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班主任怎样上第一节课

时间:2019-05-15 16:0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年级班主任怎样上第一节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年级班主任怎样上第一节课》。

第一篇:一年级班主任怎样上第一节课

一年级班主任怎样上第一节课

作为一个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我们比其它年级的班主任有更多的工作要做。班主任的第一节课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校对老师的印象,也会间接影响学生对以后学习的兴趣。怎样上好第一节课呢?受博友“操场上的耕耘者”写的”体育教师应该如何给小学一年级学生上第一节课?”的启发,拿来挪用和改编,来个借花献佛,呵呵。

一、介绍自己,取得学生的信任

学生对每一位新老师都是充满了好奇的,他们欢迎每一位老师,通过观察和交流在心里给老师做一个评判,而他们的评判也很简单,就是“喜欢”或者“不喜欢”。教师想让学生给出一个“喜欢”的评判,介绍自己的时候,就要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新奇、幽默、和蔼可亲,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这是学生所喜欢的,学生会牢牢的记住你。

比如,我介绍自己的时候,不会直接告诉学生我姓什么叫什么,我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问学生,“哪位同学能够认出老师的名字?”这个时候,学生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积极发言,现在的学生识字较多,一般都会回答出来,如果真的回答不出,就告诉学生“今天老师教大家认识几个新的字,这几个字就是老师的名字”。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就建立起了友好交流的关系,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此外,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自己的特长,建立学生的崇拜感和羡慕感,这将是学生以后进行学习的动力。

二、学生之间互相认识

初入学的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对同班的小朋友也充满了好奇,那就给他们一个了解的机会,让他们互相认识一下。有必要的话也可以让他们在全班学生面前做

自我介绍,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注意发现大胆的有能力的孩子,做为班干部的候选。

三、简要介绍学校的情况

可以介绍学校的教室分布情况,教职工人数,班级数,每个年级在教学楼的位置;进而再详细点介绍下一年级的班级数,每个班都在哪个位置,自己班的具体位置,帮助他们初步了解学校,以前教学中就出现过学生第一节下课后找不到自己的班或跑到其它班上课的事情;同时可以介绍一些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其它比赛活动中取得的成绩等,使学生对自己将要开始学习的这个学校产生自豪感。

四、养成教育

由于习惯了幼儿园比较宽松、随意的环境,不少孩子一时难以适应学校的各种纪律要求,但是在纪律上一定不要放松,从第一节课就要开始抓起,因为坏的习惯一旦养成,以后很难改正,反之,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受用终生。当然,班主任的态度一定要和蔼亲切。

低年级学生的一般学习习惯包括:课前准备习惯、上课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根据小孩子刚入学的特点,第一节课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行为训练。

文具的摆放:课前要准备好练习本、书、文具盒、学具盒,它们的摆放位置,我一般要求学生把这几种物品按从下往上的顺序竖着摆放在课桌的左上角。

上课听讲:身体做端正,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不随便讲话,不做小动作。

举手发言: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这是有礼貌、互相尊重的问题,也是中华美德礼仪的体现,然后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举右手,略高于头,不要碰撞桌子发出响声),发言时的体态以及声音的高低。

桌凳的摆放:离开教室前要把课桌拉直,凳子轻轻地竖着放在课桌下,回到座位时再轻轻地抽出来坐下。值日扫地时也同样摆放。

卫生习惯:不乱丢垃圾,每人准备一个塑料袋,有垃圾放进袋子里下课或放学后丢垃圾桶里或带走,保持教室内外良好的环境。

课间活动:不追逐打闹,不打架骂人。做一些有趣的游戏,如踢毽子,跳绳等。

„„

总之,班主任的第一天工作很重要,以上所写也不一定都要在一节课中去完成,只是拿来给大家做个参考。特别是养成教育,关键还是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常抓不懈,通过严格的要求和有效的评价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使学生逐步形成习惯。

第二篇:新教师上第一节课

新接手一个班,或者刚刚参加工作,第一次和学生近距离接触,的确是非常关键的。老师的这一个亮相要是博得了满堂彩,下面的教学就会顺畅些,圆满些,要是讲砸了,当然还有弥补的机会,但是,实际弥补起来却是很困难的。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就像年轻人找对象,第一次见面没有给人留下好印象,十有八九要散伙,老师的第一堂课当然与见面相亲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其中的奥妙,也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在上第一节课前,老师最好是修饰一下自己,理理发,沐浴一下。一是显得干净利索,二是显得对学生尊敬,假如你有一张叫年轻人追逐迷恋的明星脸,多少会有助于马到成功,假如你不幸长得没有什么特点,那么,你至少要在休息好的前提下,做到精神焕发。

最忌讳的是老师进入课堂就讲课,因为学生还不熟悉老师,对老师还有很多的神秘感,上来就讲课,学生也会因为学生对老师感兴趣的程度大于对教学内容的程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所以,第一节课最好是不要讲课。

下面是进入课堂后的具体的实施步骤:

首先,要做自我介绍,要有一个漂亮的出彩的的亮相。这个开场白,要介绍自己的姓名和求学经历,这是最吸引学生的,有助于学生了解老师的过去,促进师生友谊的建立。让学生在你 的自我介绍里,感受智慧之美,拼搏之美,进取之美。要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一个博学的人,从而从心里喜爱和敬佩老师。

