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手足口病流行分析
手足口病流行分析
分析大邑县2007-2010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治工作策略,为采取科学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10年大邑县手足口病发病监测和调查处理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7-2010大邑县共报告手足口病发病88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4.10/10万,0~5岁儿童发病占总发病数的94.33%,每年3~7月为发病高峰时间,聚集性发病均出现在幼托机构。结论2007-2010年大邑县手足口病主要发病人群是0~5岁以下儿童,春夏季为发病高峰,幼托机构为手足口病防治的重点场所。
[关键词]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预防和控制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2008-05-02卫生部决定将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为了更好地做好大邑县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现对大邑县2007-2010年全县手足口病的发病和预防控制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
系统》中大邑县2007-2010年的订正后数据,以病例“现住地址浏览”和“发病日期”为条件进行统计分析。
1.2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9-04-12发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
1.3统计方法用Microsoft Excel2003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发病概况2007-2010大邑县共报告手足口病发病88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4.10/10万,2007-2010年分别报告发病8、37、411、426例,发病率分别为1.6/10万、7.4/10万、82.2/10万、85.2/10万,其中临床诊断病例872例,实验室诊断10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出现聚集性发病共21起236例,全部发生在县内的13所幼托机构。
2.2流行特征
2.2.1地区分布2007-2010年全县20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数居前前5位的乡(镇)为:晋原镇306例,王泗镇115例,安仁镇73例,新场镇65例,苏家镇37例。晋原镇病例最多,占总发病数的34.69%。
2.2.2时间分布2007年有8个月,2008年有2个月无病例报告,2009-2010年每月均有病例报告,2007-2010年的3~7月共报告发病621例,占总发病数的70.40%,2007-2010年发病时间分布图见图1。
2.2.3职业分布882例手足口病中,散居儿童556例,占发病总人数的63.04%,为幼托儿童296例,占发病总人数的33.56%,为小学生30例(3.40%)。
2.2.4年龄分布 882例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6月龄至20岁之间,1岁以内67例(占7.60%),1岁247例(占28.00%),2岁以内277例(占31.41%),3岁149例(占16.89%),4岁45例(占5.10%),5岁47例(占5.33%),6岁21例(占2.38%),7岁7例(占2.79%),8岁以内4例(占0.45%),9岁4例(占0.45%),10岁13例(占1.47%),20岁1例(占0.11%),0~5岁832,占94.33%,5岁以上50例,占5.67%。
2.2.5性别分布 男性病例518例,占2007-2010年手足病总病例数的58.73%,女性病例数364例,占41.27%;男:女=1.42:1。
2.3卫生及通风条件流行病学调查 按照手足口病防治的技术要求, 县疾控中心组织专业技
术人员对2007-2010年发生的21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和107例住院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出现聚集性病例的13所幼托机构,其中11所卫生条件较好,但教室、午睡室建筑布局或通风条件不好,有3所幼托机构幼儿午睡室幼儿居住密度过高,高达1.6~1.8人/m2,91%的住院病例的主管医生(监护人或幼托机构老师)反映患儿的个人卫生差、饮食、饮水习惯不好。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多年存在的肠道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在欧亚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1981 年我国首次于上海报道。该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通常流行季节在每年的4~9月份,5~7月份是发病高峰,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少数病例可发生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和肺炎等重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由于该病极为常见,多数患者又可以自愈,治疗方法简单,2004年以前,家长、医务人员等有关人员并没有对该病引起更多的关注,近年来在内地部份省份出现手足口病暴发以及重症死亡病例的报道后〔1,2〕,医务人员和社会对该病的关注度才越来越高。2007-06该县首次报道手足口病疫情,但由于临床医务人员和疾病防控人员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监测报告意识不强,再加之2008-05前国家还没有还没有将该病列入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2008-05-12汶川地震发生,该县为地震重灾区之一,医务人员、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抗震救灾,轻症病例可能没有发现和报告,这也可能是2007-2008年的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水平(2年报告发病数只占总例数的5.1%)严重偏低以及与文献报道不一致的原因。2008-05-02,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该县手足口病防治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依法科学防治,防治工作力度加大,监测水平提高,2009-2010年报告发病率基本能反映真实发病和防治工作水平。
