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气象系统关于特大干旱后的思考
“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烈日当空,没有一丝云彩,没有一缕凉风,使大地像一团燃烧的火球,日复一日。40.4℃虽然不是**气象史上的日最高温度,但夏伏连旱,持续高温41天,持续无降水23天,却刷新了**的气象记录。
8月15日,随局领导一起深入部分镇乡进行旱情调查,所到之处,触目惊心。地里,一锄头下
去,尘土飞扬;田里,秧苗如火燎似的,裂缝宽达5厘米,深达20多厘米;人们要到几里外才能找到生活用水。苕苗焦枯,玉米蔫萎,蔬菜无收。不仅是一季庄稼没了,投入的种子、肥料没了,还有那最初抽水的费用也没了。一句话老百信全亏了。在城市生活的我们,只是觉得今夏反常,只是不愿在街道上行走,只是一个劲地喊热,躲在空调室、茶楼、冷饮屋或在商场闲逛,期待着喜雨的到来。对于干旱的感知、认识却显得浅显、简单,远不如山区农村靠天吃饭的人们对干旱的感受那样敏感和痛切。有人认为,旱灾致使农作物减产,又不会要人命。其实洪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显然,罕见的特大伏旱所造成的破坏决不亚于一场大洪水。
7月10日-8月31日,持续53天的特大旱灾随着北方冷空气南下,终于结束了。在此期间全县饱受高温煎熬,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应急反应能力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许多平时不易察觉的问题也暴露无遗。首先,一部分领导干部热衷于工业化、城市化、形象化,长期忽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当大灾降临时束手无策、疲于应付。其次,部分领导缺乏对灾害的充分认识,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不到位,人为的无效劳动灾上加灾。第三,群众发动不充分,上热下冷的情况比较普遍,所谓的抗灾措施投入产出不成比例,面上无法推广。第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加重了灾害的损失。
“气候就是县情”。两个月火烤般的生活,**这座城市醒了吗?这次特大旱灾到底意味着什么?那就是谁不按气候规律办事谁就该挨打。旱灾,它使全县人民饱受煎熬,农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农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认真总结这次抗旱减灾的经验教训,牢固树立防重于抗的思想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任务。经过这场特大旱灾我个人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转变被动抗灾理念,落实主动抗旱措施是战胜自然灾害的关键。在农业抗灾减灾工作中,应该转变种植习惯和抗灾理念,要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栽培,变被动抗灾为主动避灾。要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化学、农机和工程措施,尽量种植抗逆能力强或能错开灾害重发期的作物品种,着力发展旱作节水、保护性栽培等避灾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平昌十年九旱,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应作好以下五项措施:一是以早治旱。早育早栽,躲过干旱季节;二是以水治旱。用好工程水,提取江河水,拦截地表水,开发空中水,挖掘地下水;三是以旱治旱。走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的道路;四是以科技治旱。大力推广应用旱育秧、地膜覆盖栽培、旱地规范化改制、使用抗旱剂等先进实用科技;五是以调整治旱。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耗水作物。保护植被,保护环境。实践证明,落实这五项措施扎实的乡镇、村社,农民的灾害损失小,收效大。
二、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乃抗旱之本。“十里挑水不觉远,夜晚偷水不顾脸,抢水操戈不顾亲,打破脑壳为一担(水)”。这首“泉水谣”唱出了**人饱受旱魔肆虐的艰辛。由于复杂的地质环境和气候条件,平昌逢雨就涝、无雨必旱。加之,农田水利设施差,田高水低,使农业生产条件每况愈下。今年,我县大多井干,塘、堰干涸,溪沟断流。大小渠系漏缝比比皆是,水库放水还未到达目的地,大部份水却被流失,致使无水可用。虽然政府组织实施红层打井,集中人力、财力为农民送水,但用水问题仍难以应付。政府应加大力度,落实管护责任,尽早完善农田水利设施。
