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手足口病病例分析
一、手足口病 并发症:肺水肿,呼吸衰竭,循环衰竭
二、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男性患儿,1岁,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特殊传染病史。
2、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发热,伴咳嗽、流涎。精神差。心率增快(185次∕分,正常120-140),血压正常(90∕50mmHg,正常值85-105∕40-50),呼吸增快(45次∕分,正常值30-40次∕分),呼吸音增粗。手、足、臀部有疱疹。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8.2×10/L,N 0.61, L0.23.(正常值WBC11×10 /L,N 0.36, L0.56)胸片:两肺纹理增多模糊,右肺大片高密度阴影、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
三、并发症:肺水肿,呼吸衰竭,循环衰竭
四、鉴别诊断
1、其他发疹性疾病:水痘-带状疱疹、丘疹性荨麻疹、幼儿急疹等。
2、肺炎
3、暴发性心肌炎
二、手足口病 并发症:肺水肿,呼吸衰竭,循环衰竭
二、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男性患儿,1岁,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特殊传染病史。
2、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发热,伴咳嗽、流涎。精神差。心率增快(185次∕分,正常120-140),血压正常(90∕50mmHg,正常值85-105∕40-50),呼吸增快(45次∕分,正常值30-40次∕分),呼吸音增粗。手、足、臀部有疱疹。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8.2×10/L,N 0.61, L0.23.(正常值WBC11×10 /L,N 0.36, L0.56)胸片:两肺纹理增多模糊,右肺大片高密度阴影、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
三、并发症:肺水肿,呼吸衰竭,循环衰竭
四、鉴别诊断
1、其他发疹性疾病:水痘-带状疱疹、丘疹性荨麻疹、幼儿急疹等。
2、肺炎
3、暴发性心肌炎
9诊断:
诊断:
第二篇:手足口病病例处置报告
手足口病患儿处置报告
2014年4月22日上午8时,我防保站接到县疾控中心疫情通报:我乡XX村患儿 XXX 于县人民医院被确诊为轻症手足口病,现居家隔离观察。接到疫情通报后,我院领导相当重视,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赶到疫情发生地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理。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患儿XXX,男,2岁,散居儿童,南乐县西邵乡XX村人。其父亲XX,联系电话:XXXXXXX.患儿全家共有3人,其中儿童1人,大人2人,患儿母亲在家照看小孩。患儿家住XX村的一条小胡同,住房屋面积约为300平方米,人均60平方米。室内外环境一般,无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患儿在家活动范围较小,不与本组儿童一起玩耍。
二、发病经过
患儿祖父代述,患儿于2014年4月14日发病。主要症状为发热、精神状态差,手足出现疱疹,由其父母送患儿至XX村卫生室就诊(该村卫生室有医疗执业许可证,乡村医生XXX有乡村执业医生执业资格,为注册乡村医生,2013年~2014年接受过三次乡级手足口病防控技术培训)。经查,患儿手、足、部有皮疹,口腔粘膜上有红色溃疡。随即被送往南乐县人民医院就诊,后转至
濮阳市人民医院。
三、流行病学调查
患儿发病前无手足口病接触史,与患儿密切接触者共有7人,其中成人4人,儿童3人,儿童密切接触者名单如下:
XXX,女,11年10月3日,患儿邻居,常与患儿玩耍,目前无手足口病症状。
XXX,男,12年5月3日,患儿邻居,常与患儿玩耍,目前无手足口病症状。
XXX,女,11年1月19日,患儿邻居,常与患儿玩耍,目前无手足口病症状。
患儿疫苗接种情况良好,无免疫系统疾病,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发病前3个月身体健康。患儿所在组目前无其他手足口病患者。
四、处理措施
我西邵乡防站工作人员携带调查资料.手足口病防治资料.消毒液.体温计等器材于4月22日下午4时50分到达患儿家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随行医生 XXX(XX村卫生室乡村医生)。
1、指导患者家及周围群众家用“84”消毒液进行一次全面消毒,另外要求患儿家长对患者床铺、衣服及餐具进行消毒。
2、要求乡村医生对与患儿密切接触的儿童进行隔离观察7天。
3、在患者村中通过广播,传单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告诫家长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场所,不要与患儿接触;提倡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家庭清洁卫生,对儿童接触的用品.玩具经常消毒,做好儿童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
4、进一步加强我乡医院、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掌握对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诊断、鉴别诊断技术及病例的及时上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
