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改之我惑

时间:2019-05-15 16:0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课改之我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课改之我惑》。

第一篇:高中历史课改之我惑

高中历史课改之我惑

凤阳二中 刘学丽

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工作真的很重要也很神圣。身为高中历史教师,更觉责任重大,历史是一笔丰厚得不能再丰厚的遗产,任何人都不能对这笔遗产有丝毫的怠慢,历史赠与我们的是弥足珍贵的经验教训,作为后代的我们怎么有权利去拒绝、视而不见呢?一个无视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所以对于课改我是欢迎的,是满怀期待的,只要是对教学有益,任何尝试、任何改革都是必要的。课改改了几年了,也许是我对课改的精神领悟的不够彻底,课改实践进行的不够彻底,所以到现在我觉得我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我带的上一届学生都很喜欢我,都说我的课堂很丰富,学习历史很快乐,我确实为了贯彻课改精神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首先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每一节课的导入部分我都是煞费苦心,上网查资料,看手边的资料,要么是以一个小故事导入新课,要么是以一首歌曲导入,要么是让学生表演历史剧来导入等等,学生呢确实很感兴趣,听得很认真,气氛很活跃;在进行正文部分的时候,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或让学生讲述,或让学生辩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课下让学生根据课本相关知识排演历史剧,从剧本到道具到表演,全是学生自己准备,真的,不得不承认,我的学生很有才,一场表演下来,课堂上不时掌声雷动;此外,我还带学生观看历史电影,还搞历史竞赛;当然,我的课堂有“玩”,可是也不能光顾“玩”啊,最终还是要看考试成绩的,所以单元复习时我要求学生每个人准备一个笔记本,在记笔记之后,每个人都要写下自己复习遇到的问题,交上来后我一一作答;此外,历史离不开背诵,检查背诵是必不可少的。我做的这些努力应该很多了吧,感觉很累,可是也很快乐。教学工作看的是结果,平时再怎么上的好,最后还是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可是最后结果令我有点失望„„我的努力最终并没有换来相应的成果。

我的课改体验是不管结果如何,我的学生日后想起我来,会说我的高中生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历史课,让我忘不了的是历史老师,给我们紧张的高中生活里添一些快乐和笑声的是历史课,我想有这些也足够了。可是历史课仍要继续,我不知道我以后的历史课究竟要怎样上才算符合历史课改的精神,是要重视学生学习的感受?是要重视学生的成绩?还是二者都要重视?在仍以分数决定学生

是否能继续深造的今天,在高考成绩至关重要的今天,我不知道我的历史课改能走多远,谁能解我之惑?

沈为慧:我们不仅要具备上新课的能力,也要学会如何在复习课上,引导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王小锋:还是老一套,换汤不换药

梁伟:课堂形式太花哨,反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管怎么改,要看课堂教学质量有没有提高,教学效果怎么样。

张玉标:都说要课改 但考试的时候还是向我们要分数。难啊!怎么样才能两者兼顾啊?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思考。

章乃珍: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从2006年实行以来已经有四年了,已有两届新课改的学生毕业了。从我自己的从教经历来看,新课改是“形改神不改”。只要高考的形式、内容不改,我们的课堂作多少的改变无关紧要。就像作者所说,最后看的依然是高考分数。所以不论什么样教学形式,最后一定要达到高考的目标,这才是最起码的成功,否则课堂就成了走秀。当然如果老师们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好知识,能力那就更好了。所以我认为一堂好课首先是看它的实战性,其次再看形式,两者不能颠倒。这位老师的疑惑也是新课改中很多老师的疑惑吧,这也正是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反而是我们农村中学不管改不改,也没条件改,就照高考要求做,偶尔来点新花样却皆大欢喜……

陈传海: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原来的一言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每个老师都要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读了您的文章我受益匪浅。

第二篇:高中历史课改小结

一、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和要求:

新课程改革实验已全面开展,势在必行。通过系统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感受很深,收获也很大。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首先是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次是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想很好地实现这种转变,首先必须认真、仔细、准确地解读新课程标准;准确、透彻地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要求。因为这是实施历史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新课程教学。

二、当前的课改进展情况:

目前课改进展情况,还仍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教学方式没有发生转变,教师还仍然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组织教学,强调知识点的落实,强调学生记忆基础知识,仍然发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做,搞题海战术。这一切都是因为新的高考模式还没有出台,到底将来怎么考法,学校和老师心里没底。因此课改进展情况十分缓慢。但是,从当前国家以及实验省份教育主管部门的决心看,新课程改革必须开展下去,现在只是一些相关的高考政策、措施还没有出台。因此,我认为,我们还应该先入为主,否则我们将会陷入被动。“把握了契机,就把握了成功!”

