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将系统科学运用于生物学课堂教学
将系统科学运用于生物学课堂教学
王荐
(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 无锡 214002)
摘要 现代科学以系统科学为基础,生物学是现代科学的前沿学科,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反馈原理、有序原理和整体原理。本文对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系统科学的运用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
关键词 系统科学 生物学 课堂教学近代科学以经典力学为基础,现代科学则以系统科学为基础,生物学则是现代科学的宠儿,它的发展集中体现了系统科学在生物学技术领域中的成功应用。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也应体现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即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反馈原理指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有序原理是指任何系统只有开放、有涨落、远离平衡态,才可能走向有序。整体原理是指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遵循这三个原理,现代教学论归纳并提出教学的三个原则:明确意义、保持兴趣的原则;循序渐进、周期跃迁的原则;把握整体、发展能力的原则。作为生物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深刻领会系统科学指导下的三个教学原则,并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实践,不断探索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明确意义、保持兴趣的原则,这一原则与反馈原理是一致的。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要获得成功,师生都应当明确该学科的意义,通过教学不断增强教与学的兴趣。怎样才能使学生明确所学学科的意义,从而兴趣盎然地学习呢?这就必须运用反馈原理,通过对话,通过知识反馈和情感反馈,才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学生乐于学习。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应当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兴趣是产生动机的内部因素,学生对生物学发生了兴趣就会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向,这种意向使学生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情绪稳定,意志坚韧,有利于学习的成功,在成功的兴奋中再进一步激发新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首先,以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活生生的动植物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极大兴趣,教师应尽量将这些活体动植物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反复感知,抓住重点,掌握知识。另外,直观的模型、标本、挂图等教具也应尽量采用,为教学服务,避免一支粉笔讲到底。要充分利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长处,特别是网络和电脑多媒体技术,把栩栩如生的大自然引入课堂,引导学生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去探索生物世界中宏观的、微观的、缓慢的、瞬间的变化,从而揭开其中的奥秘。笔者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永远是第一位的,并且要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哀莫大于心死”,兴趣都没有了,还谈什么素质培养呢?此外,要用生物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的美好前景来感召学生,尤其是新闻媒体大量报导的与生物学有关的新闻,如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人类基因组计划、禽流感疫苗培养等,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源将成为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包括生物科技在内的高技术产业将成为第一支柱产业,所以必须学好生物学。
其次,教师要不断学习,自己开凿一眼喷涌不息的知识源泉,浇灌学生的知识心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知识要丰厚到教科书在他眼里如同识字课本一样浅显,他才能真正 1 驾驭课堂教学。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必须学识渊博,厚积而薄发,教学才会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常教常新。上课要做到开头新颖别致,有吸引力;中间起伏跌宕,有高潮;结尾回味无穷,有余韵。例如讲消化吸收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上海有一女职员,由于肠坏死,生命垂危,只能将胃以下小肠、大肠全部割光,以后她每天靠输全营养液正常生活,居然还怀孕,生产了一个正常女婴,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生产这种全营养液的厂家就是无锡的华瑞制药有限公司。这种全营养液包括了人体所必需的全部营养物质:水、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脂肪酸、维生素等,但没有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淀粉、脂肪等,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将鸡汤、鱼汤、蛋汤直接注入血液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的教学情境既奇特新颖,又切合教学主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得到激发,目的性更加明确。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不断挖掘生物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趣味,设置教学情境,让知识体系与学生认知体系之间产生不平衡,从而使学生对生物学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食物链和富集作用的时候,可以引用一则新闻:2005年苏南新大米上市,价格却反常的低于陈米,这与稻飞虱大爆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老百姓不买新米?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系统科学告诉我们,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必须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这样才能融洽师生感情,使教学进入良性循环。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注意选择教学方法