大邑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与全国其他大多数地方基本一致,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7月,4月中旬达到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婴幼儿,男女发病没有明显的差异,5岁以下婴幼儿是手足口病防治主要和重点对象[3~10]。有文献报道显示,手足口病患病毒携带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患者的粘膜疱疹液中含月大量病毒,接触这些排泄物、分泌物或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刷、水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械等均可传播本病〔7〕,手足口病的传播特点决定了防治手足口病必须做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能够使感染几率大大降低。预防性的卫生措施包括: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多通风、晒衣被。大邑县农业人口占62.77%,很多年轻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小孩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管理,平时更注重孩子吃饱穿暖,孩子的个人卫生和卫生习惯的培养往往忽视或没有精力关注,儿童所在的看护环境接触范围广、手卫生意识差,看护人健康知识缺乏,这也可能是手足口病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居多(发病率高达63.03%)的主要原因,与国内多篇报道相近[3~10]。
2007-2010年该县托幼机构多次出现聚集性发病,通过对每起聚集性发病的详细调查分析,发现托幼机构聚集性发病虽然孩子、家长、老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个人卫生和卫生习惯不良的问题仍是影响手足口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教室、寝室等幼儿活动休息场地居住的幼儿密度过高导致的通气不畅以及教室、寝室与其它建筑间距不够而导致通风不良、对流不畅也是一个值得引起关注的因素。目前,不少地方的幼儿园的幼儿数量都超过了自身的接待能力,主办方提供的幼儿教室、寝室等活动休息场所面积就会出现折扣,幼儿活动休息空间不够;通风不良、对流不畅的幼儿教室、寝室往往出现在改建(用)的老式(其它用途)房屋。幼儿活动休息场所空间不够,居住拥挤,通风不良、对流不畅等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些幼儿园(学校)难免会反复出现手足口病的聚集性发病。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预防控制措施早就被很多专家概括为“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多通
风、晒衣被”十五个字,关键在落实上下功夫。近年来我县手足口病防治提示,以下两方面工作必须同步强化:一是强化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幼儿、家长(委托管理人)、医务人员、学校及幼儿园老师等相关人员年龄和职业特点,用适当的方式和方法,普及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熟知相关预防预控制措施,相关各方配合做好各项措施的落实。二是做好开办托幼机构卫生条件的审查许可和日常监管,重点评审和监管托幼机构幼儿教室、寝室(休息室、午睡室)的面积、开窗通风情况、居室密度、房屋布局是否符合托幼机构建筑要求等,以确保“多通风”措施落到实处。参考文献
[1] 段世彬,任立全,时忠明.2009年济宁市市中区幼儿园手足品病聚集性病例发病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0,36(2):38-39.[2] 杜杰,丁振涛,万俊峰.阜阳市手足口病死亡患儿流行病特征分析[J].安徽医学,2009,30(3):256-257.[3] 张诗琴,贺小卫,王蕾.烟台市区688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11):53-54.[4] 王连森,毕振强,房玉英,等.2008年山东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山东医药,2009,49(19):45-47.[5] 张琰琰.2009年孟津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0,36(4):45-46.[6] 李丽.手足口病604例临床流行病学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2):118-119.[7] 李兰娟.手足病[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25-229.[8] 张红军.一起幼儿园手足口病爆发的流行病学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07,19(6):261.[9] 马汉平,张晓宇,杨克俭.兰州市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1):2010-2011.[10] 吴静,朱建主,高嫘.2008年长春市手足口病疫情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26(3):275.
