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武进区漕桥初级中学张敏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活动课教学
内容摘要: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就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我谈一些想法和做法。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的《纲要》指出,在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之一的研究性学习,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初中历史活动课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历史课堂和学生的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主创新的能力有积极作用。因此,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当前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他们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动机来解读课堂,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又有哪些方面要引起我们这些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注意的呢?下面我就结合在历史活动课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历简要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要从实际出发,学习内容具有可操作性。所谓从实际出发,是指教师在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选择的课题不宜大,应结合学生实际,量力而行,从主客观条件(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及物质条件等)方面考虑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能性,不要超出学生的驾驭能力。选题提出的依据要充足,内容要明确,还要考虑学校或社区是否能提供课题实施的必要条件。例如,我在上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的《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一课时,这是一节探究活动课,因此,我针对活动课的要求布置了学习内容,姓氏是学生很熟悉的事物,每个人都有姓氏,因而,这是学生比较容易探究学习的内容。因此,我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兴趣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分别研究一个活动课题。第一组研究姓氏的起源,第二组研究姓氏的变迁,第三组研究从姓氏看民族的融合,第四组研究自己小组内同学姓氏的来历。这样,无论从实际,还是可操作而言,对学生来说,目标都比较容易达成。因而,研究性学习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二、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要提倡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人际沟通合作的良好空间。研究任务的完成,一般离不开课题组内学生的合作及课题组外(如教师、社会力量)的沟通合作。学生在探讨过程中要发扬乐于助人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 1
和分享研究信息、创意和成果。历史教师也应为历史研究性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互助、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协商,以及对经验和成果共享,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形成。研究性学习一改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模式,而是让学生自己自主学习,在自身的参与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知识、观点和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改变传统僵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建立师生间平等关系、营造融洽民主气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在《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这一课中,同样,我通过布置学习任务,任务细化到每个小组成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
三、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学生之间既有相对分工,又有相互合作,有学习过程中,做到重在参与,重在探究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获得的,而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到的。研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兴趣与想法,不强求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教师重在科学理性的引导、指导。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潜能。提供更多的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样,在《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一课中,我指导学生通过网上调查,到图书馆查阅,向长辈咨询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实践能力。
四、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要给学生提供足够开放的外部空间。历史探究活动课研究性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还应该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历史研究性学习要面向学生的整个世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人与社会的联系,以适应开放性社会的发展趋势。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为学生研究内容的确定、研究过程的操作、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结果的表达以及研究时间、地点、方式的安排等方面均有相当大的空间灵活性。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指导学生潜能的发挥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从而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以利于学生兴趣的满足和个性的发展,以利于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知识,并不是只有在课堂里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实际上是学生在课外学到的。因为研究性学习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的社会生活,其课题范围十分广泛,学生可以在人文、社会、科技、环境、资源等诸多范围内拟定研究主题。例如,我在八年级下册《画地图,讲历史》这一课的教学中,安排学生画一张鸦片战争前期的清朝疆域图,课堂上我把方格放大法画历史地图的绘画方法简要说了一遍,然后就要求学生当堂绘制,尽管课堂时间十分充分,但是学生还是无法课堂完成一张地图的绘制,因而大部分还是在课后完成的。因此,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历史活动课的研究性学习,应该给学生足够开放的外部空间,以放开学生手脚,充分利于学生学习历史,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五、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三、四岁左右,学生正处于身心转型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强,喜欢形式多样,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
