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应龙课堂评价艺术
华应龙课堂评价艺术(写在公开课之前)
表扬是一门艺术。课堂上的表扬语言,就想魔术师的魔棒一样,可以调控课堂秩序,引导学生情绪,指引研究方向,有着点石成金的魔力。
以下是我收集的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的课堂语
言,并且根据自己经验,做了的适当点评。他适时恰当的口头评价催生了学生”再创造“的灵感,他妙语连珠的课堂评价语言比比皆是:(参阅了华老师很多的课例,收集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的过程,这么好的资源我不想独享…与同行共勉…)
1、没学过的都知道了?知识面真广!
2、看来你不但会用,还能把道理说清楚,真棒!
3、说得真好!看来传播知识真得走出去!每一个简单的符号背后都有一个不简单的故事!
4、是啊,小括号就是我们里面穿的衬衣,中括号就相当于我们的外套。你见过有人穿件衬衣,外面再套件衬衣的吗?(指导孩子括号书写的位置关系)
5、看来我们的数学表达也像歌里唱的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简洁是数学永远的追求!(体现数学的简洁美)
6、不过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之处,那需要有数学的眼睛才能看得出来。……厉害!是不是这样啊?
7、请上台来,我想你会说得更清楚。
8、我想刚才举手的同学和笑的同学和他想的是一样的,佩服!不过,我觉得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了我们……(错误也是一种资源)
9、这句话说得多好!这个“50度”还有一个很有数学味道的写法,有没有人会?(没人应声)是这样的。(……)这就是50度。(先问同学们会不会,没人会,老师再写,充分尊重孩子知识基础。)
10、时间问题,就此打住。“千金难买回头看”……还有很多。有些规律是我们可以解释的,有的规律是我们解释不了的。比如,今天我们所研究的内容为什么是495而不是其他的数呢?这个问题,我解答不了。我上网查询了很多,也没有人解答得了。对,将来你们谁能解答了,谁就是全世界的老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课堂上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课下继续研究吧。(体现的理念:善于总结。认识研究现状。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11、非常好!有的同学已经想到了,可是他又把手轻轻放下了,想让其他的同学也去思考一下,自己也
深入思考其他解法。了不起!(引导:防止出现优生霸占课堂,代替其他孩子思维的情况)
12、同学们的写字姿势真好!(不光要教书,还要育人:肯定良好的学习习惯)
13、我觉得同学们很会学习!习惯好了,我们的学习效率就更高。刚一开始讨论,同学们的声音马上出来了;讨论完了声音马上低下来,让老师知道我们已经讨论完了。行,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学习习惯)
14、好!哪个同学来评价这个小组代表的发言?(在评价中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思维)
15、你的数学语言真好!(引导使用数学语言)
16、还有补充吗?(学习习惯养成)
17、佩服!真佩服!真佩服!不但知其然,还在想其所以然。他去琢磨中间的为什么,这非常不简单!(师由衷的鼓掌)我觉得同学在发言的时候,最好眼睛看着他,那样子我觉得你得到的东西可能更多。其实,我们上课时,不一定非要恭恭敬敬的看着老师,在同学发言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就看着发言的同学。(由衷的赞美学习态度,要“知其所以然”,引导养成好的听讲习惯)
18、六(1)班的学生真棒!
19、你能把这道题换一个说法,让不会的人一听就明白吗?(晦涩难懂不是数学,换个角度说得更明白)
20、漂亮,漂亮!我特别敬佩你们的数学老师,我觉得你们特别会动脑筋,会想问题!
21这就是非常奇妙的了!
22、好问题!
23、了不起,华罗庚和你用的方法一样!
24、一位同学回答问题比较慢,教师说:“这个同学特别认真,刚才回答问题时他停顿了一下,我想是在思考两个容易混淆的计算……今后我们把他们计算的更熟练些就好了”(回答不完美也可以得到表扬!更重要的是指出了他努力的方向!)
25、同学们对别的同学的作业进行评价时,总是指出不足之处,这时教师说:“我们的评价要先发现同学的优点,然后再指出不足。”(引导孩子客观评价问题:既要看到优点又要指出问题)
看,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发言!再次品味……
“我接受你的建议”
“听明白了吗?”
