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科技学院与武汉大学对口支持工作总结(定稿)

时间:2019-05-13 00:0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科技学院与武汉大学对口支持工作总结(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科技学院与武汉大学对口支持工作总结(定稿)》。

第一篇:湖北科技学院与武汉大学对口支持工作总结(定稿)

湖北科技学院与武汉大学对口支持工作总结

(2009年6月---2012年4月)

2009年6月,省教育厅启动“武汉城市圈中央部委高校与地方高校对口支持与合作计划”,并制定了“实施方案”,确定武汉大学对口支持湖北科技学院(原咸宁学院)。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同年7月,我校与武汉大学签订了《武汉大学咸宁学院支持合作协议书》。三年来,在省市领导的大力关心下,在省教育厅的具体指导下,特别是在武汉大学的全面支持下,我校党委、行政认真贯彻落实《省部共建武汉城市圈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协议》、《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武汉城市圈中央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支持合作计划的若干意见》及《武汉大学咸宁学院支持合作协议书》有关精神与内容,紧紧抓住对口支持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支援高校的优势,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干部培养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对口支持工作和合作交流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一、定期召开对口支持工作会议,确保工作实质性实施

2009年6月以来,我校与武汉大学建立了年度例会制度,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情况,部署下一步的工作。定期召开对口支持工作会议,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达成新的协议。

2009年11月,武汉大学顾海良校长率队访问我校。两校召开了2009-2010学年度对口支持工作会议,会上签订了《武汉大学与咸宁学院支持合作计划2009-2010学年度工作备忘录》。《备忘录》明确指明2009-2010年度武汉大学支持我校开展学科建设工作,指导我校制定《咸宁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重点加强药理学、自然地理学、内科学、有机化学等省级、校级重点学科建设;支持我校开展专业建设工作,重点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核电工程方向)、化学(辐照化工方向)特色专业建设;支持我校开展教育学、医学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支持我校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武汉大学拟选派2名专家、教授任我校“彩虹学者”,我校拟选派10名专业教师及管理干部到武汉大学相应部门访学、进修或挂职锻炼等;支持我校开展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2010年5月,我校党委书记李友清率队赴武汉大学商议支持合作计划工作。座谈会上,我校与武汉大学就学生交流事宜、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聘任研究生兼职导师、优先录取我校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图书资源共享、互派管理干部挂职锻炼、联合申报课题等方面达成共识。

二、健全机构,加强管理,保障实施

为了确保对口支持协议的顺利实施,我校努力做到组织保障、人员保障、经费保障和制度保障。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对口支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落实各项对口支持工作,为支持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2、人员保障。涉及对口支持工作的各相关职能部门、教学院部都明确了对口支持工作的负责人和联络人,做到了对口支持工作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

3、经费保障。为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将支持合作计划工作列入财务年度经费总预算,划拨支持合作计划工作专项经费。专项经费分业务经费和项目经费两部分,业务经费每年5万元,项目经费实行项目管理制度,根据学校每学年审议通过的支持合作计划项目所下达的经费额度进行结算。

4、制度保障。为了使对口支持工作顺利开展,学校制定了对口支持办公室职责、对口支持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对口支持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评比和表彰办法。

三、与武汉大学对口支持与合作主要工作总结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学历层次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学者、教师的水平决定大学的水平,教师的能力决定大学培养人才的能力。自对口支持工作实施以来,我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对口支持工作最为重要的方面。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武汉大学积极采取优惠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收我校教师攻读学位,接受我校选派的骨干教师进修、从事研究,并给予其学习和生活上各种便利。2009年6月以来,武汉大学共招收我校17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占同期我校攻读博士学位总人数的30%;3名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占同期我校攻读硕士学位总人数的16%;接受7名教师进修,1名博士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

2、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提高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对口支持工作的主要目标。为了拓宽我校人才培养渠

道,提高培养质量,武汉大学积极接受我校本科生前去学习,聘任我校教师为兼职硕士生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2010年武汉大学接受我校5个不同专业的16名本科生插班学习1年,2011年接受4个不同专业的20名本科生插班学习1年。为了加强我校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武汉大学聘任我校吴基良、白育庭、吴立连、胡旺平、闵清、刘超、吕红、余开胡、周燕红、梅武轩等12位教授为兼职硕士生导师,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40名,其中省人民医院13名、中南医院25名、基础医学院2名。

3、选派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2009年6月以来,武汉大学郭俊华、廖维靖、胡克、高成修、甘良才、刘军平等10多位教授、专家、学者先后到我校开展讲座15余场,听课师生达3000多人,学术讲座使师生及时了解前沿科技动态,极大活跃了校内学术氛围。

4、突出科研优势,学术领域合作成效显著

科学研究是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更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三年来,我校聘请武汉大学胡瑞敏教授、刘义教授为湖北科技学院“彩虹学者”,指导我校电子信息类、化学类相关学科专业的规划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我校积极与武汉大学开展科研合作,联合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教研项目1项。这些项目的开展,开拓了我校教师的科研视野,提高了研究水平,同时充分发挥了武汉大学的科研优势,为区域

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5、加强干部挂职交流,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水平

2009年6月以来,我校与武汉大学间干部挂职交流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教务处派杨胜、程晓玲两位教学管理干部到武大教务部交流学习教学管理。

6、友好往来、加强沟通、促进学科交流

三年来,我校与武汉大学之间的交流活动明显增多。出了校际层面的交流活动不断加强外,各相关部门、学院以及师生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

学校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电信学院、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等先后到武汉大学有关对口部门交流学习。

7、发挥优质资源作用,加大学科合作共建和文献资料共享 在武汉大学的支持和帮助下,我校2011年成功申报药学专业硕士学位点;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病变实验室成功省报省级重点实验室;鄂南文化研究中心成功申报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与武汉大学联合成立“安防应急信息技术实验室”。

武汉大学图书馆和我校图书馆实现电子图书的资源共享。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支持合作计划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如专项资金缺乏,总体资源投入有限,支持合作的理念和模式有待丰富,管理尚需进一步加强,实施尚需进一步落实等。

2.“彩虹学者”的经费亟待落实。

3.支持合作项目主体的相应部门、教学院部在具体落实、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形成一套简洁而又行之有效的措施。