其次,要讲讲对所教授科目的认识,最好是联系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具体的实际例子,来突出所教科目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突出所教科目在个人修养提高方面的重要性,突出所教科目在考学中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产生一种学好你所教学科的冲动。这样做,虽然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但是对于引导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激发他们的学生兴趣,鼓舞学生的士气都是很有必要的。

再次,介绍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别人的教训,根据自己的心得来现身说法,把自己的一些窍门和绝招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叫学生知道下一步怎么学,怎么做,怎么配合老师的工作,达到以实用来吸引人,以真挚来感染人。

最后,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学期目标,自己的教学计划,自己的授课习惯,讲课特点,课堂要求,并且对学生应该达到的程度做出明确的说明,以便同学们更好的接受和适应老师。

应该注意的问题:

正心态,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朋友关系,不要高高在上,目中无人。

要根据学生课上的反映,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的状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牢牢吸引住学生,要叫学生对老师的讲课心悦诚服。

要做到情绪饱满,文才飞扬,讲课时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做到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面带微笑,鼓励学生参与,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不要搞的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语言最好是本着幽默、风趣的路子走,内容要切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切忌大话、空话、假话,叫人厌烦。不要一开始就给学生立规矩,给学生来个下马威,过于严肃的老师,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影响师生关系。

语气要温和,不要生硬,课堂气氛要活跃,不要死板。应该讲,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他们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教师的第一节课,应该是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有了,就意味着你的第一节课成功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就可以顺利展开了。

让学生对你一见钟情。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但一个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人的第一印象是相当重要的,它往往左右了以后的好恶,以后的喜欢不喜欢。而人们对某一件事的兴趣大多跟着第一印象走。因为学

生毕竟是学生,个子再高也毕竟是孩子,有孩子的弱点。我们常听他们说:这老师,从一见面我就不喜欢他,以后一上他的课就烦。所以这“一见面”就显得十分重要。一见面只有喜欢你这个人,才会喜欢你的课,才会乐意接受你传授的知识。

1、老师的精神面貌:一个乐观幽默积极向上,带着爱心和孩子们交流的老师就能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一下子感觉这位老师很不错。我们在解读学生,学生也在这个时候全方位地解读我们。我们的谈吐、表情、衣着、板书、教态、口语习惯等等,孩子们都在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我们,解读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就带出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很有一定的道理。

2、老师的处事方式:每当这个时候,孩子们都会很注意地听老师说,但到了一定时候,或者听到某个观点的时候,就可能会停止不下来自己的表现,这个时候的老师总希望学生能一下子安静,于是老师应该有自己的特有的让学生一下子就记住而且也能一下子安静的处事方式。如果还有个别人是习惯性的“目中无人”,那么老师一定要处理的恰当而且积极,并且有威慑力,这就是毛主席说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你不把他管下来,他就会把你管下了,特别是不是班主任的数学老师,更是应该在第一节数学课的时候建立起自己的威信。一句话要慈爱与威严相并。

3、不赞同第一节课不拿花名册就叫出一些孩子的名字:能叫出的如果是好学生,他们会沾沾自喜,如果是调皮的或双差生,他们就会自卑,甚至不以为是。而应该在上课中发现学生的特点,让大家介绍姓名,足矣。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孩子的一切表现不是已经注定的,而是我们在共同学生过程中让老师发现的或者说总结的。尊重孩子。

4、用数学老师的数学魅力去吸引住学生。在第一节课可以刻意地将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数学问题抛给学生引发他们的兴趣,可以是让学生下来思考的,也可以是当场让学生讨论的,还可以是老师告知答案的,但一定要让学生感兴趣而且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魅力。

5、第一节课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要求。这很重要,而且在第一周或第一个月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要求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又要具有针对性。这也就是要先读学生了,也就是要读我们的学生,他们可能存在的问题,上课发言、完成作业、书写质量、学习习惯、思考习惯等等都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一定要注意,一开始可以是盲目的估计,但一周内就应有一个比较明朗的了解。这样就还可以在一周之后进行适当的修改与补充。第一个月认真了,以后就轻松了。

6、第一节课不要就一个问题说得太多。现在的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不喜欢你的说教。你也许说得越多你的威信就越再往下降。所以要讲究策略。

“第一节课”是指新生入学后任课教师对所任班级中所授的第一节课,它的任务与一般课的任务有很大的不同。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上好第一堂课是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在第一节课中,教师若能结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就能在学生中树立好的形象和较高的威信,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为以后上好这门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怎样才能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呢?

1、注重仪表美枣使学生感到你是位可亲的老师。

新课教师一亮相,几十双眼睛就会从头到脚地注视着你。如果老师不修边幅,或穿奇装异服,或浓妆艳抹,或披金戴银,都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讲台如舞台,但又不同于舞台,讲台上的教师注重的应是课堂的和谐,即教师的衣着与黑板、教室的和谐,打扮与学生心理的和谐。“和谐”是一种美,只有“和谐”才使人觉得舒服,如教师服装的颜色不能太艳丽,应朴素大方;教师的发型不能太出众,应自然些。否则容易引起学生对服装或发型的注目,分散学生听课的注意力,破坏课堂的和谐。因此教

师在走进教室之前,对自己的服装和发型应适当讲究一点,打扮得体、朴素、自然、大方。留给学生一个美的第一印象.

