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
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
发文单位: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
文号:并政发〔2007〕17号
发布日期:2007-5-21
执行日期:2007-6-1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局、办,各有关单位: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优化我市发展环境,构建和谐太原,现就进一步改革我市户籍管理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实行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居民户口”管理制度。实行城乡统一户籍登记制度后涉及的征地补偿、退伍安置、社会保障、城镇就业、计划生育等问题,在有关部门配套政策和改革措施未出台前,仍按现行规定办理。
二、全市范围内各类户口实行按规定条件准入制度
(一)外地公民在我市辖区内购买成套新建商品住房、足额付款、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屋所有权证》并实际居住、有稳定收入者,准予其本人和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落户。
(二)在我市有常住户口并有居住条件和稳定收入的居民,与其共同生活属外地户口的直系亲属,准予落户。
(三)具有国家承认的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或具有我市短缺的特殊技能、愿来
我市工作并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外地公民,准予落户。
(四)在我市当年纳税3万元以上、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民营企业,准予法定代
表人本人和与其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落户。
(五)被我市用人单位招用具有国家规定的技术等级(职称)、连续工作2年以上、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职工,准予落户。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调入人员和录用的机关工作人员、国家公务员,仍按现行管理办法落户。
三、公安机关可为10人以上的单位设立集体户。
四、本意见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具体实施细则由有关部门制定。我市原有规
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二○○七年五月二十一日
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
第二篇:太原市公安局贯彻《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的实施细则
太原市公安局贯彻《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的实施细则
为认真贯彻执行《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并政发[2007])1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1、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划分方式,统称“居民户口”。从统计口径上,按照公民居住的地域,将人口统计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
2、新印发的《居民户口簿》、《户口迁移证》、《户籍证明》等不再标注户口性质,其“户别”栏,一律打印为“居民户”或“集体户”。
3、原有的《居民户口簿》,根据群众自愿的原则予以替换。
4、对迁往市外的户口,如外地或本人要求注明户口性质的,按历史记录标注;对因多次迁移难以确定户口性质的,原则上居住在城镇建成区范围内的,按“非农业”户口迁出,居住在农村地区的,按“农业”户口迁出,群众有特殊需要,须经调查了解据实标注。
二、购房者的户口准入
外地公民在我市辖区内购买成套新建商品住房、足额付款、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屋所有权证》并实际居住、有稳定收入者,准予其本人和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落户。商品房是指房地产开发部门依据国家建设部有关规定开发销售的商品住宅,不含二手房、自建房;对拥有共同产权的商品房,如产权所有人均系外地户口居民,允许其中1人按相关购房落户条件,办理在并落户;如产权所有人一方系太原市区常住户口居民,另一方外地共有人不再按购房落户政策办理迁并落户。
所需材料:
1、申请人书面申请;
2、申请人、随迁人《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屋所有权证》、购房合同、购房发票原件及复印件;
4、房屋所在社区出具的具有稳定收入证明;
5、户口所在地户籍证明;
6、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无违法犯罪证明;
7、户口所在地村(居)委会证明;
8、本市《暂住证》、房屋所在地社区证明;
9、申请直系亲属随迁的,出具直系亲属关系证明,申请子女随迁的同时出具计生证明; 办理流程:
申请人填写《申请迁入登记表》,申请迁入原因填写“购房迁入”,持此表和相关房产证明到太原市房地产管理局办理审核手续。房地局在《申请迁入登记表》上签注意见并盖章后,再到派出所由户籍民警出具调查报告,所长审核签字,盖派出所户口专用章,报市公安局批准后,凭《户口准迁证》落户。申请材料中的各种证件的原件由受理民警与复印件核对无误后签字确认,所长审核后原件退还申请人。
办理时限:
派出所随时受理,每个月集中向市公安局上报一次材料,市公安局接到材料后一个月内完成审批。
三、直系亲属的户口准入
在我市有常住户口并有居住条件和稳定收入的居民,凡与其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属外地户口的应准予落户。属父母投靠在并子女的,不能再以投靠父母的名义办理外地其他子女的随迁或连环迁入。
所需材料:
1、申请人书面申请;
2、申请人、被申请人《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申请人单位或社区出具的具有稳定收入的证明;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屋所有权证》或《住房证》;
5、被申请人户口所在地户籍证明;
6、被申请人户口所在地村(居)委会证明;
7、直系亲属关系证明,申请子女的同时出具计生证明;
办理流程:
申请人到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报,填写《申请迁入登记表》,申请迁入原因填写“直系亲属投靠”,户籍民警出具调查报告,所长审核签字,盖派出所户口专用章,报公安分、县(市)局批准后,凭《户口准迁证》落户。申请材料中的各种证件的原件由受理民警与复印件核对无误后签字确认,所长审核后原件退还申请人。
办理时限:
派出所随时受理,每个月集中向公安分、县(市)局上报一次材料,公安分、县(市)局接到材料后一个月内完成审批。
四、各类人才的户口准入
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或具有我市短缺的特殊技能、愿来我市工作并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外地公民,准予在我市落户。
所需材料:
1、本人书面申请;
2、申请人《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毕业证》或省级以上部门颁发的《职称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或市劳动部门出具的具有特殊技能的证明;
4、户口所在地户籍证明;
5、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无违法犯罪证明;
