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莹辉总经理在第十六届科博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论坛上讲话

时间:2019-05-13 00:35: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郭莹辉总经理在第十六届科博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论坛上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郭莹辉总经理在第十六届科博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论坛上讲话》。

第一篇:郭莹辉总经理在第十六届科博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论坛上讲话

郭莹辉总经理在第十六届科博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论坛上讲话

时间:2013-05-2

32013年5月21日,第十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科博会)在京开幕,本届科博会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主题,共设置14个专题展区、举办8场高端论坛和11个专场推介交易活动。5月22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论坛上,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委领导,以及相关的国际组织官员、著名学者、跨国公司高管和相关行业的领导出席会议。北科建集团总经理郭莹辉受邀出席此次会议,并以《科技地产: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综合服务平台》为题为大会作精彩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今天向大家报告的题目是:“科技地产: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综合服务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的高瞻远瞩的战略性决策。北科建集团作为国内科技园区开发的知名企业,一直把推动国家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所以,很高兴能参加今天的论坛,就如何发挥科技园区的产业聚集优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大家进行交流。下面,向大家报告三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科技园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产业与新兴产业的高度复合,是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具有全局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并代表未来经济与技术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具有

重大和长远影响。从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来看,基本经历了由“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

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演变,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只有集群化发展,才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

科技园区以产业链耦合为基础,通过优化园区企业、产业发展的硬环境与软环境,通过政府的政策优惠与市场各方提供的配套产业服务,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科技园区有效推动政府与市场的结合,通过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增强企业间的合作互信,减少企业间交易成本、使企业更好地获得外部规模经济优势,并通过产业关联的各环节衍生出一批具有合作关系的关联企业,壮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科技园区60年的发展历程显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始终站在全球经济、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推动着高新技术产业升级与创新,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典范。以中关村为例,2012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总收入2.45万亿元,同比增长25%;企业实缴税费15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企业利润总额1731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出口231亿美元,约占全市出口总额近四成;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超过900亿元,同比增长25%。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关村陆续实施了“十百千工程”,聚焦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和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扶持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型企业做强做大。相关资料显示,到2015年,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总收入将力争超过2.5万亿元,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收入的比重超过70%。

第二、科技地产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平台

北科建集团的科技地产强调城市与产业协同发展,是以房地产开发为基础,以产业聚集为目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产业,以科技载体和产业服务构建为任务,整合企业发展的要素和资源,通过开发、运营、服务助推产业创新和价值提升的一种市场化科技园区开发模式。实质上,科技地产是以地产为平台、产业为主体、服务为支撑,实现土地利用、产业聚集、金融服务和城市功能的高效融合,助推科技成果转化,驱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一种全新商业模式。在科技地产开发中,房地产开发已经退居为基础手段和支持平台,而产业聚集和产业发展成为主角。北科建集团科技地产开发中,小到几十万平方米的科学园,大到几十平方公里的高新区,尤其强调要整合产业资源、服务资源、金融资源、政策资源等,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化服务,以加速科技企业成长。因此,科技地产开发已经超出了传统房地产开发的范畴,是服务技术创新、推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和战略性新兴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国内科技地产领军企业,北科建集团从1999年开发中关村开始,始终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为己任,肩负着“服务区域经济、助推产业升级、加速科技转化、提升社会贡献”的崇高使命。我们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实践和大胆创新,投资200多亿元,成功开发了中关村科技商务核心区、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和北京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引入了微软、IBM、甲骨文、西门子、美国健赞、瑞士先正达等国际知名的IT和生物医药企业,并通过孵化和培育,使新浪、百度、汉王科技、腾讯、爱国者、启明星辰、软通动力、碧水源等一大批国内IT和生物医药企业从园区成长壮大,成为国内行业领先企业,在国际上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中关村核心商务区、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也成为国内高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风向标,成为推动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和增长极。如中关村软件园总占地规模为2.6平方公里,总投资预计208亿元,总建筑规模203万平方米,2012年园区总产值达到1096亿元,总利润135亿元,共取得知识产权7428项,其中专利有4309项,并且在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服务外包等领域保持国内龙头地位,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优先布局。

科技园区是城市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功能区,北科建集团在总结中关村园区开发经验的基础上,特别重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融合,把科技园区升级为科技新城,实现了“以城带业,以业兴城,宜居宜业,和谐发展”的现代园区理念。在我们的科技新城中,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涵盖了产业研发区、商务功能区和生态住宅区三大板块,实现产业聚集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囊括了孵化器、研发楼、厂办一体化、写字楼、星级酒店、餐饮街、购物中心、住宅八种业态,并通过全方位的专业化产业服务,为不同成长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最适合的研发载体和最舒适的工作、生活、商务配套,使之成为区域2.5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迅速提升的增长核心。

北科建集团作为根植于中关村园区的大型责任国企,按照科技地产模式在全国布局,就是要帮助外地

二三线城市来承接中关村的技术转移、产业转移,把中关村的创新文化、创新机制以及政策体系复制到当地,推动本地的产业升级,引领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我们目前正在开发的浙江嘉兴智富城、无锡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长春北湖科技园四个科技地产项目,总投资约250亿元,总建筑面积达到410万平方米,其中孵化器、加速器面积多达150万平方米,这在国内科技园区开发企业中是罕见的。这些园区已经成为当地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成为承接一线城市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和推动本地产业结构升级的引领力量,其潜在的巨大社会贡献也正逐渐显现。比如嘉兴智富城成为浙江省着力打造的科技孵化城“一心八园”的“心”,已经带动该区域成为了省级高新区,并正在向国家级高新区迈进。

第三、科技地产是新型城镇化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党的十八大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通过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产业园区作为城市扩张的先导区,运用房地产的规划与运营能力,丰富商务商业和居住休闲功能,同时,政府完善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公共资源的投入,使产业园区具备更加丰富的城市功能。因此,在产业园区基础上功能升级,是现状城镇化的捷径。城镇化离不开产业集聚,未来的科技园区也不再是单一的产业功能区。工业化的前端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信息化带来的是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和智慧城市下政府高效的服务和管理。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实现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良性互动,北科建集团正在谋划由“科技新城”到“产业新城”的全面升级。

产业新城作为大中城市空间扩大和中小城市经济增长的核心,其核心理念是“多元产业聚集融合、城市资源均衡配置和社会管理智能高效”。这就意味着,在产业新城中,将实现多元产业大规模、区域化聚集,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经济动力;通过在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投入,为城市功能完善提供配套支撑;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交通控制、污染治理、人口的动态管理,实现社会管理的智能化。因此,产业新城是城镇化的路径之一,也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信息互联互通、行业跨界整合的新时代,北科建集团将科技园区与房地产业两个领域的规划有机融合,尝试一条市场化园区开发运营的创新模式,力求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二篇:王晓初总经理在中国电信发展论坛上讲话

王晓初总经理在中国电信发展论坛上的答问

(2011年1月5日东莞,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问题1:在王总提出的下一个五年计划里面,中国电信要做“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请问王总,针对这“三个者”,对市场前端的同志有什么具体的要求?