2、注重感情因素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知识传播中蕴含着师生的情感因素,在第一堂课堂中,教师应充分注重自己情感的发挥,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应包含“情”。通过自己充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昂扬的激情夫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上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面部表情表达自己的情感,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幽默风趣。实践证明,亲切和蔼的笑容能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课堂气氛活跃、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想用板着面孔。不苟言笑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其结果是使学生对教师敬畏而不是敬重,用心灵的窗户枣眼睛与学生交流信息、感情,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采用环视和注视相结合的办法。环视使得每个同学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因而能专心听课;注视可制止学生的违纪行为,既代替了口头批评,又不伤害违纪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其他同学,一举两得,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新生进入学校后人生地不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心、爱护、指导、帮助。在第一堂课中,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及时把自己关心爱护学生、乐于帮助学生的思想表露出来,取得学生的认可,为建立比较融洽的师生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3、注重业务水平的发挥一一使学生感到你是位可信老师. 第一堂课与一般课不同,一般课的授课内容是固定的,主要是传授新知识,而第一堂课内容则不受教材的限制。更多的是充分运用教师渊博的知识。发挥自己的优势,上活上好这堂课,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好课,把渊博的知识和相关的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要围绕主题开展。同时要精心设计板书,处理好语言的叙述与板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到有节奏感,不致于使课堂沉闷、单调。其次是脱稿授课,这样有利于把课讲活,学生觉得这位老师对课程熟悉、有水平。

二、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

第一堂课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为此,我认为。首先应使学生明白本课程要学习些什么,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大概内容,知道将来能学到哪些知识和技能,有助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应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本课程。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在第一堂课上,我改变常规的教学法.不是按部就班地讲本课程的地位、作用、任务,而是用身边的事例来说明。如在讲《简易逻辑》这门课时,我用学生平时碰到的事例来提出种种问题、现象,请同学们思考,并指出这些问题或现象可以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得到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提问学生:“当我们看到闪电,有人会下意识的捂耳朵,这是

为什么?”学生说:“因为马上会有雷声。”教师归纳:“因为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有闪电就会有雷声,闪电是前因雷声是后果。世间万物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通过学习,我们就可以认识身边所发生的许许多多的因果关系。”我再继续给同学们举了两三个典型的事例,一边讲、一边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为日后授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改变教师一言堂说教的呆板模式开了个好头。

三、利用“第一堂课”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 今年,由于学校生源减少,招生过程中挑选的余地较小.以致学生素质明显下降.许多学生有自卑心理,学习的信心不足。因此,第一堂课中要加强引导,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树立学习的信心„首先使学生明白.我们十九中学毕业生也能考上大学。我校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考入大学,特别是近两年我校升学率不断上升。这说明只要学生肯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好的成绩。同时,用我校毕业的升入重点大学的学生为例.来说明我校学生也是大有作为的。通过他们的成功例子,使学生看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其次应使学生知道,成绩差,并不一定是智力差。主要原因是可能是学习的方法不当或没有下苦功,在强调知识的获得。精力与毅力同智力一样重要的同时。出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学好本课程。老师可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介绍学习方法,告诉他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第

一堂课上还应表明老师信赖爱护学生的态度。我对大家说:“我作为任课老师。对大家是一视同的我不想了解你的昨天.我只想看到你的今天和明天。现在,大家是在同一条跑线上。在我的脑子里是一样的;像一张白纸,看谁经过一年半裁的努力,能在这张白纸上描绘出绚丽多彩的图画。”这样说,既表明了不歧视差生的态度,减少差生的戒心,又有鼓动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提高。

四、“第一节课”提出明确的要求、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除了正面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外。还应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从客观上来促使学生认真学习。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自觉性,如提出上课时必须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等要求。告诉学生必须遵守的一些规章制度,如:必须按时完成作业,如有特殊情况与老师说明,如无特殊情况,初完成作业外还加以处罚等。这些要求或规章的提出,对学生是一种压力。有利于学生将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近年来。本人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实践,深深感受到上好“第一节课”为提高教师教、学生学的质量创造了前提条件,值得我们认真探索.

第三篇:怎样上好一节课

*怎样上好一节课

一、备课重在深度

1、教参是指南。

有些老师备课不喜欢看教学参考书,而是翻看其他的各种资料,我很不赞成,因为这样做难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编者的真正意图。前段时间武穴市教研室组织了一次小学数学讲课比赛。其中有5位老师同上一节课:确定起跑线。这是教研室特意安排的,这种几个人同上一节课的方式叫做同课异构。“确定起跑线”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通过该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参上写得很清楚是让老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不仅可以通过计算“全长”之差,也可计算“周长”之差得到各跑道起跑线应该相差的距离,两条相邻跑道的差实际是2.5π。但是有的老师并没有认真钻研教参,而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去计算各个跑道的长,从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而收获非常小。因为整节课就在枯燥的计算中过去的,没有把握好重点。作为新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教参作为教学的必备教学资料,最好在备课前,把教参关于那节的内容通读一遍,再来开始设计教案。我们老师经常会遇到一些争论的教学问题,最后以什么为准?只有教参才能让大家都心服口服。

