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招商引资加快现代服务业
为加快我市现代服务业(服务贸易)发展,高标准高质量高层次地推进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现就加快我市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围绕创建“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目标,抢抓“WTO后过渡期”服务贸易领域逐步全面开放、半岛制造业基地崛起带动生产服务业发展增速、承办奥帆赛等机遇,遵循扩大总量、提高质量、效率优先、特色取胜的原则,针对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等三大门类,有计划地每年引进各类服务贸易项目60个,争取到2007年底前,初步构筑起比较完善的服务贸易体系,实现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的新突破。
二、工作重点
(一)紧紧围绕制造业基地建设,每年引进发展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配套增值服务的机构20个以上,实现生产服务业招商引资的新突破,使服务业成为我市制造业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1.金融保险。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引进与我市外经外贸和“六大产业集群”相关的国内外金融保险项目。外资项目重点锁定为目前在我市较多投资的东亚、东南亚、欧美地区,内资项目重点放在具有区域性管辖职能并向周边城市辐射的机构上,推动已进入我市的外资金融保险机构向黄岛区、城阳区及五市延伸。(责任单位:市经贸委、黄岛区、城阳区)
2.信托证券。重点推进信托、证券业扩大对内开放,支持已引入的企业增资展业,加大新的机构引入,提高对大集团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和信用支持。引进外资发展中外合资的信托、证券、投资等机构。(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国资委)
3.商务中介。推动我市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积极与国(境)外同业机构合作,争取国家、省支持发展中外合资会计师事务所,引进国(境)外律师事务所在青设立代表处,提供相关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在企业设计、研究开发、营销策划、管理咨询、广告服务、教育培训、外语翻译、建筑设计工程服务和房地产服务等各种专业性服务领域,加快利用外资步伐。(责任单位:市司法局、市工商局、市财政局、市建委、市外办、市贸促会)
4.临港物流。依托前湾港“万国码头”建设和“区港联动”试点新建国际物流园区,发展临港国际物流业,不断完善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四大港口功能,大力发展保税、仓储、加工、配送、信息、管理等现代综合物流服务业。以提高增值服务为重点,积极发展空港国际物流服务。(责任单位:市交通委、市口岸办、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保税区、青岛出口加工区、市贸促会、市招商局)
5.电信邮政。推动我市电信企业和从事电子信息业务的高科技企业,与外商设立中外合资、合作增值电信企业,从事电话信息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电子邮件服务、电子数据交换等各类增值电信业务。引进国外知名企业合资设立邮政快递公司。(责任单位:市信息产业局、市邮政局)
6.信息交通。重点引进外资参与公路、场站等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国外智能化运输组织和物流管理平台等信息化管理技术,推动运输电子商务系统的成长和发展。以信息软件园区建设为载体,推动信息服务业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责任单位:市交通委、市信息产业局)
(二)紧紧围绕完善商业服务门类,每年引进发展新型零售业态和休闲服务类项目20个以上,实现生活服务业招商引资的新突破,提升城市品味,丰富居民生活。
1.商业零售。重点引进国际著名专业店、专卖店、折扣店、24小时便利店、生鲜品超市等新型商业业态,荟萃国际一流商业品牌、服务品牌和商品品牌,丰富青岛商业特色经营市场。2005年争取完成对大型购物中心(MALL)项目的引进。(责任单位:市经贸委、市南区、崂山区等)
2.餐饮休闲。面向2008年奥运会,引进不同国家、地区的风味餐饮,开设特色餐饮店、西餐厅、快餐厅等。在中心商业区、沿海旅游风景区等,鼓励外商投资设立具有世界风情的酒
吧、茶吧、咖啡馆、啤酒屋、雪茄屋等休闲服务项目。在市区北部等韩国企业及客商聚集区,重点引进韩资美食企业,形成集聚效应。(责任单位:市经贸委、市旅游局、市规划局、各区)
3.居民生活。引进外资参与社区商业中心建设,发展洗染保洁、美容健身、家政服务、电话购物、网上购物、邮购等现代居民生活服务业;引导外资对传统生活服务业实施嫁接改造,实现连锁化、规范化、现代化,带动行业服务层次和服务品质的提升。(责任单位:市经贸委、市建委、市规划局、各区)
4.文化娱乐。有针对性地引进外资,建立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合资合作批发、零售企业;引进国(境)外知名文化娱乐机构,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嫁接改造我市电影院以及其他文化娱乐设施。(责任单位: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
5.商业布局。完善规划,适度控制市内四区范围内大型综合性超市的建设,引导大型超市、专业店、购物广场等落户市区北部、西部。加快东部新区新型业态的发展步伐。加快世界知名酒店品牌引进与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区西部、北部和东部的商务环境。鼓励支持外商投资建设店铺开展经营,但对无固定营业设施投入、依靠租赁店铺进行经营的大型商业项目要慎重引入。(责任单位:市经贸委、市旅游局、市规划局、各区)
(三)紧紧围绕我市特色经济建设,每年引进与城市化发展相协调的新兴、社会性服务贸易机构20个以上,实现新兴服务业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城市辐射力。
1.总部经济。利用我市建设CBD的机遇和已形成的楼宇优势,营造环境,重点引进跨国公司和大企业总部或具有区域性总部功能的机构,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快速聚集,产业层次和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责任单位:市经贸委、市外经贸局、市南区、市北区、崂山区)
2.会展会务。引进外资展览服务机构,拉长会展产业链,带动商贸、旅游、设计、装饰、广告、交通、通讯、物流等相关服务业发展。通过在我市举办的各类国际博览会、展览会,构筑对接平台,促进贸易洽谈和招商引资。(责任单位:市外经贸局、市经贸委、崂山区、市南区)
3.跨国采购。以市跨国采购服务中心为主体,加大对世界零售业百强企业的招商力度,促进其在我市设立跨国采购中心和相关服务机构。组织好每年一度的跨国采购洽谈会,促进世界著名跨国采购企业与我市对接,促进我市的工业品进入跨国营销网络。(责任单位:市贸促会)
