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方干旱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01:5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南方干旱问题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南方干旱问题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南方干旱问题的思考

关于南方干旱问题的思考

摘要:干旱问题一直是我国频发的一项自然灾害,近年来,干旱问题呈不论是强度上还是数量上都呈上升的趋势,日益危害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过去,干旱只是频发在我国西北及华北等地,但是现在向全国化发展,2010年罕见的西南干旱以及2011年严重的长江中下游干旱,充分证明了我国对干旱问题的预警及防护措施存在很大的问题,如何去解决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关键字:南方、干旱、抗旱、河道

一、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

1、气候环境

我国南方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旱少雨。正常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雨带大致时间为6、7月份,于是会出现将近一个月大范围降雨,俗称“梅雨”季节。在夏季,由于强烈的对流,也会频繁出现短时间的强对流雨;或是由于台风等热带气旋带来短时间的雷雨大风天气,所以夏季是多雨的季节。西南地区,受青藏高原和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在5、6月份也会形成大范围的地形鱼和锋面雨。长江中下游区处在青藏高原的东面,冬季高空西风带南北两支急流在本区上空辐合,形成一条比较稳定的切变线,再加上南岭山地的影响,在地面层出现一条比较持久的华南准静止锋,气旋过境频繁,云雨天气特多,大部分地区12月与1月平均降水量均在40 mm~50 mm左右,2月份在60 mm~80 mm左右。从3月开始,南来暖湿气流增强,降水频度增加。3月下旬,赣南最先进入春雨期,并以此为中心,春雨渐次向西北、西南和东北方向延伸。大部分地区直到6月上、中旬,春雨始告结束。江南丘陵春季降水多、雨期长,大部分地区春雨从4月上旬开始,5月下旬结束,雨期长达60天。本区春雨较多,长沙、南昌等地春雨比率在40%左右,比夏雨还多。南京、上海、温州等地,春雨约占年降水量的25%左右。

2、地质环境

长江中下游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红岩盆地广布,形成“丹霞地貌”,组成丘陵的岩层多为砂页岩,易受风化和侵蚀,同

时页岩透水性差,地表径流易产生散流,加强了坡面侵蚀,因而红岩丘陵一般谷地比较开阔,有较大的冲击平原,南方地区的地势低平往往导致排水不畅,所以南方往往发生大面积的洪涝灾害或旱灾。

二、近年来我国的干旱现状及原因

国家防总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达到50年来最低水平,主要江河累计来水量较多年同期偏少一至七成。目前,全国耕地受旱面积为9892万亩,有497万人、342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5月20日,因洪泽湖水位连续下降逼近死水位,沉睡于洪泽湖水下300年之久的明代第一陵明祖陵外罗城墙露出水面,这是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一次。明祖陵位于江苏盱眙县,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公元1680年,黄河夺淮,泗州城与明祖陵被淹没于洪泽湖底。据悉,为保护地宫甬道和拱门下的文物(诏书、衣饰和各类殉葬品),当地政府从淮河紧急调度水源进行灌注,明祖陵地宫甬道和拱门又重归水下。

1、洞庭湖区水稻无水

每年4月洞庭湖区最怕水患,可是昨日记者来到进入传统汛期50天后的洞庭湖区,看到的却是湖区农民期盼雨水的焦虑眼神。

湖南省南县地处洞庭湖腹地,是全国产粮大县。在南县揭家洲村,远远望去田里的水稻还是一片绿色,但拨开稻苗,下面的土地已经严重龟裂,不少裂口甚至能同时放入四根手指。村支书江维清说,现在改种一季稻都有点来不及了,很多人都打算改种晚稻。许多粮农已经开始放弃,种下去的370亩,最后能保住的也就一半多一点。

2、南水北调工程面临无水可调

洪湖水,浪打浪,这里是荷花的故乡,是候鸟的天堂。作为中国第7大淡水湖的洪湖,曾被世界环境基金会世界生命湖泊大会授予“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现在干了。湖北被称为千湖之省,现在变成了千坑之省。中国南水北调的丹江口水库,也出现了历史同期少见的“死水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位不断下降,目前水库水位已跌至历史最低,低于“死水位”4米多,丹江口当地吃水苦难。湖北省水利厅工作组日前抵达丹

江口市指导抗旱。汉江河床出现大面积裸露。这意味着南水北调工程面临无水可调,可能废弃的窘境!南方的缺水,南水北调工程的无水,意味着中国北方干旱靠长江水来解决可能无望。

3、长江,不要称为第二条黄河

当有水利专家提出在雅鲁藏布江上建立水库的时候,印度专家提出如果你建设水库,不惜一战。约旦在上游建设水库,引起下游的国家坚决反对。有国际专家说,下一场站长也许就是由于水资源的问题导致的。从水资源的角度,长江下游的省份应该坚决反对在长江的干流建设大坝的,为什么没有人反对呢?长江流域生态是上万年形成的生态,做任何大的改变,生态都面临破坏,有大自然的铁律,按自然规律实行科学的规划措施,我们才能让长江之水造福中华民族。反之不言而喻!如果未来长江上继续像黄河一样上建设很多的大坝,也许百年后就是当今的第二条黄河。长江主干流肯定不适宜建高坝,更不能把长江上游水大量引走,如果为水利发电只能建阶梯型的,像葛洲坝那样的低坝大水流电站,但是即使是低坝也可能引起下游无水。

