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探索

时间:2019-05-15 16:0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探索》。

第一篇: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探索

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探索

一、教学背景

几年来,我一直教初三历史,最大的感受是复习课不知道怎样上效果最佳。习惯上就是刻篇子,把知识点由书上搬到篇子上,让学生去填,然后做题。自己也知道这样复习效率太低,可不知道怎样改进。

今年又到了总复习的时间了,经过苦苦的思索,我对复习课进行了全新的改版。我的设计理念: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目的:不仅要温故更要知新。老师的作用:以宏观调控为主,适当发言,概括性讲解,但也只是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案例描述

12月28日我上了第一节复习课。我是这样安排的,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认识自己知多少

方式:做一道选择题

推动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最根本因素是:

A.新文化运动的推动B.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

C.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工人队伍的壮大D.五四运动的推动

目的:让学生有目的地看书,粗略地熟悉课本,明确分期(新旧民主革命的时间),注重审题细节(根本)。可谓一举多得。

第二环节:书中探宝找问题

方式与要求:

1.看书与复习指导的知识结构,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熟悉课本,丰富、完善知识结构。

2.把问题记录在本上,也可以及时找老师解决。

3.老师归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各班有针对性地讲解。

目的: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细致地看书,温故而知新,不同水平的同学有不同的收获。体现差异性。让会走的走得更快,让会跑的跑得更远,让会飞的飞得更高。

第三环节:精益求精上台阶

方式:在学生看书时,把问题写在黑板上。

1.鸦片战争为什么会爆发?

2.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3.鸦片战争的性质和特点?

4.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哪些有利因素?

要求:学生发言,相互补充、完善,老师小结。

目的:引导学生看书时要深入思考,究竟为什么这样?这样有什么影响?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史实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第四环节:学以致用看效果

方式:做指导上的8个选择题和材料题。

目的:通过做题,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弥补。

第五环节:今日盘点看收获

方式:把今天的收获与不足之处整理到笔记本上。收获要概括,不足之处要具体。

目的:使学生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不放过小的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养成认真做笔记的良好习惯。及时做小扫除,清理学习的障碍。

三、反思

第一节课上完后,我的心里有了底。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部分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在复习知识的同时,用老师的教法引导学生的学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生在收获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感觉到压力。一节课的容量很大,要想更多地掌握,就必须及时做好预习和巩固。

而老师宏观调控的作用与预期的相比有很大差距。最主要的是在时间的把握上前松后紧,造成两个后果:或是压堂,影响学生的休息时间;或是推到下节课,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自己对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自己的语言概括性不强,导致学生理解不到位。没有价值的一遍遍重复,耽误了很多宝贵的时间。这是我今后的复习课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影响课堂的效率。

陈伟航同学给我的评语:思路非常清晰,非常有个性。板书有创新。这节课虽然很充实,但老师能知道有多少学生会了这部分内容?多少学生没有掌握?老师不知道,那这节课算什么?

我的答复:其实这样的课,老师应该更有压力、更累。但是事实上我却很轻松,很少有同学找我问问题,这是我没有料到的,我心里很着急。再着急也要培养大家的自学能力。可能大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期待大家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多少学生会了这部分内容?多少学生没有掌握?只有通过做题才能得出结果。我觉得一个人在学校关键不是看他学到多少知识,而是看他是否学会了如何学习。

安迪同学给我的评语:你只是将问题(第三环节)给了我们,可是到最后也没让我们知道答案,我们可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呀。

我的答复:在学生看书、发言的基础上,老师进行了口头小结,要求学生课下进行整理。检验自己在课上是否听懂。课上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一字一句地记在本上。我就是要引导大家上课认真听讲,听明白后就无须死记硬背了。要提高上课听讲的效率。

在上了四节复习课后,进行了单元测试。附带进行了复习的问卷调查:你最喜欢哪个环节?你有哪些合理化建议?根据学生的反馈,我也更好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比如在这之后,我把第二个环节改为“走近题海”。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再去看书,这样就减少了看书的盲目性。我还把第三个环节改为回归知识点。老师对重点的知识和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知识进行概括讲解,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同时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受到学生的好评。学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四、评析

这是目前我认为最有效的复习方案,但还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细化。教师要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要将教学的最终目标定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这样学生才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教学才能从教师的“要你学”变成学生的“我要学”。另外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因为他们是最好的老师,是最有权威的评论者。我一定要甘当小学生,向他们求教,我想我一定会受益匪浅的。

第二篇:初中历史复习课评课案例[最终版]

初中历史复习课评课案例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课堂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课堂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相互渗透,既有知识的传承、能力的提升,又有情感的培养与熏陶。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才对社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落实较好。

二、教学内容

课堂的时间分配比较科学合理,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重难点非常突破,教学资源的开发也比较到位。课堂中选取了许多相关习题材料,非常贴切地解决了复习课的相关问题,而且特别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亮点:

1、课堂导入简洁、自然。利用提问直接切入正题,也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感情共鸣,很快进入复习佳境。

2、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师采取调查学生情况的方式,给了每个学生足够的复习空间和时间。

3、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展示相应的问题材料,并提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半开放的问题能够较好地锻炼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4、课本上“动脑筋想一想”这块内容中的材料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是相对较难的,课本所指示的是让学生直接解释其表达的观点,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还是太难。教师从实际学情出发,利用很多针对性的问题将各个材料承接起来,问题贯穿材料始终,层层突破,非常自然地解决了许多相关问题,合理地运用了教材资源。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注重课堂起伏,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来调整学生的思维活力。比方说自查、互查和抽查等形式的变换,促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四、教法学法

本课以“自主互助”教学方法为主,辅以目标导学、问题探究等学习方式,通过活动创设宽松、民主、自然、和谐的课堂气氛,“自主互助法”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是整堂课的一大特色。教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能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同时又能节外生枝地引起波澜,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五、教师素养

教师本身有扎实的基本功,语音清晰,教态自然大方,具有较强的教材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语严谨,引导总结也很到位。

六、目标达成度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复习认真积极,思考问题也比较深刻。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学生能自主的选择复习任务内容、方法手段形式,最终整体复习效率大大提高。

总之,学习了两位老师的复习课之后,我认为复习课应该突出以下几点:

(1)、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分类整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梳理方法,并提高梳理总结的能力。通过小组交流或个人对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内容用图表、文字或其他的方式表示出来,形成网络状的知识系统。

(2)、通过查漏补缺,使知识更系统化。

(3)、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三篇:初中历史复习笔记

初中历史笔记(全)

一,原始社会

元谋人:

时间: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生产生活情况: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会不会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体形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生产生活情况:

1、制造使用石器和木棒作为工具。

2、过着群居生活,形成早期原始社会。

3、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火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三万年

地点: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体形特征:他们的模样的现代人基本相同。

生产生活情况:

1、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

2、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

3、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世界之最: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河姆渡人:

时间:距今约七千年

地点:长江流域

工具:磨制石器、耒耜

生产:出现了原始农耕景象,种植水稻

生活:居住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还制造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世界之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半坡人:

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

生产生活:种植栗(小米),饲养猪、狗,主食有栗,副食有鱼、肉、蔬菜等。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屋里有灶炕,会制造彩陶,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世界之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栗的国家

大汶口人:

时间:距今约五千年

地点:山东大汶口

工具:磨制石镰、石锄等

生产情况:陶器有黑陶、白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化出现了。

涿鹿之战:

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

双方: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联合与蚩尤大战,结果蚩尤战败

影响: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汉族)

黄帝————人文初祖: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衣食住行

奠定基础

嫘祖:发明养蚕缫丝

仓颉:发明文字

伶伦:编出了乐谱

后世称黄帝为人文初祖,海外华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尧舜禹的禅让: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

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禹:治理洪水,同甘共苦

禅让:这种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制

原始社会的终结

原因: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私有财产更多了

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人物:禹(从部落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建立:夏朝

地位: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影响: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二、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1.夏王朝

①夏启破坏禅让制,建王位世袭制,夏王朝确立

②夏建立国家机关、军队、刑法、监狱

③夏桀(jié)的残暴与商汤灭夏

2.商王朝

①商汤灭夏建商王朝

②盘庚迁殷定都(殷朝与殷墟的来历)

③商王朝灿烂的文明

甲骨文--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之始    四羊方尊

青铜器--手工业技术(成分、冶炼、铸造)

人牛生与殉葬--奴隶制度的见证      司母戊大方鼎(世界最大的青铜器)

天文历史--由夏历沿用而来

④商纣王的残暴与武王伐商(牧野之战)

3.西周王朝

①武王灭商建西周王朝

政治--分封制(巩固疆域、护卫周王室)

②社会制度

经济--井田制(土地固有制)

③周厉王残暴贪财与国人暴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

④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结束(公元前771年)

