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统计工作主要问题(共)
陈一兰:房地产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加载时间:2009年08月28日文章来源:国家统计局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门,近年来,房地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房地产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房地产统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数据发布出现“打架”现象。仅就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房地产公司每月要上报的各种报表多达六张:上报区级统计部门投资专业的有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情况表、房地产开发项目情况表及房地产开发项目销售及空置情况表;上报市级统计部门的有房屋销售价格调查表;上报国家统计局的有全国5000家重点房地产企业联网直报;上报区级建设部门的有房地产开发情况统计月报基层表。除此之外,房地产公司每季要上报的季报有两种:上报区级统计部门服务专业的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季报;上报区级统计部门劳资专业的有劳动统计基层季报表。从以上各张表的指标设置来看,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房地产报表几乎每张表都有一些指标是重复或相似的,有些指标虽然看起来相似,但口径却不相同,由此引发以下两点问题:第一,由于报表布置渠道多,统计口径和统计范围不一样,部门之间又缺乏沟通,往往导致公布出来的数据“打架”,既给领导的决策带来一定的影响,也给关心这方面数据的群众带来一定的困惑;第二,房地产公司统计人员对众多五花八门的报表颇有抱怨,觉得月底月初负担太重,现在房地产公司的统计大都由公司的财务人员兼职,月底本来就忙,加上报表那么多,不免有敷衍了事的现象。
2、涉及部门多,质量难保证。房地产开发企业基层表中的指标多,指标间的关系也较为复杂,要完整地填下整张表,光靠房产公司统计一人是做不出来的,像要填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情况表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财务状况表得向财务部取数,要填房地产开发项目情况表要向工程部取数,要填房地产开发项目销售及空置情况表要向销售部取数等等,涉及部门多,需要相互之间好好配合才能在月初保质保量地上报报表。但在实际操作中,财务部结账一般也已经到月底的最后一天甚至月初,我们的报表上报时间也在月初,时间较紧,碰上周末或者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话报表时间还要往前提早,财务部和统计人员间没有协调好的话,数据往往无法提供;对于工程部的数据,统计人员一般的做法是打电话过去问,然后对方报个数据给你,根本不管施工单位上报的工程量是否准确,碰上一些素质较差的施工单位,他们为了某些经济利益,还可能会虚报工程进度,这样一来,报表的数据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
3、指标设置和统计方法欠缺灵活度。在房地产开发项目情况表中,本年完成投资额有两个分组,其中一个是按工程用途分组,分为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和其他用房,像把建安工程投资额分到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和其他用房还是可行的,要把土地购置费这块费用分到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和其他用房里面难度就很大,大多数企业反映很难划分,即使分出来也是个大概,并不是确切的数字,这样一来汇总出来的数据就缺乏参考意义。房地产的销售价格是较受关注的一个指标,计算每平方米销售价格由公式销售额/销售面积得出的,不同的户型也可以分类计算销售价格,尽管如此,对外公布的销售价格还是均价,由于房地产楼盘的地段不同,定位不同,销售价格有时差异较大,在销售价格上是显示不出来的,对老百姓购房参考价值不大。
二、针对以上问题的几点对策
1、加强协调,统一数据。为了避免各部门数据“打架”事件发生,各部门既应加强协调,在数据正式公布前,加强交流和沟通,尽量做到公布信息的一致性;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形成信息共享,使房地产信息得以充分和高效地利用。对于政府来说,除了要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信息的发布机制以外,还要理顺涉及房地产信息的各部门关系,以形成统一高效的房地产统计数据管理体制。
2、整合报表、提高效率。对于每个月众多指标类似又重复的报表,应该尽量整合这些报表,对房地产报表制度进行改革,对于不符合时代要求和用处不大的指标坚决删除,对于相类似的指标尽量合并,并且统一统计口径和范围,使这些利用效率高又被大众所关注的指标尽量在一张或少量几张表中体现出来。这样一来,可以在减轻房地产企业负担,保证报表质量的同时,提高对房地产信息统计的效率,避免劳民伤财。
3、调整方法,与时俱进。房地产市场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运行特点,因此,人们对房地产市场关注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指标的设置应该做到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做出调整,及时增加一些大众关注的指标和信息,去除政府和百姓不关心或用不到的指标。对于一些有相对滞后性或者不能很好反映房市波动的指标,应该调整统计方法,对指标的范围进行细分,使其更合理地反映出房地产市场的变化,以更好地为政府决策和关注这方面信息的民众作参考。