三、人工增雨是惠及广大群众的实事。今年旱就旱在一个关键时节,庄稼人叫“卡脖子旱”。七下(旬)八上(旬)是水稻抽穗、杨花、灌浆期,庄稼能否有收成,就靠这个时节的风调雨顺。对于旱山乡村的广大农民来说,给钱给物不如下场及时雨,更何况救灾资金毕竟是有限的。人工增雨是利用现代高科技,在空中建库修渠,无雨变成小雨,小雨变成大雨,大雨变成暴雨。6-8月,县气象局多次组织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增加了雨量,缓解了旱情,深受老百姓欢迎,充分显现了车载火箭的威力和效益。由于我县人工增雨作业装备未归属县气象局,是全市的一大特色,致使在有利的天气形势下多次错失良机。因此,政府应加强协调将人工增雨作业装备归口管理,实现技术、装备、人员、经费一条龙,以求达到更好的增雨效果,发挥最佳经济效益。
四、中小型农机的应用是抗灾自救的有力保障。在抗旱减灾工作中,无论是打井抽水、水利夏修,还是喷灌保苗等,各种中小型农机具都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大大缓解了农村劳力短缺的矛盾,降低了农业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政府应加大适合山
第二篇:《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
《气象干旱等级》是2006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8个气象国家标准之一,是我国首次发布的用于监测干旱灾害的国家标准,这将结束我国气象干旱监测和评估技术方法多,各地和各部门所得出的干旱等级不一致的历史,标志着我国今后在气象干旱监、干旱影响评估等方面有了统一标准,气象干旱监测技术和评估方法将实行标准化和规范化,干旱监测和评估将有章可循。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规定了全国范围气象干旱指数的计算方法、等级划分标准、等级命名、使用方法等,并界定了气象干旱发展不同进程的术语。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规定了五种监测干旱的单项指标和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五种单项指标为:降水量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标准化降水指数、相对湿润度指数、土壤湿度干旱指数和帕默尔干旱指数。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以标准化降水指数、相对湿润指数和降水量为基础建立的一种综合指数。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五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1.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
2.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
3.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4.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落,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
5.特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规范全国通用,具有空间和时间可比性,能较为客观地描述干旱的发生、发展、持续、解除等过程,以及干旱发生程度和范围的等级标准的干旱监测指标。
(中国气象网)
第三篇:2011年普定县特大干旱粮食受灾情况调查报告(范文模版)
普定县2011年秋粮生产受灾情况调查报告
今年6月中旬以来,普定县遭受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灾害,全县大部分乡镇降水量小于一百毫米,较历史同期偏少八成,已造成18.5万人受灾,9万人饮水困难,15.4万亩粮食农作物受损,全县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受到影响。为及时掌握干旱对全县秋粮生产影响的新情况、新数据,为党委政府保障全县粮食安全、消除百姓恐慌、确保社会稳定提供决策依据。县发改局积极组织人员于2011年8月31至9月1日,采取询问、了解分析、实地查看等方式,深入全县7个乡镇、21个村寨及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对秋粮生产受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我县粮食需求的基本情况
