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
3月27日,XX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对贯彻执行省政府批准实施的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进行动员部署。就读者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省公安厅有关部门负责人(以下简称负责人)。记者:随着经济的发展,我省户籍管理工作推出了哪些改革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负责人: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支持下,我省各级公安机关从1997年开始有步骤有重点地对现行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997年底,省政府批转了省公安厅《关于XX省小城镇户改试点方案和关于加强农村户籍管理工作的意见》,开始在农村进行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规定凡是在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就可以在小城镇登记常住户口。同时,大力改革城市户籍管理制度,2000年11月,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省公安厅《关于改革和加强城市户籍管理工作为推进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服务十项措施》,放宽了城市在引进人才、投资兴业、购买房屋等方面的落户条件,积极鼓励智力移民、投资移民,降低进入城市的门槛。目前,全省实施户改的小城镇达到1119个,13个省辖城市户改工作已全面实施。全省通过户改累计办理落户487.7万人,人口城镇化率达44.7%,比改革前提高了10个百分点。在城市落户的61.9万人中,引进人才1万余人,投资经商4万余人,购房置业20万余人。在小城镇落户的425.8万人中,转移本县市农民366.6万人,吸引各类人才和务工经商人员41.2万人。实践证明,我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在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密切党群关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记者:从您的介绍中,我们对近年来全省公安机关在户籍管理工作改革中取得的成绩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为何还要出台六项重大改革举措?这一措施的推出有何重要意义?负责人:我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仍然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以供应城镇居民定量粮为依据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实行户口管理二元结构的做法,人为地分割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阻碍了城市化发展进程,不利于人口大范围大规模的自由流动。二是户口迁移政策统得过死,不仅限制了公民的正当合法迁移,也阻碍了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的流动与集聚,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有序流动的要求。三是户口登记不够严密,存在出生不报、死亡不销以及户口登记项目变更更正不及时等问题,既不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也易于造成人口统计不够准确,影响人口统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省委、省政府在组织有关部门广泛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对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作出重大改革,这对于推进我省城市化发展战略,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促进人口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流动,维护社会稳定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记者:实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后,户籍登记工作是否会弱化?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的区别主要在哪里?负责人:现在有些人认为,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就是取消户籍登记,用身份证即可取代户口簿,有的甚至提出废除户籍管理制度。这种认识和观点是错误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通过依法对公民身份等人口基本信息的登记,确认公民的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证明公民身份,便利公民参与各项社会经济活动,并为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配置劳动力资源等提供人口数据及相关基础性资料。身份证和户口簿虽然都是证明公民身份的法定证件,但两者的作用不同。户口簿除了能证明公民身份特别是16周岁以下未发证人员的身份外,还具有证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作用,这是身份证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这次改革不是削弱和放宽户籍管理,而是要更有效地加强户籍管理工作,严密户籍登记,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记者:取消户口性质后,会不会出现大量农民涌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入学等带来压力等问题?负责人:一些地方担心,取消户口性质后,可能会导致农民大量进城,给城市就业、入学等带来较大压力。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目的是为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为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实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后,一方面,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所享受的政策待遇能否统一,最终将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决定。另一方面,取消户口性质后并不等于户口可以绝对自由地迁移。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现阶段还难以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由迁移。我们借鉴国外和兄弟省市的经验,明确要求建立城市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度,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对人口的迁移流动进行调控,引导人们合理有序地流动。省政府明确户口准入的基本条件是,有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生活来源)。考虑到地区之间