第二篇: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预防
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预防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病原以肠道病毒71 型和柯萨奇病毒多见。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但在临床中亦可见成人发病。尤其近几年来,特别是2008年、2009年、2010年的春季,安徽、河南和山东等省局部地区手足口病疫情的暴发流行后,成人手足口病有明显增多趋势,全国各地陆续出现成人手足口病的报道。显而易见,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出现一些新情况,病原体逐渐在进化,感染人群在扩展,传播途径在演变,手足口病的预防更加棘手,传统的防控意识亟待更新。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及临床感受就手足口病现存情况浅析如下。
一、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新情况
1、病原学研究进展
EV71和CVA16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病原,其他柯萨奇病毒如A5、A7、A9、A10、B3和B5也可引起[1],但EV71在我国的研究报道较多。EV71可分为A、B、C等基因型,基因型B和C又可再细分为B1~B4、C1~C4基因亚型。自1989年始,我国诸多学者从湖北、深圳、上海、重庆、广州、福建等地的手足口病患者中均分离出EV71[2]。其中Li等[3]对我国深圳市1999至2004年流行的EV71序列以及中国大陆其他地区EV71流行株序列进行遗传特征分析,确定其均为C4基因亚型。此基因亚型与阜阳、深圳、重庆、上海地区及2004年我国台湾地区流行毒株基因型一致,且距离较近。最近新乡地区一项研究显示该地区EV71病毒属于C4a亚型,与2008年安徽阜阳代表株距离接近[4]。EV71具有遗传多样性,不同基因型EV71流行存在一定的时间性和区域性,且病毒可在同一地区发生进化。1998-2001年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省暴发的几起大规模手足口病流行均由EV71多种基因型引起,包括B1、B3、B4、C2、C3等。2005年后,我国大陆地区的EV71流行毒株为C4基因亚型C4a簇[8]。我国台湾省1980、1986年EV71流行株为亚型B1,1998年为C2,l999年至2003年为B4,2004年为C4[。不同基因型的交替流行说明EV71进化活跃。
2、易感染人群及其变化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丙类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手足口病的易发人群为10岁以下儿童,其中又以5岁以下的儿童最常见,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可在幼儿园中发生流行。传统观念认为成人对手足口病毒普遍存在免疫力,其极少发生于成人。但随着疫情的发展,手足口病感染人群也发生着变化。早期有学者认为,存在免疫缺陷或免疫力低下的成年人可感染本病。但近几年,成人手足口病患者呈明显上升趋势。2008年至今,国内报道成人手足口病100余例,其均无免疫缺陷或明显免疫力低下表现,并有合并脑炎、睾丸炎等疾病的重症患者[9-11]。另外,笔者最近一项对手足口病患者家庭成员随访研究发现,手足口患儿家庭中不但有成人患者,而且还存在成人隐性感染患者。成人手足口病患者及成人隐性感染者的存在可能是手足口病疫情难以控制和引起大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3、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临床上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主要症状,起始多表现为低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手足口病皮损初为红色斑丘疹,很快发展为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黏膜,开始为红色小疱疹,后常变为溃疡。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个别患者可伴有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成人手足口病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多仅表现为手、足皮疹和/或口腔溃疡,很少伴有系统性损害[9]。
4、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但不会在人和动物间传播。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6天。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疱疹液,咽部,粪便中,通过唾液、飞沫、粪便和疱疹液等排泄物,经呼吸道、消化道均可感染,健康的儿童、成人均可感染。水和食品污染是导致手足口病流行的另一主要原因,病毒感染者排出的病毒污染了水源,而被污染的水源又进一步成为污染食物或其他物质的污染源,此种情况可引起手足口病小范围的暴发流行。有研究显示,成人手足口病多经患儿传播而感染[12],即家庭内传播。受感染的成人活动范围大,携带病毒量多,又可传染其他儿童和成人,且传播和危害能力远远超过儿童患者,故成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新见解
1、改变意识,加强监测 加强监测、做好疫情报告是控制手足口病流行的关键第一时间发现手足口病患者,迅速采取措施将患者有效隔离,防止疾病的扩散,以免造成大范围的流行和社会恐慌。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以便对手足口病的发病数量及病症进行有效统计和监测。对重症患者和特殊患者应采集咽拭液或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对疾病可能发生的变异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起到有效预警作用。改变对成人手足口病的认识,成人患者虽症状轻,但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社会危害远远超过儿童患者。高度重视成人手足口病的上报、调查和隔离工作,以做好手足口病的全面监测。
2、及早切断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常发生于幼托机构。幼托机构应严格执行晨检制度,晨检对象不应仅限于幼儿,还应包括接送幼儿的家长及幼托机构教师。对幼儿疑似病例或家长有疑似症状的幼儿及时隔离,控制本病在幼托机构内蔓延。本病流行期间,幼托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进行终末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幼托机构要多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晒衣服,督促幼儿饭前便后要勤洗手。