普定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县城距安顺市28公里,距贵阳市118公里,属于典型的农业县,主要秋粮生产农作物有稻谷、玉米、大豆。全县总面积1090.49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317个行政村和10个居委会。2010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45.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6万人,非农业人口3.36万人,年末常住人口37.87万人,全县耕地面积250164亩,其中水田107044亩,旱地143120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61亩。2010全县粮食总产量129073吨,粮食需求量198506万吨,粮食供给141452吨,粮食缺口57054吨,从主要粮食品种供需情况看,2010年稻谷产量64777吨,供给量67862吨,稻谷需求量69010吨,除去国家储备粮轮换外,基本能够自产自足,2010年玉米产量54793吨,需求量102598吨,缺口47805吨,缺口量较大,1其主要原因是养殖业发展快,用量增多。2011年全县秋粮播种面积共21.78万亩,其中稻谷种植面积10.16万亩,玉米种植面积11.62万亩。
二、我县粮食受灾情况的调查结果
此次共调查了7个乡镇、21个行政村、110人次,调查中调查人员深入到各乡(镇)与政府干部职工及农户一起讨论分析受灾情况,与他们进行意见交换,并实际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一)全县秋粮受灾面积较大,粮食产量减产。调查统计,截止9月1日,全县稻谷受灾面积7.3万亩,成灾5.08万亩,占种植面积50%,绝收4.06万亩,占种植面积40%,预计稻谷产量35735吨,比上年减产29042吨,减产率45%;全县玉米受灾8.1万亩,占种植面积69.7%,绝收3.48亩,占种植面积30%。预计全县玉米产量40555吨,比上年减产14238吨,减产率26%。调查受灾的村寨中,稻谷受灾较为严重是城关镇新堡村,马官镇田关村、下坝村、中坝村,马场镇杜家村、落龙村;玉米受灾相对严重是龙场乡大地村、鸡场坡乡新寨村、播简村、坪上乡糯东村。
(二)粮食质量明显下降。由于稻谷正处于抽穗期,受干旱影响,灌浆不够,造成生长水稻籽粒不饱满,杂质大,质量明显下降。受灾玉米则是籽粒干瘪,不完善粒增多,容重降低,整体质量比去年下降。
三、下一步我县面临的粮食安全形势
(一)抗旱形势依然严峻,稻谷减产可能增大。据气象部门
分析预报结果,从9月3日开始未来10天,普定白天和夜间将是零星雷雨和阵雨天气,降雨概率30%至发71%,也就是说降雨可能性大,但降雨量不大,如果气象部门预报结果准确,预计未来10天旱情有所缓解,但只对还没受灾的水田起作用,对于干开裂的抽穗水田稻谷已失去作用,而玉米基本接近收割期,降雨已没多大作用。因此如果旱情得到缓解,稻谷比去年减产29042吨左右,如果干旱持续,稻谷减产量还有增大的可能,而玉米产量基本确定在14238吨左右,抗旱形势依然严峻。
(二)全县稻谷缺口约9000吨,玉米缺口30000吨左右。预计全县稻谷产量35735吨,加上市县储备库存、农户储粮库存,预计2011年12末全县稻谷储存量在60000吨左右,预计2012年稻谷需求量69000吨,2012年稻谷缺口约9000吨,2010年在全县稻谷丰收产量64777吨的情况下,2011年季节性缺粮人口约1.5万人,预计2012年季节性缺粮人口将达到10万人左右。而玉米缺口与去年相比预计减少,但减少量不大,主要原因是全县养猪存栏数减少,玉米缺口30000吨左右。
(三)当前粮食价格上涨,上市量明显减少。普通大米价格半月来市场价格从2.3元/斤涨至2.5元/斤,涨幅8.6%,优质大米市场价格从2.6/斤涨至2.9元/斤,涨幅11.5%。玉米价格半月来价格从1.0元/斤涨至11元/斤,涨幅10%,玉米涨价的原因主要是受吉林、河南等产粮大省玉米价上涨影响。
(四)4个月内粮食紧缺状况不明显,5个月后可能出现口粮紧缺状况。虽然受灾害影响,但由于农户储粮抗旱意识加强,自己储备粮食抗旱,预计未来3至4个月内全县粮食不会出现
紧缺状况,但从2012年2月至9月,受灾农户将可能出现口粮紧缺状况。从省内外的情况看,产量大省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早稻已基本入库结束,中晚籼稻谷已正式收割上市,从目前国家粮食局掌握报道的情况看,产量影响不大,但收购价格明显比上年上升,早籼稻谷收购价1.18-1.22元/斤左右,比上年收购价1.05-1.08元/斤涨幅12.3-13%,价格相比上涨幅度大,但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涨幅在正常范围内。贵州大面积受灾预计收购价格上涨,但由于国家储备粮库存充足,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涨幅在调控范围内,估计不会出现抢购粮食的恐慌局面,但由于灾情的不确定性,加上我县暂无大米成品粮储备库存,国有粮食企业商品大米粮库存又较少,全县粮食安全将面临严峻考验。