⑤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东周开始

4.春秋

春秋五霸

齐桓公→管仲改革、尊王攘夷、兼并战争、葵王

①争霸战争

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

后期→吴越(夫差与勾践)

②社会生产力的显著进步--铁器与牛耕

③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铁器、牛耕--生产效率提高;私田的大量出现;“初税亩“的实施。

剥削方式的改变:

奴隶主→封建地主

奴隶→半自由农民 封建生产关系

④文化成就

文学--《诗经》

哲学--辩证法

哲学--老子《道德经》-观点

社会--无为;小国寡民

政治  仁、礼

正统

名人--孔子

教育  儒教  影响最大

中国→东方→世界

文化

统治工具

兵法--孙武《孙子兵法》

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战国、秦、汉)

1.战国

①争霸战争的继续和“战国七雄“

②各国的变法及其秦变法的巨大成功

经济 废除井田制,确认土地私有制

秦孝公    奖励封建农业生产,禁止弃农经商   效果:使秦国

(商鞅)

废除奴隶主的世袭特权,按军功授爵  成为七国之首

政治 建立县制,强化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

③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a.水利工程

都江堰(李冰)

郑国渠(郑国)

地位重要了

b.冶铁业

各国都有冶铁中心

回复:高中比较全面的一份笔记

规模、技术提高

c.天文学:《甘石星经》

d.医学:扁鹊

e.建筑:鲁班

f.学术争论:“百家争鸣“--墨、儒、道、法、兵

g.楚辞的创作:屈原

h.艺术:编钟

2.秦朝

①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秦,都咸阳

②嬴政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丞 相→行 政

中央

御史大夫→监察 →皇帝

太 尉→军 事

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郡(守)

地方

→皇帝

县(令)

③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

经济上

统一度量衡

统一车轨

文化上:统一文字

思想上:焚书坑儒

与匈奴作战,夺回河套地区

军事上

修建长城

④秦的疆域

⑤秦末农民大起义与秦的灭亡

a.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秦的暴政、赋税的沉重→生存

徭役的苛繁→劳动力

矛盾

法律严酷→族诛、连坐、肉刑

起义的口号、政权、结果

b.刘邦、项羽起兵反秦

项羽→巨鹿之战--打败了秦的主力

刘邦→入关中攻下秦咸阳--灭秦(公元前206年)

c.楚汉战争(前206~202年)

刘邦的正确策略:废秦法、收民心、善用人

坑下之围、四面楚歌、乌江之战、项羽自刎

3.西汉

①刘邦建西汉,都长安

②汉统治者长期实施休养生息的政策及其效果

a.刘邦

原因:吸取秦亡的教训、统治思想-文武兼用、社会经济的现实

士兵复员

措施:

增加劳动力的投入

恢复逃亡者地宅

减轻赋税

奴隶释放为平民

减租、免租

b.文帝

提倡节俭

改革刑法:减轻、废连坐、肉刑

c.景帝:重农

d.效果:“文景之治“;武帝时寝仓斗实,国力强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③汉武帝时期的强盛

a.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奠基--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中央收回王国

中央政权的巩固和强化

“推恩令“

官吏任免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思想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办太学

军事上与匈奴的战争:平定北、西北部边境安全

b.开拓中西交通的新局面

张骞出使西域⑴经济文化的交流⑵西域都护的设置

丝绸之路的开通

4.西汉的灭亡

①西汉末年的社会矛盾:土地兼并、卖身为奴现象

②王莽篡权与改制失败

③农民起义与西汉的瓦解:北方-赤眉军;南方-绿林军→昆阳之战

5.东汉

①刘秀建东汉,都洛阳

②“光武中兴“

③东汉经济与民族、外交事务的继续发展

a.王景治理黄河

重建西域都护

b.中央与西域

班超出使并经营西域

c.中外关系

班超派使者出使大秦(到波斯湾,公元97年)

大秦使者来中国

④黄巾大起义与东汉的瓦解

a.黄巾大起义的特点:

有组织--太平道(宗教组织)

有准备--预言

b.各地豪强地主势力趁机拥兵自立,帮助东汉镇压农民起义后,割据称霸

c.东汉王朝的瓦解:农民起义失败

6.秦汉时期的文化

①数学:《九章算术》

②造纸术:竹木简→帛→丝麻纤维纸(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

③科学家:张衡-地动仪

④医学:华佗

⑤史学:司马迁《史记》

⑥哲学:王充

⑦宗教:

佛教(由来、传入、传播)

道教(土生)

⑧艺术:秦始皇陵兵马俑

四、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

①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形成军事集团

②北方:曹操、袁绍的决战--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

③曹操与孙、刘联军的决战--赤壁之战--孙、刘胜,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220年

洛阳

④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蜀

221年

成都

222年

建业

⑤著名的人和事

三顾茅庐

a.诸葛亮

治蜀--七擒孟获

b.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大陆与台湾的最早联系的方式

2.西晋

①魏的强大及其灭蜀

②魏权臣司马炎废魏建西晋,都洛阳

回复:高中比较全面的一份笔记

“八王之乱“

③西晋的社会经济状况,晋惠帝

社会经济遭破坏

内迁各族,心怀不满

④刘渊起兵灭西晋(316年)

3.东晋、十六国

①南方:司马睿建东晋,都建康(317年)

②北方:十五国与西南成汉--十六国

③北方前秦一度强大及其统一黄河流域

④前秦与东晋的决战--淝水之战(383年),东晋胜,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4.南北朝

①南朝

a.东晋将刘裕废东晋,建宋

b.宋将废宋建齐

c.齐将废齐建梁

d.梁将废梁建陈

②北朝

a.北魏的强大及其统一黄河流域(鲜卑,拓跋珪)

经济上--均田令,租调役制

b.北魏孝文帝改革

政治上--迁都

生活上--全面汉化

文化上--接受汉文化

c.北魏:

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③这一时期的突出事物

a.江南的开发(开始,较大发展)

b.士族及其士族制度的形成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

五、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1.隋

①北周外戚夺权,建岁,都长安(581年)

②统一条件的成熟及隋完成统一的历史使命(灭陈,589年)

③隋的经济与政治

农业--耕地,产量→官仓丰实

经济繁荣 手工业--造船技术

商业--几万富商迁洛阳

交通运输业--大运河的开通

政治创新 改革官制--设三省六部

改革官员选拔方式--科举制(设进士科)

加强与台湾的联系--三次去流求

④隋末农民起义与隋的灭亡

2.唐朝

①隋大臣李渊父子起兵反隋,建唐,都长安(618年)

②唐朝前期的统治状况及其带来的繁盛景象

统治思想--吸取隋亡教训,君与民=舟与水

统治手段--用人、纳谏

政治--三省六部,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

a.唐太宗

统治政策 经济--均田制,租庸调制--缓和矛盾,发展生产

民族--减少战争,以族治族--改善,交流

中外--友好,开放

效果:“贞观之治“

b.武则天

奖励农业--经济继续发展

重用才者为官

c.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

平定**,稳定政局

重视选拔人才与地方官的任用

d.唐前期的繁盛

农业--新式工具的创制与使用

手工业--制陶技术--“唐三彩“

商业--长安、洛阳

唐与突厥

东突厥--战--建都督府

西突厥--接受册封--灭

安西都护府

唐与回纥--册封

北庭都护府

民族关系

唐与靺鞨

黑水--纳贡--设黑水都督府

粟末--册封

唐与南诏--册封

政治-改革行政

唐与吐蕃--通婚、会盟

经济-班田制

中朝(新罗)--互遣使节、音乐、织锦技术

租庸调制

中外关系

中日--遣唐使、著名人物、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文化-日本文字

中印--互派使者、熬糖技术、文化艺术交流、玄奘西游

城市建设-京都

③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

生活习俗

a.唐玄宗后期的统治:政治黑暗、节度使权力膨胀

b.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叛唐作乱

c.唐肃宗派郭子仪、李光弼平息叛乱

d.社会经济遭重大破坏

④唐朝的衰亡

a.藩镇割据局面--唐中央政权日益虚弱

b.割据战争对社会经济的继续破坏

c.唐末农民起义瓦解唐的统治(领袖、特点、政权)

3.隋唐文化

六、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西夏、金、元)

1.五代十国

①唐末节度石朱温废唐,建梁(后梁)

②北方黄河流域:五代(先后更替)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③南方和山西:十国(交替并存)

④后周周世宗柴荣进行的改革

2.北宋的建立及其政治经济状况

①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宋,都东京(960年)

②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⑴收回大将与节度使的兵权及其他权力--“杯酒释兵权“

行政--中央派文臣知州

⑵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财政--中央派转运使

中央

作者:

历史爷爷

2006-5-23

13:06

回复此发言

回复:高中比较全面的一份笔记

军事--挑选强壮的士兵到中央(留下老弱)