5、加强对患者所在地的食品卫生、饮水卫生监督管理。
西邵乡防保站
2014年 4 月 22 日
第三篇:手足口病病例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
手足口病病例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
了解2010年广州地区手足口病病例标本中CoxA16和EV71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集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患者的粪便,用Real-time PCR同时检测总肠道病毒、CoxA16和EV71。结果 共检测手足口病病例标本1271例,总肠道病毒阳性率为61.32%;其中,CoxA16阳性率占29.82%,EV71阳性率占70.18%。阳性标本主要分布于0~4岁患者阶段,总肠道病毒、CoxA16和EV71阳性数分别为694、209和485。结论CoxA16和EV71为广州地区2010年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EV71占多数,0~4岁儿童是感染的主要人群。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及四肢末端水疱样皮疹,主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ckievirus A16,CA16)。2010,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手足口病病例粪便标本1271份,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标本为医院诊断为手足口病患者的粪便,共计1271份。标本均由医院或者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
1.2 方法
1.2.1 样品前处理 粪便用生理盐水混悬、浸泡,2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
1.2.2RNA的提取经前处理的样本,使用QIAGEN® Viral RNA试剂盒提取RNA。
1.2.3荧光定量PCR反应首先使用广州华银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总肠道病毒(pan EV)荧光PCR检测试剂盒检测。将总肠道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的标本,使用硕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手足口EV71型/CoxA16型病毒RNA双重荧光PCR检测试剂盒,分型检测。
2.结果
2.1荧光定量PCR结果在检测的共1271份标本中,有778份标本肠道病毒阳性,总阳性率61.32%。
2.2 病原体分类在778份总肠道病毒阳性的标本中,CoxA16阳性232份,阳性率29.82%;EV71阳性546份,阳性率70.18%。
2.3 病例时间分布 2010年广州地区,病例标本送样集中于4~7月和10月,总肠道病毒、CoxA16和EV71检出的阳性数在4~7月为高峰期。
请将表横竖栏对调。
表1广州市2010年手足口病例数各自然月分布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样品总数 41 1 43 229 261 305 143 31 80 603 45 37
总肠道病毒阳性数 13 0 23 176 152 188 114 13 41 28 17 13
CoxA16阳性数 4 0 7 69 36 31 37 1 16 18 8 5
EV71阳性数 9 0 16 107 116 157 77 12 25 10 9 8
2.4 患者年龄分布在送检标本的患者中,最小年龄为3个月,最大为58岁,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4岁,标本数为1099份,占标本总数的86.47%。总肠道病毒、CoxA16和EV71阳性数均以1~4岁最多,其他年龄阶段较少,见表2。
将表2横竖栏对调
表2阳性标本在各年龄阶段的分布
年龄/岁 0~4 5~14 >14
总肠道病毒阳性数 694 51 6
CoxA16阳性数 209 20 2
EV71阳性数 485 30
43.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较温和的出疹性疾病,主要感染0~3 岁的儿童。引起该病散发及暴发或流行的2大主要病原是EV71和CA16。我国自1980 年开始有HFMD 的报道。1985年以前,CA16是该病的唯一病原,但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EV71 在HFMD的病原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⑴。根据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2010,广州地区共报告手足口病临床及实验室诊断病例35339例,居丙类传染病发病数第1位;其中报告53例重症病例和3例死亡病例;2010年报告病例数较2009年同期的14066例上升151.24%。手足口病已经成为广州地区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出现症状前数天其血液、鼻咽分泌物和粪便中均存在病毒,因而在潜伏期就具有很强的传染性⑵。对2010年广州地区手足口病例的送检标本进行分析,总肠道病毒阳性率为61.32%,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08年检出的总肠道病毒9.63%的阳性率⑶大大增高,可能与2008年期间,安徽阜阳发生HFMD后,特别是5月2日卫生部将HFMD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后,家长的就诊意识和医务人员的诊断意识提高,使得HFMD的病例数和标本数骤增,大部分病例虽然具有部分HFMD的临床特征,却并非由肠道病毒引起⑷,造成了2008年阳性率偏低有关。