四、确保我县粮食安全的几点建议
(一)党委政府要加大抗旱救灾工作力度。县委政府应高度重视今年全县秋粮受灾问题,要加大抗旱救灾措施力度,并随时根据气象部门的气象分析预报结果,深入受灾一线及时了解分析旱情,并根据受灾情况,及时安排部署抗旱工作,尽全县之力将受灾损失降到最小。
(二)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抗旱救灾能力。当前我县农田水利建设不容乐观,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明显,据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地方虽有抗旱水源条件,由于水利设施薄弱,导致抗旱成本高,有些农户由于抗旱成本较高自动放弃抗旱,本来可避免受灾而造成受灾。因此县委政府应抓住今年国家重点进行水利设施建设的机遇,争取国家扶持资金,加大
对我县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建设,增强抗旱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县粮食生产能力不受自然灾害的较大影响。
(三)加强舆论宣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旱情监测,随时掌握新情况,作好正面引导宣传,消除百姓恐慌,确保社会稳定。针对持续的旱情,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人员,搞好旱情监测,并利用广播电视及各种媒体宣传渠道,广泛宣传旱情的严峻性和抗旱保生产的重要性,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宣传,使广大人民增强信心,主动采取各种有效抗旱措施,积极开展生产自救。
五、关于发改局抓好当前粮食工作的几点思考 县发改局作为县政府职能部门,在旱灾仍然持续的严峻形势下,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一是积极参与和配合水利部门,做好项目谋划,力争上级发改和水利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整合好项目资源,实施好,落实好;二是加强市场监测,随时掌握市场粮情,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上报;三是充分发挥局属所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和龙头企业作用,对纳入宏观调控的加工企业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随时可以进行加工,保证市场供给;四是认真检查现有储备粮库存,确保政府储备的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管理规范、调得动、用得上;五是加快放心粮油工程供应网点建设,并备足充足的粮源,特别是备足救灾救济成品粮粮源,以方便百姓购买粮食;六是通过努力,争取县政府按照省政府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成品粮储备,同时保证成品粮油随时出库,确保市场粮油不断档、不脱销;
七是做好应急预案启动的充分准备,切实发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作用,确保应急需要,使全县粮油价格相对平稳,粮油食品价格涨幅在合理范围内。
调查时旱灾还在持续,我们将密切关注掌握旱灾变化情况,及时向政府提供旱灾新情况,把抗旱保供应工作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和最重要的民生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确保全县粮食安全、社会稳定。
说明:
1、调查报告中全县人口、种植面积、2010年粮食产量数据来自县统计局、县农业局。
2、调查报告中2010年全县粮食需求量、粮食供给量、粮食缺口量数据来自2011年全县粮油供需平衡调查上报数据。
调研组组长:章京鸣(发改局副局长)
成员:章京鸣黄家美赵洪江徐 波曹 箐
执笔人:赵洪江吴 贤
第四篇:2019年关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大干旱灾害的思想汇报-
2019年关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大干旱灾害的思想汇报-范文汇编