4.我校国际学院国际合作办学的2007级(34人)中印项目班套读网络学院工商管理专科文凭事宜,虽经多次协商,至今仍未解决。此事事关我校的稳定,恳请尽快协助解决。

5.重点实验平台建设联合力度不够,导致省级实验平台建设未达到预期目标。

6.选拔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到武汉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对口支持工作力度有待加强。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规模亟待增大。

(二)几点建议

1.建议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各项对口支持项目的开展。

2.建议省政府进一步落实对口支持工作的相关配套政策,将高效对口支持工作纳入长期、稳定的发展轨道,以确保“支持合作计划”长期有效的实施。

3.对口支持合作项目涉及到双方资源的利用、整合,需要探索建立和完善资源使用的协商机制,包括对优势资源一方(尤其是个人)适当的补偿、补助制度。

4.在重点学科、实验平台建设方面,希望省教育厅加大统筹的力度,形成有效机制,确保支持与合作取得更高的实效。

第二篇:闻一多与武汉大学

闻一多与武汉大学

刘以刚

闻一多与武汉大学有很深厚的渊源关系。他是湖北人,又是国立武汉大学创办时期的首任文学院长,是著名的教授学者。可以说,武汉大学是他日后专门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肇始地。

闻一多生于1899年11月24日,祖籍湖北浠水下巴河镇陈家大岭。名亦多,字友山,号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到北京清华学校上学后,改名多。后经同学潘光旦建议加“一”字,所以后来名为闻一多。1909年12月,闻一多到省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念书,同时又在叔父丹臣先生主持的改良师塾里补习,除了学习中文以外,还学习英文、算术等课。1912年春季,14岁的闻一多到武昌民国公校上学,后又进入实修学校读书。就在这年的夏天,他考取了北京清华学校。当时清华学校在湖北只招收4名学生。初试时,闻一多写了一篇题目为《多闻阙疑》的作文,受到主考人赞许。其他学科成绩只考得一般,被录为备取第一名。以后在去北京复试的路上,他临时背熟了一些应用的英文成语,结果以应取4名中的第一名被录取。

闻一多天资聪颖、敏而好学。每年放暑假回到家里,总是闭门读书两个月。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二月庐”,家里人也都叫他“书痴”,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他保持了一生。1938年闻一多在昆明西南联大工作时,也是整日里躲在教员宿舍楼上看书、做学问,不下楼梯,所以同事们戏称他为“何妨一下楼主人”。

闻一多1925年5月从美国留学归国后,到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务长。这是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的开始。1926年闻一多应同学潘光旦邀请,到吴淞国立政治大学担任训导工作。章伯钧先生回忆说:“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中国大革命时代,闻先生曾因朋友的介绍,由北京到武汉,应邓演达先生之邀约,参加总政治部工作,约在是年二、三月间,闻先生到部任艺术股股长,并亲自绘制反军阀的大壁画一幅。后来因为闻先生颇不惯于军中政治生活,受任一月即行告退。”于是闻一多又回到吴淞政治大学。这年的秋后,他到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名为中央大学)任外文系主任,教授英美诗、戏剧、散文等课。

闻一多到武汉大学是应刘树杞邀请而来。刘树杞是湖北蒲圻人,著名化学家,时任湖北省教育厅长。1928年7月,国民政府大学院决定筹建国立武汉大学,委任刘树杞为筹备委员会主任。8月26日,又委任他为国立武汉大学代理校长。刘树杞很希望有一批知名教授学者来武大工作,于是想到湖北同乡闻一多。他亲自到南京去请闻一多,动员他到武大服务乡梓,并请他出任文学院院长。

闻一多到武汉大学工作的时间是1928年8月,据民国十八(1929年)《国立武汉大学一览》记载:“十八年二月(1929年2月),国民政府任命王世杰氏为国立武汉大学校长”,五月二十一日,王校长由南京来武汉大学上任。“十八年秋(1929年秋),将原有之社会科学、文学、理工三学院改为法、文、理、工四学院。聘皮宗石教授为法学院院长,闻一多教授为文学院院长、王星拱教授为理学院院长、石瑛氏为工学院院长。”闻一多到校时间注明是“十七年八月”(1928年)。也就是说,在1929年7月国民政府大学院决定筹建国立武汉大学时,闻一多已到武大工作。当时的校址在武昌城内东厂口(现湖北教育学院内),他住在武昌黄土上坡三十一号锦园。闻一多参与了国立武汉大学的筹建、规划以及珞珈山新校址的选定。就是他提出将新校址的罗家山(又名落驾山)改名为珞珈山,充分体现了他的诗人气质和高超智慧。使“珞珈”二字充满灵气,至今仍闻名海内外。他又为武汉大学设计和书写了小篆体“武大”二字的校徽,使过去武大的学生以佩戴它而倍感自豪。

在民国十八(1929年)的“国立武汉大学教职员一览表”的排名中,闻一多仅排在王世杰、王星拱之后。在他的学历栏中注明:“留学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纽约美术学生协会学校。曾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务长,国立中央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他当武汉大学文学院长时,所教的课程是“英诗初步”,每周3课时。在文学院中,当年与他共事的著名教授有陈源、刘赜、徐天闵、高翰、袁昌英、陈登恪、游国恩、谭戒甫等人。

闻一多担任武大文学院长时,年仅30岁。后来的中文系五老之一的黄焯教授对闻一多充满敬佩之情。他曾对学生说:“一多先生学贯中西,淹博古今,长文学院老少咸服,政通人和。”闻一多志向高远,诗才横溢,又有深厚的中学功底。由于工作的关系,他开始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中苦心耕耘。他常常邀约陈登恪到武昌宜善书店去买书,和研究楚辞的游国恩先生切磋学问,过从甚密。他首先选择了对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研究,在武大《文哲季刊》一卷一期至四期上连载“杜少陵年谱会笺”论文,这是他在武汉大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成果,也为他以后涉足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很多领域并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9年5月26日,孙中山先生灵柩从北京碧云寺移送南京中山陵安葬,全国各地纷纷举行奉安典礼,以纪念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闻一多对孙中山充满崇敬之情,他代表武汉大学撰写了奉安典礼祭文,全文如下:

呜呼!神州陆沉,受制异族,民权不伸,民生迷蹙,厝火积薪,危机潜伏,众人熙熙,酣梦方熟。系维总理,先觉先知,四十年前,独抱忧危,结纳同志,密展宏规,光复故物,金瓯不亏。国体共和,首崇让德,成功不居,退然拱默,咄哉叛夫,大盗移国,爰构厉阶,祸延南北。公谋建设,主义昭宣,建国方略,宪法五权,亿兆服膺,全体动员,催公北上,耆定乾坤。胡天不仁,沉疴遽染,扁鹊华佗,莫救斯险,壮志甫伸,荣光俄亻弇,载德垓埏,铭勋琬琰。煌煌遗教,奉作宝书,和平统一,实践非虚,迁都金陵,力行其余,国民会议,苛约废除。遏密八音,倏焉三载,奉安钟山,兆域爽垲,坟对孝陵,徽扬寰海,举哀陈词,上诉真宰。滔滔江汉,载缵武功,辛亥首义,遐迩夷同,学府既建,械朴芃芃,敢献乐章,被之丝桐。尚飨。

闻一多离开武汉大学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

一、当年武大文学院中,旧学势力有很大的影响力。按照当时的传统观念,只有乾嘉以来的朴学(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和传统的中国文学才算得是学问,而新诗和新文学算不上是学问,对新学采取鄙夷的态度。其

二、在学派之间,讲究师承关系,这样就形成了派系。而闻一多既无师承,又无派系。其

三、过去的武大学生有一个传统,喜欢批评那些他们认为不合格的教师。这有好的一面,使有真才实学的教师宁缺勿滥,但也会被人利用,成为党同伐异的工具。朱东润先生曾说:“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在那个学校里,低年级的外语讲师被调走了四、五位。”其

四、闻一多在文学院很想有一番作为,他曾经采取掺砂子的办法,不拘一格选用人才,改变那种文人相轻和门户之见的复杂关系。他当面邀请朱东润先生从外文系到中文系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看了游国恩先生写的《楚辞研究概论》,便邀请这位素不相识的学人到武大中文系任教。闻一多无师无派,过去又非专攻中国古典文学,加上他采取的一些新举措,必然触犯一些人,引起不满。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中,一向自视甚高的闻一多,对文学院长的职务并无萦念。于是在1930年4月,提出辞职。学校当局也曾竭力挽留他,但闻一多去意已决。据民国十九(1930年)《国立武汉大学一览》记载:1930年6月“文学院院长闻一多氏辞职”。8月,聘请陈源教授代理文学院院长。

闻一多离开武汉大学以后,于当年秋到青岛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除在国文系讲授“名著选读”、“文学史”、“唐诗”等课程外,还在外文系讲授“英诗”等课。1932年的暑假过后,闻一多回到了离别10年的母校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除担任大一国文的教学外,还讲授“王维及其同派诗人”、“杜甫”和“先秦汉魏六朝诗”三门课。

抗日战争爆发,他随校迁往昆明,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在西南联大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并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他拍案而起,奔走呼号,怒斥国民党特务,成为著名的民主主义战士。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枪杀于昆明,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武汉大学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诗人、学者,于1985年在老图书馆东侧的文学院(现数学与统计学院)旁,树立了一尊闻一多半身铜像,以寄托武汉大学师生对这位首任文学院院长的景仰和追思。

第三篇:石河子大学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新疆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储备区,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当今世界独有、中国唯一的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是稳定新疆、建设新疆、繁荣新疆的一支关键力量。作为兵团高等教育的龙头,石河子大学担负着兵团“人才库、思想库、智力源”的重要任务。正是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北京大学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将对口支援我校纳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整体规划中,并作为北大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落实。天津大学也将对口支援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本着实事求是的校训把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支援高校也都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对口支援工作,积极支援我校。石河子大学更是将对口支援工作当作新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深入挖掘对口支援的各项资源。

五年来,石河子大学以对口支援为契机,抓住机遇,统筹规划,乘势而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2005年我校成为省部共建高校,在新疆率先顺利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博士点从无到有,已建成4个博士点学位授权点,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取得立项,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项目实现零的突破,文科硕士点申报成功,留学生教育和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本科生就业率连续四年位居新疆高校前列,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美誉度迅速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我校正一步步朝着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开放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迈进。对口支援工作在我校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北京大学全方位对口支援成果丰硕

(一)名校名师支教,教学水平、师德师风建设明显改善

(二)实施“文化西援”工程,开展“名校名师讲坛”,校园学术氛围空前浓厚

“文化西援”工程是北大对口支援的文化盛宴,是弘扬学术精神的主阵地,是推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项目。截至目前,已有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大医学部主任韩启德院士、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北大常务副校长林建华、柯杨、原北大校长吴树青、著名学者梁柱、陆俭明、阎步克、魏英敏、曹文轩、王晓秋、胡壮麟等在内的31位专家学者先后到我校开展了66场学术讲座,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语言学、伦理学、经济管理、医学、化学、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听讲师生多达三万余人次。“文化西援”工程引起了新闻界、学术界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在新疆地区产生了强烈反响,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名校名师讲坛”掀起学术高潮。为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校影响,带动科研和学科建设,2007年3月我校全面启动“名校名师讲坛”计划。邀请北大、天大等国内著名高校的名家名师来我校开坛讲学。从2007年4月至10月将陆续有40位国内一流学者来我校讲学,为我校十年并校庆典营造崇尚科学、尊重学术的浓厚氛围。

(三)加大人才培养,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四)重点扶持学科建设,以科研为突破口,四个学科取得重大突破

在北大的带动下,我校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层次显著提高。在国务院学位办第九、十次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中,我校共获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32个硕士点,博士点和文科硕士点取得零的突破,我校学位点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五)举办干部培训班,互派干部挂职,干部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

(六)积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毕业生自愿留疆工作人数逐年增加

我校十分重视学生工作,把人才培养作为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口支援以来,我校每年都选派优秀本科学生赴北大插班学习,感受北大名校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对口支援工作中,我校联合北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不仅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增进了两校学生间的友谊。2003年,两校学生开展题为“西部开发,教育先行”的同台演讲,以“相约在西部”为主题举行了两场文艺晚会。此外,应北大邀请,我校非艺术专业学生艺术作品在北大图书馆展出,我校学生参展的87幅美术、摄影作品受到北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2003年12月,应北大邀请,我校5名优秀学子赴台湾参加了“海峡两岸大学生交流实习营”活动。我校每年接受北大学子暑期社会实践团来新疆兵团进行社会实践,加强了双方学生的交流。通过开展活动,与北大学生交流对话,开阔了我校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我校学生素质得到很大提升。