三、关于如何实施新课程的认识:

我们通过认真阅读和分析新课程标准,理解和掌握了内容和要求,为了正确实施新课程教学,还必须首先深刻理解和掌握其精神实质:

一)正确把握新课标规定的学习版块,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

新课标规定高中历史必修分三个学习模块,四个学习主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共计25项学习内容。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习,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修分为六个学习模块(六个独立的学习主题),学习内容涉及:重大改革(9个)、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7个)、20世纪战争与和平(6个)、中外历史人物评论(6个)共30个学习内容、探索历史的奥秘(1个)、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个)。

二)历史课程标准从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这些理念和目标能不能实现,关键在课堂教学落实。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努力实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法的重大转变,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和推进历史课程。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教师要真正“教好”历史,就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

1、让学生学会创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越丰富、越灵活,学生的历史思维就越活跃,越有创造性。

2、让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将“过程和方法”作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从中学会学习。历史教师还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应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学生学会学习的显著特征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习。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更主要的是,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师生平等交流和探讨中得到发展。

学生学会生存

新课程的根本精神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人文主义”是最主要的价值追求。要求历史教师要树立明确的人文意识,让学生学会生存,具有正确的生存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三)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

1、由照本宣科的“领唱人”变为无所不知的“故事大王”。

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前提,新课程还要求教师的引导能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相联系,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课程要生动,从教材内容到教师上课,都要能吸引学生。历史本来就是无所不通的。作为历史教师,必须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知。历史教师必须精通本专业知识,并且兼容并蓄,博大精深。只有这样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神入”历史之中,以形象化的素材,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变的情感,合适恰当的形体动作,主动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的风姿面貌,准确具体地展现历史事件的绚丽画面:“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传人恰如其人”“叙事恰如其事”,使学生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通过历史教师角色扮演,形成鲜明清晰的历史表象,掌握准确的具体历史概念,形成相应的历史感。

2、由上帝化身的“传教士”变为引领学生品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大厨师”。

根据“内容标准”充分开发和利用好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全人类创造出来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园林里,去品尝、品评历史的精神大餐。由师道尊严的“师长”变为与学生平等的“谈话人”。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将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新的增长点”。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在学生心中的“警察”形象,把学生当成平等的“朋友”进行对话,精心营造民主和平等的新型角色关系。

四)更新教学原则、方式和方法更新教学原则.新课程要求应遵循以下原则:

(1)“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

(2)“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

(3)“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

(4)“让学生的双腿动起来”

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和方法

(1)“自学互论法”三个措施:

a:用问题引领学生自学。所拟问题的原则:一是要能包含教材的基本内容,二是要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b: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一是要列出教材的基本内容;二是要阐述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三是要对重点问题的说明;四是质疑。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把书读懂。

c: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自学互论”。并在互动过程中,建立激励机制,用“甲、乙、丙、丁”四个等次评估学生的讨论效果。

(2)情境模拟法

强调“身入其境”,才能明白历史为什么这么发展而不那么发展,历史人物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那么做。

(3)专题研究法:

实施这一方法的具体步骤:第一步:精选专题。要能涵养教材较多内容,且能引申、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步:“开放“史料。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史料,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应的史料,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消化研究。第三步:成果展示。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于班内“墙报”或“学习园地”,优秀的推荐公开发表。还有:(4)多方辩论法(5)参观日记法(6)调查报告法(7)历史小报法(8)教师互换法(9)自由讨论法。

第三篇:13xxx高中历史课改总结

2013xxx高中历史课改总结

一、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和要求: 新课程改革实验已全面开展,势在必行找范文就来。通过系统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感受很深,收获也很大。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首先是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次是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想很好地实现这种转变,首先必须认真、仔细、准确地解读新课程标准;准确、透彻地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要求。因为这是实施历史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

能更好地开展新课程教学。

二、当前的课改进展情况: 目前课改进展情况,还仍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教学方式没有发生转变,教师还仍然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组织教学,强调知识点的落实,强调学生记忆基础知识,仍然发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做,搞题海战术。这一切都是因为新的高考模式还没有出台,到底将来怎么考法,学校和老师心里没底。因此课改进展情况十分缓慢。但是,从当前国家以及实验省份教育主管部门的决心看,新课程改革必须开展下去,现在只是一些相关的高考政策、措施还没有出台。因此,我认为,我们还应该先入为主,否则我们将会陷入被动。“把握了契机,就把握了成功!”

三、关于如何实施新课程的认识: 我们通过认真阅读和分析新课程标准,理解和掌握了内容和要求,为了正确实施新课程教学,还必须首先深刻理解和掌握其精神实质: 一)正确把握新课标规定的学习版块,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新课标规定

高中历史必修分三个学习模块,四个学习主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共计25项学习内容。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习,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修分为六个学习模块(六个独立的学习主题),学习内容涉及:重大改革(9个)、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7个)、20世纪战争与和平(6个)、中外历史人物评论(6个)共30个学习内容、探索历史的奥秘(1个)、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个)。二)历史课程标准从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这些理念和目标能不能实现,关键在课堂教学落实。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努力实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法的重大转变,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和推进历史课程。历史新课标明

确提出,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教师要真正“教好”历史,就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

1、让学生学会创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越丰富、越灵活,学生的历史思维就越活跃,越有创造性。