开始修大坝时,专家们允诺三峡建设完成之后,万吨巨轮直达重庆,大半个中国就不缺电了。现在呢?大大小小的湖泊都干涸了,你万吨轮能到重庆,你回得来吗?上下游污染生态环境日趋严重。三峡最受益的重庆地区都缺电了,更何况大部分中国?我们希望我国再次建设大型工程项目时,首先多花些钱进行独立的环境评估。让利益相关方进行环境交易补偿机制之后再进行。中国目前有些资源在地方化和公司化,高速公司成为地方和上市公司赚钱的机器。我们不希望三峡工程成为600116的赚钱工具,而下游的人没有水喝,没有粮食吃。

4、导致南方罕见干旱的原因

异常天气现象是造成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的“祸首”。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副主任周月华说,受拉尼娜气候现象(赤道太平洋东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影响,自去年底以来大气环流出现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整体偏弱,暖湿气流无法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

但一些基层水利干部反映,天灾之外还有不少人为影响因素。首先是河道湖泊非法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水位下降,沿湖沿江地区取水困难。位于江西新建县的赣西大堤牛头湖电灌站已无法从赣江抽水浇田。无奈之下,当地重新在电灌站边上架设了两条152米长的钢管,延伸到赣江中抽水灌溉。新建县水利局负责人坦言,在赣江中下游一些河段,与2000年比较,河道被深挖了4米多。大量宝贵水源位于中间狭小的深切河道里,远离河岸,无法抽取利用。

另一个人为因素是,一些地方小水电站快速发展,在干旱期间成为抗旱“拦路虎”。在江西、湖北、湖南,许多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建有电站,对上游来水进行人为控制。正当干旱季节中下游地区大量用水时,这些电站却大量拦蓄水发电。由于电站管理权归属不同,利益不同,调度困难,制约了抗旱工作。今年4月份,在江西修河流域,因上游水电站不愿放水,导致下游2万亩早稻田得不到及时灌溉。在上级部门干预下,电厂才开闸放水,但此时已造成农田受旱损失。

第三个人为因素是各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抗旱需求。记者在湖北等地旱区看到,目前农业生产中许多灌溉设施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设计标准低,损毁严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很难满足抗旱需要。

三、如何积极应对旱灾

当前,正值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分蘖孕穗、中稻育秧栽插的重要时期。农业部高度重视该地区持续发展的旱情,在确保夏粮丰收到手的同时,加强调度,分析影响,研究对策,全力推进科学抗旱,落实早稻和中稻面积,加强在田作物田间管理,把旱灾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一是强化监测预警。农业部密切关注旱情发展态势,加强与气象、水利部门会商,第一时间获取雨情、水情信息,及时组织专家研判形势,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今年春季旱象刚一露头,农业部立即加强旱情调度,部署抗旱工作,落实抗旱措施,会同中国气象局在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及时发布干旱预警信息,指导重旱区做好干旱防御工作。

二是及时安排部署。在旱情持续发展和早稻移栽、中稻育秧等关键时节,农业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分析旱情走势及影响,研究部署农业抗旱工作。

农业部先后派出15个由部领导和司局级领导带队的工作组,深入重旱区,调查了解灾情,推动抗旱措施落实。

三是加大支持力度。农业部商财政部向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重旱区下拨9000万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支持开展农业生产救灾。加强与重旱省区农业部门联系,摸清改种补种计划及种子需求,积极协调种子企业搞好种子储备调运,提早做好灾后恢复生产各项准备。

四是强化指导服务。农业部针对持续发展的旱情,提出“早稻栽不上改中稻,中稻栽不上改晚稻,努力扩种晚稻,力争水稻面积稳定”的思路,指导旱区及时调整技术路线和工作措施,管好早稻田,育好中稻秧,备好晚稻种,促进水稻生产稳定发展。组织专家制定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中后期田间管理意见》,指导旱区落实好田间管理措施,广泛宣传水稻、棉花、蔬菜等作物抗旱生产技术措施。扶持专业服务组织,大力开展集中育秧、代育秧、易地育秧、旱育秧和工厂化育秧,备足备好种子和秧苗,抢时播栽,做到“能栽一片是一片,抢栽一亩是一亩”

旱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全力抓好抗旱工作。湖北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抗旱专题会议和电视电话紧急会议,及时部署农业抗旱保丰收工作。湖北、湖南、安徽先后启动抗旱应急三级响应,加强调度,加大投入,切实抓好抗旱措施的落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已分别累计投入抗旱资金6.5亿元、2.3亿元、2.12亿元、1.3亿元,支持农业抗旱工作。四省农业部门落实抗旱进村入户服务责任制,采取蹲点包片的形式,大力推进科学抗旱据中央气象台预报,6月3日-7日,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将有一次明显的降雨过程,降雨量20-50毫米,部分地区雨量达60-90毫米,局部地区达100-130毫米,利于缓和旱情、增加库塘蓄水。农业部将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要求,立足抗灾夺丰收,一手抓抗旱保苗,一手抓农业防汛抗洪,坚定信心,加大力度,强化措施,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紧抓,一项措施一项措施地推进,全力打好抗灾保丰收攻坚战。

第二篇:云南干旱问题研究报告

云南干旱问题研究报告

侯***土木***201011****** 摘要:云南,在人们的印象中,山水秀丽,森林葱郁,如今却湖泊干涸见底,那么,水在哪里?2012年春天水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三的云南很多地方再次以干旱开年。抗旱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非常低凸显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西南地区的极端重要性。由于特定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云南地区干旱缺水及其灾害形势仍很严峻,抗旱工作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 极端干旱形成及因素基础水利设施“工程性缺水”抗旱长效机制

2012年,大旱第三年袭击云南,全省90个监测站出现气象干旱,120多条中小河流断流,400多座小型水库和坝塘干涸。截至2月16日10时,持续干旱已造成云南13州市91个县(市、区)631.83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242.76万人,其中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口231.38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55.45万头。而云南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省农作物因干旱受灾达到559.9万亩,成灾203.7万亩,绝收32.4万亩,造成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亿元人民币。导致这些数据急剧变化有什么既定的因素?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什么积极措施?

