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手机之功过[小编推荐]
手机之功过
手机,小巧玲珑,晶莹剔透,美观大方,赏心悦目。
手机是一部书,可以使阅读者随时随地打开满足阅读之需要;手机是一桌丰盛的音乐大餐可以让音乐爱好者大快朵颐;手机是运动场可以使参与者身历其境纵横捭阖;手机是亲朋好友之间联系的桥梁让彼此有天涯若比邻的感觉;手机是邮递员可以即时为你快速传递心灵的声音;手机是商贾巨富须臾不能缺失的信息工具;手机是野外遇险的人获救的生命保障;手机是远在异乡的游子给父母报平安的工具;手机是我们继续学习的平台。
手机和其他物品一样,也具有两样性,它可以帮助我们,也可以毁掉我们。难道不是吗?
手机游戏是我们放弃了听课,放弃了作业;手机小说让我们如饥似渴而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却置若罔闻;手机聊天让我们放弃了休息而使自己正课时间昏昏欲睡,手机舞弊所带来的优异成绩使被骗的父母欣喜若狂,因为手机违纪被学校处理的学生痛哭流涕;手机上网是我们欢呼雀跃,玩手机使我们如痴如醉。手机使我们的身体受到损害,手机使我们的学业越来越差,手机使父母对子女的希望付之东流,手机使我们迷失了方向,手机使我们玩物丧志,手机之害猛于虎!
手机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伤害。但是这种伤害归根结底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手机是无辜的。
正确地使用手机,会使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会使我们的心情格外高兴。希望同学们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学会正确使用手机。否则,不如
不要手机。
第二篇:屈原对于中国文化之功过
屈原对于中国文化之功过
——试论屈原精神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
平瑭县克度中学 姜胜勇
内容摘要: 屈原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他的思想和精神,令后代文人无不推崇。以致后世文人在言行举止和行为准则上都烙有深深的“屈原印记”。可从后世历代文人的“屈原印记”中,我们看到屈原精神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矛盾和错位。本文就屈原的“避世”行为,屈原的“自沉”举动,屈原的“爱国”理念来谈屈原精神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屈原印记 “避世”行为 “自沉”举动 “爱国”理念 负面影响
屈原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成就非凡的人物,他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自屈原之后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犹如江水滔滔,源源不尽。同时,由于屈原的独特经历和爱国举动,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正由于此,屈原成了一个历史与文化的象征。他与关汉卿并列入世界100个历史文化名人,作为中国仅有的影响世界文化发展的两位文化名人之一。然而,在这些光环的背后,屈原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任何呢?笔者认为,在总的历史长河中屈原地位功不可没。影响甚为积极和深远。但在整个文化领域中,屈原精神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一 屈原的“避世”行为影响我国文人对改造社会的淡泊和冷漠
屈原生于“楚威王元(前339)年正月十四日”①自认为是上古帝王颛顼氏的后代,属楚国公族。曾“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王甚任之”②由此可见,屈原起初深受楚王器重。且也雄心勃勃、励精图治,总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可后来却遭小人猜忌,楚王疏远即“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应该说,政治上遭排挤、事业上受挫折乃人之常情,不足为怪。然而,从“王怒而疏”后,屈原却选择了一条与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截然不同的道路。在生活方面,他流浪天涯、飘荡不定。思想上,他诅咒社会与现实。精神上,他将感情和理想都寄情在“天帝”、“美人”、“香草”等虚无飘渺的意象之中。
此后屈原的作品流露出的几乎是“放逐者的自恋和关于曾经拥有的‘辉煌’回忆。伟大的诗人到头来仍然是国王的附庸”。④自屈原这种“砥励不懈、独特立行”的节操出现后,以后诸多文人如“竹林七贤”、淘渊明、李白等因经历过与屈原相似的遭遇,或汲取屈原的精神力量,或深受其影响。都把屈原精神作为安顿自己痛苦精神的家园,相继走上一条名则不与统治阶级合作,实则依附他们。同时对人民生活处境不关注,对社会发展与时代潮流冷漠、淡泊的“仕子文人”之路。
当国家的前途与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民族的希望与民族精英的责任戚戚相关时。作为民族精英的这些封建文人士子却袖手旁观。现在看来,这实在是我国历史的悲哀。然令人不解的是,这种悲哀竞然是从屈原开始的。