“我觉得他讲的太好了,我们应该给他一点掌声!”
“我感觉我比你讲得好,能让我展示一下吗?”
“我觉得你讲的很多了,把机会给我好吗?”
“(师)我给他求求情,先让他讲好吗?”
“谢谢你给我这个建议!”
“我没听明白你能不能再仔细的讲一讲?”
“刚才那个还没明白,能不能先弄明白那个?”
“我还有不同的方法,我能讲一下吗?”
“我还不明白刚才的方法,能再讲一下吗?”
“有一步我没听明白,为什么要加一个呢?”
“这一步的12和最后一步的12有什么区别?”
“打扰一下,我对假设法还有补充,能不能让我说一下?”
“我觉得你好像说错了……”
“你已经回答了好几个问题了,我能说一个吗?”
……在昌邑奎聚举行的全国个性化教师观摩研讨会上听课,时时被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撞击着心灵,他们的生动的肢体语言,他们的旁若无人的精彩辩论,他们组内互助、组间支援的自然状态,无不深深烙印在所有参会人员的心里。佩服之余,不由得思考:这些精彩从哪里来?
回来后又翻看了奎聚小学赵建波校长的报告ppt和我当时记的随笔,联系起来,不难看出一些端倪来。原来秘密在这里!是学校和老师们天长日久的细心耐心训练成就了孩子们今天的精彩!
第二篇:华应龙课堂评价艺术
华应龙课堂评价艺术(写在公开课之前)
表扬是一门艺术。课堂上的表扬语言,就想魔术师的魔棒一样,可以调控课堂秩序,引导学生情绪,指引研究方向,有着点石成金的魔力。
以下是我收集的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的课堂语言,并且根据自己经验,做了的适当点评。他适时恰当的口头评价催生了学生”再创造“的灵感,他妙语连珠的课堂评价语言比比皆是:(参阅了华老师很多的课例,收集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的过程,这么好的资源我不想独享…与同行共勉…)
1、没学过的都知道了?知识面真广!
2、看来你不但会用,还能把道理说清楚,真棒!
3、说得真好!看来传播知识真得走出去!每一个简单的符号背后都有一个不简单的故事!
4、是啊,小括号就是我们里面穿的衬衣,中括号就相当于我们的外套。你见过有人穿件衬衣,外面再套件衬衣的吗?(指导孩子括号书写的位置关系)
5、看来我们的数学表达也像歌里唱的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简洁是数学永远的追求!(体现数学的简洁美)
6、不过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之处,那需要有数学的眼睛才能看得出来。……厉害!是不是这样啊?
7、请上台来,我想你会说得更清楚。
8、我想刚才举手的同学和笑的同学和他想的是一样的,佩服!不过,我觉得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了我们……(错误也是一种资源)
9、这句话说得多好!这个“50度”还有一个很有数学味道的写法,有没有人会?(没人应声)是这样的。(……)这就是50度。(先问同学们会不会,没人会,老师再写,充分尊重孩子知识基础。)
10、时间问题,就此打住。“千金难买回头看”……还有很多。有些规律是我们可以解释的,有的规律是我们解释不了的。比如,今天我们所研究的内容为什么是495而不是其他的数呢?这个问题,我解答不了。我上网查询了很多,也没有人解答得了。对,将来你们谁能解答了,谁就是全世界的老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课堂上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课下继续研究吧。(体现的理念:善于总结。认识研究现状。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11、非常好!有的同学已经想到了,可是他又把手轻轻放下了,想让其他的同学也去思考一下,自己也深入思考其他解法。了不起!(引导:防止出现优生霸占课堂,代替其他孩子思维的情况)
12、同学们的写字姿势真好!(不光要教书,还要育人:肯定良好的学习习惯)
13、我觉得同学们很会学习!习惯好了,我们的学习效率就更高。刚一开始讨论,同学们的声音马上出来了;讨论完了声音马上低下来,让老师知道我们已经讨论完了。行,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学习习惯)
14、好!哪个同学来评价这个小组代表的发言?(在评价中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思维)
15、你的数学语言真好!(引导使用数学语言)
16、还有补充吗?(学习习惯养成)
17、佩服!真佩服!真佩服!不但知其然,还在想其所以然。他去琢磨中间的为什么,这非常不简单!(师由衷的鼓掌)我觉得同学在发言的时候,最好眼睛看着他,那样子我觉得你得到的东西可能更多。其实,我们上课时,不一定非要恭恭敬敬的看着老师,在同学发言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就看着发言的同学。(由衷的赞美学习态度,要“知其所以然”,引导养成好的听讲习惯)
18、六(1)班的学生真棒!