循序渐进、周期跃迁的原则指出,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要获得成功,教学过程必须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周期跃迁。有序才能使教学过程在结构上显得清晰明确,层次分明。比如在学习“生态系统功能”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组织学生自学:①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②主要功能是什么?③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为什么是主要功能?④能量流动的源是什么?⑤能量流动渠道是什么?⑥能量流动效率、特点分别是什么?⑦研究能量流动目的是什么?⑧物质循环为什么又叫地化循环?⑨物质循环特点是什么?⑩碳元素如何循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关系是什么?有序原理在强调有序性的同时,也强调波动性,两者结合就使课堂教学活动高低起伏、节奏鲜明,行中有止,自然流畅。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有涨有落,通过设置一些适当的矛盾冲突,增加教学的活力。比如在学习有丝分裂时,通过多媒体或挂图,逐步展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图像,引导学生自学归纳总结各时期特点:(间期)制造核酸蛋白质,(前期)膜仁消失体丝现,(中期)点排中央锤明显,(后期)单体分开拉二极,(末期)膜仁重现体丝隐。然后打乱次序随机展示分裂各时期图像,请学生分辨并说出特点,最后指导学生逐幅分析计算每幅图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及DNA数量,在此基础上,绝大多数学生能自己画出DNA及染色体变化曲线图,使感性的有丝分裂的知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接下来的有丝分裂意义的学习变得水到渠成。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张有弛,学练相辅,自己建构知识,所以印象极深,不易遗忘。有序原理要求教学方法的选用要因地制宜,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采用操作实习法;而在传授理论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时,则采用讲授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方面,可用问题探索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课堂上教师设计 2 好学习任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围绕如何解决这些任务去掌握各个知识要点,师生互动使教学过程真正实现有序与波动的结合。比如学习了恩吉尔曼的光合作用实验后,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设计实验来证明叶绿素吸收光谱是红橙光和蓝紫光,学生往往能够触类旁通,设计用三棱镜将光折射于水绵,好氧性细菌会聚集于红橙光和蓝紫光照射的水绵区域。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思想、方法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把生物学教学内容转换成更加贴近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专注的去思维,进而达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促使他们高效率地获取新知识。学完细胞一章后,可引导学生归纳问题:细胞中有哪些单层膜结构、双层膜结构、非膜结构,哪些结构有遗传物质;学完代谢一章后归纳:细胞中哪些结构能生成水,哪些结构能生成ATP;学完遗传一章后归纳:细胞中哪些结构能发生碱基配对。通过这些过程,学生逐渐加深了对细胞的认识,知识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实现了周期跃迁。
三、注意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把握整体、发展能力的原则是指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要获得成功,师生都必须重视掌握学科结构,发展各种能力,学会迁移。系统论的创立者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正是不满意孤立、分离、机械的研究方法,提出生物学中的有机论概念,强调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察。他认为生物学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等结构层次;理解各个层次的结构特点,及层次之间的相容关系。比如在总复习阶段,可以引导学生对染色体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出以下图解:
图1 通过这张图解,学生了解了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建立了完整的有关染色体的知识体系。孔子强调:由博返约,一以贯之,就是强调整体和统一。在复习生物育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各种育种的方法和优缺点列表比较,提高综合应用遗传学知识的能力,深刻理解生物育种的统一性在于改变遗传物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题目千变万化,尤其是基因互作题,在9:3:3:1的基础上,有多种后代分离比,如12:3:1,9:3:4,9:7,15:1,9:6:1,13:3。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都可以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迁移而来,因此要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在复习测定细菌数目的红细胞法时,引导学生分析取样调查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法和它的模拟法所运用的数学思想:通过比例从局部推算全体。再以染色体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本相关插图进行层次排列,理解各层次的递进关系,树立整体概念,加深对生命活动整体性的认识。
图2 生物学教学对象是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他们既是学习的主人,也是处于认知能力发展中的群体,教师必须遵从他们的认知规律,有创造性地运用系统科学原理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使课堂成为一个开放有序的系统,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发表于《生物教学与实验》2008年5期