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的分析还有一定的困难。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我们的学生群体特征正在发生变化,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他们充满好奇心,对新生事物的感知能力和兴趣更大。他们对于“结论性知识”越来越持怀疑态度,而对“方法性知识”和“过程性体验”充满兴趣。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写道,“儿童的好奇心,只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所以应该加以鼓励,不独因为它是一种好现象,而且因为这是自然给他们预备的一个好工具,给他们去除生来的无知的;他们如果不好问,无知就会使他们变成一种愚蠢无用的动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因此,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发展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创设问题情景,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应当成为初中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例如,在《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的教学中,我就结合学生实际,第一小组的课题里,我根据我们学校的所在地楼村赵姓居民很多班级里也比较多这一现象,还设计了一个小课题:为什么这里赵姓这么多。学生由于问题就在自己身边,所以很感兴趣,议论很热烈,但是没有什么结果。于是我让他们回家去问他们的父母长辈,结果,到第二天,本来没有历史课,但是却有好几个同学兴冲冲的来向我报告了。而且神情很是得意,原来他们从长辈那得知自己的祖先居然还是宋朝时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亲戚,要是在那时可就是皇亲国戚,而自己所在的村子原来也叫“御楼村”,后来朝代更替,御楼村名字逐渐变为楼村了。再例如在七年级上册西周的内容,我设计了一个考古的问题:有人挖到了一个瓦盆,在盆底有字,上面写着“西周造”,这个人是不是应该感到很高兴。学生们讨论开了,有的说应该很高兴,那是文物,可值钱了,有的说,文物应该上交国家。这虽然跟我的目的不一致,最后我才向学生解释,西周和东周的划分是后来为了研究的需要人为划分的,所以当时没有西周这个说法。因此,那个盆子是假的。很快下课了,但学生们仍然意犹未尽,跟老师说,上课上得,忘记下课了。可见,历史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历史活动课中的研究性学习,也要结合学生实际,设计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学生才会乐于主动学习,乐于主动探究,培养了学习能力和历史素养。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粗浅的想法和做法。总之,在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能进一步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理论和教育理念的创新,能进一步提高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创新精神、信息整合能力、协作能力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乐学、爱学、会学,从而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信息时代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也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育漫话》洛克
第二篇: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最终版]
中小学教育资源交流中心
http://www.xiexiebang.com
提供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宜昌市教研中心 李明海 宜昌市第六中学 王英姿
[关键字]初中,研究性学习,基本目标,核心任务,步骤和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5)02-0046-03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虽然时下人们对此认识因个人理解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但在根本点上却是一样的,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途径,采用类似于史学研究或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探索历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但从我国的国情看,在绝大多数地区,初、高中各学段是分开办学的,各自保持着很强的独立性,为此,我们在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目标,考虑初中学段的具体特点,提出了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目标、核心任务、实施步骤、基本形式。
一、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
初中学段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初中学段不同于高中学段,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的对象是全部适龄儿童,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为每一位学生进入社会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每一位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基础。初中学段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显然不同于高中学段的“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要求。
为什么要在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学生在活动中的成绩或研究成果,而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初中阶段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目标不能太高,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与初中学段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相吻合。
因此,我们认为:初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应充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的原则,反对将研究性学习开展成为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甚至是新的“贵族式”学习活动,忽视全体学生的做法;要追求“发展性”,反对刻意拔高要求,向难、深、偏的“纯学术”方向发展,忽视基础性的做法。初中的研究性学习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
什么是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是什么?学生学习历史绝不仅仅是掌握一些历史常识,重要的是“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对过去的人和事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其次,要知道我国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否定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始于问题和惊讶。一切发明、发现和创造都是从好奇心,从疑问开始的;一切真正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人。因此,我们认为,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是:让每一位学生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
任何研究都有一个基本前提:提出问题。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的优秀民族之一,古代文化是那样的光辉灿烂,四大发明深刻地影响过世界,但是自近代以来中国落伍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要归咎于明、清以来民族创造性的缺乏。从历史来看,我们不是一个缺乏创造性的民族,自明朝开始,极端的君主专制、文字狱,逐渐造成了我们民族的麻木和迟钝,不敢说“不”逐渐积淀成了我们的一大民族性格。于是,对任何事物是见怪不怪,习惯于服从和接受,哪里还能发现问题?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敢提出来!从振兴中华的高度讲,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第 中小学教育资源交流中心
http://www.xiexiebang.com
提供
一要务。要完成这第一要务,必须使全体国民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因为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所依赖的心理基础,就是强烈的问题意识。