二 屈原的“爱国”思想影响我国文人对爱国主义的错误理解和狭隘偏见
在屈原一生中,爱国情操占很大成分。可他的爱国却是以“忠君”为核心。在这种情形下,以其说是爱国情操,不如说是狭隘的爱国思想。且他的一举一动几乎围绕这一核心来展开。“‘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灵修之故也’”。④都是“心系怀王”的咏唱。诚然:“国君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象征,而且只有通过国君才能实现自己的兴国理想。”⑤但从辨证的观点来看,忠君显然并非爱国,何况屈原所忠之君
③又是昏庸无能的楚怀王。当整个楚国内忧外患、人民水深火燃时拥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屈原却把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寄托于昏庸无能的楚怀王,这是多么的不正常啊!这种“忠君即爱国”思想的后果,屈原不会不知道,但他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此当所有的希望都破灭后,他才演绎那纵身一跳、葬于汨罗的一幕。
这种“忠君即爱国”思想影响着后世很多文臣武将:岳飞背负“精忠报国”的美誉,因忠于宋高宗而被勒死于**亭、文天祥在国破家亡后也以忠君报国成全美名,丁汝昌、邓世昌等的举动,无不映射屈原爱国思想的阴影。其实,“爱国”应是一个广泛的范畴,不管人们怎样界定它,反正与“忠君即爱国”是有根本区别的。正是屈原狭隘的爱国思想,使我们的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良莠不分。影响甚为深远:明朝灭亡后,“反清扶明”的口号喊了几十年。清朝灭亡后,遗老遗少的辫子总是剪不下来。这样的教训是深刻的。
当连自己的国家都无法拯救时,谈爱国就难免显得不伦不类了。但在马克思主义尚未到来之前,又有多少志士仁人能作过清醒的认识和反省呢?我想,这其中部分因素就渊源与屈原的影响。
三 屈原的“自沉”举动影响着后世文人对生命价值的看法 众所周知:屈原在所有的希望破灭后,身投汨罗,血荐轩辕。《史记》写到:“明以告君自兮,吾将以为类兮,于是怀遂自[投](沉)汨罗以死”⑤这一举动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史记》记载:“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守。过湘水,投书以悼屈原”⑦ 屈原以死抱国、留名千古的举动几乎影响着历代文人对生命价值的独特看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以自杀来成就自己忠烈的人。
此后,诸多文人都相继布入后尘。要麽隐姓埋名、与世无争。要麽用生命来换取芳名:如王国维、朱湘、老舍、胡河清、海子等都以自杀来完成对社会的诅咒。而有些文人虽不是自杀,但都乐于以死换取芳名:如岳飞、文天祥等。虽然斯人已去,但警示和沉思却永远留给后人。用“死”来反抗现实的黑暗和诅咒社会的不平等,作用有多大呢?这种愚昧的方法只能导致人民群众听天由命,距离文明、自由、平等的理念越来越远,甘于作统治阶级的“顺民”。鲁迅说的中国历史的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得不到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我想:可能部分根源就在于此吧!
记得最近看一则记录片,我被美国总统布什为在伊拉克丧生的士兵作沉重哀悼所震惊,原来民主与专制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此:在民主制度里,人的生命重于一切。在专制制度中,人的生命可以忽略不计。参考文献:
① 浦江清 :《屈原生年月日推算问题》,见《历史问题研究》1954年第1期。
②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1988年版。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
③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1988年版。④ 余 杰:《压伤的芦苇》序,第11页
⑤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1 卷,第134页。⑥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1988年版。⑦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1988年版。⑧ 鲁迅:《灯下漫笔》,选自《坟》。
⑧
第三篇:基因工程的功过是非
基因工程的功过是非
刘建
20101103805 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科学(汉班)
呼和浩特
010022 摘要 基因工程对于人类的利弊一直是个争议的问题,主要是这项技术创造出原本自然界不存在的重组基因。但它为医药界带来新希望,在农业上提高产量改良作物,也可对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提供解决之道,甚至可用在犯罪案件的侦查。但它亦引起很大的忧虑与关切。当此科技由严谨的实验室转移至大规模医药应用或商业生产时,我们如何评估它的安全性?此项技术是否可能因为人为失控,反而危害人类健康并破坏大自然生态平衡?