第二篇:推进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
3月27日,XX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对贯彻执行省政府批准实施的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进行动员部署,推进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就读者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省公安厅有关部门负责人(以下简称负责人)。记者:随着经济的发展,我省户籍管理工作推出了哪些改革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负责人: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支持下,我省各级公安机关从1997年开始有步骤有重点地对现行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997年底,省政府批转了省公安厅《关于XX省小城镇户改试点方案和关于加强农村户籍管理工作的意见》,开始在农村进行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规定凡是在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就可以在小城镇登记常住户口。同时,大力改革城市户籍管理制度,2000年11月,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省公安厅《关于改革和加强城市户籍管理工作为推进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服务十项措施》,放宽了城市在引进人才、投资兴业、购买房屋等方面的落户条件,积极鼓励智力移民、投资移民,降低进入城市的门槛。目前,全省实施户改的小城镇达到1119个,13个省辖城市户改工作已全面实施。全省通过户改累计办理落户487.7万人,人口城镇化率达44.7%,比改革前提高了10个百分点。在城市落户的61.9万人中,引进人才1万余人,投资经商4万余人,购房置业20万余人。在小城镇落户的425.8万人中,转移本县市农民366.6万人,吸引各类人才和务工经商人员41.2万人。实践证明,我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在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密切党群关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记者:从您的介绍中,我们对近年来全省公安机关在户籍管理工作改革中取得的成绩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为何还要出台六项重大改革举措?这一措施的推出有何重要意义?负责人:我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仍然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以供应城镇居民定量粮为依据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实行户口管理二元结构的做法,人为地分割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阻碍了城市化发展进程,不利于人口大范围大规模的自由流动,调查报告《推进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二是户口迁移政策统得过死,不仅限制了公民的正当合法迁移,也阻碍了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的流动与集聚,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有序流动的要求。三是户口登记不够严密,存在出生不报、死亡不销以及户口登记项目变更更正不及时等问题,既不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也易于造成人口统计不够准确,影响人口统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省委、省政府在组织有关部门广泛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对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作出重大改革,这对于推进我省城市化发展战略,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促进人口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流动,维护社会稳定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记者:实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后,户籍登记工作是否会弱化?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的区别主要在哪里?负责人:现在有些人认为,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就是取消户籍登记,用身份证即可取代户口簿,有的甚至提出废除户籍管理制度。这种认识和观点是错误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通过依法对公民身份等人口基本信息的登记,确认公民的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证明公民身份,便利公民参与各项社会经济活动,并为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配置劳动力资源等提供人口数据及相关基础性资料。身份证和户口簿虽然都是证明公民身份的法定证件,但两者的作用不同。户口簿除了能证明公民身份特别是16周岁以下未发证人员的身份外,还具有证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作用,这是身份证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这次改革不是削弱和放宽户籍管理,而是要更有效地加强户籍管理工作,严密户籍登记,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记者:取消户口性质后,会不会出现大量农民涌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入学等带来压力等问题?负责人:一些地方担心,取消户口性质后,可能会导致农民大量进城,给城市就业、入学等带来较大压力。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目的是为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为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实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后,一方面,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所享受的政策待遇能否统一,最终将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决定。