6、缴纳各项社会保险的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办理流程:
申请人填写《申请迁入登记表》,申请迁入原因填写“人才迁入”。属于本科以上学历的,持此表和学历证明到山西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办理审核手续;属于我市短缺的特殊技能的,持此表及相关技能证明到太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理审核手续,上述部门在《申请迁入登记表》上签注意见并盖章后,再到太原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集体户所在派出所申报;属于中级以上职称的直接到太原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集体户所在派出所申报。户籍民警出具调查报告,所长审核签字,盖派出所户口专用章,报市公安局批准后,凭《户口准迁证》落户。申请材料中的各种证件的原件由受理民警与复印件核对无误后签字确认,所长审核后原件退还申请人。
办理时限:
派出所随时受理,每个月集中向市公安局上报一次材料,市公安局接到材料后一个月内完成审批。
五、纳税者的户口准入
在我市当年纳税3万元以上、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民营企业,准予法定代表人本人和与其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落户。
所需材料:
1、申请人书面申请;
2、申请人、随迁人《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副本及复印件;
4、本缴纳国税(含地税)的纳税发票原件及复印件;
5、户口所在地户籍证明;
6、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无违法犯罪证明;
7、户口所在地村(居)委会证明;
8、本市《暂住证》;
9、申请直系亲属的,出具直系亲属关系证明,申请子女的同时出具计生证明;
10、太原市企业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出具的该企业员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的证明;办理流程:
申请人填写《申请迁入登记表》,申请迁入原因填写“纳税迁入”,直接到企业所在地派出所申报,户籍民警出具调查报告,所长审核签字,盖派出所户口专用章,报市公安局批准后,凭《户口准迁证》落户。企业有集体户的,落到集体户上;企业无集体户的,落到派出所专设的集体户上。申请材料中的各种证件的原件由受理民警与复印件核对无误后签字确认,所长审核后原件退还申请人。
办理时限:
派出所随时受理,每个月集中向市公安局上报一次材料,市公安局接到材料后一个月内完成审批。
六、我市单位招用人员的户口准入
凡被我市用人单位招用的具有国家规定的技术等级(职称),连续工作二年以上,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职工,应准予落户。
所需材料:
1、本人书面申请;
2、申请人《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具有国家规定的技术等级(职称)证明;
4、《劳动合同书》原件及复印件;
5、单位《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副本原件及复印件,人事、劳资证明;
6、缴纳各项社会保险的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7、户口所在地户籍证明;
8、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无违法犯罪证明;
9、户口所在地村(居)委会证明;
10、本市《暂住证》;
办理流程:
由用人单位统一到单位所在地派出所申报,填写《申请迁入登记表》,申请迁入原因填写“招用人员迁入”,然后由单位统一持此表和技术等级证明到太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理审核手续,劳动部门在《申请迁入登记表》上签注意见并盖章后,再到派出所由户籍民警出具调查报告,所长审核签字,盖派出所户口专用章,报市公安局批准后,凭《户口准迁证》落户。单位有集体户的,落到集体户上;单位无集体户的,落到派出所专设的集体户上。申请材料中的各种证件的原件由受理民警与复印件核对无误后签字确认,所长审核后原件退还申请人。
办理时限:
派出所随时受理,每个月集中向市公安局上报一次材料,市公安局接到材料后一个月内完成审批。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调入人员和录用的机关工作人员、国家公务员,仍按现行管理办法落户。
七、设立集体户的条件
凡拥有自有产权的办公、生产、经营场所,职工人数超过10人,能为职工提供合法的集体住所,并确定专人管理集体户口的单位均可向驻地派出所提出申请,由派出所审核,上报公安分、县(市)局批准并报市公安局备案后设立集体户。单位无条件设立集体户的,派出所设立专门的集体户,统一解决投资纳税人员、招用人员的落户问题,并指定专人负责日常管理。集体户口人员(不包括各类在校学生集体户)在结婚或具有合法固定住所(有《房屋产权证》或购房合同书和购房发票或单位住房证明等有效证明)后,可在市内迁移。
八、直系亲属是指:夫妻、父母、无独立生活能力的未婚子女(已达婚龄的子女须有户口所在地民政部门出具未婚证明,不包含离婚和丧偶)。直系亲属证明包括:结婚证、出生证、公安机关或公证处出具的直系亲属关系证明等有效证明。
九、计生证明是指:被申请人户口所在地乡镇、街办计生部门出具的未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证明或已处罚证明。
十、户籍证明是指:电脑打印的户籍证明或常住户口底簿复印件,必须有18位居民身份证号码,加盖派出所户口专用章。
十一、《申请迁入登记表》根据《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重新设计后,公布在太原市政务大厅网站市公安局栏目内,网址是:www.xiexiebang.com,群众可自行下载填写(复印有效);同时还公布在公安网市公安局户政支队网站内,网址是:http://10.95.4.1,旧版的《申请迁入登记表》同时作废。
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屋所有权证》及成套新建商品住房必须经过太原市房地产管理局认定,并在《申请迁入登记表》“相关部门审核意见”栏内签注意见、盖章后,再履行申报手续。
十三、《毕业证》必须经过山西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山西教育人才服务中心)的认证,并在《申请迁入登记表》“相关部门审核意见”栏内签注意见、盖章后,再履行申报手续。
十四、我市短缺的特殊技能和用人单位招用的具有国家规定的技术等级(职称)必须经过太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鉴定,并在《申请迁入登记表》“相关部门审核意见”栏内签注意见、盖章后,再履行申报手续。
十五、缴纳各项社会保险的证明是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缴费专用票据。
十六、我市古交市、清徐县、娄烦县、阳曲县的居民迁入城区(含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民营经济开发区)的,按上述规定申报。外地人员迁入上述县、市的可继续执行《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公安局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并政办发[2003]14号)。
十七、我市城区(含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民营经济开发区)范围内的居民,只要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并实际居住,可在市区内迁移。严禁各种名义的搭户造成人户分离的现象。
十八、本实施细则自2007年6月1日起执行,我市原有规定与本实施细则相抵触的以本实施细则为准,其它不相抵触的仍按原规定执行,只取消《进入太原市落户指标表》和《“农转非”计划指标表》。
十九、本实施细则由市公安局户政管理支队负责解释。
二00七年五月二十三日