王总:要做到这三点需要开展大量的工作,牵涉到技术层面的内容我们今天就不探讨了,主要是讨论市场前端部门应该怎么去执行。我觉得有两个很重要的关键词:一个是“规模发展”、一个是“创新发展”。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说要成为智能管道的主导者,什么叫主导者?就是说在这个行业里面,在管道的流量里面要成为第一家,这个前提就是我们必须要保持发展的规模。中国电信在宽带互联网接入层面绝对是第一,在固定电话层面绝对第一,但在移动通信上面是第三(实际上是最后一名),只有在比较短的时间把移动规模做上去,成为第二大运营商,才有可能保持作为智能管道的主导者。智能管道是什么概念呢?过去讲我们是管道的经营者,这个是绝对的。但随着信息的多元化和技术的变化,要使固定电话和宽带接入管道、移动的DO和WiFi以及将来可能的LTE和WIMAX之间变成有机的一体,同时对客户进行识别,对一些大流量的P2P进行 控制,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管道概念了,所以我们就提出了智能的管道。可以说,做大规模仍然是中国电信在今后一段时期,至少五年计划中的前三年里面最重要的。从信息和应用的参与者来讲,既然是参与者就表明我们在信息和应用上面不是主导者,但是必须要考虑进入这个领域。而这个领域都是公开竞争的,在这个开放的领域里面必须要保持一定的量,否则要么不要进入,要进入就要进入前三,这样才有可能站住脚,才有可能得到发展。比如我们的八大基地,有谁进不了前三位,那对不起,只能迅速退出。中国电信现在唯一的优势只是在客户端软件装载的时候可以先预制我们八大基地的业务,但我们不能强制客户使用,只有质量、价格、服务、功能都是在行业里面领先的情况下用户才会选择用你,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否则我们的客户就有可能变成竞争对手的客户,我们的收益率肯定会下降。在信息和应用的领域里面,我们不可能什么都做,但只要是选定的就一定要把它做优做好,做出规模,这是第一条。第二点就是要创新。这次奚部长在我们工作会上讲了一个观点,他认为从电信行业来看,过去我们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其他两家电信运营商,但由于现在技术和行业政策的改变,导致行业的界限被打破了,也就是电信围墙被拆除了,使得我们的竞争对手变得多元化。互联网公司过去是我们信息内容的推动者,今天可能就变成了我们的竞争者。像苹果iPhone这样一个手机制 造者也成了我们的竞争对手。所以电信运营商做得不好就会被压缩成纯管道公司。当然,管道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必须要把它做强做好,但只做好管道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创新。创新的领域大量集中在我们平台类业务,包括内容和应用信息两大类。实际上平台是两类:一类是公共业务类的平台。比如我们基于CDMA的优势定位,我们有GPS+CDMA合一,可以把定位做得更好。很多新的业务,我们不只提供管道,还要提供更高层次的业务,这就需要我们公共平台类的业务能够有所创新。业务部门要把这些需求讲清楚,这样我们的研发、网发和网运部门才能跟得上。第二类就是应用类,特别是以IDC为核心的云计算的发展。过去我们的IDC实际上只是卖了一个出租的空间和电力,但云技术的出现,使我们除了提供主机托管之外,还能够提供计算、储存等一系列的功能,从过去简单的容灾备份一步步向更高层次的业务发展,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这都需要我们前端部门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获得价值,实现收入增长和企业价值的提升。从服务来讲,在互联网的时代,年轻人市场不断蓬勃发展,我们再也不能用老观念来思考问题,需要在渠道上进行创新,这不单是受理、售后服务等一系列问题。我们看看阿里巴巴、腾讯,他们有实体营业厅吗?没有,但是它们的公司做得多么大!他的整个受理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而中国电信业传统的思路是必须要有营 业厅,是自己的更好,不是自己的就代理或合作,这就需要大量的成本。当然,在现阶段实体营业厅还是需要的,但随着时代的改变,变化是非常快的,如果我们的销售体系、服务体系不能应势而变,那将退出历史舞台,或者是成本居高不下。这一切都需要创新,以创新的观念引导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跟进消费群体的变化,这个企业才有生命力。

问题2:中国电信深化战略转型应该具备哪些重要的能力和资源?这种能力和资源在总部和省公司层面如何按照转型的要求来配臵资源以确保转型的执行?

王总:在战略转型第一个阶段,中国电信成为全球唯一没有负增长的固网公司。进入第二个转型期以后,确实需要我们在能力和资源上有一些转换,转换的核心就是我们的商业模式,要在过去传统的电信公司的能力基础上,大规模发展宽带、移动、固网等传统业务的同时,转向移动互联网的经营。首先,人才是第一位的,我们要有一些能够以移动互联网思维来思考问题的团队。我们在座的大部分人都是以电信的思维模式去思考移动互联网的业务,我们缺乏以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来思考移动互联网以及传统电信业务的人。其次,在网络组织架构上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即财力和网络资源的变化。比如,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过去我们把基地放在省公司这一层,完 全由省公司来托管,带来的问题是其服务的区域主要是以省为主,但今天不一样了,必须要服务于全国性的业务,这样基地的定位、网络的结构就都有了改变。例如视频业务中心放在上海,但它要考虑网络的结构绝对不能只是上海,必须要考虑全国,考虑把哪些信息提前储存在什么地方,以便客户提取的时候根据访问量的大小把信息提前推送到某一些展厅去,减少带宽在高话务量时期的拥堵和客户对数据的感受等。第三,管理体系的变化。我们传统的电信业务,按区域推广非常成功,充分授权给省,省交给地市,这种体制是非常合适的,但是对于互联网的业务就不合适,为什么?因为互联网业务需要有服务全网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打破过去按区域来进行业务发展的模式,而改为全网。比如广东音乐基地,是全国的音乐基地,它要服务于全国的音乐,这带来很多好处:一是音乐的采购全国可以只需付一次钱;二是受理之后的售后服务体系,可以集中解决客户提出的关于爱音乐的问题和建议。所以八大基地是总部统一考虑的,不再是把所有的业务都分配到下面去。也就是说,过去我们总部和省公司没有操作功能,今天有一部分的操作的任务,可能会集中到某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可能设在某一个省,但是它是全国性的。过去我们以区域性、地域性划分的业务,现在要变成纵向的。总部和省公司在操作职能上的增加,在体制上的变革,我觉得是时候了,不然不可能做大做强。比如QQ,它是全国的一只企鹅,如果按照区域发展模式就是31个省31只企鹅,最后没有一只企鹅能生存下来,这个道理是非常浅显的,但是看似容易,实际操作的时候并不容易。因为传统思维、惯性思维、惯性依赖还存在,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我们的基地才有可能做强做大,才有可能进入前三强。

问题3:在2G时代我们觉得最有效的销售策略是融合捆绑。在3G时代,您觉得我们最有效的销售策略是什么,怎么才能体现差异化?