3、加强家庭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较多,应提醒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家长还应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夏季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一旦确诊,无论儿童或成人,尤其是老人、孕妇及免疫功能不全者,在手足口病患者发病期间都应与其避免亲密接触(如亲吻、拥抱、共用餐具等),甚至患者家庭成员及与患者长期生活人员之间也都应避免亲密接触,以切断隐性感染者的传播。
总之,随着疫情的发展,手足口病在病原体、感染人群、临床表现和传播途径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给本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成人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的存在,迫使传统防治策略亟待更新,对成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的重视和防范应纳入新的手足口病防治策略,以完善手足口病防治体系。
第三篇: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报告质量分析
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报告质量分析
了解通江县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报告质量,给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手足口病流行特征,采用不及时率、不完整率和不准确率分析报告质量。结果通江县2010年共报告手足口病253例,死亡2例,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分别为37.39/10万、0.30/10万、0.79%。报告发病率居当年报告法定传染病病种第3位。各月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季为高峰(71.94%),以人口密集度大、流动人口较多的乡(镇)尤其是诺江镇(41.90%)为高发地区,男性发病多于女性(63.64%),发病年龄以1~2岁居多(54.54%),职业上以散居儿童发病居多(67.59%)。肠道病毒CoxA16是病例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从手足口病卡报告质量看,不及时率、不完整率、不准确率分别为0.00%、64.08%和64.49%。影响完整性和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是患者现住详细地址填写不完整,其次是托幼儿童、学生患者工作单位空缺。结论2010年通江县手足口病疫情报告质量总的较差,应当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和报告管理工作。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目前既无特异性疫苗预防,又无特异性方法治疗[1],且主要危害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国家卫生部2008-05-02正式将手足口病列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后,通江县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为了解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报告质量,给预防控制作者单位:通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通江 636700)
作者简介:赵廷明,男,大专,主管医师,疾病预防控制
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对通江县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通江县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基本信息系统》。
1.2分析方法
1.2.1流行特征分析方法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统计报表”和“资料分析”导出本地区2010年手足口病相关信息,采用Excel2003进行数据处理,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进行流行特征分析。
1.2.2报告质量评价指标及标准“不及时”指手足口病卡自动生成时间-诊断时间>24h。“不完整”指手足口病卡具有以下4种情形之一的:①≤14岁儿童患者未填写家长姓名;②幼托儿童及学生患者未在“工作单位”栏填写幼托机构和学校名称;③现住详细地址未具体填写到乡(镇)、村、社以及街道门牌号或把居住地址填写成工作单位;④未填写填卡医生姓名。“不准确”指手足口病卡具有以下3种情形之一的:①不及时;②不完整;③有逻辑错误(指具有年龄与职业不匹配、诊断日期早于发病日期、填卡日期早于诊断日期或报告日期早于填卡日期的情形)。结果
2.1流行特征分析
2.1.1疫情概况2010年,全县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53例(其中重症病例2例),死亡2例,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分别为37.39/10万、0.30/10万、0.79%。报告发病率居当年报告法定传染病病种第3位,全年无暴发疫情出现。
2.1.2时间分布各月均有手足口病病例报告,4月份开始病例明显增多,7月份达高峰,4-7月共报告病例182例,占全年本病报告病例总数的71.94%(图1)。
2.1.3地区分布全县49个乡(镇)中有36个乡(镇)出现手足口病病例,病例数在5例及以上的有12个乡(镇),以诺江镇病例最多占41.90%(106/253),其次是泥溪乡占7.51%(19/253),再次是三溪乡占6.72%(17/253)。
2.1.4人群分布以男性发病为主占63.64%(161/253),男女性别发病比为1.75:1。发病年龄最小7个月,最大12岁,以1~2岁病例最多占54.54%,其次是3岁儿童占15.81%,再次是0岁儿童占9.88%。(表1)。手足口病病例以散居儿童最多占67.59%(171/253),其次是幼托儿童占25.69%(65/253),再次是学生占6.72%(17/253)。
2.1.5病原检测情况采集手足口病住院病例咽拭子标本22份进行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CoxA16阳性10份,EV71阳性 4份,检出率分别为45.45%、18.18%。