随着我校的快速发展,随着新疆及兵团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大,让许多内地毕业生看到了巨大的创业空间和自身发展的希望所在。对口支援五年来,一批优秀的内地毕业生志愿“服务地方经济,投身西部开发”,到新疆和兵团基层农牧团场建功立业已成为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一大亮点。西部大开发人才需求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我校创设的教书育人的内部环境共同作用,促使教育留人扎根西部的新的人才流向机制逐步建立起来。自2003年以来,学校毕业生中自愿留疆工作的内地生源人数和比例不断扩大。2003至2006年内地生源毕业生中在新疆和兵团就业率均在53%以上,2006年达到了70%,截止目前已有2084名内地生源毕业生扎根在了西部,不少学生已成为新疆及兵团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七)开放办学,扩大交流,石河子大学声誉明显提升

对口支援之初,北京大学就积极帮助我校做好外事工作。经北京大学牵线搭桥,我校已同日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岩手大学、韩国忠南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欧亚太平洋地区大学合作中心等多所境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在学者和学生交流、交换图书资料和学术刊物、科研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方面与上述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近年来我校接待国外友好院校访问团近30批次,接受日本岩手大学赠图书700册,与国外高校合作科研项目2项。北大还介绍国外基金资助我校教师到国外研修,和我校共同组团参加国外和港台学术交流活动。自2004年起我校开始发展留学生教育,目前已培养巴基斯坦、韩国、日本留学生百余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外引内聚,我校五年来的外事活动量超过了建校以来外事活动量的总和,形成了开放办学的局面,极大地提升了我校的知名度、美誉度。

(八)物资捐赠,资源共享,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北大组织出版社每年向我校捐赠新版图书,动员全体教师为我校捐赠自己的出版著(译)作。五年来共捐赠图书一万四千余册。由北大牵线,北京大学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石河子大学图书馆签署了三校学术资源共享协议。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向我校开放了网上电子资源,北大图书馆在外文全文期刊查新上给予我校支持和帮助。

为改善我校办学条件,北京大学方正集团向我校捐赠了100台电脑建立了“第五微机实验室”。北大向石河子大学化学系捐赠价值30万元的化学实验设备。北京大学资源集团向我校捐赠了40台nc机和4台服务器,由北大牵线,美国明导公司向我校捐赠了价值1亿元的计算机软件,三方建立了美国明导公司一一石河子大学——北京大学“电子系统设计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成为新疆电子设计第一家,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天津大学全方位对口支援,注入新鲜活力

(一)两校互访频繁,重点突出

(二)人才培养措施得当,力度显著

(三)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带动学院发展

(四)选派名师支教,我校教师受益匪浅

截至目前,天大已派出9位教师来我校短期讲学。天大派出的教师都是多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荣获多项教学科研成果奖的老教授。他们怀着对西部教育的满腔热情来到石大,认真准备了授课内容,将自己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校师生,详细介绍学科前沿动态,受到我校师生的热烈欢迎。2007年5月22日,天津大学李淑芬教授来我校为化学化工学院、食品学院、药学院的师生们作的题为“超临界流体技术研究进展”的专题讲座,使我校三个学院的师生们受益匪浅。

三、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构建全新办学格局

(一)签订学科建设计划协议,积极出访加强校际交流

2006年4月-6月,我校党委书记周生贵,校长向本春分别带领有关学院、部门前往这5所支援高校就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事宜进行磋商,初步达成合作意向。2007年2月,我校党委书记周生贵带领相关部门领导就进一步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专程前往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5所高校考察,具体商洽选派援疆干部事宜。

2006年6月,教育部在新疆召开“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工作会议,教育部部长周济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上,我校与天大、浙大等5所高校分别签署了“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协议书。2006年8、9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孙武学校长、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文心田等先后率团来我校进行调研考察,落实两校签订的有关协议。

2007年伊始,我校校领导、各院系组团积极出访各所“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支援高校,落实对口支援各项工作。2007年3-6月,我校党委书记周生贵、校长向本春先后组团访问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支援高校,就学科建设、选派挂职干部、申报国家级重点学科、师资培养等事宜与各高校深入交流,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并落实了工作。在此期间,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农学院先后组团赴天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访问,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重点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我校师资水平

(三)广泛进行教学、学术交流,促进相关学科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研究生部石年、李龙和吴汉荣三位教授先后来到我校,为我校2002级预防医学专业方向班学生讲授课程,并留下了他们的授课资料及相关多媒体课件。近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又将有4位教师来我校讲授课程。

(四)挂职干部积极沟通,促进学院学科交流

此外,2004年8月,教育部实施“50所内地高校对口支援新疆高校选派教师计划”,确定中国政法大学对口支援我校。三年来,中国政法大学派出9位教师来我校支教,成功举办两届“西域法学高峰论坛”,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对口支援工作,我校更加积极地与内地名校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合作。我校先后与南开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书,开展校际之间的合作。

四、对口支援工作几点体会

五年来,我校党委紧紧抓住对口支援这一历史机遇,在教育部的大力扶持下,借助北大、天大、援疆学科建设计划高校等支援高校的力量,我校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对口支援工作硕果累累,对口支援工作规模逐步扩大。回顾五年的对口支援工作,我们总结以下经验: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措施到位。从受援角度讲,兵团领导、学校领导对对口支援工作十分重视。我校将对口支援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写入规划中,把对口支援当作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来抓。从支援角度讲,北大领导也十分重视对口支援工作,闵维方书记一直强调:“对口支援是北京大学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一定要把它做好、做实,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北大许智宏校长把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看成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天津大学单平校长也明确表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高起点、见实效地做好对口支援我校的各项工作。支援、受援双方成立了对口支援工作组,由主管校领导任组长、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工作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口支援日常工作,每年切块对口支援专项资金。建立了对口支援例会沟通机制。中央、兵团、学校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全面开展,重点突出,树立精品。在对口支援中,我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采取教师单科进修、访问学者进修,推荐免试研究生攻读学位,建立北京大学新疆研究生培养基地,与天大、华中科技大学等支援高校以联合开办研究生班等形式加大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共培训、培养师资近200余人,占全校专任教师的1/6。同时,以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互派挂职干部等形式提高管理层整体素质。落实“重点课程教师岗位计划”,带动我校药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以及汉语言文学四个学科的发展。天大通过学科重点建设带动我校化工专业建设。我校强力打造“文化西援”工程、“名校名师讲坛”、“西域法学高峰论坛”等扩大我校学术影响力的精品项目,提高社会声誉。