根据2010年检测结果显示,引起广州地区手足口病散发及暴发或流行的2大主要病原仍是EV71和CA16。EV71的阳性数高于CoxA16的阳性数,是流行的主要病原体,也与广州周边地区的发病相类似⑸。
从发病时间来看,手足口病样品检测的高峰都处于4~7月间,另外,在10月左右会有一个小高峰。这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季节性为夏秋2季相吻合,检测送样的高峰与发病的高峰吻合。在中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流行高峰⑹⑺。
从患者年龄来看,阳性标本主要集中在0~4岁的患者中,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⑻.在针对法兰克福大学医院696例非手足口病患者的CoxA16和EV71血清抗体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1~4岁阶段,CoxA16和EV71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7.0%和12.0%,到5岁后阳性率分别迅速增高到52.0%和49.0%⑼。这说明,由于在1~4岁阶段的幼儿缺乏相应抗体,使得他们对CoxA16和EV71普遍易感。因此,0~4岁儿童成为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人群。
第四篇: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黄石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流行规律,探索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发病危险因素,为有效的防治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黄石市2012年报告的96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收集信息并建立数据库,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共有96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其中男66.67%,女33.33%;发病年龄最小为1个月,最大9岁,3岁以下占91.66%;4-6月为高发时段,占93.75%;发病主要集中在农村及城乡接合人员流动频繁的区域,以散居儿童为主,占81.25%;病死率为6.25%,EV71为主要病原体;临床表现以发热和皮疹为主,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结论 黄石市2012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发病有季节性,以3岁以下散居儿童多发,病死率较高,应在流行季节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综合防控措施,及早甄别救治重症病例,减少死亡发生。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患者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对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探索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发病流行规律,为进一步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手足口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整理的黄石市2012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报告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人口资料来源于黄石市统计部门。
1.2 病例定义
手足口病的诊断依据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1〕诊断标准进行判断,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为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1.3 调查方法
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2〕要求,使用《手足口病重症或死亡病例个案调查表》对96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1.4 检测方法
随机采集重症病例咽、肛拭子或疱疹液标本进行RT-PCR方法检测。1.5 统计方法
个案调查资料数据使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录入,运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12-01-01/12-31,全市通过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手足口病8 948例,其中重症病例96例,死亡6例,全市手足口病发病率为343.97/10万,重症发生率为1.07%,病死率为0.07%。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人群分布