第三篇: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经济区、民营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局、办,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效利用国内外资金,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实现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定》和省政府《关于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实施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要求,各级行政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并联审批”与“全程服务”相结合的外商投资审批新型模式,真正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全面落实首问(首办)负责制、服务承诺制、联合审批制、超时默认制和责任追究制,创建“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良好投资环境。
(二)实行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制。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设定的外商投资审批事项,一律免审。对投资总额(含增资,下同)1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5000万美元以下的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和合同、章程,由市级部门核准;对在具备一定条件的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总额5000万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和合同、章程,由所在开发区(工业园区)自行核准;在各县(市、区)投资总额500万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由各县(市、区)核准。
(三)推行限时办结制度。对属于本市权限内批准的外商投资项目,在申请材料齐备完善的情况下,1个工作日内预先核准企业名称,7个工作日内核准项目、合同、章程;工商、外汇、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对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均须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登记或备案登记手续。
(四)简化外商投资企业年检手续。太原市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办公室为外商投资企业开辟年检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统一受理,配合办理。
(五)放宽外商投资企业中方法人股东出资限额与中方主体资格条件。外商投资企业中方法人对外投资不受其净资产数额限制。允许具有投资能力和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学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和各类经济组织作为外商投资企业股东。
(六)为境外投资者来并投资提供前期便利条件。境外投资者在项目投资筹备前期,经外汇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可开设用于企业筹建的费用类外汇帐户。
(七)规范外商投资中介机构服务行为。外商投资企业有权自行选择中介机构为其服务,有关部门不得强行指定外商投资项目编制、注册资本验资、企业审计中介机构。
各咨询机构、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在办理外商投资企业咨询、评估、验资、审计等手续时,收费标准不得高于内资企业。
(八)提供优质完善的公共服务。供气、供电、供水、供热、电信等公共事业服务单位因线路日常维护或检修须暂停供应或服务时,应提前3天通知外商投资企业;发生一般故障或事故时,有关单位应在24小时内抢修并恢复公共服务。
(九)遵从联合检查和收费从低原则。废止所有未经法律、法规和规章设定的检查项目。行政职能部门如确有必要或按规定进行检查的,应尽量采取合并检查或联合检查方式,不得分级、分次重复检查。凡涉及投资企业的收费项目,要按照收费从低原则,一律按下限收取。凡不出示《收费许可证》、不开具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者,企业有权拒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外资企业进行乱摊派。
(十)实行行政不作为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行政职能部门公务员在审批过程中,超过承诺时限或作出错误审批的,要追究其行政责任。情节较轻的,予以诫勉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或造成恶劣影响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并追究部门领导人责任。
(十一)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保障。各级政府部门要为来并投资客商提供良好的生产、经营、生活条件。切实解决好外商及其配偶、子女的入托、上学、就业、就医、居住等问题,使其享有与本市居民同等待遇。来并投资企业在用工、参保等方面享受与本市企业同等待遇。
二、鼓励外商投资领域
(十二)冶金工业。重点发展不锈钢、冷轧硅钢、汽车板、不锈钢制品、铝材深加工。
(十三)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载重车和汽车零部件、矿山机械、重型机械、铁路和轻轨机械、纺织机械、基础机械、煤化工和环保设备,精密铸锻件、铝镁合金、低噪音建筑施工设备等。
(十四)清洁能源工业。重点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为原料的新型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以及绿色环保、清洁材料的生产技术等。
(十五)精细化学工业。重点发展甲醇及衍生物、乙炔化工、粗苯加工、化肥、煤焦油深加工、醇醚燃料、煤制油以及煤层气和焦炉煤气多联产利用等。
(十六)电子信息产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方向,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品;重点发展航空仪表、微光电子光纤倒像器、传感器、电脑、新型电子元器件等。
(十七)现代医药产业。以药物制剂、中成药、现代生物医药产品为开发重点,发展以化学药品为基础、现代中药为特色、生物制药为先导的医药产业。
(十八)新型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档钕铁硼、镁合金、生物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纳米碳酸钙、新型建筑材料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
(十九)特色农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主要是食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生物制品、规模种养以及玉米、小杂粮、干鲜果等农畜产品加工。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果品、温室花卉、良种苗木、观光农业、规模养殖等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十)现代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物流、金融、证券、中介和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会展、房地产、设计装饰、文化娱乐和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批发、零售、仓储、宾馆、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提升改造。(二十一)旅游及文化产业。主要是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保护晋阳古城遗址并开发具有晋阳文化特色产品和现代文化产品。
