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畜牧业的思考
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畜牧业的思考
陇西县畜牧兽医局赵春生
以甘肃中部地区为代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技术落后,社会发展缓慢,发展畜牧业面临许多困难和矛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由于传统畜牧业分散在千家万户、群体规模小、饲养管理粗放、经济效益较低,同时,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型畜牧业发展面临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经营管理和市场的挑战,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干旱半干旱地区如何发展畜牧业,已成了广大畜牧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自己二十几年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的经验,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构想,在这里提出来和各位同仁共同商榷。
一、在发展方向上,从支持家家户户搞养殖转向稳定千家万户养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养殖。每个县以县城、集镇为依托,扶持发展5—10户龙头企业,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以先进的养殖设施,优良品种,高新技术,集约经营和现代饲养管理,赢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发延伸产业链条,以牛羊养殖带动草产业开发和农作物秸秆转化。以交通沿线村庄为依托,选择一批有一定养殖经验和技术,热爱畜牧业的农户发展规模养殖,每户养牛5-10头以上,养羊30只以上,以专业化,规模化,提高养殖效益。
二、在畜禽品种上,稳定猪鸡,发展牛羊、在稳定生猪生产和蛋鸡、肉鸡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牛、养羊,以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带动牧草种植,促进农作物秸秆转化。在牛的养殖上,重点发展德国黄、安格斯、利木赞、夏洛来、鲁西黄牛、秦川牛、荷斯坦、黑白花等优良品种,在羊的养殖上,重点发展无角陶赛特、萨福克、波德代、小尾寒羊、波尔山羊、南江黄羊等良种肉羊。
三、在社会服务上,以技术服务为重点,大力推广舍饲补饲技术、青贮氨化技术、冻配技术、良种杂交技术、防疫保健技术、在牛的良种推广上,重点推广细管冻配技术,建立冻配点,培训冻配人员,积极开展冻配工作,在羊的良种推广上,以小尾寒羊为基础母羊,引进良种肉公羊进行杂交繁育,扩大良种群,通过提高良种在羊群的比例,提高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在牧草种植上,大力推广紫花苜蓿、甜高粱、红豆草等优质牧草,在饲料加工上,大力推广玉米秸秆青贮技术。
四、在实施过程中,政策扶持与技术服务相结合,由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对龙头企业和规模养殖户进行扶持。从土地利用,贷款贴息、工商登记,税收优惠等方面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当地畜牧业提升产业水平,对规模养殖户则给予奖励和补助,如饲养十头牛以上,奖励一台铡草机,每饲养30只羊,奖励一只种公羊,以规模养殖户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畜牧业。
五、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相结合,推动畜牧业区域开发。
选择有实力,守信誉,有一定规模的养殖企业和肉品加工企业作为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开发路子,辐射和带动县域畜牧业的发展。在县城,集镇,交通沿线选一些养殖基础好,群众热情高的村庄作为示范点,把舍饲养殖、青贮氨化、冻配、品种改良、防疫保健技术组装配套,选派有经验、懂技术、会搞群众工作的技术人员,搞好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在示范点上,选择养殖牛羊达到一定规模(例如养牛5—10头以上,养羊30—50只以上),会饲养,懂经营的农户,作为发展规模养殖的对象,从品种改良,饲料制作、饲养管理、防疫保健方面进行技术扶持,在政策上进行奖励和补助,调动他们的养殖积极性,促进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构想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
付秀丽1 石惠春2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兰州 730070)
摘要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落后,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存在困难,有必要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新思路进行研究探讨。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基础,提出了新型的城市生态旅游的规划和构想。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城市生态旅游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的提高,生态旅游研究的深化,生态旅游研究的地区由原生态地区逐步转移到受人类影响程度最大的城市地区。1995年在英国伦敦举行了―城市生态旅游‖会议,开始研究生态旅游对旅游城市发展、城市的文化形象的影响[1]。近几年来,国内外专家及学者对城市生态旅游研究逐渐增多,其中多数研究都是针对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例如国际上的新加坡、新西兰等,和中国的台湾、重庆等地区,而对于一些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地区的研究却很少。目前对城市生态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基础上,其中吴彦易(Yi-Yen Wu)[2]等人,利用模糊数字结构方法评估了交通通达度、娱乐设施、公共设施等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19项基础指标,并根据评估标准判断达到何种程度才最适合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本文以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为基础,对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市生态旅游开发进行探讨研究。
1、研究区概况
1.1自然概况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属于第二级阶梯,主要包括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和内蒙古高原等。位于中国西北部,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经纬度位置:32°N~50°N,73°E~123°E之间。海拔较高,但差别较大,高原海拔大约为1000米左右,在高原上既有3000米以上的高大山脉,也有海拔仅有250~500米的低洼的内陆盆地。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气候干燥,东部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西部则减少到100毫米以下。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