2、让学生学会学习新课程将“过程和方法”作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从中学会学习。历史教师还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应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学生学会学习的显著特征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习。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更主要的是,应充分

尊重学生的个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师生平等交流和探讨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会生存 新课程的根本精神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人文主义”是最主要的价值追求。要求历史教师要树立明确的人文意识,让学生学会生存,具有正确的生存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三)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

1、由照本宣科的“领唱人”变为无所不知的“故事大王”。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前提,新课程还要求教师的引导能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相联系,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课程要生动,从教材内容到教师上课,都要能吸引学生。历史本来就是无所不通的。作为历史教师,必须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知。历史教师必须精通本专业知识,并且兼容并蓄,博大精深。只有这样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神

入”历史之中,以形象化的素材,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变的寻范文 上 情感,合适恰当的形体动作,主动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的风姿面貌,准确具体地展现历史事件的绚丽画面:“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传人恰如其人”“叙事恰如其事”,使学生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通过历史教师角色扮演,形成鲜明清晰的历史表象,掌握准确的具体历史概念,形成相应的历史感。

2、由上帝化身的“传教士”变为引领学生品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大厨师”。根据“内容标准”充分开发和利用好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全人类创造出来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园林里,去品尝、品评历史的精神大餐。由师道尊严的“师长”变为与学生平等的“谈话人”。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将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新的增长点”。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在学生心中的“警察”形象,把学生当成平等的“朋友”进行对话,精心营造民主和平等的新型角色关

系。四)更新教学原则、方式和方法更新教学原则.新课程要求应遵循以下原则:(1)“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2)“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3)“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4)“让学生的双腿动起来” 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和方法(1)“自学互论法”三个措施: a:用问题引领学生自学。所拟问题的原则:一是要能包含教材的基本内容,二是要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b: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一是要列出教材的基本内容;二是要阐述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三是要对重点问题的说明;四是质疑。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把书读懂。c: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自学互论”。并在互动过程中,建立激励机制,用“甲、乙、丙、丁”四个等次评估学生的讨论效果。(2)情境模拟法 强调“身入其境”,才能明白历史为什么这么发展而不那么发展,历史人物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那么做。(3)专题研究法: 实施这一方法的具体步骤:第一步:精选专题。要能

涵养教材较多内容,且能引申、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步:“开放“史料。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史料,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应的史料,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消化研究找范文就来。第三步:成果展示。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于班内“墙报”或“学习园地”,优秀的推荐公开发表。还有:(4)多方辩论法(5)参观日记法(6)调查报告法(7)历史小报法(8)教师互换法(9)自由讨论法。

四、以良好的心态应对: “用主动的心态去参与”,“用虚心的心态去准备”,“用自信的心态去投入”。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需要我们用行动去关注、关切、关爱学生,更需要我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激情,激发出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使命。

第四篇:高中历史课改培训反思

高中历史课改培训反思

在暑假的新课程培训中,我认真观看了网络视频,认真阅读了专家言论,认真揣摩了典型的教学案例,即将完成培训的当下,经过理性地思考,我认为要成功迎接新课改的挑战,我们要解决以下四个疑惑。

疑惑一:课程“改革”与教材“革命”的关系

通过新课程的培训,我认识到如果我们把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只是看成是一场教材“革命”,只是觉得新课改就是“新”在教材内容的更新和重排上,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除了教材,其他的诸如教法、学法的更新等教材内容以外的东西,我们一律避而不谈,采取鸵鸟战术,教学产生的结果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进入死胡同。

课改不仅仅是“换教材”,更换教材只是推进课改的一种手段,更换的目的是希望教师借此机会充分更新知识储备和教法学法,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以深化历史课堂变革。

我们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定势,不能以“教材”至上,还像过去那样大谈“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一味信服考试命题“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基于教材内容。新课改是一场深入的教育革命,所有新版本的教材都是围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制定的,历史课标是统帅各版本教材的“灵魂”,现在各地使用的教材既不是高考命题不可逾越的僵死范围,也不是学生掌握知识获取优良评价的不二法门,历史教材只是师生互动交流、教学相长的媒介而已。

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教材革命,我们的教学思想必须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依据历史课标对教材进行适度调整、重构,或删繁就简,或补充深化,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像过去那样带有强制性的让学生适应教材内容,而应该对教材进行符合时宜的整合,让整合后的教材内容适应鲜活灵动的学生个性。

疑惑二:如何在突出“主体”的同时又不忽视“主导”

有些老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把历史课上成了精彩的学生演讲课、表演课,抑或是感人肺腑的教师魅力展示课,更有甚者,有些老师把历史课上成了令人开怀的说书课。在我看来,这样的教学其真实的效果基本称不上恰如人意,因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在展现课外自我研究的成果,重播早已安排好的剧情,他们的历史观并没有与教师或其他同学发生“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碰撞、冲突,学生只是对自己已经很熟悉的知识又重温了一遍,这样的教学徒具华丽的外在形式而不能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学生“主体”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要占用大量时间。教师“主导”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适度、适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世界观,而不是课前编导、课上欣赏、课后点评。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应互为补充,互为融合,忽视哪一方面都是错误的。