三、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基本步骤
围绕培养“问题意识”这个核心任务,我们在初中学段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问题生成”、“问题解决”和“表述成果”三个基本步骤来实施。
第一步,问题生成。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或情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生成一些有价值的、值得进一步去探究的问题。问题生成的主体是师生双方,既有学生生成的问题,也有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预设的问题,还有师生的思维碰撞而共同生成的问题。
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问题生成的渠道主要有三个来源。
渠道之一是教材。从教材的导读框、课文、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处生成问题。如学生在学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通过课文了解了拿破仑的生平事迹,却对拿破仑称帝以及后期对封建势力的妥协等问题不理解,于是教师将之转化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拿破仑称帝是法国大革命的继续还是历史的倒退?”再如,“隋朝大运河有哪些科技含量”这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就是教师在讲授“繁盛一时的隋朝”时,安排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时产生的。据查,这个问题的生成本身有非常大的价值:这项伟大的工程既然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些结晶具体体现于哪些方面呢?在我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中还有很多不很清楚和空缺之处,理应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渠道之二是不同的历史材料。如从音像、实物、口述史、文字史料中生成问题。大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播放时,恰逢学生学到中国近代史的“近代化的探索”这个单元,电视中塑造的人物与教材中的介绍有一定的出入,特别是李鸿章等历史人物的出入很大。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时不时地提到了电视剧中的事情。究竟是教材中的人物介绍真实还是电视剧中的人物塑造真实,还是二者都距真实的历史有很大的距离?教师于是引导学生开展了“我眼中的李鸿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论证教材中对李鸿章的介绍,论证电视剧中对李鸿章人物的塑造,力求形成一个相对客观、立体的李鸿章形象。再如,学生在完成教材安排的“搜集文革时期实物”活动时,对于大量的粮票、油票、副食票表示不理解,教师就顺势指导学生开展了“关于新中国成立后各类票证的调查及其原因分析”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渠道之三是社会生活。从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政大事中生成问题。如,伊拉克战争是近几年来学生在历史课上最愿意发表观点和看法的事情。有的教师结合世界历史教材“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一课,开展了“巴格达在哭泣”的研究性学习,讨论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的影响。
第二步,问题的解决。“生成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历史现象”的问题,一类是“历史结论”的问题。因此,问题的解决,一是指导学生用史料来印证历史现象或者是丰富历史现象,一是指导学生用史料印证历史结论、修正历史结论,甚至否定历史结论。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史料的获取”和“史料的研究”。这一过程带有很强烈的学科特色,让历史材料说话,让事实说话,学生从中能体验、认识“论从史出”“证由史来”的历史学方法。
“史料的获取”包括从不同渠道搜集史料,搜集不同形式的史料。在明确研究对象的前提下,通过各类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实地考查访问等渠道获史料。获取的史料可以是文献文本资料,可以是图片、图画、图表资料、可以是影视资料,还可以是实物资料。搜集史料时应该从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环境、主要经历或事情的主要经过,后人的评说或评价,包含现代或当代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学术动态等方面进行搜集,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研究对象,反映研究对象,从而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地研究。
“史料的研究”包括能阅读简单的史料,理解史料的含义;对史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取有效的信息;能够应用史料印证、丰富某一历史现象,说明、修正某一历史观点。根据经验,初中阶段研究性学习之中的研究史料实施“讨论分类法”较好。对所搜集的历史资料,中小学教育资源交流中心
http://www.xiexiebang.com
提供
让学生通过讨论,决定将其归纳在某一类(对历史资料按其性质、特性、特点等分类)。这一过程需要分辨筛选、论证比较,这样一个过程非常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这一分辨筛选、论证比较的过程,又是在学生相互讨论之中完成的,因为学生之间认识的差异性,就更有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
如“隋朝大运河有哪些科技含量”问题生成后,师生分头为问题的解决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在教师指导下从不同的渠道获取资料。从来源看,有从互联网、从图书馆、从水利科技人员处查找资料者;从分类看,有从古代文献、从科技史研究文献,从模拟史学获取资料者。然后是在教师指导下汇集整理资料,将从不同渠道获得的文字的、图片的、数据统计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通过这一研究性学习活动,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记载、描述隋朝大运河的资料不少,但是对隋朝大运河科技含量的研究几乎是空白。隋朝大运河贯通南北,不同的地质条件、各异的地形地貌,使开凿所遇到的问题肯定很多,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涉及很多科技问题,但对此前人没有什么记载,后人没有什么研究。说明,我国长期以来忽视自然科学的研究,也不重视对普通百姓劳动成果的记载。
再如学生在探究“拿破仑称帝是法国大革命的继续还是历史的倒退”时,一位学生在研究之前凭着对教材中资料的掌握,他认为拿破仑称帝是法国大革命的继续,但是随着他搜集资料的增多(主要是读拿破仑的传记),他发现在拿破仑的思想意识深处存在着封建的、个人欲望等因素。于是,他改变了看法。认为拿破仑称帝就其主观目的而言,并不完全是为了法国大革命的继续和巩固,而是为了实现他个人的政治野心。
第三步,研究成果的表达。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用口语方式表达(陈述、辩论、问答),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用文字方式表达(撰写小论文、编辑手抄报、起草调查报告),可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等;用模拟方式表达,可以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手工制作能力、角色扮演能力等;用现代信息技术表达(演示电子文稿、制作动画、上网发布信息),可以训练学生应用现代信息的能力;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一定要明确指出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帮助学生形成尊重历史事实,客观评价自我的意识。
“问题生成”,使学生“无中生有”,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解决”,使学生“标新立异”,能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信心;“成果表达”,使学生“展示自我”,能坚定学生追求成功的信念。这三者合而为一,久而久之,就能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四、基本形式