是什么导致这种极端干旱现象?当然最主要的因素是自然、天气等等因素:

一、西南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去年秋天以来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等多种不利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了这场历史罕见的大旱;

二、气候和地形成因,发生干旱的地区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南侧,大多为山区,喀斯特地貌。

三、地形也是造成云南干旱灾害频发的另一主要因素。巨大的高差,与低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相结合,扩大了气候变幅,形成了包括北热带到寒温带的全部气候带。这种气候带,加上云南东西两大不同地形的影响,再叠加山地的垂直变化,导致部分地区受地形地貌影响,干旱灾害频发。

四、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量地区分布差异大。降水量的变化是形成干旱的直接因素。云南省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匀。分布特点为南多北少,西多东少。水资源总量多,人均水资源差异悬殊。由于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复杂性,致使水资源地区分布差异悬殊。从而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五、人类活动影响;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持续增加,对水资源在数量、质量、供水保证率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造成部分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致使一些河流枯季断流、井泉干涸、湿地消失、地下水位下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

其次,针对云南连续3年出现干旱,有网友给出了另外4种解释:

一、近20年来每到雨季,各烟草种植县和乡镇大量发射防雹弹:由于雨季到来的时候,也正是烤烟生长的季节,为了保证烤烟的产量和质量,当地政府就大量地发射防雹弹。

二、野蛮开采矿产资源导致地下水枯竭:部分地区水土资源过度开发,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恶化。在石林县,一问起哪个地方干旱严重,村民就会提起圭山镇,理由就是那里有煤矿。

三、疯狂毁林破坏自然循环功能:近年来,当地为了发展经济林,大量种植桉树这种被称作“抽水机”的经济林。虽然桉树是否造成干旱还在专家的争论之中,但当地村民却说出了一个惊心动魄的现象:桉树林区,寸草不生,“连蚂蚁都找不到”。

四、畸形的库塘安全管理理念导致蓄水严

重不足。在这场天灾的背后,还有很多本可以避免的人为因素,也应该成为政府认真思考并积极解决的问题。

对干旱问题问卷调查显示:政府加大宣传提高群众节水意识、节约用水成为比较切实的回答。

抗旱措施:旱区的生产生活情况:(1)让每个群众有水喝。实行了最严格的包村到户供水责任制,任何村寨如果取水点超过五公里,财政兜底提供送水服务,保证群众基本生活用水。(2)向科技要粮.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坚持向科技要粮食。调整结构,创造性地提出了夏粮损失秋粮补、种植损失畜牧业补、水田损失旱地补、农业损失非农补的“四补”举措。(3)大考强体魄.改变了水利设施落后面貌,为抗击干旱增添了底气,及时安排了引水、补水、提水等十个“兴水”战役,叫响“大兴水利”口号。(4)抗灾体系在完善。云南省立足抗大旱抗长旱,统筹优化使用各种资源,抗旱救灾有条不紊开展。(5)应急能力在增强。科学抗灾的意识明显增强,抗旱救灾工作有力有序。完善抗旱长效机制:

针对这次大旱中暴露出来的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水利部将采取以下的措施:一是要加强水源工程建设;二是要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抗旱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完善的水利工程做保障,也要有法律法规、抗旱预案、组织体系、指挥系统等的顺畅高效运转。在抓好当前抗旱工作的同时,我们将认真总结这次大旱的经验和教训,完善抗旱的长效机制,加快全国和省级抗旱规划的编制,进一步抓好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旱情监测预警、抗旱指挥调度、抗旱保障体系等重点建设,全面提高我国抗旱减灾的综合能力。

第三篇:关于干旱问题的调研报告

1999年4月,自治区政协对海原县的干旱、水资源和春播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召开五次座谈会,深入7个乡、8个行政村、7座水库、10万亩水源涵养林、2处井窖和节水灌溉大棚、多处硬化集水场、人工井窖、扶贫机井及压沙地等进行现场察看,听取介绍,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现将调研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1998年人秋后,海原县与全区一样,气温持续偏高,1998年9月下旬至1999年4月中旬降水量只有2.7mm,占历年同期降水量的8%,无降水日连续达200天以上,是继1973.1982.1987年后的又一个特大干旱年份,也是解放以来冬春降水量最少、气温最高、土壤含水率最低、无降水时间最长的年份之一。旱灾严重困扰农业春耕生产和群众生活。由于旱灾影响,全县水库蓄水量仅296万立方米,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减少504万立方米,库灌区冬灌面积也随之减为1.81万亩,比历年减少1.19万亩。除南部10万亩旱地勉强播种外,中北部地区30万亩旱地无法播种,夏粮播种仅完成28万亩,占今年春播原计划65万亩的44%,由于降水量的减少,全县3.6万眼生产窖有1.4万眼没有蓄水,1998年造林2.7万亩只有1.38万亩存活,育苗285亩损失114亩;大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全县4.6万眼生活窖只有1.8万眼有水,截止4月23日,全县有x个乡镇、122个行政村、603个自然村、19.8万人、6.6万头大家畜、18.3万只羊缺水。中北部还有两万头大家畜、10万只羊缺草。