2.2报告质量分析2010年,全县54个直报单位中有11个填报手足口病卡245张,不及时卡0张,不及时率为0.00%(0/245),从诊断到报告的平均时间间隔为17h;不完整卡157张,不完整率为64.08%(157/245);不准确卡158张,不准确率为64.49%(158/245)。3 讨论
通江县2010年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为37.39/10万,明显高于2008、2009年的发病水平,也高于四川省2009年27.06/10万的发病水平[3],其原因与2010年全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规范以及《四川省2010年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3],加强了手足口病监测、报告与管理工作有直接关系。同时,暴露出全县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尚存在一定差距,亟待进一步加强。
通江县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的流行特征呈现以下特点:①各月均有发病,但以春末、夏季为主(71.94%)。②以人口密集度大、流动人口较多的乡(镇)尤其是诺江镇(41.90%)为高发地区。③以男性发病为主(63.64%)。④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为主(80.23%),尤以1~2岁儿童居多(54.54%);⑤以散居儿童发病为主(67.59%)。⑥以肠道病毒CoxA16感染为主(71.43%)。
从报告质量分析结果看,通江县2010年手足口病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好,完整性、准确性差。影响完整性和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是现住详细地址填写不完整,其次是幼托儿童、学生患者工作单位空缺,再次是≤14岁儿童患者家长姓名空缺。
要进一步切实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及报告管理工作。建议重点落实以下措施:①以儿童家长为重点对象,以托幼机构及学校为重点场所,把《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4]等法律法规规范以及手足口病主要症状、临床特点、预防常识、危害后果等作为重点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全面增强社会公众的法制意识以及对手足口病的识别能力和防御能力,促进他们主动采取措施加以防控。②把《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规范以及《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1]、《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2]作为重点内容,进一步加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全面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报病意识、防控和诊疗能力以及突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③根据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定义[1],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把托幼机构、学校等人群集中单位作为重点场所,加强首发病例和聚集性病例监测、报告与处置。鉴于手足口病传播特点,在托幼机构发现第1例病例后应当要求立即实施班级停课措施[5],对于学校也应如此。网络直报单位必须严把报告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关口,特别要详细填写儿童患者现住详细地址、真实的家长姓名和幼托儿童、学生患者工作单位,同时还要进一步缩短手足口病从诊断到报告的时间间隔,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聚集性病例监测早期预警比例
[6]。县级疾控机构要及时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根据手足口病卡载明的托幼机构、学校、自然村、家庭等信息认真开展聚集性病例监测,以便及早发现聚集性病例并加
强落实防控措施,有效遏止暴发疫情。同时,县级疾控机构还要加强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及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落实整改措施。④各级医疗机构对监测发现和主动就诊的手足口病患者,要按《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全面加强隔离治疗工作,对于重症病例要严格落实专家会诊与讨论制度,及时落实抢救措施,必要时按规定要求转运上级医疗机构诊治,努力提高治愈率和重症病例救治成功率,切实降低病死率[7]。同时,要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切实落实消毒隔离等控制医院感染各项措施,防止发生手足口病医源性传播[7]。⑤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1],因此疾控机构每年在完成常规病例监测检验任务的同时,应当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不同年龄别健康人群开展手足口病肠道病毒监测检验,收集、掌握本地区各型肠道病毒分布规律,以便提前做好预测预报并落实相关防控措施。4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S].2009-06-04.[2]卫生部办公厅.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S].2010-04-20.[3]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下发2010年全省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
[Z].2010-03-09.[4]卫生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S].2006-04-06.[5]施文平,申惠国,倪政,等.3起CoxA16引起的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J].疾病监测,2010,25(1):24.[6]张燕,宋静,李竹.北京市西城区网络直报监测聚集性手足口病效果[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2):99.[7]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的通知[Z].2010-04-27.