第二篇:生物学课堂教学技能
生物学课堂教学技能
一、课堂教学导入技能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新的教学活动开始时,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一个恰当的导入,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等作用。
(一)课堂教学的导入原则
导入的原则:七个字“准、启、联、形、趣、巧、简”。
“准”:导入要紧扣教材,根据学习者的特征来构思导入。对与同一个教学内容,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导入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要遵循目的性和针对性原则,否则,导入的形式再新颖,导入的内容再充实都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切忌盲目的偏离教学内容的导入。
“启”:导入要具有启发性,要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以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联”:导入要有一定的关联性。导入内容既要与新知识紧密相连,又要与学习者原有知识联系。
“形”: 导入要体现直观性和形象性。直观事物往往给人很深刻的印象,而生物教学内容大多的具体而形象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思维而形成概念,从而理解原理。
“趣”:有趣的导入可以使教学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学习。
“巧”: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要求精辟、准确、朴实易懂,更要实事求是。
“简”:导入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导入不是教学的主体。如果导入过于繁冗,是不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
(二)导入的方法
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理念的革新,教学媒体的发展,导入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导入方法:
1、以旧拓新,承前启后
【案例】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可以这样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知道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以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那么,今天我们接着原有的知识一起深入的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
2、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案例】在学习“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时,可以这样导入:全球的环境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3、引用实例,贴近生活
【案例】大家都打过乙肝疫苗吧,大家知道打了乙肝疫苗就很不容易患乙肝,大家想没想过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打了疫苗以后就不容易患病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特异性免疫
4、设置疑问,层层递进
【案例】在讲解 “遗传的物质基础”时,可以这样设疑:“为什么父母和子女有相似之处?”“父母传给子女的是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呢”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疑问专心学习。
5、实验导入,印象深刻
【案例】在讲解物质出入细胞方式中“扩散现象”时,可以在课上做实验,准备两杯水,往其中一杯水中滴墨水,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特点。
6、情境导入,感情共鸣
【案例】在讲到 “食物链”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来导入新课,视频最好是鸟语花香,春色满园,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学生的思绪徜徉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中。然后教师质疑:“你知道吗?在这百花盛开的森林中存在着吃与被吃的现象„„”然后再一步步讲解事物链的相关内容。
7、矛盾导入,出奇制胜
【案例】在讲解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时,可以这样导入:“我们都知道人体有23对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而形成受精卵,发育成子代个体。如果精子和卵细胞染色体不变的话,子代个体的染色体数就是46对,这就与“每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相矛盾。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 “矛盾”。
8、故事诗词,引发兴趣 【案例】在讲到食物链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大家都听过这样的话“螳螂捕禅,黄雀在后”,那么,它反应什么样的生物学现象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提问技能
提问是一项古朴的教学方法。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精辟地表述了启发式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尽管人们很早就意识到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反复地实践着,然而真正善问的教师并不多。提问本身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只有那些掌握了这项技术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善问。
(一)提问失败的原因分析
仔细回想本人以前的教学、一些教师的公开课以及近一年来对课堂留意观察时发现,有的教师提问的无效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有的教师一节课提了68个问题之多,其中无效提问占了比较大比例。那么为什么这么多无效提问呢?究其原因,本人认为有以下一些情况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基因的表达过程是怎样的”、“科学家是如何来探究细胞膜的结构的呢?”等,学生对这些问题不知从何答起,这样的提问就成为无效的提问?