19、你能把这道题换一个说法,让不会的人一听就明白吗?(晦涩难懂不是数学,换个角度说得更明白)20、漂亮,漂亮!我特别敬佩你们的数学老师,我觉得你们特别会动脑筋,会想问题!21这就是非常奇妙的了!
22、好问题!
23、了不起,华罗庚和你用的方法一样!
24、一位同学回答问题比较慢,教师说:“这个同学特别认真,刚才回答问题时他停顿了一下,我想是在思考两个容易混淆的计算……今后我们把他们计算的更熟练些就好了”(回答不完美也可以得到表扬!更重要的是指出了他努力的方向!)
25、同学们对别的同学的作业进行评价时,总是指出不足之处,这时教师说:“我们的评价要先发现同学的优点,然后再指出不足。”(引导孩子客观评价问题:既要看到优点又要指出问题)
看,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发言!再次品味……
“我接受你的建议” “听明白了吗?” “我觉得他讲的太好了,我们应该给他一点掌声!” “我感觉我比你讲得好,能让我展示一下吗?” “我觉得你讲的很多了,把机会给我好吗?” “(师)我给他求求情,先让他讲好吗?” “谢谢你给我这个建议!”
“我没听明白你能不能再仔细的讲一讲?” “刚才那个还没明白,能不能先弄明白那个?” “我还有不同的方法,我能讲一下吗?” “我还不明白刚才的方法,能再讲一下吗?” “有一步我没听明白,为什么要加一个呢?” “这一步的12和最后一步的12有什么区别?”
“打扰一下,我对假设法还有补充,能不能让我说一下?” “我觉得你好像说错了……”
“你已经回答了好几个问题了,我能说一个吗?”
……在昌邑奎聚举行的全国个性化教师观摩研讨会上听课,时时被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撞击着心灵,他们的生动的肢体语言,他们的旁若无人的精彩辩论,他们组内互助、组间支援的自然状态,无不深深烙印在所有参会人员的心里。佩服之余,不由得思考:这些精彩从哪里来? 回来后又翻看了奎聚小学赵建波校长的报告ppt和我当时记的随笔,联系起来,不难看出一些端倪来。原来秘密在这里!是学校和老师们天长日久的细心耐心训练成就了孩子们今天的精彩!
第三篇:华应龙教育艺术简略笔记
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测、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构建了“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新型教学方式,使枯燥呆板的数学教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
新课程倡导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我们的数学课堂应尽可能和孩子的生活接近,取材于孩子们的生活,追求“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是不易发现数学问题的,只有用数学的眼光才能看到数学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用数学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挖掘现实生活中蕴涵的数学信息,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引领孩子走进数学的园地,使学数学成为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学生学到的绝不只是百分数的知识,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传统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老师也很少布置观察、制作、实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可以说是积极的探索和勇敢的尝试。从这节课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所学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在这里,学生是创造者,他们创造了数学(百分数),并让数学为我所用。
关于“分数的初步认识”,传统的教材和教法都是从“分东西”引入1/2的,不是分苹果,就是分梨子,教学就这样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能不能有新的导入呢?经过一个晚上的苦苦思索,华老师创设了“大头儿子量沙发”的全新情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结合生活的经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在他们有了一些初步想法时,教师适时启发,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其规律,最后得到问题解决的方案。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了这样的数学“再创造”和交流活动,抽象的分数概念已经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中,无须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也无须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学生就记住了,引用一些老师的话就是“因为他们参与了知识建构的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生学习的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这正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境界:数学教育应该“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这是华应龙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多年来矢志不渝的追求。其实,这也正是新课程对广大教师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能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希望学生从这节课中,不仅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去求得各式各样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且在思想方法上能有所收获。同时,他也希望同行能从这节课中了解学生学习时的思维活动,体会重知识更重方法、重结果更重过程的价值追求过程。
以前的教学中没有出现这样的猜想,主要是由于我们没有给学生“真探究”的机会。探索前,老师“启发示范”,学生只是操作工而已。再退一步,即便有的课堂上出现了“差错”,教师也会视而不见。而此次课堂,老师面对如此真实的想法,将错就错,带领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再将其带入柳暗花明的境地,体会豁然开朗的学习顿悟。
郑毓信说过: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是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由于所说的“自我否定”是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为前提,因此为了有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教师就应十分注意如何提供或创造适当的外部环境来达到这个目的。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现实的、充满探索的数学学习之中,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华老师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其“误导”的教学方式可谓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最好的催化剂。
有人这样评价华老师的课:这样的数学,从学生的发展来说,是潜能的开发,是独特个性的彰显。如此充盈着生命活力的课堂,怎能不令人享受到教育的快乐?