行政--削宰相权,设副相

⑶调整中央机构

军事--枢密院、建中央正规军(禁军)互相牵制,听命于皇帝

财政--三司使

效果:冗官、冗兵、冗费

③北宋经济的发展

a.手工业--制瓷业

河北定窑

江西景德镇

b.商业--流通的货币--纸币

3.北宋与辽的关系

①契丹的兴起、统一与建国(耶律阿保机)

②契丹国的扩张及其国名的更名(耶律德光)

③辽与宋之间的战争与和议

a.澶州之战

1004年

b.澶渊之盟

1005年

4.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①西夏的兴起及其建国(元昊)

②西夏与宋的战与和(1044年和汉)

5.北宋中期的社会矛盾及其政治经济改革

财政困难

①北宋中期的社会问题

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频繁

边境安全仍是隐患

②王安石变法

a.目的--富国强兵

b.主要内容--“五个法“

c.初见成效

d.失败及其原因

6.北宋与金的关系

①女真族的兴起及其建国(完颜阿骨打)

②金与北宋联合攻辽,灭辽(1125年)

③晋南下攻宋与北宋李纲领导的东京保卫战

④“靖康之变“--北宋灭亡(1127年)

7.南宋的建立及其与金的关系

①赵构建南宋,都临安

②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王彦“八字军“

③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岳飞

岳家军

韩世忠

郾城大捷(1140年)

宋称臣

④岳飞被害与绍兴和议(1141年)

划辖城

南宋与金对峙

岁币

8.两宋时期的社会经济

①南方经济的显著发展

a.农业--产量、棉花

b.手工业--棉纺织业、造船业(技术)

②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显著发展

9.元朝的统治

①蒙古族的兴起及其统一建国(铁木真)(1206年,斡难河大会)

②蒙古的对外扩张及其灭西夏(1227年)

③蒙古联合南宋灭金(1234年)

④蒙古南下攻南宋及其更改国号(忽必烈)(1260年、1271年)

⑤元灭南宋,统一全国(1276年)(历史意义)

⑥元朝的行政管理措施

a.主要制度--行省制度

中央--中书省

地方--行中书省(包括云南边远地)

b.对台湾、澎湖地区--澎湖巡检司

c.对佛教及吐蕃地区--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行政区域)

⑦元朝的社会、经济状况

民族杂居

a.民族的大融合“汉人“范围扩大

蒙古族大量内迁

回族的形成地方

手工业--棉纺织业

人物

b.社会经济的进步

漕运--大运河的再开通

交通运输业

海运

c.社会矛盾

元实施四等人制

主要--农民与地主

10.宋元文化

①三大发明

②二位科学家

宋:沈括

元:郭守敬

史学

③文化艺术

戏剧

绘画

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1.明朝的统治

①元末红巾军大起义与朱元璋建明,都应天(1368年)

②明朝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加强皇权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各部尚书→皇帝)

布政司(行政)

地方--设三司,直属中央

按察司(司法)

直属中央

都 司(军事)

设特务机构

侍卫亲军--锦衣卫

宦官--东厂、西厂

八股取士,培养奴才→范围、格式

③巩固边防

a.营建并迁都北京(明成祖)

b.与蒙古部族的和战关系

瓦剌--战,“土木之变“

鞑靼--和

c.修建明长城

④明朝的对外关系

a.友好--郑和下西洋

浙江(台州九捷)

b.抵抗侵略--戚继光抗倭

福建、广东(俞大猷)

⑤社会与经济状况

农业--水稻产量、新品种、经济作物种植

a.经济的显著发展

手工业--大量产品投入市场

商业--工商业中心城市、白银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地区--江南--苏州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行业--纺织业

形式--手工工场

状况--“机户“与“机工“间的雇用关系

⑥明末农民大起义与明的灭亡

回复:高中比较全面的一份笔记

领袖--高迎祥

李自成张献忠

口号--“均田免粮“

a.明末农民大起义

政策--“五年不征,一民不杀“

政权

大顺

大西

失败--满汉地主联合镇压

功绩--推翻明朝

2.清朝的统治

①建州女真的兴起及其统一建国(努尔哈赤)(八旗制度)

②后金的扩张及迁都沈阳

③国号与族名的更改(皇太极)(1636年)

④清军入关,建立对全国的统治(顺治)

⑤清统治下的政治与经济

政治 强化皇权--设军机处

加强思想控制--兴“文字狱“

地点扩大:江南、广东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行业增多

缓慢原因

形式--手工工场

规模扩大

⑥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斗争

a.对内

粉碎噶尔丹叛乱(漠西蒙古)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东南

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

b.对外

清设置台湾府

东北

雅克萨之战

(俄)

《尼布楚条约》

⑦清朝的辽阔疆域及其实施行政管理方式

a.清的疆域

b.清的主要行政管理方式:省、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盟旗

c.清对西藏的加强管理:册封制度、驻藏大臣(雍正)

3.明清文化

①三本书及作者: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

②三位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③四本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一、鸦片战争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其危害

①背景原因

②鸦片对中国的巨大危害

2.中国政府的禁烟

①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②虎门销烟

3.英国为维护鸦片走私发动侵华战争

①简单经过:

1840年6月:广东→福建→浙江→天津

1841年:

香港岛→广州虎门(关天培)→厦门→定海(三总兵)→吴淞(陈化成)→南京

三元里

②结果:《南京条约》1842年

a.内容

条约--五项

附件--三项

b.危害

4.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开始进去半殖半封社会

①社会性质的变化:

独立主权国家→半独立,主权受侵害--半殖

封建经济结构→资本主义、封建经济并存--半封

②社会矛盾的变化: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主要

农民与地主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③革命任务的变化:反封建→反帝反封建(旧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原因

①外国商品销路不畅

②三国提出“修约“要求被拒

2.借口与有关国家

3.战争的简单经过

1856~1858

广州→天津《天津条约》

1859~1860

天津→北京《北京条约》

(大沽口)

(火烧圆明园)

4.条约内容及其危害

5.沙俄乘机攫取中国大片领土

6.中国政局的变动与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①那拉氏发动“辛酉政变“1861年11月

②那拉氏控制下中国政局的特点

③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放弃中立(英、法)

愿协助剿(法、俄)

三、太平天国运动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核心:反清、反传统

2.洪、冯二人赴广西传教--紫荆山--思想、组织的准备

3.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

4.永安建制:

天王--洪秀全

南王--冯云山

北王--韦昌辉

西王--肖朝贵

东王--杨秀清

冀王--石达开

5.太平天国的顺利进军,与定都天京(1853年3月)

6.《天朝田亩制度》

7.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8.太平天国后期的战争

①政治上--洪仁玕《资政新篇》

李秀成--江、浙、上海:天京保卫战

②军事上

陈玉成--安徽:安庆保卫战

9.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0.历史评价

①失败原因

农民的局限

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②历史作用

③性质

四、洋务运动

1.洋务派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

①二个过程

②群体

③认识

④主张与目的⑤代表性人物

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代表企业,经营方式(官办)与特点(三性),口号(自强),作用〕

作者:

历史爷爷

2006-5-23

13:06

回复此发言

回复:高中比较全面的一份笔记

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③创办近代教育,引进西方科技

④创办近代海军〔北洋海军(1884年)→北洋舰队(1888年)〕

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五、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阶级力量的成长

1.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

(时间、地点、创办人、企业名称)

2.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与特点

①处境:受压迫、受束缚

②政治特点:

a.革命性

b.少、小、弱

妥协性

不彻底

软弱性

3.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①早于资产阶级(三个来源)

②政治特点:

集中→团结

苦→革命性最坚决最彻底

③早期斗争→自发性经济斗争

六、中法战争

1.法国挑起战争的背景原因

2.战争的主要经过(二线三个战役)

3.结果--中国不败而败--《中法新约》

4.台湾省的设立(1885年)

七、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的背景状况:中日出兵朝鲜,就撤军问题产生分歧

2.日本突袭清军,挑起战争

3.战争的主要经过:

国外--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国内

辽东半岛战役

威海卫战役

4.结果:《马关条约》

①时间、地点、人物

②内容:割地、赔款、开埠、设厂

③危害

5.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形式及其危害

①开设银行

②政治贷款

③修筑铁路

④投资设厂

⑤开采矿山

2.中国社会经济的半殖民地特点

3.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①强占租界地

②划分势力范围

4.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九、戊戌变法

1.维新派的形成及其政治特点

①维新派产生的历史条件

经济状况--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②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③维新派的政治特点

根由--接受双重教育(传统+西学)

表现--政治上进步,但比较软弱,反对根本革命

2.维新派的活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代表)

①办学与讲学(万木草堂)

②多次上书(公车上书)

③创办刊物(《中外纪闻》)

④组织维新团体:强学会、保国会

3.戊戌变法的实行及落实状况

①光绪帝下诏变法(1898.6.11)