1.2人口、社会、经济概况
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和甘肃省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仅占全国的4%。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经济落后,在2010年中国人均GDP排名中,除了内蒙古自治区排在第15名,新疆第25名,甘肃第27名,宁夏第29名,在全国34个省或自治区处于比较靠后位置。
2、城市生态旅游内涵
2.1城市旅游的概念
城市旅游就是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是指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以该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周到的服务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方式。《中国城市旅游》杂志总编何海涛给城市旅游的定义为发生在城市范围内各种游乐休闲活动的总称,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所有物质与精神消费活动。
2.2生态旅游的概念
2付秀丽(1984-),女, 籍贯:山东菏泽,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石惠春(1965-),女,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和旅游地理
通讯作者:付秀丽 Email: fuxiulixmy@163.comTEL:******
最初的生态旅游概念是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áin)于1983年提出的。他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前往相对没有被干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现在和过去)的旅游。”[3]根据他给出的定义,可以看出生态旅游概念的最初内涵是“自然区域”。在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上,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的主要模式推出后,对生态旅游的研究逐渐增多,由于各地区的情况相差很大,专家学者们对其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概括来说,有五种理解方式:“保护中心说”、“回归自然说”、“原始荒野说”、“居民利益中心说”和“负责任说”。吴楚材,吴章文[4]等在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一文中,根据这几种说法结合中国的国情,把生态旅游内涵诠释为:“生态旅游是城市和集中居民区的居民为了解除城市恶劣环境的困扰,为了健康长寿,追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在郊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去保健疗养、度假休憩、娱乐,达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
2.3城市生态旅游的内涵
城市生态旅游是“城市+生态”的旅游,但又不是二者简单的相加,它们都有各自的内涵,特别是生态旅游概念的多样化,使得城市生态旅游的内涵呈现多样化。城市生态旅游的基础是以城市生态系统这个人工系统为基础的,相对于原生态地区的生态旅游而言,对人工生态系统的依靠远大于自然生态系统,而在城市地区的生态旅游相对于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原生态地区的生态旅游而言,内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根据中国的国情,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城市生态旅游是以城市及周边地区为目的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兼顾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的旅游活动。城市生态旅游是一种健康的旅游方式,可以促进人地关系的良性发展,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互赢,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的互利。
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发城市生态旅游的条件分析
3.1 丰富的旅游资源条件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有草原、雪山、大漠、戈壁、绿洲等自然风光;古长城、古塔、古遗址、古石窟等历史文化古迹;黄河文化、丝绸文化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民族风情及现代化高科技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还有敦煌影视城、西部影视城等新兴的影视旅游资源。除此之外,独特的自然条件也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新疆的魔鬼城、雅丹地貌等。旅游中心城市有乌鲁木齐一级旅游中心,兰州、银川、敦煌等二级旅游城市中心,酒泉、张掖、平凉、嘉峪关、吐鲁番、库尔勒、和田、喀什、哈密、格尔木等很多三级旅游城市中心。总起来说,一二级旅游城市中心偏少,三级旅游城市中心偏多,发展潜力大。可以按照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思想,巩固并按照生态系统的合理观点改造一二级旅游城市中心,使其符合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方向;重点规划三级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使这些三级城市旅游中心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逐步发展成一二级旅游城市。
3.2 客源条件
城市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城市及周边地区,所以就客源来说应该主要包括以本城市为中心的广大农村居民进城购物式旅游和城市中的居民去周围进行的休闲度假式旅游。随着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收入的提高,旅游的需求也随着提高,但初步的旅游需求一般不高,特别是受经济水平及中国假期制度所造成的时间所限。旅游距离不会太远,所以在本区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注重本地的客源市场。同时,利用国际知名旅游景点的影响,加大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度,增强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增加国际客源量。
3.3 城市自身条件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等原因,导致经济落后,城市规模小,城市化水平低。根据2010年的城市人口普查,占全国30%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