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它使课堂教学更趋完整,华老师除了对学生的参与作出评价外,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及时肯定孩子发言中的合理成分。这种评价低起点,小目标,快反馈,学生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
这些充满智慧和人情味的评价,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不断地激励孩子从成功走向成功。现代心理学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作出积极努力。
华老师给学生批改作业,从不打“X”,不打“优”以下的等级,只要对了就给“优”,还经常打颗五角星,有时一连打五颗星,作业改正之后
仍可得“优”,书写认真,解法特别,可加一至五颗星。后来,华老师又作了改进,还常常在作业本上写几句“老师的话”,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与学生娓娓交谈,尽量抓住学生的品德、言行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赞扬,然后提出更高要求或指出不足,这给了学生不小的鼓励。
华老师发现一位成绩不好的学生用小手捂住卷面上的分数,生怕被别人看见。这个细节让他想了很多很多。“在儿童的心还没有穿上冰冷的铠甲之前,每一个不及格的分数都会让儿童感到痛苦,对他来说都是一场莫大的灾难。”受苏霍姆林斯基这番话的启发,华老师给自己提出一个要求,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考试评分时,“不打不及格的分数”,只对题目作正误的判断,不给分数,让学生自己算分,算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
评价是手段,不是目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改变评价过于注重甄别与选拔的做法,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
以上案例使我们看到,华老师是怎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的。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它融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环节之中,成为一种奇妙的教育工具。
这样的课堂,受鼓励的并不是错误本身,而是其背后的独立思考以及非人云亦云的勇气。对于学生的差错,教师的心态是什么?是斥责、批评,还是欣赏和接纳,这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念。华罗庚说过:“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对待差错。在华老师的数学课上,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常常会听到华老师大喊一声:“错得好。”在他看来,学生的差错是极有价值的,正好引起我们的思考。从这一点来说,学生的错误永远美丽。正确,可能只是一种模仿,而错误绝对是创新。传统教学中,老师往往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极端不容。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认识到,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黑格尔语)。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过度地防错、避错,缺乏对差错的欣赏与容纳,大大减少了学生扩展认知范围、接触新发现的机会,使天然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大胆尝试的探索意识被压抑乃至被扼杀。所伴随生成的个性特征和思维特征必然是谨小慎微、害怕出错,这与敢于冒险,在失误中开辟新思路的创造型个性品质和创造型思维品质是背道而驰的。一条缺少岔路的笔直大道,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很多触类旁通、联结新意向的机会,同时也由此失去了矫正失误和新发现的快乐。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学生的差错呢?华老师的观点是,要从正面看待学生在学习中的差错,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从发展的角度认识这些错误的价值,要允许、认同和接纳学生的错误。学生是成长中的尚不成熟的个体,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带有很大的具象性和片面性。老师既要把学生由“具象”引向“抽象”,由“片面”引向“全面”,又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保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一颗童心,才能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找到接触点和共振点,把握教育的契机。如果总是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那么,孩子的一切言行都是幼稚、可笑的,那些新颖、奇特的想法和言行都可能被否定,就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创造性。过去,我们对学生总是居高临下,今天,我们对学生更多的应当是平视和仰视,教师并没有什么特别高明的,只不过比学生先学了一步。
这个典型的案例告诉我们,最好的学习是在差错中学习,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分析差错的正确方面和出现差错的原因上,让敢于发言的同学不带着任何遗憾坐下,老师的功夫恰恰体现在对差错的认识及利用上。
教师应成为反思性实践者,这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有学者指出: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华应龙认为,在反思的过程中,不论对自己的每一次否定是不是正确,置身其中,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执着和专注的精神,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