“课堂”、“课题”和“课程”是目前公认的三种基本研究形式,不分高中和初中都如此。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看,“课堂”是主要形式。一方面,课堂学习能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历史基础知识,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有载体,平时的课堂教学就是很好的机会,只要不断地渗透,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大大加强。还能克服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缺乏时间和难于兼顾安全的困难。第三方面,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的开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题”则是对“课堂”式研究性学习的补充。它能极大地改善教学资源、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不足的状况,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调动学生所有的知识(包括跨学科的)和经验(包括生活的)进行研究。对学生能力提出了全面的考察和挑战。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一般包含这样一些内容:对教材结论性知识的探究与考证,对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地方史的挖掘,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问题或现象的探究。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宜侧重于实践性的、体验性的研究活动,不宜偏重史料研究,否则会脱离学生实际。活动次数也要严格控制,每学期开展一到两次为佳,务必要求人人参加。
中小学教育资源交流中心
http://www.xiexiebang.com
提供
“课程”式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可以考虑通过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或者结合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节日的纪念开展专题性讲座。在这些活动中,介绍历史人物的功绩和时代背景,介绍一般性的史学研究方法,让学生尝试着运用史学理论做一些小型的专题和人物研究。
我们的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善,以实现新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李明海(1955-),男,湖北宜昌市教研中心教研员,特级教师。王英姿(1957-),男,湖北宜昌市第六中学历史教师,高级教师。
(摘自:《历史教学》2005.2)
欢迎访问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小思考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小思考
罗江初中 赖扬丽
历史学科本身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僵化和教学方式的落后,历史教学并没有体现学科本身的特点,造成了“精彩的历史,枯燥的课堂”的尴尬局面。极大地影响了历史学科培养思辩的综合分析能力的认识功能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完善人格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在以往历史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早已被大多数学生所厌倦,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在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过程中被扼杀,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在枯燥的课堂上得不到满足,他们更愿意通过课外的其它媒体途径,如历史小说、电视、电影等来获得有关历史的信息,历史课面临失去教育主渠道地位的危险,这对于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知识,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历史是古老的学科,但不是陈旧的学科,为了让历史教学焕发生机,真正发挥育人成才的功能,就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改良教学内容。应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打破接受性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中的一统天下,将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转折点,因为研究性学习方式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在过程中得到的体验和感悟,故而学生不仅仅获取了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方法,并且可以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学习历史的乐趣。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有以下特
点:
1、学生自主性
变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根据
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指导。
2、学习问题性
教师不把结论直接教给学生而鼓励学生质疑定论、发现
问题和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研究分析得到结论。过程实践性
3、学生不直接从教师那里得到结论,而且亲自实践研
究过程,在体验中学习到历史研究的方法。
4、教学开放性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就不可能被束缚在有限的课
堂和教材上,教师也必须随之开辟更广阔的教学时空和信息渠道。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采取
以下几种方式:
1、历史基础性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性探究方式:
在基础课教学中,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学目标关注的是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般不适宜进行全程的历史课题研究。但是,在教学中可以以问题为线索和手段,注重知识的因果联系和结论得出的过程,培养学生思辩的综合分析的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可以实际运用的具体方法有:1)问题诱导。教师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
题构成一个知识探究过程,学生通过解答系列问题,自然经历了一个由分析得出结论,从现象到本质的简单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观念。2)质疑提问。鼓励学生对教材的定论和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也鼓励学生突破教材与课堂的局限,提出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可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研究历史的欲望。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对一些有一定深度与广度,又缺乏定论的历史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形成一种既分享合作,又质疑争论的课堂研究气氛。4)研究作业。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向学生提供诸如参考书目,相关网站名称等信息,让学生根据兴趣,就教学内容自己发现和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并尝试通过各种途径解答这些问题,初步培养历史研究的能力。
2、历史拓展性课程教学中的主题性研究方式:
历史拓展性课程教学的对象是对历史学科或历史学以致用某一领域有强烈兴趣的一部分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基本、最有效和最持久的动力,主题性研究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较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该模式的含义是:
(1)确定一个开放性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可以由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和学生情况来确定,也可以由学生在共同兴趣的基础上讨论决定,后者更具学生的自创性。主题必须是开放性的,有选择不同角度和层面的空间。如:诗歌与历史,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世界宗教史话,我的历史观等。
(2)学生选择研究去向和组织形式。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1人或2—4人的小组为组织形式,在研究主题下,按自己的兴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选择想要研究的问题,比如在主题“巴勒斯坦等以色列问题”以下,学生提出了:“古代犹太民族的历史”、“欧洲排犹思想的由来与发展”、“犹太复国主义的由来及影响”、“美国在巴以冲突中的作用”、“巴以问题最新进展与预测”等问题。
(3)搜集和处理信息,并形成研究报告。