疑惑三:如何合理运用“动态”媒体和“静态”板书

新教材配备了教学光盘,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图文和影像资料,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集体备课等方式,制作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带着 U 盘走进一个又一个教室进行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教学中,课堂的教学趣味性不断增长,容量大大提高,然而教学效果却难以做到同步大幅提升,原因就在于我们盲目求新,容易陷入以“动态”媒体全面取代“静态”板书的误区。

“动态”媒体与“静态”板书二者各有优势,不可偏废。虽然现代媒体板书在各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呈现特点”与“互动特点”两方面,传统的静态板书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它的“现场性”特点能够有效弥补现代媒体板书“预设性”过强的不足,而且还可以将知识重点进一步突出展示,陈列始终,让学生即使面对眼花缭乱的媒体展示,也不偏离教材重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动态”媒体不能取代传统的“静态”板书,它充当的是教学手段,是教材的注释与延伸,是对“静态”板书内容的诠释与补充。

疑惑四“专题”学习与“通史”体系如何合理融合在专题形式的历史教学当中,学生容易产生时空混乱的知识谬误,他们容易把古今中外历史人物、事件混为一谈。产生这种在以往通史形式的教学中显得不是那么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在教授新教材的过程中,陷入了“专题史”教学必然要摆脱以往“通史”体系羁绊的思想误区。新教材在结构编排上,运用中国史与世界史交叉叙述的方式,再现人类文明发展历程,通过东西方历史的比较,探究文明发展规律,以古鉴今,洋为中用。教材的主旨意图是明确的,编者动机是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讲授时便可以脱离通史体系。

原因之一在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撑专题学习。虽然高中教材相对于初中教材来说,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然而这并不等于学生的历史知识也是延续的。因为初中的历史课历来被学生认定为“副科”,学生不会投入100%的精力在历史学科上,这导致学生学到的历史知识成了系列“片断”,没能形成“通史”体系,而通史学习是专题史学习的基础,没有基础,侈谈“专题史”学习,无异于空中楼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可略加补充“通史”知识,强化知识链条。

原因之二是新版教材淡化了历史分期,没有明确提出古代、近代、现代的分期,“通史”体系所体现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新教材中却体现得并不明显,这不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对于教材的缺憾,教师应该及时调整,给学生交代清楚,鼓励学生从整体史观把握历史,在专题史中掌握事物发展的线性规律,在通史中把握事物发展的宏观背景,以便更全面、更深刻、更细致地解读历史。

总之,要解决这四个教学疑惑,成功迎接新课改的挑战,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就要树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思想,摒弃教材至上的观点,研读历史课程标准,综合考量各版本教材;要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正确的认识,从而真正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要树立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思想,将“静态”板书与“动态”媒体有机融合在一起;要树立“专题史”与“通史”互补思想,在“通史”平台上,建构“专题史”知识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解决困惑,走出误区,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变革,推动我们的历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第五篇:高中历史课改工作经验和反思

高中历史课改工作总结和反思

2005年秋,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走进课改。因为我们深知,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高中新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培养一代真正具有时代特点、现代意识的民族脊梁。因此,课改便成了国家意志的一种体现。

三年课改回头看,一路走来的南京高中历史改革,其中不乏坎坷与艰辛,困惑与矛盾,但由于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专家的专业引领,学者的指点迷津,还由于市教研室“基于问题解决,致力行动跟进”的总体方针策略的指引,依靠我们团队的集体力量,依靠我们历史同仁的大胆探索,我们终于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

为了谋求自我进步,也为了将南京高中历史课改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现藉全国课改协作体研讨会召开之际,我们做一总结和反思,以就教于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同仁!

一、锻造教师团队,提升课改的支撑力

三年前,当我们直面新课改时,深深感觉新课程改革的准备工作不足。一方面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政策、制度、资源等滞后,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由理解到接受再到转变,还有个相当长的过程,实施难度较大。

怎么办呢?千头万绪中,深感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教师。因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实践者,师资队伍是课改成败的关键。为了使队伍适应课改需要,我们把师资培训作为推进课改的一项重点工作,并超前谋划。

1.贯彻课改理念,掌握三维目标

推进课改,理念先行。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我们首先从自己开始,系统地全面地认真学习、反复研读与课改相关的论著、文件等,探究其理念与政策,使自己在思想上认识上真正理解并领悟课改的精神和实质,理解课程改革的深刻内涵和外延。然后,我们就始终不渝地坚持在各种教研活动中、各类培训班上,把课改的理念、精神和实质反复宣传,大力弘扬。并在教学实践中用“三维”目标衡量和检测执行的情况。发现偏差,立即纠正。

2.坚持“先培后上”原则,做到三个“确保”