4.教育医疗。吸引外资发展教育事业,重点是促进在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办学,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和资金,提高我市教育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继续鼓励和支持国际学校的发展,方便驻青国际客商子女就学。以现有医院为依托,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医院与国外医疗机构合作,吸引外商投资进行改造,引进先进的技术,提高我市的医疗水平,完善医疗服务。(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生局)
5.旅游服务。推动设立中外合资旅行社,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市场份额。引进外资发展吸引力强、辐射力大、附加值高的旅游大项目,拓展旅游产业链,推动我市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责任单位:市旅游局)
6.空海航务。开辟国际航线,推动人员往来,带动餐饮、住宿、商务、交通、物流、旅游、通讯、金融等相关行业的增值服务。开通新的空中国际客运航班和海上国际航线。推动国内大航空公司在空港周边设立航空物流分拨中心。(责任单位:市口岸办)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我市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是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地方税收、提升城市层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建立青岛市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联席会议制度,统一组织和协调推进全市的招商引资工作。联席会议牵头部门为市经贸委。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按照各自职能分工,打破部门封锁和行业垄断,努力推进服务贸易职能招商,确保我国加入WTO协议承诺开放的服务贸易各个领域每年
都有一批项目引进。
(二)加大政策促进。进一步加大对引入服务贸易项目责任部门的扶持,有效解决招商经费,调动部门发展服务贸易的积极性。及时做好现代服务业市场准入的登记工作,允许香港、澳门永久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在青岛设立服务业个体工商户,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有关规定予以登记。
(三)大力推进招商。在全市范围内梳理各类资源,精心编制项目库,营造服务贸易招商载体。从实际出发,有效开展直接招商、专业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在2005年“青岛韩国周”期间,筹备组织中韩服务贸易引资洽谈会;适时组织“香港—青岛服务贸易项目推介会”,开展对港商贸服务业招商。
第二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兰州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上重要战略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天,黄河之都兰州,已从过去单纯的工业城市,变成大西北的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
立足转型打造服务业新格局
我市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具有发展现代物流、现代服务和文化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近年来,我市从省会城市的特点出发,按照“三产抓转型”的思路要求,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构建集约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着力发展与工业、农业和其他领域生产相关联、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搞好陆港物流园和东部物流基地等现代物流产业园地建设。加快推进建材、机电、农副产品等物流中心和大型市场建设,着力构筑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民生服务业。市委、市政府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重点发展方便群众生活的现代商贸、休闲观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以及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和市政公用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受到百姓称赞。着力培育和发展大型连锁经营企业,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的大型超市来兰发展,不断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加强便民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城乡便民服务体系,推进社区菜市场、放心早餐和农村便利超市、农资超市及农产品市场建设,规范发展夜市、特色商业街、风味小吃街等大众服务业,方便了居民生活。
大力发展新兴业态。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在商业业态的发展上,既要“顶天”,又要“立地”。所谓“顶天”,就是引进能够代表国际国内发展潮流的高水平商业业态,以订单式的开发模式,把国内和国际上著名的品牌一次打捆式地引入兰州,推进兰州服务业态的高端化。所谓“立地”,就是民生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普通老百姓的休闲、购物、餐饮等。同时,充分利用兰州省会城市和交通区位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会展经济、商务经济和创意产业等新型业态。
近年来,兰州以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为重点,推进三产转型升级,注重引进战略投资、先进业态和知名品牌,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CBD)、中央休闲购物区(CSD),积极发展特色商圈。目前,兰州国际商贸中心、鸿运·金茂广场、红楼时代广场、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等一批商业综合体相继开工建设。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改造提升仓储、配送业,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运输和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培育现代物流龙头骨干企业,扩大省会城市物流辐射范围。多管齐下,兰州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服务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2011年,兰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63.48亿元,在GDP中的比重达到48.78%,占据了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举办大型节会扬美名显效益