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图书文献、报刊杂志及互联网等)和各种途径(社会调查,专家访谈等)广泛收集资料,并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报告。
(4)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完成主题研究。
在课堂上,学生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师生共同研讨总结,形成对研究主题比较全面的认识。
3、学生自选课题研究方式
指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历史的或与历史相关的课题,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研究,并完成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它的基本过程是:
教师:选题指导——审定研究方案——提供方法指导——指导论文写作——论文评定
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题——上报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撰写小论文——论文交流
学生自选课题研究模式在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中都可以应用,后者可以加强对学生课题研究的难度和规范性的要求。
第四篇: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阶段性探索与思考
2007年下学期研究性学习课题总结尖山中学陈广军
《历史课程标准》(后简称《标准》)指出:“历史课程应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①。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如何实践《标准》提出的这些基本理念,强调社会实践呢?研究性学习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好形式,它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它要求学生从生活世界中自主选择主题进行主动探究;要求教师从“学生为本”的思想出发,重新审视、定位我们的历史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教育”,创立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教学模式。本文就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常用模式、步骤、教师角色定位作一些粗浅的阐述。
一、研究性学习在历史学科中的研究现状
研究性学习课题是我们政史地组的一个关于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历史学科来讲,这在本学校来讲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我在从事这方面研究中还处于摸索阶段,起初在刚刚涉及此课题时,我还处于旧教材教学当中,因此对我来说,客观条件还不够成熟,但新课程理念的在全国上下已全面推广开来,这就促使我们教师必定要提前洗脑,1、力争做到旧教材,新教法。这是我的研究的起始阶段,因为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这种方法还完全陌生,甚至全然不知,我就得用学生还没进入新课程学习的时机,对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素质培养,例如在旧教材中寻找研究点,如;“一战”与“二战”的异同,对张学良的研究,抗战后对中国光明前途的设想等等,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表述与交流的能力、研究与探索的能力。这阶段积累了大量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培养了学生独立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为研究性学习全面铺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新教材、新理念,从实际出发,从兴趣入手,全面铺开研究性学习在历史学科中的研究与探索,这实质是研究性学习研究的实质阶段,也是核心部分。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研究或合作研究的方式就自己确定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这过程中,制定一个详细、严密、通盘的计划非常重要。计划应包括课题实施的目标、方式、步骤、用时与进度、所要查找的资料或考察的对象、结题形式、经费预算及注意事项等等。课题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合作研究方式,所以,计划必须由全组人员共同讨论拟订。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部大开发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从历史视角看西部开发”这一课题为例,其学习目标可以分为(1)中华文明的发祥地。(2)帝国主义蚕食地。(3)红色政权的所在地。(4)改革开放新天地四个方面。其学习方案可包括(1)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拟订调查提纲;(2)采取查阅资料、采访革命老人、专家讲座等形式进行研究学习;(3)按组完成调查报告;(4)全组交流,最后完成结题报告。通过这一活动过程,对我国“西部”这一知识点从政治、历史、经济、地理、文化、科技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探索了西部历史给后人的启示,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自学能力、合作精神,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3、总结交流
这是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总结的方式多种多样,小论文、成果展示、报告会、创作宣传板、投稿、送政府有关部门等都是常用的方式。再以我指导的“想象北京人的一天的”课题研究为例,通过各个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最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结题。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感受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反思活动过程的疏漏与不足,大大激发了他们继续进行探索与创造的欲望,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性学习在我校历史学科中研究实施方案简介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历史课题或以历史为主导涉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以及在活动课中利用一定的学时对历史系列知识综合运用、历史学科能力综合培养的学科内综合性专题的研究②。根据新《标准》和本人的实践体会看,历史研究性学习分以下两种方案进行:
(一)研究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基本素质的形成。
首先,是培养学生掌握研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如:通读教材、确定课题、总结交流、反思所得等,1、通读教材
这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往往在通读的过程中确定主题。通读方式各异,一般可采用朗诵、表演、图片展示等。通过通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
2、确定课题
这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第二步,也是重要阶段,一般依据以下几方面因素来确定: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课题研究的价值等。当然,实施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如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等也应作为一个因素进行适当的考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侧重于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确立学习课题。如历史新《标准》二—
(六)经济和社会生活,可以以调查活动的方式来学习;;标准四—
(五)世界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等可采用研究性阅读资料的方式进行学习等等。
3、总结交流
这是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总结的方式多种多样,小论文、成果展示、报告会、创作宣传板、投稿、送政府有关部门等都是常用的方式。再以我指导的“白马湖水质污染调查”的课题研究为例,通过各个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最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结题。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感受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反思活动过程的疏漏与不足,大大激发了他们继续进行探索与创造的欲望,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可持续发展。