课改三年来,市教育局师资处和教研室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每年组织各个学科、各个年级进行假期集中研训。历史学科积极响应,在培训的师资队伍、培训的内容形式、考勤、考绩等方面严把质量关。有关教师还被要求反复轮训。

与此同时,我们坚持三个“确保”,即确保培训人员的全员性;确保培训时间的连续性;确保培训内容的实效性。每年还组织南京市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和南京市农村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并选送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省教育厅和高校组织的培训,收到较好效果。

3.健全三大机制,建设三支队伍

健全以三个梯度(青优、学科带头人、名特教师),一个教研网络(以专兼职教研员、学科中心组成员、学科命题组成员为核心的学科骨干教师群体)为核心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以考核、评比、使用、管理为抓手,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以学科中心组成员专业成长为目的的组织机制。

建设一支有新课程理念,基于行动研究的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适应教研方式变化,立足学科,服务学校的区、县教研员专业引领队伍;建设一支关注课改、服务课改、研究课改的名特教师专家队伍。

4.坚持专业引领,实施三年培训

专业引领是有效推进课改发展的重要途径。一线教师新课程的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课改的成败优劣。因此,课改三年,专家讲座,名师引领,我们始终坚持不懈。其中,主要分为两类:

(1)省内外的专家级讲座。如历史课标组组长朱汉国;人教社陈其、李伟科、许斌、余桂元、芮信等;《历史教学》主编任世江,南京大学的高华、陈晓律;南师大的刘军、姚景祥等一批专家、学者、教授。他们就历史学科的课程观、教材观、新史学观、评价观,以及教材的知识概念重点、难点等若干问题进行讲解剖析,较好地弥补了中学教师知识老化、理论功底较弱的问题。他们不吝指教,如醍醐灌顶,令人豁然开朗,受到广大教师热烈欢迎,也保障了我市历史课改的顺利进行。

(2)本市的一批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名师引领。如朱绍坤、蒋孝天、马学松、卢新建、任家林、李华、胡玉娟、郭东辉、杜娟、陈红、唐云龙等老师,他们就“问题情境” 设计,如何操作三维目标,如何实现知识迁移,如何解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问题,如何解决学生思维训练与技能训练的关系等进行讲解。由于他们身临一线,并率先垂范,故讲座令人耳目一新。

由于课改培训,教师在课改中得到了各种锻炼机会,也获得了更多的教学观摩、参观考察、课程开发和交流分享的机会,丰富了自身的专业体验,提升了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一批青年教师和新课改同步成长,而且进步很快。

二、改革课堂教学,提升课改的实施力

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都是围绕课堂来实现的。课堂是课改的前沿阵地,也是三年历史课改重点、难点所在。因此,我们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教师:“三大力”、“三切实”

1.大力发扬教学的“三用”精神,切实做到转变角色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学习,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倡导教师教学中,要真正“用力、用脑、用爱”去组织教学。

2.大力坚持教学的“三性”原则,切实做到务实求真 教学原则的“三性”是指目标性、针对性、实效性。

“目标性”教学,是要求教师每节课必须组织学生学习并解读本课课标,江苏省教学要求;并要求师生明白本课要达成的具体目标。

“针对性”,是指为达成目标,教师以人教版为主,有效整合人民版等相关知识。做到“三不讲”:学生能自己掌握的知识不讲;学生根本无法接受的知识不讲;与“目标达成”无意义的话不讲。

“有效性”,是指改变学生学习过程,切实做到先学后教,不学不教,先练后讲,不做不讲,注意及时训练。切实围绕“务实求真”下功夫。

3.大力实施教学的“三新”要求,切实做到教学的灵活多样

针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大力实施“三新”要求,即新课件、新材料、新方法。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影像资料、实物模型、学生展示等,要切实做到“三化”,即灵活化、多样化、有效化。杜绝教师上课“五个一”形象,即仅用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本教参,一本老教案。

(二)学生:解决四大问题

1.学习的态度,即动力与责任心问题;

2.学习的过程,即先学、先练与教师教学和谐统一的问题; 3.学习的模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问题; 4.学习的效率,即知识迁移与知识应用的问题。

三、变革教研方式,提升课改的保障力

教研工作是引导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工作,也是课改的基本保证,教研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课改效果的优劣。因此,我们始终牢牢把握教研的质量,并力求变革教研的方式,以期达到预定效果。

(一)形式上

1.将集中研训与常规教研相结合

常规教研,始终坚持“务实求真,质量第一”的原则。在每个单周四上午,历史学科必定组织全市高中两至三个年级的教研活动。在确保教研质量的前提下,厉行考勤制度,除请假批准以外,实行“一个不能少”原则,否则予以事后查询,上网通报。2.将大市教研与区、县教研相结合

积极推行分层、分片、分区、分县的教研活动。大力支持区县教研员在每个双周举行不同层次的教研活动,发现优秀教师或好课,鼓励在全市展示。鼓励边远地区优秀教师借班上课,“送教进城”;也组织市区名特优教师“送教下乡”,相互学习,相互促进。3.将学校备课组、教研组的教研与校本培训相结合