2、教材是例子。

我们的教学除开体育课,都有教材。那么怎样使用教材呢?我认为是尊重教材但不应该拘泥于教材。因为教材呈现知识的方式就只有一种,而我们的学生实际又可不相同。我们应该灵活地处理。比如: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有一个9+几的内容。教材是这样呈现的:小学生开运动会。运来一些饮料分给运动员,问还有多少盒?箱子里装9盒,旁边有4盒。情境图上呈现了三种算法:把一盒放进去,就是十盒,还有三盒,10+3=13盒,其实这就是凑十法。点数法,一个一个地数。还有接着数数法。从9往后数,10、11、12、13.那么我们怎样来应用教材呢?就是要记住教材只是呈现知识的例子,而不是真理。而我们有的老师再讲到这节内容时,问学生9+4=13是怎么想时,学生就想到了凑十法,非常简单。但是老师为了按照教材来讲,他反复地问学生,还可以怎么算。启发来启发去,学生终于知道了点数法和接着数数法。我们来反思一下,这样的教学有作用吗?我们提出计算多样化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果有学生这样算的时候,我们不能说他错了。但是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些较低层次的方法,我们何必要纠缠不清呢。因为学习数学就是要会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计算的最终目的是要优化的,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凑十法的简便,从而逐渐认可并学会使用这种方法。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千万不要受教材的限制,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名师是榜样。

名师是富有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的,我们应该多向名师学习。那么,怎么样向这些名师学习呢?我给大家提供两种方法。第一是:网上搜索名师课堂实录。因为实录把师生的交流非常完整地写出来了,我们在看得时候就能够知道老师是怎样处理各个教学问题的。比如你想上作文课,你在百度搜索上输出贾志敏作文教学实录,就会有很多课例可让大家看。如果你不知道特级教师的名字,你也可以直接输入特级教师作文教学实录。比如数学课上《因数和倍数》,你就在百度搜索中输入特级教师讲因数和倍数的课堂实录,相关信息任你选择。第二是观看课堂视频。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你们可以在新浪UC的空中课堂中参加听课,每周二和周四晚上八点都有特级教师讲课。你们还可以直接在网上查找。我们要明确一个学习目标,学名师是为了学习他们的评价语言,他们的课堂驾驭能力,他们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方法。但是现在有些老师喜欢抄名师的教案,这是非常不好的。打个比方:大家出门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是别人带坐车去,那么过了一些日子后,你还能够找到原址吗?而如果是你自己通过问路或者按照地图去找的,一定印象非常深刻,难以忘记。对于抄写别人的教案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经过自己大脑思考的教学设计,一定不能成就一节好课。所以说名师教学是榜样,但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复制品。

二、讲课贵在灵活

怎样把我们好的教学预案用好,还需要我们老师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应变能力。

1、变化语调

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甚至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抑扬顿挫的语调才能吸引他们。丰富生动的语音语调是老师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应该苦练。

2、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有师问生答,师讲生问,生讲师评,生问生答等方式。生问生答就是让学生当小老师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觉得很新鲜,而且学生在讲的时候容易暴露他们的错误,我们就可以真好利用错误资源来讲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师问生答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关于发言的方式。我们老师一般都是点举手的同学来发言。但从我多年的实践来看,单纯的用举手发言的形式,势必会让班上学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一部分学生产生学习的惰性,认为自己不举手,老师就不会让他发言,他们很难专心投入学习。如何进行改进呢?我认为可以采取点名和举手相结合的发言形式。如果想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就用座位点名和随机点名、开火车发言方法,这样既能给每个同学均等的发言机会,又能够促使每位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因为他们不知道,下个点名的将会是谁。如果教师想了解学生还有什么疑惑?可以采取举手发言的形式,举手提问题,使问题能够更集中。

3、有效启发

我们现在采取的教学一般都是启发式教学,旨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既然要启发教师就要设计不同的教学问题,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我们学校每年进新老师,让他们面试时,都要让他们上一节课。大凡给我们留下较好印象的都是会提问的老师,而一些不会启发或者乱用启发教学的老师总是让课堂显得尴尬和无奈。

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一位老师上《司马光砸缸》这节课时,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想一想,司马光怎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老师为了让学生说司马光很聪明,司马光临危不惧。可是学生怎么答呢?一位学生说:他可能是从书上看到了这种方法。这一说不打紧,整个方向全偏了,另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认为是他爸爸妈妈告诉他的,那个时候书上肯定没有写这样的事情。这样一搅合,这课可怎么收场?这不怪学生,他们又不是老师肚子的蛔虫,怎么知道老师想让他们说什么?要怪就怪老师自己的的问题没有设计好。如果这样问:司马光救人后,赶过来的大人们会怎样夸奖他呢?这时学生肯定就会说:司马光你好聪明哪,你能想出这样的办法不简单等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达到了教师预想的目的。

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探究。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生认天空一词。老师说:同学们,我们的上面是什么?学生说:天花板。老师急了,忙问:天花板的上面是什么?学生怯怯地答:二楼。老师快要窒息了又问:我说的是我们站在外面,上面是什么?接着学生回答时,老师无语。你们猜这位可爱的学生说什么?他说,上面是白云。怎么办?教师这样启发,就是不能把学生导到那儿去。其实问题出在哪儿?出在了老师对启发式的误解,认为什么知识需要去启发。你认识天空一词,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然后让学生说天空上有什么,不就完了吗?何必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4、语言幽默