②变法的主要内容

③变法法令受到严重的干扰与阻碍

a.各省(除湖南省外)拒不执行

b.那拉氏打击维新力量,组织发扑准备

4.戊戌变法的失败

①维新派挽救危机的措施--向袁世凯求助

②袁世凯向荣禄告密--那拉氏发动政变

囚光绪帝,宣布“亲政“

废除变法法令,迫害维新人士

③戊戌变法的失败及其历史评价

a.性质

b.历史作用

c.失败原因

d.历史教训

十、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的由来及其政治主张的变化

①原名、产生地区、原来的宗旨

②1898年→“扶清灭洋“(地点、人物)→序幕

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与清政府态度的变化

①义和团向京津发展

②清政府转变态度及其内在目的3.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

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①天津

②北京

5.八国联军侵占天津、北京与清政府转变态度

6.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评价)

“借师助剿“

7.《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甲午战争

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殖民地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完全陷入半殖半封社会深渊

十一、辛亥革命和清朝的灭亡

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①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②孙中山组织兴中会(1894年)--标志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时、地、成员、组织的发展

宗旨--推翻清政府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①章炳麟

②邹容

③陈天华

3.革命形势的发展与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①革命团体的纷纷建立

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时、地、机构、刊物、领袖

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作者:

历史爷爷

2006-5-23

13:06

回复此发言

回复:高中比较全面的一份笔记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4.同盟会成立后的努力奋斗

①通过论战宣传革命思想

②积极组织武装起义

萍浏醴(刘道一、会党)

黄花岗(黄兴、革命党人)

5.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与辛亥革命的爆发

①全国性的收回利权运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②高潮--四川保路运动(立宪派、口号、组织)革命党人清镇压

起义

③武昌起义

起义的周密准备(机构、领袖、成立)

起义计划泄密而仓促发动--占领武汉三镇

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旧官僚掌权

6.全国的响应与清政府统治的崩溃

7.中华民国的成立

①南京的集会

②中华民国的成立

③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政策

标志

《临时约法》

8.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①袁世凯出任清总理内阁大臣,施展反革命两手

军事威胁

拥护共和

②清帝被迫退位(1912年3月)

③孙中山辞职

④袁世凯玩弄伎俩,在北京就职

⑤袁世凯下令临时政府北迁,组建北洋军阀政权(1912年4月)

9.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①性质

②历史作用

③教训

十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辛亥革命果实而进行的斗争

1.宋教仁的“政党内阁“及其失败(1912年8月)--“宋案“

2.袁世凯的善后借款与孙中山号召反袁

3.李烈钧、黄兴等人发动“二次革命“及其失败

4.反对袁世凯卖国与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

①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②袁世凯一步步加大独裁权力

③袁世凯悍然复辟帝制

④孙中山在日本开展反袁斗争

⑤蔡锷、李烈钧发动护国战争

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5.北洋军阀的派系斗争及张勋复辟的被粉碎

①北洋军阀的派系

②地方军阀

③院、府之争与张勋复辟

④孙中山领导讨逆斗争

6.护法运动

①段祺瑞政府的坚持反动独裁

②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开展护法运动

③冯国璋的南北议和导致护法运动分裂

④护法运动失败

十三、新文化运动

1.背景:北洋政府掀起复古尊孔逆流

2.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与之展开斗争(宣传资产阶级文化)

3.主要人物及其运动的概况

a.创办《青年杂志》,“敬告青年“一文,提“科学“与“民主“口号

--掀起新文化运动序幕

①首倡:陈独秀

b.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文学革命论》

--掀起文学革命

c.刊登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的文章

--使新文化运动向纵深有了基础

②李大钊

参与并推动新文化运动--《青春》

热情介绍与宣传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③蔡元培

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聘任才学之士,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根据地

④胡适:提倡新文学

内容:言之有物

形式:白话文,新式标点符号

⑤鲁迅:把进步的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典范结合优秀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思想上:三提倡、三反对

文学上: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⑥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主要阵地:《新青年》、北大

历史作用:性质→作用

发展状况:四提倡、四反对→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1.五四运动

北洋政府反动卖国

①社会背景

新文化运动唤起民众的觉醒

民族工业的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队伍(200万)

俄国十月革命启示新的道路与方向

②导火线:中国外交的失败(巴黎和会)

③主要经过:

5.4~6.3北京,学生为主力

6.5~

上海,无产阶级为主力

④结果:直接目标取得胜利

性质

⑤历史意义

二大力量的不同作用

在国际、国内历史上的地位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①历史条件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刊物、文章、团体)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并已登历史舞台

组织与干部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及其活动

②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历史意义)

3.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二大“)

作者:

历史爷爷

2006-5-23

13:06

回复此发言

回复:高中比较全面的一份笔记

4.中共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①起点:香港海员罢工--胜利(经济斗争)

②发展:安源路矿大罢工--局部胜利(政治、经济斗争)

③顶点: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政治斗争)

5.国共合作与第一次大革命

①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a.中共“三大“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方针

宗旨

方式:个人身份

目的原则:独立性

b.国民党“一大“--标志形成同意合作

确立三大政策

确立新三民主义--反帝反封建、民主共和(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②国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a.革命军队的创建--黄埔军校的创办

b.北方冯玉祥的响应革命--北京政变与孙中山北上

c.由上海而全国的“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时间最长)

d.农民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广东--彭湃、湖南--毛泽东

广州、武汉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彭、毛)

e.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广东军阀陈炯明二次进攻

第一次黄埔学生军

广东革命政府通过二次东征巩固根据地

第二次国民革命军

f.北伐战争及其胜利的进展

革命的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西--湖南、湖北主战场

北伐主要路线与战场

中--蒋--江西

东--何立钦--上海

工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西路军沿线工人罢工

中共领导工农群众支援北伐

农民--湖南最为迅速

市民--汉口、九江收回英租界

g.国民党右派的崛起及破坏革命统一战线

孙中山的逝世与国民政府的成立与迁移武汉(汪精卫掌政)

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增强其政治、军事地位(蒋介石掌军)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北洋军阀乘机反扑--杀害李大钊

汪精卫指使“马日事变“进而发动“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

6.中共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①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及其危害

放弃革命领导权

放弃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②中外反动力量过于强大

7.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十年内战,1927~1937年)

①国民党统治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统一的完成a.南京政府的建立(1927.4.20)

性质

b.三个政权的并立与“宁汉合流“

济南

c.第二次北伐--推翻北洋政府

皇姑屯事件

d.张学良进行的“东北易帜“--全国统一

②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a.蒋、桂--两湖地盘--桂败

b.蒋、冯--山东出海口--冯败

c.中原大战--张学良助战拥蒋--蒋胜

③中共为探索革命胜利道路而进行的努力

a.南昌起义--创建军队--标志

b.八七会议--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的总方针

c.秋收起义

文家市会议--转向农村革命根据地

三湾改编--确立党对革命军队的绝对领导

d.广州起义--开展武装斗争,推翻国民党统治,成立苏维埃政府

④探索革命道路的伟大实践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发展(1927.10)

b.各地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中央根据地)

c.革命道路的理论初步总结--“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土地革命的开展

1930年路线

作用

e.军事上的反围剿胜利--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技术探索

f.创建革命政权的尝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11瑞金)

⑤中国政局因中日矛盾上升而变动

a.“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亡

b.“一?二吧“事变→《淞沪停战协定》→日军驻留上海

(十九路军抗战未获政府支助)

c.中共号召抗日→东北人民

抗日联军

⑥王明“左“倾路线占据党的领导层带来的影响

a.王明“左“倾路线的表现及其危害

政治--城市中心论--革命力量遭严重困难

区100%

组织--打击排挤持不同意见者

根据地90%

进攻中冒险主义

军事

防御中保守主义

退却中逃跑主义

b.红军的长征1934.10八万人

乌江

突破四道封锁线→毛泽东的英明建议→贵州

遵义→历史转折点→四渡赤水→金沙江→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雪山草地→吴起镇(与刘志丹会师)1935.10

作者:

历史爷爷

2006-5-23

13:06

回复此发言

回复:高中比较全面的一份笔记

红一、二、四方面军的大会师,会宁1936.10

c.南方八省的游击战争(三年,陈毅,项英)

⑦中共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a.中日矛盾的继续上升--华北事变

《何梅协定》--河北 中央领导“一二?九“运动--北京→全面

“华北五省自治“

b.中共的抗日主张

“八一宣言“

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c.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与西安事变

“七君子事件“

大规模进攻红军--东北军、西北军(17路)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中共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6.12.1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8.抗日战争(1937~1945)