城市只有兰州(1527383人)、包头(1146506人)、乌鲁木齐(1358986人)三个城市。但是随着国家对西北大开发的重视,当地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也进入了加速阶段。在城市化加速的阶段,需要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建设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例如交通设施、居民公寓、医院、学校等。因为是发展阶段,这些建设应该是起步阶段,可以提前按照生态城市建设的标准规划,为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回收循环利用系统等等这些都可以建好之后,再建设地面上的交通设施,就可以避免重复性拆建。
4、城市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战略构想
4.1 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是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城市建设规划的一种模式,也是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基础。生态城市使科学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类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5]。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6]。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就要以循环经济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结合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清洁资源,例如夏季的太阳能及冬春季节的风能等。
4.2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城市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从生态城市建设总体布局规划到具体旅游景点的设计都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具体实施要以循环经济为基础,例如,工厂企业要做好“三废”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要遵循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等。就整个西北地区来说,虽然土地资源丰富,不管是本地居民人均面积还是游客能够拥有的人均面积都不小,但本地的生态环境脆弱,要想提高整体环境承载力,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合理规划生态城市的建设布局,建立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
4.3 变劣势为优势,灵活利用现有资源
从基础的生态城市建设到最终的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目标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短期内很难完成全面的建设。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一方面利用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资金和基础的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利用现有的条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展合适的旅游形式,增加经济收入,从而可以加大投资,以促进城市生态旅游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例如,在交通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开展“走黄河”等体育类旅游形式,利用百里黄河风景线为基点,以黄河文化为灵魂,开展徒步旅行,既可以让旅游者欣赏黄河风光、感受黄河文化,又可以锻炼旅游者的身体健康及毅力。
4.4 以实现大旅游的发展观为总的开发目标
大旅游发展观就是各旅游景点、各城市甚至各省份,采取合作互营互利的开发模式,以旅游行业为核心,协调相关行业的发展,使得整体经济走上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工农业落后,经济不发达,能够用于开发旅游资源的资金有限,为了旅游业及整个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盲目的开发,应该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公共基础设施相对较完善的城市地区。根据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经济、社会及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规划宏观布局应以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一级城市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以敦煌、丝绸之路等著名景点为支点,以张掖、平凉、嘉峪关、酒泉、吐鲁番、库尔勒、格尔木、和田、哈密等二级城市为节点,实行区域联合和分工,形成西北大漠、黄河文化、丝绸文化一体的旅游大区。
5、结语
城市生态旅游的开发规划也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例如工业“三废”的回收处理及城市道路的合理化建设这些小的方面,到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及旅游景点具体设计都不是简单的问题。特别对于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更要解决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缺乏、交
通落后等问题。就目前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情况来说,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是使当地旅游业甚至整个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具体情况,西北干旱半干旱应该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等有利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克服不利条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发展城市生态旅游,以促进整个地区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参考文献
【1】BILL B.Managing urban Tourjst Numbers[J].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1997,24(1):248—249.
【2】Yi-Yen Wu、Hsiao-Lin Wang、Yu-Feng Ho.Urban ecotourism:Defining and assessing dimensions using fuzzynumber construction[J].Tourism Management 31(2010):739–743
【3】Ceballos2Lascuráin H.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Journal,1987,(2):13-14.【4】吴楚材,吴章文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22):67–71
【5】甘瑁琴邓德胜.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构想[J].生态环境2006,(11):129—132