关键词: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技术
转基因
安全性
正文 生物学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知道,生物的表征遗传自其亲代。生物细胞的细胞核,含有染色体,其组成分为DNA。DNA含有四种碱基--腺嘌呤(adenine,),胸腺嘧啶(thymine,),胞嘧啶(cytosine,)和鸟嘌呤(guanine,(它们分别简称A、T、C、G)。这些碱基在DNA中看似杂乱无章,但它们的排列顺序,正代表遗传讯息。每三个碱基代表一种胺基酸的密码。基因就是这些遗传密码的组合,亦即代表蛋白质的胺基酸序列。每个基因含有启动控制区,以调控基因的表达。
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是一项很精密的尖端生物技术。可以把某一生物的基因转殖送入另一种细胞中,甚至可把细菌、动植物的基因互换。当某一基因进入另一种细胞,就会改变这个细胞的某种功能。)在医药及农业上应用广泛。这项尖端科技加上最近突破性的生殖科技,却引发人们极大的隐忧及争论。
观点:辨证地看待基因工程的利与弊
基因工程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功不可没。
一、基因工程是在对促进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等学科发展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诞生的,反过来也可促进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生物界是通过长期的进化发展而来的,因而通过基因工程手段,不仅可以阐明生命发生的现象和规律,揭示重要基因功能以及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还能模拟自然界生物进化历程,更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生物进化的理论,促进生物学研究的全面发展。
二、基因工程在社会各个方面广泛应用
(1)基因工程用来筛检及治疗遗传疾病——遗传病人的福音
遗传疾病乃是由于父或母带有致病基因。基因筛检法可以快速诊断出该类基因;基因治疗法则是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治疗这类疾病。产前基因筛检可以诊断胎儿是否带有某种遗传疾病,这种筛检法甚至可以诊断试管内受精的胚胎,早至只有两天,尚在八个细胞阶段。(2)转基因农业时代的到来
由于基因工程突破了不同物种间基因难以交流这一天然障碍,所以应用基因工程,通过跨物种的基因交流实现物种的定向遗传改良或创造新物种,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育种方面,它可应用于植物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逆等抗性遗传改良以及培育高产量和高品质的动植物品种。基因工程可以改良农粮作物的营养成分或增强抗病抗虫特性。可以增加畜禽类的生长速率、牛羊的泌乳量、改良肉质及脂肪含量等。
(3)农林渔牧的应用——生态环保
目前全世界正重视发展永续性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希望农业除了具有经济效益,还要生生不息,不破坏生态环境。基因工程正可帮忙解决这类问题。基因工程可以改良农粮作物的营养成分或增强抗病抗虫特性。可以增加畜禽类的生长速率、牛羊的泌乳量、改良肉质及脂肪含量等。(4)在制药方面的应用
利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用蛋白。利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用蛋白主要通过3种渠道。一是通过血液,可以通过转基因动物来生产人血红蛋白。二是通过尿腺,利用膀胱中尿腺合成和分泌蛋白的功能作为反应器,尿中几乎不含脂肪和其他蛋白,容易纯化。三是通过乳腺,不仅对动物健康没有影响,而且利用乳腺有很强的摄取、合成、分泌蛋白质的能力,能对重组蛋白质进行多种翻译后加工,同时能将重组蛋白质折叠成有功能的构象。目前,动物乳腺是公认的生产重组蛋白质的理想器官。
(注:基因工程的应用并不只有以上部分,我只对以上部分发表个人观点。)
金无足赤的基因工程
每一项科学技术都有他们的利与弊。在利用各项技术的同时我们应该衡量一下他们的弊,用最正确,对于大自然最和谐的方法去应用每一项科学技术。转基因存在诸多安全性问题
(1)基因化食品改变了我们所食用食品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知道这类食品是安全的。
(2),产生毒素:基因化食品能产生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会在食品中产生较高水平和新的毒素。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杀虫毒素可由根部渗入周围,但尚不清楚会产生何种影响。
(3),过敏或变态反应:基因技术会在食品中产生不能预见的和未知的变态反应原。植物凝血素(Lectin)对有些害虫来说是有毒的,转基因食品不得含有此类有毒物质。
(4),减少食品的营养价值或降解食品中重要的成份:基因化的目的是去除或灭活人们认为不需要的物质,这些物质可能是未知的,基因化食品的虚假新鲜感迷惑消费者。具有芳香、有光泽的红色蕃茄能贮藏几周,但营养价值较低。消费者在购买水果或蔬菜时,仅依靠外观和质地,因此,不能准确判定该产品的真实质量。营养物质在环境中自然循环受到转基因微生物的干扰。
(5),产生抗菌素耐药性细菌:基因技术采用耐抗菌素(如抗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新霉素、链霉素等)基因来标识转基因化的农作物,这就意味着农作物带有耐抗菌素的基因。这些基因通过细菌而影响我们。
(6),产生的问题不能进行追踪:若不进行标识,我们的公共卫生当局就无力因出现问题发现其来源,潜在性的危害值得怀疑。
(7),副作用能杀害人体:Mayeno,A.N.等(1994)报告,发生一种新的,不明原因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嗜酸性肌痛。临床表现有麻痹、神经问题、痛性肿胀、皮肤发痒、心脏出现问题,记忆缺乏、头痛、光敏、消瘦(Brenneman,D.E.等。
(8)转基因植物对农田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的影响: 1.增加杀虫剂的使用 2.抗性的选择和转运到可兼容的其它植物中 3.产生新的农田杂草基因流和杂交 4.转基因植物自身变为杂草插入性状的竞争 5.产生新的病毒
(9)伦理道德问题;人类在基因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通过基因工程在改变自然以服务于人的需要方面进展迅速。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对基因工程的哲学伦理学方面的问题重视不够。前段时间关于克隆技术的讨论表明,基因的克隆技术一旦用于人类,可能带来或引起的麻烦甚至不是我们能够想象到的。
【结语】