在兰州发展上,国际马拉松赛事的举办绝对称得上是一个超重量级事件。这场比赛留给兰州的不仅是一张新的城市名片,更有大气、自信和厚重、开放。连续举办两届“兰马”,让亿万观众从央视直播中看到了一个与自己想象中完全不同的兰州,居然是如此气质高雅、大气豪迈。在赛事活动中,提升了兰州的城市形象,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城市的良性发展。
近年来,兰州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叠加的政策机遇,实施“再造兰州”战略,抓发展、治污染,拓空间、畅交通,强管理、提效能,保民生、促和谐,城市的开放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下,如何在营销城市上走出新路子、展现新形象?市委、市政府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发挥兰州优势,通过举办大型节会赛事打造城市名片。“兰马”以其强大的聚合力,让节会效应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吸引了许多境内外客商和游客来兰州旅游、观光、投资,不仅给兰州发展带来了人流、物流,更带来了信息流、资金流,形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兰州热”。更为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带动了产业发展。结合我市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的方向和重点,强化景观体育所具有的拉动力、关联度和辐射性,统筹景观体育与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延伸景观体育产业链,带动餐饮、宾馆、交通、娱乐、服务等行业发展,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形态,优化现代产业结构,着力提高景观体育产业在全市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推动兰州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转型和提升。
在“兰马”之外,还举办、承办了中国机器人大赛、“环青海湖”兰州段自行车赛、2011中国兰州MBA黄河漂流赛、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一系列重大赛事节会活动。而作为兰州招商引资重要平台的兰洽会也从当年小打小闹的“马路市场”发展成了由商务部联合主办的“国家级”贸易洽谈会,成了兰州扩大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
依托这些重大节会赛事活动,兰州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营造亲商、爱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聚集,更多更好地招项目、引外资、借外力,形成了大开放、大开发、大合作、大跨越的发展格局。
壮大旅游业精心包装抢夺高点
旅游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培育、来发展,深入挖掘兰州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优势,注重整体规划,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兰州特点的旅游项目,加快推进黄河风情线、黄河文化长廊、华夏始祖园、陇上名人园、兰州老街的开发建设,围绕“吃、住、玩、看、游”等要素环节做足文章,不断提升旅游业档次和产业发展水平。
对比各地发展旅游的思路,要实现兰州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首先是规划先行,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符合实际、目标明确、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规划方案,指导兰州旅游产业的有序发展。可以说,兰州旅游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面对黄金机遇期,兰州提出了“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旅游形象宣传口号,这是兰州旅游产业理念的一次重大改变,彰显了兰州抢占西北旅游制高点的雄心壮志。
作为新兴旅游城市,近年来兰州大力推进旅游大项目招商引资,突出项目带动集团化发展。在落实产业规划,完善服务设施,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外来项目,延长产业链上大做文章,努力使“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创新思路落到实处,抢占西部旅游特别是西北人文旅游的制高点,打造兰州转型跨越、率先崛起的支柱性产业。
据统计,2011年,兰州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407.4万人次,同比增长58.03%;实现旅游收入102.93亿元,同比增长62.1%;全市旅游就业人数达到60752人,当年新增旅游就业人数10790人。而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则显示,兰州市的游客满意度指数大幅上升,在全国50个重点城市中排名跃升15个位次。“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284.3万人次,年均增长24.9%;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80.74亿元,年均增长25%。
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区域物流中心
发达的现代物流,已成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引擎。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降低社会流通成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效率和效益,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市无论是在省内,还是在西北乃至全国发展物流都具有很大的区位优势。2009年,兰州被国务院列为全国9大物流区域、10大物流通道和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为我市建设辐射西北、通达全国、面向中亚地区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提供了新的机遇。次年,商务部将兰州列为全国46个物流示范城市,确定了兰州物流的重点发展目标。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兰州商贸物流中心。市委、市政府立足发挥兰州区位优势,明确提出把我市打造成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