【6】孙明哲.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保护问题[J].管理现代化,2005(增):10~13.The urban ecological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ning strategy
for northwest arid andsemi-arid region
Fu XiuliShi Huichun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
Abstract: As is known to all,the northwest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natural conditions isabominabl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so fragile,social economic is laggard,for this reason these region have some difficulty in ecological tourism development.Consequently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new ideas for urban ecotourism development of arid and semiarid areas.In this paper,we give a new type urban ecological tourism planning and the conception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cityUrban ecological tourism
第三篇:国家干旱半干旱马铃薯联盟筹建工作汇报
干旱半干旱区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筹建工作汇报
为了充分发挥新疆、甘肃、青海等干旱半干旱十省区马铃薯产业开发的优势科技资源,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提升国内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按照国家科技部和自治区领导的指示精神,决定组建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现将联盟筹建工作汇报给领导,请领导审议并提出宝贵意见。联盟筹建组成立以来做了如下工作:
一、确定联盟筹建组办公地点并且置办相应的办公用品,设置联盟网络主页。为了使联盟筹建组拥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为以后的一系列筹建活动提供场所保障联盟筹建组办公地点设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22号内蒙古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院内正丰马铃薯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一楼。联盟在筹建之初就严格按照国家级联盟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筹建,在网络上创办了联盟的网页,为联盟的宣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对联盟的成立进行广泛的调研。联盟筹建组参加了第十届中国马铃薯大会,了解马铃薯产业最新动态。联盟筹建组实地考察了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河北、山东等地了解了这些省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状况和面临的困难问题,同不同省份的企业家、专家沟通交流,借鉴学习国内外其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同时向他们宣传了干旱半干旱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筹建的目的、宗旨、原则。
三、起草联盟框架协议,联络联盟成员单位。在争取了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以及马铃薯行业的专家的建议意见后联盟筹建组起草了联盟框架协议,并几经修改最终定稿。在联络成员单位的过程中,每省确定最少5家企事业单位名额,筹建组采取有针对、不同策略的方法发展联盟成员单位。有针对,侧重发展那些省内知名度高、科研能力强的企业或者事业单位;不同策略,对待企业和事业单位要不同策略,以不同的方式与他们沟通;由于联盟成员单位涉及华北西北等十省区,成员多、地域广,考虑到人力财力有限,筹建组在搜集了大量的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后采取电话沟通与电子邮箱同时进行的方式与成员单位联系。截止目前共发展联盟成员单位68家,其中内蒙古37家、新疆5家、甘肃4家、青海3家、宁夏2家、陕西5家、山西4家、河北3家、山东2家河南3家。
在联络成员单位中遇到一定的问题,比如有的企业事业单位之前没有听说过联盟,不知道联盟究竟为何物,对参加联盟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尤其是很多企业,在没有看到明显的效益的情况下对加入联盟没有什么积极性,常发生推脱或不予理睬这种情况。在对待联盟的态度上不同省份之间差异也很大,有的省份对联盟的筹建很热心并给予大力支持,而有得省份却显得有点冷漠。
四、建立了同联合国UNDP项目办的合作关系。2011年8月联合国UNDP项目办来到内蒙古视察联盟筹建进度,并且考察了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状况。联盟从筹建之初便受到联合国undp项目办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他们希望通过联盟这种形式来推行科技扶贫,计划同联盟建立合作关系。UNDP项目办对联盟的筹建工作给予高度的评价,通过沟通交流和实地考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联盟是推行科技扶贫的好方式。
下一步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
经过近半年的准备工作,联盟的筹建工作扎实稳步推进,联盟筹建组计划在2012年上半年完成联盟筹建计划,召开联盟成立大会,下半年能够申请科研项目,联盟进入正式运行。具体工作目标和任务如下:
一、2011年12至2012年1月,继续发展联盟成员,争取联盟成员超过法定成立联盟的数量要求。
二、2012年2-3月,在发展够法定数量的联盟成员后准备联盟成立工作,具体包括联盟成立申请材料的准备、联盟章程的制定等。
三、2012年4-5月,召开联盟成立大会,选举出联盟机构,探索联盟运行机制。
四、2012年6月后,完善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并把联盟章程落到实处,真正起到战略联盟的作用。整合各种资源,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优化创新环境,加快聚集创新资源,加强联盟企业孵化器的承载辐射作用,培养和壮大科技集群。
第四篇:加快信阳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3月2日至13日,省畜牧局组织各省辖市畜牧局长和省局各处、室、站、所长对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四省(市)的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较为详细地了解了他们在发展畜牧业方面的经验和取得的成就。考察时间虽短,但受益非浅,他们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受到的启示
