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都说没有做过班主任的老师是不完美的
都说没有做过班主任的老师是不完美的,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也很希望能当上班主任,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在班主任工作中得到锻炼,但也深知自己能力的不足,通过这次新教师培训,并听了常国义书记的《坚持育人为本,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报告,我对如何当好一名班主任,如何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也有了不少自己的认识。
第一,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进行积极恰当的价值引导,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感受自尊,树立信心,远比获得学科知识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宽容、善待每一个学生的“劣势”,珍惜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是班级小主人,是班级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保护学生的自尊,赏识孩子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关注学生点滴进步,让学生体会“我能行”。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教师就必须“蹲下身子”看待学生,由高高在上的“俯视”,变成对孩子们的“平视”,快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如果长期处在教师对他“低评价”的环境中,就会丧失自信。教师应当蹲下来欣赏学生,欣赏他的聪明、活泼,甚至欣赏他的顽皮,给他一种心理上的暗示———其实老师是很重视你的存在,更在乎你的心情与感受。学生得到这种“心理暗示”,精神势必为之一振!这样做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而且老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换,进入了学生的感情世界,师生之间建立了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关系。正如常言所讲: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十月寒。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就会由于得到赏识而产生,否则智慧的火花会随时熄灭。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信心激励、传情带意、情绪感染、夸奖评价等等都是要在“赏识”学生的前提下进行,才能取得实效。
第二,做好班级管理。怎样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永恒的话题。首先 创建良好的班风、学风,在班级管理中,必须注重班级建设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其次,创建具有“核心”地位的班级干部。最后,开展积极向上的班级活动。
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最后还要归结为一个“心”字。即对工作要热心,对学生要有爱心,发现问题要细心,处理问题要精心,思想工作要耐心,做事情要用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真心想做好,且用心去做,那么就能真正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第二篇: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完美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完美"
有时候,公司管理不规范、运作混乱自有好处,在特定的阶段里,只有残缺才是美。
作为个体的集合,组织就如一个大树林,不同的鸟儿聚在其中,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面对于此,有效管理决不是一个单纯过程,它应当具有针对性、包容性和灵活性,否则,管理就丧失了它的本质意义。
水至清则无鱼
有一个故事:在日本的一家动物园,有位饲养员特别爱干净,对动物也特别有爱心,每天都把小动物住的小屋打扫得干干净净。结果呢,那些小动物一点也不领他的情,在干净舒适的环境里,动物们开始慢慢萎靡不振了,有的厌食消瘦,有的生病拒食,有的甚至死了。原因是什么?后来,通过观察才发现,那些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有的喜欢闻到那混浊的骚气,有的看到自己的粪便反而感到安全等等。这个故事就说明了一个道理,有效的管理必须针对组织内个体的需求,包容个体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应对、多元管理。假如像故事中的饲养员那样,无视个体的差异,一味求看似完美的统一,这样的组织最终一定会因抹杀了个体的个性而导致组织的解体或僵死。