去冬今春的严重旱情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的困难不是偶然的,它再次给我们启示:海原县要实现脱贫致富,必须立足于兴水治旱,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对此,县委、政府已提出“兴水治旱”战略构想。但海原县是贫困县,自身财力有限,需要自治区乃至国家的扶持和优惠政策,才能逐步实现奋斗目标。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实施兴水治旱战略,大力发展灌溉农田,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条件

海原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位于干旱带或半干旱带,农作物产量受降水量制约,低而不稳。据40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均降水量1956-1979年平均352毫米,最低为1957年207毫米,最高为1964年706毫米;1980-1998年平均365.4毫米,最低为1987年195毫米,最高为1985年588毫米。降水量不均衡,一是春雨少,秋雨稍多;二是北部降水少,年均260毫米,南部稍多,年均430毫米。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3倍左右。同时,由于人口剧增(1949年底全县人口为67601人,1957年105,070人,1987年281,559人,1998年368,856人),群众过度开垦荒地,植被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加剧。实践反复证明:改变海原县农业生产的根本出路在于兴水治旱,大力发展灌溉农田。建议:

1.充分利用本县境内的水资源,开发10—17万亩灌溉农田。海原县境内地表径流年均6860万立米,邻省县流人本县的径流约500万立米。对地表水的开发,应考虑到径流的年际变化和排洪、排沙、除去苦咸水等影响,全县水资源的利用量按实有资源量的40%计算,近3000万立米。若生活和工业用水占去15%,可用于农业灌溉的水量为2500万立米。如按常规灌溉方法每亩定额250立米,可灌溉10万亩农田;如采用节水灌溉措施,每亩按150立米水计算,则可开发灌溉面积17万亩。据县水利局材料,现有灌溉面积中,有库灌3.23万亩,井灌3.34万亩,小高抽1.85万亩,合计8.42万亩。由于工程配套不力,实际保灌面积约有4万亩左右。

关于库灌,建议先重点落实西河流域。西河占全县面积50.3%,占全县水资源45%,应对现有水库群编制统筹防洪、蓄水调度运行方案,落实水库除险加固、扩容增效的工程配套技术措施,要从实际出发解决库坝蓄水,保证在七、八、九月的汛期水量有50%以上存蓄到水库群内。在高崖乡固海扬黄干渠修建泵站,利用间歇期将水扬人石峡口水库,既可增加蓄水,又与库内咸水中和,还能扩大上游灌溉面积。

2.充分利用雨水集流窖蓄,建设节水灌溉农田5万亩。要总结建设生产用窖的经验教训,在水资源难于开发,有必需的降水量,又有集水条件地方,可按照每窖容积60立米,配1亩硬化积水场、节灌设备和薄膜,保障1亩地的要求,逐步发展稳定的标准窖灌地5万亩左右。在水窖和集水场建设中,通过试点大力引用土壤固化剂技术,以节约投资和提高窖、场质量。

3.充分利用现有两处扬黄水利工程,实施节水灌溉,扩大灌溉农田,向科学用水要效益。建议在兴仁扬黄灌区建设万亩节灌试验区。.如果措施得当,从甘肃引入的0,7立米/秒流量,按日供水21小时、年供水150天计算,可引入灌区水量794万立米;节水灌溉每亩定额按150立米计算,可发展灌溉农田5万亩。以此类推,“兴高李”灌区的4立米/秒固海扬黄配水可发展为20万亩灌区。节水灌溉可使两处扬黄灌区由现在的10万亩扩建为25万亩,净增扬黄灌溉农田15万亩。

目前,海原县有不充分灌溉农田21万亩,年实灌农田约15万亩。设想制定十年灌溉发展规划,到2012年实现库灌、井灌、小高抽合计10-17万亩,窖灌4-5万亩,扬黄灌溉20-25万亩,总计灌溉面积34-47万亩,使全县的农业生产条件有一个根本的改变。据初步匡算12年内净增实灌农田20-30万亩,约需投资2—3亿元,亩均投资1000元,技术经济指标也较为优越可行。

4.长期坚持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要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有的兴修沟坝地,保水、保土;在人均占有山坡地较多的地区兴建隔坡梯田或高标的水平梯田,蓄水保墒。

5.尽快实施生命工程,彻底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几十年来,海原县几代人兴修大批水利设施,为全县农业生产上台阶和农民群众的生存、生活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目前,仍有8.5万人、1万头家畜、5万只羊存在严重缺水问题,并主要分布在北部干旱带8个乡镇。这里非常需要改变人民群众生存、生活条件的生命工程,建议:(1)自治区有关部门搞调研、列计划、拨专款,将1987年开工兴建的“兴徐蒿”人畜饮水工程全面进行改造、修复,使这项花了一千多万元,群众需要而长期不发挥作用的生命工程起死回生,保障三个乡的人畜饮水。(2)面对海原十年九旱的现实,县党委、政府已制定全县的生命工程规划,主要是以北部干旱片8乡为重点,采取井、窖、塘坝和引水等综合措施,实施“生命工程”,在中部地区有水源的段源、双河、罗山等地兴建11处人畜饮水工程,对现有灵光寺、黄石崖、黄谷等10处人畜饮水工程进行维修改造等。(3)用5年时间彻底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实现一般干旱年份不缺水,特大干旱年份不发生水荒的目标。

6.我区农田水利工程一般以地方、群众集资投劳为主建设,由于海原县财政收入人均21元,群众生活困难,水利设备的正常维修没有保障,致使原有设施不能全部发挥抗旱减灾效益。据海原县测算,维修、改造该县现有水利设施总需资金2256万元,建议自治区