4、加强监督,保证质量。由于房地产报表至少涉及到工程部、财务部和销售部三个部门,房地产企业内部应充分做好协调,责任到人,提高报表上报的效率。对于房地产投资额、建筑工程、安装工程等由施工单位提供的重要指标,应该不定期得进行监督和检查,对其提供的数据进行核实,在源头上保证数据质量。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统计局)
第二篇:县级统计工作问题报告
近年来,根据**县统计工作遇到的实际困难,结合从其他县区同行当中了解到的一些情况,总结出县级统计工作存在的几大难题。
一、统计任务日益繁重与社会配合程度下降、统计力量薄弱、统计调查经费短缺之间的矛盾。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经济元素日渐增多,加重了统计工作业务量,而同时统计调查制度规定的内容
还远不能满足地方党政决策的需求,增加反映县情县力的调查指标又较多。这样使统计工作在业务量与工作内容上不断增加,任务日益繁重。而经济发展同时使统计环境也发生深刻变化,统计调查的难度越来越大,统计成本费用越来越高。启报单位利益出发点不同,重视程度各异,故而造成虚报、瞒报、漏报、不报的行为时有发生。在这种客观情况下,统计人力、财力、物力又相对不足,更加重了矛盾冲突,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加大统计体制改革力度,增加统计力量和保障统计调查经费,以确保数据质量。
二、统计数据实行下管一级制度,协调工作难度加大。
改革地区核算工作,逐步建立下管一级制度,是全国统计方法制度上一次重大改革,省统计局采取措施进一步控制数据质量,一是对gdp采取下算一级;二是取消县区gdp按月发布权;三是对农业、工业、投资、贸易餐饮、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严格实行下管一级,这些数据未经市局审核同意,不许使用。这样以来,势必存在地方党政领导需要部分数字而统计部门没有,地方党政领导急需的数字而统计部门未能及时提供。县级统计部门需进一步加大沟通力度,做好协调工作,取得工作的主动权。
三、统计法制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尽管近年来,县级统计部门在统计执法、统计法规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形势对统计工作的需求还有一点差距。如某些启报单位对统计法律法规认识不够;执法力度需进一步完善等。今后工作中,需进一步加大统计法制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主动取得各级领导的重视,把统计执法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来抓。
四、统计产品的供给还不能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统计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仍需进一步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统计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尽管我们花大量精力对统计优质服务进行完善和改进,但是在针对性、时效性方面仍有差距,尤其是党政领导和经济部门宏观决策急需的一些统计数据,统计部门往往提供的不够翔实和及时,能够提供的数据又不能完全符合党政领导和宏观决策的实际需要,统计产品的生产和需求存在部分脱节,针对性服务不够到位。今后需将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针对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问题加以研究,加强社情民意问题调查分析,不断完善统计服务功能。
第三篇:关于企业统计工作问题分析
企业统计数据具有数量性与综合性的特点,是生产经营成果实物化、数量化的数字表现,体现在供、产、销整个经营过程,是经济社会各项主要统计指标的源头数据之一。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和资料不仅对企业领导层的决策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非常重要,而且是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在现实的企业经营运行中,谈到企业管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而统计的重要性往往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的确,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的有效与否,对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但假如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从企业本身而言,各项管理就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从政府宏观调控来说,也难很好地找到着力点。因此,强化企业统计,不仅对企业的经营,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
1、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不少企业管理者对统计的认识十分浅薄,对统计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重视不够。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加减减或汇总,填几张报表完事,把统计工作简单化。企业重会计而轻统计的现象普遍存在,认为会计核算、收支把关重要,是为“我”所用,统计工作主要是为上级统计部门所用。因此,在企业改革、重组、调整中,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被首当其冲地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精简、下岗的较多;