作为组织的一个类型,企业就其性质而言,一方面具有经济属性,唯求其利;另一方面有具有社会属性,即企业也是由具有不同性格、不同需求、不同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和习惯的,活生生的“人”组合在一起;不可否认,社会的混合性、庸俗性、复杂性同时被包容其中,构成了这个复杂的组织环境。可以想象,在这个环境里,祈求一个称心如意的状态,达到一个理想的完美境界,几乎是异想天开。仅举公司电话私用现象:70%的电话可能在被私人占用,你若想根除的话,可能你要被先根除。倒不如实实在在根据人们的习性和人的不同需求,因势利导,逐步改善,平和稳健,力求降低私用率罢了。
俗话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鱼缸里的水虽然清澈见底,但生长在其中的鱼长不大,活不长。江海的水虽然混浊,却能够容纳更多更大的鱼。从管理学的原理来看,组织的方方面面留有余地,互存不良,反而顺理成章,和谐有序。当你想水清一点,不妨浑一点;想图快一点,不如慢一点;想求好一点,不如差一点,这可能就是残缺美在管理实践中的表现吧。
管理的重心则在于培育企业的自我净化能力
但是否由于组织内个体的差异性、整体的不完美性客观存在,管理者追求改善的努力就会一无“适”处了呢?其实不然。管理的有效性恰恰体现在通过管理,使组织具备自我净化、自我改善的功能上。
记得上小学的时侯,每天都要经过一条小河。每到傍晚,那里的村民,不管男女老少都会聚在河边,洗刷物件。到了夏天的时候,河滨里更是热闹,洗的洗、刷的刷、游的游,把河里的水搞得一片欢腾。每当人们洗刷完毕离开河边之时,河里已是混浊一片了。可奇迹总是每天在发生。当你第二天清晨再经过那里的时候,你会惊喜地发现,河水依旧是那么的宁静和清澈!那时,幼小的我产生疑问:河里的水怎么会在清晨变得清澈、透明?后来,等自己大了,学到的知识多了,就自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河水是活的,具有多种微生物的自我净化能力。不能因为眼前一时的混浊,而把河废掉,或者去做一
些其他的无效之举。
假如把一个健康的企业组织比作这条河的话,我想,管理者的职责不在于花更多的精力清除不良因素,而是任其适当合理存在,管理的重心则在于培育企业的自我净化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首先应该承认并学会欣赏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差异性。企业的功能之一,就是包容员工多样化的差异性,并将其揉合成一种向心力。比如在能力差异上,能力强的员工恰恰在能力较弱的员工那里获得自信感,而能力差的员工又以能力强的员工为荣耀,并从中获得安全感。双方的差异性在日常工作中保持着一种彼此依赖和满足的关系。如果在一个公司全都是“武林高手”的话,那么,就可能出现相互抵销的消极现象。从管理实用的原理出发,不妨有意或者无意地制造差异性,让组织自然地进入一个有序磨合的状态。
其次,管理者还应学会巧妙利用组织成员彼此之间素质的落差性。很多管理者都希望组织内部的优秀分子、纯洁分子越多越好。“事实上,大概没有比会聚优秀人才于组织更可怕的事情。优秀人才的负面效果,往往使组织更加僵化,更倾向于争斗和本位主义。一般认为非优秀人才能起到中和作用。”这是日本经济学家屋太一先生在《组织的盛衰》中写到的一段话。
著名漫画家郑辛遥有一幅耐人寻味的漫画,题目上写道:“若能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你就是生活中的强者。”就公司内部来说,难免有素质不良人员,也会有难缠的人。如果把他们当成仓库里的烂苹果一样,挑出来,扔出去的话,一切都显得简单了。问题是,人的关系复杂性远远不能等同于挑出烂苹果来的那么简单,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倒不如换一种不扔的思维,发掘“绊脚石”成员的长处,从而使其变成“垫脚石”。
也要欣赏残缺的美妙
前面曾说过,管理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一门综合艺术。其实,再落后的人,也有被尊重的渴望,也有发挥自己潜能的意识。问题在于如何找到发现他、改变他的通道。有的时候,偶然调换了一下工作岗位,或是领导给与一次恰当的赞赏,无意之中就会把那个人身上内在深处的可贵要素释放出来,变成组织中的动力元素。柳传志在谈到处理不称职人的时候,不盲目学习西方的那种简单的辞退法,而是交给人事部门,寻求其他安排渠道。这样做,正是在承认人的差异性的基础上,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古训,并积极为其寻找和搭建发挥自我优势的平台。
管理者在认同差异的同时,也要欣赏残缺的美妙。没了月亮的阴晴圆缺,我们就不可能欣赏到那些感叹人生悲欢离合,聚散无常的或婉约、或豪放的诗句;而没了问题的存在,管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组织也只会如一潭止水,平淡无奇,我们今天也就无从去高谈阔论那些或让人激动、或使人懒
惰的管理案例了。