(三)积极合作,优势互补,科研攻关。我校教师与北大、天大、浙大、华中科大等教师利用新疆的地区资源特色,结合双方相关学科的优势资源,一同立项申报科研项目,取得包括国家“973”预研项目立项1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内的多项科研合作项目。申报立项省部共建实验室1个,兵团重点实验室1个,植物分子学实验室1个,eda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室1个,组建基础化学实验中心1个。我校充分利用新疆的资源优势与支援高校合作科研项目,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上取得了突破。从兵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出发,我校同天津大学联合与新疆石化企业合作,增强我校科技服务能力。

(四)借助名校,促进交流,提高声誉。经北京大学牵线搭桥,石河子大学已同7所境外高校签订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协议,营造了良好的对外交流氛围。自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石河子大学的外事往来量大幅度增加,超过建校以来的总和。同时,我校借助北京大学等名校的品牌优势,利用名校品牌的无形资产,积极扩大对外影响力,提高了社会美誉度。

(五)名校带动,培养人才,育人有方。通过北大、天大的全方位支持和援助,“援疆学科建设计划”高校的支持,我校教师队伍逐步趋于稳定,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不断提升,从而吸引了一批批内地莘莘学子从全国31个省区千里迢迢来到石大求学,以第一志愿报考石大。同时,支援学校教师所体现出的以热爱祖国、奉献社会为核心的精神与石大所秉承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相融合,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石大的学子们,激发了石大学子的爱国热情和创业精神,树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投身西部开发”的就业新观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长风破浪,壮志豪情。对口支援的五年,是对口支援高校和石大携手共进亲密合作的五年,是我校大跨越、大发展的五年。我校在五年中取得的全方位的进步离不开教育部的关心与支持,离不开支援高校大力而诚挚的帮助。诚恳地希望教育部将对口支援工作继续开展下去,石河子大学将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只争朝夕,奋发图强,为服务边疆、建设边疆做出更大的贡献。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四篇:石河子大学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2002年6月,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计划”,确定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2006年1月为进一步加大对新疆高校的支援力度,教育部又决定增加天津大学对口支援我校。2006年4月教育部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指定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口支援我校11个学科。2007年3月,教育部将江南大学列入“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中,对口支援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启动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教育部实现东西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尝试。

新疆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储备区,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当今世界独有、中国唯一的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是稳定新疆、建设新疆、繁荣新疆的一支关键力量。作为兵团高等教育的龙头,石河子大学担负着兵团“人才库、思想库、智力源”的重要任务。正是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北京大学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将对口支援我校纳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整体规划中,并作为北大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落实。天津大学也将对口支援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本着实事求是的校训把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支援高校也都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对口支援工作,积极支援我校。石河子大学更是将对口支援工作当作新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深入挖掘对口支援的各项资源。

五年来,石河子大学以对口支援为契机,抓住机遇,统筹规划,乘势而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2005年我校成为省部共建高校,在新疆率先顺利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博士点从无到有,已建成4个博士点学位授权点,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取得立项,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项目实现零的突破,文科硕士点申报成功,留学生教育和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本科生就业率连续四年位居新疆高校前列,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美誉度迅速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我校正一步步朝着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开放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迈进。对口支援工作在我校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北京大学全方位对口支援成果丰硕

(一)名校名师支教,教学水平、师德师风建设明显改善

五年来,北大先后有100多位学者、教授来我校讲学、支教。2003-2005年教育部实施“李嘉诚基金会重点课程教师选派计划”,北大派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较高学术水平的30位教师来我校支教,重点支持我校新办专业,使新办专业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在短期内都得到提高与完善。我校给每位支教老师配备了1-2名助教,使这些青年教师足不出校就可得到名师们的指点。一批批北大教授来我校支教的同时,将北大百年名校的精神在我校传递。中文系孟二冬教授就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支教期间,他忍着病痛坚持完成了支教任务,最终咳血住进医院。他在我校支教的先进事迹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为孟二冬同志题词:“为人师表,品德高尚”。北大精神孕育培养了孟二冬,同时,他对学生高度负责、对科研锲而不舍、对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在我校得到了升华。

名校优秀教师群体所传递的奉献精神与我校一贯秉承的艰苦奋斗的兵团精神高度融合,这两种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校的教师,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我校教师扎根边疆、献身边疆教育事业的决心明显增强,我校教师流失率从2000年的10%下降到2006年的1%。

(二)实施“文化西援”工程,开展“名校名师讲坛”,校园学术氛围空前浓厚

“文化西援”工程是北大对口支援的文化盛宴,是弘扬学术精神的主阵地,是推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项目。截至目前,已有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大医学部主任韩启德院士、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北大常务副校长林建华、柯杨、原北大校长吴树青、著名学者梁柱、陆俭明、阎步克、魏英敏、曹文轩、王晓秋、胡壮麟等在内的31位专家学者先后到我校开展了66场学术讲座,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语言学、伦理学、经济管理、医学、化学、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听讲师生多达三万余人次。“文化西援”工程引起了新闻界、学术界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在新疆地区产生了强烈反响,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名校名师讲坛”掀起学术高潮。为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校影响,带动科研和学科建设,2007年3月我校全面启动“名校名师讲坛”计划。邀请北大、天大等国内著名高校的名家名师来我校开坛讲学。从2007年4月至10月将陆续有40位国内一流学者来我校讲学,为我校十年并校庆典营造崇尚科学、尊重学术的浓厚氛围。

(三)加大人才培养,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对口支援工作伊始,我校就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对口支援的中心任务认真落实。五年来,石河子大学共派出120余名教师赴北大进修,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7人作为师资后备力量前往北大学习。2005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新疆研究生培养基地”在我校挂牌成立,重点为我校培养高层次教师。目前共招收我校21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占目前我校攻读博士学位教师总数的18%。

