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时间:2019-05-15 16:0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如何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如何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第一篇:浅谈如何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浅谈如何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甘肃天水市麦积区新阳中学(741031)安平

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应体现生活化。如何体现生活化教学是生物教师思考的问题。“生活化教学是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科知识,充分挖掘其中的生活内涵,在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生活化教学”以生活为中心,以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为背景,实现教学。从新课程标准来讲,倡导“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现实生活有机融合起来。因此,在多年的教学中为了体现“生活化教学”,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生物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编—问—演—辩”。

一、编:编出自己的特长

所谓编,就是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编排一些与生物学有关小品,故事或游戏,模仿动、植物行为特征自己表演。在想象和设计中学生的情感内化了,运用这种教学手段授课,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积极性的同时,还培植和滋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问:问出自己的特色

一个富有个性的提问,可以引起全班同学广泛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因为生物界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只要勤动脑,勤观察,多思考,就能提出有趣的问题。这种方法能打破常规,不被动地接受老师强加给他的思路,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在这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体验生活;对于生活中的现象、问题,勤于思考、敢于交流、善于接纳,在问题的探讨解决中发展学习能力,提高科学素养。这不正是一直以来我们希望看到的吗?

三、演:演出自己的风格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后,教师可让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担任角色,并用适当的语言、动作进行表演,以表达某一动物、植物的行为特征,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孕育了学生的道德情感,这样才能使学生如临其境,达到知行统一,同时加深了理解。

四、辨: 就是教师设置一定的情境

生物教学面向生活,创设生活情景,才能使课堂充满现实感,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生活的气息。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让学生汲取更多的知识,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所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互相间提出问题进行辨析。并且把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分类,然后进行答辨,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同生活实际,道德行为准则联系起来,既锻炼了学生的辨驳能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

利用这种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学,使学生能够如临其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和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各种能力,真正作到了教之有方,学之有味。

第二篇: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反思

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整个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通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构建和谐课堂教学关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发挥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特色,努力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使生物学科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本人不懈的追求目标。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做好观察实验,加强直观教学,上出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学科特色是实现生物学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首要途径。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动学生,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搞好教材中所选编的每项观察和实验的教学。

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始终本着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中心思想,力求用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因学生的知识基础,探究能力是有差别的,故教学中倡导合作学习,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过程中,带动每一个个体共同成长。这样教学更加生动,教学生成的效果更佳。在引导学生自己在黑板做实验设计的过程,巩固了学生对实验设计原则和方法的理解、运用;实验数据处理学生领悟到实验数据分析的重要性、科学性和严谨性;同学实验报告的展示,旨在培养乐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勤于钻研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观察,全部学生都课前做了导学案,已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讨论,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问题,达到了课堂有效性,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通过这节课我的反思如下:

教学反思一:夯实基础,注重学科内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近几年来高考试题强调以能力立意、加强能力测试,但不是说我们可以忽视和放松基本知识的教学,恰恰相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是很难形成的。

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主体知识,注重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构建生物学知识的网络体系。在复习课中,不少教师喜欢用括号的形式把知识点的有关内容括起来,认为这就是知识网络,我认为那只是概括了一个知识点的内涵,是某个知识点或某方面知识的具体化而已。要把它扩展为一个知识网,应该是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量联系与此有关的知识点,并使它们有机地连成一体。例如光合作用是一个知识点,它的内涵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条件、场所、意义和过程、反应式等。把光合作用与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与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水分代谢及矿质代谢(从光合作用的原料、酶的组成、ATP的组成等方面看)等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才是一个知识网。这个网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与农业生产中作物增产、社会热点问题(如温室效应)等联系起来。

教学反思二:注重改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

1、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2、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对象分析。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③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④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

教学反思三:课中反思

1.注意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语言能力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能力,一个教师能否胜任教学工作主要决定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语言是教师搞好课堂教学的基本功之一。语言上注意音调,节奏。速度适中,节奏鲜明,语言抑扬顿挫,学生听起课来才会精神饱满,兴趣盎然,相反,音频一律高调会形成课堂噪音,使学生大脑受到抑制,或使学生烦噪不安;音频一律低调,会使学习空气沉闷,注意力分散。