三、鼓励外商投资相关政策
(二十二)设在我市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起,免征地方所得税5年。其中,《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项目、《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中我省优势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举办的产品出口企业、先进技术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按有关规定,经企业申请、省级税务部门批准,从开始获利起,免征地方所得税10年;经省政府认定为大型骨干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和设在我市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经企业申请、省级税务部门批准,从开始获利起,免征地方所得税。
(二十三)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以企业获得的利润直接再投资于该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投资开办其他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经投资者申请,税务部门批准,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所得税的40%税款;直接再投资举办、扩建产品出口企业或先进技术企业,全部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二十四)在本市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总额内购买的国产设备,对符合国家规定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投资项目,除国家规定《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外,其购买国产设备投资的40%从购置设备当年比上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
(二十五)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可按税法规定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据实扣除。其中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费年增幅在10%以上且为盈利企业的,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二十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市产业发展规划的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优先安排并保证建设用地。(二十七)外商投资大型煤化工项目,可根据省、市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项目实际需要,按照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合理配置煤田资源;鼓励重点煤化工企业实施热电联产,并按有关规定优先办理并网手续。(二十八)外商投资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中心,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市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资金优先给于扶持。
(二十九)外商投资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高新技术和环保项目,投资单体项目在1000万美元以上(含1000万美元),农产品深加工单体项目在500万美元以上(含500万美元),从经营获利之日起3年内,可由财政按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额的15%给予奖励。
(三十)外商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含增资扩股)、或年纳税额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且当年增幅达到20%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法定代表人,可由企业所在地县(市、区)政府、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奖励。
(三十一)海外留学生携外资来并自办企业,投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上(含100万美元)的,可由本人所在县(市、区)政府和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奖励。
(三十二)符合国家政策和省、市产业发展规划鼓励的工业类外商投资项目,投资总额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缓征城市基础建设配套费、增容费、水资源费、绿化费等有关规费。
(三十三)鼓励外商投资设立一般商品批发、零售和物流配送企业;允许已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分公司;允许外商投资非商业企业申请增加分销经营范围。
(三十四)外商投资大中型公共设施建设项目,除国家有特别规定外,不限制投资比例和经营年限。投资供排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保和公益性项目,按标准收费暂时不能到位的,政府采取适当方式给予补贴。
(三十五)对来并投资者以合资、合作方式参股本市国有企业,原国有企业以划拨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的,全额缴入市国有企业改革专项资金专户,按有关规定,可全额返还所缴纳的土地出让金作为国有资本,由产权持有单位持有股权再投入。
四、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和国内招商引资
(三十六)抓住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扩大国内招商引资和经济技术协作领域,积极参与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整合区域经济资源,优化生产力要素。积极推进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国内重点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经济技术合作,形成产业合作配套体系,培育壮大我市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三十七)构建与国内各地区城市的广泛联系渠道,寻求与国内经济发达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和合作机制,推动城市间优势产业、资源开发、科技、教育、人才等全方位合作,实现与各地区城市经济、文化、技术、人才、物流、资金、信息的交流互动,促进本市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三十八)以建设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格局为目标,形成以太原为中心,以晋中、忻州、阳泉、吕梁等城市为合作区域的大太原经济圈,吸引新型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进入我市相关产业,形成具有现代规模的产业体系,构建中部地区货物集散中心、新型产业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
