机,只要几句话,几分钟就能产生巨大的心灵感应,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收到“心又灵犀一点通”的艺术效果。
微笑的教育往往比批评效果更好。微笑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脸上常常微笑,学生会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并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和赞美的话语,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让学生感到你的亲近,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其次,必须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其中,关键的工作是培养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睁大眼睛发现学生的每一处优点,缤纷给予及时而恰当的鼓励,正确对待处理学生的每一处错误,决不能“上纲上线”,态度生硬,而更应注意批评的技巧,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坚持对学生保持尊重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有礼貌地对待他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
另外,教师对学生的爱还应充分体现出严格要求。严格要求是较之慈祥、和蔼可亲、关心更为深刻的爱,它将为我们合格地、高质量地培养人才奠定基础。如果缺乏严格要求,学生就会像一株树苗生出杈枝,不会成材。当然一味的“严”,往往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我们应根据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心理特征及特殊的环境特点宽严并进,宽容待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创造条件与他们达到心理相容。
二、做学生最忠实的听众
倾听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法。倾听能够让对方倾诉自己的心声,能够把心里的郁闷、压力等不良情绪都发泄出来,从而心情舒畅、精神抖擞。在多年的工作中,每当有学生向我倾诉,我都要专心倾听。哪怕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最难调教的学生,在我耐心的倾听后,常常会被“软化”而变得通情达理。可见不管面对一个怎么冲动或愤怒的场面,只要你积极倾听,整个气氛便会缓和。愤怒和冲动的学生在自由地表达了自己受压抑的感情后,心理压力得到一定程度减轻,而且通过你的认真倾听,学生觉得自己的问题已经被老师重视和理解,精神上得到支持和鼓励。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这就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作具体的分析,掌握学生思想“疙瘩”的来龙去脉,有的放矢地进行疏导。所谓的心灵感化就是真心实意在进行生活上、学习上去关心学生,让他们觉得老师可敬、可信、可亲,愿意把心里话掏出来。同他们交谈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不仅是我教,更注重学生的感受,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有老师会听,有老师会理解。这样,在良好的心态下,在心灵的感化下,学生的成绩会平稳的走上去。
三、心灵的感化剂
所谓的心灵感剂就是真心实意在进行生活上、学习上去关心学生,让他们觉得老师可敬、可信、可亲,愿意把心里话掏出来。同他们交谈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不仅是我教,更注重学生的感受,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有老师会听,有老师会理解。这样,在良好的心态下,在心灵的感化下,学生的成绩会平稳的走上去。
当然,教师与学生在生活中的交往与接触远远不止这些。如果老师们真的放下了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待,那么我们的心与学生的心会贴得更近,我们的情感会得到更深入、更深刻的交流与沟通,我们与学生之间就不会有太深、太多的隔膜,我们就能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这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是大有好处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要俯下身看学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交流的方法很多,我们只有使用合理的沟通方法,与学生的沟通从外化转到内化,从单纯的说教转化为实践活动,让情感与认识相互作用,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教育教学艺术并不深奥莫测和虚无缥缈,而是实实在在的目标,一个有追求的教师完全可以从一般教学经验的“彼岸”,通过实践的积累、探索、创新,达到理想的教学艺术的“彼岸”,去攀摘更多的教育教学艺术之花。
第五篇:走进学生家庭架起沟通桥梁
走进学生家庭架起沟通桥梁
深入开“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
“课内比教学,全员参与,一个不少;课外访万家,全面覆盖,一户不漏”的横幅标语,在晚霞中随风摆动。学校的老师在“课内比教学”中忙完一天的工作后,三三两两迎着晚霞秋风又踏上了家访的路途,这样的场景,已成为了近期该校固定的“风景”。
自10月中旬,该活动开展以来,每逢周末、傍晚,该校领导、教师都纷纷走出校园,走进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在家表现、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等,听取家长对教育发展、学校办学、师德情况、班级管理、学科教学、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宣传解释。搭建教师了解学生、关爱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桥梁。让家长了解学校,理解教师。
据了解,学校共辖3个村,现在有中小学生200余人、教职工22名。在家访活动中,教师走访学生家庭180余户,教师上门走访的家访率达100%,教师家访参与率达100%,教师撰写家访手记100余篇,收到家长意见及访后情况反馈表150余份。
在“课外访万家”的活动中,学校通过老师与家长的细心沟通,赢得了家长们的信任,促进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达到了家校携手共育人的效果。走进学生家庭,架起沟通桥梁——学校“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正一步一步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