近年来,兰州抢抓发展机遇,全面优化整合现有物流市场,加快培育发展辐射全省、西北、乃至全国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大市场,大力发展仓储业、配送业及打造综合主体交通运输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区。目前,兰州国际物流产业园、兰州凤凰山钢材物流园、北龙口二手车物流园、安宁医药物流园、西固石化物流园、“主食厨房”九州配送园区和兰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兰州粮油仓储物流中心、安宁图书物流中心、中川空港国际物流中心、甘肃国家基本用药目录药品统一配送中心等一批重大园区的规划、建设已经相继展开。
与此同时,随着兰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公路集装箱节点站和兰州铁路西货场迁建等重大项目的建成,兰州区域性商贸中心辐射带动功能、物流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强化,物流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第三篇:如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如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江山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在哪里,如何发展?这是陈书记的第五问。本人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发展前景广阔,增长潜力巨大的重要产业。要进一步创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一、制约江山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城市化滞后,缺乏规划基础。服务业有两大特点,一是其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同一性,二是要有人口聚集效应,达到一定规模,才能盈利,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所以,我市服务业是缺乏统筹规划和促进其发展的体制、政策和法制环境,服务业内在投资环境不畅。
2、投资业主目标性不明晰。往往无中生有做文章,在投资过程中往往变数较多,不像投资工业那样,目标、规则、条例有固定格式。目前服务业投资业主往往无法寻找到入门的指导部门。
3、服务业办公室权力有限,人员有限,财力有限,同时也无完善的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无明确行业发展的重点和支持方向,缺少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体系。
二、加快江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1、要强化服务业体制建设,各乡镇及主要经济部门设立服务业办公室,派专人负责,便于全市服务业工作的开展。
2、要尽快研究完善产业政策。
3、要在税收、供地、金融服务、价格等方面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4、要进一步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
5、要强化服务业办公室的职能。
6、要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7、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遵循“用文化引领发展,用智慧带来实惠,把创意变成生意”的发展理念。
第四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淮海街道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事迹材料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培育现代服务业重大增长极,是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淮海街道认真贯彻落实 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以城区服务业发展为龙头,研究发展思路,选定发展路径,突出发展特色,强化保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城区服务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有力地引领带动了全区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2009年,我街道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万元,同比增长%,占全街道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街道区服务业提供地方税收亿元,同比增长%,占街道区全部地方税收的比重达到%。
一、加强宏观引导,合理布局配置
城区具有人流旺盛、物流集聚、商业繁荣、交通发达的优势,是一个地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龙头,近年来,该街道高度重视辖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制定发展办法、召开专题会议、强化考核、加大政策扶持、建立工作机构等措施,切实加强对街道服务业工作的宏观引导与组织指导,增强了街道上下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紧迫感和责任感。为进一步促进城区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增强城区服务业对全街道服务业发展的辐射带动力,2009年,街道坚持科学定位、优化布局、发挥特色、培育骨干、提升层次的原则,立足打造长三角北部地区最佳商贸街道总体目标,对服务业重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从抓大扶强、招商引资、优化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努力将淮海辖区打造成服务业发展的强势板块,引领带动全街道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
二、突出发展重点,培育新兴产业
在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该街道坚持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并重,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餐饮、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文化传媒等五大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城区重点产业规模不断膨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新兴、高端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不断涌现出新的增长点和亮点。2009年,辖区内品牌商贸企业、品牌餐饮企业运营取得突破性发展,金融保险、文化传媒产业等稳中有升,全年税收同比增长40%以上,增幅列全区7个同内街道、办事处之前列。