水利部门能适当给予解决。

据了解,自治区水利厅为解决南部山区干旱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兴建了大量水利设施,最近又为海原县实施“兴水治旱”战略和生命工程帮助制订规划。目前的主要困难是水利建设资金困难。建议自治区财政增加水利建设投入;向中央申请给予水利建设的定期专项补贴。

二、大力推行退耕还草、还林,发展畜牧。改善生态环境

近年来,海原县植被破坏面积大,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面积逐年增加,尤其北部紧靠腾格里沙漠,兴、徐、蒿等乡出现沙进人退的状况,已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减少水土流失,将25‘以上坡地退耕还草、还林,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已势在必行。

建议:

1.将海源县列为国家生态农业重点县,在中北部实施以拦洪调蓄、淤地水保坝和沟坝地为主的皿

1、水、田等全面生态农业综合治理,利用扬黄灌溉、井窖节灌等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发展有关产业,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特别是开辟和发展林场、牧场、果园等。

2.加快发展水源涵养林。海原县南华山水源涵养林一、二期工程明年将完成,已营造林木初具规模,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林业建设是功在当代,造福千秋的伟业,全国上下大抓植树造林、绿化国土的新高潮,是难得的发展机会,建议抓住机遇,将该林区第三期工程扩大为十万亩,尽快申报立项,并长期坚持造林,四期、五期、六期各十万亩,共发展到50万亩林区,将会更好地调节中部自然环境并保障县城与西安乡的供水。

3.大力发展以羊为主的畜牧业,逐步形成全县的支柱产业。从海原县的历史和客观实际情况来看,适于种植玉米等饲料用粮和饲用草类,利于发展畜牧业。建议通过试验大力发展良种青贮玉米、优良牧草美国籽粒苋、杂交酸模、紫花苜蓿等,以加强草原建设,改善草原生态;引进优良羊种波尔山羊、兴绿原羊,这些羊种单体重可超过2仞市斤,饲养效益高,出栏快,利用草原放养和圈养相结合,效益更高。养羊业及其深度加工的食品业、皮毛加工业、生物制药业将有可能发展成为海原县的重要支柱产业。这完全符合现代农业专业化分工的大趋势。

三、实现以红寺堡移民搬迁为主的异地开发工作,稳定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

为了尽快解决全县脱贫问题,海原县计划五年内搬迁10万人,建议自治区能尽量在近

一、两年内给海原县多安排一些搬迁指标,把那些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既无水,又难以通路、通电,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实施整村搬迁,这样既可保证那里彻底退耕还牧,还免去了水、电、路建设用资金。对人多地少的地区也要插花搬迁一部分,达到“搬迁一户、宽松两户、解决三户温饱问题”的目的。我们的意见是:移民搬迁应充分考虑各县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对于干旱带或半干旱带,水资源严重缺乏,近期不能解决人畜饮水和扩大灌溉农田的县、乡、村,应优先考虑搬迁。建议自治区就搬迁条件制定一些政策,引导搬迁工作顺利进行,发挥更大的效益。

第四篇:浅谈我国干旱特征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干旱特征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干旱历史记录的分析,简单叙述了我国干旱分布时空上不均的特征,分析了产生干旱的各种原因,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干旱特征;管理对策

干旱是指水分的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干旱一词在气象学上有两种含义:一是干旱气候,另一是干旱灾害。这里所指的是因某一具体时段降水量比多年平均显著偏少而发生的灾害。

干旱是我国最常见、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干旱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总受灾面积的一半以上。近百年来我国相继出现了1900年,1928年~1929年,1934年,1956年~1961年,1972年,1978年和1999年~2001年等大旱年。1959年~1961年三年连旱,灾害影响10~15省(区、市),平均受旱面积3659万公顷,成灾1533万公顷,减产粮食611.5亿kg。

干旱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严重影响社会公共安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存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干旱造成的损失绝对值呈明显增大的趋势。2000年,我国出现全国性干旱,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2~7月的春夏大旱,受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情严重,华北、西北东部旱期长达半年之久,全国受旱面积高达4054万公顷,为建国以来之最,其中绝收800万公顷,因旱灾损失粮食近600亿kg,经济作物损失510亿元,其影响超过了1959~1961年3年自然灾害。

干旱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粮食生产,因干旱缺水、缺电,造成工矿、企业减产或停产,直接影响工业产值;干旱造成牧区牧草产量和质量降低,牲畜饮水困难,严重影响着牲畜的正常生长。因缺水、缺草造成牲畜被大量淘汰甚至死亡,使牧业生产需要经过长时间甚至几年才得以恢复。据有关部门调查分析,1949-1990年,全国农业、工业和牧业因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按1990年不变价格为8571亿元,年均204亿元,损失是严重的。除直接经济损失外,干旱灾害对农业、工业、建筑业、邮电业、商业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为35798亿元,年均852.3亿元。干旱尤其是连年干旱,水资源匮乏,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严重不足,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盐碱化,进一步导致沙尘暴活动加剧,森林覆盖率持续降低、草原退化日趋严重等。由于水资源缺乏,过量开采地下水,还导致地面沉降。

一、我国干旱分布特征(时间和空间分布)

干旱在我国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春旱主要发生在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华北地区发生春旱的几率在70%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有的年份春旱可持续到6,7月份,形成春夏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如1962,1972,1997年等。特别是1965年春夏秋三季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更为严重。