通过对学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培训,先进教研组的评选,优秀教研组长的示范引领,加强各学校的校本教研。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大课堂教本等。4.将教师教学实践与专业成长相结合

鼓励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注意总结经验,善于写论文、立课题。

(二)内容上

1.加强各种课型的探究

(1)以新授课、常态课为特征的结构与模式研究

日常的新授课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也是最易“疲倦”、老套的课。通常,一个教师“磨上”一两节好课并不难,难在每天的教学中是否有新意、有创意,是否有超越自己的意识和勇气。我们大力鼓励教师创新,鼓励教师用心用脑去上课,而不是仅仅用身体去上课。要求教师每课有亮点,课课有进步。

(2)以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等为特征的典型示范

市教研室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的每两周一次的全市性观摩课,已深入人心,反响也较大,已成为我市历史教师教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舞台上,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在代表南京市参加省级和全国性赛课活动中,要么第一名,要么一等奖。

(3)以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二轮通史专题复习课等为特征的结构与模式研究

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组织各种类型的课型进行示范,提供各种课型模式给予参考,这是我们教研活动的一个宗旨。如高三年级总复习的模式已不能采取过去那种“一轮通史,二轮专题,三轮热点、重点,四轮查漏补缺”模式,而是经过反复研究,实行“一轮单元专题,二轮通史专题,三轮强化训练专题,四轮热点专题复习”的模式。尤其是二轮通史专题复习,我们进行较多典型示范,补上学生通史知识欠缺的问题,收到很好的效果。2.加强教学课件、案例的交流与研究

分区县,分层成立若干研究小组,组织收集编写教学课件,通过典型的课例,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课程和教材的整合问题,教材与学生学习实际有效结合的问题,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有效达成的规律、途径问题等。

3.加强对新材料的收集与研究

新课程要求创设新情景,必然要有大量的新材料做支撑,而新材料包括大量的文字材料、图片、影像资料、实物等,由于其内容浩繁,因此我们依靠团队力量,共同收集,共同分享。

4.加强对课题、教后记的思考与研究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能仅靠体力做支撑,更要靠智力的发展。课题研究是推进课改实验的有效途径之一。从课改开始,我们就要求每个老师必须进行课题研究,既要在省、市、区县科研课题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科研领域,增加科研项目,也要自立课题,申报市级以上重点课题。

及时总结,不断反思,也是提升教师课改水平的一个步骤。我们坚持要求教师每天课后写教后记,写教学实录。《问题与问题解决》就是教师实践基础上的一个片断。

(三)方法上

1.注重专业引领,提升教师新课程的专业素养(略)2.厉行点评制度,提升教师新课改的评课素养

毋庸讳言,教师的业务水平相差较大,相当一批教师即使认真听课也是听不出所以然的。而长期形成的公开课,公开场合点评教师,也都是讳言缺陷,大唱赞歌的,结果授课人飘飘然,听课人茫茫然。因此,课改以来,我们厉行点评制度,要求授课人先上课,再说课,然后名师点评。要求各位教师以此为案例,以批判性、建设性眼光,“毫不留情”地点评。既提高了听课者水平,也深化了公开课的内涵,还造就了一批闻名的“点评师”。

3.设置竞赛平台,提升教师参加新课改的活力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中学历史教坛,需要活力,需要引入竞争机制,设置各种竞赛项目,才能“搅动”教坛“一池春水”,激发教师的比拼意识、竞争意识,才能促进人才“又好又快”地成长。三年来,主要有

(1)荣誉性称号,如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区优秀青年教师,市区教学先进个人的评选等等。

(2)文字性竞赛,如市区新课程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市区优秀论文、课题评选。(3)上课评比,如市区新课程好课评比,说课竞赛等。(4)“擂台”课竞赛。以“同课异构”为特征,以同一版本教材,同一课题为主题,采取风格迥异的至少2人以上的方法进行竞赛。这种“擂台式”上课,既锻炼了授课者的能力,又激发了听课者的思维,深受欢迎。

(5)考查制度,每学期新课程集中研训时,为了检验培训效果,都要采取考试方法,以验其果。对于前20名的教师,给予大会表彰,并颁发证书、奖品。

4.开发课程资源,提升新课改的意义

课改前,一个优秀历史教师钻研历史教材可以将五本教材烂熟于心,甚至连标点符号、页码都了如指掌。因为一套教材,一本教参,便能连教十多年。而新课程强调的新材料、新情景,促使教师不得不开动脑筋,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好在历史课程资源极为丰富。如:

(1)教材资源。以课标,省《教学要求》为纲,以“人教版”为主,辅以“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教材、教参、教案。

(2)上网搜索。南京教师的电脑装备早已普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课程资源,已成为一般教师每天的必修课。