(三十九)结合本市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承接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及联合协作,以品牌转移、资产重组、产权转让、投资参股为切入点,鼓励外地投资者投资。对有利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来并投资企业,市财政从产业结构调整基金中给予补贴。
五、建立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机制
(四十)建立重点项目协调服务制度。全程跟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列入省市产业发展规划、投资规模较大的外商投资项目。各有关县(市、区)、开发区或部门要确定一名领导班子成员具体负责协调服务工作。(四十一)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各县(市、区)、开发区及相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开发和精心编制招商引资项目,保证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建立统一的、动态的招商引资项目库,并在太原市政府网站和太原商务网进行发布。
(四十二)建立招商引资队伍。要通过强化培训和公开招聘,培养懂专业、懂法律、懂外语、善公关的招商引资队伍,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招商引资队伍要多渠道收集整理国内外大企业投资动态信息,结合本地实际,组织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
(四十三)完善外商投诉工作机制。向社会公开受理部门办公地址、网址和投诉电话等,畅通投诉渠道。各部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诉事宜,应在5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
(四十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政府在每年财政预算中逐年增加招商引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参加各类境内外大型经贸洽谈活动、建立补充招商引资项目库、举办境内外招商推介活动、编印投资指南、招商项目等资料,举办招商展览等。
(四十五)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对外招商。充分发挥我市驻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深圳、大连、海口等办事处在招商引资中的“窗口”作用,掌握信息,建立网络,推介项目,吸引投资。建立“代理招商”新机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聘请国内外知名人士、跨国公司高层主管、在并投资人士为招商顾问,开展委托招商;设立太原招商网,大力开展网上招商、小分队招商、“请进来”招商等多种招商活动,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成效。
(四十六)组建投资促进机构。承担全市招商引资活动的组织实施、对外联络、业务培训、信息沟通等中介服务职能,负责全市外商投诉协调服务工作,研究解决招商引资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对外代表市政府受理、协调处理和督办外商投诉案件。各县(市、区)、开发区(工业园区)要建立和完善受理外商投诉服务机构,对外商投诉案件进行行分级处理。
六、实行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
(四十七)成立太原市对外开放领导组。组长由市长担任,成员由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全面负责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及重大事宜的指导和协调。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
(四十八)建立招商引资工作目标责任制,将招商引资实绩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县(市、区)、开发区及有关部门招商引资情况,实行每季通报和年终考核。对招商引资实绩好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予以奖励。各县(市、区)、开发区也要对本地区招商引资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并进行考核奖励。
(四十九)本意见适用于外商和国内投资者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投资行为。本意见所称外商是指国外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国内投资者是指本市辖区外的国内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五十)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个人和在国外居住的中国公民以及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在本市的投资,按外商投资给予相应优惠政策。
(五十一)设立在本市各开发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内投资企业优惠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办理。
第四篇: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
2010年05月19日 16时52分58
主题分类: 资源能源
“地质灾害”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
并政发[2010]1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
为切实加强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有关规定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质灾害是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不可避免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关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的大事。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我市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自然和人为因素引发的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对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加之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欠帐多,基础薄弱,经费投入不足,监测手段落后,监管职责不明确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对此,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严峻性和紧迫性,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努力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明确职责,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实行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单位各负其责和及其主要领导负总责的管理体制。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完善领导责任制,将灾害危险点监测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单位,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和基础调查等各项工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列入财政计划和预算,安排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确保潜在的地质灾害得到及时调查、勘查和治理。