4、反思所得,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内化阶段,学生通过反思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主题学习活动中所得,所感,所悟,进行自己反省,总结经验与不足,促进自己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真正达到自己独立学习的目的,这也是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目的所在。
(二)真正授之学生以“渔”教会学生独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常用方法,绝大部分学生都有研究、发现、探索的欲望。只是不知道实现这一欲望的具体手段,经常不知从何下手,以致走了很多的弯路,以至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会学生几种独立研究学习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我做了以下几种方法
尝试;
1、讨论式:这是历史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中常用的方法,往往适用
于课文的重点、难点或新课结束时,以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得出结论,发展创新性思维。如我们在学习“古代埃及文化”这一内容时,对金字塔奇特的建筑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如对“岳飞”这一目内容,可以展开“你从岳飞身上可以学到哪些优秀品质?”的讨论;对红军的长征过程,开展“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这些研究活动你有什么收获?等的讨论。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
2、辩论式:采用这种方式首先要确立一个辩论的主题,然后确定正反两方,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与辩论赛的规则相差无几。如我们在学习“秦朝”这一目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统一前的秦国因法而强大;统一后的秦国因法而灭亡”的辩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在这过程中既让学生明白了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又锻炼了口才,活跃了思维,开阔了眼界,倡导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研讨式:
这种方式就是由教师精选课本某些重要的章节,指导学生学习课内知识、阅读补充材料,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以小组方式进行研究讨论,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学生自选书籍自学,完善观点,写成论文的一种新教学方式③。如中国近代史中对“洋务运动的作用”这一内容就可以采用这一方式。这样做给我们的启示是:不是让学生单一地记住老师的结论或书上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4、撰写小论文式:这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也是平时研究和实践的较多的一种形式,其撰写的范围非常广泛,可涉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等,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根据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可以撰写一些比较简短的小论文。如在学习了“唐朝”这一目内容后,可以撰写诸如“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之类的文章;对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撰写诸如“日本教育、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作用”等文章,这样做,既让学生运用了所学的基础知识,又使学生建立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学以致用,拓展了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5、调查研究式: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选定现实社会生活中与历史相关的课题,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写成社会调查报告。其范围主要包括对历史遗物、遗迹、遗址等的考察,对历史研究专家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的现代人的调查访谈等。如回访当地老人,调查大跃进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在衣食住行用五个方面的变化进行社会调查等。这种方法还可以把课内和课外的知识结合起来,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调研;绍兴越王台;上虞舜帝陵,上虞革命老区的现状等等。这种调研往往能获得第一手或近乎第一手的材料,直观形象,可信度高,学生可获得直接经验,提炼观点,形成结论;更易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历史地、辨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资料收集式:即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一个主题,收集与之相关的资料、信息。如“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可以从台湾与大陆的文化、风俗、宗教等方面去收集资料;新《标准》三—
(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内容,可采用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邮票等,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
信息的能力,扩展了知识面,提高了社交水平。
7、趣味式:这种方式更适合初中学生,方式有编演历史剧、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歌咏赛等。其特点是充满趣味性。让学生在精彩、难忘、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知识,发挥才华
。适合使用这种方式的课本知识也是举不胜举,如在学习“秦朝”这一内容时,可让学生表演小品“秦始皇焚书”;“新航路开辟”的内容,可编演历史剧,让学生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扮演四位航海家,表演航海经过。收集古代成语、典故,举办成语故事会或成语知识竞赛。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历史知识,又学会了辨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方法,激发了学习兴趣。不愧为全面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好形式。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常用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诸如指导学生撰写历史人物的小传、制作历史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开展小型演讲会等。
三、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困惑所在:
目前在实施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其改革指向是双重的,除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外,还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面临双重的冲击,存在以下的困惑
1、研究性学习虽然已列入国家教育部的课程计划,但实际上直到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与教师把升学率当成学校办学的惟一追求,滞留于传统的教育观念,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尚未尝试,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先导,让教师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既是对一种新课程形态的了解和熟悉,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深刻革命”⑥。这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校的升学率,而且将大大促进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和求实创新、互相合作的精神,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2、传统的课堂教学比较注重课堂的规范和实施的程序,尤其突出教师“教”的格式和步骤,久而久之,扼杀了学生的“天性”。