王总:其实作为消费者,他并不关心2G还是3G,消费者没有这个概念。所以,我们首先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这个问题其实跟我们的销售费用有关,我们2G时代发展成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捆绑,另一个是小灵通转网。但这里面实际上是采用手机补贴的方式来进行的,虽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客户的感知并不好,为什么?比如赠送的手机价值200多块钱,客户并不能感受到中国电信所有业务的差异化。所以,在下一个阶段一定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发展。消费者关心什么呢?那就是在品牌渠道完善的基础上的四大核心内容:价格、质量、功能、服务。首先,价格要合理,价格不是说越高越好,在竞争环境里面价格和竞争对手差异不 能太大。在价格优惠方面我们有很多办法,比如手机补贴、话费补贴、固网和移动捆绑等等,我们这几年就是让大家放水养鱼,让大家去实验一下,但是到了今天我们看到,3G的价格要比2G高多了,完全靠手机补贴不是出路。第二个内容,功能。消费者希望使用的手机首先是安全的。到广东我把两个大客户拉了过来,最核心的一个业务就是保密通信,中国电信的保密手机现在在中国是唯一的。在3G领域里面现在的竞争者只有两家,讲白了就是我们和中国联通,如果平分秋色我们也应该拿到50%的市场。年纪大一点和用3G少一点的人可能不愿意换网,但年轻人不一样,他们会很愿意为功能而去更换一次号码,从这几个月我们已经明显看到。第三个内容,服务。现在我们和中国移动还是有差距,为什么至少有3/4的iPhone手机跑到中国移动网上去,而且我预测,iPhone很快会和中国移动签订协议,因为它在中国联通那里卖得不理想。这里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除了中国联通的网络质量不足之外,服务体系也跟不上。以价格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在3G业务上要逐步过度到以差异化的方式来获取用户上来。差异化的核心就是安全、保密、健康以及可以使用的业务更广阔,可以解决你更多的问题。终端不仅仅是一个通话和短信功能,而且是一个综合的信息功能。在价格上不能只依靠手机的补贴来获取客户,要逐步减少手机补贴的量,是逐步而不是取消。大家对700块钱甚至再低一点 的3G手机很感兴趣,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为什么呢?因为白得来的东西用户是不心疼的,花了钱买的东西才会非常珍惜。高端手机基本上都是社会渠道卖的,我们的销售队伍,特别是营业厅卖的基本上都是低端的,为什么呢?这和我们的激励体系是有关系的,因为发展一个高价值的客户和发展一个低价值的客户的奖励政策没有说清楚。并不是社会上的人比我们渠道的人能干,而是因为社会渠道在高端手机上还有一块利差,所以他的奖励政策是鼓励营销人员去卖高端手机,这样营销人员个人的奖励就高,最后拿到的都是大客户。所以现在我们的高端客户是社会渠道帮我们发展,而低端是中国电信自己发展,就是过于简单的销售模式和过于简单的绩效考核造成了这样的情况。过去我们没有武器,今天终端、网络质量、渠道体系都比以前好了,我们做菜的原料都有了,下一步就看我们怎么做出好菜了。

问题4:移动互联网或者说互联网业务是一个优胜劣汰的产业,中国电信提出要经营移动互联网业务或者在移动互联网业务上面再一次发力。对于各个基地,集团公司已经到位了考核指标,在机制体制创新上面也给予了相应的政策。王总刚才讲到,如果这八大基地在五年之内做不到行业的前三位就会被淘汰出局,这件事情能落实吗? 王总:答案是一定的。在总部开会的时候,我说八大基地能活下来四个我就很高兴了,今天八大基地的负责同志都来了,对最后生存下来的我会祝贺你们,如果被淘汰了,说明我们在这个领域里面还是有工作没有做好。即便是这样,我们也会给这些基地提供必要的体制和机制的变革,会把这些基地逐步公司化。逐步公司化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要让你和社会上相关公司在资源上、激励体制上基本一致,实现同等的平台、同等的竞争。中国电信所做的业务和社会上的业务有很大的区别,比如今天下午我们要去腾讯参观,它在1989年开始经营即时通讯,第一只企鹅的出现用的是一个很小的路由器,后来根据业务量扩大不断扩充。他们就是游击队,非常灵活,轻资产,非常重视人员的激励体系,虽然开始很小,但逐步地壮大。而咱们的基地,一上来就找总部要钱,说要建多大多大的网,就像打仗一样,有坦克部队、炮兵部队、海陆空联合演习,即使弄个一二十亿,还觉得不够,有没有业务没有想明白,没看到市场就先弄,弄完了之后告诉我说不行了,不知道客户在哪里,也不知道客户要什么,建完的这套体系看来不行,一二十亿的投入出问题了。所以说我们的基地要先把市场了解清楚,到底客户要什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资源如何进行配合。马化腾可能就是从几十万的投资到了今天,他没有自己的网络,没有营业厅,现在拥有10亿个注册客户,同时在线用户超过1个亿,成了全球单一公司客户最多的公司。所以说,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有了钱大规模的投入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可以给我们的基地创造一个环境,最起码和社会上同样的公司一样的环境,甚至比他们还好,关键是看基地内容的创新,业务量确实上来了,钱不是问题。同时,基地的人员要想到,公司化之后怎样为省公司带来客户,带来业务的粘性,带来我们的收入,把中国电信的蛋糕能够做得更大。

问题5:产品集约化运营后,在客户感知上比传统产品应有一个质的提升。今年我们提出向互联网经营模式转型,在这个过程中电子渠道将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其他行业的网厅、掌厅等电子渠道基本上都集约化运营,是否中国电信也考虑全集团集约化运营电子渠道?

王总:目前我们已把网厅、掌厅做到界面统一,但系统支撑等还没完全统一。总部目前不可能,也没能力把所有的事都做好,而且我们担心交给总部做,有可能最后效果还不如省公司做的效果。所以,我们目前只是做到把面对客户的界面统一化。一个好的公司,从长远看,它的IT系统总体上是合一的。我们的同行,无论是AT&T还是欧洲的电信运营商,它的IT系统基本上是一个公司一个系统。但是我们目前还做不到,过去我们是从县分公司收到区域分公司,现在想从区域分公司集中到 省公司这一级,现广东公司基本做到了。但这还不够,我们除了从地域层面上考虑如何集中之外,还要考虑不同业务平台之间的整合集中,这个工作量也很大。比如说我们的掌厅和网厅之间,从理论上讲也不应该分开,但实际上我们很多省都还是分开的,即使是省公司这一级把电子渠道间的关系理顺,我觉得都还需要一些时间。如果面对客户的界面是不变的、统一的,那么改变系统的困难就不大,最怕的是不断改变客户界面,会给客户带来很大的不适应。例如,客户现在受理阅读和游戏都要分别受理,可明显看出我们各个系统是分开的。如果一个省里面都还没有统一,如此庞大的系统要一次性全国统一,我觉得风险太大,所以我认为以省为单位进行全部整合,将来有条件的时候再改成全国的网会更现实一点。我想省公司的系统要完全统一还任重而道远,我们的IT部门和业务部门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完成,要分阶段去实施。

问题6:现阶段三家运营商发展移动业务都在进行终端补贴,特别是中国电信。但终端补贴的问题是让用户在网两年后,又重新换一部新手机。而目前各地又需靠终端补贴拉动移动业务的规模发展,请问中国电信如何摆脱终端补贴这个怪圈,在既能降低终端补贴的同时,又能够达到有效益规模发展?