第四篇: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了解泸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体分布情况,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9-2010年报告的手足口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年共报告手足口病470例,死亡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4.72 /10万、0.02/10万、0.43%。2010年报告发病率为6.99 /10万,与2009年相比上升了185.31%。各县区均有病例报告,市区报告发病率>农村,重症和死亡病例全部发生在农村。4~7月为发病高峰,10~12月为次高峰,与学生上学时间一致。5岁以下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占报告病例的97.23%,其中幼托儿童占31.06%。CoxA16型和其他肠道病毒为主要流行毒株,占78.13%,不同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结论 加强农村和托幼机构疫情监测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和就诊意识,是有效控制疫情,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重要措施。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1]。2008-03/04安徽省阜阳市手足口病暴发疫情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2008-05-02起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国家丙类传染病管理[2]。为了解泸州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病原型别分布情况,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现将2009-2010年报告的470例手足口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病例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各县区疾控中心上报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病原学检测结果来源于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口资料来源于泸州市统计局。
1.2诊断标准2010-05以前病例的诊断和分类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的要求[3]进行,2010-05以后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要求进行。重症和死亡病例需经县级及以上医疗专家组会诊后确诊上报。
1.3病原学监测各县区疾控中心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的要求
[4]采集病例咽拭子和疱疹液于24h内送泸州市疾控中心进行病毒核酸检测(RT-PCR检测)。2结果
2.1流行概况泸州市2009-2010年通过疫情直报系统共报告手足口病470例,死亡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72 /10万,死亡率为0.02/10万,病死率为0.43%。2010年报告发病率为6.99 /10万,与2009年相比上升了185.31%(表1)。发病形态为高度散发,个别幼儿园有聚集性病例报告,无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聚集疫情是:2009-11泸县1所幼儿园发生病例聚集,报告发病3人;2010-04、2010-10泸县4所幼儿园发生病例聚集,各所幼儿园报告病例在2~11例之间,4起聚集疫情共报告发病28例。
2.2流行病学特征
2.2.1地区分布2009-2010年4县3区报病数居前3位依次为:泸县、江阳区、合江县;发病率前3位依次为:泸县、龙马潭区、江阳区;市区年平均发病率为5.11/10万,比四县年平均发病率4.56/10万高11.89%(表1)。
2.2.2 时间分布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4~7月为发病最高
峰,共报告病例283例,占全部病例的60.21%,10~12月为发病次高峰,共报告病例109例,占全部病例的23.19%,1~3月、8~9月报告病例较少(图1)。
图12009-2010年泸州市手足口病季节分布
2.2.3人群分布2009-2010年报告的470例手足口病病例中,男性311例(66.17%),女性159例(33.83%),男女性别比为1.96:1。发病最小年龄3月龄,最大年龄13岁,0~3岁组报告403例(85.74%),0~5岁组报告457例(97.23%)(图2)。散居儿童319例(67.87%),幼托
儿童146例(31.06%),学生5例(1.06%)。
图2泸州市手足口病年龄、性别分布
2.2.4重复感染情况2009-2010年共有4名患儿发生重复感染,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各2名,间隔时间最短2个月,最长1年。其中2名患儿第1次发病经实验室证实为CoxA16型感染,间隔2月后再次发病,经实验室证实为其他肠道病毒感染。
2.2.5重症和死亡病例2010年泸县和古蔺县各报告1例重症病例,患儿年龄1~2岁,散居儿童,发病早期都曾在村医生、个体诊所反复就诊,病情恶化后才分别转入古蔺县人民医院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经抢救无效于入院当日死亡,病程4~6d。2例死亡病例经实验室证实均为EV71型所致。
2.3病原学监测2009-2010年各县区共采集手足口病患儿咽拭子和疱疹液标本190份,其中肠道病毒核酸阳性标本96份,标本阳性率为50.53%。阳性标本中Cox A16型 40份(41.67%),EV71型21份(21.88%),其他肠道病毒35份(36.46%)(表2)。
3讨论
3.1流行特征2010年泸州市报告手足口病348例,报告发病数和发病率与2009年相比分别上升了185.25%和185.31%。主要是2010年我市进一步加大了手足口病的防控和宣传力度,使广大市民就诊意识明显增强,医疗机构的诊断水平和报病意识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大大提高了手足口病的监测敏感性。两年平均年报告发病率市区>农村,重症和死亡病例全部发生在农村,提示城区市民就诊意识和医疗机构诊治水平均优于农村,今后广大农村仍然是我市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地区。病例时间分布呈现两个高峰期,其中4-7月为发病最高峰,10-12月为次高峰,该分布现象与德阳市报道结果一致[5]。提示病例分布特点除与季节有关外,还与学生上学时间相吻合。泸州市5岁及以下儿童为手足口病主要发病人群,其中幼托儿童占30%以上。肠道病毒具有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等特点,容易在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出现暴发和流行[4]。因此加强托幼机构疫情监测和健康教育,是有效控制疫情,降低流行强度的重要措施。