2.应该多做练习,这样能迅速把握重点、难点和常考点。

3.每节课讲完后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相关重点知识背下来。

4.对平时不认真听讲、不做笔记本、不带课本的同学及时补救。可以让他们抄笔记或课本,或者背课本。

教学反思四: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连续几年的高考试题都十分强调考生的实验能力。有的题目是改正错误的实验步骤、有的是要求设计实验步骤、有的要求预测实验结果或分析实验现象等。这些题目从方案到结果的分析都是开放的,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真正是在考能力。它给我们一个导向: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肯定不行;照着教材的实验设计依样画葫芦做实验也不行。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真正弄懂实验原理,弄清实验中每一步设计的科学依据。要让学生掌握整个中学阶段生物学实验所涉及到的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如对比实验法、单因子实验法等。同时应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开放性的实验,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经常进行换位思考能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

理上的共鸣,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从而能扮演好“教”和“学”的双重角色,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第三篇:生物学课堂教学技能

生物学课堂教学技能

一、课堂教学导入技能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新的教学活动开始时,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一个恰当的导入,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等作用。

(一)课堂教学的导入原则

导入的原则:七个字“准、启、联、形、趣、巧、简”。

“准”:导入要紧扣教材,根据学习者的特征来构思导入。对与同一个教学内容,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导入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要遵循目的性和针对性原则,否则,导入的形式再新颖,导入的内容再充实都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切忌盲目的偏离教学内容的导入。

“启”:导入要具有启发性,要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以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联”:导入要有一定的关联性。导入内容既要与新知识紧密相连,又要与学习者原有知识联系。

“形”: 导入要体现直观性和形象性。直观事物往往给人很深刻的印象,而生物教学内容大多的具体而形象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思维而形成概念,从而理解原理。

“趣”:有趣的导入可以使教学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学习。

“巧”: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要求精辟、准确、朴实易懂,更要实事求是。

“简”:导入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导入不是教学的主体。如果导入过于繁冗,是不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

(二)导入的方法

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理念的革新,教学媒体的发展,导入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导入方法:

1、以旧拓新,承前启后

【案例】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可以这样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知道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以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那么,今天我们接着原有的知识一起深入的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

2、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案例】在学习“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时,可以这样导入:全球的环境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3、引用实例,贴近生活

【案例】大家都打过乙肝疫苗吧,大家知道打了乙肝疫苗就很不容易患乙肝,大家想没想过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打了疫苗以后就不容易患病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特异性免疫

4、设置疑问,层层递进

【案例】在讲解 “遗传的物质基础”时,可以这样设疑:“为什么父母和子女有相似之处?”“父母传给子女的是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呢”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疑问专心学习。

5、实验导入,印象深刻

【案例】在讲解物质出入细胞方式中“扩散现象”时,可以在课上做实验,准备两杯水,往其中一杯水中滴墨水,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特点。

6、情境导入,感情共鸣

【案例】在讲到 “食物链”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来导入新课,视频最好是鸟语花香,春色满园,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学生的思绪徜徉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中。然后教师质疑:“你知道吗?在这百花盛开的森林中存在着吃与被吃的现象„„”然后再一步步讲解事物链的相关内容。

7、矛盾导入,出奇制胜

【案例】在讲解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时,可以这样导入:“我们都知道人体有23对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而形成受精卵,发育成子代个体。如果精子和卵细胞染色体不变的话,子代个体的染色体数就是46对,这就与“每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相矛盾。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 “矛盾”。

8、故事诗词,引发兴趣 【案例】在讲到食物链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大家都听过这样的话“螳螂捕禅,黄雀在后”,那么,它反应什么样的生物学现象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提问技能

提问是一项古朴的教学方法。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精辟地表述了启发式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尽管人们很早就意识到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反复地实践着,然而真正善问的教师并不多。提问本身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只有那些掌握了这项技术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善问。

(一)提问失败的原因分析

仔细回想本人以前的教学、一些教师的公开课以及近一年来对课堂留意观察时发现,有的教师提问的无效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有的教师一节课提了68个问题之多,其中无效提问占了比较大比例。那么为什么这么多无效提问呢?究其原因,本人认为有以下一些情况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基因的表达过程是怎样的”、“科学家是如何来探究细胞膜的结构的呢?”等,学生对这些问题不知从何答起,这样的提问就成为无效的提问?