①抗日战争的爆发

a.“七七“事变--中国守军奋起抗战

b.南京政府的表态--蒋介石庐山谈话--准备抗战

c.“八?一三“事变--国民党政府被迫实行抗战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七?七事变后发表通电

a.共产党的努力

递交国共合作宣言

派出代表团赴庐山谈判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八路军的改编(1937.8)

国共合作宣言发表(9月)

标志

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9月)

新四军的改编(10月)

③抗日战争防御阶段的概况(1937.7~1938.10)

a.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七?七事变→平津保卫战(佟)→平津失陷

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太原失陷

淞沪会战

宝山县

四行仓库(谢)→上海沦陷

南京保卫战

迁都重庆

大屠杀→南京沦陷

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徐州失陷

武汉会战--武汉失陷

广州战役--广州失陷

b.共产党的敌后战场

八路军--华北

洛川会议--全面抗战路线

新四军--华中

配合正面战场--平型关大捷

游击队--华南

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

东北抗日联军--东北

④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概况(1938.10~1944)

a.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

“近卫三原则“

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

对共产党--以主要兵力进攻

政治--殖民统治(法西斯)

对占据区

思想文化--奴化教育(欺骗)

经济--掠夺

b.国民党态度的变化

亲日派公开投敌--汪伪政权建立1940.3

消极抗日,调整军事布局

英美

五届五中全会--反动方针→由抗日转向反共

枣宜会战失利(张)

掀起第一、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

c.共产党克服困难,坚持抗战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938.5--持久抗战方针,三阶段

在抗日战场上成为打击日寇的主力--百团大战

坚决反击国民党的反共摩擦

军事上--反扫荡(左权)

政治上--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

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克服严重困难

经济上--军民“大生产运动“--经济上自给

(1941~1942)

土地政策变化,减租减息

思想上--整风运动

d.国民党政府日趋反动腐败

政治--坚持独裁,实行法西斯统治

经济--四大家族垄断控制国家命脉

军事--豫湘桂战役大溃败

⑤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及其最终取得胜利

a.局部反攻的开始(1944上半年)

努力方向

b.中共“七大“--迎接抗战胜利(三个报告)

政治路线

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c.美、苏参与对日作战

d.中共号召大反攻

宣布

e.日本无条件投降

签订

仪式

9.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①美蒋勾结阴谋发动内战

a.目的美

b.措施

②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作的努力

a.参加重庆谈判--核心

抗日政权

《双十协定》

八路军、新四军

b.领导全国性的反内战运动--“一二?一“血案(昆明)

c.击退国民党的局部内战挑衅→《停战协定》

d.促成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和平建国纲领

③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6

20万→中原

作者:

历史爷爷

2006-5-23

13:06

回复此发言

回复:高中比较全面的一份笔记

④解放战争第一年的概况(1946.6~1947.6)

运动战--撤地

a.国民党

前八个月全面进攻-中共

消灭有生力量

后四个月重点进攻-中共

陕甘宁--四战

山东--孟良崮

b.国民党全面转向反动

对外全面出卖主权--中美系列卖国条约

对内坚持独裁--召开伪“国大“,制定伪宣传

⑤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概况

a.敌我力量显著变化→进入全面反攻阶段

b.三支大军挺进中原

c.其他地区解放军转入反攻

全面土地会议

d.中央及时开展土地改革

《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改革路线

成果及意义

⑥解放战争第三年概况

a.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b.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主力

c.为迎接全国解放而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农村→城市

党的总任务→

内--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主要内容

胜利后的国内矛盾

经济政策

外--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强调党的优良传统

重要历史意义: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在政治上、思想上做了

准备,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

问题。

d.北平的和平谈判

e.渡江战役与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瓦解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共同纲领》

(代行人大职权)

临时宪法

b.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确定

c.新中国其他标志性事物的确定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意义

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史

一、新中国的成立与开国大典

二、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完成各项任务而作的艰苦努力(1949~1953)

1.解放全国、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中南、西南、西北的继续进军(1950年6月)

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

新解放区成立各级人民政府

2.抗美援朝运动的开展及取得胜利

①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与军事威胁

②中国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1953年7月)

(五战五捷--迫使美军谈判)

3.镇压反革命运动

①原因:内外的疯狂破坏

②严厉镇压反革命破坏活动

4.土地改革运动(新解放区)

①土改本身属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1950年6月)

②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③成效及意义

5.恢复国民经济

①严峻的经济形势

②一系列措施及效果

③“三反“、“五反“运动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实施的状况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一化三改“

2.“一五“计划的内容

重工业建设--一化的基础

农、手工业的合作化--农、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基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家资本主义--资本工商业的改造奠基

3.“一五“计划的完成情况

①工业化完成状况

②三改的完成情况

农业--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1956年底90%

手工业--生产小组→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90%

低级(三种)

工商业--国家资本主义

高级(赎买-公私合营)-单个企业→1956年全行业

4.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①生产资料私有→公有的完成②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四、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1.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1954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五、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历程(1956~1966)

1.中共八大的召开及其正确的决策(1956年)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党内民主制度与党的优良传统

2.整风运动的开展及其发展为反右斗争的扩大化

①整风运动的开展及初衷,方式

②由整风转向反右

③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

3.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与北戴河会议

(1958.5)

(1958.8)--高速度发展

4.“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由“全民炼钢“→各行各业大跃进

②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十个大队→核算单位

作者:

历史爷爷

2006-5-23

13:06

回复此发言

回复:高中比较全面的一份笔记

十个生产小队(村)

5.1959~1961的三年经济严重困难

①自然灾害

②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

③苏联逼债

6.庐山会议及其引发的反右倾斗争

①庐山会议

初衷

转化

②八届八中--反右倾

③党内反右倾斗争

7.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及其成效(1960~1964)

六、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1966~1976)

1.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2.主要阶段:

①开始:“五?一六通知“

②点名斗争目标

③红卫兵与大串联--全国发动

④极“左“思潮--全国混乱

⑤全面夺权--1967年1月上海“一月风暴“

⑥老干部的“二月抗争“--被挫败

⑦林彪集团的崛起与覆灭:九大--庐山--“五?七一“工程--“九?一三“事件

⑧周恩来主持工作,纠“左“遭批判

⑨邓小平主持工作,纠“左“遭批判

⑩“四五事件“

⑾毛泽东的病逝与“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七、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76~)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英明决策

邓小平职务的恢复

①前提条件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政治上安定团结、经济初步恢复

思想上

②会议的重要决策

政治上

组织上

③意义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党的方针

对内改革

目的对外开放

3.改革开放的成就

经济

政治

其他

法制

4.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现处阶段

发展战略部署

党的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5.中共十四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主要任务

6.中共十五大--“依法治国“

八、新中国成立以后统一战线工作的发展

1.多党合作制的确立

2.多党合作方针的提出(1956年)--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3.改革开放后,合作方针的丰富--爱国统一战线

4.“一国两制“的设想与实施

1979年元旦--邓小平概括--实施:1997年、1999年

九、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作的发展

1.党的民族政策

2.党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45个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

3.各民族共同繁荣

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

十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教育成就

第四部分 世界近代史

(一)资本主义的兴起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的基本条件

二、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世界最早,十四~十五世纪)

1.历史条件:

①生产技术的进步

②社会分工的扩大

③商品经济迅速增长与国内外市场的扩大--著名工商业城市

④出现了包买商

2.新的手工业生产形式--手工工场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手工工场主

佛罗伦萨

雇用工人

3.新的阶级产生

资产阶级--工场主、富商、银行家

4.历史意义

三、新航路的开辟

1.动机--对东方贵重商品与财富的需求、渴望

2.现实需要--东西商道受阻(奥斯曼土耳其)

3.条件--造船技术、航海知识与地圆说等技术与知识的进步

4.新航路的开辟过程

①欧洲--非洲--亚洲的航路

a.迪亚士:葡萄牙(欧洲)-非洲(好望角)

b.达?伽马:葡萄牙(欧洲)-非洲好望角-印度洋-印度(亚洲)

②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欧洲的环球航路

a.哥伦布:西班牙(欧洲)-大西洋-中南美洲(误认为印度)

b.麦哲伦:西班牙-大西洋-中南美洲(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亚洲)

c.麦哲伦的同伴:欧洲-大西洋-美洲-太平洋-亚洲-印度洋-非洲-欧洲

四、殖民扩张的开始

1.葡萄牙:非洲、亚洲、美洲

2.西班牙:美洲、亚洲

五、思想文化上的新气象

1.宗教改革运动

①背景:封建教会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根源

②德国--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

③瑞士--卡尔文

④英、法、荷等国--新教

2.文艺复兴

①背景:

a.封建教会垄断文化与教育--“黑暗“

b.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需要为其服务的科学文化

作者:

历史爷爷

2006-5-23

13:06

回复此发言

回复:高中比较全面的一份笔记

②目的:反对教会精神统治、反对封建神学

③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a.核心内容

b.手段

c.实质

d.过程及意义

④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成就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地理位置的优越--对外贸易的发达--国外市场