21世纪是基因工程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基因工程的兴起是生物革命的必然结果,尽管基因工程的隐忧及争论众说纷纭,但其给人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希望随着生物界的不断发展,使基因工程的安全性得到保证,让人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基因工程给人类带来的利益。【参考文献】
1.陈宏.2004.基因工程原理与应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陈君石.闻芝梅.2003.转基因食品--基础知识及安全性.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关海宁.徐桂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与展望.食品研究与开发,科学出版社
4.胡银岗.2006.植物基因工程.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5.刘祥林.聂刘旺.2005.基因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
6.陆德如.陈永青.2002.基因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7.王关林.方宏筠.2002.植物基因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
8.吴建平.2005.简明基因工程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9.杨汝德.2003.基因工程.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0.张惠展.2005.基因工程.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孙中山的功过评价
孙中山的功过评价
历史人物的出现使我们能从中学到经验,知识,小之而言,可为我们分辨是非,大之而言,可为国家的发展指明出路,所以对历史人物我们不能用片面的方法去分辨,不能用简单的对或错,就直接肯定或否定,而是要全面的,如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评价。
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皇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在涉及整个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的具体史实时,由于人们所持的视角和论旨的不尽相同,却出现了种种歧义。例如,小而化之,有人将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说成是导致革命失败的重大失误和主要原因;大而化之,有人将孙中山缺乏依靠工农大众作为革命主力军的指导思想、缺乏先进的建党理论、缺乏正确的建军路线认作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等等。但我们应该认识到:由于客观上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经过斗争后被迫接受与袁世凯妥协的条件,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向临时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这是中国当时的阶级力量对比和外国干涉的结果(这是由于中国若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将严重损害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权益,从这个角度看,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具有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这两大重要意义和贡献。)
如若从孤立的视角单纯地看待这一史实事件,确实,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论、史说由此引申出“孙中山一大失误”的评价,似乎顺理成章。然而,从客观现实来看,把此事件放在当时清末民初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考察,却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不仅不是失误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帜飘扬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历史功绩。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刘觉民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孙中山与历代反抗封建皇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显著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通过他方式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 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作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满清朝庭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抛却个人名利,彰显博大胸怀,大公无私,一生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的理论学说、立场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说是独秀一枝前无古人,也正是由于孙中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革命理论的宣扬,才使得广大中国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走出对民主共和的“反动”政治思想认识误区,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扩大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即便是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也是在孙中山工作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