(四)重点扶持学科建设,以科研为突破口,四个学科取得重大突破

对口支援工作伊始,北大确立重点扶持我校汉语言文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药学四个专业。五年来,四个专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药学方面,在北大专家的指导帮助下,申报新专业1个、硕士点1个,立项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兵团级重点实验室1个,合作申请国家“973”前期预研项目1项,联合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生物技术方面,两校共建植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综合类、设计类实验课程的开出率,申报国家“863”转基因项目获得立项。计算机科学方面,我校教师与北大教师合作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采取共建EDA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室、计算机联合实验室、实施远程授课等形式,提高了我校计算机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在自治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课程评估中,我校名列第一。汉语言文学方面,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主,我校成立了文学艺术学院,改变了我校文轻理重的局面。2006年6月在北大的帮助下,文学艺术学院成功举办了“文学与文化研究:问题与方法”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区的专家、教授在会上进行学术交流。

在北大的带动下,我校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层次显著提高。在国务院学位办第九、十次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中,我校共获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32个硕士点,博士点和文科硕士点取得零的突破,我校学位点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五)举办干部培训班,互派干部挂职,干部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

北大充分发挥学科齐全、知识信息密集的优势,于2004年10月为我校中层干部举办了为期两周的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我校42名机关部门、各学院、直属和附属单位主要领导参加了培训。短期干部培训开拓了我校干部的视野,转变了我校干部的思想观念。北大还通过与我校互派挂职干部,帮助我校提高管理水平。北大先后派东方语言所所长赵杰教授、校长助理于鸿君教授出任我校副校长。根据我校需求,北大派出研究生院彭万华、国际合作部潘庆德、药学院李长龄、政府管理学院王磊担任我校相关部门和学院领导。挂职干部们管理经验丰富,管理理念新颖,管理思路明确,管理方法科学,既能出成绩,又能带队伍,为我校的管理队伍注入了新鲜活力。同时,北大接受我校10名中层干部到相关部门挂职,加强了两校干部交流。

(六)积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毕业生自愿留疆工作人数逐年增加

我校十分重视学生工作,把人才培养作为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口支援以来,我校每年都选派优秀本科学生赴北大插班学习,感受北大名校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对口支援工作中,我校联合北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不仅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增进了两校学生间的友谊。2003年,两校学生开展题为“西部开发,教育先行”的同台演讲,以“相约在西部”为主题举行了两场文艺晚会。此外,应北大邀请,我校非艺术专业学生艺术作品在北大图书馆展出,我校学生参展的87幅美术、摄影作品受到北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2003年12月,应北大邀请,我校5名优秀学子赴台湾参加了“海峡两岸大学生交流实习营”活动。我校每年接受北大学子暑期社会实践团来新疆兵团进行社会实践,加强了双方学生的交流。通过开展活动,与北大学生交流对话,开阔了我校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我校学生素质得到很大提升。

随着我校的快速发展,随着新疆及兵团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大,让许多内地毕业生看到了巨大的创业空间和自身发展的希望所在。对口支援五年来,一批优秀的内地毕业生志愿“服务地方经济,投身西部开发”,到新疆和兵团基层农牧团场建功立业已成为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一大亮点。西部大开发人才需求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我校创设的教书育人的内部环境共同作用,促使教育留人扎根西部的新的人才流向机制逐步建立起来。自2003年以来,学校毕业生中自愿留疆工作的内地生源人数和比例不断扩大。2003至2006年内地生源毕业生中在新疆和兵团就业率均在53%以上,2006年达到了70%,截止目前已有2084名内地生源毕业生扎根在了西部,不少学生已成为新疆及兵团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七)开放办学,扩大交流,石河子大学声誉明显提升

对口支援之初,北京大学就积极帮助我校做好外事工作。经北京大学牵线搭桥,我校已同日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岩手大学、韩国忠南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欧亚太平洋地区大学合作中心等多所境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在学者和学生交流、交换图书资料和学术刊物、科研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方面与上述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近年来我校接待国外友好院校访问团近30批次,接受日本岩手大学赠图书700册,与国外高校合作科研项目2项。北大还介绍国外基金资助我校教师到国外研修,和我校共同组团参加国外和港台学术交流活动。自2004年起我校开始发展留学生教育,目前已培养巴基斯坦、韩国、日本留学生百余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外引内聚,我校五年来的外事活动量超过了建校以来外事活动量的总和,形成了开放办学的局面,极大地提升了我校的知名度、美誉度。

(八)物资捐赠,资源共享,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北大组织出版社每年向我校捐赠新版图书,动员全体教师为我校捐赠自己的出版著(译)作。五年来共捐赠图书一万四千余册。由北大牵线,北京大学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石河子大学图书馆签署了三校学术资源共享协议。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向我校开放了网上电子资源,北大图书馆在外文全文期刊查新上给予我校支持和帮助。

为改善我校办学条件,北京大学方正集团向我校捐赠了100台电脑建立了“第五微机实验室”。北大向石河子大学化学系捐赠价值30万元的化学实验设备。北京大学资源集团向我校捐赠了40台NC机和4台服务器,由北大牵线,美国明导公司向我校捐赠了价值1亿元的计算机软件,三方建立了美国明导公司一一石河子大学——北京大学“电子系统设计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成为新疆电子设计第一家,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天津大学全方位对口支援,注入新鲜活力

(一)两校互访频繁,重点突出

我校校领导先后多次赴天津大学访问,就对口支援工作与天大领导沟通交流。我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先后组团赴天津大学寻求支持与合作。2006年6月22日,天津大学校长单平率代表团来我校,落实两校的对口支援协议工作,并签订了两校“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协议书。11月23日,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元英进、党委书记冯亚青率相关专家教授等一行13人来访我校,就天津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召开科技洽谈会。2007年4月,来自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化工学院和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的领导、老师一行12人参加天津大学和石河子大学联合招生的工程硕士班开学典礼。

(二)人才培养措施得当,力度显著

天大化工学院与我校化学化工学院签订联合开办“化学工程类专业”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班协议,并于2006年在我校招生。经过组织报名、考试,目前已有我校和新疆农垦科学院的22名教师、工作人员被录取。该工程硕士班的开办,对于我校提升化工专业教师学历层次,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同时帮助兵团培养高水平化工人才,适应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二产、三产转型等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今年,我校化工学院教师徐晓琳考取了天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天津大学免收全部学费。为帮助石河子大学提高英语语言学等专业的教学水平,天津大学研究生院、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还与我校外国语学院决定为我校联合培养单考英语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天大研究生院和社外学院领导、教师等多次来我校组织报名考试工作,该班今年招收我校15名教师作为师资培养。同时,天津大学接受我校选派的第一批工科类5名教师赴天大进修。2007年4月,天津大学聘任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李春、代斌两位教授为该校的博士研究生导师。