我曾经在学生中作了一次“你最喜欢怎样的老师?”的调查活动。结果发现,学生们都选择讲课生动形象、妙语连珠的幽默老师类型。他们的理由是:上课挺有趣的,学习起来也就比较轻松。我认为做一名富有幽默感的老师很重要。因为幽默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机智,是教师娴熟地驾驭教学的一种表现。它以高雅有趣、出人意料、富含高度技巧与艺术的特点在教学中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1)、常开故事会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用自己班学生作为故事的主角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我上一年级上册的加减混合内容时。我以诙谐的语气对同学们说:“今天上学时,王钊奶奶给了王钊十六颗糖。结果他在路上跳呀跳呀,不小心掉了九颗,他着急啊,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能掉了呢?(学生们都在笑)于是,他又往回找。嘿,结果他找回了6颗糖,你们说一说,王钊的口袋里现在有多少颗糖?”因为故事很吸引学生,他们都睁大了眼睛,听得非常地认真,很快都算出来了。这时,我不忙说出正确答案,叫王钊上来,让他把口袋里的糖给大家看(我事先放在他的口袋里)。同学们看到自己算正确了,都欢呼雀跃起来。我再选学生当小老师,到讲台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并且让王钊把糖送给最优秀的“小老师”。整节课气氛活跃,学习目标轻松完成。

(2)、善于打比方

老师在讲授新知识时,用打比方的办法可以把生涩的内容深入浅出的讲出来,化难为易。如学《退位减法》时,像“100-37=”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觉得难掌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饶有趣味地学,我是这样叙述的: 今天,数学王国里来了一家人,这家人十分有趣,你瞧:“0小个”是个穷光蛋,减7不够,向“十叔叔”借钱,“十叔叔”也是个穷光蛋,可是他非常乐于助人,于是向“百爷爷”借,“百爷爷”把仅有的1百元钱借给了“十叔叔”,“十叔叔”把它换成10个十,自己留了9个,拿出一个借给“0小个”,“0小个”欢天喜地,马上用借来的10减7„„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懂了。(3)、巧纠小错误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错误有普遍性,错得地方都差不多,而且时常反复。怎么样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呢?我们可以用“夸大其辞”、“小题大做”的办法来纠正小错误。如在练习长度单位时,我出了一题:“妈妈的身高为1.65()”。一位学生抢答:“厘米!”这是同学们平常爱犯的错误。我故意瞪圆眼睛,“怒”道:“妈妈在你眼里竟如此渺小,我都为你的妈妈生气了!”那位马虎的同学脸唰得红了。那天做作业时,带错单位的现象几乎没有。

(4)、妙语化尴尬

在课堂上,常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事件,老师要善于用玩笑话来调节气氛,有时还能起到化尴尬为精彩,化意外为微笑的效果。,我用一幅挂图讲《位置》内容。突然,挂图“啪”的一声掉了下来,这时恰好响起了下课铃,我不失时机,幽默地说:“看来挂图也想休息了,下课!

5、激励评价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避免两种现象:第一,评价就是表扬。很多老师的评价语言单一,用“太好了”、“真了不起”评价学生,或者对同学们说:“你真聪明,大家一起表扬他。”于是同学们就一起拍着整齐的“啪啪,啪啪啪.”的掌声。通过观察,我们看到,这种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口头惯用语言在低年级学生还能够起一些作用,到了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第二,对学生的错误不做出准确的判断。为了激励学生,教师不敢轻易说学生错了。学生错误回答,教师只是含糊其辞地让学生坐了下来,没有通过让学生自主探讨或者教师指导的方式让学生知道答案。还有老师简单地说一句“好”,就让学生坐下来。回答到底正确与否,有些学生到下课时仍不清楚。我认为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有导向性。教师的评价应该在正确处激发潜力,在错误处激发信心,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例如: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学生由于提前预习了,题做得非常正确,我们学校一位老师这样评价学生:“你回答的太棒了,老师知道你一定回家预习了,对吗?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给大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以后要继续坚持。”这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肯定。再例如:“这个小组长真不错,已经把小组的工分好了。”这是对合作学习的方法的介绍。用这些贴切的激励语言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还有的比如学生上课纪律不够好,如果你说:你看刘芳坐得多好啊,我喜欢她。马上其他同学就会坐好了。尤其在幼儿园和低年级,评价中树立榜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很大。

三、批改强调高效

课堂教学除了要重视讲授,还要特别特别重视作业练习,因为作业是巩固知识和发现学生学习问题的最好方式。我发现一般老师对待学生的作业就是采取让学生完成后再集中批改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一些缺点:学生在做作业时,教师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中信息反馈越是及时恰当,学生的

学习效果就越好。作业训练尤其如此。教师应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向学生反馈作业情况,这样也可以避免因错误在学生脑子里停留时间过长而打下“烙印”,以致造成纠错的反复性与艰巨性。多年来,我在语文和数学教学中教学成绩一直不错。主要归功于我的作业四部曲:回顾点拨——分级练习——走动批改——重点突破。

1、回顾点拨:打好“预防针”