夏旱通常分为初夏旱和伏旱。初夏旱多发生在北方。伏旱是盛夏“三伏”期间的干旱,多发生在秦岭、淮河以南到华南北部地区,以长江中下游多见。当旱情持续到9,10月或11月,即出现夏秋连旱时危害才比较重。秋旱多发生在华中、华南地区,对南方晚稻生长影响较大。北方秋旱对作物影响较小,但会对冬小麦播种、出苗不利。

冬旱主要发生在华南和西南东部地区。因为这里冬季仍有作物生长,需水较多,如遇少雨年就会发生冬旱。有的年份干旱持续时间长,冬旱可持续至第二年初春,如1998年11月至1999年4月、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持续秋冬春三季的连旱。西南地区冬春发生连旱时亦可持续4~5个月,有时也发生秋、冬、春三季的连旱。如1959年11月至1960年5月持续了7个月。

1、我国的五个干旱中心

我国各地均可发生干旱,但发生频率和程度不同。由近50年资料统计表明,我国有五个明显的干旱中心:

(1)东北地区本区西部的白城、哲里木盟、赤峰为比较严重的重旱地区。兴安盟、呼伦贝尔盟、朝阳和齐齐哈尔为重旱区。佳木斯、吉林和辽宁的中部以及沿海的大连地区为中等干旱区,其它为轻旱区。

(2)黄淮海地区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沿黄地区以及山东的泰安、临沂、烟台、威海为本区的重旱区。郑州、石家庄、枣庄以及淮南市地等地区为轻旱区,其余均为中旱区。中旱区中偏重的有山东半岛的潍坊、青岛,淮河流域的徐州、阜阳、周口,海河流域的廊房、沧州、衡水、安阳、新乡、邢台、晋中等地区。

(3)西北地区陕北的定边和内蒙古的东胜、乌审旗为极旱区。陕西的榆林、延安、渭南和甘肃的白银、庆阳以及青海的海东地区为重旱区。以黄河为水源的宁夏、内蒙河套灌区,灌溉保证率高,属微旱地区,以泾渭渠灌区为水源的西安则属轻旱区,其它地区属中旱区,其中中旱偏重的有兰州、宝鸡。

(4)长江中下游及浙闽地区上海、江苏的苏锡常和扬州,浙江的杭嘉湖和绍兴地区,位于平原水网区,灌溉条件好,属微旱区。其余地区为轻旱区或中旱区,其中中旱偏重的有鄂北和湘南等部分地区。

(5)华南、西南地区西南地区除四川和云南部分地区为重旱区外,多为轻旱和中旱区,其中中旱偏重的有云南北部、云贵川接壤地带、黔中和黔东北等部分地区。华南多为轻旱和中旱区,其中广西西部、广东沿海和海南西部为中旱偏重的地区。

2、1997年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发近10多年重旱个例

1992年黄淮海严重夏旱。1992年5月中旬至7月上旬,黄淮海地区持续少雨,总降水量只有20~50mm,比常年同期偏少5~8成。黄河和淮河下游的部分河段一度断流。山东、河南、河北、山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等地发生较重夏旱,受旱面积达1300多万公顷。

1994年江淮及四川盆地严重伏旱。1994年江淮地区6月下旬至8月中旬降水量只有100~200mm,四川盆地大部及陕南、关中、陇东、陇南等地7月中旬至8月中旬降水量仅50~100mm,均比常年同期偏少5~8成,发生不同程度的伏旱。其中,安徽、江苏两省的伏旱是建国以来最重的,陕西、四川、河南等省的伏旱也是严重的年份之一。

1997年北方地区严重夏旱。1997年夏季北方大部出现持续少雨高温天气,降水量一般为150~300mm,偏少2~4成,其中华北、西北的部分地区偏少达5~7成,受旱面积达2000多万公顷,其中重旱900多万公顷,发生了建国以来少见的严重夏旱。

2000年北方大范围春夏干旱。2000年2~7月,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加之气温比同期偏高,风沙天气频繁,导致大范围的春旱发生。入夏后,华北大部、西北东部等地仍然少雨,加上持续高温,出现春夏连旱。受旱范围广、旱情严重的有东北三省、内蒙、晋、冀、津、鲁、甘、陕、皖、鄂、等省市区。这一年全国受旱面积高达4054万公顷,为建国以来之最。

2001年北方春夏干旱。2001年2月至6月上旬,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少,气温普遍偏高,蒸发量大,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干旱,其中晋、鲁、豫、辽、冀等省的旱情尤为严重。这是北方地区继1997,1999,2000年少雨大旱之后,又一次发生大范围严重干旱。

2004年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大范围严重秋旱。2004年入秋以后,南方大部降水持续偏少,9~10月两广、海南、湘、赣、皖、苏7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98mm,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11月初,旱区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两广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南部、湖北东部、江西大部、苏皖中南部、浙江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部分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

二、干旱所产生的原因及出现的不利问题

1、干旱所产生的原因我国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大,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是造成农业干旱及其灾害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城市缺水、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牧区干旱的重要条件。还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1)粮食单产、总产水平提高。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1132亿kg,1996年达9800亿kg;全国粮食平均亩产1949年77kg,到1996年已提高为619kg。农作物亩产和总产大幅度提高,需水量相应增加,一般是1t水生产1kg粮食。

(2)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北方地区以种植玉米、高梁等作物为主,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冬小麦、水稻播种面积增多而降水稀少,远不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用水需要,灌溉用水增加。我国南方的部分地区70年代以后发展为一旱一水或双季水稻,需水量大幅度增加。经济作物产值高,需水量也大,供水可靠性要求也高,在一定的农业供水条件下,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供水再分配的结果,粮田抗旱能力有所削弱。