三、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近年来,该街道积极优化辖区投资结构,引导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把服务业领域作为投资重点,不断加大服务业投入,2009年,街道区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40.1%,为进一步增强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人流物流载体建设,该城街道围绕基础设施、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化传媒等服务业重点领域,先后引进淮安龙游城、金发豪苑、尚客优连锁等全国知名品牌企业、集团落户淮海,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重点项目,列入区委、区政府重要考核项目,落实责任部门,强化协调调度,加大政策扶持,加快项目建设。目前,金发豪苑项目已拿到土地规划用地许可证,即将进行拆迁和安置公告;其他项目也正在顺利推进。这些项目的建设,必将对推动重点城区服务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四、加快开放步伐,提高发展水平。
为尽快扭转我街道服务业开放滞后的局面,努力提高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该街道紧紧抓住国际服务业资本加速转移、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领域以及国内发达地区调整服务业结构的有利机遇,加大国内外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先后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目前,由浙江客商投资10亿元的淮安龙游城项目,建成后的服务档次和水平必将引领长三角北部商贸服务业潮流。
五、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
为加大服务业支持力度,该街道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办法》、《关于街道服务业重点项目若干激励措施》、《关于鼓励和引导特色商业步行街发展的几点设想》等文件,从放宽市场准入、实施税收优惠、实行规费减免、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土地供应等方面,积极主动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并认真协调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建设资金方面,街道积极协同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召开银企对接洽谈会,为银企合作提供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街道每年对城区服务业重点项目、示范工程、服务名牌和特色商业街等加大扶持力度,有力地推动了主城区重点区域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下一步:该街道将按照区委、区政府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要求和部署,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推动淮海辖区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争取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一是搞好规划引导。以国家和省、市服务业规划为指导,与国家和省、市服务业布局搞好对接,组织制定好《淮海街道服务业发展规划》,使辖区服务业率先突破发展。二是加大服务业投入。继续把加大投入、培植载体作为服务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提高服务业投入占全部投入的比重,加快推进辖区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三是提高发展水平。以高端化、国际化、规模化为目标,依托城区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文化传媒、动漫创意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带动整个服务业优化升级,逐步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四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引导大企业、大集团按照存量结构调整、增量结构优化、扩大地方税基、壮大地方财力的思路,搞好二三产业分离工作。抓住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的有利机遇,主动参与去政府组织的在国内外开展各类专题招商活动,加快与国际服务业大企业、大财团的合资合作步伐,积极引进一批服务业大项目、好项目,促进我区服务业全面繁荣。
第五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议材料
近年来,我区认真落实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部署和要求,将建设科技南开,实现科学发展确定为发展主题,将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作为建设科技南开的重要举措,对发展科技服务市场、扶植科技服务企业发展、开发科技服务产品等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成效。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对建设科技南开,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科技产业,聚集科技人才,促进我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政协科技委对我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提出以下建议:
一、科技服务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速建设创新型城区,充分利用整合我区科教资源优势,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设,以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科技服务业特色和服务品牌,推进科技服务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良性互动,加快发展以创新基地和特色产业集聚区为主的科技服务业发展区,全面推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使科技服务机构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有力支撑,成为天津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极强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业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服务业产品品牌;建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科技服务业体系和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科技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科技服务业的格局,建立与国际接轨、管理规范、充满生机活力的科技服务社会组织体系;科技服务业成为我区人才的最集中产业高地,科技服务业对区财政贡献率显著提高,形成科技服务业与科技市场服务相互结合、科技服务业与科技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重点任务
1、大力发展计算机服务业。以科贸街四大品牌专业卖场和7个专业科技卖场为基础,配套发展高、中、低端写字楼,建设创业孵化器 万平方米,进驻企业 家,年总营业额超过150亿元,实现税收 万元。提升卖场及专业卖场计算机服务业的附加值,形成科技卖场、商务办公、综合科技服务等配套服务。
2、做大做强软件产业。大力发展以软件服务为主的服务外包业,鼓励支持打造服务外包基地和人才培训外包基地,支持征信系统、认证中心建设,吸引知名信用服务企业到南开区经营发展。重点支持有特色的信息安全、企业管理、生物识别、电子商务、数字认证等软件产品开发,培育一批大型软件企业。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和推动软件企业的重组联合,鼓励软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国际知名软件企业合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进各类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促进我区科技服务业总量快速增长。
3、培育研究与发展科技产业。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科研基地,以白堤南路与航天道之间的区域为发展重点,充分发挥周边科教智力氛围,发挥科研机构聚集优势,集中市、区科技资源和科技服务功能,建成2~3个设施一流、国内先进、创新能力较强的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成2~3个促进产学研结合、服务于主导产业发展、专业化、共性技术开发服务平台;重点扶植5~6个区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提升骨干重点企业创新能力;推进引导企业创新,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立足天津、服务环渤海的科技研发区。
4、大力发展科技咨询服务中介市场和科技会展服务。加快科技服务业的市场培育,优化科技服务市场需求和供给环境,成立南开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南开区科技传播中心等重点科技服务机构,加强综合性科技信息库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运转高效的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体系,为提高我区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动力。资助中小企业购买科技服务,鼓励科技服务机构直接参与成果转化工作,积极为科技服务业创造市场需求;支持骨干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增强对整个行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科技会展服务业,以天津科技广场、天津科技城重大项目为重点,提升我区科技会展功能。
5、促进专业技术服务业发展。充分利用我区专业技术服务机构集中的优势,支持鼓励各科研院所开展专业科技服务,建设我区科技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扩大专业科技服务领域和范围,使我区成为天津市重要的专业科技服务中心。
二、主要政策和措施
1、制定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根据全社会科技创新需求,立足我区优势和特色产业,以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为主线,制定科技服务业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将科技服务业列入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科技发展规划,明确科技服务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制定和落实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专项发展规划,重新规划和整合科技园区。
2、打造科技中介服务商务区。科贸街地区,以鞍山西道和白堤北路为地区发展的主轴线,沿线着重发展商务办公综合区。规划设计鞍山西道与白堤路交叉口附近为科贸街的核心区域,集综合商贸服务功能为一体,立足于现状发展电子科技产品销售、科技产业孵化与办公的优势,发挥专业科技产品销售、科技信息集散、技术成果转化以及现代咨询金融服务业等综合功能。
3、增加科技服务业建设投入。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津党发[2007]26号文件),增加对科技服务业建设的投入,围绕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任务,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确保南开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传播中心、现代服务业基础支撑平台、光电子专业孵化器、车轮工程技术中心等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
4、制定相关的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一是构筑人才高地。鼓励、支持高校开设相应专业课程、从事相关专业研究,为科技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储备高级专门人才。鼓励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领办、兴办科技服务机构。加大从业人员的多层次培训、教育力度。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吸引更多人才来我区从事科技服务业。二是协调推进科技咨询师、科技评估师、项目管理师、技术经纪人等专业培训和执业资质考核认定工作。加强从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