3.2病原学特征泸州市肠道病毒核酸阳性标本中,EV71型占21.88%,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占78.13%,提示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为我市主要流行毒株,与杨坤、阎岩等报道结果不一致[6,7],与马文瑛[8]报道结果接近。泸州市2例死亡病例经实验室证实均是由EV71型病毒所致。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 但不同种(型)间鲜有交叉免疫,可引起重复感染。李启新等[9]也报道了患儿重复发病现象,泸州市共有4例患儿发生重复感染,其中2名第1次发病是由CoxA16型感染引起,间隔2月后再次发病,经实验室证实为其他肠道病毒所致。
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也无特异性的疫苗可接种,因此防控策略:①加强大众健康教育工作,提高自我防病意识。树立手足口病可防可控的观念,减少群众恐慌,倡导群众养成“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的良好卫生习惯[10],少带儿童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②加强防病知识宣传,提高群众自我识别和就诊意识。提醒群众患儿一旦出现发热和皮疹,请尽快就医,缩短延迟诊断时间,减少重症发生率;③加强重症病例的早期发现,严防死亡病例的发生。特别应加强村(社区)卫生站和个体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的培训,提高手足口病诊疗水平,降低病死率;④加强农村等重点地区、托幼机构等重点人群防控工作,及时处置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病例,严防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降低发病率。
第五篇:手足口病病原学分析
手足口病病原学分析
分析池州地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2010-03/2010-12池州市各地送检的133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患者的咽拭子,应用RT-PCR技术检测样本中肠道病毒(EV)、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结果
133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咽拭子中,检测到肠道病毒阳性79份,EV71阳性28份,CoxA16阳性24份,EV71和 CoxA16的阳性率为21.05%和18.05%。6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中,EV71病毒感染病例4例。结论
EV71和 CoxA16是2010年池州地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而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主要类型。
手足口病(hand-foot-mon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均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人肠道病毒属。目前国内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以柯萨奇病毒A组16性(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1],两者所致的手足口病在临床上难以区别,但EV71感染除了引起手足口病外,还能够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瘫痪等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2]。为了解池州地区手足口病病原体的分布特征,探索相应的防治策略和应对措施,对2010年收集的133例临床诊断疑似病例标本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EV71和CoxA16病毒核酸检测,为该地区手足口病的诊断、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实验室依据。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来源
选取2010年池州地区各大医院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部分病例的咽拭子标本保存于病毒保存液中,4℃冷链运输。-70℃保存备用。
1.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仪器:AB2720扩增仪、DYY-6C型水平电泳仪、Gel Doc XR凝胶成像仪。试剂:德国Qiangen公司的RNeasy Mini Kit(货号74104)和One step RT-PCR Kit(货号210212),引物由安徽省疾控中心提供。引物核酸序列:
肠道病毒通用引物PE2(上游):5,-TCCGGCCCCTAGATGCGGCTAATCC-3, 肠道病毒通用引物PE1(下游):5,-ACACGGACACCCAAAGTAGTCGGTCC-3,;EV71-S(上游):5,-GCAGCCCAAAAGAACTTCAC-3, EV71-A(下游):5,-ATTTCAGCAGCTTGGAGTGC-3,;CoxA16-S(上游):5,-ATTGGTGCTCCCACTACAGC-3, CoxA16-A(下游):5,-TCAGTGTTGGCAGCTGCAGG-3,。1.2 方法
1.2.1 核酸提取
采用德国Qiangen公司的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操作,最终收集RNA模板50ul备用。
1.2.2 RT-PCR 采用德国Qiangen公司的试剂盒,按照说明书配制。反应体系25ul,每次实验均设置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扩增程序:60℃1min, 42℃10min, 50℃30min, 95℃15min;94℃30s, 52℃30s, 72℃1min,40个循环;72℃7min;4℃保存。
1.2.3 扩增产物检测
用0.5×TBE缓冲液配制2%琼脂糖凝胶,上样后100V恒压电泳40分钟,用凝胶成像仪分析相应PCR产物条带,紫外灯下观察特异性核酸条带。以DL2000marker作参照,有目的片段条带出现即判为阳性。2 结果 2.1 RT-PCR核酸检测结果
133例临床诊断病例标本总肠道病毒阳性79例,阳性率59.40%,其中EV71阳性28例,阳性率21.05%;CoxA16阳性24例,阳性率18.05%;非EV、CoxA16其他肠道病毒阳性27例,阳性率20.30%.2.2临床诊断病例性别别肠道病毒阳性率