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在生物教师中较普遍存在,长期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没有新意,每节课、每章都是雷同的提问,“上节课学习那些内容?”、“这节课有那些主要内容”,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
(二)何为有效提问,设计有效提问应遵循那些基本原则
有效提问是指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思有所得并能为教学服务的提问。如何尽量防止无效提问,实现有效提问,追求高效提问呢?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要遵循的原则谈谈个人的看法。
1、目的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学生获得新知识而设计的,因此设计的任何一个提问都应有预期的目的,应抓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弄清针对哪些问题展开提问,这些提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有了明确的目的,在提问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脱离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启发性原则
课堂提问不是教师对学生学过的知识和授课内容的简单重复,它应该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教师善“启”,学生才能“发”。教师要利用提问来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应启而发,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所以应该设计问题时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注意启发性,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全体性原则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为主轴,承认个体差异”。因此我们要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设计提问的问题时,不单是对被提问的同学一个人的了解、检查和促进,应该让全体学生参与和思考,提问一个人或几个人,受益大多数人乃至全体学生,因此提问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把回答提问的机会留给每一个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生物学习过程,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的提问更具有效性。
4、适度性原则
虽然新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仍然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仍要把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基本技能的训练作为课堂提问的切入点。
5、灵活性原则
围绕教学中心、重点难点而精心设计几个提问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因而不排除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出现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一旦问题出现,这时就要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当场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有错误是正常情况,教师应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的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从而灵活地提出针对性强的新问题。所以我们在设计提问时也要注意提问的灵活性。
6、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问题原则
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提问就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而在现实中常听到有的老师感叹:课堂上提问时,学生积极回答的很少,要么就是四五个老面孔在举手,在发言,大部分同学都脸无表情,在静静地等候答案。因此有时候老师也就索性不提问题,有时候是自问自答,更多的时候把提问当作对付学生上课不认真听的专用武器,从而更导致了问题问下去,无人反应的尴尬局面,也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
三、课堂学习方法指导技能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生物学教学中,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科学高效的学习习惯。
(一)指导学生阅读自学的基本方法
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都要求学生进行阅读自学。阅读时要善于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之后要归纳知识要点,找出难点,提出感到疑惑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阅读自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维积极活跃,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
(二)从实验中认识问题的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是实验的重要目的。
(三)科学记忆法 生物概念和用语等记不住是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方法之一是采用先密后疏的方法,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因此,记忆就应先密后疏。方法之二是编制口诀。如:脊髓前角、后角的神经纤维类型经常搞错,编成一句话“前运动,后感觉”,学生一次记住,长时不忘。方法之三是比较分析。生物概念之间常有比较突出的联系,不是意义相近,就是意义相反。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排泄与排遗,囊胚与胚囊,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等等。在生物学习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搞清各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方法之四是联想记忆法,即把记忆材料与其相互联系的材料结合起来。例如: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密切相关的,以结构想功能,以功能推结构,这对提高记忆十分有益。方法之五是形象记忆法。如:D N A 的双螺旋结构像大雁塔内盘旋而上的楼梯,台阶相当于碱基对,扶手相当于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的长链。生动形象,便于记忆。根据大脑在接受外来信息时会发生信息间干扰的心理学知识,让学生在接受信息后及时休息,就会使信息在大脑中“凝固下来”。因此,要让学生把记忆难度大的知识,在临睡前去记忆,会提高记忆的效果。
(三)知识归纳法
生物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部联系,学生在学习一段知识之后,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构制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常见的归纳方法有:(1)图示法,一 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2)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3)列表法,适用于期中期末复习。学生掌握并实际应用这些方法,就可以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增强 学习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学法渗透教师应将学法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去准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法指导渗透到各环节中去,指导学生如何记笔记,怎样去观察对比,怎样利用所学规律,怎样抓住教学的重点,使学法指导成为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提出明确的学法要求,如:要求学生预习作业书面化,以便督促检查;每单元结束后,要求学生编写单元知识提纲等,经过训练,使外来要求逐渐被学生接受,并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
视频: 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
第三篇: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经过几年的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对生物学课堂教学工作从入门到现在对教学流程和教学环节都有了一个系统和认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更加高效,我们要从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根本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那么,怎样才能让师生的教学方式发生转变,如何让生物课堂变得更加有效呢?