96例重症病例中,男性发病64例,女性发病32例,男女性别比为2︰1。发病年龄最小的1个月,最大的9岁。年龄﹤1岁18例,占18.75%;1~3岁70例,占72.92%;4~6岁7例,占7.29%;﹥6岁1例,1.04%,见表1。
2.2.2 时间分布
重症病例主要集中在4-6月,占93.75%(90/96),其中以4月病例最多,占57.29%(55/96),死亡4例;其余依次为6月19.79%(19/96),死亡1例;5月16.67%(16/96),死亡1例;7月5.21%(5/96);8月1.04%(1/96)。其他月份无重症病例报告。2.2.3 地区分布
重症病例发病最多的是大冶市,共发病55例,占57.29%,其中死亡3例;其次为阳新县发病37例,占38.54%,其中死亡3例;西塞山区发病2例,占2.08%;黄石港区发病1例,占1.04%;铁山区发病1例,占1.04%。
2.2.4 职业分布
重症病例中以散居儿童居多,共发病78例,占81.25%,其中死亡5例;幼托儿童16例,占16.67%,其中死亡1例;学生2例,占2.08%。
2.3 临床表现
在96例手足口病重症患者中,有90例出现发热(93.75%),温度大部分在38℃以上。92例有皮疹(95.83%),其中发疹部位主要为手、足、口部的有91例(94.79%),臀部或伴臀部皮疹62例(64.58%),口腔粘膜出现溃疡型疱疹75例(78.13%),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49例(51.04%),有呕吐等消化道症状33例(34.38%),有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62例(64.58%),有心率加快等循环系统症状24例(25%)。2.4 死亡特点
死亡病例6例,占重症病例的6.25%,死亡率为0.07%,分别为4男2女,均在3岁以内。从发病到死亡时间为3~5 d,平均4.3 d。死亡原因主要是并脑干及脑炎引发神经性肺水肿导致呼吸衰竭、循环衰竭。
2.5 病原学检测
随机对53名重症患者进行了RT-PCR核酸检测,其中EV71有46例,占检测数的86.79%,但6例死亡病例中有5例病例检测为EV71。3 讨论
国家卫生部于2008-05-02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特别是2009年以来,对重症诊断标准进行了规范后,该病是黄石市高发传染病之一。2012年手足口病发病大幅上升,全年发病高于前四年发病的总数,特别是重症病例大幅增长,造成死亡人数是前4年死亡总数的3倍〔3〕。因此该市应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控制病例的聚集暴发,必须抓好重症病例监测报告、做好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
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主要集中在农村及城乡接合人员流动频繁的区域,发病呈现散发状态。季节性强,93.75%的重症病例和全部死亡病例都集中在4、5、6月份发病,以4月病例最多占57.29%,与全市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发病高峰基本一致。重症病例及全部死亡病例主要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男性高于女性,可能与男孩喜好运动,相互密切接触,感染病毒的机会增大有关,但随着年龄组的增加,重症发病率不断降低〔4〕。发病以散居儿童居多,其次是幼托儿童,可能与散居儿童的个人卫生意识差,且活动多较难管理有关。提示春、夏季是防控救治手足口病的重要时期,对农村及流动人口集中区域的小年龄组人群开展预防干预和抢救治疗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重症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以皮疹、发热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体温大部分在38.0℃以上,一般均出现手、足、口、臀等部位的典型皮疹,提示临床应注意监测体温,仔细观察患儿手、足、口腔及臀部,以免漏诊。重症病例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易惊、精神差、呕吐、烦躁不安、嗜睡、抽搐、惊厥等,其次为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循环系统症状等方面表现,因此在治疗重症病例时应做好对症治疗,积极监护病情进展,及早干预防止发生危重症。而6例死亡病例均在发病后第3~5 d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导致多系统衰竭,提示应在患儿发病后第3~5 d警惕并发症的出现,临床诊断及救治上必须给予高度重视〔5〕。重症病例中EV71阳性率高,而在死亡病例中有5例检测为EV71阳性,这与李苑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肠道病毒EV71感染更容易导致手足口病并发症的出现,是造成当前本市病例发病重症或死亡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EV71具有嗜神经性,病毒通过神经通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继而发展为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7〕。