133例中,男性73例,总肠道病毒41例,阳性率56.16%;女性60例,总肠道病毒38例,阳性率63.33%。见表1。
2.3 临床诊断病例年龄别肠道病毒阳性率
133例中,最小年龄6个月,最大12岁,以1岁至4岁患儿为主。见表2。
2.4临床诊断病例地区别肠道病毒阳性率
来自不同县区病例的检测结果见表3。
2.5 不同病情程度病例的病原学检测结果
133例病例中,轻型病例127例,EV71阳性24例,CoxA16阳性24例,非EV71、CoxA16其他肠道病毒26例;重症病例6例,EV71阳性4例,非EV71、CoxA16其他肠道病毒1例。见表4。3讨论
手足口病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全球性疾病,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1958年加拿大Robinson和Rhodes首次从患者中分离出柯萨奇病毒[3],1959年提出HFMD命名。已知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CoxA16和EV71最为常见。我国自1980年开始有HFMD的报道[4]。1985年前CoxA16是我国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但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EV71在HFMD病原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2008年3月安徽阜阳发生较大规模的EV71感染暴发流行[5],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与CoxA16相比,EV71更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它可引发致死性脑病、脑出血甚至心肌炎猝死[6,7]。但EV71在不同时间和地区流行的临床症状各异,与CoxA16难以区别,且CoxA16往往伴随EV71流行[8]。
本研究对池州地区各大医院临床诊断病例的133份咽拭子标本进行了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133份标本呈现总肠道病毒阳性79份,阳性率59.40%,其中EV71阳性28份,阳性率21.05%,CoxA16阳性24份,阳性率18.05%,非EV、CoxA16其他肠道病毒阳性27例,阳性率20.30%。从性别分布来看,男女比例为无差别。从年龄分布来看,4岁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发病的主要人群(68.42%),故应加大对托幼机构及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指导,大力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增强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尤其要积极做好4岁以下婴幼儿的个人防护,减少疾病的发生[9]。从县区发表来看,石台县虽然地偏人稀、人口密度较低,但病例阳性率较高,这除与采样技术和送检要求等影响因素有关外,是否与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和气温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133例手足口病例中,有6例重症病例,其中4例为EV71型病毒,这进一步证明了EV71病毒感染性强,致病率高,易引起神经毒性,侵犯肺心脑,使一些患儿病情较重,甚至死亡[10]。
由于手足口病至今仍无有效的疫苗和特异的治疗手段,因此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病原感染特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预防和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11]。加强对实验室建设,建立市级手足口病网络实验室,规范手足口病标本采集和检测技术,提供对手足口病病原体快速而准确的检测,对手足口病的防治和动态监测具有重要的作用。
4参考文献
[1]朱汝南,钱渊,邓洁,等.北京市儿童手足口病与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感染有关[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10):1004-1008 [2] 杨秀惠,严延生.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研究进展[J].传染病信息,2008,21(3):129-131 [3]HSUEH C,JUNG M,SHIH S R,et al.Acute encephalomyelitis during an outbreak of enterovirus type 71 infection in Taiwan:report of an autopsy case with pathologic,immunofluorescence and molecular studies[J].Modern Pathology,2000,13(11)1200-1205 [4]何家鑫,沈晓娜.手足口病流行特点及其防治[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7(3):22-24 [5]安徽省卫生厅.我省阜阳积极防治肠道病毒感染疾病[EB/OL].[2008-06-20].http://www.xiexiebang.com [6]牛录青,董晓君,董伟.一起手足口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0,16(3):219 [7]王晓华.小儿手足口病1698例[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12)12:246-247 [8]Brown BA,Kilpatrick D R,Oberste M S,et al.Serotype specific identification of enterovirus 71 by PCR[J].J Clin Virol,2000,16(2):107-112 [9] 檀晓娟,许文波.肠道病毒71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现况[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4(4):361-367 [10]张红,黄一伟,刘运芝,等.湖南省197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的病原学检测结果[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6):1933-1935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M].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