另一方面,取消户口性质后并不等于户口可以绝对自由地迁移。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现阶段还难以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由迁移。我们借鉴国外和兄弟省市的经验,明确要求建立城市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度,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对人口的迁移流动进行调控,引导人们合理有序地流动。省政府明确户口准入的基本条件是,有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生活来源)。考虑到地区之间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具体准入条件,可由各市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自行确定;县以下地区(含县级市市区、县城镇),凭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生活来源)进行户口准入,不得附加任何其他条件。
第三篇:浅谈如何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浅谈如何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在“七一”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大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告诉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指出权力过分集中,权力失去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腐败。要从根本上防止腐败,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要加强党和国家具体的制度建设,切实实行依法行政,加强社会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腐败的存在导致社会不和谐
(二)腐败侵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导致利益分配严重失衡
(三)腐败是对党风的严重损害,造成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
(四)腐败现象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和谐文化建设。
如今反腐工作越来越难,腐败出现了新动向。腐败的方式越来越隐蔽,腐败的花样越来越多样,坚持反腐从严治党——“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一、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
反对和防止腐败的治本途径就是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道德体系.源头治理是防止腐败产生的根本途径.现实中暴露的大量腐败现象,更是充分说明了人的思想觉悟状况的重要作用。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和条件下,有的人能两袖清风、遵纪守法,有的却贪污腐化、以身试法,关键在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决不能忽视教育这个“本”。反对腐败,最重要的、最积极的东西,还是靠广大党员干部的内在因素,也就是每个党员干部的自身觉悟。离开了这一根本因素,再好的反腐败措施都会显得无力。历史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不仅是确保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关键,也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防腐败斗争的重要保证。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根本反应,是政治方向的集中体现。当前形势下,我们必须比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第一用科学理论武装正确的理想信念。第二优化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体制。第三通学实践活动培养共产党员正确的理想信念第四创新教育方式,通过多种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二、加强官员财产公示监督
腐败频发,反腐工作越来越艰巨。此前有报道称,央行网站刊发名为《我国腐败分子向境外转移资产的途径及监测方法研究》的报告精简版本,据披露: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逃党政干部,公安、司法干部和国家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以及驻外中资机构外逃、失踪人员数目高达16000至18000人,携带款项达8000亿元人民币。此外,有网友对已经查处的贪官贪赃金额排列发现,前十位巨贪贪污金额几乎都在2亿元以上。这些,都在向我们招式一个简单的道理,政府信息公开、财政账目透明、官员财产公示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公众行使监督权的重要保证。
目前有两个方面的条件是欠缺的,“一个是社会诚信体系,第二个是信息统计的体系,没有两个体系的建立,这项制度实施起来是很难的。我报的数字你又不相信,有关部门没有办法查询和统计,这项制度很难在实践当中发挥它的作用。”我们首先,诚信体系未建立,官员财产数据可能假,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公众和媒体根据财产公示数据与某官员的日常生活做一比较,不是更容易看出哪个官员有问题吗?其次,信息统计的体系没建立,但问题是信息统计系统真那么难建立吗?如果怀疑某官员的财产公示有问题,怎么会查不出来?如果不好查,为何贪官的赃款可以查清数目?
三、加强权力的制约
腐败现象产生的重要根源在于权力失去制约、失去了监督,当权者集中了无限的权力,为自己、为亲友谋取私利。特权导致腐败。法国的孟德鸠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2011年05月25日《新京报》透露,全国法院全年公审结贪污贿赂犯罪案件23441件,判处罪犯24406人,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5972人,同比分别上升5972人,同比分别上升6.83%,9.41%和11.56%。对于黑势力犯罪,全国法院新收组织。领导多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673件,审结622件。判处罪犯3988人,同比分别上升27.22%,21.01%和23.61%。
我们国家中不断滋生的腐败现象,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湛江特大走私案、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烟台“11.24”特大海滩事故,层出不穷的“豆腐渣”工程,甚至长江三峡工程,长江大堤抛石护堤工程,这样百年大计的“生命”工程,竟然有偷工减料严重事件,使工程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腐败现象正吞噬着党和国家健全的肌体,影响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干群关系,毒害了人们的心灵,污染了社会风气,有损于中国的国际形象,腐败现象严重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它是寄生在国家健全肌体上的毒瘤。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反腐败思想的利剑向腐败现象进行不懈怠地斗争。