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在生物教师中较普遍存在,长期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没有新意,每节课、每章都是雷同的提问,“上节课学习那些内容?”、“这节课有那些主要内容”,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

(二)何为有效提问,设计有效提问应遵循那些基本原则

有效提问是指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思有所得并能为教学服务的提问。如何尽量防止无效提问,实现有效提问,追求高效提问呢?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要遵循的原则谈谈个人的看法。

1、目的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学生获得新知识而设计的,因此设计的任何一个提问都应有预期的目的,应抓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弄清针对哪些问题展开提问,这些提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有了明确的目的,在提问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脱离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启发性原则

课堂提问不是教师对学生学过的知识和授课内容的简单重复,它应该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教师善“启”,学生才能“发”。教师要利用提问来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应启而发,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所以应该设计问题时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注意启发性,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全体性原则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为主轴,承认个体差异”。因此我们要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设计提问的问题时,不单是对被提问的同学一个人的了解、检查和促进,应该让全体学生参与和思考,提问一个人或几个人,受益大多数人乃至全体学生,因此提问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把回答提问的机会留给每一个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生物学习过程,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的提问更具有效性。

4、适度性原则

虽然新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仍然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仍要把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基本技能的训练作为课堂提问的切入点。

5、灵活性原则

围绕教学中心、重点难点而精心设计几个提问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因而不排除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出现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一旦问题出现,这时就要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当场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有错误是正常情况,教师应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的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从而灵活地提出针对性强的新问题。所以我们在设计提问时也要注意提问的灵活性。

6、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问题原则

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提问就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而在现实中常听到有的老师感叹:课堂上提问时,学生积极回答的很少,要么就是四五个老面孔在举手,在发言,大部分同学都脸无表情,在静静地等候答案。因此有时候老师也就索性不提问题,有时候是自问自答,更多的时候把提问当作对付学生上课不认真听的专用武器,从而更导致了问题问下去,无人反应的尴尬局面,也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

三、课堂学习方法指导技能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生物学教学中,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科学高效的学习习惯。

(一)指导学生阅读自学的基本方法

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都要求学生进行阅读自学。阅读时要善于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之后要归纳知识要点,找出难点,提出感到疑惑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阅读自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维积极活跃,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

(二)从实验中认识问题的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是实验的重要目的。

(三)科学记忆法 生物概念和用语等记不住是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方法之一是采用先密后疏的方法,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因此,记忆就应先密后疏。方法之二是编制口诀。如:脊髓前角、后角的神经纤维类型经常搞错,编成一句话“前运动,后感觉”,学生一次记住,长时不忘。方法之三是比较分析。生物概念之间常有比较突出的联系,不是意义相近,就是意义相反。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排泄与排遗,囊胚与胚囊,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等等。在生物学习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搞清各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方法之四是联想记忆法,即把记忆材料与其相互联系的材料结合起来。例如: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密切相关的,以结构想功能,以功能推结构,这对提高记忆十分有益。方法之五是形象记忆法。如:D N A 的双螺旋结构像大雁塔内盘旋而上的楼梯,台阶相当于碱基对,扶手相当于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的长链。生动形象,便于记忆。根据大脑在接受外来信息时会发生信息间干扰的心理学知识,让学生在接受信息后及时休息,就会使信息在大脑中“凝固下来”。因此,要让学生把记忆难度大的知识,在临睡前去记忆,会提高记忆的效果。