1.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适应生物新课改的根本前提。生物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实施生物新课程改革,生物教师要尽快转变教学理念,确立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并实施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我们要一改以往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师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我们要再改“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为了这个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现在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掌握知识,掌握规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2.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什么,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一年多的小组合作教学实践,我们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断增强,合作学习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教学中我还是发现了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2.1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应该是教师引导下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中会发现:当老师把一节课的问题引领出来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组内合作及全班展示后,大多问题都可以学习明白,最后教师再重点点拨。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有时候会发现部分学生不在老师或组长的引导下讨论,看似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断听到的是“讨论讨论”最后展示环节却难得听到他们分析与讲解的声音。很显然这部分学生是游离在教学环节外的学生,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教师充满睿智的引导,需要教师能平等真诚启迪,让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引导合而为一,高度统一,相互促进,只有做到二者的有效切合,这样的课堂才能有效。2.2 小组合作应该要有独立思考后的有效“合作”
在课堂上经常会发现部分学生没有充分独立阅读,更没有独立思考就冲忙的进行合作学习,这样的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还不深入,所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不深刻,他们只是为了获得优先展示自己的机会,个人认为这样的小组合作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同时,每个小组的成员在组成上也差异较大,这部分学生过早的反应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对教材的学习效果。最终会是一堂看起来人人参与的课堂,但是对学生而言是缺乏深度的课堂学习。所以上课时教师要注意 三点:一是做好合作准备。即对七年级的学生要教给他们学习方法,特别是对他们要进行小组合作的培训。二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三是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各小组在合作中需要完成什么任务,担任什么角色、从而有的放矢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只有这样的先充分的自主学习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3.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兴趣,保持有效授课
要想让学生有学习欲望,学得生动有趣,那么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上老师问题的引导感兴趣,这点是需要教师的智慧的。学生一旦对教师问题感兴趣,就不会神游课堂,而是自己都会不知不觉中的学习了,讨论了。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设计出一堂生动活泼、有意思、有趣味的课。课堂上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七、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趣味,才符合现代学生的口味,最终才能45分钟的吸引到学生。教学中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并且可以采用。所以我们要尽一切力量去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把它抛出来,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它,或者是情不自禁的去学习它,这样的课堂能没有效果吗。4.教学中依循学生特点,积极让学生展示自己
新课标中强调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就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来表现自我,让他们在学习中有乐趣,在其中找到自信和快乐的源泉,这样有利于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对七、八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正是爱动的年龄,给他们展示自己机会,无疑是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有主动学习意识,课堂学习效率就会高。尤其是部分学困生,在学习上没有自信心,教学中让他们来展示,恰好他们展示的很完美,这样在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和认可下,从此他们会树立自信,因此转变学习态度,走上正轨。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多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从点滴的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克服自卑的心理,树立自信心。