形形色色的腐败行为主要就是公共权力与金钱、物质、美色等的交易,公共权力成为腐败者谋私的手段。权力的运行需要制约和监督,监督是制约权力、抵制腐败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手段。廉政建设的落脚点就是要要放在规范权力的运行上面,建立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权力制约的内在依据在于权力源泉的人民性。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权,人民有权监督政府,使政府不敢懈怠,防止权力的滥用、专横、跋扈,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规章制度不健全或不严格执行,决策、人事、管理缺乏公开和透明度,特别是对这些单位的一把手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而这些领导腰杆又不硬,反过来又放任下属违法违纪,甚至暗中为其牵线搭桥,使腐败形成恶性循环。
四、健全人民群众监督
江泽民同志指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一定要依靠人民群众,真诚和主动地接受监督,广开言路,听民言,察民意,知民情,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我们必须增强被监督者的监督意识,使之能够准确地进行角色定位,正确摆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乐意且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才能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如何对群众监督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和改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人民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主体作用,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首先必须做下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人民群众监督网络。
2、拓宽人民群众监督渠道。
3、强化人民群众监督意识。
4、健全人民群众监督保护机制。
5、突出人民群众监督重点。才能更好,更快解决腐败现象。
据我国检察执法部门公布的数据,执法部门对犯罪腐败案件的破案动力和来源超过80%,是来源于群众的检举揭发,而他们是不计报酬,甚至有些是冒着生
命危险出于对党和国家的忠诚而义无反顾地揭发腐败及其腐败分子的!难怪一些腐败分子锒铛入狱后或走上断头台之际,在反省自己查找根源时,总是这样深深忏悔:只恨自己当初没有听取群众意见,没有接受群众监督,现才留恋起妻儿老小的浓浓亲情,想起群众的劝戒和忠告,对当初听不进群众的“逆言”,吃不进苦口的“良药”,以至于沦落为人民的罪人而后悔不迭,忏悔不已。我们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监督,使一切腐败分子无藏身之地,就像“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法律日益健全,监督制度日益完善的今天,相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监督,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
五、加强制度建设
我们要引导大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规范自己的言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群众观、利益观,真正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根本上遏制和减少腐败。加大对现行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兴利除弊、革故鼎新,建立一套完善的政治体制,实行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增加决策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我们从根本上反腐防腐,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要从健全完善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入手:
①建立完善的完备、科学的人事任免制度,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精选优秀人才。任人唯贤、唯能,杜绝任人唯亲,跑官、要官的行为。建立完善公平、公开、民主选拔、选举公务员、官员制度,使德才兼备的英才脱颖而出。建立完善公务员的考试、考核、奖惩、晋升制度,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②建立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权。杜绝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的温床,监督和防犯行政审批中可能产生的腐败行为。
③建立完善公务员、官员生活保障制度。高薪虽然不能完全杜绝腐败,但提高了腐败的成本。举个例子,我们给公务员一辆“奥迪”,行贿者给一辆“夏利”,肯定不会产生腐败。高薪养廉目前不现实。高薪与经济状况是相关联的,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不可能有很高的高薪。另外,高薪的标准是什么,说不清。公务员的收入是与地方财政相联系的,而现在各地方的财政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势必导致薪水的不平衡,这种差异是暂时无法消除的。当然,在经济条件好的时候是可以实行“高薪”的,以后的趋势也会是“高薪养廉”。
④建立完善信息的保密与公开制度,增加对决策的监督和决策的透明度。⑤建立完善公务员、官员轮换、回避、任期制度。
⑥建立完善民主评议制度。
⑦建立完善群众检举、监督制度。
⑧建立完善财产登记、申报制度。
⑨建立完善重大事项的公开制度。
⑩建立完善弹劾、罢免制度。
增加政治的民主性和决策的透明性,切实保证人民的参政、议政权、监督权,并切实以上制度的贯彻实施,必然有效地防范、遏制腐败。正本才能清源,“欲流其远者,必浚其泉源,欲求草木之长者,必因其根本”。从制度上保证不能腐败。把腐败现象消灭、抑制在萌芽状态,决不使其滋生、蔓延。
六、加强司法监督
司法公正是一个社会能够正常运行的最基本的保证,一旦失去了这一基本保证,善良的人们就无法正常进行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一切合法的社会活动,社会的生产、交易活动就会停止,社会就会倒退,社会就会混乱。腐败分子就会更加逍遥法外。所以我们要加强司法监督。以严厉法律的惩治贪污腐败分子,慑于法律的威严使欲贪污腐败者不敢贪。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惩治力度,发挥党纪国法的特殊预防功能。不仅对涉嫌犯罪者要一查到底,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违规经商等违反党纪政纪者也要从严惩处,决不姑息。应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全面的清理检查,可采取公告形式,督促投案自首,鼓励检举揭发,从而震慑犯罪分子,纯洁干部队伍,坚决堵住腐败这一黑洞。