既然残缺是美,管理者就应学会利用其“美”。有时在组织内部故意制造一些摩擦,安插个别负面人物,目的是制造一些紧张,防止组织僵化;有的时候组织程序并不确定,然而在不确定的过程中反而容易出现生动创意和强劲动力,无怪乎创业期间的组织冲力最大,这就是残缺的互合作用。
从自然规律来看,不同的音符,才有乐章的美妙;不同的落差,才有起伏的壮观;不同的性格,才有生动的和谐;不同的所有,才有无尽的追求。
作为管理者不要被完美情结所困扰。完美是无止境的追求目标,一切都得从不完美开始,在不完美中进步。完美无极限,在你看来是完美的东西,换一个人、换一个时间,就是不完美了。奥林匹克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如果换成“最快、最高、最强”,也就失去人们为之拼搏奋斗的价值了。在管理上也是如此,过分追求完美就会陷入狭隘的陷阱。
在这点上,联想柳传志很有独到之处,他在回答凤凰电视台记者提问时说过:“在我们这种情况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时候,环境本身是很恶劣。我曾说,不在改革中犯错误,因为大环境是这样,我改造得了吗?改造不了。改造不了我们不要动大环境,我们改造小环境。小环境还改造不了我不动了。我不要冒死去为了改造环境去犯别的方面的问题。我宁可等着。”他告诉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应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容忍或宽容一些不完美现象的存在。
在管理实践中,常能听到员工抱怨公司管理不规范、运作混乱、组织架构不清晰,其实有的时侯,混乱自有混乱的好处,只要心里有章法。在特定的阶段里,只有残缺才是美,才是最合理的。难得糊涂比格外精明更重要。古人有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贤。
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完美,而是残缺中的和谐!
第三篇:没有德行的大学是不受人尊重的
徐显明:没有德性的大学是不受人尊重的
我认为对高校来说学术腐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或者说是最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建世界一流大学,或者是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在建成这样的大学之前我倒是有一个想法,我们要先办成最受人尊重的大学。当这个大学受到大家尊重的时候,有几“性”要表现出来:第一性就是大学的德性,这是大学受人尊重的重要因素之首,没有德性的大学是不受人尊重的。我现在越来越感受到,大学的德性是大学的生命;第二,当然大学还要有思想性,要做社会的灯塔;第三,大学还要有创新性,要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第四,大学还要有特色性,就是当它成为不可替代的学术共同体的时候才有存在的意义。这四性合起来才是受人尊重的大学,而这四性中德性是在第一位的。
德性如何表现?第一,先看大学对历史的责任感,应是这个民族的希望所在。第二,要看这个大学对待金钱的态度。第三,这个大学还应该能够学会收藏社会的良心。整个大学的德性决定了教师的德性。我有一个判断,大学者非大德之威,乃大师之威。什么人能成为大师呢?只有把大德和大学集于一身的人才能成为大师。所以在教师身上发生任何的学术腐败——学术腐败只是教师德性腐败的一个表现,还有其他表现——比如对待职场的态度,我历来反对我们的教师过度兼职,当他把学校的工作当做副业,而把其他的职业作为主业的时候,这也是教师德行的一种腐败。另外,教师应该对学生有大爱,无私之爱。还有,就是对待学术的态度,我们是绝不宽容学术腐败的,在学术上一旦出现腐败,那么这个大学探求真理的空间就已经丧失了。我想,作为大学校长,任何人都不会宽容这个学校中的学术腐败蔓延下去。现在中国高校正在制定相应的规则,教育部有一个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大学中也正在根据这个委员会的相关职能建立自己的学术评判机制,所以我的态度是,发现学术腐败就应该严惩。
第四篇:人生不完美是常态,请接纳它美文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道出了人生总是存在缺憾的道理。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不愿意被触碰的一面,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有时连我们自己都不想正视。于是,有人不惜代价、竭力伪装使自己看起来完美,以致活得很累。
其实,完美与不完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我们把生活中那些不如意看成是一种缺憾,放大生活中痛苦的时候,人生仿佛一片黑暗;而当我们能够接纳那些不完美,把生活中那些不如人意看成人生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我们的人生才叫完美。
人从出生到死亡,要经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没有找到喜欢的工作、难以遇到自己心仪的对象……这些都构成了我们眼中不完美的人生。我们怎样对待这段不完美的人生呢?