3、长期以来,能研透教学大纲,吃透书本教材,讲透教学内容是中学教师的理想境界,一般认教五年以后,在自我学习方面的压力就不会很大。但进入研究性学习以后,教师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缺乏等问题。
4、受当地客观办学条件的限制,研究性学习很大程度上不能有效的展开,如,当地缺乏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学生资料来源非常有限,学校网络资源不能优化,当地历史人文资源有限,对学生历史感官刺激少之又少,研究性学习开展空间狭小。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已进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真正地实践这一还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与实践,多多交流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研究学习的成果遍及历史教学园地。
第五篇:高中历史 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无疑已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史学研究的方式从历史学科、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原则的指导下,全面推进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思维。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必要性原则模式
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无疑已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教育部新课程标准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并在最后设计了22个研究性课题。为了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同步,并检测教改效果,近几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原则,注重“双纲”(教学大纲和考纲),又不拘泥于“双纲”,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表明高考在命题指导思想上,已逐渐从传统的“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在主观题的设计上,注重研究性、开放性试题,其特征是结论和观点没有定论,无论如何解答,结论和观点都不违背历史真实性与规律性。评卷标准也对标准答案作了较大的松动,只要言之有理,有理有据,就可以得高分,得满分。目的旨在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独特见解,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思维。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深化,最新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及历史教材的逐步推广实施,极大推动了历史教学的改革,并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思想观念的产物,均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的理念,力求在保证“基础性学习”基准上,进一步培育其“创造性学习”,强化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促进综合能力的积累和个性的良性养成。高中学生做研究性学习课题是一项基本能力要求,这在今后的高考中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史学研究的方式从历史学科、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获取史料和整理史料的方法和能力,研究史料的立场、观点及其方法和能力,表达研究成果的方式和能力。我们依据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制定了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和教学模式。我们认为在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体现以下的原则
1实施研究性学习须体现的原则
1.1要体现创造性教育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首先应符合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规律。中小学生主要是以学习基础的知识为主,创造的表现主要是创造性地学习;而高中生,是中小学生心智、思想都比较成熟的阶段。对他
用心爱心专心
们提出类似科研的方式去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引导他们的创新精神朝更科学、更理性、更有实践意义方向发展。在实践中,教师应更注重学生如何能提出有创建性的问题,注重其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注重培养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应明确,高中的学习还是以打基础为主,研究性学习是高中的必修课,但并不是高中学习的全部,教师如能把研究性学习与基础知识教学很好地结合互为补充,使其相得益彰,则更能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1.2要体现过程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首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学习的基本手段,尽管研究性学习也看结果,也追求研究成果,但它更看重过程,更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思维方式以及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综合,相对于能否出研究成果,学生创造能力提高多少则不宜有太具体的目标。历史研究性学习是通过让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相关的历史材料来解决特定的历史问题,并从这一过程中去体验和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获得一些结论,可能是幼稚、可笑的,甚至是不太正确的,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尤其是通过课题的设计、资料的搜集研究、思考总结等活动,掌握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渠道、方法和能力。即所谓从“研”中学,从“做”中学,可见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结果恰恰就是过程的本身。
1.3要体现开放性原则
不仅仅理解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收获上的开放、扩大,还应包括营造适于创造力培养与素质教育实施的开放性环境。从学习目标上看,除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外,还由于各个学生的研究专题、个人兴趣、能力水平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指向性和多层性。从学习内容上看,学生的研究专题和材料来自于不同的渠道,有课堂的和校外的,有图书馆的和互联网上的,也有来自于社会调查的,等等。从学习方式上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有独立的个体活动,也有合作的小组活动,还有多种形式的集体交流活动。从学习结果上看,学生的体验和收获各不相同,研究结论也无预定的标准答案,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1.4要体现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自始至终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真正把学生置身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是由于研究性学习为学生的自由学习提倡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和确定课题,采用个人或分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过程及内容、方式、结果,都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努力,在自由选题、自主探索、自由创造的原则下,学生不必拘泥于教材或传统观点,并把研究内容引向关注现实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兴趣和快乐,因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下得到充分的发挥。
2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原则,为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我们在实践中采用了课堂类和课题类搞研究的模式。