敬爱的党组织:东风帘幕雨丝丝,雨细丝轻。却只叹未到梅子半黄时,了无纷纷雨。曾经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如今夏至未至却已雨水悯怜......据**报道“连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以成为了大家较为关注的热点,湖北、江西、江苏、浙江、湖南、安徽、上海等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象,对人畜饮水、农业、渔业生产等造成了多方面的损失......”在党中心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主的号召下,5月23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紧急启动了旱灾四级救灾应急响应,并且同财政部派出联合工作救灾小组,分别赶赴当前受旱灾影响比较严重的湖北、湖南两省,协助当地政府开展旱灾救灾工作。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校公室决定,“5月25日-6月10日,将三峡水库日均下泄流量加大至每秒1.1-1.2万立方米,进一步抬升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帮助满足湖北、湖南两省抗旱用水需求,缓解沿江城乡供水、浇灌引水和航运方面的压力,努力保障长江中下游地区抗旱用水及航运设施的安全。携手共进抗旱救灾,坚持一方有难,八方增援的团结互助思想。我们所处天府之地,我们生于天府之都。我们无法理解因干旱而无法栽种的稻田上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我们不会懂得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抚摩那干涸土地的无奈。我们理所当然的享受着水的滋润,毫无顾忌的挥洒水的芬芳。当我们听到那片土地上的死亡,当我们看到他们最后一滴水也变成了泪水,我们却仅在心理上给予慰藉,我们情何以堪。殊不知,我们一个小小的动作亦会带给他们希望,当我们将剩下的半瓶矿泉水扔进垃圾桶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干旱土地上一株株枯死的幼苗?当我们尽情享受冲澡带来的清凉时,我们能否想到深受干旱劫难的人们对水的渴望......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希望即将来临的这场雨能够帮助缓解并解决长江中下游的旱情。行动远远胜于华丽的语言,实践远远胜于赤裸裸的认知。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里,面对自然劫难,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从容应对,互帮互助。所以,请节约用水,善于用水。汇报人:**
第五篇:关于南方干旱问题的思考
关于南方干旱问题的思考
摘要:干旱问题一直是我国频发的一项自然灾害,近年来,干旱问题呈不论是强度上还是数量上都呈上升的趋势,日益危害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过去,干旱只是频发在我国西北及华北等地,但是现在向全国化发展,2010年罕见的西南干旱以及2011年严重的长江中下游干旱,充分证明了我国对干旱问题的预警及防护措施存在很大的问题,如何去解决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关键字:南方、干旱、抗旱、河道
一、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
1、气候环境
我国南方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旱少雨。正常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雨带大致时间为6、7月份,于是会出现将近一个月大范围降雨,俗称“梅雨”季节。在夏季,由于强烈的对流,也会频繁出现短时间的强对流雨;或是由于台风等热带气旋带来短时间的雷雨大风天气,所以夏季是多雨的季节。西南地区,受青藏高原和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在5、6月份也会形成大范围的地形鱼和锋面雨。长江中下游区处在青藏高原的东面,冬季高空西风带南北两支急流在本区上空辐合,形成一条比较稳定的切变线,再加上南岭山地的影响,在地面层出现一条比较持久的华南准静止锋,气旋过境频繁,云雨天气特多,大部分地区12月与1月平均降水量均在40 mm~50 mm左右,2月份在60 mm~80 mm左右。从3月开始,南来暖湿气流增强,降水频度增加。3月下旬,赣南最先进入春雨期,并以此为中心,春雨渐次向西北、西南和东北方向延伸。大部分地区直到6月上、中旬,春雨始告结束。江南丘陵春季降水多、雨期长,大部分地区春雨从4月上旬开始,5月下旬结束,雨期长达60天。本区春雨较多,长沙、南昌等地春雨比率在40%左右,比夏雨还多。南京、上海、温州等地,春雨约占年降水量的25%左右。
2、地质环境