2、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虚报、瞒报、纂改统计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据我市江华县有关部门的调查,该县10个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中没有一家配备统计员。不少民营企业由乡镇企业办估计代报,有些企业老板对代为估报的数字又不认账。有些企业干脆由老板拍脑袋报数;
3、统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永州市企业现有统计人员除少数大中企业配置专职人员外,多数企业统计人员为兼职,以会计或其它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统计工作并不是衡量其工作能力、水平、成绩的唯一标准。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也没有多少自觉性挤出时间去学习统计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有的只懂会计知识而不懂统计知识和统计业务,有的既不懂会计又不懂统计,只是被动应付填几张报表而已。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
4、传统的、不科学的统计手段,影响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如:我市化工、建材、冶炼、农产品加工等许多企业依赖大宗原燃材料进行生产,虽然进厂时原燃材料都有精确的计量,但进厂后大都堆放在露天原料场,进入生产环节、工艺流程后原燃料的消耗量就难以精确计量。另一方面,企业的半成品,产成品的计量也往往因计量方法问题造成数据质量不稳定。如水泥产品除包装后的成品有较为准确计量外,其半成品(生料、熟料)、产成品(水泥散灰)因受储存方式的制约,往往采取结绳量库的原始方法或干脆用估计的方法进行计量,这种计量误差及库内物料分布、数量的难以确定性,容易造成数据的偏差,有时偏差还相当大。此外,多数企业目前仍以手工统计为主,采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很少。由于统计手段落后,统计方法单一,工作效率低,同时,难以保证源头数据的质量。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从而陷入一个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怪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一是很多企业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
第四篇:金融机构统计工作存在问题
一、基层金融机构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统计基础相对薄弱。许多基层金融机构统计人员较少,没有专职统计人员且统计手段较为落后,疲于在日常性报表中应付,无法开展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形成高质量的统计报告。同时,统计队伍不稳定,换岗频繁,容易造成工作脱节、失误增多。一些金融机构疏于对统计资料的管理,原始记录、统计台帐不健全或根本没有设置,上报的统计数据缺乏可靠依据。
2、现行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缺陷导致金融统计数据失真。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金融机构经营成果与经营者的收入联系紧密度低,对经营者的积极性激励不够,导致一些金融机构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或小集体利益而违反财经法纪做假账、设帐外账,或者隐瞒或虚报经营成果来迎合领导意志,造成会计信息虚假,进而造成统计数据失真。
3、数据采集、项目调整随意性较大,不能严格执行金融统计制度。基层金融机构数据采集是统计工作的支点。由于统计人员的工作失误,或对于现有统计人员来说工作量过大,一些金融机构的统计人员不能完全按照金融统计制度要求进行统计数据采集。如在编制现金收支统计报表时,统计人员不按现金传票来源、用途分项统计,而是主要登记储蓄存款收入(支出)、其他金融机构收入(支出)、居民归还贷款收入(提取贷款支出)等几个主要的项目,然后将其他项目的现金收入统统归入到其他收入(其他支出)中。这明显违背了现金收支统计操作规程的要求,难以全面准确反映现金收支构成的真实情况。
4、数据录入、汇总质量不高,上报不及时,不能保证金融统计报表的准确、完整。金融统计目前基本上实现上机操作。手工采集的统计数据录入到计算机中时,由于统计报表项目多、数据大,常常因统计人员工作不细心而出现“串行”现象,虽能使统计报表校验平衡,但项目数值已发生变化。数据汇总虽然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但也存在错选、漏选报表代码等现象,从而造成数据汇总不完整。同样,在数据上报过程中也常出现类似的错误,再加上人为的延误报送时间,常常影响到金融统计报表的编制和统计信息的发布。
5、统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统计人员本身素质不高对金融统计质量和可靠性有很大影响。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导致统计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严格的业务训练。对统计人员的日常考核和继续教育、知识更新等管理环节的弱化,使统计人员实际业务水平大打折扣,报表质量差强人意。同时,依法行政的随意性导致执法不严、以罚代法,使一些金融机构领导和统计人员因此对统计法规熟视无睹、有章不循,助长统计数据失真问题朝量化方向发展。
二、防范统计数据失真、提高金融统计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消除统计数据失真,从外部来说要强化外部监督、完善法规制度执行,对严重的、人为的统计数据失真严肃查处甚至司法处置。从金融机构内部来说,要从管理层抓起,抓好源头,抓好员工思想品德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