每次做作业之前,我一般要进行5分钟的预热活动,主要是做什么呢?两个方面:

1、把今天练习的知识点,进行一个简单的整理复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提高练习的准确率。

2、把学生可能会卡壳的练习题,换一种表述方式进行点拨。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比较困难的题目上耽误太多的时间,教给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

设计理念:以巩固知识点为核心,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准确率,减少教师批改作业的时间。

2、分级练习:做好“营养餐”

打好“预防针”后,马上就进入练习阶段。因为一般的作业设计都是一刀切的形式,为了兼顾大部分学生,练习题目主要是考虑中等生。对于这样的作业,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好。调配适合学生个体需要的营养套餐,才能做到真正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我设计的练习是由A题(基础)+B题(综合)+C题(拓展)组成。我按照学生学习情况,把学生分为两大组:达标组和达优组。达标组必须完成A题+B题,达优组必须完成B题+C题,规定完成作业的时间大约为20分钟。(凡是应用题,我都不要求学生抄题,目的是为了节约时间)。在开学初时,我选择达优组为15人,其他为达标组。在课堂反馈练习中,如果达标组学生一个月作业评比中,有15次作业被评为优,可以晋级为达优组。如果达优组的学生在月评比中,有10次作业不能评为优秀,则降级为达标组。经过实践,我发现有了这样适合自己口味的“营养套餐”,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一般到期末时,达优组能达到25人左右。设计理念:通过分级练习,落实培优帮差。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给每位学生梯级进步的机会。

3、走动批改:当好“巡逻兵”

传统的面批面改是:教师坐着,学生做完作业排队,轮流让老师改。这种方法虽然也可以及时反馈作业情况,但是浪费了不少学生的时间,因为他们要等着老师一个一个地改完,另外非要一部分学生做完了才能改,那么做作业的时候,教师可能就会失去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最佳机会。于是我选择的是走动批改。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我就拿着红笔,走到第一组第一个同学面前改作业,他做多少题我就改多少,然后轮流往后面改。就这样,我从一组走到四组后,一半学生的作业已经做完。这样批改的方式有三个好处:第一,可以及时了解每位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碰到个别错误,我会当面给学生指出来。如果是普遍问题,留着集中评讲。在这个环节上,我为学困生所投入的时间也是最多。第二,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作业习惯。很多学生做作业时不讲究格式,字迹潦草等等,我在巡视批改的时候,发现这样的问题,及时纠正,在源头上杜绝了这类情况的发生,保证了作业的质量。设计理念:宁愿辛苦自己,但是要尽量发挥每一分钟的时间的效率,尽量多给学困生一些帮助。

4、重点突破——抓好“钉子户” 改完一圈后,我的头脑就非常清楚了,哪些题目学生最容易做错,哪些题目学生理解上存在偏差。我迅速在黑板旁边出一些类似的题目。(一般都是换数字,换名称,防止学生直接抄答案)让所有学生放下笔,集中精力攻下这些“钉子户”,(即使不是自己做得题目范围之内,也要求他们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杜微防渐,避免了有些学生还继续犯同样的错误,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自己把错误纠正过来。这类题目我一般都是着重讲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这些题目交流自己的看法。设计理念:找出突出问题、普遍错误,进行针对性地重点讲解,节约了老师一个个单独讲解的时间,大面积提高作业辅导效率。

讲完后,让学生继续改错题。我再深入到学生中去改作业,把改好的作业当时就收上来。如果有些学生还有错题,我就挑选作业全对的同学当小老师,帮助他们分析错误原因。等到下课铃声一响,学生的作业几乎都改完了。我这个当老师的也很高兴,因为可以甩手去干些其他的工作了。

第四篇:怎样上好一节课

怎样上好一节课,在新的课程改革实验中,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改变,要适应这个过程,教师的着力点应有以下改变:

一、注重备课内容。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如果备课不认真,考虑不周密,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有些教师为了弥补课内损失,加班补课、多留作业,同时又使教师更没时间备课,以致课堂教学效率更低。这样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工作辛辛苦苦,但教学质量又理想。因此,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备好课。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也要坚持认真备课。

备课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通常先从整体入手,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加以通盘考虑和安排,拟定学期计划;然后是进一步作好每堂课的教学准备,写出课时计划。这一工作过程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包括教学参考书),了解学生,拟定授课计划,以及准备教具等。

要把一堂课上好,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除了对教材教法的把握外,更主要的是对学生把握。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动机、情感状况等。只有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这一环节。

现代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方式。而是强调教学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新课改特别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前上课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教师做表演式的讲授、提问、示范,有条不紊地安排一节课教学程序,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学生如何学论及很少,因而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这种单向交流模式不能体现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而现在的课堂教学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现代教学认为,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过程。如果教学过程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那么教学过程就不再是简单的传输过程,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过程。这对于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减轻师生的负面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学预定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人作用结合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所以,现代教学是每一个学生是否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发现、思维、探索、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许多教师采用了有利于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是也不应该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而应是积极主动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实施简单的加工改造,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习惯、发展素质的主要阵地。不但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能够表现出自身的 主观能动性,而且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在上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完善,而且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每位学生主动参与、自由读书、热烈讨论、谈讲感悟。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兴趣,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其有所提高,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四、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