(大西洋航路中心)

2.工商业迅速发展--毛纺织业成为主要工业部门

农业生产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生产--促进商品经济,市场的发展

3.圈地运动的进行

贵族地主→资产阶级化→资本

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入手工工场成为雇用工人--自由劳动力

4.对外殖民掠夺--原始资本积累

二、斯图亚特王朝阻碍经济发展

1.封建君主的观念及其措施

2.君权与议会的矛盾

3.专制王朝阻碍经济发展的措施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导火线:苏格兰起义

2.新议会的召开及其开展的斗争

反对派--资产阶级、新贵族

双方

限制王权

封建王朝

3.国王镇压议会并挑起内战--革命爆发

4.内战的结束及其结果:处死国王、宣布共和国

5.内战后的政局变化

①克伦威尔统治--军事挑战--维护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利益

镇压掘地派

远征爱尔兰

解散议会、就任“护国主“

②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及其倒行逆施

③1688年政变与君主立宪制的最终确立

a.1688年政变

国王的权利

b.1689年《权利法案》

君主立宪制

议会及议员的权利

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地位

(三)英国工业革命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条件:

资本

①资本主义获得了发展的优厚条件

劳动力

②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积累

市场

3.客观状况

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需求

二、工业革命的产生与主要成就

1.从发现和使用机器开始

2.发明者大多是工人与技师

3.主要成就:织布用飞梭→纺纱(珍妮、水力、骡)→织布动力--改良蒸汽机--“蒸汽时代“

4.工业革命的推广:纺织--动力--冶金、采矿--交通运输

三、工业革命的完成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四)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

一、英国积极开展殖民扩张

1.地理位置的变动促进对外殖民扩张

2.与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大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年)

3.建立殖民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

4.主要殖民扩张活动

亚洲--印度

北美--建立十三块殖民地(1607年弗吉尼亚)

二、法国的殖民扩张

亚洲--印度

美国--两大河流域

三、英法的殖民活动冲突及结果

1.七年战争--争夺欧洲霸主、世界殖民霸权

2.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18世纪中)

四、殖民主义的罪恶

1.灭绝人性的屠杀

2.抢劫与掠夺财富

3.奴隶贩卖贸易--“三角贸易“

五、殖民主义的后果

1.殖民国家

2.被殖民国家

(五)美国独立战争

一、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1.北美殖民地经济开拓者

2.十三块殖民地的经济概况

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可与英国竞争

中部--产根区

南部--种植园经济→为英国提供原料

(黑奴)

二、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政策

1.目的:作为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

2.措施:压制经济发展

限制生产某类产品

禁止向西移民

征收苛捐杂税

三、北美人民反抗殖民压迫的斗争

1.反对征税

2.抵制英货

3.建立反英组织

4.准备武装斗争

四、北美独立战争

1.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2.英殖民当局的镇压与第一届大陆会议(二决定)

3.来克星顿枪声--独立战争(1775年4月19日)

4.第二届大陆会议的召开及其决定

招募军队

军事

大陆军

任命华盛顿

政治--起草《独立宣言》

5.《独立宣言》的发表--美国的成立(1776年7月4日)

6.独立战争的进行及最终的胜利

①双方力量的对比--初:美失利

信心

作者:

历史爷爷

2006-5-23

13:06

回复此发言

回复:高中比较全面的一份笔记

②萨拉托加战役--转折点:

外援(法、荷)

③约克镇英军投降(1781.10.19)

④英、美巴黎条约,承认美国(1783年)

⑤独立战争的性质和历史作用

五、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

1.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美国宪法

2.美国政治体制的特点--三权分立

众议院--按人口

立法权--国会

行政权--总统

参议院--按州

司法权--最高法院

3.美联邦政府的成立:1789年4月

缺陷:①人民的权力

②种族权力的限制

(六)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一、法国革命以前的社会状况

1.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社会等级森严,矛盾尖锐

特 权--第一、二等级

被统治--第三等级(农、资、手工、工人、贫民)

3.封建王朝的专横阻碍经济发展,激化矛盾

二、法国大革命

1.财政危机引发的三级会议斗争

2.路易十六企图镇压引发大革命的爆发--巴黎人民第一次起义,攻占巴士底狱(1789.7.14)

3.革命的第一阶段--大资产阶级 自由贵族--制定会议

①取消人民的部分封建重负

②发布《人权宣言》

③国内形势严峻

普奥联合出兵干涉--革命战争的开始

内部伺机反扑,里应外合4.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①推翻波旁王朝

②瓦尔密大捷--驱外国军队出法国

③召开国民大会--吉伦特掌权(工商业资阶)

④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⑤处死路易十六

经济困难

⑥形势的再度恶化

军事--第一次反法同盟武装干涉

政治--反革命**

5.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革命进入第三阶段

①雅各宾派政权的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派

②公安委员会实施专政

③雅各宾派内部的争政与“热月政变“

6.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法兰西第一帝国

1.热月党人时期

①督政府的成立

②代表阶级及执政措施

③形势的变动

国内动荡

对外战争取得一系列胜利

④拿破仑的崛起

⑤形势恶化,需要铁腕人物

2.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

3.拿破仑改共和国为法兰西帝国(1804年)

4.法兰西帝国内外政策及其覆亡

①维护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②对外战争的继续及性质的转变

推进:革命及其他国家--奴役其他国家

远征俄国

③拿破仑的最终失败

莱比锡

滑铁卢

④第一帝国覆亡,波旁王朝复辟

(七)拉丁美洲独立革命

一、葡萄牙、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

1.种族屠杀

2.掠夺、贵重金属、土地

造成贫穷、落后

3.垄断贸易:使殖民地成为其原料产地、商品市场

二、独立革命的序幕--海地革命(反法)

1.黑奴起义及其领袖

2.革命胜利与独立国家的成立(1804年)

三、西属殖民地的独立革命

1.初期--墨西哥--“多洛雷斯呼声“

委内瑞拉

2.北部--玻利瓦尔

哥伦比亚

厄瓜多尔

阿根廷

3.南部--圣

智 利

秘 鲁

4.厄亚基尔会晤后的独立斗争联合行动

①人民军队的组建

②阿亚库巧战役--玻利维亚独立

③西班牙殖民军投降

四、葡属殖民地巴西独立

五、拉丁美洲一系列独立国家的建立

六、美国侵略势力的渗入--“门罗宣言“

(八)17至18世纪的俄国

一、沙皇俄国的兴起

1.俄罗斯国家的出现--882年基辅罗斯

2.基辅罗斯的分裂及被蒙古汗国的控制(金帐汗)

3.莫斯科公国的统一与独立

4.伊凡四世自称沙皇--沙皇俄国兴起开始对外扩张

二、彼得一世的改革

1.彼得一世改革目的军事

2.改革的内容

经济

3.效果

社会生活

(九)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一、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的天才设想

2.现实矛盾的展现--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揭示根本矛盾

3.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由自发转为有组织

4.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天赋条件

作者:

历史爷爷

2006-5-23

13:06

回复此发言

回复:高中比较全面的一份笔记

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①积极参与革命实践

改组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②发表《共产党宣言》(1842年)--标志诞生

(十)1848年欧洲革命

一、推进资产阶级革命的法国

1.法兰西帝国覆亡后处于波旁王朝统治下(1815~1830)

2.“七月革命“--处七月革命(大资产阶级)(1830年7月)

3.“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临时政府

成立第二共和国

保障工人部分权利

实行普选权

4.“六月起义“--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第一次斗争--目标:资本主义的存废

5.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建第二帝国

二、推进统一的奥地利、普鲁士

1.奥地利--维也纳起义

2.普鲁士--柏林起义

三、争取民族独立的东南欧

1.意大利--反奥起义

2.匈牙利--布达佩斯起义--“反奥“、“宣布独立“--被俄、奥镇压

3.捷克斯洛伐克--反奥起义

4.罗马尼亚--反俄、土耳其起义--被俄镇压

(十一)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及其侵略扩张

一、农奴制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1.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自由劳动力

2.农奴制带来的问题

国内市场

二、农奴制引发政治统治危机

三、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实行农奴制改革

1.目的2.内容

3.性质和作用、特点

四、俄国的对外扩张

(十二)美国内战

一、美国的西进运动

1.独立后的美国政权性质

2.美国的西进运动

二、美国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与焦点

1.北部、中部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需要自由劳动力、市场、原料

黑奴制的存废

2.南部的种植园经济制度→用黑奴生产、为英国提供原料、市场

三、废奴运动的开展

1.“地下铁路“--塔布曼

2.武装起义--约翰?布朗

四、林肯当选总统与美国内战的爆发

1.林肯当选总统(1860年)

2.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1861.4)