1、畜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考察发现,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市,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畜产品市场空间巨大。而畜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环境有一定影响,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受资源条件、劳动力成本、环境要求及经济发展重心不同等的影响,畜牧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信阳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距离较近,312国道和即将建成的宁西铁路直达南京、上海、宁波等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这些都为加快信阳畜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畜牧业作为入世后大农业中参与国际竞争的先锋产业和优势产业,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要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面对有史以来畜牧业发展的最好机遇,信阳市委、市政府也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使畜牧业真正成为振兴信阳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加强生态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是促进畜牧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加快畜牧业现代化步伐,就必须大力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山东等地就是通过企业集团、专业协会或合作社等“龙头”带动,建立了肉鸡、鸡蛋等畜禽产品出口基地,推动了畜牧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因此,要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确立优势主导产业,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培育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实现规模化养殖、区域化生产,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使畜牧业尽早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3、培育、推广优良畜禽品种是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迫切需要。地方优良品种具有繁殖率高、抗病力强、耐粗饲、肉质鲜美等特点。但生长速度慢、产肉(蛋)率低。考察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畜产品由要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讲求风味和口感,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倍受欢迎。江苏省对太湖猪的开发利用就是很好的经验。他们利用太湖猪的优良特性,培育出既保持太湖猪繁殖率高、肉质鲜美而又有较高瘦肉率和较快生长速度的国家级瘦肉型猪种—苏太猪,并向全国推广。我市有5个省级地方优良畜禽保护品种,对其进行大规模的选育、开发和利用,提高其生产性能,有利于加快信阳特色畜牧业的发展。
4、树立品牌,是增强畜牧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成为一种无形资产,这是市场经济规律所决定的,畜牧业也不例外。在畜牧业生产和经营中,除了品种、质量、规模和价格优势外,还要树立品牌意识,取得消费者的认可,才能立足国内外市场。山东的得利斯、上海的大江、光明等企业集团正是凭借品牌优势,占领了国内外相应的市场,形成了经济优势。
二、对加快发展信阳生态畜牧业的几点思考信阳是一个农业大市,畜牧业生产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培育出了信阳水牛、淮南猪、固始鸡、淮南麻鸭、固始白鹅等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养殖基础。2001年牧业产值达4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5。但由于存在畜牧业结构不合理,基地建设缓慢,优质畜产品发展不快,精深加工滞后,个别地方对畜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等问题,制约着我市畜牧业向高水平发展。根据信阳实际,借鉴外地经验,今后我市畜牧业发展的重点是: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大力发展草食型及地方优势畜禽产品;加快生态畜牧业建设步伐,努力把信阳建成全省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强改良育种,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争创知名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1、以筹备和申报《信阳市生态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项目为契机,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加快优质生态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我市正在申报的《河南省信阳市生态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得到了省政府和省畜牧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我们先后对项目建设的内容、区域分布、投资规模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确立了以淮南猪、固始鸡、固始白鹅、淮南麻鸭和奶业等为主的六大主导产业,进行区域化布局,建立生态生产加工基地。
2、发挥信阳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地方优良畜禽品种。重点是抓好已列入全省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的地方优良品种的发展,形成具有信阳特色的现代畜牧业。首先是大力发展淮南猪生产。淮南猪瘦肉率较高,肉香味美,汤汁浓郁,营养丰富。近年来在省种猪联合育种组的培育下,对淮南猪进行了四个世代的选育,其生产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下一步,计划在南信叶路以南建立淮南猪商品生产开发带,使其种猪生产规模达到3000头,年饲养淮南猪达到60万头。同时加大品种改良力度,积极开展与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皮兰特等优良
第五篇: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思考措施
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对促进畜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县畜牧业面临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如何抓住难得机遇,突出主攻方向,破解发展难题,真正做大做强我县畜牧产业,推动我县现代畜牧业发展上台阶,是各级党政和畜牧部门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认清形势,进一步坚定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信心