长江中下游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红岩盆地广布,形成“丹霞地貌”,组成丘陵的岩层多为砂页岩,易受风化和侵蚀,同
时页岩透水性差,地表径流易产生散流,加强了坡面侵蚀,因而红岩丘陵一般谷地比较开阔,有较大的冲击平原,南方地区的地势低平往往导致排水不畅,所以南方往往发生大面积的洪涝灾害或旱灾。
二、近年来我国的干旱现状及原因
国家防总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达到50年来最低水平,主要江河累计来水量较多年同期偏少一至七成。目前,全国耕地受旱面积为9892万亩,有497万人、342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5月20日,因洪泽湖水位连续下降逼近死水位,沉睡于洪泽湖水下300年之久的明代第一陵明祖陵外罗城墙露出水面,这是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一次。明祖陵位于江苏盱眙县,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公元1680年,黄河夺淮,泗州城与明祖陵被淹没于洪泽湖底。据悉,为保护地宫甬道和拱门下的文物(诏书、衣饰和各类殉葬品),当地政府从淮河紧急调度水源进行灌注,明祖陵地宫甬道和拱门又重归水下。
1、洞庭湖区水稻无水
每年4月洞庭湖区最怕水患,可是昨日记者来到进入传统汛期50天后的洞庭湖区,看到的却是湖区农民期盼雨水的焦虑眼神。
湖南省南县地处洞庭湖腹地,是全国产粮大县。在南县揭家洲村,远远望去田里的水稻还是一片绿色,但拨开稻苗,下面的土地已经严重龟裂,不少裂口甚至能同时放入四根手指。村支书江维清说,现在改种一季稻都有点来不及了,很多人都打算改种晚稻。许多粮农已经开始放弃,种下去的370亩,最后能保住的也就一半多一点。
2、南水北调工程面临无水可调
洪湖水,浪打浪,这里是荷花的故乡,是候鸟的天堂。作为中国第7大淡水湖的洪湖,曾被世界环境基金会世界生命湖泊大会授予“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现在干了。湖北被称为千湖之省,现在变成了千坑之省。中国南水北调的丹江口水库,也出现了历史同期少见的“死水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位不断下降,目前水库水位已跌至历史最低,低于“死水位”4米多,丹江口当地吃水苦难。湖北省水利厅工作组日前抵达丹
江口市指导抗旱。汉江河床出现大面积裸露。这意味着南水北调工程面临无水可调,可能废弃的窘境!南方的缺水,南水北调工程的无水,意味着中国北方干旱靠长江水来解决可能无望。
3、长江,不要称为第二条黄河
当有水利专家提出在雅鲁藏布江上建立水库的时候,印度专家提出如果你建设水库,不惜一战。约旦在上游建设水库,引起下游的国家坚决反对。有国际专家说,下一场站长也许就是由于水资源的问题导致的。从水资源的角度,长江下游的省份应该坚决反对在长江的干流建设大坝的,为什么没有人反对呢?长江流域生态是上万年形成的生态,做任何大的改变,生态都面临破坏,有大自然的铁律,按自然规律实行科学的规划措施,我们才能让长江之水造福中华民族。反之不言而喻!如果未来长江上继续像黄河一样上建设很多的大坝,也许百年后就是当今的第二条黄河。长江主干流肯定不适宜建高坝,更不能把长江上游水大量引走,如果为水利发电只能建阶梯型的,像葛洲坝那样的低坝大水流电站,但是即使是低坝也可能引起下游无水。
开始修大坝时,专家们允诺三峡建设完成之后,万吨巨轮直达重庆,大半个中国就不缺电了。现在呢?大大小小的湖泊都干涸了,你万吨轮能到重庆,你回得来吗?上下游污染生态环境日趋严重。三峡最受益的重庆地区都缺电了,更何况大部分中国?我们希望我国再次建设大型工程项目时,首先多花些钱进行独立的环境评估。让利益相关方进行环境交易补偿机制之后再进行。中国目前有些资源在地方化和公司化,高速公司成为地方和上市公司赚钱的机器。我们不希望三峡工程成为600116的赚钱工具,而下游的人没有水喝,没有粮食吃。
4、导致南方罕见干旱的原因
异常天气现象是造成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的“祸首”。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副主任周月华说,受拉尼娜气候现象(赤道太平洋东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影响,自去年底以来大气环流出现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整体偏弱,暖湿气流无法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
但一些基层水利干部反映,天灾之外还有不少人为影响因素。首先是河道湖泊非法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水位下降,沿湖沿江地区取水困难。位于江西新建县的赣西大堤牛头湖电灌站已无法从赣江抽水浇田。无奈之下,当地重新在电灌站边上架设了两条152米长的钢管,延伸到赣江中抽水灌溉。新建县水利局负责人坦言,在赣江中下游一些河段,与2000年比较,河道被深挖了4米多。大量宝贵水源位于中间狭小的深切河道里,远离河岸,无法抽取利用。