(三)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带动学院发展

在天津大学的支持帮助下,我校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的组建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2006年11月,该实验中心通过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实现了我校自治区级基础实验课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零的突破,并成为自治区向国家推荐的两个实验中心之一。目前,该实验中心正在积极准备申报2006年国家级示范中心,迎接教育部组织的评审。为了更好的加强院际之间的合作,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与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正在积极准备组建联合学院,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并针对新疆生物质富集畅通等特点,筹建旨在解决能源短缺等问题的生物质转化工程中心。

(四)选派名师支教,我校教师受益匪浅

截至目前,天大已派出9位教师来我校短期讲学。天大派出的教师都是多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荣获多项教学科研成果奖的老教授。他们怀着对西部教育的满腔热情来到石大,认真准备了授课内容,将自己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校师生,详细介绍学科前沿动态,受到我校师生的热烈欢迎。2007年5月22日,天津大学李淑芬教授来我校为化学化工学院、食品学院、药学院的师生们作的题为“超临界流体技术研究进展”的专题讲座,使我校三个学院的师生们受益匪浅。

三、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构建全新办学格局

(一)签订学科建设计划协议,积极出访加强校际交流

2006年4月-6月,我校党委书记周生贵,校长向本春分别带领有关学院、部门前往这5所支援高校就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事宜进行磋商,初步达成合作意向。2007年2月,我校党委书记周生贵带领相关部门领导就进一步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专程前往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5所高校考察,具体商洽选派援疆干部事宜。

2006年6月,教育部在新疆召开“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工作会议,教育部部长周济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上,我校与天大、浙大等5所高校分别签署了“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协议书。2006年8、9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孙武学校长、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文心田等先后率团来我校进行调研考察,落实两校签订的有关协议。

2007年伊始,我校校领导、各院系组团积极出访各所“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支援高校,落实对口支援各项工作。2007年3-6月,我校党委书记周生贵、校长向本春先后组团访问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支援高校,就学科建设、选派挂职干部、申报国家级重点学科、师资培养等事宜与各高校深入交流,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并落实了工作。在此期间,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农学院先后组团赴天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访问,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重点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我校师资水平

2006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接受了我校医学院选派的10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参加该校在职博士研究生班学习。该院还决定在我校医学院举办一期在职硕士研究生班。2006年10月,根据两校签订的协议,四川农业大学破格录取我校动物科技学院一名教师为动物营养学博士研究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接收我校选派的两名硕士研究生前往该校相关实验室进行硕士论文实验。今年,我校动物科技学院一名教师报考川农大的动物营养学博士,三名教师报考浙江大学动物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确定与我校联合培养博士生两名。

(三)广泛进行教学、学术交流,促进相关学科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研究生部石年、李龙和吴汉荣三位教授先后来到我校,为我校2002级预防医学专业方向班学生讲授课程,并留下了他们的授课资料及相关多媒体课件。近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又将有4位教师来我校讲授课程。

2006年11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黄祖辉教授来我校举办讲座,并被我校特聘为客座教授。2007年4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动物营养学教授许梓荣应邀来我校访问,与我校动物科技学院院领导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谈。许教授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介观动物营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的学术报告,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他在我校有关领导的陪同下专程前往兵团科技局、兵团发改委及兵团农业企业就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与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共同申报国家级项目、联合研发产业化项目等事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结合新疆地方资源优势特点,我校动物科技学院联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共同起草了兵团“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受到兵团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争取到了兵团科技局工业科技攻关计划的立项支持,双方教师还共同参编专著1本。近日,我校动物科技学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达成两项科研项目意向。

(四)挂职干部积极沟通,促进学院学科交流

对口支援实践证明,选派挂职干部是加强学科交流的有效途径。我校党委研究决定,以共同院长、挂职干部、副院长等形式大力引进支援高校的优秀管理人才,在1-2年间给我校17个专业学院都选配上支援高校的领导干部。2006-2007年,共有7名“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所属高校的挂职干部来我校工作。他们是天津大学张毅民博士任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吕家高博士任我校医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余东游博士任我校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北京阜外医院任晓庆博士、熊长明博士先后出任我校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四川农业大学傅体华教授任我校农学院副院长,江南大学王洪新教授任我校食品学院院长。这些挂职干部都来自名校,学有专长,不仅能够承担一定的授课任务,指导实验室及学科建设,而且能够结合自身专业为学院建设出力,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与支援方良好的沟通作用。

此外,2004年8月,教育部实施“50所内地高校对口支援新疆高校选派教师计划”,确定中国政法大学对口支援我校。三年来,中国政法大学派出9位教师来我校支教,成功举办两届“西域法学高峰论坛”,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对口支援工作,我校更加积极地与内地名校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合作。我校先后与南开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书,开展校际之间的合作。

四、对口支援工作几点体会

五年来,我校党委紧紧抓住对口支援这一历史机遇,在教育部的大力扶持下,借助北大、天大、援疆学科建设计划高校等支援高校的力量,我校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对口支援工作硕果累累,对口支援工作规模逐步扩大。回顾五年的对口支援工作,我们总结以下经验: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措施到位。从受援角度讲,兵团领导、学校领导对对口支援工作十分重视。我校将对口支援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写入规划中,把对口支援当作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来抓。从支援角度讲,北大领导也十分重视对口支援工作,闵维方书记一直强调:“对口支援是北京大学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一定要把它做好、做实,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北大许智宏校长把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看成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天津大学单平校长也明确表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高起点、见实效地做好对口支援我校的各项工作。支援、受援双方成立了对口支援工作组,由主管校领导任组长、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工作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口支援日常工作,每年切块对口支援专项资金。建立了对口支援例会沟通机制。中央、兵团、学校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全面开展,重点突出,树立精品。在对口支援中,我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采取教师单科进修、访问学者进修,推荐免试研究生攻读学位,建立北京大学新疆研究生培养基地,与天大、华中科技大学等支援高校以联合开办研究生班等形式加大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共培训、培养师资近200余人,占全校专任教师的1/6。同时,以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互派挂职干部等形式提高管理层整体素质。落实“重点课程教师岗位计划”,带动我校药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以及汉语言文学四个学科的发展。天大通过学科重点建设带动我校化工专业建设。我校强力打造“文化西援”工程、“名校名师讲坛”、“西域法学高峰论坛”等扩大我校学术影响力的精品项目,提高社会声誉。