王总:本质上是要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要改变电信 运营商的惯性思维。我们把客户分一下类:第一类是年轻人,3G这样的业务是他们非常需要的,是核心需求;还有就是石油、银行等大企业,这类客户资金充裕,就尽量不要再进行手机补贴。要把客户的消费行为作为我们的营销习惯,对于年轻人,3G是其核心需求,且终端是多元化的,他们可以选择满足其需要的个性化需求。第二类是我们的老客户,他们大量使用的是固网特别是语音,他们觉得不需要太多新的个性化的服务,我们必须要通过手机补贴来维持这些客户的忠诚度。所以我刚才讲是逐步取消手机补贴,而不是一次性取消,但如果我们永远坚持手机补贴,就会越来越困难。欧洲、美国等电信运营商提供手机补贴,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用户APRU值高,AT&T用户的ARPU值是50多块美金。而中国的商业模式已让用户的APRU值低价化,在用户ARPU值高的情况下进行手机补贴是没有问题的,但在低APRU值的情况下进行手机补贴,会给中国电信带来很大的风险。我们讲规模发展、企业创新、企业管理最终都是要提升企业的价值。因此,我希望市场部门把账算清楚,根据不同的客户群制定我们的各项政策,包括资费政策。

问题7:王总在工作报告中提到近两年是战略发展的机遇期,我们客户维系的压力也将倍增。在这种形势下,发展和维系的资源投入如何做到平衡?中国电信的业务品牌对业务发 展拉动非常好,有没有必要在这种形势下提出服务品牌?

王总:发展新增用户和维系客户是不矛盾的,因为用户的流失就意味着要用更多的成本去发展用户,所以它们是完整一致的,不能把它们割离。我们要看到,在固网和宽带上的离网率总体还比较低,因为这两个业务特别是宽带业务的进入门槛比较高,需要管道资源、电缆资源等,所以我们更关心移动业务的离网率。移动业务有一定的离网率是必然的,但由于网络体系的不一致使我们的离网率要远低于其他两家运营商。虽然我们发展移动业务会比他们更困难,但我们发展进来的客户忠诚度一定会比他们高。为什么中国联通发展的iPhone用户很多跑去中国移动?因为中国移动专门针对iPhone出台了一个套餐,上门帮用户检卡,对用户来讲,他的手机没有改变,他只要换一张卡就可以转网。但对于我们来讲,客户转网还有一个终端成本,尤其是这个手机是客户自己购买的时候,他要离网会更困难,因为他会心疼付出的资金。而赠送终端发展的用户,离网的概率相对会大大提高。在客户维系上,我认为中国电信的困难要比另外两家小,但也要高度重视。从客户发展的结构来讲,融合套餐发展的移动用户离网率相对较低,今年我们仍有1000多万宽带用户可融合发展,捆绑仍然有巨大的空间。单一产品也要通过积分等方式做好客户维系。我们要学会弹钢琴,同时做好客户的保有和发展,而且要重点做好对高端客户的保 有,对一些低端的跳蚤客户,以及对价格十分敏感的客户,建议不要花太多的精力。关于服务品牌的问题。这是肯定要建立的,但我个人认为现在不是时候。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各项资源也有限,现阶段我们还是以规模发展为核心,如果提出过多的目标可能会分散我们的精力,难以兼顾。所以在下一个五年计划的前两至三年里还是以规模发展为核心,但并不是没有服务品牌就放松服务,而是要一年年改进,等两三年后我们的客户规模更大时,再把客户维系放到更高的位臵,我觉得更现实一点。

问题8: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怎样注重员工内在精神培养,除物质激励外,在精神层面和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如何让员工把公司发展和自身价值的提高紧紧结合起来,在公司发展的同时,让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也得到体现。

王总:作为管理者,我们要为员工提供晋升的通道,为员工的创造和激情发挥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事业能不能成功,首先是我们的员工能不能有激情,没有激情的员工,我们的事业是不可能蒸蒸日上的。当然,有了激情以后有没有相关的知识和动手能力,这也非常关键。如果具备了这三条,那么事业就有可能成功。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能解决个性化的需求,这为所有运营商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创新机会。除了 八大产品基地需要创新之外,各省仍需鼓励大家创新。移动互联网的业务非常丰富,各个省仍可去创新,这时候我们希望有更多有激情的员工、有知识的员工、有操作能力的员工、有才干的员工。才就是知识,干是动手能力。省里面甚至可建立基金,鼓励员工发展创新,但我认为钱不是一切。在座的都是管理者,要积极鼓励对我们企业有帮助的创新,要创造环境,给员工一块天地,让他们人生的价值得到体现,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建立一些新的有别于我们传统业务的通道打下基础。

问题9:在今年内乃至明年,集团的集采运作要占到整个终端规模的多大份额就会有效地调整市场结构的性价比?这波调整的时机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中国电信对于终端产业链的介入深度是多少?

王总:关于集采的问题,我们很希望继续坚持手机终端的多元化。当然现在有一种说法,像iPhone的成功是垂直整合,用一种手机来占领天下,这种商业模式我们还需进一步判断,但总体上手机是朝多元化发展的,因为消费者的需求、爱好是多元化的,所以我们觉得推进手机的多元化还是当前中国电信在终端工作上面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还希望价格合理,当然不是越低越好,太低了厂商就没有积极性。目前我们在强调终端多元化的同时,并不是要放弃集采,集采可有力控制终端及 终端销售渠道,希望通过集采满足特定手机需要,或引导手机向某一方向发展。比如现阶段,我们希望对智能手机、价格较低的手机,还有行业应用手机进行集采,来满足我们对市场细分后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还可以通过集采控制制造商和众多手机分销商的价格。在这样基础上的集采仍是一把利剑,能够把问题解决得更好,满足我们市场的需求。我们已经意识到要给手机零售商留一点利润,因为零售商是最终和消费者的接触者,给他留点利润可能比国代和省代更加重要。我们的终端从过去非常匮乏发展到了今天的800万台,特别是3G智能手机也蓬勃发展,但仍有很多可改进的地方,比如需要我们的集采量定得更科学、更符合市场,将各个省有限成本的配臵变得更加合理。总体来说,集采实际上是使终端更加适合中国电信业务发展,使我们的价格更合理,它是一个有力控制的手段,一定要把它用好。关于终端价值链的问题。手机制造业价值链的核心是手机制造和设计室,这个行业目前是放开的,但我们完全没有进入,如果要进入我更偏向于进入设计室。因为制造行业离我们比较远,而在设计方面我们可以把CDMA业务,包括我们的特色业务做得更加淋漓尽致。但要不要进入,决心很难下,因为像这样的公司收购之后如果思路不对路,人员集体辞职了,我们就白收购了,所以我们要更加慎重地考虑。问题10:目前行业围墙被打破,很多竞争对手都是以前我们没有想象到的,比如说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会化网络服务,我们在五年前根本预见不到它目前的发展趋势。而且很多移动互联网的巨头在做创新的同时,也进行大量的并购和收购或者是股权投资。所以,请问中国电信除了发展基地之外,是否也考虑进行股权投资或者是并购?

王总:通过收购、股权的入股等方式控制价值链上有价值的业务,弥补自己的短板,这思路非常好,但全球的电信公司在收购上几乎没有一个是成功,因为公司的收购首先要有整合效益,但这样的整合是非常困难的。比如当年AT&T收购NCR计算机公司,“网络+计算机”将成为全球最时髦的业务,但最后彻底失败,AT&T用120亿美金买入,最后40亿美金卖出,整整亏了80亿美金,这个项目对电信行业震撼很大。而且互联网公司朝生夕灭,最初我们认为微软是最牛的,它控制了所有用户的电脑桌面,但很快被谷歌替代了。像你刚才提到的Facebook,我们也想不到它对谷歌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互联网的无边界为所有人创造了空间,变化非常快,在这种形式下,我们也不知道明年Facebook还能不能成为整个互联网的收购对象。而对于国企,收购股权必须是增值的。所以我对于收购可能要比其他人更谨慎,不那么容易下决心。问题11:王总您能否分享一下2010年您最高兴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最闹心的一件事情是什么?2011年您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期待?