同样让学生展示自己,也可以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成果,从而检验这两个环节中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对于学生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完全掌握的知识,教师没必要重复,通过展示结果不好的的知识再通过小组探究和老师的精讲来完成。
这样的展示机会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培养了学生的情商,为学生的将来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更多的思考,踏踏实实地研究“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四篇:将平板电脑运用于高中英语课堂的可行性浅析
将平板电脑运用于高中英语课堂的可行性浅析
河北省 唐山市迁安市杨店子高级中学 张红运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平板电脑应用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以及对国产平板电脑的性能进行分析,从而对将国产平板普及运用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这一假设命题进行论证。关键词: 国产平板 性价比 英语教学 可行性
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常规的教学手段也在随着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改编成了现在更加普及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而更加备受人们推崇。不过随着科技产品的不断出现,更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用具也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力。本文作者以实际教学出发,探索将平板电脑利用与日常教学的可行性。
一、平板电脑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1.1课堂练习反馈交互的必要。
众所周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和讲授直观性等方面都有不可超越的优势,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多的强调了输出,这种教学方式只是利用了各种媒体效果强化了传统的语言讲授,最终的结果也只是将图像和声音通过屏幕和喇叭输出给学生,但是它没有办法接受学生的输入。即使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也只能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提问,至于针对某一问题,全班同学是否真的完全掌握,掌握的熟练度是多少,教师都没有办法得到详细的数据。这样,对于课堂上要求的因材施教,更多会成为一种形式化的内容。而平板电脑走进课堂之后交互性则真正地得到体现,教师可以在讲完一个语言点后通过服务器下发给每个学生相应的练习试题,学生不仅能在做题过程中能够迅速的获得正确答案,而且可以获得详细的文字和图像的解答信息,这样既节省了课堂上单独解答问题的时间,同时也解决了一些学生因为各种顾忌而不愿问老师问题的烦恼。而通过平板电脑做练习的最大优势就是教师可以在学生做完练习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平板上的软件传回的数据迅速掌握学生对语言点的掌握情况,并适时的调整教学计划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训练。
1.2 语音练习交互的必要
传统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中,我们英语教师多采用录音机和多媒体的音响来教学英语单词,这种方式的缺陷性显而易见,由于传统音源的发声方式限制,很多时候,学生们在教室内听到的都不是非常清晰的语音,再加上现在很多教师忽视了英语音标教学,以至于很多英语初学者的读音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甚至于影响到终生的英语口音。经常可以听到很多英语成绩不错的学生说着一口很令人费解的英语。这也是当下教学模式下重笔试轻口试而导致的结果之一,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应付一次次考试而已,而是要能够培养学生具备能够与英美人士进行流畅交际的能力,因此,正确清晰的语音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先天基础,运用平板电脑的软件可以让学生在不会读的单词上轻点而获得纯正的英语发音。而且在进行单元单词教学时,学生可以让陌生的单词进行反复的朗读和跟读,并运用软件对比自己的发音和真实发音的区别,从而达到有的放矢练习单词读音,提高学习效率。而学生也可以在课余时间或者晨读时间听或者跟读老师下发的英语小诗、短文、散文等精品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听力能力,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优化学生的人格,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3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必要
英语是很多学生眼中的一道无法翻越的山峰,很多人的英语成绩成为自己的弱项而头疼不已,詹姆斯(1890)认为“兴趣为我们每一次知觉提供动力支持,使知觉和注意有选择并保证个体行为中的兴奋性”;杜威(1913)认为,兴趣是活动的原动力,“一个对象或一个观念里面有了兴趣,胜过其他的原动力鼓励人们去行动”。因此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才是让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传统英语教学面对学生来说,即使在多媒体教学手段下,学生仍然不免被动接受多于主动探求。而在平板电脑的应用软件的强大交互功能下,学生有能力自己去主动探究单词和语法的用法。并运用实时交互来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可以在课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不用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内容。教师可以在服务器上实现准备好一些类目的内容供学生自行下载或阅读。比如明星新闻、体育竞赛、英语新闻等内容。而且我们可以通过网关来限制学生上网的时间,还可以设置为打开浏览器前先要检查一下今天所学的单词和知识点,只有全部答对才能够正常上网,让学生在限制开放的若干优秀的网站让学生自行进行学习探索。这样既减少了学生自己四处购买课外书的经济开销,同时也节省了他们大量的精力。最主要的是这些他们关心的主题更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去主动去进行阅读和听力训练。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向服务器上传自己搜索到的优秀内容,或者自己写的习作短文,在日常成绩中予以奖励,这样就能使他们从对英语的恐惧中摆脱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英语成绩也将突飞猛进。