(3)复种指数提高。全国耕地复种指数解放初为1.27,到2006年增至1.832。复种指数提高的结果,造成农业用水更加集中,单位面积需水量增加。

(4)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增加

随着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工业用水量由1949年的24亿m3到2006年的1591亿m3;1949年全国城镇人口5765万人,城市生活总用水量约6.3亿m3,2006年全国城镇人口已达5.5亿,年总用水量93亿m3。如北京市1962年人均日用水94L,总用水1.05亿m3,2006年人均日用水达267L,总用水2.2亿m3。由于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保证率高于农业,发生干旱时要优先予以考虑,必然要挤占大量的农用水源,造成农业灌溉水量不足,加重干旱对农业的影响。另外,不合理地毁林开荒,破坏自然植被或陡坡垦植,造成水土流失;耕作方式不当,大量施用化肥,农家有机肥越用越少,使土壤结构恶化,蓄水保墒能力衰退;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等等。这些人为因素都加重了干旱灾害的威胁。

2、存在的一些对抗旱不利的问题

(1)水资源不足与严重浪费现象并存,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灌溉设施不足,不配套。以引黄灌区来说,黄河流域水资源十分紧缺,然而宁蒙灌区亩均用水量都在1000m3以上,既使饱受黄河断流之苦的豫、鲁两省引黄灌区也是有水时大水漫灌,无水时望河兴叹。其它地区浪费水的现象也很普遍,既便搞了地下管道和防渗沟垅的地方,到田间也是大水漫灌。目前全国有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水利设施,农业生产受制于天。现有的水利设施80%是70年代以前修建的,经多年运行老化失修相当严重,再加上设施不配套,灌溉保证率也不高。

(2)人为污染加剧了水危机,干部百姓对抗旱漠不关心。水利部门近年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kg的河长进行水质检测,其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一些地方干部对抗旱工作重视不够,对旱灾的严重性估计不足,靠天等雨,麻痹侥幸心理严重,抗旱措施不力,工作不到位,地方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不到位,农民卖粮难,粮价下跌,农民增产难增收,挫伤抗旱积极性。

(3)重视“抗”,忽视“防”;重视工程措施,忽视非工程措施。这些弊端难以做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抗旱减灾效果,难以发挥工程设施的最大抗旱效益。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是遇到旱情,临时组织发动,临时采取措施,这样常常会导致抗旱决策缺乏周密计划和全面考虑,达不到抗旱工作的最优目标。全国旱情监测系统建设严重滞后,判断旱情主要还是凭经验,难以对旱情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抗旱减灾行动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4)重视行政手段,忽视经济、法律、科技手段,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这些弊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推动抗旱工作以行政手段为主向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等手段综合运用转变。在抗旱工作中往往只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只考虑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没有考虑生态环境用水的需要。由于挤占生态环

境用水,造成河网枯竭、湿地消失,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陷、海水倒灌,土地沙化、自然植被退化,致使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经济社会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在一些地区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

三、针对存在的不利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解决干旱缺水的基本方针应当是:“全面节流、适当开源、加强保护、强化管理”。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全民水危机意识的教育,牢固树立长期抗旱思想,把节水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建立节水型农业、工业和社会。全社会的每个人都树立起强烈的水危机意识,彻底改变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念。把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这是做好抗旱减灾工作的基本前提。

2、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高抗旱工作的科技含量。要因地制宜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像西北地区搞雨水集流和窖灌工程,西南山区修建蓄水塘坝,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平原地区发展井灌及平原水库等小型水利工程。深耕轮作、耙磨保墒、秸杆还田、地膜覆盖、增施有机肥等旱作农业技术;积极推广使用“旱地龙”等抗旱剂、种子包衣,以及其它一些生物和化学抗旱措施。

3、推行抗旱预案制度,建立抗旱信息系统和抗旱物资储备制度,提高对干旱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加快建立面向全国的抗旱信息系统,形成由中央、省、市、县组成的抗旱信息管理网络,集旱情监测、传输、分析和决策支持于一体,涵盖水情、雨情、工情变化的各种相关因素,能及时准确的旱情和抗旱信息,准确评价干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建立抗旱物资贮备制度可以克服抗旱经费下拨过程缓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满足了“一旦需要,随时调用”的抗旱工作要求。

4、加快抗旱立法工作,依法规范抗旱行为;探索旱灾保险机制,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近几年的抗旱实践表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解决水量分配、规范用水秩序、经济补偿等各种水事问题难度越来越大,已经很难满足抗旱工作需要,迫切需要将这些矛盾纳入法制轨道来调节,使抗旱工作更为规范和高效;个体农民自身抗灾能力极其有限,应对干旱风险,迫切需要将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引入到抗旱减灾领域,建立旱灾保险等风险转移机制,有利于分担各级政府财政压力,也可在分散和转移旱灾风险。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都要把抗旱服务组织建设作为促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重点从两个方面继续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

1、着力建立完善抗旱服务网络。在国家抗旱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各级抗旱服务组织的协调作用,积极鼓励个体农户投资购置抗旱机具,并将这些具有一定抗旱能力的个体农户联合起来,按照平等、互助、互利、自愿的原则,组建不同形式的抗旱协作组织,使全社会的各种抗旱资源到最优配置。

2、全面提高抗旱服务质量,全力拓宽抗旱服务领域。各级抗旱服务组织要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抗旱新技术、新成果,同时通过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将更多科技含量高的抗旱技术带给农户,承担引导农民开展科技抗旱的重任,实现抗旱与扶贫相结合,千方百计保障农民在面临干旱风险时获得高效益;快速发展抗旱主业的同时,还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抗旱示范园区建设、节水灌溉和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施工、农田整治等,通过发挥自身技术、设备、资源优势,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这是抗旱服务组织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五篇:南方考察印象及几点思考