各乡镇(街办)要具体负责本辖区内地质灾害巡查,督促村级监测组或受威胁单位及群众进行隐患点日常监测。组织开展本辖区内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宣传培训、防灾演习等工作,拟定并实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防灾应急预案,做好本辖区内群测群防有关资料汇总上报工作,协助开展应急处置、抢险救灾等工作。
各村委会(社区)要具体组织本村(社区)区域内隐患点巡查并负责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日常监测、记录和上报工作,发现险情要及时报告,并组织做好应急防范和撤离避让、自救互救工作。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会同相关责任部门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指导地质灾害险情动态监测,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指导基层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和建设群测群防网络,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调查灾害发生原因、发展趋势,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必要应急措施,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对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按“谁引发、谁治理”原则,督促和指导责任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工程治理;对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组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后组织竣工验收;对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要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认定,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城乡规划部门在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纳入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内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建设项目选址和规划组织审查时,应要求业主提供地质灾害影响评价报告和主管部门意见。
各级建设部门负责督促对危及建设行业、市政基础设施、风景名胜区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巡查、检查、处理;在参加大中型建设项目选址和组织审查初步设计时,负责督促检查项目业主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地质灾害防治要求。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审批或上报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督促建设单位将地质灾害评估、勘查和防治经费纳入项目总预算。
各级财政部门负责按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用于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处置、基础调查、重点项目勘查和可研报告编制与科研、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等,并对专项经费使用进行监督管理。
各级安监部门负责督促有关单位对危及自身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巡查、检查和监测;督促有关单位开展对工程建设和非煤矿山采掘等人为活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
各级煤炭管理部门负责督促地方所属煤矿企业开展对矿区及影响范围内地质灾害的监测、治理,对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采取有效处置措施。
各级城建执法部门负责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受地质灾害威胁或可能引发灾害的在建或即将建设的违法建设活动进行制止、查处和依法拆除。
各级水务部门负责在农村防汛工作中加强对泥石流河道、沟道等区域的监测与治理。组织对危及水利部门所管辖的水库、水电站等设施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巡查、检查、监测和治理。在组织水利工程项目设计、建设中,督促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落实相应防治措施。
公路铁路部门负责组织对危及全市公路、铁路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监测和治理;负责铁路、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群测群防工作,编制重要隐患区防灾预案,对其灾情发展情况进行监测、监管;负责铁路、公路交通沿线地质灾害事件的报告与应急处理。在组织进行公路、铁路规划及设计、建设时,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等环节检查督促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各级教育部门负责协调地质部门对危及校舍安全的地质灾害进行巡查、检查、监测和治理,负责所属学校校区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的群测群防,设立警示标志,落实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临灾预警信息发布和人员财产撤离路线;督促新建学校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林业、园林、东西山绿化部门负责林区、绿化区、公园、文物建筑等所辖范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对辖区地质灾害进行巡查、排查,编制重要隐患点防灾预案,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设立警示标志,落实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及临灾预警信息发布和人员财产撤离路线;管理维护好各类灌溉设施,防止管道跑水、漏水等引发地质灾害。
房屋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系统房屋地质灾害险情巡查、排查、检查工作,落实防灾措施和责任人;开展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居民(村民)房屋安全性鉴定。