王总:2010年让我最高兴的是看到大家脸上的笑容。我进入中国电信已经6年了,很长一段时间,我看到员工对中国电信的前景不乐观,因为电信在手机市场上的份额仅6%,收入增长率还在减少,大家的心情比较压抑,但在今年的威海会议上我听到大家的朗朗笑声,在年底的工作会上我看到老总们的踌躇满志。看到大家知道如何进一步发展业务,且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是我最高兴的事。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衰”。2011年我们要乘胜追击,抓住时间窗口,尽快把业务收入做上去。除了让中国电信人精神面貌大大改善外,个人收入也能像业务收入一样迅速提高。

第三篇:在全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会上的讲话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倪玉平

(2011年

日)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会议,目的是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理清发展思路,全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稍后,姚书记、侯市长将作重要讲话。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清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其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摆上紧要日程,强力予以推进。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充分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逐步摆脱铜采选冶单一工业发展模式,建成了特色鲜明的重要工业基地。但随着经济发展,我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在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2010年比重仅为25.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8个百分点。二是第二产业内部轻重工业失衡,重化工业比重高达94.8%,资源性产业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高达80%以上。从根本上改变我市能源资源型产业比重过大状况,缓解由此带来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迫切需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引领和支撑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破解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要素瓶颈。一是发展空间狭小。全市土地总面积仅占全省0.8%,建设用地较为紧张,发展空间十分有限。二是资源依赖性强。铜精砂、磷矿、钛矿等重要资源,基本需要进口或外购。三是生态环境脆弱。我市是全国典型二氧化硫和酸雨“两控区”,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达4.0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137万吨,环境容量基本达到承载极限。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亟需通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降低创造单位价值所耗用的资源和生态代价,提升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促进经济社会可持

续发展。

3、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国际社会后金融危机时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国内各地区也不约而同地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十二五”主攻方向,新一轮产业竞争渐趋激烈。从我市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条件和基础。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涉及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1家,集中在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产业,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15.7%。同时,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是产业规模小,对整个行业的带动能力不强。二是产业集聚度低,中小企业多、领军企业少,关联性不强,产业链不长。三是大部分企业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不够,创新能力不强。要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构建发展新优势。

4、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幸福铜陵的重要支撑。我市人均GDP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一些发达地区,但社会建设、生态环境、收入水平却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无论从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还是从

体现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角度,都到了改善民生促发展、促和谐的共建共享阶段。当前,我市正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幸福铜陵进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发展质量。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结合点,有效拓宽人民群众的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就是要大力培育发展服务型、消费型、环保型等新兴产业,创造新产品,进一步拓宽我市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就是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营造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理清思路,准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我省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意见》,明确了包括国家七大产业和公共安全产业在内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力争到“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

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认真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根据《意见》要求,现阶段重点培

育和发展铜基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物流和文化创意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所以提出这六大产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根据国家和省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在工业领域选择条件较好、有一定基础的铜基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和新能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将国家和省确定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纳入到选定的四个产业中。二是考虑到我市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突出结构调整和升级,将现代物流和文化创意两个服务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中,促进“服务经济”与“工业经济”协调发展、双轮驱动,推动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

综合考虑现有基础条件和未来五年发展,我们提出通过实施“千百十工程”(即开工建设项目超过1000个,培育和引进100个以上规模企业,打造10个特色产业集中区),努力实现“124”发展目标,即“一千亿元、两个高于、四大产业基地”。

——一千亿元:到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

——两个高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同期水平,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大产业基地:建设铜基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现代物流四大新兴产业基地,努力建设国家级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实现以上目标,工作中要坚持三个导向:

一是在发展原则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发展重点,分清先后次序,从最有基础、最能见到成效的产业抓起。把铜基新材料产业作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位产业,重点支持,率先突破。同时,兼顾产业协调,以点带面,实现新兴产业的整体推进。

二是在发展重点上坚持领军企业牵动、重大项目带动。强化领军企业、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切实抓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聚集上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打造新的支柱产业。

三是在发展动力上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放大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引智借脑”,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加强铜基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技术和产品研发,下大力气引进一批先导性产业,争取更多高端产业来我市发展。

三、突出重点,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当前,要按照“全面发展、梯度推进,重点突破”总体要求,进一步细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项工作措施,紧紧扭住着力重点,形成有力的工作抓手,从战略层面

向战术层面深入推进。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着力培育产业主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着力培育和扩大市场主体。围绕“十二五”时期培育和引进100个以上新兴产业规模企业的目标,我们要把壮大企业主体摆在突出位置,做到“三个注重”:

一要注重领军企业的引进。立足我市发展重点,积极面向国内外相关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题招商,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引进要知己知彼,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从哪里突破、最好的企业在哪里必须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比如PCB产业,现在竞争很激烈,国内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这就需要我们点对点抓好战略合作者的引进。同时,要借助与央企、知名非公企业的战略合作,摸清国内大企业的优势和意愿,深入谋划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作项目,着力引进一批大企业落户我市。

二要注重传统优势企业的植入。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工艺设备,改造提升铜、化工、电子等传统优势产业,引导其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转型升级。有色公司要继续发挥光荣传统,加大铜资源开发力度,提高铜冶炼水平,承接国内外先进铜加工业。特别是要集中力量,在发展铜基新材料方面有新的作为,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

出应有的贡献。铜化集团要全面创新化工产业发展的路径,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不断完善现有化工产业链条,加快向消费领域延伸,努力建设沿江绿色化工基地。

三要注重种子企业的培育。坚持把本土的中小科技企业作为实现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力之源,完善扶持办法,促进创新型中小企业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每个产业要摸排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库。每个产业要选择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科技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要设定培育发展目标,实行动态管理,并在研发、管理、人才、用地、金融、上市、项目申报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和优先扶持。

第二,着力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落脚点在于项目建设。没有项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一句空话。

一要抓项目推进实施。重点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今年,要加快推进总投资168亿元的31个在建及新开工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进度,争取年内完成投资35亿元,力争10个以上项目建成投产。今后,每年每个产业都要确定3-5个重大项目作为示范项目,集中财力物力扶持,强化协调调度,实现重点突破,带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发展。

二要抓项目招商引入。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招商重

点,大力开展新兴产业专题招商。在招商对象上,要把大企业、龙头企业和专业配套企业作为主攻方向,把能够带动产业整体发展的核心企业作为重点,重视引进行业内具有特色的中小型下游企业。在招商方式上,要改变单纯比拼税收优惠政策、比拼土地价格、比拼环境承载能力的招商模式,大力开展规划招商、环境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以商引商。年内,要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举行铜基新材料、光电光伏等专题招商活动,力争引进15-20家规模以上企业。要重视做好下半年的央企合作招商活动,争取签约15个以上项目,引进投资100亿元以上。各县区要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年内至少开展一次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招商。