在丰富多彩的孙中山历史研究的文章作品中间,有一种史说或史论,在评说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命题时,将主要原因归结为孙中山及革命党领导人物“缺乏阶级分析的理论基础,没有依靠工农大众作为革命主力军;缺乏先进的建党路线,没有用远大理想武装革命党人的头脑;缺乏正确的建军路线,没有建立起一支统一指挥的革命军队”之历史局限性。是的,如若撇开孙中山所处时代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用后代人的视角去俯视前代人的史实,此类评说似乎理正言顺无可挑剔;然而,须知,时处清末民初,马列主义未入国门,孙中山远渡重洋游历英、美、日本诸国,接受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思想的教化,他所从事和领导的革命事业只能归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后人所持有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学说自然会有不同之处,孙中山领导的“起共和而终帝制”与共产党领导的“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经验的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结果也存在差距。于是乎,这种以后人的成功去衡量前人的失败、以今人的觉悟去审视古人的意识所得出的所谓“孙中山的历史局限性”,成了空中楼阁式的高谈阔论,失去了历史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何况,伟哉孙中山,到了晚年,从军阀割据残民误国、帝国主义侵略有进无退、武装起义屡遭失利、共和大业日暮途穷的逆境中反思自省脱身而出,慷慨接受马列主义与无产阶级运动新潮思想的洗涤,重新解释旧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主张国共合作,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黄埔军校,重新培育革命队伍,在思想上完成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者的转变,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未必不能成为毛泽东式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这便是“历史局限性”一说并不恰当的历史明证。
诚然,实事求是地分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孙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论学说并非十全十美,他的行为实践也非完美无缺。譬如,他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对袁世凯、段琪瑞、陈炯明、一类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都是他个人思想行为的局限性。但是,与当时旧中国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的客观现实相比照,他个人的这些局限性皆属局部性的和微不足道的失误,无碍于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大局和历史轨迹,更无损于他创立革命学说、领导革命运动和开创历史新篇的光辉形象。
所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同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中国之所以能够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孙中山不仅是革命的先行者,而且是创造历史的第一功臣,这也是历史的不争事实。
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大陆历史课本则称他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中国共产党采取支持政策,其遗孀宋庆龄女士更是透过实际行动表达对共产党的支持立场,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在中国的主流舆论中是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国国民党革命人士之一。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为“现代中国之父”。
值得一提的是,每逢重大节日(如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上都会悬挂一幅巨大的孙中山先生画像,可见中山先生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第五篇:功过格修改建议
三(1)班《表现教育功过格》的使用情况与建议
本学期,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老师的督促下,家长的配合下,本班学生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的经典诵读,在班级中形成了浓厚的诵读氛围。本班还作为“经典诵读”的试点班级,开展了“表现教育功过格”和“亲自共读心得体会”的延伸拓展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发展或多或少都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将对本班学生使用《功过格》的情况,谈谈自己的想法:
1、《功过格》每日记载的内容是否可以具体化一些
《功过格》每日一记,内容包括“日行一善”,“日行一恕”,“三省吾身”这三个方面,大部分学生能按要求完成每天的记载,但从记载的内容来看都比较单一,内容相似,比如借同学彩笔,借同学橡皮,谁骂了我,我没有跟他计较等等,由此可见他们每天关注的面都比较窄,仅仅是局限于学校活动,这可能与学生的年龄也有一定的关系。对于刚刚接触《功过格》孩子们来说,栏目的设定也许可以稍微具体一点,例如周一从“课堂行为”方面来记录功过格的内容,周二从“课间活动”方面来记录,周三从“劳动行为”来记录,周四从“人际交往”方面记录,周五从“家庭生活”方面来记录。将每天记录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能够抓住记录的方向,有目标地记录,这样学生才会关注到生活的点滴,才能从生活中去感悟去反思。
2、《功过格》记载一周后是否可进行一次小结
《功过格》学生每天记录,但收到的成效并不大,部分学生只是把它当成一个任务在完成,对于每天的记录缺乏感悟体会。如果能在记录一周后进行一次小结,对一周的表现进行一次回顾,再次总结反思,不仅仅是加深印象,也是对自身行为的又一次提醒与约束,个人觉得不断的总结与反思还是有必要的。
本学期的“诵读国学经典”活动的开展对学生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希望这个活动能够长期坚持下去,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