学校是育人摇篮。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创造性活动。现代教学决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内在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体系,转变教学观念是最基础的一环。具体地说,要实现四方面教学观念的转变。

1、从注重学生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内在变化。传统教学追求的目标知识的掌握,也就是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因此,教学的注意点放在学生外在的活动与变化上,主要是注意的集中,记忆的牢固,答题的准确。

2、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为适应这种情况,教学相应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个转变涉及到如何看待知识。因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应用,更多的是在新的情况和条件下去寻求未知的东西,这就需要思维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强调学习的结果,在学习解答问题时,只要求做出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而这个问题的情境往往与书本的情境相同。因此,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记忆和背诵上,强调学习的过程,主要目标不是要求学生提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寻求解答的思路,它引导学生重视思维的方法,经过长期的训练,达到发展潜能的结果。

3、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知识为特征,势必导致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师生之间的共同协作。其教学方法是单纯教师教的方法,讲授几乎占据全部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中信息是按照师--生的形式单向传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所以为改变这种状况,陶行之提出“教学合一”,并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实施,得到教育界所接受,并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把传统的认为教学法只是教师教的方法转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就是要使教学成为合作的过程,这是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要求的。因为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智力和技能的培养,需要亲自参与,才能得到提高与发展。

4、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教学那种单一的、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适合传授知识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建立一种开放性、综合性的教学形式,它在空间形态上、综合运用集体教学、个别教学与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时间流程上,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教学环节与结构,在教学观念更新的前提下,这个教学方法应特别注意学生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健康而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就充满了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班级就充满了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教育就充满了勃勃生机。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作业大部分在课内完成,只留少量的家庭作业,真正做到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呢?本人经过大胆尝试,探索到了几点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明确一堂课的教学要求。一堂课的教学要求,订得明确具体,而又恰到好处,就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例如,“小数乘法”在学生具备“积随着因数的扩大(或缩小)而扩大(或缩小)”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在乘法里,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保证新知教学。

为了保证学生在短的时间内学好新知识,要努力改变教学中不分主次,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精心地安排和剪裁,抓住难点突出重点。

1、在各个教学上,保证新知教学。

在安排这些教学环节时,要以新知为中心,如开始的复习内容要和新知密切相关,复习时间3-5分钟,最多不超过10分钟。这样一来既复习旧知识又巩固新知,每堂课一般都要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运用新知独立作业,使学生当堂掌握新知。

2、新授课突出重点和难点。

上课时常常感到要讲的内容很多,时间不够用。其实,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并不多的,因为新知大都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关键要善于抓住新知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例如:“和是11的加法”涉及到的知识有:①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②10以内的加法;③3个数连加(如7+3+4);④计算法则:“凑10法”。其中①②③方面的知识是学生已掌握的,只有“凑10法”是新知识,在新知识中,按“凑10法”的需要,把其中一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教学中的重点和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应把主要精力用来解决“怎样把这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分解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出来的第一个数和另一个加数凑成10”。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 新课程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就充满了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班级就充满了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教育就充满了勃勃生机。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作业大部分在课内完成,只留少量的家庭作业,真正做到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呢?针对以上问题做如下分析:

一、猜想创编,于探索挑战中“体悟”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口算“60÷3= 15÷3= ”有了“好算”的体验后,再把学生组织在猜想编好算的除法题“80÷4= 60÷2= 90÷3= 40÷2= 24÷3= 18÷6= 12÷4= 48÷6= 72÷8= ”这一极富挑战性的活动中。在学习中,我多次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并不在于学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确的结果、结论、重要的是通过猜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发现“75÷3= 65÷5= 84÷4= 42÷3=”的多种计算方法。而学生对口算的感悟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享受到探索活动的乐趣,对枯燥无味的口算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数学规律探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

二、实践探索,在操作情境中“体悟”学习 数学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在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这正是“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在《什么是周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三个环节,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让学生在比较中给图形分类,揭示封闭图形与非封闭图形。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媒体的直观演示,便于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互使用,发展了思维能力。请同学评一评,并指出所画图形的周长,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2)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实物操作,再到画图表征,充分体验周长的意义,并感悟周长的实质。激起学生的思维振荡,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

《课标》的基本理念部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面对新的问题,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不同的学生也能依靠各自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对图形周长的感受、体验

三、沟通联系,在迁移同化中“体悟”学习。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以往的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完整,牢固的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去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创设情境并突出重点呢,我结合实践做如下的分析 :

上课时常常感到要讲的内容很多,时间不够用。其实,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并不多的,因为新知大都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关键要善于抓住新知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例如:“和是11的加法”涉及到的知识有:①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②10以内的加法;③3个数连加(如7+3+4);④计算法则:“凑10法”。其中①②③方面的知识是学生已掌握的,只有“凑10法”是新知识,在新知识中,按“凑10法”的需要,把其中一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教学中的重点和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应把主要精力用来解决“怎样把这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分解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同化新知的过程,也是未知与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过程。现在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用1、2两个数字组成尽可能多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这一开放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沟通了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探究“1÷2是什么意思”时,老师巧妙地提供8÷4、4÷2这两个算式。学生借助它们,通过类比思考,发现了1÷2与8÷4等算式的本质联系。这样的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挈入点,引导他们着力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认知矛盾趋于平衡,认知结构得以拓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学习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引导深究,于反思总结中“体悟”学习。建构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得以完成。所以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诊断和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设置的目标。通过反思,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元认知能力。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应“导在所当导,放在不得不放处”。上面的教学中,当学生暴露口算除法有多种想法时,教师创造性地提供了一个变式,让学生深究,从而强化对口算方法和转化思维的认识,又孕伏了优化的策略思想。这样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建构。