华老师对自己的要求是,同是一节课,今天讲的要与昨天讲的不一样,每一次备课都要生成一些新的东西。他很欣赏叶澜教授的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有志于教学反思的老师,常会被这样两个问题困扰:反思什么和如何反思。对这两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华老师的案例中寻找答案。华老师的教学反思告诉我们:教学中的任何疑难问题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对象,对教学中任何困惑的思考、探索都有可能成为教学智慧产生的源泉,而每次反思都会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此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思之后当以再用实践来检验,再实践以后再反思:为什么有的方法是行的,有的方法是行不通的,以寻求新的解决方法,而这也是增强教师反思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尽管这个问题当时没有解决,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华老师感到欣慰。后来,华老师请教了几位数学研究人员,将答案告诉了同学们“圆周率是个无理数,无理数是不能进行有理数计算的。当你取了一个值来运算的时候,就不再是那个数了。因此,现在,人类还无能为力真正算出圆的准确面积,我们期待着将来有哪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问题由学生提出,教师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学生会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师经常要遭遇尴尬。华老师的态度是:不懂就是不懂,千万别不懂装懂。现在课堂上有一种怪现象,老师不懂要装懂,学生懂了也要装不懂。为什么?如果学生懂了,好像老师就没有事做了,所以说学生很会照顾老师,他懂了也说不懂。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不再是无所不知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者、促进者。
在华老师的课堂里,他总是大胆地放手,凡是学生能说的、能做的、能自己学会的,教师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不再包办代替。让学生在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环境中学习。其实,“放开”说起来很轻松,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放开”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
听华老师的课,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学生有了问题不是问题,关键是教师怎样对待问题,只有把问题的解决作为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才能创造出如沐春风的课堂。
第四篇:华应龙的学生为什么喜欢课堂
华应龙的学生为什么喜欢课堂
● 秘诀一:巧搭数学与生活之桥
华应龙讲的数学,总是与生活有关,枯燥呆板的数学教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
一次上课,他满怀激情地问学生,假如在世界杯上,中国队获得了一个罚球机会,你是主教练,你会安排哪位球员?原来,华老师是借点球的“进球率”引出百分率。孩子们七嘴八舌,纷纷提出自己崇拜的球星:郝海东、范志毅、祁宏……华老师列出了不同球员罚点球总数和进球数,引导学生们的思路由“谁进球最多”,上升到“两个数量之间的比率”,得出了范志毅进球率是90%的结论——“范大将军”踢点球“十拿九稳”!在学生初步构建起百分数的基础上,华老师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百分数,有趣极了。
【点评】
这体现了华应龙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
华应龙始终在想:数学远离生活,无疑是导致学生对数学没兴趣的根本原因,它使本该生动活泼的学习变得死气沉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是不易发现数学问题的,只有用数学的眼光才能看到数学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用数学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挖掘现实生活中蕴涵的数学信息,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基于此,他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猜测、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构建了“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新型教学。
● 秘诀二:不妨听听自己的课
走进华老师的课堂,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他的教室后面总是架着一台摄像机。一问才知道,为了课后的反思和研究,华老师要把自己的课录下来。他常常对刚走上讲坛的老师说:“不妨听听自己的课。”
看华老师的备课本,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当你看到他的教后记时,便会明白他的课为什么如此精彩,原来,华老师的备课本写满了反思。
【点评】
华老师很欣赏叶澜教授的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有志于教学反思的老师,常会被这样两个问题困扰:反思什么和如何反思。
华老师的教学反思告诉我们:教学中的任何疑难问题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对象,反思的过程中,不论对自己的每一次否定是不是正确,对教学中任何困惑的思考、探索都有可能成为教学智慧产生的源泉,而每次反思都会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反思之后再用实践来检验,实践以后再反思,这是增强教师反思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 秘诀三:评价不是筛子而是“泵”
一次,华老师发现一位成绩不好的学生用小手捂住卷面上的分数,生怕被别人看见。这个细节让他想了很多很多。“在儿童的心还没有穿上冰冷的铠甲之前,每一个不及格的分数都会让儿童感到痛苦,对他来说都是一场莫大的灾难。”受苏霍姆林斯基这番话的启发,华老师觉得评价不应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