校长培训心得体会

赴南方考察印象及几点思考

根据教育局教研室的安排,9月17日——25日我随团到广州市越秀区进行了为期8天的生本教育考察。期间参加了广东省教科所与郭思乐教授在广州市举办的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的研修活动。先后到广州市华阳小学、香江中学、骏景小学、华南理工附属小学挺生本公开课,在广轩大厦、合群大厦听取专家、学者、教师的生本教育报告,并进行了会议交流。

这次教育考察,对我来说是首次走出校门,很新鲜,开眼界,长见识,收获颇多。

一、南方印象,以生为本,文明高效的社会。

眼见胜于耳闻,过去只听说南方开放搞活早,经济发达,南方人聪明、务实、高效。通过这次考察,亲眼见证令南方的发展速度和改革开放60年的经济社会巨变和辉煌成就。城市中的高楼大厦,街道整洁通顺,广场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尽显城市的繁华与市民的文明。以人为本的城市设施和服务内容,透视出南方开放城市高度物质文明背景下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从一个角度上也折射出文明全球、享誉港澳的生本教育取得显著成就的社会背景。

二、生本教育课堂印象——快乐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1、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得积极主动的、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冰进行补充、质疑。

2、课堂上的角色行为:学生可以当老师到台前讲课,发表演说、评论、质疑、提问、总结、阐述,小组成员充分讨论、合作交流、共同参与、补充式学习;教师是导演,起引导、评价、综合、点拨的作用。

3、课堂上的预言:“大家和我一起来”、“读读看”、“做做坎”、“带(写)给大家庭(看)”、“试试看”、“试试坐”、“好”、“谢谢x x”“吉祥”、“很好”、“看谁最勇敢”、“还有吗”、“谢谢x x的发言”(点评、讲述)……。

4、教师可以叫学生小名、昵称,有爱抚动作(拍头)。

4、师生交流方式,重在学生的表达。

5、综合印象:生本课堂发言多,提问多,问题多,答案多,讨论多,交流多,掌声多,“谢谢”多,教师讲话多,节奏快,课堂容量大。

6、整堂课充满激情、激烈、活跃的气氛使每个人都想说话,都会说话,不得不说。整个课堂的气氛就像当地的天气一样——热。

7、其它印象:生本班级都有挂标志牌,如生本三。1 班课堂上的教具有实物投影仪,电脑,挂贴,麦克风,无线话筒,音箱,小黑板等.8、生本班的学生(2----3)年表达式能力强,发言踊跃,善于总结描述(阐述)说话语速快,效率高。发言的学生比例大,教师 善于引导点评,师生充分交流.应该是长期锻炼和积累的结果.、其它没人听课的班级,在外边感受觉悟:课堂很民主,活跃,学生高度参与,争当教师的小助手.10、学生的综合印象:喜欢 上生本的课,喜欢生本教师,喜欢迎做生本的学校.三、关于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

今天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学问题,教学的问题是课堂问题,课堂问题在于效率问题,课堂效率问题在于人们很少关注,很难提高,很难把握课堂效率而往往就绕开课堂效率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文件里讲:使教育者成为自己提升的主人,就是一个历史难题。要想把受教育者等最大原动力发挥出来,只能是充分调动学生多主观能动性。其哲学内涵为:要教育外因(教育者、环境、场所、内容)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因(情绪、兴趣、智力、毅力等)起作用。生本教育的本质就是像邓小平把土地还给农民一样,倡导把学校教还给学习者,把课堂还给学生。

下载关于南方干旱问题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南方干旱问题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云南干旱材料

    云南干旱材料3月11日中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访谈中谈了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问题,他特别强调,网上流传的“人工防雹造成云南干旱”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

    干旱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前日,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持续发展,历史罕见的大旱炙烤着人们的眼睛。今年3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持续偏少,较常年同期偏少50%,为近60年来历史同期最少;加上气温......

    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畜牧业的思考

    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畜牧业的思考陇西县畜牧兽医局赵春生 以甘肃中部地区为代表的干旱、 半干旱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技术落后,社会发展缓慢,发展畜牧业面临许多困难和矛盾。随着......

    中大南方文学系学分问题[精选]

    为即将的毕业做充足的准备(09级) 学分的分布: 公共必修:45—51分(包括规定的选修课) 专业课:85分 专业实习:3分 就业指导:1分 毕业论文:4分 公共选修:7—16分 毕业要求学分:150—155分学......

    南方谈话的回顾与思考

    谈邓小平1992年南方讲话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意义 班级:14108126 姓名:陈旭中 学号:20081003793 论文关键词 中国特社会主义 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 论文摘要1992年春天,是......

    西南五省干旱的原因及哲学思考

    西南五省干旱的原因及哲学思考 目前,西南五省的持续干旱,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缺粮断水。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省区市的旱情持续加重。从大旱到特......

    气象系统关于特大干旱后的思考[五篇范例]

    “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烈日当空,没有一丝云彩,没有一缕凉风,使大地像一团燃烧的火球,日复一日。40.4℃虽然不是**气象史上的日最高温度,但夏伏连旱,持续高温41天,持续无......

    西南干旱五篇范文

    范文:《为西南灾区捐款和节水的倡议书》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春天本来是万物复苏的美好时节,但在美丽的西南地区,今年却是河水干枯、田地荒芜、庄稼枯死、颗粒无收。百年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