1.4 对学生因材施教必要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在《论语》中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而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更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其中,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充分张扬师生的个性,创造出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鲜活人格。但是现在的现实情况确是每个班都有30个以上的学生,更有甚者一些大型学校班容量更是达到70-80人左右,要想让一个老师按照传统的方法去对每一个学生的弱点进行有针对的练习,似乎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但是对于平板电脑来说,这个任务则可以成为现实,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每次在平板电脑上的答题情况统计,获得每个学生未能掌握的情况统计,再由服务器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在题库里自动组题,发回到每个学生的平板电脑上,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教师可以根据服务器的统计来查看学生对于每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于有目的的在新授或者复习过程中,重点的解决教学难点。这样,教师可以减轻不少批改作业的时间和负担,挤出更多的时间来运用于教学研究中,优化和提高课堂效率,找出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平板电脑普及于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2.1平板电脑具有便携性
把平板电脑应用于课堂教学是受一些发达地区将ipad运用与课堂教学的实践所受的启发。平板电脑有着普通电脑所不能比拟的便携性。在应用程序的支持下,它是复读机,电子词典,MP3、MP4的综合体。而且有着更胜于这些设备的优越条件。即开放性。教师和编程人员可以通过网页或者不同的应用来开发出适用于各年级、各学科的相应教学程序和内容。学生可以利用校园的移动WIFI热点浏览精选的网络内容,自己利用平板电脑进行听力、阅读训练。甚至可以利用MSN等社交软件与国外的高中生进行交流。在实际的应用中提高英语成绩。而多媒体的互动能力却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而多媒体机房虽然也有类似的功效,但是真的能够将其运用于普通课堂教学,却有很大的阻力。1)传统的多媒体机房过于笨重,只能在教室内使用,不能随身携带。2)传统多媒体机房需要有线网络支持,布线复杂,而且投资很大,大多数学校承担不起硬件的投资和维护费用。因此,即使有学校拥有多媒体机房也不过只有一两个而已,无法全面推开应用。3)传统的多媒体机房应用复杂,没有对应学科专用的应用程序,多数教师不愿意运用其进行实际课堂讲授,大多数教师只是在讲授公开课时才敢利用多媒体机房,或者退而求其次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效果只能说对比传统课堂效率高一些,但是无法真正做到新课程所要求的高效课堂要求。
2.2平板电脑解放了学生和教师
传统的题海战术中,学生被接连不断的习题累的精疲力竭,有些习题会了也要一遍一遍重复不断的去做。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浪费在做题中,很少有时间去专心思思考自己的薄弱环节。老师则每天的不停去设计教学、批改作业、上课。很少有精力去回过头来去认真思考一下每节课的得失。而利用平板电脑进行交互性教学后,学生的知识弱点将会被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而且计算机将会根据学生的知识缺陷进行有梯度的针对练习,直到学生掌握。而老师则可以少量的布置一些客观的书写性作业,大大减少了一些主观题的批改时间,并对学生的学校效果了如指掌。可以有针对的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和谈心。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不再感觉高不可攀。
2.3 国产平板的价格优势有利于进入课堂
相对于传统的多媒体机房的笨重和庞大的购置开支,国产平板具有先天的价格优势。大多数低价的国产平板虽然配置较低,但是却足够应用于日常英语教学之中,比如台电的P76V,昂达的vx610等等,拥有1GHZ的主频,7寸的电容屏屏幕,既便携又操作灵活。虽然用户体验远远不能和ipad等大品牌平板对比,但是也足够学生日常应用。而且这些廉价的国产平板都利用的是国产的主控,视频支持能力反而高于国外的大厂如高通、三星生产的主控芯片。价格却只有300元左右,对于一般的家庭都能够承受。或者由各地政府大批采购,再给予一定补贴,这样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接受。而学生享受的教学质量,却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三、平板电脑进入课堂的困难
虽然,我们应该看到平板电脑进入课堂可能会对教学会产生一些颠覆性的影响,但我们应该清晰的看到,对于平板电脑进入课堂还会有一系列的困难摆在面前。
3.1 来自教师的困难
现在很多学校教师偏向于高龄化,很多年龄比较大的教师10多年甚至20多年一直采用着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即使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兴起,都没有能让他们做出改变。这样,这部分教师将更加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去对教学进行改革。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愿意接受新事物,但是对于教学改革仍然顾虑重重,不敢对原有教学模式做大刀阔斧的改革,仍然把自己的教放在课堂的首位,恐怕学生少听两句自己讲课就无法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种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大多数的教师,使新课改困难重重,更不用说新技术的运用。
3.2来自学生家庭的困难