第一,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部署。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省委、省政府作出“要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突破口,努力实现畜牧业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率先跨越,在全省掀起一场畜牧业现代化革命”的重大部署。2006年,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畜牧业“百亿工程”,2008年底作出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大决定。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畜牧业发展,把其作为农村经济骨干产业来抓,县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到2012年实现畜牧产业化上台阶的目标任务,县政府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剑府发〔2008〕57号)。
第二,发展现代畜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是自然禀赋优越。我县幅员面积辽阔,气候温和,粮食产量高,有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适宜畜禽生产发展,有利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降低养殖自然风险。二是生产增量空间大。散养仍是当前我县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形式,畜禽的家庭零星分散饲养占养殖总量的65%,通过科学规划,发展规模养殖的增量空间大。三是加工业发展潜力大。汇丰食品、嘉信食品两家企业年加工能力在100万头以上,海琦牧业万头肉牛低温宰杀加工生产线近期将建成投产,陕西宝鸡鑫海雅各布尔公司在我县投资建设特种羊及土鸡宰杀加工厂已破土动工。稳定、优质、丰富的畜产品资源和流通加工业的发展,为精深加工业强势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第三,发展现代畜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政策机遇。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的畜牧业发展政策,地震灾害发生后又出台了灾后生产恢复发展和扩大内需的扶持政策,这为加快发展以生猪为主的现代畜牧业提供了持久有力的政策支撑。二是市场机遇。生猪市场价格在经过一段时期的低谷运行,在国家加大收储等有力措施的刺激下,已触底反弹,价格连续两个多月小幅上扬,出现逐步回升态势,有关专家分析,目前正处在生猪产业整合的转折期,预计从今年第四季度起猪价将明显上升。为迎接生猪新一轮高峰的到来,正是进入养猪行业的好时机。三是改革机遇。全面完成兽医体制改革后,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公益性职能和服务性职能将全面分离,国家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投入不断加大,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将不断完善,防、检、监水平和能力将不断增强,人员结构逐步优化,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第四,发展现代畜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作为传统的农业县,我县牧业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畜禽基础群大,产量高,长期位列全市前茅。2007、2008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今年又被列为《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生猪生产优势县和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县。2008年全县畜牧业产值16.3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4.9%;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1634.57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37.5%,成为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看,我县畜牧业已迈入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新征程。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一)加快转变生产方式。
一是狠抓布局区域化。围绕“南禽北牛羊全县猪”的总体布局,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加快产业带、专业村、专业户建设。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发展格局。国道108线、剑金路沿线乡镇重点发展肉牛、肉羊产业;剑南路、剑苍路、剑盐路沿线乡镇重点发展生猪、剑门关土鸡产业。要充分发挥种草养畜在生态循环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利用丰富的荒山荒坡资源、农作物秸秆和饲草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苕藤等秸秆饲料资源,大力推广饲料青贮和秸秆氨化技术,积极发展种草养畜,提高草食畜禽比重。到2012年,全县出栏生猪140万头,出栏肉牛3万头,出栏肉羊55万只,出栏家禽2000万只,存栏兔40万只;实现畜牧业总产值3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65%以上,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达到2500元。
二是狠抓品种良种化。良种工程是现代畜牧业的基础性工程。畜禽的良种化程度和良种覆盖面直接影响畜禽生产水平和畜产品质量。就我县而言,当前就是要着力抓好生猪三元杂交品种改良
工作。一要加快种猪场建设步伐,提高自主供种能力。到2011年建成万头种猪场1个,存栏祖代纯种母猪1200头,年产优质种猪10000头,引进母猪智能化饲养管理系统,建成川北一流种猪场。大力巩固康茂农业、高哥牧业种猪场发展,达到年产ly、yl二杂母猪5000头的规模。以原片区布局新建存栏纯种母猪50——100头的优良母猪繁殖场12个。
形成种猪场梯次发展格局,达到年提供优良母猪1万头以上的生产能力,逐步实现县内种猪生产、更新的自给,满足生猪改良提质需要。二要积极增养优质良种母猪,扩大良种覆盖面。积极鼓励养殖场(户)在市场行情低迷时期实施母猪换种工作,有计划地淘汰内二杂、内三杂母猪,彻底淘汰本地黑母猪,改养或增养优质ly、yl二杂母猪或pic母猪。大力推广“20+1”、“50+2”的适度规模良种母猪养殖模式,年增养优质二杂母猪10000头以上。三要禁止随意淘汰母猪,着力稳定母猪基础群。母猪是猪源的基础,没有能繁母猪就没有猪产业的兴旺发达,同时母猪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猪业发展进程。要深刻汲取2007年仔猪天价的教训,做好生猪生产扶持政策和行情预测宣传,严禁随意淘汰和宰杀母猪,保护好母猪生产能力。要制定淘汰母猪标准和计划,按照“减一增一”原则,维持总量平衡,养殖户淘汰母猪需经畜牧部门鉴定,增养良种后备母猪后方可进行,防止“热时赶,冷时砍”的教训重演。到2011年,要确保全县能繁母猪存栏达到10万头,其中ly、yl二杂母猪达到6万头以上。四要健全生猪品改网络体系,推广普及人工输精。按照“片区饲养种公猪采精、乡镇建品改站供精、村设配种点输精”的模式,加强品改站(点)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设施设备,强化技术培训,规范操作管理。全面推广人工输精技术,降低品改成本,扩大改良面。结合畜牧业灾后恢复重建,到2011年,全县建立12个种公猪集中饲养采精站(同种猪场建设相结合),57个乡镇品改站,544个村级配种点,阵地、人员、设施设备全面配套。全面推广人工输精配种技术,努力降低品改工作成本,提高品改质量效益。生猪人工输精面年提高10个百分点,到2011年达到60%以上。