1、充分重视金融统计工作的重要性。金融统计工作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的支持系统,金融统计信息不仅为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提供服务,还为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提供了数据信息。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金融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抓好金融统计工作的人员配置、内部协调以及统计真实性的内部审计,把好数据关,切实提高金融统计质量。同时,要为统计人员创造宽松的工作、学习和素质成长环境,保证统计工作的相对稳定。
3、依法进行金融统计。金融统计法规对指导、规范金融统计活动,查处和打击各种金融统计中的违规、违法行为,保证金融统计活动有序、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实际工作中,各级领导和统计人员要真正做到学法、懂法,依法开展金融统计活动。为做到这一点,工作中应坚持执行四项制度:一是统计质量检查制度。对统计项目调整、数据采集、录入、汇总、上报等进行严格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统计工作质量。二是统计报表审核制度。既要审核统计数据的真实、合理性,又要审核统计数据与其它报表的衔接情况。三是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充分利用统计资料,完善分析形式、增强分析深度、提高分析质量,发挥统计分析在业务经营中的决策服务的作用。四是统计资料管理制度。对统计资料做好“双备份”,分类存放、专人管理,保证统计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和规范化。
4、加大统计执法力度,提高统计执法水平。人民银行统计部门在保证各项统计业务正常开展的同时,要抽出时间和精力指导、监督金融机构的统计工作,坚决查处金融统计上的弄虚作假行为,严格依法行政,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对金融机构金融统计的监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使统计执法检查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轨道。
第五篇:搞好党内统计工作问题研究
搞好党内统计工作问题研究
党内统计是党的组织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也是一种特定形式的党内监督和调查研究工作。做好党内统计工作对于及时发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制定有关对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近年的党内统计工作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党内统计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们对31个党(工)委的37名现任党内统计人员和31名党(工)委组织委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从统计工作队伍的结构看,从事党内统计工作2年及以下的20名,占54%;从事3年以上的17名,占46%。是党员身份的29名,占78%;非党员8名,占22%。参加工作时间1年以上的28名,占76%;不满1年的9名,占24%。从认识程度看,“认为党内统计工作重要的” 25名,占67%;不清楚的12名,占33%。从统计数据的利用情况看,能提供数据分析的15个党(工)委,占56%;未形成数据分析的12个,占44%。对组织委员的调查显示,有15%的组织委员不熟悉党内统计工作,有20%的基层党(工)委不知道利用党内统计分析数据指导党建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研情况及调查数字来看,当前党内统计工作还存在诸如工作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等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基层党委重视程度不够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对党内统计工作存在片面认识,存在党内统计无用论思想。认为党内统计工作事小位轻,可有可无,干与不干一个样,统计人员可强可弱,统计分析可搞可不搞,甚至认为党内统计工作就是上报统计报表,应付了事,从根源上导致了党内统计工作的“疲软”。二是资金投入不到位。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工作规定》第十五条规定,“地方和有关部门党委(党组)要保证党内统计工作所必需的经费开支”。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领导认识不到位,导致有些单位资金投入不足,没有配备专用电脑或电脑功能配臵较差,导致信息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借鸡生蛋”,马马虎虎的搞完统计工作,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削弱了党内统计工作的规范性和时效性。
(二)统计人员整体素质不够高。一是个别统计人员不是中共党员。党内统计数据是列入党内密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工作规定》要求“选配的统计干部要党性强、严守机密”。但在实际统计工作中,部分基层党委存在非党干部搞党内统计的现象。二是部分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部分党内统计工作人员存在对党内统计知识一知半解、电脑操作不熟练、党的基本知识不熟悉等现象。在工作中,不注重对统计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登记、分析、归档,有的对表间关系数据进行人为调整,有的因对统计指标的错误理解而造成漏统、错统、重复统计现象。由此导致党内统计工作质量不保、党内统计资料的分析开发利用不足,难以发挥指导党建工作的作用。三是部分基层党委统计人员不稳定。《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工作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统计干部要保持相对稳定,必须调动时,要先配后调、以老带新,做好交接工作”。据调查,基层单位党内统计工作人员虽然都是组织人事干部,但大多数是兼职。部分党委由于岗位要求,人员流动性较大,不注意工作交接,影响了党内统计工作的连续性,使党内统计工作断层。四是部分党内统计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党内统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往往需要加班加点才能高质量完成。而有的统计人员不肯深入一线调查核实,对于党员的动态信息了解不实;有的认为党内统计工作就是单纯统计几个数字,工作不认真、不细致,由此导致来自最基层的源数据不真实,直接影响了党内统计工作的质量。