预防控制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是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针对重点地区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加强重点人群手足口病的监测,发现阳性病例及时采取消毒、隔离等措施,防止疫情暴发。出现皮疹、发热等症状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积极治疗重症病例,努力减少死亡。
第五篇:一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调查报告
**镇一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处置的调查报告 传染病的个案调查与疫情处置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染病防制工作的重要工作,合理的疫情处置可有效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特别是二代发病率)。对传染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则可以为病因提供线索,为后续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镇卫生院承担着金湖县城所有的传染病疫情处置任务,每年处理数百起传染病病例的个案调查及数十起聚集性疫情的处置工作。我镇每年都有手足口病的聚集疫情,主要在各托儿所发生,以春秋两季为主要发病季节。**机关幼儿园在2012年5月份发生了一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事件,现将疫情处置情况报告如下。1.事件经过
2012年5月14日接防保所疫情监测人员报告,我镇机关幼儿园在一周内发生了9例手足口病病例,其中有8例在一个班。我院立即组织分管院长、防保所传染病管理人员前往该园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又连续发生了7例病例,卫生院采取边调查边处置的方法,最终平息了此次疫情。
**机关幼儿园发病时在园数儿童为1100名。2012年5月8日至6月1日该园先后发生16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分别为:首例为5月8日发病,5月11日-14日8例。至6月1日累计发生16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
该园在卫生院的参与下采取了对教师的培训,严格晨
检,隔离患儿,高强度消毒,停课等措施。最终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无新发病例。疫情的平息也为该园处置相关事件提供了经验。2.基本情况
**县地处淮河下游,经济状况在全市上游。其中**镇为县城所在地,人口超**万人,城区有四所幼儿园,在园儿童超过千人的有2所,机关幼儿园是其中之一。该园主要针对县城机关事业单位为招收范围,平时卫生保健工作比较扎实,以前未发生过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幼儿园教室为新建楼房,通风良好,每个班级都有教师3人(其中专职保育员1人),全园配有专职保健员2名。食堂卫生状况较好,玩具、毛巾能做到每天消毒。晨检每天在班级进行,记录不完整,只针对有主观症状的儿童进行。每个班级约40人,面积约100㎡,寝室与教室之间有教师办公室和水池相隔,毛巾集中挂放,玩具放学后集中存放并消毒。聚集疫情发生时间25天,季节为春季。3.临床表现与核实诊断
无重症病例,16例均有手足口部的红疹,1例有发热症状,14例有口腔溃疡,均无腹泻、呕吐、神经系统症状。就诊医院均为县人民医院。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及血常规等资料,诊断均为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16例患儿均为门诊治疗,无住院。
根据《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第一条,此次疫情属于聚集性病例。4.个案调查与本次流行特征
本次幼儿园聚集疫情总发病人数16人,每名儿童均进行了个案调查和访视,填写了《个案调查表》和《手足口病调查访视表》(附后),无重症病例,无死亡病例,无住院病例。
4.1人群分布:3岁4例,4岁10例,5岁以上2例;男性11例,女性5例。
4.2地点分布:家庭居住地分散,无同一小区的儿童。小(4)班8例,小(7)班2例,小(5)班2例,其余4例分布在四个班级,大班2个班各1例。
4.3时间分布:发病前一周均无外出史。从第一例患儿算起,每隔2-3天都有病例发生,其中14日发病5例。15日采取防控措施后病例逐渐减少并于6月1日终止。5.幼儿园现场调查
于14日下午到该幼儿园现场调查和指导,分别向园长、保健员、保育员询问了在园幼儿数、已患病的幼儿患病前后的生活起居情况及其可能的感染途径,离园后园内已采取的预防措施以及目前在园幼儿的情况等;查看了幼儿园的卫生设备和各种儿童保健帐册。
根据现场调查所见,该园组织管理到位,有领导小组和
方案,园和班级均有责任人;培训材料齐全,食堂卫生许可证与健康证齐全并能做到生、熟、成品与半成品分室存放,每天菜谱有留样备查。食品从购进有登记台帐,加工流程符合卫生要求,有专用的清洁池、消毒池;有专供幼儿用的水冲厕所、自来水洗手池、洗手用小毛巾、小肥皂,有供餐具消毒用的消毒柜、室内空气消毒有紫外线灯;幼儿园有晨检用的保健室和隔离室,有晨检药械和晨检记录。但晨检记录不全,主要针对主诉有症状的儿童进行登记,每天只有早晨入园时进行一次晨检;有消毒记录,并且每天在放学后都进行彻底消毒,经现场演示,发现消毒比例为1:500;有1例患儿隔离未到10天就来园。