三要抓项目谋划储备。在现有130个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围绕重点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建设谋划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在项目的谋划上,要把产业发展的高端环节放在首要位置,尽可能遴选出关键技术水平领先、生产工艺先进、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努力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要突出谋划一批战略性、牵动性的大项目,以大项目带来大产出,增强市场竞争力,形成爆发性增长源。要突出抓好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光伏光电产业链等相关项目的谋划,补齐缺失链条、壮大薄弱链条、提升关键链条,力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先一步。

第三,着力打造产业基地。当前,我市在铜基新材料、先

进装备制造等领域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和发展优势,但仍存在技术领军企业数量少和规模不大等问题。要千方百计地提高产业聚集度,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努力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一是加快建设一批产业集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是各类产业园区内成长起来的,要充分发挥园区在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培育、集聚和带动作用,加紧建设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产业集中区。开发区要紧紧抓住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契机,进一步优化布局,强化产业特色,提高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铜基新材料、装备制造和PCB产业集中区建设。狮子山区要进一步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加快光电和新型阀门产业集中区建设。铜陵县要依托金桥工业园,加快铜加工、电子材料和机械制造产业集中区建设。到2012年,初步形成一批产业集中区,培育企业120家以上,实现产值380亿元以上。

二是谋划一批产业集中区。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建设各类专业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谋划建设示范园区装备制造、横港铜再生、展圣现代综合物流等产业集中区,推进多尼尔房车、汽车精细拆解再制造等项目进程,努力形成一批有特色、有体量的产业集中区。到2012年,力争新的产业集中区内新增落户企业85家以上。

三是打造新兴产业基地。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

密集的特点,走规模化、集聚化和特色化发展路子,加快建设铜基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基地。把铜基新材料产业作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位产业,重点建设铜基新材料产业园和PCB产业园,争取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0家,总产值达到300亿以上,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争取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30家以上,总产值达到40亿以上。加速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建设,争取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20家以上,总产值达到40亿以上。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基地建设,争取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10家以上,总销售收入达到20亿以上。努力将产业基地建设成我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着力强化技术保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启动“千名人才”计划,培养、造就和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技术、管理骨干。积极帮助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组建面向新兴产业的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力争每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以上创新 11

型(试点)企业15-20家,建立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5家以上。

二是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引导骨干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共建产学研实体,引进高校院所在铜设立新兴产业研发平台。力争在铜基新材料、光电产业等新兴产业领域组建1—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每年建立20个产学研合作实体,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50项,与中国科学院共同组建中科院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

三是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进一步提高中科大创业园孵化能力,完善孵化管理体制,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向县区延伸,建立晶体材料及元器件、IT信息、LED光电子、精密模具等一批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和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力争每年新增孵化面积1万平方米,新入驻孵化企业20家、毕业企业10家。

四是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科技成果交易与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面向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力争每年建立生产力促进、专利代理、科技咨询等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2—3家,建成1个新兴产业创新资源共享、试验检测或技术转移等公共服务平台,建成省“科技路路通”铜陵分中心。

四、强化落实,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必须加快

形成政企互动、市县联动、部门合力强势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一要制定发展规划。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抓紧修订完善文化和现代物流两个产业发展规划,启动编制铜基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四个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等。各县区、开发区也要结合各自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制订规划实施方案。抓紧制定六个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引导项目投资和企业发展。做好与国家、省规划的紧密对接,加强与我市“十二五”规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规划的衔接。

二要加大政策扶持。根据《意见》精神,今后政府关于扶持资金、建设用地、金融服务等优惠政策将优先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我市即将建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每年安排资金不少于1.5亿元,同时,建立战略性新兴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年内启动运作1-2只5亿元资金规模的基金项目,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有关部门一定要按照竞争择优、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集中力量办大事,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引导和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资的格局。

三要形成工作合力。市里成立了高规格的战略性新兴

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各县区要相应成立工作机构,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要加强目标管理,分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主要任务、重大项目、重要工作等,要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要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定期进行运行分析,及时掌握产业发展动态。要加强督查考核,重点检查各地、各部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提高新兴产业考核权重,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体系。要建立健全部门帮扶和领导联系制度,帮助解决企业发展、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营造全社会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北科建集团总经理郭莹辉在科博会颁奖仪式上的主题演讲 创新驱动下的科技地产发展趋势

北科建集团总经理郭莹辉在科博会颁奖仪式上的主题演讲

创新驱动下的科技地产发展趋势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年05月18日 18:49 新浪财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晚上好。首先,热烈祝贺北京科博会中关村创新论坛成功举办!科技引领未来,创新驱动中国。20多年来,以中关村为代表的69个国家高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发展为己任,为国家经济建设乃至国际竞争力提升做出了卓越贡献,其模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学习楷模,成就全球瞩目!中关村,集聚的不仅仅是高新技术产业,还凝聚着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北科建集团作为北京市政府成立的科技园区开发主体,有幸成为中关村区域发展的建设者和见证人。下面,我结合北科建集团的经验总结,从行业角度,就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势谈些思考。主要和大家交流三个方面的话题:

首先,我们分析下北科建集团开发园区的核心优势

十多年来,北科建集团投资220多亿元,开发了14平方公里的科技园区,成功开发了中关村核心商务区、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京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重要的城市功能区和高科技园区,推动区域工业总产值达到3500亿元;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5000多项;承担863、973等国家级项目数百项,为北京市区域发展和科技创新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突出的品牌影响力。北科建开发了中关村,中关村也成就了北科建,造就了北科建集团很好的品牌知名度。二是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科技园区的重点是营造企业创新发展的软、硬件环境,这也锻炼了北科建集团强大的科技资源、金融资源及配套服务资源整合能力。三是先进的规划理念和持续创新精神。科技园区涉及多种业态,要妥善解决各种业态、产品间的矛盾和冲突,必须要有先进的规划理念,不断实现理念创新、产品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四是多业态、全产业链开发团队。北科建集团培育了一支从土地一级开发,多业态开发、直至物业经营的多业态、全产业链的综合业务操作团队。这些是我们的核心优势,也是一个成功的科技园区开发企业必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纵观我国高新区20多年发展历史,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高新区开发也还有值得进一步商榷的地方:比如,科技园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应该更加精准,产业的聚集聚变效应还有待提高,孵化器的孵化效果应该更加高效、园区开发的市场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的服务和支撑体系还可以进一步完善等。

当前,在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大背景下,如何使高新区发展的更有质量

和生命力,真正成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我这里提出一个观点和一个建议,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个观点是,我们认为,科技地产开发模式是我国高新区投资开发模式的重要补充。

大家知道,在高新区的开发中,一般有四种类型的开发主体:一类是政府的开发公司;第二类是大的企业集团,主要是引进自己主业的上下游相关企业;第三类是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第四类是纯市场化企业。

北科建集团作为纯市场化园区开发企业,秉承“社会效益为首,经济效益为本”的经营理念,提出了“科技地产”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也许是我国高新区发展的一种有益补充。

科技地产,就是以创新型和成长型企业为客户群,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房地产开发手段,通过专业化运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科技”是服务对象,“地产”是支撑平台。