(三)知识归纳法

生物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部联系,学生在学习一段知识之后,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构制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常见的归纳方法有:(1)图示法,一 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2)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3)列表法,适用于期中期末复习。学生掌握并实际应用这些方法,就可以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增强 学习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学法渗透教师应将学法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去准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法指导渗透到各环节中去,指导学生如何记笔记,怎样去观察对比,怎样利用所学规律,怎样抓住教学的重点,使学法指导成为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提出明确的学法要求,如:要求学生预习作业书面化,以便督促检查;每单元结束后,要求学生编写单元知识提纲等,经过训练,使外来要求逐渐被学生接受,并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

视频: 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

第四篇:让课堂教学生活化

让课堂教学生活化

洛龙中学

银令

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发展,以服务生活为目的,这是新目标的宗旨和特点。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是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它要有理论的引导,在实践中验证,它不同于机械化生产,故得失必然共存,喜悦与困惑相伴。

一、知识生活化

学习英语离不开社会生活情境,对于城市学生,我们可能选择购物、逛公园、开车等,而对农村学生就不这样选择。又如,过去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教学生浏览和建立网页技术、资源搜索、下载方法等,那么现在就必须教会学生“微博”技术,同时引导学生不要成为“微博控”。所以,将生活引入教学,赋予教材以广阔的现实背景,及时将社会信息 和学生日常生活信息加工成教学内容,丰富和补充现有教材以及课堂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被引发出来,从而实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科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统一。

二、情境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对儿童来说,经验比知识更有生命价值,经验总是先于知识、先于价值判断、先于分析思辩,却能促进知识的生成和教育的养成。基于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情景教学法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情境生活化关键是真实生活情境的模拟,如提供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DV技术展示、新闻视频、图片展示、角色扮演等等。这样,课堂由“死”的课堂转变成为“活”的课堂,由“静”的课堂转变成为“动”的课堂,由“教”的课堂转变成为“学”的课堂。当然,情境创设要注意自然而然,不要为了“贴标签”而“情境”,不要为了活跃氛围而“情境”,不要生搬硬套,不要延误教学时间,不要破坏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和整体性。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注意挖掘教材中与生活联系的内容,善于把“静态”的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衔接,着意架设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才能使知识变得生动、鲜活。

三、方式生活化

传统教学过程以传授间接知识经验为主,以灌输讲授为主,无形中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而新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求和主体建构,避免“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还处于知识的权威地位,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我们教师需要把主动权和时间交给学生,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过程就由传统的师生授受的传输教学向师生互动的探究教学转变,于是教师注重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原型作为探索实践活动的感性支撑,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的基本功能,是一个教育活动场所,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而不只是知识方面的发展。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把学生当成“人”——鲜活的生命个体,把自己看作与学生平等的一份子,共同走进课堂这一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育人。

第五篇: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精彩不精彩,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实际上,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课堂学习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活经历,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生活化教学是指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作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课堂教学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地超越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充分地挖掘生活中教学资源,并巧妙地与教材知识相融合,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使生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还会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重要价值,使学生们对生物学的学习状态从愿学到乐学、爱学、会学。

那么如何让生物课堂多联系生活,让教学生活化,焕发出学科的无穷魅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联系“生活情境”,诱导、启发、突破难点

生活经验的一大特点就是直观,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师运用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进行启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由此及彼通过联想和比较去理解和记忆知识。

例如学习“细胞呼吸”一节,在学习细胞呼吸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联想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要经常松土,防止土壤板结,促进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从而促进植物生长的生活情境促进学生的理解。

又如学习“植物激素”一节,在学习调节植物生长的激素的作用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农民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刚采摘的、尚未成熟的果实,可加速果实的成熟,马上就可投入市场以及北方农民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喷洒山楂树,一段时间后只要摇动树枝,便可使树上的山楂立刻脱落下来,大大降低了采摘成本的生产实例来突破教学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结构紧密相关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认知心理失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的。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生物学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以此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

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学习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时,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大家平时看到放在阳台上的植物的枝条生长出现怎样的现象呢?(向光性)台风过后,水稻、植株倒伏后,过一段时间后又出现怎样的现象,这又是为什么呢?(根向地性,茎背地性)要回答以上问题,必须学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再如在学习内环境稳态时,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参加过长跑的同学都知道,越跑到后面呼吸越急促,且越没有力量,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发烧时胃口不好,也没有力量,很不舒服?为什么尿毒症患者要定期到医院做血透?为什么阴天喝水后,经常小便,而夏天大量出汗后,小便少且会觉得口渴?