总之,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反腐倡廉建设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强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抓紧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教育,健全制度,强化监督,深化改革,严肃纪律,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
第四篇:创新金融服务举措 推进地方经济发展
创新金融服务举措 推进地方经济发展
日期:2015-01-24 作者:王建生
2014年,人行东台市支行和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强化和创新各项服务举措,实现存贷总量创超历史、贷款增量名列前茅、贷款结构持续优化的良好态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大力实施普惠金融,积极引导各商业银行反哺社会,多措并举支持民生信贷。实现再贷款、再贴现4.7亿元,完成信贷规划20.2亿元,获得“4321”优惠信贷政策和省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升级项目1.5亿元,指导银保合作,为155户中小微企业融资16亿元缓解资金困难。新增各项民生贷款27.2亿元,有效履行支持“三农”、小微企业、保障房、下岗失业人员等民生领域发展的社会责任。
着力搭建对接平台,指导各行实行小微企业升级扩面计划,受惠企业达1400多家。通过多次组织开展和落实“金融超市东台行”“行长镇区行”等常态化的银政企对接活动,对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小微企业、三农产业和城镇化项目签约授信和放款147 笔54.36亿元,现场放款项目落实率达90%,推介和创新企业融资产品217种,有效促进我市全年信贷投放工作。
促进银行下调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引领全市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融资利率稳中有降。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45%,环比下降2.57个基点,同比下降4.39个基点。
努力强化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能力。一方面指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对口联系上级银行的优势,帮助市投资集团公司与省内各银行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了解银行政策,完善融资方案,提高融资效率;另一方面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控制总量、优化结构、隔离风险、明晰职责为重点,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控。
认真落实财政支持金融政策奖补,最大程度发挥财政杠杆对金融业发展的撬动作用,增强我市企业的发展活力。与市财政、金融办等部门密切合作,积极组织协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各项奖补资金的申报工作,先后实现定向费用补贴、专项引导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项目奖补等资金2623万元。
进一步完善和壮大我市金融服务体系,切实满足社会各类金融服务要求。圆满完成对常熟农商行、浦发银行等6家新设分支机构和网点的开业和运营服务与管理工作,增设10多个社区普惠自助金融服务点,满足各类金融服务需求。加强外汇管理政策宣传和业务指导,引导涉外企业有效防范风险,降低管理成本,提升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加强行库协调和财政专户管理,保障政府预算收支顺利执行,实现全市预算单位的国库集中支付面达100%。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服务站建设,建成便民取款点 1042个,提档升级服务站331家,覆盖了全市90%的行政村居,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居民就近获得基础金融服务,并得到盐城市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推广。在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对全市金融单位评议中被评为先进单位。
不断扩大农村金融改革试验成果,协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东台市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工作方案》,推行农村产权抵押融资。
指导东台农商银行制定配套的农村“五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并在全市各涉农金融机构进行推广。有效推行和拓展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融资方式与融资渠道,开发主要针对家庭农场、农民经纪人的短平快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目前,已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6户发放贷款16.9亿元。
重点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项目,谋求实现农村信用信息资源共享,综合利用,良性发展的共同目标。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市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建设方案,制定了《东台市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方案》;科学设置标准,经多次共同探讨,形成了数据采集的基本数据项样本和评分标准,并出台《东台市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等级评定管理办法》;认真进行测试,10月份完成对五烈镇三联村试点采集。目前已启动农村经营主体信用信息系统开发和对全市26万农户、3000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息采集工作。
2015年,是金融改革关键性的一年,市人民银行行长仲云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优化结构,强化服务,深化改革,积极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力争实现融资总量新增70亿元的目标,为地方经济发展作更大贡献。