另一个人为因素是,一些地方小水电站快速发展,在干旱期间成为抗旱“拦路虎”。在江西、湖北、湖南,许多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建有电站,对上游来水进行人为控制。正当干旱季节中下游地区大量用水时,这些电站却大量拦蓄水发电。由于电站管理权归属不同,利益不同,调度困难,制约了抗旱工作。今年4月份,在江西修河流域,因上游水电站不愿放水,导致下游2万亩早稻田得不到及时灌溉。在上级部门干预下,电厂才开闸放水,但此时已造成农田受旱损失。
第三个人为因素是各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抗旱需求。记者在湖北等地旱区看到,目前农业生产中许多灌溉设施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设计标准低,损毁严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很难满足抗旱需要。
三、如何积极应对旱灾
当前,正值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分蘖孕穗、中稻育秧栽插的重要时期。农业部高度重视该地区持续发展的旱情,在确保夏粮丰收到手的同时,加强调度,分析影响,研究对策,全力推进科学抗旱,落实早稻和中稻面积,加强在田作物田间管理,把旱灾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一是强化监测预警。农业部密切关注旱情发展态势,加强与气象、水利部门会商,第一时间获取雨情、水情信息,及时组织专家研判形势,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今年春季旱象刚一露头,农业部立即加强旱情调度,部署抗旱工作,落实抗旱措施,会同中国气象局在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及时发布干旱预警信息,指导重旱区做好干旱防御工作。
二是及时安排部署。在旱情持续发展和早稻移栽、中稻育秧等关键时节,农业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分析旱情走势及影响,研究部署农业抗旱工作。
农业部先后派出15个由部领导和司局级领导带队的工作组,深入重旱区,调查了解灾情,推动抗旱措施落实。
三是加大支持力度。农业部商财政部向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重旱区下拨9000万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支持开展农业生产救灾。加强与重旱省区农业部门联系,摸清改种补种计划及种子需求,积极协调种子企业搞好种子储备调运,提早做好灾后恢复生产各项准备。
四是强化指导服务。农业部针对持续发展的旱情,提出“早稻栽不上改中稻,中稻栽不上改晚稻,努力扩种晚稻,力争水稻面积稳定”的思路,指导旱区及时调整技术路线和工作措施,管好早稻田,育好中稻秧,备好晚稻种,促进水稻生产稳定发展。组织专家制定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中后期田间管理意见》,指导旱区落实好田间管理措施,广泛宣传水稻、棉花、蔬菜等作物抗旱生产技术措施。扶持专业服务组织,大力开展集中育秧、代育秧、易地育秧、旱育秧和工厂化育秧,备足备好种子和秧苗,抢时播栽,做到“能栽一片是一片,抢栽一亩是一亩”
旱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全力抓好抗旱工作。湖北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抗旱专题会议和电视电话紧急会议,及时部署农业抗旱保丰收工作。湖北、湖南、安徽先后启动抗旱应急三级响应,加强调度,加大投入,切实抓好抗旱措施的落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已分别累计投入抗旱资金6.5亿元、2.3亿元、2.12亿元、1.3亿元,支持农业抗旱工作。四省农业部门落实抗旱进村入户服务责任制,采取蹲点包片的形式,大力推进科学抗旱据中央气象台预报,6月3日-7日,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将有一次明显的降雨过程,降雨量20-50毫米,部分地区雨量达60-90毫米,局部地区达100-130毫米,利于缓和旱情、增加库塘蓄水。农业部将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要求,立足抗灾夺丰收,一手抓抗旱保苗,一手抓农业防汛抗洪,坚定信心,加大力度,强化措施,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紧抓,一项措施一项措施地推进,全力打好抗灾保丰收攻坚战。