华老师给学生批改作业,从不打“X”,不打“优”以下的等级。他还常在作业本上写几句“老师的话”,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与学生娓娓交谈,尽量抓住学生的品德、言行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赞扬,然后提出更高要求或指出不足。
【点评】
评价是手段,不是目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要求我们改变评价过于注重甄别与选拔的做法,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充满智慧和人情味的评价,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
● 秘诀四:问题由学生提出
哪个学生能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哪个学生能够提出和不同的观点,甚至和老师不一样的想法,这样的学生在华老师看来是最好的学生。
华应龙认为,教数学不能只注重解题,似乎学生会解题就算完成了数学任务,数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基于这样的认识,华老师在数学课上,充分让学生提问题,既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点评】
传统课堂教学的问题在于没有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凡是学生能说的、能做的、能自己学会的,他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不再包办代替。让学生在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环境中学习。同时,教师是引导者,当学生的问题提完后,教师可以做一下整理、分类,然后找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 秘诀五:让课堂充满民主
在华老师的课上,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说了还管用。华老师觉得学生“人小鬼大”,都是有主见、有思想的人。
为了听到来自班级的真实的声音,华老师常常让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给他提意见。一次,学生在给他的信中写道,希望您少吃一点午饭,因为您的肌肉太发达了,每当我有精彩表现,您的手总是要在我头上一拍,那个动作看起来挺轻松,可是真挺痛的,回到座位上要揉半天才行。
看了这封信,华老师走进教室对学生说:“不赞成华老师拍头的举手。”哗——一片小手举起来,原来那个挺“阳刚”的奖赏方式,学生接受不了,华老师当众宣布今后不再用这种方式。
【点评】
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用他的话来形容,就是“课上似同学,课下似兄弟。”华老师认为,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尽情表现自己才能的自我意识是当今孩子的特点。理想的教育、教学应该是对话式的,师生相互请教,双方互为先生和学生。
过去,我们一般习惯上把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表述为“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其实,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已不能用铃声与围墙截然分开。
华老师认为,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没有分享、对话、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 秘诀六:课堂因“化错”而精彩
在华老师的数学课上,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常常会听到他大喊一声:“错得好。”在他看来,学生的差错是极有价值的,正好引起我们的思考。他不仅对学生的差错“视而不见”,他还“将错就错”,带领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再将其带入柳暗花明的境地,体会豁然开朗的学习顿悟。也就是“导误”导出真探究。
【点评】
对于学生的差错,教师的心态是什么?这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
“化错”的课堂,受鼓励的并不是错误本身,而是其背后的独立思考以及非人云亦云的勇气。
华老师的观点是,要从正面看待学生在学习中的差错,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从发展的角度认识这些错误的价值。学生是尚不成熟的个体,要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而且,真正有效的教学,就是面对学生的错误,帮助孩子解决它。
同时,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这是数学教育的难点。华老师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其“导误”的教学方式,可谓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最好的催化剂。
● 秘诀七:数学不仅是知识更是文化
华应龙的课,不像单纯的数学课,不仅有数学的历史,还有着哲学之思和文学之美。
华应龙说:“我一直在思考,数学课怎么能上出文化的味道?我想,老师首先本身是文化人,是学科的一个符号,对本学科应该有相当的了解,如果这点做得不够的话,就会把数学讲死了。”
华应龙说:“上数学课,我是带着孩子们玩儿,但玩儿里有我对数学课的追求。这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传授知识,第二层面是启迪智慧,第三层面是点化生命。”
【点评】
这隐含着华应龙对数学课堂的一种文化自觉。每一个学科都隐含着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那么,数学观察世界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对于孩子认识世界、感受生命有什么重要意义呢?数学的文化,能给孩子什么样的熏陶呢?数学的智慧,给孩子一生的发展会奠定什么样的基础呢?这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
第五篇:华应龙研讨会体会
融错,让课堂更温暖!---听华应龙讲课、报告有感