北科建集团科技地产开发模式是“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市场化运作”。它强调的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开发商市场化功能,追求的是政府、开发商、科技企业三方的诉求实现和利益均衡。政府和开发商之间首先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政府通过关键环节的把控和监督,能够保证科技园区的建设标准,招商质量和服务品质,减少了财政投入和风险,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土地高效利用、就业、税收等方面也获得更多的回报;开发商作为市场主体,要在满足政府要求的前提下,只有自律诚信,最大限度发挥市场的产业资源整合功能,才能获取综合的合理利益。科技企业通过园区完善的硬件和软件环境,能够实现快速成长。

北科建的科技地产的运营有三个特点:一是产业为主进行综合开发。北科建集团借鉴世界城市开发先进的规划理念,以产业主导,使产业、商务、居住、休闲有机融合于一体,是包含多种业态的综合性房地产开发。这也需要政府在城市住宅开发和产业园区建设上,对土地资源进行统筹配臵;二是有清晰的开发理念和标准。我们的科技地产业务包含科技新城和高端科技园区两种产品类型,前者是产业研发区、商务功能区和配套住宅区三种功能的集成,遵循“以城带业,以业兴城,宜居宜业,和谐发展”的项目理念,打造产业化城市。北科建集团的嘉兴长三角创新园就是科技新城的样板。高端科技园区往往是专业化的,如我们的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无锡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遵循“环境清新优美,配套功能完善,产业高度集聚,自主创新活跃”的标准来开发运营。三是独特的商业模式。这几年来,北科建集团致力于建立“以科技地产为龙头,住宅地产和商业地产战略协调的”业务架构。科技地产开发中,谋求园区“硬环境”和“软环境”同步建设,通过项目策划、土地开发、物业经营、产业服务、物业出售等多个环节来丰富盈利。

科技地产开发也要求企业必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北科建集团已经把“服务区域经济,助推产业升级,加速科技转化,提升社会贡献”作为企业的崇高使命,坚守科技地产开发模式,在房地产细分市场上力求走出一条既服务国家战略,又能够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个建议是,希望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能够多角度支持科技地产行业的发展。在当前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控的大环境下,住宅地产开发商陆续转战商业地产、旅游地产,但是鲜见规模性介入工业地产,尤其是科技地产。目前,在我国高新区开发中仍然只有少量市场化园区开发企业,比如张江高科、北科建集

团在行业里持续活跃。这种现象应该引起科技和房地产主管部门的关注。

科技地产开发模式虽然是大趋势,但是在实际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是科技地产开发需要持续的创新精神。科技地产开发是集国家产业战略、区域经济战略、城市总体规划、企业发展目标等多重诉求于一体的复合经营模式,成功运营的难度极大,需要不断跟踪国际国内科技进步,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的需求,以及人民生活品质和工作、生活方式的变化,进行不断创新。也需要社会各界,包括项目所在地政府、产业界、金融界的广泛认同和鼎力支持。

其次是科技地产行业的发展还需要国家政策层面的大力扶持。我们知道,科技地产往往是大规模成片开发,项目业态多,涉及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等多种性质土地,希望能够统一规划设计,总体供应土地。但是,按照现行土地分类出让政策限制,以及各个城市土地指标受限分期供应的实际情况,使开发商在土地获取方面往往承受极大的风险。希望国家能够考虑科技地产行业的实际情况,允许科技地产项目的用地进行“捆绑”出让,以调动开发商的积极性。

再比如财政金融方面,科技地产投资周期长,资金占用压力大,政府是否可以考虑对科技地产项目放松贷款限制,是否可以允许地方政府对开发商进行合理、合法的政策性补贴;在税收上,开发商是否可以享受高科技企业在税收上的优惠政策等等。总之,科技地产作为一个利国利民的新兴行业,还需要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这个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最后,我们衷心地希望更多有资本实力、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加入到科技地产行业中来,加快推动我国的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和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第五篇:张宝顺书记在全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会议上的讲话

张宝顺书记在全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

新兴产业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省委、省政府召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会议,目的是动员全省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理清发展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奋力开创安徽科学发展新局面。刚才,省直有关部门和合肥市作了交流发言,介绍了经验体会和工作打算。三运同志的讲话,系统全面,重点突出,我完全赞同。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着眼全面转型,切实增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感责任感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我们一定要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切实摆上战略位置,坚持不懈加以推进。

第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把握发展主动权、抢占竞争制高点的必然选择。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全球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宽带网络、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面对新的国际竞争态势,中央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产业进行前瞻性布局。各省区市也纷纷集中力量,主攻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先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竞争已经拉开帷幕。我们要实现加速崛起、走在中部前列,就必须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以更大的气魄和力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在新一轮产业分工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第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推动转型发展的根本途径。现代经济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相继出现了一轮又一轮的高增长产业群,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我省过去30多年的发展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发展主要靠食品、轻纺等产业;新世纪以来,能源原材料和汽车、家电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这些优势产业虽然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但随着宏观环境深刻变化,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迫切需要有新的产业引领和支撑未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潜力大、资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综合效益好,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完全可能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我们必须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支撑未来发展的高成长产业,推动全省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

第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设两大平台、提升对外形象的重大任务。当前,我省正在全力推进皖江示范区和技术创新试点省建设,这是安徽加速崛起的重大机遇,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舞台。我们建设合芜蚌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试点省,要抓的事情很多,工作任务也很重,但最根本的就是要看拥有多少高新技术和自主品牌,形成多少高附加值产品和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这也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首要标准。我们建设皖江示范区,要实现科学承接、绿色承接,就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着力培育和引进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和项目,绝不能搞产能的简单复制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这是推动安徽产业升级的内在需要,也是国家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示范区、试点省作为国家级战略平台,要在全国作出示范、形成影响、打响品牌,更要有一些标志性的企业和产业,像北京的中关村、深圳的华为、武汉的光谷、江西的赛维光伏等。我们一定要抢

抓历史性机遇,放大国家级平台的战略效应,力争在新兴产业发展上有所作为、有大作为,全面提升经济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二、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加速崛起的新引擎

“十二五”是安徽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在把握发展大势、深入分析省情的基础上,省委八届十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力争到“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万亿元。有关部门围绕这一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加强规划论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去年底,省里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前不久又召开了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了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支持措施。现在方针目标已定,关键是要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加快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第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聚焦产业发展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门槛高,投资需求和市场风险都很大,科学确立发展方向和重点至关重要,选对了就能引领未来、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战机、造成巨大浪费。现在,省里正在编制“十二五”专项规划,其核心任务就是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好,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引导各地突出特色,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低水平重复投资。省里已经明确,现阶段培育和发展的重点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八大产业,同时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技术条件和资源禀赋,列出了新型显示、智能家电、纯电动汽车等30多个产业发展方向。当然,这些产业和领域基础不尽相同,不可能齐头并进、同时突破,我们必须根据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时序,明确哪些是近期能够形成气候的,哪些是能够取得突破的,哪些尚处于孕育期的,加强分类指导,实行一业一策,分层次、分阶段加以推进。各市都要从本地产业、技术、资源等基础条件出发,加强研究论证,决不能盲目跟风、贪多求全,一定要围绕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找准定位,在点上寻求突破,在链上做出规模,锲而不舍地抓下去,力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打造若干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企业和产业。第二,坚持以培育支柱产业为目标,着力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区域竞争中举足轻重。我们抓战略性新兴产业,目的就是要培植一批支柱性产业,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撑力。围绕这一目标,省里提出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以领军企业为主体,以大项目为支撑,以产业基地为平台,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一要抓龙头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密集、资本密集,要在短期内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至关重要。要坚持通过内部培育和外部引强,打造更多的行业龙头,发挥中流砥柱作用。龙头企业发展离不开众多的中小型企业配合,许多中小科技型企业都拥有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是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要加大扶优扶强力度,促进尽快上规模、上水平,使之成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二要抓产业链核心项目。产业的发展要靠一个个具体项目来支撑,抓住了产业链上的关键项目、关键产品,就抓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省里已经建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库,储备了近1000个项目,要继续加强项目谋划工作,不断完善和充实项目库,切实提高项目工作水平。对省里每年扶持的重点项目,一定要加强科学论证,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真正把那些战略性、集成性、牵动性的大项目、好项目选出来,集中力量加以扶持,通过抓好一个项目,壮大一个企业、催生一个产业、带动一个园区,形成一个爆发性增长源。三要抓特色产业基地。这是促进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有效途径。各地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基础,比如合肥平板显示、芜湖光电、蚌埠生物技术、马鞍山高性能材料、滁州绿色照明、亳州现代中药等,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充分依托高新区、开发区等平台,引导各种要素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努力建设一批起点高、环境好、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第三,坚持创新和承接有机结合,促进新兴产业快速突破。在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的大背景下,我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一手抓创新驱动,一手抓开放合作,在承接中