(三)党内统计数据利用率不够高。党内统计数据在利用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基层党组织利用得较少,没有对统计数据进行相关细致的分析,不会对统计数据中显现出的带有普遍性的、共性的、规律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导致统计数据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真正起到服务于组织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依据等基础性作用。
三、几点启示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我们认为,当前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抓好党内统计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是搞好党内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党内统计工作是一项花费时间长、经费投入较大、人员投入多的工作。这项工作既涉及到党组织,又涉及到党员个人,如果党委不重视,就难于解决所需经费、人员及工作时间问题。一要建立领导机构。要由主要领导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及时听取有关统计人员通过分析数据库数据反映出来的问题、意见和建议,作为领导决策的依据。二要配齐专用设备。党内统计已从手工报表,发展到了现在的电子报表,统计程序基本上每年都有所升级,对电脑硬件配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购买的电脑两年后运行统计程序就比较吃力了,不能满足统计程序运行所需要的硬件配臵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级党组织在每年的财政预算时必须要保留一定的党内统计专项经费,用于统计工作所需硬件设备的添臵。
(二)配强统计队伍是搞好党内统计工作的基本保证。党内统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勇于奉献的专业队伍。一是选配精干“强基”。党内统计工作相对比较枯燥,统计人员不但要有较强的党性,还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所以在选配统计人员时,要拓宽选人渠道,通过选聘、调配等方式从熟悉党务工作的年轻党员干部中选拔。同时,各党(工)委要明确专(兼)职党员干部负责党内统计工作,保持党内统计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在统计岗位上工作一般不少于3年,统计干部如需调整,要坚持“先配后调”、“以老带新”制度。二是抓好培训“固本”。由于党内统计的工作人员变动较快,因此组织部每年都应对各基层党组织党内统计干部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去年以来,采取以会代训、以干代训等方式,共培训统计人员53人次。
(三)确保信息质量是搞好党内统计工作的生命所在。党内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党内统计工作的生命,是有效地为党的建设和领导决策服务的基础,因此,必须努力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一是日常维护要“准”。新形势下,党员的身份、住址、工作单位等基本信息变化比较快,有的党组织负责人、隶属关系等变动也比较快,必须要加强统计报表的时效性,确保统计结果的使用价值。这就要求统计人员对党员的转入、转出、死亡、发展等基本情况要随时更新,维护党员和党组织信息数据库的时效性,做到“三统一”、“三个不”,即:按照“统一采集范围、统一指标口径、统一信息项目”的要求,做到“支部不漏人、党员不漏项、项目不出错”,确保信息采集的规范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二是审核把关要“严”。党内统计报表要在健全、完善党内信息库的基础上,通过党内统计系统自动提取数字生成,要通过数字审核、对比审核和逻辑审核等方式,检查有关数字的统计结果有无差错;各有关指标数值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无矛盾或不正常现象;与上年按可比项目进行对比的数字的增减变化是否合理;与社会经济统计有关的数字是否有出入等等。
(四)加强分析利用是搞好党内统计工作的根本目的。统计分析是提高统计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党内统计工作要努力提高服务的质量和层次,要在加强统计分析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通过积极开展统计分析,逐步实现统计服务由提供统计数据为主,向提供数据与提供咨询意见、政策建议并重转变。去年以来,我们利用数据库信息,对全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情况进行了分析,新建党委1个、机关党支部4个,划转党支部5个;对5个党员年龄老化的村党支部向其所在的乡镇党委发出了《发展党员工作督办通知单》,责成乡镇党委在规定时间内拿出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