五、内战的主要经过与结果

1.初期北方的失利及原因

《宅地法》

2.林肯颁布二项重要法令

《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

3.内战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结束

六、美国内战的历史作用

1.性质

2.作用

(十三)亚洲革命风暴

一、西方列强对亚洲的继续侵略(19世纪上半期)

1.英国:中国、印度、缅甸、阿富汗、伊朗、土耳其

2.美国:中国

3.法国:中国、印度支那(越南)、土耳其

4.沙俄:中国、土耳其、伊朗

二、亚洲革命风暴

1.性质--民族解放运动--反帝、反封建

2.代表事件:(五个)二个宗教色彩、三个达顶点

三、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

1.背景--印度各阶层人民反英情绪的高涨

农民、手工业者--最坚决

土兵--核心力量

部分封建王公--反英殖民当局的兼并政策

薄饼、红莲花

②起义的酝酿

秘密组织

2.密拉特城子弹事件--导火线

3.民族大起义

密拉特→德里--成立政权→被镇压

勒克瑙--失陷

詹西保卫战--失败--女王

(十四)日本明治维新一、十九世纪中期日本的政治经济状况

封建统治阶级--天皇、将军、大名、武士

1.阶级关系:

被统治阶级--农民、贫民

2.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变化

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商业中心城市、商人财团

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新的政治力量→反封建,求政权

②社会关系变化及其对政治的要求

从事资本主义的封建大名→反幕府,改变现状

中下层武士--经济状况恶化→改革成为主柱

3.西方列强的入侵--严重的民族危机

①美国打开日本的门户

②日本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4.幕府统治危机的总爆发--倒幕运动的趋势形成二、武装倒幕运动

主力--农民、贫民

1.倒幕力量概况

改革力量--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

依附力量--各地大名(藩主)

①明治天皇发布讨幕密诏--德川庆喜的顽抗

②武装冲突的开始(1864年)

作者:

历史爷爷

2006-5-23

13:06

回复此发言

回复:高中比较全面的一份笔记

③决定性战役--伏见、鸟羽战役

④武装倒幕的胜利结束(1869年)--推翻幕府统治

三、明治维新

1.明治天皇政府迁都

2.推行资本主义改革

改藩主为藩知事,由中央任命

①加强中央集权,达到政治上统一

废藩置县

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推动社会进步

③确立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3.历史评价--作用、特点

(十五)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一、德意志的统一

1.统一前的德意志状况

①封建割据的局面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统一的国内市场

③普鲁士、奥地利对德统一的态度--统一的历史使命落在普鲁士

二、普鲁士完成德的统一

1.俾斯麦任职及其“铁血政策“

2.统一战争

①普奥联军败丹麦

②普奥战争--萨多瓦战役→排除奥地利于德意志之外

③成立北德意志同盟

④普与南德意志4邦签订军事协定

⑤普法战争--色当战役--败法,完成德统一(1870年)

3.德意志帝国的建立(1871年)

三、意大利的统一

1.统一前的意大利

①封建割据的分裂状况

②外国势力的控制

③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对统一的要求

2.撒丁王国承担统一的历史使命

①撒丁王国的状况

战略地位

经济发展

政治力量--资产阶级自由派

②统一战争的主要经过

加富尔的任职及其施政措施

奥仍占威尼斯

联法对奥作战--中途停止

中、北部人民起义--中部与撒联合法获尼斯、萨状伊

两西西里人民起义--加里波第率“红衫军“加入--解放两西西里

加里波第移交权力→撒获中、南部

意大利王国的建立(1861.3)

(十六)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一、欧洲经济的发展与马克思的预言

二、第一国际成立的背景条件

1.经济危机引发各类矛盾的激化(1857年)

伦敦国际博览会

2.工人运动重新高涨--强烈要求加强团结

三、第一国际的成立

欧洲工人声援波兰起义

1.伦敦圣马丁堂集会--决定--定名

2.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领导人

四、第一国际成立后的主要活动

1.在各国建立支部

2.支持各国罢工斗争

3.反对非马克思主义的流派

①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

小生产者利益--小私有制

a.蒲鲁东主义的概念

b.第一国际内的斗争

无政府主义

日内瓦会议

洛桑会议

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胜利

布鲁塞尔会议

蒲鲁东主义分化--左→马克思主义

②反对巴枯宁主义的斗争

a.巴枯宁主义的概念--无政府主义→继承权

b.第一国际内的斗争

巴塞尔大会

海牙大会--开除巴枯宁

4.支援巴黎公社的革命--写信、保护

五、第一国际的结束

1.巴黎公社失败后处境困难

2.迁到美国纽约(海牙大会的决定之一)

3.宣布解散(1876年)

六、巴黎公社

1.历史背景

①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引发革命--“9?4“革命

a.推翻帝制

b.成立共和国

c.资产阶级共和派掌权--“国防政府“

②巴黎各阶层人民自发救国--国民自卫军(以工人为主)

③国防政府的投降政策及其政权的转移--梯也尔政府

对外--卖国(赔款、割地)

④梯也尔政府的反动政策

对内--镇压(解除武装)

2.“3?18“革命的爆发及其初步胜利

3.巴黎公社的成立及其革命措施

①选举产生--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主持

②公社委员就职--标志

③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a.政治--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阶级政权机构

b.经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性质

c.社会--维护劳动人民利益

4.巴黎公社被镇压后失败

①梯也尔政府的反攻

②普鲁士对梯也尔政府的支持与勾结(普法合约)

③“五月流血周“(5.21~5.28)

④历史评价

(十七)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

1.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回复:高中比较全面的一份笔记

①电

a.电流的产生--法拉第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

b.电的应用--爱迪生

②石油

由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而发展

2.内燃机的发明及其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应用

①内燃机

②柴油机

③汽 车

④飞 机

3.通讯事业的发展

①有线:

电报--摩尔斯

电话--贝 尔

②无线:

电磁波--赫兹

无线电通讯设备--马可尼

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科技与生产的发展--财富的集中

2.生产与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

3.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4.垄断阶段的各国基本状况

①垄断资本家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②垄断资本家控制国家政权--对内镇压、对外侵略

三、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

1.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

①美国经济为世界第一

②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2.英国--殖民帝国主义

①英国经济发展缓慢及其原因

②海外殖民地对英国经济的重要影响

3.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

①法国经济落后及原因

②信贷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4.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容克--贵族地主)

①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及其原因

②容克掌握政权--军国主义传统

1.根本原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矛盾焦点--争夺海外殖民地

3.核心矛盾--英、德

五、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1.土耳其帝国的瓦解与巴尔干地区民族国家的独立

2.各国介入对巴尔干的争夺

3.德奥结盟,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形成4.法俄协定、英法协约、英俄协约

“三国协约“

5.军备竞赛的加剧

(十八)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一、亚洲的觉醒

1.朝鲜

①日本用武力打开朝鲜门户--江华条约(1876年)

②日本镇压全琫准领导的甲午农民起义

③日本吞并朝鲜--《日韩合并条约》(1910年)

④日本解散朝鲜军队--全国性义兵运动

2.印度

①寇松的反动政策

②国大党左翼领导各阶层人民反抗

③提拉克被捕--孟买政治总罢工(标志)--武装冲突

二、非洲人民的反抗斗争

1.帝国主义瓜分非洲

①掠夺人口

②腹地探险

③瓜分及其结果(七国)

2.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

①背景--英的企图贯穿非洲

②特点--宗教--“圣战“

③一度解放全境(打死戈登)

④被英镇压

3.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①意大利的侵略

②孟尼利克统一全国

③意军公然入侵--抗意战争开始

④阿杜瓦战役--意败,承认埃国独立

三、拉丁美洲反帝反封建斗争

1.独立后的拉丁美洲状况

①大地主掌握政权

封建

②大地主仍存并扩大

③美英侵略势力渗入--帝国主义

④革命仍是反帝反封建斗争任务

2.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投靠帝国主义

①迪亚斯的反动统治

镇压、压榨

②各阶层人民奋起反抗--推翻迪政权

(农民二支力量)

③反动政权的重建与美国出兵支持

④人民再次斗争--取得胜利

(工人“红色大队“)

⑤以法律形式确定革命成果--1917年新宪法(性质)

(十九)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6.28)

二、大战爆发(1917.7.28)

1.奥匈对塞宣战

2.各国加入战争--交战双方:协约--同盟

3.大战的性质

①总体

②局部

三、大战的基本概况

1.欧洲

①三条战线:

a.西线:英、法--德

b.东线:俄--德、奥

c.南线:俄、塞--奥

②西线的重要战役(决定战局):

a.马恩河战役--阵地战

b.凡尔登战役--攻守战

c.索姆河战役--英首次使用坦克

2.亚洲--南高加索、巴勒斯坦、两河流域

3.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结束

①意大利加入协约国方作战

民族国家独立

②奥匈帝国的瓦解

前线拒绝作战

③美国参战(加入协约方)