发展,在创新中提升。要深入推进以合芜蚌试验区为重点的技术创新试点省建设,围绕省里支持的重点领域,大力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凝练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培育,我省在不少领域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但科技成果转化始终是一大薄弱环节,有技术无产业、有“盆景”无“风景”的现象还比较突出。要紧紧围绕尚处于产业化初期且市场前景好的技术和产品,大力推动科技与资本融合,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市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坚持创新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这也是我们培育新兴产业的一条成功经验。要抓住皖江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加大境内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对照八大产业排出上下游产业链、主导产品及关键零部件目录,瞄准国内外领军企业和行业龙头,瞄准行业领军人才,用好与央企、知名民企等对接合作平台,下功夫引进一批新兴企业、产业和人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坚持新兴和传统融合发展,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从我省发展现状看,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还比较小,且发展壮大还有个过程。因此,我们在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传统产业,尤其要通过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国内外实践证明,许多新兴产业就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我省也不乏这样的成功典型,如安凯的新能源汽车、海螺的节能环保设备、铜陵有色的循环经济等,不仅巩固提升了优势产业地位,形成了一批新的增长点,还实现了转型发展。这是我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条现实途径。要加快传统产业新型化改造步伐,支持引导传统产业通过产品技术的换代升级、延伸产业链条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省属大企业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条件和基础较好,要瞄准行业前沿技术和高端产品,加大联合攻关力度,力争在高速轮毂、高品质特殊钢、特种玻璃、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等方面尽快取得突破,把企业发展推向更高水平。

第五,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构建产业支撑体系。与传统产业不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发展理念、要素保障、市场培育、管理体制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形成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体系。要加快构建风险分担的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进一步完善担保体系,同时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产业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要围绕产业发展需要的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引进和留住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持。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的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和环境服务业,建立健全立体化、网络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三、提高领导水平,努力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重大任务,需要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各地各部门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要加强知识学习,着力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当今时代,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领导干部的眼界和知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很多是全新的领域,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比较少,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与时俱进,主动加强学习,创新发展思维。我们只有真正了解这些新技术新产业,准确把握其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知道哪些行业是有前景、有效益的,哪些领域是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从而把握工作主动,作出科学决策。【比如,光伏产业是目前许多地方大力推动发展的产业,但其产业链的上游,即多晶硅提纯,已出现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属于国家限制发展的领域,我们的重点应当发展硅片、电池片、应用系统等产业链中下游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超前眼光和战略思维,需要敢于担当的勇气和魄力,但前提也是要了解和掌握这个领域,决不能蛮干、硬干。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比的就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学习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加强学习,重点围绕省里确定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了解产业总体态势和具体内涵,熟悉上下游关联产业,科学确定自己的发展重点,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和突破。

二要健全推进机制,加快形成发展合力。省里已经成立了高规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三运同志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省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立以来,积极主动作为,做了大量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工作基础,要加快建立省市联动、高效运作的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的作用,切实解决好重大事宜,推进落实重大项目,抓好督查考核,全面推动各项工作。省直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增强全局意识、服务意识,按照职责分工,通力合作,集中优势资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规划编制、核心技术攻关、重大项目谋划、人才培养引进等重点事项方面,加大对市县的指导和服务,加强与国家部委的沟通和衔接,争取国家更多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市一级是主战场。各地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建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研究细化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发挥主导推进作用。合芜蚌试验区和皖江示范区,要充分发挥政策叠加优势,率先取得突破,努力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行区、密集区。

三要完善支持措施,不断增强政策引力。目前,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政府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扶持,这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但政策支持不等于政府包办,我们的着眼点应该放在调动企业和社会的积极性上,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按照这样的思路,省里研究制定了《意见》,提出了包括财税、金融、服务等在内的一组支持措施。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加以落实,加强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尽快把政策效应转化为发展动力。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财政引导资金问题。应当说,在省财政总体很紧的情况下,省里决定连续6年、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说明省委省政府决心很大,推进力度也很大。有关部门一定要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按照竞争择优、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不搞平衡,集中力量办大事,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省里这点财政性资金只能起到引导作用、杠杆作用,必须更多地运用市场化办法,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引导和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资的格局。

同志们,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责任重大、影响深远。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作出新的贡献!

下载郭莹辉总经理在第十六届科博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论坛上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郭莹辉总经理在第十六届科博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论坛上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餐饮业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文章标题:在餐饮业发展论坛上的讲话各位来宾、各位老总、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回顾过去一年我市餐饮业发展的成就经验,探讨我市餐饮业的......

    陈文辉在2011年金麒麟论坛上的讲话

    陈文辉在2011年金麒麟论坛上的讲话 新浪金麒麟论坛在北京柏悦酒店召开,本次论坛主题是:中国经济的全球机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陈文辉表示,强健的金融体系能够促成......

    在第十六届运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优秀范文五篇)

    在第十六届运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来宾、全体运动员、裁判员、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刚刚落下帷幕,热情澎湃的广州亚运会即将开幕,在这样......

    在2002广东省发展非公经济论坛上的讲话(范文模版)

    在“2002'广东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论坛”会上的讲话各位老板、各位来宾、同志们:“2002'广东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论坛”会已经开了两天,今天就要结束了。两天来,大家围绕论坛会主题,激......

    在2002广东省发展非公经济论坛上的讲话

    在“2002广东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论坛”会上的讲话各位老板、各位来宾、同志们:“2002广东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论坛”会已经开了两天,今天就要结束了。两天来,大家围绕论坛会主题,激烈......

    在中国责任保险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各位嘉宾,同志们:今天,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举办“中国责任保险发展论坛”,深入探讨发展责任保险的有关问题。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于促进保险业与安......

    在中国责任保险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上午好!有机会参加“中国责任保险发展论坛”,我感到非常高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共同举办这次论坛,以责任保险与......

    王三运省长在全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会议上的讲话

    王三运省长在全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会议上的讲话 去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提出了我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