(3)图书馆资源。各种历史典籍,包括可做教学辅助资料的历史书籍、现代历史作品、教育类书籍等。

(4)开发课程资源。三年多来,我们广大教师做了许多尝试。如南师大附中历史组主 4 持编写的《为了明天,积极和平——12·13历史校本课程》系列专题已成为高中三个年级上学期的必修课。此外,他们还设置了“中日韩三国历史体验夏令营”,《以二战和抗日战争为背景》的诗歌朗诵与表演,对话“历史专家”的沙龙等系列活动。南京外国语学校历史组编写了《电影中的历史》、《楹联知识中的历史学问》等校本课程。金陵中学历史组编写了《古代文化史》、《新中国外交史》、《晚清人物谈》、《漫步石头城》等校本教材。南京十二中的《下关史话》,南京十三中《历史大课堂学本》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几乎每个学校都各自开设了历史校本课程,编写了校本教材。

四、强化课改的五个意识,提升课改的推动力

课改的理念和精神,我市高中教师已普遍受到洗礼。尤其在城区高中,已经深入人心。但要进一步深化课改,推动课改可持续发展,经过三年实践,我们认为仍要强化五个意识。

1.课改是教师的发展机遇意识

新课改由于是国家意志的表现,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政策法规,用行政的方法,都使广大教师进入了“熔炉”,新鲜感过后,特别是行政的效能“松弛”后,课改能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是否会“回潮”?这直接关系到课改能否继续,或向广度、深度发展的问题。我们认为,目前阶段一定要使广大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课改是挑战,更是机遇,是教育变革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思维与知识结构更新的需要,是社会(包括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难得的阶梯。只要将课改意识变成教师必需具备的意识,课改的可持续力,就会得到保证。

2.教师要有做“研究型人才”的意识

随着大批研究生进入中学师资队伍,也随着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队伍淘汰的步伐也在加快。课改中,要想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自身具有“造血功能”,也就是要做“研究型”的教师。

要做成功的“研究型”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研究意识,其次要有研究能力和方法,再其次要将研究的成果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不能为研究而研究。

要研究真的问题,更要解决真的问题。目前有不少教师专门“研究”网上的试卷、教案,然后下载,据为己有,这种“拿来主义”的照搬研究,非但不会有什么出息,更与课改无益,也是与课改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3.切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意识

新课改的落脚点,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因素,而历史思维又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综合。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获得,在于教师提供一个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深思,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反思,启迪他们的心灵,形成个人的见解。历史教学要使学生能用自己的理解分析历史情景或社会问题,产生历史的共感。

历史教师不仅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教什么”。现在一些教师仅围绕历史表面现象做文章,组织学生对话、讨论或活动,从感性的角度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似乎学生参与了教学,实际上学生的历史认识可能很浅薄,对学生的学习、性格的塑造无益。

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究、质疑、批判,冷静而又深刻地看待问题,从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教育。只有学生体验、重演、反思、解释与推理,历史知识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认识,然后才可能逐渐内化为指导他们自己未来人生活动的价值观、人生观。

4.应试教育中的质量意识

评价是课改的焦点,因为评价对课改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而在应试教育时代,学科的分数、等级,是莘莘学子的命根子,稍有闪失,整个社会、家庭、舆论 5 将成排山倒海之势一边倒,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试的质量就是课改的第一生命。

因此,我们从课改初期就紧紧把握评价与质量这个环节,针对江苏省的考试模式,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特点有:

(1)所教班级的目标性。目标就是航标,每个教师(包括学生)都要制定近、中、远期赶超的目标和计划、措施,并予以公布。

(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略)

(3)学生训练的系统性。实时训练、限时训练、探究训练,强化训练、周周练、月月清等等,系统训练,以务实求真的态度,讲究实效。与此同时,市教研室组织中心组、核心组成员,定期研究,系统编制符合课改理念的针对本市高中三个年级实际情况的教辅资料、参考资料,供师生选择使用。效果较好,影响较大。

5.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

由于江苏省高考方案的影响,也由于这几年南京市历史高考成绩的逐步提升,目前我市选考历史的考生人数较多,高中历史教师普遍很忙很累很苦。但即使这样,我们仍然坚持反思制度,并形成强烈的反思意识。如每节课后的课后记,阶段性学习与复习的总结(当然学校还要组织年级各种考核)。

我们大力鼓励教师动笔写作。中学教师由于工作的特性,往往“述而不作”,这样不利于课改向纵深发展。于是采取“逼”和“奖”的办法,引导教师写出了许多优秀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随笔。

五、解决五对矛盾,提升课改的成功力

反思三年课改,始终存在着许多矛盾。我们也正是在想方设法解决一个个矛盾中走过来的。但我们认为下列几对矛盾,是否有效解决,直接关系到课改能否成功。

1. 课改与应试的矛盾

课改的重要性、性质、意义,应该说,南京的历史教师耳熟能详。应试(尤其是高考)的重要性,也无需我在此赘述。尽管有很多领导、专家和学者反复论证,课改与应试是不矛盾的,是相互统一的,甚至是相互促进的,但只要深入基层了解到真实情况,我们只能说,矛盾多多,困惑多多。

例一,课改的理念强调“选择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任其学生任选版本、任选选修内容,无疑会导致灾难性后果。后来,学校基本统一教材,统一选修内容,但2008年高考试卷试题的难易度不统一(事实上也绝不可能统一),结果家长、学生意见很大。怎么办?