赵家庄小学——霍琳娥
2014年6月14日,华应龙“融错:减负增效之良策” 专题报告在七中举行,全孝义市所有数学老师、校长、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听华应龙“融错:减负增效之良策”的专题报告。学校为了让我们数学教师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张校长亲自带队带领全校数学老师学习。能参加这次研讨会,我感觉特别荣幸与激动,真心感谢学校,校长。学习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但我对数学的追求却不会停止。
14日上午华校长做了一个“融错:减负增效之良策”的专题报告,华老师的教育理念--“融错,让课堂更温暖!”让我受益匪浅:
1、“容”错——尊重孩子的“不同”
华应龙老师提出了“融错教育”的教育理念。“融错教育”首先是“容”错,包容孩子错误。孩子的错误是对教师的提醒和帮助。“尊重孩子的‘不同’,并且一定要去追问这个‘不同’背后的解释。”这是华应龙经常对老师们讲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学生的作品,学生的回答,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解说,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对的。孩子既然表达出这个作品,肯定会有想法”。所以,华应龙说:“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树立一种观念,学生不是我们的对手,而是帮助我们缔造课堂生活的另一只手。在课堂上,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但是错误的一定是创新。当出现不一样的东西时,孩子一定是动脑筋了,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课堂上的生命体,都是应该尊重的。”
2、“融”错——差错是一种资源
对于数学来说,正确答案也许是唯一的,但是错误的回答却有它不同的故事。华老师在报告中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计算上的错误,老师往往认为学生粗心,其实计算问题往往是一种综合的表现。比方说24乘3,学生常会得出92的结果。经过调查他发现,这有三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三四十二,写二进一,二进了一等于三,三乘三,变92了;还有一种可能是三四十二,写二进一,二四得八,进了一,得九;还可能是写成了23乘4。所以同一道题,错误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原因却可能不一样。“明白的学生明白的道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学生就各有各的困惑”。所以就像他说的:“要更多地去琢磨学生错误的原因,只有找到了这个原因,你才能去帮助他,而不是枯燥地、简单、机械地去强调规则,那是根本没用的。只有当他找到错误的原因自己醒悟了,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否则,学生今天错了,明天还会错。”因此“融错教育”的第二层含义是“融”错,把错误融化。
3、“荣”错——犯错也是一种贡献
“很荣幸,我错过,错是一种贡献。”这是“融错教育”的第三层含义。华应龙老师说:“很多老师认为学生不该‘错’,而我认为学生可以‘错’,学校、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犯错的地方。”何况爱因斯坦也说过:“失败就是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这对科学就是很大贡献。”在华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不再把犯错误当作一件见不得人的事,而是充分认识到错误是有价值的,所以才会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华应龙老师说:“在这样一种融错的教育中,积淀下来的就是孩子创新的人格。在学习的过程,他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养成了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错了、失败了,他会去分析,然后再不断地探索。这种教育能帮助孩子磨炼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融错,让课堂更温暖!” 这一教育理念让人感受到了华老师亲身体验到的真理,也必将引起大家的触动,把宽容、理解、尊重、赏识送给课上的孩子们!
下面我把观摩课中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做法和我自己的一点感想与大家分享。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华老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华老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例如:会的点头,不会的摇头;如果回答得很精彩应该给自发的掌声。)同时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华校长上课老师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在华老师课堂中他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融化成一种教学资源。在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出错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正确对待自己错误,利用错误展示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然后及时点拨和鼓励,从而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错误后,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表现出一个真实而有效的课堂。
这次学习完后,我仔细琢磨了一下,学生经历错误,又找到错误的原因往往记忆比较深刻、理解透彻。就像华老师说的:“成功是长叶的时候,失败是长根的时候。”课堂上我也尝试着鼓励了一下出错的学生,结果课堂气氛和谐了,平时不敢发言的现在敢发言了,接下来犯此类错的少了,今后我会继续把华老师的理念运用到课堂上,使课堂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