经过现场调查,发现本次聚集性疫情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⑴晨检不彻底,次数少,对处于无症状阶段的患者漏检。⑵消毒方法不对,有患儿的班级消毒方法使用的是预防性消毒方法,比例不对,次数不够。⑶隔离不彻底,有1例患儿隔离期限未到10天。⑷培训不科学。培训内容与考核试卷过于简单,内容不全面。⑸报告制度执行不严格。事件的发现是通过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系统发现的,而幼儿园保育员发现患儿缺课都未及时上报到园保健室。
在调查过程中,同时对保健员和部分保育员进行了指导和培训。对幼儿园保育员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共培训幼儿教师30名。同时现场指导日常清洁消毒方法和消毒
液的配比、如何做好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书写了现场指导笔录。
6.防制措施与效果
针对本次流行特征和现场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疫情可能的原因,卫生院采取了边调查边处置的方法,重点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6.1加强隔离。所有患儿必须住院或居家隔离10天以上,并持有医疗机构证明方可继续入园。
6.2每日进行多次体检。分别于早晨入园、就餐、午休后、放学前进行4次体检,重点检查手足口部的皮疹情况。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6.3停课。针对小(4)班患儿数较多的情况,参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的要求,此班级立即停课10天。其它班级只要超过2例的也立即停课10天。
6.4开展专题健康教育。针对家长、儿童、教师开展专题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编印《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家长版》发给所有幼儿,供家长阅读。幼儿教师人手一份《手足口病防治指南》和《托幼机构日常消毒方法》。
6.5加强通风与消毒。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
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6.6确定不同物体与不同班级的消毒方法。
没有发生手足口病疫情的班级应做好预防性消毒工作。做好环境卫生及粪便无害化处理。保育员、教师要保持手部清洁,并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幼儿活动室、教室和宿舍等要保持良好通风。活动室、教室、宿舍等地面每天湿式拖扫,每周末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拖地一次。门把手、桌、椅等各种物体表面每天用清水擦拭,每周末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消毒一次。玩具保持清洁。搞好食饮具消毒和食品卫生。
患病儿童所在教室:室内外地面、墙壁(2m高),场所内的各种物品表面,特别是患儿的衣服、被褥,学习用品,玩具,奶瓶和食饮具,厕所、卫生间,污水、垃圾、寝室和活动时所到过的场所(包括门把手、楼梯扶手、游乐设施等)每天二次用1:200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被褥、床单、书籍等经太阳暴晒处理。
采取上述措施后,从15日至6月1日,共计发生了7例,平均每隔2天发生1例,且不在小(4)班。病例间也无相互联系,可能为其它途径感染。对发生病例的班级同样采取了上述措施,最终经过10天的隔离、停课、医学观察,末发生新病例。本次聚集性病例疫情结案。7.问题与建议
通过本次聚集性病例疫情处置,发现了一些卫生院及幼儿园传染病防制方面的问题,在处置过程中也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一并对问题与建议总结如下。
7.1卫生院传染病防制管理人员与各幼儿园保健员互动联系不够密切。信息相互反馈不及时。建议:定期召开专题例会,或建立通讯通道,保持传染病信息的畅通。
7.2传染病群体报告存在漏洞。目前乡镇卫生院传染病防制的重点是个案处理,采取的是上门进行流调和处置。而对于个案汇总后的群体事件,反应不够灵敏。县级医院只管个体看病、上网报告,而对于报告卡中的“患者工作单位”一栏填写不认真,处于可填可不填现状。建议:加强县、乡、医务室的传染病报告培训。并采取责任追究制。
7.3部门协作不力。各部门只负责本专业上的工作,比如县人医传染科与卫生院之间的协调,教育部门与卫生部门的协调,此次就出现了“停课”不迅速执行的例子,最终证明停课是非常用重要的一环。建议:成立县级传染病协调机构,成员可由传染病主要防制单位的主要领导组成,发生疫情时以协调小组的形式执行下去。
7.4资料收集与整理不完善。每年都会发生数起聚集性病例疫情,病种不一,但未见防保所提供专题报告,无每次
采取措施及结案后的经验总结。资料收集与管理上存在不足。建议:形成资料收集汇总制度,落实到人,定期汇总,与绩效挂钩,对每次的结案事件进行讨论学习,提高全所人员的业务水平。8.调查小结
本次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共发生病例16例,病程前后计25天,病例主要集中在采取防制措施之前。分布特征符合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通过本次调查处置,发现传染病群体事件的报告及时性很重要,及时报告可以为有效采取防制措施和查找原因提供时间。在处置过程中采取边调查边处置的方法也很科学,可以验证原因假设和评价措施效果。最终证明本次处置非常成功,可以推广到其它幼儿园和其它病种的处置中去。
***卫生院 ***
2012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