例二,“三维目标”,如何实现统一?如何考查?目前纸质考试很难真正考量学生的价值取向,其能力状况充其量也不过是文字分析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例三,新课程强调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导致目前的教学往往一味地“追新”,“求新”,强调大量地使用材料阅读,是不是淡化了原有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积累?要说考“能力”,这也是考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以至于有不少教师和学生质疑:你们是在考历史还是考语文?虽说文史不分家,但历史学科的独立性在哪里?这历史基础知识还要背、记吗?因为目前流行的试题,基本上与教材没有直接关系。不少人怀疑,语文、外语、政治学科的社会性可以这样做,历史学科也应该这样做吗?

2.教材的多版本矛盾

多样性也是课程设计的理念之一。这确实也是时代的需要。目前课改地区,全国有四套教材,幸亏江苏只用两种版本,即人教版和人民版。即使这样,也是矛盾重重。两个版本许多内容与结论或说法不一,或你有它无,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请问,师生该相信谁说的结论?试题怎么命?不论试题出在哪一版本,另一版本的师生皆有意见,造成人为不公,相 6 互指责。其结果是高考只能考其中相同的部分,而这样的内容少之又少。如何再考?结果两个版本上的材料和内容都不考,或考岳麓版、大象版,或考课程新资源,师生常常质疑,我们究竟要不要用人教版上课?

3.初中与高中历史学习衔接的矛盾

尽管这几年初中历史教育也在不断发展,特别历史中考的推行,历史考试从无到有,但远不能令人乐观。相当多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基层学校)缺乏专业或专职教师。即使中考,由于初中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弱化,分值也较低,学生也是临时突击,历史基础知识的储备严重不足,而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的体例结构新,知识容量大,内容要求高,专业性较艰深,在实际教学中又与课时数量矛盾。学生们需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很难适应高中正规教育;只能一再降低要求和难度,甚至一切规范和基础知识要重新开始,这种衔接情况的严重脱节,大大制约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4.通史与专题的矛盾 我们认为,目前这种模块专题的结构,是课标设计者与教材编写者的一种理想主义的做法。让一个连通史常识都不清楚的学生,开始就接受过去只有高三文科班“二轮”专题复习才接受的知识,无疑是新时期的“大跃进”。目前的高中历史教材,知识体系破碎,专业化和学术化增强,历史内容的跳跃、缺失和重复,屡见不鲜。历史有其自身的体系,目前断章取义的教学,本身违反了历史认识规律。结果,课堂上如不补充再补充,学生根本听不懂,如要补充,课时不够,如要给学生探究,学生没有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探究要么冷场,要么胡扯,学生困惑,教师痛苦。

5.城区与郊县、重点与普通学校之间的矛盾

学校之间差异很大,这是客观存在的。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课堂的内容和实施应该与经济社会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充分考虑地区、学校的差异性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多样性。这既客观上承认了差异的存在,又在客观上拉大了这种差异。但是,头顶一片蓝天,同样的课改理念,同样的高考试卷,又如何能几重标准呢?毋庸讳言,目前出现了城区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课改如火如荼,而郊县特别是农村高中课改,仿佛只是春风轻轻吹拂,课改与否变化并不大,如有人检查听课,自然要“做秀”一番,而平时上课则差别较大,我们认为这绝不是课改设计者的初衷。

课改三年,几多问题,又几多解决,几多困惑,又几多欣慰。我们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我们还将坚定地走出第二步和自信的第三步,因为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仍将继续努力。

2009 年1月

下载高中历史课改之我惑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课改之我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课改总结

    初中历史课改经验总结 刘爱军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是顺应创新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在哪些方面作了改革,课程改革对历史老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老师该......

    感悟历史课改

    感悟历史课改改革是永恒的主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进实验高中,进入了课堂实践。那么,高一历史课改的现状如何呢?下面就来说说课改中出现的不适应现象及以后要做的努力......

    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杨春艳 在历史教学的尝试与实践中,我切实感受到我们都在不由自主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教授到教练的角色转变;从讲堂到学堂的空间转变;从灌输到探究的教学方......

    历史课改计划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对课改工作的新要求,深化“345高效课堂”和“1248”优质策略的探究,以课堂改革为切入点,转变......

    历史课改反思

    历史课改反思 随着我校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新模式、新教材„„一切都是新的,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

    历史课改计划

    历史课改计划 第一协作区 荥阳一中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新课程理念,贯彻实施和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学期历史学科课改计划。......

    历史课改论文

    第1页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理念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荷花民族中学 王文军 第2页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摘要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尤其......

    历史课改总结

    历史课改总结 第一轮的课改已经结束,反思自己前一阶段的历史教学,学生上课情况以及同行们对历史课的意见和建议,现反思如下: 对于课改,我一直很迷惑,也很茫然,不知道历史课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