三是狠抓养殖规模化。规模化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方向,畜牧业效益在规模。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已对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带来深刻影响,要提高畜牧业比较效益,保障有效供给,加快推进饲养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要以建设生态养殖小区、集中养殖园区(畜牧科技示范园区)、规模养殖场、适度规模养殖户为载体,实现规模养殖比重年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到2012年,建成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养殖户5000户,年出栏肉羊50只以上养殖户5000户,年出栏肉禽1.2万只以上养殖户500户,常年存栏蛋鸡1000只以上养殖户500户,存栏毛兔100只以上养殖户2000户,存栏肉牛20头以上养殖户500户;建成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200个,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肉羊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家禽标准化养殖小区75个,肉兔标准化养殖小区5个,畜牧科技示范园区6个。全县适度规模养殖户达到3万户以上,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5%以上。
四是狠抓生产标准化。现代畜牧业是可控产业,要求养殖者必须按照标准化进行生产。不按照标准化生产,其产品是没有市场竞争力的。要加快建立从畜禽生产环境、饲料和兽药投入品使用、饲养过程到畜禽流通及其产品加工、销售全程可控的标准化生产管理机制。要依托生态养殖小区、集中养殖园区、规模养殖场、适度规模养殖户、畜产品加工企业等主体,全面推进无公害生产,积极发展绿色畜产品和有机畜产品,大力创建名优畜产品,抓好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申报认证。到2012年,全县畜禽及其产品均要实现无公害生产,剑门关土鸡注册认证绿色畜产品1个,剑阁猪肉注册认证有机畜产品1个,创建具有剑阁地域文化特色的地理标志的名优畜产品3个。
五是狠抓经营产业化。一要加快发展加工业。畜牧经济很大程度上是加工经济。提高畜牧经济效益关键在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我县是畜牧大县但还不是畜牧经济强县,最主要的原因是畜产品加工业滞后,对畜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弱。因此,必须在畜产品加工上实现大突破。重点扶持汇丰食品、嘉信食品、海琦牧业和剑门火腿等企业,着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综合利用、梯级增值的产业格局。新建年宰杀肉羊20万只、家禽1000万只和年产饲料10万吨以上的加工生产线。到2012年,全县畜牧加工企业年生猪宰杀加工量达到150万头,肉牛年宰杀加工量达到1万头,肉羊年宰杀加工量达到20万只,家禽年宰杀加工量达到1000万只,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30%;畜牧加工业产值达到15亿元;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个。二要提高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切实加强对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帮助其规范运行机制,健全组织形式,丰富合作内容,抓好专合组织示范工作,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到2012年,全县建成生猪、山羊、土鸡等畜禽专业合作社60个,吸纳入社养殖户达到养殖总户数的70%以上。三要完善市场流通。建立以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连锁超市、便利店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畜牧业市场体系。
(二)加快健全保障体系。
一是健全生态循环体系。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养殖小区,普遍面临用地紧张,动物疫病控制和养殖排泄物污染等难题。走农牧结合、动植物互惠的发展路径,是妥善处理和解决畜牧业发展难题,建立农业生态平衡体系,实现农牧双赢的最佳途径。利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互补优势,按照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原则,根据耕地对畜禽粪污的消纳能力,科学规划养殖区域布局,合理确定养殖规模,推广“养殖小区(场)+沼气池+生态种植园”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粪污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要大力推广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从2010年起,新建生猪养殖小区、规模养猪场户,采用生物发酵床养猪的,将给予项目重点扶持。
二是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围绕畜禽繁育改良、饲料开发、动物疫病防治、畜产品质量控制、新产品开发等关键性技术和培养新型农民等工作,鼓励支持畜牧龙头企业、畜禽专业合作社对养殖户进行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和上门服务。坚持以信息化推动畜牧业现代化,建立健全县、乡镇畜牧业信息网络, 加强畜牧业市场信息收集、分析、发布工作,逐步建立畜牧兽医专家指导咨询系统,增强指导性,强化时效性。加强基层畜牧业工作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实用技术人才,鼓励和支持畜牧高新技术人才带项目搞开发。加大畜牧技术人员在职教育,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促进畜牧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技术服务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依托“阳光”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对广大养殖户普遍开展现代畜牧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