事实证明,抱怨、心灰意冷、麻木不仁都无济于事,唯有从心底从容地接纳,并努力使其趋近于心目中的完美才是出路。把不完美的人生当成人生的必修课程,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认真对待,努力地修满它,更要学得扎实彻底,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在人生短暂的岁月里,不完美的事情确实不少。有人会选择接纳不完美,奋力去拼搏,将不完美看成攀登高峰的阶梯,最后终得完美人生。而有人或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或精神萎靡,一蹶不振;更有甚者选择轻生,告别生命……这样的心态即使四肢发达、身强体壮,又怎么能叫完美呢?所以,在面对不完美时,我们唯一应做、能做而又必须做的就是:接纳它,并且塑造一颗坚强有力、纯洁不变的心,这样我们将收获一个完整、快乐的人生。
第五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读《用心做教师》有感
李晓静
每次改完试卷,总会听见老师们抱怨“我们班这次又有好几个不及格”“我们班那两个又考十几分”“这样的学生简直就把班级的分拖没了”……的确,在我们这样的学校,每个班级总会有几个所谓的“差生”,这些人年复一年的差,不见进步,教师对于这样的学生甚至也无从下手,久而久之,有些教师甚至也包括我自己,便会认为学生在入学之前或许学习能力就已经确定了。有些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能掌握每堂课的知识,而有那么极少数学生从起点便开始落后,然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对于这样的一些学生,教师很头疼,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个别辅导,或者在课堂上对他们特殊照顾,但这些行为似乎都起不到明显的效果。于是在一些名家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种说法时,我却不能苟同。如果这句话成立,何来所谓的差生。难道真的是老师不会教吗?可我相信每一位教师都对差生付出过汗水,都有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有所提高,只可惜最后收获都不大。所以,我打心里认为,真有教不会的学生。
我所带的班级,从一年级开始便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学生。他是班里个头最高的,他单纯善良。在我要留学生的时候,他会跑过来对我说:“老师,你能不能不留他,让他回家,我看到他很难过。”他就是这么一个男孩,但成绩却一直不尽人意,甚至比其他同学落后的非常多。他时常因为别人叫他“傻大个”而心情沮丧。可所有的孩子包括
我,都知道他的成绩差的让人无法理解。我时常觉得他的智力或许还停留在四、五岁的时候吧,或者他的思想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控制着,让我无法解释他的成绩为何如此这样。父母头疼,老师头疼。父母一字一字的教,老师一次一次的辅导,可他仍旧如此的不开窍。对于这样的后进生,会影响到班级的平均分,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也自私的认定,他已经成为一个教不好的学生了。对他的认定一直到我读了《用心做教师》这本书。原来,即使再差的学生都会有进步,只是这种进步小到会让教师们忽视。
所谓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并不是让一个只考十几分的学生一下子考到六七十分,或者更高的分数。这里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或许可以换成“没有不进步的学生”。让后进生变成优等生,这很难。但让一个考十几分的学生考到二十分,我想这会简单很多。是的,每个孩子对学习的接受力不同,教师不能拿同一张试卷,或同一分数来评价所有的学生。“恨铁不成钢”这是教师对差生普遍的心态,但教师们何不换位思考一下,铁就是铁,钢就是钢,何必勉强每一块铁都能打造成钢呢?如果这块铁能够从满布锈迹到光亮闪耀,即使不成钢,至少也是一块优秀的铁啊!
自此以后,我对他在学习上有了更加乐观的态度。只要他能多考一分,那都是他的进步。十几分对于别人来说或许太低了,但对他又是另一种界定。他没有因为成绩跟不上而失去快乐,他仍旧是单纯善良的孩子,并且可能一分一分的进步,这就是“能教好的学生”。
虽然这本书还没有看完,但我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收获。我相信并
且更加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