国资管理部门负责督促对危及国有企业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巡查、检查,落实企业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监测人、责任人,建立监测系统和监测网络。
旅游部门负责监督纳入行业管理的旅游景区景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导督促景区景点设立地质灾害警示标识,做好日常巡查排查工作,配合景区景点主管部门编制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
各级民政部门负责做好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工作,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做好地质灾害救济经费项目的申报、分配和救灾款物监督管理工作。
各级公安部门负责灾区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做好灾民转移;负责做好公安系统内各单位地质灾害隐患的巡查、检查、监测和治理工作。
各级卫生部门要在灾情发生后,迅速组织医疗人员到灾区抢救伤员,组织做好卫生防疫工作;督促医院等卫生行业单位做好本单位地质灾害隐患的巡查、检查、监测和治理工作。
气象部门负责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及时提供雨情预报信息。
各类矿山企业采矿权人应当严格执行经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开展本矿区范围内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测,负责因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和地质灾害隐患恢复治理。
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各类土地使用权人(企事业单位、各类矿山企业、居民及个人)是地质灾害防治直接责任人,应严格遵守国家省市有关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和政策,负责对所使用土地范围内地质灾害险情进行日常动态观测,积极上报地质灾害前兆信息,参与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组织的群测群防、应急避险、工程治理、生产自救等各项工作。
三、强化措施,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一)排查核查隐患,加强监测预警。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组织有关部门全面排查本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特别要对城镇乡村人口密集区、重要交通干线、重要河流以及重要基础设施等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重点核查,实施定期定点监测,及时组织专家会诊,制定处置方案上报市地质灾害领导组及办公室。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单位要严格落实巡查监测责任制,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都要有巡查监测责任人,做到定期巡查监测,巡查监测有数据、有记录、有分析、有研判,特别在降雨及雨后一段时间内要加密监测,在汛期要适时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检查,重点检查各相关部门及责任单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情况、宣传培训到位情况、各项措施及监测人员上岗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对出现地质灾害险情的,要组织或聘请专业人员对地质灾害体进行勘查,查明灾害体的类别、大小、成因、危害程度,对变化趋势进行专业监测,针对性提出防灾减灾措施。2010年,市国土局、市气象局要完成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系统改造升级工作。
(二)划定危险区域,搞好搬迁避让。各县(市、区)政府要严格依法划定、公告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置警示标志。国土部门对在危险区内爆破、削坡、进行工程建设及其他活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要进行严格处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轻重缓急,逐步对危险性大、危害严重、治理经费大于搬迁费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点实行选址搬迁避让,对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集中搬迁难度大的隐患点和危险点,要尽快进行勘查治理,及时消除隐患。
(三)落实应急预案,加快系统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太原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求,以汛期和重点防治区为重点,认真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完善应急装备、组建应急队伍,做好车辆、应急物资、应急资金储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突发性地质灾害应变能力。2010年,市、县两级要完成地质灾害应
急指挥中心建设,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信息化、传输网络化、预测预警科学化和信息服务社会化进程,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反馈机制及网络体系,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和应急快速反应。
(四)加强宣传教育,严格执行规划。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地质灾害基本知识,积极创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和抗灾自救能力。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执行规划,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对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项目,发改、城市建设、规划、国土等部门在建设项目审批和土地预审时要充分考虑建设用地条件,凡未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备案的,不得批准立项、使用土地。
二○一○年四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江西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推进我省城市化进程意见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推进我省城市化进程意见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文件
赣府发[2002]13号