2.1课堂类
是指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是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之一。目前班级授课制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新颁布的课程标准课也承认了它的主导地位,因此利用课堂教学渗透专题研讨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渠道之一。课堂是学生常规学习的主要空间,只有将研究性学习变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研究性学习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如:在课堂举办“历史小论坛”、“演历史剧本”、“历史小论文写作”等活动,让学生上台当老师,上台演讲,交流研究心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类研究性学习有两个的特征,一是教师是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设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整理出相应的历史问题、专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分析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则要求学生评价统一文字对中华民族形成的作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影响(对你和周围现实生活的影响)。也可以在习题训练中尝试研究性学习。近几年来,研究性学习方式正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和方向渗透到各学科的高考试题中,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如1999年对洋务运动的评价、2003年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习题训练中,适时进行开放的研究性学习,无疑是给了学生一个观望自己、总结自己的机会,无论对何种层次的学生,其积极意义都是十分明显的。教师既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进行以自我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又要及时给予关心和指导,在探索研究过程中,适时进行师生双边活动,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诱发思维碰撞,监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参与学生的活动,共同探讨、提高。二是在这一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因为开放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探讨历史问题时,往往会产生出相关的“奇谈怪论”、“神思仙想”。这些问题未在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研究之列,对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文革”这一课时,学生对“大跃进”、“文革”对中国社会的破坏认识较偏激,甚至怀疑它们使新中国建国初三十多年成就变得一无是处。对之教师并没有作太多的理论分辨,而是让学生查找建国三十多年经济发展的状况,就学生所持的几个关键论据作了数字上的质疑,让学生理解实据说明问题的重要性。又有学生提出:没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入侵,中国能否自然地渡过到资本主义?历史事实是确定的,但敢质疑、假设才能更好了解历史真相,在这一问题中,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列出一系列问题,古代中国有没有对外殖民的可能;殖民主义的过去和现在,今天的中国是否会对外殖民侵略或重新被殖民侵略的可能性。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2.2课题类
是指以历史学科领域内的某些特定问题作为专题,在开放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类研究性学习一般可归结为:确定课题、实施研究、交流总结三大步骤。课题内容,可以来源于教材内;也可以来源于相应的教材外部;还可以来源于非历史学科领域,因为历史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强,在研究某些历史课题时,往往要涉及其他学科。选题,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地方资源拟定;学生也可以结合时事拟定课题。研究方法大
致有:文献研究式、调查研究式、比较研究式等。研究成果表达形式可分为:历史小论文、专题调查报告、专题历史资料汇编等。在课题研究前,先采用集会讲座、兴趣小组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史学研究的一般方式方法,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之门。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课题。由学生自愿组成若干个课题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和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内容。利用每周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节假日时间,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寻、实地考察、动手实践,寻找知情人土,访查先驱足迹,搜集、整理、研究史料。将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以一定的方式相互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的精神。最后,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如:《对龙泉窑青瓷的研究》一课题时,学生以文献调查为基础,拟定研究方案,通过参观博物馆,去大窑等古遗址的实地考察,了解青瓷发展各个时期的特点,又动手做青瓷制品。不仅使学生获得真切、生动的资料,而且在资料的整理中学生们也能够体会到历史研究的过程(此课题获省中学生历史研究性课题二等奖)。通过课题类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自主地开辟了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通过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深化了学科知识,也学习了其他学科知识,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有利于达到研究性学习目标。如:以《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资源》、《畲族民俗风情》等课题,就涉及地理、生物、人文知识等相关学科的一个综合性课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培养学生关心时事,以时政热点为研究课题:西部大开发、台湾问题、中美关系、中东和平等。引导学生注意与现实的结合,加强应用性研究,密切联系实际,把课堂向社会和自然界开放,活学活用,确保课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课堂类激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入门;再由课题类加强学生的兴趣,形成一定的能力;最后又渗透于常规的课堂教学之中,实现研究性学习目标。全面实现研究性学习难度很大,但只要决心长期尝试,必然会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研究性学习目标。
3对研究性学习实践的思考
目前许多学校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认识,认为研究性学习花费时间和精力会影响高考,笔者认为只要处理得当,不仅不会妨碍反而能有利于备考复习。但在活动中须注意,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责任在于明确探究的任务,指导学习的方法,将“反思”引向深刻,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历史现象引导到历史思考,从而达到“以史为鉴,明理启智”的目的。第二,历史学习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应该寻找适合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
诚然,历史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师生刻苦勤奋的努力以及合适的内容、方法、习惯的点拨诱导,积极探求“研究性习”活动,那么历史教学将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①《专家解读研究性学习》2003年
②《教育研究札记》耿申
③《浅谈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中指导策略》严乃超
④《历史教学》2003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