中立期--发财

a.原因:

时 机--借口

b.雄厚实力

④俄国爆发革命,退出战争

⑤德国内爆发革命,宣布投降

4.大战的历史总结

第四篇:初中历史复习策略

初中历史总复习策略

作者:高发明田寒梅

单位:小金县美兴中学

电话号码:189904441

32摘要:“初中阶段总复习策略”,也就是指作为历史教师在总复习阶段如何让学生在总复习阶段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特别是让学生牢固地记住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年代,以及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和分析,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这是历史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总复习策略

摘要:“初中阶段总复习策略”,也就是指作为历史教师在总复习阶段如何让学生在总复习阶段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特别是让学生牢固地记住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年代,以及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和分析,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这是历史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历史总复习策略归纳整理理解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这句话点出了复习的重要性。在历史总复习阶段如何使学生“温故”,这就是作为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在历史总复习阶段,这个“温故“是指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手段,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知新”是指教师通过复习后达到的效果,学生通过复习后掌握的知识程度。“初中阶段总复习策略”就是指“温故”。也就是指作为历史教师在总复习阶段如何让学生在总复习阶段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特别是让学生牢固地记住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年代,以及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和分析,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这是历史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知识量得到了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在考试过程中,不再感到困难;在学习过程结束后,体会到有了更多的东西。这样就达到“知新”的效果。

策略之一:归纳整理

根据新版历史教材特点,要想全面掌握历史知识,难度系数较大。如果采用归纳整理的方法,特别是掌握基础知识方面,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初中历史总复习阶段归纳整理的最大特点就是把相似类型历史事件归类在一起。采用图表式归纳整理更能达到“知新”效果。

如:中国古代史的朝代更替按照朝代名称、都城、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灭亡者这个顺序,通过表格显示出来,使学生就会轻松掌握中国古代史的朝代更替知识。

如:新航路的开辟和成就,可以按照航海家、国别、航行时间、资助国家、重要贡献这个顺序,通过表格显示出来,学生更能掌握基础知识。

在比如说:综合分析英国的新生、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的废除、日本明治维新以及三次工业革命等等都可以按照归纳整理,通过表格显示出来,学生在掌握过程中记忆轻松,不易混淆,这是对掌握基础知识的有效方法。

策略之二: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

这个方法使适用于记忆历史事件概念、历史事件内容、历史事件意义等内容较多的知识。“前苏联心里学家鲁宾斯坦说:“真正的掌握知识,在原则上也就是由教学论、教学法、教师所创立的特殊的使其简单化的条件中的那种认识过程。”虽然如此,知识的掌握过程并不简单,知识本身及其传递的特点决定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① 但是我们在历史总复习阶段对内容较多的知识进行理解记忆,困难也会迎刃而解。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死记硬背,嘴里不停的重复要记忆的那几句话。这样既浪费了时间,效果也不明显。如果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者抓住关键字、词、等关键信息,把它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效果。

如:针对记忆(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中的《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内容有4个知识要点,做了一个小测试。把一个班,分成两个大组,第一组要求他们按照过去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第二组告诉他们方法——抓住知识点中的关键信息,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记忆每一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抓住“割让香港岛”;第二个知识点抓住“赔款”,第三个知识点抓住“开放广、厦、福、宁、上”;第四个知识点抓住“协定关税”。规定五分钟掌握《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结果,第一组,只有少部分学生勉强记住了知识要点。第二组,基本掌握了知识要点。通过这个测试说明了理解记忆比死记硬背效果好。

如:针对(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七课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内容是必须掌握的,多次统一检测都考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知识。这个内容多,学生掌握特别困难,采用总结每一点,抓住每一个知识点中的关键信息,进行理解记忆,效果良好。譬如: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总结为四点:第一点:(思想上)关键信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二点:(政治上)关键信息——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第三点:(法制上)关键信息——健全民主和加强法制;第四点:(组织上)关键信息——撤销错误文件,肯定 “四五”运动,纠正错误结论。学生如果在总结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关键信息,把它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效果。

由此可见,对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学会抓住知识点中的关键信息是学生牢记知识的一把钥匙。正如李小融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新编》(四川教育出版社)第270页所说:“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必须使他们从感性概括向理性概括深化,从外部的、非本质的特征向内部的本质特征深入。”②

策略之三:学会考试

到目前为止,基本采用考试来衡量一个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多少。在历史总复习阶段,考试频率偏高,目的是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部分历史教师评讲试卷过程中,着重讲题的对错之处,而忽略了对学生讲做题也要讲方法。学会考试,指的是在题干中或者材料中,抓住关键信息,进一步产生联想,联想到与之相关的知识。譬如:做选择题。选择题所占分值较大,基本处于30%——40%,教师在总复习阶段除了讲题的对错之处,还应该讲做选择题的一些方法。方法一:抓关键信息,就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字、次、句。根据这些信息来做选择,正确率会大大提高。如: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曾在岷江修筑过类似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这项工程是()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黄河。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防洪灌溉”,符合这一信息的只有B、都江堰。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的含义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土地归集体所有C、土地归乡镇所有D、土地归农民所有。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农民成为主人”,根据这个信息一分析,只有D符合。方法二:对关键信息产生联想。如:题干中出现“小岗生产队”这个信息,就要想到“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题干中出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信息,就要想到“改革开放”,“邓小平”,“1978年”等。对提高正确率有很大作用。方法三:采用排除法。在题干中出现“不正确”、“正确”、“标志”、“最”等信息是,可以采用这个方法,对选项题逐一进行排除。再譬如:做与数据有关的材料题时,方法是:一看材料说的是什么事件,二比较数据的变化,三写结论,根据数据变化,用简短的语言反映出事件的现象。在历史总复习阶段,不仅要让学生弄懂每道题的对与错之处,更要让学生掌握做题的一些手段或者方法。这就是做题的策略。

总之,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递增,学习能力的逐步发展和当前对研究型学习、活动教学的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将逐步走向主导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会随之从显示走向对学生有效指导。”③ 所以,在初中历史总复习阶段,更要注重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手段,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的培养。这就是初中历史总复习策略策略。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只要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长学生知识的科学方法都属于好策略。宋朝人朱熹对孔子的教育方法概括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①、参见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263页。②、参见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0页。

③、参见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02——203页。

第五篇:初中历史复习模式

初中历史复习模式

初中历史的复习分为系统复习,专题复习;每一种复习都有自己的复习模式。

一、系统复习:

系统复习指的是第一遍的复习,它是按照单元章节来进行的。复习模式一般是根据课本的顺序,以课本为基础进行复习。

1、先了解一节课内所复习的历史时期的特点

2、根据课本复习历史知识,用本节课所学的历史知识来证明或理解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

3、在复习的过程中遇到相联系的历史知识可以稍微提一下

4、复习完基础知识后,接着有相应的练习题来巩固基础知识

二、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是打乱教材,把三年来所学的相同类型的知识放在一块,这个复习在系统复习完后进行的第二遍复习,要求学生通过联想,辨别分析等方法把所学的知识连成一个体系。如: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在这个大专题下还要进行细化,可以按照性质来划分;也可以按照时间来划分。

1、首先定出专题的命题。如:改革,思想解放,国际关系等

2、回忆所学的历史知识,提取历史中学过属于这个专题的内容

3、逐个复习专题中的知识点

4、在专题中再搜索各个知识的相同点,不同点。

5、通过复习专题,提炼出某个专题的共性知识(规律)

6、做练习题,巩固所复习的内容。

下载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历史总复习

    初中历史总复习资料 九江实验中学 邹第东 中国近代史综合复习(一)侵略与反抗 一、鸦片战争(1840.6——1842.8)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变中国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

    浅析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浅析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复习课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复习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如知识掌握不牢、遗忘率高,理解、迁移、应用能力差,不易形成完整......

    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课的探索

    六年级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探索小学六年级数学最后阶段的复习非常重要,对于学生对整个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综合理解和所有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复习组织的好,可以......

    2011初中历史专题复习

    中日关系专题 1.19世纪的侵华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2.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

    2010初中历史专题复习

    中日关系专题1.19世纪的侵华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2.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漫谈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浅谈岩泉镇中学:姚忠群从事历史教学将近十年了,就如何搞好初中历史复习,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与大家一起学习探讨复习教学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在历......

    浅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个人简介糟晓峰:张家川县龙山镇中学二级教师,自1999年毕业以来一直任教于历史学科,2003年获天水市电教优质课一等奖,2008年获县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2007-----2009连续三年获全县......

    初中历史高效复习之我见

    初中历史高效复习之我见历史学科课时少,学生学习用时少,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不够,近几年,历史教学质量在我市出现了大幅下滑趋势。要想在初三短时间内把学生历史成绩抓上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