紧抓政策机遇,谋求信贷总量持续增长。把握货币政策“微刺激”常态化、《金融支持盐城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动金融生态建设的指导意见》 等对县域信贷增长加大扶持力度的政策机遇,主动向上争取更多信贷资源。省“金融生态优秀县”的优势,全力提升各项金融指标,完成全年新增信贷投放任务。积极向上争取金融支持转型升级项目信贷规划2亿元,实现再贷款、再贴现等6亿元;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余额存贷比提高8个百分点;新设银行贷款余额不低于10亿元;法人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增速提高10%。
着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实体转型升级。扎实推进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腾出更多信贷资源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加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突出支持培育我市新型产业经济、园区经济和镇村经济。加大对重点产业、企业、区域、项目的营销攻关力度,源头介入,全程服务,做到一企一策,及时满足实体经济合理资金需求。
强化服务创新,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提前介入招商引资和项目立项活动,及时满足有效信贷需求,助力提升经济效益。优化信贷流程,积极转变思维观念,主动上门服务,一次性完善融资所需资料,简化申贷手续。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在把控风险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抵、质押方式,着力解决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问题,提升企业融资水平,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状况。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深化金融改革,打造民生金融工程标杆。以深化我市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试验区工作为重点,推进金融支持“三农”发展各项举措的有效实施。优化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布局,进一步增加金融机构数量,增设普惠自助型网点。推广“五权”抵押模式和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有效增加授信用户,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扩大涉农贷款规模。实现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全覆盖,发挥其金融知识宣传、“五不出村”金融服务等前沿阵地的功效。
第五篇:扶贫开发有力助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扭住发展 统筹协调 凝聚合力
xx县扶贫开发有力助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xx县是一个典型的滩区大县、农业大县、省级贫困县。近年来,该县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坚持扶贫开发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在深入实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中,xx县以整村推进为抓手,加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较快发展。
一、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最大限度地汇集人力、财力、物力、技术、信息等资源,协调发展改革、财政、交通、农业、公路、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构建了多部门协作,多渠道投入,多层次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2011年以来,全县累计利用各类资金309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451万元;以工代赈资金385万元;定点帮扶资金434万元;整合部门资金79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3万元。同时,推行了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制度。建立领导联系,部门帮扶,党员帮户,“大户”、“能人”带动,乡镇、村干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县党政领导干部每人每年重点联系一个村,帮扶1—2户特困户,县党政部门、事业单位每年各定点帮扶一个重点贫困村,至少办2—3件实事,并纳入年终政绩考核,奖惩兑现;党员每人每年帮扶1—2户贫困户,做到特困户户户有人
“帮”,家家有人“扶”,不脱贫不脱钩。
二、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坚持将整村推进纳入“三化”统筹谋划,科学定位,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扶贫项目资金、科技扶贫、小额贷款扶贫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倾斜的机制,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2011年投入扶贫资金769万元,修路28公里,植绿化树木6300棵,实施无公害蔬菜种植、优质高产高油花生种植两个科技项目。基本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基本解决了行路难、吃水难、照明难问题,村民的生活质量、文化素质、环保意识明显增强。
三、项目循环,滚动发展。围绕增收主线,把产业化作为增强扶贫开发实效的最佳途径。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2011年培育民营龙头企业4家,种植、养殖、加工等专业大户60户,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个。新增存栏生猪2万头,肉、奶牛0.5万头,家禽5万只,发展无公害蔬菜2000亩,建立优质良种繁育及各类产品基地3个。积极探索科技项目资金周转合作新模式,如将科技扶贫项目引进的优质高效花生品种,发放给贫困户,按种子的50%进行回收,第二年将回收种子再次发放给其他农户,依此法五年周转为一个周期,提高了扶贫项目使用效率,扩大了覆盖面。蔬菜项目采取周转棚的办法滚动发展,到户增收项目采取一对一的周转模式,均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在全
省进行了推广。
四、强化培训,夯实基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民间投资为辅的培训机制,融入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技术协会、民间艺人的参与,通过劳务培训,雨露计划和实用技术培训的实施,加强农民工的订单培训,既满足了当地企业用工需求,又解决了农民工就业难问题,促进了当地基础产业的健康发展。截止2011年底,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全县建立劳务培训基地2个,投入扶贫培训资金110万元,培训农民工2146人次,安臵就业1940人次,年实现劳务收入1164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