历来高科技电子产品都被家长认为是玩物丧志的根源。因此很多学生家长根本不允许学生拥有MP3、MP4等设备,甚至连电子词典都被禁止购买。这种因噎废食的观念也是家长对新型教学设备抵制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统一采购的平板电脑可以在rom里限制学生自己安装应用,同时在WIFI路由器里对学生能访问的网站进行限制。因为平板电脑andriod系统的开放性,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电脑做相应的优化。所以家长们的担心虽然是必要的但是却是多余的。
3.3 来自应用的困难
虽然andriod系统已经有上千万的应用可以供我们挑选,但是针对与日常教学的应用却凤毛麟角,当然,这个矛盾可以通过教育部门与生产厂商通过协调解决,更可以鼓励一部分教师自己学习开发适合自己学科的应用,还可以通过悬赏手段招募一些程序员进行技术开发。这样即可以解决教育现代化问题,又可以提振地方经济,为地方吸收优秀人才。
3.4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困难
教育改革在中国一直很难推开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教育主管部门更不敢为了一个不明朗的前景去大量投资,广泛推开,因为谁也承担不起失败的责任。所以新课程的推开在大多数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则流于形式。因此素质教育更是成为一句空话,教师,学生还都在为着高考成绩而拼命着。新技术的运用总是在大多数人都尝试了之后,才敢慢慢推开。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直比西方国家要慢,而我们的教学改革步伐也是步履维艰。我们应该有胆量去尝试一下外国还没有开始的教学方法,不要等外国全面推开的时候,我们再一次落于人后。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 “多媒体教学” 词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439948.htm 张乐天 《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M] 2007 教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 《教育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M] 2011 刘俊强 《新课程教师教学技术与多媒体运用能力培养与训练》 [M] 2007
第五篇:如何开发微课资源并运用于课堂教学
如何开发微课资源并运用于课堂教学?
衡阳市蒸湘区实验小学 邓玲萍
摘 要: 微课是伴随教育信息化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资源类型与课程表现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有:短小精悍(10分钟以内)、应用面广、类型多样、目标明确等。基于它的诸多特点,把微课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微课
课堂教学
微课又叫“优课”、“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在不久的将来,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因此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如何开发微课资源?
微课的主要开发方式有两种。①加工改造式,适用于对教师、学校、区域内现有的优秀 “完整课例”或“视频课例”进行加工,使其符合微课的特点。这样既可继续发挥原有各类资源库的教学价值,同时还可在短时间形成一定规模数量的微课资源库。②原创开发式,即设计开发一节全新的微课。根据区域教育教学实际和师生的资源需求特点,通过自主开发、征集评审、项目申报、竞赛活动等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发一批新的微课资源库,供全区域内师生共享。一个完整的微课开发环节,既要包括微课设计与开发,同时也包含微课的应用过程,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开发的微课才具有应用价值。在制作过程中可运用到相应的免费软件:绘声绘影、QQ影音、Cooledit、Camtasia-Studio, 等等。
其次,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微课?
微课可在多个方面运用于教学:
1.课前复习,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 设计制作好微课,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先看此微课,为新课做好准备。2.新课导入,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制作此微课。在开始上课后先让学生看此视频。3.新课导入,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吸 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制作此微课。在开始上课后先让学生看此视频。4.知识理解,教师对本节重难点做点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一起看此视频。5.练习巩固,教师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好微课,用于巩固本节知识。6.小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重点及规律,让学生将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再适当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 的拓展延伸练习。
最后,微课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前景如何?
微课运用于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微课还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对于我国正在建设的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而言,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微博,Facebook 等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一样,微课在课堂中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电化教育研究,2011.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中国教育网络.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