江西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推进我省城市化进程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政府同意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推进我省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现批转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是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的迫切需要,是推动和加快我省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大举措。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精心组织,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做好。
江西省人民政府二○○二年五月二十日
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推进我省城市化进程的意见
(省公安厅 二○○二年四月二日)
近年来,我省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稳妥地开展了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加快我省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发[2001]6号)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口向城市集中,加快我省城市化进程的要求,更好地发挥户籍管理服务经济建设的作用,现就我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一)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是: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以及其他建制镇。
(二)凡在上述改革实施范围内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可根据本人意愿登记城镇常住户口。已在小城镇登记为地方城镇居民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符合上述条件的,统一登记城镇常住户口。
凡在乡镇工作的人员,根据本人自愿,其直系亲属可登记城镇常住户口。
二、进一步放宽设区市市区户口迁移落户的限制
(一)放宽引进人才落户的条件。
1、凡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已应聘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含民营、中外合资及外资企业)工作,或未应聘,但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均可登记为市区常住户口;
凡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允许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根据本人意愿
在市区落户。
2、凡属当地高科技产业、重点企业或利税大户急需的人才,经其聘用单位
申请,允许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在市区落户。
(二)全面实行吸引在城市投资和购买商品房(含房改房)人员落户的政策。
1、凡投资具有一定规模、达到当地政府规定标准的,允许本人和配偶及直
系亲属登记常住户口。
2、凡投资兴办医院、学校等公益事业的,允许本人和配偶及直系亲属登记
常住户口。
3、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者纳税达到当地政府规定标准的,允许纳税人和
配偶及直系亲属登记常住户口。
4、购买成套商品房(含房改房)达到当地政府规定标准的,允许本人和配偶
及直系亲属登记常住户口。
(三)适当放宽其他人员的落户限制。
1、对已在投靠的配偶所在地居住的人员,可根据自愿的原则,准予在该市
区落户,不受结婚年限限制。
2、男性超过60周岁、女性超过55周岁和其他符合国家有关离退休规定的人员,要求到市区投靠子女的,可以在其子女常住地落户。
3、土地已被征用、需要依法安置的,且在市区有固定居住条件的人员,均
可登记市区常住户口。
4、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境外投资者在我省投资兴办实业,其需要照顾的大
陆亲属可登记市区常住户口。
三、切实解决当前户口管理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取消“农转非”计划指标管理,实行条件准入。对经批准的落户人员,不再办理粮油供应关系。
(二)新生婴儿或未成年子女,均可在父亲或母亲常住户口所在地的户口登
记机关申报常住户口。公安部门每季度向计划生育部门通报新生婴儿登记户口情
况。
(三)对孤寡老人或父母双亡的未成年人,近亲属经公证处公证愿意赡养或
抚养的,准予办理入户手续。
(四)跨地区的企业集团、中央驻赣单位、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其内部人
员异地调动,公安机关凭其单位内部调动证明等材料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五)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收入的人员,在连续暂住一定年限后,可允许
其办理常住户口。
(六)在设区市建制区范围内,因城市扩展土地被征用形成的“城中村”,村
中实际居住在该市区的农民,户口均统一登记为市区常住户口。
(七)对少数已办理“农转非”,但在城镇无生蟆胺亲保钡叵?镇)和行政村同意,允许其在农村落户。
(八)大、中专院校和技工学校录取的本省新生,根据本人自愿原则,可以
不再办理户口迁移。不办理户口迁移的新生,需“农转非”的,在新生户口所在地办理有关手续。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关
系到群众的利益。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进一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及时了解掌握实施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同时,要加强舆论引导,做好宣传工作,保证这项改革顺利、平稳地进行。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当地户籍改革的具体意见,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各级公安机关要做好组织实施工作,严格按照办理城镇常住户口的具体条件,统一行使户口审批权。
(二)切实保障落户人员的合法权利。经批准落户人员,在入学、参军、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当地原有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不得实行歧视性政策。各地、各有关部门均不得借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之机收取城镇增容费或其他类似费用。要加大检查和处理力度,对违反规定的,要坚决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严肃政令,确保畅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上述规定,对有关户籍管理方面政策规定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凡与本《意见》相抵触的,要立即废止。各设区市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城市化发展目标,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城市人口增长预期目标,并报省计委和省公安厅备案。公安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市区落户人口统计年报制度,每年年终将有关数据抄送同级计划、统计部门。计划、公安、计生、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尽快出台与新的户籍管理制度相适应的措施、办法,进一步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