三是健全疫病防控体系。发展现代畜牧业,效益在规模,成败在防疫。近年来,国内外动物重大疫情形势日益严峻,重大疫情呈频发态势,我们必须更加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时刻保持警惕,切实推进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继续大力推进依法防控、科学防控和群防群控,不断提升综合防控能力,有效维护畜牧产业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工作机制。二要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工作体系,推行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制度,切实加强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和队伍建设。三要加快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到2012年,要全面完成乡镇畜牧兽医站和村级动物防疫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四要建立健全动物疫情预警体系。完善以县、乡镇为主干,以防检疫人员和动物诊疗人员为支点的疫情测报网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科学指导疫病防控。
四是健全质量安全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畜牧业健康发展。深刻汲取“三鹿奶粉”事件教训,以巩固和扩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成果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源头整治,继续深入开展投入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强化从生产到流通各环节的监督管理,扩大覆盖面,提高信息透明度。落实属地责任、强化执法监督、完善综合服务、健全长效机制,积极构建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网络体系,继续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完善畜禽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切实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加快创新发展机制。
一是创新资金筹措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创新政府投入、撬动金融投入、激活社会投入,着力解决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资金瓶颈问题。一要创新政府投入。加强财政扶持,重点围绕技术服务体系、良繁体系、防疫体系建设加大畜牧业发展资金投入;狠抓资金整合,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小微水利、扶贫、农村能源、金土地等涉农项目资金,采取项目配套、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集中支持畜牧良繁体系、疫病防控、标准养殖小区建设;创新支农方式,坚持以“有形的手”带动“无形的手”,以有限的资金激活无限潜力,采取“拨款改投资,直接投资改担保放大”的办法,组建畜牧业投资担保公司,从而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二要撬动金融投入。运用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的信贷支持,合理简化贷款手续,降低信贷门槛,创新贷款抵押和担保机制,积极给予符合信贷原则和贷款条件的养殖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支持。要不断完善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支持发展畜禽规模养殖。三要激活社会投入。积极鼓励工商资本和民间资金投向现代畜牧业,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二是创新风险防范机制。要认真落实对畜牧业已有的保险政策,确保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保费补贴足额到位。加大生猪保险工作力度,确保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险达到100%。要切实做好承保和理赔工作,充分发挥保险效应。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畜牧业保险,探索建立适合不同畜禽品种的政策性保险制度。鼓励畜禽专业合作社兴办民间合作互助保险。对农业担保机构的畜牧业贷款担保风险要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助。
三是创新利益分享机制。大力推广“六方合作+保险”、“龙头企业+基地+畜牧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托养”、“寄养”“银企合作”等产业化组织形式,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订单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通过设立风险资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养殖农户、养殖基地紧密联结、互利双赢的运行机制。
三、强化领导,积极营造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摆上重要日程,认真贯彻落实现有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根据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增加投入,切实解决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资金、土地、融资、风险等突出问题。建立发展现代畜牧业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定期研究和及时解决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以确保现代畜牧业能够顺利发展。各乡镇要围绕全县总体目标,研究制定具体实施规划,认真组织实施,积极培育典型,加强示范引导。
二是严格依法治牧。国家在畜牧兽医领域已制定了多部法律法规,为依法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制基础。各级政府和畜牧部门要坚持依法治牧,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进一步加强对种畜禽、饲料、兽药、牧草种子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坑农害农和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强化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把关系到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切身利益的《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作为“五.五”普法的重要内容,加大宣传贯彻力度。重点针对广大农村养殖户,采取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将有关内容宣传到村、到户、到人,增强广大农民的守法意识和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三是强化目标管理。各级党委、政府和畜牧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实施主体的职责,严格目标管理,确保工作扎实高效推进。一要细化目标任务。落实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发展目标、进度目标,能够量化的都要量化,不能量化的要有定性要求。二要落实工作责任。明确目标任务的责任领导和具体责任人,实现责任到人,奖惩到位。三要加强督查考核。县畜牧产业化领导小组要按照目标任务研究考核办法,加强工作督查和考评,将考核与项目安排、评先选优挂钩,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积极性,共同推进我县现代畜牧业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