这些贴近生活的普遍现象,其实蕴涵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通过创设以上这些问题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巧用比喻,使抽象知识生动化

生物教学中,教师最大的困难是对一些抽象的理论和概念的教学。这些内容如果只凭教师反复讲述,教师说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头昏脑,索然无味,教学效果很差。几年来,面对这个教学难题,经过潜心研究,试用了比喻法教学,不仅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趣味化,起到了“一语道破天机”之神奇功效,而且还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细胞分化、干细胞、全能性”等一系列概念是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不能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来化抽象为具体,所以教师采用比喻法教学,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若将每个人看成细胞,“细胞分化”则可以比喻为社会分工,未分化的干细胞就是还没有社会分工的人。高中学生,现在还在学校学习,不知道自己将来从事哪方面的工作,从“细胞分化”角度看,应该是干细胞。从“细胞全能性”角度看,学生分化的潜能很大,将来不论从事哪方面的工作都有可能(可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告诉他们前途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可以看成是“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当某个学生将来考上某个大学某个专业后,可以看成是“专能干细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具体某个单位专门从事某一方面工作后,就意味着完成了“细胞分化”。

再如:在“染色质与染色体”关系的教学中,首先结合板图边讲边画,分别讲述了“染色质与染色体”的概念,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不同形态。这种采用板图来直观教学的方式,学生掌握起来还可以。但是若再来一个比喻法教学,可将“染色质与染色体”比喻为“水与冰,冷时为冰,热时为水”,学生的理解可更进一步。在教学中对“同源染色体”很多学生不理解它普遍存在于体细胞中。对此我做以下比喻:同源染色体是普遍存在于社会人群中的青年男女(有丝分裂),只有到了特殊的恋爱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联会)才会走到一起。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将所学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生产生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例如在学习酶的特性这一节内容后,问学生如何高效地使用加酶洗衣粉,使洗衣粉的去污能力最强?应该用温水来洗,去污能力更强,因为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在温水中催化活性最大。

又如在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教师提问:应该到哪里早锻炼比较好,树林里还是空旷地?应该到空旷地,因为在夜间植物不仅不能制造氧气,而且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使树林中氧气含量大幅度下降,此时在树林中锻炼对身体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如果家庭养花,晚上、白天分别应该怎么做,才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应该白天将植物搬到卧室中阳光照得到的地方,晚上搬到阳台上,因为植物白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使卧室中氧气含量较高,而晚上若将它放在卧室中,它将和我们一起竞争氧气,对人体健康不利。家中储存水果可装入塑料袋,并放入冰箱中,可延长保鲜时期,因为水果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由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不出,聚集在水果周围形成了一个高二氧化碳浓度环境,抑制了其呼吸作用,放入冰箱中通过低温降低酶的活性来抑制呼吸作用,从而减少水果中有机物的分解。

新课程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而生物学又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发展有着广泛而密切联系的学科。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大大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

下载浅谈如何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如何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 姓名:陆宁学校:利辛县第七中学 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教学质量是立足之本。那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每一位老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生物老师来说......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生活化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生活化 1、时代的要求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教育向生活回归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不断改革的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对21世纪人才提出......

    浅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浅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本身就体现着教学生活化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但目前一线教师仅仅停留于激趣设疑的肤浅层面,对新课程提倡的生活化教学的理解和实践还不够。为此,教师应发掘课堂教......

    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经过几年的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对生物学课堂教学工作从入门到现在对教学流程和教学环节都有了一个系统和认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为了让课......

    将系统科学运用于生物学课堂教学

    将系统科学运用于生物学课堂教学 王荐 (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 无锡 214002) 摘要 现代科学以系统科学为基础,生物学是现代科学的前沿学科,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系统科学的基本......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心得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仁 里集 镇 实 验 小 学 王杰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心得 仁里集镇实验小学王杰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

    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教学生活化”是一个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具体指教师将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