五、营造氛围,在师生评价中体悟学习。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也就是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本,对学生进行终合评价,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每个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发展。朱熹不是说过“大以成大,小以成小,无异人也”。在我的教学中,很注重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生评价。对于一些后进生实行“暂不答分”,“舍得送分”,对于一些特优生的表现,实行“突破满分”。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师生的鼓励声中,激励声中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去攀登知识的高峰。课中,课尾的师生自发的热烈鼓掌,既是对问题解决的评价,更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总之,要实现数学教学从获取知识这个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第五篇:怎样上好一节课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

郭军芳

要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我就从五个方面对此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一、面对儿童,我们要深入浅出

尽管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特,但时刻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他们向前。好的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二、课堂阅读要放松

首先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是上好一堂课基础和关键,只有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有好的教学设计,才有好的教学实施。那么如何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呢?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这样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他说人生是一道风景,我们要慢慢地欣赏,慢慢地品味,读书更是一道风景,优秀作品值得我们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这种阅读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最能打动自己是什么地方,产生第一感觉。一句话,就是我们在阅读文本时是一种放松的心态阅读。

三、课堂教学要务实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它强调教育要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所谓务实,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探究、体验、交流等创新的教育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强大学习动力,以此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营造融洽、平等、民主的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把知识性、人文性、审美性巧妙地融合起来,给学生体验真情实。

四、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能感动人的课,感动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听课者。充满情感的语文课,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热爱语文,喜欢语文,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充满激情呢?

1.要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要入情。

这要求教师要准备一个好的导语,好的导语是一节课上好的前提,有了好的导语就为以后课程的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使得学生在以后的课程中步步深入。例如:我在讲授《长城》一课时,我先给同学们讲授了有关长城的故事如:定城砖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学生听完了,开始对学习这篇课文充满了欲望。这也为上好这节课做好了准备。

2.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学生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通过不同的手段向学生们展示课文中的形象,比如说可以通过音乐的形式,例如,我在授《观潮》一课时,我通过播放声音,让学生有了形象的感受。就这样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中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所以教师在展示课文的意境,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现课文中的形象,以及其它多种形式。

3.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移情”

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情。“移情”要通过读来实现,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而“精读”是必经之途,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片断、词句,读出其神韵。学生在前阶段的细读中,往往顾及情节的发展变化,顾及不到语言较深的内涵,所以我们应该认识课文语言不仅是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作者的情感、意愿,及至整个心灵。因此在精读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语言,从而使激起的情感深化,在学生动情之时,随即导入课文中的传神之笔。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融入自己的某些情感,有时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情感溶化学生、用自己的心唤醒学生的心。

五、课堂中要关爱学生

1、爱的平等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同学身上,特别是公开课,为了追求良好的效果,忽视了对后进生、调皮鬼、不举手学生的关心。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是心灵中宝贵的阳光。不仅如此,后进生、调皮鬼更需要给予他们关爱。当他们被老师关爱后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2、爱的巧妙

爱是无声的语言,尤其是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觉力。只要我们在一些细节上给予修饰和强化,我们就能让这些巧妙的“爱”发挥它们的作用。

总之,我希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每节课都能验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足迹,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而不是钻进应试教育里,每一堂课都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

下载一年级班主任怎样上第一节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年级班主任怎样上第一节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怎样评价一节课

    怎样评价一节课 一、我认为要设计一节好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要认真研究教学设计(包......

    怎样上好一节课

    怎样上好一节课 ——教师培训讲稿 胡小明 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义务,也是我们每天必须思考的问题。怎样上好一节课?其实,这里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怎样的课才是......

    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的第一节课

    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的第一节课 作为一个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我们比其它年级的班主任有更多的工作要做。班主任的第一节课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校对老师的印象,也会间 接影......

    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的第一节课★

    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的第一节课 作为一个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我们比其它年级的班主任有更多的工作要做。班主任的第一节课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校对老师的印象,也会间接影......

    怎样当好一年级班主任

    怎样当好小学一年级班主任 新的学年快要开始了,又将有千千万万学龄儿童要上一年级。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 一年级的班主任更是担负着为基础教育打好基础的重任。要把这一工作做......

    怎样当好一年级班主任

    怎样当好一年级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是琐碎,繁忙的,特别是一年级的班主任,是一个复合性角色。当孩子们需要关心爱护时,班主任应该是一位慈母,给予他们细心的体贴和温暖;当孩子们有了......

    怎样做好一年级班主任

    浅谈如何做好一年级班主任 一年级,学生正式入学的第一年。2010年,我踏入教师岗位的第一年。一切都是新的起点,我和学生一起成长,在摸索中前进,在失败中总结。班主任的工作琐碎和......

    怎样上好一节课(5篇)

    怎样上好一节课 怎样才算一堂好课?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一堂好课,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标准,但无论从哪种标准来衡量,我认为都离不开一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