(三)积极合作,优势互补,科研攻关。我校教师与北大、天大、浙大、华中科大等教师利用新疆的地区资源特色,结合双方相关学科的优势资源,一同立项申报科研项目,取得包括国家“973”预研项目立项1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内的多项科研合作项目。申报立项省部共建实验室1个,兵团重点实验室1个,植物分子学实验室1个,EDA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室1个,组建基础化学实验中心1个。我校充分利用新疆的资源优势与支援高校合作科研项目,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上取得了突破。从兵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出发,我校同天津大学联合与新疆石化企业合作,增强我校科技服务能力。

(四)借助名校,促进交流,提高声誉。经北京大学牵线搭桥,石河子大学已同7所境外高校签订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协议,营造了良好的对外交流氛围。自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石河子大学的外事往来量大幅度增加,超过建校以来的总和。同时,我校借助北京大学等名校的品牌优势,利用名校品牌的无形资产,积极扩大对外影响力,提高了社会美誉度。

(五)名校带动,培养人才,育人有方。通过北大、天大的全方位支持和援助,“援疆学科建设计划”高校的支持,我校教师队伍逐步趋于稳定,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不断提升,从而吸引了一批批内地莘莘学子从全国31个省区千里迢迢来到石大求学,以第一志愿报考石大。同时,支援学校教师所体现出的以热爱祖国、奉献社会为核心的精神与石大所秉承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相融合,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石大的学子们,激发了石大学子的爱国热情和创业精神,树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投身西部开发”的就业新观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长风破浪,壮志豪情。对口支援的五年,是对口支援高校和石大携手共进亲密合作的五年,是我校大跨越、大发展的五年。我校在五年中取得的全方位的进步离不开教育部的关心与支持,离不开支援高校大力而诚挚的帮助。诚恳地希望教育部将对口支援工作继续开展下去,石河子大学将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只争朝夕,奋发图强,为服务边疆、建设边疆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中央昆士兰大学工程与科技学院好不好

www.xiexiebang.com

中央昆士兰大学工程与科技学院设施介绍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中央昆士兰大学工程与科技学院拥有丰富的校园生活,其校园位于世界很多著名城市中。其远程教育课程占有领先的地位。提供在线学习系统,不论是在澳大利亚还是世界其它地方,学生都可通过电脑在线系统进行学习。2015年澳洲研究理事会(ERA)研究水平统计数据中:中央昆士兰大学工程与科技学院在应用数学领域被评为5星级研究水平;中央昆士兰大学工程与科技学院在机械工程领域被评为4星级研究水平。

中央昆士兰大学工程与科技学院毕业好找工作吗?

中央昆士兰大学工程与科技学院毕业情况介绍,详情如下:

中央昆士兰大学工程与科技学院为确保毕业生做好工作的准备,对行业相关信息关注密切。学院工程项目的开发需要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协商。该学院的工程专业包括:土建、电气、机械、机电一体化和采矿业。授课范围主要有工程学与技术、健康、人文与社会学、资讯科技、第1产业与环境、理学、双学位等。除了比较出名的本科课程外,工程与科技学院还有一整套完备的研究生课程,包括:维修管理、项目管理、铁路信号、铁路运营、事故调查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毕业率均达到五星级评论。

中央昆士兰大学工程与科技学院热门专业就业优势

学院的优势专业较多,下面小编总结其中之一的专业就业前景,工程师的管理专业:专为希望从事研究生管理教育,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的工程师设计而成的。它专注于管理和业务,特别是相

www.xiexiebang.com

关的工程背景。该专业将帮助您确定和应用适当的解决方案,包括领导,管理,治理,项目管理,系统理论和战略整合的项目。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十分广泛,他们可在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或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建筑施工企业、工程建设监理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咨询公司、国际工程公司、投资与金融等单位从事工程管理等工作,也可在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或科研工作

下载湖北科技学院与武汉大学对口支持工作总结(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科技学院与武汉大学对口支持工作总结(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共青团武汉大学药学院工作总结

    共青团武汉大学药学院委员会2010-2011年度总结 一年来药学院分团委在校团委正确领导下,积极响应校团委的号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2018年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 招生简章 为提高青年学子对数学与统计学的学习热情和研究兴趣,促进有志于从事数学与统计学科研工作的优秀大学......

    武汉大学2013 2014现代环境与都市病[本站推荐]

    武汉大学通识课程 2013— 2014学年第2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课程 现代环境污染与都市病姓名学号学院 成绩 首先选做下述5个题目中的任意2个,然后简述学习本课程的体会。 1) 简......

    武汉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复试

    关于笔试,个人觉得拉不开多大距离,我做这个只是给大家一个安心,其实重要的还是初试成绩考越高越好。 笔试科目分为通信原理和数字信号处理两门,各占50分。每门考试一个小时,我们......

    武汉大学文学理论与现当代文学

    1998年现当代文学考题 一,名词解释(20) 1,语丝文体 2,革命浪漫蒂克 3,政治抒情诗 4,新写实小说二,简答题(20) 1,夏衍抗战时期戏剧创作的艺术特征 2,陈奂生形象的社会意义。三。论述题(60,......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通知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年“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实施办法 为了促进高校优秀大学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增进优秀大学生对武汉大学和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了解,激发优秀学子对......

    中央昆士兰大学工程与科技学院申请难度

    WWW.SLL.CN 1 中央昆士兰大学工程与科技学院入读优势 据立思辰留学360介绍,中央昆士兰大学工程与科技学院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快速成长的学校,有90多名员工,近1000名学生,授课范围......

    武汉大学第六届学术科技节工作总结

    武汉大学第六届学术科技节 之信息学部第二届测绘学科学术报告竞赛 工作报告 武汉大学第六届学术科技节之信息学部第二届测绘学科学术报告竞赛已经落下了帷幕,里面有值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